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科学规划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 人居环境 科学思想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的设计制作要充分考虑长远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并尽量避免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进行原则性的重大调整,要注重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

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角度上,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在经济上相互影响、并具有各种功能的集合体;不只是权力的集中表现,更是文化的集合。

1.1基地因素

基地作为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缩影,构成要素错综复杂,包括气候、土地、水文、植物、地形、建设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如果利用的不好就会给一个城市的规划带来生活、交通上的不便,严重的更有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例如:由于未考虑山谷特殊地理条件致使汽车尾气在城市上空堆叠因而造成严重污染的美国洛杉矶市;这些要素如果利用的好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生活居住的方便、城市的美感,还会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的增长。

1.2政治因素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对于一定范围的利益选择往往不能顾及所有者的利益,通常是偏向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规划的本质也就是政治上的选择。正确的政治选择可以给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例如,“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就给西部城市和东北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1.3经济因素

城市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培育。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城建最基本、最活跃、最多变的因素,同时也是城建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济是城市规划的外部环境,是实施规划的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各种城建项目,尤其是房地产公司为追求最大利益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是以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而为城市量身定制的综合部署与发展计划。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与国民经济计划应该相协调一致。

1.4文化因素

城市不仅是建筑的群集,更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形象的刻画,它以其特色的建筑物和独特的建筑空间组织形式,也即城市规划,综合反映其物质文化文明。由于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历史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因而不同地区的城市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风格差异。当今的城市风格是昨日城市规划的体现,是各时期文化特色的积累的结果,同时,各时期的城市文化又对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起指导作用,从而使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得以延续。总之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在其建筑的形式、色彩及其组织形式。不同的文化,其对建筑色彩的理解也不同,比方说,回族人崇爱象征活力代表生命的绿色,日本喜爱代表着旭日东升的橙色等。

2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在日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城市规划工作的问题。

2.1 在城市管理中缺乏法律保障,导致规划错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部门既承担着规划的基本任务,同时又承担着规划评价的任务,所以在工作中就难免会有疏忽和漏洞。而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又没有听取百姓的心声,没有集思广益,不公开的城市规划工作不能够接受大众的监督,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病。一些规划部门以及一些规划工作的领导等,为了为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明知道规划工作中有问题,还是强硬执行,最终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一些城市规划的官员与施工建设单位权钱勾结,没有建设实力和资金能力的前提下招标成功,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2.2 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

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而且仍将随时代拓展。研究学科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如此,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在丧失了对研究对象整体利益追求的前提下,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大下降,使城市规划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补救性工作,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性。

2.3 规划方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成为了一门技术,同时却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形象化、感官化,人类科学精神是得到了体现,我们却丢掉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基础,舍弃了人类哲学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这是城市规划中的不负责任,也是城市规划中的弊病,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处理,将会影响城市规划的整体质量。

3“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中来。

3.1 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居环境”理论的人类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满足人类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些设计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2 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开发商知道业主对于小区的居住环境尤为重视,因此,在销售宣传的初期大力渲染小区的环境建设,打着小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的幌子,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减少经费的投资,提高工期,往往没有进行相关的建设,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敷衍了事,造成了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的较大矛盾。这就导致了建筑周边的河流资源,生态资源,植被资源等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用,反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居环境的思想概念,主要是实现因地制宜,倡导充分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降低对各项资源的破坏,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利用人居思想进行的城市规划,使得绿化工程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结语

人居环境的科学思想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综合和升华,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人居环境的科学思想战略,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城市居住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渐深入,未来人居环境理念将会得到更大的重视,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将会越来越科学。

参考文献:

[1]陆彤.浅析影响我国城市规划的因素与显著问题[J].城乡与环境.2012:487.

篇2

关键词: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1.引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1],生态环境规划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多数院校该专业开设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多偏向理论分析,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2)不注重与本课程有关课程的衔接;(3)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4)部分院校该课程主讲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2.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首先,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学院和学科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突出所办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制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调查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及时完善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后所需的实践技能,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后,要进行教学内容优化。生态环境规划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教学内容优化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要求,优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既要满足规划知识和理论的方面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注重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从而为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1)课程基础实践。如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

(2)课程认知实践。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等。

(3)课程技术实践。主要包括以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

(4)综合应用实践。如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另外,鼓励和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如: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参与《信阳市环境规划》与《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3.注重与本课程有关的基础课程的衔接

由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环境、生态、经济、统计、数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因此,在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之前,学生应学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概论》、《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软件应用)等课程,并且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目前,有些院校上述课程没有开出,就直接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必定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上述部分课程在生态环境课程中作用如表1所示。

4.加强实习场所的建设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现有实习基地(主要指实验室与实习单位)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习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课程应具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为该课程的实践实习和生产、科研提供保障,并为当地企事业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硬件设备、场所的多功能化、规范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实现讲、演、练、教、学、一体化。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校外基地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双方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调动协作单位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院可与多个科研单位或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科研等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习教学计划,联合指导实习教学,联合考查实习质量。

目前,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有:城乡规划实验室、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图遥感实验室、标本模型陈列室等[2]。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有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见表2。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3]。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该专业与该课程师资明显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学术梯队不合理、学缘结构不合理,甚至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这些因素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专业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可以通过国内构建的专业交流平台或者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加快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更新,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苏华,王义民,余斌.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创新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6):32-34.

[3]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7):73-74.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与河南教科所项目(2009-JKGHAG-0647)。

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管理学原理 教学改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管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通过的新专业,该专业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创新性。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管理学原理》就是为了提高资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养,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开设。国内典型院校该专业都不同比率设有与管理学有关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作为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由于管理环境、条件、对象的不同,没有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加强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单一

《管理学原理》课程在资管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开课时间大多在低年级,而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因而出现简单地将传授经典的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惟一目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教授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现象。最后形成了重结论掌握,轻思维培养的结果,学完该课程后,学生的管理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

1.2 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首先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管理学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业管理两大领域,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配套的管理学教材缺乏。其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都要求紧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定下来,无论专业与方向如何,其教学内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特别是在新专业、新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下,教学内容就更显现出滞后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

目前,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受教学课时的限制,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教学过程中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讨论所学知识的时间。虽然各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都一直强调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理论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基于案例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只是基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从案例库中搜罗,并没有实际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精彩性、新颖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学生从中学校门跨入大学校门,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更加不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种印证理论的形式,起不到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机械化

《管理学原理》在资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在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则见仁见智,无标准化可言;而期末测试则采取的是以主、客观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其中,客观题一般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般占到总分的70%~80%,主观题一般为分析论述、计算、案例分析题型,一般占到总分的20%~30%。闭卷考试的客观题型迫使学生必须以教材上的阐述方式为标准,通过机械式的记忆,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主观题如若考前老师没有针对性的指点,则普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得分较低,难以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关心的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考什么,为了考试而学,对于各种理论和案例应用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训练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看似分数很高,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管理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学改革探讨

2.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根据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向学生讲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应用知识,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在岗位上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最大化的缩小课堂理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应综合考虑,在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和管理学课程兴趣的同时,体现课程知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又要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团队及个人的能力训练与展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将来作为知识工作者和职业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2.2 教学内容

由教材结构显示,本门课程主要分为管理学基本知识和管理职能两大块,重点讲授管理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企业内部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满足不了资管专业多领域、跨行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路线进行整合,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加强管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融合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此基础上,补充近年来与该章节理论内容有关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前沿的缺陷,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对管理学未来展望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在新形势下解决管理问题、加强科学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探讨管理理论的应用,重点结合资管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引导学生在给定的管理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主题社会调查,参与横向课题,企业兼职等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在在现实管理环境中,自主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讲座报告、商务演讲等多种方式为辅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师口述和学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练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高,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的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

2.3.2 举办讲座、报告,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院从其他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样做,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务演讲的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观察的积极性

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进入所选定的单位收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报告,最后将报告的内容演示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目前资管专业该课程考核分值的分配大多采取的是平时成绩30%,期末测试70%的方式,而管理学课程的目标更多地在于参与过程、个体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提炼方面,重在兴趣培养、积极参与和基础性思维训练,所以对于本课程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相对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平时要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项记录,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期末的考核也最好是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尽可能减少甚至完全摒弃标准答案的试题,允许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通过非标准主观试题测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评分的过程中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集体对试卷进行评阅。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之后,任课教师还应对试卷做出分析,试卷分析的核心是对试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现教学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思路。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转贴于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强化综合决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无论是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还是对规划方案的制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1 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强度的加大,因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实施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负面环境后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历史表明,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持久,范围也更加广泛。如果在提出有关政策和规划时能够慎重考虑相关的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1.2 单纯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实施新的《环评法》之前,我国主要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要与当地规划或地方规划相协调。但是迄今为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规划本身却未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价。显然,以这样的规划为依据的建设项目的布局或环保设计,不可能满足环保要求,这也说明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此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规划往往是从地方或区域规划扩展到行业发展规划。这类行业规划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并未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或论证,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行业以外的其他问题。以这样的规划为依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甚至可能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2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2.1 评价内容

城市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对象有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及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开发时序)等。应针对规划中所提方案,评价这些对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类影响除了传统的环境污染影响外,还应包括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影响――生态合理性及绿色化程度的评价。对于环境污染影响,主要分析实施规划前后污染变化趋势、污染分布变化,评价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产生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为达到环境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总量控制途径。规划的生态合理性是分析生态影响的重要手段,主要着重于实施规划前后生态变化的趋势与系统行为,以及此类趋势和行为的合理性;绿色化程度的评价,旨在评价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化程度以及与循环经济理念的符合程度。

2.2 评价原则

评价过程中除遵循全面、客观、公平和实效的原则外,针对城市规划的特点,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城市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素众多且较复杂,有的影响可以定量表示,有的影响只能定性描述,评价过程应注意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便于问题的说明。

(2)因地制宜原则。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状况不同,评价时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筛选反映具体情况的适当影响因子。

(3)跟踪评价原则。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跟踪评价,及时修正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4)侧重于可持续发展影响原则。该层次环评不能停留在传统项目环评的水平上,应考虑更深层次的生态影响,与当时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相适应,符合当地环境承载力,从生态环境可行性为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可操作性原则。城市规划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数据的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力求内容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

3.1 注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由城市的特点(高强度的集聚,高程度的组织化、高度的扩张性演进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外涉效应等)以及城市规划的特点(综台性战略性长期性)所决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在空间上不仅应包括规划实施区域,还应该包括实施区域以外的受影响区域。由于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具有大空间范围、大时间尺度、多种行为交叉和累积的特征。所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时间上不仅应包括规划实旋阶段的环境影响,还应包括规划终止后原有规划的惯性的环境影响。

3.2 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力度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力度应根据规划对象所在的地域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程度等确定。此外,规划内容规划实施,规划环境效应的复杂性、影响程度影响方式等都影响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力度。

3.3 围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目标进行

所谓围绕评价核心目标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选择一个对环境起最佳作用的方案。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包括三种可能性:一是正面影响和作用大于负面影响和作用;二是负面影响和作用大于正面影响和作用;三是两者相差无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检验规划产生的所有可能的环境影响,根据环境效应的强度和发生背景确定所有环境影响的性质和重要程度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降低费用或成本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对规划被选方案加以筛选,并确定最佳方案。

3.4 掌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战略环境评价,着眼于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它并不是要取代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是要解决那些在规划层次上应处理和能处理的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因而在评价的目标思路方式方法及深度精度上都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所区别。另外,不同的规划类型不同层次的城市其需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应有所区别。

4 城市规划应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

4.1 要使各种规划成为“绿色规划”和“可持续规划”

《环评法》的实施,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避免城市规划对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避免仅仅是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只提出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而不提出预防性措施的倾向。这就是说,规划环境评价的目的不是提出措施将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而应该是使规划所可能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最小化。同时,要加强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对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布局清洁生产能源的清洁使用城市发展与周围的生态结合等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最终目的是使规划成为“绿色规划”和“可持续规划”。

4.2 在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和审批程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环评法》的实施,将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规划相关部门要在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和审批程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有适应《环评法》的相应举措出台。其中,在编制程序上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与环境评价技术服务机构紧密台作,使环境评价机构适当参与到规划编制程序中从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对规划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及时反馈到规划中去从而得到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城市规划方案。在审批程序上,要建立基于《环评法》的城市规划自身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对《环评法》中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规定进行具体化和实际化。

4.3 调整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以往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中未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在国家颁布并实施《环评法》后,以往的人才教育内容和计划势必应作相应的调整。

4.4 积极学习和掌握《环评法》,保持城市规划的主动性

面对《环评法》的实施,城市规划应保持相对的主动性,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特点,提出我们自己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范围(目录)》。

4.5 将实施《环评法》作为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契机

我国的《环评法》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单独列为一章作了专门规定。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保持了同步,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城市规划应正视这一新情况,迎接挑战,作出迅速反应和调整,并将其作为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契机,促进城市规划的新发展。

结束语

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城市规划应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和建议。要强调的是,城市规划环评应始终贯穿预防为主的思想,在规划的过程中随时提出预防性意见,对规划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环评单位要尽早介入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并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单位紧密合作,及时将评价结论融人到城市规划中,使其在下一步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相应的作用,最终形成城市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城市规划方案,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正元;靳澍清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J].云南环境科学 2001(z1)

2.陈绍娟 论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1(02)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促进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操作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此后环境影响评价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很多的作用, 因而在全球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 并成为各国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荷兰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英国 ,1990 年开始 ,很多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发展规划都开展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1年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规划》中规定了SEA的工作程序,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9 年加拿大颁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的环境评价内阁指令》,要求对所有提交内阁和各部部长批准,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 的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进行环境评价。

2、国内研究进展

2003年 9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我国正式实行以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同国外一样,也是从单纯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单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影响评价兼顾的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重大的过程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土壤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张妍等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程吉宏等从区域土地开发规划方面, 探讨了规划环评中土地生态适宜度的问题。陈百明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土地规划中环境问题。张燕等从微观评价角度, 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问题。潘嫦英等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价的不同点,蔡玉梅等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内容。

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现有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对环境的影响等角度选取大量指标,分别衡量各种用地类型的环境合理度。贾克敬等将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要素层、准则层、指标层 3个层次, 并将指标分为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分别用来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衡量环境影响。刘瑞亮从声、大气、水、土壤、生态、人居、社会经济发展等七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葛丽颖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基于 DPSR理论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吕昌河等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 5个方面构建了用于预测和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可能影响程度的指标体系。赖力等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指标 4个层次。

评价方法方面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判断法、核查表法、矩阵法、叠图法、情景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生态服务价值的方法以及累积影响的分析方法等定性和定量多种方法。王广洪等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采用了指标法进行了研究。赵柯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法,划分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 提出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措施。冉圣宏等运用了生态服务功能法计算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中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唐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赖力等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的生态成效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方法通过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度量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效应。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效应存在难以衡量等原因,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服务。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性。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关于项目环境评价方法比较成熟,包括叠置法、列表法、矩阵法、统计模型法等。但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更宏观的尺度,许多定量的指标不容易获取,在规划方法上目前更多的采用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环境承载力评价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具体应结合案例的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对规划指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更综合地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人才,凝聚多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妍等.规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J].上海环境科学,2002,(3).

[2]吴克宁,等.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5,(6).

[3]刘艳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4]蔡玉梅,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6).

[5]彭建.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

[6]赖力,等.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12).

[7]卞正富,等.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

篇7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前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境况,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并对工业园区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就是说,在建设工业园区之前,除了考虑其经济效益以外,还考虑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工业园区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我们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越来越少。在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人们开始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并逐渐投入到建设中,同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对工业园区验收的基本指标进行规定,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再利用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对生态工业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工业园以及建成投入生产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于是产生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能够对工业园区的规划进行科学评价,有效的避免由于规划、决策失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建设优秀生态工业园区的前提,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1]。

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就不能阻碍工业规模的继续扩大,但是面对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恶化,我们又必须停下脚步反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能够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种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发展逐渐摆脱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陆续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而在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决策都能够对日后工业园投入生产的实际情况产生重要影响。为了避免由于规划决策的失误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人们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并逐渐应用到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中,形成了系统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对规划中的生态工业园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指出能够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不断完善规划。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改善工业的高污染状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2]。

三.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思路

(一)保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对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这一主题,将评价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从宏观上来说,环境影响评价要建立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分析该规划与上层规划、同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确定园区建设的可行性。从微观上来说,环境影响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储存情况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分析建设园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由此决定开发规模,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3]。

(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方法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范围比较广,应用方法也比较多。在选择最优方案时,通常使用对比法,就是将具有不同环保优势的规划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出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在评价建设园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时,通常使用数学建模法,对该方案可能会对周围土地、水资源、大气等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呈现结果。另外,还可以使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法,对实施方案是否适宜当地生态进行分析,如果不适宜,提出相应的措施后重新评价,确定生态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及规模。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公众参与

在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的利益,规划政策可能会对周围的相关产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公众参与度,使规划能够兼顾多方利益,形成最优化的规划方案。一方面,工业园区的地方官员、人大代表要参与其中,掌握整个园区规划的大致方向;另一方面,环境方面以及技术方面的专家必须对评价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提出改进方案的策略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最后,受到园区建设影响的相关部门、企业要积极参与,关注规划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对每个决策的落实进行监督。整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部门、人员也较多,因此一定要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对规划做出科学的评价[4]。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

首先,要对规划的工业园区进行具体分析,包括规划的整体布局、每一步的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其次,对规划方案与其他方案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包括判断该方案与上级政策是否符合,与同级规划之间是否协调等。第三,对生态园区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判断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园区建设、运行的影响。第四,结合当地实际环境与规划方案,确定评价过程中的重点,选择最优方案。第五,对规划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设计出不合理部分的替代方案,完善初始规划。第六,对规划园区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环境资料,在园区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将监测数据与最初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产生了哪些变化及变化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第七,结合规划过程中公众提出的意见,对受影响方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尽量满足各个部门的利益。第八,完善生态园区的环境管理方案,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减小园区投入生产以后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实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原则,通过对比法、数学建模法等进行科学评价,注重公众的参与度,尽量保证受影响企业的利益。对规划目标、方案等进行科学分析,与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判断规划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尽量使生态工业园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常高峰,宁斌,李万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1:446-448+466.

[2]黄文足.探讨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J].北方环境,

2011,04:45+51.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既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又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建设长期的健康发展[1]。

1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其次,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格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最后,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2]。

2 城市规划设计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 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2.2 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只是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内容要素( 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 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 2) 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国小城市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规划设计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3 解决问题的关键

3.1 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

3.2 在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上要适度

审时度势、把好尺度、是我们观察问题、顺应规律、有利发展的规划准绳。城市的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只有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为后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

3.4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所当然是城市规划的立足之本和规划宗旨,要努力创造宜人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切实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当作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建设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首善之地。让人们生活在城市里能够舒适、方便、安全、贴近自然、充分享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欢愉。

4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的功能。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方法;风险管理

化学工业园,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由制造商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共同管理环境从而获取最大化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化工企业的集中,非常容易排放相应的污染物,直接影响化工园区的环境,不利于化工园区的长久发展和进步。同时,大量的污染物或者大量的易燃、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在,很容易导致相应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对化工园区规划环境的管理和风险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1 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相关知识

针对环境风险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对象,分别是水、大气、土壤[1]。对水的风险评价,主要是针对水的质量问题,若是水的质量问题符合相应的标准就不存在风险情况,若是水的质量问题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不但影响生态环境,更能影响人体的生命健康。对大气的风险评估,也是以标准值作为导向,若是没有达标,则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土壤的风险评价,是以土壤中的成分作为评价标准,一旦其中有部分或者全部成分超标,直接或者间接就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土壤的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便于人们生活生产。

2 我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化工园区规划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够准确地表明化工园区的选址与防护距离之间的关系和标准。由于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发展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其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在一些化工园中,还存在没有污水处理厂,没有实现集中供热,没有配套环保设施的情况却允许其开工生产,直接导致局部地区污染物总量失控、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在环保法律制度方面,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过于系统化,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作为指南,再加上环保过程中容易牵涉到各方的利益,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性严重缺失,根本无法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保护。

3 解决我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

3.1 园区建设应科学规划

园区建设发展的规划必须要有专业的规划单位进行编制,保障化工园区的企业规划与园区环境建设相适应,从而有效地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2]。化工园区的规划内容既要考虑产业链上的,也要考虑产品运输方面的,还要考虑产品通讯方面的,保障化工园区规划的科学化。园区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区域规划的科学性,遵循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律,保障化工园区规划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应该注重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即要求各个部门之间的规划应该符合各个企业之间的要求,使化工园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处于一种可控状态,避免化工园区因为规划不合理导致环境风险的产生。

3.2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要维持化工园区的良好环境,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大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注重环境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保障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系统化和科技化,使得化工园区环境出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3]。其次,要根据化工园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的监管工作,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要做好监管工作,就要建立相应的监管队伍,组织监管队伍定时定点地对化工@区的各个企业的排污情况,建立24小时巡查制度,严格遵循谁污染谁负责的制度和原则[4]。重点监管企业的违法排污、私自投产等内容,一旦发现企业出现这些情况,应该严肃处理。若是对化工园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依照法律应该追究企业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在监管的过程中,要坚决制止未批先建、未批先投产等违法行为,为了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保证化工园区成为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处于良好的循环中,就应该坚持环境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导向,加大环保设施的建设,通过设施投入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建设,避免因为设施不齐全、设施不到位、设施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环境管理无法开展[5]。同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还能促进招商引资、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首先应该考虑化工园规划方案,做好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保证两者之间发展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同时,化工园区应该充分考虑自身规划特点,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与时代相发展。其次,应该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的各个局域,做好园区内集中供热、供汽的相关工作,保障化工园区的热电一体化,有效地促进化工园区的生产工艺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针对园区内各类化工固体废物的处理问题,应该依照相应的废物处理方式、废物转移方式,在指定的地方由指定的部门加以处理。最后,应该注重化工园区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建设,同时建立相应的废物处理车间,避免化工废气、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以风险的存在作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方式,研究和分析风险的成因,从而达到识别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的一种管理方法[6]。这种风险管理是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效益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成本性的特点,从而避免风险后果的产生。在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之后,以环境风险报告作为依托,以风险形成因素作为指南,对化工园区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合理规划风险处理费用,以便提升相应的风险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或者消除风险的损害,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化工园区生态系统的正常。首先,应该收集、调查和分析化工园区的相关信息,信息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源、园区规划、园区设施等多个方面,特别是针对环境污染源,因为化工园区污染源是实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理主要数据来源。其次,要做好化工园区的环境评价工作,将各个环境风险因素纳入其中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数据分析,以便产生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再根据这个风险管理方案来合理规划化工园区的布局,科学制定化工园区的风险管理方式和应急预案。通过方案的指导,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演练工作,落实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化工园的风险管理。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企业逐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便是化工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分析和研究影响化工园区环境风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的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正常。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分析和研究化工企业污染环境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从而保障化工园区环境的正常。如此,才能保障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郁.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与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李威.基于环境风险的化工园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9:45-51+180.

[4]施文松.化工园区安全规划评价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竺豪杰.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与风险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16,14:276.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2年,国家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将很多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扩大到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也促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和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实施的战略。

一、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为了实现一系列目标而实施和进行的计划,同时,它也起着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战略指导的作用,通过它可以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城市总体规划还涉及到很多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通过它能够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等,除此之外,它还能确定城市资源、供水、交通等众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另外,城市总体规划是利用城市的的各方面条件来帮助城市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计划又是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对城市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必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忽略了生态环境

很多城市在进行总体规划的时候,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只考虑到短期的利益和需要,没有根据环境问题做出长远的安排,环境规划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让步,从长远来说,这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一些中小型城市只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二)先总体规划,再补充环境规划

我国一座沿海城市在环境保护规划中被划定为生态敏感区域,而在进行总体规划的时候,政府考虑到城市的临海位置和港口优势,设置了钢铁、石化、汽车、造船等众多的产业,目的是将这座城市打造成沿海城市中的重要工业区。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之后,委托编制该地区的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填补原规则在环境规划中的缺陷。像这种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后补充环境规划的情况,在我国屡见不鲜,这种做法不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

(三)没有制定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

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污染、噪音、交通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一些城市根本没有做好缓解的措施和工作,没有合理的安置拆迁工作,没有对产业结构进行改善,更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减小城市规划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尽量避开居住区,或是明确要求企业、工业降低废水、污染物的排放,只有制定了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才能够减少污染源,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三、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一)对规划内容进行分析

规划分析是指在充分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对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根据地域的地理特征、资源情况和所属地区来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能够得出规划中不合理、不协调的地方,对城市规划中所包含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并对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规划,最后再指出规划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合适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

(二)对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首先应该对该城市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检测城市空气、水质、资源等方面的污染程度,只有充分的进行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才能够降低污染程度。所以应该分析自然环境给城市的未来发展所留下的环境空间,从而得出规划中的环境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城市的自然条件、结构模式,来分析城市空间、居住用地及生态绿地、公共设施用地的合理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与社会长远发展的协调性。

(三)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在确定了规划方案后,要结合地方的特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确定规划方案的环境制约因素,并分析如果没有进行城市规划,城市的环境状况和城市未来的发展将会是何种状况。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城市内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水、污染物、废气等等,与此同时,城市的土地使用性质也会被改变,所以,被规划地区的水质、空气、土地、环境等等都将收到严重的影响。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后,城市的人口会更加的集中,所以在环境评价中应该对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且给出相应的数据。

(四)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实施城市规划后,可能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的减少和控制污染的产生和排放。并根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结果,对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并概述各个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保护措施。

(五)居民参与

城市的规划和居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进行规划和环境评价的时候,应该向广大居民采集意见和建议,并且将实际情况和信息出来,以提高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科学可行性,从而保证此规划能被公众充分的认可,并且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规划和环境评价还应该借组电视、广播、电台等媒体,将规划的内容进行,让广大居民参与进来。

四、总结与体会

当前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因为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生态问题和城市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要准确的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趋势,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这才有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韦正乐 黄碧纯.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2008,23(1):41-44.

[2] 恽晓雪 包存宽 欧阳丽.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四川环境,2009,28(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