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统计和登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全面查清目前我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准确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好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秩序,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编制规划、实施宏观调控、科学决策和落实各项土地严管措施的迫切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内容
(一)农村土地调查
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全市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掌握不同坡度级别耕地的面积和分布状况;查清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城镇土地调查
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主要指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三)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四)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与国家和省联网的市、县级数据库。
三、时间安排
共分五个阶段进行:此次调查总的时间安排是从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结束。
(一)准备、试点阶段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主要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编制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开展队伍培训和试点工作。
(二)调查阶段
逐地块查清全市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查清每一块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三)汇总阶段
形成全市数据汇总成果;编制全市、乡(镇)村等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汇总各乡镇街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编写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
(四)数据库建设阶段
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开展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
(五)时点变更阶段
全市统一组织进行土地调查成果时点变更。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全市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加强组织领导。负责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调查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工作。
(二)明确分工。本次调查工作时间紧。要求高,涉及面广。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全省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制订全市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联系,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调查工作任务。
篇2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3**号)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政电〔**〕2号)要求,市政府决定自**年7月起,开展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我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实施科学决策,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二、调查的任务及步骤
(一)调查内容
1、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一是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二是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3、基本农田调查。由各县市区组织,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4、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四级连网的数据库。
(二)成果汇总
1、数据汇集。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县市区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成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市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挖掘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三)时间进度
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从**年7月开始至**年3月完成,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试点阶段(**年7月至**年10月)。主要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编制调查实施方案,开展队伍培训和试点工作。
2、县市区调查阶段(**年11月至**年10月)。其中**年7月前各县市区要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年10月底前完成数据库建设及全部调查工作。
3、全市汇总阶段(**年11月至**年3月)。完成全市数据、图件和数据库汇总,建立数据库,并提交成果,确保全省**年4月进行汇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分级落实任务,确保人员、任务、责任、经费四到位。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已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事项。各地要迅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本地调查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明确分工。本次调查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涉及面广。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全省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制订全市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并加强对各地的调查业务指导和检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和分工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按时完成调查任务;各县市区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篇3
一、目的和意义
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省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物权人合法权利的基础;是促进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全面查清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各类现势性土地数据;全面查清全省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建立和完善我省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建设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服务;满足规划编制、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以及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措施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以1∶10000比例尺为主,开展城镇、村庄以外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省农村集体土地及农、林、牧、渔场每一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我省已部署开展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基本一致。各地要继续推进和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开展补充调查,做好地类衔接工作,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从现有的土地分类(三大类)衔接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十二大类)。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图件、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的原则,获取全省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汇总形成全省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对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查清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集镇、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每宗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用途等状况;统计汇总各级行政区的城镇、村庄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以及村庄内部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数据。已经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的县(市、区),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对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进行补充、完善。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逐片落实经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状况,并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基础上,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要求,对我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补充调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林、牧、渔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成果,并对宗地权属、面积、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变更登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调处原历史遗留和本次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不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及时依法进行裁决。
5.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采用GIS软件建立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
(2)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在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省、市级遥感影像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3)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应使用国土资源部测评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开发、管理。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网络和数据中心平台,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包括影像、图形和属性)的省、市、县三级互联、互享机制,满足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成果数据存储、查询、汇总、分析、更新以及省、市、县三级数据汇交和交换等需要。
6.成果汇总
土地调查获取的各类成果要按要求进行整理汇总。首先进行县级调查成果的整理、汇总,再通过对本辖区各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接边、整合,形成市级调查成果和省级调查成果。
(1)数据汇总
借助数据库技术,按照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在县级数据汇总基础上,通过接边、整合,形成市级和省级相关数据成果。
(2)图件编制
在县级标准分幅图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土地调查图件成果进行逐级整理,编制不同比例尺、不同要素内容的系列图件成果,主要包括省、市、县、乡四级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各种专题图件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一是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集约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土地变化趋势;三是分析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城镇、村庄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
(4)报告编制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编制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综合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成果分析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建立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在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制定成果管理使用办法,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立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其他业务管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成果应用部门对地籍成果使用和更新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的土地调查成果更新制度,继续采用3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成果变更工作,保证成果准确、客观、现势;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快速更新中的作用;加大地籍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地籍管理人才的培养,健全地籍管理队伍,为快速更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本保障。
三、技术依据、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一)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7年)。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2007年)。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2007年)。
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
6.《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
7.《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
8.《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
9.《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源部2001年)。
10.《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1999)。
12.《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6年6月)。
13.《福建省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规范(试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2005年7月)。
14.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
15.其他有关土地调查、更新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的文件、规定等。
(二)技术路线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综合应用“3S”技术,通过全野外调查,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获取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并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技术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影像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作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底图。
(2)采用全野外调查方法,应用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仪器设备进行新增地物补测。
(3)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借助GIS软件,依据外业调查信息,在数字正射影像图中直接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录入工作。
2.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应用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在开展1∶500、1∶1000、1∶2000大比例尺的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解析法、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充分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2)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勘测定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大比例尺图件成果,通过调查和数字化手段,完成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3.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以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为底图,将基本农田上图。
4.土地权属变更调查
将已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套合到正射影像图中,制作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按照有关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土地权属变更情况信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方法,完成调查信息的转绘;整理、编制土地权属变更调查成果。
5.土地利用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1)采用空间数据库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多源影像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利用全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在“金土工程”总体框架下,扩展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形成各级互联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更新、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省、市、县、乡、村五级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省、市、县、乡、村五级飞入地面积汇总数据;
5.省、市、县、乡、村五级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数据;
6.省、市、县、乡四级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汇总数据;
7.省、市、县三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县(市、区)外业调绘原图及外业成果图;
2.各县(市、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3.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省、市、县、乡四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5.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图件;
6.土地权属界线调查底图及成果图件;
7.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相关记录簿册
(1)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2)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争议原由书及相关文字记录;
(3)相关修改情况记录。
2.综合报告
(1)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检报告;
(4)省、市、县三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3.专题报告
(1)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省、市、县三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成果
1.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2.省、市、县三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3.省、市、县三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5.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通知》和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我省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工作任务(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07年1月~6月
1.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准备工作,省政府下发《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省国土资源厅完成《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制定工作;
2.开展业务培训与舆论宣传;
3.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进度;
4.启动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5.开展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6.市、县(区)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包括本辖区已有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7.开展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
(二)2007年7月~12月
1.基本完成全省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工作;
2.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权属变更调查工作;
3.完成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工作;
4.基本完成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
5.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培训;
6.设区市政府部署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三)2008年1月~4月
1.全面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2.完成省、市级土地调查数据接边汇总及分析工作;
3.完成省、市、县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完成省、市、县级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用地情况汇总;
5.完成基本农田上图、建库任务;
6.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7.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四)2008年5月~6月
1.整理相关成果资料;
2.向国家申请验收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不含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3.各市、县(区)继续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4.推广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试点工作经验,建立全省快速更新机制。
(五)2008年7月~2009年12月
各市、县(区)继续全面开展城镇、村庄地籍调查;2009年底前全省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1.领导机构
为保证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的要求,省政府拟成立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局、统计局、海洋与渔业局、测绘局等单位一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由省国土资源厅分管副厅长担任。省民政厅、农业厅、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各一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经费安排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负其责,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2.职责分工
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包括:
(1)负责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培训;
(2)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
(3)审查各设区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及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
(4)负责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技术指导;
(5)负责市、县(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验收;
(6)开发省、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7)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具体组织实施,相关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适用资料。省民政厅负责提供各级民政勘界相关资料;省建设厅负责督促、指导各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相关资料;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提供海域勘界相关资料;省测绘局负责提供基础测绘相关资料。
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
(2)检查督促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3)对所辖各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进行预检,督促有关单位按照省级检查、验收意见和设区市级预检意见整改到位;
(4)对辖区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包括:
(1)制定本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设计书;
(2)组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对作业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
(3)对本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自检,上报设区市预检、省验收,按照省、市级检查意见完成整改工作;
(4)全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
(二)确定作业单位
本次调查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作业单位,以合同方式规范调查行为。各地应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作业单位资质审查和调查人员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培训和考核后的专业队伍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三)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意义,报道调查内容及工作进度,宣传典型经验及做法,提高全社会对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省国土资源厅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开展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明确要求、统一方法,确保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技术保障
1.明确技术要求
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土地调查相关规范、标准基础上,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我省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2.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调查组,由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技术骨干组成,负责监督检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针对问题向市、县(区)提出整改意见。为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聘请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及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
各市、县(区)应成立相应的调查组,组成相应的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监督检查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3.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各地应严格按照《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基础资料的质量检查监督。委托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航空摄影的成果、正射影像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和相关资料进行检查验收。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作业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能够按时提供合格的航摄成果、正射影像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产品。
(2)实行调查成果分阶段检查制度。我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检查验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试点验收、外业验收、内业验收暨总验收。各县(市、区)外业调查工作必须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试点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后,方可全面开展外业工作;外业成果验收合格并对验收存在的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内业工作完成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调查成果总验收。
(3)实行严格的分级验收制度。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级汇总成果进行验收的要求,我省采取省、设区市、县分级负责检查验收的办法,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组织验收。在检查验收时,发现人为篡改土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不通过,调查的所有成果必须按步骤重新进行核实、修改;若连续三次发现同类性质问题的,该成果不予验收,同时要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
(五)经费保障
根据《通知》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将调查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土地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省政府将安排部分经费用于省级土地调查工作,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
篇4
一、扎实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础性工作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作为重点,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目标,精心安排,稳步推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凡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分片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到人,责任到矿”的方式,定期对各矿区进行清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坚持高标准,继续抓好治乱工作。进一步完善“一矿一卡”和“一勘查项目一卡”的清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采矿、无证勘查、越层越界采矿和违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保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本稳定。
加大对越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按有关规定和各市、县(市、区)的职责分工,由国土资源、煤炭等部门定期对矿山进行实测检查。经实测发现越层越界采矿的,要依法从重处罚,责令违法矿山对越界井巷工程进行密封,打上永久性封闭墙,建立专项档案;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公示越层越界情况和处理结果,责令矿山出具不再越层越界采矿的书面承诺。发现再次越层越界采矿的,要依法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坚决予以关闭。
(三)全面清理探矿权、采矿权审批事项。省和各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集中时间,全面清理本部门审批的尚在有效期的采矿许可证和勘查许可证。依法逐件、逐卷清理检查,主要检查审批事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批要件是否齐全、审批程序是否正确。对存在问题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二、重点解决资源配置和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
(一)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加快矿产资源整合进度。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84号)要求,统一组织对行政区域内的矿区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整合矿区的整合方案,经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整合工作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首先做好煤矿的整合工作。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冀政[2005]84号文件要求,确定煤矿重点整合矿区,先行安排整合工作。煤矿重点整合矿区的整合方案,要在**年4月底前报送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6月底前开始组织实施,**年底前基本完成煤矿的整合工作。其他矿山的整合方案要在**年9月底前报送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11月底前开始实施。全省所有矿山的整合工作,要在**年上半年基本完成。
(二)统筹安排,确保整合工作扎实开展。各设区市政府要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结合采矿权设置方案编制资源整合方案。整合期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受理采矿权人变更矿区范围的申请。对以各种手段抵制整合矿产资源工作的,其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予以关闭,并取消其参与整合的资格。
(三)严格整合条件和标准。坚持“先治乱,再治散”、“先关闭,后整合”,对按照有关规定应予关闭的矿山,首先严格按标准予以关闭,不得以整合为由规避矿山关闭工作;对有违法行为的矿山,要严格依法查处,查处到位后方允许其参与整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应吊销有关证照、予以关闭的矿山,要严格按规定关闭,不得参与整合。
一个矿体原则上只设立一个采矿权。对确因地质条件限制、开采技术限制和历史形成的开采条件限制不适于设置一个采矿权的,经专家论证后,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采矿权。对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矿体,由其共同上级政府组织整合工作,不得按行政区域划分和设置采矿权。
三、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管理
(一)理顺矿业权管理体制,促进权力与责任的统一。省国土资源部门新设采矿权审批、登记以及中型以上生产或储量规模矿山采矿权延续、变更登记等事项应及时向省政府报告;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新设采矿权审批、登记,应及时向设区市政府报告。
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人组织探矿权、采矿权新设或廷续、变更申请资料,提前介入核查申请资料,对照申请资料深入现场进行实地核查,提出核查.意见,与申请资料一并递交登记管理机关。
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后,要及时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省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探矿权、采矿权并登记发证后,要及时通知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对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违法、越权或错误的采矿权登记、发证,省国土资源部门一经发现要及时予以撤销和纠正,由此给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造成损失的,由原登记机关依法给予赔偿。
(二)严格矿业权设置标准,实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各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等要求,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探矿权和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登记发证的采矿权设置方案,经设区市政府审查同意,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审查,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不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采矿权设置方案,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可委托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经县级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汇总,经设区市政府审查同意后上报。
省和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批准的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以申请在先或市场出让的方式确定探矿权或采矿权人,按规定程序审批并登记和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没有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的,不予设置新的探矿权和采矿权。
已有探矿权、采矿权增加勘查区块或扩大矿区范围,要纳入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管理。没有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受理增加勘查区块或扩大矿区范围的申请。
由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登记发证的采矿权设置方案编制、审批,要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严格审查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方案,严格评审储量核实报告。地质勘查方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储量报告,由探矿权或采矿权申请人委托有资质的地勘单位或矿山设计单位编制,由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审查,审查单位出具加盖公章的审查意见,登记机关依据审查结果审查申请事项。
(四)建立健全勘查和采矿许可证延期预警机制,切实解决持超期证勘查、开采问题。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监督管理权限,提前6个月书面告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准备前期勘查工作总结、进一步勘查实施方案或储量报告、开发利用方案等延续登记手续;提前3个月书面告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提出延续登记申请,办理延续登记手续。国土资源部门的告知,不作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申请延续登记的必要条件。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逾期后即自行废止,并视为灭失矿产地。在灭失矿产地新设立探矿权、采矿权,有多家参与竞争的,要以市场方式公开出让,原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机械设备等财产权益经评估后由矿业权竞得人予以补偿;只有原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一家提出申请时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矿业权。
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
篇5
【关键词】实地核查;目的和依据;概况;矿业权;核查
1. 实地核查目的和依据
1.1 实地核查目的。
本次核查工作目的是:对武义县省级发证采矿权现状进行实地核查,核准矿业权的有效范围,摸清矿业权分布现状及活动特征,适时变更纠正核查中发现的问题,逐步更新采矿权登记数据库,维护矿业权人利益,提升武义县矿业权管理水平,合理设置矿业权,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推进矿政信息公开和加强社会化服务。
1.2 实地核查依据。
1.2.1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指南和技术要求》(修订本)(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等 2008年10月)。
1.2.2 关于印发《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规范化整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矿核办技发〔2009〕3号]。
1.2.3 关于印发《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技术要求补充说明》的通知[矿核办技发〔2009〕2号]。
1.2.4 《关于开展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9号。
1.2.5 《武义县矿产资源规划》(2006~2010年)。
1.2.6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2. 区域概况
2.1 矿产资源分布。
武义县已发现矿产22种,其中甲类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有5种,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地30余处。优势特色矿产主要为萤石、地热、饰面用石材等。矿产资源的特点是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无能源矿产资源。本次矿权核查涉及的矿种为普通建筑用石料及砖瓦用页岩、粘土矿。
2.2 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状况。
2.2.1 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据《武义县矿产资源规划》(2006~2010年)资料,县域内共设置了5个勘查区,目前勘查区内设置有4处探矿权。其中,萤石矿普查2处,铅锌多金属矿普查1处,地热普查1处。
2.2.2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
武义县开发利用的矿种主要有萤石、饰面用花岗岩、辉绿岩、建筑用凝灰岩、地热、砖瓦粘土、页岩等。本次核查的建筑用凝灰岩、辉绿岩石料矿及饰面用花岗岩矿年生产矿石量规模达103.5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页岩矿年生产矿石量规模为27.92万吨。
3. 矿业权设置情况
3.1 矿业权设置情况。
武义县目前采矿权设置有32宗。其中,省级发证的6宗(均为地下开采的萤石矿),本次矿业权实地核查范围为武义县省级设置的采矿权及探矿权共有7宗,均为地下开采。
3.2 室内核查阶段发现的问题。
经室内对矿业权管理系统数据检查及有关矿山年报资料整理,武义县省级设置的6处采矿权,位置均相对独立,不存在矿权交叉重叠现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矿山采矿证已过有效期,经询问武义县国土资源局,矿山均已申请办理采矿证延续、变更手续,正在审批当中;(2)据矿山年报等资料有部分矿山有超范围超规模开采的问题,这类矿山将是本次实地核查的重点;(3)部分基本数据项有漏填现象(如发证机关、采矿方法等)及部分变更数据项不及时更新(如联系电话等),将在本次实地核查中予以完善。
4. 实地核查工作部署与基本情况
4.1 调查队伍。
按照有关核查技术规范及国土主管部门核查任务要求组建核查队伍,其中核查人员包括熟悉基础测量、矿山地质测量和矿产地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成立了核查质量管理小组,对核查工作进行检查、复核、审查。
4.2 仪器设备。
GPS控制测量野外数据采集使用6台Trimble5700GPS,以静态模式同步观测,矿区范围的测量使用拓普康全站仪。并按相关技术要求实地核查前对各类投入仪器设备做好校验和调试工作。
4.3 质量控制。
在核查项目进行过程中,严格落实公司——项目组——小组三级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在核查过程中执行三检(自检、互检、抽检)两审(审核、审查)的质量控制制度。
在核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及时告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矿业权人,及时收集反馈的意见或处理变更情况,不断更新完善核查对照表等各项资料,并补充修改工作总结报告相关内容。
4.4 核查工作基本情况。
武义县省级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始于2009年8月中旬,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2009年8月中旬~2009年8月下旬,主要为收集资料、编制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方案、技术要求交流及测量仪器校验检测等准备工作;
2009年9月上旬开始投入实地测量工作,至9月下旬完成全部采矿权的实地测量,初步绘制了各矿业权开拓工程平面图。
2009年10月中旬~10月底按各矿权核查进度情况,逐步进行室内汇总分析、编写各采矿权基本情况说明、图件编制及数据库录入工作;并向国土主管部门汇报核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建议。按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
(1)武义县单个采矿权开拓工程平面图7张;
(2)武义县采矿权实地核查矿业权及基础控制网分布图1张;
(3)武义县采矿权控制点成果表(含GPS点之记)1份;
(4)武义县单个采矿权实地核查表7份;
(5)武义县单个采矿权实地核查对照表7份;
(6)武义县单个采矿权基本情况说明7份;
(7)武义县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总结报告1份;
(8)武义县采矿权实地核查数据库一套。
2009年11月核查成果汇总,开展质量两审,提交报告及验收。
5. 实地核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5.1 实地核查方法。
实地核查是以实地测量访问核实为主,资料查询为辅的方法开展工作,主要围绕核点任务,以逐个采矿权实地核查为主线,遵循“政府主导、政事合作、政企协同”的原则,对采矿权现状进行实地核查,核准采矿权实际范围,摸清采矿权分布现状及特征,及时纠正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采矿权核查数据库,使采矿权管理更加完善、规范,全面提升采矿权的科学管理水平。根据相关要求,采矿权的实地核查工作包括核查准备、实地核查、问题处理及采矿权核查成果综合分析等内容。
5.2 技术路线。
单个采矿权实地核查包括准备工作、数据项核查、野外实测、数据整理、问题分析与报告、提交成果等6个环节,其工作流程见图1。
6. 矿业权分布情况
6.1 测区矿业权基本情况。
本次武义县矿业权实地核查省级发证矿业权有7宗,其中6宗地下采矿权,1宗探矿权。
6.2 测区矿业权空间分布。
本次武义县实地核查的省级发证矿业权,以萤石矿为主。采矿开采下限最低海拔高程为-203m,开采上限最高海拔为585m,以100~300m高程间分布最广。
7. 问题分析与处理
7.1 主要问题。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访问,结合对单个采矿权开拓工程平面图与采矿权人的采矿活动范围的对比分析,武义县省级发证采矿权实地核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7.1.1 采矿权人活动范围分析。
(1)采矿权人活动范围符合采矿权许可范围的。开采工程均在采矿许可边界范围内。经分析符合此类标准的矿山有武义唐风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
(2)采矿权人活动范围与采矿权许可范围局部不一致。
7.1.2 采矿权其它数据项对比分析。
核查工作中,没有发现采矿权人实际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标明矿种不同的情况;
核查发现,武义县天井背萤石矿实际生产规模为2.0万吨/年,与采矿许可证标定的数值(1.0万吨/年)有较大差别。
部分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到期,未更新。已经告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矿业权人。
其它一般数据项核对时发现的问题:是指因矿山承包人的变化而导致矿山法定代表人、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不一致及部分基本数据项(如发证机关、采矿方法等)漏填等情况。
7.1.3 探矿权核查。
通过对探矿权人勘查活动范围分析,核查的1个探矿权勘查工程投影都落在探矿权边界范围之内,说明探矿权实际范围符合探矿权许可范围。
7.2 问题处理情况。
根据相关技术要求,按照上述问题分类,核查人员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问题报告:告知采矿权人;告知采矿权人,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7.2.1 告知采矿权人。
核查人员及时告知采矿权人,辅助设施超出许可范围的情形,矿业权人应与当地村民做好临时土地租用协议等,并上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查;许可证到期的问题可通过矿业权人上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本次核查验证后进行重新出让变更;数据项中发现的问题经本次核查验证后及时进行数据更新。
7.2.2 告知采矿权人,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针对因历史原因超采的问题,已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出,在尊重历史,结合现实的情况下,本次核查验证后进行统一变更处理。
7.2.3 直接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针对开采越界、开采标高超限等问题,核查单位直接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过沟通,并及时记录处理反馈意见。对此类问题采矿权的处理建议是重新进行矿区划界标定、储量核实及办理许可登记。日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已要求矿业权人限期进行改正,待本次核查验证后,按上一级主管部门及有关规定要求,统一进行变更处理。
8. 结论与建议
8.1 成果质量评述与结论。
8.1.1 成果质量评述。
(1)成果的完整性。
通过对武义县7处采矿权和探矿权进行了实地核查,完成了测量控制点14个,有效控制面积约为99平方公里;测绘并编制了7个采矿权开拓工程平面图,实地调查填写了7份矿业权实地核查记录表,室内整理了7份矿业权实地核查对照表,并对7处矿业权分别编写了基本情况说明;按有关要求建立了武义县采矿权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等。成果资料齐全完整、图件各要素齐全,符合有关要求。
(2)质量评述。
武义县省级矿业权实地核查实施步骤各环节任务明确,方法和技术路线正确,野外实测及问题分析处理得当;野外控制测量和开拓工程图的实测,所使用测量仪器、方法、精度、坐标系转换、空间数据转换等技术成果符合有关要求。
8.1.2 结论。
(1)通过本次采矿权实地核查,按合同要求完成了武义县省级设置的7个矿业权的控制测量、开拓工程平面图的测绘、拐点坐标标定,并按要求填(编)写了核查记录表、对照表及各采矿权基本情况说明。
(2)对武义县采矿权实地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并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建议;通过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矿业权人的沟通,初步落实了变更方法。
(3)初步建立了武义县省级发证采矿权实地核查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为更新武义县省级发证采矿权登记数据库提供了准确数据。
(4)总结了武义县省级发证采矿权分布活动特征,为武义县采矿权设置和矿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5)通过本次核查无误后,将按照法律规定对武义县7处省级发证矿业权进行设桩标界。
8.2 核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8.2.1 本次矿业权核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核查之初,全国矿业权核查的试点工作也未取得最终成果,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到目前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使得核查工作进度缓慢,核查成果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当中。
8.2.2 部分矿山由于前期并未开展地质矿产方面的相关工作,无法收集到与核查相关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储量动态监测等资料,以致编写的单矿权基本情况说明较简单。
8.2.3 由于核查方面的信息获取渠道少,与省级技术支撑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不足,又缺乏专业技术权威的指导,核查工作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8.3 进一步工作建议。
8.3.1 加强与县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矿业权人进行沟通,进一步落实各采矿权问题的处理变更情况。
8.3.2 按有关规定要求对核查成果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矿权核查数据库等。
8.3.3 协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成果质量维护期内对本次核查工作的桩界标志进行不定期检查,以保证其完好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关键字:地理国情普查;资料;分析利用。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因此,需要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矿产、旅游、环境保护等行业收集大量的专题资料,从而补充完善地理国情普查信息,使之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继而再为林业、水利、交通、矿产、旅游、环境保护等各行业应用提供准确、现势、详实的地理国情信息服务,辅助其决策分析。
2 淄博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内容
结合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数据整合成果,通过内业判读与解译进行淄博市地理国情要素信息提取和地表覆盖分类,并制作普查工作底图。
利用普查工作底图,开展淄博市地理国情信息的外业调查与核查工作,进行内业编辑及整理,形成符合要求的普查成果数据集。
利用普查成果数据,开展淄博市地理国情信息的基本统计,形成基本统计成果。
针对淄博市区域特点,采集地理国情信息遥感影像解译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形成符合入库要求的成果。
3 资料的分类
3.1 数字正射影像图
遥感影像数据为1:10000影像数据,附带元数据。该数据主要是2013年12月采用0.2米分辨率航摄影像生产的1:10000标准分幅DOM数据。
3.2 数字线划图
DLG数据为1:10000标准分幅数据,附带元数据。其中包括房屋建筑(区)、道路、水域、构筑物、境界等基础测绘数据。
3.3 控制资料
控制资料主要包括来自基础测绘资料中已有的像控资料、测区各等级控制点及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SDCORS)。
3.4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主要包括水利、林业、国土、建设、交通、统计、民政、环保、教育、卫生、商务等多个行业部门的数据。
4 资料的分析利用
4.1 分析利用流程
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按照GDPJ 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订正本、GDPJ 03-201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订正本等规定,整理成符合地理国情普查要求的数据。资料分析利用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完整性分析、可用性分析、现势性分析,以上三个环节都合格后,再将所收集到的资料与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进行比对,将可用的资料分别利用到地理国情要素提取、地表覆盖分类及地理国情数据库当中。
4.2 基础测绘资料的分析利用
正射影像资料源较多,分辨率不一,清晰度不一,现势性不一。应优先选用现势性好,有效信息量更大、更有利于信息提取的影像,优先选择现势性好,优于1m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或优于0.5m分辨率的彩色数字航空摄影资料。
数字线划图与国情普查影像套合可作为国情要素信息提取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础数据。其中大比例尺基础测绘资料对于近期更新、现势性好的,可作为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数据基础,同时因为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码)和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码)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严格一一对应,使用时应按照对应关系表示。
控制资料应用于野外更新采集及精度检测,主要收集利用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SDCORS)站点,经过检查,该系统可直接应用于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RTK技术补测新增、变化图斑或要素。
4.3 专题资料的分析利用
行业资料要优先考虑权威性、可靠性、现势性,特别是国家、省、市政府一级的重要数据,专题资料在各地理国情要素中的应用要求及方法如下:
地理单元:主要依据地理单元的属性定义与说明将各专题资料进行分类,填写到相关的属性项中。主要包括主体功能区、开发区、保税区资料整理;工矿企业、单位院落、居住小区、休闲娱乐、景区、体育活动场所、名胜古迹、宗教场所、国有农林牧场、自然文化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行蓄滞洪区等地理单元的数据整理。
道路:利用收集到的铁路、各级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的线路编号、名称、建成时期、单双向、车道数、技术等级等资料作为道路相应属性信息的填写依据,当专题资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时,可参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相关信息。若专题资料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可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相关信息,当专题资料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矛盾且不能通过内业进行判断的,待外业核查时重点进行调查、核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缺少的起连通作用的道路,应利用收集到的专题资料对道路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完善。利用收集到的道路起止点与重复路段信息对道路重复路段进行整理,重复路段的几何信息只存储一次,道路编号、重复路段编号属性项需按要求填写。其中,重复路段的重复路段编号(RNP)优先填写最高等级的线路编码(道路编号(RN)),同等级的优先填写编号小的线路编码(道路编号(RN)),重复路段的其他路段编号均需填写,用“/”分开。铁路有类似情况时,参照处理。
水域要素:优先使用水利普查数据确定水域要素的名称(NAME)、水质(WQ)、平均水深(AHEIGHT)、最大水深(MHEIGHT)、用途类型(USE)、容积(VOL)、水利行业编码(WRID)、水利行业河流级别(WRGR)等属性项。
构筑物:利用交通、水利等专题资料,补充桥梁、隧道、堤坝、闸、输水管道等构筑物的名称、类型等属性,高速公路出入口按照交通部门资料整理所属道路编码(RN)。
对收集的专题资料经过分析,主要利用见表1。
表1 专题资料内容及用途统计表
部门 资料内容 用途
安监局 全省尾矿库基本情况调查表 补充完善SFCA尾矿库要素信息
国土资源厅 各开发区的图形文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矿区项目档案;地质公园拐点坐标;山东开发区明细表;村界 补充完善BERA2开发区要素信息;BERA8地质公园要素信息;BUCA/BUCP工矿企业要素信息;BOUP7要素信息
教育厅 学校基本信息 补充完善BUCA/BUCP单位院落要素信息
科技厅 山东省2012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补充完善BUCA/BUCP工矿企业、单位院落要素信息
林业局 山东省森林公园基本情况统计表;国有林场统计表 补充完善BRRA7森林公园要素信息;BERP3国有农、林、牧场要素信息
林业厅 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资料;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名录;全国植物园相关信息;全国湿地公园现状统计表 补充完善BERA4自然、文化保护区要素信息;补充完善BERA6/BERP6风景名胜区、旅游区要素信息;BUCA休闲娱乐、景区要素信息
旅游局 山东省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名单;淄博旅游区资料 补充完善BERP6旅游区要素信息
民政厅 2009年-2013年行政区划变更 补充完善BOUA5县级行政区要素信息;BOUA6乡、镇行政区要素信息
人口计生委 山东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补充完善BUCP单位院落要素信息
省编办 机关及下设机构;全省事业单位 补充完善BUCA/bucp单位院落要素信息
省发改委 山东主体功能区规划;各类功能区图形文件 补充完善BERA1主体功能区要素信息
省交通厅 道路网;收费站和服务区 补充完善道路要素信息;SFCP高速公路出入口要素信息
省经信委 国家、省级企业中心地址;市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加油站站点 补充完善BUCA/BUCP工矿企业、单位院落要素信息;SFCP加油(气)、充电站要素信息
省商务厅 山东省开发区级别面积表;2009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开发区名称及地址变更情况;第一、四、五、七、八批山东省开发区名单 补充完善BERA2开发区要素信息
省水利厅 水利风景区名录;2000亩及以上灌区渠道;图形文件;全省水系;水利普查数据 补充完善水系要素信息;SFCA/SFCL/SFCP闸、码头、其他水工构筑物、隧道、桥梁、排灌泵站要素信息
体育局 全省大型体育场地统计 补充完善BUCA体育活动场所要素信息
统计局 山东2012年行政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单位基本名录库 补充完善BOUP7行政村要素信息;BUCA/BUCP居住小区、工矿企业、单位院落要素信息
卫生厅 山东省医院基本情况一览表 补充完善BUCA/BUCP单位院落要素信息
文物局 大遗址地理信息;一至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一至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博物馆名单 补充完善BERA5自然、文化遗产要素信息;BERA4自然、文化保护区要素信息;BUCA/BUCP单位院落等要素信息
住建厅 风景名胜区统计表;
历史文化名城统计表 补充完善BERA6/BERP6风景名胜区要素信息;BERA4自然、文化保护区要素信息
交通部 国省道路线;国省道桥梁;国省道隧道;农村公路 补充道路要素信息;SFCL隧道、桥梁要素信息
5 结论
地理国情普查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地理国情普查所涉及的资料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分析和利用,充分挖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普查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淄博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对基础测绘资料和专题资料等众多领域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与地理国情普查内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各种资料的具体使用范围,对地理国情普查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地普发[2013]1号;
篇7
一、突出一个重中之重,把全面对接《若干意见》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跑部进厅”力度,全面对接《若干意见》有关矿产资源管理的政策、项目和资金。一是全力申报全国第二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章源钨业和耀升钨业为申报主体,指导并组织两大企业做好申报材料的编写准备工作。积极做好协调沟通服务,积极争取市矿管局、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力争我县进入全国第二批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二是积极争取镇地区列入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加强与市内地勘单位协作,对镇地区钨矿找矿潜力开展前期论证,积极争取市矿管局的支持,把地区作为全市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崇余犹钨矿成矿带的重点找矿地区,争取将地区地质找矿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13年重点研究课题,力争在2014年列入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实现我县钨矿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重大突破,再造一个淘锡坑。三是全面对接《若干意见》的项目资金和各项优惠政策。协助县内矿山企业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奖代补”项目、绿色矿山试点、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项目资金,争取矿权设置、资源接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实现两个重点突破,力争地热资源和硅石资源勘查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力争在加快地热资源勘查、推动全县旅游经济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重点围绕横水镇茶滩石明子地热点开展地热资源勘查,3月底前做好征地工作和钻机平台平整,并实施第三个勘探钻孔,8月份以前完成勘探并提交勘探成果,为打造陡水湖温泉度假村提供地热资源保障。并聘请省内专业勘查机构同步在阳岭景区和县城周边开展地热资源成矿条件物探普查,掌握我县地热资源分布规律,为全面勘查开发县内地热资源奠定基础。
二是力争在加快硅石资源勘查,推动非金属精深加工项目上实现重点突破。重点围绕龙归石英岩矿点开展硅石勘查,3月初实施第二个勘探钻孔,6月份以前提交勘探成果,开展采矿权挂牌出让工作。加强对硅矿采矿选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改进,大力开展,、、等乡镇硅石资源普查,增强非金属加工基地硅石资源储备能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工业园进行精深加工,支持公司加快技改进度,促进尽快建成投产,推动建立以硅石开发加工为主导的非金属矿工业基地,形成“中东部有色金属加工、西部非金属加工”两大基地并驾齐驱的局面。
三、着重抓好八项重点工作,推动全县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提高服务矿业经济水平。一是转变观念。策应县委提出的培育四大产业集群目标,坚持“放大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钨产业规模,培育非金属产业”的矿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大对全县矿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矿业经济运行的调度和分析,实现单纯抓资源管理向统筹抓矿业经济的转变。二是制定服务矿业经济意见。成立服务矿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矿业经济调度分析、矿业权市场建设、招商引资、创建等工作。对我县矿产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全县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分析全县矿业经济发展瓶颈和障碍,明确服务矿业经济的思路、方法,建立全县矿业经济运行月度分析制度,加强矿产品市场价格行情分析,提高矿管部门服务矿业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对矿山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耀升钨业上市,协助解决矿权确权问题,积极协助耀升钨业和章源钨业公司所辖矿山价款处置问题,并以此为契机,逐步解决全县矿山有偿处置遗留问题,协调推动梅树坪钨矿、天井窝钨矿等矿山开发整合的启动工作,加快推进锯板坑小煤矿、青山钨锡矿、铜锣钱铜锌矿等矿山开发整合后续工作,大力支持其他矿山开展资源接续、产能改扩建工作。四是鼓励购进县外矿产品。鼓励县内有实力的矿产品经营企业大量购进县外矿产品,兑现县内关于外购矿产品增值税和资源税返还优惠政策,为县财政增加税源,增强县内加工企业的原料保障,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钨矿产品交易集散地。
(二)保障农村土坯房改造砌砖供应。一是提高砌砖供应保障。加快出让四宗砖瓦用页岩采矿权和三宗砖瓦用(含炭)页岩采矿权,督促尽快建成投产,增加县内砌砖供应数量,降低县内砌砖生产成本,确保农村土坯房改造砌砖保障供应。二是严格执行砌砖限价政策。积极协调解决砖厂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对砌砖企业供应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砖厂每月报送砌砖供应情况。
(三)确保全县矿业秩序持续平稳。一是加强日常巡查。重点加强对稀土、钨矿开发秩序的巡查,对重点区域保持每周一次的巡查,对一般区域保持一月2次的巡查,做好巡查台账,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矿业活动的信息。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政策宣传力度,在、、扬眉、铅厂、龙勾等重点乡镇发放宣传单、悬挂条幅等方式,发动社会各界通过12336电话举报各种矿业违法违规案件。三是健全监管网络。充分发挥各乡(镇)政府、村组作用,进一步健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在重点矿区、热点矿区聘请矿业秩序维护信息员,形成快速反应的信息平台。四是规范矿产品加工经营秩序。3月份对全县矿产品加工经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提出分类处理意见,4月份开始,对不符合环保排放标准、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责令停产整改,对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无法整改的责令搬迁,对整改不到位、拒不搬迁及无证加工的联合县整治工作组坚决关停,5月制定出台县矿产品加工经营管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
(四)全面加强矿山勘查开发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例行检查、抽查制度。对全县矿山企业每半年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和每月进行动态抽查,重点检查矿山企业是否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组织生产,对违反开发利用方案的责令停产整改,5月以前对发生过越界开采的矿山进行实地复核,对擅自启封或私开窿口的矿山严肃处理。二是认真做好探矿权和采矿权登记、延续、变更工作。及时提醒矿业权人提前准备延续工作,认真做好探矿权和采矿权年检工作,并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年检要求落实整改措施,严格履行矿业权人的义务。三是建立井上井下对照图定期检查制度。对省级以上发证矿山实行每半年提交一次井上井下对照图,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井下实测,及时发现和纠正矿山企业超越矿区范围开采现象。四是建立矿山企业停产复产申请报告制度。要求全县矿山企业停产必须提前提交书面报告,恢复生产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对不履行停产复产申请报告的矿山企业,函告公安部门停供火工产品。五是认真做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工作。按时填报《矿产资源储量占用(查明)登记》《矿产资源基础统计表》,逐一对矿山企业资源储量变化和实际生产的开采量、损失量、勘探增减量、重算增减量,进行一一检查、核对和校正,建立台账。六是加强探矿权监督管理。利用定期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探矿权人依法开展勘查活动,加强对以采代探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有坑探工程的勘查项目进行了不定期的重点的检查,对勘查投入不到位或圈而不探的探矿权人和不按照勘查实施方案施工的在年检时不予通过。
(五)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抓好地质灾害责任制的落实。乡镇政府与县政府签订《责任书》,指导、督促乡镇政府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督促乡镇政府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并将明白卡发放到位,指导乡镇政府开展救灾应急演练。二是开展汛前排查。3月中旬以前,组织人员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最新的隐患点台帐,对排查新增的隐患点要及时发放明白卡,明确责任人。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做好责任警示牌的制作设立。三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在汛期前组织一次全县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在县城中心地段和各乡镇圩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手册,做到宣传面“全覆盖”。四是开展汛期检查。加强地质灾害值班,及时预警信息,对重点隐患点进行逢雨必查。督促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办公室落实汛期值班、巡查、速报、应急制度,要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出现险情或灾情按照上级规定时限报告。五是开展汛后复查。10月份,对全县隐患点进行复查,及时更新隐患点台帐,同时树立“地质灾害无汛期”的理念,引导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办公室养成逢雨必查的习惯,对地质灾害做到防患于未然。六是组织申报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编制思顺乡上峙村大陂头滑坡资质灾害治理项目、铅厂镇西峰村黄泥排山体滑坡治理项目、原县水泥厂社下灰岩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并积极向上级申报,对已批项目做好跟踪服务,施工监督管理工作。
(六)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力度。一是科学确定全年征收基数。深入各矿山企业了解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查阅企业的生产、销售台账,认真分析全年矿产品生产、市场价格行情,科学确定各矿山企业全年征收基数。二是强化手段,确保矿产资源补偿费足额征收。严格按规定进行补偿费计征,做到应收尽收。强化征收管理,要与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矿山企业年检等管理环节相配合,建立补偿费征收台账,加强对采矿权人提供的矿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等资料的监督管理。三是认真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做好补偿费征收直报工作,做到准确无误。
- 上一篇:加强变更索赔管理
- 下一篇:乡村治理研讨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