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

篇1

一、总体目标

坚守耕地红线、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禁止耕地“非农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具体措施

(一)分解下达2016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标。及时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下达到各乡,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耕地质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做好乡“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终期考核。2016年为“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实施情况的开局之年。我乡要履行耕保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细化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配合乡考核办完成对各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中期考核,并密切配合乡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对各村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终期考核。

(三)2016年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721.4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52.79公顷。要不断提高对保护基本农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自觉、积极、主动地抓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统计台帐,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做到六定:定面积、定位置、定质量、定标志(保护标志)、定责任(保护责任人)、定措施(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上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土地肥力,鼓励基本农田承包经营者增施有机肥料,及时制止污染基本农田行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将全乡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保护面积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农户和地块补充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资金保障工作。

(四)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做好乡2016年度耕地增减变化情况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计划执行工作,重点做好建设占用耕地、灾害损毁耕地及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工作。

(五)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做好我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前期方案设计和招标工作,加强项目全程监管,切实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上级下达我乡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篇2

关键词:土地;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所以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土地的开发利用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而且可以种植的耕地数量更是有限,土地资源分布还存在不均衡性,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更是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土地利用就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所以需要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加快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确保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自土地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不断激化,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土地资源存在着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不仅土地污染加剧,而且土地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1 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无论是土地管理还是土地规划都缺乏健全的协调机制,土地管理内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再加之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进行拓展,从而导致大量耕地被占有,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同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征收和征用土地,同时补偿和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农民陷入到无耕地可种的境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较大的不安全隐患。

1.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当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存在超负荷利用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上的树木和植被过度砍伐和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土质减退等各种生态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而且其发展趋势不断加剧,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导致我国大量耕地土地地力减退,耕地数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1.3 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当前导致我国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因素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建设占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耕地开始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一些不当耕作行为也导致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从而导致耕地数量锐减。另外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导致大量耕地被占有,导致这些耕地永久性流失。

2 加快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土地管理法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现有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我国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各地区需要针对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不断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来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1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土地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土地进行利用,同时还要开发好土地后备资源。严禁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一旦发现要坚决制止,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2 规范管理土地开发用地

对于土地开发用地需要依法履行审查报批手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确保土地开发用地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还能够为合理进行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建立土地规划许可制度

针对用地的不同,来对各类用地的规划许可制度细则进行制定和落实,从而确保各个区域内都能够按规划用途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加强对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保护责任人,从而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不断扩大,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强化土地资源管量,采用经济管理手段来强化土地利用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确保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实现。

2.4 科学合理实施土地的开发利用

根据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差异性,实事求是地体现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因需地制定出其各自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不仅要进行外延的开发利用,而且要进行内涵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把土地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面且要作为资产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对农用地进行开发,而且要对城镇用地进行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高效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5 做好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管理

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的收入,积极支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和农民自主创业。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兴办实体,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确保失地农民能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才能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

结语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需要强化我们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快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02).

篇3

关键词:耕地保护;农民参与;集体土地流转;耕地经营流转

土地最宝贵的莫过于耕地,它是非常关键的农业资料,其对于维护国家的粮食稳定,保证社会和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当前时期,对耕地开展的保护活动牵扯到的成员或是组织一般有如下的一些,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农企业和农民,由于这些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等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监督和信息等也有缺陷存在,所以发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在这些群体中,农民是最为直接和实际的使用以及管理人,其对于土地的总数以及品质等非常了解,不过在我们国家的保护模式中,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理应扮演的角色,却没有被太多考虑。因为他们没有被放到上述的责任模式中,农户也未将自身当成是土地保护的关键方,所以他们就无法形成较为浓厚的保护意识,不能积极的服从管控,此时耕地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这个前提下,本人经由长久的分析得知了干扰保护的常见要素,指出了一些应对方法。

1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内涵

具体的讲,该内涵涵盖如下的几点。第一,从总数到品质的综合化的管控,同时更为关注品质维护。第二,要主动的对那些违法活动检举,同时农户在他们本身的权益受到其他组织的干扰时,要依法处理,认真补救。

2 干扰保护的要素

2.1 群众的参与思想太低

该群体是耕地最为直接的使用人,不过在农村中因为教育太过于落后,而且有很多的封建思想,此时就会在群众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权力要超过法律的思想。还有部分区域的农村干部的综合素养较差,这也干扰到总体的建设工作的开展,使得农户的参与思想非常低。针对耕地保护活动来说,也就不能够认真的参加了。我们国家的现行耕地维护模式里,因为农民不能够积极的参加,此时就会使得总体的保护活动无法正常有效的开展。

2.2 农户的法规意识较差

公众参与是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宪法》的第2条、第41条相应规定都有充分体现。关于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基本农田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侵占、破坏基本农田和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第7条规定:“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然而,中央政府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众或农民参与耕地保护以及对抗耕地违法行为的具体措施、有效途径以及奖惩的方式。有关公众包括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流于形式,农民几乎被排除在耕地保护体系之外。

2.3 没有稳固的经济前提

要想确保群众积极的参加到该项活动中,就要保证有特定的物质背景和方法。如今很多农村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这就使得土地的保护缺少必须的物质前提,干扰到群众参加到活动中的积极性。对于那些经济较差的区域来讲,大部分的青年群体都外出务工,基本没有心思去关注该活动。在很多人看来,土地归自身所有,因此把自己的地转租给别人,此时别人有时候就会将耕地用作别的方向。

2.4 群众和耕地之间的利益联系不密切

在马克思看来,人参加一项活动的前提是有特定的利益,并非是一种本性。对比农户参加到该项保护活动的情况来看,该群体大体上认为当前的利益是最为实际的。在很多的区域中,尤其是在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存在以户为个体,进行小面积种植的现象,其效益很差。很多农户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弱小,此时就无法积极的参加到耕种活动中,很显然这就导致了利益关联度不高。

2.5 群众没有积极的参与效能感

人们参与的主动性与对参与的效能感有关。效能感是指公民对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的自我主观评价。一般来说,参与效能感强的人比参与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某项公共活动。对于个人而言,参与效能感是影响其参与的最主要因素。

3 应对方法

参加到耕地保护工作中,不但是所有的公民要享受的权力还是一项必然的义务。对于农民来讲,要想实现好的效果,就要做好如下的活动。

3.1 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

农户参加到耕地保护工作中,第一就是要切实的提升群众参加到耕地保护中的思想,特别是法规思想。要做好再教育工作,真正的提升群众的素养。经由多项方法,提升其民主思想。而且,还要经由多种媒体和方法,确保群众了解到耕地面积减少的危害性,提升其保护意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应尽快制定一部《耕地保护法》,并将农民参与作为该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加以明文规定,使其法制化。其次是将农民参与的原则、具体方式、内容和程序具体细化,让农民参与耕地保护能真正贯彻落实。

健全和完善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制度规定。首先要从抓好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合法性”,即制度支持上入手。

3.2 构建新型的农地产权体系

农地产权的完整性是农民有效参与耕地保护的基础,完整的产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产权必须是完全界定的,产权必须是排外的,产权必须是可以流动的,对财产权必须加以有效控制。完整的、可流动的、可继承的产权可以激励农民尽心尽力地保护耕地。

以产权明晰、长期有效、市场化流转为目标,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构建新型的农村产权体系。新型自啵村产权体系庇设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农地承包使用叔”和“耕地经营流转权”三种主要的产权形态,其三种产权形态应是相互分离的,各自产权界定应是清晰的,并赋予每种产权具体而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3.3 做好补贴工作

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看,耕地带给他们的利润不高,假如硬将其束缚在土地种植上很显然是不合理的。生产资料所占据的费用比例很大,而且还要进行水利投资以及劳动力,但是其带给我们的产值却不高。众所周知,农民是当前我们国家最为庞大的社会组织,他们的利益的保证是当前国家的一项关键工作。因此务必将农民降低负担,增加收入当成是当前工作的关键点,设置积极婚礼的体系,辅助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确保其收益增加,使农民获取社会生产的平均收益。

4 结束语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或驱动力源自农民保护耕地所带来的收益,农民收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的成败,即农民增收这一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耕地保护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切实的保护农户的利益,特别是长远阶段的利益,上述内容是目前耕地保护工作的关键点。建立这样的政策,则需要政府建构以农民参与耕地保护为基础的耕地保护体系,通过完善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农民的土地产权,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补贴办法,实现耕地保护、粮食稳产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民参与耕地保护“四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朱红波.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明.耕地可持续利用动力与政府激励[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工程项目

引言: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深度和范围来说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正因如此,我国针对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还正处于研究阶段,并有待完善,这给土地整理的实际过程中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多数地区过分重视农用土地以及耕地面积的增加,忽略了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技术措施和整理方式,例如机械填埋、单一连片种植等,这些都会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土地整理是一个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再重新建立新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采用一些工程以及生物措施对林、田、水等进行整治,势必会给植被、土壤以及水资源等环境要素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

1、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1.1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土地景观是由基质、斑块以及廓道组合而成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态过程的镶嵌体,而土地整理工程具体的说就是用人为方法使原有土地景观格局发生的改变的过程,例如在整理耕地的过程中会对田块的面积和形状进行重新改造,并会改变道路以及沟渠原本的位置。田块作为景观格局中的斑块,道路以及沟渠作为景观格局中的廊道,而土地整理势必会造成景观格局的改变,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特性

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的田间道路的布设、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土地的平整等建设工程可以总体概括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一般是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土地平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运输以及土石方开挖等,耕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在对这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定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要素以及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整理区域中的微地貌会因为土地平整工程而发生变化,水分和盐类的迁移以及分布会受到农田水工程的影响,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1.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

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主要是为了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会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植被进行适当的调控,这样一来就会使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植被发生改变,而土地的分布布局以及利用方式和规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土地开发整理重数量轻生态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技术较落后

土地是一种自然产物,人们在提高土地质量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违背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因此,在土地整理的实际过程中必须对土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要充分考虑各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土地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严格遵守提高环境容纳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如果只重视沟渠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的混凝土化,势必会影响土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

2.2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众多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且未能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土地整理的目标是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只知道一味的重视土地整理的数量,忽略了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土地整理质量的重要性。

2.3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规划是根据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质量以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目标而制定的,其中并未涉及生态保护这一重要方面,也没有针对生态保护这一问题充分考虑土地整理规划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缺乏对土地整理过程中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3、强化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而整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的措施和方法都要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提高,因此,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不破坏土地生态系统为前提,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坚决不允许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

3.2 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还未针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审理制定统一化的标准,因此,造成众多设计单位中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会影响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要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在对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从而提高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设计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3.3 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过度的砍伐、开垦,植被和树木的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未来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以及立项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并将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调整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以及扩大耕地面积,而三者之间必须相互平衡。

4、结论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整理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并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土地整理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和破坏程度,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娟,曹明明,李双江,等.关中地区土地整理的时机分析和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52—354.

[2]王晓明,许玉,钱翌,等.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足迹评价—— 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92—194.

[3]叶艳妹,吴次芳.农地整理工程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保育型模式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i67—171.

[4]郝润梅,海春兴,雷军.农牧交错带农田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06,29(5):700—704.

[5]魏秀菊,胡振琪,向 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增刊):127 13O.

[6]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10—213.

篇5

关键词:水电站;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养殖水利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18.0m,设计洪水位(P=2%)为719.38m,校核洪水位(P=0.2)为721.80m,死水位为706.0m。溢流坝最大坝高35.5m,长158m;非溢流坝最大坝高40m,长133m。水库总库容1432万m3,电站装机容量为1000kW,水库设计年供水量1000万m3。本工程属三等工程,枢纽大坝按三级建筑物设计,引水系统、厂房、开关站按五级建筑物设计。水库兴建后,库区养殖和旅游事业将对周边经济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2水土流失预测

(1)预测时段。根据水利工程特点,工程在施工期要进行开挖、回填、搬迁、拆除等活动,从而扰动地表,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而在运行期间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到位,地表和水保设施无新的破坏,不会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重点是在施工期间。

(2)工程扰动原地貌面积。本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范围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包括水库枢纽建筑物区域、弃渣场、水库淹没及安置区、引水渠、各级电站厂等工程,永久占地0.4hm2沙石料厂、临建设施等临时工程占地0.53hm2。

(3)工程弃土、弃石、弃渣量。该工程总弃渣量为13.4万m3,根据施工场地及地形条件布设弃渣场,顶面覆盖造地,共占河滩地1.46hm2。

(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根据土壤侵蚀分区图和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确定侵蚀剥蚀中低山区约为1200t/(km2•a),工程扰动地表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8.4t,弃渣流失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5.8t。

(5)工程建设期间土石方开挖、砂石料开采等施工会扰动土地,破坏原地貌和植被及土体结构,致使地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及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若遇到降雨就随雨水的冲刷入渗,加剧水土流失。

(6)厂区及道路建设、施工占地对原有地表结构的破坏,产生水土流失。

(7)施工生产生活区对地表的扰动亦较大, 因而也是水土流失产生原因之一。另外,场地平整在开挖过程及开挖边坡没有及时采取临时或永久防护措施,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的产生。

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1防治原则和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使防治措施符合国家对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为:预防和治理因水电站建设而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在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3.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措施

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在弃渣场等“点”状位置,采取拦渣工程、护坡工程、渣顶绿化美化工程相结合;在施工道路等“线”状位置,采取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在整个施工作业“面”上,采取土地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更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内的水土流失。

3.3水电站库区的水保措施

该区水土保持以生态建设为主,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做好水源区近期和中长期治理保护规划,保证水源水质长期良好;二是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尽快恢复植被;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建设,实施以电代柴工程,尽可能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四是在水源区内建立水上娱乐设施和环境旅游条件,把该区建立成一个集发电、灌溉、旅游、环保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区。

3.4水电站枢纽工程和厂区的水保措施

本区主要包括枢纽建筑物、管理站办公、生活区等,其水土保持主要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加强绿化美化,具体措施为:在建筑物周围及暂时闲置空地进行土地平整后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改善建筑物周边的单调景观环境;点、线、面相结合,绿化、园林小品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巧借坝肩周边的山形地势,创造美丽宜人的环境.

(1)枢纽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由于水电站枢纽处在峡谷之中,坝址处开挖量以石料为主,采用集中堆放方式,弃渣场要选在坝址下游200m处,设计弃渣场总面积为4000m2,堆渣容量13.4万m3。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拟采取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为:其一,弃渣场边坡拦渣工程措施为稳固渣场边坡、防治弃渣流失。拟在弃渣场临河面采用铅丝笼块石护坡,修建铅丝笼块石护坡共计93m3。其二,弃渣场土地整治措施:先对堆渣表土作整平处理,在堆放过程中要合理堆放,用推土机整平,使之形成一个平台,并在顶部覆上黏土。其三,弃渣场表面植物防护措施:弃渣场为人工再塑地貌,表面在采取护坡、土地平整覆土措施后,需采取植物措施,以恢复弃渣场植被。拟采用植物种草措施,乔木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按5000株/hm2计,弃渣场共栽植乔木1980株;种草用撒播草籽的方式种植,30kg/hm2。

(2)施工临建防治区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施工临建防治区包括枢纽工程的临时生活区、生产区的施工临建占地,面积约1hm2。对于临建占地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土地整治和植物措施为主,具体措施为:对施工临时建设拆除后的场地进行废物清理土地平整,种植水土保持林草,恢复植被,乔木、灌木、草类相结合栽植。

(3)绿化、美化区水土保持方案。本区主要包括枢纽建筑物、管理站办公、生活区等。本区水土保持主要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加强绿化美化。具体措施为:在建筑物周围及暂时闲置空地进行土地平整后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改善建筑物周边的单调景观环境。点、线、面相结合,绿化、园林小品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巧借坝肩周边的山形地势,创造美丽宜人的环境。同时在水库岸边一定距离布设防风林或种植攀缘植物,以加大绿化面积。枢纽工程建筑物及管理办公、生活区占地面积为0.2hm2,按30%绿化率计算,需绿化面积0.06hm2,栽植株行距3m,共需栽乔木190株。

3.5 施工生产生活区

填方边坡按稳定坡比1:1.75 进行放坡,用干砌石护坡,并在坡顶设置截水沟(矩形,50 cm×50cm),在坡脚设置挡土墙和排水沟(矩形,30cm×30cm),挡土墙临河侧抛填大块石护脚\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进行复垦,对其他区域绿化布局以乔灌草结合方式,种植早柳。羊蹄甲和胡枝子,并在林下空地撤播羊茅草籽。

3.6 道路建设区

在施工道路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30cm,高30cm,边坡比为1:1。在道路两侧种植羊蹄甲和胡枝子作为行道树,开挖土质边坡撒播羊茅草籽护坡"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裸地撤播羊茅草籽绿化;对大坝上游蓄水后被水库淹没的临时道路不再考虑采用植物措施。

3.7水电站周边流域水保治理措施

(1)按照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原则,养好护好现有植被和森林。在高山、远山有散生母树的地方应开展封山禁牧、育林育草和大力发展多品种的优质用材林、灌木林;在离村庄较近的荒山、荒坡、荒沟,应大力发展各种干鲜水果树和经济林,积极发展山地果园。

(2)整修现有耕地,根据人口发展需要,确定基本农田。对原有的梯田、沟坝地要加固提高,对塌边倒堰的梯田进行修补,坡耕地修成石坎梯田,设法增加土层厚度。

(3)阴坡种植松、柏等针叶树,在阳坡土层较厚的地方栽种苹果、梨、红果、花椒等树种;土层薄、立地条件差的地方种植灌木或牧草。

(4)对支毛小沟修建闸谷坊。对比较宽阔的沟道,根据沟壑的长度和深度修建必要的工程措施,如闸谷坊、开挖排洪渠、修筑拦河坝、淤地坝等,并积极发展集雨旱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5)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使群众尽快致富。

3.8 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水利工程规划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和补充。风景区建设中的绿化、美化,污水处理、环境治理,是对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的有利推动和促进,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社会生态、环境优化的需要,是水利中心工作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水电站工程建设施工涉及范围比较广,会对当地的水土保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通过通体点、线、面的总体布局,避免水体流失现象的出现。因地制宜做好护坡、土地整治和植树种林等防治措施。从而保证水电站工程的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大国,浅析中小型水电站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J].陕西水利,2011.01

篇6

全国土地日

市国土局:

根据XX市国土局《关于转发开展第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局开展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按照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求,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开展宣传活动的内容和具体措施,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次宣传工作。并行文下发《关于开展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文件到全县各乡镇土管所,要求认真开展紧扣主题、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宣传活动形式多样

(一)我局从6月20日起就开始到全县各乡镇督促和指导宣传工作,并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所辖区的繁华地段、集贸区、村庄交通道张贴和悬挂宣传标语。部分乡镇土管所还组织召开了群众座谈会和村级土地信息员联席会等,充分宣传目前的土地政策和有关规定,在建制镇还设立“6.25”土地日宣传咨询台,接受群众的咨询、做好解释工作。

(二)为了使我县土地管理工作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局以“6.25”土地日为契机,一是及时编印了《国土资源管理法规宣传手册》500余册,分别赠送给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主要领导,使领导干部了解土地管理政策。二是同时印发了旌德县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材料,重点宣传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转用报批手续,什么是建设用地、宅基地的审批,乡镇企业建设怎样用地”等内容。三是在县城繁华地段设立大型土地法律法规及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3000份,提供法律咨询70余人次,宣传展板8块。四是在县城梓山广场、西马路、和平路悬挂了“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等土地日宣传标语。五是集中3天时间利用宣传车到全县10个乡镇及县城主要街道来回循环播放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重要决策性文件。六是通过旌德移动公司发送手机短信,“土地日”宣传标语:“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经济长足发展”。七是通过旌德县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有关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专题片,并在播放赞助电视剧的时间内播放滚动字幕广泛向人民群众宣传。八是为进一步畅通法律法规宣传渠道,扩大宣传面,我局还在网站上将所有行政法规、国土资源法规、政策,各项制度,涉及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公开的内容公开,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点击查询。确保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深入人心,提高人们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这一基本国策的法律意识。

篇7

为了加快在审项目进度,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围绕市审计局和区政府2013年度考核工作目标,经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审计重点。各项目主审要把隐蔽工程、变更签证、材料报验、现场勘察、材料单价和定额组价等内容作为审计重点,注重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努力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效率。各主审按照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倒排时间节点,加强与协审人员联系和沟通,检查其审计工作底稿,督促项目审计进度。同时要求各主审积极主动转化审计成果,创新创优审计项目,将审计信息任务落实到每个在审项目之中。主审对各自负责的优秀项目要收集完善资料,同时排出优秀项目整理时间节点。

三、加强督查会办。分管局长按照审计方案要求,每周召开例会,研究会办问题,督促检查节点进度完成情况,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审计中存在的关健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管理难题,落实共同责任机制,不断总结探索制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资源利用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作用,探索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保红线为主要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基本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有效保护耕地,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按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指标标准体系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执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管理等考核标准为抓手,顺利完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工作各项任务。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3月)。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创建活动指标体系,召开创建活动动员会,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营造活动氛围。

(二)推进阶段(2012年4月一9月)。按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指标标准体系,逐项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体措施,全面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用地指标,重点抓批前、批中、批后监管,确保达到省、市创建活动考核指标标准要求。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0月一12月)。对照省、市考核指标标准,逐项进行自测自评,及时整改和完善不足之处,形成创建活动书面总结材料,上报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迎检准备和建章立制等巩固完善提高工作,并长期坚持。

四、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标准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和用地指标,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公益事业项目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新型产业。

(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执行规划就是执法”的高度,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坚决贯彻执行,确保所有用地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规、政策和部、省推进节约集约各项决策部署的同时,建立健全土地审批集体会审、现场勘察、预审评价、实地放样、跟踪督查、全程监控等管理制度,确保资源节约集约落到实处。

(四)强化节约集约工作措施。一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按照区、街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制止乱占耕地行为,个别重点项目确需占用部分耕地的,依法报批后坚决落实先补后占;每季度开展一次核查和通报,对耕地监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实施问责。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容积率、投入及产出等准入评审,把好项目供地前预审关、供地环节关、批后监管关,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对一些闲置、濒临倒闭、产业转移等企业和用地,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异地置换、协议收购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引进新的项目或调整土地用途,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集聚区内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引导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切实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落实区、街办、居委会三级日常巡查监管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发现、制止、报告、拆除责任制,对典型违法用地组织开展综合执法,使土地违法行为制止率达100%,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规范。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街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创建活动为契机,研究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

(二)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创建活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组建创建活动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街办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的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为契机,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协调解决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区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篇8

[关键词] 阜蒙县 耕地轮作 可行性办法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59-01

由于近年玉米亩均效益相对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连续重茬种植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出现农作病虫害加剧、产量低而不稳、土壤肥力下降等现象,虽然出于对土壤条件、作物生理习性等多方面考虑,部分农民会自发地进行耕地轮作,但轮作面积十分有限。为切实改善重茬种植这一不利局面,“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站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施了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等一批重点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进耕地轮作,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杂粮、薯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1 阜蒙县耕地轮作可行性办法分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农牧交错区,总面积62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8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受农民耕作习惯、单产、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我县农作物种植结构趋于稳定,形成了以玉米、花生为主,兼有杂粮、豆类、薯类、裸地蔬菜、苜蓿、青贮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玉米、花生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00万亩、130万亩左右。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为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农业结构调整试点县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着力提高耕地轮作面积。目前我县已完成耕地轮作60万亩,其中组织引导21万亩,农民自发39万亩。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1.1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合理轮作例如,2013年7月创办的“庆年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走上了土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和耕地轮作,为全村各项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该农场种植特色农作物1.7万亩(其中汉麻7000亩、花生3000亩、葵花3000亩、豇小绿豆谷子2000亩、地瓜1000亩、烤烟1000亩),玉米4500亩、设施农业3500亩、果树1000亩。另有3000亩林地、种植林下苦参。同时,庆年家庭农场还建有薯类加工厂,生产土豆粉、地瓜粉。各类农作物预计可实现产值7700万元。

1.2 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

通过给予特色作物种植补助,支持农民在原玉米种植地块,发展大豆、薯类、花生、杂粮、汉麻等特色种植,进而实现轮作。按照“谁轮作谁受益”的原则,以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支持生产主体开展轮作试点。允许试点地区在平均补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试点乡镇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对农户实施轮作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实行保基本、重实效的补助发放制度。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承担轮作任务的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给予必要补助,稳定轮作试点种植收入。

1.3 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产业项目发展规模化特色作物种植[4]。同时,推进粮改饲试点,以养带种,支持养殖户开展苜蓿、青贮玉米、豆类作物种植。依托鲁花、维远等域内大型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大豆、向日葵、油用牡丹等油料作物种植,实现大豆、向日葵、油用牡丹与玉米轮作。依托全县畜牧大县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肉驴等规模化养殖,支持规模养殖户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实现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与玉米轮作。

2 保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实施单位,细化具体措施。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农发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水利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畜牧局、农机局、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耕地轮作试点协调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轮作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我县试点工作。

2.2 强化指导服务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把耕地轮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作物制定耕地轮作技术模式和具体方案,做到科学轮作。要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落实好轮作的关键技术,组织参与试点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现场观摩,相互交流,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根据轮作需要及早落实替代种植作物种子,做好机具改装配套。

2.3 加强督促检查

要建立县统筹、乡监管、村落实的轮作O督机制,建立档案、精准试点。试点任务要及时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耕地轮作试点开展督促检查,重点检查任务和资金落实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对试点情况进行监测,重点加强土地利用情况动态监测。对未落实轮作任务的农户,要及时收回补助;对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杨祥田,周翠,李建辉,李伟龙,林俊. 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2)

[2] 孙健,杨新琴. 农作制度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04)

篇9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创建思路;示范;三亚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后,中央制定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1]。为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农业部2017-2020年拟建300个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海南省则首次提出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两减、三增、三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并在三亚开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2016年,海南省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十大工程,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2]。三亚作为全省农业发展的排头兵,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先行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区位、资源、资金和政策的优势,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的条件完全具备,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争取早日实现创建成功。生态循环农业早期因沼气池的建设利用,主要是指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种养模式,后期其内涵不断丰富,浙江省[3]、重庆市[4]、安徽桐城[5]、江苏镇江[6]、浙江舟山[7]都系统地总结了当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立体种养结合、种养加一体化、沼气综合利用、生态旅游观光等方面,其中许多思路值得借鉴。但三亚属于典型的热带地区,具有当地特色的热带农业特征,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适合当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笔者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负责过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治理,现结合三亚农业实际和全省创建活动要求,提出三亚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的一些思路和措施,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1总体思路

围绕全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县)的具体要求,遵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结合三亚农业特色,紧扣“减、改、管、用”四字要领,以化肥农药减量节水、种养方式模式改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管、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强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保障,总结构建产业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三亚农业生产优质高效、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业环境生态环保的最终目标。

2创建目标计划

从2017年开始,利用4年时间,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到2020年,力争全市创建3000hm2示范区,实现化肥、化学农药、灌溉用水量减少5%,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80%以上,标准化生产率达60%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的目标。

3具体措施

3.1化肥农药减量节水3.1.1化肥减量2014-2016年,三亚市财政投入约1000万元开展3000hm2的耕地地力保育,主要应用于耕地种植的水稻和蔬菜等作物,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以往实施耕地地力保育工程的基础上,为持续改良土壤、实现化肥减量,就需要接下来争取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并逐步兼顾在芒果等大宗热带水果上实施。通过应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技术措施,4年推广应用2000hm2,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力争实现减少化肥用量5%的目标。3.1.2农药减量三亚作为全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从2008年开始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已总结出适合三亚当地热带特色农业生产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涉及水稻、瓜菜和芒果等大宗作物,累计推广8000hm2,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实现农药减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接下来需要争取实施病虫害绿色统防工程,组织农民应用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开展统防统治,主要采取悬挂诱虫色板和诱捕器、使用生物农药等技术措施和植保无人机飞防等统防模式,4年推广应用2000hm2,以集中统防的模式提高防效,力争实现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的目标。3.1.3节水减量节水减量多采取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两种方式。设施节水主要是应用田间滴喷灌系统,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约4000hm2。农艺节水主要是应用土壤保水剂,目前还未推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实现节水减肥,接下来需要争取实施水肥综合利用工程,4年推广应用1000hm2,主要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把化肥等溶入水中,然后借助喷滴灌设施,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不仅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节约生产用水,力争实现节水5%以上的目标。同时,着手开展土壤保水剂的试验示范工作,丰富节水措施。

3.2种养方式模式改进3.2.1改进种植方式根据三亚农业生产全年无休、重点在冬季的特点,改进耕作制度,推广“菜—稻—菜”模式,实行水旱轮作,以扶持补贴水稻机插育秧或优良稻种等方式引导农户冬季瓜菜收获后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水稻品种,4年推广应用2000hm2,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同时,根据三亚种植热带作物的特点,发展立体种植和种养结合,在椰子、槟榔、橡胶树下套种牛大力等南药或竹荪等食用菌,或进行林下养殖,饲养家禽或圈栏养猪羊,打造槟榔鸡等畜禽品牌。3.2.2改进养殖方式根据三亚生态修复的要求对传统的畜牧业进行升级改造。依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科学制定畜禽养殖区域规划,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和宜养区。禁养区2017年全部关停、搬迁或转产;限养区2018年完成粪污综合治理任务,粪污利用率达到100%;适养区2020年粪污利用率达到80%。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实施畜禽养殖场改造项目补贴,引导和扶持养殖户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实行雨污分流,将畜禽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与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相结合,有效保护生态环境。3.2.3种养有机结合沼气是个宝,可将种植与养殖紧密结合,畜禽粪污等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装置,可转化为清洁的生产能源,用于发电或作沼肥。三亚依托规模化养殖场建有大中型沼气池,依托农户散养建设户用沼气池,并建立健全沼气服务体系,已经建成47个基层沼气服务网点,配备技工59人,形成了“猪—沼—果”较成熟的生态种养模式。但由于瓜菜种植较分散零碎,沼渣沼液的配送问题较难解决,沼肥肥田效益未充分发挥。接下来要加强“猪—沼—菜”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基层沼气服务网点和沼气技工的作用,成立专业服务队伍,统一配备沼气抽渣运送设备,统一配送至瓜菜种植基地,4年推广应用沼肥肥田1000hm2,力争实现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的目标。

3.3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管3.3.1农业生产标准化冬季瓜菜是三亚农业的主导产业,2015年总结出“八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优势[8],现正逐步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示范推广。芒果是三亚热作的特色产业,通过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制定三亚芒果的生产标准规范、采摘标准规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标准,引导果农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通过实施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生产标准化,力争2020年实现标准化生产率60%以上的目标。3.3.2产品质量检测规范化为保障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质量安全,三亚率先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成立了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建成“市—区域—区(农场)—村”四级检测体系,配备128名安监员,从田间地头开始质量检测,确保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为提升三亚质量检测水平,2016年三亚市现代农业检验检测预警防控中心又取得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今后以争取申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争实现质量检测合格率98%以上的目标。

3.4废弃物循环利用3.4.1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主要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丢弃于田间地头的农资废弃物,包括废弃的农药化肥包装物、地膜、滴喷管带等,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三亚市2012年以来对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置模式开始进行探索,已在天涯区初步建立较成熟的运行模式,主要通过“统一回收、有偿收购、无害化处理”三项措施,建立“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市场运作、农户自觉参与”的机制,依托合作社回收点有偿回收,专业公司收购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接来下要在全市各区推广天涯区的模式,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的目标。3.4.2种植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种植业废弃物主要包括水稻或瓜菜收获后的植物残体,以往种植农户多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造成了对大气的污染。针对水稻秸秆,可以采取还田利用,通过补贴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方式,引导农户主动实施秸秆还田,把秸秆转变成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力争4年推广应用1000hm2。或者引进废弃物生化制肥机,把生产基地产生的蔬菜、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快速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变废为宝,培肥地力。3.4.3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养殖粪污排放设施建设工程,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可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处理工艺,按照“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三位一体技术路线,建成畜禽粪污有机肥转化利用中心,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年产有机肥5万t的目标。同时,尝试利用蚯蚓、水虻等生物转化畜禽粪污技术,建立示范基地。

4小结与讨论

2012年海南省提出走绿色崛起之路,笔者曾提出三亚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9],部分措施已实施并取得成效,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奠了定基础。但为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海南省组织全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当前屯昌县已经先行一步,首创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万宁等市县也相继提出创建目标。三亚作为全国生态修复示范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创建活动刻不容缓,为此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思考,提出了创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具体措施,受工作所限内容不够全面,但希望能对创建成功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朱琳敏,王德平,邓楠楠.生态循环农业研究概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224-227.

[2]况昌勋,孙慧.海南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EB/OL]./local/2016-02/20/c_128735812.htm[2016-02-22].

[3]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14-16317.

[4]王莉玮,何为媛.李真熤,等.重庆市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222-223.

[5]黄雄壮,蒋友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桐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23-24,116.

[6]刘长珍.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52-54,59.

[7]方巍,叶维寅.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2012(6):25-26.

[8]张斌,罗宏伟,周运瑶,等.三亚市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试点创建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2016(7):23-25.

篇10

国家部委出于财政支农力度不减、绝对数要增加、政策要调整和完善的考虑,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指导下,认真总结多年坚持实行的种粮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的基本经验,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年最为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措施进行了脱胎换骨式改革。这是国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相信会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得到广大粮农的大力支持。

发端于2004年的种粮“三项补贴”政策,是在种植业内部结构进行新一轮调整,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滑,农民积极性不断下降,粮食总产量出现连年徘徊不前,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的严峻形势下,中央出于稳住并不断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兼顾粮农增收的需要,及时果断地推出了“三项补贴”的有力政策。实行13年来,中央财政在建设资金趋紧、各项事业支出增幅较大、每年靠增发国债来求得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财力来保证农业特别是支持粮食生产的急需,并且每年都有所增长。就是在2008年遇到全球性严重金融危机的非常情况下,也没有因为财政支出缺口大而停止对种粮的“三项补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投入十分收获。中央对粮食生产给予了大幅度的倾斜,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粮农不负众望。经过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和永不停顿的奋斗,中国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二连增”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其中,粮食的“三项补贴”政策功不可没。

从2014年开始,我国的粮食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总产量连年攀高,这是好事,但问题是国家粮食仓储库存爆满,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品种粮供大于求;二是农业要转变生产方式,向优质、生态、安全方面发展,质的提高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三是从长远发展看,种地必须养地,农业生产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要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四是持续多年的“三项补贴”出现了政策效率和边际效益递减。这些情况足以说明,下决心改革“三项补贴”政策势在必行,越早改革越主动。今年的改,不是说过去补的不对,是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指引下的适应性改革。因此,“三项补贴”早就不应该补或者补错了地方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改革“三项补贴”是暗中削弱对粮食生产的支持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对于这样的奇谈怪论,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