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发展方针

篇1

一、湖南省县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1.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湖南省委政研室《关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表明,自1999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全省县域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了腾飞的基础。数据表明,到2003年底,湖南省县域GDP达到1789.77亿元,比1995年与2000年分别增长2.02倍与1.22倍;县域GDP占全省GDP的60.14%。从2000年开始,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二、三、一的转变。2003年,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14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0.6%,比2000年增长33.3%,地方财政收入过亿的县由1999年30个增加到2003年45个,过2亿元的县由2000年的3个增加到2003年的8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2147.18元增加到2003年的2322.57元。

2.湖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全省县域经济之所以飞速发展,关键是各地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脱颖而出,袁隆平杂交水稻、正虹饲料、旺旺食品、金健米业、南山乳品、江永香柚、益鑫泰、唐人神系列肉制品等名优产品享誉全国。醴陵的陶瓷、花炮两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多亿元,提供工商税收2亿多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近60%。永兴金银冶炼产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其中白银产量占全国1/4,被称为“中国银都”。邵东小五金、打火机行业产值达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凤凰旅游业收入达1.5亿元,直接安置就业和再就业人员5000多人。冷水江的能源、冶金、建材业,湘乡的皮革制造业,泸溪的铝锌业,湘阴的食品、油脂加工业,沅江的食品、水产、造纸业,沅陵的水电业,澧县的芒硝业,绥宁的竹木加工业,石门的绿色食品业,资兴市的山水旅游业等,都已初具规模。

二、新化县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

1.新化县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

新化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后,文印产业异军突起。据调查:新化县20万人从事文印产业,占全国市场85%的份额,年收益数亿元,使文印产业成为了新化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其中被誉为“百万富翁镇”的洋溪镇,90%的农民都在外从事复印打字与办公设备维修、销售。据调查,洋溪镇耕地少、农业基础差、底子薄,改革开放前,农民吃饭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现在,从事文印产业的人员,占全镇外出人员的80%。他们从打字复印起步,逐步扩展到相关产品的营销。其业务幅射范围:北到中关村,南到广州等地,形成了产、供、销于一体的办公自动化服务及产品营销产业群。

2.特色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新化县由于特色经济的巨大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洋溪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都铺起了水泥路,家家都盖起了小别墅,还建起了现代化的学校、托儿所、医院、老年公寓及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乡村城市化,村民中有所为,老有所养、民有所乐。这都是“借用技术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农村特色经济为新化县的经济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与特色经济的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据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意指在保护、维持和加强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同时,采取并开展满足当今企业及其股东需要的商业战略和商业活动。也就是在发展企业,满足投资回报和各利益方需求的同时,保障我们的后代在未来发展的环境和资源。

2.可持续发展与特色经济的关系

特色经济的本质属性,无疑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甚至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性是特色经济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如果既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留下充分的发展潜力,就失去了建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因此,研究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必须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新化县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据调查,新化文印行业2005年只增长0.3%,创历史增长的最低点,主要原因是这一年从事文印的人数最多,价格竞争惨烈;而2006年却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良好态势,究其原因:一是2005年的惨烈竞争,使从事文印的人员纷纷退出;二是二手办公设备价格持续下跌;三是市场对文印的需求大幅增长,文印量比2005年增长七个百分点。可见,文印业增长的“二驾马车”———投资、消费依然强劲,因此,新化县要实现文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整顿文印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1)全面整顿文印协会。文印协会原本是新化文印人员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目的就是对内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对外争取好的制度和社会资源,最终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但随着官办文印协会的大量出现,它们已经演变成了官员关系户的安乐窝,甚至是官员权力寻租的“腐败后花园”,窝里斗、强买强卖、信息等时有发生,所有这些,既给新化文印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又严重影响了新化文印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整顿文印协会:一是完善文印协会的规章制度;二是全面放开文印协会的准入门槛;三是彻底清除文印协会的官方与权力背景,不准在职官员到协会兼职,真正使文印协会成为民间组织。

(2)切实加大管理力度。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维修技术服务网站的迅猛增长,使文印设备维修资料和维修技术不断公开、经销商的办公设备货源信息不断涉漏,同时,黑心维修新闻濒濒流传,所有这些,给新化文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新化文印协会必须切实加大对文印行业的管理力度:一是着力加强对文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对文印商业信息的保密教育和管理,特别是针对随意涉漏文印商业秘密的行为,协会要有系统的惩处办法;三是加强对文印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2.改变经营方式,真正扩大文印产业规模

(1)通过多样化经营扩大规模。多样化经营也称多元化经营,是打字复印行业在相干或不相干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的业务,如打字复印社兼营工程图的打印与复印、短板印刷、绘图、招牌广告、办公设备销售与维修等业务,兼营照相、公用电话、传真等业务。开展多样化经营能充分发挥打字复印社的内部优势,有效分散并降低打字复印社的经营风险,快速扩张打字复印店规模,实现规模经营,争取最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多样化经营的打字复印社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和提升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2)通过连锁经营扩大规模。打字复印社实行连锁经营,无论是自主连锁、加盟连锁还是自由连锁,实质都是通过连锁实现整合经营,产生品牌效应,要求行业协会协调配合。通过连锁经营可以迅速提升打字复印社的竞争力和开拓巨大的市场。

3.改变营销策略,确保文印产业的营业利润持续增长

(1)经营杂牌办公设备更有利于新化文印产业的持续发展。据调查,与经营品牌办公设备相比,一是杂牌办公设备的货源价格便宜很多,且价格不透明,销售利润更丰厚;二是所需投入的资金更少,便于资金相对不足的新化人投资文印产业;三是杂牌办公设备容易出现问题,售后能带来更多的商机。

(2)销售杂牌办公设备的不利之处。与销售品牌办公设备相比,销售杂牌办公设备更为艰难,销量不如品牌办公设备的十分之一:一是品牌办公设备品种丰富、质量过硬、功能齐全、速率快捷、使用方便、耗材便宜、售后服务好等优势,严重影响着杂牌办公设备的销售。二是杂牌办公设备普遍存在质量问题。据行业协会的质量抽检发现,90%的杂牌办公设备都存在质量问题,用户也抱怨杂牌办公设备经常出现卡纸、维修配件难买、操作不便等问题。三是杂牌办公设备售后保障不力,用户难以找到相关的维修网店和配件耗材,维修不方便,且费用高。

(3)提高杂牌办公设备销量的对策。为了扩大杂牌办公设备的销量,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一是文印从业人员要加大对杂牌办公设备的宣传力度。二是文印从业人员要在文印店和办公设备商场内多摆杂牌商品,少摆品牌商品,并向客户重点推销杂牌商品,耐心讲解杂牌商品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维修和使用中发现的特色和优势。三是全面提升对杂牌办公设备的维修技术,切实保障好售后服务。技术造就一切,对于销售办公设备的商家,如果没有好的维修技术和售后服务,将难以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也难以在办公设备行业中立足。

4.加强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化地方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对新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培训,必须依托行业协会,不断建立和健全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制,加强对文印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培训,要使文印从业人员懂得:由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办公设备在不断更新,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长期在文印行业立足,必须不断转变观念,调整心态,认清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主动学习,与时俱进,提升素质,完善自我,适应时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

(2)加强打字复印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文印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打字复印的新技术,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确保文印从业人员真正成为打字复印的行家里手。

(3)加强办公设备维修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文印从业人员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办公设备新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新办公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同时,方便文印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办公设备维修技术,加深感情交流,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使文印人员始终站在办公设备发展的前沿,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4)加强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培训,使文印从业人员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树立科学的竞争理念,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管理好自己的经营业务,最终确保文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仿真分析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系统,而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并科学地确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布局及发展态势对水利发展的要求,研究水利发展的态势、纵深布局及有机集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旨在为南京市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需求系统结构

1.1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框架

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系统,其本质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子系统包含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根据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可以将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分解为:社会、水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目标可以表达为:

G=f(T,V,W,P,Q),(T>O,V>O,w>0,P>0)

约束条件为:T=f1(t1,12,……,tn)、V=fi(v1,v2,……,vn)、w=fi(w1,w2,……,wn)、P=fi(p1,p2,……,pn)。

式中:G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目标;T为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V为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w为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P为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Q为并联向量。

1.2 水利需求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水利需求系统结构复杂。包括人口、城市化进程、南京GDP、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南京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多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南京水利需求结构错综复杂。

第二,水利需求系统中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正因为系统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而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来建水利需求系统模型,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南京本地水资源的缺口,并预测以后水资源供需缺口,算出每年需要引用的客水量。

第三,水利需求系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各用水高峰期多变。其中,生活用水量与城市规模大小、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城市气候等因素有关;工业用水量则与城市企业发展状况、工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农业用水量与季节、气候、农作物生长状况等条件密切相关。水利需求系统既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随人类经济活动(灌溉、排水、人畜、工副业用水等)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存在不确定性及外部干扰的不确定性等。

第四,水利需求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复合系统。水利需求系统是由水资源自然分系统和人工分系统合成的复杂系统,反映在系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渊源,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2.1 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系统流程图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出水利需求系统简化流程图,见图1,流程图中各个变量的含义见表1,相关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5―8]。

2.2 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检验

有效性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型结构的适应性检验、模型结构与实际系统的一致性检验、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的一致性检验。

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利需求系统可分为:城市化、工业化对水利需求,产业结构对水利需求、区域经济对水利需求以及水资源承载力四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很好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系统的实际需求情况,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规模适中,边界清楚,很好的满足了本次建模需要。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行为时间特性与现实系统可观测到的现象没有显著差异。主要仿真结果与实际统计数据见表2、表3和表4。

从表2可以看出,总用水量误差控制在-0.10%到1.89%之间;农业需水量实际值与仿真值在-1.59%到0.93%之间;而工业用水量误差更小,在-0.17%到0.9%之间,仿真度非常高;第三产业用水量误差较大,在-8.81%到10.54%之间,这主要是因为统计数据过程中,水资源公报中没有单独的第三产业用水,为了计算方便就把除掉农业和工业之外的用水全部核算到第三产业。主要是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在统计上可能存在偏差。但总体而言,用水量仿真度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人口仿真和真实数据仿真控制率在-1.55%到0.00%之间,误差率非常低,可信度较高。

从表4可以看出,从1984年到2003年,南京市GDP仿真值与真实值误差在-0.0216%到0.00%,误差率较低。2004年到2006年,由于中国整个经济处于过热中,南京经济实际发展速度超过了规律发展水平,系统以外的因素导致真实数据超过仿真数据。但总体而言,仿真度较高。

2.3 水利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子系统流程图

图1是南京市水利需求系统图,包含多个子系统。图2是工业需水子系统流图,图3是农业需水子系统流图,图4则是区域经济需水子系统流图。

3 仿真结果分析

3.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预测

人口在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人口也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国策,仿真运行的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及城市化水平如表5所示。

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预期到2010年,南京城市化率达到80%。到2010年,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775万人左右;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3%。;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955万人左右。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预测正是基于南京“十一五”规划仿真,其中自然增长率按照3%计算。

从表5可知,到2010年预计人口614.55,比2006年的607.23人口多7.32万人;城市化率80%;2020年南京市人口为633.23万,比2006年的607.23多2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90%。南京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度,势必会对南京水资

源的水量以及水质产生影响,给南京城市供水以及污水治理和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3.2 经济发展预测

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以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反映,仿真结果见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2010年南京GDP为4799万元,2020年增长到18382万元。2010年人均GDP为8万元,2020年为29万元。2010年,三大产业比重为2:51:47,到2020年将变成1:45.3:53.7。其中,农业2010年后按照规划发展以7%的增速发展,2010年后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010~2020年,第三产业按照16.20%的速度发展,工业则以12.71%的速度发展。

3.3 水资源供求发展趋势

水资源需求中,农业用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工业用水量2010年规划下降30%,生活用水量根据人口规划和近几年历史人均用水算出。由于南京水资源公报上没有第三产业用水分类,本文把生活用水归结到第三产业用水。生活用水量根据人口以及人均用水控制得出,工业用水量通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算出,具体见表7。南京本地水资源供给能力比较稳定,取近几年平均水平,为26.62亿吨。供给与需求的缺口通过客水引入得到。

3.4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与水资源需求量

随着南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城市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将不断增加,其变化趋势分别如表8。表8中的趋势反映出2008~2020年城市生活用水量,其中人均用水量保持在161吨/人。

工业用水,2010年上升到36.71亿吨,2020年增加到39.14亿吨。虽然工业产值在增加,但工业用水量增长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下降,2010年下降了30%。

3.5 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参数调控的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口指数,以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合理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减少生产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压力;加大水利投资,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模式模拟结果见表9,从中可以看出,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资源供需缺口主要通过引用客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加强引入客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用水紧张。

参考文献

[1] 顾强生,郑垂勇.水利经济与国民经济联动性的模糊分析[M].水利经济,2001(3).

[2]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2):6―12

[3] 申碧峰.北京市宏观经济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J]北京水利.1995(2):14―16

[4]福雷斯特.系统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5]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1996~200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南京市水利局南京市水资源公报(1996~2005)[z].2006.

篇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植保工作者,在植保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时刻用先进理论指导具体的植保实践,这样才能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防治是植保中心工作,提到病虫害防治,首先想到农药。农药是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生态及其他生物都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损伤。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趋利避害,是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

在控制重大病虫害时,既要减少产量损失,又要注重产品质量,施药者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贯彻农业部提出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谐植保”三个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植保工作的时代要求。

一、树立“公共植保”理念,推进重大病虫害防治

“公共植保”是指植保工作的运行管理层面,一是植保信息和技术服务是公益性行为,二是重大生物灾害预防治理是政府行为,三是植保行为的依法管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相对其他产业比较落后和薄弱,对重大生物灾害如东亚飞蝗、吸浆虫、条锈病等,单靠一个部门和一家一户很难防控,必须纳入政府行为范畴,为农民免费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动用行政资源,进行全社会的动员,并对植保行业进行依法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重大生物灾害。

二、坚持“绿色和谐植保”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绿色植保、和谐植保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但防治技术要有效可行,而且还要对环境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天敌安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药污染,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天敌生物,科学用药控制药害和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因此,在防治技术上要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绿色技术,使用农药上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和低毒化学药剂,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时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并尽量降低剂量和使用次数,按照科学的施药方法施用,从而控制农药残留,发展绿色农业。

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高防治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篇4

土地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强大的实用性,能够生产供人类生存的粮食。因此,在吉林省的土地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土地实用性的原则。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说是被浪费了,或者说没有用到有用的地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可用耕地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减少的,针对目前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而言,不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实用性,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除了土地的实用性外,在吉林省的土地开发整合工作中,科学合理性也是应该严格遵循的建设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当前的土地开发整合过程中,应该为以后的土地利用留写余地,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同时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利用。

2合理进行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2.1根据吉林省土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

“因地制宜”方针是在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针。只有根吉林省具体的土地状况,才能采取与其相对应,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合的措施。对于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发展很难而言,还应该与我国整体的土地资源发展现状相结合。针对当前全国整体的土地资源而言,人均耕地存在严重的不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些耕地占用,用于发展城市工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耕地资源的减少。同样在吉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乱占耕地,用于民用住宅或者商用的其他用途,这些非法占用农耕地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的紧急状况。因此,在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应该认清这一问题,采取恰当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方针来进行土地的整合工作。

2.2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促进土地开发工作的整体布局与综合整治

当前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因此,在吉林省的土地资源开发整合中,应该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对于当下的土地开发而言,不能够仅仅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求,而是应该采用可持续发发展的观念,促进社会整体的科学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应该正确的使用我们的土地,应该用于耕地的土地不能够被非法占用,用作住宅或者工业用地,这也涉及到综合整治的问题,为了促进吉林省土地的更好开发与整合,应该对吉林省的土地采用综合整治的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整体布局。

2.3积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吉林省土地开发与整合工作

篇5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

油城煤城森林城

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

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

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

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

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

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

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

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

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

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

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

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

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

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篇6

一、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学善习自网己。

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篇7

进入新世纪,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取得引人注目的新进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广泛普及多方实践

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已从引进转入实践运用期。广泛普及多方实践已成为当前企业环境会计进展的突出特点。(1)企业环境管理机构日臻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企业引进欧美各国环境管理经验,组建环境对策部,为环境会计开展构建了管理机构。到1992年已有80%的企业设立了环境部。2002年东洋经济新报社对日本508家上市企业的调查显示:①环境部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20.4%的企业环境部受到“高度重视”,52.8%“比较受重视”;②88.4%的企业将环境管理的优劣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③实施环境会计已成为企业环境部的重要课题。2002年日本上市企业环境部在重点抓好的25项工作中,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第9项。[1]4-6(2)企业环境会计日渐普及。2000-2002年实施环境会计的企业从356家增至573家,所占比率从13.2%增至19.3%。[2]44如纤维制品业的三菱しィョソ公司,将环境会计制度化作为当前环境部的最重要举措。日本电信电话、名古屋铁道、大日本制药等企业,也都将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环境部的前三位工作。[1]7-12

2.信息公开备受关注

近年日本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已成为环境会计发展的重要特点。2002年4月东洋经济新报社对25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表明,近年日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多达10余种,其中企业网页的环境观察、环境报告书成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两大支柱,分别有238家和236家。而取得ISO认证(121家)、媒体报道(101家)、环保型产品的普及(83家),相继构成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式的前5位。到2002年7月,日本已有35.9%的企业实施环境信息公开。[3]98

3.政府民间共同推进

在环境会计开展上体现出政府民间相互交流共同推进的明显特点。首先,日本环境省在1999-2002年先后颁布了4个环境会计指南及报告,从理论与实务上提供了指导方针。其次,行业协会通过深入调研,提出诸多报告、建议等。如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设置的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在对海外环境会计动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日本会计研究会也在2000年年会上,提出《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构建:特别委员会报告》。各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也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核算。如岐阜县实行环保企业登记制度:仙台市、宫城县还推进陆奥(福岛、宫城、岩手、青森四县)跨县域环境管理规格实施。[4]19

二、日本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

1.加强环境会计控制职能

近年来加强企业环境会计控制职能,已成为日本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1)加强成本与收益的计量。按照环境省《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将环保成本分为7大类:①业务领域成本(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及从事环保作业发生的成本);②上游/下游成本(供应、消费中产生的环境影响成本);③管理活动成本(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持、环境负荷监测等);④研发成本;⑤社会活动成本(改善景观、支持地方环保活动、制作环境公报等);⑥环境损伤成本(治理污染及自然破坏的费用,支付与环境有关的保证金、罚金、和解金、诉讼费等);⑦其他成本。各企业在采取环境对策的基础上,用金额计算出环保投资费用及其经济社会效益。2002年以来日本一些大企业通过实施环境会计指南,加强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在增加环境投资的同时也取得可喜的效益。如日立公司环保费用及设备投资总成本为336.3亿日元,带来的效益达到41.6亿日元。(2)取得ISO14001认证。1996-2002年日本上市企业取得ISO认证的比率,已从4.3%增至62.3%;非上市企业也从3.9%增至47.0%。到2004年2月,日本取得ISO认证的企业数已达14309家。[4]18(3)健全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为全面实施ISO国际环境标准,近年日本企业也逐步健全了内部环境管理体制。这主要有6个方面: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对环境负荷进行把握和评价;②制定环保经营方针、目标和行动计划;③建立并实施环保目标和计划的责任体制;④对本企业的环保行为不断进行监督检查;⑤企业从领导到全体员工,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将环保视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齐心协力落到实处;⑥建立并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国内外环保组织及所在社区的环境信息交流。随着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健全,环境管理效果也日渐显现。据日本国内电机厂商2002-2005年环境行动计划预计,通过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今后10年间环境效率将提高2倍。[5]75

2.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日本企业通过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环境会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1)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了规定。按照规定,日本企业对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5项质量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可核实性。其中,相关性强调对具有环境影响的重点事项必须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和报告。可靠性则突出诚信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要做到公正与谨慎。这无疑与当今困扰全球会计界的诚信危机有关。(2)环境报告书已成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环境报告书是企业伴随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对环境影响程度及为消除影响采取自主行动的说明。它是将企业自身的环保方针、计划和业绩等对外公开,供有关部门、消费者和客户对企业环境会计乃至环境管理进行评价的资料。早在1994年世界产业环境协议会就提出了《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按照国际惯例,环境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有4项:①经营方针与体制;②产品、制造工程的环境影响;③环境活动的财务开支;④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等。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的。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环境报告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项目(经营者序言、企业概要等);②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概况(方针、目标、计划、业绩、环境会计信息等);③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体制、研究开发、信息公开、规制遵守、社会贡献等);④降低环境负荷(状况及对策)。[5]113另据日本学者八木裕之对199家上市企业250份环境报告书的调查显示,近年日本企业的环境报告书有3个明显趋势:一是每份报告书都详细拟定了环境成本、环保效果、经济效益的计量范围和计量标准;二是建立了与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相联系的外部环境会计,或披露内部环境会计信息;三是披露与利益关系人相配比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6]近年来,日本环境报告书的企业迅速增加。1997-2002年,环境报告书的企业数从169家增至650家,所占比率也从6.5%增至21.9%,预计2003年将达到900家。[3]98(3)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已成新时尚。近年在日本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议论的高涨,一些大企业在以往环境报告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报告书》或《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调查显示,在环境报告书的企业中,已有超过1/4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书》或记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4]21

3.完善实施环境会计保障体系

近年日本随着《新环境基本计划》的实施,在推进企业环境会计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单靠企业自愿和主动性还不足以推进环境会计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逐步完善实施环境会计的保障体系。(1)强化政府监管。政府为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宏观管理,除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外,还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有关的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1999年环境省颁布《关于计算和公布环境成本的指导标准——旨在建立环境会计(试行方案)》;2000年了《建立环境会计系统(2000年报告)》;2001年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Ⅱ》(副标题为“对于经营管理中进一步利用环境会计内部功能的思考”);日本现行的《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是在以往实施的标准、指南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开展第三者机构审计。据环境省《2002年环境简易企业行动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50家企业中,有131家(占20%)的环境报告书已经接受第三者机构审计,打算接受第三者审计的为190家(占29%),二者合计约近企业总数的一半。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第三者机构审计指南,争取尽快施行。[4]20

4.推进环境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跨国经营,聚焦外部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举措。(1)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合作研究。2002年10月由名古屋大学主办在名古屋召开了亚洲会计学会第三届年会,就环境会计、目标成本、亚洲会计实务等进行了研讨;2003年10月日本金融机构参加联合国在东京召开的环境计划与金融会议,就环境投融资对象的选定、促进环境金融商品开发及构筑最佳环境金融体制等进行了交流,发表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东京宣言》。(2)积极开展国际间信息交流。日本企业为把握环境会计国际动向,积极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环境会计专家聚会(UNDSDEMA—EWG)和亚洲太平洋环境管理会计网(EMAN—AP)等活动。[2]218(3)通过跨国经营拓展环境会计。本田技研工业公司被誉为日本开展环保活动的先驱企业之一,也是通过跨国经营拓展环境会计的一个典型。本田的海外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通过举办环境展、环境学校、广告、新车展以及因特网等多种形式,将环境问题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信息及时公之于众,取得了当地公众的信赖,也推动了企业环境会计的拓展。

三、日本企业环境会计新进展的背景分析

篇8

关键词:绿色管理;学校;教师

一、学校绿色管理的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达国家“公害”发生后,“绿色思想”开始萌芽,人们开始更加环保地生产、管理。随后,绿色思想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管理理念也带来了零星的冲击。20世纪末期“绿色思想”开始向教育文化领域渗透,“绿色文化”“绿色教育”等理念开始在教育领域盛行。当前实施“绿色教育”的学校比较多,而将“绿色思想”用于教育管理还仅仅是近几年的事,真正用于教育实践的学校更是为数不多。因此,将绿色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对教育管理来讲还算是新鲜事物。

二、“向光性”对学校绿色管理启示

植物对阳光产生反应,主要是因为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这种反应被定义为向光性,这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所有植物都努力寻求阳光,它们可能通过攀缘大的树木得到阳关或是沿着地表生长到开阔地带,以得到充足的阳光。阳光越充足,植物生长得越好。如果我们把学校管理的每一个教职工或者是学生假设为一株株植物,他们是否也有这种向光性呢?答案为“是的。”这种向光性在管理上把它理解为减少管理的层级,让尽可能多的“植物”接收“阳光”的照射而更好地成长。

三、学校绿色管理的定义

“绿色”是常见的一种颜色,是一种比刚长的嫩草的颜色深些的颜色,她象征勃勃生机,寓意着和谐。基于植物向光性的理解,笔者认为学校绿色管理是一种意在减少学校管理层级、缩短管理渠道,增强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模式。学校绿色管理可以有效地克服层级管理中层层传递信息造成的时间缓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扭曲;避免“隔山打牛”而导致鞭长莫及的尴尬境;有助于实现管理层与执行层面对面,及时发现、研究并有效解决问题。

四、学校绿色管理的实施要领

(一)注重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保持学校勃勃生机和绵延不息的生命之根本。当前,“功利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无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牺牲学校发展甚至学生发展为基础,取得一些短期的成绩。正如我国集训出的一些奥运冠军,他们取得奥运冠军退役后,由于其他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导致工作生活非常困难,有的为了生活沦落到卖金牌甚至落魄到乞讨的程度,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因此,要动员广大教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按绿色理念指导各自工作,抛弃目光短浅的教育功利化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管理理念。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绿色管理者把教师看成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把教师的成长看成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整个学校教育才有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可能。其次还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体现。绿色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从而实现最佳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在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体现“绿”的观念和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播撒“绿色的种子”,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意义。

(二)民主和谐管理

和谐是绿色管理的另一重要理念,即内外环境的和谐。民主和谐主要指内环境中的人际和谐。学校管理重在诚信,经营学校就是经营民心。在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面对的是一个比较看重民主和自由的知识分子团队,管理上的尊重与民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人,一方面是学校的管理对象,从另一角度讲也是管理学校的主体,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方针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为此,绿色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充分体现教师的监督、参谋作用,弘扬政务公开,推行民主评议,真正展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制定教师合理化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教育、评价教师要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取长补短、全是英才的理念。总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先行的治校方针,建立民主管理体制,调动积极因素,使学校教师逐步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三)追求内涵丰富的校园绿色文化

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洁净校园也是绿色管理对校园内环境的需求。绿色管理的本质就是以尊重人的生命个性为核心,以展现人的生命活力为主旋律。绿色管理模式下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性、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文化。在这种理念下的绿色校园应该体现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以人为本的规则系统、共生共荣的学校利益与师生个性需求的和谐统一等。总之,绿色校园文化是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体现“生本”特色的育人文化。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因而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联系紧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就是在人们在生产中,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投入的所有要素,资源是经济学上的专业名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不仅指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者的能力,还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体质条件、专业技能以及情商、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1.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特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使用价值发挥出来,进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工作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劳动者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预见性的激励、组织等措施,实现员工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员工管理这一个内涵,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人力资源管理,让人才开发和员工管理的手段更加丰富,为了实现岗位和员工之间的匹配性,不仅要进行工作设计、流程规划等,还要进行关系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强调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认为员工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发挥员工潜能来实现员工价值的提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视工作设计和职业规划,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加强业务培训,真正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

1.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职能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包含如下内容:员工职位分析、员工职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员工管理工作等。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员工潜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职能:获取人才、整合统一、适时调控、人才激励和开发潜能,这几个职能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1.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分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恰当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开发员工潜能并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包括能够提供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所有个体。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人力资源并进行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个体之间的矛盾,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将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实现组织或者团队的目标。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或者团体中的人员作为可以开发的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人才和职能的最佳配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将岗位和员工协调后,才能实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实现组织的共同进步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只有提高了组织的综合实力,才能让成员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进一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给组织带来更大的贡献,并由此实现良性循环。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近年来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出现了诸多新的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不断发展和革新,并且给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其他领域的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都非常重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时刻关注着政策方针的变化。从宏观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规划,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能够将科学技术最大化地转化为生产力,尽量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确保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平稳运行。

2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催生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完善,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诸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因此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这两个方面,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2.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即产业结构优化、高产出低投入、市场供求关系平衡。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尽量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者供给不足的局面,将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平衡性,切忌用环境质量的降低和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坚持低碳发展的理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传统产业也得到了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健康合理,这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分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经过这一系列的转变,可以看到科学规范的管理各类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源有很多种,如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这其中最核心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够调配其他所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产,实际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对经济资源转化效率和财富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维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就是能够满足对人力资源的最佳匹配和需求量,对人力资源的组成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自市场化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之后,人力资源的重心也由包就业包分配转化为自由求职和自由招聘,人才流动性很大,而人才市场也更加开放,人力资源更加丰富。在新形势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随之变革。

3.1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只有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流动人才都会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也是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必须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部门通过合理调控,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均衡性,现阶段需要重视培养新兴领域人力资源,但也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

3.2重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调控,实现可再生人力资源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律法规、采取经济手段等宏观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受到相关方针政策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浅层次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还包括更加细化的对各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经过不断研究开发更加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而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才具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权限,例如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而政府才拥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福利保障,就必须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必须实现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同步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趋向这个区域的意向会更强,显然经济发达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也较高。因此,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人才可持续再生,而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4结语

综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化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素芳.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

[2]陶红斌.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4(9).

篇10

当天,全港最大型的步行筹款活动之一“新世界百货苗圃挑战12小时慈善越野马拉松”开启,2220多名参赛者为内地贫困高中生筹募了超过270万港元的助学善款。新世界百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界百货)首次成为这次活动的冠名赞助商,包括董事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张辉热在内的多位员工组队参赛及担任义工,全体员工更合力筹得45万港元善款。

能够倡议起从全线分店到总部的全情投入,新世界百货企业事务总监胡玉君印象深刻,却也不很意外,认为对于类似的活动,“高级管理层一直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并鼓励各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她同时是公司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负责策划和统筹了这次赛事。

作为一家起步香港、背靠内地市场的大型百货公司,新世界百货近年发展迅速,时下也面临着来自线上线下销售、消费者服务体验、可持续社区与供应链关系等诸多议题的挑战。在界定了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员工福利及发展、营运惯例等四项重点可持续发展议题后,新世界百货努力提升差异化服务,其正在以及将要做的还有很多。

胡玉君拥有文学、经济学的学科背景,在新世界百货首次入驻中国大陆市场的1993年入职,算得上公司“元老级人物”。在港办公的她基本上每月来往内地一次,参加在上海的管理层会议。“专业、敬业,同时给出清晰的工作目标和策略”,相熟的同事对本刊记者说。“我将继续努力,透过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及完善公司在四个重点工作范畴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她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

将出首份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

《WTO经济导刊》:新世界百货如何界定在中国的核心可持续发展议题?这些议题怎样同新世界百货所在的行业和主营业务相结合?

胡玉君:新世界百货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非常全面和广泛,包括助学、敬老、赈灾、助残、环保等范畴。秉承“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公司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儿童。

此外,2014年公司更出版了首本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咨询了利益相关方意见,了解到他们对公司公益慈善、采购政策、环保产品、节约能源等多个领域的议题尤为关注,从而帮助我们设计出最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及活动。

《WTO经济导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社会责任管理。据了解,新世界百货也在2012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会如何展开工作?有无相应的考核或评估?

胡玉君:新世界百货早在2010年2月便成立了跨部门的新世界百货环保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司整体的环保政策及方针。为了更有效规划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蓝图,公司于2012年3月重新批审可持续发展管理架构,把该委员会升格为新世界百货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政策”为骨干,由上而下,确保可持续发展工作落实执行。

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可持续发展长远的愿景及方针,并由委员会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统筹及协调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员工福利及发展以及营运惯例等四个范畴的工作。委员会下设有执行委员,检视其进展及成效,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按政策及理念执行。

差异化服务下的自营品牌突围

《WTO经济导刊》:目前,零售百货行业面临着线下、线上的充分市场竞争。作为一家传统的线下零售集团,新世界百货如何提供差异化、有特色的消费者服务,同时顺应在线零售的趋势,吸引消费者,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胡玉君:在差异化服务方面,我们继续优化百货店的室内设计、布局、业态比例及品牌组合以提升分店定位,并持续加强店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引进特色餐厅。公司更于2013年6月启动“新世界乐园”概念,丰富分店内的儿童及休闲娱乐设施,打造一站式百货,满足不同客群的消费需要。

此外,公司在2013年3月便打造自营品牌LOL原创生活概念店,采用买手制的经营模式,销售从全球搜罗的护肤品、电子周边产品、艺术品及家具等生活精品,藉此增加差异化优势。公司还在电商平台开设线上门店,以实体及虚拟两种方式加快自营品牌的拓展步伐。

在线上推广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改变了时下的消费模式。为此,公司将拓展O2O营销模式,与知名电商在会员招募、线上支付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吸引线上用户访问实体店。

面向供应链和社区的信念传递

《WTO经济导刊》:新世界百货的发展离不开完整、可信赖的供应链,如何推动供应链合规经营,提升其与新世界百货共生共融的责任感,分享新世界百货的可持续发展信念?

胡玉君:我们积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至供应链,透过制定有关供应商管理的政策及制度,确保他们在环保和企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能与我们的标准一致,比如通过关联刊物、举办可持续发展活动及开展供应商提升计划等。

我们更自2013年起,展开了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计划,引进供应商守则及可持续发展自我评估问卷,在招标或向主要供应商要求提供报价时,连同合同一并发出,藉此与供应商分享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信念,鼓励各方一同参与。

《WTO经济导刊》:新世界百货承诺要“建立可持续社区、提升社区生活质素”。那么,新世界百货淮备从哪些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与社区共享公司的发展成果,改善其生活水平?

胡玉君:公司一直致力在业绩表现与社会利益之间作出平衡,以求建立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共融社会。公司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社群,为他们提供足够及平等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另外,配合中国政府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新世界百货近年积极把分店的业务拓展至周边潜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的业务。我们透过提供就业机会及培训零售业人才,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年的伴随和见证

《WTO经济导刊》:您如何看待自己作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在新世界百货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过程中的角色?期间,您如何争取公司高级管理层及业务部门的支持?最近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

胡玉君:公司一直十分关注及支持可持续发展议题,一直以来,高级管理层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并鼓励各部门积极支持及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截至日前,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去年首次冠名赞助“新世界百货苗圃挑战12小时慈善越野马拉松2014”,不论公司上下均予以很大的支持,员工及公司一起筹得45万港元善款。

我们在全线分店设立展览、印制海报、单张等进行宣传,在马拉松比赛当天举行统一主题的“亲子寻‘圃’挑战半小时”活动,邀请顾客一同感受竞赛的热烈气氛。在总部层面,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辉热更以身作则,亲自带领一众同事参与12公里的比赛。此外,还有多位同事在终点担任义工。

《WTO经济导刊》:您供职于新世界百货数年,认为公司哪些方面最有吸引力?在助力新世界百货根植中国市场方面,您有没有为自己设定一些特别的计划或目标?

胡玉君:我在新世界百货工作20多年了,可说是伴随和见证着公司的成长。我认为新世界百货是具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多年来,公司一直积极透过义工活动、筹款等回馈社会;公司也十分关爱员工,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帮助员工胜任目前的工作,与公司迈步向前,并为社会培育零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