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自查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自查评估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和《省统计局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省统计督查制度》、《市统计督查实施方案》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督查的目的
统计督查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保障我区实现“两个率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统计指标数据真实、可靠。同时,通过督查,进一步树立街道统计工作的法制观念,发挥统计工作职能,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督查的时间和内容
(一)、时间安排
按照市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计划从2012年开始,分三年对所辖街道进行全面督查。2012年督查单位为红梅、局前街道,2013年督查单位为茶山、新丰、北环、朝阳街道,2014年督查单位为雕庄、青龙、兰陵、清凉街道。
(二)主要内容
1、统计基础建设的情况。包括街道统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经费落实情况,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等情况。
2、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根据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方法制度的规定,开展统计工作的情况;统计数据的搜集、公布、使用情况;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自查自纠情况等。
农业专业主要督查:农业总产值、农业中间消耗和农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否准确。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是否正确,是否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工业专业主要督查:现价工业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增加值等指标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的实际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专业主要督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质量,具体查项目立项依据、工程进度、项目完工等情况,以及是否按统计方法制度上报数据。
服务业专业主要督查:增加值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重点看比重占前三位的行业;商业营业额、利税总额、利润等指标的数据来源,限额以下企业抽样方案执行情况。
三、督查的组织和实施
督查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被督查街道自查自纠。被督查街道应根据督查要求,组织自查,同时根据统计方法制度和各相关指标评估办法的规定,对近年来,特别是报告期和上一年度的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通过自我检查和评估,主动纠正存在问题。自查自纠情况和评估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区统计督查办公室。第二步,区统计局组织督查验收。在被督查单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区督查办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实,并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反馈街道。
四、组织领导
统计督查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水平要求高、时间要求紧的的工作。为加强领导,决定成立市区督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统计督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人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统计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相关工作要求
1、每年9--11月,区督查办将组织督查验收,被督查街道按要求将自查自纠评估报告于8月底前报区督查办。
2、督查验收中被督查单位要如实向督查人员提供真实、准确的情况,不得提供虚假资料,不得阻挠或变相阻挠督查工作,不得欺骗、误导督查人员。如发现上述行为,经调查属实的,将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查处。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为港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目标要求
在港区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逐步规范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工作。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方法步骤
(一)、成立专项行动小组(2012年4月)。
积米崖港区管委根据《关于开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立即成立了以港区工委副书记任主任的积米崖港区管委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试点工作。
(二)、开展摸底调查阶段(2012年4月)。按照层级分明、分类清晰、填表准确的要求,港区对辖区内的全部生产企业进行摸底,录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摸底表》(见附件二)。
(三)、企业自查自评阶段(2012年5—6月)。自评工作是级别评定工作的基础,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关键。试点的生产企业要对本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作出评估,写出评估报告。按照《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级别评定标准》和《评级办法》逐条逐项进行自评,填写《市行业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级别评定申请表》(见附件三)连同评估报告报港区专项行动小组。
(四)、组织评级阶段(2012年7—8月)。市专项行动办公室负责评级的指导协调工作,积米崖港区管委专项行动小组负责初审,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复核确定。
(五)、社会公布(2012年9月)。评级工作结束后,评级结果统一向社会公布。
(六)、分类整改阶段(2012年10月)。按照“A级抓巩固、B级抓提升、C级抓整改、D级抓督办”的总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对不同级别的生产企业分类指导和监管。
(七)、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1—12月)。市专项行动办公室组织对试点镇、街道办事处、部门、企业工作情况进行验收检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评级的准确率情况,企业负责人主体责任意识评估情况,制定分级管理措施情况,摸底、申请、评级、统计等资料整理建档情况。验收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将要求有关部门对试点的生产企业重新组织评级,并对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四、组织领导
篇3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银行员工个人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员工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一即将过去的_月是我银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见证着我从全身心投入职场到全身心投入开口营销与网点团队中,这个月我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被行长表扬说桌面整洁和勤于开口营销、第一次被顾客大妈表扬说服务态度好、第一次出现正式差错、第一次合作出了单笔10万的建信金富多保险大单、第一次制作名片和重要客户交换联系方式开始识别和培养自己的客户群…日常柜面对私业务操作也进入了熟极而流的状态,业务量最快是当日100笔交易193张票,算是一个比较成熟但尚有优化空间的工作状态。
一、_月工作成绩——小柜员营销路
本月是我开始收获营销硕果的第一月:累计营销29万金富多趸缴保险(15万成功14万退保)、2万金富年年期缴保险、7张预审批信用卡和3张龙行无忧保险卡,一共受到支行个金部4次业绩通报表扬,在同届新人中算是不错的成绩。
1,我的营销历程:
目前国内银行业更像一个薄利多销的金融消费品工厂,或者说是金融产品大型超市,在基层网点锻炼的我们和其他服务业员工本质接近,都是这所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作者或者超市导购员,只是产品种类和技术含量可能复杂些。营销资源业绩这些指标不但是国内银行业的核心,更是基层员工们赖以生存和晋升的根本。出类拔萃的银行业精英很多是营销和业务条线出身,真正出色的银行家也往往是最顶尖的销售。
在进入本行之前,我就根据自己热爱社交喜欢分享交流影响别人的性格兴趣和学历背景过往营销业绩不错等诸多因素确定了自己未来要走银行业的营销和业务部门方向,来到网点锻炼后,我也开始结合实际思考如何不断优化在基层成为更优秀的金融产品导购员。一个真正的银行家不但要有良好的直觉,经验和资历带来的准确判断力,也应该能够做到专业能力和客户资源并重,看准客户卖对产品成为朋友持续合作?倒推回来目前我该做的两件事情就是:(1)对自身逐渐聚焦定位,耐心学习积累沉淀最终成为某个细分行业或领域的专家;(2)开始学习识别和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群体——这两项都是非常长远的目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可以说是除了不断提醒自己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外又一项终生的功课。
自10月份养成了开口营销的习惯掌握基本技巧之后,11月我正式开始了对客户的全力进攻,11月初有客户有意购入1万金富多但最后即将成交时才发现存折非本人而且忘记了存折密码,在我继续开口营销的努力下,10号我正式卖出了第一单保险——6万金富多和1万金富年年,谁知金富多的客户当天就回来说夫妇意见不合退保了,在这不得不感慨在银行前台隔着一面玻璃真心可以目睹到社会百态无奇不有。得到支行第一次通报表扬后我再接再厉,陆续在22号,25号和29号合作营销出了10万,5万和1万的保险业绩,算是营销之路上一个良好的开始,也算是银行家成长之路上第一个值得铭记的里程碑。
2,我的营销经验:
(1)分析利用网点优势和客户结构:我们网点坐落在中高档小区旁边,存定期的私人储户很多,而且大多是老客户,对我们网点一贯的保险产品营销的消费能力和接受程度都较高。另外我从VIP窗调到普通窗后,主要客户群也从中产阶级转移到了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相对中产阶级来说理财观念会比较保守,理财需求也比较模糊,消费能力更低,出现大笔业绩的可能性会更低,但是普通窗也有一个VIP窗无法比拟的优势——VIP窗的客户大多被客户经理维护完毕,普通窗的客户偶尔会有一些他行或者他点的重要客户,可以说是漏网之鱼,这些重要客户都是我可以着力营销和培养的未来资源。
(2)掌握产品特点和营销话术后勤开口,以基数换概率,同时自己也要不断优化营销话术和配合技巧:在银行前台柜员能做的营销工作更多是识别意向客户,初步推荐后呼叫客户经理和后台过来联手拿下客户,这个过程中牵涉到的主要问题有:注意判断意向客户是否不足或超过产品要求年龄,是否携带本人身份证和卡折,以存取定期的客户为主要目标,对客户的个人资产等隐私信息要注意保密,客户经理营销时柜员不要过多打扰,营销时要注意说明产品细则和风险提示等等…当然,这一切的技巧都要建立在你的开口营销基数上,如果不勤于开口,再强大的营销技巧也是白搭;
(3)注重团队配合——如前台后台加客户经理三者联动营销: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特别是对于银行网点这么一个小团队而言,各个岗位配合营销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以一个完整的客户营销环节为例:柜员前期推荐,后台适当帮腔,客户经理作为营销主力协力拿下客户后柜员尽快替客户办理产品签约,客户经理携带客户进行后续资料复印整理维护工作,每一环都紧密相连,如果彼此独立很明显整体效率会大打折扣,另外很重要的是要学会支援同伴,业绩分成时要大方,如果你的考核业绩已经超额同事未完成时也可以拉他一把。
(4)制作名片与客户保持联系,做好后期维护工作:本月我参考其余网点新同事的做法,向本网点前辈借用名片制作了自己的名片,和我认为的重点客户互换了联系方式,也有利用微信等通讯工具保持日常联系,不定时解答客户疑惑和推荐最新产品信息,初步感觉还是可行的。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紧抓维护客户这个根本目的不变,一切正当途径渠道都是可以利用的,当然,在和客户的交往中,真诚服务的内心必须始终是本质。
二、_月思考心得
1,营销的三重境界
这个月去听了招行讲师的银保大讲堂,途中他提到自创的营销三重境界理论:(初级)营销是单纯卖(产品),(中级)营销是卖替客户量身定做的综合解决(方案),(高级)营销是当你到达了专家级后,卖你根据过往经验针对这类客户的最优(标准)解决方案。对此我深以为然,联系到日常的银行产品销售,就可以看到我自己目前采用的还是比较初级的营销方式,但是要从初级晋升到中级再到高级,也就是一个银行业新人成长到真正的银行家的历程,这途中除了上述直觉经验资历带来的判断力等专业能力外,也需要你不断积累升级自己的客户资源,不得不又一次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
2,出业绩与学做人
如果说上柜这段日子除了出业绩外我学会了什么,我想会是学做人——也在此感谢各位网点前辈对我言传身教的点滴为人处世之道:
(1)独立自主
刚开始上柜可能由于工作要求严格害怕差错所以老是问东问西,后来主管和师傅都叮嘱我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放手去做,自己先独立判断不懂的再问别人,意识到独立自主重要性后自己逼自己先独立解决,逐渐就可以熟练操作不再依赖了,生活大小诸事亦然。
(2)严谨合规
如果要说柜员这项工作对一个银行业新人的最大好处,我想会是培养你从此谨记银行业的高风险与严谨合规意识,银行业作为与资金打交道的高风险敏感行业,处处工作皆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3)勤于助人
在网点团队里,大家更像是互相帮助的一家人,特别是新人更要多帮助前辈早日融入网点大家庭里,经过这段时间各方面努力我也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团队中,其实多留心你就可以发现很多帮助别人的机会:找机会请大家吃早餐或晚饭聚餐、提前准备好各个窗口共用的物品资料、早上回来时先替前辈开机、午休时让前辈先关窗吃饭、关门时自己负责做完最后一个客户清场、下班后清洁打扫协助搬箱、自己的营销业绩超额完成时分成帮助前辈等等…都说营销靠团队,职场更靠团队,你的个人品牌乃至团队凝聚力,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助人之举中逐渐建立,当你需要帮助时,整个团队也会来助你一臂之力。
银行员工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二转眼一年时间已过半,回顾过去半年中的工作,有进步也有不足,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主要方面总结成以下几点:
一、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个人政治修养
我一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 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为人正直。通过学习,使我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领会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学习也使我认识到:工作岗位没有高低之分,一定要好好工作,不工作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银行基层一线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立足本岗位,努力学习来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我是一名前台员工,所以在客户中树立起单位的良好形象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这几年的前台工作,使我逐渐积累出了一套怎样提高日常服务质量的经验——坚持原则,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联社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做到不违规操作,遇到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办理有损银行利益的业务;遇到客户着急的业务,从不拖延;当客户前来询问业务时,能够认真细致不厌其烦的耐心讲解,作到“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上帝。这样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我社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另外,过去半年的工作,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不足之处。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一些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水平,上半年我通过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基础知识考试。平时也常利用网络了解国际形势和国内外大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业务理论知识更充分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工作积极主动,团结同志,互相帮助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在日常工作中始终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上半年,我从四墩子调回新桥信用社,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每天大负荷,使我每天回到家都感到十分疲惫。尽管如此,我在工作中,还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
下半年,我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吸纳更多的存款,为新桥信用社的效益能够迈上更高一级台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银行员工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三在__支行,我从事着一份最平凡的工作——柜员。也许有人会说,普通的柜员何谈事业,不,柜台上一样可以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卓越始于平凡,完美源于认真。我热爱这份工作,把它作为我事业的一个起点。作为一名农行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我深切感受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柜台服务是展示农行系统良好服务的“文明窗口”,所以我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用心服务,真诚服务,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羸得顾客的信任。
是的,在农行员工中,柜员是直接面对客户的群体,柜台是展示农行形象的窗口,柜员的日常工作也许是繁忙而单调的,然而面对各类客户,柜员要熟练操作、热忱服务,日复一日,用点点滴滴的周到服务让客户真正体会到农行人的真诚,感受到在农行办业务的温馨,这样的工作就是不平凡的,我为自己的岗位而自豪!为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一是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时刻不放松业务学习;二是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三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四是清醒的认识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一直以来,我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确确实实干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业绩。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一线的员工,注定要平凡。柜员,银行最基本的岗位,就如一栋大厦,柜员就是象是其中的砖一样普通.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那些诸如存款、取款,账务录入,收收放放,营销维护,迎来送往之类的枯燥运作和繁杂事务。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够奉献,奉献我们的热情,奉献我们的真诚。平凡的我们一样能够创造出一片精彩的天空,没有根基哪来高楼,没有平凡哪来伟大!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平凡的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
银行工作需要的是集体的团结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员工,我不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干好,还注意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新来的同事适应新环境,适应新岗位,适应新工作,使他们更快地熟悉相关业务,较好地掌握业务技能。我注意引导他们从账理出发,而不是教他们如何进行简单的菜单操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还将自己的工作学习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我想,这样的教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会让他们学到业
务知识点的本质,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去年相继有四名新同事加入到我们支行,他们虽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但对于临柜操作技能来说,尚有欠缺。为了能使他们尽快上岗,我对跟班实习的新同事耐心进行操作章程的培训,特别是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办事,人走章收、抽屉锁好、电脑退出画面等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于他们的薄弱环节—技能,也将自己平常练习的心得告诉他们,供他们参考。通过一段时间的双向努力,他们已能熟练进行单人上岗操作了。为支行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只有整体的素质提高了,支行的业务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大家共同努力,在新区温暖的大家庭里快乐的工作着。 银行新进人员渐渐增多,在帮助他们同时,我也看到他们的优点,时时让我有危机感,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能满足现状,要甘于平淡,但不能流于平庸,既要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将手中的工作完成,也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银行工作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前台柜员应该具备更高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将工作干得更好。于是在紧张工作之余,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取得了《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等各类资格证书。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做到操作标准、服务规范、用语礼貌、举止得体,给客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实际办理业务时,在保证遵守我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灵活掌握营销方式,为客户提供一定的方便,灵活、适度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快捷的服务。完美源于认真。在做好柜面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我们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因为,没有挑剔的客户,只有不完美的服务。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刻苦钻研新知识,新业务,理论结合实践,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技能。我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办理业务时,尽量做到快捷、准确、高效,让客户少等、少跑、少问,给客户提供及时、准时、定时、随时的服务。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来推动你”。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农行金融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开创农业银行美好明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为了迎接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检查,规范支行个人理财业务,根据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我支行对200_年以来的经营业务进行了全面、逐项、细致的检查,现将开展自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员配备情况
为了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合规销售,支行配备了专职理财经理一名,该人员已通过__银行总行的理财经理资格考试、并取得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所有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保险、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均由专职理财经理销售。鲜有一般产品销售人员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情况发生,现已全面杜绝。
二、销售流程
支行理财经理均是在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的前提下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并为每一位购买产品的客户填写《个人客户投资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理财经理根据其评估结果,向客户推荐相应得理财产品。《评估报告》经理财经理与客户进行签字后,交由支行理财主管审核并签字,单笔购买金额超过100万的客户,《评估报告》还经由支行分管个人理财业务行长签字。自查中发现有少数客户的《评估报告》未经支行理财主管签字审核,已补交给支行主管审核。
在具体的理财产品销售前,理财经理均向客户说明了产品结构、风险、收益等相关信息,让客户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基础上作出选择。理财产品的《合约》、《合同》、《风险揭示书》中客户资料均填写完整。 三、资料档案保存
20__年以来,所有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报告》、《合约》、《合同》、《风险揭示书》等文件资料均保存完整,并按期装订成册,入库统一保管,其中,《客户风险评估报告》实行专夹保管、一年内有效的保管机制。支行理财经理为每期产品和《风险评估报告》建立了详尽的客户电子档案,方便及时了解客户情况和日后与客户沟通。本次自查中发现有些风险评估报告未装订建表,拟定于今天下班前完成建表装订工作。
四、今后工作计划
支行虽一直坚持专职理财人员介绍、合规销售理财产品, 但本次自查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近几天集中整改。在今后的工作中,支行将继续坚决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合规销售、定期开展个人银行理财业务自查工作,保证__银行芜湖__支行理财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篇4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税务机关;程序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73-03
纳税评估是注册税务师(Certified Tax Agents,以下简称CTA)从事的重要涉税服务项目。随着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税收监管机制的健全,以及企业纳税意识和税务管理水平的逐渐增强,一些高端涉税服务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特别是《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不少企业为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选择聘请CTA对其涉税事宜进行纳税评估。笔者基于对企业纳税评估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愿与广大同人探讨。
一、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含义及比较分析
(一)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含义
CTA纳税评估是指CTA依法接受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涉税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其他资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专业经验,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涉税资料及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和评估,以确认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及时发现、纠正并处理涉税事项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等异常问题的工作。CTA纳税评估其实是企业为提高其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委托中介对涉税事项自查的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平等性、公正性、专业性。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就是根据税收征管中获得的纳税人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并及时发现、纠正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对异常申报等专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为征收管理指出工作重点,提供措施建议,从而对征纳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比较
两种纳税评估方式比较如下:第一,评估目的不同。CTA纳税评估目的是帮助纳税人健全税务管理制度、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查找并纠正涉税事项中出现的错误和舞弊,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行为审查把关;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第二,评估性质不同。CTA纳税评估属于民事行为,是在依法接受委托的前提下,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执业原则,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是国家依法进行的强制性行政行为,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和积极配合。第三,评估主体不同。CTA纳税评估的主体是CTA;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主体是税务行政机关。第四,评估依据不同。两种纳税评估依据除了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外,CTA则依据协议,按照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和执业准则,凭借执业经验和判断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办法》及其相关规定。第五,评估的法律效力不同。CTA纳税评估属于自我评估,出具的评估报告或建议书等材料,属于企业内部管理文件,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泄漏给第三方;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后,若发现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须立案查处的,将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评估部门将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六,评估收费不同。CTA纳税评估是为纳税人提供的有偿中介涉税服务活动,新颁布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30条规定:“税务师事务所承接委托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费用”;而税务机关开展的纳税评估属于政府行政检查行为,由税务机关承担纳税评估检查的全部成本(属税收征管成本的一部分),被评估人不用承担任何评估费用。可以看出,虽然两种纳税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纳税人,都是依据纳税人提供的涉税资料开展评估工作,但是,CTA开展的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执行的纳税评估还是有明显区别,两种评估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各司其职。
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作用
(一)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
CTA在接受委托后,通过制订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实施科学的纳税评估程序,将会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涉税风险。通过与管理当局的沟通,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CTA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通过现场检查、核实、约谈等程序,将会了解企业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进一步指导其规范涉税处理业务。企业通过对CTA纳税评估报告的分析、论证、核实,更易找准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管理工作,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
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并缴纳税款,再由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缴纳情况进行稽查。这种征管模式下很可能发生纳税申报差错和舞弊的情况,这也是造成目前纳税申报质量总体不高的原因。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就成为企业税务管理的关键和重点。鉴于上述考虑,通过聘请CTA为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将有利于借助专家优势保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的合法性、公正性、专业性和及时性。一方面,CTA对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分析、评定,将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偏差,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纳税人的沟通,及时妥善处理涉税问题,有效化解涉税风险。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减少工作失误。
(三)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CTA通过开展纳税评估将处理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全面性、时效性、政策性、专业性,收集、加工、整理这些信息,逐步形成税务管理数据库,建立税务管理风险预警和信息提示反馈机制,将有助于企业今后实施有效的税务管理和开展税务数据预决策。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和CTA通过数据与信息共享及在线交流,将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后续纳税评估工作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这样,CTA就可以通过实施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评估技术,将实时评估中发现的涉税错误和舞弊扼杀在发生之初。
(四)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缓解税企矛盾
新征管模式在普遍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税务稽查的地位。各种专项稽查和日常检查交替进行,经常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意偷骗逃税和无意漏税很难区分,加之对税法理解的偏差,征纳双方容易产生矛盾情绪,不利于营造和谐税收环境。而CTA纳税评估正是通过独立、客观、公正、专业的评估服务,在稽查环节前置了一道过滤网,使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做到自查、自评、自纠,有利于减少涉税差错,降低涉税风险,成为沟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桥梁。这种做法不仅受到纳税人的欢迎,也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有效地缓解征纳双方的矛盾。
三、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程序
(一)签订纳税评估协议
CTA首先应根据对纳税人的初步了解,确定是否接受纳税评估委托。CTA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委托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CTA正式确定接受纳税评估任务后,双方要依法签订《纳税评估协议书》,明确约定双方的责、权、利,特别是针对纳税评估中需要纳税人配合和提供资料的事项等情况应事先在协议中明确。
(二)制订纳税评估计划
CTA开展纳税评估之前,要按照《纳税评估协议书》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根据评估目的和程序,制订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包括综合评估计划和具体评估计划。综合评估计划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评估目的、范围及策略、重点评估问题、工作进度、时间费用预算、人员分工、风险评估及其他。具体评估计划包括评估目标、具体步骤、评估人员及时间、工作底稿及索引。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取决于纳税人涉税事项、生产经营规模和复杂程度。
(三)深入了解企业情况
CTA在签订协议后,必须依据纳税评估计划,深入了解以下情况:(1)企业的生产经营地点、经营规模、经营性质、组织结构,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或事业部;(2)企业资本金规模和构成;(3)企业的各项资产构成、使用等情况;(4)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产品结构;(5)企业的员工构成、工资规模和结构;(6)企业可能涉及的税种和可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采集纳税评估信息
开展纳税评估的前提是采集和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纳税评估信息采集的范围和方法,以“准确、详细、全面、适时”为原则,实行多途径、多渠道的信息采集,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信息、税务登记信息、发票管理信息、纳税申报及缴税信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税控装置信息、税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信息、现场实地采集的纳税信息以及其他途径采集的有关纳税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涉税信息等。对收集的信息要经过筛选、评价及必要的核实,并建立适合纳税评估应用的工作底稿或数据库。
(五)确定评估风险和重点
CTA根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和对涉税信息的分析,要初步评估本次委托项目的各项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针对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和程序,重点降低可控风险,使总体纳税评估项目风险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成本―收益―风险原则开展纳税评估。
(六)设置纳税评估指标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的设置主要是指涉税财务指标,包括纳税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经营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纳税分析指标包括基本评估指标、复合评估指标;财务分析指标包括总税负率(包括各税种)、成本率、利润率、税负增减率、营业收入增减幅度与应纳税额增减幅度比对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等;经营绩效指标包括纳税人经营情况和绩效指标、同行业经营绩效基本指标、上级下达的经营绩效计划指标等。
(七)选定评估参照系
纳税评估参照系选定的主要依据是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和行业平均经济指标。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包括:按增减额、增减率确定出对某一期间总体税源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税种、主要企业;按增减额、增减率确定出对某一期间单一税种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行业平均经济指标包括:按行业利润率确定出低于(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幅度的企业;按行业税负率确定出低于(或高于)平均行业税负率一定幅度的企业。
(八)具体纳税评估分析
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分析时,采取“分税种分项目”逐项进行分析。目前主要是对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进行评估分析,通过对比、核查、分析、计算等方法,利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评估手段,以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评估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政策执行等税务管理各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特别是针对企业在日常涉税处理中遇到的与税法理解不一致、法律规定不明确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纳税筹划的运用等涉税风险较高的问题,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诚信、谨慎的执业原则进行重点评估,确保评估过程的合理合法、科学规范。
(九)撰写纳税评估报告
CTA根据纳税评估相关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要求,在完成既定的评估计划之后,出具纳税评估报告。CTA纳税评估报告是针对纳税人委托的评估事项所做出的最终评价结论,是对纳税人涉税事项是否合法、合理的客观、公正的专业判断,具有鉴证、保护和预防作用。评估报告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报告标题、纳税人名称、评估范围、评估意见、重点问题说明、意见或建议、签章和税务师事务所地址、报告日期、相关附件等,报告的具体格式可以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
四、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解决好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效性
CTA纳税评估服务属于涉税鉴证性质的服务。要与纳税人依法签订评估协议,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这里要防范三种误区,一是混淆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和CTA纳税评估两种行为;二是评估双方要遵循自愿原则,禁止CTA及其执业机构借助行政权力对纳税人实施“强制评估”、“指定评估”;三是CTA自身必须注意控制纳税评估风险,严格依据税法和执业准则开展评估业务。
(二)要保证评估信息客观合法
CTA无论是采集纳税评估信息,还是实施纳税评估程序,都需要确保涉税信息客观合法,如果信息不真实、不合法,就会误导CTA执业甚至导致整个纳税评估的失败。为保证涉税信息的客观、合法,必须对收集到的涉税数据信息进行检验核实,经过审核筛选后再利用,若发现纳税人可能存在虚假涉税信息,并可能影响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时,应通过验证程序核实,若证实其虚假和违法应立即终止执业,所以,收集和评价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
(三)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
CTA在纳税评估中会知悉纳税人许多涉税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属于纳税人的商业秘密,这就要求CTA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出具何种评估报告,都不得泄露这些秘密,或者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CTA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错误和舞弊等行为,有义务向纳税人指明并提出建议,在纳税人妥善处理前不得向税务机关或其他单位披露相关情况。另外,纳税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底稿作为企业的内部文件,除纳税人书面同意外,不得将其报告给税务机关。
(四)依法维护注册税务师合法权益
CTA开展纳税评估会涉及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利益,容易受到来自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等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受某些纳税人或税务机关的授意、指使、强令、威胁等非法行为的侵害,所以,CTA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准则,根据《纳税评估协议》开展评估工作。但当其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受到损害时,必须采取中止协议、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等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税务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 张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方法之浅议[J].税务研究,2003,(4):75-76.
篇5
针对以上实际存在的问题,泰州市国税局二分局及时调整评估理念,突破原有思维定式,跳出个案评估的框框,确立以行业评估为龙头,带动日常评估的新模式,根据区域行业特点,围绕行业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等状况,依托税收信息,实现日常评估和行业评估有机融合,通过采集并建立科学的指标分析体系,制订评估分析模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区域内全行业所属企业进行税源监管,实施行业性纳税评估,做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提炼一个行业,将行业纳税评估和税源分析监控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征管效能。2007年,共对452户企业实施纳税评估,入库税款1246.6万元,加收滞纳金22万元,调减留抵税额135万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同比增收7170万元、3067万元,增长46.23%、148.37%,企业综合税负由05年的3.92%上升至4.53%。
一、规范流程标准,夯实行业评估基础
1、深入典型调查,整合评估资源。分局抽调2名业务骨干专门成立以税源税负分析为主的行业评估指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亲自挂帅,在分局范围内选取同行业中若干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工资支出等信息参数,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比对,围绕一个“准”字,统一标准,确定评估对象。
2、集中联评复审,规范内部监控。在行业评估过程中,分局积极推行了交叉评估、异地评估、多税联评等手段,对于每次行业评估的结果,集中进行复审,统一评估处理标准,公平同行业企业间税收负担,确保环节、程序、内容的准确。定期对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将评估中发现的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责任区,督促整改,实现了对征管质量的内部监督,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执法行为。
3、推行绩效奖惩,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推行了纳税评估绩效奖惩制度,根据企业税负达标率、零负申报下降率、所得税贡献上升率、大要案下降率等相关指标来确定干部的考核分值,进一步明晰了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有效地提高了评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争先进位意识。
二、强化数据利用,提升行业评估实效
为强化行业管理,拓展税源管理的深度,分局选定船舶制造、羽毛制品、绳网带和房地产四个行业作为主攻方向,旨在通过行业评估,寻求管理规律,形成分局评估特色。
1、开展评估项目化管理,提高评估的深度,变评估“面上出击”为“重点突破”。重点针对造船行业实施项目化管理,制订分局造船行业管理办法,建立税源层级监控体系。一是划分税源监控重点。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出口企业,其财务核算相对健全,重点监控增值税税基和所得税税基的差异成因分析;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着重监控是否少报销售、多列进项税金、多转成本、下脚料不申报纳税。二是建立造船行业数据模型。结合业主自报数据情况,在典型调查、摸清行业规律的基础上,分局对相关涉税信息进行了认真分析、测算、对比、提炼,筛选出代表行业规律与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密切的信息指标,按照单体船舶钢板耗用量、钢板平均价格、废边料占耗用材料比、船舶加工费、人均工资、工资定额等方面,建立了造船行业评估数据模型。三是加强模型数据利用。针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中小造船企业,在评估时采用造船行业数据模型按定额耗用来验证企业申报的销售收入是否真实,通过推算企业生产耗用的钢板量、生产成本、销售收入以及废料,及时与企业申报情况比对。对存在差距比较大的企业,及时开展约谈或者实地检查,掌握企业真实情况。四是狠抓过程管理。结合中小型造船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高港区造船企业产品备查表,明确记载船舶名称或型号、合同号、合同金额、开工时间、生产进度、材料投入比例、开票金额、纳税申报金额、巡查情况等内容,要求纳税人按月作为申报附报资料报主管税务人员备查。通过行业评估项目管理,分局造船行业税负达6.65%,税负达标率100%,行业入库税款总额3641.38万元,同比上升260.79%,分局制作的造船行业纳税评估指南,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推广。
2、优化评估工作机制,创新评估手段,变评估“就账评估”为“过程控制”。结合港区实际,我们加强了对高风险行业的监管。一是突出对羽毛制品行业的评估。针对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还存在企业农产品收购上虚开虚抵、现金收入不入账等问题,我们制定了大额收购实地勘察制度、大额交易结算制度、纳税人收购货物报验制度、责任人审验制度,充分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企业投入、产出、销售的物耗比例,倒算理论税负,强化对农产品收购过程的控制,运行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是突出对绳网带行业的评估。绳网带行业是高港区“小而多”的特色产业,我们围绕联动管理狠抓监控分析、预警调研,纳税评估环环联动,重点对40户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采集并测算纳税人相关指标信息,建立起了该行业物耗、能耗、存货周转天数等评估指标参数。对该行业低税负的纳税人,分局开展了专项评估活动,有针对地进行集中约谈,从11个方面进行业务辅导,让纳税人自查自纠,对到期未自查自纠或自查明显不符的纳税人及时组织重点检查,共查补税款139.5万元,行业税负由06年3.73%上升至4.72%。
篇6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准备材料及检查要点》的要求,我市认真开展自查活动,并填写好相应表格,准备好各类待查文件,迎接检查组的现场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市的质量管理水平。
二、积极准备参加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的选拔活动
市站监测人员认真准备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的选拔活动,争取在省级复选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9月份拟举办全市技术大比武,市站及各县站必须积极参加,比武内容将于8月初公布。
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
各站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或实验室认可准则要求,做好站内的质量管理活动。
1、根据质量检查和对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适时改进体系文件。
2、各站在年内组织做好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
3、按要求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监督评审或复评审工作。
四、做好上岗证考核工作
1、组织全市各级监测站监测人员参加省中心组织的上岗证理论考试,要求各站上岗证理论考试的合格率达到98%。
2、按照《省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程序》(试行)的要求,做好市站上岗证操作考核的自认定工作,并组织好县级站的操作考核工作。
3、要求各县站每年一次(6月前)向市站提交《持证上岗考核申请表》和《参加能力验证及考核等情况汇总表》。市站根据申请材料组建上岗证考核组,对县站监测人员进行现场考核。
五、积极参加能力验证及各项考核活动,组织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1、市站、东海县站和赣榆县站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要求参加其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
2、各站积极参加总站的质控考核活动,如近岸海域监测网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
3、各级监测站参加省质量管理组组织的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活动,今年能力验证活动拟定2个项目:水质中锰、总磷。
4、市站在10月组织全市范围内“农村地表水”同步监测检查,比对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5、本年度内组织一次全市降水必测项目的比对活动。
六、继续做好各类专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1、各站继续做好地表水断面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测、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土壤专项调查、饮用水调查、“小康社会”地表水考核等专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配合好省中心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质量监督检查:地表水断面监督监测(抽测)、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盲样考核)、重点污染源监测(抽测),其余专项工作按照相关质控要求开展的质量监督检查。
2、市站按要求认真完成相关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给省中心有关部门: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报告于11月15日前上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于11月15日前上报;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及人员考核、培训情况统计表于12月15日前报。各县站于12月10日前将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及人员考核、培训情况统计表报至市站。
3、各级监测站应严格按照有关环评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实际监测能力开展环评监测,规范环评监测报告的编制。市质管组将于本年度组织一次环评监测的监督检查,确保本市环评监测数据能够说清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七、加强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1、各级监测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总站水字[182号)以及《省环境水质(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等要求,执行相应质量管理规定,加强例行巡查。市站按要求编制自动站管理质控报告,于11月底前报送省中心预警部。市质管组将在9月份组织一次全市范围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检查。
2、迎接省环境监测中心预警部的质控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各站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情况、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以及质控考核。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质控考核方为:标气考核、流量考核;水质监测自动站采取质控考核方式为:盲样考核、PH和DO采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比对、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将同步采集水样并与实验室方法进行比对。
八、加大环境监测人员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
1、市、县站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积极参加省中心举办的持证上岗考核管理等培训。各县站年内至少参加2次以上的外部培训。
2、市质管组组织各县站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或技术交流至少一次。
九、加强日常监测的质量管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监测质量
1、继续加强日常监测的质量管理,各级监测站按照“省日常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样采集、分析控制要求”规范质量控制,用现场平行样、实验室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加标回收样和标准控制样等多种质控措施来保证日常监测的正常进行,各站质量管理员对实验室分析和现场监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认真填写质量记录。
2、加强酸雨监测工作,各站要做到逢雨必测,12月底前向市站报送酸雨普查报告。
篇7
关键词: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110-005
一、引 言
依循行政学的基本原理,评估制度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某一特定系统的整体,或系统内部诸要素和环节的结构与功能的状态,以及判断系统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水平及与预定目标的差距等基本情况,从而得到特定信息的过程的一种制度。[1]作为一种效能检验制度,评估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本科教学、公用事业等多个行政管理领域。近年来,评估作为一种监管措施凭借其程序分明、信息易于共享等优势在规范实施过程中异军突起。在西方国家,面对行政国家时代“井喷式”的行政立法及规范性文件,相关部门为了提高法律规范的质量与效用,倍加倚赖法律效果的评估制度。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12866号令,规定联邦政府制定的重要法规必须进行立法成本效益评估。要求通过对现存规章进行评估来保障规章的及时性、兼容性和有效性,以减少不必要的管制负担。
在我国,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具实际指导作用,因而其质量高低事关依法行政和人权保障的实现与否。在以往的行政法制实践中,事前的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被视为最重要的保障机制。近年来,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已成为政府内部改革的重要举措。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规章、规范性文件施行后,制定机关、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2008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做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
在上述权威性文件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风潮,重庆、西安、广州等地还专门出台了后评估的地方规章,国土资源部也率先出台了后评估的部门规章。与此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立法及行政立法后评估的研究。不过,总体上来说,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为全面了解当前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制度概况,就有必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制度文本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北大法宝及相关政府网站进行搜索,笔者共获得75个关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的文件,对这些规范文本的实证观察构成了本文的基本任务。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主体
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主体,是指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过程中的决定者、主持者,其负责制定和落实评估方案、组织和开展各项评估工作,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评估主体的不同对评估标准和评估对象选定以及评估结果有效性均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从现行规定来看,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中的评估主体存在四种模式,即“谁制定,谁评估”模式、“谁执行,谁评估”模式、“谁制定,谁执行,谁评估”模式以及“委托第三方评估”模式。在本文所考察的文本中,有50个明确规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主体。其中,第一种模式有30个文本,占61%;第二种模式有4个文本,占8%;第三种模式有11个文本,占23%;第四种 模式有4个文本,占8%。这些数据显示,各种模式运用的比重十分悬殊,集中反映出我国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文体制度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评估主体模式单一,实际运行不合理。从表面上看,我国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评估模式比较丰富,但四种模式中的前三种均属于自我评估,主要以“谁制定,谁评估”为主,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机构的自我评估。虽然自我评估在资金供应、信息收集、结果应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这种自律自为的自评自查和自我监督极易产生垄断化、形式化和运动化的严重后果,明显有悖于程序上的自然公正原则,是“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典型写照,稍有操作不当就将沦为行政机关自娱自乐的游戏。从制度运作机能上看,自评模式难言合理。原因在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往往要求评估主体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熟悉专门的方法技术才得以有效展开,而制定机关的工作人员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培训。由此可见,这种单纯的自我评估模式不仅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甚至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评估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是,第四种委托第三方的评估模式由于拥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且身份较为中立,能够保障评估结论客观而可信。不过,稍显遗憾的是,目前仅有极小一部分的地方规定中采行了这一评估模式。
第二,公众主体地位缺失,后评估民主性难以为继。无论是制定机关的自我评估还是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公众参与应贯穿于整个评估过程中。美国学者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在总结公民参与促进公共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性时曾指出:“1.由于公民或公民团体的参与为决策带来了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使得决策质量有望提高;2.伴随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公民对决策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决策的成功执行;3.如果公民能够辅助公共服务的提供,那么,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就会更有效率和效益;4.公众参与将会增强公民对于政府行为的理解,从而会减轻人们对政府机构的批评,改善官僚遭到围攻的困境。”[2]然而,从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文本规定来看,现行制度并未重视公众作为评估主体参与评估过程,只是在相关评估方式中纳入公众意见。毋庸置疑,这种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民主性大打折扣。
三、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对象
出于监督效果的考虑,且囿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繁杂多变,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后评估并非要将所有的规范性文件都囊括其中。如何在大海中进行合理捕捞?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对象遴选标准是探究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时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现行文本大多试图将所有行政规范性文件通过后评估制度一网打尽。不过,仍有国土资源部、江苏省司法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等15个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文本规定了择取评估对象的标准,部分文件还进一步将其分为“优先评估”和“及时评估”两类。在上述15个文本中,有5个规定了“产生重大影响”的遴选标准,有7个规定了“提出意见较多”的遴选标准,有3个规定了“上升法律位阶”的遴选标准,有6个规定了“满一年定限或者过期”的遴选标准,有6个规定了“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上级机关提出建议”的遴选标准,有2个规定了“其他”遴选标准。不难看出,各地政府或部门分别基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影响程度、公众呼声、实施情况以及合法性等因素来识别具体的评估对象。这种针对规范性文件本身存在问题来确定后评估对象的做法值得肯定,但遴选标准的杂乱也是未来制度完善时需要尽量避免的。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在语言学意义上,标准是指合乎某种原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准则、尺度。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标准则是后评估主体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时所依据的准则、尺度,其实质就是一个价值判断。[3]由此,统一且明确的评估标准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活动的具体开展密切关联,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评估工作组的人员构成、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具体评估程序的展开。然而,现行规范文本中有关评估标准的规定要么缺失,要么杂乱。在本文所考察的75个文本中,有30个文本并未制定专门的评估标准,而仅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对象、评估方法等内容中予以类似说明。例如,《安徽省立法后评估办法》第8条规定:“立法后评估的内容包括:(一)合法性。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依据是否修改,与上位法的规定是否抵触。(二)合理性。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制度、措施和手段是否适当、必要,是否符合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设定的法律责任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相当。(三)协调性。与其他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是否存在冲突。(四)操作性。执法主体、措施、手段和法律责任是否明确、具体、可行,程序是否正当、高效、便民,实施机制是否完备。(五)实效性。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施后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公众的反映,实施成本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六)规范性。概念界定是否明确,语言表述是否准确、规范、简明,逻辑结构是否严密。”另有33个文本中有关评估标准的规定则表现出语言冗长、定性模糊等特点,显然缺乏可操作性。剩余的12个文本虽然表述明确、内容翔实,但却也表现出杂乱无章、标准不统一的特点。例如,《国土资源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办法》第6条规定的评估标准是“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安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规定》规定的评估标准则是“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操作性、规范性、完善性、实施效果”。显然,这种各自为政的制度安排极易导致相同情况下评估效果不一致的现象。
评估方法是指后评估主体具体开展后评估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评估方法必须服务于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在本文所考察的75个文本中,仅有《国土资源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办法》、《江苏省司法厅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办法》(试行)等12个文本对后评估方法做了具体规定。总体而言,现行规定多罗列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专家论证、听证会等五种评估方法。事实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后评估往往牵涉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定量、定性分析,而现行规定的五种方式仅仅是关于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对于分析资料、数据处理阶段的方法却未涉及,显然难以满足实际评估活动的需求。究其原因,与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模式的选择有关。在自我评估的主导模式下,评估主体往往缺乏专业性知识,进而导致对评估方法的考虑既不全面,也不科学。
五、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程序
作为绩效评估的一种实际应用,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是信息的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本身及其传输的质量[4]。”据此,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它是由多个步骤、多个环节构成的行动过程。可以说,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程序是保障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中却缺乏相关的方案设计。评估程序的简单粗糙导致评估结果异化,往往使后评估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就本文所观察的75个文本而言,尽管大多数文本都对评估程序或多或少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往往都比较笼统,可操作性普遍缺乏。例如,现有的文本大致勾勒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基础流程: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制作评估报告阶段。但是,对于评估结果的回应阶段,评估责任的追究阶段,乃至评估的启动阶段的规定则极为薄弱。
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后评估程序中,评估结论的法律效力及其后续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当评估主体对实施一段时间后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按照评估办法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内容、方法进行评估之后,评估程序虽已宣告结束,但并不意味着评估的目的就已经达到。进一步言之,最终形成的评估报告只有经过相应的评估回应之后才能使其落到实处,避免出现后评估的“走过场”。对75个现行规范文本的解读显示,30个文本仅规定评估报告结果作为立法计划的依据,而未规定具体修改和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更未明确评估报告的法律效力。例如,《国土资源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办法》第19条规定:“后评估报告中提出制定或者修改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建议的,应当优先纳入国土资源部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提出制定或者修改规范性文件建议的,应当作为制定国土资源部年度发文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应当关注的是,有25个文本明确规定了后评估责任,并将评估的结果与绩效、奖惩相挂钩。
六、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的完善构想
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适用和生效。”立法质量好坏、适用情况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特定的信息反馈机制,因之立法后评估成为首要的检测手段。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初步建成的当下中国,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是未来行政法制发展的重要主题。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不仅是检验政府管制措施合法性、最佳性的核心手段,而且对于提高立法质量、回应社会治理需求具有其他相邻制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避免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陷入空心化的境地,今后应当从如下四个方面对其进一步予以完善。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模式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评估主体具有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有其各自难以克服的局限。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虽然从理论上讲比较客观、中立,能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但现行文本大多规定了受委托者要对委托者负责,受其指导。例如,《广东省惠州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第10条规定:“评估机关应当指导、监督受委托评估单位开展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受委托评估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评估机关名义开展评估,不得将评估工作转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在这种规定之下,实际运行的结果就很可能使第三方成为行政机关行使评估权的工具。可见,为了克服评估主体单一化所导致的诸多负面效应,应当建立一种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模式。笔者认为,理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主体模式是将制定机关、执行机关、第三方机构和公众都纳入评估主体之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四者的良性互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四方联动的评估主体模式不仅能够汲取各方评估主体的优势,提高评估效率,还能打破单一主体思维片面的僵局,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从根本上来说,当下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实践中盛行的“谁制定、谁评估”模式及“谁适用、谁评估”模式都属于典型的“内部封闭式评估”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了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吸收独立民间第三方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外部开放式评估”模式无疑应当成为我国未来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主导模式。
(二)明晰评估对象
囿于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繁多和监督资源的稀缺性,后评估制度显然无法揽括所有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对评估对象设定一定的遴选标准,进而选择最迫切需要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后评估,充分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的效能。在选择具体的后评估对象时,要以可评估性和可操作性为导向,以必要性和充分性为原则,从影响的程度、涉及范围的重要性、公众呼声、实施情况、时效以及合法性等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质量的优化,实现评估目的。具体来说,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对象的遴选需要综合考虑如下七个标准:1.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2.直接关系公共安全、公共利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3.在合法性、可操作性、合理性、适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或者实施效果不明显,需要重新修订、废除或者修改的;4.公众对其存在较大争议、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5.规定的评估时间届满或者调整对象改变的;6.依据的上位法修改或者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不相适应的;7.人大、政协或者上级机关提出建议的。
(三)健全评估标准和方法
评估标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内容的具体落实。因此,任何一项评估活动都应当事先确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标准的确定必须在整体上反映出法规实施的状态,反映法规实践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并对社会治理、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提供综合评价的参照系。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目的是通过评估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来决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存、改、废,以保证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所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不仅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本身的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还要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价值判断,评估标准应该综合行政规范性文件本身的质量标准和文件的实施效果标准以及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绩效标准去制定。结合国务院法制办即将出台的《关于行政法规、规章立法后评估的指导意见》和我国现行各地立法后评估、政府规章后评估、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文本中对评估标准的实际规定,可以归纳出以下九项评估标准:合法性标准、适应性标准、协调性标准、合理性标准、可操作性标准、技术性标准、实效性标准、效益性标准、特殊性标准。当然,这些还只是一级评估标准,至于每一个标准具体包括哪些指标,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方案进行细化,进而真正实现评估的实效。
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方法中不仅要规定资料、数据收集的方法,而且还要规定分析数据、归纳资料的科学技术性方法。总体而言,三种具体的评估方法值得关注:一是比较分析法,即通过对实施前后社会秩序的比较、对制定前预期和实施后实效的比较、对实施效果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以及对同一领域相关文件之间的横向比较,观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效果;二是系统评价法,即运用系统方法从整体上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价,要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等;三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实施所耗费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进行权衡比较,客观判断所立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可取性,并以此作为决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命运的依据。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综合应用,具体要根据评估对象而定。
(四)完善评估程序
完备的后评估程序是确保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理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程序应当包括六个基本环节:一是评估启动阶段,首次启动应在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后1~2年内,再次启动应符合评估周期,一般为2年时间;二是评估准备阶段,这一阶段要确定具体的评估主体,并选定评估对象、评估方案;三是评估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评估主体在3个月内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方式完成评估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四是评估报告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评估主体运用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形成评估报告;五是评估结果回应阶段,评估主体通过网站、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征意见,对评估报告中的内容分析、讨论,最终修改定稿;六是评估责任追究阶段,要运用奖惩等多种手段追究评估责任以及评估结果的回应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的因素纠结其间。为此,应当谨慎对待每一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废止,保证损害的最小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效益的最大化。就后评估结论的法律效力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中配置评估结果的异议解决机制。允许行政机关对评估报告中修改、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提出抗辩,进行解释说理;如有必要,还需再次对异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重新评估。只有在一个不断争辩和反复审查的机制中,才能确保修改、废止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准确性,进而真正实现后评估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贠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1.
[2][美]约翰·克莱斯·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3.
篇8
在局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力量,依法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广泛开展消防宣传培训,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灭火救援准备,不断健全火灾防控体系,确保全系统不发生火灾事故,确保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为平安__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2016年5月27日至2016年9月20日
全局成立2016年全系统夏季消防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基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找准火灾防控薄弱环节,采取消防安全风险分组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与火灾防控基础工作相结合,行业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实提高全系统火灾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一)夯实消防事业发展基础
开展消防安全形势评估。基层各单位、各股室要组织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估,摸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掌握公共消防安全高风险区域情况,尤其是对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重大火灾隐患、区域性火灾隐患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研究提出针对性对策意见。6月25日前,基层各单位要将消防安全形势分析评估报告报局安监股备案。
(二)推动落实基层单位消防管理责任
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全系统的议事协调作用,健全消防安全情况通报、联合检查等机制,推动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基层各单位、各股室要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有标准的要列出计划,没有标准的要尽快制定,组织开展集中培训,专项检查,督促落实标准要求,对不合格的,要重点帮扶整改。
(三)强化消防安全分类整治
夏季消防检查的重点范围是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旅游景点、文物古建筑等场所,全系统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发现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要及时提请局领导小组督办,督促单位制订整改计划、落实安全措施。
专项治理以文化市场、文物古建、旅游景点、影剧院为检点,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专兼职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和保安等五类人员培训,日常消防检查巡查,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人员安全疏散,用火用电管理,违规住人,灭火应急预案制定和组织演练等情况。建立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
(四)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基层各相关单位、各股室要积极推动干部职工培训,将消防知识纳入培训内容,组织消防工作责任人、管理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及演练活动。
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按照县安委会组织部署、排查整治和总结3个步骤进行。
(一)部署阶段(2016年6月5日前)。基层各单位要制定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机制,落实责任,细化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5日至9月10日)。基层各单位要加强对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力度,消防基层基础,提高火灾防控能力;要按各自职责,扎实推进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基层各单位要将夏季消防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每月一次上报局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总结考核阶段(9月11日至9月20日)。基层各单位要对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做法,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局安全领导小组将适时通报各基层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基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夏季消防检查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加强消防现实斗争、夯实火灾防控基础的重要举措,既要通过夏季消防检查稳定火灾形势,又要带动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源头治理。在认真分析研判本单位消防安全形势的基础上,统筹部署开展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并将夏季消防安全检查纳入工作考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真正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次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基层各单位要以抓火灾排查整治、抓消防基础建设为工作重点,实行部门联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全力督促本单位开展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
篇9
(一)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是贯彻《程序规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繁荣、魅力、和谐”新的重要保障。当前,全区经济发展、城管民生、优化环境、安全稳定等各项重点工作正在全面铺开和高效推进,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编制规划计划和研究投资项目过程中,严格遵循行政决策程序,真正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途径。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通过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充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是优化发展环境、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这项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切实解决执法程序不规范,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缺乏有效保证等问题,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群众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重点任务
(一)扎实做好《程序规定》的宣传和学习培训工作。按照领导干部熟悉、行政执法人员精通、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掌握和社会群众广泛知晓的总体要求,继续做好学习培训和宣传工作。一是强化学习。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10月底前要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专题法制讲座,深入学习《程序规定》、行政程序建设和依法行政的有关内容。二是加强培训。在参加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全员轮训工作中对行政程序内容专题培训的基础上,针对《程序规定》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三是广泛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简报等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行政程序建设的基本要求,及时总结“行政程序年”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行政程序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制定、修改和完善本部门的工作规则。一是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程序,及时公布行政决策的具体事项和操作规则,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智力和信息支持系统,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制度,严格按照《市区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加强有效期管理。三是继续抓好《行政强制法》的宣传贯彻,及时梳理和公布行政强制实施主体及事项,严格遵守行政强制程序,建立健全配套措施,确保《行政强制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四是全面落实法定期限办结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承诺办结制度、当场办理制度等。
(三)强化配套制度建设。根据“行政程序年”活动要求,健全完善行政程序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法制培训教育、规范性文件管理、规范执法行为、行政复议、监督考核等制度,重点做好行政执法电子监察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行政问责制度、依法行政考核制度的调研、论证、起草工作,初步建成行政程序制度体系。
(四)大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一是稳步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推进设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年内完成工作试点,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复议运行机制,整合行政复议资源,完善集中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程序和制度。二是继续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要严格按照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议事规则、委员守则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受理、审理、调查、听证、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等工作规程,健全行政复议各项规章制度,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创新行政复议办案方式,提高办案质量。三是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加强人员培训,实行复议应诉资格制度。四是对行政复议案件做到全面审查,既要做好行政行为的实体审查,又要做好行政程序审查,依法纠正违反行政程序的行政行为。
(五)做好对“行政程序年”活动的总结。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以实施《程序规定》为契机,以“行政程序年”活动为抓手,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对“行政程序年”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认真分析,制定对策,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长效机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自查和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
三、“行政程序年”活动安排
充分调动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的力量,上下联动,组织开展好“行政程序年”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6月)。召开全区“行政程序年”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我区“行政程序年”工作,制定“行政程序年”活动实施方案。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全面开展阶段(7月-10月)。按照工作方案扎实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活动期间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送区“行政程序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法制办)。
(三)考核验收阶段(11月-12月)。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在广泛深入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自查,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报告报区“行政程序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切实加强对“行政程序年”活动的组织领导
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关系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区“行政程序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市区“行政程序年”活动领导小组(附件一)。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也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行政程序年”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行政程序年”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行政程序建设工作取得实效。要严格落实行政程序建设责任制,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作为贯彻落实《程序规定》和加强行政程序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把规范行政程序作为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规范行政程序促进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篇10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信息披露质量; 内部控制披露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特殊之处在于中小企业板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过程中的产物,从一开始推出就处在比较严格的监管之下。中小企业板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情况关系到中小企业板块的质量和持续发展。
一、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关系到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深圳证券交易所曾于2011年初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过检查,检查包括27个项目,涉及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募集资金管理和投资者保护四个方面。根据276家样本公司的检查结果,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从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建立情况来看
有1家上市公司没有制定内部审计制度,6家公司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8家公司没有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如表1所示。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主要责任是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反馈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缺陷,以有助于内部控制的完善。从检查结果来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大多都能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但是有超过2%的上市公司未能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这就意味着小部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其正常的职能。
(二)从信息披露来看
问题集中在没有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记录和保管制度、没有规定涉及子公司的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和报告制度、没有规定披露信息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对违反规定人员的处理措施,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完善、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进行信息的传递,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外能够得到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认同,降低交易成本;对内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快速传达,提供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自查情况来看,部分公司仍然存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流程不明确、信息披露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存在,将有损于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
(三)从对募集资金的管理来看
所有样本公司都对募集资金进行了专户储存,但有10.87%比例的公司没有规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每季度对募集资金的存放和使用进行检查,未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检查结果,还有超过5%比例的公司未签署《募集资金三方监管协议》或未对募集资金的用途进行限制性规定。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输送“新鲜血液”的平台,公司对这个平台募集资金的有效管理,关系到这个平台的良性运转,推动这一平台配置社会资源功能的正常发挥。因为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在研读IPO公告时,最能显示企业融资需求、未来成长性的就是募集资金的投向项目,也正是相信企业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去做大、做强这些项目,他们才会出钱支持该企业上市,购买该股票,以期与该公司共同成长。上市公司的非法定变更募股资金投向,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无法正常地向市场传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需求程度的信号,进而制约了证券市场引导调控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四)从投资者保护来看
有42家公司没有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向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出对不具备独立董事资格或能力、未能独立履行职责、或未能维护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独立董事的质疑或罢免提议,有39家公司未能在公司章程中规定持续、稳定的利润分配制度,并明确规定公司利润分配不得超过累计可分配利润的范围。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由于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投资者利益遭受损害,而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资本市场繁荣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得到优质资源配置的前提。目前我国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力度还不够,因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机制。但是从表4可以看出中小板上市公司有关投资者保护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和加强。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于2001年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并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从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可以全面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还可以部分了解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上市公司被监管情况和与交易所检查进行配合的情况。同时信息披露质量反映了企业有关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的强弱,因此从信息披露质量可以一窥企业内部控制。
从最近7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分析,获得合格以上级别的公司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按年按次进行计算的话,共有351家公司获得了优秀,1 476家公司获得了良好,280家公司达到了及格水平,只有24家公司是不合格。如表5所示。
而从相对比例来看,优秀和良好等级整体趋势呈上升状态,如图1所示。说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从整体上看信息披露质量是较好的,从一个侧面证明上市公司关于信息披露方面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还是比较强的。
将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比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获得优秀和良好的公司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主板上市公司,而合格与不合格公司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主板上市公司,见表6所示。
从图2可以看得更为清楚,这6年间,获得良好以上等级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该板块全部上市公司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主板市场良好以上等级公司所占比例;而合格以下等级公司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主板市场公司。这说明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要优于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受处罚和处分等违规情况分析
内部控制目的之一即是保证企业合规经营,因此企业受到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等监管机构的处罚或处分,就意味着企业的相关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从2004年至2011年中小企业板8年的发展进程中,累计共有107家公司受到了交易所的处罚,其中90家被交易所公开批评,17家被交易所公开谴责。见表7。
从受处罚的公司来看,受处罚次数最多的公司是浙江栋梁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从上市开始,已有5次被处罚的记录,有6家公司分别各有3次被处罚的记录,有17家公司分别各有2次被处罚的记录,另有54家公司分别获得了1次处罚记录,共有78家公司有被处罚的情况,占2011年底中小板公司总数的12.08%。
从受到处罚的原因分析,至2004年以来,上市公司因为表8中的9个方面的情形被交易所处罚,集中在违规买卖上市公司股票、关联交易违规、定期报告、业绩快报及业绩预告披露违规3个方面。这说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在上市后立即建立防止大股东和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长效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公司内部资金管理办法存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的较大空间,详细情况见表8。
四、中小企业板公司内部控制披露
2006年9月2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旨在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促进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全文共五章七十条,包括总则、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应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检查和披露以及附则。《内部控制指引》强调,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应覆盖所有运营环节,特别是要强化对控股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对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的内部控制、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对重大投资的内部控制和对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在指引中明确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是董事会,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定期检查内部控制的缺陷,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董事会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估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议,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从中小企业板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看出他们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情况。从2007年到2011年中小企业板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如表9。
从表9可以看出,从2007年度到2011年度,中小企业板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是越来越好的,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范围从2008年开始就覆盖了全部中小企业板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鉴证报告的比例也逐年增大,从2007年的24.43%增长到了2011年的64.47%。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中小企业板从一推出就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中小企业板公司内部控制无论从制度建设还是实施的结果来看,虽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从总体上是比较令市场满意的。但是其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是出于应付严格监管的需要,迫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处于公司自身发展之必要,尚待进行研究。因为如果是出于应付严格监管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势必造成内部控制有“形”,但却无“神”,不适合公司的具体情况,难以随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能是些“空架子”,难以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如果更多的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而规范内部控制,则内部控制会“形神兼备”,既符合内部控制规范,又和公司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具有灵活变化的弹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斌.问责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J].会计研究,2004(7):50-54.
[2] 刘大勇.李翠霞.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8(5):66-68.
[3] 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9):67-7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5]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