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6 18: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信息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5G技术的逐步落地,将物联网带入更深的发展层次,其已成为各国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与多个领域相结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移动、联通、电信均与南方电网展开合作,利用机器到机器通信(M2M)技术建设智能电网,实现对电力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智能电网保驾护航[1]。显而易见,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必将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其综合性、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因此,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物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到,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迄今,各大高校虽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培养模式等原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经教学实践和考查,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思维,且仅有少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双创项目、竞赛。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实践内容及创新能力考核环节;另外,学校教学与考核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较大偏向,未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的作用。(2)课程教学与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相脱节。现阶段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仍多注重于基础知识讲授,存在教学内容与项目、学科竞赛严重脱节的问题,且在项目和学科竞赛的评价体系中重成果、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2]。(3)双创实践缺少多学科融合。现有各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交流较少,知识面涉及不广且未深入,缺少跨专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样不仅无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到最大,还在现今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暴露出双创实践广度、深度不够,技术落后的严重不足。(4)缺乏校企协同育人。要实现“将物联网技术与创新创业融合培养实践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推动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4]。
2物联网背景下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上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在物联网背景下,构建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活跃的专业人才,并通过建设实验室,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再辅以专业团队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与质量,最后与企业交流合作,可将成果进一步转化,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1)采用如图2所示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把学生作为主体,以课带项、赛,以项、赛促教,以项、赛促学,以项、赛促改,形成“教、学、项、赛”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物联网领域新进展,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与更新,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为契机,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确保项目和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又以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带动课程知识学习;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上注重多方法多层次的双创能力评价,从而构建出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2)将优秀竞赛和双创项目经验转化为开放性实验项目,构建特色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提供人力、场地、设备等全面保障。同时,为加强实验室管理,采用如图3所示的成员任务分配和管理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基础学习与训练,再根据实验室申报的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组建大一到大三的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管理日常事务和汇报进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大二与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专业基础和提高训练,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师、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另外每1~2周开一次组会,听取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并解决组内遇到的疑难问题。(3)为适应物联网发展需求,组建多学科的师生及企业专家团队。该团队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相互学习,以促进多学科融合、团队协作和知识能力提升。同时,配以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指导,并对教师、专家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5],从而将知识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团队核心力量发挥到最大。(4)将企业参与和校内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构建如图4所示的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与知名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柔性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开设讲座等全方位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以实现校企双方良性对接,共育与需求对口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机会,强化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并引入企业实战和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创造应用实践机会,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确保该双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建立如图5所示的“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院领导决策、系小组管理执行、师生监督反馈的“内环”持续改进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物联网的双创教育发展规划、各项规定和方案,根据师生反馈信息及目标偏差,分析原因并实时调整策略。另外,接受校督导组、往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组成的“外环”监管反馈,以确保该物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
篇2
摘 要:首先论述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思路,然后通过比较广西民族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2004级与2005级的教学计划,介绍了该校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最后分析该校的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研究型;实践型;课程体系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Teaching-and-Research-Style Course of the 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of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teaching-and-research-style course of the 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of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and introduces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teaching-and-research course in university by comparing the teaching plan for Grades 2004 with Grade2005 of 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research course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eywords: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Electric information; Research-style;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a system
1 引言
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在拓宽专业口径、修订教学计划和实施学分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历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基层单位的第一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客观上要求毕业生要全面发展,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大力提高各民族的整体素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生源总体质量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能办出特色,学校要根据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 扎扎实实地培养和造就民族地区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有用之才。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民族地区也迫切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构建好课程体系是人才成功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适合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广西民族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的区内五所大学之一,在广西区内,该校是建校相对长、规模相对大的一所集研究生、本科生一体的综合性大学,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同意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因此,更名后学校办学理念也相应更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等各方面都要上一个台阶,因此,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要搞好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重视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学术和科研水平。要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就要有科学的、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同时也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体现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开放性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培养的原则,培育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富于开拓创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学校教务处在“关于制订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中明确要求:坚持“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加强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建构起一个开放性的基础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立体推进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质量、学术和科研水平上新台阶。也就是明确要求构建一个教学研究型实践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实践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了配合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之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根据学校提出的“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2005年上半年,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全面制定了2005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2006年上半年,又在2005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的基础上,制订了2006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2004级相比,该专业2005级的教学计划制订指导思想有了相当大的变动。
3.1 拓宽基础。针对广西民族大学现有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在入学后的前二年按学科大类培养,教学计划制定成电气类专业大类培养教学计划,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这三个专业前两年所开设的课程完全一样,实现同一个学科下不同专业的课程完全打通,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按专业大类制订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在后期两年的培养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各个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又分为电子工程方向子模块和信息处理方向子模块,通信工程专业也分为通信工程子模块和计算机通信子模块,自动化专业分为计算机控制方向和电气自动化方向等)。
3.2 提高平台。进行大类培养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降低了必修学时,减少了学生课堂负担和精神压力,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思考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选择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在课程设置中,把基础课(其中包括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中与中学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删除,另外,认真审核了各门课程内容,把不同课程间重复的内容指定到某一课程中,其他课程出现重复的一律删去,从而避免了不同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把高平台的知识和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请校内外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专家不定期地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或开展学术报告。
3.3 整合系列。为适应学分制发展和拓宽基础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做到同一学科下的不同专业课程相互打通,把原来为某一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整合为其他学科和专业都能选修的课程,选修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选修。通过对系列课程的整合,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广西民族大学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实现了资源共享。
3.4 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三大平台课程立体推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整合后的新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学科专业课等三大部分组成。在三大部分课程中,保证基础平台课程、实践平台课程和研究平台课程的立体推进,主要课程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上机)部分、研究教学部分。
下面以2004级教学计划(未作课程体系改革前)和2005级教学计划(作课程体系改革后,2006级相似)中的各类课程及其所占学时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序号 课 程 学 时 占总学时百分比(%)
2004级 2005/2006级 2004级 2005/2006级 2 通识、通选课 180 160 6.50 5.50
3 学科基础课 382 376 13.79 13.00 5 限制选修课 277 277 10.00 9.60 合计 2771 2890 100.00 100.00
表2 2004级和2005级(2006级)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各类课程的课内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类型 学 时 各教学环节时数分配
2004级 2005/2006级 2004级 2005/2006级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研究
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研究
学时 2 学科基础课 382 376 370 12 0 317 20 39 4 专业限选课 277 277 244 33 0 211 36 30 占总学时的比例 100% 100% 88.28% 11.72% 0 70.40% 19.80% 9.80%
注:因通识通选课和专业选修课为选修,无法统计,表中不列出这两类课程。
表2为2004级和2005级(2006级)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各类课程的课内学时分配表,从表中看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变化: (2)2004级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8.28%,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1.72%,2005级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40% ,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9.80%,研究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9.80%。可以看出,2005级相比2004级,理论学时占的比例减少了,实践学时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了,同时还增设了研究课学时,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在培养人才要求上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这完全符合广西民族学院在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后的人才培养要求。2005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了一年多,初步显露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的优点,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总体感觉该2005级学生比往届学生的同期水平有明显提高,另外,更多的同学踊跃投入到了课外实践活动和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
表3 电气信息类专业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实践教学环节结构对比表
序号 课程名称 级别对应课程的设置 学时 开课学期
2004级 2005/2006级
1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有 有 3周 1
2 金工实习 无 有 3周 2
3 综合课程设计I 有 有 3周 4
4 综合课程设计II 有 有 3周 5
5 综合课程设计Ⅲ 有 有 3周 6
6 电子高级技能培训 无 有 3周 4、5、6
7 毕业设计(论文) 有 有 11周 8
8 毕业实习 有 有 6周 8
9 公益劳动 有 有 4周 1-8
(3)表3为电气信息类专业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实践教学环节结构对比表,从表3看出,在保留2004级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2005级(2006级)增加了金工实习、电子高级技能培训等两个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这样从教学计划表的安排看,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三周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都开设有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实现不间断的计算机教育,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第五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之后的学期中还开展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为鼓励学生自觉地参加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在校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优胜的奖励机制。
4 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实践的几点思考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提高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然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研究型教学”实施还会碰到种种困难,需要我们去在实践中克服和完善。比如,由于资源设备不足、教师队伍中个人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参差不齐等条件的制约。2005级的教学计划实施已有一年多,2006级的教学计划在也试行中,总体情况看,初步看到了2005级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必竞是一种尝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谈谈几点问题。
(1)课程内的学时划分问题。在课程内的学时分配上,有些课程一直以来只有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如学科基础课中的线性代数,一直以来都是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而另一方面,有些课程一直以来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独立开设的,如数字电路,尽管理论和实验相关密切,但因为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来说该课程十分重要,所以,一直以来,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为两门独立课程,并分别记录成绩的,对于这类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保留了原来的做法。
(2)实践教学的开展问题。尽量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和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活力,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研究课的开展问题。什么是研究课?如何在普通本科(特别是民族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教学,显然,研究课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要求,但如何实施才算是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素质以及科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还有待于大家共同探索。
(4)通识通选课的问题。对于广西民族大学而言,由于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通选课门数还是相对较少,涉及的面也窄,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在现有的通识通选课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5)提高平台问题。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理论基础的提高。为了加强实践和研究课程,教学计划中把过去只面向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少数学生而进行的强化培训的内容作为一门正式的选修课,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有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广西民族大学是普通的民族院校,为能向更高层次培养人才,学校一直重视本科生的考研工作,为此,在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与考研相关的综合选修课,提供给学生选学,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5 结束语
要保证研究型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具备众所周知的教学条件,还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奉献精神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实践能力强和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展了研究型教学,而我国民族院校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值得同行们共同探索。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该在时间、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真正的实现全面开放,才能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 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广西民族学院关于制订2006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Z].2006.4
篇3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广渊(1974-),男,山西大同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肖海荣(196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35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交教研1202-71)、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8-02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10.
篇4
关键词: 宁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一、大类招生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2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大类招生的优缺点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方面。
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可以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共享。同时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拓宽学生就业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不利方面。
大类培养注重基础教育的模式使专业知识的授课学时开始紧缩,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便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同时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衡,导致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多数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理,造成对个别专业太“热”的现象。因此,学院必须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原则和依据
根据宁夏理工学院2010级招生计划及教学计划安排,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实行大类招生,我院于第三学期学习结束后,实行专业分流,进入按专业培养阶段。按宁夏理工学院大类专业分流暂行规定的要求,经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专业分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形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原则和依据。
1.分流的原则。
社会需要为原则,以学生为本,本着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专业,促进学风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志愿优先,成绩排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2.分流的依据。
分流工作实施的依据是志愿+综合测评成绩。
在分流工作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志愿,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而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要考虑与所选专业相关的课程成绩及高考成绩、在校表现两部分。
四、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及挑战
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自2010级开始实施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以来,在强化基础教学、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施大类招生,给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学生教育管理者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
1.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专业认同感不强,导致学生进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进校后一年半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接触的都是基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但专业课程的后移必然减少专业学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育,对应性减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渠道比较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渺茫,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基础课学习的效果。
2.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具有盲从性和跟风现象。
很多学生由于对专业课程的不了解和不关注导致专业分流时的盲目跟从。我院刚开始专业分流预报名时,195名同学中有180人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而选计算机科学和网络工程的只有不到十人,这就给专业分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利于专业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
3.学生分专业管理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辅导员在前一年半的工作中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宿舍分布、学习成绩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重新进行专业分配后,辅导员又要重新熟悉学生的宿舍、专业和班级等,工作难度加大。
4.分专业后新的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对新分班级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在前面一年半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集体生活和活动建立了对班级的认同感。在分专业之后,由于新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互之间都不熟悉,在专业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难以对专业班级产生认同感,班级缺乏凝聚力,给班风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导致班级观念淡化,班级活动难以开展。
5.大类分流后宿舍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分专业后,原来行政班级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中,这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非常不利,重新分配宿舍又面临一些顾虑,比如:重新分配宿舍就有重新适应和磨合的必要,对整体的稳定性管理来说风险比较大。宿舍重新分配是选择就近原则和还是随机原则,如何平衡其利弊,宿舍搬迁的问题是整个年级的大范围变迁,如何来完成。
6.大类分流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比例各专业表现不均。
因为大类分流是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成绩来择优录取的,所以分专业后导致大部分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聚集在同一班级,而部分挂科较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的学生也因此汇聚到一起,这就导致大类分流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比例各专业表现不均。而且部分同学会出现强烈的自暴自弃的苗头,班风学风有很明显的差距,对整体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五、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结合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工作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自己独特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难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力方面。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进校以后实行统一平台模块授课培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具体专业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但是由于接触专业的机会不多,导致学生对个别专业认同感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实行了“辅导员+专业班导师”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大类培养平台的课程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在重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开展新生的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专业班导师则针对学生专业认识不深、专业方向感模糊的情况,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给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专业指导。
2.班级管理方面。
由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分专业后学生班级将出现入学时自然班级的消失、专业班级的重新组建。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会带来学生干部的调整、变动,学生班级宿舍的重新组合,学生奖、贷、勤、助、免等方面的新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将给班级管理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应该以新管理和教育方式解决新挑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班级重组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问题。
笔者作为2010级大类招生专业的辅导员,在未进行专业分流之初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具有管理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热情度高、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同学,给予他们重点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待专业分流新班级产生后,这些同学便可以立马上任展开工作,为大家服务。
(2)班级重组中宿舍分配问题。
我院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在分专业后,原来班级的同学将会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中,学生们相互之间都不熟悉,难以融合为一个集体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导致班级观念淡化,班级活动难以开展。为了扩大同学们的社交范围,锻炼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最后决定有计划地重新划分宿舍号和宿舍成员。
①将班委分插到每一个宿舍,便于整个班级的分散管理。
②将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与爱上网打游戏、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按照不同比例分配到同一宿舍,实行学习上“一帮一”甚至是“一带多”计划。
③将平时宿舍卫生保持干净的同学与宿舍卫生相当较差的同学分配到一起,便于相互监督,相互督促,保持宿舍卫生干净整洁。
④将班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确保所有宿舍至少有一至两名党员同志或是入党积极分子,带动整体宿舍进步。
⑤与所有班委、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让他们带动宿舍、班级的所有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集体。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飞信、QQ群(每个新组建的班级都有一个QQ群)、博客等网络虚拟平台开展学生工作,可以使得学生工作的管理更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城,田苏宏.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9,(12).
篇5
关键词:电气类专业 课程实践 教学改革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46
1 前言
由于电气类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因此,近年来高校中产生了一股选择电气类专业的热潮,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吸引了很多学子。按照国家的标准,电气类专业包含了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等方面,高等院校中实行的是大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顾名思义,电气类专业是一种实践性以及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电子和电工技术等方面基础常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电气操作的基础性机能。但是,这股浪潮下带来的是众多院校纷纷设立电气类专业,这样就会造成在不是以电力行业为主要培养方向的院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求,要想使得电气类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 电气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各院校的电气专业教学的状况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非电力专业的院校和一般的院校在专业的教学条件以及设备上都很难达到规定的标准,院校在缺乏师资的投入、较差的实习以及教学环境、课堂人数超标、毕业生为了就业提前离校等不良的情况下,要想将电气类专业的课程上好是非常困难的;具有电气类专业资质的院校以及重点的院校里,各方面的投入都会更多,对于学生的管理也会更加完善,相应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这样两极分化的情况如果没有处理好,任由其自由发展的话,只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3 电气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3.1 教学的实践与实际情况不吻合,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高校的课程设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高校均选择统一相同的实验箱进行学生的课堂实训,模拟工作现场的机会较少,用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被引导。如进行《电子电力技术》课程的学习时,所学习的相关供电局的知识和实践中存在的差距很大,学生只能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中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之后,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难以将所学的部分加以应用。
3.2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的薄弱阻碍了教学技能的传授
现代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应用,而且教材在内容上也是理论占绝对的比值。并且,体制化社会中的高校发展必然会出现师资力量上的薄弱,最终的情况就是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导致教学效能一般,学生动手能力差,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
3.3 盲目扩招导致生源与资源的不匹配
在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往往不是根据学校的师资以及设备的情况来设立,而是直接指向市场商业化的方向。电气类专业的设立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院校没有达到可以设立电气类专业的资质,盲目追求生源和经济效益,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最终无法发挥出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对于学生以及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4 改革电气类专业课程时间教学的策略
4.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训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设有电气类专业的院校可以采用实训的方式,主要有生产实习以及以赛带训两种方式。前者指的是将课堂搬到企业中去,将所学的知识第一时间应用出去,后者则是有针对性的,涉及的面比较小,更加有专业性的意味,主要以参赛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在实际操作中技能应用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现场教学
对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可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让某些课程直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这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还增加了他们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了解更加深入;还有一个方向是增加课时的分量,关于电气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分时间、分老师进行教授,理论和课程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当,各个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3 教学目标要与时俱进
电气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方案、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来进行描述的,过于笼统模糊,实行起来依据性较差,甚至是没有。因此,为了将教学做到明晰,将教学的目标进行可检验、可操作化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以便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会监督,相互进步。
5 结束语
为了发挥电气类专业在实践中的作用,对于该专业的课程实践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社会来说,人才的培养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性,相应领域的发展就会更加迅速;从学校来说,投入一定的师资以及设备,得到的效果更加理想,为高等院校设立更加多的专业提供了经验基础;对学生个人而言,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实践的教学,使知识更加实用,对于以后的就业就能够更加有信心[2]。
综上所述,对于电气类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对于当前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效的改革可以很好地促进这一专业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黎,张晓东.对电气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4):13-14.
篇6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装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60-02
一、引言
平顶山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服务于平顶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平顶山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3年,平顶山学院下发了《关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服务于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对接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4年,学校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列入首批转型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装备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程体系的开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的,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全面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技能性缺乏。课程设置几届甚至更长时间都固定不变,没有结合当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模式。虽然有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但持续学习时间短,学生未能真正深入进去,专业见习更是走马观花,学生纯粹是看热闹,没有任何实质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课程体系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为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平顶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开展多维调研与深度探究,积极构建电气装备方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电气装备方向课程新体系
通过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平顶山地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通识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设置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学生通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3)专业必修课。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电气装备”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这两个方向必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设置的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专业英语。(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专业方向的需要安排的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根据“电气装备”方向的特点,精心设置了“电气装备”方向的课程:电气CAD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器学、高压电器、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电器、电气新技术讲座。学生必须完整修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电气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知名大学教授开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据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要求,结合专业群内现有人才培养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着重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实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4年进入合作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校企联动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过程管理及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实践课程新体系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1)独立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模拟电气工作的现实环境,在实验中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得以找到宝贵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提前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设置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其中,电路分析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等利用项目来进行教学,寻求的是以学生在课题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自主形成电气专业知识体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态度等。(2)集中实践课。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集中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训练,设置的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测量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企业实践,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个环节。①企业认知实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再到企业去参观实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②企业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及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验证、巩固和丰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担任技术员助理、施工员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在上述多个岗位中,每个学生侧重1个岗位,实际工作不少于2~3个月,以保证学生对相关岗位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受,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③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3)第二课堂。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通过进一步培训就可以参加AutoCAD绘图竞赛、电机控制竞赛、PLC程序设计竞赛、单片机编程竞赛、MATLAB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在暑假、寒假期间,安排一些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我校的供配电实训室和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开放实验;请大公司的工程师来做讲座、工程培训,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省企业培训成本和时间。第二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专业群建设的开端,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要依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初具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电气装备方向将会对平顶山乃至全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鸿,李国宁,等.构建铁路特色专业课程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4):218-219.
[2]刘顺新,黄文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选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5-186.
篇7
关键词: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虚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48-02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坚强电网的大力推进,社会对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突况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的新时期电气类人才,也同时对新时期电气工程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电气类专业实验特点
由于电气工程类专业涉及到发、输、变、配、用等环节,涉及电网体系结构、保护、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电力通信等专业知识,使得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实训的开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如下:(1)由于实验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同时对于实验场地也有特殊要求,因此电气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成本高;(2)由于成本高、场地大,使得实验室设备台套数有限,无法同时满足大量学生实验,从安全考虑,老师的授课难度也增大,同时也限制了实验学生人数;(3)电力系统电压等级高、电力网复杂、高危险,对于大规模、时变复杂系统的电力系统实验无法进行。因此形成了电气类专业实验的高成本、高危险、高难度的特点,有些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
三、虚实结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有必要利用已有实验条件,结合学校对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扩展和充实学生实验,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1.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虚拟实验,是指按照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建立虚拟的工程实验环境,运用各种虚拟仪器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构成新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2]。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够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深度,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提供很好的平台。根据《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号)文件精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然而,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实验所获得的已知规律,因此存在理想化和缺乏真实实验环境等不足。
因此,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包括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电力电子及电力拖动实验装置、配电自动化实验装置、车间供配电系统,以及在建的包括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智能配电、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和智能用电及电力系统仿真等几个环节的智能电网实验室,结合物联网、电磁兼容测试、测控技术实验中心等实验装置,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利用实验中心网站,共享实验资源,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了融合“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实物仿真+运行验证”于一体的,虚实结合、相互补充的电气工程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根据电气工程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已有实验教学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相结合,能实不虚,将实际操作与仿真模拟相结合,虚实结合,与电气工程的学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调整、完善和补充实验内容。
在虚实结合的“两维度、三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下,坚持行业和学术两个纬度,坚持电路仿真设计及测试为主的基础层次、以物理模拟和混合仿真为主的拓展层次、以工程运行及验证为主的创新层次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设多个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借鉴提出问题,开展实验,观察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探讨及研究,分析结论,论证和证明,再练习,再总结的模式[3],以学生为主体,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图1所示,在虚实结合的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各个层次中,针对课程及专业特点,面向电力行业发展和学生能力提升,以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为主线,依托全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和实物仿真为一体的虚实结合的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形式,分阶段设置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模块和传统实验、混合仿真实验。构建侧重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科研、工程能力提升实验模块。例如新能源实验模块,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进入实验室,对实际的电池板进行性能及参数测试。然后再进行仿真,研究不同工作环境包括温度、照度等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特性的影响,再对实际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研究,对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再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例如对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可以基于PSCAD进行故障仿真及保护值的整定和计算,通过对各种状态下故障的波形和数值分析,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对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并对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然后再在继电保护实验台上了解实际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虚实结合,相互促进。
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对实验内容的组织和实验过程的设计尤其重要,合理地实现虚拟仿真与传统实验的优势互补,同时做到能实不虚,通过虚拟仿真及网络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效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的实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完善的考评方法。“虚实结合”的实验考核主要用于检验学生在“虚”、“实”两种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评价应包括虚、实两个部分内容[4]。同时,完善的考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考评中,针对学生的设计、动手、仿真、调试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打分,对于某些特殊的以小组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训,还可以增加提问和答辩环节,同时也增加学生制作作品性能的评分,综合多项评分完成学生的考评。同时考评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持。
通过上述方法,使得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来,做到全面跟踪学生实验实训过程,确保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工作。
四、教学效果
虚实结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使得一些原来无法开设的实验得以开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将虚拟实验与现有设备相结合,通过分阶段、相融合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在各项科技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也在各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反映良好。
五、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安全、方便,可以对多种实验场景和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和运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理想化和缺乏真实实验环境等不足。而电气类专业实验装置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等因素,制约了电气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的开展。结合虚拟方针与实际物理模型和设备,有效构建电气类实验平台,并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岗,张星,李静,等.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55-157.
[2]宋象军.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35-37.
篇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
"本科"+"技师"+"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
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需求,整体建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的培养计划??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理论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材内容选择与结构优化
三个导向下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实验区建设的探索??
浅析"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
电气类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论EDA技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建筑类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电机学"特色教学体系研究??
以教学评估、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谈电类课程改革??
"电机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与实践??
"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论教学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简论数字化技术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研究型大学中"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PLC电气控制与组态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仿真软件的设计??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研究及实践??
"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宽口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WDT-Ⅲ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试验台应用研究??
电气信息类专业"通信原理"实验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开展教师专业技术实践提升应用性教学水平??
浅谈专业课中加强素质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欠发达地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研究??
混沌理论在高等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背景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
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
电磁理论中的矩阵变换??
电路与电子系列基础课程立体化改革与建设??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C++程序语言"课程教学环节的组织与设计??
"单片机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革??
基于CDIO理念的"传感技术"课程教学与探索??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优化教学??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本刊来稿须知??
篇9
【关键词】高职电气类专业;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体系应用
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特别是湖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实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以来,更加要求各高职院校狠抓教学质量。在这一根本任务的引领下,我院高职电气类专业围绕“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以企业生产项目为载体课程改革,与之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必然发生变化,过去的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迫切需要建立以项目考核为载体,注重过程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
一、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提出
“高职电气类专业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指高职电气类专业在课程考核过程中运用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考核体系;“形成性”一方面指考核具有过程性,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另一方面考核成绩具有形成性,最终考核成绩等于项目(作品)考核成绩乘以权重加学习过程表现成绩乘以权重加综合知识测试成绩乘以权重的和。
经过分析与论证,并结合湖南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确定该专业的基础课为《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工实训》、《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机械图样识读与测绘》;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维护维修》、《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CAD》、《PLC及其应用》、《交直流调速系统》、《工厂供电》;以及专业拓展课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大中型PLC应用技术》、《自动线安装与调试》、《人机界面组态与应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都已全部开展了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迫切需要建立以项目考核为载体,注重过程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
二、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原则
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增强课程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探索以项目考核为载体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遵章守纪列为必须的评价内容,以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为主体,终端评价为标尺的“学习过程+职业态度+项目考核+综合测试”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不断提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另外,在构建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即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
三、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的应用
按照以上原则,紧紧围绕“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课程考核,并且不断进行完善。以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为例:
(一)课程内容与形成性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电气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结合湖南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PLC模块),设置了7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项目的形成性考核由学习态度与综合素养(20%)、项目过程考核(60%)、阶段项目测试(20%)部分组成。(详见表1)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
(1)项目考核指标
项目考核即要体现对学生的元器件特性掌握、电路连接、电路调试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还要包括如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报告书写等方面也适当加以量化,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详见表2)
(2)素质养成考核指标
素质养成考核标准主要对学生考勤(20%)、参与度(20%)、主动性(20%)、团队精神(10%)、安全意识(10%)、责任心(10%)、职业行为习惯(10%)进行评价,比重为对应项目成绩的20%,以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实践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形成性考核的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认识,学生不仅初步具有PLC基础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调研开发能力、小项目开发设计能力、工作文档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电气类专业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系统的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职电气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下一步的设想,为学生建立专业课程档案袋,凡是已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所有项目考核的形成性考核记录都可录入,使得后续课程的授课老师上课初始就能对学生全面了解,并能因人制宜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家林.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探讨 -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2]程忠国.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21).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
[4]蒋鸣雷.注重课程考核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
[5]赵桂龙.实施课程考核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城市经济 2010(12).
[6]李海波.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课程考核改革探索-成人教育 2011(1).
作者简介:
杨海:(1978—),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 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与应用。
篇10
1.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明确了国际工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并以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和培养计划为指导,形成了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及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理念,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成长沙龙、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与环节,开展工程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与训练。②通过导师制,加强教授对学生的辅导,尤其是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上的指导。③以课程群的方式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减少授课学时,同时有利于教师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也便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④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设计,突出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并实现工程科学知识大拓宽。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为主线贯穿专业课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⑤加强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可开设实验的课程中增加实验课时,使实验实践环节能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
2.完善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除了合理安排涵盖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的课程外,更精心规划和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实习实验项目,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终生学习而逐步增长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应对工程能力有明确的接触、训练和应用要求并反映在课程考核中。至少有一门鼓励跨学科、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设计、制造的选修课。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探究式研讨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或已有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针对现在的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的状况,在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入进行。③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上,建立多种评估方式。组成专家评价组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估。专家评价组成员包括各类企业负责人、同行专家、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等。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对本专业毕业生定期跟踪,通过他们及时反馈现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度。
3.改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事关重要,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经多年建设,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了进一步改善大类专业师资结构,我校实行专兼结合,适应专业教学要求,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一专多能。①从企业中聘请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讲座教授,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专业教研室兼职教师。②改善教师的工程背景结构。引进专业教师成员时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重点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合理配置传统的学术型教师和实践型师资,使得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③增加教师数量。虽然在现阶段本专业教师数量符合学校生师比的要求,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科的需要,为加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施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每年最少增加2名交叉学科专业教师,满足本专业工程培养的需要。
4.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培养计划”要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具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因此,企业培养成为本计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计划将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按照“3+1”的培养模式,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将与参加“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体验、企业介绍、轮岗学习、定岗学习等实践学习环节进行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顶岗工作,结合自己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实际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因此,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以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落实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
沈阳建筑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二个基本问题出发,采用符合工程实践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法,从实际应用情况,社会需求情况出发,对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合理性,体现建筑智能化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学生个性,适应当前智能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