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主体的前提条件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traditional accounting from accounting treatment procedures, work basis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rom precondition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accounting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关键词: 环境会计;传统会计;货币;持续经营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raditional accounting;currency;going concern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169-02

0 引言

1990年,Gray在《绿色会计:Pearc后的会计职业界》的文章中提出了环境问题对会计的启示和会计界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掀起了人们对环境会计问题的兴趣,从而环境会计正式从社会会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环境责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它突破了传统企业会计单纯以利润为中心的模式,它对传统会计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那么它与传统会计相比,继承了什么,又创新了什么。因此本文就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联系与区别加以研究,旨在更好的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联系

1.1 两者的账务程序相同 传统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作会计核算程序,它不仅是对不同会计岗位、会计工作的前后衔接关系进行有机的安排,也是形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的过程。在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会计资料能够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并且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①现阶段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有五种分别是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帐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帐账务处理程序、通用日记帐账务处理程序。由于环境会计是针对环境资源的恶化而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因此传统会计的五种账务处理程序同样适用于环境会计。只是环境会计所填制的记账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不局限于用货币计量的数字表达式,也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文字叙述式。

1.2 工作依据相同 传统的会计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和统一的会计制度。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报表除了和传统会计一样提供给社会公众、债权人、现实或潜在的投资者、税务部门等外,还要向环境管理机构提供环境信息,以便政府了解企业对周围环境所做的贡献以及损坏程度,因此同样侧重于对外,所以环境会计和传统会计一样,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和统一的会计制度。

1.3 作用时效相同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借鉴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对企业中与环境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控制,通过将其确认为环境会计要是以及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计量和披露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②从环境会计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也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作用的时效和传统会计一样主要反映过去。

1.4 最终的目的相同 传统会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环境会计的目标是为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但是从企业本身而言,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并且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因此环境会计和传统会计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2.1 两者的对象不同 传统会计对象的研究,目前会计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将传统会计对象定位于“资金运动论”,即是对特定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资金及其运动过程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谓资金运动就是指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所构成的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过程。

而对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研究,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从微观方面来说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作出的补偿或获得的收益。从宏观方面来说环境会计的对象是鉴于近30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内涵和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扩展到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等诸多领域,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恢复以及自然资源,特别是可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说,在环境会计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研究,即使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以及与环境活动有关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也应该纳入环境会计对象的范围。

由此可见就两者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来看是传统会计只能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除了核算和监督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以外,还要核算和监督与环境活动有关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2.2 两者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环境会计基本前提条件则是在坚持传统会计四个基本前提条件下,对其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提出了新的含义。

2.2.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有些会计学者认为由于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界限,而会计主体正是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会计人员的责权范围,并强调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而环境会计理论要得以实施,其环境会计主体这个前提条件也必须具有该层含义,同时又不局限于该层含义,环境会计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考核和报告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会计环境的影响。而对会计环境的影响,必然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单位和个人,因此环境会计的主体延伸到企业及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经济组织、政府和其他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组织。

2.2.2 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会无限期的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停产倒闭。环境会计则是在持续经营这个前提条件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既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还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持续经营,有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会计信息,以公平分配和使用自然资源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资源基础不会枯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来分析和反映环境会计要素的内涵,其资产涵盖到环境资产,负债涵盖到当代人对未来世代人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代际欠债”能够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并且按照社会利润来评价企业,进而可以正确的评价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2.2.3 货币计量 传统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这个前提条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只局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活动。但是环境资源由于存在商品和非商品性两种形式,对于森林覆盖率、草场质量、空气质量改善度以及沙尘暴强度和频率等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不仅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并且用货币计量也不能说明问题,因此,计量存在模糊性。这充分说明了环境会计不能单纯的以货币来计量,必须辅以其他计量单位,即环境会计可以采用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形式,对于环保设备购置、三废处理费用以及水土流失治理费用等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尽量采用货币计量;对于可以采用实物指标、技术指标以及环境质量化指标的单独编制附表等形式来反映;对于其他一些无法量化但是能够影响用户重大决策的定性信息,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而使得环境会计采取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指标计量为辅的多元计量假设。

2.3 两者的原则不同 对会计事项予以确认和计量时所依据的规则即为会计原则,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对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予以规范。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原则。但是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原则除了具有以上原则外,还要遵循适用于环境会计所特有的会计原则。

2.3.1 社会性原则 此原则是要求企业在考虑业绩的时候必须站在社会会计的角度,因此,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充分揭示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

2.3.2 强制性原则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很难主动地披露完全的环境信息,但是环境事项的性质又关系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为了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国家应当颁布与环保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会计法规和制度,并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严格执行这些法规和制度。此外,在公布报表时必须全面公正的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污染损耗等情况,要求企业真正做到“谁收益,谁负担”。国家政策和法律要对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定予以约束,在对环境会计进行核算的时候要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要求。此外,通过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强制企业充分披露环境会计,在公布报表和提供会计信息时要求全面公正的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故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

2.4 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传统会计的理论体系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环境会计发展至今才30多年的历史,虽然随着各国立法的加强,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以及环境会计的不断实践,环境会计逐渐趋于完善,趋于实用。但是关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各国还没有达成共识,从而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十分重要。总之,会计环境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环境会计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会越来越大,环境会计也一定会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王朋才.账务处理程序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09(1).

②罗喜英.从环境会计看环境经营的有效性―以理光集团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参考文献:

[1]赵贺春.环境会计对象探究[J].财务与会计,2003.

[2].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基本假设的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基本假设 内涵 外延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大批的国外学者开始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研究,我国从80年代起向国内介绍研究成果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但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仍没有被纳入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影响了外部投资者的相关投资决策。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基础的会计假设问题。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前提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传统会计的假设是从会计实践中来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有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缺乏有组织地协调开展,因此,现在还谈不上能有效地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组织人力资源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即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带有超前性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也带有一定的超前性。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与传统会计基本假设一致的问题上。完全脱离传统会计假设而提出的主要有“一假设论”、“三假设论”、“四假设论”和“六假设论”等多种观点。至于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的关系问题,阎达五、徐国君(1996年)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是建立在传统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会计除了遵循一般的假设外,还应有的三个假设: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人力资源决策不可缺少的。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就隐含着与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不能简单地完全继承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重新认识或适当扩充后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相对而言,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现阶段,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在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必要的补充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是易于理解和可以接受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的,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在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都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围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开展会计工作,不仅要求将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严格区分开来,而且要把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力资源产权的最终拥有者,但一旦与企业签订合同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后,通过人力资源产权的交易,企业就拥有或控制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工作时间表内企业能够运用使用权和处分权,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源己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如果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需要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产变化的信息,那么企业应当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有关人力资产的取得、开发、使用的信息,提供这一资产的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应当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从而也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向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同样也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这一工作也是围绕着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开展的,同样也应将这一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的信息与其他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信息区分开来。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既定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使企业在会计信息收集和处理中所应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保持稳定,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持续经营这一前提,要求组织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及其未来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保持人力资源有用性和高增值性,还要长期不断开发、丰富和发展。它也使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如人力资产的计量和人力资本权益的确立、有关支出的摊销期限的确定等,都是以持续经营的假设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是连续进行的,但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能等到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结束,各项资产都转化为货币资金、各项债务都清偿完毕后才进行结算工作和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人为地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每一个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进行会计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来说,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同样也要进行会计分期,也要对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的数量进行核算,确定在该会计期间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权益的变化等。会计分期还为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提供了较为恰当的时期范围,也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在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内合理地评价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分期既可按传统的日历年度,也可按劳动者与组织的契约期或合同期来划分会计时期,在预期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 

 

四、货币计量假设 

篇3

一、会计对称准则与公共信息会计内涵

(一)何谓公共信息会计

提供给整个社会全方位且立体动态的微观会计主体经济活动情况是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目标,它是信息仓库平台,从而让信息使用者可以自行收集所需信息。在信息化与准则同一化的大前提下,公共信息会计是我国本土会计理论的新的创新。就算在完美技术保障下,受到现实中因差异的会计主体类型、业务所致问题,构建国家统一公共信息会计信息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会计对称原则

根据不同性质的会计对称原则,静态与动态对称是会计对称准则的两种形 式。经济业务背景相同是静态对称的前提,在对此业务执行初次确认与计量时,会计主体内部的逻辑思维与论述方式务必保持一样。动态对称是经济业务相同为前提条件,会计主体虽不相同,但在时间确认、对应项目确定、金额与经济说明确认等方面,保持一致性。把静态对称与动态对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动态对称的关键点就是与会计业务挂钩的不同会计主体,在处理业务时有着相同的方法。静态对称的关键点企业内部需一视同仁处理同样的业务。

二、会计对称准则与公共信息会计联系

(一)相同目标

把两者处在同一平台上,公共信息会计与会计对称原则有着一致的目标。

就长期来说,除了会计主体同部体现会计对称准则外,其适用范围还扩充至企业主体、政府部门、非营利性机构及以上各主体间,从而以此为平台,可以把微观会计向中观主体延伸,直至构成宏观主体的会计信息,从而可以避免由不同的确认手段、确定依据与统计手段,以对产生的微观与宏观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目的是构建国家统一会计信息系统,把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机构与个人统统归到此处理范围之内。通过专用设备,把活动主体实际运营当中所出现的不同的经济活动信息完整地传入到国家统一会计信息体系当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平台,汇总不同层级汇集点的会计数据与不同主体的会计数据信息。构建全社会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对称准则与公共信息会计的共同目标,只是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会计技术是会计对称准则的落脚点,搭建宏观体系是公共信息会计的关键点所在。

(二)外延一致

先静态再动态对称是会计对称准则的实现手段,从微观推进到中观,最后到达宏观。这一运行手段让长期以来的微观范围得以彻底被打破,从小到大延伸范畴,可以从客观角度出发,更好体现实现操作性能的手段。公共信息会计原理是实施的参考依据,打造出的国家统一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成为一个平台,体现层级不同的财务报告情况。会计对称准则与公共信息会计两者具有一致的经济主体外延。

(三)技术前提一致

会计对称准则与公共信息会计得以达成的前提就是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依托发达信息化技术,就可让社会对帐成为现实,利于内外部审计人员查找错误、舞弊行为,可以实现低成本的线索追溯。实现公共信息会计就更要以发达的信息化为依托,而打造的国家统一会计信息系统是融合产物,即会计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处理、会计 报告与信息验证是系统平台建设的关键点,而实现这些目标就离不开发达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因此,要让公共处信息会计信息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技术支撑。

三、会计对则准则是公共信息会计完成核心

(一)核准信息步骤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中核准信息涉及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段分析微观会计主体间交易信息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第二,研究分析如何实现科学化、合法化与效益化微观会计主体内部各经济信息。核准信息过程中,会计对称是关键要素之一,严格牵制交互与稽核。要让核准具有可靠性,遵循对称原则实现的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双方或多方的对称信息是否一致,来确定微观主体间交易的可靠性。只有双方或多方的对称信息具有一致性,并且合理合法,就可成功比较信息,信息资料就可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当中。此步骤可以预防同一交易被交易双方或多方实施不同处置。

(二)会计处置步骤

经过核准信息步骤的信息到系统当中后,再由微观主体执行会计处置。会计处置以准则为指南,确认、计量与列报经济交易与事项。目前会计准则是以有限对称为基准,建议把对称范围扩大,把对称程度更加严格化。运用对称,除了让具体会计准则得以简化,也可准则框架与执行更为优化。简化与优化对称可以实现目标:第一,条理化原则构架,明确质量特点,减少原则容量。第二,减少会计人员培训成本。第三,减少会计信息造假与作弊行为。第四,减少监督管理成本,监督管理部门自成体系的内部机制,可以更好减少监督管理成本。因此,处理会计时,如果严格执行会计对称原则,就难难透明化信息,信息也无法对称。只有严格执行会计对称,方可打造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

四、达成公共信息会计措施

(一)实现层次

会计对称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某个远期目标,参考会计对称准则,达成公共信息会计。以会计对称原则范围角度作为出发点,主要涉及对称与会计信息平台维度。对称维度由三种不同程度构成,第一,微观范围,也就是静态对称,主要与同一主体内部开展,包括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企业。第二,中观范围,包括不同交易主体,即企业,它们之间的对称。第三,宏观范围,包括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企业。

(二)实现手段

实现会计对称的公共信息会计的基础与核心就是实现微观层面的对称原则。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对完成方法进行研究。就理论而言,需要以制定准则的标准制定会计对称,以实施普遍准则的方式去执行会计对称,对原有准则架构与事项进行调整。优化原则架构就是让广义的对称概念与架构保持一致性;优化原则事项就是使用严格对称的会计方法,开展逆向的交易业务。向全球宣传对称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思维,投入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讨论之中,通过讨论以求进步,并对国际会计规则制定导向产生影响。从实践角度出发,依据“找寻对称缺失―探究原因―科学处置”的思路,列出现行规则中不对称的条款,弄清楚产生对称缺失的缘由,掌握相关利益方的诉求,慢慢剔除因不同的职业判断、监管目的、计量属性与会计主体所致的对称缺失,从而找到恰当的处理每笔会计对称业务的有效方法。完成微观对称之后,如果有法律、监管或技术等条件的保证的前提下,可以扩大对称的外延至社会的会计主体,以为打造国家统一会计信平台奠定良好基础。

篇4

关键词:网络营销;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出现了借助于网络进行商业营销活动的网络公司。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会计决定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网络营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会计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要作出相应改变来适应网络营销的需求。

一、财会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网络营销活动对会计基本理论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会计理论是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会计基本理论就是最初级最基本的会计知识,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概念。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当会计假设与会计面临的客观经济情况相符合的情况下,会计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能得到运用和发展。随着网络营销活动的诞生,造成会计假设的范围限制性暴露无遗,当然,创建在会计假设根基上的会计原则必须作出相应变革。

1. 网络营销活动对会计假设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网络经济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及时总结新的经济环境给会计假设理论带来的影响,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现代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把会计处置的数据和供给的消息,严厉地限定在这一特定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它界定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活动十分普遍。网络公司拥有会计主体的两大特点:拥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独立控制支配的资本,对其支配的资本和营销行为承担责任。由此观之,网络公司的诞生没有影响会计主体的内涵,只是影响了会计主体形式的变换,加大了会计主体的扩张,在网络时代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较为合理。

②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作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因此它所拥有的资本将在正常的营销过程里被消耗或销售,它所负担的债务,也会在同样的过程里被清偿,即该假设解决了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变成一种模式,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随时发生,使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再加上网络公司即分即合、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决定了以持续规划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要地位逐渐受到了非持续规划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衅。如果企业不能持续规划经营时,必须丢掉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变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步骤。

③对会计分期假设的作用。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其优点在于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可比性。而网络公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且在交易完成后就解散了,会计分期是否还有必要,值得质疑。因此,应将网络公司的营业期间当做会计期间,当一项贸易完成后即汇报一次会计陈诉。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使得及时编制报告成为可能,且在任何时间上信息查询者都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财务汇报,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终结。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划定上可以变为:当有需求时可以实行不等距会计期间核算。

④对货币计量假设的作用。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划定了会计的计量办法,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利用货币来反映。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资本运作的加速,资本决策往往在瞬间确定,增大了会计主体所面对的货币危险,打击了货币稳定假说。另外,简单用货币计量供给的会计信息,渐渐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些很难用货币计算,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情况、地理处境等,这些都在财务报告以外。因此,应该改变计量办法,增加会计报告的内容,为查询者供给较为完整的会计消息。

会计假设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情况不断改变,会计假设也应该随时修正。在网络经济时代,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有所增加;会计分期也可用非等距交易期间代替;货币计量在坚持币值稳定的假设下逐步增加非货币信息。

2. 网络营销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①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作为确认的基础,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会计原则。它的实践依据是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分离。由于网络公司的交易迅速,跨地区、跨国家交易很容易实现,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没有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此时,权责发生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网络公司应该采取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收支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根基。

篇5

    一、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着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枣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篇6

论文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会计学的新领域。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要在突破传统会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并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本文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其次,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新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又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第一,在价值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人前的评估、加人过程的整合和加人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另外,价值链联盟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将提出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第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从而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第二,关于持续经营假定。在价值链中,会计主体存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定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第三,关于会计期间假设。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会计模式,实时报告成为现实,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再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3、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间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系。

(2)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3)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4、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第一,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第二,实时动态。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由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篇7

    论文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会计学的新领域。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要在突破传统会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

    1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1 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1.2 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2 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2.1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2.2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2.3 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2.3.1 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间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2.3.2 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2.3.3 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3 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3.1 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第一,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第二,实时动态。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3.2 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

    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由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3 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

篇8

摘要:本文针对电子商务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首先概述了电子商务的类型以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现状,进而详细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实务的影响,并结合对会计发展趋势的探究提出了会计的管理改革应对策略。

关键词 :传统会计;电子商务;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电子货币以及数字货币的结算方式,更是直接冲击了企业的传统会计模式,在这种形势下电子商务倒逼传统会计模式改革完善,这也是确保会计工作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分析

1.电子商务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影响。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的基准点。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会计目标重点是围绕着受托责任论展开,委托人重点明确其财产是否得到有效的管理保护,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除了资金以外,网络以及信息知识也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在确定企业的会计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投资者以及债券人的各项信息需求,因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目标更加强调的是受托责任论与决策有用论的并存。

2.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整个会计理论的基础,也是开展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电子商务环境下,在会计主体假设方面,虽然会计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与不确定性的特点,但是虚拟企业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存在,因而会计主体自身本质没有变化;在持续经营假设上,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通常较多的是以临时性的经营组织存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企业,同时也可能短时间解散,生命周期短,因而这就对持续经营假设内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会计分期假设上,同样是由于经营组织的临时性,因此会计分析已经没有必要,一般要求在交易活动结束后即编报财务报告;在货币计量假设上,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的瞬时性,因此在货币计量上也将逐步的演变为电子货币形式的计量假设。

3.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会计中的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递记录,以及各种商务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合同、电子会计凭证、电子支付等等,都依赖于各类电子信息数据,因而对于会计信息的完整、安全、机密与可控性要求更高。

二、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

1.对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会计实务中会计报表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并对会计报表的附表与附注等信息补充要求相对较为全面;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会计的网络化,信息的及时性大幅提高,财务会计实时报告成为发展趋势。在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上,传统会计模式下的企业经济活动、原始凭证填制、凭证审核、会计账簿生成、会计报表编制以及信息使用等流程将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会计账簿的生成,将主要依赖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数据库对于各种电子单据的及时整理汇总。

2.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向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传统会计模式下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着披露形式单一化、信息及时性与可靠性不高、对新业务的客观反映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些将出现较大改善,特别是将会实现财务会计报表的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进一步打破时空的限制,信息的披露更加充分,财务信息质量也更加有保障。

3.对权责发生制以及配比原则的影响。目前在企业的现行会计制度中,普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对于电子商务环境而言,由于虚拟企业主体存续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因此很少存在着跨期摊配问题,也没有必要进行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更加合理。在对企业配比原则的影响上,传统会计模式下要求企业的当期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比、互相配合,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更加注重强调是虚拟企业主体合作各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合理分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应对分析

1.逐步完善会计网络化的建设。在客观条件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会计行为出现了时效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而且会计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程度更高,同时与此相对应的财务会计软件的集成化、智能化与多功能化更加完善,这都为会计网络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在客观需求上,电子商务化条件下企业运作速度进一步的加快,信息流、资金流协同管理要求标准更高,适应这种形势,必须提高会计网络化的建设水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构建网络化的会计体系,依托网络环境来实现各项交易活动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依托会计网络,实现对各类财务会计数据的远程监控以及资金的统一集中调配,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主体集中化管理水平。

2.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电子商务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就有着电子化、自动化、实时性的特点,而且交易的全过程是以网络为基础开展的,因此对于财务会计系统的安全稳定、数据传输存储的真实完整等要求更高,提高安全性成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新要求。首先,在系统方面,重点是解决电子商务交易中会计处理的服务器、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安全问题,避免信息数据的泄密以及失真等问题。在会计交易对象、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重点需要通过采用防火墙技术、加密和认证技术、数字签名等确保所有交易活动的安全可靠。

3.优化电子商务会计系统的设计。对于电子商务会计业务流程的处理上,也应该结合电子商务会计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具体而言,在电子商务会计系统的功能设计上,应该涵盖凭证处理、数据处理、数据查询、报表打印、图表统计、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设置等相应的功能模块。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数据处理、查询以及统计分析。对于凭证处理,完善录入、复核、修改以及记账等功能;在数据处理与查询上,确保登账、结账、凭证账目查询、修改痕迹查询等功能实现;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则需要实现各科目数据统计、业务走势分析、资产对比以及同期比较分析等对应的功能。

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的会计外部环境以及会计工作方向都带来了本质的变化,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应该紧跟新的商务模式发展,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对于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的影响,并探究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会计发展新方向,不断的完善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以适应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晓素.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产生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10(31).

[2]刘晓静.电子商务时代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篇9

一、虚拟企业与传统的在会计有如下特征

(一)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界限模糊化,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虚拟企业是临时的企业联盟体,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在法律意义上不是一个实体的企业法人。虚拟企业的成员为了超常目标而聚集,超常目标达到便解散,是新型的企业联盟体。因此,虚拟企业存在于网络中虚拟空间,作为会计主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是“相对会计主体”,。虚拟媒体空间跨越了现实中的地域行政区划的界限,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

(二)虚拟企业中的企业组成成员是不断变动的,会计的前提条件和相应的会计原则均了发生改变虚拟企业为共同的超常目标进行结盟,这种联盟当合作的超常目标达到便就会宣告联盟结束,虚拟企业便就会立即解散。虚拟企业中企业成员也是具有流动性的,合作中有的企业达不到目标的要求就会退出,新的企业就会加入。因此,持续经营对虚拟公司是不能适用的。由于持续经营会计前提不再适用,我们可以将超常目标项目的经营期间作为会计期间看待,这样有以下优点:首先能使超常目标项目的账务处理保持一致性、完整性,避免了跨期摊配等过程中人为调节账务等问题;并且超常目标项目就是一个项目,其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的问题,便于虚拟企业区分超常目标项目与其它项目的收入与成本、费用,有利虚拟企业的清算。另外,在一项超常目标项目完成后编报一次会计报表即可满足虚拟企业及企业成员的管理的需要。由于持续经营不再存在,会计分期这也就不再存在了,因此也没有必要按会计分期进行。虚拟企业由于解散随时发生,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由于虚拟企业只有一个会计期间即超常目标项目从开始到完成的期间,不存在上期接转本期、本期接转下期的问题,公司的收支均在同一超常目标项目期间完成,显然此时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原则也就没有必要,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则的会计原则比较合理。虚拟企业应按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确认当期已经实现的收支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以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核算可以更好地反映超常目标项目从开始到完成的期间的现金流量。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呈现出短暂性特点,货币稳定将更符合实际。因为在虚拟企业的超常目标项目在可以在极短的经营期内完成,币值在极短期间不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因此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币值的变动,相反,货币稳定这一前提条件更符合实际。由于虚拟企业持续的时间短,历史成本计价这一会计原则也就没有必要。虚拟企业持续的时间短,由于清算已经是非持续经营了,历史成本不能反映企业清算的信息;使管理当局不能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也使会计提供企业管理的职能无法发挥。故虚拟企业应按现时成本计价。

(三)虚拟企业是建立在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企业合作,要求能同步共享超常目标项目的变动的情况,即要求以实时的财务会计报告代替定期财务会计报告虚拟企业在网络上进行数据的交换,虚拟企业就能发挥比传统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传统的定期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不能满足虚拟企业对超常目标项目上协调合作的要求。变化的环境使财务会计报告的定期报告系统很难达到财务会计报告要求的时效性;要能同步反映超常目标项目上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以必须要以实时的财务会计报告代替定期的财务会计报告。

(四)虚拟企业运用并行工程来分解和安排各个参与企业要做的工作,使会计核算按工程的不同分工分别在各参与企业分别在超常目标项目上进行核算虚拟企业在完成在超常目标项目时,按照并行工程的要求,将超常目标项目被分解为相对独立的超常目标工作模块,使会计核算按并行工程分别在各参与企业的超常目标工作模块进行。其成本核算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个成本核算模块最终的互相衔接,既促进了各参与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又保证了虚拟企业整体成本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

二、虚拟企业在财务上有如下特征

虚拟企业中有一个核心企业,要以该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主,是虚拟财务管理的中心,通过网络对各个成员企业的虚拟化的财务管理进行集中协调,各个成员企业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协调、管理、共享。虚拟企业在财务上有以下特征:

(一)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使传统的企业界限模糊化,财务管理“虚”与“实”并存从形式上看,虚拟企业在财务管理“虚”与“实”并存。虚拟企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不具有实体组织。传统企业的产、供、销功能在虚拟企业都存在,但虚拟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产、供、销功能的职能部门,但必须有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功能,虚拟企业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它是内、外的财务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来参与财务管理与财务决策。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在各个成员企业是一种扁平化的结构,以适应各个成员企业的横向财务管理,这使很多中间财务管理环节和财务管理层次减少,使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

(二)由于虚拟企业中的企业成员具有流动性,所以财务管理有阶段性、延伸性、灵活性的特点首先,财务管理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虚拟企业是在市场产生新机遇时,为达到超常目标时组建的,随着机遇的发现而组成,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终结而具有阶段性,因此其财务管理也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完结而有阶段性。然后,财务管理在时间上具有延伸性。一次成功的合作带来的好处能成为下一次继续合打下基础,各成员企业可建立或短或长的合作关系,因此其财务管理在时间上也有延伸性。最后,财务管理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灵活。通讯和网络,使成员企业之间可以根据新机遇立即执行某种任务,为达到超常目标时组建,随着超常目标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关系,从而互利合作关系变得灵活、高效,所以在各成员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也有灵活性,但应注意必要的约束。

(三)虚拟企业是建立在以网络条件下的企业合作,其财务管理的方法以网络财务管理为主虚拟企业以互联网、内部网的条件下,为追求单靠一个企业能力达不到的超常目标而进行的企业合作,其财务管理的方法也要以互联网、内部网的网络财务管理为主。网络财务管理从空间上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进行零距离的管理。网络财务管理从时间上看,成员企业与成员企业、成员企业与企业外部都可以资料进行实时传递、实时化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财务管理从使用的媒介来看,电子及磁介单据、电子货币、电子及磁介报表将普遍使用。特别是电子货币的使用,能大大提高资金的结算效率,加快货币资金的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果。总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实时化,是实现财务信息零距离传递,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活动。

篇10

1.1现代企业会计概念分析

企业会计的概念是指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收益损失情况,主要表现形式是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中,会计工作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企业的财产状况。企业管理者要清晰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1.2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特点分析

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总结企业的财务和现金账目状况,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现代企业会计工作有自己的特点,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利息收支之间的核算。利息收支状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存款、贷款以及利息收支等问题。企业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行需要经济的支持,而经济制度的确立则因债权的产生而产生。其次,手续费的收支核算。手续费的收支主要是企业通过办理各种金融业务,这些业务能够直接的产生手续费。在企业中,要把收支看成是不同的个体进行分别核算,而不能把手续费当作支出,如果某一些工作,有特殊的规定,那么必须对手续费进行入账核算,再按照已有的特殊规定进行提取和使用。最后,备抵性准备的核算。在会计工作中,备抵性主要是指企业中的坏账准备、呆账准备和企业风险投资准备。会计工作中的坏账准备涉及应收保费和应收分保的账款余额,把这些账款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提取准备。贷款呆账准备主要是从金融企业出发,并且根据金融方面的相关法规,按照贷款余额所做的准备工作。投资风险准备是企业按照已有的条例,按照投资比例提取的风险准备。从以上论述的会计工作特点可以看出,企业的金融风险准备与企业的长期发展都与跨级发展息息相关。会计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拥有自己的特征,应该把这些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学习,全面分析会计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

2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2.1企业会计工作在管理上的缺失

很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因为涉及资金流转和现金支配,所以受很多企业中领导干部的干预,在企业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会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对会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样,会计工作在一个相对散漫的环境下很难有较大的价值突破,这种情况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2估算价格的缺失

一些企业在考虑当前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将成本和利润进行很好的规划,缺乏对企业整体发展的思考,企业要想壮大,在社会上的位置得到提升就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已有商品的成本和利润给出最佳的经营方案。会计和企业其他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工作才能让企业在进步中不断成长。

2.3企业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

会计工作需要专业性非常强,必须做到持证上岗,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因为人才缺乏,节省开支,便雇用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证的人员去开展会计工作。这些员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会计基础知识,不清楚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责,对企业资金流转缺乏判断,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为企业作出正确决策带来了不便。会计工作人员的这些缺陷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4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工作展开的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提升现代企业会计工作水平必须使企业领导对此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中,领导对会计工作的意识不足,就不会清楚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中所起到的预测和控制作用,同时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这样会极大地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能够使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关于提升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建议

3.1改革企业中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绩就要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战略管理和部门合作,并且每一个企业都要去适应目前的市场运行状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和进步的战略举措,积极加强技术创新,争取在同行业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市场地位。而会计工作也需要与企业一同改革进步,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要用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新核算方法的学习中去,不断更新传统的计算方式,为企业各项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在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争取使会计工作向着智能化的道路发展。由此,企业要用积极的态度,创设条件,建立起与当今市场情况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

3.2加强会计工作的服务主体认识

会计主体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法律责任并且可以自主地进行调配资金的实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中,会计工作要得到有力拓展必须明确其服务主体,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不仅仅需要服务自己的主体,同时也服务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相关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服务主体是会计工作展开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主体才能明确任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运行效率才会更进一步,其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升。

3.3对企业财会工作的重心有明确认识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工作贯穿整个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关系到企业经营效果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战略举措。在现代企业中,要把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中,财务部门要编制好责任预算工作,对企业经济指标的运行状态有所控制,使观察、预算、控制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预测出企业财政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好解决财务风险的准备工作。同时,会计部门还要积极制定新的目标,把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财政损失。

3.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仅包括专业素质,也包含人文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而会计人员的人文素质关系到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在企业中,要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统一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作用,才能更加积极地为企业服务。因此,提升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