日常监督检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监督检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篇1

施行三级检查制度,需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机制,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确保制度建立起来、施行下去、发挥实效。业务文件是三级检查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及时收集、业务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技术规定,并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及时制定完善内部业务技术规定,统一作业要求、作业方法和工作程序,使业务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根据各类日常案件的质量元素,制定具体的差错分类判定标准。检查员根据检查发现的差错进行归类扣分,得到案件质量分,并依据质量分评定相应质量等级。质量分实行百分制。案件最终的质量分和质量等级,由质量管理部门评定。质量管理部门定期统计分析质量状况,汇总质量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经业务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后,予以,由相关业务部门及时组织学习,以降低质量问题的重复出错率。检查人员与作业人员产生分歧时,能通过快速有效的仲裁解决分歧、明确结论。如,组检与作业人员产生分歧时,可由作业部门负责人仲裁;其它情况,可由业务分管领导仲裁;根据需要,也可由业务分管领导指定有关业务部门仲裁,或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研究后仲裁。需要注意的是,应树立三级检查的权威,原则上三级检查人员依据政策文件和业务技术规定所提出的检查和退改意见,应得到有效落实和积极反馈。三级检查工作是由作业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执行落实。通过第三方对经三级检查合格的案件进行抽检,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三级检查制度执行落实的情况,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形成一种监督约束机制,从而有利于促进三级检查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在信息中心日常工作中,由总工程师办公室不定期进行抽检,若发现问题,报业务分管领导研究后,督促责任部门落实整改。建立起两个方面的工作考评体系:一是下一级检查人员对上一级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即:队检评定组检、专检评定队检、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评定专检;二是从检查工作的完整性、正确性等方面,作业人员对各级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按质量评定和工作考评结果兑现奖惩,实行“奖优罚劣”,强化激励。如工作量核算与案件质量等级挂钩,工作质量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开展“质量明星”评比等。对于日常来案,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时限规定,分类控制,全程控制,并实行时限预警、超时督办问责。对于急特办案件,精细化管理,加强策划,合理分配时间,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倒逼出各环节的最大时限,并抓好跟踪督办。急特办案件,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更大,且除去作业时间后,质量检查的时间就“捉襟见肘”了,因此,质量检查工作的要求更高,在计划安排上要尤其加以重视,应按照“紧前不紧后”的原则,科学统筹,为三级检查留出合理余地,避免在时间安排上的失衡。

2三级检查制度建设的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由行风评议、政务12345热线和舆论监督等所导入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业务工作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突出反映和集中体现在对办事速度“快”的要求上。在此背景下,需不断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提升三级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为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2.1完善制度,发挥合力

三级检查制度施行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软件)实现自动检查的内容,本只需由某一级检查进行把关,而因未明确检查主体和责任,导致重复检查;二是作业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注重生产、检查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在任务繁重时,组检或队检兼顾业务生产工作和质量检查工作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落实质量检查上,作业部门可能比较依赖于质量管理部门的专检。对此,可以尝试通过细化分解各级检查人员的检查内容,具体解决好“我应检查什么”的问题,并明确责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从而实现分工合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级检查人员的合力,提升三级检查制度的执行力。如,组检重点检查外业数据和成果;队检重点检查权源和资料的齐全性、有效性,对作业思路和工作程序把关;专检进行其它方面的全面检查。

2.2夯实基础,提升效能

通过加强业务建设和人员培养,不断夯实施行三级检查制度的基础,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施行三级检查制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成果质量。应坚持标本兼治,一手抓作业质量,一手抓检查工作质量。(1)抓好业务生产管理。通过强化对作业环节的管理,保障作业质量,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降低质量风险,从而为三级检查工作创造一个质量高起点,有利于三级检查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一是要抓好作业环节的业务指导和质量管理,着力培养质量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政策文件和业务技术规定的执行,切实依法办事、按规作业;二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发程序软件辅助人工作业,提高应用程序自动采集数据、加工数据的水平;三是收集并合理利用其它部门的数据资料辅助作业,如收集与纸质规划红线一致的电子红线,进行坐标转换后计算机图解,与以往利用纸质红线手工图解相比,在大大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无形之中也减轻了质量检查工作的负荷。(2)积极改进质量检查手段。一是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开发计算机程序软件辅助人工检查,对作业成果中固化的部分实现自动检查;二是充分利用时效性强的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等资料辅助作业和检查,某些时候可替代外业巡视;三是积极应用其它技术手段,如在外业调查测绘中,采用拍照、摄像等手段收集实地情况,将照片或视频用于辅助作业和质量检查,可有效满足外业抽检工作的需要,大大节省质量检查时间。质量检查人员培养机制。一般地,作业员从事业务工作满三年的,可作为组检人选;队检由作业部门负责人兼任;专检员从组检员中择优选任,建立专检员与组检员的轮岗交流机制。

3结语

篇2

重点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加强政策性粮食监管。始终不放松政策性粮油库存监管,做好年度粮油库存检查和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开展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确保惠农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加强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确保出库顺畅。加强地方储备粮油监管,确保管得住、管得好。

二、加强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和收购活动检查;开展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和保持最高、最低库存量检查;开展原粮质量管理政策和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落实原粮出入库检验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积极配合工商、卫生、质监、物价等部门开展成品粮油供应及质量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全社会粮食经营者监管信息资料库,实施信用分级监管。

三、推进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建立监督检查日常工作制度,推进工作常态化。各县要进一步加大日常检查力度,年度内组织粮食收购资格和粮食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等检查不少于两次;对辖区内省级和市、县级储备粮临时突击检查不少于一次;对从事政策性粮食业务的企业跟踪检查。各县要按照省局统一印制的格式文本,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记录和档案,并作为填报监督检查报表的原始依据。市局采取暗访方式,对省、市级储备粮随时检查,抽查工作档案,并纳入工作考核范围。

四、严肃查办涉粮案件。畅通案件受理渠道,关注网络舆情,认真做好案件举报受理工作,依法严肃查办各类涉粮案件。重点查处政策性粮食拖延出库、拖欠售粮款、擅自动用库存、搞“转圈粮”、政策性用粮业务受托企业违规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案件督办,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各县对省局转交办理的案件,构成行政处罚的,在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切实加大行政处罚力度,解决行政处罚偏软偏弱的问题,树立依法行政意识,树立执法权威。

五、稳步推进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并严格执行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我市粮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梳理处罚项目,细化处罚标准,控制和减少行政处罚的随意性,确保执法公正。推进粮食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统一的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

六、努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管理执法队伍,严格遵守执法人员行为规范,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结合粮食业务工作实际,组织参加业务培训,组织跨部门经验交流,向先进地市参观取经,邀请专家业务辅导,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素质。抓好综合执法与联合执法的有机结合,多开展业务科室之间的综合执法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一支高水平、有权威的执法队伍。

篇3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创新年监管工作思路,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各种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确保全年无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日常监管范围

(一)辖区在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含委托生产企业);

(二)辖区内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三)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三、日常监管原则

(一)坚持计划监管、实行科学监管、强化过程监管、推行分级分类监管。

(二)强化产品质量抽验,对有产品质量抽查不合格的单位,在增加日常监管频次和检查项目的同时加大抽样和监测力度。

(三)强化跟踪检查。对日常检查、注册核查、许可及质量体系考核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跟踪检查。对责令整改和2008年以来受到行政处罚的单位加大监管频次。

四、日常监管计划和目标

(一)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管

市局对列入省以上重点监管的产品和企业的监管频次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辖区二类以上非国家、省重点监管产品和企业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对新开办的二类以上企业和被列为失信或严重失信的企业监管频次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辖区一类产品和企业的监督检查每年至少一次;确保全年无重大质量责任事故发生。

各县局负责对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检查频次不得少于市局目标中所列的次数。

(二)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监管

市局器械科负责:

1、对全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经营使用医疗器械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综合指导和协调;

2、对各县局、市局相关科室日常监督情况进行检查;

3、对市区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标注销售具体品种的零售药店除外)的器械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4、对市区内区以上(含区)医疗机构(含分支机构)使用医疗器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5、对县级和市区内民营医院在用的诊疗设备(5000元以上)进行抽查核实,抽查面不低于50%。

市局稽查科负责:

1、对市区内标注销售具体品种的零售药店经营医疗器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2、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民营医院的监督检查不得少于100%。各县局负责对辖区内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至少对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五、日常监督检点

对生产企业重点检查:

(一)生产许可证有效性检查

1、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2、所生产的产品是否与许可证核准的产品范围相符合;

3、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人员有无变化;

4、企业注册地址和生产地址是否与许可证登记的相符合;

5、生产场地布局是否和申报材料一致。

(二)生产条件符合性检查

企业的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现场审查标准的要求,着重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组装能力是否具备;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生产设备是否满足生产的需要,检验设备是否满足产品检验的需求;

3、生产现场是否管理有序;

4、库房内是否分类分区摆放。

(三)产品合法性的检查

1、是否持有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产品注册标准是否有效,是否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产品;

3、产品出厂是否具有按规定核发的合格证;

4、检验设备是否经周检合格并保证标准的严格执行,专职的检验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并符合相关要求;

5、产品的过程检验、出厂检验记录是否真实有效,出厂检验报告和出厂检验记录是否符合;

6、原材料采购验收记录是否真实有效,原材料供方是否为合格供方;

7、是否严格按照产品标准进行型式检验;

8、企业产品使用的说明书、标签、包装标示是否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示管理规定》的要求。

(四)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检查

1、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并具有相应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2、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并有相应的记录;

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4、省局对企业随机抽查。

(五)开展两项专项检查

1、对定制式义齿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检查除日常监督检查的要点外,重点检查生产企业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材料,产品的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所用原材料属于医疗器械的,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继续对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执行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六)其他项目检查

1、年度是否接受过药监部门抽验,对于产品抽验不合格的,是否实施了有效的整改;

2、售后服务和客户投诉情况;

3、是否存在质量事故,售出的医疗器械是否有因产品质量造成的事故;

4、产品使用中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

对经营企业重点检查:

(一)日常监督检查要点

1、经营企业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2、经营地址和仓库地址是否与审批时一致;

3、质量管理人员是否有变更、变动,是否经审核批准;

4、是否擅自扩大经营范围、超越经营范围经营医疗器械;

5、购进医疗器械是否严格执行采购验收制度,并建立采购验收记录;

6、经营的产品是否为合法、合格的医疗器械;

7、是否存在降低经营条件现象;

8、是否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组织机构并切实开展监测工作。

对新开办企业、许可事项变更企业除日常监督检查要点外,重点检查新开办企业经营条件的保持情况和许可事项变更情况的符合性。

(二)开展两项专项检查

1、对齿科材料和体外诊断试剂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购进渠道是否合法,产品是否经注册审批。

2、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已经过期,标注经营具体品种的零售药店进行检查,重点查是否仍在经营需办理许可的产品。

对医疗机构重点检查:

(一)日常监督检查要点:

1、是否制定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各项管理制度;

2、是否从具有合法资质的单位购进医疗器械,是否留存完整的供方资质材料;

3、是否使用未经注册的、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4、是否建立并规范填写《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购进记录》《植入或介入医疗器械使用记录》等。

(二)开展二项专项检查:

1、开展5000元以上在用医疗器械设备的专项检查,对各单位5000元以上在用医疗器械设备登记、统计、上报情况进行检查,对诊疗设备重点抽查。

2、开展高风险产品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全力推行《*市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规定》(试行),对全市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产品购进渠道、产品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进行重点检查。

六、工作要求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严格责任追究,保证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各县局、市局相关科室要监管到位,把日常监管工作抓紧抓深,做到计划要落实,目标要实现,确保日常监督检查效果,覆盖彻底,不留死角,确保辖区内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不出事。

篇4

(一)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健全保健食品、化妆品销售经营日常监督管理制度,科学划分事权,明确监管职责,完善监管网格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开展约谈工作。

(二)推行标准化监管。根据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实务操作手册,明确监管事项和重点,确定监督检查内容和标准,进一步统一监管尺度和执法标准。

(三)规范保健食品经营管理。开展保健食品经营情况调研,加强对保健食品会销和电子销售的研究,适时出台有关监管措施。积极探索保健食品经营许可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备案登记制度。

二、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一)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认真落实保化品经营企业日常检查计划,加强对台帐建立、索证索票等重点环节,批发市场、超市、药店、专营店等重点场所,问题多发区、主导产业区等重点区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大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覆盖面,落实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方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检,开展完成好保健食品化妆品专项抽检工作。

(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对重点原辅料、鱼油、阿胶类、染发类、祛斑类等重点品种的专项检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督检查和飞行检查,特别要开展好美容、美发等化妆品使用环节的产品合法性专项整治工作。

(四)巩固和扩大“打四非”专项行动成果。进一步深化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对发现的问题继续一查到底,做到件件有结果,同时,主动出击,对“四非”行为露头就打,坚决防止反弹反复。

三、努力推进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一)推进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哨点规模,完善监测程序和标准,制定监测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监测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工作。

(二)推动监管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机构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摸清保化品经营单位底数,健全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企业电子档案,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提高监管效能。

四、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一)强化业务培训。围绕监管的形势与任务,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人员和企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二)大力鼓励创新。鼓励各食药所在监管实践中,创造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并及时予以总结推广。

(三)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实施办法和省市局有关贯彻落实措施,杜绝消极应付、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吃拿卡要”、“庸懒散”等现象。加强对监督检查等权力运行的监督。

五、推进社会共治

篇5

一、监督管理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单位各负其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督抽查工作,全面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市食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监督管理内容及方法

(一)日常监督检查。日常监督检查以县区、市属经济开发区检查为主,由各县区政府、市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自行组织实施。日常监督检查要做到对辖区内企业的全覆盖,主要是指导督促企业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监督检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及产品出厂的把关情况等。

(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主要是对辖区内重点产品、风险预警监测产品、突发事件涉及产品等进行监督抽查。2012年市级监督抽查内容主要包括:

1.重点产品抽检。对生产企业比较集中、易引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肉制品、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含乳食品、糕点、饮用水、糖果等29种产品进行1152批次的监督抽查。

2.风险预警监测。对乳制品、肉制品、白酒等9种高风险食品进行324批次的风险预警检测。

3.应急检验。对突发事件和上级安排的临时任务开展监督抽查。各县区政府、市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根据各自实际确定监督抽查范围,认真开展监督抽查工作。

(三)专项监督检查。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酒类、地沟油等专项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上级安排的专项监督检查任务。

篇6

一、监督检查范围和内容

(一)监督检查范围。全市所有确定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加固改造的校舍平安工程项目。

(二)监督检查内容。校舍平安工程排查、鉴定;工程规划制订、年度项目预算(计划)落实情况;工程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立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及竣工后运行情况;工程质量、平安管理监督情况;工程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工程档案管理情况;工程建设中、失职渎职等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

二、责任分工

教育部门全面负责监督检查工作的协调及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总和统计;监督检查校舍平安工程规划和年度项目预算(计划)执行情况;为各项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学校基本情况和校舍平安工程规划情况。

调查处理违纪案件。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依法监管校舍平安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程质量平安及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校舍平安工程实施中履行职责情况;受理违法违纪举报。

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校舍平安工程年度预算、资金使用执行情况。

将校舍平安工程作为审计重点,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校舍平安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并在审计结束后公布审计结果。

督促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及时整改平安隐患,安监部门负责组织对校舍平安工程平安生产实施监管。对发生平安生产事故的工程,依法组织调查处理并办理结案;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吸取事故教训,采取措施,防范事故。

发改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校舍平安工程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演讲和审批以及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等。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校舍平安工程所需建设用地依法使用情况和工程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情况。

依法审核工程消防设计并进行验收;督促治理工程周边环境消防隐患;监督检查中小学消防知识普及工作。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监管指导校舍平安工程消防设施建设。

监督检查中小学防汛防台风知识普及工作。水利部门负责配合校舍防汛防台风平安性评估工作。

地震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校舍建设场址地震平安评估、中小学校地震灾害预防知识普及和逃生演练工作。

三、方法方法

实行市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督查、市校舍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巡查、县(市)区经常自查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校舍平安工程督查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内部监督检查与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一)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实施校舍平安工程的学校负责对校舍平安情况进行日常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演讲上级主管部门。执行日常项目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布校舍平安工程的技术规范、实施方案、项目规划、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并保证公众意见反馈渠道疏通,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二)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半年对校舍平安工程进行重点、专项监督检查。监督检查采取听汇报、询问和质疑。实地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召开相关会议核实情况等形式进行,并形成检查演讲。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对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三)开展内、外部监督检查。内部监督检查由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外部监督检查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外部机构进行检查或审计。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依照分工搞好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好校舍平安工程监督检查工作。

篇7

一、围绕中心,服务发展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积极因素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相互影响,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情况,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民生等方面的要求,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有效开展财政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障作用,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二、创新方法,提升层次

(一)创新会计监督。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方式,拓展会计监督范围;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和资源,建立纵横联动的会计监督网络。结合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选取部分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整顿会计财经秩序,规范单位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一步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将“小金库”问题列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重要内容。结合重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和重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检查以及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有机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日常行政监管工作,加大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力度,强化政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再监督。通过授权委托监管,积极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分级管理。严格对违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处罚,依法查处恶劣造假的会计行为。重点选择文化、广电和工信委三个系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二)深化内部监督。切实履行专职监督机构的“再监督”职能,转变内部监督工作方式,提高内部监督工作成效,努力保障财政干部和财政资金“两个安全”。一是日常监督动态化。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将内部监督融入日常财政管理活动之中,实现日常监督由被动检查型向动态控制型转变;二是重点检查常态化。按照《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的要求,结合内部监督特点,制定检查计划和方案,实现重点检查由临时突击型向定期常态型转变,每年的内审面不得低于30%;三是开展抽查。设区市要组织开展对所辖县(市、区)内部监督开展交叉检查,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将适时组织人员对部分市、县(区)财政局开展内部监督工作进行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内部监督工作不力、走过场的和其他违规问题在全省进行通报,并按有关规定对检查人员和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三)强化培训调研。加强财政监督干部培训和调研是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按照“抓培训、重考核、强素质”的思路,从财政监督检查技能、财政业务知识、财政政策法规和财政监督工作纪律等四方面入手,制定财政监督干部培训方案,落实培训经费,创新培训方式,选好培训教材,并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水平。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认真总结财政监督工作经验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和前瞻性,注重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提高调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要将检查与调研相结合,针对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提升财政监督工作的整体成效。

三、把握重点,注重实效

(一)着力加强民生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选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选择农业、水利、社保和经济建设领域的重点财政支出事项,精心研究监督检查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重点林业村级防火经费、移民搬迁扶贫资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资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促进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同时,选择部分市县和单位就民生政策落实和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深入检查调研,提出规范和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积极开展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针对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认真开展部门预算监督检查,保障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完善监管成果运用机制,将监督结果与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挂钩,建立相应的预算扣减机制,并向相关单位通报或向社会公告,切实加大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要着力加强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应采尽采,阳光运行。

(三)继续推进收入监督。要建立财政收入日常监管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财政收入流失,保障财税政策有效落实。一是加强对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通过对各种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缴纳、征收中执行财税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和查处越权减免、应征不征和预征收入、虚收空转等问题,确保财政收入真实、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加强对国库收纳、划分、留解、退付财政收入的监督检查,防止和查处不按规定划分、报解预算收入,擅自延解、占压、退库等问题。

四、强化建设,夯实基础

篇8

及时发现和消除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隐患,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体检制度和学生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不断改善教学、生活环境,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检查对象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学校(托幼机构)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卫生状况,传染病防控日常管理情况和学校医务室、保健室情况。

三、监督检查内容

㈠学校传染病防控: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和应急预案,传染病预防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情况,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传染病报告、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和病因追踪记录及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学生健康体检情况,校医培训情况等。是否建立健全学校流感防控工作制度,是否教育并督促学生避免接触禽类(家禽、野禽)、牲畜等易于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动物,一旦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双手;学校是否出现师生有流感样症状(如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头痛、呕吐、腹泻等),是否督促其及时就医等。

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重点对学校是否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及其管理机构、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情况、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及培训情况、学校食堂内外环境及卫生设施配备情况、食堂加工场所内是否圈养、宰杀禽类动物;圈养、宰杀禽类动物的场所是否距离加工场所25米以上、落实食品留样与食品原辅料索证索票情况、餐饮具清洗消毒情况、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餐等环节操作情况、食品添加剂管理和使用情况,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

㈢生活饮用水卫生:自备水防护及消毒情况和水质检测报告,二次供水消毒及设施清洗情况和水质检测报告,持有效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等。

㈣教学生活设施卫生:学校教室建筑、环境噪音、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等卫生监督、检测情况,学生宿舍、厕所卫生情况等。

㈤学校医疗机构、保健室:是否按照要求配备校医院或卫生室、保健室及卫生技术人员;校医务室、卫生室是否取得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按期校验;卫生技术人员是否取得相应执业资质;是否存在超科目行医、出租承包科室等违法行为;是否对流感疫情进行监测、排查和报告等。

四、工作安排

(一)制定实施工作计划

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中心校,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密切配合,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制定本辖区春季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并将工作内容及时通知学校。

(二)监督检查

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各中学、县直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开展监督检查(水湖镇、双凤开发区所属小学、托幼机构由联合督查组负责检查,中心校、当地卫生部门予以配合);各乡镇中心校和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小学及托幼机构开展监督检查(水湖镇中心校和张祠卫生院负责县城以外的水湖镇各小学及托幼机构的监督检查)。各中学、县直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先期开展自查、自改,并将自查结果和自改情况留存备查。

从2014年3月28日-4月5日各中心校协同乡镇(中心)卫生院开展监督检查,并认真填写学校传染病防控现场检查表(附表1)、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现场检查表、学校卫生被监督单位信息卡(附表2)、教学生活设施卫生现场检查表(附表3)、学校食堂现场检查表(附表4)。对发现的问题,要书面责令学校(托幼机构)限期改正;发现存在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将查处情况向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局报告。所有检查资料备份,由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学校分别存档。

(三)组织督查

2014年4月7日-11日,县教育体育局和县卫生局将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各中学、县直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职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一次全面的督查,督查方法是:查阅学校卫生监管档案资料、核查工作开展情况及卫生监管档案建立情况。同时抽查部分小学及托幼机构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本年度年终考评。

五、工作要求

(一)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我县辖区内学校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培训,精心组织实施。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应当重点开展学校食堂、学校生活饮用水、校医务室等监督检查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重点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卫生及生活设施的技术指导及日常监测工作。

学校要切实强化法定代表人是学校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照相关规定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排查风险隐患,落实管理制度,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到位,消除卫生安全隐患。

(二)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沟通协作,及时沟通信息,组织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巩固监管成效。对落实整改意见存在困难的学校,提请县教育体育局、县卫生局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方案和措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针对一些无餐饮服务卫生许可的餐饮店、无办学许可证的学校,应当及时书面向相关部门通报,必要时向县政府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对严重违法、屡次违法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公开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县教育体育局体育科、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社会监督力量,建立投诉举报制,严格执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各项责任追究制度。

篇9

农场党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学习宣传、自查自纠、健全完善制度、监督检查和考核等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廉政准则》落实工作日常化、常态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取得实效。Xx农场党委迅速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工作领导小组,纪委和组织部门为常设部门,具体负责《廉政准则》实施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监督查处等日常工作。

二、深入学习宣传,增强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意识和能力。把《廉政准则》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学习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等方式,持久地学习宣传《廉政准则》,营造浓厚学习宣传氛围,提高对《廉政准则》重要性的认识。把《廉政准则》印发给全场每位党员干部,供大家时时处处学习;印发给每位学生,使廉政教育从孩子抓起、从学生抓起,形成“小手牵大手”的带动影响效应;把《廉政准则》张贴在机关的每个办公室,让《廉政准则》提醒、警示着每位党员干部;把《廉政准则》印发给每个职工,让全社会共同监督《廉政准则》的贯彻落实。要求全场各单位采取集中学习、宣讲辅导、座谈交流、专题讨论、谈心得体会、撰写学习感受、知识竞赛、考试测评、撰写理论文章等多种形式,深刻领会和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使《廉政准则》学习教育入心入脑,使每位党员干部能自觉按照《廉政准则》的要求自查自律和开展工作,使《廉政准则》成为全场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

三、开展自查自纠,对照《廉政准则》整改所发现的问题。组织全场党员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廉政准则》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着力检查自己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撰写自查报告,由农场纪委督促整改,增强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探索监管机制,努力提高药品经营企业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对认证合格的药品经营企业实行动态、持续、追踪监管,提高企业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企业严格按照GSP要求经营,淘汰不符合GSP要求的药品经营企业,进一步规范和净化我市药品流通市场秩序。

三、检查对象

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安徽省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及效能建设明确的目标任务,对全市已取得《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全面的跟踪检查。

四、检查形式及标准

监督检查包括GSP跟踪检查、专项检查、日常检查三种形式。监督检查按省局制定《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药品零售连锁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和《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检查项目》执行,重点检查带*项。

五、检查方法

从今年起GSP跟踪检查全部实行飞行检查,按照认证现场检查方法和程序进行,采取事先不告知,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实行组长负责制。

六、检查内容

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重点检查药品购进渠道、药品质量以及人员、仓库、票据管理等环节,以贯彻实施新颁布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26号)为契机,严肃查处挂靠、过票、出租、出借柜台以及从非法渠道购货、药学技术人员“挂名”等违法违规行为;未经许可擅自变更经营场所、仓库地址和扩大经营范围等许可事项的企业;有群众举报和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参与虚假药品广告宣传的企业等;检查的重点品种是:广告药品,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药饮片,以及首营品种,退货、换货品种,临床促销品种等。

七、检查报告的处理

1、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检查组必须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现场检查情况,客观描述存在的缺陷,填好相应的表格文件。各县局对企业GSP跟踪检查不要求在检查报告中写出是否通过现场检查的结论。

2、检查组在现场检查完成后,要向被检查企业反馈发现的缺陷项目和问题,企业负责人应在检查报告上签字,检查报告完成后,各县局应于每月10日前将上一个月的检查情况报送2份给市局,由市局统一汇总上报省局备案。

3、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有严重违反或屡次违反GSP规定的,由县局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将违规企业列入不诚信企业“黑名单”,将检查情况向当地政府通报。

4、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和问题,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并提交书面整改报告。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在GSP跟踪检查结束后30天内整改,并将整改报告交市局;药品零售企业在GSP跟踪检查结束15天内整改,并将整改报告交县局,对问题较多的药店县局要进行跟踪复查。

八、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完成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保证。各县局要按照省、市局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辖区监管实际,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年度药品经营企业日常检查和药品零售企业GSP跟踪检查方案和计划,并于每年2月报市局。全市监督检查工作一般从每年3月1日开始,11月底前完成,各县局要统筹安排,明确重点,讲究方法,注重效果,要加强本辖区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以确保年度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完成。

2、严肃工作纪律,保证监督检查质量。

市局对监督检查中的职权、方法、对象、程序和标准都作了进一步明确,各县在具体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和准确把握。今年监督检查任务繁重,也是全市实施药品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关键的一年。为保证监督检查质量,市局将加大督查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群众投诉、举报等方面的核查力度。如发现监管人员在监督检查中不严格执行标准、走过场、未按规定履行GSP跟踪检查职责,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