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民生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建设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建设民生问题

篇1

【关键词】民生问题;共建;和谐社会;构建;公共需求;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2-01

一、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状况

(一)社会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由于分配不公等因素,目前我国全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或企业间收入差距、企业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4%”的政策目标迄今为止尚未实现。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反映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的中小学“择校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等等。

(三)医疗保障问题多,看病难看病贵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的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看次病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看病贵主要是由于医药费用高、负担重导致的。2010年,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

(四)房价上涨过快,房价高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飙高不下的房价正让很多人成为啃老族,“房奴”。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

(五)物价上涨过快

自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2011年7月达到了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虽然近几个月我国CPI有所回落,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是我国物价仍在高位运行。

(六)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就业难度。

(七)社会保障面窄,水平低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社会保障覆盖面太窄,不同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社保基金管理混乱等等。

二、关注民生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着力发展经济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十二五”规划当别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强化监管,规范分配秩序。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

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杆缩差距。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使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大幅减轻,同时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这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分配公平的重大举措。

扶贫济困。保困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对那些特殊的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三)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总量的投入,并调整结构,侧重向老、少、边、穷、后发地区倾斜,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探索新的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把就业优先确定为发展战略。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提供更多的岗位,只要岗位越多,就业之路才宽广。

提供职业培训。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加大对劳动者职业培训力度,要扩大规模,让培训“全覆盖”;分类施教,让培训“合口味”;提升质量,让培训“见实效”。

篇2

    省体改委、劳动厅、总工会、社会保险公司《关于解决出售、解散、破产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安置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解决出售、解散、破产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安置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省政府: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尽快把企业推向市场,保障出售、解散、破产的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现就解决出售、解散、破产的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安置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解决出售、解散、破产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安置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应本着“集体自救、系统内调、自谋职业、市场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鼓励出售、解散、破产国有企业的职工自愿组织就业、自谋职业和从事第三产业。由同级劳动部门审查确认,税务部门核准后,给予二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工商部门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安排摊位;符合产业政策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按照贷款原则给予贷款支持。

    三、国有企业出售、解散、破产时,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与所属企业应协商制定职工(包括离休人员)安置方案。首先在本系统内调剂安置,需要跨地区、跨系统调剂的,由劳动、人事部门协助解决。确实安置不了的,无论原企业是否参加待业保险,均由社会保险公司按待业保险的有关规定办理待业保险。

    四、出售国有企业的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原则上由买方全部接收。在企业公开出售的过程中,应把买方接纳职工作为出售企业的条件。

    五、出售、解散、破产国有企业的待业职工,在新建、扩建企业招工时,劳务市场应优先推荐,企业应优先予以招收。

    六、出售、破产的国有企业中,非因工病休六个月以上的职工,不符合退休、退职条件,本人无自救能力,又无法安排其重新就业的,可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介绍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定期社会救济金。

    七、出售、破产的国有企业中,因工伤长期休息的职工,经劳动鉴证委员会确认,按工伤保险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八、对出售、解散、破产国有企业的特困职工,企业主客部门和劳动部门应优先安排其重新就业,并鼓励其自谋职业;资金有困难的,可从待业保险基金的生产自救费中借贷一定数额进行扶持;税务、工商、城建等部门应给予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

    九、出售、破产国有企业的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得到安置的,到接收单位后,经本人申请,企业同意,可办理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手续;没有得到安置的,按待业保险有关规定享受待业保险后仍未就业的,由社会保险公司按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发给生活费,达到退休年龄时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十、国有企业出售、破产后,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从出售企业所得收入和破产企业资产清算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交给社会保险公司,作为职工待业保险金和离、退休人员退休养老金的补充。

    十一、国有企业出售、破产后,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从出售企业所得收入和破产企业资产清算中,根据企业离、退休人员退休时的工资总额,按国家规定的在职职工医疗费用提取比例(计算到省当年统计的平均寿命止)一次性提取原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交由社会保险公司支付,不足部分由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公司共同研究解决。

    十二、利用解散国有企业的技术、设备、人员组建新企业,安置原企业职工的,原企业还贷无能力的,银行可给予“停息挂贷”的优惠政策;对新企业,税务、工商部门给予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

篇3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问题;建设

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目前,已经在兴建保障性住房建设,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于政府职责缺失。住房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贫困所导致的,中低收入群众现已没有经济能力,解决住房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这一民生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中低收入群众,提供降低房价、降低租金的保障性住房。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能够及时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保证社会稳定,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社会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

房地产的泡沫对我国经济可能造成严重问题,为了协调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低中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我国政府提出兴建保障性住房,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国家提出解决民生问题,但地方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出现分歧,着重点放在全面发展社会经济,但民生问题如不加大力度改善,群众人民的生活没有保障,社会问题将逐渐凸显。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欠缺责任感,道德观念意识不够坚定,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因此保障性住房问题迟迟不能得以解决。

我国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缺乏,想要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建设保障性住房,资金渠道主要由政府补贴、债券市场融资、金融机构这些都给建设保障性住房提供支撑。我国贷款担保、金融保障政策在管理方面都不够完善,房地产商没有通畅的贷款渠道,这些都阻碍了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目前我国经济不稳定,对于中西部地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对政府来说难度更大,因为中西部建设原本就不完善,经济资源短缺。

虽然保障性住房已经开始快速展开建设工作,但各项工作制度还不够完善。审核申请保障性住房人员的身份核实、具体收入,这些都给审核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个人信用制度,没有具体的系统化档案。审核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员的个人资产没有系统共享,给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加大的难度。保障性住房的监督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保障性住房是否安排给贫困群众,这些也都没有公式程序。

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保障性住房执行工作中,出现大量违规操作现象。真正有需求的贫困群众享受不到国家政府给予的保障,而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又被违规出租。有些已经享有保障性住房的廉租房,但现在已经有较高的收入,因为管理的不完善,还在领取廉租房补助。因为保障性住房是有限的,需要群众提高思想觉悟,政府制定合理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政策。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让群众都享有国家给予的福利保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应合理保障群众的住房基本要求。保障性住房一般都建设在离市中心偏远的地方,因为城区的建设早已完善,并且开发商也为了降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成本,从中获取更大利润。据统计,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维修率偏高于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不合理,设施不全,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才能改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问题。相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保障性住房得不到改善,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地方政府眼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只能解决民生,不能给地区政府带来更大的利益,导致地区政府不愿投入精力与人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或借助改善民生问题,利用保障性住房谋取私利。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改善群众的住房问题,是政府给予的救济,并非施舍,地区政府公职人员,应该提高思想觉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贫困用户聚集,容

易出现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分化,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二、完善保证性住房措施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兴建保障性住房,填补了房地产市场的短缺。保障性住房能够合理平衡住房的供求问题,改善因房价上涨引起的失衡状态。地区政府部门需要正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国家民生问题积极解决,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既要“限低”又要“限高”。简单来说,“限低”就是要严把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关、实现基本功能分区(如,每套住房应设卧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达到入住的基本要求),使其成为符合设计标准的“安居工程”。 “限高”就是严控房屋面积、室内装修等标准,防止出现当年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发展过程中诸如规格超标、供应对象失控等问题。

因为建设保障性住房利润非常低,我国房地产商可以说不屑于投资这样的工程。中央政府和地区政府需要在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积极配合中央政府,完善建设保障性住房,不可擅自改变房地产调控。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中,政府遇到问题应积极改变策略,改善民生。

三、总结

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建设保证性住房采取措施,利用融资方式鼓励各界投资者加入到建设保障性住房工作中。闲置公积金对应保证性住房资金短缺,改善房地产经济现状。引导投资者与政府合作,投资保障性住房,提高执行力度,落实重要措施,针对投资者改善投资政策,给投资者提供更优越的合作条件。增加商品房的税收,再转换税收到建设保障性住房,有效解决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改善民生问题。向国外学习成熟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经验与方案,打开资金市场,利用证券化、信托基金融资建设保证性住房。鼓励国营企业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发展民生支柱。

参考文献

[1]临风.保障房建设须开拓思路[J].中国建设信息,2010.17

篇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是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三是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四是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二、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首先是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其次,在安民之责上关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最后,是要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篇5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不仅夯实党的执政之基,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支持,民富国昌,社会安宁。民生问题涉及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民生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因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而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仍然大量存在。

(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需求,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而一些地方又存在“招工难”的现象,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

(三)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生不起病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滞后;药价虚高和现代检测设备费用过高;农村医疗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

(四)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突出。现阶段,我国城镇房地产市场越做越大,但是住得起房的人却越来越少。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使房价由原本的经济问题上生成一种社会问题,“房奴”就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下的产物。

(五)分配领域存在不公问题,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扩大。

(六)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产生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全,存在制度性缺陷;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顺,致使机制不灵活;责任职责不清,造成投入力度不够。

二、如何改善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加强就业立法。我国必须抓紧制订有关就业法规,把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纳入到法律体系。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3、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要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次,加快小城镇建设。同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4、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优先发展其中的服务业和信息业。5、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机制。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进行劳动力市场现代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逐步建立地区性、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络,。

(二)“教育是民生之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2、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3、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三)“分配是民生之源”。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2、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3、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

(四)“社保是民生之依”,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1、优化社会保障模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政府财政责任,在充分考虑市县财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投入上的责任。2、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进程。3、优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发展专业性的管理机构,按照效能政府建设的要求,理顺关系,整合机构归并职能,明确和强化相关部门职责。

(五)“稳定是民生之盾”,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1、建立民调工作网络,夯实民调工作基础 。做好长期性的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各类矛盾激化。2、严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完善做好人民调解等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调委会等社会稳定工作行为。3、建立扎实有效的预防排查机制,加大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

篇6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

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7

一、阿城区困难群体基本状况及成因

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有了比温饱问题更广泛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阿城当前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城乡孤儿、城乡困难户、残疾人以及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人群。城乡低保群体在整个困难群体中达50%以上,是社会救助的主体;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孤儿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是社会救助的重点;优抚对象、社会类救助对象是国家要求予以救助的困难群体。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综合来看,困难群体成因主要体现在:患有大病致贫、家庭成员身体等原因影响收入、下岗失业致贫和其他如车祸、赌博等非正常原因致贫。在困难群体身上,存在就业难、子女就学、就医难、住房难等情况,心理上怕突发疾病,怕物价上涨,怕生活水平降低。

二、阿城区改善民生工作开展情况

阿城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全面推进新区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建设,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新进展。通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和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措施,加快推进就业再就业。2009年实现城镇新就业4 7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 271人,困难群体就业351人,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170人,安置大学生就业3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扩面征缴、完善制度和确保发放为重点,扎实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为3.3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5亿元,将3 442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2 993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将3户、3 761名地方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职工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城乡救助水平显著提升。2006年以来,共募集慈善救助资金1 700余万元用于社会救助。不断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为27 690名城乡低保群众发放低保金3 954万元、取暖补贴565万元;为城乡4 492户特困户、贫困户发放救助金281万元;为低收入困难家庭发放生活和取暖补贴121万元;为2.74万人次困难群体发放医疗救助金244.4万元。四是教育事业基本实现均衡发展。2006年,阿城区对城区双下岗职工等八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政策,开创了东北地区免费义务教育的先河;在全省率先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入学政策;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生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五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在哈市率先实行“低保户在公立医院就医免收挂号费、住院免收床费”政策,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大力开展宜居城市建设。加大投入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2009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1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67万元,筹资743万元为743户农村困难群众帮建住房4.7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2 280户、12.5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1%,城区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15平方米。

三、制约深度改善民生的障碍和问题

(一)民生投入仍显不足。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随着近几年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在改善民生方面仍显资金紧张,民生事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水平难以快速提高。

(二)社会救助需进一步加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等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救助范围和要求相应提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相对而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于目前人均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还是偏低,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普通家庭的经济压力。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形成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和低素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覆盖面不广。随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扩面工作重点转向乡镇、民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由于这些单位较为分散,人员流动性大,对社会保险的认知程度差,扩面工作难度将加大,“养老难”、“看病难”等社会保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

(五)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不均衡性一时还难以消除。同时,在市场规律下,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逐年拉大,城乡弱势群体配置和运作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偏弱,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弱势群体一时还难以扭转“弱势”的困境。

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策

民生保障工作应遵循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安定有序,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目标,实现改善民生工作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

(一)保障民生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祉的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上,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实际利益以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民生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联动性。三是坚持增加投入、注重公平的原则。将公共财政投入的排列顺序确定为以民生问题优先,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公共财政的投入顺序,同时确保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性、普惠性,逐步缩小城乡、行业以及不同人群间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社会公平。四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统筹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坚持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整体推动,灵活动态地解决好民生问题。

(二)开展民生工作绩效考核。要打破唯GDP政绩观,树立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同等政绩的理念。在决策上,凡是与群众利益有冲突、不利于民生问题解决的坚决不做。要把业务工作完成情况同民生工作开展情况有机衔接,做到发展指标围绕民生指标转,工作业绩围绕民生成绩转。要进一步强化与人民利益紧密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工作,加大民生指标考核力度,在领导干部提拔调动时,让群众来评价工作,政绩重点看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形成健康的民生导向。

(三)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着重发展与群众创业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就业。二是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进一步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努力形成符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大社区、城市管理服务等行业的公益性岗位开发,并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和额度,支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鼓励全民创业。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宽松的政策、高效的服务,引导群众投身创业,吸引在外人员回归创业,让更多的劳动者转化为创业者,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围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基金监督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机制。二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养老保险扩面的重点转移到个体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建筑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努力将城乡各类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各类人员参保。

(五)努力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一是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努力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进一步扩大,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技能性培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农民务工中介组织和农民劳务经纪人,实现劳动力转移以少带多和有组织转移。民政、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在中介组织注册、登记、税收等方面要给予优惠政策扶持。

篇8

一、深刻领会做好民生大文章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政党理论的核心并贯穿于全面实践的始终,民生是国家之重,国计与民生相连。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必须体现在人民生计的改善上,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果更须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获得上。民生与民政密切相关。把握民生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性,关键是要用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民政干部的头脑,把各项民政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在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政治权益上,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过去的特定服务群体向社会公众拓展,在切实发挥社会求助“兜底”保障的同时,努力提升社会公共水平,彻底转变临时性、分散性、应急性的传统,迈向整体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新目标。

二、认识做好民生大文章的艰巨性

民生问题,大到社情民意表达的权益,小到衣食住行的琐事,虽然纷繁冗杂,却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并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从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深刻阐述了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农村的各种群体。它以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着重提出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由此可见,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依靠单纯经济的路径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因为生产力发展只是物质前提,解决和改善民生又不简单的是物质问题,不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要有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公共事业等。当前,农村改革开放促进了利益多元发展,在给农村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社会需求的千差万别,不同的民生诉求、不同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不同要求上的民生期待等等不断呈现,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化。民政工作面对的不再是固定的服务对象,并且变化大,人员和实际需求极不确定。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目标更远大,内容更丰富。

篇9

党的十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了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党的十以来,兵团党委为使中央各项民生建设的政策和举措更加深入民心,将国家各类民生建设资金同兵团本级财务资金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十件实事”工作的实施内容和保障范围。2013年,兵团“十件实事”达到10件42项建设内容,总投资达到334.5亿元,投资规模、实施内容和保障范围为历年之最,涵盖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职工多元增收等惠及民生的各个方面。

在提高认识上转变理念,拓展“新思路”。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根、民生为先、民生为重”的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本职工作的第一义务,心想人民群众的愿望,心系本职岗位的责任,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上,把全部的心血花在为民服务,做到职为民守、责为民尽、知职图进、知责思为,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

篇10

一、规范格式

有些考生回答任何题目都是一段文字,虽然简洁利落,可是内容空洞,这样一来造成采分点不突出,难得高分,二来也给阅卷老师一种社会经验欠缺,执行力差的印象。如果遇到那些对答题有格式要求的题目,损失更大,会直接扣除格式分。工作汇报类题就有自己的答题格式,一般有标题、引语、正文、结尾、落款。标题的格式有“关于……的汇报”、“某市关于……的汇报”,开头、正文、落款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变动。如:

关于……的汇报

××省政府:

来文(文件名和文号)已收悉。对于文中提到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引语)

正文(略)

特此报告/特此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正。(结尾)

B市政府

××××年××月××日

二、角色定位

既然是汇报,当然就涉及到汇报的主体和汇报的对象。假如设定考生为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成功经验,取得成果等情况。这里考生一定明确自己的定位,要学会用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看问题,站在政府的立场办事情。观点要明确,用词要规范,多用陈述性的语气,文章布局上要更加合理搭配,注意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切不可说空话、套话,或夹杂其他的文风。

三、审题

答题前先审题,明确题目中要汇报的内容,是问题答问题,是经验答经验,切不可主次不分,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如题目要求汇报的是取得哪些成果。有些考生却先不断介绍背景,最后想写成果时却因为字数限制写不全,导致汇报不全面;还有不规范填写落款或干脆不写等这些都是考生可以避免的丢分点。具体来说,反映某一方面情况的报告,应写明事情经过、原因和结果;侧重总结工作经验的报告,则要对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做情况报告,应该写明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也可简单地交代下一步工作的安排和打算;根据上级的询问作出的答复报告,一般按询问的内容作答即可。

【例一】给定资料提到了B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请你以B市政府的名义起草一份文件,向省政府汇报本市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和经验。(25分)

要求:格式规范,概述准确,切合题意,结构清晰,不超过600字。

【参考例文】

B市关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着重解决民生问题的汇报

××省政府:

我市是一座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就有关情况予以汇报。

一、过去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

我市过去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主要有:一是下岗人员增加,再就业能力差;二是城市布局不合理,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措施

我市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

第一,引进非资源型工业项目。引进了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电子元器件、纺织等项目,增加了财税收入,有利于逐步摆脱资源依赖。

第二,推动住房改造和新建住宅建设。投入资金,实施对连片棚户区、深陷区的改造工程,做好居民回迁、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推动新建住宅建设,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第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争取财政资金,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经济补偿金,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实施“就业倍增计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下岗职工就业渠道。

今后一段时期,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就业问题仍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各项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及时、充分地享受转型发展的现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