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特征

篇1

关键词:学习资源;品德学科;研究特色

品德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品德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使得教师的“孤军作战”力量薄弱。因此,区域性研究成了凝聚学科力量、提高品德学科成效的有力保障,且能有效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课堂空间、家庭社区、学生生活经历、想像空间、意识形态等都属于课程资源。经研究发现,对课程资源的发掘整合越丰富、越多方位,课程的实施效果就越好。因此,在运用学习资源时应考虑精选、融通、巧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追求适度、辅助、有效、多方位,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体现独特的探究个性,形成区域学科研究的特色。

一、整合区域历史资源,使品德学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充分有效地开发、运用课程资源,挖掘出身边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搭建历史与生活的桥梁,让历史更立体、更饱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厚”。例如,学科建立了“古粤秀色”特色德育网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连同其他学科开展了“展越秀古色,燃亚运激情”的品德学科研究性德育学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借助当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自然风光,借助这三朝古都的故地、文人巨儒的居所等人文景观,拓展品德课程学习资源,主动引导区内各校学生从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古迹开始,体会文化魅力与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文化瑰宝,产生保护越秀文化古迹的使命感,让其成为宣扬越秀区悠久历史文化的小小传播者,向各界人士展现越秀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资源与浓厚的岭南文化色彩,让学科教学印证真正意义上的大德育观。这个网站平台已成为品德课堂实践、交流的空间桥梁。借助这一平台,品德教师可以扩展品德教学空间,共享丰富的学科资源。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由区域品德学科教研员带头,引领各校的学科骨干,同时联动各学科积极互动,开展主题多样、本土特色浓郁的多场课例研讨活动及课内外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爱越秀、爱广州、爱国的感情,在越秀区的学生中掀起“寻访历史踪迹、弘扬传统文化、宣传越秀文化”的热潮。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学校也借此契机进一步强化、明确了本校的德育科研方向和主题,结合本校特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

二、整合区域地理资源,为学生学习品德学科提供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因此,地理资源的合理应用要着力将地理资源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或文字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已有的外出旅游、参观考察经验等“内在资源”,让学生乐于感受交流、陶醉其中,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及祖国山川的壮美,产生浓浓的爱家乡爱祖国之情。例如:《长江的诉说》一课,教材以拟人的手法简要地介绍了关于长江的地理知识、作用及灾害。而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整体设计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滚滚长江,万象更新”,了解长江的概貌。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城市多,且时间有限,于是课堂上笔者在长江的上、中、下游各选取了一个城市为代表,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辅以手抄报、诗歌朗诵、故事讲解、旅游见闻知识问答等形式呈现。第二个版块,“感动古今,无穷源泉”。通过诉说从古至今一个又一个长江中华儿女的故事,学生将会感受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第三个版块,“畅想明天,奔向未来”。这个版块采取递进的方式,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讲述长江受伤害忧伤的一面,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借助视频资源,了解人们用不同方式关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畅想建议。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各种资料,并引导学生小范围地交流,确定如何整理、取舍资料,进行预热学习。

三、结语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本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淀,给学生经历、经验的整合带来全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张莹.巧做“地理”文章上好小学品德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67-68.

篇2

 

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储层类型复杂,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形态复杂多变,储层非均匀程度高等特点,给测井评价带来极大困难。现在电成像测井技术已经成为识别和评价碳酸盐岩地层中裂缝和孔洞结构的重要手段,研究重点已由定性度量转向定量度量。但是对电成像测井资料的解释极大地依赖个人的工作经验,因此工作量大,工作效率较低。本文通过设计特征提取与匹配的软件,先建立电成像测井特征库,再将需要识别的井段的特征与库中数据进行匹配,快速地确定该井段的类型,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电成像资料的处理解释带来了方便。

 

1 软件功能与结构

 

该软件主要功能有库特征的提取、图像的特征提取与匹配两个方面。具体的功能分三个模块实现,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操作界面,依次为:

 

1)库特征提取 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图像库进行图像修复和特征提取。

 

2)图像特征提取 主要是对待匹配的图像文件进行图像修复和特征提取。

 

3)图像特征匹配 将待测图像特征与数据库征进行匹配,显示匹配结果。

 

2 软件实现

 

采用微软Visual C++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在VS2003平台上进行开发,设计了IM211类提取所有的特征,在用户界面、软件功能上达到实用、精确,以满足应用要求。图1为库特征提取界面;图2为单张图特征提取界面;图3为单张图特种匹配界面;图4为匹配结果显示界面。

 

3 关键技术

 

3.1 面向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种程序设计范型,同时也是一种程序开发的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软件,具有易维护、质量高、效率高、易扩展的特点。简单来说,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软件的基本目的和主要优点是通过重用提高软件的生产率。

 

3.2 多特征提取技术

 

常见的图像匹配技术通常只使用某一类图像特征(如纹理特征或颜色-空间特征)进行匹配,为了提高匹配精度,同时提取图像的统计特征、纹理特征、颜色-空间特征以及电成像测井特有的电阻率谱特征等,匹配信息更加丰富、全面。

 

3.3 图像修复技术

 

电成像测井生成的静态和动态图像都存在空白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匹配的精度。为了提高匹配结果的精度,本文通过基于图像融合的图像修复技术对动态图像进行修复,然后再对修复后的电成像图像提取特征从而进行匹配。

 

4 结语

 

基于电成像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特征提取与匹配软件充分利用了VisualC++可视化开发工具的灵活性、执行效率高、面向对象的特点,使得软件挂接到极睿平台上之后可以快速投入使用。其运行结果表明:软件功能符合要求,性能稳定,匹配精度达到预期标准。

篇3

[关键词] 知识建构; 高水平知识建构; 影响因素; 虚拟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托Internet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因为具有开放、便捷的优势而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所采用。

作者对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后发现,目前虚拟学习社区的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知识建构水平不高。知识建构水平是衡量虚拟学习社区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多数虚拟学习社区的整体知识建构水平仍停留在知识共享的阶段,观点协商、新知识的检验和应用等高水平知识建构很少。

本文将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角度出发,以古纳瓦德纳(Gunawardena,M.)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为编码依据,采用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

古纳瓦德纳将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分为五个基本阶段:[1]第一阶段,学员相互分享各种信息、观点,针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描述;第二阶段,学员发现和分析在各种思想、概念或者描述中不一致的地方,深化对问题的认识;第三阶段,学员通过意义协商,进行知识的群体建构;第四阶段,学员对新建构的观点进行检验和修改;第五阶段,学习者达成一致,应用新建构的知识。

斯卡德玛利亚(Scardamalia,M.)认为,知识建构可以分为浅建构和深建构两种形式。[2]所谓浅建构,是指学生在参与任务和活动的过程中,只是浅显地描述并共享他们的观点。所谓深建构,是指社区成员在社区中通过激烈的交流协商达成一致,从而拓展认知图式的范围和深度,如鉴别问题、意义辨析、观点协商、共享知识等。

在斯卡德玛利亚“浅建构”和“深建构”的意义上来理解古纳瓦德纳的五阶段知识建构模型,本文认为与“浅建构”对应的是古纳瓦德纳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中的前两个阶段,与“深建构”对应的是古纳瓦德纳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中的后三个阶段。所以,本研究将古纳瓦德纳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中后三个阶段视为高水平知识建构,即将后三个阶段的帖子视为高水平帖。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基于Moodle的虚拟学习社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从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方式和学习风格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其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水平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整体知识建构水平

以古纳瓦德纳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为依据,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讨论区、词汇表中的帖子进行分拣,分别统计每个学习者知识建构各个阶段的帖子数量、总帖数和高水平帖所占比率,并统计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中各个阶段的总帖数、所占比例、高水平帖总数及高水平帖所占比例。

2. 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其知识建构水平的相关性

将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其发帖总数、高水平帖所占比率作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归因方式的各维度与学习者的发帖总数、高水平帖所占比率之间的相关性。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有1名任课教师,2名助学者,41名学生(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0902班全体)。因此,共有44人参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

任课教师和助学者因为要协调和引导学生,并即时为学生答疑,很多时候是任务所趋而不是出自本能,在涉及学习者个性特征的研究中应将他们三个排除在外,所以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是41名学生在平台讨论区和词汇表中的帖子。

本研究中采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家拉尔夫·施瓦泽(Ralf Schwarzer)教授[3]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来测量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强度。采用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4]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测量。采用冯·拜尔(Von Baeyer)[5]等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测量学习者的成就归因方式。采用所罗门(Barbara A. Solomon)[6]编制的“学习风格量表”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测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研究知识建构的研究现状及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过程的相关知识;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信息;以古纳瓦德纳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41名学生在讨论区和词汇表中的帖子进行编码;采用数理统计法对编码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每个学习者知识建构各阶段的发帖情况

(二)虚拟学习社区总体知识建构水平

(三)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知识建构

1.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如果学习者对自己做某件事的“效能”期望比较高,就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很努力地去做好这件事。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应用平台,确信对某个讨论话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于是他会在讨论区中勇敢地发帖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激烈的争辩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2. 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相关性

这一研究结果很容易理解,因为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好,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就越高。

求知进取属于认知内驱力,是内部动机,源于学习者的兴趣、好奇心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求知进取动机强的学习者为了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会频繁主动地在讨论区中发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观点协商、检验并应用新知识。

社会取向和个人成就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外部动机,源于学习者通过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谋求作出贡献和赢得尊重的需要。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取向和个人成就动机强的学习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贡献者红星”、出现在“积极用户”列表中或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人气值、被同学们尊重,会在讨论区和词汇表中频繁发帖和贡献资源、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争夺话语权,因而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

小群体取向对应着学习者交往的需要。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小群体取向动机强的学习者通过主动发帖、主动关注他人来获得自己相对稳定的交往小团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小群体取向动机强的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因此,建构新知识的可能性会更大。

物质追求对应着学习者的生理需求,害怕失败对应着学习者的安全需要。这两个维度的动机与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不相关。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虚拟学习社区与学习者的生理需求无关;另一方面,虚拟学习社区非面对面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习者的安全需要。

3. 归因方式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努力归因属于内部可控因素,如果学习者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就说明该学习者认为付出与收获成正比。那么为了取得成功,他总是会很努力地工作、学习。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努力归因强的学习者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平台、浏览同学的帖子、分析对比帖子中体现的不同观点、参与话题的深入讨论,因而会获得更多信息,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情境和运气属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果学习者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不好或教师评判标准、试题难易程度、教师对自己的态度等情境因素,那么该学习者就会怨天尤人、抱怨教师对自己不公,只会找一些无关紧要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情境和运气归因强的学习者会以不熟悉平台、教师不喜欢我、教师从来不关注我等为由拒绝学习、很少参与平台讨论,或者认为考查课考试时会很简单而滋生侥幸心理,不认真对待学习,因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不活跃,知识建构水平也不高。

能力属于内部不可控因素,如果学习者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聪明,那么该学习者可能会因此而丧失自信、自暴自弃,因为聪明与否是自己无力控制和改变的。这样说来,应该是成功的能力归因强的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失败的能力归因强的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比较低。但数理统计结果显示,能力归因与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不相关。这可以解释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对信息素养要求比较高的学习环境,部分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的学习者可能本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比较差,而本研究收集数据的时间只有11周,这部分学习者因为在短时间内没有适应平台学习而导致知识建构水平比较低。同时,虚拟学习社区又因其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活动而吸引学习者,部分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的学习者可能因为对平台内容感兴趣而参与度比较高,知识建构水平也比较高。

4. 学习风格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碰到新问题时,活跃型学习者通常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把自己的观点解释给别人听或首先去尝试应用新知识、新方法,而沉思型学习者则倾向于首先独立思考。即活跃型学习者喜欢合作学习,而沉思型学习者更倾向于独立学习。虚拟学习社区中,喜欢合作学习的活跃型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平台讨论、分享知识、建构新知识,而喜欢独立学习的沉思型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没有及时发言而不能与同学们形成深度交流。

感悟型学习者喜欢学习事实性材料,对细节比较有耐心,比较擅长记忆事实和做一些现成的工作,不喜欢复杂情况和突况;直觉型学习者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善于发现某种可能性和事物间的关系,喜欢革新,不喜欢重复,工作效率更高,更具有创新性。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需要有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熟悉平台,敏锐地发现平台中的各种更新,发现帖子之间的联系;需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在讨论中引导话题不断深入下去,建构新知识。

视觉型学习者擅长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表格、流程图、影片和演示文稿中的内容,而言语型学习者往往更擅长于从文字内容和口头解释中获取信息。按照惯常思维,言语型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应该高一些,因为讨论区的帖子多是文字性内容。但数理统计结果显示,视觉型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虚拟学习社区中,讨论区的帖子是嵌套显示的,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另外,本研究的实验课程中实践课部分涉及的内容以软件操作居多,教师有限的讲解也都是以演示为主;最后,平台中所有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以图形界面显示的。

序列型学习者习惯线性思维,喜欢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对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楚;而综合型学习者却能够吸收没有任何联系的随意材料,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得到事物的整体,但他们对细节可能很模糊。即综合型学习者更善于把握整体,能更快地解决复杂问题;而序列型学习者却时刻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序列型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每个讨论区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序列展开的,是一个大家共同协商、按部就班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太大的跳跃。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建构水平具有相关性。自我效能感强的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比较活跃,知识建构水平也比较高。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其知识建构水平具有相关性。学习动机强度大的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比较活跃,知识建构水平也比较高。学习的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等四个维度的动机强的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物质追求和害怕失败两个维度的动机与知识建构水平不相关。

学习者的成就归因方式与其知识建构水平具有相关性。努力归因倾向强的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情境和运气归因倾向强的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比较低;能力归因与知识建构水平不相关。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其知识建构水平具有相关性。活跃型、直觉型、视觉型和序列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知识建构水平比较高。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虚拟学习社区中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影响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和替代经验,所以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尽可能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成功经验,如可以设置难度适当的任务使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开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应当树立“榜样”,使学习者通过浏览榜样的高水平帖和欣赏其优秀作业而对自己产生同样的效能期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应当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出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有意义的讨论话题,并组织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部动机,教师应当参与到平台的讨论学习当中,以回帖的形式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并以口头形式或以平台激励机制的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提出委婉的批评。

3. 调整学生的归因方式

因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态度及学习坚持性,而努力归因不会弱化学习者下一步行动的动机。所以,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成功多半靠的是努力付出,运气或其他情境因素的影响很小。如在作业反馈或回帖中肯定学习者对作业的认真态度,表扬广泛浏览帖子和高水平贴的学习者,婉转地批评发帖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学习者以及对作业持敷衍态度的学习者。

4. 关注不同风格的学习者

由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偏好,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组织教学时应当关注到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如言语型学习者可能很难适应以图形界面显示的虚拟学习社区,那么教师应当在平台上提供一个详尽的、文字性的“平台使用指南”,帮助言语型学习者尽快熟悉平台。再如,沉思型学习者倾向于独立思考,不喜欢合作学习,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可能比较安静,没有自己的交往小团体。那么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这样的学习者,使其愿意在平台上和大家共同分享知识、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 Gunawardena,C.N.,Lowe,C.A. & Anderson,T..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in Online Environments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997,17(4):397~431.

[2] Scardamalia,M.,& Bereiter,C.(1994).Computer Support for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3(3):265~283.

[3] Schwarzer,R..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Self –Efficacy Psychometric Scales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M].Berlin,Germany:Freie Universitat Berlin.1993.

[4] 卿华.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6~37.

[5] Lefcourt,Herbert M.;Von Baeyer,Carl L.;Ware,Edward E.;Cox,Dianne J..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The Development of A Goal Specific of Control Scale[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u Comportement,Vol 11(4),Oct 1979,286~304.

[6] Soloman,B.A.&Felder,F.M.(1991).Index of Learning Styles[DB/OL].ncsu.edu/effective_teaching/ILSdir/ILA-a.htm.

[7] 田秋艳.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2~19.

[8]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8~325.

篇4

>> 阻击卡特里娜飓风 卡特里娜10年后的反省 飓风卡特里娜和WTO新一轮农业谈判 评论:伊拉克-“卡特里娜”-伊拉克 “卡特里娜”刮痛美国经济 卡特里娜冲击波 中国经济的“卡特里娜”启示录 卡特里娜.霍奇 改写选美史的“战斗芭比” 飓风再袭新奥尔良 美国新奥尔良市公众参与灾后重建规划的经验与借鉴 信息化手段与新时期政府农业部门的高效运作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英语传统教学手段的冲击 新奥尔良的“艺术”街景 新奥尔良的“法国角” 国际货币融通手段的多元化与虚拟化 信息化手段与美术教育 数字化手段与物理教学 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认识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改革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听力的提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7]Sorant, Peter, Robert Whelan, and Alma Young 1984. City profile: New Orleans Cities May: 314C321.

[38]CUPA (Center for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1995. Enhancing the Sense of Place inTreme: Mechanisms for Preserving a Unique, Historic Neighborhood.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Center for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篇5

论文关键词:社区发展模式 多元化 多样化

论文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在总结国内社区建设经验和介绍国外社区发展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各方之长,提出新的社区发展模式涉及的主要方面及其特征。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在总结国内社区建设经验和介绍国外社区发展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各方之长.人们提出新的社区发展模式涉及的主要方面及其特征:

第一,社区管理组织多元化。社区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逐渐转变职能的过程.是一个社区与社会渐趋成长的过程。社区建设主要不是一项“政府工作”,而是一项社会工作,扮演主要角色的不应当仅仅是政府,而是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从社区发展的长远目标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大趋势。作为新的社区发展模式基础。社区管理的权威机构应当是由社区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团体横向联结共同参与组建的社区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代表,在社区建设中的理想角色应当是发挥指导员、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在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强化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组织、协调职能.构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发挥社区企业单位的作用。培养和发展非营利服务机构。国外社区大多数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由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承担.他们在社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的中介机构,与政府、营利组织(企业)起,共同构成社会机制的三大板块。

第二,社区筹资渠道多元化。社区建设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社区建设是一项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由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及有关服务收费为主要来源的多元化社区发展筹资渠道。一是建立政府对社区服务机构f包括其他非营利机构在内)的资助制度。并将这种资助制度纳入政府经常性的财政预算:二是建立类似“社区发展基金”的筹资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广泛调动社区内外的民间资源。吸收机构赠款和民间捐款,并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将各种资源统一分配到社区服务机构中去:三是组建社区服务发展公司.负责组织辖区内的经济建设活动,并通过其工作。赢得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区发展资金,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实施再就业工程作出贡献。

第三,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多样化。将政府兴办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无偿和低收费服务、企业的收费服务与来自各行各业的自愿者组织的自愿服务、邻里的互助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将低层次的一般生活服务与高层次的文化智力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群众的生活、休闲、娱乐、康复、健身、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就业培训、老人和儿童照顾等各种各样的需求。

第四。社区工作者构成多元化。社区工作者主要是指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干部与街道办事处干部。国外及港台地区社区工作者大多是经过社会专业训练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居委会干部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差的状况.适应社区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居委会干部的改革与调整力度。通过留用一批离退休人员、招聘一批事业编制专职干部、培养引进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等措施,逐步改善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结构,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同时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使社区工作者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使社区工作者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需要在有关大中专院校扩大或增设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专业。

第五,社区居民参与普遍化。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对居民社区意识的培育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广泛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国内外社区发展的经验表明:社区居民参与程度是社区发展程度的标志.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意识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居民的社区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淡薄是制约我国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的社区建设模式应当包括多种形式的社区参与渠道和参与形式。如建立社区委员会、吸收居民代表参加社区管理、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以及建立非正式支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网络等,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中来。

第六,社区资源利用合理化。后勤服务与公益设施由单位和部门(条条)建设,归单位和

篇6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农民参与困境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1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04107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社区”首次在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全国超过十分之一的乡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本质是利用外部资源促成村庄内生发展,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然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其社区参与现状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本文以山西长治S村为例,解析山西新型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现状。

一、当前农民社区参与困境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山西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把城市社区服务的理念引入农村,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

参与环境较差 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民参与农村社区各项事务的决策比较被动。很多地方的农村社区虽然建立,但社区仍以村委会管理为主,农民很难有机会参与。

主动参与意识较差 访谈发现,大部分农民对村民自治中村委会选举参与熟悉超过农村社区建设中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对于“会经常到村务活动室参加活动?”的提问,多数答案是“从没去过”或“不知道村务活动室是干什么的”。这反映了农民对社区事务认知较差,基本上是通过乡镇政府“动员”才参与。

参与内容比较单一 对农民而言,社区参与内容只是一些低层次的文体、安保和环境治理活动。而对于社区整体规划和事关全体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一般只是村委会成员或村民代表参加。在实践中,农民多参与政治性事务(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而较少参与公益性活动。

社区参与率低 访谈得知,农民社区参与频率较低,随意性大。参与人员数量较少,涉及面较窄,多位村中的一些骨干和积极分子。参与人员年龄结构比较集中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少。

二、影响农民社区参与的因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不足的因素很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参与体制欠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与政策体系没有形成,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表现为:现行法律中对农民在农村社区参与中的责权利以及相应的参与程序、参与方法没有明确规定;农民社区参与过程中信息公开机制、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增强了实际操作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如农民在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时,存在着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现象,特别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村庄事务往往被乡镇政府和村级干部直接决定,村民被剥夺了知情权,一些村民大会的讨论和表决也流于形式化。导致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进而影响农民社区参与意愿。

管理模式落后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间短,尚处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阶段。因此,社区建设行政特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民社区参与空间。在政府主导下,社区组织对上级依附性较强,农民作为社区参与主体,被动接受政府安排,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村委会和村支部作为政府与农民的联络机构,事实上成了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代言人,社区管理者成了执行政府各项事务的“传声筒”,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自治”的本色和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农民社区参与自然也不会太多。

2.社区自身发展因素

经济能力低下 资金不足制约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自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款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开支不再由乡镇和村级支出,需要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而农村社区经济相对薄弱,缺乏开展各种社区公益活动的资金。

融资渠道缺乏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是社区自身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二是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导致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严重不足,难以组织起能够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活动。

3.农民自身素质因素

农民个体的身份差异,包括学历、性别、阶层分化等都会影响农民社区参与能力。通过调研发现:一般在农村中拥有较高学历、处于较高社会阶层的男性农民,由于其社会资源、社会经验相对较丰富,社区参与积极性就高些;而在农村社会分层中处于较低地位的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和法律知识,其社区参与意愿相对较弱。

篇8

关键词:完善 农村社区建设 问题 功能 建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农村社区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实现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会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往的农村建设多是着眼于经济建设的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等,并以此为重点寻求突破。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以人为本,通过对农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民精神生活的改善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从以往的强调农村经济建设转向现在的重视农村社会建设。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涵义和特点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共同的东西”的意思。1933 年, 等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 译成中文“社区”。后来它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和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全国农村社区建设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情况》中指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 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切入点。

农村社区的特点:(1)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可以说,农村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所组成, 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农村社区建设入手。(2)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 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3)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一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农田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4)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血亲、姻亲以及由于世世代代血亲姻亲关系形成的复杂网路,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同时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5)(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和人口聚居规模是衡量一个社区人口状况的主要指标。(6)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家庭。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娱乐等项功能, 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征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业活动提出的多项要求。

三、农村社区的功能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农村社区以亲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居民为基础,在农村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农村社区的应具备如下功能:。首先是要具有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农村社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展社区经济。如何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增加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是社区发展经济的目的所在。发展经济,在搞好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不断壮大社区经济能力。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等项功能农村社区文化。弘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开展具有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并通过社区的道德约束和纪律约束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文化功能的具体要求。四是提供社会保障功能。农村社区是各种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环节。一般来说,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利用社区集体资产向社区成员提供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互助也加强了社区的社保功能,成为农村社保的一支有力的辅助力量。

四、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农村社区建设概念,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进一步强调,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经历了探索、实践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很多边试点、边实践的积极探索。但是农村社区建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在发展农村社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农村社区理解不透彻、对社区与政府的关系搞不清楚、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系统认识、农村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足、农村社区人才缺乏、社区管理者后备力量不足等等。而造成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三个“不到位” 即思想认识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到位、建设资金不到位。(1)思想不到位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足。有一些部门领导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 而没有从固本强基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二是对农村社区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部分农村社区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原来的村委会的工作方式转换到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来,仍把社区居委会视为一级单纯的政府组织进行管理;三是居民对农村社区概念的认识模糊,对农村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从“单位人”真正转化成“社区人”。(2)资源整合不到位,表现在“村改居”后,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却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致使责权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的限制。(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庞大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所需资金主要靠村集体自筹。农村社区发展所需经费紧张,无法满足正常运转需要。资金缺乏导致社区发展内容难以拓展、水平难以提高,社区发展的服务供给滞后于居民的需求。

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民政部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应当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 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以上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视增收为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全面发展农村的经济, 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下坚固的地基。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搞好搞活农村经济。将推进农村改革和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改善乡村的整体治理结构,加强公共服务。使农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完善,使农民越来越具有幸福感。

2.统一农村社区规划与布局

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既能节约建设资金,充分利用土地,既能促进生产发展,又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因此要制定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该体系应该对各个项目所要达到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做到合理布局,着重搞好生产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的分布规划建设。

3.多渠道保证资金供应,完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不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该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既要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自力更生相结合,也要坚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政府引导, 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努力完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统一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这一中心可以集警务室, 医务室, 学习室和娱乐室为一体。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多元化,多功能化。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城市的生活。

4.以村民为主体建设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立一批志愿者为骨干,群众广泛参与的庞大“集合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没有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要从加强宣传着手,以唤醒群众的社区意识,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广大村民认识社区,明确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和方法。要用共同利益的红线将群众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群众眼见为实,亲身感受到农村社区建设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只有他们感到社区与自己息息相关,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5.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加强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只有让村民广泛参与村民自治,依法行使属于自己的民利,村民自治活动才能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治。将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深化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提升基层民主政治水平。借助这两者的结合,广泛宣传和发动广大村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使自治内容不断充实、自治形式更为多样。

6.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村的村级自治组织干部会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得到了优化。但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针对这种情况, 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08、2009、2010、2011、2012.

[2]巩村磊.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社区发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段炼.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4]詹成付.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袁方成.两型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J]. 探索,2010,(01).

篇9

【关键词】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一、引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享受到高新科技为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周期较短、见效较快、惠民利民的优势日益凸显,人们对便捷、高效、智能的社区服务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我国逐步扩大智慧社区建设规模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人口数量、聚居环境、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国情影响,在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面临一些挑战:

(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平台选择上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如何去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应用模式改变、社区发展向需求驱动转变等。(2)在如何增强智慧社区建设的引领驾驭能力上面临挑战,尤其是政府、行业领军企业需要把握复杂局面,把技术力量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3)制度与法律在适应高速发展的智慧应用上面临挑战,比如社区管理者、物业管理者、社区居民等对自身权责及相关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梳理,对民众网络行为的规范、信息的保密与合理使用等要有相应的调整。

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设的总体思路。智慧社区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其所在区域的整体性工程。因此,政策支持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经济实力是推进建设的关键动力,科技水平是建设成效的核心依靠。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含建成后运营)有多种模式,如:“政府”、“企业”和“政府引导+市场”等。从第一批试点、第二批试点193个城市上报的项目汇总来看,智慧社区的一共有96个,经过评估,它的产值约146个亿,其构成约为:财政40多亿,银行贷款50多亿,社会35亿,其它24亿。由此可见,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适宜选用“政府引导+市场”这种模式。政府是建设的主导者,可以综合社会、政府、城市、居民实际,统筹目标和做好上层规划,确保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全局性、集成性、安全性等;大量高科技企业的参与贯穿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在政府统筹兼顾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二)建设的基本原则。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应当立足当前需求、兼顾未来扩展,在保证经济适用的前提下遵循如下原则:

(1)规范性: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平台、服务器、网络等软硬件符合当前主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先进性与扩展性:尽可能采用成熟的、一流的技术手段,确保设计符合用户需求、运行高效可靠,并在与现有系统的集成对接、未来新技术发展及新应用需求下的改造升级上具有便利性。(3)安全性: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有大量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并且具有较高的共享度,必须保证信息使用权限及传输安全等,才能为用户利益提供保障。(4)开放性:由于需要通过接口与外界的其它平台或系统相连,因此要充分考虑平台与外界的信息交换。(5)合作性: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需要整合不同部门的信息,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多方参与,各方统一规则、通力合作,才会取得良好的效益。

(三)建设的基本途径。我国地广人多,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之下,各省份、各地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智慧社区建设的起点也不同。根据城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特征,可以将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分为三大阶段:

(1)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数据标准和数据建库。将社区相关信息归类、整理、编码,建立必需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利用先进的技术采集、统一、规范管理基础数据和专项数据。已有数据建库基础的社区也需要按照新标准对已有数据进行梳理和完善。(2)集成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协同的机制与平台,通过集成与接口扩展,消除信息孤岛,提高平台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建成区域性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3)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逐步建立模块化的智慧应用,包括社区治理、小区管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多个领域,增强智慧平台统筹配置,建立智慧社区的泛在信息源,提升对内对外信息共享程度,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达到让民众通过各类智慧应用体验高效、便捷的社区管理、运行与服务的目的。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三阶段并不是纯粹的顺序关系,而应是通过应用试点等手段,形成一个“以点带面、螺旋上升、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从长远来看,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基于社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找准适合本区域发展阶段和本区域特点的建设模式,分层次、分步骤、分重点地逐步推进。

此外,智慧社区基础层与支撑层的建设不是仅仅靠社区自身独立完成,而是需要从城市层面加以统筹规划,需要政府、行业领军企业主导和加大投入。智慧社区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则主要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解决,其中具备通用性的功能应当尽量采用模块化方式建设,以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

四、结语

虽然多地实施的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还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组织保障,做好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使各地建设标准等与国家的智慧社区建设相统一;强化法律保障,确保智慧社区建设顺利推进;强化人才保障,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同时做好智慧人群的培训工作;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模式的优势,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和城市服务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Z].2014.

篇10

在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下,社区居民自治参与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新主题、新动力。然而,目前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原因剖析,提出几点个人设想。

一、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主要表现

尽管我们的社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目前却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社区居民自治参与意愿较低

通过对街道新江南花园社区500位居民调研,发现仅有25%的社区居民“愿意经常性参与”社区事务和活动,有53%的居民“愿意稍许参与”社区事务和活动,还有22%的居民“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和活动。

2.总体参与率不高且分布不均匀

在上述调查对象中,有约50%社区居民表示近一年没有参与任何社区事务与活动;有约24%的社区居民近一年来偶尔参与社区活动;而近一年中经常性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占不到30%的比例。在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当中也存在不均衡现象,参与社区事务的人群主要是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低保、弱势群体或者假期中的青少年学生,约占75%的比例。他们大多没有收入或只有很少收入。而在职的中青年参与率只有18%,大多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参与。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社区活动参与率越低。

3.自治参与程度不深、范围不广

新型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要求采取“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社区事务管理更强调社会化运作和居民自治管理。然而目前,社区事务仍然基本上按照行政方式进行管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受到制约,参与社区事务多只参与到事务的实施过程,而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监管方面则鲜有涉及。即使是社区事务的实施,由于多是一些组织居民打扫街道等老套形式,也造成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居民自治参与程度不深,参与效率低下。

二、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这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保障机制、观念与行为以及生活特征这三方面对参与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

1.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居民社区参与放不开,搞不好。

由于居民自治参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导致在处理社区事务中国存在严重的职责不分的情况,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的权利、义务、时间、频率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社区事务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随意更改和界定的情况,给社区工作者的管理造成困难。

2.居民思维观念陈旧

我国传统的政府控制单位、单位管理社会成员的体制严重影响了居民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近几十年来,城市社会生活事务几乎都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形成对单位的强烈依附感和参与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正逐渐社会化和市场化,但是传统的“单位本位”使得居民新的社区参与意识还显稚嫩和薄弱。遇到事情还是习惯找政府解决,而主动参与解决的意识薄弱。

3.居民行为特征各异

城市居民多是搬迁和移居而共同生活于同一个社区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对社区活动种类的偏好都有很大差异,单元楼式的住宅模式,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居民间的交流与沟通,再加上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大都投向工作单位,没有时间用于社区事务的参与,这给培育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的培养造成阻碍。

三、改善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设想

引导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加强居民自我管理社区的能力和居民互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效实现居民自治。

1.完善各项制度,畅通居民自治诉求渠道

进一步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事务听证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灵活运用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等载体,鼓励社区广大居民和其他群众性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决策,实现“民主促民生”,共谋社区发展。积极引导驻区各单位、物业管理机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共驻共建的浓厚氛围。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是我家”的浓厚氛围

通过社区宣传阵地,宣传社区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工作性质,特别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开展社会法律、道德、科普知识、文化艺术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区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宣传群众最关心的事,让社区居民群众走进社区,认识社区、信任社区。

3.提升社区形象,形成“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

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如积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的“背街小巷工程”、“老新村改造”等家门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全面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通过“幸福大走访”,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居民反响强烈、群众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较深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区稳定,建立和谐的邻里互助关系,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