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

篇1

物价统计,是指采用相关统计方法,研究和分析商品的价格,以及与商品价格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过程。物价统计是物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对社会和物价方面的认识作出反映,并把相关的认识和信息,传导到国家的政策机关, 通过国家决策机关,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 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

物价统计;国民经济;作用

物价统计工作的目的,是对市场中各种价格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 借此对价格的变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对其掌握的物价相关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具体的统计过程,不仅涉及商品的价格,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商品所花的成本、市场的供求情况等等。物价统计,对于社会经济统计来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做好物价工作的基础,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检查

在执行相关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为了对政策的严肃性进行维护,促使经济建设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不间断的监督,而物价统计,便是实现经济监督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对于经济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违背价格政策的情况。以某地区的的违价情况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此地区在2007年,有3000个单位违背价格政策,违价率为28%,违价的金额为26万元,在2008年,有5400个单位违背价格政策,违价率高达61%,违价的金额高达301万元,2009年及2010年,违价的情况更是严重,直到2011年,违价率才稍有下降,违价的单位减少到了4213,违价率为21%,但违价的金额却大大增多,高达257万元,这说明违价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而且,采取手段更加恶劣,违价的现象更严重。并不是只有这个地区,许多别的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些不遵守价格政策的现象,对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再以2003年的农业材料为例,高聚乙烯作为农膜的原料,因为比较稀缺,所以价格比较高,甚至比农膜成品的价格还要高,化肥的缺口也逐渐加大,种子等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呈现上涨的趋势。2004年,春天的农业生产资料检查数据显示,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违背价格政策的比率为31%,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供应的数量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个检查结果,有关部门对违价的单位,进行了及时的惩处,把农民所花的高于价格政策的钱,都尽量退给了他们,这个案例,显示了物价统计,对于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物价统计工作,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推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利益。

2 有利于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

只有对社会现象中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只有对物价进行统计,才能了解这些数量关系。比如说时期,党便是以社会各阶层经济情况的统计资料,作为依据对阶级成分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然后,在阶级成份的基础上,制定了依靠贫农打击地主的政策,才在最终取得了的胜利。再比如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名著《资本论》, 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整理了很多的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售价、成本、利润和利润的用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才完成的。

物价统计工作,对研究和了解社会经济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经济的许多方方面面,都会在物价上得到体现。比如说统计部门,统计了一个家庭的收支情况,就可以对居民普遍的消费水平有所了解,从而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对经济方针政策作出调整。以某家庭具体的收支情况为例,该家庭在2001年,收入为2000元,其中:用于生活支出的有800元,当地的猪肉价格为一斤15元,鸡蛋为0.5元一个,2008年的时候,该家庭的收入为4000元,2000元用于生活支出,猪肉价格增长为25元一斤,鸡蛋为1元一个,从数据可以看出,该家庭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支出的增长幅度,这就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猪肉、鸡蛋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过快,违背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政府以此统计情况为根据,对工资水平做出了合理的调整,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补贴,适当的降低了物价,使居民的收支变得同步,改变了居民收支不平衡的情况。由此可见,做好物价统计工作,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的依据。

3 有利于有效的管理物价

物价管理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相关物价政策的制定、物价的合理的调整、调整物价的方法等,都属于物价管理的范畴,而物价统计是物价政策制定、物价合理调整等物价管理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物价统计工作,政策的制定、价格的调整等,与物价相关的其他工作就没有了依据。比如说,在2006年,很多地区都向有关物资部门反映,五金交电类的企业进货费地方差异很大,经营费标准难以执行,企业经营得不到收益。根据这一情况,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以后发现,能源费、交通费、员工的工资确实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的经营费标准不再适用企业。因此当地的有关部门对各县的木材材料、金属材料、五金交电的经营费和地方差异,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只有做好物价统计工作,才能以此为依据,对市场物价及相关因素,做出相应的调整,实现对物价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4 结语

物价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帮助有关部门做好对物价的管理、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以维持其稳定的秩序,乃至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物价统计工作,它已经成为了物价工作的中心。所以,要想推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做好物价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文武汉.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基本正常——工业高速增长 物价居高不下[J].中国统计,2009(21).

篇2

与世界趋势相适应,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也有了长足发展,且增速远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由1990年的37.55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424.47亿美元,10年间增 长10.3倍。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是以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和私营 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贷款)为主要方式。1992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2.91亿美元 ,占外资利用总额的58.8%,这一比重首次超过对外借款。“九五”期间,这一比重又上升 到73.74%,使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据主要位置,而其中来自海外跨国公司的份额越来越大 。可以说,过去10年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吸收国际投资尤其是海外跨国公司的直接投 资有了空前的飞跃。而如何看待海外跨国公司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是业内人士较为关注的问 题之一。近日,记者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的阐述。

十五计划:未来蓝图全方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林生说,随着“九五”计划成功地结束,“十五”计划将为跨 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活动开拓更广阔的前景。对此观点,他从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

第一,“九五”期间,我国在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并实现“软着陆”后,坚持扩大内需 的方针,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扭转了通货紧缩,宏观经济环境有了很大 改善。而“十五”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7%左右,到2010年GDP要实现翻一番, 仅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言,今年1年便预期增长12%左右。由于未来的投资需求十分巨 大,在以内部积累为主的条件下,还须大量引进外资。“十五”计划强调,要形成有利于服 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要鼓励知识、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 业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份额将从目前的约30%上升为36%。而 服务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其蕴藏着对海外投资者的强大吸引力。“十五”计划更 展现出一幅全方位的未来投资新机遇的蓝图,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 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相结合。在调整中,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海外投资机遇:为 了优化产业结构,须积极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了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除增加国 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动员国内资源外,还须尽量吸引外资流向西部;为了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和治理环境,也须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第二,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据联合国贸 发会议估算,跨国并购在1990年和1999年分别约为1506亿美元和7201亿美元,即10年内增长 3.8倍,其中在发展中国家占1/3强。这种趋势反映出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变化。而我国“十 五”计划规定:“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探索采用收 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 将为海外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铺平道路。

第三,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曾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但科技革命降低了这 些因素的作用。当前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是“抓两头”,即市场份额与研究开发并举。在其 投资决策中,十分重视东道国的“研究开发”要素,如科技队伍、教育水平、信息交流、知 识产权保护等,即所谓“战略性资产”或“创造出来的资产”。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 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改善人力资源发展条件,这些必将为 海外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经济调整:双赢成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直接因素就是大量投 资,这其中包括国际投资。而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战略性调整,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投资。

他认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对内是深化改革,对外是扩大开放,因而对国内外的投资者都 提供了极佳的商业机会。首先,我国是一个大国,虽然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收入水平迅速提 高,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开拓。据测算,在 目前产能最过剩的家用机电产品中,只有自行车和电风扇基本饱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11种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5%。若全面激活中国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家电产品至 少还可以高速增长20年。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仍然较低,无论是研究开 发和技术创新,还是产业组织和经营管理,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制造业、金融与零售等服 务行业,都存在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再次,我国的改革尚未完成,还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 。

我国政府一贯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近 年来,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信息产品出口总额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我国外贸出口额最大的 产业。截至2000年底,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用户分别达到1.5亿户、0.7亿户 和近1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0.2亿户,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大国,为我国的信息化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5年,我国将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信 息产业发展。这为国际投资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这个 我国开放的战略方针,将在双赢的氛围中进一步得以实现。

加入WTO:投资空间更广阔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WTO研究中心研究员于维香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 经验证明,利用外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未来5年~10年, 是我国实施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 用国际资本、吸收海外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入世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新的投资领域 。我国入世后,将逐步扩大电信、金融、保险、外贸、内贸、商业、旅游、教育、工程设计 、建筑、会计、法律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降低国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 ”,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对外开放。二是加深我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按照我国入世的承诺 ,将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并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和分销权的限制。三是投资环 境大大改善。我国加入WTO后,执行TRIMs和TRIPs的规定,而TRIMs和TRIPs是与外国企业及 其直接投资中国的经营环境直接相关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协定,其能够保护投资企业技术优势 的正常发挥,强化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展创造一个更有保障的外部 环境。

对于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对华投资趋势,于维香分析说,将出现以下3个特征:

一是仍保持增长,但短期内增幅不会太大。我国对加入WTO所作出的一系列承诺,将对 外商特别是海外跨国公司带来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5年,全球跨国 投资将在2000年的1万亿美元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这种跨国资金的大量流动将为我国吸引 外资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数已经很大,加上自1995年以 来跨国收购和兼并的比重逐年加大,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成 熟,资本市场也未全面开放,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70%采用合资合作方式,仅有少部分采用 独资方式,这也限制了外资的大量流入。

二是已进入的三资企业及相应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要作较大调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 来引进的外资总额中,有80%以上是1993年实施“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后引进的,而且 这些投资主要分布在关税、非关税保护比较高的行业中,如汽车、化工和电子等。也就是说 ,大部分进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属于“市场寻找型”投资。这些投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跨国公司产品直接出口形势受到我国高关税的限制,即为了绕开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为之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相关产业的关税及非关税保护的大幅度降低,产品直接出口将有可 能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替资的选择。而一部分三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则有可能因其国 际竞争力不强而退出。

篇3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和方法

1、前提条件

(1)公司所遵循的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司所处的地区区域性社会环境仍如现时状况而无重大变化;

(2)公司经营所涉及国家或地区目前的政治、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及其社会环境仍如现时状况而无重大改变;

(3)在预测期内,有关信贷利率、汇率和税收政策无重大变化;

(4)公司经营运作不受诸如燃料、物料、润料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5)公司生产经营发展计划能如期实现。

2、分析方法

(1)项目概况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4)项目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5)综合评价。

二、项目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产业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国内陆上油田、海洋油田,以及从国外进口的原油,其中海洋油和进口油增长迅速,而目前承担沿海的运力大多吨位偏小,而且老旧严重,将逐步退出油运市场,运力增长落后于运量的增长。为满足运输市场的需求,调整公司经营结构,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增强公司发展后劲,公司拟投资购置2艘4万吨级油轮。该油轮主要从事我国沿海、海进江和近洋航线的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航线主要为:承运渤海湾地区至青岛、广州、湛江、南京等地原油;承运东海、南海地区至南京等地的原油;承运我国北方(大连、锦州、营口等地)至广东等地的成品油;承运远东航线(新加坡至韩国、日本等地)的成品油以及我国出口汽油,进口柴油、航空煤油。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7,890万元,所需资金通过自有资金、银行借款等方式解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石油需求量明显增长。数据表明,1986-1997年全国石油年消耗量从9,730万吨增长到18,600万吨,年均增长6%。据预测,到2005年和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0,000万吨和35,000万吨。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国内陆上油田、海洋油田,以及从国外进口的原油。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依然是原油生产的主力地区,原油产量占陆上产量的85%以上,但大庆、胜利等东部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东部原油产量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西部地区油田产量不断上升,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地区;海上油田贯彻“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政策,加快建设开发,近几年产量逐步提高。我国已开发的海洋石油产区主要位于南海和渤海,主要的油气田有:渤海的绥中361、秦始皇326、蓬莱193等;南海的惠州、西江、陆丰等。预计2005年海洋油产量将达到3,000-3,500万吨,其中渤海湾地区将达到2,000-2,500万吨,增长迅速。特别是蓬莱193油田其储量达5-6亿吨,2005年正式投产后,年产量可达1,500-2,000万吨。仅此一项就需新增原油运力40万载重吨左右。而且国内原油开采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从1993年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创记录的9,112万吨,较上年增长31.3%,仅2004年1-6月份,全国港口接卸进口原油就达5,948万吨,比2003年同期增长39.3%。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5亿吨以上。进口

原油的绝大部分将通过水运直达国内港口或通过港口进行中转,这势必将大幅增加对进口原油一程和二程运力的需求。从我国石油进出口运输情况来看:一是近年来,我国出口汽油年约500万吨。2001年中石化出口约250万吨,中石油出口约250万吨;2002年合计约480万吨。根据国内石油消费和生产情况,我国的汽油出口近年来将仍能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述出口,通常用3-4万吨船舶在锦州、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南京等港装货。二是我国出口的石脑油2001年约50万吨,2002年约80万吨,市场基本在日本和韩国,主要在大连的西太平洋炼厂,用3-4万吨船舶装货。三是我国进口航空煤油2002年达160万吨,多用3-4万吨船在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日本装货,在我国上海、天津、秦皇岛等港卸货。据专家和研究机构分析,未来10年民用航空煤油的消费将从2000年的47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50万吨,2010年的1,050万吨,年均增加约50-60万吨。受国内生产能力和炼油加工产率的限制,预计进口航煤油将继续保持增长,估计每年增加约20万吨左右,因此,航空煤油的进口运输至少不会低于每年150-160万吨的水平。四是随着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石脑油的需求缺口将不得不依靠进口来补充。国家发改委批准的2002年进口规模至少达到130万吨,以后将会继续增加,估计未来5年要达到每年400-500万吨的进口规模。除从中东地区进口需要用8-10万吨级的成品油轮运输外,从邻近地区的进口,经济实用的运输规模将是3-4万吨级船舶。五是我国目前每年进口燃料油大约为1,500万吨,多为3-6万吨船舶在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装货进口,超过一半的进口量到黄埔卸货,其余在上海、深圳、厦门、宁波、南通等港卸货。从我国邻近区域的成品油和半成品原料的运输市场情况来看:不考虑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石油产品需求的增加,按2000年的实际进出口统计水平考虑,本区域的燃料油和石脑油需要大量从区域外采购运输,燃料油区域外进口量达到年2,500万吨,石脑油区域外进口量也超过年2,500万吨。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估计主要从新加坡向南亚地区运输和出口。可见,本区域的石油运输市场发展对运力的需求是较大的。本公司目前主要从事长江南京以上原油运输业务,近二年长江石油运输收入平均约为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4%左右,主营业务结构过于单一的风险仍然存在。同时,沿江石化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的需要,拟计划在长江沿线修建原油输油管道,管道运输的替代风险已经明朗化。在沿江管道建成后,预计将减少公司现有长江石油运输量的70%即约1000万吨左右。因此,公司为规避市场风险,完全有必要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快速扩充海上运力,增加公司市场竞争能力。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从国内外贸成品油轮船队情况来看,中海油运、油运公司及南京水运将是3-5万吨级清洁成品油运输的主要国内承运人和船东。三家公司目前现有船舶50艘,运力合计132万载重吨。这些船大多吨位偏小,老旧严重,1976年以前建造的有27艘,计50万吨左右。在“十五”期内,这些老旧船舶船龄都将达到30年,特别是交通部2号令出台后,这些船舶都将逐步退出油运市场。考虑5年内新增运力和运力报废状况,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运力增长将大大落后于运量的增长,且在运力报废与新增运力的空档期间,运力更为紧张。从今后几年清洁成品油轮船舶供应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据英国吉布森经纪公司目前统计,2.5-5万吨级成品油轮在2006年前的船舶定单交付量为3-4万吨级53艘,195.4万载重吨,4-5万吨级船舶91艘,414.4万载重吨,原渣油运输船无定单。21年或以上船龄的成品油轮共215条,744.1万载重吨,原渣油轮75条,254.1万载重吨。按照2002年7月已实施的MARPOL公约规定,单壳油轮必须分阶段退出运输。如果按平均25年的使用年限考虑,2003年至2005年需每年拆解约43艘148.8万载重吨的成品油轮和15艘50.8万载重吨的原渣油轮,三年合计要拆解129艘446.4万载重吨的成品油轮和45艘151.4万载重吨的原渣油轮。上述情况表明,原渣油轮供应量将低于拆解量。发展石油运输需要有大资金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本公司的优势比较明显。2004年

末资产负债率为27.1%,200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2.8亿元,每年自有资金沉淀量较大。经测算,拟购置的2艘4万吨原油/成品油两用船投资总量约为57,890万元。此项投资资金,公司将根据船舶建造付款周期,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渠道,制定合理可行的资金运作方案,保证造船资金能按时到位。该项目投产后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测算,2艘船全部投入营运后,可实现年运输收入12,800万元,净利润2,130万元,对公司利润增长将有较大的支撑。(具体情况详见“经济效益预测”)

四、经济效益预测

(一)单船效益测算单位:万元1货运量60万吨2运输收入6,4003运输成本3,8004营业税金1065管理费用3846财务费用5207利润总额1,5908净利润1,0659投资额28,90010投资利润率5.5%11静态投资回收期11.2年

(二)单船运输成本测算单位:万元1燃料1,2502润料603物料604港口杂费4105工资及附加2506折旧费1,5267修理费908保险费1309劳保及其它2410合计3,800

(三)测算依据

1、运输收入6,400万元

(1)营运率按90%计算,全年营运330天,平均营运周期20天;

(2)平均载重吨3.6万吨,全年总运量为60万吨;

(3)平均运价为106.7元/吨

2、运输成本3,800万元

(1)全年燃料费用1,250万元,单价:燃料油0.18万元/吨,轻柴油0.4万元/吨,重柴油0.28万元/吨。

(2)全年润料费用为60万元,单价:0.98万元/吨;

(3)物料费用为60万元;

(4)港口杂费410万元(含费);

(5)工资及附加为250万元;

(6)折旧率为5.28%,年折旧费为1,526万元;

(7)年修理费为90万元,保险费130万元;

3、营业税金按运输收入的3.33%计算,为106万元(以内外贸各占50%计算);

4、管理费用按运输收入的6%计算,为384万元;

5、财务费用以贴息贷款利率3.6%计算,按船价的50%计入;

6、所得税率按33%计算;

(四)财务效益指标项目单位计算结果

1、年营运费用万元4,704

2、净现值万元13,967

3、动态投资回收期年15.88

4、产量保本点万吨44.1

5、收入保本点元/吨78.4

五、风险分析及对策

(一)市场风险及对策

1、运输价格波动的风险及对策

风险:根据国家计委、交通部联合下发的计价格(2001)315号文规定,从2001年5月1日起,国内水运市场全面放开水运价格,运价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随着水运市场竞争加剧,运输价格存在波动风险,从而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国际运输市场价格受世界经济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加大,对未来参与近洋外贸运输可能带来风险。对策:在沿海石油运输方面,公司将与主要客户根据燃油价格变化共同协商确定运输价格,从而使运价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有效防范运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对于国际运输价格波动,公司将及时调整运力和航线,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展服务范围,控制各项经营与管理成本,加强与其他船公司之间的合作,将国际运价波动造成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2、经济周期影响的风险及对策

风险:公司所从事的石油运输业属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受国民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国民经济发展这种周期性波动,可能对本公司的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对策:本公司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力求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动向,合理规划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规模,使公司运力发展计划始终与运量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

(二)经营风险及对策

1、主要燃、润料价格波动风险及对策

风险:本公司营运成本主要构成要素为燃料(如柴油、燃料油等)、润料(如机油及其它油等)、造船及船舶维修材料及机电设备的购置维修费用等,其中燃料和润料约占总成本的30%左右。由于燃、润料价格由市场机制决定,受市场变动影响较大,因此将对船舶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对策:公司将合理调度船舶,适当提高负载率,大力采取节能措施,降低船舶能源单耗,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燃料油,同时建立稳定的燃油供应渠道,降低采购成本,增强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2、对主要客户依赖的风险及对策

风险: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沿海、沿江的石化企业,这些企业对运输市场的需求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船舶的经营状况。对策:公司将立足自身管理和技术优势,以优质服务来吸引客户,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公司还将强化与客户的产权纽带作用,密切与客户企业关系,共同发展;同时公司在继续执行“进一步与大公司、大货主联营合作”的经营方针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航线,发展新的客户,分散客户结构过于集中的风险。

3、航运安全的风险和对策

风险: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发生船舶搁浅、火灾、碰撞、沉船等各种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原油运输属于危险品运输,其风险更为突出。对策:公司除了办理船舶保险外,还按照SOLAS74公约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每年的内审、外审检查以保证该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同时,公司通过制定船舶防火、防碰撞等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并实施跟踪管理,加强现场监督,力求将事故隐患降到最低。

(三)政策风险及对策

1、环保政策风险及对策

风险:由于我国目前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趋于增强,不排除以后会颁布更加严格的防止船舶及水域污染的法律、法规。这就可能使船舶增加设备和购买保险的投入,对船舶经营业务和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策:公司将密切注意各海外航线途经国家及联合国制定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新法规及规则,避免在环保方面的任何违法及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对环保技术改造的投入,将环境污染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2、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及对策

风险:航运业作为基础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一旦进入经济调整期,国家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市场放缓,导致对运输的需求下降,船舶经营业务可能由此减少。对策:公司所处的航运业属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国家对本行业一直采取鼓励政策。今后,公司将努力加强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增强适应政策、法规变化的能力,更好把握发展趋势,尽可能减少政策变化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

(四)其他风险及对策

偿还债务的风险及对策

篇4

出口信用保险是WTO允许的外经贸促进工具,具有国家投入少、拉动作用大、杠杆效应明显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政府保障企业收汇安全、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出口信用保险具有鲜明的政策属性

出口信用保险与商品出口、服务出口和资本输出紧密相关,是对国外买方进口商品、服务以及借贷货币的“信用”进行保险,涉及国际经贸往来中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风险因素多、控制难度较大。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各国政府大都对出口信用保险给予政策支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管理;通过注入资本金、提供再保险、设立赔款准备金和出口信用保险基金等方式,提供财政支持;专门设立由外交、贸易、财政等政府部门组成的部际委员会,审批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方针、政策,参与重大经营项目的决策;提供免税等优惠政策。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始于1988年,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建立于2001年。目前,国家正在改革出口信用保险体制,强化中国信保的政策性职能定位,以进一步增强政策性保险机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出口信用保险承担反周期的政策职能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本身就是反经济周期的产物:为了帮助经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萧条中恢复,英国政府在1919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英国出口信用担保署;美国政府为了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帮助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在1934年成立了美国进出口银行,开始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官方运作。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设立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些机构从事的都是政策性业务。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在经济下行周期内发挥的巨大作用已得到无数证明。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促进外经贸发展的金融工具,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其政策性作用的发挥愈显重要。尤其在危机时期,商业信用面临考验,商品出口企业和对外投资企业信心受挫,市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上升。但是从供给角度看,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出于防范自身风险的考虑,必定选择谨慎承保、控制规模,市场供需因此失衡。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承担“反周期”的政策调控职能,能够弥补市场“看不见的手”失灵所造成的损害。这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按照政府的要求积极作为,扩大承保规模,逆市而上,支持企业扩大出口。

面对出口企业承保需求上升与商业性信用保险机构全面收缩业务之间的矛盾,许多国家都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大了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在我国,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六条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其中把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放在首位,明确提出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抓紧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的国家任务。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配套支持措施,使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9年,中国信保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实现承保金额超过900亿美元。大型成套设备保险融资专项安排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32个,涉及合同金额113.2亿美元,是2008年的3.4倍;共完成项目承保方案104个,涉及合同金额是2008年同期的7.5倍,支持领域涉及电力、电信、铁路、建材、矿冶、船舶、石化、轻工、交通运输、航空等10多个行业,极大地提振了出口企业和银行的信心,为实现政府以保险带融资、以融资带动出口、以融资拓展市场的目标做出贡献,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大型成套设备市场的竞争力。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016亿美元,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直接拉动出口增长5个百分点,拉动一般贸易出口增长9个百分点,为“稳外贸,促增长,保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即“伯尔尼协会”)统计,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的惟一代表,中国信保在所有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2009年的综合排名已经升至第二位,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基本相称。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外经贸政策的有力杠杆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国家实现政策目标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这种由政府提供信用保险或信用担保的方式,能够用比较少的资金撬动尽量多的市场资源,为政策目的服务,并且能把对市场秩序的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

保障收汇,防范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长账期赊销出口”以及“远期信用证出口”三类业务,风险较高,如果没有充分的保险保障和支持,企业往往会由于收汇风险过大,且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而放弃这部分出口。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与补偿职能,变不确定的大额坏账损失为确定的保险费开支,让出口企业能够通过量化风险,实现微利时代的精细化经营。另一方面,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初衷在于出险之后获得补偿,但是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支持却不止于此,其功能不仅体现在事后赔付上,同时还表现在事前防范和事中跟踪方面。中国信保始终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发挥专业优势,监控买方信用变化,指导企业科学调整出口规模,把隐形的风险保障作用,渗透在对贸易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中,防患于未然。2009年至2010年9月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有效解决了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直接承保三类高风险业务达到1462.9亿美元,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出口、稳定经营发挥了支持保障作用。

提升信心,开拓市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通过保障涉外业务收益,提升涉外经营信心,从而大力支持我国企业对外出口,配合“走出去”战略,开展海外投资,促进产品、资本、技术与劳务等拓展全球市场。

2009年以来,中国信保承保出口到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低国家(发达经济体)的业务增幅近200%,充分发挥了帮助出口企业占领高端市场的作用。据统计,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老保户(指签单日期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的保户)借助信用保险的支持,当年新开发海外买家3.4万多家,实现出口额156亿美元,同时还通

过更为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放账期限等手段,扩大了对4万多个海外老买家的赊销力度,对这些老买家的出口比上年增加了88亿美元。通过信用保险的支持,2009年老保户新增出121244亿美元,占全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5%左右。此外,2009年至2010年8月底,中国信保承保的大型成套设备保险专项融资安排项目,涉及30多个国别(地区),比2008年增长近2倍,为出口企业开拓更多新市场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中国信保支持企业向中东、东欧、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1066.6亿美元,2009年增长106.3%,2010年1~9月增长89.2%。

不仅如此,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还可以撬动银行资金。为出口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便利,大大提高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稳定性。2009年至2010年9月底,中国信保便利企业融资超过23004z元人民币,有效解决了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

出口信用保险体现国家外经贸政策导向

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是国家三大外贸促进工具。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宗旨就是通过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保险等服务,全面支持对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国家的外交、外经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都可以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得以贯彻、落实,出口信用保险体现国家的政策意图,具有政策引导作用。

配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贸易变革的外在需要。是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配合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实施,中国信保将机电、汽车、高新技术、轻工、纺织、医药和农产品等七大行业确定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重点支持行业。2010年,根据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中国信保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定了七大重点支持的行业,今年1~9月,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机电产品出121581.4亿美元,增长107.8%;支持电子信息行业出K1324.9亿美元,增长125.1%;支持船舶行业出1:333.2亿美元,增长186.0%;支持农产品出口34.4亿美元,增长62.2%;支持医药产品出V141.5亿美元。中国信保不断优化承保结构,有力支持了重点行业出口企业的发展,促使产能落后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改造,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发挥了促进作用。

在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方面,中国信保积极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加快中西部地区营业机构构建设,积极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为中西部地区的出口企业扩大出口、加快发展提供支持保障。截至9月末,出口信用保险在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承保规模达到51.1亿美元,增长80.6%。

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方面,―方面,中国信保在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并积极研发进口信用保险产品,为企业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提高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积极发挥作用,平衡商品、服务、技术的进口与出口,协调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信保一直致力于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和海外租赁保险,大力支持我国企业积极稳妥地“走出去”,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深化与各国的互利合作。今年1~9月,海外投资和租赁保险业务实现承保金额43.5亿美元,同比增长54.3%。今年,中国信保为一批重点企业在东南亚的5个电力项目提供了投资保险,为四川某矿业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某矿产项目提供了风险保障,为某大型集装箱出口企业提供了融资租赁保险服务。

服务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从国际经验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直是工业化国家主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当前,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要求,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以较大篇幅专门阐述了要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而获得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保障,对中小出口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中国信保成立以来,一直把加强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之一,在目前的保户中,中小企业客户约占80%。中国信保已与全国20多个副省级以上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落实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中国信保在承保平台建设、承保政策制定、信息服务、理赔追偿、贸易融资等方面,采取倾向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2010年,中国信保研发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E计划”网上投保平台,服务更加高效、快捷,使更多的中小出口企业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今年1―9月,我国中小型出口信用保险企业保户同比增长52.2%,投保规模达291.2亿美元,增长147.1%;向中小企业支付赔款4953.7万美元。

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前景广阔

从国际来看,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带动商业资本参与出口信贷融资已经渐成趋势。主要贸易强国支持外经贸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大都经历了从政府直接贷款与贴息为主向以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撬动商业信贷为主的发展过程。如美国进出口银行。1984财政年度至2009财政年度直接贷款业务的比重从74%降为14.4%,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的比重从26%上升到85.6%。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有望撬动商业资金成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主渠道,取得以小博大和政策导向的功效。

篇5

一、普京经济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 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илет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 Там 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 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 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 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 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эатели п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转贴于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итуация в 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 М.М.“Доклал 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 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 А.Р.“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 А.“Доклад о приоритетах 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и параметров 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 бюджетов”,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 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 ли рост без 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长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罗斯拥有未来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条件,如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较大的出口生产规模,强大的军工和机器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日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将引入“当代世界最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俄经济予以尽可能彻底的改造,使它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前列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俄政府持谨慎乐观态度,所订规划也充分考虑到俄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机遇,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性等。俄经济界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评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赞同政府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普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俄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专题报告认为,“俄拥有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切可能条件”,只要实施“全面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广泛制定和采用稳定、公开、透明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游戏规则’”,未来10-20年内,经济“可以”并且“应当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注:“Стратегия для 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 дня 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们对2001-2015年的俄经济也做了较乐观的分析,他们把这15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GDP增长率应为6-8%,投资增长8-12%,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7%。他们甚至预测,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经济有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GDP增长率为3-5%,这一阶段虽然长幅有所下降,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15年俄将完成经济结构转换,信息工业以及其它节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将在俄整个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 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的专家看法与上述预测有所不同,认为2010年前,俄经济将一直面临如何在促进增长与加快结构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为保障经济增长,政府将继续执行鼓励能源和军工生产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产成本将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价有可能从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产量却不会大幅增加,相反可能减少。按俄联邦“能源效益经济”计划预计,俄石油产量将从2001年的3.48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60亿吨和2010年的3.60-3.70亿吨;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战略”预计,将从2001年的3.48亿吨减少到2005年的3.08-3.27亿吨和2010年的3.05-3.35亿吨。(注:“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 (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认为,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能维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能维持2-3%。

篇6

第一,沿革与构成,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有广阔的黑土地,有巍峨的长白山,有辽阔的西部大草原,还有美丽的松花江、图们江,盛产山珍野味,五谷鲜蔬、淡水鱼鲜和牛羊禽畜,为吉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这块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边陲地域,是满清皇族的发祥地,是无数“闯关东”移民的沃土,是满、汉、蒙、回、朝鲜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吉祥地。自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发生,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内大批移民冲出山海关来到吉林大地谋生,许多山东招远地区的厨师纷纷落脚在哈大铁路各主要城镇,如四平、长春、德惠等地,他们大都在高档酒楼执灶,善烹山珍海味,如海参席、鱼翅席、燕翅鸭全席,将齐鲁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吉菜发展的主力军――山东帮;最早活跃在沈吉铁路沿线各城镇的厨师源于当地的肆食和窝子行(承办红、白事的厨师),他们善烹满、汉、回族的风味菜,如火锅、白肉血肠、鸡里爆、腰里爆等,讲究“响堂响灶”(展示灶,由服务员报菜),麻利快,逐渐形成为吉菜发展的一大支柱――本地帮;清朝咸丰年间(1852年),大批朝鲜族难民涌入吉林东部山区集安、临江及延吉、图们一带,他们善烹狗肉,精于制作冷面、打糕、泡菜,使韩国烹饪文化在吉林地区得以发扬光大;本省西部草场、湖泊、湿地纵横交错,那里是蒙汉民族杂居的地区,他们邻里相望,互助耕耘,饮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粗旷、豪放的饮食风格,善烹牛羊肉,擅于烤、烧、煎、炸、煮等烹调方法,形成了为本省的一风味流派。

时期(1934年至1945年),长春市(称新京)成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宫御膳与奉帮(沈阳称奉天)厨艺是当时烹苑代表,长春、四平、通化、辽源、德惠、吉林、白城等地出现了一些高档酒楼,推出了一些山珍海味等高档菜肴,如葱烧海参、扒通天鱼翅、绣球燕菜、八宝鱼翅、烧鹿筋、扒熊掌及满汉席、全羊席等。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吉林省的饮食业也同全国各地一样,经过了公私合营、、国民经济调整和阶段,经过“继承、挖掘、整理”传统经营品种的活动,全省整理出了上千个传统品种,出现了上百个风味小吃店及“名菜、名点、名宴”。如清蒸松花江白鱼、兰花蟹掌、蝴蝶海参、白扒猴头蘑、炸铁雀带铃铛、神仙炉、口袋鸡、脱骨鸡、荷包鲫鱼、李连贵熏肉大饼、杨麻子大饼、三杖饼、真不同酱肉、回宝珍饺子、吉林白肉血肠、带馅麻花、清宫宴、聚仙宴、农家宴、龙凤宴等。

改革开放以后,吉菜开发工作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先后举办了“长白山杯”、“同达杯”、“天景杯”、“皓月杯”、“净月杯”等美食节,推出菜点4000多种,评出吉菜名宴91台,吉菜名菜207种,各种风味小吃91种,代表性菜点30种,创新菜点135种,使吉菜出现一个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纵观吉林省菜点沿革历史,不难看出吉林菜点风味体系的构成是由本帮风味、山东风味、宫廷风味、少数民族风味等四个部分组成,本帮风味是土生土长的满族家常风味与汉民族家常风味的结合。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山东风味源于鲁菜而又不同于鲁菜。主要由山东招远一带、“闯关东”的厨师结合吉林地区人们的饮食习俗创新发展而来,它对吉林风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宫廷风味是清宫御膳与山东风味、民间风味相互交融而形成,它对吉林风味体系的形成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风味主要由朝鲜族风味、蒙族风味、回族风味组成,它们分别活跃在吉林省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对吉林风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吉林省虽然属于东北风味体系的范畴,同样都经过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传承与积淀,但是很多肴馔的制法、口味,乃至饮食习惯上都有别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即饮食文化方面各有其共性和特殊性。

吉菜的特点及成因特点:

吉菜是以民俗、民族菜为根,承袭鲁菜、东北菜为脉,以“天然、绿色、营养、健康”为理念,烹饪技法精细求新,菜肴口味增鲜趋淡,原料广泛精选,注重营养平衡,追求健康时尚。

首先,吉菜能发挥资源优势,精选“天然、绿色”原料。“天然”指野生,“绿色”指无污染。由于吉林省生态环境好,水土肥沃,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期长、品质好。自然生长的山珍野菜和人工种、养殖种类非常多,常用的烹饪原料有400余种,如人参、鹿茸、林蛙、猴头蘑、榛蘑、蕨菜、薇菜、刺嫩芽和天然牧场养殖的梅花鹿、飞龙、牛肉、大鹅也闻名遐迩。近年来人工养殖远离填加剂,种植施用有机肥,绿色基地和产品越来越多,为吉菜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第二,注重创新,在加工制作中追求“营养、健康”。吉菜遵循继承、发扬、创新的方针,师传统而不拘泥,崇时尚而不脱俗,学他人而不照搬,是“集千家炊烟为一缕,移万店清新为一堂”,以时尚为导向,不断创新菜点,满足消费需求并引领绿色消费时尚。吉菜烹饪精巧细致,擅长熘、烧、扒、酱、拔丝,精烹山珍野味,讲究火候,精于刀功、勺功和综合技法的运用;创新菜肴在口味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汁浓、色重、油腻、偏咸,不利健康的弊端,传统菜在醇香咸鲜上基础上向清淡型方向发展,注重四季人体需求变化,科学配膳,追求弱咸强鲜,淡而不寡,咸淡分明。 第三,吉菜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定位于大众化,讲究“好吃不贵,精细实惠”。吉菜的许多菜点源于农家餐厅,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吉菜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在众多的菜点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菜点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吉菜追求符合时代特点,注重营养,科学配膳,讲究健康。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的品牌,逐渐向素菜、低糖、低脂肪方向转化,“绿色餐饮”为中心引领消费时尚。

第四,吉菜刀工精巧细致,讲究火候,擅长勺工,烹调技法以烧、爆、扒、塌、熘、炖、酱、拔丝见长。菜肴烹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吉菜是由本地菜、山东菜、少数民族菜组成。本地帮厨师擅用“片刀”,精于急火快炒。如“丝炒,片炒”(炒肉丝、熘肝尖、熘肉片之类),操作干净、利落、麻利快;山东帮厨师擅长用“大方刀”,精于扒、塌、烧、爆等菜肴的烹制,大翻勺的功夫令人叫绝,如扒三白、扒二白、扒通天鱼翅,个个做到不散不乱,分毫不差,汁明芡亮,晶莹剔透。少数民族菜肴清秀素雅,口味异彩纷呈,如朝鲜族的咸菜、泡菜、冷面、石锅拌饭;有的古拙朴实,肥硕醇厚,如蒙古族的烧烤菜肴,无论在原料的选择、调味料的搭配、品种翻新、器皿的使用都承袭了当地的民俗、民族传统饮食习惯,吸纳了各民族风味之所长,不断创新发展繁荣。

成因:

吉菜风味体系的形成发展取决于她滋蕴在优越的地理环境,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又有着多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内含。

吉林省地处东北长白山脉,松花江流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特殊的地域与气候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以肉类居多,炖菜为主,人们住火坑,用火锅炖菜,形成了民间简单的烹饪技法,“一炖、二烀、三蒸、四贴”。每到农历腊月临近过年时,要吃杀猪菜,做豆腐,蒸黏豆包,后来演变产生了氽白肉、猪肉炖粉条、白肉血肠、东北火锅、东北饺子等典型民间菜点。吉林省是多民族聚集的地位,除汉族、满族外,还有朝、蒙、回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有各自的民俗、民风、文化传统及饮食习惯,朝鲜族酷爱泡菜、拌菜、冷面及狗肉,口味以酸辣为主;蒙古族喜食牛羊肉及烧烤制品;汉民族在保持原有饮食习惯外,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饮食习俗。各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吉菜风味体系形成了雏形。

在近代、现代,许多山东人不远千里来到东北谋生,所谓“闯关东”,带来了历史悠久,深具影响的鲁菜文化,吉菜融入、吸纳、借鉴了鲁菜之精髓,大大丰富了当地风味菜肴的内容。解放后,吉林省的烹饪艺术发展较快。许多精通鲁菜的名厨和本帮名厨共同努力,积极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挖掘地域饮食文化,不断加以研究、改进、创新,推出了很多地方风味名菜,如“人参鹿茸羹”、“葱油鹿筋”、“冰糖田鸡油”,及“三塌三酥”(锅塌里脊、锅塌豆腐、锅塌鱼卷,香酥鸡、香酥肉、山东酥肉)。为吉菜风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吉林风味菜又有了新的飞跃。省政府为了进一步激活全省餐饮业,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做出了“开发吉菜”的战略决策,经过了五年的实施,使吉菜特色更加突出,品种更加多样化,跨进了“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绿色餐饮通道,出现了“生态餐饮”,“连锁经营”等模式。

目前,吉林省餐饮市场也和全国一样,川菜、粤菜、湘菜、苏菜、台湾菜以及日本料理、韩国料理等特色风味餐馆、酒楼遍布全省各地,悠久的饮食文化,精湛的烹饪技艺,精美的各种风味菜点,为“吉菜”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最佳空间。这一时期吉菜又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强劲东风,吸纳了各种风味流派之精华,使吉林农家风味菜、吉林家常风味菜脱颖而出,并将洋溢着黑土地的芬芳,白山松水的神韵,承载着古朴的民风,厚重的饮食文化,冲出吉林走向全国。

吉林传统菜点著名品种:

葱烧海参、扒通天鱼翅、八宝鱼翅、烧鹿筋、扒熊掌、扒三白、蟹黄鱼翅、扒猴头蘑、三彩鱼肚、烧鱼唇冬菇、绣球干贝、炒三泥、冰溏莲子、神仙炉、铁锅里脊、冰酥羊尾、白扒鸭掌、翡翠人参茅台鸡、百花大虾、香酥沙半鸡、香酥鸡、山东酥肉、抽刀白肉、脱骨鸡、真不同酱肉、烧驼鞍、李连贵熏肉大饼、回宝珍饺子、三杖饼、杨麻子大饼、清糖饼、银丝饼、带馅麻花等。

篇7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关于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统一组织环境监测。调查和掌握全国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改善措施”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保护工作的决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在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下进行。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测试机构参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环境监测网。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

第四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省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设置监测处和科;市以下的环境保护部门亦应设置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专人,统一管理环境监工作。

第五条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四级环境监测站:

一级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级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

三级站:各省辖市设置市环境监测站(或中心站)(行署、盟可视机构调整后情况确定,暂不作规定);

四级站:和县、旗、县级市、大城市的区设置环境监测站。

第六条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业务上受上一级环境监测站的指导。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沾的建设规模及主要仪器装备的配置,按附表的范围结合当地情况确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站的设置及规模,由各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第八条各级环境监测站是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同时根据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使监督和检查权力。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事业费纳入同级地方财政预算。其标准为每人每年不少于3000元至3500元。

第三章职责与职能

第九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1、领导所辖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下达各项环境监测任务;

2、制定环境监测工作及监测站网的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监测其实施;

3、制定环境监测条例、各项工作制度、业务考核制度、人员培养计划及监测技术规范;

4、组织和协调所辖区域内环境监测网工作,负责安排综合性环境调查和质量评价;

5、组织编报环境监测月报、年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书;

6、组织审核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案及评定其成果,审定环境评价的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7、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的国内外技术合作及经验交流。

第十条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2、对各级环境监测站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网业务上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各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及业务考核;

3、组织研究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储存、整理、汇总全国环境监测数据浆,编制全国环境监测年鉴,绘制环境污染图表,综合分析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定期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提出报告;

4、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组织研制、生产、分发环境监测标准参考物质,筛选和确信全国统一采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

5、承担国家综合性的环境调查和重大污染事故调查,负责国内重大污染事故纠纷和国际纠纷的技术仲裁;

6、参加制订和修订国家各类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

7、参加编写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

8、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委托,参加国家重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和治理工程环境效益的监测。

第十一条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主要职能是:

1、参与制订本区域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2、收集、整理、汇总和储存本区域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为报出各类监测报告提供基础数据,编报本区域的环境污染年鉴;

3、对下级环境监测站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本区域环境监测网业务上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本区域内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下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及业务考核;

4、负责本区域内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5、承担本区域内综合性环境调查及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

6、参加制订和修订任务和验证工作及提供依据材料;

7、承担本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技术的研究,参加编写本区域环境质量报告书;

8、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参加污染事件调晒和建设项目影响报千书的审查,进行治理工程环境效益的监测。

第十二条市级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是:

1、对本市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放射性等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进行经常性监测、分析,收集、储存和整理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定期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站呈报本市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动态的技术报告;

2、对本市各有关单位诽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性测定,建立和健全污染源档案,为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监测数据。各地排污收费管理单位不另设测试机构;

3、参加制订本市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完成主管部门为进行环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项监测任务;

4、负责本市环境评价,参加编写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本市环境监测年鉴;

5、负责本市环境监测网的业务组织和协调,组织技术交流和监测人员培训;

6、研究野外作业、采样、布点、样品运输、贮存、分析测定等各得要技术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7、承担国家和地方性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环境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验证任务,参加地方环境标准的制订、修订;

8、参加本市污染事件调查,负责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

第十三条县、旗、县级市、大城市区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是:

1、对本县(市、区)内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制订监测计划和进行经常性的监测。定期向上级站报送监测数据,编报本县环境质量报告书;

2、对县(市、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监督和检查各单位执行各类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为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提供监测数据。

3、完成环境保护法主管部门为进行环境管理所需要的各项监测任务;

4、参加县(市、区)内污染事件调查,为仲裁环境污染纠纷提供监测数据。

5、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环境监督活动,组织群众性的环境监测网。

第十四条各部门的专业监测机构(包括海域或流域的监测机构)主要职能是:

1、参与制订本系统、本部门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

2、参与国家或地区遥环境监测网,按统一计划和要求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对所辖方面和范围内的环境善进行监测;负责组织本系统或本流域的环境监测网的活动;

3、参加本部门或地区所承担的各项环境标准制订、修订工作,为其提供制、修订的依据,参加国家或地方环境标准的讨论和审议;

4、参加本系统重大污染事件调查;组织检查所属单位遵守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情况;

5、参加本系统、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6、汇总本系统本流域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绘制污染动态图表,建立污染源档案;

7、企业事业单位的监测站,负责对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本单位的排污状况和变化趋势,其监测数据和资料禹资料主管部门报送的同时,要报当地环境监测站,各单位的监测机构参加当地环境监测网工作;

8、组织本部门行业监测技术研究,培训技术人员和开展系统专业环境的职能外,同时要配合地方环境监测站参与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重大污染事件的调查。

9、卫生、水利、海洋等部门的环境监测站,除负责本系统专业环境监测的职责外,同时要配合地方环境监测站参与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重大污染事件的调查。

第四章监测站的管理

第十五条各级环境监测站实行党委(支部)领导下的站长分工负责制。站长应由专业技术干部担任。

第十六条监测站的人员配置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业务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

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在业务技术人员中的比例为:一、二级站中不低于百分之五十;三级站中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四级站中至少有1至2名。

第十七条监测技术人员(包括化验分析、研究、管理)的技术职称,按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关于“环境保护干部技术职称暂行办法”执行。

监测技术人员待遇与环境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相同。

第十八条国家建立环境监察员制度。各级环境监测站设环境监察员,凡监测站工作人员经考试合格后授予国家各级环境监察员证书,环境监察员证书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一制作颁发。

环境监察员是环境监测站对各单位及个人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和破坏或影响环境质量的行为进行监测和监督检查的代表。

第十九条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由国家统一设计制式服装。各级环境监站的工作人员在执行监测和监督任务时,应穿着国家统一设计的服装,环境监察员要佩带监察员标志。

第二十条各级监测站应认真作好监则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站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

第二十一条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均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无权独占。未经主管部门许可,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引用和发表尚未正式公布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属于机密性数据、资料要严格按照保密制度管理。任何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向外界提供,要履行审批手续。

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及各类报告,是重要监测技术成果,与其他环境保护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参与科研成果评比。

第二十二条各级监测站要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仪器设备和药品试齐的使用和管理制度。重大事故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监测用车是环境监测、科研专用设备,不得改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行政、后勤工作,必须保证为监测业务服务,有意刁难业务人员或给监测业务工作制造障碍者,站长有权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四条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从事污染源调查、分析、采用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享受劳动保护待遇和津贴。

第五章环境监测网

第二十五条根据国务院(81)27号文件关于“由环境保护部门牵头,把各有关部门的监测力量组织起来,密切配合,形成全国监测网络”的要求,建立环境监测网。

第二十六条全国环境监测网分为国家网、省级网和市级网三级。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负责环境监测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地方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级环境监测站分别为国家网、省级网和市级网的业务牵头单位。

各大水系、海洋、农业分别成立水系、海洋和农业环境监测网,属于国家网内的二级网。

国家环境监测网由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站及各大水系、海域监测网的牵头单位等组成。省级网、市级网分别由相应的单位组成。

环境监测网中的各成员单位互为协作关系,其业务、行政的隶属关系不变。监测网工作章程。环境监测网工作章程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另订。

第二十七条环境监测网的任务是联合协作,开展各项环境监测活动,汇总资料、综合整理,为向各级政府全面报告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第六章报告制度

第二十八条环境监测实行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制度。

监测月报日前有以一事一报为主,逐步形成一事一报与定期定式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自动连续监测站的地区,要逐渐建立监测日报制度,按照统一格式逐日报告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