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管理服务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学管理服务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教学管理服务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检查;教学随访;实践教学;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1]成人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办学形式,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2]2009年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京高教23号),首次对北京地区成人高等院校的质量建设问题提出明确要求。我校以此为契机,对以往教学质量检查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于2011年构建出“三三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三条教学质量监控路线,三级教学质量管理网络和三个阶段教学监控内容。[3]近年来,随着成人教育教学的变化,我校加强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在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上有一些新做法。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管理服务

教学质量检查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服务教师和学生是我校实施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根本目标和方向,也是以管理、服务、检查、监督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为更广泛地听取学生意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完善管理服务,我校建立了“随访探需求、检查评实效”机制。(一)教学随访全面了解学生需求。“随访”一词常用于医疗领域,是指医院对曾来就诊的病人以通讯或其他的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4]教学随访就是在开学后,对学生继续追踪、查访。学期初,学生对教学安排、服务保障、班级管理要求等方方面面的适应恰恰在此时感受比较鲜明,并且由于尚在开学初期阶段,学生们对存在问题的改善解决,往往怀着特别高的期待和希望。教学随访的进行正是安排在这个阶段进行,早于期中整体教学质量检查的启动。开学第三周,各年级全班次开展教学随访,按照“随访实施有计划、随访时间有安排、随访内容有要求、随访记录有规范”的工作思路,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学期各个教学环节的适应情况,了解学生需求,寻访学生建议。(二)中期检查全面落实改进实效。在教学随访后,认真梳理汇总教学随访中的学生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学系以及任课教师,教务处会同教学系和任课教师展开商讨和协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有效可行的调整和改进措施,并且积极配合教师及时跟进、认真落实。而对于调整改进的实效,我校将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学生座谈会上,通过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核实调整措施的落实,评估落实的效果,并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巩固整改实效。(三)总结提炼阶段反馈评估提升。教学质量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反馈是检查工作的关键和意义所在。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结束后,我校会对各渠道、各方面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机房教室设备、教学服务、班主任管理等工作做正式书面反馈。最后,对教学质量检查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全面总结,形成工作报告,促进工作不断提升,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总之,教学质量检查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教学值班时间深入班级教学随访,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对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和改进,解决学生的疑问,起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的作用。逐步在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中建立起新的联动机制,形成了“随访探需求、检查评实效”良性新循环动态机制,为我校教学管理服务的调整、改进开启了最佳时间窗,避免了“期中问题期末追,调整改进马后炮”的被动局面,为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保障。

二、以过程监控为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的重要环节。为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我校自2013级开始启动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各专业教学计划内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的落实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新特色。同时,我校正式出台了《实践课程实施管理暂行规定》,为实施更加规范的课内实践管理提供了新的标准和依据。藉此,对实践教学的专项工作也加大了相应的关注度和管理力度,力求保障各课程的实践课时有“时”有“实”,既有计划课时,也有作业报告实物记载,真正做到严格落实到位,不走过场。(一)抓好实践课方案核查。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学期初,我校对教师上交的所有实践教学方案进行审核,重点检查教师落实《实践课程实施管理暂行规定》的情况。同时,了解教师实践课业频次、量次及具体内容要求等,为实践课实施阶段的跟进和督查做好准备。(二)跟进实践课安排布置。根据以往的经验,任课教师对实践课内容的安排相对滞后,而学生对实践课作业的完成也存在严重的拖拉、延迟,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期末各课程实践课作业过于集中,学生倍感负担沉重,严重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任课教师不能及时回收学生作业,作业成绩统计汇总无法按时完成。在教学质量检查过程中,首先对教师实践课布置及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在学生随访及座谈会别就实践作业的内容、作业量,以及完成形式、时限要求、实践效果等各个方面,和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提升实践课业内容的实用性。同时,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各教学系,由教学系对所有任课教师提出统一要求,力求使实践课的落实更加规范化。(三)做好实践课成果展示。学期末,我校按照文件要求,对上交的实践教学成果材料进行清理,并组织实践教学实施成果展示活动。实践成果展示活动也作为我校教师教研活动之一,由校长主持、学术委员会参加、全体任课教师观摩、主讲教师演示。要求任课教师展示方案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资料,介绍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做法,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和亮点,分享实践教学的感受和体会。成果展示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互相学习借鉴实践教学创新做法,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规范,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总而言之,实践教学的落实严格按照我校《实践课程实施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注重过程监控,认真填写《实践课设计及进度检查表》,从在随访中了解、在检查中落实、在实施中跟进等多个维度全方位监督,确实做到实践有内容、跟进有规范、落实有实效。

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严格管理措施

严格管理措施是教学质量的客观保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服务意识是方向,在教学质量检查过程中,质量保障是目标。在管理措施上下功夫,在质量水平上才能有提升。本着以检促改的原则,教学质量检查中对教学管理重要环节进行了重点强化。(一)严格班级考勤管理。对于以面授为主的课程,学生到校学习是我校开展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要严格考勤管理,保障课程出勤率。班主任从请假管理上入手,明确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请假条制度,学生缺课要提前向班主任提交请假条,有事临时缺课缺勤的,事后必须补交请假条并亲自到班主任处消假。严格的请假制度对建立严谨的班风,培养学生自律的良好学风,都起到了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另外,主动与学生所在企业工会联系,定期向他们通报学生的出勤等情况,开创了一个校企共管的学生出勤管理模式。最后,设立并张贴月班级全勤榜,对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出勤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宣传,在班级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积极性和出勤率。(二)坚持教学值班制度。教学值班是对教学过程监督管理的常规措施,严格教学值班的管理环节是维护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首先,认真落实教师课前签到制,在值班记录中记载教师到岗及离岗时间,保证教学计划课时的圆满执行不缩水。其次,严格执行教学值班管理规定,课前及时到岗,课间认真巡视,对各班的学生学习状况和出勤情况密切关注,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缺课情况,关注学生未到课的原因,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矛盾,主动为学生提供调班听课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业的学习任务。(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我校大部分成人学生面临着家庭、职场、学习等多重压力,学生渴望在学校环境里得到关怀、理解和鼓励。首先,班主任课上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及行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利用QQ群、微信群等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加强线上的师生情感沟通。其次,建立班级的线上管理模式,班主任在群里及时调停课事宜,简单明确方便快捷,并且在群里督促未到课学生,在对缺课学生实施督促的同时,对其他同学也起到警示纪律的积极作用,一举多得有实效。最后,任课教师在班级群里课程资料、布置课程作业和要求、解答学生问题,使课程从内容的落实到作业的完成都落实在线上平台,一定程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进一步推进教学资源的全面优化提供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濮苏安 李桂芳 吕爱玲 单位: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EB/OL].,2016-12-28.

[2]廖胜文.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2(2):21-22.

[3]赵艳生,李桂芳.成人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1(1):13-15.

篇2

关键词: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平台;数据库;虚拟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7-1522-02

1 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平台概述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为了满足师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渴望,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的建设势在必行。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投资建设的综合规划,将平台的总体建设分为三期,预计在5年之内可以完成全部建设。

项目在一期全面完成后,可以满足我校区的教学要求。日后的专家讲座、精品课系列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实时向全校师生;

项目在二期通过“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平台”可以满足对其他兄弟院校,以及有接受教育需求的外校人员学习、交流的目的;与国内、国际大学的在线学术交流可在本项目的平台搭建完成后成为现实。

项目在三期完成后依托学院校园网络、广域网、以及未来的无线网,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科学分类,有机组织,系统设计了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教学科研支持环境。针对现有资源和即将收录的资源,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搭建学科建设信息平台,以达到不断提高学院网络应用水平和建设效益的目的。

平台建设成功后,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再投入,只要再增添网络教室就可以满足教育部教学改革要求和网络化考试、实时视音频资源的以及以上的需求。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避免了重复建设。

2 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平台的特点

1) 一体化建设,避免“信息孤岛”:鉴于单独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或教学资源库易于形成“信息孤岛”,很多高校教训深刻。针对学校教学教务信息化的特点,直接构建“课程资源管理平台”。同时该平台还能和校内其它相关系统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

2) 适应教育部“二期质量工程”对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出的要求:满足教育部对“二期质量工程”提出的专业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多种模式教学过程和环节信息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

3) 功能完整,有机整合,个性化构建:采用构件技术,进行模块化的设计,能够针对学校需求进行系统定制,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提供如下系统和资源:

(1) 通用教学管理平台

(2) 课程建设展示平台

(3) 网络互动自主学习中心

(4) 网络化考试平台

(5) 无线网络学习平台(含卫星)

(6) 网络数字资源综合管理平台

(7) 精品课程直播录制工作站

(8) 精品课程内容管理及信息

(9) 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库

(10) 全球开放网络课程库

(11) 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

4) 教师一次课程建设,多种需求满足: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精品课程评审和课程公开展示,将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建设后将几个系统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摆脱繁重的重复性工作。

5) 主流技术,安全稳定:采用基于Unix或Linux操作系统和大型数据库Oracle方案的自主知识产权教学应用系统,避免脆弱的Windows架构,保证大规模并发时的稳定性,从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等多方面更适合大学应用,也是目前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主流技术架构。

6) 符合规范,接口开放,能够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内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提供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无缝挂接,有机的构建优秀数字校园综合应用系统,具有可持续提升功能和生命周期长的特点。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平台功能说明

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用户划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教务员四种角色,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分析,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

3 系统结构简介

系统底层硬件采用云计算机技术构建。由所选服务器通过虚拟技术构成云计算节点,各类服务系统直接架构于云节点之上,提供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高灵活性的服务

资源系统的服务端主要由点播服务器、直播服务器、采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组成。

1) 点播服务器 一方面为终端用户提供视频流传输控制服务,并对流量负载提供完善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为核心应用提供强大的系统管理服务。

2) 直播录制采集服务器 为用户提供实时现场直播和文件广播服务。在校园网内,要求网络设备支持跨网段广播,否则可能会导致用户接收不到直播节目。

3) 采集服务器 把从模拟的视频信号进行采集编码成数字信号,用以计算机进行处理。Osprey 450e支持4路独立采集,解决单路采集卡占用服务器过多插槽问题,最大化的利用采集服务器的资源。

4) 管理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安装控制台,对各服务器进行管理和运行数据库服务程序。用于存储管理节目信息,为用户检索查询节目提供服务,存储管理用户信息,提供登录、认证服务,存储管理日志记录,为查询统计和维护提供服务。

5) 通用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系统服务器运行教学管理系统。

考虑到较高的稳定和安全性能,我们建议将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离部署,把存储的文件放到磁盘阵列上,三者之间通过千兆以太网或光纤连接,增强了系统性能及安全性,存储的共用还避免了文件的重复存储,提高空间利用率。

4 结束语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我国高校在教育改革上势在必行的趋势,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乘势而上。搭建一个网络化数字资源综合教学平台,不是单纯的硬件和软件的罗列,而是为了将数字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不但能够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更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将庞大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少红.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余青松.网络实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马秀麟.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学术自由大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28-02

迅速发展的高校同时面临着管理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教学管理与学术自由矛盾中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本文作者针对当今高校的教学管理与学术自由的问题,试图分析大学教学管理与学术自由之间的联系,探索适合高校师生学术自由生存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

一、当今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的学术自由度

管理和自由本来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学本着对学校和师生负责的原则,要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由度来学习和科研。大学若要管理好,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今大学的学术自由度还不够宽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学教学管理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术自由受到大学行政管理的限制

近几年,各大高校在讨论一个热点话题――学术和行政的地位,即学术和行政谁主谁次的问题。学术和行政的地位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它们在大学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开始的行政主导地位慢慢转向学术主导。我们看到现在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有这种转变的迹象。可是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管理者遵从的依然是学术服务于行政的原则。可以说,大学的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服务教师和学生,但要完全做到这一点,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大学教学管理的过多干涉,让学术自由实施起来遇到重重阻碍,如教师与学生课余时间的课题讨论活动的进行,需要大学提供相关方面的人力、物力资助,某些大学的管理体制较落后,可能相关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师生的这种构想不能实现,最终教师没有充分施展个人的专业才能,学生也因此而不能受到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当然,这只是一个微小的例子,也是大学管理方面存在众多问题当中的一个而已。如果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能够更加健全,那么,教师的个人价值将会实现得更彻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得更好,即师生的学术自由将会发挥得更好。然而,现在大学的学术自由度还停留在一个较窄的层面。

(二)学术自由受到大学管理理念的限制

目前国内大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滞后,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人文因素,而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管”为主的模式,这就忽略了人文因素在管理中的促进作用。以人为本是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大学需要发展,就必须从教室和学生的本位出发,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利益,真正做到现代管理理念的转变,人本理念的转变才能真正有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在行政管理的体制下对学术进行引导,正确的适合学术自由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以学术为依托,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思想和生活工作等方面进行管理。即学校教学管理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是教学的实行者、研究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执行者,学校的基础成员。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术才能自由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反过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的对立统一

自由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而管理需要限制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来执行,这决定了自由和控制的矛盾无处不在。学术自由是学生和教师充分发挥个人价值、施展个性特点的渴望,大学教学管理是学校为了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的措施。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自由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学术自由是指教师和学生不受法律、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不合理的干扰而进行讲课学习、探求知识及研究的自由。大学本着学校整体发展的目的,会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学术自由,但是,大学同时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学生和教师不能以学术自由为借口,违背学校的统一管理而做出出格的事情,师生在遵循学校相关教学管理规定的同时,可获得发挥学术自由的空间。学术自由和规范管理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调和,需要学校采取更加合理的人本化的规范管理措施。

(二)学术自由和管理理念的冲突与调和

管理理念的改变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到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观念的改变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意识慢慢发生转变之后,管理的理念才能随之提升。当代社会,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即以人为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理念无法融入当今的社会发展,这就决定了师生对自由的要求更加强烈,二者的矛盾就随之激化了。学术自由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心声,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课下能够自由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做学术科研活动;相比之下,大学的教学管理复杂性和二重性让学生和教师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由。就教师方面而言,国内多数独立学院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聘请的教师远远低于需求的教师数量,这就导致教师不得不承担的教学任务量远远超过额定教学量,因此,教师就没有时间做学术、搞学问、进行学术访问等活动,结果教师变成了纯粹的教书匠;也正是由于整天忙于教书,没有时间做学问,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提升,最终可能反过来影响教学质量。

三、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我们知道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面对二者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只有采取解决的措施,尽量使二者协调统一起来,实现共存同发展的双赢目标。笔者建议大学的教学管理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的自我约束性。教师和学生缩小学术自由度的同时教学管理者缩小管辖范围。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冲突的原因是师生不断要求学术自由、管理者不断扩大管理范围,矛盾的根源在于二者过多的自由度和过宽的管辖面。二者真正达到和谐统一,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当追求学术自由度,在遵循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要求学术自由度,不能以学术自由为借口,无限度地要求学术自由,最终破坏了学校的统一规范管理;同时,大学的教学管理应该做到真正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和目标,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师生的利益上,而不是“管制”上。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在和谐的环境中并存共生,最终达到提升学校声誉、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管理环境的目的。

其次,提升大学的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不同于企业公司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教师和学生;大学更是一种以知识传授、知识学习、思想碰撞的学术性组织,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应该转向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文明的转变,必然被学生和教师接受。众所周知,大学的管理是特殊的管理,因为大学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和成熟期的过渡,教师也是文明团体。因此,柔性化的管理模式更适合学校的管理,更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提升。传统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是以“管制”为主,服务学生和教师的意识依然需要提高。

四、结论

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教学管理是大学的两大特色,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长期形成的教学管理理念下,学术自由度的发挥空间有限,学术自由受到大学教学管理的管制,导致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之间长期存在着问题。如今,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术自由的诉求越来越急切,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管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学管理之间的现状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建议师生在遵循学校教学管理的前提下追求学术自由;教学管理者转变传统的“管制”理念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管理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共生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琦.基于对大学教学管理服务意识提升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2]黄宏.浅议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J].经济职业教育,2009,(4).

[3]季诚钧.试论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几对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1,(4).

篇4

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不仅是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现行教育观念、教学环境、教学体系、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变革。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网络。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着手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措施,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组织本国教育界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活动。

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计算机教育阶段。主要是引入计算机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管理的提升以及学习手段的改变。第二阶段是教育信息化阶段。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综合的应用作为基础平台。第三阶段就是信息化教育阶段,这是教育信息产业发展的最高形式,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意义

1.1“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管理概述

教学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依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整个教学工作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如今,互联网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借力于“互联网+”,在传统教育的“校园课堂”外,“网络课堂”蓬勃发展。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引擎,必须发挥“校园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各自优势,并在融合共赢上多下功夫。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一方面,要以开放姿态面对“互联网+”,借由网络引擎注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要稳固价值坚守,警惕“技术至上”和“行政律令至上”,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不能无视现实条件。课堂教学管理的开放与坚守,都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

1.2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从管理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化教学管理就是指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的管理信息支持和决策系统,并利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与激励机制,协调和控制该组织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充分发挥群体的最大利益所进行的各种协调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与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信息、环境、时间、知识等方面的管理;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信息化教学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信息可以互通、实时共享;采用数字化保存,连续性好,方便快捷,存储量大;信息流动性快,完整性好;互动性好,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能全面、准确、有效、实时反映全过程信息,达到及时、快捷、科学的管理和掌控。

1.3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适应当今信息时展潮流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第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的必要途径。信息化教学管理可以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所有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实时共享和科学管理,最终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第三,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促进教学管理者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中每个管理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并利用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灵活和动态交互性等特点,使自己真正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四,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呈现出教学管理科学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实验实训动态化、质量监控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重教学内容传递,轻学习环境创设

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理解不够,继续保持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利用“PPT课件和白板”代替“粉笔和黑板”,信息技术的运用变成了扩充教学内容的工具。重视教学内容的传递及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轻视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在如何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学化组织方式的变化等方面缺乏经验,误把信息技术工具的浅层应用当作教学模式的改变

2.2教学资源重建轻用、数量与质量失衡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但在教学实践中被师生认可的优质资源却仍然稀缺,存在“为评而建”的现象,导致课程资源的“可学习性”差、教学适用性低,出现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同时教学资源类型也存在失衡现象:数字化教学资源中,PPT课件、电子教案、教学题库及教学视频等数量较多,但具有丰富交互功能、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性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2.3过度倚重信息化工具,出现“教”“学”分离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多媒体工具与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过分依赖于教学媒体工具及网络资源的使用,从而忽略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内容等教育核心因素,导致出“教”“学”分离现象,使课堂走向“以教师为主”或“以学生为主”的两个极端。过分依赖信息化工具,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容易抹煞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教师的引导、支持与调节,容易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目的性的状态,最终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偏离教学目标,以致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发展建议

3.1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包含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要素。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应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尽快转变角色,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例如,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承担校企合作项目、教师下企业煅练,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3.2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

院校应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软硬兼顾,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统一部署,具体方法及对策:(1)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高速、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信息化环境。(2)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制订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3)引进或开发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优质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其它课程的同台建设与应用。(4)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辅助专业教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5)加强交互平台的管理,采用聘用等机制引导学生参与交互平台的管理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3.3引入新型的师生关系,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平等对话。利用校园数字化环境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重组和改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3.4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

各高职院校为了保证数字化资源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建议具体做法如下:(1)成立数字化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运行管理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检查和评估。保证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使建设项目工作有序进行。(2)建立健全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学校项目建设监控制度,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建立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保证高质量完成各项目建设任务。(3)保障项目的经费投入。保障项目资金的组织落实和统筹安排,并对建设目标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向及年度的安排调度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以应用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的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进行绑定,以此激励教师参与。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教学;教学管理;教学对策

现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促进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发展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的应用和表现形势,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创新、教育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附有信息技术教育学科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实行现代化管理,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方法。

一、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信息管理受到决策层和领导层的重视,注重使用信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主要载体少不了卫星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和方便地实现信息转换,准确地将信息传递和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快速地访问和各种需要的信息。此外,信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比如: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同教师、学生融为一体,也可以将学校同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同其他大学,和其他教育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快速、准确地上传信息,保证了较高的效率和质量,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同时,高校招生相关的内容,学生选修课程和其他和教育有关的工作,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建立服务平台。

2.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

标准化的建立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标准才能使教学过程规范化的管理,使各级学校教学单位有关的管理部门能够统一协调指导,以确保高效率和高品质的程序,使管理工作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IT和计算机规范化的管理软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可以建立标准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的开展工作,从而实现标准化的计算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比如:排课、选课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考试制度和各种通知报告系统,形成整个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标准规范化的管理信息,通过在网站上完成教学管理,使复杂的工作既规范又标准,而且传递快速准确。

3.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现代大学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一个开放透明的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基本是民主的。学生的档案管理,教学过程的模式,修改和选定课程,教学项目等重大决策,要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同时对于社会生活中遇见的热点、难点都可以通过建立BBS论坛网站进行留言回复等交流,也可以实行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教师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参与决策并且反馈,从而有效地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建设和谐校园。

二、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更新观念,完善制度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完好制度的建设,信息技术需要良好的应用程序,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去除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全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学习应用的方法和手段,客观分析信息技术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而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信息电子技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实现管理创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能会受到部分人的抵触,可能会造成实施过程有一些阻力,需要通过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出面给予支持,同时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确保完善制度建设。

2.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随着大学的扩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会在学校教育上成熟,学校要加快改革,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创建基于官方Web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信息管理服务,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核心,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拓展系统的应用功能,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作出贡献。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研究委员会批准项目“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航海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S2012YB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淑云.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篇6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策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35-02

一、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并在逐步实现与国际先进教育的接轨,而这样的发展也就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决定者,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也就必须要具备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以及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知识。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支创新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也就成为了现如今我国高校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必要性

1.人才建设利于制度创新。通过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创新,可以有效地培养出适应于教学制度改革的创新型人才,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建立起一支具有德才兼备、能力与素质并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可以成功地为高校实现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2.符合教学管理的内在需要。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在“事”上,即教学管理人员严格依照自身的职责,准确按时地完成上级指示、分配的“工作任务”,机械被动,缺乏教学管理上应有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制度的不断革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在工作的内涵上也就更加具有广泛性意义。因此,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也就可以成功实现教学管理内容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由简单一维向复杂三维的多功能进行转变。

3.满足教学管理人员自我发展需求。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也正呈现出一个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例如高学历、良好的管理水平以及较高的科研能力等。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教研基地,本就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素养的教学管理人员,但其更渴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赢得更高的管理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除此之外,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也是促使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一大推动力。

三、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教学管理观念陈旧。虽然现如今的高校教育改革推进得如火如荼,但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大部分的高校管理人员还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以“事”为中心,忽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也仍然没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服务型管理意识: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对领导的指令只会简单地服从,认为研究教学改革需求,分析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的模式等工作都与自身没有关系。更有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思路闭塞、创新意识不强。

2.师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诸多的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但其中也有一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一学期一聘制、一年一聘制或者是1~3年或是长期的聘用制度等模式。这些聘用制度的采用也正体现出了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之处,从根本上解除了职务的终身制和单位的所有制。然而这种制度还没有发展成熟,其内部也同样缺少可以灵活自如使用的用人机制,当校内外人才无法实现有效有序流动、更新时,也就不能够成功摆脱职务终身制,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解聘也就成为了改革创新中的一大难题。此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改革意识,那么其对新鲜事物的灵敏度也就不高,也就导致不能主动适应创新后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仍然用旧观念来处理教学事物的现状。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人事晋升管理制度,仍然是以学历来论晋升资格,与此同时,在职称的评定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或者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全身心地进行工作,而是希望通过“走关系”来投机取巧,而严重降低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3.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而言,考核制度太过于形式化。考核高校管理人员也多采用检查、学历考察、文凭考察和科研教学成果等方式,到年底时再进行评奖评优和成绩划分。于是,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就不太关注教学成果是否优秀,而是认为合格就行。长此以往,教学成果考核制度也就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真正的评判效果。除此之外,高校的教学管理考核制度也不具备广泛的影响力和实用性。在这一问题的处理解决上,教育主管部门通常采用的是同一套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同样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在短期内却很难将这样的优势成果体现出来。再加之,在实际的考核评价过程中,那些创新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缺乏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改革效果。

四、高校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对策方法

1.树立现代教育服务管理理念。“完全学分制”是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中的一大特色,学生在学习、受教育上也就更为自由,他们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进行修读、自主选择受教育的课程和任课老师、也可以自行规划完成高校的教学任务等。但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与此同时,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挑战。所以,高校要想顺利完成教学制度的创新,也就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升,首先要形成教学管理人员正确的“服务”观念,以“人”为中心,努力提升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服务的质量。“管理”,在社会的发展中也就相当于“服务”,其最终的目的便是“奉献”,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也就必须要坚守这样的精神和理念,不断深化内心的服务意识,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工作基准,以创新为主线,不断强化管理服务的质量,以最终实现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重塑高校领导的管理理念。领导作为一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头人,其更加应该意识到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意义。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关乎着整体教学工作的优劣,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不仅是提升高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而在领导的管理才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则是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管理意识。作为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人才的流动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的改革,保障高校教育的质量。但是,在人才的流动上,也不可一味地放任自由,要形成内部的有序性,这样才能激发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教学管理上人才结构的最优化,反之则会丧失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总之,高校领导在引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动态的观念深入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在人才的流动中把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实现建设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能进能出”动态发展管理模式。

3.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行为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而要想同步实现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形成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则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培训方案,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进行培训内容和培训途径的拓展,与时俱进,以此形成对被管理人员培训的质量保证。在培训的方法上,可以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半脱产自学和脱产进修等途径来实现,或者由高校提供资金来加强对具有潜力的管理干部或者高学历、综合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以提升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一些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强新进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的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化了解,增强其基本的管理岗位素质,方便今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另一方面则可以不断提升高校在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及对问题出现的预知、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和体系。第一,要依据社会和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地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聘用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也就是要求高校要及时发现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不足,针对问题重新进行管理人员的岗位设定,以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在管理人员的聘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招聘形式来实现其中的社会化和公开化。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实现聘用工作的透明化,加强新兴力量的注入。第二,则可以在高校中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关怀,以他们自身的发展为核心,实行明确的奖罚制度,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则是在高校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定期和不定期考察,督促其教学管理任务的完成,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据制定的目标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爱芹,王文军,时华伟,曹勇,李印龙.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04).

篇7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科不断增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区也在增加,原有的一级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院校二级管理体制。在这种新的体制下,二级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教学秘书工作,在二级管理体制中,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扩大,教学管理工作增多,由此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为此,分析现阶段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职能,进而提出教学秘书工作新的角色定位,对于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能

教学秘书是一线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协调者,也是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人物,在二级管理体制中,教学秘书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管理者,担负着服务保障、组织协调、咨询反馈等多重职责,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枢纽。其高效细致的工作,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对维护高校教学秩序的建立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日常教学管理

学校的一切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着教学活动这一中心进行,教学秘书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应根据教学进度表做好安排,特别是时间和人员的安排中不能出现任何遗漏和差错,谨防教学事故。做好教学所需的各类后勤保障工作,如按时提供教师课表和学生名单、发放教材、处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协助有急事老师办好调停课手续等。又如给辅导员和班主任提供学生的各类教学方面数据,如学期课程表、班级学期成绩、英语四六级成绩、学生毕业成绩单等,使其对班级学习状况有更加及时和直观的了解,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在其他方面,如: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验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申报与审批;申报新专业;教学评估;教改、教学会议记录;期初和期中教学检查;教学文件下达及归档;教学情况通报;教务系统管理等方面,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和规定准时完成。

1.2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及时了解教学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运行。必须经常进行本部门教学质量的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或集中检查。如我校,有期初、期中和专项等各类教学检查,教学质量的监控内容包括教学文件的完整性,任课教师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情况,实习实训环节安排,学生获证率等等。在各项教学检查工作中,教学秘书要协助院领导做好质量监控工作方案,对本院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汇总后上报教务处。

1.3教学计划运行管理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文件, 是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教学秘书要在上级主管的领导下,根据专业要求,按照教学规律认真组织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修订教学计划。教学秘书应对本院各专业的情况了如指掌,不但要认真完成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还要善于发现专业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深入研究,及时提出修订、调整教学计划的建议,确保教学计划更趋于合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协调各个教学环节, 使教学有序运转,为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学组织工作的作用。

1.4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是在全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用的教学资料,对今后教学工作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原始信息记载的档案资料本文由收集整理有它的特殊性——真实性和安全性,必须按规定长期有效保存。学院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建设是教学秘书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内容,要充分利用教学档案, 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服务。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均属于教学档案,主要有: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工作量、教学进度表、教学课表等为学院领导提供日常教学信息;学生名册、学生档案、学生成绩表等使教师在教学中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更有效地因材施教;过往的试卷、实验报告、毕业实习材料、毕业设计成果材料等作为资料参考和本科教学评估的原始资料。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归档,建立一套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教学档案,以便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院领导提供情况和数字,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要做好各类教学档案的收集、归档和整理工作,确保教学资料的完整性和可查阅性,就要求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收集,认真归档

2 教学秘书工作面临新的角色定位

二级管理体制下,学院权力逐渐下放到各分院部,

转贴于

作为二级管理部门在管理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院部教学管理工作亟待加强。教学秘书应在管理观念上尽快转变,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找准新的角色定位,调整工作状况,主动配合学校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1学校教务处及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联络员——发挥协调和沟通的职能作用

教学秘书是连接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上传下达、协调左右、沟通信息和改善关系的作用。实施二级管理体制后,教学秘书的协调工作由单一的接受教务处的指令转向与学校教务处以及各个教学单位之间的沟通和本院教研室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比如,对教学任务执行的协调、教学活动、考试安排的协调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计划和任务,除了由教学校长召开教学管理会议下达到各二级学院院长之外,更多具体事务性工作一般由教务处和各职能科室直接联系教学秘书来布置传达,要靠其准确领会和迅速贯彻执行。教务秘书在沟通协调过程中,既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又要讲究个人的人格魅力,要把沟通协调看作是一门学科来认真对待。只有沟通协调好了,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2.2二级学院教学院长的助手——发挥参谋和助手的职能作用

教学秘书是二级学院教学院长直接领导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院校二级管理体制加重了学院教学秘书的工作量。教学秘书不仅要做好各项日常教学管理事务,对日常教学状况做到实时了解,还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必须精心策划工作方案,充分挖掘、合理调配学院各方面资源,调动学院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准确领会院领导的要求,及时地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做好桥梁纽带作用。

2.3教师和学生的服务员——发挥综合服务的职能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的基本职责就是为教学服务,为领导的管理决策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其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素质直接影响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能否圆满完成。因编制不足等问题,教学秘书的人员一直较少,长期缺编。除了学生管理工作由辅导员负责外,二级学院诸多的管理事务都是由教学秘书负责,如:会议通知,奖金统计发放、办公用品购买等等,因此,教学秘书的综合服务职能要求越来越广,教学秘书的工作也逐渐增多,责任也更重,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所以,教学秘书在工作中要有奉献精神,要树立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敬岗爱业,恪尽职守,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工作。

3教学秘书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思考

高校实施二级教学管理, 教学秘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秘书应主动积极地做好学院教学管理的策划和管理工作, 主动积极地提高本身专业和业务素质,适应新的管理需要, 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 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高校二级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使得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工作观念需创新,以往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只起“传声筒”作用的观念已不合适,教学秘书在校院二级管理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学秘书要充分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先进的时间和效率管理方法,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做好科学的工作规划和时间管理,从忙乱的疲于应对困境中解脱出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

3.2强调督办工作的及时性

教学秘书办事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督办工作是否完成。要督促相关教职员工按时且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除了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外,还要会合理使用各类网络通讯工具,如飞信、定时邮件等,在教师因事务繁多而忘记任务截止日期之前做好友情提醒工作,防患于未然,预防教学事故的发生。

3.3提高自身思想和心理素质

教务秘书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懂得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灵活性和应变性,做到热情、机智、幽默地传递信息,达到沟通的畅通,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或防止产生疲劳、失落、焦虑、迷茫等负面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正常工作。遇事能从大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才能更好地完成学院二级管理工作。

3.4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知识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新晋教学秘书大多为本科生或是研究生,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教学秘书除了要主动学习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制定规范合理的办事流程,尽可能简化办事手续,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秩序化。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时还需要采取换位思考和逆向思维等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勇于突破陈规,以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 结语

篇8

关键词:实习生 管理平台 人力资源

V公司是一家现有员工达5000人的制造型企业,由于企业管理规范、知名度高,一直是本地区中职院校首选的校企合作单位。多年来,公司持续不断地接纳各院校的实习生,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合作院校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将实习生作为企业技术工人的有益补充,通过实习期的全方位考核,为企业挑选合格的后备技术工人。V公司总结多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大胆突破原有的实习生管理模式,引入第三方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实习生管理的效能,降低了实习生的流失率,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储备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

一、实习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无统一管理标准。各生源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同,响应速度的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面对同类事件的处理,由于各学校的程序、尺度不同,极易造成实习生心理上接受程度产生差异,加上现今实习生90后人群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等的个性特点,在缺乏正确引导时主观放大理想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实习生流失率的增加,这样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且影响公司的美誉度。

2.无标准工作流程。由于没有形成标准服务流程的工作指导书,企业与各院校之间建立的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模式,在冲突面前无法避免本位主义的处事方式,院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停留在为实习而实习、为就业而就业的层面。对企业来说,由于没有标准的服务流程对照相应的管理考核制约,无法实现对过程管理有效的控制。

3.无联动协调机制。各生源院校的驻厂管理老师各自为政,除了自身管理能力的差异,一般也仅限于按照本校的实习生管理流程或方法去处理事务,且在过程管理中缺乏与实习生所在车间的衔接。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造成工作的重复劳动和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实现服务中的联动机制和闭环管理,更不要说形成团队协作发挥整体工作效能了。

二、建立第三方集中管理平台

1.实习生管理平台的工作目标。实习生管理平台由拥有资深教学管理经验的机构担当,作为企业和各院校联系的桥梁,是实习生服务的主体,承担生源信息提供、企业宣传、实习生招聘(补充)、现场管理、安全管理、后勤服务及教学计划实施协调等工作。其工作目标是将实习生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管理步骤、统一工作对接,并与公司及生源学校三方通力合作,实现一线实习生管理工作的职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2.实习生管理平台的主要职能。实习生管理平台归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完全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的年度人员计划及管理规范开展各项工作。第一,贯穿招聘流程:制定招聘实施计划,生源院校遴选,配合企业实施招聘初试、复试和体检;第二,办理入职手续:编制入职须知,参与组织入职培训,办理各项入职手续;第三,日常管理服务:人员管理,现场检查,车间沟通,状态分析,建立实习生档案;第四,生源学校沟通:建立无障碍信息沟通机制,发生问题及时响应并有效处理,教学计划实施的协调;第五,生源学校考核:对生源院校实习生流失、补充以及院校老师定期巡视、事务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反馈企业与院校;第六,办理退出手续:毕业手续,离职手续(离职面谈),配合企业过程流转;第七,动态资料统计:在岗实习生数据、异动状况,生源学校考核等报表统计;第八,管理工作研究:实习生流失分析,合理化建议及工作改善等。

三、多管齐下,强化实习生管理

第一,企业参照在岗职工的薪资、福利体系,专门为这一特殊群体设计了一线实习生津贴和福利待遇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为后续毕业转变为企业员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制定并逐年修订一线实习生管理办法,为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全过程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实习生发展通道,以实习期间绩效考核为导向,发展一定比例的实习生毕业后录用为合同制员工,同时结合9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实习生二次转正通道,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录用为合同制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校长

对于小学阶段的办学工作而言,教学管理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保障教学管理质量,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服务,才能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小学教学管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对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发展困境

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并结合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要求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争取能凸显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优势,促进整体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长管理的发展困境进行解读,发现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轨的情况,校长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开始引入全新教学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无法实现对先进管理理念的优化应用,教学理念和课程教学活动的整合效果不理想,导致出现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会制约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不利于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1]。

其次,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中没有认识到教师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增加了教师群体负担,导致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也会对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产生消极影响。

最后,小学校长在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教学评价改革的必然性,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思想,导致所做出的评价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契合度偏低,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做出客观的评判,影响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2]。

所以新时期要结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促进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在为小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教学管理服务的基础上,也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对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新时期,受到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境,无法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引,甚至会限制小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新时期要注意结合小学校长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增强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整体管理质量的系统优化。

1.为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学校的建设和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与经费保障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结合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就应该为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为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3]。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学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划,并且按照小学校长教学管理规划的内容完善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全面加强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建设,为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在小学校长教学管理获得充分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小学校长在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管理资源、为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创造条件,保证学校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2.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小学校长工作实践中,虽然校长也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并且为了促进本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探索,但是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缺乏人文性,无法有效激发全校师生群体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受到极大的限制[4]。新时期,小学校长在组织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身教学管理理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将调动师生群体参与教学管理的热情作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将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组织实践活动中,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征,确保所组织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得到学校师生群体的认同和肯定。此外,在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小学校长要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方面面,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解决当前我国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

3.对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小学校长在全面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只有对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才能发挥出校长教学管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创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5]。在小学校长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参考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管理改革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新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基本的目标,从课程优化和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角度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增加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的教学指导。

结语

篇10

关键词:教务管理习题同,多元分析,数据挖掘

【中国分类法】:G4

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思维转变,各大高校逐步扩大了教育规模,同时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务管理趋于复杂化,同时教务亟需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1]现存的教务管理系统虽然具备简单的存储、备份、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但仍有不足之处:

1. 堆积的大量历史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

2. 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未对管理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3. 对数据的多角度挖掘能力有所欠缺。

一、 教务管理系统概述

当前,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并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左右,但实际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 教务管理的含义

[2]教务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的教育管理是指“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的教务管理也称为教学行政,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和资源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设计管理,以检查、指导、测试、评价、咨询、报告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分析管理。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来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2. 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有效保障。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它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给教学工作以指导意义。

3. 教务管理的特点

当前国内外的教务管理都趋于“信息化、规范化、网络化”。教务管理应该明确责任,依章办事,有制度可依,且清晰无误。并能够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务管理的高效、有效进行。对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得教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二、 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

SPSS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分析统计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中的统计分析工具 Analysis Services 具有简单、易用、灵活的特点而广受欢迎。

1. 数据分析工具SPSS

SPSS 最主要的是统计功能,通过在教育系统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更加精准的掌握学生的情况,通过对教务系统中数据的多元分析,并将结果以图表功能简单直接的呈现出来。

2. 数据挖掘工具 Analysis Services

数据挖掘技术解决了拥有大量数据却无法有效利用的尴尬处境。数据挖掘技术是指从海量的、有污损的数据中提取人们尚未发现的消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为了发现有实际科学意义的数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决策树方法在数据库中运用信息论中信息增益的方式寻找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字段,并以树型结构分类或决策集合,产生规则和发现规律。

三、 学生选课指导模型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学分与自由选课相结合的制度,在提供学生兴趣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强度。只有在大量高质量的课程可提供的基础上上的选课制才是有意义。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是一个合格高校的基本责任。[4]学生盲目选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师的数量也盲目增加,教师质量下降显著,导致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2) 学校为学生准备的资料过于繁杂冗余,不够简洁,打击学生阅读资料的积极性。

(3) 课程介绍不足,导致学生望文生义,对课程不够了解。

学生必须修够足够的学分才能毕业,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一般有两个:平均成绩点数和获得的总学分。在学生选课子系统上加上学生当前总学分数和平均点数能够为学生选课情况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可以较少学生学科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课程。

四、 成绩分析模型

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有利于学校调整教学活动,为教育科研提供有价值的真实资料。对教务系统中的历史数据进行挖掘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其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服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学的应用对学生成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有利用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方便了学校相关部分的管理。在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五、 教学评价分析模型

教学评级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增加教师的教学的重视,提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老师,并没有对评价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本章通过SPSS中的聚类分析、绘图、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等功能,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教学评价分析模型。

通过对评价数据的聚类分析,提取出各个院系教师的评价数据分布图,从而对教学质量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评价。

六、 小结

本文对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利用SPSS统计工具及Analysis Services 数据挖掘工具对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取出对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集学生选课、成绩分析、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分析模型,为今后展开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