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范文
时间:2024-03-05 17: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的账务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全面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的关键是允许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在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云南铜业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指出,该公司固定资产的类别包括:一般生产用房屋建筑物、受腐蚀生产用房屋建筑、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办公设备及其它设备。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年报中,云南铜业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指出,该公司固定资产的类别包括:一般生产用房屋建筑物、受腐蚀生产用房屋建筑、冶炼设备、冶炼电器、化工设备及其它设备。本文研究的固定资产指的是可以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因此,在2007年和2008年指云南铜业的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办公设备及其它设备,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指云南铜业的冶炼设备、冶炼电器、化工设备及其它设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指的是上述设备对应的累计折旧。
一、增值税转型对账务处理的影响
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税额不能抵扣,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固定资产成本=买价+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关费用,账务处理为(假定款项已付):
借:固定资产 XX
贷:银行存款 XX
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税额可以抵扣,不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用公式表示为:固定资产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账务处理为(假定款项已付):
借:固定资产 XX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XX
贷:银行存款 XX
二、增值税转型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
假定云南铜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行增值税转型,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是17%。
公式1:增值税转型后本年少缴纳的增值税额=本年固定资产增加额(含进项税额)-本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不含进项税额)
在2008年度,云南铜业的固定资产增加额(含进项税额)是398 920 150.61元,固定资产增加额(不含进项税额)是
340 957 393.68[398 920 150.61÷(1+17%)]元。在2008年,云南铜业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57 962 756.93(398 920 150.61-340 957 393.68)元。所以云南铜业在2008年可以少缴纳57 962 756.93元的增值税。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增值税转型后,云南铜业在2007年可以少缴纳223 801 122.05元的增值税,在2006年可以少缴纳30 136 914.99元的增值税,在2005年可以少缴纳44 006 167.00元的增值税,在2004年可以少缴纳
56 033 482.99元的增值税。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为简化起见,本文没有计算少缴纳的增值税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铜业2007年的固定资产增加额最大,相应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越多,企业少缴纳的增值税额越多。云南铜业2006年的固定资产增加额最小,相应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越少,企业少缴纳的增值税额越少。企业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导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减少,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证。
三、增值税转型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固定资产的成本不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固定资产折旧额低于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折旧额的减少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所得税。
公式2:累计折旧减少导致所得税的增加额=累计折旧减少额×25%
公式3:增值税转型后本年增加的净利润=累计折旧减少额×(1-25%)
在2008年度,增值税转型后累计折旧减少额是4276222.95元,
累计折旧减少导致所得税的增加额是1 069 055.74(4 276 222.95
×25%)元。因此,2008年增加的净利润是3 207 167.21
[4 276 222.95×(1-25%)]元。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云南铜业2007年增加的净利润是19 400 252.17元;2006年增加的净利润是1 775 004.61元;
2005年增加的净利润是2 273 606.80元。计算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因此,增值税转型后,机器、机械、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企业受益较为明显,而一些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则受益较少。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68.
篇2
港口企业属于重资产型企业,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资产回报周期长、后续保养维护成本高、场地内频繁移动等显著特征。根据以上特征,表1是对一个年产能约150万TEU集装箱港口,固定资产的基本配置和分类。根据各类资产特征和所占比重,可看到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码头主体工程和机械设备两类。港口企业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高;同时港口连续生产的特点,决定对固定资产完好率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保养维护成本的高昂和管理难度加大。
二、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固定资产前期管理规划不强,导致后续运营成本增大
固定资产前期管理,指港口的码头或设备等资产,从规划开始,经过选型、招标、设计、安装(建造)等均要符合规划要求和生产需要。一旦投资规划等前期管理过程缺乏市场调研,没能购置到最新最好的资产,固定资产很可能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预期投产或不符合生产需要,将导致使用资产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资产后期管理工作祸患无穷,大大增加后期的运行成本。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现象严重,实物管理缺失
资产账簿设置不健全,仅凭资产财务账管理实物,没有建立明细实物台账和卡片;维修、调拨、报废等审批流程不清晰;固定资产未统一编号和粘贴标识;对于堆场、库场、隔离网、道路等地点或面积不断变化的资产,缺乏跟踪管理,无法核实现有状态,与财务账一一核对;没有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出现损坏或丢失,没有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台账和进行账务处理。
(三)日常管理仍为手工方式,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以养代修”意识不强
1.虽然有“以养代修”意识,实际上难以操作和执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带来了设备维护思路的改变,港口企业基本形成“预防为主,以养代修”的意识,但是由于行业高度竞争性、缺乏有利管理工具、意识未得到全面贯彻,设备管理往往忙于作业,无暇顾及原定的保养维修计划。
2.设备管理,诸如库存管理、保养管理、跟踪管理等仍使用传统手工工具,或单个功能实现信息化,未对接所有设备管理功能,导致有计划无法时时跟进、实施,较难实现固定资产全面信息化管理。
(四)没有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评价考核体系
虽然部分港口企业开始重视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建立了单机核算体系。但是这一核算方式仅建立初步雏形,不成体系,例如不同公司有不同核算方式,港口行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形成;成本单机核算是对历史成本的平均分摊,仅为事后统计分析,对设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诊断结果不具有太大指导意义;资产效益评价指标以定性评价为主,指标单一,无法全方位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效果和效率。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集中,由一个部门或岗位即担任实物管理又担任账务管理;或同时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维修等多个职能,没有设定不相容岗位相互监督。另外,也存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分散,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阻碍,固定资产整体产出效率偏低。
(六)对固定资产和运行成本核算没有考虑港口特殊性,未能正确反映当期经营损益,会计信息失真
资产使用多年前的历史成本计价,未能时时反映当期固定资产真实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量难度较大,容易导致人为调节利润;折旧政策和年限没有行业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后续维修维护成本等计量随意资本化,导致资产叠加,虚增资产规模,不能正确反映真实损益水平。
三、加强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由于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的以上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港口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定义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运行效率标杆,跟踪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和生产周期,在保障固定资产有效运行前提下,降低资产运行成本。
(一)建立“1+3”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基础
“1+3”指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晰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审批流程等三个管理基础,从而建立三层管理、交叉监督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第一层:将固定资产实物和账务分开管理;第二层: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分为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和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第三层:对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按照港口企业不同种类的资产和技术专业性,分为设备资产管理、IT资产管理和其他资产管理。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事前规范、事中控制环节及事后评估与分析
1.港口资产的前期管理是资产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港口企业每年运营成本的高低。因此应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审,严格审查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首先要服从于港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防止过高标准的投资采购;其次要充分考虑生产、技术、财务、安保等各方要求,统筹选取性价比高的采购,防止资源浪费;再次要全程严格监控规划、招标、设计、采购等每一个环节,防止不合理支出和利益输出行为,防止不合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增加、减少、维修、更新改造、盘点、投资资金等规定严格审批流程,监督相关费用发生,健全责任人奖惩制度,完善有效的事中管理机制,建立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等基本管理制度。对于机械设备要在企业全面灌输“以养代修”日常管理理念,通过完善设备诊断技术和使用成熟的经验数据,提前预估和消灭设备隐患。
(三)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后评估和责任追踪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体系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应包括前期研究、决策、建设、运营、后评价等各个环节。后评价方法为逻辑框架法,即通过投入、产出、直接目的、宏观影响4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对已经完成的投资项目所进行的一种系统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与原科研报告的产能、效率、效益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比较,反映实际运营与科研决策的差距、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后评估成果迅速反馈,加以运用。该成果既可用于调整投资计划和在建项目,完善已建成项目;还可直接复制到类似新项目;同时也是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从固定资产技术状态、成本效益及发展变动趋势等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和考核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
3.通过单机成本核算建立单机效率和运行成本标杆,以便设备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发现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为设备使用及维修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和分析基础,提出了改善意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港口企业的效益。具体方法:(1)成本归集对象:岸桥、门机、场桥、正面吊、堆高机、拖车6类;(2)成本归集项目:直接成本,指可以全部或大部分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人工、外判劳务、职工福利、材料、燃料、电费、维保费、折旧费8个成本项目;营运间接费用,是指全部或大部分不能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保险费、劳保费、消防安全费、事故损失费、租赁费、疏浚费、物业管理费等7个成本项目。(3)成本归集方法:以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对象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采取一定的方法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间接费用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
(四)引入领先的资产管理工具,借鉴成功的资产管理经验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为EAM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我国的宁波港、上海SCT等港口企业已成功上线,该系统串联资产的维护计划和跟踪管理、备品备件管理、采购供应商管理、维护成本控制和资金占用管理、资产使用和运营成本深度钻取分析等各个功能,实现高度集成,并可时时展现动态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过标杆建立提供事前预警。
(五)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制度,谨慎合理使用公允价值理念,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1.建立港口企业的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防止随意资本化行为,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要求后续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原值20%以上,同时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将后续支出资本化。账务处理上,应将替换掉的资产原值及已计提的累积折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然后将新替换资产的价值添加到固定资产成本中。
2.由于港口企业一般属于长期经营,原有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已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规范运用,可以真实有效反映资产带给企业的真实利益。尤其在对于港口并购、非货币易等经营行为中,大胆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既要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又要防止任意使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因此要着重于现在和未来,根据港口企业地理位置、作业装卸类别、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价值,港口行业也要构建港口企业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用客观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等。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对策
一、固定资产购入会计处理
外购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外购固定资产,则应分别按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上述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既繁琐又令人难以理解,主要问题是:
(一)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分析。
(二)购入固定资产,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分录却是在减少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充分地表达所要反映的“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内容。
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再是财政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没有必要单独反映。因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直接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既简捷清晰,又使其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二、在建工程会计处理
各单位所需固定资产,除了外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人力、物力自行建造,即称之为在建工程。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事业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帐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一些单位乘机把一些超预算,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也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逃避纳税等。
对策: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业务的核算与管理,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改良、装修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既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又能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后续支出,这在会计上产生了如何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问题。企业会计处理以能否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为判断依据,规定只有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支出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其余支出则确认为费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没有具体的表述,仅规定了固定资产修缮,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对于大型修缮,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修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如下问题:
(一)一般修缮与大型修缮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二)大型修缮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势必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大型修缮从修缮基金中列支,还会导致少列费用,虚增结余。
对策:建议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良、装修等支出统称为“后续支出”,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准,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线,并分别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进行归集,完工时再转结“固定资产”科目。
四、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期,按照确定的折旧办法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计提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和补偿过程,它不仅涉及产品(劳务)成本计算,而且涉及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确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或进行大型修缮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的。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存在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其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生产能力,而且事业单位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致使一些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二)事业单位日常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的损耗,而事业单位由于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结果是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盈余。
(三)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而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多少并不能如实地反应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对策: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建议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五、固定资产投资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的,当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账务处理如下:按投出固定资产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从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中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一)投资成本确认标准不科学。事业单位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或合同协议价确认投资成本价,而不是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加上有关税费,这样容易造成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会计计量口径不同,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二)核算项目不完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简单设置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将固定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但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外投资”增加的同时“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加,看不出对外投资的来源是固定资产,而事实上固定资产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发生联系,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对策:鉴于上述情况以及前述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建议取消“专用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清理余额,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篇4
一、事业基金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包括滚存结余资金形成的一般基金和对外投资形成的投资基金两部分。
1、一般基金的界定和会计处理
首先,应按清查、审计结果,在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后,对报废、毁损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相关资产科目,对盘盈等原因造成的资产增加作相反会计处理。其次,根据资产评估的确认结果,对资产评估增值,借记相关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对资产评估减值作相反会计处理。
2、投资基金的界定和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其实只是增加了“事业基金”,减少了“固定基金”,对净资产总额并不产生影响。会计处理为:借记“对外投资”,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用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总额也未发生变化,只是事业基中“一般基金”转为“投资基金”。会计处理为:借记“对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等科目(不考虑相关增值税);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因此,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中,对投资基金的界定和会计处理需分别参照固定基金(后述)和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界定方法和会计处理办法。但对转企改制基准日形成的投资收益,不论是以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以货币、材料等投资,都应确认为其他收入转入事业单位净资产,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对外投资”,贷记“其他收入”;然后借记“其他收入”,贷记“事业基金”或“结余分配”。
二、固定基金
固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持有固定资产所占有的基金,它源于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间位购置固定资产时,应按固定资产价值,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一般情况下,因固定资产入账后不需要提取折旧,故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账面价值是不变的,不会因为固定资产使用磨损而使固定基金随之减少,而这必然就导致了事业单位虚增资产总额、虚增净资产。对此,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依据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对固定基金作出界定和会计处理。
1、对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标准的,按其价值大小及用途分别转作“原材料”或“低值易耗晶”等,借记“原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等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2、对报废、毁损、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审批程序批准后作报废处理,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3、对清理报废固定资产残值取得的变价收入转入专用基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对清理报废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损失作相反会计处理。
4、盘盈及资产评估增值固定资产,按评估重置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按净值贷记“固定基金”,差额贷记“累计折旧”。
5、对于改制基准日需要转让的固定资产,按转让收入净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人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实际支付融资租赁费时,则根据每次支付金额相应增加“固定基金”,借记“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显然,在未付清最后一笔租赁费之前,实际上把固定资产价值分别反映在负债和净资产中,负债“其他应付款”反映应付未付租赁费,净资产中“固定基金”反映实际已经支付的租赁费。所以,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准日,对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应根据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满是否能取得固定资产所有权,如能取得其所有权,则应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尚未支付的固定资产租赁费转入“固定基金”,借记“待摊费用”,贷记“固定基金”;不能取得其所有权的,则应冲回已增加的“固定基金”。
三、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是指按规定从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结余中提取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修购基金等。其中,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主要用于职工福利及医疗保险支出,在转企改制中,应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转入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中核算,因而不列入转企改制后的净资产。修购基金主要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与维修,应纳入转企改制后的净资产。
四、结余
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上述结余在按规定计算交纳所得税和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后,一般转入“事业基金”或作“结余分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分别构成事业单位的净资产。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折旧 减值
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固定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财务管理、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虽然较之前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仍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设备重复配置、资产流失严重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的有效管理。因此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总额逐年增加
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随着资金项目的投入量加大,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所反映的金额和比例越来越大。
(二)无形损耗日益加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些固定资产、设备更新换代的也很快,旧设备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之需,新设备就取而代之。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虽然高校许多设备在形态上仍保持完整,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产品也不断涌现,使得这一类固定资产的寿命大大缩短,从而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很大,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类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类设备价格受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减值情况明显,从而造成当年固定资产价值不真实的情况。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方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
1.高校固定资产有着种类较齐全,个体价值、性能却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各类固定资产的属性进行区分,且分别采取相应的折旧方法来核算其价值,如房屋建筑物和一般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使用价值在寿命期内或使用期限内转移较平均,通常选择平均年限法对此类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于购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教学科研设备,由于它们具有价格昂贵、科技含量高、技术生命周期短、无形损耗十分严重等特点,通常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相关折旧部分;电脑等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设备也应采用加速折旧法;对于占用大量资金而又作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图书资料等,一方面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会贬值,反而会增值,也就不存在折旧核算的情况,对于一般图书资料,这类虽然在形态上完好无损,但因为诸如历史、政治形势变化等无形损耗原因,使其不再具有保存、参考价值,因而在计提折旧中可以按照直线法。
通过使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各期的折旧费用会相差很大。高校相关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要相当重视,慎重选择每种类目下应采用的折旧方法,一旦选定,在以后各期核算时都应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动。同时,在有关统计报表附注中应当将折旧的计提方法和数值等详细地予以说明,从而更好地反映高校的财务信息。
2.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根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需要,高校财务部门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真实记录和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不是从事具有经济收入的生产经营活动单位,一般都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且国家财政又很难将折旧费列入预算,因此,可增设“教育费用”、“管理费用”、“科研费用”和“累计折旧”科目。在账务处理上,可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计提一次折旧;同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由于对折旧的计提,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再列入当期“事业支出”,而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提取折旧时将折旧金额借记上述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科目的差额即为固定资产净值。随着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计入各费用类数额相应增加,其“事业结余”相应减少,与购置固定资产时直接计入“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引起的“事业结余”相应减少的道理相同。
固定资产原值与累计折旧的差额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为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变价处理和确定净残值打下基础。通过扣减经费指标,可以使固定资产占用减少,使高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增加固定资产的减值处理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应设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用于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情况。高校应在每年年末,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固定资产或设备,按照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孰低法来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并以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来确定需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并且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也应增设“固定资产净额”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用于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从而更好地反映高校资产信息。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的处置分为: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无偿调出和对外捐赠等。处置固定资产可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用于核算经批准允许报废的固定资产在清理过程中的残值收入以及清理费。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照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协议价或评估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或借记“其他费用”科目。对于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发出固定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发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其他费用”科目。
三、建议
为使高校固定资产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仅从核算角度改革还不能达到预计的目标。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全面改善高校固定资产运营情况。
(一)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工作
为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提供依据,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办好“开放式”统计,必须搞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政策性。围绕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反映建设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新课题,对基本建设中规律性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可以成立小组来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细则,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校特点的统计工作制度,以此来作为行动标准。
(二)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引入绩效评价体系,设定可行性的绩效评价体系,将高校的国有资产运作置于国家宏观指导和监督之下,从而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对固定资产进行绩效评价,就是要考核该校固定资产是否被充分利用,有无闲置、浪费的表现,从而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具体执行中,可以依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以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国家要从宏观上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利用绩效的管理,也在客观上要求高校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逐渐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三)建立资产评估体系,控制资产流向
由于利率、科技、供给需求、通胀水平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甚至会大于其历史成本,所以同一资产的价值在不断的变化,这样各个高校还可以利用资产评估的方式进行有效管理。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准确界定固定资产产权。通过成立资产评估小组,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且计提减值准备以及扣除相关费用后,来核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关部门成立的资产评估小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做到对每个环节层层把关,定期进行固定资产评估检查,真正做到高校固定资产结构优化配置。Z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新旧会计制度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差异研究”3-13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篇6
我国过去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其优点是可以遏制过度投资,但是不利于企业的资本转型和技术转型,由于重复征税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有一点就是外资企业由于各方面的优惠条件,导致内资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所含税款无法进行抵扣,因此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这种环境下为了生存,就会削减各种开支,甚至克扣工人福利,使得工人劳动条件越来越差,工资水平长期维持在低水平线上,工人没有积极性,企业失去竞争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增值税改革成为必然。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政府关注民生,让利于民,增值税改革的必要性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防止经济过热和通缩通胀的形势下,增值税改革的时机已然成熟,作为一种减税性质的改革,适时推出消费型增值税对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来说具有现实的意义。
2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2.1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增值税、城市建设费、教育附加费、所得税的影响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这种税制的征收既包括了纳税人创造的价值,又包含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成本,使企业增值税税负较高。增值税改革后,一方面消费型增值税使企业税负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促进了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劳动效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都是以企业流转税为计税基础,增值税改革由于降低了企业税负,所以这些附加费也随之降低。对于企业所得税来说,增值税改革后所得税会有所增加,但是对企业的总体税负的影响,还是减轻的,具有正面的意义。
2.2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固定资产研究、投资决策、投资回报的影响
增值税改革后,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范围、定义等都有所改变。固定资产定义方面基本相同,相对范围要宽泛一些,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企业通常采取净现值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增值税改革后固定资产的净现值有所提高,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增值税改革后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额允许抵扣,使企业利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回报也相应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了生产效率的产品竞争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3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营业税改增值税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重要的税改事件,从预期上看,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而且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推动产业融合等。增值税是价外税,改增就是把企业所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为增值税。对于企业财务来说,营改增税制对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不同的影响。一是单纯从税负角度来讲,营改增使小规模企业税负降低百分之二左右,对于不能抵扣税额的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以后,可抵扣的比例也大大提高。二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来讲,营改增使税种改变,导致会计核算发生变化。营业税据实入账,成本按实际发生列支,改增值税后,收入入账的原则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也需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相关收入、成本以及税金的核算不出差错。对于混业经营的企业,营改增导致会计核算的难度有所提高,这是由于企业混业经营时,各类业务的明细不能直接按一种核算方法进行,如果按照税率较高的税种来进行会计核算,无形中就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三是对发票管理来说,营改增后,发票种类发生变化,给发票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值税发票管理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其发票管理与营改增前基本相同,一般纳税人则分为专业发票和普通发票两种,不同的发票对应的税收抵扣不同,所以企业经营者要充分重视发票的管理,避免发票使用不当而带来风险,还要注意申请大额发票需要较长时间,企业财务要提前做好发票申请等各项工作。
32014年我国结构性减税力度将增大
“营改增”改革试点实现了从“道道征税、全额征税”向“道道征税、道道抵扣”的转变,优化了税制结构,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税制环境,对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三次产业分工、融合与发展,实现服务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对接等都将发挥积极效应。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企业因“营改增”改革减轻税负约1400亿元,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减税政策使社会各个层面都受益匪浅。2014年我国结构性减税力度将继续增大,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结构性减税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强产业升级换代,释放改革红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营改增的施行,将继续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第三产业以及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4结语
篇7
关键词:工程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74-0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鼓励设备投资的增值税转型等多项政策,直接和间接地扩大投资。如何加强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过高的投资率和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对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控制投资规模,优化资产的盈利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是参加工程项目建设各单位和各部门的共同任务和目标。财务管理不能只拘泥于在建工程核算,要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积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 发挥管理会计的导向作用。要求财务管理积极介入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项目经营目标、控制工程经济过程、考核评价工程建设效益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的阶段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项目财务评价阶段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系统规划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价值构成和分布,项目要从立项开始,对工程项目的固定投资回报、融投资模式进行深入的数理测算、分析、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分析项目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指标,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估。通过引入成本等的本量利关联分析,分析投资利弊,使决策者看到项目中短期到长期的发展态势,关注投资风险和经营及政策压力。
二、项目投资造价阶段
工程项目的行业特点及其专业性,财务人员不可能熟悉各种项目的工程造价,引入标杆管理法则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具体到标杆造价管理则是选定的“标杆”应是同一区域,现阶段投产的,质量合格、工期合理、造价管理水平适当先进,在工艺特点和建设标准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同类工程项目作为标杆造价。并以此为基准与本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根据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对“标杆”参数修正,应充分考虑项目主要工艺特点和建厂条件的区别,经上述修正后的标杆造价作为静态执行预算控制指标,如平米造价、千瓦造价、生产能力造价等指标,作为整个项目造价的约束性指标。指标虽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笼统性,但是它是判断项目造价的红线或底线。
三、项目预算执行阶段
预算执行实质也是工程项目的投资过程,工程项目投资过程分别表现为实物的运动过程和资金的运动过程。两个过程虽然有各自的运动规律,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断推动财务工作与基建投资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的当家理财作用,促进项目和谐发展。也只有推进财务工作向基建投资的全过程延伸,才能变报账式会计为工程基建管理型会计。只有依靠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依靠基建、技术和财务人员的协同工作,财务工作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有为”走向“既有为,又有位”。基建财务工作重心应是在保证资金安全投入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财,既确保工程进度,又节约工程成本,减少项目利息支出,要提高财务工作效果,必须注重发挥基建财务投资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
项目进入设计和采购招标阶段,财务部门根据项目预算、资金情况和项目时间性控制要求,配合采购部门拟定物资采购计划和招标合同,并对合同的付款条款进行详细设计,如价格风险范围、付款条件、付款时间性约束、付款软条款的商议等,在此基础上与潜在供货商和承包商签订意向性采购或承包协议,制定详细的项目现金流量控制表及控制标准,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现金支付能力。
项目进入项目施工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财务工作主要围绕工程进度和合同执行情况开展,按时组织资金支付合同价款,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并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问题,积极协同项目管理部门解决处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项目管理部门协调内部机构和外部环境,以保证项目建设按进度进行,由于涉及部门、机构多,工程签证审核与支付应作为重点进行关注;对于某些关键工程的签证是项目节点和项目日程表的重要内容,需要专业咨询和监理机构把关。另外,对于存在外部融资的情况,除注意付款进度外,还应积极关注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防止外部经济动荡中断项目资金链。
四、项目决算阶段
工程完工后,项目进行决算阶段,通过对合同范围、工程结算方式、价款与支付、价款调整、工程变更、不可抗力、工期、保险、违约、优惠条件、索赔及争端解决等条款的审查,核实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结算相关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正确核实工程造价打好基础。对项目进行分包的,审查分包合同,重点审查合同的分包项目、范围以及工序间的交接和配合界限,避免重复计算。做好各项归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做到账证、账实、账表相符。各种材料、设备、工具、器具等,要逐项盘点核实,按部门,填列清单,妥善保管。
五、项目财务考核评价阶段
项目财务考核评价阶段包括项目总结性评估和项目运行跟踪研究。总结性评估是项目管理部门对整个项目运作过程进行评估,不但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活动的评估,还包括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财务指标等指标和性能在决策过程中的评估,如生产销售检验:生产能力设计是否合理、产品产销预测是否准确等。总结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对人员进行奖惩。项目运行跟踪研究是企业常设项目管理部门对生产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这段时间一般为项目投产后三到五年,并对项目进行再次评估,以检验项目决策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有时,这项工作企业常常委托给专业咨询公司或大学研究机构,通过项目运行跟踪研究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检验评估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机构提供相应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比较来评价项目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按国际惯例和会计制度要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透明度的新的管理方式,是中国加入TWO后历史赋予的新任务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过程, 全面实施财务管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对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吴桂祥.关于国企基建财务管理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通信企业 财税风险 审计方法
通信企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产业,随着我国通信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财税风险的合理避让和及时化解,已经成为通信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是审计关注的重点。本文拟对通信企业常见的四种财税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审计方法逐一论述。
一、风险一:收入确认风险
主要表现:收入核算不准确,根据预算完成情况人为调节收入;未经用户确认批量开通业务;未严格执行套餐分摊规定,将包月业务使用费计入月租费,或两种业务以上的业务包使用费不进行合理分摊;有价卡报废、退换、赠送管理不规范,随意利用折扣折让调节收入等。
审计方法:第一,检查各项收入核算是否准确,有无截留、转移、多计或少计收入;计费、账务和财务所反映的收入是否一致,差异原因何在;用户欠费的追缴是否及时、有效,长期无法回收的欠费是否核销及其档案管理是否完备;各项优惠的处理和核算是否正确。
第二,检查有无未经用户确认批量开通业务,或对机器卡等开通数据业务;有无人为调节套餐营销案分摊;有价卡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第三,检查是否及时核对银行存款对账单和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未达账项清理是否及时,资金流动是否异常,如大额资金频繁进出或在不正常的客户之间流动。
第四,分析余额较大、账龄较长的长期挂账,检查是否存在虚挂往来或利用应付账款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长期挂账且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是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二、风险二:成本费用控制风险
主要表现:以高额酬金换取业务收入;租赁费、广告费等未在合同期内进行摊销;通过个人账户支付部分基站电费、房租费等;拆分合同,回避审批;未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对外支付;超范围列支渠道酬金,在社会渠道酬金中列支员工非酬金支出;在成本中列支应予以资本化的维修、装修费等。
审计方法:第一,检查支出合同订立和执行情况。各类合同订立依据是否明确、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合同审批程序是否规范;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存在补签合同、甚至制定虚假经济合同虚列成本支出的现象。
第二,检查广告、宣传费用开支情况。采购流程是否合规,广告、宣传事项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一次性列支跨会计年度的房屋租赁费、广告费、系统维护费等费用;对促销费、维修费等计提时,原始单据及审批签字是否齐全;促销产品数量统计和单价信息是否完备;维修合同及完成进度等支持性文件是否齐全。
第三,检查促销费用和客户服务费使用情况。促销费用支付手续是否完备,促销品出库、营销回馈程序是否符合规范;客户服务费开支是否符合相关程序,重点关注集团客户推介会、集团业务客户服务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及原始单据的真实性。
第四,检查维修费、代维费用真实性。维修费、代维费用是否按规定执行考核,支付是否规范;费用计提是否准确,计提依据是否充分;供应商的选择是否符合公司招投标管理程序,有无运用过期招标结果选择应用商;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费用化等情况,比较成本费用的同期变化,检查大额支出是否属于收益性支出。
第五,检查酬金支付情况。酬金标准是否过高,有无以高额酬金换取业务收入等情况,例如以超标准促销费、话费补贴、手机补贴等方式发展用户或业务,置换未来期间收入;检查酬金发放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以现金形式发放渠道酬金,以酬金方式变相发放营销激励等现象。
三、风险三: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不及时;资产管理不合规,已离网的资产未及时报废,资产记录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同一工程项目的多项资产进行成本调整时,只是将调整金额打包分配至一项或几项资产,成本调整不准确;备品备件、工程余料等实物管理粗放,账外存放,账实不符等等。
审计方法:第一,检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是否合规,是否按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关注重大项目的审批是否符合公司管理及决策程序,有无超计划投资、无计划投资或不按设计批复进行工程建设等事项发生。
第二,检查固定资产和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按照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招投标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特别注意房屋、大型通信设备、基本建设工程等重要固定资产的购置、大宗物资采购的程序是否合法,有无违规。
第三,检查工程支出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盘点、报废流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存在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没有按规定及时暂估入账的工程项目,或已经暂估入账,但未及时完成决算的项目;无合同无订单形象进度暂估是否符合规范,有无调节资本开支现象;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的暂估应付款未定期与经办部门进行确认并及时清理。
第四,检查折旧政策和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规定。有无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未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分类是否准确,所采用的折旧政策是否恰当。
四、风险四:纳税风险
主要表现:所得税税前扣除事项依据不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存在漏缴现象;员工个人所得税未足额代扣代缴;以报销或实物方式发放福利、超额缴纳住房公积金;补充保险超限额部分未按规定计算扣缴税金等。
审计方法:第一,检查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计算的正确性,重点审计调整分录是否符合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税负债登记簿等。编制应付税费余额表,分析当期应付税费明细余额和当期税费明细计提金额之间的差异,查明原因。
第二,检查所得税税前扣除计算是否准确,税前扣除事项的依据是否充分;公司员工个人所得税是否足额代扣代缴;是否存在以报销或实物方式发放福利;补充保险超限额部分是否按规定计算扣缴个税。
第三,检查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计算缴纳情况。从ERP系统中导出固定资产清单和土地使用权清单,检查计征期间房产原值的变动、土地使用及分级的变动情况。
第四,检查税务处理决定书、与税务机关往来函件等,检查期末未交税金与税务机关的认定数是否一致,查明差异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毅生.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策略与化解方法[J].审计与理财,2014(7).
[2]夏敏.财税计算机审计实践探索与体会[J].中国市场,2014(48).
[3]高乐坤,卢倩.浅议税务审计风险管控[J].财政监督,2014(21).
[4]张松,林虹.新三板上市策略及财税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15(1).
[5]李毅.论述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及风险[J].时代金融,2015(3).
篇9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毁损; 报废; 账务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新准则同以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相比,日益简约化,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也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版)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年版),对固定资产毁损后需作减少(视同报废)处理的情况作出了规定,即与固定资产报废的处理程序基本一致。但对于固定资产发生毁损,仍可修复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均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规定上也仅限于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实操指南》(2010年)对此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规定,将固定资产毁损分为三种情形,即固定资产报废、转入技改项目和小型维修项目管理,但并未严格区分固定资产毁损与固定资产报废的差异。对于转入小型维修项目管理的情况,规定将发生的修复支出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收到的保险赔款冲减营业外支出科目,未明确保险赔款超出修复支出的情况。《广东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实施细则》(2010年)规定了日常修理和大修工程存在保险赔款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即收到保险赔款时冲减“生产成本――输配电成本――修理费”,如赔款有结余,则应当转入“营业外收入”。会计实务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毁损、不作固定资产减少、仅需小型修理就可以恢复到可使用状态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其产生的原因与固定资产日常修理、大修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两者在核算上同样存在差异。
目前,关于固定资产发生毁损的后续会计处理的理论研究很少,更多的是将其与固定资产报废一样作为固定资产减少的一种方式进行研究,或者关注新准则下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电网企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又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发生此类业务比较频繁。因此,有必要结合会计工作实践,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现有规定,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的相关账务处理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会计实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二、固定资产毁损与报废的比较
固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的盘盈、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根据该定义,固定资产毁损和报废一样都会造成固定资产损失。从广义范围来说,固定资产报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使用年限已满,不能再继续使用或因质量低劣而导致提前报废,此报废称为正常报废;二是遭受意外灾害或责任事故而失去使用价值,这种报废称为“毁损报废”。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差异。
(一)固定资产毁损的定义
固定资产毁损是指因发生水灾、风灾、震灾等自然灾害或因意外责任事故造成的毁坏和损失。固定资产发生毁损一般是因外力造成的,在生产经营期间属于非正常的经济事项。自然灾害是指雷电、飓风、台风、龙卷风、风暴、暴雨、洪水、水灾、冻灾、冰雹、地崩、山崩、雪崩、火山爆发、地面下陷下沉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强大的自然现象。意外责任事故是指不可预料的以及无法控制并造成物质损失的突发性事件,包括火灾和爆炸等。
(二)固定资产报废的定义
固定资产报废是生产经营期间一种正常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报废促进固定资产更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
固定资产报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磨损或陈旧,使用期满不能继续使用;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必须由先进设备替代。固定资产报废,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退出企业引起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在清理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清理费用,同时还可能取得一定的变价收入。
(三)固定资产毁损与报废的区别
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如果无法修复到可用状态,或者即使可以修复,但付出的代价过高,在经济上不可行的话,应当作资产减少处理,其处理流程与固定资产报废的流程基本一致,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是对于两者的区别,《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年版)并未提及,仅对固定资产报废或毁损的清理净损益的处理,区分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正常处置损失和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报废与毁损在账务处理上的差异,鲜有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比较两者的定义,笔者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固定资产报废一般是由于设备磨损或老化、技术更新等原因造成的,如果是磨损或老化导致的,则是有形的;如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则是无形的,一般不存在赔款,主要涉及那些旧的、落后的设备,其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失”科目。
2.固定资产毁损一般是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等原因造成的,多为有形损坏,一般存在保险赔款,不管是新资产还是旧资产,也不管是先进的资产还是落后的资产都有可能发生毁损,其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
三、固定资产发生毁损的相关会计处理
(一)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无法修复的情况
对于此类情况,由于该固定资产已无法修复,需作固定资产减少处理,其流程与固定资产报废一致。固定资产减少后的新建资产通过立项管理,即作为一项新的基建工程。
例1:甲公司为电力企业,其生产用A电力设备固定资产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损毁,无法修复。该固定资产原值为2 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 38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万元。清理该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收回材料,经权威中介机构评估价值为50万元,为此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期间收到保险公司赔款400万元。
针对该例题描述的有关情况,其账务处理如下:
1.注销A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520
累计折旧 1 38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
贷:固定资产――A 2 000
2.支付相关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
贷:银行存款 10
3.回收毁损资产的残料
借:原材料/工程物资/银行存款 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
如果收回的残料,能够用于以后的维修项目,可以作为原材料管理;如被用于新立项的基建项目中,也可以作为工程物资管理;或者直接变卖,取得残料的回收价值。
4.收到保险公司赔款
借:银行存款 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00
5.结转毁损固定资产净损益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8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
(二)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小型维修可以修复的情况
对于此种情况,由于该项固定资产进行一般的小型维修可以恢复到可使用状态,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符合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同时,考虑到维修时间短,发生的修理性支出又不符合资本化条件,无须将该项固定资产注销转入在建工程。
例2:甲公司为电力企业,其生产用B电力设备固定资产遭受自然灾害发生较小程度的毁损,该固定资产原值为1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为修复该固定资产,领用原材料10万元,收到保险公司赔款11.7万元。
对于本例题,由于涉及保险赔款,可以有两种账务处理方式:
1.使用保险赔款修理固定资产
领用原材料或代垫修理费用时: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0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 10
收到保险赔款时:
借:银行存款 11.7
贷: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1.7
结转其他应收款贷方余额确认净损益: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7
贷:营业外收入 1.7
如果保险赔款不足于弥补修理费用,则产生其他应收款借方余额,应当确认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2.发生的修理费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收到保险赔款冲减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0
贷:原材料 10
借:银行存款 11.7
贷: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1.7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超出修理支出的部分,保险赔款冲减完“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的情况下,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与直接冲减营业外支出的方式以及对利润的影响是一致的。
(三)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技改维修可以修复的情况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视同固定资产的某一部分发生毁损报废,报废完成后进行技改。技术改造完成后,将技改修复后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
例3:甲公司为电力企业,其生产用C电力设备固定资产遭受自然灾害,部分严重损坏,但可以通过技改恢复到可使用状态。该固定资产原值为3 000万元,已计提折旧1 00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万元。清理该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费用5万元,收到保险公司赔款100万元。该项待修复的固定资产经专业机构评估,其使用价值为1 250万元,修复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98万元,发生安装费用2万元。
针对该例题描述的有关情况,其账务处理如下:
1.注销C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500
累计折旧 1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00
贷:固定资产――C 3 00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5
贷:银行存款 5
3.收到保险公司赔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4.确认待修复固定资产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160 (3 000-1 250-1 000-500-90=16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60
5.将待修复固定资产转入技改项目进行管理
借:在建工程――技改工程 1 2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 250
6.领用原材料和支付安装费用等
借:在建工程――技改工程支出 100
贷:原材料 98
银行存款 2
7.修复工作完成后,结转增加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1 350
贷:在建工程――技改工程支出 1 350
实务中,对于在技改工程中整体拆除的设备,经有关技术部门确认,如继续使用或尚有可使用价值的,应做账务处理;如属于部分拆除的,对拆除部分价值较小或不能明确计量价值的,可不作固定资产减少处理;拆除量较大的,且能明确计量的资产价值,报经批准后,应作固定资产减少的有关账务处理。
四、固定资产毁损后的相关税务处理
对于第三节列举的固定资产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发生毁损,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是否需要转出以及由此发生的损失是否可以税前抵扣,直接影响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和账务处理。为此,本节结合最新颁布的增值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展开讨论。
(一)固定资产进项税是否需要转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条例中的规定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具体如下:条例第十条第(一)项和本细则所称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条例第十条第(二)项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本研究在第三节中所提及的固定资产是电力企业生产用的电力设备资产,属于动产,其发生毁损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所指的非正常损失。因此,购建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需要转出。相应地,固定资产发生毁损后,其原已抵扣的进项税不需要作进项税额转出,该资产再修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也可以抵扣。
(二)发生的资产损失可否税前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规定: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存货,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或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对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机构的技术鉴定证明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本研究在第三节所提及的电力设备资产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生产用固定资产毁损不需要进行进项税额转出,维修该毁损固定资产发生费用而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同时,自然灾害发生的固定资产毁损损失可以税前抵扣。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固定资产报废与固定资产毁损在本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固定资产报废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正常业务,而固定资产毁损则属于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非正常业务。前者形成的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而后者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2.固定资产发生毁损的结果,分为三种情形,即作固定资产减少处理、转入技改项目和修理项目管理。
3.固定资产报废必然伴随固定资产的注销,而固定资产毁损不一定,如果毁损的固定资产无法通过一般的维修或技改修复到可使用状态,则要注销固定资产,否则不一定要注销。
4.对于固定资产发生毁损转入修理项目的情况,如果存在保险赔款,可以使用保险赔款进行固定资产修理,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损益。
5.符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发生毁损,不需要作进项税转出,且造成的损失可以税前扣除。如毁损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性或资本性支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其进项税可以抵扣。
(二)管理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会计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建议:
1.在固定资产修理项目的核算过程中,应当严格区分由于自然损耗或使用磨损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与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设备损坏两种情况,在具体的维修项目管理上,分别立项管理,分别核算,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情况,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成本信息。
2.对于符合税前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修理而发生的修理费用,应当向提供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进行进项税抵扣。同时,为了简化那些修理支出小、项目数量多的抢修工程的核算,同时降低备品备件的库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考虑采用修理修配劳务外包的方式,由受托提供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包工包料。
3.对于固定资产毁损可以取得保险赔款,且该固定资产仅需要进行小型修理就可以恢复到可使用状态,如果在修理修配单位修复固定资产后,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将赔款支付给修理修配单位的,由于不涉及固定资产卡片的变更,且属于全额赔偿的,可以简化核算,仅作备查登记。如果赔款不足于弥补修理支出,则另行支付,计入营业外支出;如赔款超过修理支出,则将保险公司支付完修理费的余款收回作为营业外收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年版)[M].人民出版社,2008.
[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实操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国务院令2008年第5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S].
[5]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2008年第5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S].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 基础管理 问题 建议
所谓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经营管理或出租而持有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有形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其价值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和经营费用中。
一、固定资产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管理会涉及到采购(管理)、技术、账务处理和具体使用四个部门,基本的日常管理流程可以分为取得、使用、日常维护、更新及淘汰处置五个环节。近年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投入的资金规模逐步加大,各环节疏于管理的状况比较普遍,企业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资金流和实物流管理脱节的现象。
(一)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欠缺
通常技术部门或库房管理部门是固定资产进入企业管理流程第一个环节,管理手段落后是这一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技术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必要的资产管理意识,有技术却不能对资产实施科学性的管理;库房管理人员普遍由一些工作技能相对欠缺的老员工担任,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依靠要素不全的纯手工台账,无法对固定资产后续的跟踪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一些企业通常是制度一大堆,更多的是用于应付检查,实际执行却是另一回事,不是制度缺乏操作性或者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就是作“表面文章”根本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对执行结果进行监控评价并纳入考核。
(二)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一般涉及两个部门,即采购部门和使用部门,账务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固定资产购置通常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模式比较容易造成实物管理与账务管理的脱节。供应商会直接把设备提供给采购部门(或实物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先把设备交给使用部门或者入库待分配;购置发票和设备实物到达企业的时间不同步,批量采购的设备分配给使用部门的时间不同步,采购部门将相关凭证交给财务入账,没有严格按实物的分配进行细分,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实物与账务管理脱节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生账实不符根源之一。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设备的使用部门和技术部门承担日常管理的主要职责,日常维护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的价值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尚未达到使用期限前,因使用不善导致故障的状况频繁出现,技术人员通常只从技术层面判断设备是否能继续使用,未能站在资产管理的角度去判定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否正常,在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情况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对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起关键作用;同类设备在不同人的使用过程中实际寿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作为资产账务管理部门的财务部,在固定资产配置给使用部门后对资产的实物形态较少关注,每年一至两次的盘点只是判断资产有无、却没有对资产的优劣、有无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资产使用地点调整不通知财务部门、资产调拨不及时入账、资产提前报废没有履行相应的评估审批手续、资产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库存积压和重复购置同时出现,企业经济资源被极大的占用等都是日常监控不规范产生的后果。
二、强化固定资产基础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当前可持续发展和创建节约性社会的理念逐步形成共识,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投入经营的资金量日益增多,企业既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经营资金管理上,也要把实物资产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科技迅猛发展、技术升级换代频繁的大环境下,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尤其是做好固定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固定资产占用相当规模的资金量,企业负责人及各级管理人员要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切实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企业负责人要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配套制定具体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及其承担的职责。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制定以财务为控制核心的管理流程,从采购、配置、使用、调拨调剂、直到报废淘汰整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账可查,确保账实相符,从源头上防止资产流失、提前报废等异常情况的出现,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断增强管理意识。
(二)引入固定资产动态信息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账务管理部门的分离,一定程度上造成财务核算和实物管理的脱节,固定资产相关凭证和实物流转的步调必然会产生时间差;同时,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固定资产规模日益庞大,种类繁多,对各项资产的管理仅靠传统手工台账统计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将信息管理的手段引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调配、处置、报废、核算等全过程实施动态信息化管理具有切实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使得对固定资产实施信息化管理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即使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或自行设计管理软件,也可以利用办公电脑配置的OFFICE软件,从固定资产采购进入企业开始,为新增的每一台固定资产建立详细的信息台账,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技术维护和财务核算四个部门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同步更新。在企业经济实力允许的前提下,构建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购置、入账、使用到报废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通过给所有的固定资产建立动态详细的电子档案,随时掌握资产运行及流转的状况,比如:精确核算每个部门(产品、岗位)应承担的折旧费用、不同供货商同类型资产的性能优劣、不同使用人同类型资产的使用寿命、不同设备维护人员的维护质量、资产是否需要调剂使用、资产是否提前不合理性报废等,从而实现为固定资产集中采购、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避免不合理的采购和淘汰设备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物尽其用,提升企业的整体资产管理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联手参与管理,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执行管理配备的人员有很强专业性的要求。在大多数企业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因而如何有效实施管理,对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障企业良性发展的意义重大。要健全和落实严格的固定资产管控措施,将固定资产管理全流程纳入企业内控管理,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在统筹企业资金基础上编制合理的采购计划,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固定资产集中采购机制,建立严格的交付使用验收制度,既节约企业的购置成本,又能够获取优质的维护服务,最大程度的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制订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保养计划,按计划进行日常的盘点和检修,将资产使用、检修及盘点的状况录入资产的电子档案,对出现故障的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及时发现运行异常的设备,认真查找原因解除故障;制定科学的固定资产盘查制度,对于盘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并查明原因,对人为原因造成固定资产破损、流失或提前报废等情况应追究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在一些规模大、管理环节多的大型企业,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调剂和调拨使用制度,根据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上实时记载的资产使用信息,将从对设备技术性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上淘汰下来的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设备调剂到对设备性能要低的岗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在节约资金的同时也盘活了企业的资产;企业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做好技术鉴定,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对于确属人为原因导致资产报废要严格责任追究。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种“实物流”管控,应被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只有大力倡导并切实推行科学管理,强化管控措施,才能确保各项资产安全并充分发挥效能,才能有效防范资产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摘:
[1]庄胜男.探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举措[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