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9 11:2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竖笛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竖笛教学

篇1

关键词:高中音乐;竖笛;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操。所以器乐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育对音乐教学不重视,导致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低,基础差,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器乐教学,效果明显,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高中竖笛进课堂的意义

音乐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1.竖笛进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

高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往往缺少校园文化气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是中学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则是审美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教学具有独特的情感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通过器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竖笛具有音色优美、简单易学、携带方便、经济耐用等优点,符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因此,高中开展竖笛教学具有实践的可行性。将竖笛引进音乐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作的能力,为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奠定人文基础。

2.竖笛进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现行的音乐教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加入了竖笛这种学具乐器,它的出现为我们的多声音乐增添了不少色彩,也为我们高中开展竖笛器乐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好新生事物。竖笛的出现,犹如音乐课堂中的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摸着、敲着、鼓起两腮吹着,呈现出浓郁的学习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竖笛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多声音乐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高中的音乐素质教育。

3.竖笛进课堂,培养了学生“多声音乐能力”

课堂提倡让学生有“动”的机会,如:动口、动手、动脑。其中竖笛教学让学生“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通过演奏,让学生眼、耳、手等器官得到协调发展,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同时,通过竖笛教学还可激发学生创作动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竖笛进行合唱、合奏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在合唱、合奏中的节奏感、协调感、和声感,又提高了合唱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顾全整体的优良品质。当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和欣赏水平后,便可加入其它乐器,如: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等,再加入各式打击乐器,一个“小小乐队”成立了。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欣赏能力大大提高,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扩展了视野。总之,开展竖笛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音乐能力”,即培养演唱能力(歌唱能力)、听辨能力(音的高低、旋律的听辨)、演奏能力(促进学生对其他乐器的演奏能力的提高)和创作能力。

4.竖笛进课堂,丰富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流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师主导的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从学校实际出发去开发课程资源。高中开展竖笛教学,很好地开发了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充分实现学生资源、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和教具资源的统一,大大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端正态度,促进教学开展

篇2

【关键词】竖笛 音乐欣赏 素质教育

教师在进行竖笛教学时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乐曲中的情感表达,了解音乐的渲染力,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享受,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竖笛教学如何实现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成为广大音乐教育者面临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竖笛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教学技巧不足,导致学生对竖笛的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竖笛教学收效甚微。教师针对这一状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顺利的进行教学。竖笛的教学一般是在小学时开始,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性,在课堂开始就用竖笛来进行演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进而讲解挑起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竖笛的学习在开始时难度比较大,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取得进步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积累他们的兴趣。在乐曲的选择上,要选择简单有趣的音乐,教师与学生共同演奏,这就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竖笛的学习中去。良好宽松的教学氛围,能够保证学生思维活跃,放松平常的压力,学生在竖笛学习中就能产生美的享受。课堂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交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技能

学生对竖笛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没有专业的技能,学生在吹奏时困难重重,最终会降低学生学习竖笛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1.气息训练法。竖笛的吹奏需要均衡的用气,这样吹出来的曲子才能有较高的音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气息训练,然后进行吹奏,曲子就会悠扬动听。2.教师要灵活的运用不同节奏,使得竖笛吹奏具有灵活的节奏。竖笛在刚开始学习时一般采用的是呆板枯燥的音阶进行训练,长时间的训练会降低学生的集中力,减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起来,让音阶变得有趣,技能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乐器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传统音乐竖笛的教学中

竖笛虽然是西洋乐器,但是传入我国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教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名曲。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在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也是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也有笛箫之类的乐器,竖笛在乐器学习中可以根据改变的乐谱,对这些经典音乐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祖先们的智慧和音乐文化,了解我国繁荣历史的音乐文华。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是国家教育的重点,在竖笛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音乐引进,《茉莉花》《古道别》等经典乐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艺术家本身就充满着创造力,因此,音乐的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体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孩子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对音乐美感的感受比较弱,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不同音阶的排列,组成自己喜欢的乐曲,最后教师进行整合润色,一首新的曲子就诞生了。学生通过这种创造,对竖笛的学习热情也会大大的提高。音阶的学习是竖笛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办法来让学生增强记忆,音阶接龙,或者是模仿各种事物的声音。同时,教师在竖笛的教育中可以将舞蹈引进,教师吹奏不同的曲子,邀请好动的学生来进行舞蹈创作,学生的肢体也会在锻炼中协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好的音乐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作用,学生在竖笛学习中能否产生美得感受也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教师在竖笛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积极向上的曲目,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

结束语

音乐教学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办法,乐器教学带来的教学变革使得音乐课堂更加的丰富生动,学生通过乐器学习,不仅掌握了一项艺术形式,同时,在乐器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加强,艺术素养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学生通过竖笛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享受,思维得到了开拓,有助于学生其他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竖笛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兴趣为先,改善学习态度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如何真正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竖笛的兴趣,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调查中还发现,好多学生不知道竖笛的由来。于是我们查询了相关资料,整理了这样一段话告诉学生:“竖笛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很早就成为欧洲非常流行的乐器之一。目前,八孔竖笛在世界各国的音乐表演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学会也比比皆是。世界各国还经常举办竖笛比赛,世界各地的电台和电视台也经常播放竖笛音乐。”学生听完后顿时产生了对竖笛的亲近感和好感。

2.师生范奏,深情并茂 小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从师心理”,老师演奏得情深似海,学生也就喜欢得“一见钟情”。所以教师平时要重视并加强自身的演奏技巧,不断提高竖笛演奏水平。

另外,学生中不乏一些演奏能力较强的“竖笛高手”,教师可让他们先进行预习,再稍加指导,然后请这些学生示范演奏,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又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欲望。记得在新授六年级上册《茉莉花》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请一名“竖笛高手”上台示范演奏,只见学生听得非常专注,还有些学生不由得跟着旋律哼唱和晃动起来。听完后学生纷纷发出感慨。“太厉害了!”“我们学生吹得竖笛声音还不错嘛!” “老师,我也能吹出这么好听的歌曲吗?”坐在前排的一个小个子同学急切地问道。老师望着他涨红的脸蛋,笑着说:“当然了,只要你喜欢并练习,肯定能学会吹奏竖笛,说不定今后你的水平还会超过她呢!”“真的吗?” “是的!试试看!”老师肯定地回答。于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课堂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授环节。

3.运用媒体,听奏结合 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有着一种好奇心,对新曲也充满了神秘感。我有时课前播放磁带中的范奏音乐,让学生听听有哪些乐器,其中主奏乐器是什么,让学生完整感受音响效果的同时,充分感受竖笛悠扬的旋律。并让学生在学会指法的基础上,跟着磁带伴奏练习,促使学生更投入地吹奏乐曲,表现乐曲的意境。

以学生的听觉参与为主,视觉参与、运动觉参与为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出示符合乐曲音乐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进行符合乐曲情绪的律动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好竖笛,感受竖笛带给他们的美妙旋律。

二、灵活机动,优化学习过程

竖笛虽然简便易学,但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乐器。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尤其在进入高年级后,学生演奏能力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如果制定同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这种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形成量化可行的评价考核机制 在学期初,教师就应给予学生明确刚性的学习目标,制作类似“语文背书表”的竖笛成绩表,贴于音乐教室墙壁。这既量化了学习内容,又能在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展开学习竞争,促使学生更自觉、更有效地学习竖笛。

篇4

一、遵行“课标”,择乐器施教,

创造性使用教材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标”中要求:“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本课正是按照“课标”要求,选择了音高准确、音质纯正,适合于班级教学的课堂乐器――竖笛作为教具开展教学,在学具上把好了学生获得良好审美体验的第一关。

同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将二声部合唱歌曲拓展为多声部器乐曲进行器乐合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

二、激发兴趣,情境中施教,游戏中熟化技能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单纯的技能训练对其来说是枯燥无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通过自身对旋律深层次的理解,巧妙地将不同声部的旋律赋予不同的形象,启发了学生对音乐旋律的认识,提示了学生要关注自己声部旋律的情绪表现;教师将竖笛吹奏的重难点,设计成“我吹你学”、“我正你反”的游戏活动,将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融于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又熟悉了“4”的指法、轻松地掌握了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节奏的吹奏方法。

三、关注学生,音乐中施教,

体验中提高能力

关注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之一。本节课中,教师始终遵循音乐学习规律,时时关注学生反馈,从学情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音乐游戏、活动,踏实而有层次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

1.关注细节,用多种方式提示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随音乐做动作时,教师的适时指挥提示;学生两次体验后,教师的慢速再次范奏;吹奏游戏时“换音啦!注意指法”,“做好准备,注意音高”等提示性语言;学生吹奏乐曲速度不稳时,教师现场借班授课仍能用语言及时提示……均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对教学细节的关注。

教师以视听结合、听奏有序的方式、以“我吹你学”、“我正你反”的游戏活动,渐进式地解决了八分休止节奏的吹奏问题和“4”音的指法熟练问题,为乐曲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以 “夸张指法”示范、“无声按指”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吹奏新曲的信心,解决竖笛齐奏时的音量问题,有效地避免了过大音量和噪音对学生听力的损害。当学生说出旋律“速度有变化”的错误答案时,教师立即左手挥拍,右手再次弹奏旋律,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验“速度没有变,变化的是音乐的节奏”……教师时时于细节处提示学生,适时用方法引导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获得对音乐亲身体验的课程理念。

2.借游戏降低识谱难度,提高识谱能力

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利于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竖笛演奏作为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对于辅助提高识谱能力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借助“我吹你学”、“我正你反”的游戏教学,从“ 2 22 ― ”、“ 3 33 ― ”;到“ 33 333 ― ”、“ 30 303 ― ”;再到“4”音的引入, “ 20 3040 50 ”、“ 33 445 ― ” 、“ 5 4 3 2 ”……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了指法问题,为后面的视谱吹奏打下基础,解除了识谱的后顾之忧,润物无声地促进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

3.精心营造审美氛围,优化审美对象

审美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范唱、范奏,还是教学内容本身,都是属于审美对象范畴的。本节课上,教师用真诚、完整、富有表现力的范奏一下子赢得了学生,为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创造性地将同一田野风光图片作为几张乐谱的底纹,视觉上给人以和谐之感,此时的乐谱不仅仅起到了标记音乐的作用,同时还为学生做了音乐情境上的心理暗示。

完美的竖笛范奏、灵巧的钢琴弹奏,凸显出教师对审美的认识;师生的一步步活动,教师对每一个乐句的要求,蕴涵着教师对音乐的关注和对审美质量的把握;教师最后真挚而充满感染力的小结,为这节课做了完美的收束。

4.渐次巩固基础内容,培养表现能力

从音乐的欣赏到旋律的哼唱,从单旋律吹奏到多声部合作,本节课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均以关注音乐为前提。通过引导学生步步递进地参与体验欣赏、吹奏、哼唱、合奏等个人实践、集体合作表演活动,巩固了音乐基础内容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达到了课标中对音乐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即:“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

四、美玉亦有瑕,思考中探索前行

综观本课,在设计上确有独到精彩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1.教学方法待调整

重复和比较是音乐学习中最有效的方法。音乐创作、音乐主题的发展、音乐学习的重要原则就是重复。重复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大于一切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不断重复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方法,在对比中形成概念,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本节课的吹奏环节中,若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将乐谱中旋律的变化重复给予关注,比较出是哪几个音、哪几个节奏发生了变化,学生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另外,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标记呼吸记号时,若是让学生在吹奏中发现气息不够的问题,再鼓励学生找办法加以解决会更好、更自然。

2.整体把握待加强

对音乐整体的把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原则。音乐的整体可以是一首完整的乐曲,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乐思。本课中,教师在聆听、范奏环节时注意到了音乐的完整性和音色的质量,但进入吹奏环节时,却忽略了作品前两小节音乐休止的存在,使得乐曲没能准确进入,同时,对学生吹奏的音色也欠缺指导。

3.教学语言待完善

本节课中,教师的一些评价语言如果能再精准、规范一些,会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相信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会越来越丰富、教学语言也会越来越得当。

诚然,拿一节竖笛教学课参加全国比赛确实需要一番勇气,这节课能获奖、实现器乐教学参加全国比赛“零”的突破,背后饱含着各级教研员的关注,更饱含着齐洪涛老师16年如一日开展竖笛教学的艰辛和汗水,以及他对音乐教育炽热的爱!

篇5

关键词:课堂常规 吹奏方法 提高素质 学习兴趣

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悠扬,简便易学,携带方便,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小乐队,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这几年一直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竖笛吹奏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一、制定严明的课堂纪律守则,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如果大家随心所欲,乱吹一气,那一定会噪音四起、嘈杂刺耳。若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激请,更要有严谨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得体的教学方法。

二、了解竖笛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吹奏方法

1、呼吸方法是竖笛学习的关键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自然的,而吹奏竖笛时的呼吸则要随着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加以调节。因此,在吹奏竖笛时,应该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用以扩大呼吸量。吸气时,用横隔膜着力,胸腔扩大,横膈膜向下压缩,小腹向内收缩;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放开换气;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横膈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

2、舌头运用是竖笛学习的重要部分。舌头好像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断音和连音两种方法。断音问题就用“吐音”来解决。“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齿和肉牙的地方,在吹气时舌尖一接触吹口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在乐曲中用“”、“T”、“K”符号来表明。“T”与“吐”、“突”同音,“K”与“库”、“哭”同音。吐音是吹奏竖笛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相当于语文课中的汉语拼音。基础扎实了,才能够顺利而轻松地保证为以后的教学达到相应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发音要做到结实、清楚、有弹性,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会让每个音听起来都干净利索。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丰富艺术表现力。

5—6这13个音是常用音,它们是用竖笛吹奏基础训练的内容。教这些单音时先学“1、2、3”三个音,配上《好宝宝要睡觉》、《小鼓咚咚响》等简单、短小的乐曲;接着学“6”音,配上《小夜曲》、《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学“5”音时,配上《洒水车来了》、《上火车》等乐曲;当增加了“4、7”两个音时,可以配上《生日歌》、《幸福拍手歌》,安排一部分学生吹奏,一部分学生唱歌词,别有一番情趣;当掌握了“5—6”这13个音,可以选用《歌唱二小放牛郎》、《运动进行曲》等等为儿童所熟悉的乐曲来进行吹奏。

三、竖笛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器乐引进课堂,充实和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改往日音乐课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加强了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一部分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或某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个别处于变声期的少年,在器乐教学中也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当他们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时,个个眉开眼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学会一种本领,需要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竖笛吹奏训练,促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动作协调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增强了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俗话说“耳聪目明”,通过吹奏竖笛,学生的十个手指头在视觉、听觉的指挥下正确地操作,协调配合,长期实践,能增强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动作更敏捷,反应更灵敏,大脑更发达。据各班任课老师反映,学习了竖笛,不但没影响其他课程,而且学生各科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班里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竖笛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效能;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44-1

一、目前小学竖笛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竖笛,以它小巧轻便、价格低廉,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学期开始,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需要每节课带竖笛进课堂。几周下来,坚持携带竖笛的人数逐渐减少,教师不得不设定奖惩制度,强制学生带竖笛。人数虽然有所回升,但几轮折腾下来,学生对竖笛的兴趣大减,吹奏竖笛成为他们强迫的灌输性学习。目前,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材每一课的内容基本包括唱、做、听、奏几个环节。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实际操作起来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平均需要分五课时左右才能完成。按这样的课时划分,一学期下来,真正留给学生实践操作八孔竖笛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地学习乐曲,教学的趣味性和自主性大大削减。下课铃打响,学生就解脱似的,赶紧将竖笛塞入抽屉,课后的时光它就被遗忘在抽屉、书包的最深处,关于课后的练习和自学的要求,学生反映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进行,直到下一节音乐课竖笛才得以重见天日。演奏竖笛成为他们音乐课被动接受的任务,与孩子们的生活基本脱节。

二、为什么选择竖笛“进课堂”

记得在一次竖笛师资培训课上,东京竖笛协会理事、日本著名竖笛教师高桥肇曾经问台下的老师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会选择教授孩子们竖笛这样乐器?”当时台下的老师包括笔者,想到的无非是吹奏简单、便于携带、价格低廉等等。高桥肇老师静静地倾听回答,似乎并没有找寻到志同道合的答案。等大家都陈述完想法,他宛然一笑:“我是因为太喜欢竖笛了,才迫切地想要分享给孩子们的。”

如此美妙的乐器怎能不惹人喜爱?如果我们老师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上竖笛,我们又怎能忍住不与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音乐的喜悦?

另一方面,事实证明,竖笛作为标准乐器,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音乐、乐理知识水平,如五线谱、节奏、音准等等。

三、如何提升竖笛课堂教学效能

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果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就会激发学生喜爱竖笛、演奏竖笛的兴趣,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从而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1.言传身教,美育兼容

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教师应以娴熟的演奏技巧、优美动听的竖笛音色,使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竖笛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数老师会简单地认为,教授竖笛只需要让学生听听录音,回去自己练练指法就行。其实不然,学生学不会竖笛、吹不好竖笛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教师自己不能示范竖笛或者演奏技巧欠佳。教师吹好竖笛除了可以做标准的示范,还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效仿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和佩服音乐老师,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寓教于乐,启发智慧

(1)借助教材,旧曲新绎。学习竖笛,往往是老师枯燥的一个音一个音地教,学生一个又一个音地反复练习。这种单纯的强调技巧练习,过多的机械操练,必然使学生开始就会遇到难以演奏的音,从而给他们带来困难并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将竖笛的练习和教材歌曲相结合。例如,在学生们学会演唱《七子之歌》后,对曲谱有了比较熟悉的记忆,练习独奏歌曲。由于学生对歌曲已经熟悉,无须再重新视谱,在吹奏中就降低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喜欢的歌曲,在独奏时就有了兴趣,加之该歌曲曲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很快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更浓了。

篇7

关于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评《高等数学》(第二版)

李忠

《高等数学》(第二版)一书的前身是1998年出版的《高等数学简明教程》(全三册)。1996年秋至1998年春,我们在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及技术物理系讲授高等数学课期间,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作了一些尝试,出版了《高等数学简明教程》(全三册),并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对该书作了第一次全面修订,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由三册改为两册,并更名为《高等数学》。

本书的主要读者是高等院校中物理类专业的学生。高等数学课(或者简单地说,微积分学)对于这些专业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个课对一部分学生说来,往往又是难学的,甚至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本书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希望通过调整某些传统讲法,使微积分学的讲授,能够返璞归真,平实自然,有趣有用。

在这次修订中,我们删去了若干定理的证明,其中包括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界性定理、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隐函数存在性定理等定理的证明。这种删改并不表示教学基本要求的改变,而是恰恰相反。这些定理的证明在原书中,或者以附录的形式出现,或者明确注明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必在课堂讲授。尽管如此,把它们写在书中,毕竟有可能对教师或学生产生误导,模糊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不如干脆去掉为好。因此,这样做是为了使本书更明确地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套教材在内容处理上还有以下几点说明,与同行商榷:

一、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教材在讲授内容的次序上作了一定的调整。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数学教材是先讲微分学,后讲积分学,这样做的好处是数学理论体系清晰,其缺点则是积分概念出来过晚,使初学者对微分概念与积分概念有割裂之感。另外,由于积分概念出现过晚而使数学课在与其他课程,如力学与普通物理等课的配合上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

在本教材中,我们把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放在一起先讲,在讲完微积分基本定理及积分的计算之后,才开始讲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公式。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初学者尽可能早地了解与把握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掌握它最核心、最有用、最生动的部分。同时,这样的调整也缓解了与其他课程在配合上的矛盾。因此,我们认为这种调整或许是解决物理类专业在大学一年级数学课与其他基础课脱节问题的途径之一。

微积分就其原始的核心思想与形式来讲是朴素的、自然的,容易被人理解与接受。随着历史的发展,逻辑基础的加固和各种研究的深化,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让初学者望而生畏。现在,如何选取其中要紧的东西以及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给学生,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二、关于极限概念的处理。

关于极限概念和有关实数理论的处理历来是微积分教学改革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我们认为,极限的严格定义,即“ε-δ”与“ε-N”的说法是应该讲的,并且要认真讲,因为它在处理一些复杂极限过程,特别是涉及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等问题时,是必不可少的。物理类专业的学生可能还要学许多更高深的数学,不掌握极限的严格定义也是不行的。

但是,我们也不赞成在一开头就花很大力气去反复训练“ε-δ”,而形成一种“大头极限论”。我们希望随着课程的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使用中逐渐熟悉它,掌握它。在现在的教材中没有出现大量的用“ε-δ”求证具体函数极限的练习,更没有做十分困难的极限习题,因为做过多的这类练习意义不大。极限的概念在这套教材中既是严谨的,又保留其朴素、直观、自然的品格。

与极限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关于实数域完备性的几个定理。我们采用了分散处理的办法。在全书的一开头就把单调有界序列有极限作为实数完备性的一种数学描述加以介绍。有了它,在有关极限的许多讨论中已足够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在第一章中只叙述而不加证明,其证明只作为附录,供有兴趣的读者自行阅读。在讨论级数之前再次涉及实数域的完备性,这时才介绍柯西收敛原理,以满足级数讨论的需要。这种分散处理的办法,不仅分散了难点,而且使初学者更容易看清这些基础性定理在所涉及问题中的意义。

三、本书坚持了传统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训练不变,但拓宽了内容范围。

在内容的取舍上,我们采取了相当慎重的态度。近来对高等数学课的内容现代化改革呼声很高,但是,作为一门数学基础课似乎不宜简单地以现代化作为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数学学科中概念的连贯性使得它不可能像电子器件一样去“更新换代”和“以新弃旧”,而且现在看来掌握好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训练,对于一个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数学软件功能的日益提高,正促使我们思考在高等数学课中简化或减少某些计算的内容。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我们尚难于下定决心取消某些内容。为了慎重从事,这次改革试验中,我们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训练。

我们认为目前对高等数学课而言重要的不是去更新内容,而是避免教学中烦琐主义的倾向,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那样做既歪曲了数学,又使学生苦不堪言。

国际著名数学家柯朗曾经尖锐地批评过数学教育。他指出:“2000年以来,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已被视为每个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智力。数学在教育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今天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负其责。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柯朗的话是对的。数学教育需要改革,我们任重道远。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教授)

《高等数学》(第二版),李忠、周建莹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58.00元(上下)

起点低 时代感强

评《数学建模简明教程》

郜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一词在中学数学教育界渐渐普及开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事实上,“数学模型”进入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增加一点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涉及数学观的变化,在整体上促进了数学教育的进步。

多年以来,中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着忽视“数学模型”教学的倾向。数学等同于“逻辑推理”、“难题求解”等看法,凸显了数学理性思维的一面,却把数学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斥之为“实用主义”和“短视行为”,结果不可避免地走向片面。如果任凭这种错误的数学观继续下去,将使数学和现实失去联系。

幸运的是,这种忽视应用的数学观正在得以迅速改变。在数学教育上,数学建模已作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应用竞赛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关注数学应用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袁震东等教授,为了促进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编写了《数学建模简明教程》一书。本书的起点较低,坡度较小,却涵盖了数学建模的主要内容,尤其着眼于数学建模思想的阐述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期望这些努力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何收集整体数据,如何正确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再创造和创新,利用计算机获取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简明教程》,袁震东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定价:18.00元

内容简练经典

评《数学分析简明教程》

郭松柏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从描述实数连续统开始建立严格的极限概念,从而建立微积分的运算体系和理论并讲述一些最基本的应用。从过去学过的离散量的运算体系过渡到连续量的运算体系,提供了一套连续量的运算体系及其数学理论,因而是崭新的。

该书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实数系上,实数系对四则运算封闭,本身又是连续,于是它就成为了数学分析活动的舞台。学习该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物理、力学的背景模型(实物),几何的形象直观(形象),抽象的演算推理(数量)三者结合,把它们融为一体,脑海中能形成典型的例子,演算要熟练准确。该书也是一门学习数学、自然科学、近代科学技术的最基础课程。

本书内容简练经典,配套一些经典的习题,某些题也是有难度的,也涉及了一些考研升学的题目,对于学习数学专业的人来说是不错的书。

不过该书也有一些疏忽导致的谬误之处。例如下册第15页例4~5中,本来应该是un+1,而书中却是uu+1。

篇8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NO:2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NO:3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计算机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NO:4

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课件座次卡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篇9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工作要确定了教学目的,组织了教学内容,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分析事物、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要学会比较,会比较才能有区别,才能区别事物的特殊性,比较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课余时间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与老师增加亲切感,走进学生心灵,多沟通探讨学习方法。多运用游戏或开展自由主动讲故事等方法。经常生活中结合实例问学生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用筷子做小棒,分一分,动手剪一剪,所剪的图形、折图形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如“5可以分成3和2”,“3和2相加又可组成5”,如递等式计算题9×4÷6= ,我引导学生先分析全式,乘除都有,怎么做这道题,在前面学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脑子分析,按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法则。怎么去计算?先算9×4,再算36÷6=综合而得出结果。解答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复杂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我先让学生至少读3遍题,在了解题意后,要学生先分清条件和问题,也就是说要先搞清已知数和未知数,最后教师加以引导。

3.数学中的法则、定义、结论都是判断,如“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等等。在数学课中经常要求学生利用这种思维形式进行分析,解决计算中的具体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我们必须长期地、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要用启发式,培养学生动口说的能力

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说理解图意、题意,再让学生通过理解后解答。让学生说说思路,让学生讲课,用儿童语言讲课,同龄人接收的效果会更好。

启发式是十大教学法的核心。启发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引路,因此要在重点地方设问,问在点子上,启发在关键上,使问题环环入扣,一步深一步,由表及里最后揭示问题的本质。如:学习乘法计算,首先要学生读熟、背诵乘法口诀,再到熟练运用,一位数乘一位数3×4,这样由教师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分析,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方法。学习好比过河,不能由教师搭桥,学生过河,而是要学生自己学会搭桥的本领。要使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多练,要有计划逐步提高

练和讲,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重要,通过分析、讲解,学生懂了,学会了,这只能说是初步,还需要多练,使学生在理解能力上逐步提高。最后,在解决问题上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掌握知识和技巧。多练,不是盲目地加大作业份量,要使练习题的本身有启发性、有思考性,由浅入深,由易对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升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练的过程,经过自己动脑筋,不断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达到熟练生巧。课余我运用一帮一“小助手”进行互帮互学。布置课外辅助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对每次作业发下去都要反馈,进步一点的学生要表扬,及时反馈,对错题及时改正从而加深记忆。

四、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教师要教得好,除了调动学生动脑筋,启发他们学好每堂课的教学知识外,还要调动学生对学好这门功课的积极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急于求成,学生不可能每堂课按照老师的意图去掌握所学的知识,优秀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强,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快,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师反复讲解,再加上自己理解,可以学会,但还有少数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这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这时教师对这种学习上的后进生不能失去信心,不能不管不问,放弃自留,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编例题或把例题稍作修改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五、要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重视直观教学。在教学中,有些道理教师光凭口讲和板书是难讲清楚的,如果用直观教具给学生看,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听懂了、学会了,所以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都将起着良好的补助教学的作用。当然,直观教学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能突出本课主题,能主动、清晰地表达本节教学的内容,但不能每节课都有使用直观教具,否则会失去教学效果。在进行直观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运用直观的手段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感知事物。

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法

篇10

【关键词】设疑激趣;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一点作法和体会。

1. 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 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 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2. 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导入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学生只需在旧知识上进行迁移类推,便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3. 指示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方法和重点。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用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老师拟定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看课本这三个阶段。

4. 突破重点难点,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5. 归纳概括规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