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验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实验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实验方案

篇1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专业实习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作者:李敏 宋瑞娟 杨晓慧 翟云会 段淑娥 陈美宁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姚芳,刘靖,张璟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篇2

在教委小教科和教科研中心的领导下,对全县小学进行工作视导,是教科研中心小教部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教部发挥指导,评价,研究,培训和服务作用的途径之一。通过视导活动,及时了解全县各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了使视导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达到促进全县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目的,特制定视导方案。

二视导原则及方法:

1.配合主管部门评价性视导和小教部自身视导相结合。2.集中视导和分散视导相结合。3.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参与活动与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问卷相结合。4.教研员随机示范与指导相结合。

三视导内容:

(一)德育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思路[1]是否有校级以上改革课题。[2]改革措施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建设

[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组织建设情况。

[2]班级德育工作和学生道德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

3.德育渗透工作[1]各课教学德育渗透情况。[2]环境德育渗透情况。

4.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情况[1]德育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生活。[2]德育活动是否具有系列性。[3]德育活动的随机性和系列性是否有机结合。

5.德育研究工作[1]是否有完整的研究资料。[2]研究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6.思想品德课改革[1]是否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2]是否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活动。

(二)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思想[1]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2]教学改革的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2.教学管理制度[1]业务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是否规范。[2]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是否健全。[3]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

3.教学研究工作[1]是否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不同层次的教改课题。[2]是否能够把教学研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3]教学改革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4.教研组工作[1]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活动。[2]教研组是否能够教改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3]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课活动。[4]教研组是否有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

5.课堂教学

[1]教学设备设施使用效率。[2]教师课堂教学水平。[3]学生学业质量。[4]课程开设情况。

6.学科课外活动[1]各学科能否配合课堂教学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活动。[2]能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特色的学科课外活动。

(三)校本教研工作

1.学校校本教研的整体思路及工作计划2.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1]校本教材的编写。[2]校本教材的使用。

四结果与反馈

篇3

一、调研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局实际,重点解决好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问题,如何为市委决策当好助手问题,如何提高全局办事效率问题,如何使科技工作更加有力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如何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问题,如何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凝聚力、发展和维护稳定能力等问题,以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调研形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领导专题调研、座谈调研和问卷调研三种形式。领导调研由班子成员牵头带领有关科室深入基层调研;座谈调研邀请机关干部群众代表、各县区科技局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结合政风行风对话会进行,面对面征求意见;问卷调研由办公室印制问卷发放社会各界进行调查。

三、调研步骤

在学习活动中,要把调研工作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专题调研根据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分阶段进行,在不断调研、学习深化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提纲

1、如何解决科技系统干部思想观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问题。

牵头领导:XXX

负责部门:人事教育科、情报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

2、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市科技竞争力。

牵头领导:XXX

负责部门:产业科技科、计划成果科、知识产权办公室

3、XX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

牵头领导:XXX

负责部门:办公室、工会、微生物研究所

4、如何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牵头领导:XXX

负责部门:政体科、中心试验室、科学器材公司

5、如何加强科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牵头领导:XXX

负责部门:纪检监察室、党总支、生产力促进中心

五、调研要求

1、加强领导:本次调研活动由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指导,班子成员分别牵头领题,有关科室、研究所具体负责,组成调研组。各调研组要按照要求,组织理论深、素质高、能力强的精干队伍,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并有针对性到外地专题调研。

篇4

为激励新时代党员、教师的新担当、新作为,提升全体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普及和深化,促进我校会考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发扬优点,查找不足,构建高效课堂,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邓立云

副组长:邓永红曾令华

组员:周金生颜一新刘书成王芳义

2、工作小组:

刘自然冯海平瞿新华杜 炜刘玲芝聂友生

二、评委

1、文科组评委:王文娟姚舜周文秀邹勇强伍琼

文玲刘义雁李新康王丽美王鹏雁

2、理科组评委:邹金华赵宏卫肖红卫袁金香资慧庭

张桂英谭纯正杨群杰罗碧飞

三、活动对象

1、毕业会考学科(含考查学科)的任课教师及所有班级

2、分组:

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

文科组: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

四、活动形式

1、不预先通知授课教师,实行“推门听课”;

2、教导处在课后对视导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

3、教研组长在课后立即组织评课,评委参与;

4、向评委提前一天通知听课时间,当天通知听课班级

五、活动时间

在本学期第3—7周进行。

六、活动要求

1、本活动在校党总支和校长室指导下,由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与协调。

2、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3、全体党员应积极参与听课(不少于2节),各支部应有专人对本支部听课党员进行登记,并将结果列入党员个人年度积分管理。

4、本教研组全体教师原则上须参与听课、填写好听课意见反馈表(反馈表须在下课前交给教研室)和课后评课表,不得随意缺席(除非学校认定的特殊情况)。

5、听课评委和教师要严格遵守听课纪律,做好听课记录,不要频繁走动,不相互交谈;禁止场内吸烟;手机设置在震动状态。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模式、实验探究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任务,对教学结构即理论结构(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和实践结构(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等进行组合的方式。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物理教师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笔者就“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谈谈认识和体会。

1对“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满足学生创造条件地去实验,还应让学生具有创设问题情境能力,从而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发现物理规律和探究物理结论。一个好的“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情景创设——实验探究——应用提升。现结合案例逐一加以解读:典型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

①探究思想一个量与两个量都有关系,我们通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②激发思维,合理猜想猜想一:加速度和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猜想二:加速度和力成反比,与质量成正比。……

③设计实验,收集数据

提出问题: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探讨:能不能用弹簧称拉物体?

总结得出可行方案:用钩码通过细线拉小车,钩码(盘)的重力为对小车的拉力,钩码的质量相对与小车质量要小。

提出问题:怎样测小车的加速度?

总结:用打点计时器。

组织讨论:实验所需的哪些器材、表格如何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

④分析实验,获得知识

通过分析上述表格中数据可得,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也可用图像法进行验证。

解读:实验探究是“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让学生仿照科学家探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形成概念。同时,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态度和精神。

【应用提升】推导出加速度a与质量m、力F的函数关系。在寻找上述关系中,你运用了哪种科学方法?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用了类似的探究方法吗?解读:应用提升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实验事实和已有的知识,共同总结出一个合理的理论,并指导实践,同时在运用、归纳中不断修正。

2对“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几点体会

2.1“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探究”,此时的课堂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完善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带着“主人翁”意识的“主角们”尽情、尽心、尽兴地去表演、发挥。

2.2“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该模式的成功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必须先积累、研究,发现一些科学探究的素材和经验。同时,教师必须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首要任务是自己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尽情发挥教师在该模式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主人翁意识。

2.3“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培养他们自己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处理问题、生成问题等各种能力,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的地位。

2.4“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培养了学生优良的情感、科学的态度、人生的价值观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各种活动的主体不是单个的学生,而且是业已组织好的各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甚至辩论、比赛,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思辨能力等等,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严谨态度。

2.5“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篇6

一、指导思想

“我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活动是公司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现科学发展,“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我为公司科学发展建言献策”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指导,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为中心,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油田公司凝心聚力确保持续稳产,创新实践促进科学发展”为实践载体,围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凝心聚力建设和谐小区,创新服务促进科学发展”主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倾听民意,集中民智,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2、宣传发动、积极引导。

3、形式多样、富有成效。

4、发扬民主、求真务实。

5、统一部署、稳步推进。

三、组织机构

“我为公司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领导组:

*

四、具体安排

活动时间:4月7日—5月10日,分四个阶段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4月8日——13日):召开全体员工参加的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员工积极踊跃参加活动,各部门搞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引导,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建言献策的热情。

2、征集问题与建议阶段(4月14日——28日):全体员工围绕发展寻差距、对照岗位找问题,并将查摆出的问题与针对性的建议,填写在征集意见卡上,于4月28日12时前交领导小组办公室。

3、分类归纳阶段(4月29日——5月4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收集到的问题与建议,分类归纳,整理成《员工建议摘要》,上报领导小组研究。

4、反馈意见阶段(5月5日——10日):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报、责成相关部门办理等形式,对员工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馈。

五、活动内容:

围绕六个方面,理思路、寻差距、找问题、提建议:

一是各部门要通过召开员工大会,采取讨论、征求意见等形式,确立工作思路。同时,重点广泛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主要是推进机构优化,加快管理升级上,在突出物业管理服务实践特色、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在增强物业服务力、提升创效水平方面,在创新机制、促进科学发展方面,在加强党的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

二是部门及岗位工作方面:包括部门、科室之间如何配合协作;员工所在部门、科室及所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项业务流程是否合理、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是否合理等。

三是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包括如何加强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工作纪律、员工素质、服务业主等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如何增强员工责任心等。

四是制度落实和监督考核方面:包括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监督考核;如何保证制度落实到位等。

五是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包括如何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如何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培训、文体活动如何开展;职工参政议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等。

六是员工切身利益方面:包括工作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

六、奖罚措施:

1、奖励:优秀建议奖3名:每人奖励100元,优秀组织奖:200元。

2、处罚:对不填写征求意见卡的员工,处罚责任人50元。对态度不端正、未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征求意见卡的员工,处罚责任人50元。

七、活动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消除顾虑。公司开展这次活动,目的是为了倾听员工真实心声,决不“揪辫子、扣帽子”,对职工的意见与建议严守机密,决不对外泄露。全体员工要消除思想顾虑、畅所欲言、大胆建言献策。

二是认真填写征求意见卡。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真实可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如需单独就某个具体方面提出问题与建议,可以附带以书面形式说明。

篇7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略)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略)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篇8

关键词:数据库实践类课程;比对式教学法;实训基地;上机考试;学科竞赛

作者简介:车蕾(1979-),女,河南洛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研究生;崔巍(1958-),男,上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立项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39)、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ZD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54-02

一、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

“数据库”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所在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是以“数据库系统基础”课程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囊括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and Application Fundamentals(DB2 302A)”、“DB2 Family Fundamentals(DB2 730)”、“DBA for Linux UNIX and Windows(DB2 731)”、“数据库高级开发”等课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教学工作和教学调研发现,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中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冗余,教学方法单一。从市场就业需求和继续学习、继续研究的科研领域的需求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熟练掌握2~3个主流数据库的应用。为此学院专门开设了多门主流数据库相关课程,如“SQL Server”、“Oracle”、“DB2”。但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彼此独立,导致学生学完每一门课程后,很容易和别的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混淆甚至出现学一门忘一门的情况。第二,考核方案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形式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提交形式和笔试两种。其中,实验报告提交形式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的问题,考核结果不够准确;笔试形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不能很好地实现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第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课程组研究并尝试了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中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试模式、实训形式等方面的优化方案,对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有效课程衔接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改善考核体制、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推进作用和实践价值。此研究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重要研究之一。

二、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方案

1.教学方法的优化——比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采取了比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1)比对式教学法。比对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的方法。比对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1]将“比对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主流数据库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独立的教学模式“拔”出来,避免知识冗余,用已有知识去刺激新知识的学习,用最快捷、最清晰、最全面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主流数据库的应用。将比对教学法应用于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课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各主流数据库,分析异同点,研究比对教学方法及其相关教学方法,以“比对”为中心,设计主流数据库类的课程结构,以“比对”为中心,设计教学思路。

在运用比对教学法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被比较对象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并确定相应的比较点。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拿来进行比较分析,也不是所有的异同点都值得比较。二是在采用比对教学法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而应不断深入。如果仅仅进行简单的比对分析,将知识体系建立在表层,这些知识将很快被遗忘。[1]主流数据库的比对重点应放在各DBMS体系结构比对、SQL语法比对、异构数据库/迁移、安全控制策略和备份恢复方面。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该教学法是将总任务自上而下逐步分解、细化成为多个简单可行的子任务,并一一执行子任务的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数据库高级开发”课程等开发类课程。在此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选用一个“教学管理系统”作为任务对象,整门课程的教学安排都是以此任务为主线而开展的。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制定出切实可行并符合实际需要的任务。“教学管理系统”案例贯穿全部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的思想。

2.教学形式的优化——企业合作

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需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加强与IT领头企业的合作,使学生不仅在四年学习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一种高质量的就业技能。基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加大了与IBM和Oracle等IT巨头企业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合作切实提高改革力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质量。已开展的典型合作形式:一是建立IBM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二是IBM和Oracle为数据课程组的教师提供了相应的课程与认证培训,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三是将IBM或Oracle的认证考试融入培养计划中,这种含金量极高的证书对学生就业是很好的敲门砖;四是将就业目标定位于IBM或Oracle及其合作伙伴,以此为驱动在大三设置就业方向明确的课程模块即“Database and Application Fundamentals(DB2 302A)”、“DB2 Family Fundamentals(DB2 730)”、“DBA for Linux UNIX and Windows(DB2 731)”。以此加强实践和实训,使学生达到直接上岗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从教学形式上优化了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同时可以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成掷地有声的特色专业和强势专业。

3.考试方案的优化——上机考试

之前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提交形式和笔试两种。此考核方案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目前,“数据库高级开发”、“数据库系统基础”、“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机房授课方式,效果较好。因此,尝试上机考试方案是与机房授课方式很好的呼应,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具体上机考试方案如下:

(1)考试环境。考试环境为C/S模式,每位学生一台考试机。考试前,由教师将考试环境和所用数据部署到每一台考试机上。为方便学生阅读,可以发放纸质试卷,学生按照试卷上的内容直接在电脑上操作。

(2)机考形式。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机考试形式:一是数据库类课程。让学生在相应的DBMS下直接按要求操作,例如: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创建索引、导入数据、查询表信息、进行安全设置等操作。二是开发类课程。学生按照试卷要求,在相应的IDE环境下进行程序编写、编译和部署,并将项目存放在指定位置上。[3]

(3)判卷方案。目前大多数自动判卷系统基本都是通过比较结果来给分,不考虑中间步骤的得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适合数据库实践类课程的上机考试情况。[4]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判卷方案:一是数据库类课程。由于这类考试的结果与各考试机上的DBMS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在每台计算机上进行判卷,当然为了方便起见,教师可以远程登录到每台考试机上进行判卷。二是开发类课程。考试结束后,机房管理员直接将各考试机上的答题内容回传到一台服务器上,以供教师下载后判卷。

在开展上机考试的同时,还要注重实施相应的作弊防范策略。通过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实施上机考试方案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理论知识的认识层次也有所深化,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实训形式优化——学科竞赛

自2009年起,信息管理学院就引入学科竞赛作为数据库实践类课程学生实训任务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推进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与企业合作,分别开展了“2009Sybase数据库应用大赛”、“2010Oracle杯数据库应用竞赛”、“201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Oracle杯数据库应用竞赛”、“201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Oracle杯数据库应用竞赛”。[5]

竞赛选题方式为开放选题,可以是任何与数据库应用相关的主题,如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开发(C/S或B/S结构)、移动数据库应用开发、桌面数据库应用开发、数据库应用解决方案等。[5]每年的数据库竞赛都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数据库系统基础”和“数据库高级开发”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步进行。真正做到了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此竞赛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编程水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三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开发语言,但是之前由于未系统开发过项目,很多编程方面的知识在他们脑海中都是支离破碎的。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竞赛和课程设计中取得好成绩,从一开学就开始恶补编程,一学期下来,编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们将学过的数据库、数据库高级开发、Web开发等知识综合运用进作品,作品质量大大超过教师的期望值。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连续四届通过选拔推荐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尤其是2012年获得了1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使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实践类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冗余、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案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等问题,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其创新点和主要特色是:突出知识差异性、避免教学重复性;重视教师主导性、强调学生主体性;挖掘体系连贯性、提高教学高效性;强调课程实践性,加强考核实效性。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要努力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在人才培养上达到更高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新荣,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对比教学法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2]车蕾,赵庆聪.“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案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5).

[3]车蕾,崔巍,杨孔雨,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改初探[A].2008年第二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及核心课程建设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篇9

实验改进后,不仅效率高,减少了反应时间,呀节省了反应的原材料,可以说是真正的绿色化学实验。开发出简单的新仪器代替常规仪器。新课标下的化学课本上有很多介绍新化学物质的概念以及理论原理,为了学生们很好的掌握,课本中都是逐步将学生引入化学物质的具体性质。所以在学习有关的基本知识之前,课本首先会让学生们先看看即将要学的化学物质的实验反应,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运用到试验中,着为高中的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开发一些简单的仪器装置,在化学教学中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下面是以高中三年级的化学课本上的一个关于胶体的电泳实验为例,相信学过的同学都很清楚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许多地方都存在缺陷,实验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改进才能降低它对电压的高需求。经过多次实验的总结和分析,我提出了三点改进意见:一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后,发现氯化钾溶液是最适合的电解质溶液,这是因为该溶液中钾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速率与氢氧化铁胶粒的迁移速率差不多;二是由于氢氧化铁胶粒呈红褐色,易于实现的观察,所以他是最合适作为电泳实验中的胶体对象三是电泳装置主要是U形管或H形管;四是电压越高实验所需的时间越短。以上实验要获得改进的突破点就是:尽量想办法缩短两个反应电极之间的距离,已获得较短的反应时间。实验时,我们难以获取胶体在氯化钠的稀溶液中形成的清晰界面,这是因为一般实验室的试管都是口径比较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个反应电极之间的距离过大,这就导致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很长。有的同学考虑到用H形管来代替,但是它也存在着难加工成型的缺点。就这样重复了好几次,在一次次的欣喜到失望中,我终于成功的找到了一件合适的替代品,找到了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用内径为4mm、长180mm的细玻璃管制成一个改造的V形管。改良之后,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形成氢氧化铁胶体与电解质溶液的清晰界面。实验表明:化学实验中对化学反应一起的改造就能化难为易,将V形管替代U形管就能轻易地揭开了胶体电泳神秘的面纱。

启示1:演示实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互动交流学习的氛围和学以致用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也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经历过无数的试验过后还是失败,但是我们一应不能放弃,要从每次失败的背后吸取教训,并相信最后终的胜利一定会像我们走来。

启示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激活了创新能力。

启示3:实验是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实验,既动了脑有动了手,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散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取得这样好的反馈效果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想正确的方向努力,否则的话就算是进行在多的亲身实验压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老师还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同学们动手思考,大胆设想,用于回答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都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性教学效果。

篇10

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及安全设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人或环境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分为Ⅳ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我们检验科面对未知疾病的标本,则无法预先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的高危程度,更难确定哪种类型的检测应该在哪级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医院检验科在实验室设施上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①实验室门窗带锁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要有可视窗。②每个实验室均应设置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③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不适宜用地毯,地面应防滑。④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液、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⑤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各种家具和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隙,以易于清洁。实验室使用的椅子及其他器具应覆盖易于清洗的非织物。⑥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⑦应设置洗眼装置。⑧实验室出口应有发光指示标志。实验室应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⑨实验室通风换气次数宜≥3次/小时。⑩实验室应备有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时,要考虑到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与致病微生物接触。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于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因为多数检验科的建筑格局已形成,很难改变,添置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也不是我们检验科力所能及的,检验科的软件建设则是检验科的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包括器具安全使用制度、实验室消毒防护制度、差错事故处理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废弃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等。

建立健全了生物安全防护制度,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维护和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计划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实验室入口处须粘贴生物安全标志,注明危险因素,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程序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行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后方可进入。

提高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自身安全防护

实验室人员对安全防护的认识,是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只有认识以位,才可能努力按照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做好生物安全防护。过去,由于一些单位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检验科的基础设施与微生物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相差较大,检验科的分区不明显,部分实验室无更衣室,工作人员在工作室内就餐,还有些检验人员进行检测样本时不习惯戴手套、穿工作服到清洁区,等等。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就要经常对检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的培训,包括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的的指导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的周期再培训。通过培训使实验人员真正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检验工作存在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提高对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做到严格遵守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各项工作的操作规程,掌握各科消毒防护操作要点,同时注意好个人保健。①注意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②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③应当穿实验室的工作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衣物,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如有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换防护服。④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抽烟和使用化妆品。⑤尽可能减少利器(包括注射器及采血设备)的使用,避免使用玻璃器皿、刀、剪、镊子等利器,吸管、量杯、平皿等可使用塑料制品代替。针头、玻璃、刀、剪、镊子等利器都应倒放在安全耐扎的容器中。利器(包括使用过的针头在内)使用后,一定不能用手折断、弯曲、毁形等。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以减少刺伤机会。⑥工作完毕,工作台面应当用1000mg/L次氯酸溶液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0 000mg/L次氯酸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⑦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去防护服。摘除手套彻底洗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