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科技馆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科技馆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群众文化建设;作用及策略
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自身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同时科技馆也迎来了更多群众的关注,越多观众选择其中去参观及学习。久而久之,科技馆在群众眼里成为了第二个主要学习阵地,希望科普辅导员与群众之间能存在一种良好的沟通空间。为了更好地向群众提供更新的科技信息,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力,利用将其提升辅导工作的效果。
一、科技馆科普辅导员概述
科技馆科普辅导员是,对他人进行辅助及教育科学知识的主要人员。科普辅导员(sciencecommunicator),这样的称为一般在于澳大利亚及英国,中文翻译成“传播者”,具体来说就是服务于社会群体与科学之间的工作。通过各级各类科技馆的开展活动,在展厅或展品设计方面,也体现了其中具有的风格及特征。在发展的要求下扩大了教学模式,对于科普辅导员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要求。
二、科技馆可批辅导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馆科普教育是核心,其中有学校教育与补充教育。运用将其教育来简单理解及接受,提高形象化手段,不断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利用现代化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最后用生动形象的手段,把科学中的重要应用与原理知识推荐给群众,让群众在科技馆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去成为接受者。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衡量来对地区文化发展的程度上建立标志,这样,不仅提升社区团结问题,还对和解社会的实现也有了重要作用。保证我国现实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充分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2006年我国提出了《科学素质培养的计划纲要》,目的加强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帮助公民提高科技知识方面的能力。同时2005年杭州市制定了《杭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并开始实施,使社科普及工作得到法规的保障。在新条例上加了一些依托说明“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学习”,这些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科普辅导员与群众之间必须拉近关系,利用受众人群进行明确划分,不断调整施教方案并提高辅导能力及科技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性格、年龄、文化基础等多方面的不同,需要科普辅导员展示自身的专业实力,并给予学习科技知识。科普辅导员可以用亲身经历的教学经验,根据因材施教方式,更好地广大群众并进行教育,首先制定教育(目标、计划)根据年龄段的群众展开辅导工作,并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创新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吸收多种元素具体指整体文化、科技知识与分类普,助于提高大众的辅导,让其中活动人群的文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如果运用多种形式的辅导,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科技知识,同时广大参观群众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普辅导员在进行科学实验和原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的效果,务必做到深入和准确,比如说利用表演的形式,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要对群众进行提问,让群众对科技馆留下深刻的印象,利于拉近关系。采用相关科技知识去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及目标,有利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将其建来设创新型国家,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科技馆可批辅导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有效策略
如果科普辅导员想要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提前要有建设队伍的支持。科技馆科普辅导员可以选择高校进行计划,还可以建立共同合作关系。在每周或者每月安排时间带学生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普工作,科技馆也要对辅导员进行加强的培训。经过不断的培训造出优秀人才,还要重视鉴定等级问题,根据等级的高低进行考试,等级越高考试难度越大,反而等级低考试内容难度较低。想在科技馆工作,只有考试过关拿到合格证才能有资格在此做辅导员工作,科技馆运用相应的薪酬制度引进更多的优秀员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科技馆科普年度工作效率,同时也要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实力。如果科技馆科普辅导员有自身的辅导能力、解决能力等,那么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情况出现时,可以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还能获得更多群众的关注。同时希望群众能够在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的指导学习下,学到更多相关的科技知识,让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科普对象不只局限于孩子,还应该包括社会各类群体。目前,我国很多的科技馆都有针对中老年公众的流动科技馆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活质量,尤其是中老年公众的科普知识。科技馆每年重阳节都会为老人开展针老年活动,还会带中老年朋友到科技馆参观,参观过程时,会有相关的专业方面专家来给予他们讲解生活知识。在相关方面的专业科普,如:健花草栽培、健康养生等与生活密切,还会选择一些相关单位进行开展活动,针对对象(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机构中相关合作部门)。如“工会大讲堂,比如,案例研究、科普基地建设等。针对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社会组织,采取机构培植,分工合作,打造品牌的形式,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庞大支持性组织和合作性组织,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群众文化建设合力。
四、总结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对于群众文化来说科技馆是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坚持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尝试组织开展活动以及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的科普活动。无论是线下传播还是在场馆内,都应该选择有效措施,推陈出新,用丰富形式提高科普工作效率,扩大科技馆影响力,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培训。
学习培训班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作题为“新时期科普工作的形势和任务”的专题讲座。他从国家政策环境和公众实际需求等方面详细分析阐述了新时期科普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当前科协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强调当前科协科普工作要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为主线,着力抓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服务、科普阵地与条件建设、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等三个重点,努力推动科普人才建设和科普产业发展。邀请北京科技报社副总编孙凤新作题为“新时期科普传媒与地方科普工作”的讲座,阐述了将传统的科普信息宣传拓展为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科普资源建设、科普宣传服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学习培训班还专门安排学习考察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社区科普活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做法经验。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专门介绍了北京市科协近年来推进相关工作的情况。学员们还深入朝阳区绣菊园社区详细考察了实施科普益民计划的做法和成果,学习参观考察了中国科技馆主题科普展览、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及科技作品巡展等方面的做法。学习培训期间,还专门与中国科协科普部、计划财务部、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单位进行了交流,争取中国科协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支持广东科协更好地开展工作。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黄善辉总结了2011年全省科协的科普工作并就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篇3
关键词:趋势;区域科普能力;科普事业
1 区域科普能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1 概念
所谓科普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当时的科普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科普生产要素综合投人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科普产品或服务产出能力,即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面的产品或服务的产出能力。区域科普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提供科普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组织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平衡能力。即在一定的时期内,区域提供科普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组织和基础设施在科普资源供应充分、科普人员配置合理、科普组织功能正常、科普基础设施有效运转和科普制度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年科普产出与绩效。
1.2 研究意义
区域科普能力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科普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二是区域科普能力研究的实践意义。
区域科普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一是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需求因素认知。从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组织形成来看,中央政府的全力推动是其中一个核心的因素。因此,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对科普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就显得不对称。这形成了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普事业发展上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不足的现象。这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基本忽略了区域科普事业发展的需求推动力量。而区域科普能力则特别强调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区域需求因素,第一次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普事业发展的核心与主导力量假设,企图全面厘清区域科普事业促进发展的需求因素。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二是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供给因素。三是建立科普学科的目标,有利于科普理论深入研究和科普学的完善。四是解决科普市场失灵,优化和改善地方政府科普公共行政管理环境,提高地方政府科普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和绩效。五是创新科普管理体系。其一,要摸索走出政府科普角色的“缺位”与“越位”并存的被动局面的路径与政策手段;其二,要建立地方政府――社会――公民互动型科普能力建设机制的创新机制与目标;其三,区域科普能力建设与区域自主创新高度统一的内在机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第八部分“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的第9节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区域科普能力研究的政策意义主要包括:一是合理配置区域稀缺科普资源;二是有利于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科普组织的自我调节和良性成长;四是有利于地方科普管理水平提高;五是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质量提升;六是有利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七是区域科普能力是区域科普政策和区域科技政策创新的重要目标。科普政策是科技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并实施的促进科普发展的方针及实现这一方针的行为准则、规范、行动体系等,它一般包括确立科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变革和调整科普的建制(组织、机构、制度等)及其布局、配置和分配科普资源、培养科普人才、规范科普活动和科普研究、促进科普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它是一系列法令、法规、条例、路线、方针、战略、规划、计划、谋略、措施、办法、方法等带有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区域科普政策既是区域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科技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多数沿海发达城市而言,经济政策的权重远高于科普政策和科技政策。科普政策的地位亟待提高。因此,沿海发达城市要借助区域科普政策和区域科技政策创新,率先建立起区域科普能力提升的新优势。当然,由于当前区域科普政策单独设计和操作的条件还不成熟,可以借助其它相关政策体系进行科普政策设计与操作。
2 我国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趋势
2.1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科普能力必须以载体为依托,如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专用设施。统计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国家或地区进入科普基础设施如科技馆、博物馆建设的发展阶段。根据科技部对30514个县及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普工作的统计,科普活动场所和设施在不断健全。近年来,我国科普场所建设速度加快,2005年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704个,其中科学技术博物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设有自然科学部的综合博物馆)185个,专业科技馆265个,青少年科技馆站254个。全国共有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1282个,共建有长度在10米以上的科普画廊6万多个,城市社区科普活动室超过3万个,农村科普活动场所近12万个,科普宣传专用车640余辆。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科普能力提升的需要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张明生(1999)提出,我国科技馆设施存在着建设规模缺乏依据,展厅面积严重不足,场馆建设与科普展品建设不配套,性质不明确,展教功能不突出等问题。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建设部《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年4月22日)提出,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之一,要大力加强各级科技馆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建设一个综合性、现代化和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馆;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市和县在地方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可自愿建设以举办展览等科普活动为主要功能的、规模适度并体现当地特色的科技馆。这要求避免内容和功能趋同的重复建设。这还包括了广泛意义上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一直是影响区域科普事业发展和区域科普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区域科普能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区域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点。当然考虑到科普基础设施在区域科普能力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不同地区区域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有必要采取“错位经营”的差别化战略,奠定不同地区区域科普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集成不同地区区域科普基础设施资源,提高不同地区区域科普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经营水平,提高区域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科普能力。作为我国区域科普能力建设先行的地区,截至2005年,上海市已建成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50家,场馆面
积达120万平方米,年均参观人数达500多万人次。“十一五”期间,上海还将建设和提升改造30家专题性科技场馆。2010年前,全市建成40家专题性科技场馆和200个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计划全面“更新”磁浮科技馆。添加诸多高科技互动展项,借助视频、音频技术及大量实物模型,让市民零距离感受磁浮列车飞驰的运行原理,技术特点等。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教育场馆实施建设取得了进展,自2002年底起广东省就积极推进科学中心建设。中心总投资达19亿元,计划在5年之内要建成开放,成为一流的科技教育基地。
2.2 各级政府对科普事业的政策设计和政策操作力度加大
逐步完善科普政策法规体系。是各级政府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广东省大力开展《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科普专题战略研究工作,并在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2004年10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为与国家出台的《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配套,上海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上海海关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共同制订了《上海市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该细则规定,上海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等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的门票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上海市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科协、工会、妇联、共青团、中国福利会组织开展的科普活动,其门票收入也免征营业税。上海对综合类科技报纸和科技音像制品在出版环节的发行收入,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办法。科普基地以购买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的形式进口拷贝、工作带,免征关税,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其它形式进口的自用影视作品,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而科普基地向境外单位转让播映权,免征营业税。为了形成科普资源社会化集聚的新机制,《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捐赠,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2.3 科普宣传能力成为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公众理解科学阶段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发达国家科普经历了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和科学传播阶段三个重要阶段。我国目前科普事业进入到了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政策问题、科学伦理问题和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等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相比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更强调科普的对象“公众性或全民性,科普内容和方式不再是单向和被动模式,理解科学价值目标高于知识获得价值目标,科学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受到更多的重视,科普受众思考的独立性、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和科学思想的内化等成为这个阶段科普的本质功能。雷绮虹(2005)提出。对于公众来说,理解科学可以促进自身适应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更有能力参与科技问题的讨论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对科技事业更理性地支持。这说明了科普宣传能力在科普能力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国家层面分析,科普宣传能力建设一直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普教育(SCIENCE EDUCATION)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就明确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成为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英国政府20世纪80年布的《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报告,强调“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倡导全社会关心科普教育。
从地方层面分析,科普宣传能力建设也是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广东省开展了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强省”为主题的第十三个“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科技厅编印了《广东科普通讯》内部刊物,及时通报广东省科普工作的重要情况与信息。加强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加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宣传力度,介绍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和发展情况,广东省科技厅还组织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宣传画册的编辑出版工作。苏州市出版了《科普动态》,强化区域科普宣传能力建设。自2003年浙江省绍兴市实施科普工作“三普三味”以来,加强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注重多管齐下,营造强大声势,通过讲座、咨询、宣传等多种形式,借助科普画廊、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日以及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电台等多种载体,立体化、广覆盖提高科普宣传能力,区域科普事业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区域科普事业开放性机制初步建立。2003年,绍兴市成立了城市科普讲师团。2004年,成立了绍兴市科普文艺宣传队。同时,绍兴市科协把科普网站建设列入对各地科协的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召开全市科普网站建设现场会等来促进全市科普网站建设。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已建好科普网站2个,科协网站1个,科普网页2个。还有1个县科普网站也准备在2006年科普日期间开通。绍兴市科协获得了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浙江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4 科普投入社会化的制度性规定及的建立与完善
这是指区域科普能力的形成机制、提升机制和维护机制的社会化路径和社会化政策体系。这在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投入机制、社会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多体现。根据科技部对30514个县及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普工作的统计,我国科普经费投入社会化机制正在形成。2005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总额为24亿多元。其中,政府各级财政拨款占总投入金额的65%左右;自筹资金占比为25%;社会捐赠占比1.9%,其它占比近8.33%。一方面,区域科普能力建设与区域科普事业一样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另一方面,区域科普能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社会性(化)就成为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内在性质。上海科技馆尝试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经营这种公共产品获得成功。上海科技馆通过实践“让公众理解科学”理念来推动科普受体的成人化和社会化。这是上海科技馆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上海科技馆的观众60%以上是成年人。该馆潘政馆长认为,要推动科技馆的科普受众群体的成人化和社会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市民的精神需求。因此,上海科技馆的“目标顾客”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群体,而是面向所有公众,让所有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人们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想得到的东西。上海市科普基金会的成立,开辟了科普资源集聚社会化的有效通道。该基金会通过向国内外社会各界募集款物,吸引民间力量投入科普事业。它属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400万元,由上海市科协等6家单位出资。广东省社会投资建设科普设施及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的局面也正在逐步形成,由企事业投资建成的具有科普功能的大型场所,共计投入资金超过25亿元。此外,广
州市还引入外资,在南沙建立了科普馆。借助科普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推动科普资源配置社会化的重要条件。《上海市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规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国内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向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提供的捐赠,可以根据国家税法规定,用于抵扣所得税。《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一五”规划》强调通过创新思路来解决由于体制分割导致的社会科普资源分散的突出问题,以期形成促进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门科普资源开发的同时,借助“交流、合作、共建”等机制提高社会科普资源的共享能力,形成社会科普资源集成的“大科普”体系。《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中小学校可以结合二期课改,建立科技场馆和学校教学课程衔接的有效机制。另外,借助科普基地为研究型课程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校和科技馆两者的互动水平。上海建立10个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免费公开自己的“头脑风暴”成果,如科学商店、医疗健康咨询、法律问题解答、环境质量检测等。“十五”期间。上海已初步形成10多万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这种形式也大大提高了区域科普能力建设的社会化水平。北京“索尼探梦”成为我国科普事业国际化和企业化的成功探索。世界第一家“光与声音”的科学馆――“索尼探梦”,自2000年开馆6年来,应用了索尼在数码、IT、音视频等领域的顶尖技术,让参观者尽情体验世界尖端数码科技所展现出的无穷乐趣。“索尼探梦”相继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为以“神奇・感受”为特色的体验型科普场所,“索尼探梦”已成功接待了超过50万名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这标志着探索中国科普教育事业企业化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将推动索尼在中国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先进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区域科普能力具有可行性。沿海发达城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对区域科普能力提升进行了如下成功的探索;一是要将区域科普能力提升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中来;二是地方科协在迅速提高区域科普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三是要针对科普事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异,及时制定出地方科普事业发展和区域科普能力提升的制度安排、优惠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意见。四是要及时制定区域科普的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高区域科普事业发展的连续性。五是建立科普项目社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扶持政策体系,形成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宣传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六是加强科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政策与法规建设。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全国科普工作统计培训教材[M].2005.
[2]亢宽盈.2005年中国的科普政策[EB/OL]..
[3]张明生.我国科技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通报.1999(5).
[4]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3―04―22.
[5]王卉.紧迫需求下的科普事业[EB/OL].?id=59708.
[6]刘霁堂.旅游科普――现阶段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3(2).
[7]赵立新.企业科普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定位[J].决策咨询通讯,2003(2).
[8]唐勇.美国大公司为何热衷科普事业.oil.省略/zgsyb/system/2006/12/19/001039580.
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和革命纪念馆为平台,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共同建设“美丽xx幸福家园”,助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文化志愿服务,引导人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建设美好生活,促进在全市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文化育人。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让收藏的文物、陈列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引导市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坚持示范带动。立足公共文化设施实际,逐次推进,率先搞好市级文博单位和科普场馆的志愿服务,抓点带线、以线促面,建立示范带动机制,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单位,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志愿服务树立榜样和标杆。
坚持改革创新。把支持和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纳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深化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创新,鼓励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志愿服务效率,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三)工作目标。2017年6月30日前:由市文明办指导xx演艺中心、xx学院美术馆完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市文广新局负责完成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包公文化园、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梅庵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市科技局完成市科技中心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市档案馆、星湖管理局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各县(市、区)文明办要协调各地有关单位,结合各地实际,完成辖区所属公共文化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二、工作措施
(一)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公共文化设施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编写志愿服务手册或服务指南,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基本遵循和依据。要安排工作人员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和保障,引导志愿者与公共文化设施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合力提高服务效能。
(二)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志愿服务需要,经单位领导机构统一,在本单位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公共文化设施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登录“广东志愿时”手机平台、网站进行注册,成为“广东志愿时”会员单位,在系统平台对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达到登记条件的,可向民政部门申请依法登记。xx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要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组织的启动成立、初期运作、项目开发、合作交流等,帮助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能力。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面向群众、服务社会摆在首位,结合公共文化设施自身特点,精心设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项目要结合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合理安排志愿服务内容和志愿者岗位,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弘扬尊老爱老、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合作,让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大中专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基地,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举办知识讲座、巡回展览、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等,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
三、工作要求
(一)建立台账。公共文化设施要按照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5〕149号)确定的内容、格式和记录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及时、完整、准确记录。服务记录要记录在《志愿服务记录证明》上,注明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等。建立志愿服务台账,把志愿者的服务记录汇总在“广东志愿时”这一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做到互联互通,使服务记录能够异地转移和接续。
(二)营造氛围。公共文化设施要在志愿服务站点摆放“志愿服务岗”台牌,悬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汇聚志愿力量、共筑中国梦想”等志愿服务口号,张贴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志愿者招募信息、志愿服务工作制度等,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志愿者要佩戴标贴或绶带、帽子、臂章、马甲等统一标志,立足单位、聚焦服务,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和职能作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树立良好形象。
篇5
2019年是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9月16日—9月23日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会宁县科协联合县直有关部门、单位,围绕“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主题,为在校中小学生和群众居民组织策划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现将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周密。市科协《通知》要求,县科学素质纲要办专门召开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对县科协提出的科普日活动方案进行了讨论,并由县科学素质纲要办发文,全县各乡(镇)、科学素质成员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统一安排部署,明确专人具体负责,落实相关责任,全县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全力支持的科普宣传氛围。
二、紧扣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多层面的系列科普活动。会宁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立足面向基层、服务发展,按照“一地一策一特色”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日系列活动,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
(一)会宁县“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9月16日上午在会师园举办会宁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邀请县上领导参加启动仪式,以展板展示、发放资料、互动体验等为主要形式,以生动活泼、轻松易懂、现场互动等多样化方式,展现科技的魅力,凸显智慧生活的便利与快捷,为广大公众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科普盛宴,提升公众对新时代智慧生活的认知度,拉开科普日活动帷幕,在县城各街道悬挂横幅28条,3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二)各乡镇分会场主题活动。各乡镇围绕主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会宁县2019年“全国科普日”分会场活动,带动区域内掀起科普活动热潮。
(三)系列联合行动。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集中动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系列科普联合行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校园科普联合行动。县科协、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各学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学校利用课余时间,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各班组织一次“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互动展览与科普演讲、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动员科技志愿者开展走进校园科普系列活动,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递给青少年,启迪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八里湾乡初级中学、韩家集镇初级中学等农村中学科技馆开展了“中学科技馆在行动”主题科普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及周边群众160多人参观了科技馆并体验展品。
2.乡村振兴科普联合行动。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农机局、林草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等涉农单位,深入乡村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在全县贫困村开展生产技术培训200人次以上,专家讲座5次,发放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图书资料300余份,提高了贫困户的科学种养技能;各乡镇组织动员当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特别是“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表彰奖补对象,围绕科普日活动周主题,充分利用科普E站,遵循科普对象精准化、科普内容精准化原则,开展农业新技术讲座、新品种推广、新农村建设等相关科普活动1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将科普带进乡村,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改善了农村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氛围。
3.社区科普联合行动。各乡镇社区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枝阳社区、钟鼓楼社区、会师门社区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开展贴近居民生活方面的科普讲座、论坛、主题宣教活动6场次,受益群众680余人。发放资料1300多份。
篇6
为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9〕36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加强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地震带纵贯南北,*—*断裂带在北部沿海通过,河北平原强震带对我市有较强的影响,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市内陆及沿海发生5级以上地震4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为*年*7.5级地震。我市处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地震灾害的潜在危险。“专群结合”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方针,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群测群防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震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新建、扩建了一部分群测骨干观测点和宏观测报点,但仍存在专业地震监测台网不完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点建设运行不规范、信息报送不畅通、人员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意义,推进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现有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为基础,以继续推进“三网一员”(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构建纵向畅通、横向联合的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群测群防工作效能。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个、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的县(区)至少建成2个群测骨干点,配备专业设备,保证每天报送数据;每个乡(镇)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至少选择1个深水井或水产、畜禽养殖场等作为固定的宏观测报点,明确1名责任心强的社会地震观测员,在地震部门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指导下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的调查核实,做到常年跟踪、上报及时、落实有效。今后,各地应根据震情变化和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密群测骨干点和宏观测报点。2.建立健全地震灾情速报网。各乡(镇、办)和村(社区)应明确1名工作人员作为地震灾情速报员,在震后及时收集和报送宏观震中、人员伤亡、房屋损坏、经济损失、群众心理及社会治安等信息,协助政府做好维持社会秩序等工作。完善地震灾情速报通信网络,保证通信渠道畅通,确保一旦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及时上报、及时核实,为各级政府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有效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各县(区)政府要依托科技馆、文化馆、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等场所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乡(镇、办)要以文化站、广播站为依托,设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点,构筑全市地震科普宣传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开设安全教育地方课程。通过设立宣传橱窗、墙报,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知识竞赛,播放声像资料,组织地震自救互救演练,散发科普资料和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国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4.推动抗震设防技术进村入户。各级政府要切实推进抗震设防技术进村入户工作,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教育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引导农村居民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各县(区)政府应成立农居抗震技术服务组织,乡(镇)政府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应明确负责管理农居建设的工作人员,对农村民居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形成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要在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试点,推广经济适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户型结构和功能合理的农村民居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把农村抗震防灾管理与村镇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管理、新居建设和旧房加固有机结合起来。5.推动地震应急工作进社区。各级政府要切实推动社区地震应急工作,制定社区地震应急响应方案,明确社区地震应急领导和指挥协调工作机制,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组建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指导群众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掌握地震灾害预防、疏散、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熟知附近的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临震、震后立即启动社区地震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群众开展避震疏散、自救互救和抢险工作,迅速向当地政府报告灾情和紧急救助情况,协助发放救援物品,协助维护社区生活秩序,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6.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程序。各级政府要制定和组织实施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建立和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管理、培训等制度。要规范地震群测群防网点设立程序、信息报送方式、日常管理模式,统一制发群测群防工作手册,明确测报内容,细化工作流程,量化技术指标,统一上报内容格式等。
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群测群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1名负责同志分管地震工作,选择1名责任心强的干部兼任防震减灾助理员,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村委会、居委会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村委会、居委会要明确防震减灾工作联络员,落实好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准备等工作。
篇7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二件实事的通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作任务分工》、《宣传方案》、《“家长”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环境、~环境、法制环境、“家长”活动七个工作组,确保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市广电局大力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对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进行曝光和批评,并在《和龙新闻》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栏;还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乏必要的教材,投入16000元资金,组织人员编印了2500册朝汉两种文字《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读本》,为指导学校、社区、农村开展工作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资料。
2、充分发挥职能,切实抓好12件实事
根据国家、盛州的工作部署,出实招、办实事,制定出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二件实事,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针对无依无靠学生数量增加以及一些“留守孩子”不断增多的实际,投资120万元,建起了两所“学生之家”。为了使这些无依无靠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注和社会的关爱,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市里选派了7名年轻优秀教师来负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教育,选派了4名保安人员负责他们的安全保卫。并免收学杂费、食宿费,全部费用由政府承担。“学生之家”的启动,弥补了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和情感缺失方面的不足。
二是针对部分贫困学生急需救助的实际,由市级领导带头发起了“家长”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探索了“单包”和“双包”两类机制。对家庭贫困的品学兼优生实行“一包”制。调动社会力量,发挥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主等热心扶困助学人士的积极性,从经济上进行支助,保证他能够顺利成才,同时,助学人士也能够在这些品学兼优生的进步、成才过程中,得到爱心回报;对家庭贫困的落后生实行“双包”制,既包经济支助,又包思想教育。就是针对落后生找人难的问题,发动盛州、市直部门、单位,下达硬性指标,确保贫困落后生在义务教育期间,不因经济问题失学、辍学。同时,安排一名“五老”同志,进行思想教育,改变过去帮与教失衡问题,确保落后生经济上有人管,思想上有人问。现在,全市共有46名老同志担当48名贫困落后学生的包保责任人。截止到去年11月底,已有182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资助金额共8.1万元。
三是开展好思想教育,抓实宣传教育周活动。已将每年一月的第二周和七月的第三周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周,目前各街道、社区纷纷行动起来,在寒暑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是设立好法制课程,抓实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为加强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在全市公、检、法司部门先选派了29名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担任了各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组织学生到法院参加现场开庭,到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教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参加人数达2万人,使全市未成年人法制受教育面达100%;
五是教育系统健全好家访制度,建立班主任家访档案,切实抓好学生的跟踪管理。同时,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式教育,建立有时代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和德育活动课模式,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大历史人物纪念日、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等,自行设计了会、读书会、辩论会、演唱会等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加快中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并在各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教师,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据统计,已有近二百名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在市五中开展了性教育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六是发挥好家长学校作用,抓实学生家庭教育。对和龙市六中等一些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并将其做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家长学校每学期必须召开两次以上家长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
七是整治好文化市场,抓实监督与管理。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在取缔中小学校周围200平方米范围内的电子游戏厅、网吧、台球室等经营性场所,保持了对非法经营活动的高压态势,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市共开展治理危害未成年人出版物市尝游戏厅和网吧的集中整治5次,收缴非法出版物112册、光盘315张,对9家游戏厅限期搬迁。
八是坚持好巡查制度,抓实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了学校校内及周边安全。
九是利用好教育基地,抓实学生校外活动。博物馆、科技馆已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图书馆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20xx年寒假,市文化馆组织开展青少年器乐、舞蹈、美术、声乐等9项兴趣活动;开展了想象画、朗读、小记者报、小制作、小发明等12项竞赛,市区四所小学485名学生参加;市文化馆开展文学、音乐、绘画、歌舞、书法的概念艺术门类的鉴赏和培训,整个假期共有243名学生参与了艺术培训活动。今年1月末,组建了青少年“心连心艺术团”,并于2月24日,到市消防大队进行了一嘲警民共建庆团圆”的拥军演出。
十是开发好思想道德建设基地,抓实未成年人“三观”教育。药水洞、渔浪村、青山里、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白花子铜像、武装部国防教育展览馆、十三勇士纪念碑等市区及各镇(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
十一是创建好农村、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活动园,抓实农村、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村、社区已与当地公安机关联合制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预案》。
十二是完善好“未成年人维权岗”,抓实未成年人维权工作,在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团市委)设立“未成年人维权岗”,并开通专用电话(4222923);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学校法制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深化“民族精神宣传”、“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以及“手拉手”活动。
3、积极选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社会教育典型。充分发挥团委、关工委、文惠社区各自的职能特点和部门优势,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五老”和“员”,开展社会服务,设计活动载体,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家长学校典型。我们注重培树了市六中家长学校典型,市六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组建了家长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年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创办“家教文摘报”、召开“长成一颗珍珠”主题班会、开展“做学员的知心朋友”活动等,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家长学校管理模式。
“家长”典型。多年来,我们发现和选树了自甘清贫、乐于奉献的希望福利院院长李文哲、热心助学的企业家叶树民和交警大队等单位和个人,他们热心助学帮教的感人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和赞扬;四抓“五老”典型。离退休老同志李光郁、吴元镐不顾年迈体弱,十几年如一日,倾注爱心、投身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业,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了下一代。这些先进典型,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带动和促进了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二、目前现状
20xx年市委宣传部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际,全面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正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开展工作。
以学校为主阵地,抓好德育工作
健全和完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确定校长为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评价奖惩机制;开展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系列化教育活动;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开办校办少年宫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活动。加强团员和少先队员的先进性教育,深化“跨越式发展与青年责任”主题教育,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挖掘民族精神七个一”、“养成道德好习惯”、“争奖章、做有志少年”、“手拉手”、希望工程帮扶等活动;制定实施《和龙市法制副校长工作考核细则》,举行普法系列报告会小学生普法“手抄报”比赛等活动。
以家庭为主课堂,抓好家教工作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和培训;确定每年9月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以“我所希望的孩子”与“我所希望的父母”为主题的座谈会。
以社会为大环境,抓好保障工作
加强和完善《和龙新闻》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栏,在《今日和龙》节目中增设旨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法制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和才艺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小栏目;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和“法律咨询信箱”,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大对网吧、游戏厅、音像社等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坚持开展文化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违法违规活动;坚持实行巡查制度,严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学校德育工作没有从根本上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没有真正使德育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力度还不够,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7个工作组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平衡。
三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如“控流”问题,初中以上班级的学习成绩优劣生失衡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突出工作重点。探索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继续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二件实事”基础上,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不断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持续发展。
篇8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教育
近年来,涪陵区教育系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核心,以强化“四项教育”为重点,以加强“五项建设”为抓手,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实施“三大工程”,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特色
一是实施课程育德工程。以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为重点,全面落实课程育德的主要任务。推进课程育德全员培训计划,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课程育德水平。建立课程育德校本研究制度,加强课程育德校本教研,促进德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有机整合。组织每2年一次的课程育德优质课竞赛活动,展示课程育德优秀成果。
二是实施行动育德工程。推进习惯养成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深入开展“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争做“四好少年”和“雷锋式学生”。
三是实施文化育德工程。以“促进成长”为目标,加强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以“滋养心灵”为核心,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以“培育个性”为重点,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着力铸造学校精神文化,实现文化铸魂,文化育人,文化立校。深入开展市区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开展建党九十周年廉政书法大赛,增强廉政文化意识。
二、强化“四项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完成全区中小学主题班会序列化方案,形成以爱国主义经典电影、感动重庆10大人物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德育视频库,建成课程育德优质课、主题班会优质课等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二是强化公民素养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抓好公民素养的学科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增强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努力把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咨询活动。本区已有10个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活动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五项建设”,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培训力度。开设德育课程,使用德育教材,配备专兼职德育辅导员。加强主题班会活动课的建设,实现班会活动课主题的序列化、活动的多样化。抓好三级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课程主体主导、地方课程生动补充、校本课程有机延伸的德育课程教学体系,部分学校可因校制宜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二是加强德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涪陵德育网的建设,开展学校优秀德育网站评选活动,建立和完善“家校互动、城乡结合、校际共享、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德育网络体系。创新网络德育方式,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长效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班主任岗前培训。改革班主任管理机制,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性评价。搭建班主任展示和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表彰激励机制。加强课程育德骨干队伍的建设,培养课程育德骨干教师。深化德育科研,提升德育科学化水平。建立班主任基本功竞赛长效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能力。
四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挖掘本地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基地。与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烈士陵园、企业厂矿、街道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践体验基地。
五是加强“三结合”育人机制建设。推行“家长义工制”,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活动开放日,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建立学校与社区协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依托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后进学生、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六个一关爱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5+2教育行动。加强“五位一体”校园安保体系建设,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形成无缝隙、全方位的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2007年[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家园合作;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28-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起步较晚,且由于全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幼儿园科学教育展开研究。已有研究集中于探讨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学习过程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等方面。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家庭和社区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可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提供天然的、富有挑战性的支持。幼儿的科学活动如能超越幼儿园的范围,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与家庭、社区的科学活动相结合,将有效地开拓幼儿的眼界,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幼儿对科学经验的运用,对科学方法的实践,也需要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
(一)访谈法
访谈对象为幼儿园教师、园长、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员。19名教师和4名园长分别来自上海市不同区县的14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5名家长分别来自上述14所幼儿园中的4所,社区人员来自动物园、博物馆等5个不同的社会机构。事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同时给予受访者充分表达的机会。访谈过程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笔录或录音的形式详细记录,访谈后及时对记录内容进行转录,并交由受访者核对。
(二)观察法
研究者以活动志愿者、参与者的身份对5所幼儿园7次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并考察了10处社区资源(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等馆所和社区环境等)。活动过程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用笔录、摄像或摄影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利用所做记录对活动内容作最大限度的完整描述。
(三)实物分析法
研究者从8所幼儿园收集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实物资料,其中包括“家园天地”等幼儿园物质环境中的资料(如幼儿园张贴的通知、图片以及展示的制作物等)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记录、活动方案、活动照片等。研究者将拍摄或索取的实物资料分类整理,提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于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认识
教师普遍意识到家庭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1)教师认为家庭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不足。家长可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材料,家长的特长和职业也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2)教师普遍认为科学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互动能够给予幼儿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部分教师在向家长布置“科学教育活动作业”时,往往会建议家长加强与幼儿的互动,这一做法也体现了教师对家庭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的一定认识。
尽管当前教师对于家庭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有待深化。事实上,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和价值。(1)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Korpan等研究者(1998)发现,幼儿的很多科学知识和经验都来自家庭和社区,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科学经验。Jenny Cumming(2003)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她发现4~7岁幼儿所获得的“食物来源和消化过程的知识”多数来自家庭,因此,她建议教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些非正式科学经验。从这一角度看,利用家庭资源不仅仅是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中,也应该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看成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线索和内容。(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家长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材料方面的帮助,同时,与家长的交往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沟通和组织能力。(3)有助于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Froschl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家长通过参与孩子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可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拥有大量科学知识,从而消除自身对科学教育的恐惧和困惑,提高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参与水平。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2.幼儿园所利用的家庭资源种类
幼儿园所利用的家庭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物质资源包括家庭中的物品类资源(如家长为幼儿园活动提供的物质材料等)和信息类资源(指书籍、报刊或互联网)。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请家长做科学教育活动的志愿者,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帮助,或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
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虽然在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般视家庭资源为辅助资源,视家长为助手。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目的在于为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如若仅仅强调家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配合,便难以使家庭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3.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策略
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在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发挥家长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家庭参与科学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积极宣传幼儿园活动。教师往往会通过口头或书面通知,告知家长需要参与或配合的内容。部分教师还会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2)对家长的支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于积极参与和配合的家长往往会进行口头表扬或张贴表扬信,以激发这些家长进一步参与的热情,同时激励其他家长参与。
以上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对家庭资源的利用率,但研究者从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积极配合和参与的家长绝对人数并不多,不少教师反映“每个班级一般都只有几个家长比较积极,多数都不太参与的”。究其原因,除了家长自身因素之外,研究者认为,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宣传与指导尚存在一些问题。(1)宣传缺乏有效性。尽管教师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但往往只是将教学计
划张贴出去,并不考虑家长的接受水平,或仅仅告知家长需要他们提供何种类型的材料。家长往往不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或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与价值,因而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偏低。(2)缺乏对家长的指导。研究者发现,当前家长参与和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大多站在自身的角度请家长配合,却没有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家庭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师对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认识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教师已能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意识到让幼儿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2)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研究者发现,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能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并能意识到社区资源对于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的价值。(3)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能鼓励幼儿与各种各样的人互动,这也反映出主题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从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缺乏对社区资源价值的深入发掘。(1)社区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科学态度的核心也在于探究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结果。”多数学者都认同,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园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社区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了解和接触世界的机会,为幼儿的科学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主动吸取新鲜的信息,并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但是,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时,往往倾向于向幼儿灌输大量的知识,且通常以“总归要让他们记住点什么吧”来衡量活动的效果。(2)利用社区资源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是专门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面对幼儿抛来的一个个“为什么”往往力不从心,也难怪许多教师都反映“科学教育太难搞了”。丰富的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能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教学能力。但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社区资源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如,有的教师发现幼儿对昆虫很感兴趣,但由于觉得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来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放弃了组织活动。其实昆虫馆的工作人员、中学或大学里的生物课教师等都可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2.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种类
研究者发现,教师在实践中对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其中,物质资源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资源,即幼儿园周边的绿地、公园、河流等自然环境;(2)各种类型的公共场所,如菜市场、水果店、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相对来说,教师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为欠缺,极少数教师会将社区中专业的科技人士请进幼儿园,为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社区资源可划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社区物质资源可包括:(1)自然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山川等)。(2)设施资源(如各种专业科技场馆,各种社会机构或设施(如医院、消防队、邮局、高架道路、大桥))。(3)行政机构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如居委会、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各类公司、工厂(如菜市场、牛奶厂、污水处理厂)等)。社区人力资源包括:(1)专业人员,如各类科技人员,有一技之长的人,以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士。(2)热心人士,即愿意为幼儿园科学教育贡献力量的人员。(3)退休人员等。
各种社区资源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与幼儿园的合作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居委会通常因行政原因与幼儿园有着特殊的关系。它不仅是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沟通幼儿园与其他社区资源的桥梁。同时居委会也往往希望得到幼儿园的帮助,以开展各种活动。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幼儿园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重要。
3.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实施情况
(1)活动类型。①“走出去”的活动。根据活动目的和性质,我们又可把它分为主题活动型和休闲娱乐活动型两类。主题活动型指教师为配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所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型则指教师利用幼儿园集体出游等休闲活动开展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活动。尽管后一类活动并不一定直接指向幼儿的科学学习内容,但由于教师所选择的地点常常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因而活动过程中往往可生成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出于幼儿园经费、安全、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考虑,多数幼儿园通常每学期只组织1~2次大型的出游活动,因此,充分利用休闲娱乐活动进行科学教育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②“请进来”的活动。相比“走出去”的活动形式,幼儿园“请进来”的活动更少。要将社区资源请入幼儿园的前提一般是幼儿园与社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可利用的社区物质和人力资源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目前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渠道仍欠通畅,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经验,即使教师有一定需求,也往往因为不能及时、方便地得到相关资源而不得不放弃。
(2)活动实施。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协调和组织工作。鉴于幼儿园很少开展“请进来”这一类活动,因此下面主要对“走出去”这一类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①活动前。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在出发前会进行常规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确定目的地、安排人手、联系交通工具、告知家长等。②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教师首要的工作是维持秩序,保证幼儿安全。在此前提下,教师会适当地指导幼儿观察,如果有专门的讲解人员,教师也会请他们来给幼儿作指导。但研究者在观察中发现,成人为幼儿所提供的讲解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幼儿自身的兴趣。尤其是幼儿人数较多时,讲解的效果就更加不理想。③活动后。研究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外出参观或旅行对幼儿来讲应该是愉快和难忘的经历,因此在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适当地开展延伸活动。
篇10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实践
一、前言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渔业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以教高函[2004]3号文批准设立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简称水族专业),专业代码090703S,隶属农学学科(09)水产类(0907),属目录外专业,最先在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该专业是在传统水产养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观赏水生动植物养殖与鉴赏、繁殖与育种、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质调控、水族工程设计、水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水族生产、休闲渔业、水族管理等领域从事观赏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开发、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背景
系统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提出,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20世纪30年代,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学形成了另外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全人教育模式(安提亚克模式):要求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定期转化,在校生必须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应具有在多个社会生产领域和部门工作的经验。1951年,以斯坦福大学创建的大学科学园为标志,产学研合作又开始了一种新的方式――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模式;而企业大学则是美国近期兴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除了大型水族馆或展览中心外,观赏水族业总体上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目前市场上有着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型观赏鱼养殖企业,如何在一个“全民可入行”的行业中凸显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高高的门槛。开展“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生产中发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企业切实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显现出高校与普通从业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即“登高则望远”。同时,既然水族业是一个门槛相对比较低的产业。如何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展创新科学研究,也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因此,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上海海洋大学水族专业创建伊始即明确的主导方向,是培养该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学生可在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运作惯例模式、生产流程;可在教师的科研中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大的问题、最热的热点;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中碰到的瓶颈,则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市场认知度、对专业的全局认识、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上海海洋大学创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水族专业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而在国际上的同类专业也并不多,包括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水族科学专业、新英格兰大学的水产养殖与水族科学专业、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动物园与水族科学专业等,很多大学通常是把水族作为生物科学或者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分支,有时仅仅是几门选修课,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水族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借鉴处并不多。
我们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自2006年起,连续召开了五届“水族科学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企业家,包括政界人士,探讨我国水族产业的发展以及水族专业的发展情况,指明社会所需的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就业去向等,从而建立了一套知识结构、能力衔接较为合理的水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了一批特色课程,如“观赏水族养殖学”、“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水族工程学”、“水族馆创意与设计”、“游钓渔业学”、“水族经营与管理”、“水草栽培学”等,使该专业学生更多地侧重于观赏水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形成以鉴赏、保护和开发水生观赏动植物为中心的专业风格。
加大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以实践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共有3项实习,包括“水生生物认识实习”、“水族生物调查实习”、以及“生产实习”。这些实习分别在基础实践训练、走出校门的调查实践、以及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实践3个递进的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同时,在一年级开设“名师导航”,在四年级开设“水族高级研讨课”,均邀请产业界人士授课,自始自终把握社会需求。
2.注重培养、柔性引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的水族专业多从水产养殖学“母体”中脱胎而出,所以很多教师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学转行而来。这两个专业在学科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专业服务对象、市场定位上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学校鼓励对水族产业有兴趣的老师转行,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教师前往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广东、深圳等地区开展调查和业务交流;对这些教师申请水族产业方面的科研课题给予资助,为他们水族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帮助;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进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产业活动,开拓视野,增加与业界的联系。同时,通过柔性引智,聘请业界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
3.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观赏水族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于其“观赏性”,该专业的很多课程也就因此而更具趣味性,教育教学手段也就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们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形式,以生动的画面、动态效果介绍世界各国水族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同种类的观赏水族、它们的生理生态习性、增养殖技术、病害的防治技术、高品质观赏水族的鉴赏等。来自业界的各种视频、照片成为课程讲授重要的素材。
同时,自主学习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一个亮点。学校成立了观赏鱼爱好者协会、水族科学商店、水族诊所,以该专业同学为主体,从事种类鉴别、养殖护理、水质监控、病害防治等常规工作,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学校所有公共场所的观赏水族箱均由该专业学生建设与维护。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水族专业是一个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学校邀请水族产业的业界人士、高校相关专业教授,共同商讨水族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础实验室、观赏水族养殖实验室、水族工程实验室、饵料生物实验室、观赏水草栽培实验室、游钓实验室、景观与会展设计室。购置了42套水族养殖系统,可进行平行试验的水族缸、紫外线消毒仪、加热设备和自动温控系统等。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了企业对学生观赏水族“水、种、饵、病、赏”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8家水族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每年均可接受水族专业学生6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们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明晰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自身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学生还根据实习单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开展一些小型试验。例如,当观赏鱼生病需要投放渔药时,企业通常会根据经验行事,而学生们则通过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给出施药的合理剂量,既有防病治病效果,又不会污染水环境。学生们的青春也为企业注入了活力,而且他们也成为这些企业潜在的员工、水族市场发展的引导员和未来的客户。
5.拓展创新研究
鼓励和支持学生将创新性意识和想法付诸实践,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具体包括: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设立了创新项目研究基金,学生根据企业设计的问题导向,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水族科学商店科研项目,学生根据社区居民继续解决的技术难点着手,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居家水族的问题;市、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自主选题。近年来,水族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创新研究项目,例如“水族箱粪便残饵自动清除系统的设计研究”、“斗鱼低温本土越冬品种的驯化与培育”、“‘一眉道人’繁殖的研究”、“海月水母盐度适应性研究”、“水族缸基肥添加器的设计”等由大学生主持的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让我们深知,大学最终是要培养一批能服务于社会的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让水族专业的学生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成为专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设立了水族科学商店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向市民提供观赏鱼器材配置、水族箱布景与维护、水族疾病防治以及水族知识普及等服务。同时,针对居民日益突出的水族饲养问题,如家庭更换观赏鱼品种和水族箱无人值守等情况,提供水族收容、寄养、认养和代养等研究与项目服务。
建立水族诊所,所长由教师担任,而医生和护士均是我们的本科生。他们面对的是水生动植物病患,他们为每位病患建立了病历卡,设有专门的床位,实行复诊制度。而这些病患则成为实践教学最好的活体标本。诊所一经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既解决了市民饲养水生宠物的难题,也有助于观赏鱼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些市民由于要出差或出国,他们还会把水族宠物带到诊所代为照料。对学生而言,看病的实践既是教学学习,又是科学研究,还要有一种人文关怀。
在上海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水族馆等处都能看到水族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身影。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上,水族专业教师成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而学生们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志愿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