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05 18:0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传统;差异;启示借鉴

管理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中国管理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坚持“儒家为体,百家为用”的前提下,衍化出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以及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都表现出较强的经世治国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尽管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品德修养的煅造上,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但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二)伦理性。由于中国文化的类型属于早熟性的农耕文化,故其管理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性。因为就伦理观念的形成而言,它是社会人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人的行为影响和约束作用并不低于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相反它是靠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而作用于行为的,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稳固性。

(三)辨证性。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方式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辩证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性,强调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要用系统分析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世界,权衡利弊得失。

二、西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管理经过了科学管理理论时期、行为主义理论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后,逐步具有了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明确性。西方现代管理从“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始,就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范围要求。人事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人事功能的扩充上增加了信息沟通、激励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到系统理论时,决策的地位被突出出来,同时又加入了创新的功能,这样一方面使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

(二)科学性。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提出,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因此在所有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都将科学性视为管理的生命。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一次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法约尔将工业管理上升为一般管理,韦伯提出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确定了科层制的组织理论,使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三)规范性。现代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起始点,逐渐形成了五大基本原则,即工作计划化、分工协调化、管理标准化、组织系统化、办事效率化,使管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时代。

三、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造成中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的原因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西方传统文化――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

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一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二是强调“士气”的重要性;三是讲究激励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视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西方传统文化――西方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

(三)在管理目标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最终建立“大同”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

四、得到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路径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提倡双赢。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中西方管理理念应该相互渗透,中国受西方竞争意识的影响,西方受中国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影响,双方都在改变自身的习惯性的思维和理念。

(二)在人的行为方面提倡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认为应该是怎样做,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中国的管理智慧强调,人是属于社会的,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其人生的长河中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三)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工作方面,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贵不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其心理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为满足人的心里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西方两种思想是互补且兼容的,人类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也同样需要一些非理性的思想,理性思想把人类带进了科学化,而非理性却给人类增添了感情的色彩,更加富有人情味,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2

关键词:柔性财务管理;刚性财务管理;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56-02

一、柔性财务管理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柔性财务管理(Flexible Financial Management)是对传统刚性财务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刚性财务管理模式以现代管理学之父——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理论为基础,泰勒的管理学理论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他认为:为了提升效率,工厂和企业应当确立严格的分工,以保证工作的专业化;采用标准化的操作,以方便生产和监控;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以保障运行的流畅和有效;采取严格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促进员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力量。

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程,为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功不可没的积极影响。但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刚性管理模式也逐渐展现出其内在的严重缺陷。例如,标准化和专业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限制了员工的全面发展;刚性的制度和机制在促进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容易使员工丧失自主性和内在凝聚力。

面对刚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弊端,现代管理学提出了柔性财务管理的理念。柔性财务管理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改变刚性财务管理以人为手段的理论不足,反对以“命令——服从”这一强制的方式来完成各项财务指标,强调应通过组织文化的营造和构建,使组织目标获得成员的认同,让组织意志内化为每一个成员的个体意志和行动,从而通过激励而非命令,诱导而非强制,主动而非被动的方式,更加人性、科学和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由于柔性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刚性财务管理模式的矫正与补充,因此我们只有在二者的比较中,才能具体地展现其含义与特征。

(一)财务管理指导思想由物本转移到人本。财务管理往往被视为对资金的管理,其中涉及到资本筹集、资本投资、资本运营、资本收益和收益分配这几方面。为保证财务管理各方面的有效运行,传统刚性管理思想重视制度和程序的制定。刚性管理模式有这样的理论预设,即人没有制度可靠,人总会犯错,因此需要制度、程序的规范与约束,通过设立系统、严密的标准化职能机构,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工作的相互监督、各环节的平稳有序。强调制度和规范有其无可否认的必要性,但传统财务管理把制度、规则等客观之物作为理论重点,而这种制度又有刚性和强制的特征,这就必然导致人被制度淹没,人在这种制度中变成了机器的一个部件,被降低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如此,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必然受到压制,对业务知识的了解也将越来越孤立化。柔性财务管理从人本身出发,把人当成目的,而非手段;当成具有积极能动作用的主体,而非受制度控制的客观对象。它认为,心理胜于物理,激励胜于约束,鼓励胜于惩罚,通过将组织文化内化于每一个成员内心,它真正使组织的任务转化为每一个成员的追求。

(二)在财务管理结构上,由层次结构向有机结构转变。层次结构具有静态化的特征。这表现在传统财务管理以减低风险、成本为单一目标。为此,需要设立各个相对独立、具有明确分工的部门,通过成文的规章制度指导各个部门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任务大都来源于上级或决策层的命令,由于任务的来源对每个执行者而言是外在决定,而不是自主选择,为保证任务的有效执行,就需要外在奖励与惩罚机制的介入。在层次结构中,财务管理的过程是固定的、重复的,因此不能很好地应对时常变化着的外部环境。有机结构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柔性财务管理模式会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设定多样化且具有弹性的目标体系。为适应变化的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任务目标的产生通过集体的商榷这一互动的过程产生,因此它能为每个成员所理解和接受,不需要强大的外部约束机制的控制。任务目标的执行也通过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协作完成,在协作过程中,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严格、僵硬的界限被打破,从而每个成员都能根据其专业特长,而不是根据其固定的职位来发挥作用。在柔性财务管理的有机结构中,各个成员和各个部门的良性互动,使得整体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最终能让整体成为具有内在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鲜活系统。

二、柔性财务管理的实践

(一)柔性财务管理实践的具体内容

篇3

对于工具理性至今为比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基本的共识就是它是理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重复性和可置换性为基本要求的技术逻辑,以效率优先为原则的工具理性思维,以普遍性、非人格性为特征的形式合理性品格,以技术进步为衡量标准的价值主旨,构成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现代管理中的工具理性表现为用普遍的程序化和规则实现管理的过程与目标,它极力排斥个人主观的人治性管理行为,是以去人格化为特征,力求使管理过程在规范的框架内科学设计和配置,使管理行为活动在规范性和程序性的体系中进行,它致力于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具有操作程序的技术、规则和制度,为实现管理目标选择最佳方法和最优途径。

自近代启蒙运动发起,理性的思潮成为时展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促使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科技负效应的出现,尤其是看到整个社会陷入深重危机,迫使诸多学者对理性、工具理性及其异化现象进行反思。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对西方社会展开了批判,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是工具理性增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工具理性思潮。管理学家也开始反思管理的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追思管理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并试图从伦理、道德、责任等不同的视角寻找管理世界中价值理性缺失的发展路径以及整合思路,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反人类发展的技术统治、知识霸权、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现实格局呢?我们一直追求的工具理性为什么反过来成为了今日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束缚了呢?是工具理性还是其在管理中的运用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工具理性在现代管理中的困境反思,分析工具理性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并探寻现代管理中工具理性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现代管理中的工具理性困境

(一)工具理性思维下的人性假设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理论的演进历史进程一直都伴随着人性假说理论的变化,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等等,这里而一个关键性词语就是假说,这就意味着假说只是作为管理实践的理论前提和预设,而不去探讨人到底是什么人?只是在一定特殊的历史时期人更趋向于何种人性假设,这种人性预设是为满足管理的有效性而存在的,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工具理性思维逻辑,重物轻人的工具主义人性论是源于管理工具理性的现实要求,人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变成了一种特定的工具。科学管理理论及其经济人假设把人看作工具,重视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能够为组织做什么,是人作为工具所具有的价值和能力。团即使社会人假设涉及到了人的问题,但也都注重人的客体性和工具性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用科学代替经验,用理性取代人性,从而使得管理学堂而皇之被作为一门所谓的科学来研究,并将科学理性推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效率主义

工具理性逻辑是一种效率逻辑,归根结底是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为目的。只要某种生产手段或劳动方式能够提高效率和增大经济利益,人们自然就应当牺牲或放弃任何其他的欲望、爱好和行为来满足经济目标的需要。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效率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没有效率或效率不高则会在竞争中失败并遭到淘汰。按照泰罗的观点,只要遵循效率主义的逻辑进行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分配就不会存在问题,劳资矛盾问题也就会解决,但科学管理运动最后的结果是得到了劳资双方的共同反对,进一步恶化了二者的关系,劳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

在二战结束之后,数量管理学派将数学、计算机引入管理领域,将工具理性的作用和空间发展推到极致。但是,如果我们将效率目标看得高于一切,以至于为了追求效率目标而牺牲人性或人的基本需要,那就堕入效率主义歧途。如果说工具理性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能力越大,那么与管理的真正目标也就渐行渐远。

(三)官僚制组织对人的异化

在《经济与社会》中,韦伯构建了一种理性的管理体制官僚制,它是作为工具理性在管理中的重要组织表现形式,这种管理的组织形式是专门用来实现某种既定目标的手段,是被法律化、程序化的管理体制,在其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运作规则和程序,所有管理内的成员必须在官僚制的组织框架内按照规则依法行事。在技术上对于达到最高执行水平具有最完美的调试性,技术最优是韦伯这一概念的关键点。曰我们可以发现,官僚制的分工与专门化、层级节制、非个人取向等特征,充分体现了工具理性的思维与意识,也将工具理性思维贯彻得最为彻底。

但官僚制在这样一种思维主导下就导致了因其严格的纪律和僵化规则及处事程序对人的个性造成极大的摧残,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使得人们而对权威与命令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心理与行为。马克思也认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四)工具理性高扬下的价值理性衰落

从理性发展的开端启蒙理性开始,其就是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追求可计算和可预测的技术性方式,致力于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和最佳途径,因而显示了一种与价值理性不同的取向与方式。工具理性以数学作为逻辑基础,并将数学化的思维模式由科学领域向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及日常践行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全方位移植。人们一旦掌握了公式,就能对具体的实际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的事件作出实践上所需要的,具有经验的确定性的预言。如果这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运用,体现了科学知识的本质,并在对自然的控制中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效率优势,那么它必定会向社会生活的更广泛领域迅速扩散,尤其是在现代管理领域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体系下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空前的扩散也冲淡理性作为道德理想承担者的价值意义,也缺失了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思考。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价值理性淡化与衰落以及工具理性凸显与高扬的历史。

三、工具理性在现代管理中的内在合理性

(一)工具理性符合现代管理的时代要求

工具理性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代名词,如卢卡奇的形式理性,霍克海默的主观理性,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伽达默尔的方法理性等等,其中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韦伯的合理性概念。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也被称之为效率理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工具理性具有以下四个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其一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其二是功利化趋向,其三是以科学和技术为依据,其四是追求形式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当时管理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发现工具理性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恰恰完全符合以泰罗科学管理为标志的古典管理主义内在追求意旨的形式要求。

从工具理性的基本特征来看管理的核心工作,管理就是通过预测和控制实现组织的有序,减少不确定性,并通过确定性预测来设定管理目标,选择实现路径和机制,只有依靠工具理性思维下的确定性预言,才能对现实管理实践发挥作用。人们一旦掌握了公式,就能对具体的实际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的事件作出实践上所需要的,且具有确定性的预言。困一旦现象以这种方式被简化为秩序,一旦它们被简化为一种共同的单位,它们就变得可驾驭了。这种工具理性思维主导下的简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在管理实践中显示出无以伦比的效率优势,在成功经验的诱导和鼓励下,工具理性渗透到了所有涉及管理的各个领域,并获得了迅速的认可和普及。

(二)工具理性符合现代管理合理性的效率逻辑

启蒙理性倡导人们祛除蒙昧,追求真理。理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获得真理的可靠手段,是人类活动自由和解放的根本保证。人类凭借理性取代原来的上帝成为了世界的主体,并通过科学和技术的集合来掌控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类去研究和征服的对象,此时的理性逐渐变成了工具理性,表现为理性的工具化、效率优先的内在逻辑、追求形式的合理性等方而的特征,工具理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将整个社会都纳入高效生产的管理体系之中,通过控制物质生产来控制人类自身,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工具理性的效率逻辑是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经济增长,在本质上与世俗功利有着完美的结合,已能够为最合理利用资源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指导,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使得每个人都会成为受益者,尽管存在受益程度的不同。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工具理性影响着现代管理的发展,工具理性铸造了现代管理思想的大厦并引导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在管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即使注重非理性的行为科学管理思想依然要依靠理性的力量,依靠严密的实验以及逻辑论证,追求正确结果的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经济理性、计算理性等等,量化和算计以求最优化目标是管理理性的核心。现代管理的关键就是追求合理化的过程,强调手段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管理活动中具体表现为通过科技进步、资本融合、企业管理、行政组织体系以及法律规范等形成管理形式到内容的内在逻辑,提升管理的效率。

(三)工具理性确定了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

从管理的实践来看,人们通过自我的支配和设计慢慢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了自我存在以及获得自由的需要。日益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人类利用工具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人类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强,突出地反映了人对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使得人类存在价值感慢慢增强,正是因为在管理过程和结果中发现,工具理性对人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去向有了更强的目标感和成就感,摆脱了人类自身依赖性发展的迷失与惘然,在管理中实现了长久以来在哲学中探讨的人类主体性地位问题,达到了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也意味着人的意志自由和创造性得到解放,使得管理实践中的人开始自信起来,也找到了自我主体的存在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可以这样讲,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在现实管理世界中人类理性与文明体现最明显的形式之一。

四、现代管理工具理性的发展之路

考察西方现代管理的发展过程,工具理性的强势姿态与价值理性的示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的结果是在现实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大潮中不断呈现出整体性困境与范式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正价值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无法摆脱它的控制。这种管理思想却将人不断物化,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思维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使人异化为科学技术的附庸,使人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原本目标,使人沉沦为商业化、贪图享受的、甚至最终被货币主宰的物的附庸。虽然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继续发挥工具理性的积极作用,实现国富民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同时必须破除既有的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打破增长才是硬道理和神话、恶的增长、无效增长、高消耗、物化经济等错误思维,不能以生态危机和资源耗竭作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总量增长。这就需要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加入伦理的因素予以补救,实现工具理性的现世价值。

一个社会的健全必须建立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之上,或者说,工具理性应当从属于价值理性,在价值理性所提供的目标和前提下发挥作用,才是积极的。因此,我们意识到要使工具理性能够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前提,即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能避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工具理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可或缺,这一点毫无疑问,缺少了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我们也不可想象,但工具理性也仅仅是现代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工具理性在很多时候是无法关注现代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实质,对现代社会出现人文危机与生态危机的消解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因此,必须对工具理性的作用进行人文情怀与伦理补救,防止出现韦伯谈到的工具理性与价值无涉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管理中树立辩证的工具理性观,融入更多伦理与价值因素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深度融入3p人本管理理念,形成现代管理理论到实践的价值链。美国总统当年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本政府构想,后有学者将+3p引入管理理论并做了重新的诊释,将管理定位为探寻人性的根本,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以3p为依据的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全而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对管理的作用,同时对管理绩效的评估标准不能紧紧停留在效率和利润的层而,而更加关注管理对整个社会道德和福利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速度的逐步加剧,现代管理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价值链建设,现代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模式,而应该通过内化价值于管理之中并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增强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持久性的发展优势。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因其强化了价值因素在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从而实现组织从模式到过程的变革,也正因为如此才在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篇4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实际上,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武装的农业。尽管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条件与情况不同,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共同的。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与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并有着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二、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

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然农业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逐步取代笨拙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使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

三、何谓立体农业?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内容有:根据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进行垂直空间的多层配置;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主产品的多级、深度加工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技术形态的多元复合等。立体农业分异基面和同基面两种类型。异基面立体农业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同基面立体农业指同一块田地上的间混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合理的立体农业能多项目、多层次、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

四、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系,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一种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又能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

篇5

    1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局域网”的层面上。不少工程建设的设计方、监理方、业主方三方的信息交换还是从前纸质渠道,并未因信息技术的运用发生改变。建筑工程管理要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管理者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信息化,要以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媒介为载体,来进行信息交换,开展管理工作。目前而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还仅是一个初级工具,企业还未树立起信息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所以信息技术还未撼动企业的生产模式。

    2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

    很多单位使用电子信息只是局限在工程建筑的准备阶段,例如估算项目成本、超标投标、项目策划等作业。在建筑项目的阶段中很少会使用到电子信息功能,例如项目建筑速度、建筑品质、建筑中对成本的掌控等。工程建筑管理大多还是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以及本领进行,这种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筑管理的需要。电子信息功能在建筑业中使用到的地方比较少,很多管理者更钟情于单机状态的版本,甚至联网状态的软件应用的用途也很少,例如在网上投标招标、购买物料、发表信息、信息流通等,软件使用到的功能很少。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建议

    1加强信息管理建设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项目管理者肩负着项目信息管理的重要责任,负责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的信息集散地。在信息管理中,项目管理者的信息管理任务包括:首先,要对项目基本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系统化,编制出项目手册。管理者要按照项目的实施要求、任务,设计出项目管理信息流,确定信息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同时保证信息流在实施过程中的畅通;其次,管理者要制定各种资料、项目报告的相关规定;第三,根据项目管理、项目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过程,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控制信息流;第四,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三方都各自拥有信息管理任务,为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科学的信息管理,各方必须明白各自的信息管理任务,各自编制信息管理手册。

    2分阶段实现信息化管理

    一大部分施工项目都和人类的普通生活相关,因此项目管理在人类的普遍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能不能处置好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人类生活品质的完善产生直接作用。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牵扯到的方面很多,消息较多,因此要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存在困难。再加上施工项目耗费的时间长、需要的完整性高,因此其管理过程是很繁琐以及有困难的。当代项目管理还在起步过程中,因此在管理中存在很多冲突,这也推动了施工项目管理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人员要先按照单位的真实状况,明确管理中可以完成信息化的程度,参考经济发达国家使用的现金措施,以便改善现在所拥有的管理。对于还没有贯彻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项目,可以慢慢的切入进行,要按照实际情况找对方法开展,绝不能过于急躁冒险。

    3合理组织工作流程

    把项目管理作业的各个步骤有机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有秩序的、对象全面的作业程序。科学使用电子信息功能,合理的把每个步骤连接起来,完成管理的体系化,以便能够完成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经过调和各个部分的内容,统筹全局,才能够促进各个部分共同协助,完成施工项目全部过程的监督掌控。

篇6

中职教育技术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提升素质,整合优化资源,强化应用,注重效益,促进发展”。

一、以人为本

教育技术管理的具体对象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人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是管理中极为特殊的对象。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的积极性。它的精神实质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这就是管理的“以人为本”原理,是实现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提升素质

高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中被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具有开发、掌握、应用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才。教学硬件上的素质,指的是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以及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含量。教育技术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提升人和物的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管理者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懂得并善于运用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理论及方法,具有创造力、洞察力、自信心、自制力及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法治意识等现代意识,以及按现代意识自觉行动;二是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上,包括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素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三是学生的素质,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最终目标。物的素质最终要通过人的素质才能充分表达。

三、整合、优化资源

在中职教学中,教育技术着眼于改善现实和未来的中职教育,它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方法和技术,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经过实践,反复评价其效果并不断加以改进,使教育更加完善。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过程。它是按教育技术规律的原理和要求,在操作上把硬件与软件、显性与隐性、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起来,从而产生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效果。

四、强化应用

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是将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的。这种转化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将技术应用于生产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学中的科学技术仅停留在理论的描述上,重理论、轻动手一直是中职教育的特点,结果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首先具有将科学技术实践于教学的能力,其次具有把知识形态的东西转化为技术形态的能力。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强化应用,不仅是由中职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中职教育要提高教育效益的要求所决定的。

五、注重效益

现代管理是注重效益的管理,效率和效果是效益的综合体现。在中职教育技术管理中,效率体现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收入就是高效益;效果是管理活动中有没有结果、结果怎样。从效率与效果的关系上看,我们追求的是正比关系,以达到最好的效益。

六、促进发展

以上教学管理模式是对中职教育体制的较大改革,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而给公立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职业教育只有直面市场经济,直面社会,才能在众多的职校中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因此,竞争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职校对人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其生存需求决定了它只有走有特色的道路,才能提高效益。因此,职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发展并促进发展的模式,是在关注人的大前提下,将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并运用管理手段提高教育效益的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和规律的指导下,运用管理组织和方法,按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有效组织和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益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

篇7

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状况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其效果还不很令人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理论研究不够。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二、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

三、会计人员适应性差。由于基层会计人员素质低下,会计管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初级阶段,加之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深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知识,使得企业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受到冷漠,甚至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还存在疑虑。那么,企业管理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使现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应认真加以思考。

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研究

一、进一步深化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时期较短,其理论研究更是缺乏完整的基础理论,管理会计的内容使人们误解为“杂乱无章的堆砌”。为使管理会计形成理论支持的体系,其理论研究内容应包括:管理会计概念、基本特征;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程序、方法;管理会计核算的内容。

二、制定管理会计准则。

为了将管理会计应遵循的原则、观念与实际应用的方法融为一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体系,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基本准则》。管理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企业界得不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会计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核算的游戏规则。准则的制定,可以设立全国性的民间协会组织来完成。各企业单位也应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针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根据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制定适合自己行业或单位的具体招生方案,组织有关管理会计和实践操作的研究工作,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必要素材。

三、开展案例研究。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理论研究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一方面,我们应注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实际经验,要善于总结提高,要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归纳、提炼,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吸取行为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将之应用于管理会计学科之中,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多种学科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内容,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企业管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一、合理划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管理会计的中心环节就是控制,它是一种对企业内部进行适时控制的会计。为了达到这种控制,我们需要对企业产品成本构成进行定性划分,即固定和变动两部分。但是我们在对这些费用进行划分计算产品成本时,既要考虑成本组成的固定因素,也要考虑可变因素。对某一产品成本的核算基础,应依据相关范围而定,不能对某一产品成本一经确定就成为法定成本。比如,员工工资在某些生产环节是固定成本,但在另一阶段却又是变动成本。

二、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目标管理时,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项目深入明晰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作业环节上;其次,我们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标准成本制订,应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测试,并且发现执行差异随时修正后,才能作为标准成本,否则,可能使企业员工产生不当的行为。

三、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

我们应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投资决策分析的回收期法等管理会计方法,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其中,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模式没有固定形式,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l、科学地制订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科学的责任目标必须满足的原则:责任目标的可行性;责任目标的明确性;责任目标的可控性;责任目标的激励性;责任目标的整体最优性。

2、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建立后,还应对内部转移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费用摊销期限、存货计价方法、资金成本计算、责任中心绩效会计报表等作出规定。其总体原则要求是全面贯彻权责利相结合的要求,达到责任明确,奖勤罚懒。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

        1  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1 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  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相抵触。

        1.2 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与目标有关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

        1.3 货币性  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

        1.4 明晰性  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

        1.5 可控性  所谓可控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

        2  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2.1 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总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存在如下缺点:①只讲产值,不重视产品配套性、同步化、多批次生产,结果产值上去了,但不能形成适销对路的商品产品。②只重视产品数量,不重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③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在产值目标支配下,有些投入的新增产值小于新增成本,造成亏损,但因能增加产值,企业仍愿增加投入。④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在总产值目标的驱动下,企业只重视生产,不重视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

        2.2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但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如下缺点:①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②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这可能会使得企业不顾风险去追求最大的利润。③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待业,出现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情况,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所以,现代财务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3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同股东财富在性质上和数额上应是有差别的。但是,不少学者却把两者混同起来了,或者说至少是在表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没有说出企业财富最大化的不同。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在理论上虽是可取的,但存在的关键总是如何合理计量,而总是难以计算相关者利益。

        2.4 以经济效益最大化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什么是经济效益,即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强调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不重视劳动占用。

        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2.5 对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分析  所谓“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指企业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合法的经营,使企业的净资产不断增值,使企业所有者的财富达到最大的程度,使每股收益最大。

        这个目标,既是经营者想要达到的目标,更是投资者所期望的目标。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应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

       3  我国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目标应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目标,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效的措施,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3.1 以人为本,建立一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队伍  企业财务管理若要达标,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地进行,这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3.2 优化资源配置,管好用好资金  作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合理优化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管好、用好资金,尽力做到既满足企业经营的正常需要,又合理地、节约地使用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3 建立内控机制,加强财务监督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加强财务监督。财务管理人员既要懂法,更要会用法;既要掌握政策,还要严格防范偏离依法经营事件的发生。

篇9

主要是利用会计本身特有的方法,将复杂的经济活动通过归集、整理、分析,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它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第二,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事前反映主要是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效果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对经营管理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事中反映是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事后反映则是通过算账、报账,提供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现状的核算指标。第三,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二、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会计监督必须根据计划、预算、定额以及各种有关规章制度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分析和检查来实现。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三、预测职能

对过程进行控制,首先要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做出规划。提出控制目标,做出规划(包括计划和预算),进行目标管理,是“过程的控制”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预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们要制定发展规划,筹划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需要进行事先的周密考虑和科学的预见,而预测正可以提供这种服务,它可以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各种决策可能造成的结果,做出估计或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预测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先反映。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对资金运动这一客观存在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反映,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会计预测所获取知识便成为一种独立能力,走在实践前面,指导经济活动。

四、分析职能

有了控制目标,还要在计划或预算的执行过程之中和执行之后,把控制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矛盾、找差距、挖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进行会计分析,挖掘内部潜力,是“过程的控制”的核心。会计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人员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的规定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静态分析:它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它是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预测分析:它是对企业经济活动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五、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运用各项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是“观念总结”的集中表现。决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它是缜密的计算和有根据的预测的有机结合。决策需要会计参与,这是由会计工作的对象和作用所决定的。会计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只有会计参与了决策,决策才不会陷入盲目性。

六、信息职能

篇10

一、科学管理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随后的几十年间,先后兴起的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使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它要求遵循科学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实行合理化和标准化管理。

首先,在管理目标的出发点上,其数量意识和精确性原则非常突出,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不容许“大概、也许、差不多”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其次,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充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细化为各种量化指标,落实到各个最基本的工作环节上,必须遵守和完成,要求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拒绝“亦此亦彼”的灵活性。其三,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政策、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它们是外在的硬性规定。因此,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科学管理形象地称为“刚性管理”或“硬管理”。

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注重借助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强调通过高度集权、严密制度和物质激励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尽管科学管理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社会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科学管理一个本质性弱点即:以物(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严重本文由收集整理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

二、图书馆人文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人类一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是人共同劳动的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杜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相莱特认为,管理就是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赫尔伯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一个团体的活动,以达到其共同的目标。给管理完整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指挥)、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促进其相互密切配合,发挥最高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总体目标。

图书馆管理是促使图书馆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的,对人、财、物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与合理化,许多图书馆采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基本工作秩序得到了整顿及加强,工作效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便如此,未达到有效调动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未能促使组织和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20世纪30年代,在对科学管理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人文主义管理(简称人文管理)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管理要“看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被管理者“人的尊严”,为人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人文管理又可称为人文主义的管理,是站在人类利益的高度上,以人类的价值观系统为指导,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指引的一种行为指导模式,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人文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人类价值观和有关人的因素整合到计划、协调、组织、委派等行动之中,该过程涉及由为共同目标工作的个体组成的组织的结构和产品成果的控制。人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科学管理的修正和补充。它把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使命。图书馆的人文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内涵、实践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管理学理论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而生成的。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现组织目的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并要求能最好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的总称。

三、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

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根本区别主要是: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人文管理以管理对象“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本体价值及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管理实践上它更注重目标宏观导向和调控,而过程管理则实行充分的民主化,为管理对象——活动主体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由他们根据客观目标和主客观条件,自由选择、自主确定、灵活掌握具体的程序和方法。其三,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上,它更重视管理的服务观念,而管理的权力意识则相对弱化,“寓管理于服务”。其四,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它更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为,用非强制性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体意志和力量,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因此,人们常常又把它称为“模糊管理”、“柔性管理”或“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