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化学实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化学考试中,对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置相关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化学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化学实验仪器的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的组合装置等.
解析策略对于选用化学实验仪器的问题,针对此题突破口在于仪器的精确度.用量筒取溶液的体积不可能精确到0.01 mL,只能用滴定管或移液管量取.又因为高锰酸钾溶液能腐蚀橡胶,故不能用碱式滴定管.所以选C.案例中的知识考查比较常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精准度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应对此类试题,在学习或者联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强化记忆.
解析策略对这个案例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从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性角度去考虑.因为托盘天平的游码刻度为0.1 g,精确度为0.1 g.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腐蚀性药品及易潮解药品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即使没有腐蚀性的药品也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放在一张洁净的纸上.故叙述不正确的有C、D.学生必须掌握托盘天平中的质量关系为: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解析策略解决此类考题,需要考生掌握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要细心观察仪器的相关性能.对于量筒来说,没有“0”刻度,可以排除了.而托盘天平的“0”刻度在刻度尺的左端.所以答案显而易见.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分析 方法
一、前言
高考化学实验是对学生化学知识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通常在高考实验题中,出题人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分析能力,更是将经典反应原理与经典装置(发生、收集、除杂、尾气处理等装置)进行适当调整,设计出与生活、工业、生产相联系新的化学实验问题,从而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验题目重视基础,强调应用,体现了高考对高层次人员的选拔的功能。分析这几年的重庆高考化学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都出现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题,其内容都是要求运用常考理论的知识,给出一个新的实验装置完成某种物质的性质的探究或者对某一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常规实验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引导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准确设计出合理的实验,并对该实验进行评价(详见近几年重庆高考化学试卷或其他省份的试卷)。本文主要对实验题的特点进行分析,为学生解决化学实验提供思路,提高实验题复习的质量,提高考生的化学实验成绩。
二、重庆高考化学试卷考点分析
重庆近几年高考采取自主命题,化学试卷难度适中,试卷中实验命题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2013- 2011年重庆化学试卷分析,实验分值占据化学总分的15%以上,实验题的得分多少关系着学生整体的化学成绩。从近几年化学实验命题来看,高考实验命题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二类是对学生的综合性知识的考查,此类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给定实验方案和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补齐实验步骤以及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出实验的反应原理。二、给出一个实验的要求和目的并给出实验所用装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合理设计出实验方案,连接实验装置,通过比较,论证以及分析、综合等方法合理解决实验问题。三、根据既定方案给出的实验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并预测实验结果,达到实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目的。
三、实验考试中常见考点及查考方式
重庆高考化学实验题题型多样,有考察实验操作的单选题,二卷有考察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主观题。其内容可以包括有化学原理,无机,有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实验基本操作等内容,从试剂的保存与取用,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与除杂,化学仪器的认识和使用,试剂使用及安全处理到物质的制备,物质鉴定(定量或定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误差分析、讨论及评价等。考生要想在实验题中得到高分,这就要求考生先了解高考化学实验所要考哪些基础知识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中常出现以下考点:
(一)仪器的排列组合
在高考实验中,在给定一个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择合理的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在高考化学实验题目中,我们考生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
气体制取(采用什么样的原理和装置制取)。
除杂(首先要考虑到杂质来自哪一部分。一般杂质通常来自以下方面:来自副产品;来自具有挥发性的反应物;产品中只要经过水溶液,一般产品中混有水杂质)。
干燥(一般采用哪种方法干燥,高考中常见的干燥剂有:液体干燥剂(常见的浓硫酸又分为酸性干燥剂,这时考生就可以考虑到浓硫酸干燥剂的应用范围);固体干燥剂(又可以分为碱性干燥剂如碱石灰和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注意根据不同物质可选择合适的干燥剂)。
主体实验(可利用干净的气体来完成题目中探究实验)。
实验产品的收集(选用合理的装置(可参照物质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产品收集,但是如果产品是溶解度速度较快,应考虑到合理防倒吸装置)。
实验产品的保护(如果实验产品容易发生变质,这时要考虑如何避免产品变质(如2010年重庆化学高考题第10题就涉及主产品的保护)。
尾气处理(如果产品有毒,这时就要考虑采用尾气处理,可采用溶液吸收(注意防倒吸)或将气体点燃)。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则采用先净化后干燥。
(二)接口的连接
对仪器接口的连接,总体上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但对于吸收装置应“长”进“短”出(或“深”入“浅”出);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应“短”进“长”出;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若为干燥管应“大”进“小”出这有助于气体能得到充分吸收。
(三)防倒吸
对于溶解度很大,吸收速率很快的气体,吸收时应防止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
(四)尾气处理
如产物中有气体产生,要求对实验的产生气体进行尾气处理,常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直接排到空气中:主要是指那些无毒、无害气体。如N2、O2、CO2等。
(2)对于有毒的气体就采用吸收式,燃烧式,收集式等方式处理气体。①对于有毒气体可将其收集到某个装置中,日后可集中处理。②对于某些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可直接在装置末端加一个点燃装置可处理尾气。③对于水中溶解度较小的有毒气体,多数可加入某种试剂采用吸收除去,如果溶解速度过快,要适当选择防倒吸装置,如SO2,NO2等气体均可通入NaOH溶液中除去。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在高考化学实验中,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是常见的题型之一。在做这种题型时考生可采用以下思路:①该实验能否达到目的;②有无干扰现象;③原料的利用率或者产率的高低;④对环境有无污染;⑤实验方案是否安全;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若几个实验方案都能达到目的,分析各方案的优劣并选出其中最佳的一个。而高考实验中常常以对环境有无污染或者实验出现的误差大小分析,或实验安全考虑等方面最为常见。例如2013年重庆化学试卷第9题的第四小题,考查从实验安全考虑评价指出缺少什么装置,属于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
(六)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得到最后的结果。考生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①方案是否合理;②操作不当引起的怎样误差;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④由于所用试剂不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在历年高考中常常会出现结果评价,如2012年重庆高考实验题(27)就考到误差分析。
四、高考实验现象语言描述
高考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在实验题中占重要作用,大多数考生在遇见题目时有实验思路,但是试卷上不知道如何表达,往往词不达意,与标准答案偏差较大而失分,因此我们在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按化学实验的格式答题,语言要体现出实验的科学性、等量、单一变量与对照性等原则,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在描述实验现象可采用以下思路:
(1)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如反应前如何操作,变化中物质出现了怎么样的变化,变化后伴随什么的结果。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集中在描述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3)在描述固体与溶液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可先从固体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然后描述溶液颜色变化,并是否有沉淀生成(包括沉淀颜色)最后描述气体产生并注明颜色或气味等。
以上都是常见的题目,但最重要的是在描述实验现象时: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②正确区分光与火焰,烟与雾等化学术语;③要用科学的化学术语,不能口语化。
五、结论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考生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熟练化学各种实验操作,掌握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并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在题目中去领略试题考查的意图和最新命题方向,培养自己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化学实验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意与设计[J].化学教育,2004,(4).
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考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面对众多的基本反应、各种仪器、基本操作、气体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等,还有千变万化的实验设计,加之浩瀚的题海,学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进行系统总结,从具体分散的单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概括总结出相应的化学原理、实验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找准切人点,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拓宽和深化,无疑可对高三化学总复习起到激励和活化作用,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效强化实验复习效果。
1.研究“大纲”,明确考试要求
《教学大纲》对于使用化学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有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a.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实验操作,如容量瓶的使用;b.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c.能独立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烧杯试管的使用,仪器的连接等。按《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实验复习,有利于把握考试目标和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2.研究试题,把握试题特点
2.1注重基础性。
重要的化学知识与实验“相伴而生”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大都沿于对教材实验的改进。如2015年广东理综卷(33题)涉及常见气体制备、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其他的除杂与干燥等,试题材料均出自教材实验和学生必做实验。这说明在复习实验时,必须回归教材,重视教材基础实验复习。
2.2注重应用
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分析相关实验问题,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的描述。如,2012年理综全国卷(28题),首先利用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氧化碳,并用之测定某铜粉样品(混含CuO粉末)中金属铜的含量。该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多种物质制备的原理,而且考查学生对样品中某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测定,利用所给药品、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测定样品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考查对设计方案的主要步骤的描述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能力的考查,帮助其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设计初步实验方案,再进行评价和优化,培养学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
2.3注重规范性。
在实验题的命题和答题中文字表达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学生对实验题目的理解往往是“知其然”,对实验题的作答却成了“难言其然”。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表达不规范,要点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实验题得分。如把“活塞”认作“开关”,将“排空气集气法”说成“上排法”或“下排法”,把“烟雾”与“烟”或“雾”混为一谈都不规范。因此,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要选取典型的简答题填空题,引导学生分析描述,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掌握通过现象抓本质,语言文字的表达明确、简练、规范,理解并记忆教材中的关键字词、名句名篇,动手写方案、写步骤、写现象、写结论等要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3.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3.1以“点”带“面”,激活化学实验复习。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是,学生接触和使用化学仪器仍是零星的和分散的,对多种类型的实验操作缺乏对比和实际体验。这就需要对高中的化学实验进行系统总结,将一些繁琐、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建立知识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网络化拓宽和深化的体系。如在复习“常见气体制备”时,指导学生以图表方式,归纳小结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干燥方式、除杂方式等。以专题形式分块复习,并将分散在每章的知识和技能归纳整理,可以系统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大大强化复习效果。
3.2找准“切入点”展开探究和拓展。
化学课本中能够给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切人点”的内容很多,充分利用,适当探究,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如:以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切人点,复习电化学知识。再如实验室制乙炔的装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如果对收集装置做些改变,就可用来快速制取NH3、02、H2S、H2、C02,再做些改进还可用做其他性质实验:①验证酸性:HAC>H2C03>C6H60H;②比较氧化性:KMn04>Cl2>Br2;③验证S02的漂泊性等。此外,还可通过对一种物质多种制法,一种物质的多种鉴别方法、一类物质的多种分离方法进行拓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3抓实验操作,注重体验。
考查实验操作细节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考化学实验题的一个重要趋向。没有做过实验或者未动脑做实验的学生,难以对此类题型进行准确有效的回答。因此,要走进实验室复习化学实验,不能纸上谈兵,要把学生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高三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次可以完成一个综合实验或多个实验。通常可以对学生实验进行分类,如分成“基本操作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元素化合物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检验实验”等,让学生之间交换进行,同类实验则可连续完成。
结语
总之,在实验复习备考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近年来髙考化学实验试题特征的研究,从中领略实验考查的意图和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实验复习中要重教材、重基础、重能力,找准切入点,鼓励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强化化学实验复习的效果。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设计;设计原则及步骤;化学实验类型;化学实验题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考试说明》也提出: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要求我们掌握全面的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是创造性思维体现的高层次,是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高考方向的大势所趋。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明确化学实验遵循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明确化学实验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它们同时也是实验方案的评价原则。这些原则是:
科学性原则――原理、方法、操作必须科学合理。
安全性原则――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接触有毒物质,若无法避免应采取安全措施。
环保性原则――有毒物质必须处理,避免环境污染。
可行性原则――设计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所选用的仪器、药品、设备和方法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得到满足。
简略性原则――方案应该简略易行,应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较少的实验步骤,较短的时间且效果明显。
经济性原则――综合考虑原料的用量、价格。
创新性原则――反应原理的创新,实验装置的创新。
二、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及各类型实验的特征和重点
化学实验设计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掌握了设计的一般步骤,就会少走弯路。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为: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依据的化学原理或反应画出实验流程图选择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明确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化学实验有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其设计又有不同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化学实验设计就变得简单容易了。中学化学主要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设计
气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规律性最强,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大步:制气净化收集或性质实验尾气处理。四步中,净化和尾气处理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增减,如,制取少量NO气体,就不用净化。另外,当尾气是O2和CO2时,不用处理。在气体制备实验中,还要注意实验安全问题(如,尾气吸收怎样防倒吸,是否增加安全瓶),空气中CO2和水是否影响实验等。
2.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
在中学化学中,这类实验是比较简单的定性实验,实验的设计也比较简单,重点是要排除其他物质的干扰。其中Cl-、SO42-、NH4+、Fe2+、Fe3+、CO2、SO2等的检验是重点。
3.物质的分离及提纯实验设计
首先要让学生区分分离和提纯的差异。分离操作要求原来物质是什么,分离后仍然是什么,种类不变,状态不变。提纯操作只要求把杂质除去即可,杂质变成哪种物质都可以,并且在除去原有杂质时不能带来新的杂质,故每次加入过量的除杂试剂,都必须除去。
4.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类定量实验
(1)沉淀法
沉淀法的实验要点有两点:一是保证沉淀已完全;二是保证沉淀已经洗涤干净。例如,设计实验测定混有少量NaCl的Na2CO3固体的纯度。
设计思路:可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过量沉淀剂CaCl2溶液使CO32-完全转化成CaCO3沉淀,再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出CaCO3的质量,也就可以计算出Na2CO3的纯度了。检验CO32-已经完全沉淀,可在上层清液中,滴加CaCl2溶液,不再产生沉淀,则CO32-沉淀完全。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没有沉淀产生,则已洗涤干净。
(2)滴定法
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由此衍生的氧化还原滴定等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实验设计,本文不再赘述,关键就是选择适宜的指示剂。如,涉及I2的滴定用淀粉作指示剂,而涉及酸化KMnO4溶液的滴定不用加指示剂。
(3)吸收剂法
定量实验中有时会使被测物转化成气体,然后用吸收剂吸收并测出气体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所测物的量。这类实验的关键是要使生产的气体全部被吸收剂吸收,就必须在生成气体反应完成后,用不干扰实验的气体把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排入吸收剂中完全吸收。
(4)排水量体积法
如果使被测物反应产生了气体,气体又不能用吸收剂吸收,则可以采用排水量体积的方法,测出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从而计算出被测物的量。这类实验关键是所测气体体积必须是在常温常压下,所以,在读气体体积时,一定要保证是室温,且要调整U型管或量筒的高度,使得U管两端液面高度一致,这样读到的体积才是常温常压下的气体体积。
5.有机实验设计
有机实验设计常见的类型有3大气体(甲烷、乙烯、乙炔)制备及扩展实验、苯和苯的同系物的卤代与硝化、烯烃及炔烃的加成、卤代烃的消去及检验、酯化反应等。有机实验的仪器常会用到三口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等。
篇5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学生分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86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实验方法,它是以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为主要特点,其目的是使化学实验变得简便、节约、环保。在人教版选修模块《实验化学》教材中,有一个专门的课题――“化学实验的绿色追求”,其中明确提出了用微型实验仪器和代用品进行实验,这是我国首次把微型化学实验引入到教科书中。
从课堂教学实效出发,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可以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之间的矛盾,并将中学阶段很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提高。以下列举了几个微型化学实验改进案例。
一、针对污染气体实验,做微型装置密闭化处理
现有教材所提供的某些常规实验方案,在对有毒气体性质实验方面的处理略有不足,考虑到实验安全性和操作可行性,这一类实验很难真正走进课堂教学中。
改进案例1:二氧化硫的性质检验
如图所示,将塑料瓶(剪了底)内部贴上各种试纸,如PH试纸,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蘸有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蘸了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滤纸等。放入一个大烧杯中,外部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胶头滴管向塑料瓶中小烧杯中滴加一定量浓硫酸,观察现象。如果想做品红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为红色的实验,只需将褪色后的试纸放入小试管,浸入热水中即可。
此实验方案对比常规实验方案存在仪器简单易得,便于携带,操作方便,药品用量少等优点,并且几乎不产生污染。另外,该案例的装置,适用于大部分固液不加热型的气体性质实验,实用价值很高。
二、针对复杂装置实验,做微型装置简化处理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某些含有复杂装置连接的常规实验,由于操作繁琐、携带不便,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解决的方法一是寻找复杂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二是将实验所需要用到的实验装置数量和规格尽量压缩、简化。
改进案例2:喷泉实验(氨气)
步骤1:如图,准备一塑料瓶干燥的氨气和一瓶盛有水塑料瓶。
步骤2:要实验时,将两个塑料瓶连接起来,打开止水夹,将水挤压进去一小部分,立即关闭止水夹。此时盛有氨气的塑料瓶将立即变形。
步骤3:如图将盛水的塑料瓶塞子拧松,把盛有氨气的塑料瓶提起倒立,打开止水夹,完成实验。
对比常规化学实验,该微型化实验案例优点在于:操作方便、仪器简单,便于携带;利用塑料瓶体积上的变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并且既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资源回收利用的思想教育,也是启发学生对于寻找复杂装置连接替代品的可行性,是一个较好的启示。
三、结归纳,形成微型化实验系列
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实验都与气体制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安全与课时紧张等原因,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讲实验,画实验,不能做实验。如何在最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装置选择的原理呢?我们可以不妨总结归纳,设计出微型化实验系列。
改进案例3:快速制备气体
该微型实验装置较一般常规装置的优点在于:
首先,它可以通过针筒加入液体的量控制气体产生量,且药品用量很少。其次,它已经是集制气与储气为一体,还可以根据需要制备对应的水溶液,如氯水等,既防止了有毒气体的泄露,也使气体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最后,该装置组装简单,便于携带,适用于制备大部分实验室常见气体。
该案例对于那些含有毒气体的制备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模板。
改进案例4:制备较纯净的气体
以上方法处理会使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如何利用微型实验制备较纯净的气体,笔者以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气体的制备为例。
实验(一)制备较纯净的二氧化氮气体
步骤1:如图,在空针筒中放入几块铜片,将针筒的活塞推制顶端。再吸入一定量的浓硝酸,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静止。
步骤2:如图,将制得的二氧化氮气体推入另一个干燥的针筒中,断开连接,把未反应完的浓硝酸推入废液缸中。
实验(二)制备较纯净的一氧化氮气体
方法1:如上述步骤,将实验中浓硝酸换成稀硝酸。
方法2:在实验一制得装有二氧化氮的针筒(上接第86页)内吸入一定量的水,关上止水夹,待针筒内气体变为无色后,将针筒内的液体推出。
该方法对实验室制备少量的纯净气体极为方便、快捷,尤其是对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可使收集到气体的纯度达到最大。
四、通过微型化学实验处理,将某些实验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已经模糊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界限,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做学生实验了呢?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教材如此处理,正是希望广大化学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发现有资源,设计出新的学生分组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微型化学实验改进案例5: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让学生做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还是做验证性实验。下面列出的是一种操作简单,较为可行的一种实验方案。如图,连接装置,记录下每次收集到相同体积气体时所需要的时间。
这一类实验利用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微型化和试剂微量化的优点,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注重探究的新课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6
【关键词】高考复习;化学实验;应对策略
化学实验题最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表达、探究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2009年高考课改卷更加注重对化学实验的考查,突出了实验在学科中的地位。新课改2009年高考化学大纲强调了对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将更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就高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一、准确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既有常见仪器的规格和使用,又有正确操作的了解和错误操作的辨别,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1.熟悉常用仪器。
熟练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结构、用途是提高实验答题能力的必备的基础。在复习时,建议让学生接触感受这些常用仪器,掌握这些常有仪器的名称,结构,规格,用法及用途。
2.掌握基本操作。
基本的实验操作有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洗涤、试纸的使用、试剂的存放、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等。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积极疏导,大胆动手,多向思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做好实验基本操作。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二、认真分析课本实验基本原理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倾向于回归教材,体现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问题多围绕教材实验展开,如基本操作,变换原理,方法,角度等进行命题,增强教材实验的开发、迁移、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实验时要多问是什么(即实验目的)?(即实验原理)为什么?怎么做(即实验步骤)?不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即实验拓展)?尤其要重视课本实验,认真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认真分析实验原理,掌握典型的实验装置和原理,并进行相应的挖掘和提升。
三、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应用性和开放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试题的新热点,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复习时要在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上做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完善、拓展教材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周密、巧妙的实验设计,往往能导致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化学实验设计也成为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最好的方法,近年高考实验方案设计题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渐成为考查的重点。[2]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其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评价和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强化创新能力。
四、加强习题选编、训练和讲评
综合实验题属于能力考查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其命题思路是依据化学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其他板块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有机地结合,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的内容可以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是化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知识,同时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进行整理,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试题的主要类型、功能和特点,掌握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强化训练,增强他们的题型意识。要学生明白高考实验考什么、怎样考、只有学生对实验题的功能,考查范围、考查特点弄清楚、才能理顺解答实验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在分析典型综合实验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真正提高实战能力。
篇7
关键词: 化学新教材 化学实验 实验操作能力
1.引言
与旧教材相比,化学新教材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本文就如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2.新旧教材中化学实验对比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2.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
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2.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实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2.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2.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3.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就是根据化学实验目的,实验者运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变革化学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各种科学事实(即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化学实验要素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知识的源泉。
纳入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服从化学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学中的化学实验以其自身的实践性和生动性为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和推动力,是使学生认识深化发展的最佳途径。
3.2化学实验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学习活动归根结底是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学生做化学实验能自然贯通地使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调发展,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机能,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理论依据。
从方法论来考察,化学实验是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学生要完成化学实验,就要在理性指导下选择和安装仪器,使用试剂,观察,操作,对照,分析,判断,理想化,等等,都是让学生经受科学方法训练切实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3.3化学实验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的反应倾向,是经过实践活动而习得和养成的。
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实体的不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最佳途径。按照实验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探究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这两种实验类型在化学教学中各起着不同的作用。验证性实验可以证实、检验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起到复习巩固和加深记忆的作用。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素质
4.1利用好演示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式教学。
化学演示实验原本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化学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化学教学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说服力,调节课堂气氛的法宝。若在改进演示实验方面动些脑筋,把部分化学演示实验改成化学魔术实验,增加部分趣味实验,穿插于化学课堂教学之中,那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让严肃的课堂成为一场探索原理的魔术表演,教学效果良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因教师对实验的改革创新而受到启发,教师以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教师自己不搞改革创新,只在口头号召学生改革创新的效果好得多,能起到真正的身教作用。
例如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是采用传统装置:圆底烧瓶、双孔胶塞、胶头滴管和橡胶导管。在圆底烧瓶中收集满氨气或者氯化氢气体倒置,胶头滴管中蓄满水,将橡胶导管插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在演示时,挤压胶头滴管,喷出水柱,气体大量溶解,烧瓶中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该装置有一缺陷,胶头滴管虽已蓄满水,但倒置后一部分水进入了胶头中,滴管中没有充满水,挤压时经常出现挤不出水的现象,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大大降低实验的成功率。
我用一个5ml的注射器来代替胶头滴管,实验前将注射器注满水,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柱塞,百分百能喷出水柱。
5ml的注射器与胶头滴管粗细大小相似,不影响原实验装置的效果,而且改进后,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4.2从教材中选出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并积极开展,悉心指导每一个分组实验。
首先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是被动的观察者,且常常因距离太远,现象十分不明显。分组实验是学生与化学物质及反应的近距离接触,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身临其境地体验化学验证的全过程。其次,分组实验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严谨的验证性实验本身蕴含着科学实证精神,实验内容中有丰富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环保意识教育等,需要我们去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学生实验的内涵。最后,验证性实验也并非个个实验现象明显,人人都能成功。失误的操作、试剂的纯度、条件的变化、知识的局限性等原因使验证过程常常偏离预设的结论,产生不可多得的生成性学习资源,而这些突发的问题恰恰是进行探究实验的最好题材和最佳时机。因此学生分组实验自有其不可替代作用,我们应该理智回望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重拾精华。
4.3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在实验教材的实验中,像“粗盐的提纯”、“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铝盐、铁盐的净水作用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
4.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国家对基础教育大量投入,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全面普及。借助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利用项目配发的教学光盘可以做大量的演示实验,同时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来优化实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Internet网来观摩外地学校的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4.5多提供化学实验设计的机会。
在实验课上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鼓励学生自选仪器,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改变“照方抓药”的考查模式,考查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
如在鉴别浓、稀碳酸钠溶液的实验设计中,学生设计出了不少于五种的实验方案:测pH值;测等体积、等浓度的两种溶液的质量;加盐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盐酸溶液滴定;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沉淀出现的快慢,等等。
展望未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广大的化学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新课程,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围绕实验展开学习是中学化学教学特色的充分体现,真正落实化学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篇8
高考化学实验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源于课本,考查考生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多实验整合,注重对实验教材的拓展和创新。3.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考查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4.结合科学实践,注重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5.着眼定量实验,注重考查分析和推理实验数据的能力。6.结合学科知识,考查最新科学知识,考查归新科学知识能力及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能力。
结合以上特点,总结出以下6个速解法。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则应“粗”进(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了排水量气,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能否达到目的;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⑤有无对环境污染;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篇9
1.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
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等。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家就是这样去认识化学世界的。
2.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3.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它资料。
4.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加热、蒸发、过滤、分液、称量、滴定、仪器的组装等)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层次较高,而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
篇10
一、弄清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探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二、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探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探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探究课题。当今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K、Ca、Na为什么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探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探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制品,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探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本地区水资源的分配、利用、污染、监测、防治、净化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质的好坏,以及积极协同老师测定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探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氧气这一节的催化剂时,我首先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一根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真的不反应吗?我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然后加入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了,我马上提出问题“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由此引出催化剂。但还有疑问二氧化锰能否分解?是否参与和过氧化氢的反应,让学生设计方案证明。
2.改进实验装置
- 上一篇:班级问题整改措施
- 下一篇:工程建设变更暂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