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更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变更管理计划

篇1

关键词:设计变更;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国家把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建设和管理任务也明显加重。针对水利建设使用中央投资多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通过一系列的稽察和检查,发现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其中水利工程设计变更较多、管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水利工程设计变更涉及工程安全、建设质量和投资控制,因此,做好设计变更类型分类,明确设计变更程序和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和规范设计变更管理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水利建设项目设计变更管理现状

1.设计变更的概念

设计变更是指工程初步设计经批准后,在工程招标阶段、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对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工程布置方案、工程结构型式和结构尺寸、工程设备型号和数量、工程施工方案等内容的变化,工程子项目增加或减少等。引起这些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等自然基础资料的变化,也可能是工程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或环境要求的变化等,或是多种因素并存。

2.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的特点

水利建设工程类别多、规模差别大、公益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决定了水利工程设计变更具有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水利工程涉及水库工程、引调水工程、堤防工程、灌溉工程、城市供水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不同工程建设内容差别大,涉及设计变更的主要因子不同,对质量、投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水利工程划分为大、中、小型,施工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同,对设计变更的控制手段也不同。大中型水利工程具有规模大、投资高、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工程建设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建设过程中常常由于枢纽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类型、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方法等变化影响,较易发生设计变更。水利工程关系到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涉及移民、占地、生态环境等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的干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也往往导致工程设计变更。

3.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现状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管理非常重视,积极加强设计质量管理,严格设计变更的各个控制环节,规范设计变更管理程序,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水利工程重大设计变更的明确界定标准和相应管理办法,设计变更的约束机制不够,目前设计变更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有的建设项目利用设计变更改变工程规模或增加建设项目,违背规划设计原则;有的建设项目利用优化设计改变或减少建设内容,“报大建小”,缩减地方配套资金,并作为一般设计变更处理,躲避原审批单位对设计变更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审查,给工程安全带来了隐患;有些建设项目以施工工期要求和度汛为由,不及时履行工程的设计变更报批手续,造成既成事实。《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只规定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内容需要作重大修改的,建设单位应当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而对重大修改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明确水利工程重大设计变更的界定标准。

二、设计变更的划分研究

根据水利工程特点和工程建设实践,水利工程建设客观上存在着各种设计变更,可能涉及工程开发任务和规模、设计标准、工程布置、主要建筑物结构型式等各个方面,会对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和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同时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和进度的影响,简化审查、审批程序,应对设计变更审查、审批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管理,首先要根据水利工程特点,对设计变更类型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类型设计变更采用不同的审批程序。

1.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类型划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①设计变更类型划分要与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相匹配,充分发挥不同管理层次的作用,体现不同管理层次的责任和权力,尽可能地降低设计变更的管理成本,有利于促进工程建设进度。

②设计变更类型划分应主要考虑设计变更对工程功能和效益、工程投资和工期、工程运行安全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应由原审查审批机构批复,影响很小的则可将批复权限放在项目管理机构。

③设计变更界定标准主要针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特点,小型水利工程情况复杂,建设体制多样,可参考大中型工程设计变更的分类原则专项制订分类和管理办法。

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类型划分

按照以上原则,为便于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的分级管理,将水利工程设计变更按重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两类进行划分。重大设计变更是指工程建设过程在工程开发任务、工程规模、设计标准、总体布局、工程布置、主要建筑物结构型式、重要机电金属结构设备、重大技术问题的处理措施等方面,对工程的工期、安全、投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变更;其他变更为一般设计变更。

重大设计变更界定标准

通过对典型水利工程设计变更情况和对工程建设影响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的专业划分为主线进行重大设计变更界定,概念明确,结构清晰,可以适用各类水利工程。主要考虑设计标准、规模是否突破批准的初步设计,枢纽布置及主要建筑物方案是否影响到工程安全、工期和后期正常运用,投资去除政策性、物价因素是否超过一定额度。征地移民等其他非工程变化影响可单独界定设计变更。

主要的界定指标包括:

水文当水文、泥沙等设计成果引起水库库容、防洪保护对象、治涝面积、灌溉面积、供水规模及对象、装机容量等变化时,应视为重大设计变更。

(2)地质

①地震基本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发生变化应视为重大设计变更。

②如果地质条件的变化影响到工程建筑物的安全,从而改变了地基加固处理方案、防渗处理方案,或对建筑物设计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改,应视为重大设计变更。

③引起主要建筑物设计方案改变或工期延长的天然建筑材料质量、储量及主要料场场地的变化,应视为重大设计变更。当料场条件变化对工程影响较小时,应视为一般设计变更,如河道治理工程的砌石护坡改为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型式的变化等。

工程任务、规模、建筑物等级及设计标准

篇2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景观立地要素;耕地数量变化;新市区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987-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6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经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包括食物生产、森林资源、地区气候、淡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诸多方面[3,4]。面对这些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9月,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提出了全球土地计划(GLP),深化人类对地球系统演化背景下耦合的人类-陆地环境系统的理解[5-7]。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内容,耕地资源保护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8]。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成为目前国家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9],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张凤荣等[10]、赵其国等[11]、李劲峰等[12]、赵婷婷等[13],论述非农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减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耕地保护预警等,并预测未来区域内耕地变化情况。

然而在宏观层面上对区域尺度耕地数量变化时空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尤其是结合未来耕地数量趋势模拟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且驱动力因子的选取多为社会经济指标,景观格局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本研究从耕地的景观立地条件出发,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保定市新市区2009―2012年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未来耕地数量变化的风险进行了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新市区地处北纬38°51′-38°56′,东经115°21′-115°29′之间,地处大清河系冲积扇中下部,属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郊,东与北市区、南市区毗邻,北与满城县东马乡、尹庄乡接壤,南与南市区五尧乡相邻。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穿过,南部有107国道,西北部有外环路横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为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4 ℃,月平均气温为26.7 ℃,无霜期213 d。全年日照2 610.2 h。耕地总面积5 937.20 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71%,其中水浇地面积5 872.47 hm2,占耕地面积的98.91%,旱地面积64.73 hm2,占耕地面积的1.09%。

2.2 数据准备

2.2.1 因变量 从保定市新市区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两年的耕地图斑,进行叠加处理,并将2009年的耕地划分为两种情况(图1),即流失耕地(2012年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未流失耕地(2012年土地利用类型仍为耕地)。以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即流失与未流失作为因变量,取值为“0”和“1”,“0”表示耕地未流失,“1”表示耕地流失。耕地数量变化分布图清楚地呈现了2009―2012年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到耕地的流失主要发生在新市区东部,特别是靠近新市区的耕地大量减少,而新市区西部耕地分布密集的地区耕地流失较少,耕地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同时,耕地的流失沿主要道路呈现出带状分布。

2.2.2 自变量 景观格局指数法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17],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针[18],因此选取斑块尺度上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驱动力分析。本研究将耕地与各景观立地要素(包括城镇、独立工矿、村庄、设施农用地、主要道路、主要河流)的最近邻距离(包括距城镇用地距离、距独立工矿用地距离、距村庄用地距离、距设施农用地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距主要河流距离)作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单位为km。采用边到边的最近邻距离,通过ArcGIS 9.3中的Proximity工具提取,距离值从0开始。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对自变量进行了共线性检验,发现自变量间共线性不显著,可以将所有自变量加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耕地数量变化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分析

3.1 基于统计学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失耕地与未流失耕地的累积概率曲线和不同范围内的流失耕地比例来分析耕地数量变化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找出对耕地数量变化有贡献的因素。研究发现,耕地数量变化与距独立工矿用地距离、距村庄用地距离、距设施农用地距离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与距城镇用地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距主要河流距离有显著的相关性。

3.1.1 耕地数量变化与城镇用地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2可知,累积概率曲线中距城镇用地6 km范围内,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流失耕地的曲线在上方,说明在此范围内,该影响因素对耕地流失起负向作用。从流失耕地比例曲线来看,距城镇用地距离6 k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流失耕地比例从47%下降到近3%,说明距城镇用地越近,耕地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3.1.2 耕地数量变化与主要道路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3可知,累积概率曲线中距主要道路3 km范围内,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流失耕地的曲线在上方,说明在此范围内,该影响因素对耕地流失起负向作用。从流失耕地比例曲线来看,距主要道路3 k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流失耕地比例从近37%下降到近2%,说明距主要道路越近,耕地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3.1.3 耕地数量变化与主要河流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4可知,累积概率曲线中距主要河流6 km范围内,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未流失耕地的曲线在上方,说明在此范围内,该影响因素对耕地流失起正向作用。从流失耕地比例曲线来看,距主要河流6 k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流失耕地比例从近1%上升到近40%,说明距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小。

3.2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空间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样本的选取,在ArcGIS 9.3中随机生成了一些点,选取具有耕地信息的点并去除重复项,得到了1 600个耕地有效样本,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向后逐步分析法进行回归计算。

3.2.1 模型检验 本研究采用模型χ2统计检验和HL检验对模型的有效性和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表1)。模型χ2统计检验结果中卡方值为60.902,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0.05,说明变量加入模型之后对因变量有明显的影响,所建模型中所有的因变量都有显著的解释能力。HL检验结果中卡方值为15.419,显著性水平为0.131大于0.05,统计检验不显著,说明模型拟合度较高。

3.2.2 模型解释 最终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为流失耕地距城镇用地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和距主要河流距离(表2),说明这三个变量为2009―2012年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Wald统计量,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为距城镇用地距离(21.084)大于距主要河流距离(11.057),大于距主要道路距离(7.923),说明解释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距城镇用地距离、距主要河流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

耕地流失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为距城镇用地距离,模型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312,表明耕地流失的概率随着距城镇用地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且距城镇用地距离每减小1 km,耕地流失概率增大3.72倍。回归结果表明,距城镇用地距离是耕地流失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距城镇用地越近,耕地流失概率越大。保定市高新开发区位于新市区内,且东与北市区、南市区毗邻,区域人口规模的增加、人口密度的增大、经济水平和人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都不断刺激着新市区住房、交通和城市用地的扩张。新市区东部随着高新开发区的发展耕地流失特别明显。受城市集聚效应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多为连片扩张,导致城镇周边耕地更易流失,转化为建设用地。

耕地流失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为距主要河流距离,模型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709,表明耕地流失的概率随着距主要河流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距主要河流距离每增加1 km,耕地流失概率增大0.49倍。回归结果表明,距主要河流距离是耕地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距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概率越小。灌溉保证率是影响耕地生产力的重要因子之一,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河流经新市区,保证农田灌溉,距离水源越近则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价值大于距水源地较远地带,由于利益驱逐,产生经济价值较少的耕地更容易流失。

耕地流失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为距主要道路距离,模型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58,表明耕地流失的概率随着距主要道路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且距主要道路距离每减小1 km,耕地流失概率增大1.06倍。回归结果表明,距主要道路距离是耕地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距主要道路越近,耕地流失概率越大。交通道路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获取提供了一条全方位的联结纽带。主要道路周边的土地,由于其交通便达性使其具有的很大的区位优势,工业用地选址时,为了其原料和产品运输便捷,多在主要道路周边进行建设;新增居民点也向主要道路周边转移,距离主要道路越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越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也成为道路周边耕地遭到占用的原因之一。

3.2.3 模型预测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计算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概率,对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风险进行预测,模拟未来耕地土壤质量变化趋势。根据回归结果,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概率可以通过公式(4)进行计算。

P=exp(-0.665+0.709X1-0.058X2-1.312X3) (4)

式中,P为耕地流失的概率;X1为距主要河流距离;X2为距主要道路距离;X3为距城镇用地距离。

通过计算耕地流失的概率得到了耕地流失风险分布图(图5)。从图5可知,高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新市区、韩村乡、颉庄乡的城镇用地周围,这些乡镇城镇化程度高,城镇用地较多,城镇扩张将给耕地带来不小的压力。中度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南奇乡、大马坊乡、富昌乡周边,并沿主要道路呈现两条带状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重点产业的不断发展,新企业的不断涌入,原有工业园区和厂房的扩建及新厂房的建设,必将成为耕地流失的重要推手。低度风险区一般距离城镇和主要道路都较远,且在主要河流附近分布较多,在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距离河流较近为耕地提供充足的水源,这部分耕地最容易保留下来,继续支持新市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耕地流失过程主要受到城镇、主要道路和主要河流三个景观立地要素的影响。离城镇用地和主要道路的距离越近,耕地流失的风险越高,而离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的风险越低。贡献程度为距城镇用地距离(21.084)大于距主要河流距离(11.057),大于距主要道路距离(7.923)。

Logistic回归分析与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合,不仅能很好的筛选出影响耕地流失的因素,而且定量化地描述了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和影响力。两者相互验证更加确定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结果能对耕地流失概率进行计算,能对耕地流失风险进行预测,模拟未来耕地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耕地流失高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新市区、韩村乡、颉庄乡的城镇用地周围,这些乡镇城镇化程度高,城镇用地较多,城镇扩张将给耕地带来不小的压力。中度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南奇乡、大马坊乡、富昌乡周边,并沿主要道路呈现两条带状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重点产业的不断发展,新企业的不断涌入,原有工业园区和厂房的扩建及新厂房的建设,必将成为耕地流失的重要推手。低度风险区一般距离城镇和主要道路都较远,且在主要河流附近分布较多,在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距离河流较近为耕地提供充足的水源,这部分耕地最容易保留下来,继续支持新市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4.2 讨论

本研究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的影响。但在指标选取上,主要考虑了耕地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位置,以斑块尺度的最近邻距离为主要的分析指标,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加入类型尺度、景观尺度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丰富驱动力指标。同时,影响耕地数量的驱动力因素还有很多,本研究只针对景观立地要素进行了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如社会经济因素(如农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二三产业人口等)和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和类型等),通过驱动力指标体系的完善,更加准确地对耕地数量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模拟未来的耕地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ERIKA L,ERIC F L,ANTHONY C J,et al. A synthesis of information of rapid land cover change during the period 1981-2000[J].Bioscience,2005,55(2):115-212.

[2] JONATHAN A F, RUTH D F,GREGORY P A, et al. Globalconsequences of land use[J].Science,2005(309):570-574.

[3] 肖丽群,陈 伟,吴 群,等.未来10 a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基于耕地质量等别的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2012(4):565-576.

[4] 牛海鹏,张安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2008(10):1533-1540.

[5] 陈会广,崔 娟,陈江龙.常州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机制及政策绩效分析[J].资源科学,2009(5):807-815.

[6] DENNIS O,EMILIO M,WILLIAM M,et al. GLP(2005) Scienc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J].IGBP Report,2005,53(19):127.

[7] 常 成,刘 霞,张光灿,等.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与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1):65-70.

[8] 张延军,刘彦彤,李月芬.吉林省西部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5):92-96.

[9] 俞文政,曲福田,仙 珠,等.海晏县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及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7(3):65-68.

[10] 张凤荣,薛永森,鞠正山,等.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1998(5):35-42.

[11] 赵其国,周生路,吴绍华,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土壤学报,2006(4):662-672.

[12] 李劲峰,李蓉蓉,杜桐生.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2(1):40-44.

[13] 赵婷婷,姜广辉,张凤荣,等.大城市近郊县域耕地保护预警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1):335-340.

[14] 徐嘉兴,李 钢,陈国良.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矿区土地利用演变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0):247-255.

[15] 杨云龙,周小成,吴 波.基于时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漳州城市扩展预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3):374-382.

[16] 谢花林.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11):2063-2070.

篇3

[关键词]工程变更;造价控制;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程项目的管理关系着工程施工的成功与否,作为管理过程的重要部分,应极其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和建设资金的利用,从而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工程款项的结算、工程变更以及工程量的计算等内容都包括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例如: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工程施工及工程施工等步骤中都可能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也都会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不同角度研究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1.工程变更的概述

所谓的工程变更是指设计文件或技术规范修改而引起的合同变更。它在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 且以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程变更令为存在的充要条件。变更包括以下内容:①增加或减少合同中任何一项工作内容。②增加或减少合同中关键项目的工程量超过专用合同条款的规定。③取消合同中任何一项工作(但被取消的工作不能转由发包人或其他承包人实施)。④改变工程建筑物的标准或性质。⑤改变工程建筑物的形式、基线、标高、位置或尺寸。⑥取消合同中任何一项工程的完工日期或改变已批准的施工顺序。⑦追加为完成工程所需的任何额外工作。

2. 影响工程变更的因素

2.1因建筑项目主体行为出现变更

设计方、监理方、业主及承包商等的行为均属于工程项目主体行为,他们的行为都会可能引起建设项目的变更,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其中承包商及业主这两个重要主体的行为最为关键。资质不够的设计方和监理方,不具备职业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或是虚报工程变更的业主都会使控制工程变更的管理过程复杂化[1]。

2.2因施工过程中意外事件出现变更

施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步骤,因为施工地质、天气等变化的原因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无法按照原设计施工方案进行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对项目工期、项目的设计方案或者施工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措施即为工程变更,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2.3因工程项目计划不全面出现变更

工程项目出现变更很大原因是由于设计文件中存在错误后遗漏,造成设计文件不全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工程质量和投入成本。一方面由于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的要求比原计划提高的话,必然会对原计划进行更改才能达到建设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的现象,需要根据实际施工环境来对工程项目计划进行变更[2]。此外,可能由于实际施工地点缺乏建设材料,但为了施工的完成而采取相关的类似材料的原因,也会产生工程项目计划的变更。

2.4因工程项目合同出现变更

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变更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双方的行为,同时应该做到尽量减少工程变更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工程造价的困难,更好的实现投入成本和工期都能按照预期进行。

3.工程变更的处理原则

工程变更是控制造价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项目进行造价控制的总流程如图1。

对工程变更进行管理时,要做到以下处理原则:1)变更必要通过审批后才能进行,禁止擅自更改;2)变更项目进行上报时不需要细分化;3)变更申请要通过合法手段进行,且要包含变更报告、造价计算、设计图纸等详细的资料;4)在节约成本、促进施工进程和符合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变更。5)施工人员要在监理部门同意变更后,根据变更后设计进行施工[3]。

4.控制工程变更造价的管理措施

4.1设计阶段工程变更的控制尤为重要

随着设计监理制度不断的推广,监理单位有必要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数量。在设计阶段对工程变更的预控比较重要。第一,根据经审批的工程概算和投资计划,审查设计单位是否进行了限额设计,其设计的工程量不能够突破;第二,按照价值工程原理,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是否优化,是否符合经济性要求;第三,审查了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这样将会提高设计质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不必要、不应该的设计变更。

4.2其他的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实施方将工程变更造价报告递交给上级,经造价工程师审查并批准,然后利用于最后结算的过程即为工程变更的实施过程,在对工程变更进行审核时,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措施来对工程变更造价工作进行控制[4]。首先,按照相关规定对工程变更事项进行检查,通过奖励性措施来鼓励合理的变更申请;其次,在保证施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原计划方案进行工程项目的更改,变更造价也要遵循原计划进行,不得与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和施工所在地的法规发生冲突;然后,根据施工过程中各方所承担的责任来对变更费用进行划分,根据变更的内容来确定承担方,像原计划方案不合理或施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都可将责任具体化,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项目更改的费用问题,但如果是因为施工方本身原因导致不得不进行项目更改的情况,施工方要承担所有责任;最后,通过程序来办理变更费用的削减,同时监理单位也可以发挥其监督作用,来督促施工方进行削减费用估算。

5.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变更是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能否顺利的进行,一方面要简化项目管理的内容,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使管理过程更加简便、完善和科学;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在对工程项目的造价动态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同时还要协调建筑项目中各个部门间的关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注重对施工单位和管理部门资质的审核,保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水平。只有通过以上控制策略,才能更好的进行工程质量和合同管理的控制工作,实现合理控制项目变更造价的目标,从而保证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俊良.综述土建项目工程变更费用的造价控制.中国科技纵横[M].2010(17)

[2]刘亚丽,周继广.浅谈如何做好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造价的控制.经济技术协作信息[M].2010(25)

篇4

关键字:信息系统;范围管理;工具及技术;范围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正文]项目范围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管理项目的范围之前,首先应收集客户等干系人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来定义并记录产品的特征与功能。范围管理确定在项目内包括什么工作和不包括什么工作,由此界定的项目范围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变化,项目范围管理也要管理项目范围的这种变化。项目范围的变化也叫变更。采用科学的范围管理方法、工具和技术为项目的范围管理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项目的成本、时间和资源的准确估算的准确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信息系统项目的范围管理。

1.编制范围管理计划

从事项目管理者都知道,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先做好计划,好的计划,是成功实施项目的基础。在项目中,项目经理非常重视范围计划的制定,在正式做计划之前,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团队,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采取用户访谈、调查方式收集用户对项目性能和功能的需求,了解用户使用的现有信息系统的优缺点,掌握实际情况,并且查找公司组织过程资产,找出制定范围管理计划的模板,再结合以往项目的经验,制定出了一份初步的计划,然后召集项目团队成员讨论,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全体成员参与下,最终完成了一份详细的、科学的范围管理计划,用于指导项目如何定义、分解以及核实和控制项目范围。

2.范围定义

在范围计划基础上,定义好项目的范围。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做且只做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为了保证这一点,就需要在项目前期定义一个明确的项目范围。在项目的早期阶段,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到了客户现场收集需求。在收集需求的时候,采用原型法将收集到的需求,做成模型供客户参考确认,以此消除彼此的歧义,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并基于团队自身的经验以及专业水平,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引导、细化,将其模糊的概念形象化,粗糙的需求具体化。基于需求文件,项目经理召集项目的主要干系人进行开会讨论,同时邀请了系统的最终用户代表对系统功能做评价,通过用户的角度,去发现和改进系统的功能,以此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主要包含有项目目标范围描述、主要交付成果、产品验收标准以及主要里程碑等内容。

3.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基于项目范围说明书,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开始对项目范围进行分解,将此项目涉及的需求调研、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等完整模块都一一列出,避免遗漏必要的组成部分,在各层次上保持项目的完整性;对于该项目中的数据库设计,将其归入系统设计单位中,在其他单元不再重复出现,避免了交叉重属;对于项目中的每个工作包,都对其进行编号,并与组织结构图和成本控制点深度结合,便于项目的日后管理。WBS的最低层的工作单元是工作包,对于项目中的工作单元,遵循8/80原则将其细化,并制定具体的负责人,同时制作WBS词典,对工作包做具体描述。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分解结构和滚动波式计划方法,并把当前要做的工作计划的细致些,将远期的工作计划的相对粗一些。

4.范围确认

范围确认是对已完成项目范围正式确认的过程。范围确认应该贯穿项目的始终。如需求确认、设计确认、布线施工确认、安装调试确认,各阶段确认汇总后,对系统总体检验作为最终交付的确认,即验收。同时规定了项目各阶段交付文档。

及时规范的范围确认可以使项目组成员提高士气,并且管理层和客户能够最直观的了解当前项目进度。在范围管理计划中我们明确规定,对被确认的可交付物,必须有客户正式的签字确认文件,即使是客户没有通过的,也要书面记录该结果以及被拒绝的原因,以待分析检查原因。

5范围控制

范围控制就是监督项目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因此,在本项目中,项目经理定期组织召开项目状态审查会,审查项目的范围,通过对照范围基准,找出范围偏差,并做分析,严格杜绝一切的范围漫延。如,在一次状态审查会上,项目经理发现项目的功能模块中多了文件管理的功能,查了一下系统变更日志,未有找到有类似的变更记录,于是项目经理参照责任分配矩阵,找到了这个模块开发的负责人询问原因,得知是客户在一次电话中向他提过希望在功能模块中能增加一个文件管理的功能。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经理首先向这名成员强调了范围基准、以及变更流程的重要性;其次,针对这项多出来的功能,项目经理要求相关人员提交正式的变更申请,走正常的变更控制流程。

范围控制的核心是管理变更,即影响发生变更的因素、保证所有被请求的变更按照项目整体变更控制处理,并对范围变更实际发生时进行管理。在制定范围管理计划时,已经介绍了主要的范围控制的原则。为了对范围变更进行追踪,确保已通过的范围变更请求的处理,引入了配置管理系统,将所有的通过的变更请求作为配置项管理,并委派专门的配置管理人员不定期检查配置项的状态。此外,我们在定期的项目评审会议室,还要检查当前项目中是否引入了未批准的变更。另外,针对项目绩效报告,我们也要进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引入变更。

总之,项目的范围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与项目的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等管理密切相关。每管理一个项目,项目经理认识到每个项目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范围定义、估算方法、控制技术都可能不同。但是无论怎样,作为项目经理,为了防止需求蔓延,必须保证项目在范围定义内进行,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项目范围管理,灵活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方法、技术,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5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项目

业主

工程进度

影响公路工程进度的原因很多,如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工作失误、设计质量问题、工程变更因素、材料供应问题、项目管理不科学等。在分析影响进度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进度控制的若干对策。

1.主要影响因素

1.1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和进度计划阶段的工作失误或工作不充分。施工合同段划分不合理、施工驻地位置安排不当造成主要材料运距不合理、施工不经济,从而导致施工工期过长、费用加大。大修工程中,业主、投资者、上级主管常常在一开始就提出很紧迫的工期要求,使承包商或其他设计人、供应商的工期太紧。计划时没考虑到资源限制或设备缺陷,没有考虑如何完成工作。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未能考虑计划,或没有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计划。

1.2前期工作时间跨度大,造成设计不确定性增多。策划决策及设计阶段时间跨度大造成设计所依据的路况调查与钻探资料与施工现场情况出入大,导致设计可操作性差,会严重影响大修工程进度与工期,通过路况调查与必要的钻探后,应及早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把大修施工前期各项工作进行合理搭接或平行作业,缩短大修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和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时间跨度,及早开始大修工程施工,以提高设计成果的可施工性,防止行车与水损坏对路面造成进一步的结构破坏。

1.3设计质量问题。设计管理不善,设计成果粗糙,“错漏碰缺”现象很多,因缺少部分分部分项工程设计图纸,导致有些分项施工无法准确安排,无法及时开展。

1.4工程变更多影响进度。因大修工程设计具有不确定性较多的特点,大修工程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工程变更,施工阶段业主和监理项目管理效率体现在进度控制方面主要是控制工程变更的发生,必要时简化程序快速高效处理工程变更,在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并通过合同措施和组织协调手段督促其高效负责任地开展设计变更工作。

1.5业主供应材料不及时。由于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业主往往控制部分原材料供应,而这部分“甲供材料”供应不及时往往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引发承包商大量索赔,其结果是工期延长过程费用上升。

1.6项目没有合理的进度计划系统,管理过程随意性大。业主与监理对大修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规划、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甚至工期目标在工程开工前不明确或不合理,导致业主或监理施工过程管理主观随意因素多,经常变更进度计划,会导致工程进度管理实际上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工期,造成工程造价大幅上升。

2.主要防治措施

2.1项目前期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是风险管理的前提,科学地确定施工合同段长度、合理的开工时间和工期,明确项目范围和目标的基础。

2.2工程实践中常因天气影响而使进度计划落空,借鉴非肯定性网络计划(PERT)的方法,按95%的保证率来考虑实际有效施工工作日,即要有95%的概率保证有效施工日达到或超过来计划施工日,以应对不利天气的影响,提高网络计划的实用性,推荐采用约翰逊――贝尔曼法则安排施工、组织流水作业;还可采用非平衡进度计划安排施工,既能有利于达到进度目标,又有利于节约工程费用、提高工程质量。

2.3过多工程变更或合同变更的风险控制主要在决策和设计阶段,充分的前期工作和对设计全过程跟踪管理是提高设计可建造性、减少工程或设计变更的关键所在,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融合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合同变更)风险应对措施有:尽可能控制变更发生,提高变更处理效率以减轻其不利影响。

2.4业主供应材料不及时的风险对策:从保证经济性和材料质量出发,确有必要才由业主采购部分重要材料,建立多渠道的原材料供应系统、与信誉好的物流公司签订充分细密的供货协议、相关试验的提前进行、适当加大材料储备量。

2.5项目管理者或监理人员以及设计单位的道德腐败风险应对措施:合理授权、责权利一致、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业主与监理(项目管理)单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完善的合同与严格执行合同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减少设计的“错漏碰缺”是减少各项目干系人腐败风险的关键,设计不确定性愈多,相关人员腐败风险愈大,若不能有效控制设计的科学准确性,只能加强现场监控,并通过建立制度保证在监理或项目管理单位内部人员的相互制衡,杜绝某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各专业工程师相互制约,监理单位或项目管理单位与业主之间应保持某种制衡,这有利于控制双方的道德腐败机会,加强监理或项目管理单位内部及其与业主间相互制约监督。

3.结语

合理经济的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总进度计划必须细化到月、旬或者周进度计划。总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前,建设者对项目的进度期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进度,必须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把总进度计划一步一步细化到月、旬或者周进度计划,然后用这个细化的进度计划去指导现场的施工。细化的进度计划由于某些原因跟总进度计划有出入,必须及时调整总进度计划。总而言之,业主在项目进度控制中是关键的角色,必须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桂滨,钟文香;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几点体会[J];公路;2004.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16

[中图分类号] F830.33;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030- 04

1 概 述

IT变更管理信息化是针对IT项目生存周期中的变更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以下简称“商业银行变更管理”、“变更管理”)信息化是针对商业银行要求系统稳定性高、风险可控性高、数据安全性高以及业务影响小(“三高一小”)的特点,将程序和数据变更的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过程。通过变更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减少因硬软件问题造成业务中断,降低操作风险[1],实现变更管理自动化,全程可控可回退。

目前主要针对管理信息化和变更管理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变更管理信息化,尤其是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商业银行变更管理对业务系统稳定性要求高,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复杂,随着业务发展各项规章制度调整频繁,信息系统多样,数据管理和共享要求多,信息化需求较多,我们需有针对性地研究其信息化方法,以变更操作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研究其所需方法、规划、架构和技术。

商业银行变更管理信息化应覆盖现有变更流程及要素,基于业务连续性及系统稳定性要求,达到变更全流程可回退、可控、可验证,对变更后系统运行情况可跟踪、可验证、可评价,对系统变更的原因、方法、效果、问题可记录、可搜索、可挖掘,建立专家知识库系统,及时响应变更流程及变更要素变化,建立快速响应与持续开发运维机制。本文结合商业银行IT变更特点,对商业银行变更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了研究,对层次设计、开发模式、团队架构、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实践。

2 变更管理

2.1 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变更管理的组织结构涉及科技管理部门、应用开发部门、应用保障部门、运维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见图1),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变更评审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变更评审工作开展,制定与变更评审报告;应用开发部门负责项目研发、程序数据修改与测试、变更申请、变更资源准备与变更文档填写;应用保障部门负责安全措施等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变更进行审批以及特护管理;运维部门负责制订变更实施计划,变更实施,对变更实施结果进行;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业务验证。

2.2 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系统变更过程要进行安全审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2],变更管理流程以变更评审为核心,包括变更申请、变更受理、变更评审、变更实施、变更验证、变更回顾6个环节(见图2),应用开发部门、应用保障部门和运维部门对应用系统程序、数据和资源发出变更申请,并准备程序、数据、硬件设施等变更资源以及测试报告、风险分析报告、投产变更实施方案、应急方案等变更文档;应用保障部门承担变更评审受理工作并分配变更评审任务,变更评审人员对变更进行评审准备;变更评审由评审团队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进行,会议对变更合规性、风险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评审团队一般由来自应用开发部门、应用保障部门、运维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变更实施一般由商业银行运维部门(如数据中心)承担,通过变更评审批准的变更方能授权进行实施,实施部门根据评审意见与实施方案制订完备的实施计划并对变更进行实施;变更实施完成之后,由业务部门和运维部门按照验证计划实施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反馈,对不符合验证计划要求的变更进行回退;科技管理部门对变更评审与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定期以报告的形式在相关部门进行,使管理层和变更人员及时了解当前变更评审、实施和运行情况。

3.2 开发模式

商业银行由于业务多样性、分行特色、历史存续问题等造成系统类型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系统的变更方法多样,为适应业务发展,稳定性要求也在不断演变。商业银行变更类型包括程序变更、数据变更、硬件变更、架构变更、业务流程变更等方面,造成需求范围边界界定困难。鉴于此,需要对变更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充分设计,采用原型化方法进行系统建模,系统建设者与变更制度制定者、变更执行者不断调整原型各要素使其更贴近真实场景,各方试用后进入下一步开发。

针对建设周期大于变更制度变化周期的特点,应在开发模式中应用敏捷开发的模式。规划建设周期数、各建设周期下的建设任务及各任务的优先级,划分敏捷开发模式的迭代维度及频度。变更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初期利用关键成功要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通过变更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分析,识别变更信息化的关键要素,确定系统开发任务的优先顺序。再利用目标集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识别变更管理的战略集。首先描绘变更组织中的各类实体结构(如变更申请人、柜员、一般员工、变更评审专家、变更评审责任人、变更实施人、变更验证经理、变更决策人),其次识别每类变更角色的目标,最后对于每类变更角色识别其使命及战略。最终利用业务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BSP)校核两个目标,提出建议书与开发计划。主要环节为调研变更需求、识别变更流程、变更流程重组、定义变更数据类、定义变更信息系统逻辑结构、确定变更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变更各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划分敏捷开发模式的迭代维度及频度。

3.3 团队架构

团队架构要确定参与系统建设人与角色,在商业银行变更管理信息化的组织结构中,强调以变更责任人为核心,变更制度制定者、变更管理流程执行者、信息化系统建设者全程介入开发及持续运维各阶段的组织结构模式(见图4)。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项目一般规模较大,按照项目规模及迭代维度,建立多团队敏捷开发组织框架,每个团队安排领域产品负责人(APO)[4] ,此外商业银行各系统运行环境复杂多样,其变更自动化,有较强的技术难度,往往构成系统开发的关键路径,所以需组成公共控件组先行研究相应的技术解决手段。

3.4 技术实现

在技术实现时,首先研究低耦合、高内聚功能模块集,需划分变更管理信息化模块及功能最小集合,以完成信息系统逻辑结构定义。因变更管理很重要一环是对变更流程管理,故需工作流程管理模块;变更管理涉及复杂人员组织体系,故需人员机构模块;变更管理是针对系统应用或数据作出变更,故需应用系统模块;变更管理需对变更实施后业务影响验证及评价,故需业务数据监控模块;变更管理需对相关变更场景进行比对检索过程,故需知识专家库模块;变更管理需对应用进行自动部署回退等,故需变更自动化工具模块。

其次针对各模块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所需公共控件,由公共控件组研究相应的技术解决手段。变更管理涉及复杂的文档管理过程,需要建立文档解析引擎及文件传输控制引擎;变更操作及验证涉及向服务器发送及解析信令的过程,需要建立远程主机通信自动解析调用引擎;数据变更的自动化,需要建立数据库规则语义检查与调度管理引擎,以完成数据变更的安全检查、自动备份、执行、回退;程序变更流程自动化,需要建立应用服务器自动引擎,以完成程序变更的自动备份、、回退;这些技术模块与引擎共同构成变更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要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应用,为变更管理各组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4 实 践

A银行是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随着各项业务量迅猛增长,变更管理工作日益繁杂。为进一步提高变更保障能力和变更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规范变更管理工作流程,从变更管理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变更管理未来发展需要,特开发变更管理系统(简称S系统),整合变更管理各个环节。该系统累计投入人力超过187人月,建设工期近一年,采用原型法加敏捷开发模式,以变更评审人为核心,实现变更操作自动化、变更管理流程信息化、变更验证自动化、专家知识库等功能模块。

通过对变更信息化平台应用实践,A银行弥补了变更申请、变更评审、变更实施在严肃性、合规性和流程性上的不足,有效防控了投产变更风险,提高了变更执行成功率,为A银行在科技风险管理与防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以2012年为例,日均用户1 200余人次,执行变更2 157个,变更执行成功率持续提高,变更异常率同比降低50%,目前A银行在总行层面的变更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后期将在一级分行逐步进行推广执行。

5 总 结

本文就商业银行IT变更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方法,并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初步实践。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其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其通用性、规模性还有待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Z].2012.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投产及变更管理办法[Z].2009.

篇7

关键词:检修管理系统;信息化;项目;整体管理;变更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1-0045-02

我们单位的检修车间现行的管理比较落后,采取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在检修日常工作了,先由火车司机保修所开机车故障情况,填写机车报修单,然后将报修单交给外勤,由外勤收集后交给检修车间,检修车间根据机车故障情况进行维修工作分类,并下达给检修车间各班组,班组长接到机车保修单后,指派班组人员对机车故障进行查看并维修,同时填写维修记录,最后再由检修车间质检员对机车检修情况进行验收,合格后盖章。由于以上都是通过人工填写纸质信息单,经常出现干活人填写潦草,字迹不清楚,而且填写不规范等情况,对机车检修人员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经常出现检修车间班组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很好对机车质量进行跟踪等问题,所以其单位把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提上了日程,并于2006年1月对机车检修管理系统进行开发。

由于系统比较复杂,对项目主管来说,掌握管理技术能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从而能够使项目高质量、低成本,按期限地完成,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缓减风险。通过切实有效地管理,可使得项目成本得以控制。同时也能让单位整体效益得以提高,机车检修效率得以提升,达到最终提高本单位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项目整理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从始至终要我密切关注,在全局把握项目的各个过程的执行,才可正确引领项目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才能使得项目团队齐心协力。我主要从项目整体管理的项目章程、项目初始范围说明书、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项目整体变更以及项目收尾等环节,介绍我在该项目中的管理实践。

项目开始后,按照惯例召开项目启动大会,正式向主要干系人介绍项目管理管理团队及项目主要前期参与成员。同时颁布项目章程,对项目正式授权,明确了项目的人事安排后,项目具体工作随即展开。作为项目主管,首先依据项目工作说明书,会同分析人员确定初步范围,形成正式文档,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未雨绸缪,使得项目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完成,实现干系人所关注的需求,满足干系人的期望,同样需要详尽而完善的管理计划。机车检修管理系统项目,涉及其单位高层、检修车间管理层、检修车间班组、质检员、火车司机等部门的人员。该项目是我们单位的2006年度的重点工程,项目的成败影响巨大。因此在团队成员及部分专家共同参与下,识别出如质检员需要技术方面更多的交流、班组成员不同工种的关注也不同等细节,制订详细的沟通计划。复杂的参与者、项目干系人对项目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为此,我们详细识别了干系人不同的影响。

由于我们以前开发过类似的系统,因此此次项目组成员也是原类似系统开发的人员,对系统的基础业务较为熟悉。根据这些特征,选择生命周期模型为瀑布模型,制定了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明确了各阶段的交付物。我依据CMMI三级所裁剪后的模板,制定各类管理计划,重点从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这几个方面确定了项目计划;并同时类比以往类似项目所积累的经验,加以鉴别制订了有针对性的风险计划,比如风险记录里列出机车检修管理系统同时在线多、实时性强、反馈速度要求快速、造成对系统性能压力大的方法等。

有了完善的管理计划,更应按计划贯彻执行。我依据进度计划安排,执行项目各项活动。为了掌控项目执行情况,在全项目生命周期内,要求项目成员通过内网的项目管理系统填写工作周报,并不定期地抽检以获取具体、真实的绩效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将项目各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定期形成进度、质量成本等绩效信息文档,并与管理计划对比,利用挣值分析等项目管理工具技术,对当前的项目的成本效益、进度快慢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以利于采取纠正措施,或进行缺陷改正与补救。

对进度、成本进行有效保证,也不能疏忽质量,要求项目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本项目的1名质量保证人员及1名配置人员,积极协调配合,质量人员对评审过程全程参与监控,同时对各成员问题修改进行跟踪、询问,保证按质及时完成;项目成员所提交的交付物及时提置管理员,以利于纳入配置库,便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使用。

变更存在于项目的各个阶段,但无序、随意的变更,会使项目进程发生突变,轻者项目超时超预算,重者项目失败。如何有效地应对变更、接受变更,将不利的变更转变成为有序的活动,处在项目主管的我,对此尤为重视。我们的项目团队,通过应用各种工具、技术,使得项目中的变更也变得并不可怕。如需求跟踪表、变更操作申请表等一系列模板的采用;变更控制系统、配置管理软件的有效支持;还有变更评审、完备的变更跟踪流程等的制度保证。为保证变更的不随意性,对不同干系人提出的变更,通过咨询单的形式来确认,并让责任人签名,是我们的变更变得有条不紊,让变更纳入正常的流程中。对于较大变更,必须有包括部门级领导的CCB参加的评审会通过后才能正式作为一项变更进行实施,对所有已发生的变更,记录Source Safe系统,同时修改配置管理系统基线中的相关计划及相关文档,也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

项目的整体管理,是对项目各项活动全面、整体的把握。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收尾工作,首先内部要整理总结,及时将项目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形成文档,以利于今后的借鉴。

回顾1年多来的工作,项目整体管理的理念一直伴随着项目的各个阶段,对项目顺利高效的完成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通过项目整体管理,使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及团队成员反思:

(1)项目在人力资源计划中,为能明确划定出角色的边界,致使项目中公用功能部分出现了人员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也对新加入的团队成员的能力估计不足。这些都使得项目工作进展受到了影响。

(2)对人员变动估计不足,风险应对计划未能有效识别。由于人员变动,造成需求经常改动,导致大范围的变更,不得以采取了临时加班才化解了问题。

纵观项目的全程,项目整体管理的理论在我的项目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在实践中对整体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应对复杂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左美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美]詹姆斯.刘易斯.项目经理案头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调试工作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调试计划要根据工作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文章以某核电厂为例,分析了热试后到装料前调试阶段计划管理的特点,在“一个计划”的理念下提出计划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IPS;核电厂;装料前计划;一个计划;计划管理

1概述

调试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调试计划要根据工作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也是根据管理的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调试计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管理:(1)冷态功能试验阶段;(2)冷试(冷态水压试验)前阶段;(3)热试(热态功能试验)前阶段;(4)热试阶段;(5)装料前阶段;(6)装料及装料后阶段。装料许可是在国家核安全局对电站状态进行全面评审后才释放的控制点,所以装料前计划的涉及面最广,包括五大管理领域:(1)现场调试试验领域;(2)承包方设计设备领域;(3)承包方建安和采购领域;(4)业主生产计划领域;(5)业主生产部门工作领域。因为这五大领域的存在,所以本文没有把装料前的计划称作“调试计划”。但是基于“一个计划”管理理念,各个领域的工作必须整合到一个计划中,形成一体化项目管理计划(IPS),使现场工作统一指挥,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声音”。如何进行整合,形成IPS,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建立评审导向计划

不同阶段调试计划管理的特点:(1)冷态功能试验阶段重在管理接口计划,特别是水、电、气的协调;(2)冷试(冷态水压试验)前阶段,重在推动核岛系统单体调试快速完成,支持一回路水压试验;(3)热试(热态功能试验)前阶段,重在以在役前检查为关键路径,其他冷试后尾项消缺结合,系统可全面启动支持热试为目标;(4)热试阶段,重点以热试顺序程序为指导,按顺序开展热试项目;(5)装料前阶段,重点以核安全检查专篇为导向,全面消除电站缺陷,完成调试大纲要求的装料前的试验项目,编制试验报告,此阶段是调试计划中涉及面最广的;(6)装料及装料后阶段,此阶段由生产计划为主导,以装料及装料后顺序试验程序为指导,按顺序开展试验项目。既然装料前阶段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装料,那就应以需要提交核安全局审查批准的13个专篇为最终指导做计划。

2.1建立调试试验报告导向

装料前工作量最大的是“A1/A2阶段调试试验报告”专篇,此专篇应包含《三门核电调试大纲》中所列的装料前应完成的试验项目报告。A1阶段是冷态功能试验和冷态水压试验阶段,A2阶段是热试阶段。有些A1阶段应完成的试验,因为设计或设备原因到热试后才能完成,比如设备冷却水系统的安全壳隔离阀,A1阶段发现的电动头故障,新的部件到A2阶段才到货,而在A2阶段没有时间窗口停下系统进行部件更换,所以要到热试后才能更换部件,再做试验,然后完成试验报告;再比如仪用压缩空气系统,热试前本来已完成所有试验项目,并且完成了向生产移交,但在热试期间设计方了变更,需要更换母管上的减压阀,等热试结束后才能实施,再做试验验证,然后完成试验报告的升版。有些在热试期进行的试验,因为试验前或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设计或设备原因未完成,需要等到热试后处理完缺陷,再进行试验,完成试验报告。这些缺陷在热试结束前即经过分析,可以在热试结束后执行,否则会影响热试的结束。比如核岛废液系统真空泵入口阀门的变更,因为在热试过程中根据发现的缺陷的设计变更,设备采购周期长,要到热试后才能到货,经调试队分析,可以在热试后独立执行此变更的试验验证。还有一些系统尾项影响试验报告的完成。比如爆破阀试验,现场不允许在试验过程中安装爆破阀的点火装置,所以将此项工作作为尾项放到热试后执行。这个系统A1阶段的试验报告已了A版,等点火装置安装后要进行试验,补充进系统试验报告,不带开口项的0版试验报告。系统上所有的问题都有文件跟踪。调试过程中现场发现的设备问题通过SQOR(调试质量观察报告)发给供货方,供货方通过FCN(现场变更通知)或FDR(现场偏差报告)进行现场问题处理,处理后给调试验证关闭SQOR,处理问题前一般会关联到设备或部件的重新供货及安装,也有些SQOR经供方评估不需要实体更换,则直接关闭。发给施工管理方的SQOR,施工管理方NCR进行处理。试验完成后或文件关闭后完成调试试验报告的编制。调试过程中现场发现的设计问题通过SRFI(调试设计澄清单)发给设计方。如果不涉及文件修改,则直接根据设计方的回复关闭SRFI,如果涉及文件修改,则设计方E&DCR(设计变更单),如果E&DCR关系到现场变更,则需要根据E&DCR准备材料,执行现场变更后,做试验验证合格,编制试验报告。设计方在设计复核时发现了问题,则会DCP(设计变更方案),再由DCP衍生出用于现场执行的文件E&DCR。还有设计方主动发出的FCN、FDR等。调试试验报告根据存在的开口项情况A版,再进一步可以升版到B版,没有开口项时可以0版,0版后再发生系统变更的,则根据变更实施后试验,升版试验报告到1版。根据以上描述,在IPS中建立系统缺陷、变更、尾项与试验项目的逻辑关系,再将试验项目作为试验报告0版编制的前项。这样就在IPS中建立起了调试试验报告导向的驱控关系(如图1所示)。

2.2建立建安进展报告导向

建安进展报告是另一个核安全局装料前审查的专篇,全面审查现场施工情况可以支持电站装料。在上面提到的建安尾项,还有系统或土建结构的E&DCR(设计变更单),还有建安方面产生的NCR(不符合项),都是建安进展报告完整性的支持性文件,建这些项目作为建安进展报告的前置项,驱控最终报告的完成。

2.3其他专篇导向

比如役前检查专篇,其前提是现场所有役前检查完成,然后完成役前检查报告。在计划中列出了所有役前检查项目,并且挂接上逻辑关系,比如RV(反应堆压办容器)的役前检查,作为RV开盖的后项,开盖工作驱动RV役前检查,再驱动报告编制。因为异物防护要求高,此项工作与中子盒更换不能同时进行,又因为中子盒采购因素不确定,还有RV役前检查后还要编制报告以及核安全局审查报告的时间,考虑开盖后先执行RV役前检查,然后再盖上临时顶盖,开始中子盒更换工作。环评、应急、运行规程、最终安全分析报告、核燃料许可证、操纵员合格证明等专篇与相应部门的针对性工作建立逻辑关系。

3分类建立作业层级

按以上所列项目建立计划作业结构,包括:FCD/FDR;NCR;SQOR;SRFI;E&DCR(已需现场执行的);Punchlist(尾项);PSI(在役前检查);设计释放(DCP和E&DCR);调试试验;试验报告;定期试验;各部门专篇支持工作;13个核安全局审查专篇;装料调试程序。其中调试试验项目在冷态功能试验计划和热态功能试验计划中,将这些活动条目与缺陷、尾项和试验报告加上逻辑关系,再通过加作业分类码的方式显示在装料前阶段计划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的各个项目都有相关责任方在用Excel清单进行跟踪,记录每天的进展,非常详细,大家认为再用计划统一管理浪费时间,不需要再录入P6用计划统一跟踪了,这是错误的观点。各个领域的清单式跟踪推进工作是各领域的职责,他们管理的详细程度是非常深的,但是各领域之间就缺乏交流。每个领域内部可以细到当天对某个问题的交流情况,但向其他领域传递的信息只是某个问题的计划完成时间,把这个信息传递到IPS中即可形成全局共享。通过计划统一管理,(1)可以形成枢纽,将相关信息统一关联起来,形成各领域间的联动,计划更新后各方可看到一个活动的项目,可以看到自己的相关工作在其他工作变动后的进度调整;(2)有助于计划员合理安排全局工作,计划更新后可以最新的信息看到计划的调整,周计划、日计划,直接指导现场工作;(3)有全局观,一个计划包含所有工作,计划更新后可以看到最终装料时间的变动,再向上游找到引起节点目标变动的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协调,通过计划能对全局进行撑控。统一的计划管理并没有影响或干涉各领域的独立管理,每个领域独立进行管理,只是将信息输入计划,又从计划得到统一的信息。比如建安进展报告专篇导向计划,工程管理处和SPMO(国核工程公司现场项目部)对内部各个项目进行管理,但最终现场工作的执行要通过计划统一协调,同时管理方也可以从计划中得到上游条件的释放信息。这样各方就不是只向计划输入信息,而是会从计划得到回馈。

4建立关键路径专项

针对一些大型的现场施工活动或区域、系统作业交叉多的活动,作为专项列出。比如:(1)内置换料水箱(IRWST)内的工作,包括222颗结构模块螺栓更换、热交换器变更、热试温升仪表拆除、检漏、加强板施工等等,作业环境是密闭空间,安全管理要求高,是热试后工作的关键路径,所以单独列出;(2)换料水池内的工作,包括反应堆开盖、反应堆压力容器役前检查、中子盒更换、流致振动探头拆除、装换料机试验等,也是热试后的关键路径,并且是在核心部件上的工作;(3)PMS(核级仪控系统)专项,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升级、回归测试、调试试验、机柜增加防火板、IDS(核级电气系统)试验、主控室电缆变更。工作关联面广、工期长,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项目要求每个专项都有项目负责人,提前组织项目成员单位进行交流准备,开工后要求每日对现场工作进行跟踪协调。另外还要有安全负责人、异物防护负责人。这些项目在计划中作为专项列出,可以为项目负责人提供直接的计划支持,每天重点关注。

5计划

基于“同一个计划”的理念,需要开工单到现场执行的工作,录入IPS中,在工作开始前可以检查工单情况,以检查工作准备状态;不需要开工单的工作比如设计文件、文件修改工作、各领域专篇的离线工作,也在计划中跟踪。当前西屋相关的设计设备工作已纳入IPS统一管理,施工管理方相关的工作也已纳入计划管理,公司内各部门的支持性工作也已录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当前的问题是生产计划的工作还没有纳入IPS。生产计划处作为独立的部门,管理已移交生产的系统和构筑物。但在装料前由调试计划和生产计划两个计划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在调试向生产移交方面,作为管理的需要,需要尽早完成系统向生产移交,使运行人员完成对电站运行状态的全面控制,这样在移交生产时带了较多的开口项。这些开口项转到生产计划处进行管理,有些试验开口项需要上游设计设备问题处理后才能解决,这些上游条件在生产计划中是缺失的;(2)涉及到停水、停电、停气的工作协调,还没有移交生产的系统在调试计划管理,而水、电、气等系统已移交生产,由生产计划进行管理,对这些公用资源的使用和隔离在计划安排上需要协调;(3)计划管理以向生产移交作为分水岭,移交后马上进入生产计划管理,参与方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装料前的紧张工作计划推进;(4)移交前现场的变更工作生产计划处没有介入,调试计划在前期的跟踪中对这些现场变更的内部工序和逻辑关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一旦转入生产计划管理,不能马上进行全面了解前期信息,以满足装料前快速、大量安排处理现场工作的计划要求。基于“同一个计划”的理念,建议将装料前生产计划项目全部录入调试IPS,统一安排计划,调试计划与生产计划合署办公,共同开计划会,共同计划。在大部分现场工作完成后再将一号机计划转入生产计划管理。

6计划报告

计划管理有两个重要的方面:(1)计划协调和优化;(2)计划偏差管理。偏差管理包括计划信息的更新、计划协调完成之后的状态变化,计划报告重在根据计划更新后的状况发现偏差,找到关键路径偏差、潜在关键偏差,提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管理层进行协调,对偏差进行管理,使项目进展按可控的方向发展。关于计划偏差的理解。计划管理首先应遵守INPO原则“MakeaRealisticSchedule”。我们在P6中确定了装料开始时间是12月20日,则按此时间设定的原始计划即为BaselineSchedule(基准计划)。计划每天都在更新,P6软件会将更新后的计划与原基准计划进行比较,给出偏差时间,我们从计划中找到是哪些偏差推动了最终节点目标,哪些偏差扩展成为了潜在的关注对象,再对这些偏差进行优先级管理,由领导层进行协调,缩短偏差。所以不管是管理层还是计划员都应关注实际的偏差,而不应只看更新后被移动的节点目标,不能看到更新后节点目标的变动就以为是重新定义了节点时间。基于以上说明,装料前需要两种计划报告:(1)IPS周报;(2)IPS日偏差报告。在热试结束前只《装料前计划IPS周报》,日偏差报告的内容是《热试IPS偏差报告》。

6.1IPS周报内容

本周关键路径变化;本周关键路径偏差分析;本周需关注事项;本周计划执行总体情况。

6.2IPS日偏差报告内容

当天计划偏差项、责任方、原因分析;当天的重要工作内容;需关注事项。

7结语

篇9

【关键词】商业项目;精装修工程;管理要点

房地产住宅项目精装修是房地产行业的趋势,住宅项目精装修,于国家,可以节约能源,于客户,减少劳顿之苦,于企业,是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住宅项目精装修,利国利民利企业,大势所趋。然而,住宅项目精装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内的经验较少,学习成功的经验十分必要。

一、精装修中工程管理的前期要点

1.流程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要求的是参与工程各方的所有人员都要参与到工程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中来;要求与工程项目所涉及的面都投入到规范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中。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把整个项目的全阶段为研究和管理的对象,从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开始到工程项目产生效益收回投资为止。

有效地利用“项目分类结构”功能,使各项工种,程序及负责单位等等能有层次和以系统化形式进行安排,并可以作为组织蓝本,以方便各单位清楚审核其有关工作连结。还有此功能能为项目流程表进行多种分类选择与层次安排,清楚分辨重要的项目活动, 包括在即将设立的不同的工程包里的工程范围,及把总体流程表划分为分流程以利于详细监控。

在总控流程计划中不仅要画出关键路线,同时设置不同的里程碑作为对工程不同阶段的监控点。在流程中将确定重要里程碑的日期,以指导项目的执行。如在任何一项活动中有一点延期的迹象,那么将对此活动的负责人提出警告。在与项目经理讨论并征得其同意之后,执行改善措施。利用以上项目程序监控,可使工程进度一览无余及清晰明确地表现出来。

2.变更管理

所有的项目都会可能需要变更。有些变更是有益的,但有些却是破坏性的,如果变更过程管理不当将会产生很高的代价。作为变更管理,工程前期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变更流程来把关所有施工及设计变更引起的经济变更。

作为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如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果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设计变更费用一般应控制在建安工程总造价的5%以内,由设计变更产生的新增投资额不得超过基本预备费的三分之一。通常变更都希望具备灵活性。但是,变更也往往是没有计划的发生,并且往往由于成员之间沟通不当而引发。无计划的变更是项目中引起工程的延期和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3.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为实现项目采购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采购周期是从正式提出材料采购单开始,经询价、签订采购合同、催交、检验并运到工地开箱检验入库为止所需的时间。通过编制采购清单,可以发现设计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询价等手段来发现设计选材的合理性。利用专业的知识及经验,根据总控流程计划表来编制采购的时间表及其招标的流程表。对于一些进口材料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去询价、采购。

4.管理要点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所有施工的重中之重,应该贯穿于施工的全部过程,在施工前需督促、检查施工方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以下安全措施:施工现场一般安全防护措施,机电设备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用电安全防护方案,现场消防安全措施,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措施,操作工人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检查。

选择具备一定规模、信用良好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选择的好坏对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把控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要进行室内装修工程的土建、水、电、暖等各部未进行验收,与装修施工单位进行交接。对设计方选择的装修材料要求设计方封样两份,一份作为公司备案留存,一份用作现场的材料把控。同时施工单位根据设计选材进行的封样也需要两份,并督促施工单位备货,确定材料的到货日期。审核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表,对相应的材料、劳务等进行确认,确保工程的按期完工。

设计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必须由设计师对施工单位项目部项目经理、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进行设计交底,形成设计交底记录,项目部管理人员与被交底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需签字确认。技术交底:由项目经理对施工班组长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各工艺技术交底要求各施工责任班组进行会签,项目部按要求存档,作为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见证资料。安全交底:在进场前必须由项目组成员对施工队伍进行安全交底,明确安全施工的规范、雷区,确保安全施工。

二、精装修工程现场管理的要点

材料的按时到场对保证工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主要材料进场前对前段工序进行确认,具备进场条件的材料方可进行进场。对所有进场的材料必须经过甲方、监理方的确认之后方可进行施做,并按时提交相应材料的质检、合格、复试等相关资料,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得进场,已经施做的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必须拆除清场。

施工组织计划应该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不得随意更改施工顺序,部分可以交叉和提前进行的工序需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对于已经完成的工序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建设单位进行监督、监控,发现有不合的做法及时整改。隐蔽工程验收、中期验收等必须经监理、甲方、施工方等进行隐蔽工程的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并做好相关的备案工作。所有工序施工的基层、面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装饰装修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验收,不合格的部位及时整改。对于总包方、分包方等完成的成品进行保护,包括入户门、窗户、管道等。

对于已经完成的工序必须进行相应的成品保护,比如地板、地砖、墙砖、洁具、面板等等。施工中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施工单位的成品保护情况。各种进场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办公环境的规范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施工单位对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弱电;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1984年1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进行了城市广场(City Place)的改造,在这次改造工程中首次使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系统间的整合,实现了建筑内3A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由此拉开了计算机技术和建筑相结合的序幕,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由此而诞生,智能建筑项目管理也由此而生,在30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体系。

1、智能建筑项目管理内容

建筑智能系统由多个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系统著称,各系统之间又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对应的管理部门也不同。例如:安保系统属于公安部门管理,消防系统属于消防部门管理,有线电视系统又属广电部门管理,所以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牵涉面较广的综合性技术工程,其工程的总包管理既不同于土建总总包管理,又需密切保持与土建、装饰、机电安装等工程的配合。

根据智能系统建设基本程序,将工程项目管理划分为以下内容:

1.1项目工程及采用的技术定位;

1.2编写设计需求及初步设计总体方案意见;

1.3设备选型;

1.1工程招标文件(对设备、系统供应商)编制;

1.5对设备、承包商招标及选择;对系统供应商的资格、业绩审查;

1.6系统设备技术及商务文件评审;

1.7商务谈判、合同签约;

2、智能建筑项目管理质量要点分析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控制则是为了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方法,也是生产过程中资金投入、进度控制和变更控制的基础。

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采用TQC(Total Quality Control)质量管理理念通过PDCA循环的方法实现项目的预期质量控制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质量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事前质量控制是在从事具体的施工作业前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针对具体专业编制明确的项目质量方案,确定该项目质量实施目标,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在质量失控时能够按照事前质量控制方案和预案进行纠偏。事中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周期,常采用“三检”的方式进行事中质量控制,即进行本道作业工序后操作人员对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质量自检,在进行工序交接或工作面移交时进行质量互检,作业中由专业质检人员进行专检。事后质量控制是对生产作业的质量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和规范标准的判断,对质量合格产品进行认定,对质量不满足要求的按照标准规范和质量方案进行改进,保证质量要求在可控范围内。上述三个质量控制环节是质量管理循环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利用进质量控制循环的方式满足固有特性要求。

智能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投资控制环节主要是指在建设方或造价咨询方确认审批的预算额度下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的智能化集成工作过程。投资控制环节包含了前期资源计划、项目成本估算和预算、成本控制。其中资源计划是指为了完成智能建筑项目顺利实施而投入的人、材、机,项目成本估算和预算则是为了项目实施而投入的成本估算值和划分到各系统后的分项值,而成本控制则是根据项目的估算、预算和成本允许变化范围利用挣值分析法、ABC分析法及全寿命费用法对整个项目周期建设所涉及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纠偏,以保证项目成本控制在允许或合理的范围内。

项目投资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资金投入风险,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常会出现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偏差过大,使项目实际的产能比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投资失控的原因主要有客观意识、组织架构、技术实力及沟通协调等方面。客观意识是指前期对智能建筑的投资环境、投入资源和投资回报比没有进行深度的了解和可行性研究,在立项前为项目的投资及收益埋下了隐患。组织架构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组织结构不健全、任命了没有投资控制经验的项目经理进行生产管理,使项目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的投资失控。技术实力造成的投资失控由建设方因素和承建方因素构成,建设方技术实力是指其前期调研深度不够,而承建方的技术实力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实力达不到现场要求,或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没有资质或相关经验的总、分包商。沟通协调则说明了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中智能化承包、分包商与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土建、装饰装修、机电、消防、供应商等单位由于沟通不及时等原因而造成生产过程出现了投资失控。

智能建筑涉及的智能化系统常于土建工程基本完成、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前进行,具有进场晚、作业面广泛和工期紧迫的特点,因此进度控制也是智能化承包单位的管理重点。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使项目按合同计划时间投入使用,如果进度失控,那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增加项目各参与单位的资金投入。

为了规避进度风险,在智能化项目实施前应该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对项目中涉及的各项工程、工序的实施顺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项目制约关系进行计划和约定,明确进度计划的目的、要求、原则和内容。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内容做好实施准备、过程记录和动态控制工作,对计划执行情况做检查,当实际进度偏离计划并在可控范围内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当实际进度超出可控范围时为了实现进度目标应对原进度计划作出适当调整继续引导实际进度。在进度控制后期,对进度和计划进行对比,以关键路线和控制点为对象,发现并总结影响进度计划的原因,采取纠偏措施进行改正。

项目变更常发生在工程建设中,智能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变更也常遇到。变更存在于项目的全过程中和各参建单位之间,由于变更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总投资增加、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对变更制定纠偏措施和保持预控能力。

在发生变更时,应按纠偏措施和预案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响应及时、处理方案妥当对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都有直接影响。发生变更时,变更的执行必须得到三方书面确认,然后根据变更实际情况选择影响小的措施或方案实施,在涉及到成本变更时采用偏差控制法、成本分析表法和进度-成本同步控制法对变更进行分析控制。

3、结语

从城市广场的智能化实施至今智能建筑已经历了30年时间,但建筑智能化仍然是一项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控制产业,在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对于智能建筑的项目管理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摸索、积累经验,运用各种控制方法和手段更好的服务于智能建筑项目管理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