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记账遵循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记账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经济全球化是对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经济核算进行比较。但是,按着各国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最终所产生的利润有很大的差距。1993年德国奔驰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如果按德国的会计核算方法编制财务报表,盈利615万马克;如果按美国的会计核算方法编制会计报表,则亏损1893万马克,相差2454万马克。这个数字使人们非常震惊,如果各国按着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利润的差距就如此庞大,可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多么重要。当今世界电信、网络、信息已经全球化了,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达不到国际化,有可能会影响外资的引入。
我国加入了WTO,就是国际组织的一员。世界上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采购,全球范围内的产品销售,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例如,一家小公司在法国设计,在印度生产,在北美销售,进行全球贸易,这些跨国公司就要通过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开发,外资银行的进入,国际结算业务的产生,这些都意味着公司要按照国际惯例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公司开始投资于海外,国外企业也在大量进入中国。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的必然产物,为满足投资者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出及时可靠的经济信息,对投资者的风险必须加以识别和控制,躲避其中的风险,实现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更大利润和产出。
在世界上无论相距多么远,资本总流向哪些欢迎它的地方,总会流向哪些更多利益、更多产出的地方。跨国公司的延伸形成了世界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的边界从国界走向世界。资本的一体化使资源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制。从全球范围来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激烈竞争变动的经营环境,现代企业管理已开始进入战略中心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贸易自由化,没有贸易壁垒的买卖自由化。2、金融全球化,即银行资本的国际融通,外国银行也进入了中国。3、投资全球化,各国企业根据市场及资源配置的需要相互投资。4、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人才不能收藏,因为技和功用则进不用则退,21世纪是经营人才的世纪,人才也在自由流动着。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和文化的交流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市场运行机制,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一体化。
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国际化
“会计”被称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因此,由于经济全球化,迫切要求会计语言的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如果会计的核算不统一,肯定给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无论公司的规模大小,无论你在哪个国家经营业务,都要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通过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比较。那么,这个信息的传递者就是会计。在可能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信息要尽量地减少差异的不可比性,减少不必要的分歧,通过沟通、协商、规范、统一使大家都能够认可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加强信息的可比性。
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会计处理各种经济业务时的趋同化、标准化、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同质性。会计的国际化主要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用具体规则为导向,也可以用基本原则为导向,欧洲的会计准则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制定方法。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选择的是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三、我国会计沿革
我国会计的产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最早是古人的留结绳记事,相继产生跛行账、天地合账、龙门账、连环账、四柱清册等。会计数千年相继产生于埃及、巴比伦等不同的国家,我国也是最早产生会计的国家之一。
从核算方法上来讲,我国实行三种复式记账方法:1、借贷记账方法,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来反映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占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2、增减记账法,它是以“增减”为记账符号,两类科目同增同减,同类科目有增有减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3、收付记账法,它是以“收付”为记账符号,以现金为主导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同收同付、有收有付的记账规则。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作为复式记账理论的基础记账方法,是各国共同遵守的记账方法。
我国会计包括三个部分:(一)会计准则,它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做出的原则上的规定。(二)会计制度,它是对会计要素所做的操作性规定。(三)专业核算方法,它是对特殊行业所做出的会计规范和规定。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以数字为基础,以算盘计算器为工具,生产着各种记账凭证。从会计资料开始,经过审核、编制出记账凭证、登记入账、最后编制出各种财务报表。它是一套很严紧的工作,要做到账款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编报及时。如果稍有疏忽,就会搞得你前功尽弃从头再来。所以说,借贷记账法、基本会计假设、稳健性原则,这是历史会计核算时的必然选择。
我国会计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基金制、自负盈亏,等等。1992年后制定和实施了“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新行业会计制度、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两则两制”标志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向会计国际化迈进。会计的信息化使这场会计改革向纵深发展。会计作为一个包含着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报告与分析环节在内的信息系统,经证明有效的会计信息是改变资本的配置效果,公开的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买卖双方所获信息的对称性。
会计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即在修订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使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有可比性和有效性。(二)会计实务国际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70多年所走过的路,现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我国会计也是很成功的典范,但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也要充分注意影响会计国际化的因素。
四、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因素分析
1、会计职业能力判断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会计的特点:财政政策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财务的确认、计量核算。会计人员仅仅是按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如果制度没有规定的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有许多会计人员思维制度化,框框主义相当严重。因为,对一些会计业务按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判断、制证、记录、登记账簿、核算,财务报告自然就生成了。对于会计比着葫芦画瓢的办法,距离市场经营条件下的职业判断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急不可待。
2、思维方式上的偏异。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1)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即过分看重会计作为特殊属性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会计属性的一般属性,即技术属性,也就是共性的一面,因此对会计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影响。(2)过分地“崇洋”,认为西方的东西一切都好,不加消化地吸收,脱离社会实践,一切照抄照搬一些外国的东西,这就会欲速则不达。
五、用经济全球化理念,推动会计国际化实践
市场经济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了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会计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会计处理趋同化。趋同化是方向并不等于相同化,允许存有差异。会计标准化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使效益高的会计制度替换效益低的会计制度,要考虑到会计的国际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比例,还要考虑到国家的发展背景、传统和经济环境。会计国际化并不是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重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等。但是,要求各国企业对外提出的财务报告在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我们要在会计改革中求发展,在会计规范中求前进。会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努力创造具有先进性的会计理论,这种理论体系能为会计学界所理解并接受,对推动会计国际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具有既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指示又要受委托人责任的双重身份,常常把自己置于各种利益之争的漩涡中去,要保持客观公正,没有良好的道德决策能力是不行的。
1、会计人员要不断地进行再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目前看来,会计人员供大于求,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不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而是人与人的竞争,即劳动者的体能、智能、知识、技能等的竞争。这些人有着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明确会计工作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会计行为的主体,明确会计人员从业的恰当地位,明确会计的违法和法律责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还要懂得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常言说得好: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会计人员还要掌握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在思想上要有全局观念,还得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这些都是会计人员应该做到的。要做到这些,就得不断地学习,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和国际会计人才。
2、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应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在履行财务工作中应当懂得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道德准则是财经法规、财会政策、财务制度所不能代替的。非法行为肯定不道德,但合法行为可能也存在着不道德问题。常言说,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表现为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信誉、保守秘密、精通业务、诚心服务。
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去
1、及时将我国会计核算的特殊要求反映到国际会计准则制度中去。保留中国特色,认真研究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要吸取国外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并将我国特有的高效会计处理技能与会计核算方法加以总结并推广,争取得到会计同行的认可和赞同,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2、积极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组织。由国际会计组织组织各方对某些会计问题通过研究、协商,达成共识,这些共识由国际会计准则定下来,供各国共同实施。我国早于1998年5月就正式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O)。
3、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贸易,就必须了解分析外国公司的经营业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要看懂外国公司的会计报表,熟悉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懂得财务政策、财经法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成本核算
小微企业①一般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近几年,我国小微企业有了长足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94.15%,吸纳就业人口1.5亿人,贡献60%以上的GDP②,可见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小微企业在经营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成本核算粗放、甚至不进行成本核算、核算方法不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等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小微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或家族式企业,其经营者或业主普遍重视营业收入而轻视成本核算,因此在成本核算中存在诸多问题。(1)不进行成本核算。在众多的小微企业中,有一部分不设置会计人员,不进行成本核算,尤其是家族式微型企业,除保留一些成本费用发生的票据外,根本没有成本费用账户和账簿,更谈不上账簿的记录,月底或年终把发生的费用票据简单加计,作为企业支出或成本发生的依据,甚至按企业主的估计数推测成本费用的发生额,进而推测企业经营的盈亏,这样核算盈亏的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稍好一些的也仅仅是设置一个流水账,起不到成本核算的作用,更谈不上成本管理,把成本核算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2)账目登记混乱。有的小微企业虽然设有一些成本费用账户和账簿,但很多是由企业主(或亲属)来兼任会计和成本核算工作,不具有会计专业知识或专业水准低下,账簿登记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强,少计、漏记、错记的情况经常发生,计算得出的成本费用数据很不可靠,数字失真是一种普遍现象,用这种失真的数据计算盈亏显然也是不正确的。(3)核算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有的小微企业尤其是生产相对稳定且规模较大一些的小微企业,在成本费用核算上,账目相对齐全,记录也较及时,但对成本费用的登记、汇总、分配、计算,除了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准和有效监督外,账目记录不规范,登帐的随意性仍然存在,在费用归集和分配上,方法不当,没有遵循“受益原则”,成本信息仍然存在失真情况,获取的成本信息不能满足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需要,甚至导致错误结论。(4)成本计算方法固化。虽然大多数小微企业设有专职或兼职的会计人员进行费用归集和成本核算,但在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账户设置上往往苛求与大中型企业同步,会计人员没有或很少在成本核算上考虑应该结合小微企业的特点来进行,致使成本核算工作不必要的复杂,成本核算获取的信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有效的衔接,甚至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误导作用。
由于小微企业在成本核算上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导致其成本管理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加上其他原因,使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有3.7年,淘汰率远高于其他国家③,是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成本核算原则是指进行成本核算应当遵循的规范,是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和依据④。作为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应该结合生产经营尤其是“小微”的特点,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的成本核算原则。笔者依据成本理论提出以下原则设想。(1)重视成本原则。重视成本是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前提。小微企业之所以成本核算和管理混乱,淘汰率高而平均寿命低,只注重营销不重视成本及管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应该在小微企业的宏观管理上,把“重视成本”作为一种经营管理理念和原则贯彻下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指出:“成本应该成为一个根本问题,降低了成本,节约下来的劳动就可以用来生产别的产品或劳务……只知道追求产值而不重视降低成本的思想,或者只看重价格而不看重成本的思想,都是忘了成本应该成为经济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的道理”⑤。在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今天,提倡“重视成本原则”,使经营者像重视收入那样重视成本,既是保证小微企业长期发展,做大做强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符合法规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国家相关部门对企业成本核算有着严格制度和相应的规范要求,使成本核算工作有章可循,这在一般的企业中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作为小微企业,其成本核算也应在相关法规、制度和规定框架内进行运作。目前小微企业成本核算比较随意和混乱,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认真、规范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甚至无视有关法规和制度的存在,设置“符合法规原则”实质上就是将小微企业的成本核算纳入到制度和规定的框架内,从而逐渐捋顺不规范的成本核算现状,使小微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走上合法、合规、正常的轨道。(3)简便适用原则。是指其成本核算应该简单明了并适应小微企业的特点。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小”和“微”,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上不能苛求与大中型企业完全一致,也不能僵硬的套用有关的制度,而必须考虑到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特点,这就要求在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上,在基本满足相关规定和核算要求的基础上简化核算工作,以简便和适用为其基本原则,包括简化核算手续,减少意义不大的账目,改革不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等,从而达到即简便适用又满足经营管理要求的目的。
三、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应采取的对策
1.规范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我国在2004年4月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针对小企业的特点,对其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制定了具体的核算方法和原则规定,对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以及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成本核算上还是一个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而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人口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从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结合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颁布实施“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或暂行办法)”⑥,则可以全面提高小微企业成本核算质量。该“办法”应对小微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核算标准等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既是重视成本原则的体现,也使得小微企业在成本核算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无疑对规范小微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2.规范小微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小微企业不设会计人员或以业主代替会计人员记账的较多,尤其是在企业创立和发展初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为了规范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管理的角度(小微企业的主管部门、工商、税务等)责令其设置会计人员,也可以在“小微企业管理规章中”⑦作出明文规定,并负责企业的会计及成本核算工作,对于微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可以允许由初步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做兼职会计工作,条件稍好的小微企业或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即可以聘任专职会计人员,也可以聘任兼职会计人员,这样即可以初步满足成本计算的要求,又可以减轻小微企业的经济负担,从而基本改变小微企业不设会计人员、不记账、不进行成本核算或记账混乱,成本失真的现象。
3.设置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成本核算账目。由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或营业项目相对单一,费用发生少,生产经营周期短等特点,在成本核算账目的设置上不必苛求大而全的做法,而应遵循简便适用原则。笔者认为可以消减意义不大的众多账目,不设置“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制造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账户,开设“生产费用”(或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两个成本费用账户,将上述账户的核算内容全部纳入“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中,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是简化账户过多,登帐工作量大的弊端,使账户设置体现“小”“微”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小微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水准相对偏低的实际情况;二是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没有辅助生产,也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制造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即使发生这些费用也完全可以在“生产费用”或“管理费用”账户中登记,这样做没有违背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完全可行的;三是将“生产费用”账户的格式设置成多栏式⑧,按费用发生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专栏登记,使小微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都可以在“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中反映出来,使成本费用账户既起到账的作用又具有表的功能。
4.选择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我国从1992年起借鉴国际做法,将原来采用的完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一般为车间成本,完全成本是指企业全部成本,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并不适应制造成本法,因为制造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是不完整的。小微企业往往创立时间短,生产经营中多数采用“短、平、快”的经营方式,以需求决定生产和经营,期末没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即使有数量也很少。为此建议小微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恢复原来采用的完全成本法,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补偿尺度全面完整。“成本是企业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小微企业要维持企业的再生产,就必须使产品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耗费得到及时足额的补偿,足额的补偿又必须以产品成本或经营成本这个客观尺度作为标准,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耗费,资金周转就会发生困难,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有规模进行。小微企业以现行制造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作为补偿尺度,由于其成本中不包含耗费的期间费用,这把尺子显然就“短”了一些,作为补偿尺度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这对小微企业长期发展,做大做强是很不利的。二是便于企业制定产品或营运价格。“成本是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从理论上讲产品或经营价格应符合其价值,但现阶段产品或营运价值还不能直接计算,只能通过其成本间接地反应其价值,因此成本就成为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众多,产品或经营品种纷繁复杂,国家不可能去一一定价,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产品或营业项目的定价都是由企业自行决定的,如果形成产品或营业项目的成本不完整,其价格的制定就失去了重要依据,制定出的价格也就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这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三是基本没有增加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制造成本法从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看,只是将期间费用转到当期损益而没有计入产品成本或营业项目中,还要增加利润表的填制内容。在生产经营中,小微企业发生的期间费用很少,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按照上述成本费用账户设置的简化方法,则期间费用的发生仅体现在“管理费用”账户中,基本上没有增加记账和费用分配的工作量。同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全面,使经营者心中有数,对小微企业的成本管理、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
以上是笔者就小微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了我们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和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考。
注释:
①2011年6月国家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规定: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或年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为微型企业。
②③2013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报告》。
④成本管理大词典,许毅、杨纪琬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第204页。
⑤成本管理大词典,许毅、杨纪琬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前言。
⑥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或暂行办法),这是作者设想的,目的是能在国家层面出台“小微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规范小微企业成本核算。
⑦《小微企业管理规章》,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该规章,这是作者设想的,目的是能在国家层面出台《小微企业管理规章》,以规范小微企业的管理。
⑧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基本生产(或生产成本)账户已经采用多栏式帐页格式,但栏目很少,笔者目的是多开设专栏,以登记不同的相关费用。
参考文献:
[1]梁岩.小微型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6).
篇3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下,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共识,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和教材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这方面的探讨虽然已较多,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同,使得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实践经验,对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不同的教学目的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确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都习惯于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会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够,甚至直接将专业会计人员的教学目标作为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宽窄不一,差异较大
现有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一般均涵盖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但具体内容略有不同,有的包括总论、复式记账及会计6要素的核算[1]1-297;有的内容略有增加,加入了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2],目前多数非会计类教材均采用这种模式;有的再加入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3];也有的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从会计3大报表入手,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剖析3大报表之间的关联[4];其他许多非会计类教材的内容均大同小异。尽管内容涵盖面宽窄不一,但均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够的问题。
(三)侧重于会计核算或分录教学,不注重信息使用者将会计信息用于决策的需求
多数非会计教材侧重于对会计要素核算的讲解,特别是会计分录的编制,不注重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理解。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时,讲解的方法过多,重点不突出。如存货的计价有5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有4种方法、账务处理程序有5种等等;有的教材对非常规方法讲解过多,如在介绍“会计循环和会计处理程序”时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会计循环概述、意义和要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普通日记账处理程序[1]325-338。其实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理解做账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一般情况让学生理解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即可。
(四)教材选用困难
现在许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均带有较强的通用性,常常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如有的将教材界定为“可作为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之用,也可作为企业财会人员、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书。”[5]有的标明既“适用于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参考书。” [1]2这种情况的存在,客观上为教师选用合适的教材增加了难度,常常使征订的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背景知识不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会计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重组,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必须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侧重于“四基”,即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以常规业务、简单业务、小企业业务为主,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要的法规依据。
2.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和会计基本原理的应用,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改变传统会计学教材偏重程序和规则的做法,简化大量与非会计专业没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多讲道理,少讲核算。
3.不涉及当前有争议的和前沿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要求,会计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和发展。一系列新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不断出台,核算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核算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如果教材过于追求与制度、方法的同步性,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4.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说,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典型的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其最高目标。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计学是高职院校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会计专业而言是入门课程,但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却是一门独立封闭的课程。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但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非会计专业来讲,会计学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必须掌握的会计基本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服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兼营”而不是“专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所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
(二)准确把握课程特点
很多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教材在特点上表述很多,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点:
1.基础性。根据“必需”、“够用”原则,教学内容只介绍“四基”内容,即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2.通俗性。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会计知识的背景,因此内容上必须遵循“专业知识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会计理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实用性。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用性是其基本的要求。实用性要求教学内容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
(三)选用合适教材
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各种兼容性很强的教材是很不适应的。如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同属非会计专业,但对市场知识、对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毕业后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选用,应反复甄别和筛选。首先,选用高职高专类教材;其次,选用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如旅游会计、营销会计等等。确实没有针对专业的,在选用通用教材时,要注重实用性,且在制订授课计划时按大纲予以调整。
(四)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从上述情况看有所不同。在会计专业,会计学由于是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前导性,大量内容放在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后续课程中,同时还开设有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因此在会计学中只讲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即可。但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不存在会计学的后续课程问题,一本书就要解决所有的会计核算和相关的管理知识,因此教材内容宜宽不宜窄。
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等课中最基础的部分,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其内容应包括以下4个部分:
1.会计核算知识
主要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糅和起来,内容应体现专业特色。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任务及核算方法;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6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的意义与作用;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账簿的试算平衡与记账错误的更正;账簿的结账与对账;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和盘存制度、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本部分应侧重于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要求学生过多掌握具体的账务处理办法,只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领会会计工作过程。内容按照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一顺序加以展开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基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看得懂基本的会计账,懂得企业经营、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比如,通过学习明白企业的经营涉及哪些税费,在经营中如何合理地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2.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
由于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直观的方式,学会阅读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地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现实经济含义和作用,剖析三大报表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报表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其中重点又应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其次是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对于较难的现金流量表不作专门讲解,可放在现金的管理和核算部分作简要的说明,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现金流量的重要现实意义。
3.出纳知识
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现金管理和控制制度、银行结算方式、银行存款管理和控制制度等内容。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金管理的基本原则、现金开支范围的规定、现金管理的“八不准” 、违反现金管理制度的处罚等问题;懂得钱账分管制度、现金开支审批制度、日清月结制度、现金清查制度、现金保管制度、保险柜的配备使用制度等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于银行结算介绍主要的银行结算方式,重点是银行结算纪律的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常见国内结算方式的适用范围、种类和特点、银行结算的基本原则、办理银行结算的基本要求、单位和个人应该遵守的结算纪律、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应负的责任、银行账户的使用要求等内容。
4.税收知识
由于非会计专业一般不开设税法课程,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创业,学生应了解一些关于税收方面的基本知识。本部分应包括各种常规税种的计税依据、税率、计算方法、征缴办法等内容,尤其要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涉及的主要税费,充分理解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意识打好基础。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模拟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非会计专业,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模拟实习教学。根据教学特点,在非会计专业宜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光正,等.新编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世青.会计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22-265.
[3] 张远录,郭传章. 会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67-270.
篇4
一、销售循环与内部控制
贯穿在销售循环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结构及环境,是内部审计师把握审计程序的主要重点。包括从顾客订货环节、批准授权阶段、运输阶段、开具销售单据阶段、记录销售收入和结转成本阶段、应收债权阶段进行彻底的审查和评价。
接受定单阶段是否沿着企业的预定生产战略进行了实际操作,企业销售信誉是否建立在良好环境状态下,开具发票的手续是否符合规范性的制度标准,结算记账及银行转账方面是否单据齐全。
销售程序中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销售职责分工是否明确。是否进行销售业务的授权批准,是否追踪记录了销售业务会计信息及其他业务信息,是否严格控制了收款业务的工作流程。
二、对销售循环进行监督与控制的方法
篇5
现金和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背后代表的是两种记账原则的区别,一种是古老的现金收付制,记录收入、费用都以现金的进出为标准,现在这种方法仍在一些小企业和家庭里使用,黑社会的记账方式据说也是坚持现金为王。另一种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根据商业活动发生时权利责任的转换来记录收入和费用,不管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因为权责发生制更看重的是交易的实质,能提供更完整真实的商业信息,因此已经成为现代财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法律有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区别, 前者看重流程形式,后者看重的是实质上的一致。财务的权责发生制遵循的就是类似实体法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强调的是本质上权责交易的性质归属,而不是表象上的形似。
根据权责发生制,企业收入的实现需要满足五个基本条件:要有合同,即法律意义上的协议;协议里要有明确的金额;产品提供或服务完成,卖方的责任履行完毕;确信钱款能收回; 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能明确记录。这五项基本原则听上去都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却有很多灰色地带,很多时候需要人为判断。
收入实现的时间是当收入的这五个基本条件都同时满足时,实现多少取决于满足这五个条件的金额。行业不同,收入计算的方法也不一样。房地产业使用分期收款的方式计算收入,工程项目使用完工的程度按比率记录收入,而有些无法判断客户信用的行业,比如律师行或者房地产中介公司,通常按实际的现金收入为记录标准。
软件公司的产品包括软件、安装、升级维护、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一般情况下, 软件收入必须在安装后才能实现, 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月实现,而培训和咨询则在完成或者分标志性阶段完成验收后才可以实现。
对于允许客户退货的企业,一般情况下,如果对在退货期限内客户的退货数量没有确定的把握时,销售的确认就必须等到退货期满。对于有可能退货的销售,如果卖方事先对退货的比例没有明确的把握的话,销售额的确认要到付款收到后才可实现。
收入何时实现,实现多少,只是财务的技术问题,收入的根本问题是收入的质量。有些交易还没有成熟,过早地记录这些尚未成熟的销售不仅带来应收款的人为增大,而且被迫取消的风险也很大。事后修改收入是财务上的最大忌讳,因为它传递着一种失信的信息。
对于专业服务公司,像公关公司、咨询公司还有一些贸易公司等,它们的收入中会有一部分是转让费,这笔钱实际上是由第三方即客户提供的大笔买进服务的费用。转让费带来的加价利润一般都很低,甚至是零,在这种情况下,使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其说是收入,不如说是扣除转让成本的毛利。毛利是专业服务公司从业务收费中获取的真正收益。
霍华德.施利特博士花了10 年的时间总结出美国财务史上的七大骗术,前三个就是与收入有关。第一大骗术是:过早地记录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第二大骗术是:记录伪造的收入;第三大骗术是:使用一次性所得抬高收入。
篇6
一、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内容
(一)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
(二)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账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账员记账;管钱、管物、管账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
(三)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一致或保持一定统一关系的规定;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四)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如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
(五)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1、代替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账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直接由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操作计算机制作记账凭证,并将数据存入一个临时数据库中,以便调出修改。同时,应对输出的记账凭证确认后签名或盖章,然后交稽核员稽核。对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稽核员交出纳员进行收、付款,并操作计算机将主办会计存入临时库存中的凭证数据转入正式数据库中,以便进行账务处理。
2、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始手工会计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操作权限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一)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虽然按规定成立了“三会”,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具体规定,但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法人治理结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没有有效分离,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步较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一些单位经营者不愿意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自己不能认真遵守并监督全体员工遵守内部控制制度,而热衷于通过随意性强的行政命令来管理企业。
(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有的单位连必要的账都没有,或设立多本账,直接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虚假业务资料进行核算,人为捏造、篡改会计数据,乱挤乱摊成本,虚报收入和利润;有的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账务处理极度混乱;有的单位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使得员工相互勾结;有的单位很少进行财产清查,账实不符,大量潜亏隐藏在库存中。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乏力。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内容零散片面,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远远达不到使各类权力、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有关人员行为都处于严密的内部制约和监督之下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之中,再加上在贯彻落实中有章不循、层层弱化等,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措施
(一)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实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则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
(二)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严密。
(三)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四、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1、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
2、要起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
3、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
篇7
[关键词]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牵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2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39- 03
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涵义
1.1 不相容职务分离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错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我国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执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条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立足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纳了COSO委员会1992年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2004年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思想,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要素。在这5个要素之中,控制活动亦称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关键内容。企业应当根据具体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有针对地设计控制活动,从而将企业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限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正是优化设计、有效执行控制活动的关键点。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又称为岗位分工制度,其核心思想是岗位牵制或内部牵制制度。而内部控制制度的最初表现形态正是内部牵制制度。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内部牵制制度的思想,发展至今内部牵制依然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石。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十九条规定:“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可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既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地位也变得愈加重要。
1.2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内容
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指企业对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单独担任某项职务,就可能易于发生错误或舞弊,而且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或弊端行为又极易加以掩盖的工作,就应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分开承担相关职权。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思想。“内部牵制”思想认为,无论企业的哪项经济业务,如果可以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的联合处理,那么由于不同部门或人员之间的协调、制约和监督,出现错误或舞弊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按照流程可以划分为申请、授权(批准)、执行和会计记录4个环节。如果企业对上述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安排不同的人员或部门独立实施或执行,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使任何一个单独的人员或部门不能独立进行任何可能对企业造成经济影响的业务,从而便于其他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
2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现状分析
2.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和内容分析
企业在设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成本—效益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将原本有单个人员或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分解后交由不同人员和部门合作完成。这样可能或增加企业的人力和管理成本,如果岗位分工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其需要的执行成本,那么企业应当对于该项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进行重新考虑和评价,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减控制岗位分工,因此,岗位分离应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追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又要考虑成本的控制。②人员胜任能力的考量。企业在设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时,要将每个职位的权利和职责在企业内予以明确公示,使不同环节的执行人员在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和权限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进行监督和核对,并将执行情况予以反馈。另外,对于重要的岗位还应当执行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或者定期接受审计部门的检查。③对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覆盖面的考虑。不相容职务分离思想应当贯彻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各个环节之中。原则上来说,对于企业发生的每一类经济业务,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当设置正规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保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共同完成。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科目;辅助核算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突出标志。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作为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的账务处理系统,以资金流为核心反映企业全面管理活动,可无缝链接其他业务子系统,具备基本核算和辅助核算功能。其基本核算功能主要是通过凭证的录入、审核、汇总、记账、结账等操作自动生成总账、明细账,最终由报表系统生成会计报表;辅助核算功能突破了传统的总账和明细账的核算方式,提供了灵活多变的辅助账及相应的查询统计等多种功能,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更详尽有用的核算信息。因此,如何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设置规范合理的会计科目,是值得广大财会人员探讨的问题。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必要性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构成进行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具体单位的具体业务联系的纽带。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将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逐一地按系统要求描述给系统。
第一,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分类反映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将各种复杂经济业务转变为有规律、易识别的会计核算信息,是设置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第二,会计科目设置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是进行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侧重点的反映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质量和效果。第三,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反映整个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体系结构,它是账务系统所有初始设置中工作量最大、最重要的设置之一。科目设置是否规范合理,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至关重要,用户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分类正确与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决定着管理的有效性。由于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不同,在具体设置会计科目时要考虑各自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因此设置会计科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会计科目设置必须满足会计制度的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保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指标口径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制度中相应规定了统一的会计科目名称,并对每一科目的使用作了详细的说明。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对一些主要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应保证与制度相一致。
(二)会计科目设置必须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科目设置要根据本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以全面核算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为目的,使全部经济业务在所设的科目体系中都能得到反映。由于账务系统只有末级科目才允许有发生额,才能接收各业务子系统转入的数据,因此要将各子系统中的核算科目设置为末级科目。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重要信息之一,报表中各项数据应能方便地从机内账中自动生成。因此,凡是报表所用数据,需从账务系统取数的,都必须设立相应科目。
会计工作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活动,设置会计科目既然是会计核算的起点,就必须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因此,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使科目设置能充分、及时地提供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为考核、分析单位的经营状况,实施控制,做出预测决策提供依据。但在具体工作时,既要防止科目过于繁琐,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又要防止科目过于简单,造成经济管理困难。
(三)会计科目设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连续性、可比性,便于不同时期、不同行业间的会计核算指标的分析和比较,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会计科目设置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宜经常变更。如会计科目在年度中不能被删除;如果已经使用,不能增设下级明细科目。但是,强调科目稳定,并非要求科目绝对不能变更,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科目也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
(四)会计科目设置要简明易懂
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向各方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判断、决策需要。会计科目作为会计核算的分类标识,科目名称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开设和运用账户;科目设置既要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成本,要突出重点,对不重要的信息要合并或删减,还要考虑会计信息化的特点,每一个科目要加设固定的科目编码以方便计算机操作。
三、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设置会计科目有两种方式:直接采用原有科目,将已整理好的科目直接录入计算机;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原有科目进行调整。前者容易造成科目体系庞大,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给系统的实施和维护带来困难;后者主要通过设置会计科目的辅助核算,可以简化科目体系和进行纵向横向的信息查询分析,符合会计信息化环境的特点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核算和管理水平。
(一)设置单位往来科目
单位往来是指本单位和其他单位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包括客户往来和供应商往来。会计科目中有专门用于核算单位与本单位外部进行资金往来业务的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这些科目核算的业务涉及单位的债权债务,与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对此类业务的核算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账务系统中设置这类科目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在总账科目下直接设立多个二级科目甚至三级科目,每个二级科目或三级科目对应一个往来单位名称,但对最低级科目的账类不能描述为单位往来核算。
1122 应收账款
112201销售货款
11220101长春电机厂
112202 其他款项
11220201 广州机械厂
第二,在总账科目下设立划分业务类型或往来单位类型的二级科目,并将各个二级科目的账类描述为单位往来核算。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建立各个往来单位的档案资料,并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122应收账款
112201 销售货款 客户核算
112202 其他款项 客户核算
第三,仅设立总账科目,并将其账类描述为单位往来核算。同样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122 应收账款 客户核算
值得注意的是,当企业规模较大,往来业务频繁时,将科目设置为单位往来辅助核算,作为账务系统中的往来单位进行管理,或选用应收、应付系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往来业务的受控系统是账务系统,只进行总分类核算,后者的受控系统是应收(应付)系统。对于实现了账务报表等财务子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大中型企业,采用应收(应付)受控系统的上述第三种方法设置科目更理想。
(二)设置个人往来科目
个人往来是指单位与单位内部职工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如出差借款、私人借款等。会计科目中有专门用于核算单位与本单位职工之间资金往来业务的科目,如其他应收款等。为了清楚核算管理这类资金往来业务,在账务系统中设置这类科目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在总账科目下直接设立多个二级科目,每个二级科目对应一个职工名称,通过这些二级科目核算每个职工的资金往来,或者通过二级科目划分业务类型,再通过三级科目对应一个职工名称,但对最低级科目的账类不能描述为个人往来核算。
1221 其他应收款
122101 刘明
122102 李丰
第二,在总账科目下设立划分业务类型的二级科目,并将各个二级科目的账类描述为个人往来核算。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建立各个与单位有资金往来业务的职员档案资料,并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221其他应收款
122101 出差借款 个人核算
122102 私人借款 个人核算
第三,仅设立总账科目,并将其账类描述为个人往来核算。同样通过系统的往来管理功能可核算管理此类业务。
1221 其他应收款 个人核算
(三)设置部门核算科目
为了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单位都实行了部门核算。当某一账户需要核算和反映不同的部门信息时,可以使用部门核算。下面通过对管理费用科目的设置介绍部门核算科目的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同样可按手工方式建立管理费用的一、二级科目,且对各个二级科目的账类描述为部门核算,再通过系统部门管理功能建立单位各个部门的档案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核算某一会计期间的管理费用总额和各个具体的费用项目总额,而且还可核算某一会计期间内各部门的管理费用总额,以及各部门各项管理费用的总额和各项管理费用在各个部门的总额。某企业管理费用科目设置如下:
6602管理费用
660201 办公费 部门核算
660202 差旅费 部门核算
660203 折旧费 部门核算
(四)设置项目核算科目
所谓项目,一般被认为是专门的经营对象和核算对象。实际会计核算时,经常要求将围绕一种产品、一项工程、一个科研等项目所发生的所有收支,按费用或收入类别设立专门的明细账,以便更好地完成对每个项目投入产出及费用情况的核算。如企业的产品成本、在建工程、科研单位的科研课题等均可被设置为项目核算。某企业生产成本科目设置如下:
5001生产成本
500101 直接材料 项目核算
500102 直接人工 项目核算
500103 制造费用 项目核算
500104 其他 项目核算
(五)设置日记账和银行账科目
日记账核算用于设置需生成日记账式账簿的会计科目。一般单位必须设置日记账核算的科目有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而银行辅助账科目一般为银行存款类科目,银行存款类科目有特殊的核算要求,需要定期将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以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通过日记账与银行账辅助核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和管理。
1001 库存现金 日记账
1002 银行存款 日记账、银行账
(六)设置外币和数量账科目
在账务系统中,一般设置外币辅助账的科目有银行存款等,设置数量辅助账的科目主要有原材料、库存商品、产品销售收入等。当某一账户需要核算和反映不同的外币或数量信息时,可以使用外币或数量核算。
1002银行存款 日记账、银行账
100201 工行存款 日记账、银行账
100202 中行港币 日记账、银行账、外币核算(港币)
1405库存商品
140501 甲产品 数量核算(件)
只要企业有核算需求,任何科目都可以设置为相应的辅助核算。在利用辅助核算功能时,应该广开门路,看重核算与管理要求的本质,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要需要,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核算。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设置会计科目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分析的需求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企业管理的需要和财务软件本身具有的功能特点,还要选择适合本单位需要的会计科目设置方法,使用辅助账强化会计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为企业的预测、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晖.略谈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科目设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
2、康志烈.浅议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原则[J].交通财会,2008(1).
篇9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我国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单位能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制度得不到落实,执行效果不佳,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就必须不断发现自身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激励不到位,不相容岗位职责划分不清
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在内控执行中的作用。而且有的单位严重违反《会计法》的规定,以精简人员为理由,岗位职责不清,导致工作中的差错时有发生。
(二)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往来账目管理混乱
某些企业对建立财务内控制度重视不够,无章不循,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部分单位实行经营责任制后,部分经营责任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在账目上做文章,导致债权债务严重不实,往来账目管理混乱。
(三)人员素质低 ,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
诚信,应该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有的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能达到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导致信息失真,会计资料不实,伪造、变造原始凭证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管理人员不及时将有关凭证向相关岗位交接,当期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跨期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且记账凭证上填制、审核、记账、主管人员印鉴不全,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凭证传递不及时。
(四)成本费用管理不严,物资采购、管理不善、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有些单位成本费用管理缺乏科学手段,控制措施粗放,考核不力,乱挤乱摊成本现象比较严重,费用支出严重失控,导致潜在亏损增加。物资采购管理不严,不管生产实际用量而大批采购、重复采购,造成了物资的积压浪费,加重了管理成本、资金成本。有的单位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和财务部门对账,造成了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
二、规范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严格按原则建立财务内控制度
企业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以有利于加强经济监督,这是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建立和设计自身的内控制度时,应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及具体经营管理情况,合理地控制设计成本与执行成本,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3、适用性原则。设计财务内控制度时,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与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决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采用。既要注意制度的健全、手续的完备,又要抓住控制的重点,注意程序的简化。
4、相互制约的原则。财务内部控制首先应保证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要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有效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应进行职务轮换,防止串通作弊。各部门相互制约,使经济业务在合理、合法中完成。
(二)规范管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1、加强内部审计,实行问责制度。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内审工作及时发现企业在日常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向管理当局提出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在财务内控体系中针对相应的权力明确相应的责任,并履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依据失职程度进行追查和惩罚。
2、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再好的制度也需人去执行、把关,因而人员素质就成为工作质量的决定因素。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执法、守法意识。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落实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落实稽核制度。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都要实行由经办、审核、部门负责人、稽核四人负责的业务流转程序。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人,要追究责任,严厉处理。
3、细化成本管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要求企业必须细分业务成本,加强成本控制,纠正不合理、不规范的成本开支,改善成本管理状况,满足管理层对业务发展计划作出科学的营销决策。企业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实时进行财务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核算中存在的差错,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篇10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 原则 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职务分离。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员、审批人员、财务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的原则。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因职务重叠,权限集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在组织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检验的作用。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只要有关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可能被发现。授予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担任一项具体职责时,必须相应地扩大在其进行活动中的权力。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员承担着经营和保管的职务,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这种一项活动由几个不相容的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完成,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
2.职责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为了有效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明确责任,防止差错和舞弊,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中应当体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控制、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单位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审批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相互制约。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相关人员之间相互制约与职务分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职务分离是相互制约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赋予各职务岗位的人员相应的职权,就无法进行相互制约。因此,在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时,不仅要考虑职务分离的要求,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将失误、舞弊等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规、合法,是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的重要措施。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合法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控制、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实行对法人代表负责的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法人负责。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安排熟悉会计法规和制度规定,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
5.定期轮岗与财产清查。在重要岗位任职人员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避免因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形成的利益圈及小团体,忽略公众的监督职能,在处理重大事项上不能严格把关,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定期轮岗制度还可以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财产清查工作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仅要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而且要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也为有关管理部门控制检查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通过财产清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确保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对领导层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6.明确风险责任,实行预算管理。管理部门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各个责任中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企业制定预算指标后,还要设置严格的监督执行机构,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分析对比,检查各责任中心的完成情况,可以为企业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管理基础,经营性质,经营规模不一样的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会计法》只是从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出发,对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而不能理解为仅包括这些内容和要求。从内部控制和控制的基本原理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回避、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风险分析、系统监测等,都是内部控制和控制的重要方面和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仅仅强调内部控制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建立健全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体制,各种制度间严密配合执行,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控制机制,其目标也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只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建立直接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使其具备加强和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动力。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相互间有差距,某些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全面考虑分析问题,在制定政策方面漏洞百出,职能部门间不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工作中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有的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全,差错严重,会计资料缺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有的单位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负责人擅自对外投资,导致投资盲目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工作透明度不高,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无形中扩大了某些岗位的权力,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一些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3.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控制制度让位于业务发展,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
三、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议
1.会计组织要相对独立。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会计人员配备应当符合回避制度要求。实行定期轮岗。会计人员定期轮岗,能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也满足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2.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才能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 上一篇:班主任未来工作计划
- 下一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