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部新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部新会计准则

篇1

关键词:实施;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Abstract: in February, 2006, Ministry of Finance had issued 1 item of basic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38 item of concr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symbolize adapts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request, hasten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with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criterion system official establishment. Our country soon carries out wheth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does mea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system soon complet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our country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question which possibly mee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oposed that solves the question mentality.

key word: Implementatio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system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背景介绍

90年代初,财政部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标志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具体准则的研究草拟工作也逐步推进。到1996年初,财政部共了30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定稿,截止2001年底,共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步入快车道,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都在此年内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有望得以实现。

然而,我国一直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规则为基础,后者以原则为基础。理论界一直存在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看法。实际上,两种会计核算标准所规范的内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陈毓圭,1999)。通常情况下,记录以确认和计量为前提,而披露又以记录为基础。从新颁布的准则内容和形式看,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尽可能地把制度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地解决好它们。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给会计工作带来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0年12月的《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做出了总体规定,还就有关会计要素和一些特殊会计领域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5年在工业企业全面实施。而财政部本次的会计准则,大多是针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处理的问题所做出的具体规范,如企业合并、合并企业报表、企业年金、职工薪酬、保险合同等。因此,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是否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哪些问题和困难?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财政部在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等数项会计准则后,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1月1日起必须采用新准则。上市金融企业在采用新准则的同时,非上市金融企业仍然可以沿用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样作为指导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二者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与数量差距增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的监管成本提高

不难看出,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是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又是会计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限于本身的专业水准,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外,有的是出于自身动机的需要,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指使企业做一些违反会计准则的处理。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此外,中国证监会宣称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因此,会计准则的高效运用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配和,这样一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本。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重分类;追溯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2.35;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农村信用社会计制度一直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未执行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7年中国银监会在《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中,要求农村信用社从2009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废止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农村信用社一步跨越到执行新会计准则。由于现行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差异较大,为确保新会计准则的平稳实施,农村信用社应加快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会计人员的培训,本文仅就农村信用社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务工作进行探讨。

一、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工作程序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企业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农村信用社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1.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自身业务核算特点和行业特点,制定新准则下的会计核算科目。

2.根据新旧会计科目对应关系,制定新旧会计报表科目对照表,将原科目转换为新准则科目。

3.对需要重新分类的科目,编制新准则下重分类调整分录。

4.编制追溯调整事项的调整分录。

5.编制首次执行日资产负债表。

二、新旧会计报表科目转换对照表的编制

根据农村信用社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一般应对以下科目进行科目进行重分类,编制新旧会计报表科目转换对照表:

三、执行新准则应关注的重大调整事项

在编制首次执行日资产负债表时,农村信用社应对以下事项进行追溯调整,并可能对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大影响,应重点关注。

1.对于首次执行日存在的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计划,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2.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将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重组义务,确认为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3.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

4.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不含《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投资),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

(2)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应当自首次执行日起改按实际利率法,在随后的会计期间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5.财政部《关于印发非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衔接规定的通知》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应当计提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抵债资产、金融资产等减值准备的,或者由于会计政策的原因导致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当计提或补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对于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补提相应的折旧额,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对于会计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信用社,为确保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可以考虑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实施;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Abstract:inFebruary,2006,MinistryofFinancehadissued1itemofbasicaccountingstandardsand38itemofconcreteaccountingstandards,symbolizeadaptsourcountrymarketeconomydevelopmentrequest,hastenswiththeinternationalconventionwithbusinessaccountingthecriterionsystemofficialestablishment.Ourcountrysooncarriesoutwhether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doesmeanbusinessaccountingthesystemsooncompletesthehistoricalmission?Thisarticlewillanalyzeourcountry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fromseveralaspectsthequestionwhichpossiblymeetsintheimplementationprocessandproposedthatsolvesthequestionmentality.

keyword:Implementation;Newaccountingstandards;Accountingstandards;Accountingsystem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背景介绍

90年代初,财政部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标志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具体准则的研究草拟工作也逐步推进。到1996年初,财政部共了30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定稿,截止2001年底,共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步入快车道,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都在此年内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有望得以实现。

然而,我国一直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规则为基础,后者以原则为基础。理论界一直存在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看法。实际上,两种会计核算标准所规范的内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陈毓圭,1999)。通常情况下,记录以确认和计量为前提,而披露又以记录为基础。从新颁布的准则内容和形式看,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尽可能地把制度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地解决好它们。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给会计工作带来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0年12月的《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做出了总体规定,还就有关会计要素和一些特殊会计领域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5年在工业企业全面实施。而财政部本次的会计准则,大多是针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处理的问题所做出的具体规范,如企业合并、合并企业报表、企业年金、职工薪酬、保险合同等。因此,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是否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哪些问题和困难?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财政部在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等数项会计准则后,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1月1日起必须采用新准则。上市金融企业在采用新准则的同时,非上市金融企业仍然可以沿用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样作为指导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二者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与数量差距增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的监管成本提高

不难看出,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是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又是会计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限于本身的专业水准,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外,有的是出于自身动机的需要,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指使企业做一些违反会计准则的处理。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此外,中国证监会宣称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因此,会计准则的高效运用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配和,这样一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本。

(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要,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目前全国有1000万会计人员。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楼继伟,2006),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对南方证券的投资,首创股份提取了15%的减值准备,邯郸钢铁提取的比例为62%,路桥建设提取的比例是20%,上海汽车则提取了100%。如果不计提该项减值准备,上海汽车的利润增长率将从该年的42%提高到79%,同样是职业判断,究竟哪一个企业计提的比例是适当的呢?每个企业都会找出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职业判断是正确的(聂兴凯;高永国,2004)。但是,计提比例的差别竟有如此之大,也会令人对会计准则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疑虑。

因此,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恰当的职业判断成为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准则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对于如何确认、计量、会计信息是否披露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师自己进行职业判断,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四)会计准则的学习成本增加,会计教育的浪费与不足并存

我国会计准则自90年布以来,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此次发行新准则,学生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会计的学习成本明显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会计人员占了绝大多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由于新会计准则并非面向全部企业,中小企业仍然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7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因此,一方面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时不需要使用新准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知识大多被遗忘,造成会计教育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后续教育,对于一部分想要提高专业水准的会计人员来说,如果无法系统学习新会计准则,很难提升他们的会计专业水平,也无法适应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企业会计制度仍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三、有效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思考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配套和完善工作。

(一)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各项配套

1、准则与制度的配套

据介绍,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准则的配套不仅仅是足够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对准则有权威的解释。2006年8月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相关解释即是新会计准则运用最好的注解。此外,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

2、法律配套

我国当前尚缺乏有效地使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氛围,更加不能奢望会计准则可从技术上彻底禁绝各类舞弊造假行为。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既保持会计准则良好的灵活性,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相关的法律配套可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人员的后续专业技能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仅仅依靠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因此,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会计人员素质和后续专业技能教育机制,并使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如针对上市公司、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会计的不同核算要求,提供相应对口的后续教育,并将后续教育成为一种职业的终身化教育,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能够持续有效地提高。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尽管专业技能教育是对会计准则高效率实施的有力保证,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低。因此需要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应尽早开始,并和专业教育同时开展。

总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只是会计改革重要的一步,如果仅仅片面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出现与我国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混乱或失控,由此产生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巨大的。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务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1、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2、加强企业外部监管

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市场交易的不真实,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生存的土壤。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监管不力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如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让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被惩罚的后果将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毓圭.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J].会计研究,1999,(2)

[2]陈毓圭.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6)

[3]聂兴凯,高永国.对执行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A会计),2004,(12)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信息质量问题

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我国的会计制度,该新准则的,促使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明确了会计中的要素确认条件。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不仅能使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且提高了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信息质量的问题。

一、 新会计准则概述

新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在2006年的,其主要是38项关于会计制度的具体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及一些相关的指南,2007年元旦起对上市公司进行实施。

新会计的准则体系把我国的财务报告规则和国际上的财务报告基本上拉近了。在2005年,财政部过6批关于征求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意见稿,共有22项。另外,还参考过去的16项会计准则,并根据我国的发展,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在2006年构建出了一套新的会计准则。

新的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都有很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的信息质量问题是存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探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的意义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探讨,通过探讨新会计准则的动态及系统化事实机制,发现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实施环境的缺陷,改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以及实施手段,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通过探讨会计的实施环境,分析其过程中,会发现其中的实施问题及其效果,一次作为依据进行改进。

由于会计准则的自身存在缺陷,加上现在的经济业务复杂,企业经济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会计准则事先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则,会计员实施过程中只能根据些准则中的原则规定以及自己的职业道德,得出的结果可能偏差很大,甚至违背了初衷。由此可见,实施的过程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

现状的会计信息报告有失真现象。企业中,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一定程度增加了成本。经营者可以借助信息的优势来粉刷会计信息,会造成一定的失真,尤其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失真会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

另外,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不完整的,披露信息只是确认及计量日常事项和会计业务,而非财务信息、未来的发展,还有责任之类的都没有披露出来,给一些内部人士制造了违规操作的现象,损坏了投资者的利益。

当然,这也与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素质有关,为了某种利益,对会计信息进行了修改。还有我国没有确立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明文法条,更多的是依靠会计员的职业道德约束,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空子。

首先,我们先对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实施整体效果进行回顾。由财政部及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实施的效果良好,上市公司的会计水平亦有明显的提高。在上半年,也就是大牛的股市时刻,两市疯狂地上涨,两市的及利润高达32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4%。其原因并非上市公司的功劳,主要的是确认了采用公允价值及务重组收益,加上2007年上半年的疯狂牛市,上市公司通过投资也得到了不菲的回报。在这种疯狂地上涨中,许多的投资者失去了理性,没有意识到这没有实际价值的股票,或者说是天价的股票的危险性,到了十月后,冬天的来临,天气黯然失色,划上了一个个句号,股市一泻千里,由中国历史的最高峰走向熊市,给许许多多的投资者带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导致2007年的股市的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机构对股的过度炒作、鼓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悲剧的发生与会计的信息质量也是脱不了关系的,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存在着缺陷。根据上市公司的报表,我国的上市公司收益明显可观,其实很多是“钱生钱”效应,纸上富贵,有人高唱上证指数上万不是问题,可见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危害性之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价值主要取决因素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投资的收益及公允价值的变动主要影响因素有证券市场的环境及管理层受到的自律机制的约束。

四、对策建议

怎样避免新新准则对我国的会计的信息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存在不能忽视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增大惩罚的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会计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还有要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素质的培养,提高会计员的诚信职业道德水平,减少相关人员对利益的诱惑而造成的信息披露不真实。只有从知识及思想上对会计人员进行素质的提高才能符合现代化的经济的市场要求,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应对现代复杂的经济现象。

第二,公司的管理制度要实施规范制度,立法人管理结构。明确划清各个结构的责任及其权利,使财务质量得到监督,同时让股东监督,实现多重对经营者的监督。

第三,规范核算工作。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值得计量属性,要严格规范会计报表的信息,让投资者了解整个公司的基本情况及风险,然后理性地去做出抉择。

第四,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企业中去。完善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会计工作的流畅进行。

五、总结

尽管新会计准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原有的会计信息质量上有所提高,但是会计准则只能在经济产生后果后提供技术上的规范,效果不但与准则自身有关,更与如何实施准则有关。因此我们既要做好会计的准则,又要注重我们的实施过程,把握会计工作中的各项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健全法制制度,才能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才能促进我国的会计行业跟上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盈余管理一直是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应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对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各方关注。为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新会计准则,并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国内学者就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否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从理论角度分析新会计准则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力求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研究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二、研究设计

笔者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年度即2006年与2007年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对比来探寻新准则对盈余管理是否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如果2007年盈余管理水平低于2006年,则说明新准则缩小了盈余管理空间,反之,则说明新准则没有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是评价盈余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本文采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分别求出各上市公司2006年及2007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T检验方法将二者进行对比,用实证结果证明新会计准则是否对盈余管理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三、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由于2007年年报尚未披露,因此本文选取半年报进行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样本数量,笔者以深市A股475家上市公司2005、2006和2007年三年的半年报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所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巨潮资讯网,分析软件采用的是SPSS11.5。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算2006、2007两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将截面修正Jones模型表述如下:

第n+1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第n+1年总应计利润-第n+1年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第n+1年非经常性项目前利润

-第n+1年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第n+1年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其中,第n+1年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a1/第n年期末总资产+a2(第n与n+1年收入差额-第n与n+1年应收账款差额)/第n年期末总资产+a3(第n+1年固定资产总额/第n年期末总资产)

其他财务指标都可以在巨潮资讯网上查找得到,我们只需要利用SPSS软件计算a1、a2、a3的值,就可以计算出2006、2007两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

通过spss输出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a1=0.363,a2=-0.739,a3=0.277;2007年a1=-0.422,a2=0.599,a3=0.233,并且每个解释变量均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故具有统计研究意义,可以计算出各个上市公司2006、2007年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并进行T检验。

(二)两配对样本T检验

将上文计算得出的两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代入SPSS软件,对二者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表4:

在表3中,2006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平均值为-233078102.89,远远高于2007年均值-426543552.43。由此可说明:2007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低于2006年,即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得到了有效抑制。表4中,a=0.005,远远低于学术界公认显著性0.05水平,因此上述T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结论

本文以深市4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其2005、2006和2007三年的半年报为研究对象,采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和T检验的方法验证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从实证结果来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平均值低于原会计准则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平均值,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新会计准则能够缩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说明此次颁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07.4.

篇6

市场经济说到底,不仅是竞争经济、效益经济、信用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经济;中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需遵循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则来规范和组织经济活动。只讲速度而无质量的“经济”会形成“超温泡沫”;只讲规模而无秩序的“提速”则毫无疑问会冲出安全轨道。

2007年是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年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是全面执行新准则的首份年度报告,其年报工作要求高、事项多、难度大、责任重。上市公司不仅要按照新准则编制2007年年度财务报表,还须编制调整后的上年同期利润表和2007年期初资产负债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年同期利润差异调节表,并列示对上年同期利润表的追溯调整情况,以致要追溯到2005年度的相关指标数据。因此,上市公司首次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组织实施工作及其效果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和报道,截至2008年2月2日,沪深两市共有75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布了年报:75家公司2007年合并净资产为8868511.15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2676989.02万元,增幅为43.24%;合并净利润为1121007.26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510780.42万元,增幅为83.70%;沪深两市共有2家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2家公司2007年合并净资产为575421.85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282742.52万元,增幅为96.61%;合并净利润为235671.27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179346.02万元,增幅为318.41%.

截至2008年3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727家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6590.51亿元,同比增长42.31%.其中,有622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我们在观察到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升的同时,对其中隐含着的某些现象应予关注: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估值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出现波动,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可以计入当期损益,由此也使一些公司的利润飙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运用是否准确、合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及其所引发的债务重组等非经常性行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相当影响;重组并购中的资产处置及置换是否恰当;某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若债务得到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损益,从而增加当年利润;从年报的相关数据看,上市公司营业外收入金额较大,其中债务重组利得约占五成;有的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绩差公司受益明显,而其利润的主要构成却是源于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利得。此外,涉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或有事项如预计负债的估计、资产减值准备等项目的重要会计估计妥否;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恰当性;关联方的认定及其重大的关联交易;是否存在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合规;有无异常的股权设置及股权转让;是否存在不当的盈余管理,等等。对此,要避免和防范人为操纵、违规操作。应当说,新会计准则的宗旨与导向是正确和明确的,并且在不断改进和深化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理解并贯彻落实;在向新会计准则转换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平稳过渡、衔接有序、规范执行、监管有力。对此,可从当前组织实施和长远规划发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和控制引导。

首先,从当前组织实施看,可适时采取并加强有效督导措施。如财政部新准则实施情况工作组已在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年报情况,对净利润或净资产明显波动的上市公司和不能正确执行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加大监管力度,主要举措是财政部了《关于全力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和财政监察专员办、注册会计师协会高度重视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工作,切实防止上市公司2007年净利润和净资产同比出现非合规波动现象,确保新会计和审计准则实施到位。对相关公司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对相关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约谈制度;财政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一旦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以便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随时掌握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情况;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执行新准则的情况作为2008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重要内容等。这些举措都将会产生积极效果。

第二,从长远规划发展看,应当强化政策引导、提高督查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控机制。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对当前经济造成侵害,还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一是对经济发展方向产生误导,使投资资金流向发生偏差;二是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股东是根据企业的会计报表、投资收益等信息来进行投资选择的,如果这种信息有误,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损害投资者的权益;三是侵害企业自身利益,虚假的数字会形成虚假的繁荣,使企业做出基于虚假信息的决策,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会计信息失真会引发企业经济活动、产业经济活动和国家经济活动的失控,最后导致国民经济失衡。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国家经济良性与健康发展的基础环节。

我认为,就其经济法规、会计环境和企业理财三者关系而言,经济法规制约并引导着企业理财的执业规范和行为模式;企业规范、守则、理性、理智的理财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和国家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又依赖于健全的法规体系。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立法,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切实保障,警示舞弊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形成严整的法律框架体系和法律责任链条;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篇7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四集中,将公允价值理解为: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对公允价值的最早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1年12月的第107号准则中,定义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在自愿的交易者之间在当前交易中采用的价格,而非强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价格”。1998年6月的第133号准则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范围扩展到资产,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强迫的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又进一步将负债的公允价值也包括进来:“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2004年6月,FASB了一个新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自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任首席会计师瓦尔特•P•舒尔茨C Walter P.Schuetze)认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允价值概念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难以操作。他提出以当前销售或清算所能获得的现金来定义公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是资产在当前的销售中,扣除为完成销售需要支付的估计现金以后估计能够获得的现金,无论销售是否是强迫的,有没有追索权或担保。这样不用判断市场条件或销售方是否愿意。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拥有债权的对方在当前的完全清算中愿意接受的最小现金金额。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

国际准则制订机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于2000年底完成的金融工具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趋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其《手册》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它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广义的公允价值和狭义的公允价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广义的公允价值包括面向过去的公允价值,即包括历史成本。狭义的公允价值是指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公允价值。即不包括历史成本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笔者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从1997年开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倡公允价值阶段,回避公允价值阶段和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1.提倡公允价值阶段

笔者将这一阶段的时间界定在1997年到2000年,在这段时间里,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期间,财政部共颁布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

对于提倡应用公允价值的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更具相关性。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这种计量属性,因而具有实践基础。

第二,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针对特殊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一个具体体现。

可以说,当时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认识是客观的。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我国并在会计准则中应用,对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回避公允价值阶段

这一阶段从2001年起到2006年。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及投资准则中应用以后,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由于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例如通过非货币易以劣质资产换入优质资产;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从而增加收益。因此,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财政部主要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投资三项准则,在这三项准则修订后我国减少了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而财政部对公允价值在这三项准则中应用的转变正是为了防止对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情况的进一步恶化。的确,准则修订以后,.因其挤出许多利润水分并且方便使用而受到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是暂时缓解操纵利润的情况,从长远来看,放弃对公允价值应用可能会带来另一些问题。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会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通用商业语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己是势在必行。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标准趋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

因此,2005年,财政部先后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并将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本次新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大亮点。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财政部对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投资准则又作了修订。

新会计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规定,基本回到了我国1998年时的情形,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大致相同。与原债务重组准则相比,新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脱离了原来以账面价值作为记账基础、增值部分作为权益的思路。将转出资产原账面价值和现时公允价值之差作为重组收益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补助、企业合并、.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和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是新增会计准则。

为了规范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水平,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根据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企业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来计量生物资产,以历史成本模式为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满足一定条件。

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趋势。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

四、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通过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我国目前全面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已是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信息科学系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J].财会通讯,2003,(9):11-14.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M].北京: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曹伟.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篇8

本书是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是在《基础会计》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综观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与时俱进

新会计准则的,是我国会计进一步改革的结果,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会计的改革必然带动会计教育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书籍已不能满足会计教育新的需要。编写者需要着眼于新会计准则,重新设计图书的整体框架,使其能够充分体现我国会计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为适应现代会计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最新的会计准则为会计规范,分十四章介绍了新会计准则下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解释新会计准则的同时,亦不忘将其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介绍具体业务时,比较了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为读者了解国际会计环境提供了帮助。

二、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追本溯源

本书改变了以往财务会计教材只是陈述会计理论的做法,而是以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论述了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讲清楚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本书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用平实的言语表述出来,易于读者理解。书中“货币资金”、“应收和预付款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等内容独立成章,各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每章之后,还设有“复习思考题”。此部分内容涵盖了全章的主要知识点,读者在阅读了全章的内容之后,可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也可以先阅读“复习思考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把握重点。全书整体知识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使读者很容易摸清总体框架,有利于读者对知识的吸收。

三、以实际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 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

一、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争论

(一)公允价值饱受质疑

早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已有来自会计、审计、金融等部门的专家对引入公允价值的新会计准则表示质疑。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导致国际金融界和会计界之间的激烈战争,在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均纷纷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因此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计量。

目前,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质疑主要存在3个方面: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且价值变动随意性较大,在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时刻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而账面价值大幅缩水,便会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危机不断恶化;公允价值已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但在证券市场价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仍有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且不打算低价出售,而依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却又必须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已经失灵,大量持有此类证券的机构要想紧跟市场的价格显得十分困难,据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几乎没有可能再确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面临的挑战

与国际金融界意见相反,会计界辩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许多专家认为,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才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面临一个关键性挑战,即必须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为此,我国有关部门和标准制定机构已经开始行动,制定出切合实际、可操行性强的应用指南,用来指导企业对公允价值的恰当运用和充分披露。在引入过程中,财政部、证监会、上市公司均采取谨慎态度;在披露时,强调有关公允价值的充分披露;在使用上,强调只有同时满足可取得公允信息和对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时方可使用公允价值。

二、我国运用新会计准则的状况分析

(一)次贷危机所涉及的公认会计准则

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所涉及的公认会计准则主要包括:关于证券化交易与交易主体的内容有《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0号――金融资产转移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会计》、《财务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第46号(修订)――可变利益主体的合并》;关于信贷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有《SFAS5――或有事项会计》、《FIN45――担保方对担保(包括涉及其他债务的非直接担保)的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立场公告第94―6号特定风险和不确定事项的披露》;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有《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SFASI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SFASI15――特定债务和权益工具投资的会计处理》、《SFASI57――公允价值计量》、《SFASI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二)我国针对公允价值准则的态度

我国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在所有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尽管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饱受责难,但我国始终对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抱持审慎、客观、积极的态度。针对新会计准则运行情况和公允价值使用状况,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给出相应的解释,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甚为慎重,当前大多数企业在计算资产价值时仍按历史成本计算,而并非按市值计算。以房产价值为例,据企业当初购买成本计价,即使如今房价涨了也不能计算利润,只有当企业将房子卖掉,买卖的差价才能算作利润。其目的在于防止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而对企业利润产生极大影响,并以此避免企业“寅吃卯粮”,发生过度分配利润的现象。

(三)我国公允价值主要计量对象

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在金融工具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对投资分类做出调整,即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并规定金融工具重新分类后的后续计量标准仍为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的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间差额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做出相应规定;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以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企业合并方面,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取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取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在并购中获得更为公允的对价;在债务重组方面,新会计准则脱离了原有以账面价值为记账基础、增值部分为权益的规定,而将转出资产原账面价值和现时公允价值作为重组收益处理;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在满换具备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这两项条件时,方能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我国新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推出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明确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这一计量属性。此举使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实质性一步,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也预示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逐渐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正如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主席伯南克所说:“信贷市场之所以几乎陷入停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投资者和银行互相不再相信对方的账目。而取消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有可能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它可能会让市场变得更糟。”所以,次贷危机由不良贷款且资本金不足,加上疏于监管所致,从会计准则上找原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场危机,所涉及的任何试图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或弱化其影响的行为都忽视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本质和事实。所以说,采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是未来一大趋势,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而实施新会计准则也有效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成本,更使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侯彩侠.次贷危机的概念与成因分析.中国科技术语,2008(5).

[2]徐蕴颉.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3).

[3]李利.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现代商业,2008(6).

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存货;核算;比较;分析

一、引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步伐,与国际化会计准则接轨

的需要也日益迫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本文将结合新准则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新旧准则中存货核算的差异结合例题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并从几个方面我国新存货准则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必要性

鉴于存货在资产中的重要性,财政部早在1993年就将“存货”准则立项,并与1994年7月4日了征求意见稿,直至2001年11月9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该准则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2003年1月1日起其他企业也开始施行。

三、新旧存货准则总体结构差异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4章22条组成;而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共10部分30条组成。从总体结构上看,新存货准则比旧存货准则更为概括、具体。

(一)定义的变化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的“定义”部分,而是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存货准则体系之中。例如,在“确认”中明确了存货的定义;在“计量”中明确了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等。

(二)计量的变化

新存货准则“计量”部分涵盖了旧存货准则“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等部分的内容,显得更为简单而且精确。

(三)衔接办法和附则的变化

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的“衔接办法”和“附则”两部分内容。因为此次是在财政部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作了修订以后,同时了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而且为了确保企业首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编制的财务报表,以及这些报表所涵盖的部分期间的中期财务报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确保企业过渡的一致性、可比性和操作性,实现平稳过渡;本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原则,财政部所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所有新准则的首次执行和衔接办法等都有较为详细的叙述与规定。

四、新旧存货准则具体内容差异

(一)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规定与说明

旧存货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与说明;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也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二)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的内容修改为“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使之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三)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规定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存货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因此,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将导致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从而使那些专门为出售而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所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四)对收获农产品成本和企业合并取得存货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合并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本次新制定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同时又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捐赠方提供了有关证据和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证据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

(五)对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费用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的内容。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第14条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内容重新修订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以与新存货准则第13条相对应;而旧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做出规定。

(六)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价值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订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而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所以旧存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的不实。

(七)对存货发出成本的计量方法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有时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二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物价发生不同变化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和当期利润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如表1:

(八)对盘亏或毁损的存货处理规定

新存货准则对旧存货准则中“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在第21条中做出了相应的修订:“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五、实施新存货准则存在问题

(一)新存货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财政部在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存货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发展的大量需要,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全国有1000万会计人员。新存货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恰当的职业判断成为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存货准则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对于如何确认、计量、会计信息是否披露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师自己进行职业判断,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六、解决实施新准则问题的对策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形同虚设。因此,要积极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配套和完善工作。

(一)完善新存货准则的各项配套

1、法律配套。我国当前尚缺乏有效地使用以原则为基础的存货准则氛围,更加不能奢望存货准则可从技术上彻底禁绝各类舞弊造假行为。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既保持会计准则良好的灵活性,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相关的法律配套可使我国制定的存货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准则与制度的配套。准则的配套不仅仅是足够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对准则有权威的解释。2006年8月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相关解释即是新会计准则运用最好的注解。此外,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

(二)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1、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2、加强企业外部监管。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市场交易的不真实,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生存的土壤。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有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让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被惩罚的后果将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七、结论

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只是会计改革重要的一步,如果仅仅片面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出现与我国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混乱或失控,由此产生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巨大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存货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务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Shahrokh M.Saudagaran.,Cambridg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2004(12).

2、陈毓圭.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的思考[J].注册会计师,2005,(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J].财会月刊,2006(9).

4、聂兴凯,高永国.对执行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A会计),2004(12).

5、吕玉梅.对《存货》准则的几点思考[J].商业会计,2006(6).

6、李梅方.新存货准则的变化对公司财务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7(6).

7、Harrison,Horngren.Inventory costing Methods.Financial Accounting,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