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吉林市 智慧社区 建设典型培树 问题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 2014,05:145-156.
篇2
关键词:智慧社区 诚信商圈 社会关系网络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68-02
通过构建智慧城市[1-2]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也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3-5]的创新应用,在规划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带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是社区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平台,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智慧社区[6]作为智慧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其建设优劣极大地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社区服务平台[7]的本质,是面向政府基层政务管理者、社区居民和本地商家的政务及生活服务一站式O2O服务平台,是电子商务向日常生活类本地化服务的延伸。智慧社区作为同时汇集政府基层管理者、社区居民和本地化商家的平台,是本地化口碑式社交网络的天然载体,即“诚信商圈”建设是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
为实现基于本地社交网络的O2O商圈诚信体系,在融合智慧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智慧社区发展过程中与诚信商圈建设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8-10]应用展开研究和技术攻关,利用智慧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建模、SNS应用、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整合跨业务大数据系统,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
1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商圈诚信体系建模
在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中,主要包括:(1)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2)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3)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
1.1 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
在本地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关系数据为对象,利用量化型数值来考察本地社交网络的属性和特征,对处于本地商圈中的个体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建模。模型的主要属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1)网络规模模型:本地商圈中行动/参与者(社区个体用户、销售者、供应商等)的总数,其表现在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数,网络规模越大,其网络结构中的节点数也越多,结构也越复杂。
(2)网络密度模型:网络密度反映了本地商圈中行动/参与者客观实体之间关系的紧密度。通过带权有向网络中的弧及权值来描述,弧数越多,说明该节点关系越复杂、联系度大;权值越大说明行动者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3)中心及小团体模型:在模型中,节点的中心性及小团体反映了行动者在本地商圈中位置的重要程度。通过核心小圈的弧度(有向图中弧的数目)及权值、子群的数量、子群内部以及子群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度量其重要性。
(4)核心-边缘模型:根据本地商圈中行动/参与者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弧、权值、节点数、子群数等作为度量)将本地商圈社交关系网络的节点划分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
1.2 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
通过为商家提供一个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挖掘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对其购买行为具有直接影响,而购买意愿又取决于消费者的信任态度。基于社会互动评价模型(评论、微博、说说、交互性留言等)、购买/管理行为模型(购买、销售、库存等)、技术接受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顾客价值评价模型等,建立社会关系、诚信体系、精准营销等三者关系的模型。
1.3 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
信用机制是电子商务和网络信用经济的制度基石。传统的信誉管理已难以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变化,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信用领域,形成开放式信用机制评价及保障模型。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的主要指标模型。
(1)委托及信息传递建模:委托者通过者依照其利益完成相关行为(调研、评价等),得到由者的行动以及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的衡量值。
(2)商务过程中重复博弈模型:重复的博弈过程中,博弈各方会考虑各自利益的均衡,选择相关的策略以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重复博弈次数会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重复博弈模型中必须考虑:博弈参与方、长远利益、短期利益、利益权重、协商、决策等相关的技术指标。
(3)声誉模型:通过对本地社会关系的信息及相关数据的挖掘,建立一个基于经验和概率统计(由大数据的挖掘来获取)来度量信任关系的信任评估模型:基于本地社会关系的声誉模型的信任机制模型(局部、朋友圈、小团体声誉模型);基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信任机制模型(全局声誉模型);基于服务质量的信任机制模型。
2 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的实现
2.1 商圈诚信体系系统构成
在智慧社区中应用社会关系网络,以智慧社区诚信商圈为需求,建立多维的社会关系网络模型,设计并实现基于社会复杂网络的信息系统。通过建立起一套采集本地用户数据的系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指的是通过政府提供的用户属性数据为本地用户建立个人诚信体系数据库,线上指的是通过智慧社区APP以及其他的电子渠道获得本地用户的线上行为数据,将这两部分数据作为“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的入口参数,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
商圈诚信体系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在数据采集中,主要的数据来源为:G端政府数据(基础脱敏数据)、B端商圈数据(商品、商家、服务等数据)和C端线上数据(线上交易、线上服务、线上社交等数据)。依据本地化的社交网络,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过滤:以C端基础属性和社会关系影响力评估模型为基础,完成本地社会关系量化计算。通过社会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基于商圈诚信体系的三个核心模型的数据平台。
2.2 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系统实现
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引擎,引擎运行平台三大部分构成。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智慧社区中面向本地用户的各类线上的应用(如APP、PC网站等),用于对接政府数据的数据库建设;数据分析引擎主要包括:本地用户社会关系的分析引擎,商家诚信指标计算引擎,精准营销效果评价引擎等;引擎运行平台:需要开发一个基于多粒度应用资源分配系统,实现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对外提供的服务是:社区政务管理和民生服务,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政府基层管理者、社区居民和商家。平台的用户主要包括:城市基层政府组织、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商、智慧社区建设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服务于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社区民众和商家。在数据采集系统中,通过对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接入专业的服务商家,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并以各种物联网设备即时感知社区管理对象数据,做到社区范围内各类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结合政府各类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是实现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政府基层组织的可视化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数据采集系统平台主要包括:“1个综合门户、2大专业子平台、8个应用支撑系统、1套业务协同体系、‘6+N’类服务渠道、1个社区综合资源库”,为数据分析引擎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服务。
引擎运行平台是一个支持诚信商圈应用的多粒度并行计算的资源管理框架,利用应用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中通过技术规范建立适合多粒度应用服务运行的软件计算服务环境,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提供计算资源支撑服务。
3 结语
以目前正高速发展的智慧社区及O2O电子商务领域为背景,研究智慧社区平台诚信商圈建设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建模、实现与验证,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诚信商圈平台。该平台结合了智慧社区平台的本地化商圈特点,以“本地商圈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社会关系网络与诚信商圈体系的关系模型”、“诚信商圈体系的保障机制模型”为核心计算模型,将分析过程与数据采集过程并行进行以降低系统复杂性,确保数据处理的高效与安全,为社区政务管理和民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 11(17):40-60.
[2] 杨再高.智慧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20-24.
[3] Armbrust M,Fox A, Griffith R,et al.A view of cloud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4):50-58.
[4] 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6):1-5.
[5] McAfee A,Brynjolfsson E, Davenport T H, et al.Big data: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J].Harvard Bus Rev,2012,90(10):61-67.
[6] 康春鹏.智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1(2):72-76.
[7] 宫艳雪,武智霞,郑树泉,等.面向智慧社区的物联网架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1):344-349.
[8] 章成志,汤丽娟.基于多语言社会化标签聚类的潜在社会关系网络发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9):67-71.
篇3
一、大数据简述
大数据是指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所包含的内容,远超采用软件工具即可获得的各种相关数据和应用范围,可提供科学决策资源和准确的资讯信息。应用大数据技术可快速从繁杂的信息数据材料中及时、准确地提取出利用价值较高的有用信息,提升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无法高效处理分散的信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实现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多项技术的集合,通过云存储方式和云计算,将不同类型的设备相联合,实现协同工作;利用分布式架构技术从存储的数据库中,挖掘、确定数据之间的联系和遵循的规律,顺利完成相关价值资料的提取、管理、处理,为城市管理人员提供便利服务。
二、智慧城市简述
现代化条件下,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平台建设当前已具备一定基础。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引用具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时应该提高对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并采用切之可行的措施,利用大数据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为日后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保障。当前阶段,智慧城市缺少标准的定义,通常是指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城市的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例如:遍布在城市各处的传感器与智能设备可对城市的运行过程进行测量、监控、采集、分析,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系统融合为城市的运行带来智慧监管,通过智慧基础设施的利用推动城市实现最佳的运行状态。
三、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可以对城市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收集不同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提升城市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除此之外,通过大数据挖潜,可以更为客观地掌握实际使用人的吃、住、行、玩等行为特征和规律;通过把握“用脚投票”的客观情况,将为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信息层,更精准地识别城市问题症结和人民的关切点,避免自上而下的主观臆断,从而真正地做到“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此基础上所制定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案,符合人民的期盼,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如,在智慧城市交通建设工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流信息以及车流信息进行收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计算区域交通的流量数据,形成该区域各信号灯的配时方案,实现该区域的交通流量最大化,提升通行效率。
四、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
1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空间规划平台建设中的应用
2010年以后,智慧城市理念全面进入爆发阶段。其在我国层面的表现为2013~2015年,各种政策的指导意见与试点进行密集的;在地方层面的表现一般为各地积极推动和智慧城市各种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公共服务等。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数量如今已达500以上,在全球稳居首位。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中,大数据可充分实现空间规划平台的建设,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鉴于此,大数据的空间规划凭条的创建,改善了传统的平面式智慧城市规划,确保规划人员拥有了更为直观的规划观念,创建了全局性的规划性思维。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取得各种勘测数据信息与城市中的地表建筑、电力系统、暖通管道和各种基础设施的信息,在空间规划平台方面体现出立体的建筑模型,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实现智慧城市规划过程中各种规划内容的反复实验,针对智慧城市规划内容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模拟,最大限度的防止智慧城市规划方向缺少的精准性和合理性,充分保障智慧城市的创建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
2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海量数据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工作开展中,会产生海量数据信息,此类数据信息的处理,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不仅会浪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准确性也无法保障。而运用大数据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梳理,则可以通过图、表等方式直观呈现数据本身特征,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还可以确保数据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除图表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研究现象背后的成因、研究识别关键角色或特征、研究影响范围或实施效果。总之,通过大数据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既直观呈现了数据本身所包含的特点,又避免了因人工操作而有可能带来的失误,保障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
3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特色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不同的城市规划过程中,需充分结合城市本身的特点,包括建筑、旅游等各方面的内容,并科学规划城市。大数据可有效采集城市发展的相关信息,且针对城市特色开展数据分析,让智慧城市的建设具备特殊性,有效适应城市的发展规律。除此之外,还可帮助城市区域实现合理规划。在智慧城市特色的规划中,利用对不同产业和社区的科学分析为城市的平稳运行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区域内各种内容信息数据的采集,推动规划价值的充分发挥,为城市区域的合理划分提供切之可行的条件。在智慧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利用大数据,不但可充分维系城市各区域本身的特点,而且为城市实现协调发展保驾护航,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针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因素实施综合分析,科学配置城市资源,保证智慧城市的特点充分呈现。
4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各规划环节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开展中,会涉及到许多不同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于智慧城市发展,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然而,从如今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各个部门之间缺少高效的交流沟通,导致各种工作的开展不能实现高效衔接,影响工作开展效率。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使用大数据技术对规划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既定建设理念,对各环节规划工作进行有效协调,在各环节工作开展中,要从城市整体发展角度展开,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规划管理平台,同时实现对规划流程的整合与优化。
五、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展望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日益深入,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存在。伴随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需整合布局,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夯实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应推动城市从服务型社会转向智慧型社会,进而确保整体过渡更为顺利、流畅,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中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应用,实现空间划分管理与数据的综合分析,推动城市管理进步。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互联网技术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结语
篇4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全民阅读;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90 ― 02
全民阅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全民阅读”在2016年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全民阅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重要作用。阅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是激发万众创新的源泉,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作为公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承担更重要的职责,理所当然在全民阅读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图书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社区图书馆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具有针对性,它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图书馆更接近居民的生活,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图书馆意识,真正发挥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区图书馆的职能,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的基本机构是各个社区组织,这种组织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在这个基本的共同体机构中,包含了形形的各类群体:工薪族、全职主妇、在校就读青少年、幼儿园中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庞大的离退休人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不断的老龄化,在社区中生活的各类群体中,离退休的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不同。笔者经常见到这些老年人时而聚在某个社区的角落中打打扑克、晒晒太阳、侃侃人文趣事,要么溜溜马路、闯闯红灯,有时情绪不好还聚众搞些不稳定的事件。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再为“温饱”而奔波。现在,人们比较关心的是文化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更加注重自己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社区图书馆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区图书馆的建立,将逐步形成一个文化教育小中心,有着凝聚社区各类群体向心力,这里不但是文化的传承地,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律传播的教育基地,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笔者在美国生活了一年,深有感触,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看到人们在阅读,如在飞机上、轮船上、地铁里、咖啡厅、草地上、海滩上,读书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反观我国,国民读书的意愿不强烈,许多图书馆冷冷清清。近几年国民的阅读意识在逐渐上升,是可喜的事,我们应借着这阅读的春风使国民读书意识腾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民的素质平均水平较低。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老百姓身边的图书馆。有了社区图书馆,在空闲时间人们可以来图书馆索取知识与信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充实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推动社区安定团结、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社区图书馆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文化学习的场所
众所周知,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都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时代的进步,都是通过阅读构建起我们新的知识体系、智慧体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现在我们已进入学习型社会,全民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图书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全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社区图书馆可以弥补公立教育系统的不足,每一位读者在这里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知识。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尽快走在世界的前列。让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为广大人民服务是我们的重要责任。现在事实是,科学知识、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大有人在,一个好的功能齐全的学习场所对他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老人、儿童、下岗人员、农民工、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区图书馆是不可替代的。程焕文先生说:“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的配套,是政策的一个盲点”。大量事实已证明,社区文化建设中建设一所社区图书馆的确是利国利民的大计。图书馆是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人们群众精神世界及日常生活当中社区图书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社区图书馆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社区图书馆象征和标志着现代社区的文明。社区图书馆服务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使人们的精神视野更加宽阔,使人们的心灵健康成长。社区图书馆处于居民区,更有利于居民的相互沟通交流,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解,使个体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居民的娱乐得到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了全体居民的素质。同时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更全面的满足了居民的精神需求。社区图书馆更加有利于老人与青少年,社区图书馆给老人提供读书和活动场所,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使他们的子女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青少年在社区图书馆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学习与读书的习惯,提升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社区图书馆在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建立现代社区道德观和价值观、培育社区精神文明方面,社区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
篇5
〔关键词〕SNS;知识管理;知识社区;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80-04
1 SNS和知识社区
Web2.0技术在改变网络世界的同时,也给知识信息服务行业的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1]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作为Web2.0的延伸,拉开了互联网由网络虚拟关系向社会真实关系回归的序幕,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将SNS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将会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突破传统模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传统的以超链接为基础的互联网世界中,人们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等去获取信息,了解新闻。而在SNS的互联网世界,人们慢慢不再通过搜索去了解新闻,而是让朋友告诉你最新的新闻消息,朋友们会跟你分享他们最新在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以及感想。SNS网络结构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和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知识管理”一词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88年的一段话。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个人通过这一过程学习新知识和获得新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经验表达出来,进行共享,以用来促进、培养、增强个人的知识和机构组织的价值”[2]。
知识社区是组织中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通过一定的基础设施建立人性化、技术化的社区环境,使内部以及内部与外界同时达到信息互换、知识共享的目的。知识社区按功能可分为实践型社区、项目型社区、兴趣型社区和无确定形态的社区。通常认为,知识社区可以以实体和虚拟两种形态存在。实体知识社区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社区,虚拟知识社区就是存在于网络的知识社区。知识社区的建立,无论是虚拟讨论还是现实的培训,最终都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3]。
从SNS和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容中不难看出,SNS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一个天然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两者共享一些共同的元素:社区/虚拟社区、协作/合作、信任和知识共享、共享理解。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社区是很重要的知识共享的场所,因为一个组织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小规模的、非正式的、自组织的学习性网络所创建的。社区也被认为是动态的、丰富的知识创造和共享的学习模型,社区里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文化适应、知识共享、协作的过程。
对于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国内已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将SNS作为一种工具[4],很少对SNS中的信息或知识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应用于图书馆的。本文则从SNS社区中信息传播特点这个视角出发,就其传播方式、传播路径、传播行为和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了SNS在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社区,创建一个让读者乐于分享学习和经验的环境所需要的条件。
2 SNS社区信息传播分析
和传统的网络社区比如BBS和BLOG比较,SNS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不单由传播过程的某一部分决定,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源、信息、信道和接受者共同决定,信息传播模式会随SNS功能设置的增多和媒介渠道的复杂而从单向到双向再到多向。以SNS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是一种互动式传播,是网络人际传播。它的传播手段趋于多元化,可以使用文字、生活照、分享喜欢的东西、附加程序等。在SNS中,内容的释放和接受都首先经过了关系的洗礼和筛选,这种过滤比RSS更具智慧、更加精确、更为人性[5]。
通常来说,SNS中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6]:
2.1 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行为
SNS本身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都是通过个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圈来传播的,内容的组织也是以关系为组织的,“我”看到的信息都是我的朋友创建和分享的,用户能够控制自己好友或者关注对象对信息传播进行调整。SNS这种关系模式,不管是对于熟人关系还是非熟人关系,在互相确定身份或者某方面的信赖关系个体之间,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交流的广泛性和信息的有效性。
2.2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
SNS网络结构中,每个信息主体都是对等的,一个“点”可以和整个网络空间中的其它任意个“点”形成交互关系,最终形成了多维度的,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对一”这几种组合的信息传播方式。
2.3 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现代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效提升了信息传播途径,使得传播媒介和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这不但能促使用户更加及时充分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同时推动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和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2.4 即时互动的交互传播特征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和信息,而SNS网络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媒介的集大成平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而丰富的交流手段。其基于人际关系的特点也保证了传播的及时互动能够充分有效的进行,在互相确认身份或者一方面的信赖关系前提下,人们更加容易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反应也会非常迅速。
2.5 弱关系结构及“中心式”传播路径
图1是一个典型的SNS信息传播路径图,这条信息在SNS社区中被转发了500多次,我们可以看到其清晰的传播过程。首先,围绕两个中心点的传播构成了这个传播链上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其传播非常依赖于信息源本身和某些关键点的影响力。其次,众多节点的传递和发散不断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图中最长的传播子链由11个节点构成,而一半以上传播子链的节点都超过了5个。
在SNS社区中,众多的信息渠道有效地降低了应用门槛,同时信息显示的异步性使得用户的重要性得到加强,信息的快速聚合以实现对信息传播的即时需求,使用户在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际关系圈里和他人进行信息交互及沟通,充分满足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对社交的需求。
3 SNS信息传播特点对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的启示
关于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对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的作用,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大多数研究都将SNS视作一种工具,很少对SNS中的信息或知识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应用于图书馆的。同时SNS在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处于刚起步阶段,大多数的图书馆仅限于利用SNS的某些应用提升现有的服务功能,和建立真正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符合SNS理念的图书馆知识社区还有一定距离。
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不单是对图书馆软件和硬件上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它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的理念。在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知识社区中,图书馆需要进行服务的升级和功能的转变,致力为其中人们的关系网构建提供技术和信息上的支持;图书馆员在信息的和传播中,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对信息的有效组织以便于其传播;读者也需要重新认识并适应一种新的角色,读者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在SNS知识社区中,他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筛选和传播者。
基于对SNS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为构建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社区,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多维度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要求图书馆知识社区和公共SNS社区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对接,充分利用各种SNS中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断扩展自身的影响力,并从公共SNS社区中收集整理各种最新的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
已经有非常多的图书馆在SNS上建立站点。以MySpace为例,布鲁克林大学图书馆、丹佛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等纷纷在MySpace中建立自己服务站点的基本架构图。在国内,很多高校和公共图书馆都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空间,包括杭州图书馆、新疆图书馆、厦大图书馆等。同时在SNS上也有很多图书馆群组,比如豆瓣网上的“我爱图书馆”、“上图生活”、“首都图书馆”等。
而随着SNS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除少数几个大型的综合性SNS外,大多数的SNS将垂直化发展,各自提供专业的信息交流和社交服务,同时以统一的服务定义和数据接口和大型SNS进行对接。现在很多SNS社区,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和新浪微博都提供各种对外的接口,包括应用软件、插件或者微应用等。在Facebook上,已经有图书馆和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了各种应用,用户安装后,在账户页面左边会显示到达此服务的链接,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直接点击链接,就能获得不同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比如查询馆藏、查询数据库、在线帮助和学科导航等。
再进一步的,在现有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上,导入SNS功能,构建一个基于社区关系网络的多维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这样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拥有更好的人机交互体制,并能够快速的通过“小众移植”,逐步建立起稳固、可信的人气网络。同时将这些图书馆知识社区和社会性SNS网络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对接,彼此共享某些资源和服务。图书馆知识社区作为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知识人群的专业SNS社区,能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服务,成为整个社会信息链中重要的一环。
(2)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行为和“中心式”的传播路径,要求最大程度的鼓励和吸引读者参与到知识社区的建设中来,并且组织和引导知名教师学者积极发挥关键点作用,推动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图书馆,只有馆员和读者是信息传送的两端,且是单向的。而在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读者,都是作为网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节点而存在,共同服务于信息的组织和整理以及热点的推动。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其广度和深度,是依赖于知识社区中各个点形成的合力。
从SNS信息传播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活跃用户特别是影响力大的用户对于信息的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让读者参与到知识社区的建设中来,特别是要加强知名教师学者和活跃的学生,发挥其作为重要的传播点的作用,活跃知识社区的沟通和讨论氛围。高质量的评论和推荐,积极有意义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多种形式的线上和线下的交流,都将有效推动整个校园和社会的文化发展。
知识社区平台鼓励用户用最简单的方法内容,如鼓励用户撰写书评、影评,上传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通过用户自我标签或者系统标签为内容提供索引,将每一位用户贡献的内容整合到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中,提供给所有用户分享。
知识社区平台允许用户对网站内容、资源内容甚至是馆藏目录增加标签,并将添加了标签的文章、视频、音乐、图片等的内容文件关联到网站相应标签的内容页面中,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到使用了同样标签的文章和同样标签的作者,还可以此作为建立群组的依据,扩大社交范围。
(3)即时互动的交互传播特征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要求图书馆知识社区能够提供随时都可以访问的服务,包括移动访问校园终端等。同时,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是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加强知识社区粘性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成为无处不在的关系网络,为读者提供各种便捷而又周到的信息服务。
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3G应用的逐渐普及,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上网冲浪或阅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主动在各热门站点建立具备传播、交流、行动能力的虚拟主体(形式可以是ID、账号、档案、频道、页面等),从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权,对于在以关系为核心的网络信息传播,非常重要。图书馆也需要构建无处不在的虚拟主题,使图书馆成为学校乃至地区的学术信息资源中心,其提供的信息服务能成为读者获取学术信息的首选。随着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依赖的增强,图书馆就能“粘”住读者,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图书馆”[7]。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提升知识社区用户活跃度和加强知识社区粘性的重要手段。“新书介绍”、“热门阅读排行榜”、“名师推荐书目”等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推送内容,而基于读者个性化信息和日常行为的信息服务也有比较多的研究[8],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很多学校图书馆正在开展学科服务,基于课程安排并结合相关研究、讨论,为师生提供历史资料和最新情报信息,帮助跟踪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及一些前沿的知识,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个性化信息具有针对性,向读者推送时,过滤了很多与之无关的信息,节约了读者检索和浏览的时间,方便读者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和读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和谐。
以上从SNS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的几个重要内容。概括来说,一个高效实用并且能在信息网络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图书馆知识网络社区,要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筛选和高效传播,要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和人关系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和结构,要能够满足在移动互联时代读者实时沟通和交互的需求。
4 结束语
从SNS信息传播特点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研究如何加强SN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熟悉SNS的特性,准确把握技术的要点和实际的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随着SN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图书馆中应用的日趋成熟,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研究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包括传统的编目和社会性tagging的关系[9],对于用户行为和活跃度的分析,如何改善和推出各种切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等等。图书馆知识社区将成为公众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信息服务和传播的重要环节,成为文献作者、出版商、信息供应商和读者联系的媒介。同时在图书馆开展SNS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隐私和版权保护将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需要特别加以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Duncan J.Watts.Six Degrees: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3.
[2]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秦鸿.知识社区——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信息空间[J].现代情报,2007,(3):93-95.
[4]宋蕊.SNS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9,(10):83-86.
[5]詹恂,彭涛.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J].传播学研究,2008,(6):36.
[6]郭海霞.新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模型分析[J].现代情报,2012,(1):56-59.
[7]寇小文,吴剑霞.基于SNS的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60-62.
篇6
[关键词]兰州市城关区;社区文化;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兰州市城关区第十次党代会议精神,加强对区情的了解,区委党校安排教师在城关区各部门、街道、社区开展调研活动。分别到皋兰路街道耿家庄社区、榆中街社区,酒泉路街道畅家巷社区,五泉街道闵家桥社区、青白石社区及居委会就街道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调研。
本次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城关区7个社区发放调查表、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9.7%。
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观察法、文献分析法,了解调查社区居民关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设施、需求、内容、质量、态度、意见和建议。每到一处,仔细察看社区开展基层党建、文化建设活动的有关资料、学习栏、宣传栏,听取开展活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社区服务大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党员活动室等。
二、 结果与分析
其一,城关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和态度,对所在居住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表示满意,随着调查对象年龄的增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有增强的趋势,他们也非常关心社区的发展,绝大多数居民愿意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希望成为社区集体活动的一员,对集体有一种归属感。
在访谈中可以感觉到,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街道社区的工作近几年立足服务居民群众,规范民生办理程序,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密切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民情流水线”工程,创造性开展了“五园一湾党建工程”,即: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阳光家园”、服务社区弱势群体的“爱心家园”、服务居民健康和文化生活的“康乐家园”、服务居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家园”、服务社区安定祥和的“和谐家园”、服务社区党员的“红色港湾”,使街道社区工作有载体、有抓手,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社区居民也从心里热爱社区,在问卷调查中,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社区能够成为社会认可、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区。
其二,社区文化特别是社区风气建设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问到居民“你认为搞社区文化建设有没有必要”时,有60.5%的居民认为有必要,92%的居民认为社区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烈对社区的服从意识、服务保障意识和大局意识体现明显。
在回答“你认为社区应有怎样的风气”时,68%的居民都希望社区拥有一个“有凝聚力、有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工作气氛和谐”的社区风气,其次是“积极进取、爱岗敬业、健康活泼”等社区风气。由此可见,在社区风气方面,一个团结互助、勤奋踏实、拥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工作作风是居民心中理想的社区风气,使社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其三,社区领导班子的能力与素质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调查中,64.5%的居民希望社区领导干部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修养,具有统筹、组织、协调和对社区工作负责的指导能力;其次是能够以身作则、以人为本,民主管理。66%的人希望领导班子团结同心,分工协作,互相尊重与沟通,以身作则,人性化管理。
在实地观察中也可以看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改革创新强、民主作风好的社区精神面貌好,从而能创造出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其四,特色社区得到社会和居民的认可和满意,同时,社区的精神文化、办社区的思想与方向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居民愿意居住在环境设施好、安全祥和的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创造性开展“红歌会”、“社区文化节”、“邻里节”、“少儿夏令营”等文体项目。国庆等节假日,社区组织的“社区邻里亲、中秋百家宴”,“欢度国庆、喜迎重阳暨情系百姓、关爱老人”慰问演出,老干部集体生日会等活动受到98.7%的居民的热情参与和高度评价,激发了居民热爱社区的情感,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街区氛围。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调查还发现,由于开展社区工作的思想和观念过于注重规范性、统一性,容易忽视灵活性、创造性;其次,来自工作任务、人际关系、社区竞争、领导评价等方面,管理中更加强调制度、任务的执行和完成结果,而为社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氛围体现不够。社区建设注重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和见效快的方面,忽视对社区文化的传承、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意义上的建设等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要使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价值,要对社区文化建设树立发展性的管理观念。
(一)转变观念,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二)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文化工作。
其次,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社区企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潜力,成立青年、少年、企事业单位、部队文体活动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
再次,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
社区文化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以一般为基础,创特色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与区、市与市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三管齐下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保障社区文化建设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如社会投资文化项目的建设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钱办事。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为基础,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共同发展。
还要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关心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和良好氛围,确保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争优创新,深化发展;引入督导检查制,督促引导社区文化健康运作,积极向上;创建人才激励制,鼓励文化骨干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优秀文化成果。
(四)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出对社区的引导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
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既表现为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一个社区的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社区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与“标准”产生不符的情况,社区文化将发挥引导作用,使之与标准相符合。例如倡导的“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尊老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等,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约束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上。为了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营造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制订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持社区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社区居民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健康、稳定地发展。群体意识、社区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造成强大的使个体从众化的群体压力和动力,使社区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
凝聚功能是指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犹如粘合剂,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做出贡献。
娱乐功能是指社区文化能起到给人们的消遣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环境的作用。人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而社区文化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场地。社区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会感到精神倦怠,身体疲劳。社区文化活动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使他们从劳累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次日的工作。
篇7
上海石化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多年来按照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有关精神和本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情况,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着力建设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的要求,将“五老”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工作方法,主要以“拾遗补缺”的方式,与企业团组织、青科联、培训中心、人力资源部、宣传部、工会、财务部、综合治理办、新闻中心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以“拾遗补缺”的方式,以座谈、讲课、外出参观等活动为载体,着重在组织建设、创新主题活动,引导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使青年职工的思想觉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了青年职工奉献石化事业的信念。广大老同志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为关心下一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作出力所能及的新贡献。
1 注重组织建设 增强工作活力
“五老”队伍中的老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人才资源。由于他们经历了革命战争的考验,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貌,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在企业青年干部和职工中必能起到传承、引导、关爱和保护的作用。近年来,上海石化关工委在如何找准支点、因才适用,发挥好老干部作用等方面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加强了关工委组织建设工作。一是对关工委组成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依据余热发挥好、身体状况好等要求,把热爱关工委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及时吸纳到关工委班子中来,将一些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员调整出来,避免了“只进不出”的现象。二是为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成员由德高望重、有能力、有专长的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五老”组成。合理的人员配备保证了工作力量,工作上形成强大的合力,关工委的组织力量得到了加强,使关工委工作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体系。
2 注重传统教育 传承中华美德
老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政治、经验、威望、时空等独特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美德、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石化关工委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独特优势,持之以恒地抓好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方式,赋予活动新的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让老干部起到引航作用,青年职工起到传播作用,营造关爱代代相传的氛围。一是以学雷锋为活动抓手,开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不仅为学雷锋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而且为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年年初关工委老干部与团委共同构思“学雷锋”开展形式和内容,近年来上海石化青年员工“学雷锋”活动在青年志愿者坚持走上街头为民服务的传统方式上、增加了走进养老院为老人个;走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结对共建等新形式,服务种类上也从原来的日常用品维修深化到宣传环保生活、为老人表演节目、聊天;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参加校外活动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为学雷锋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让中华美德―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更加具体化。二是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革命传统和企业创业精神教育活动。随着改革开放深化,社会经济体制的多元化,青年人的组织观念有所淡化,为积极引导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的先锋者,关工委结合国家重要节庆和厂庆活动,组织老干部同青年干部和青年党员共同回忆、共同追溯、共同勉励、共畅喜悦之情。如:在上海石化建厂40周年时大力宣传“金山精神”等,通过专题教育活动,激励广大青年员工牢记厂史,进一步增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向心力。
3 注重搭建平台 充实工作内容
企业“五老”有丰富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他们是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上海石化关工委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优势,积极组织老专家参与青年成才教育工作。关工委根据老同志的特点,与团委、科协、工会、培训中心协作联系,为“五老”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让老同志因才适用地参与到各类“传授”活动中,活动中老专家的知识阅历经验得到充分的传播发挥,青年职工在老同志的经验传导中,较快成长。一是以企业青科联组织为依托,根据企业的中心工作,以青年群体的普遍需求为出发点,以青年成长成才为主线,组织老专家为青年员工专题讲授科技知识,向青年知识分子传授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使青年知识分子明白了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继续教育的意义,更深地领悟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到生产一线去锤炼的重要性。关工委还利用科协这个平台,广泛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育工作。科协定期组织技经委老专家参观建设工程,召开新老科技人员“金点子”征询会等,老专家以据自己的经验对企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上海石化利用上海石油化工科技馆这一教育平台(座落在上海石化厂史观),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石化积极配合上海市教委实施“二期课改”工作,上海石化厂史观每年要接待参观的教学师生近1000名,为社会的课普知识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坚持开展导师带徒工作。在传统的导师带徒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完善、规范工作制度,着重抓好重点装置、主体工种的带教工作,发挥行业专家、劳模在“导师带徒”活动中的作用,积极营造学习气氛,为广大青年职工学习技能,岗位成才创造条件,增强了青年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抓好青年岗位能手等建功竞赛。发挥老同志的优势,积极参与青年职工建功竞赛活动的计划和评比工作。岗位竞赛活动旨在培养青年职工的争先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青年创新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4 注重工作创新 延伸工作范围
篇8
关键词:歧视、消极自由、社区,弱势
在群体自由的实现和个体自由的实现之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个陌生群体中新出现的个体的自由应该如何被重视和保证。这个问题开始于密尔,他提出了保护优秀个体的建议,接着以赛亚柏林作出了一部分探索,他就个体在何种范围上获得自由即消极自由作出了自己的解释。然而,他们的探讨在这种自由实现的现实途径上却没有给我们以更多的答案。循着这条道路,我试图寻找到新个体在陌生群体中获得自由的充分条件。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无歧视的群体的自由价值观的形成是新个体在陌生群体中达到自由的必由之路。
在今天身份制度松弛的中国社会,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民工流转问题,大学生工作户籍迁移问题,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问题似乎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人口的流动的自由,并不代表着人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享有在过去的群体中同样的机会。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这些新移民中的精英阶层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些压力和挑战面前他们首先应该面对是如何消除歧视,获得个体自由的发展的空间。尽管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移民中的精英阶层也应该通过主动的努力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获得自身和整个阶层发展的充分机会。
一、群体歧视新个体的弊端——密尔自由论中的个体自由
密尔在《论自由》中曾经说:“在与整个人类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人其生活试验如经他人采纳,可能会在行之有素的做法上算是一点什么改进,但是这些少数人好比是地球上的盐,没有他们,人类生活就会变成一池死水。还不仅是靠他们来倡导前所未有的好事物,就是要保持已有事物中的生命,也要指靠他们。如果没有新的事物要做,人类的智慧岂非就不必要了吗?”[1]密尔强调天才和杰出人物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但是对于密尔天才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做一个道德上的考察,如果一个杰出的个体拥有较高的智商那只是他为一定群体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假设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集体,那他的天才对于群体来说就是虚假的。为什么呢?因为道德上存在着一个黄金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才的不作为将会导致一个这样的局面,在同等条件下平凡人也不愿作为;而平凡人决定的恰恰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缺乏基本物质生产的社会将缺乏最基本发展条件。这个结果是可怕的。所以人们最满意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天才,即使没有这种天才,人们也不愿意看到连平凡人对社会也不负责任的局面,社会互相拆台的局面。密尔强调天才的作用有他特定的历史范围,他是针对当时英国重多数而轻视个人的政治现实提出的,我们要做全面的理解。
“我这样强调地坚持天才的重要性,坚持让它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得自由舒展的必要性,我深知在理论上没有人会否认这个立场,但是我也深知在实际上却是几乎每个人都对它漠不关心的。”[2]所以密尔重视的并不仅仅是天才本身,而是天才产生的条件,以及如何发挥天才的特长问题“有天才的人乃是而且大概永是很小的少数,但是为了要有他们,却必须保持让他们生长的土壤。天才只有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的呼吸。有天才的人,在字义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惟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适应社会为了省去其成员形成个人性格之麻烦而准备下的那些少数模子而不感到有伤害的压束。”[3]
同时密尔也对天才作出了限制“我绝非在鼓吹那种‘英雄崇拜’,奖励有天才的强者以强力抓住世界的统治,使世界不顾自身而惟他之命是听。他所能要求的一切知识指出道路的自由。至于强迫他人走上那条道路的权力,那不仅与一切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相矛盾,而且对这个强者自己说来也足以使他腐化。看来,在仅仅是一般群众的意见到处都成为或者正在成为支配势力的今天,对于这种倾向的一个平衡力量和纠正办法,正要那些在思想方面利于较高境地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发挥其断然地个性。在这种环境中,那突出的个人特别不应当受到吓唬不去做,而应当受到鼓励要去做出与群众不同的行动。”[4]
通过密尔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他界定的天才是无群体限制,有着自然力量和智力的,这种天才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的精英分子。但是密尔没有说这样的精英们能否结成一个精英集团,这样的结合不但会对“草根”社会形成一种压力,他们形成的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是“草根”社会无法企求和见到的。这样会加大两者之间的误解和猜忌。而且,精英分子集团内部也越来越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因为草根中的“精英”无法打破这种障碍与优秀的精英结合到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保护精英的同时也要寻找一条能够保证草根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其价值的路径。我们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达到效果最优。所以我们对精英这个概念应作内涵上更宽泛的理解,即每个阶层和界别都有精英,这样的精英所出身和从事的职业保证了他们不会结成一个集团,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所身处的家庭,所就读的大学已经成为他们的一段经历,无法回避和否认了,他们这些经历是他们一生都不可以改变的。他们也不应回避这些身份的规定,
身份是我们识别一个人的基本依据,但是如果不问过程,而只就身份来对待个体,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紧张的氛围,使精英悠闲自得躺在成绩上打盹,而使草根们的特长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这样的价值观是两个最不利的因素的结合,从而使社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甚至使社区面临着崩溃的边缘。所以,这样的相对范围内的精英更符合精英概念的内涵要求。这种精英的理念打破了精英集团的神话,最终确立的是一种社会各界层联盟的的形式。这样的理解也把精英的概念历时化了,这就是人们处在了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在新的环境中求证自己的精英地位。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空前的压力和竞争,不合格者就要被淘汰出局。
但是密尔的论证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我们虽然从它那里找不到自由的现实结果,但他对个体自由的推崇也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个人的尊严的精神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他摆脱了传统的功利主义只重视结果和忽视过程的弊端。
二、社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伯林的消极自由
个体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流动,他的生存问题即使是不够好也摆在了无法融入陌生环境的困难之后。因为,生存是靠出卖劳动力能够得到缓解的。而精神遭受到的歧视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这种个体在陌生人群面前遭到的境域严重的限制和削弱了个体的创造力的发挥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待。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的自由权就被剥夺了,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样一种境域呢?我们被剥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呢?我们如何能找回自己的自由呢?我从以赛亚伯林身上找到了一些问题的出路,伯林提出了两种自由的划分,在他看来“消极自由是霍布斯式的免除限制的或阻碍的自由,就制度性和可行性方面而言,消极自由是法律和政治体制可以比较清晰实现,或者说,可以明确判断出一种制度是否捍卫了个人消极自由。伯林在《自由论》中说:“自由的平等性;,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最简单与最普遍意义上的公正;这些东西是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5]可以说公正是每个人追求自由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因为这是一切价值实现的基础,否则即使创造的价值也可能是奴隶被主人无偿占有的价值。现代个体面临的最大价值选择悖论就是,宁可成为富有的奴隶,也不愿做贫穷的自由人。这样的价值选择使人们根本意识不到存在着歧视问题,人们只要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空间,他们就会安于现状;而意识不到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做为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在满足物质享受的同时,他们应该同陌生群体中个体享有同样被尊重,被信任和重大事件的知情权。
不可否认,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个体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是最难改变的。人一生当中始终不能忘记幼年成长的文化氛围,风俗习惯,,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个体的不同个体的价值结构,,生活习惯也产生着相互影响。伯林说:“多元主义以及它所蕴涵的‘消极的’自由标准在我看来,比那些在纪律严明的权威式结构中寻求阶级、人民或整个人类的‘积极的’自我控制的人所追求的目标,显得更加真实也更人道,人类目标是多样的它们并不都是可以公度的,而且他们相互之间往往处于永久的敌对状态。”[6]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移民不能自喜自己有了不经努力就被尊重天然特权,同时,原著民也应该认真思考下怎样以主动的姿态来面对这一新的价值纬度。
在新个体的涉身处境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来消除彼此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是一种文化上的陌生,消除陌生的过程是对新环境,新语境和新交往规则的熟悉和默认。这种陌生感产生的就是直观上的不自由。在伯林的意义上就是和新的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打交道的过程。其中主要的是和陌生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两方面所遵循的是不同的制度与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交往带来了很多障碍。如果在交往的过程中再造成误解就会使问题变的很复杂,就会产生我们的所说的偏见,这样的偏见不加解除所形成一种价值的观念就会使交往中先进的强势的一方对弱势一方就产生一种歧视。在这种理解问题的方式下,交往的双方都会觉得不舒服。这样的不协调与其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不如说是文化与文化的冲突,越具有文化气息的个体这种冲突就表现的越明显。面对这种冲突更应该反思的是作为原环境的精英力量,他们和新个体这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异是否是由个体造成的。这种差异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新的社区建设将是无法形成的,相反,这些草根阶层的精英在原有社区的建设当中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双方的自由都是无法实现的。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是互相尊重的问题,歧视的结果只能是双方遭受最大的损失。只有消除歧视才能使尊重成为可能,特别是新个体在新的环境中是弱势的。这样的现实就决定了新个体的压力是空前的,他的心理压力没有释放的场所。很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影响到他人的权利,那么自由就无从谈起。尤其,如果个体到达一个新的压力比较大的社区,如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新入学的硕士博士进入名牌高校。这种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长期的心理压力不仅给弱势个体的身心倍受煎熬,最终也会影响到真个社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次,想要在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得到一种无害的结果,无歧视的社区首先要做到文化上的互相尊重,特别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性别文化,大学文化的差异。其次,要努力形成新的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个社区稳固的精神纽带,这样的纽带甚至也会形成一种身份认同从而实现价值观的转化。第三,强势群体,特别是强势群体的精英阶层要有远见卓识。要尽最大的努力形成一种充分竞争的氛围,给新成员提供充分的竞争机会。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区真正充分的优胜劣汰。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出台保障全体成员的充分自由的制度,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第四,新个体也要勇于面对新的挑战,尽快达到彼此认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三、充分的自由是否具有乌托邦色彩——文化多元主义的结论
上述观点的一个重大理论困难就是这种无歧视的社区建设是否有现实基础。这种推论是否导致一个乌托邦的社区。在作回应之前,应该先对弱势群体进行一个区分,造成他们社会地位下和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不高尽管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往往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是由于制度的改变而产生的“无知”弱势,针对于这样的群体,他们的身份处境是和他们的能力不想符合的。因为他们原由的技术和优势作了地区性和行业性的转移,而他们还没有适应这样的变化。也就是说这种弱势是暂时的,相对的。如果市场有需要他们以往的经验和能力就会发挥出来。同样,这些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新个体的身上,他们客观上遇到了新的挑战,但是他们的能力,观念和优势同样也没有发挥出来。新的社区如果能对这样的群体作出适当的宽容,弱势也就会转化为优势了。
在这一点上文化多元主义关于移民群体的论述给我们带来了启示。“移民正在要求一条更具宽容性或更具“多元文化”的整合途径,这种途径会允许甚至会鼓励移民保持自己种族遗产的若干方面——即使他们将整合进靠主流语言运转的共同制度。”[7]这种途径是并不是一种妥协的途径“移民坚持,他们应该有自由去维系某些涉及食物、穿着、娱乐、宗教等方面的古老习俗,并且应该有联合彼此以维系这些常规的自由。”[8]
作为优势群体应该对新个体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新的制度的建立和新的共同未来愿景的形成。而不能采取一种强迫的态度或者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在这里威尔金里卡给我们了一个批判性的理解:“在我心目中,这种要求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我们需要认识到,整合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要持续几代人的艰苦过程。这意味着,基于过渡的考虑,要能够对移民予以特殊的包容。第二,我们需要保证,那些共同制度——移民不得把自己整合进去——要能够同等程度地尊重、承认和包容移民的身份和习俗,正如移民历来对多数群体的身份和习俗予以尊重。这就要求对我们的社会制度予以系统地考查,去确定这些制度的规则和象征是否把移民置于不利地位。”[9]
上述论证可能更多的是站在移民的立场上来探讨问题。但是对于解决新个体在陌生人群中的自由的问题,确实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强势陌生人群的态度,特别是的精英阶层的态度。在一个群体当中想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必须打破任何人的小交往圈,要努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有责任感的原住精英这样才能是问题有解决的现实基础。这个问题的出路同时也是陌生群体中其他个体自由的保障。
特别指出的在新个体充分自由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整体的自由没有整体的自由,个体自由也是无法保障,我们在人力资源的流动中要更多的注重优势互补,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对于机会较少的社会,一个人获得机会的多少直接接决定着他感受公平的程度。可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局限性我们的社区可能不能提供给我们绝对多的机会,但是只要能够提供给弱势群体尽量充足的机会,特别是在提供机会的过程中要信息充分对称。“一个人的消极自由的范围,可以说是一个关于有什么门、有多少门向他敞开,它们敞开的前景是什么,它们开放程度如何等等的函数。这个公式不应被推得太远,因为并不是所有门都是同等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所开放的途径依它们提供的机会而定。因此,如何保证在特殊的环境下自由的全面增长,自由如何被分配,特别是在一扇门的打开几乎不可避免地抬高一些阻碍而降低另一些阻碍的情况下;总之,如何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情形中是机会最大化,这的确是个折磨人的问题,无法用任何一种固定的规则来解决”[10]
篇9
三八妇女节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在妇女节这一天,各地都会举办妇女节的活动,那么你知道妇女节活动心得怎么写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开展三八妇女节活动个人总结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社区妇女节心得体会范文1为了让辖区的女性朋友们欢乐的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3月8日早上大桥社区组织辖区妇女开展了“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真我风采”的活动。
活动开始前,大桥社区邀请了福康医院的医生来为女性居民们上了一堂健康知识讲座。讲座主要围绕着女性的生殖健康展开,使育龄群众对妇科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志愿者龙医生以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详细讲授了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措施和检查治疗方法,育龄妇女听了豁然开朗,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接着社区为女性居民准备了两项竞技比赛,分别为甩大绳和踢毽子。把参赛的居民分为两个组俩俩对决,分数高的组别争得头筹,场面热闹非凡,笑声此起彼伏。通过两项的比拼,不仅让居民们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让居民在活动中增加友谊,收获快乐。
最后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活出美丽精彩的人生!
社区妇女节心得体会范文2今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x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妇女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全面贯彻党的妇女政策,根据街道妇联的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我社区积极开展了纪念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开展三八宣传活动。
x诗歌《母亲》,歌颂勤劳伟大的女性,为庆祝国际妇女节营造气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使社区妇女充分了解新时期下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意识,学会懂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女性应有的地位。
二是积极组织人员参加街道开展的庆“三八”“展巾帼风采”拔河比赛活动。
比赛中我社区妇女发扬了团结一致,奋勇拼搏的精神,在前几轮比赛中我社区队伍连连胜出,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由于体力消耗我社区队伍失利,最终不敌友队,在小组赛中排名第三无缘绝赛。我社区的拉拉队也使出浑身解数,为队友们呐喊助威。虽然无缘决赛然而我社区的巾帼英雄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们各个精神抖擞,为决赛中的女同胞们充当拉拉队,为她们呐喊,给她们鼓劲,各个脸上神采飞扬。真正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大家在这场比赛中真正展现了巾帼风采,愉悦了身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是开展三八茶话会活动。
我社区以国际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三八茶话会活动,各组妇女代表、妇女组长等参加了会议。不同类型的先进妇女代表现身说法,分别从女性回归家庭、隔代教育、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等方面作了专门交流和讨论。此次茶话会活动为社区妇女促进感情,交流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社区妇女纷纷表示希望以后社区能多提供些这样的机会。为了维护女性应有的地位,我社区还开展了三八维权周活动,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妇女解决家庭矛盾等各类问题。
四是对荣获区和谐家庭、街道女能手的妇女同志进行表彰。
我社区利用三八茶话会活动,对社区内荣获区“和谐家庭”称号的x和荣获街道”女能手“称号的x给予了表彰,颁发了证书,并发放了奖品。号召社区女性像她们这样的先进女性学习,不断努力完善提升自己,构建自家的和谐美好生活。也对这两位先进女性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她们能够再接再厉,并在社区内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此外社区还对参加街道庆“三八”“展巾帼风采”拔河比赛活动的人员,给予了表扬,比赛的结果不重要,我们在比赛中增强了凝聚力,也发扬了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得到了快乐这才是重要的。希望我社区的妇女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品格,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继续发扬。并为参加拔河比赛的妇女发放了纪念品,表达社区妇代会的一点心意。
以上就是本年度我社区妇代会开展的三八活动,还存在些不足之处,今后我社区妇代会将从一下几个方向继续努力:
(一)继续加大对妇女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妇女工作深入人心。
(二)充分发挥妇代会的教育、参与、代表、服务、联谊维权等六大职能作用。
(三)争取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四)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五)充分发挥典型妇女的模范带头作用。
社区妇女节心得体会范文3今年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x周年纪念日,为丰富街道社区广大妇女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广泛宣传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广益街道妇联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在辖区掀起共同关注女性发展、促进男女平等的风气和热潮。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街道对组织"三八"节活动高度重视。在"三八"节前夕,为活跃妇女群众文化生活,以庆祝"三八"节为契机,弘扬传统美德,倡扬时代新风,制定了活动计划。并在计划、经费、活动安排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提高对妇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二、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富有实效
本着为广大妇女群众服务,送去社会关爱,提供生活便利,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意愿,我街道及各社区妇联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近二十项大大小小的活动为百姓带去了实惠,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一)走访慰问送温暖
在"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街道及社区妇联带着"娘家人"的亲情与关爱,走访慰问了特困妇女、单亲贫困母亲、流动妇女,给她们带去妇联、社区的温暖,向她们表示节日的问候。
街道妇联组织开展的"学习,让女性更智慧--三八妇女节赠书活动"、"美丽下午茶,独立新女性--三八妇女节联谊会"等活动,针对广益辖区内新市民女性、创业女性众多的情况,联系实际,为她们送上精神大餐和联谊交流机会,促进精神境界,提升互助共荣。
黄泥头社区妇联省级妇儿之家示范点继续开展了"走进春天玫瑰有约"妇女约访活动。此次约访以社区内失独贫困母亲戴银华为对象,更好地密切联系了基层妇女群众,帮助她们解决生活难题,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妇联联系妇女的桥梁纽带作用。广丰社区则将温暖送到了广益敬老院的老人们心中。3月8日当天,社区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走进敬老院,为老人免费理发、泡脚、剪指甲、量血压、读报并开展游戏。莫家庄社区妇联开展"与春天同行--康乃馨暖心行动"。社区妇联走访慰问单亲、失独家庭妇女,送上康乃馨的祝福,希望她们都能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永远靓丽。
(二)法律宣讲助维权
为营造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使处于弱势的妇女能够树立信心和勇气,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上马墩社区妇联开展了法律知识宣传服务活动,并在3月8日当天设点法律维权知识咨询。妇女代表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宣传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让广大居民能对妇女维权法律意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解答了妇女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广大妇女学法、懂法、用法,热情引导社区妇女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活动得到了妇女群众的一致欢迎。
(三)服务生活惠百姓
此次"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可谓多种多样,涉及女性群众生活的各方各面。如街道妇联组织开展"走进春天,共绘蓝图--创业女性看广益"活动,带领市场女业主看看广益新风貌。丁村社区妇联邀请社区医生为环卫女工量血压,组织流动妇女包饺子,还为失业妇女提供就业指导,为贫困"两癌"妇女送去"爱心按摩"。上马墩社区妇联邀请江苏银行上马墩分行的理财师为社区妇女开展家庭理财知识讲座。银仁社区妇联为社区流动育龄妇女作妇科疾病预防及治疗公益讲座,关爱女性身心健康。尤渡社区妇联在社区内进行爱心义卖,492件爱心物资的义卖金全部捐献给社区流动妇女。黄泥头社区带领"爱心妈妈",将温暖送到流动儿童中,还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小区环保志愿服务。
三、积极配合、团队协作、全面开花
作为妇女队伍的一支生力军,我街道及各社区妇联还积极配合上级妇联组织的各项活动。3月6日下午,由市级机关妇女工作委员会和崇安区妇女联合会联合举办的"玫瑰有约携手有爱"联谊活动在我街道举行。街道妇联积极配合活动组织策划,邀请单亲妈妈到场参加活动。在各主办协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无锡市"庆“三八”巾帼志愿百队千人走社区"活动,我街道广丰、黄泥头、上马墩、丁村社区的四支小分队全力配合,提供了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多个服务项目,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此次"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系列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既有参观联谊,又有咨询讲座;覆盖面广而全,既针对流动妇女、新市民妇女,也涉及老年妇女、单亲妈妈。可谓全面开花,多点齐放,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弘扬了新女性独立坚强的时代新风,给妇女群众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之,今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在我街道辖区内形成了尊重和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广益、幸福广益提供有力的保障,将真情送到了各个角落,将社区服务渗透到妇女群众心中。今后,我街道妇联将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扩大对象覆盖面,推动妇女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社区妇女节心得体会范文4今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x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全面贯彻党的妇女政策,根据街道妇联的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我社区积极开展了纪念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开展三八宣传活动。张贴诗歌《母亲》,歌颂勤劳伟大的女性,为庆祝国际妇女节营造气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使社区妇女充分了解新时期下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意识,学会懂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女性应有的地位。
二是积极组织人员参加街道开展的庆“三八”“展巾帼风采”拔河比赛活动。比赛中我社区妇女发扬了团结一致,奋勇拼搏的精神,在前几轮比赛中我社区队伍连连胜出,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由于体力消耗我社区队伍失利,最终不敌友队,在小组赛中排名第三无缘绝赛。我社区的拉拉队也使出浑身解数,为队友们呐喊助威。虽然无缘决赛然而我社区的巾帼英雄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们各个精神抖擞,为决赛中的女同胞们充当拉拉队,为她们呐喊,给她们鼓劲,各个脸上神采飞扬。真正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大家在这场比赛中真正展现了巾帼风采,愉悦了身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是开展三八茶话会活动。我社区以国际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三八茶话会活动,各组妇女代表、妇女组长等参加了会议。不同类型的先进妇女代表现身说法,分别从女性回归家庭、隔代教育、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等方面作了专门交流和讨论。此次茶话会活动为社区妇女促进感情,交流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社区妇女纷纷表示希望以后社区能多提供些这样的机会。为了维护女性应有的地位,我社区还开展了三八维权周活动,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妇女解决家庭矛盾等各类问题。
四是对荣获区和谐家庭、街道女能手的妇女同志进行表彰。我社区利用三八茶话会活动,对社区内荣获区“和谐家庭”称号的x和荣获街道”女能手“称号的x给予了表彰,颁发了证书,并发放了奖品。号召社区女性像她们这样的先进女性学习,不断努力完善提升自己,构建自家的和谐美好生活。也对这两位先进女性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她们能够再接再厉,并在社区内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此外社区还对参加街道庆“三八”“展巾帼风采”拔河比赛活动的人员,给予了表扬,比赛的结果不重要,我们在比赛中增强了凝聚力,也发扬了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得到了快乐这才是重要的。希望我社区的妇女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品格,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继续发扬。并为参加拔河比赛的妇女发放了纪念品,表达社区妇代会的一点心意。
以上就是本年度我社区妇代会开展的三八活动,还存在些不足之处,今后我社区妇代会将从一下几个方向继续努力:
(一)继续加大对妇女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妇女工作深入人心。
(二)充分发挥妇代会的教育、参与、代表、服务、联谊维权等六大职能作用。
(三)争取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四)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五)充分发挥典型妇女的模范带头作用。
社区妇女节心得体会范文5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x社区妇联结合实际,以“百年展芳华巾帼显英姿”为主题,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组织开展好“三八”妇女节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投身创新芜湖、和谐芜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将我社区三八妇女节活动总结如下:
一、x社区举办“百年展芳华,巾帼显英姿”庆三八文艺汇演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到来,3月6日下午,x社区妇联在社区会议室举办了庆“三八”文艺汇演,来自社区的妇女代表欢聚一堂,演绎了一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的动人篇章。活动以“百年展芳华,巾帼显英姿”为主题,展现社区妇女自信美,建设和谐社区的热情,既丰富了妇女的精神生活,又拉近了社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下午2点半,演出在一阵欢乐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x社区的妇女姐妹纷纷登台献艺,给社区群众带来精彩的表演,11个节目均由社区居民自编自演。当今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潮,所以广场舞亦是本次活动的压轴好戏,社区妇女姐妹们纷纷登台跳起了热情洋溢的广场舞,同时也将演出推向了。整个活动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欢快的舞蹈、歌曲,还有独特的乐器演奏,展现了社区居民欢乐和谐的生活氛围和社区妇女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次“三八”文艺汇演的节目还有有黄梅戏、小合唱、快板等,充分展示了社区妇女无私奉献、建功立业,为社会撑起半边天的伟大精神。舞蹈《高原红》将女性的刚柔相间,表现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的快板《十二月花名歌》、优美的健身舞,将演出一次次推向。
这次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社区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全社区妇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广大妇女同志深刻体会社区是我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欢聚一堂,更加能感受到家的幸福和温暖,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表彰优秀巾帼志愿者,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联合国倡导的服务世界需要人群的活动,得到了x社区广大妇女的积极响应。她们活跃在社区的扶贫帮困、环保健康、助残家教、关爱留守儿童,防止家庭暴力的各个领域,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和志愿者的爱心。
在_年的“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x社区举办了社区第x届“优秀巾帼志愿者”表彰大会。表彰会上,x社区主任宣读了《关于表彰x社区优秀巾帼志愿者的决定》。授予10名同志为x社区“优秀巾帼志愿者”荣誉称号。
她们有的是辖区内的文艺骨干,积极发动居民踊跃参加社区发起的各项活动,增强居民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强化居民参加文体活动的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社区的文体发展作贡献;她们有的是社区义务巡逻队的队员,退休后,她们投身于社区志愿者的行列,不管是疾风还是骤雨,都一如既往的在小区里巡逻,发挥余热,为小区安全保驾护航;有的是社区工作者,在基层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多年来,她不辞劳苦,始终以一颗热忱的心温暖着社区百姓,甘于奉献,用真诚的服务意识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动人事迹。
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巾帼志愿者们充分发挥和展示了各种服务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突出的奉献。希望以典型带群众,以表彰促先进,大力营造志愿促和谐的浓厚氛围。今后,她们会更加坚定志愿服务的步伐,积极参与到社区各种志愿服务中。
三、关爱女职工身心健康
3月4日上午,x社区以“三八”妇女节活动为契机在社区的小广场上开展了一次“关爱女职工身心健康”的免费义诊活动。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志愿者为老人测量血压和身体健康检查;社区计生副主任现场为居民解答单独二孩的相关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前来女职工进行测量血压,回答了他们所咨询的问题,还针对没人不停地情况讲述了一些日常疾病防护知识等,并为困难女职工提供康复咨询、康复指导及诊疗服务。同时,听取他们的呼声和意见,努力成为他们的知情人、救助人,为他们争取各类优惠补助,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四、为单亲困难女职工提供就业援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x大精神,x社区妇联以雷锋月活动和“三八”妇女节活动为契机,切实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援助工作。3月4日上午,x社区在社区小广场举行了“就业援助月活动”,设立了残疾人招聘区,开展了就业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援助活动。活动以单亲困难女职工和女性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向辖区居民以及来往的群众发放“就业失业登记相关知识宣传提纲”、“就业援助月招聘信息“、“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促进就业政策宣传资料,使各项就业援助政策深入人心。
篇10
关键词:思政教育;青年主体性;青年发展性;青年创造性
尊重青年主体性,围绕自主目标,创新价值观培育思路
所谓尊重青年主体性,是指重视并引导青年在自我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获得实践探索体验,与此同时,最大程度化解传统的限制青年主体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自育激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目前,在校生多为“90后”“95后”,他们强调自我认同、思想独立,表现出反传统、反权威的思想倾向,更加具备反叛精神。为此,北大主动将外部环境与青年群体这两者变化的内在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基于互联网时代教育本质逆转、育人场域分化的现实条件,明确在尊重青年主体性的前提下,向线上线下的整合创新要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1.适应师生间育人关系调整需要,借力品牌项目示范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期待在课堂以外与教师有更多心灵互动,教师同样期待在学业以外关心青年学生思想进步,这种心理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教学相长”一脉相承,也为如何创新价值观培育形式提供重要启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师生平等观念。由此,为了促进师生交流,更好发挥教师作为人生导师的作用,为名师大家在课堂以外向学生传授人生经验、启迪人生智慧创造机会,引导青年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我们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项目。
例如:2014年3月起正式启动的“教授茶座”,其定位于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探讨人生主题、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经精心打造,目前已经成为校内外广泛关注、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培育新课堂,对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专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想困惑起到积极作用,很好发挥了思想引领和价值辐射、传导的功能,2016年初获第四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2.覆盖价值观培育原有盲区,发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凸显青年主体地位。21世纪以来,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也是创新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但受制于观念认识、评价体系、资源配套等现实因素,对这一区域的有效覆盖工作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其作为薄弱环节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发展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在多年扎实探索的基础上,北大深刻认识到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这一战略部署的时代性与必要性,以及在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一步抓实抓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的背景下,北大以“网络新青年”为旗帜,坚持以激发青年自我教育潜能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学校政策倾斜与资源扶持下,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e+网络新青年发展联盟”等学生自组织,通过创建能够触动学生进行思维、引起深层情感共鸣、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网络校园“大环境”,实现了全校青年学生的“总动员”。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尊重青年发展性,围绕自律目标,构建学生成长生态系统
所谓尊重青年发展性,是指结合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变化特点,本着信任青年、尊重青年的原则,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与自我教育,形成一个长期、动态的教育模式。
原北大校长蒋梦麟曾指出,“教育要定出产品的标准,这标准就是: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目前,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青年群体具有多样化的个性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也使得大学生从对个人未来负责的角度更关注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问题。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怀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要是质的提升,是要“有温度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是“有生命力的”,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差异化需求,能够转化成为激发学生不断自我提升的持续动力,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1.适应学生发展阶段性需求,提供跟踪式辅导,落实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新生入学阶段,北大以入学教育为依托提供适应性发展辅导。在为期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团体工作坊、院系先修课程、本科生导师制等为抓手,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在校学习阶段,我们以学业促进计划为纽带完善系统育人制度。其中,公共课的学业辅导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专业课的学业辅导由院系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开设了各类指导课程。毕业求职阶段,学校以毕业教育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双向良性互动。近年来,北大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对学校招生以及培养工作的反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强化主动育人观念,让学生获得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学会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不仅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更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能够正确处理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坚持以学生社区建设为平台,开展住宿辅导项目,从学生生活社区入手,立足于把宿舍作为育人场所,以学生居住楼宇为模块,增强学生参加团体活动的便捷性,增加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适应育人环境“互联网+”变化,培育良好校园网络生态,组织实施全环境育人。北大充分认识到一个学校的网络舆论氛围是积极向善的还是消极暴戾的,不仅事关学校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好坏,更关系到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成败。2014年,北大青年研究中心率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全环境育人”的创新理念[1], 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网络社会,理性定位所处基本方位,在当好参与者的同时,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特别强调要注意把握限度,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妥善协调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培育正能量充沛的校园网络生态,要加强学校层面的引导。北大以阵地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了“未名BBS”的转型跨越,使其不仅充当好思想动态“晴雨表”、问题隐患“预警器”和情绪疏导“减压阀”的维稳功能,更发挥着校内信息平台、师生文化社区和网上精神家园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针对当代青年自我意识强、反传统、反权威、独立性强、价值观多元等群体特征,我们还组织大量校园活动,在意识层面给予其正确引导,鼓励自省自育,培育其融入、适应乃至改变时代的能力。例如:“脱机自习”活动让学生们放下手机,专注阅读、学习,摆脱“手机依赖”这一全球范围内的当代“顽疾”,逐步建立适当时候对手机等电子设备“断”“舍”“离”的意识,在院系及校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普及效应。
尊重青年创造性,围绕自新目标,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所谓尊重青年创造性,是指根据北大“兼容并包”精神传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一切工作落脚点,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和创新力,真正形成以青年作为教育创新发展原动力的大好局面,最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时期北大青年。
科学与民主,是北大这块圣地不朽的灵魂,对真理和进步的追求,对多元与差异的包容,自然而然孕育出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宽松环境氛围。对于如何看待学生个性,北大老校长有很好的总结,“这种个性表现的怪物,是社会进化的种子,因为人类若是一代一代的互相仿造,不有变更,那就没有进化可言了”。新时期,我们将这种文化基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资源支持分类满足不同需求,通过奖励方式调整树立明确导向,激励学生增强创新素养、更好完善自我,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新意识和自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主导自身未来发展。
1.发挥奖励的育人导向功能,繁荣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特长发展。目前,北大面向学生的奖励项目总体分为两类:一是鼓励全面发展类别(三好学生等),二是鼓励特长发展类别(各类单项奖),后者近年来成为拓展重点。2014年,我们启动了“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对年度内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发展或突出业绩、为学校赢得社会声誉的学生进行表彰;在总结经验基础上,2015年,我们大幅增加奖励覆盖面(获奖学生人数增幅达89.8%,获奖学生比例增加85.6%)的同时,新增加了单项奖的项目,包括“学习进步奖”“优秀科研奖”“实践公益奖”“优秀品德奖”等,从学校层面,对学生年度内某一方面的发展给予充分鼓励。
这些奖励项目均属于荣誉性质,不涉及经济支持。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不以学业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而是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引导,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并获得认可。
2.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新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的时代内涵。一直以来北大都是文化创新、观点交锋、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北大的校园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6年4月19日,主持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他强调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教育是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而且还需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新实践。
学生施展网络才能的领域,如自媒体运营、移动客户端开发等,往往是我们传统育人工作中较为滞后和薄弱的环节。为此,一是转变认识观念。面对技术是把“双刃剑”的现实,鼓励教育者既不能裹足不前,要有前沿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敢想敢试,同时也不能鲁莽硬撞,要对安全隐患、突发事件有充分准备和预判,要坚守底线,同步实现安全和发展的目标。二是完善评价尺度。在2015年举行的首届“北大网络新青年”评选中,校园网络达人首次集体亮相,并展示了他们在网络文艺创作、技术开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才能,学生网络创新成果首次计入到学校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提供有力支持。我们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政策、资源、技术支持,让具备网络才能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建设、改革发展中,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师生共建的目标。
夯实根基,为工作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保障
1.理顺工作机制。近年来,北大以具体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协调协同机制的发展。2014年底,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创新完成了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2015年,我们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保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契机,建立了互通信息、横向联动的协调协同机制;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实现相关部门间、部门和院系间的协同机制;此外,还基本形成了处理重点学生个案的集体研判和协同处理机制的常态化。
2.强化制度保障。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日益宽泛,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边界也开始模糊,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以有效的制度建设进行实践成果固化。近年来,北大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与施行为契机,研究制定了《北京大学学生行为规范》,修订了《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在此过程中,我们赋予制度以文化内涵,注重说明制度的设计初衷,推动在师生中形成共识,发挥了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的切实作用。
3.确保队伍支撑。为适应新时期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有效发展辅导作为目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辅导员长线培养机制,一类对象是经选拔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的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另一类对象是在考核评价基础上,选拔本科毕业后担任专职辅导员的选留学生工作干部。为更加精细精致地做好学生成长辅导,学校还努力筹措资源吸纳有生力量以扩充队伍规模,其中通过提高班主任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一班一班主任一辅导员”的人员架构已基本实现。
4.加强交流合作。网络具有开放、互联的基本特征,给高校育人获取资源支持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也为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渠道。2016年以来,北大积极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以期探索“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特色发展道路,在相关优秀互联网企业和教育企业的支持下,相继启动“网络新青年校园视频创作扶持计划”与“新青年・享阅读”经典阅读项目推广行动,将发力建设北大学生优秀网络视频作品的门户专区,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全社会开放共享,主动向社会输出来自北大师生的“网络正能量”。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安全员季度工作计划
- 下一篇:固定资产盘点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