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传说范文

时间:2023-04-04 14:0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夕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夕传说

篇1

七夕传说故事一农历“七夕”,俗谓“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即与七夕密切相关。宋人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载以降,这凄婉的词句与天河中的牵牛织女双星一起在人们的心头闪耀——

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今夜是七夕,故事365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传说故事二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七夕传说故事三提到中国的爱情,就不能不提白娘子和许仙,就不能不提西湖,白娘子与许仙相会于断桥、在西湖留下了他们温情浪漫的身影,最后被分离于雷峰塔。于今,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白娘子和许仙在西湖畔漫步的情形,但来到西湖,走在断桥上,或登上雷峰塔,又抑或是漫步于曲院风荷的荷叶间,或荡舟于西湖碧波之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和他们的不了情总会让你感慨万千。

关于西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像“断桥残雪”中的断桥,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邂逅之处。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篇2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篇3

七夕的晚上,大家有留意观察夜空里的星星吗?有没有看到牛郎织女星?按照七夕的传说故事,七夕晚上百分之一百是晴天,否则喜鹊不能搭桥、牛郎织女就不能相会了。很早就听过这个传说,所以留意了好几年,七夕当天肯定是晴天。

但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七夕前后肯定会下雨呢?传说故事说到,七夕前下雨就因为织女的家人为她流泪,家里人都舍不得织女,大家都相拥痛哭送别,所以天就下雨,而且还下好几天。而七夕过后,牛郎和织女要分别等待下一年的重逢,异常悲痛洒泪挥别,所以七夕过后也会下雨。这样的传说我早就听老人家说过,老人家也说以前几乎每年都是那样子,七夕晴天前后下雨,但现在天气气候都变了,才不准时了。

我记得小时候也曾留意过,印象中也曾经历了几次。怎么连续好几天下雨,突然某天晚上不下了,格外晴朗,以为天气转好,不料第二天又开始连续下雨。看看日历,哦,原来是七夕。

这样的传说故事,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十七小六年级:吴大琴

篇4

关键词 欧・亨利 西部的心 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65

Abstract O. Henry's novel set "The heart of the west" in the Western moving plot as the center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the legendary. The legend is mainly reflected on show of the legendary character of Western Folk figures, anecdotes and other topics, full of coincidence in the plot of the story, on the way of life of the western poetic description.

Key words O. Henry; The heart of the west; legend

所谓传奇,是指对奇闻异事的记录与叙述,非常态性是传奇的基本内涵。《西部的心》是欧・亨利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南部牧场为背景,讲述西部草原牧场主、牛仔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西部人对友谊、爱情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大部分小说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纯朴与真挚,体现了欧・亨利对西部的想象和对人生状态的理想主义情怀。小说描写的多为西部民间人物的奇闻趣事,反映了非常态的主题,刻画了具有传奇意味的西部品格。小说充满巧合,展现了偶然性的生活境遇。非常态性、偶然性便构建了小说传奇性的美学特征。

西部人的纯朴、善良、对友情的忠诚,对爱的执著和勇气,强盗的侠义与孝心,警察的感性都闪烁出理想人性的光芒,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人生的种种丑恶似乎格格不入,这一系列主题包含传奇小说的审美特性,展现了作家的理想情怀。

西部人的纯朴在《傲慢的中心》显现得淋漓尽致。卖地发财的牧民米尔斯来到城里找乐子。皮条客波尔克与他签下协议,给他当向导,确保他玩得痛快,以便获取千元佣金。波尔克以为能轻而易举让从未见过世面的米尔斯心满意足,然而,他的算盘一再落空。豪华餐馆的山珍海味、剧院的演出、汽车兜风、湖上泛舟、名流聚会丝毫不能让米尔斯打起丁点精神,城里唯一吸引他的地方是马鞍店和供应草原风味的煮毛豆的餐馆。欧・亨利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故事讲述者听来的故事,增添了故事的民间色彩。米尔斯执著于草原生活的习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的固执表面上显现了无知者的傲慢,本质上体现了草原牧民的质朴与单纯。民间叙事的立场让读者既感到新鲜,又对大都市的文明萌生怀疑,对草原牧民的质朴渐生认同之感。《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则凸显了西部人的纯朴与善良。牧场主雷德勒在车站遇见咳得厉害的陌生人,便上前关心问候他。当得知对方患上肺病、又因赌赛输得精光时,雷德勒不由分说把对方带回牧场疗养。他的这种无私举动一直遭到对方的怀疑,以为他有所企图。故事中,城里人的精明遭遇草原人的纯朴,城里人最初怀疑牧场主、嘲弄草原生活,最终被感化、成为迷恋草原生活的一名牛仔,这一过程体现了草原人生活准则的胜利。

对友情的展现极富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故事的非常态性和理想化。通常来说,友情在遭遇爱情的挑战时往往会一败涂地,《刎颈之交》中关于友情与爱情的较量却并非如此。好朋友希克斯与佩斯利同时爱上一寡妇,为了友情,两人约定公平竞争,无论谁向寡妇示爱,对方必须在场。该故事对友情的传奇性展现于希克斯对朋友的绝对忠诚与襟怀坦荡。寡妇趁佩斯利迟到的时刻主动投怀送抱时,希克斯却躲闪一边。婚礼时,希克斯非要等到好朋友到来并站在新娘的另一边时才开始。甚至,新婚之夜,希克斯还要等待好朋友的到来,结果被新娘用扫帚揍掉了一只耳朵。希克斯对友情的执著近乎荒谬,实在是生活中的奇事。欧亨利以猎人讲述打猎见闻的叙事模式呈现故事,显示了故事的偶然性与传奇性。《活期贷款》中的银行经理朗利按规定将巨款贷给好友默温做生意,被银行稽查发现,不及时还款将面临法律制裁。为了不连累朋友,默温铤而走险,意欲抢劫过路机车。这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事成为欧・亨利西部小说中友情书写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中的人物通常性格单一,按照简单的生活准则行事,体现了传奇小说中“奇人”的审美特征。

强盗与警察的故事则显示了强烈的民间叙事立场,一是不渲染强盗的“恶”,于不经意间展现其人性之“善”的一面;其次,展现警察的“感性”立场,对“情”与“法”的冲突进行理想化处理。

《槲树王子》中欧・亨利对强盗的恶劣品行作客观描述,不刻意渲染,出人意料地展示其人性的一面。小姑娘莱娜被父亲送去做苦力,唯一的力量源自格林童话,心存信念,以为危急时刻王子自会来解救。童话书被老板娘夺走后,莱娜孤苦无助,写信向母亲求救,声称若无人来救则投河自尽。邮车途中被劫,善良的邮差央求强盗们返还莱娜的信。强盗头目比尔看到信的内容后,顿生恻隐之心,率领强盗突袭旅馆,将莱娜安然无恙地送至邮车,让邮差将其带回父母身旁。在这个故事中,强盗头目被小姑娘认定为童话中的王子,“高大,强壮,善良”,其人性中的“善”得以展现。《卡利奥配的改造》中小镇的恶人卡利奥配虽恶却不失孝心,在慈母面前还保留羞耻之心,愿意为了母亲而重新做人。警长知晓他维护母亲颜面的意图后,对他善意的谎言进行配合。这类情节具有典型的民间性,代表了民间价值对善恶的感性理解。恶人亦有其善之处,代表“理性”的警察同样可以做出感性的选择,以“情”而非“法”来应对罪犯。如此情节处理体现了作者叙事的民间立场,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理想主义倾向。

《西部的心》大部分小说以巧合开启故事、推动情节,展示偶然性的生活境遇,创造令人称奇的艺术审美感。《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医生检查麦圭尔的身体时,后者恰巧出去取水喝,医生便误将另一壮实小伙当病者,得出拳击手身体健康的结论。这一巧合事件致使牧场主认为拳击手欺骗他,将他送往营地劳动以作惩罚。巧合事件使情节发展方向突变,拳击手不能再呆在屋子里与大自然隔离,而是被迫住营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肺病奇迹般地好转。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凸显了主题:大自然给人新生与力量,善良的生活法则终会见成效,这种馈赠总在不经意之间降临。《人各有志》中的流浪汉偶然钻进一马车避寒,被马车带往草原,这一偶然事件使流浪汉回到生他的牧场。牧场主的儿子兰森为了家规忍痛跟心爱的姑娘告别,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养子身份,进而揭开流浪汉的真正身份,使自己重获爱情自由,流浪汉与亲人相认。这一偶然事件和巧合开启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改变情节发展的方向,改写人物的命运,凸显主人公的纯真品格,为故事平添了传奇性的色彩。《下午的奇迹》中的边警巴克利徒手与欲侵犯巨蟒表演女郎的亡命徒搏斗,成功“英雄救美”,摆脱了多年来的生理恐惧反应。这一意想不到的收获源自一系列偶然事件。女郎的列车误点,车厢在边镇搁浅,女郎找寻巨蟒至林间,这一系列偶然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亡命徒潜入边镇、巴克利追踪亡命徒的时间碰巧对上,因而促成了三人偶遇的情景,这一系列偶然事件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情节发展,使人物的命运突变自然合理,水到渠成。一系列偶然事件构成的巧合,创造了英雄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奇迹。

欧・亨利对西部生活的传奇性展现,不仅仅体现于对西部人的传奇品性的记叙中,也见于对西部风光和西部生活方式的理化化的叙事中。欧・亨利不对西部风光作全景式描述,而是在情节发展中,不经意间展现零星风景、生活方式与情趣。他不特意描述草原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与大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仅仅突出牛仔们的率真与友善,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他笔下的西部呈现亲切、温和、浪漫的情调。

《鸡心与十字架》中欧・亨利没有浓墨重彩地描述西部风光,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牧场清新动人的景致。“模仿鸟在每根枝桠上惬意地鸣啭;遍地的花卉染香了空气;一群影影绰绰的小兔子在附近的空地上蹦跳着。”草原上朦胧的月色、生机盎然的自然勾起主人公圣达对爱人的思念,她情不自禁地原谅了爱人离家出走的行为,毅然主动向爱人传送爱的信息,获得了爱人的回归。《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主人公的马车“轻捷地穿过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大草原,小马轻快地、间或任性地飞跑一阵子。他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一股草原花朵的芳香,像美酒和矿泉水那般沁人心脾。道路消失了,四轮马车在一片航海图上没有标出的青草的海洋中游弋”。起初,在拳击手的眼中,草原不过是一片荒野,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接触新鲜空气。后来,他被迫接受牧场牛仔生活,亲近土地,找到了健康和力量。在欧・亨利的西部小说中,草原作为一种背景融入情节中,淡淡地散发着芬芳。连绵起伏的茵茵牧豆草、郁郁葱葱的灌木丛、闪亮蜿蜒的小溪、金雀花浓郁的芳香、鸟雀的歌声婉啭、朦胧的月色等编织成草原的图景。在欧亨利的笔下,辽阔的草原具有神奇的魔力,既亲切又神秘。代表大自然的草原,可以让人沉醉其中,与其融合一体,唤醒对爱的渴望,对生的原始欲望,让人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牛仔们粗旷、率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作者展现西部风光的一部分。牧场生活极其简朴、艰辛,但却不无乐趣。牛仔们日常的食物不外乎咖啡、烤牛肉、煮豆子、水果罐头等,但是他们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他们不像城市人那样斯文、讲究、做作,他们大块吃肉,开怀畅饮。他们的娱乐仅限于草原上的策马奔腾、互相追逐、打斗戏耍。马背上的情谊让他们彼此默契、不讲客套、却自有一番动人的豪气。《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的拳击手跟从牛仔们扎营草地牧牛。他重病时牛仔们喂他吃剁碎的生牛肉和威士忌,两个月的草原生活使他的身体转危为安,将他磨炼成草原上最强悍的牛仔。《人各有志》中牧场的人用近似粗暴的方式将一流浪汉改造成合格的牛仔。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牛仔们粗犷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他们说粗话、喝烈酒、打斗,但是作者对这一切流露的是欣赏,而非贬低之情。

较之东部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欧・亨利对西部生活的展现相对单纯,包含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欧・亨利对于西部生活的传奇性展现,浸润着现实主义的关怀。其至情至真的故事中始终蕴含着作家强烈的主体性、鲜明的寓意性;是对丑陋如《供应家俱的房间》中的人生现实的映射;包含着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纯朴、善良、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生活法则的推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七夕;文化;发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7-01

一、七夕节名称来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二、七夕节日形成与古代典籍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 “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三、七夕节日发源地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南阳、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西安等地争执不休。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南阳历代养蚕业和丝绸业发达,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

山西称和顺是中国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源地。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源于美丽的天河梁下、沐浴池畔。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山东沂源则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珍稀景观。两处景观隔沂河相望,沂河与银河的谐音,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组合。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同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西安是座历史古城。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这里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湖,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七夕当日西安市在昆明池两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外,“华清池七夕中华情人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也同时启动。

四、中国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充满了爱意。情侣间的浪漫温情,在中国情人节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相亲约会,互赠礼物,观看爱情电影,共同旅游度假,温馨的烛光晚餐,甜蜜的鲜花巧克力,中国情侣共同打造出了“银河隔不断,真情永相随”的真挚爱情。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又充满了无比的商机:影楼情侣拍摄优惠多,珠宝情侣选购折扣大,情侣专线旅游纷纷出。各类机构举办的交友征婚、集体婚礼、相亲大会热闹登场,大小商家均会以此作为噱头打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主题,中国情人节成为一块商家争抢的充满甜蜜商机的“爱情大蛋糕”。

篇6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图,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政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军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图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篇7

曾几何时,中国文化出现断层,西方文化乘虚而入。洋“节”东进,传统消退,直到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人们才惊醒。于是,国人大声疾呼,保卫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回归,重振民族的本土文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历史悠久,牛郎、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赢得了中华民族的敬仰。这一美妙传说,向人们昭示着爱情的永恒。他们跨越时空的爱恋是西方“情人节”那几束玫瑰花和几颗巧克力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传统的“七夕”在当前似乎被淡忘,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加热衷于西方“情人节”,觉得浪漫,富有情调。

其实这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消退,即传统节日失去了“文化记忆”,失去了节日的灵魂。就“七夕”而言,之所以被西方的“情人节”冲淡,还在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自卑和不尊重,总认为节日都是人家的好,月亮都是外国的圆。这种文化上的“崇洋”,是我们民族素质的缺憾。一些人过起洋节来通宵达旦,纵情狂欢,而对自己民族的节日兴趣不大。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

根在陕西

《诗经》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报箱。”,诗中的“歧”,在早期的中国历史指的就是今日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府一带。

另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褛,人俱习之。”说明当时牛郎、织女的传说及风俗在汉代的西京已流传,而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另外还有班固在《西都赋》中也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天涯。”据专家考证,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昆明池,池畔东西两侧分别设立有牛郎、织女塑像,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名诗便由此而得。

如今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而牛郎、织女的两尊石质塑像仍保存完好,被当地群众供奉在庙里,并尊称之为“石爷、石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认为,现在国内几个地方都在争“七夕”的发源地,各有各的道理,但唯有西安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一直传承着这种文化资源。北京资深影视策划人周七月认为,“七夕”传统文化的根就在西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主题永恒。根植民间是“七夕”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

前不久,记者专程去长安斗门考察,“石婆庙”就坐落在东边一片旷野中,1956年“牛郎织女”石刻就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织女”像高2米,被安放在一个大殿里,而牛郎像高2.15米,萎缩在一家棉绒厂的后院里。两尊石像均为花岗岩圆雕,刀法粗犷,厚重朴实,虽经千年风雨沧桑,人物面容仍清晰可见。在“石婆庙”中,80岁的刘兴文老人还向记者介绍了牛郎、织女睡过的“石床”及用过的“石枕”。丰富的文化遗存与传说,使长安成为“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已确定无疑。

等待复苏

“七夕节”即将来临,今年8月19日即农历的七月初七,在国家将“七夕”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传统节日之后,前不久陕西省又将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又给“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了灿烂的光彩,使其文化价值进一步升华。

“七夕节”尽管被一些人遗忘,但它的文化之火仍熠熠燃烧,正逐渐照亮着人们曾经暗淡的心。在“牛郎织女”的老家长安,每年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隆重的爱情祈福仪式,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赶来献祭,人数过万,扭秧歌、耍社火、唱大戏……热闹非凡。当然这里也不乏城里人,他们来此也为自己的爱情进行一次“年检”,使爱情更加稳固。

令人欣喜的是,在上海,去年青年们在“七夕”这一天登记结婚的成倍增加。而河北省则把传统的“七夕节”,定名为“河北七夕情侣节”。另外还有铁路部门增设七趟情侣专列,分别从武汉、上海、南昌、厦门等地开往武夷山,在那里举行关于“中国情人节”话题的讨论,并开展一系列情侣活动。所有这些都说明,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七夕节”,而是缺少必要的组织、浪漫的活动和参与的项目。

把“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有专家称不妥,应称“爱情节”更为合适。如何恢复和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认为,首先要恢复既有的仪式,以文字与图像珍重地完整记录与保存。尊重民间活态的传承。同时融入不断出现的新内容,如乞巧活动的许多祈愿可以唤醒参与者的极大热情。此节日重点应放在下午与晚上,政府可考虑为年轻人放一天假,让这一活动成为以年轻人为主的全民介入的盛大节日。

篇8

2、它起源于汉代,宋代之际,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3、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4、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篇9

20xx年8月25日是七夕节吗从日历看出,20xx年8月25日是七夕节。

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活动。

七夕节的风俗有哪些七夕节的风俗: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节的风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的风俗: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七夕节的风俗: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相传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篇10

七夕节的作文300字篇【1】今天晚上,妈妈告诉我今天是“七夕节”,是牛郎和织女见面的日子,传说站在葡萄架下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说话呢!今天他们第一天见面,一定会哭的。

我等啊等啊,睡觉的时候果然听见哗哗哗的声音,我猜想一定是牛郎和织女在哭呢!他们哭得时间那么长,声音那么大。他们一年才能见一面,真令人难忘啊!假如我和妈妈一年不见,突然有一天见面了,那是多么开心、激动啊!我想起以前我和妈妈看的《天仙配》,《天仙配》里的董永就是牛郎,七仙女就是织女,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天神让蛇将去人间抓七仙女,抓到七仙女就跑,董永后面追,快要追到了,天神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用金簪划了一条线,这就是银河,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十五见一面,这就是七夕的来源,不过七月十五就把他们分开了,他们一定有说不完的话,办不完的事。

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分开。

七夕节的作文300字篇【2】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七夕节就快来到了,明天就是七夕节了。妈妈说:“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我说:“我当然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啦!七夕节又名牛郎织女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妈妈笑着说:“你这小家伙脑子里装的知识还真不少呢!那你知道吗: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我当然知道了,这不用说我就知道,那我为什么还要说呢?”

妈妈说:“你还真是个小调皮!”

对啦,忘啦说正事啦,我这次发表文章是为了提醒大家:七夕节到啦,请大家不要忘记这重要的日子哦!我听说:只要坐在那葡萄架下面,就能看见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样子呢!怎么样,你们要不要看看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样子呀?想看就坐在葡萄架下面吧!

七夕节的作文300字篇【3】七夕节那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在看星星。正好是七夕节,妈妈给我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经常虐待他,甚至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做了牛郎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