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变更管理流程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时变更管理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核电站;文件控制;质量保证
核安全重于泰山,为了保证核电厂的安全,必须制定和有效地实施核电厂质量保证总大纲和每一种工作(例如厂址选择、设计、制造、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的质量保证分大纲。《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自1991年7月27日起实施,文档工作者将尝试解读规定第4章文件控制在核电站的执行情况。
1 文件的编制、审核和批准
必须对工作的执行和验证所需要的文件(例如程序、细则及图纸等)的编制、审核、批准和发放进行控制。控制措施必须包括明_负责编制、审核、批准和发放有关影响质量的活动的文件的人员和单位。负责审核和批准的单位或个人有权查阅作为审核和批准依据的有关背景材料。
以上是规定要求,即工作执行之前必须有文件,体现了核电站按程序办事和凡事有章可循的安全文化,文件的编校审批流程需被严格管控,编校审批工作须有相应授权的人员负责,文件的生效过程需被记录和被查阅,文件的分发范围需全面且受控。
核电站中,文件包括程序、细则及图纸等,均须有相应的管理规定去规范每一类文件的封面模板、封面要素、内容要求、编码结构等,保证了文件的格式统一和文件的检索唯一性;规范文件的出版流程,如一份管理程序的生效过程:编写、校核、会审、审查、文档审查、质保审查、批准、,每一个环节都须有相应级别授权的人员负责,例如:
须建立文件生效和存储的信息系统,系统详细记录文件生效的每个环节,包括处理时间、处理人、评注信息等;文件出版后根据活动需要受控分发到相关的单位或人员手中。
2 文件的和分发
必须按最新的分发清单建立文件和分发系统。必须采取措施,使参与活动的人员能够了解并使用完成该项活动所需的正确合适的文件。
以上是规定要求,即文件在出版后就应迅速的进行流转,分发到相关的人员手中,为了保证高效分发,需提前建立文件标准分发清单,并有相应的支撑文件分发功能的系统。
核电站中,文件在出版后就需在一定范围内被知悉或被执行,分发对象准确和分发效率尤其重要,分发清单是指根据文件的编码、产生部门、分类等属性对应出需要分发的部门,最好是把这些信息对应匹配到系统中,当文件经过导入、著录、复核等步骤后就自动根据分发清单显示需要分发到的部门,经过人工再次审核确认后分发出去,同时以邮件方式通知该部门所有人员,分发清单例如:
当然分发清单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持续的维护,根据分发对象的调整及时更新清单,文件分发还需根据分发对象的要求进行电子分发或纸质分发,电子分发效率固然更高,但纸质分发更方便现场的工作。
3 文件变更的控制
变更文件必须按明文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审、批单位有权查阅作为批准依据的有关背景材料,并必须对原文件的要求和意图有足够的了解。变更的文件必须由审核和批准原文件的同一单位进行审核和批准,或者由其专门指定的其他单位审核和批准。必须把文件的修订及其实际情况迅速通知所有有关的人员和单位,以防止使用过时的或不合适的文件。
以上是规定要求,即文件变更包括文件的正常升版、文件的取消,文件升版和文件取消都需进行和文件生效一样的审批流程,由原审批人员或同样层级授权的人员审批,文件在升版或取消后需及时分发到与原文件相应的文件分发范围中。
篇2
摘要:2006年长沙市主城区的城镇地籍数据库正式建成,2007年基于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的长沙市城镇地籍变更开始实施。半年多来,长沙市城镇地籍日常变更以行政审批为依据,结合电子政务办卷流程,将变更实现在办卷的各个环节,建立了地籍调查库和土地登记库,并真正实现了图文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
一、前言
长沙市国土资源局从2004年开始对长沙市主城区198平方公里的城镇地籍开展调查,到2006年年底数据库全部建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已稳定运行2年,与电子政务办公系统集成的业务处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也于2007年年初开始正式试运行;同时随着长沙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各种形式的变更、出让、出租等越来越频繁,城市土地、房屋权属和地面建筑设施变化非常大。根据土地管理的需要,每当现状发生变化时,必须将最新信息采集到地籍数据库中,形成最新的现势库,同时为便于解决纠纷,所有变更前的地籍信息要作为历史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予以保留,以便将来能够进行数据的历史回溯,在系统中直接显示查询有历史记录以来的任意时间的现状。因此,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城镇地籍变更机制,及时变更地籍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现势性、完整性,以便充分发挥地籍数据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城镇地籍变更技术平台
长沙市城镇地籍变更,以电子政务系统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为平台,结合C/S和B/S技术方式,有效集成地籍业务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流程,通过业务和数据驱动,将图形、属性、文档数据和操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OA、MIS、GIS一体化管理办公。在B/S端,采用ARCIMS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里空间数据,办卷人员可以实时定位到与案卷关联的宗地,浏览图形并查询相关属性,然后对数据进行行政审核(见图1);在C/S端,以ARCGIS为平台搭建城镇地籍业务系统,数据处理人员在此查找出待办的案卷,并对与之有关的宗地进行变更处理,记录变更台帐(见图2)。
采用世界公认最优秀、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大型网络数据库ORACLE进行数据管理。它支持不断增长的负载需求,能够提供在运行GIS海量数据所必需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易用性。充分保护、合理储存系统数据,使用户可以高效率的获取信息。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SDE)访问GIS数据,以一种连续的、无缝的数据库管理大型地理要素,提供了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操作的数据库服务。
(图1)B/S端地图浏览
(图2)C/S端地籍变更操作
三、城镇地籍变更内容
以地籍变更调查为依据,通过行政审批过程进行。城镇地籍数据变更内容包括:
属性变更:包括权利人属性(更名、更址)、土地客观属性变更(权属、土地用途、四至、使用权类型、土地使用权面积、出让条件等)。
图形变更:地籍要素(行政界线、地类界线、界址线、界址点、宗地、块地、规划路幅等)和地形要素(控制点、房屋、独立地物、绿化、道路、水系、围墙、管线、高程点、等髙线等)。
四、城镇地籍变更步骤
长沙市城镇地籍变更采取日常地籍变更为主,定期变更为辅,日常地籍变更通过日常行政办公、办卷来实现,变更步骤穿插在电子政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长沙市国土局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制定了地籍数据库日常变更实施方案,对变更的步骤、内容都做了详细规定。
一般程序是:申请收件地籍调查权属审核审批缮证数据处理归档。
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流程:涉及外业测绘的业务流程分为咨询调查阶段和申请受理阶段(如土地确权登记);如果不需重新测量的业务则直接进入申请受理阶段(如个人住宅登记)。
(图3) 咨询调查阶段流程图
(一)咨询调查阶段
咨询调查阶段主要是完成地籍调查。测绘院在接到测绘任务后,项目负责人外业测业、内业处理后,经质检室人员生成临时图层,并把相应的测绘成果表、勘测定界成果表导入电子表格,区分局或地籍处工作人员审核后,随业务卷宗进入申请受理阶段(见图3)。
(二)申请受理阶段
(图4)申请受理阶段流程图(修改)
案卷在第二次进窗进入申请受理后,则转入正式行政审批办卷。
1.申请:土地权利人或土地权利变动当事人提出申请,并按照业务办理指南提供必要的文件资料,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总窗口审查人员对申请的内容和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
2.收件:总窗口受理人员按照一卷一宗的原则办理土地登记申请业务,并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将资料收集齐全,移交扫描处理。扫描人员将有关的资料进行扫描,作为电子档案。案卷关联人员关联案卷与地籍数据库图层,如果涉及咨询调查或有测量任务的登记,则关联临时库,否则关联现状库,并建立关联登记台帐。
3. 权属审核:总窗口受理的案卷,进入正式的行政审批过程。土地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资料和地籍调查成果进行审核,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审批表第一页的基本情况可以由系统根据受理签报表和地籍调查表自动继承。土地登记审批表是更新地籍调查库和制作土地登记卡的依据,因此地籍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地籍调查人员移交的土地登记申请资料和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后,严格按照权属审核的内容,在土地登记审批表里填写权源证明文件和审核意见。
4.缮证:案卷流转到制卡制证环节时,工作人员参照临时库完成现状库的及时变更,根据土地登记审批表更新地籍调查库,打印宗地图等。缮证环节也是注册环节,制卡制证人员根据现状库打印土地证、土地登记审批表,建立土地登记卡,生成图形变更登记台帐。全部工作有专门的质检人员负责审核、监督。
5.数据处理:对正在办理的业务按土地登记理论的业务分类要求进行归类;个别特殊业务的数据处理入库,如根据个人住宅土地登记数据更新分户登记数据,建设用地业务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从城镇地籍系统里导出数据,并同案卷材料一起移交测绘院,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库的变更;文件资料的补充扫描等。所有工作在数据处理办公室内部自循环,质检人员进行把关检查,所有工作建立相应台账,以备核实。
6.归档:数据处理完后的案卷移交给档案室进行归档,工作人员将所有的原始材料整理、装订。并根据土地登记审批表里的地籍号,按照一卷一宗的原则,将装订后的案卷归档到每个区的特定街坊,建立案卷总编号宗地号档案号一一对应的台帐。
五、总结
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 工程变更管理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变更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在工程中,由于设计缺陷、承包方提出的合理建议、在施工中建设方对项目的功能或设计标准更改、承包方在施工中为了追求利润以变更为借口提出变更、合同外新增项目或者内容、或者施工现场条件的更改等原因,造成了在施工中工程变更数量大幅增加、合同价款增加超出控制范围、变更资料处理不及时、变更内容不完善、工程索赔大量增加、变更处理不按程序办理等一系列问题。缺乏对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变更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工程的造价、工期、质量和安全等,给现场的管理者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难度。
虽然国家和省市相应颁布了各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相关各方也制定了各种制度条款来约定,但往往不尽人意,问题仍大量出现。随着工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时代的到来,如何对工程变更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
一、工程变更的定义及内容
工程变更,指的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生产的产品所构成的零件进行的变更。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1】。工程变更根据提出的责任方不同可以分为发包人提出的变更、承包人提出的变更、监理人提出的变更、设计人提出的变更等几部分。
(一)设计变更
因前期决策或者勘察设计缺陷,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文件在施工现场难以实施,无法按图施工等原因,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有设计差错或遗漏,需要更改设计图纸。此类变更由设计人出具设计变更单,经发包方、监理方和承包方认可后按照变更单内容进行施工。
(二)工程内容变更
工程内容变更根据FIDIC施工合同条件,工程变更的内容可能包括【2】:
(1)改变合同中所包括的任何工作的数量。
(2)改变任何工作的质量和性质。
(3)改变工程任何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和尺寸。
(4)删减任何工作,但要交他人实施的工作除外。
(5)任何永久工程需要的任何附加工作、工程设备、材料或服务。
(6)改动工程的施工顺序或时间安排。
(三)工期、进度变更
因为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可预知的情况、遇到不可抗力原因等引起的对工程工期相应延长,或对进度进行合同约定修改。如在基础打桩施工中,遭遇地质勘探没有表明的孤石影响了整个工期;施工过程中遭遇了持续大雨,不能施工。也有可能是因为发包方的原因,要求加快工期而进行合同约定工期更改等情况。或者由于承包方、设计方等的原因,工程出现了重大失误或问题,造成进度延误和工期更改。
(四)施工签证、施工条件变更
在施工中,由于遇到施工条件的临时变化,而合同价款中未包含临时变化的内容。发包方与承包方对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作签认证明。如在基础施工中连降暴雨,基坑积水,临时需要用抽水机抽水等。
二、工程变更管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由于工程变更可能会引起工程签证的大量出现和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所以对其管理尤为重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工程变更不违制度的原则
工程变更应在不违背各项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制度是制约工程随意性出现的束带,包括国家和省市的相关工程建设制度,也包括发包方的内部建设管理制度。违反制度约定进行工程变更或者处理工程变更,不按照变更审批流程处理,会造成资料脱节、手续不全、工程结算难处理、难以通过审计等情况,必然会给工程造成损失。
(二)工程变更不更改建设规模与标准的原则
通过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审批后的建设工程,不得随意更改建设规模与标准。有些发包方在施工中为了追求装饰效果任意提高装饰装修标准,或者肆意扩大建设规模,最终导致“三超”现象产生,工程验收难通过,结算困难。如确实需要,应按照审查程序,再经审批部门重新审批。
(三)工程变更不随意的原则
每个工程变更的都对应着工程造价的变更,关乎到企业的资金投入与效益,所以工程变更不能马虎,更不能随意,应认真对待每一条变更,健全手续,保证不留漏洞。因为承包人擅自变更设计发生的费用和由此导致的发包人的直接损失,由承包人承担,延误的工期不应顺延。
(四)工程变更“尽量避免、能少则少”的原则
工程变更管理是施工过程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变更常伴随合同价格的调整,是合同双方利益的焦点【3】。虽然合同中有约定工程变更的处理方法,但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免,能少则少。工程变更都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和结算风险,工程变更越多,风险越大。
三、工程变更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工程变更的及时性
FIDIC合同条款约定了工程变更的处理时间,国家颁布的最新施工合同版本中也约定了变更的操作程序及时间。在实际中,工程变更应在工程施工前及时提出,按规定预留空间供各方审核。工程变更在施工时才提出、已经变更施工了才提出或者变更提出的时间没有按合同约定时间提出等都会影响工程变更的确认与处理,涉及工程索赔。
(二)工程变更手续的完整性
工程变更应严格按照变更程序办理,不能随意处理和“跳跃”处理,保证手续的完整性。如变更的申请资料、审核资料、造价分析资料、变更内容资料、各方签章确认的资料等,这些手续都应按合同约定健全完整,保证不事后补签、不规避不签。这样,在结算和决算时才能有合理依据,不会引起工程索赔与法律纠纷。
(三)工程变更的内容应详尽
工程变更的内容应尽量做到详尽,不应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在实际中,承包方为了追求利润而想方设法变更,并故意在变更中作手脚,变更内容不详尽或存在争议内容,或采用其他手段等,这样的变更既成事实后在结算时就有了争议,而承包方往往能依据设下的陷阱占据上风,最终发包人让步损失利益。所以,变更中的理由、数据,特别是变更部位、如何变更及变更涉及的造价等都应详尽。
四、结束语
本论文介绍了工程变更的定义以及其包含的内容,并详细讲述了工程变更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为了更好地处理工程变更,使工程结算顺利进行,减少工程纠纷和索赔,全面分析了工程变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应规范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以顺利实施工程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蓉辉,翁代新. 建设单位工程变更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5年第9期,(61):42-43.
[2]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朱锦林译.施工合同条件[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27.
篇4
(一)ITIL简述
1986年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和电信局(C—TA,后来并入英国商务部OGC)实施名为“政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方法论(GITMM)”的研究项目,目标是根据各个行业在IT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套规范化的、可量化的IT资源使用的管理方法,以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ITILv1版。OGC将I-TILv1逐渐扩充成为庞大的ITSM方法论知识体系,并于1999年了ITILv2版。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正式基于ITIL的ITSM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2005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以BS15000作为蓝本的第一个ITSM国际标准ISO/IEC20000。OGC在整合了v1和v2版的精华并融入了当前ITSM的最佳实践后,于2007年5月正式了ITILv3版。目前应用最成熟的ITILv2版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服务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和实施、业务管理、应用管理、IT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管理等六大模块。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模块,它把IT管理活动梳理归纳为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组流程及一些辅助流程。服务支持流程组属于基础性的运营级(或称操作级)管理流程,包括一个服务台职能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5个流程。服务提供流程组属于提高性的战术级管理流程,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能力管理5个流程。
(二)运营级的服务支持流程
服务支持流程主要面向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用于规范IT服务的“前端”,负责日常服务工作中对各种故障和问题的处理,侧重于对客户的技术支持和设施维护,目的是使客户有一个稳定运行的IT环境。运营级管理流程把服务台作为与外部联系的单一入口,以配置管理的核心———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为中心把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及管理作为节点构成一个管理闭环。在ITILv2中,“服务请求”是指IT服务提供者与客户前期已经协商好、需要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属于标准操作。“事件”是指在某一服务中不属于标准操作且已经导致或可能导致该项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任何事情,它往往是临时发生的,具有突发性。“问题”是指导致一起或多起事件的潜在原因。事件是表征,问题才是本质。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就表明IT系统存在问题,而问题也不一定要等事件发生后才能发现。服务台是IT服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所有服务支持流程都要通过服务台为客户提供单点联系,接受客户服务请求和故障报告、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故障报警,为客户提供一线技术支持,回复客户的相关问题和需求,协调客户与二线或三线支持之间关系,全程监控服务请求和事件处理进展状态并向客户报告。事件管理流程目标是采取应急措施或临时修复方案使被中断或受影响IT服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尽量减少对业务的负面影响。它的特点是以尽快解决突发事件为目的,属于“被动”、“治标”行为。若事件反复出现或属于重大事件,则必须提交给问题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流程的目标是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实施主动问题管理,在事件发生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它具有“预防”、“主动”、“治本”的特点。配置管理处于服务管理的中心位置,CMDB是实施配置管理的基础,CMDB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配置项,包含了IT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IT资源所有精确信息。配置管理通过识别和确认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的状态、变更情况、版本信息及配置项之间关系信息,控制配置项访问权限,验证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为其他管理流程的执行提供支持。变更管理流程使用标准化的变更控制过程处理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所做的变更,目标是以对服务最小的干扰实现有益的变更。变更控制过程使用标准的方法和步骤:提出变更请求、评估变更的风险和影响以及业务收益、批准或拒绝变更请求、尽快实施已获批准的变更、验证变更是否已正确实施。管理流程负责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构建、配置、测试,以便为实际运行环境提供一系列的组件,并将新的或变更的组件迁移部署到运行环境中,目标是保证正确的组件被以及运行环境的完整性。变更管理和管理均需要对CMDB的相关配置项进行更新,它们与配置管理是紧密结合的。
(三)战术级的服务提供流程
服务提供流程,主要用于规范IT服务的“后端”,负责定制IT服务,规范IT服务应达到的工作目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的是解决IT服务的规划、设计、实现、持续性问题,并优化IT服务的成本绩效。服务级别管理主要负责与客户协商就所要提供的IT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水平,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并确保协议得以执行。此外,IT服务提供商还需与内部人员签订运营级别协议(OLA),与外部供应商签订支持合同(UC)。OLA与UC用来支持实现SLA中的服务级别。服务级别管理还监控并报告服务级别,定期进行评审以便改进,确保服务级别协议的更新和持续有效。IT服务财务管理负责为IT服务提供者对所提供的IT服务编制预算和核算服务运营成本,并向客户收取相应服务费用,目标是如何经济节约地提供IT服务,合理平衡服务质量、成本、客户需求三方关系。主要包括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和服务计费三个子流程,产生的预算和核算信息可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能力管理等流程提供决策依据。IT服务持续性管理负责灾难预防、增强IT基础设施的恢复能力和容错能力,它需要在灾难发生后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和管理资源来确保应用系统运行所需的IT基础设施和IT服务在限定时间内得到恢复,保证服务的持续性。能力管理负责在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和运营成本的双重约束下,适时部署相应IT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以确保服务品质满足约定的服务级别目标的要求,同时使组织的IT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并与运营需求相匹配,主要包括业务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管理、资源能力管理三个子流程。可用性管理是通过前瞻性分析客户的可用性需求,使用适当的资源、技术和方法优化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可用性,设计适当措施将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降到最低,从而确保以合理的成本达成服务级别协议的可用性目标。(四)ITIL应用的六大要素实施ITIL需要综合人员、流程、技术三大方面因素,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要素。1.领导力:主管领导的支持,可在资源投入、组织架构整合、部门间协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责ITIL运作的执行团队主管和核心骨干能够领导和激励整个团队积极推进工作。2.组织文化:全员参与ITIL培训,培养服务意识,逐渐把“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服务”的ITIL理念变成一种组织文化。3.人员组织包括合理设置职能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的角色和职责及技能要求、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等。4.流程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有序活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流程包含目标、范围、输入(处理的对象)、输出(期望的结果)、活动(执行的动作)、角色(流程负责人、流程经理、流程执行人)和职责、关键绩效指标KPI、与其他流程之间接口、激活条件等基本元素。5.工具对于实现ITIL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主要包括IT系统运行监控和诊断优化工具、流程自动化工具两类。监控工具的监控对象是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流程化工具是对各项管理流程的电子化实现。6.信息:对ITIL运作中产生和积累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基于ITIL的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
运维管理组织架构和角色及职责设置、运维服务管理流程、运维服务支撑系统、运维服务管理对象(IT资源、IT用户、供应商等)、提供的运维服务等五个要件构成了完整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在基于ITIL的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IT运维服务提供者与政府客户的IT运维服务管理部门(政府信息化办公室)签署服务级别协议,运维服务团队中各司其职的运维人员通过执行符合ITIL规范的服务管理流程和使用信息化支撑工具为IT用户提供针对电子政务系统(IT资源,包括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服务,确保电子政务系统正常稳定、安全可靠、高效经济地运行。根据IT运维服务提供者和政府客户之间是否存在组织上隶属关系,运维服务管理模式有自主模式、完全外包模式和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混合模式。如果IT运维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内部IT部门,则属于自主运维;若IT运维服务全部由外部提供商负责,则属于完全外包模式;既有自主也有外包的属于混合模式。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都是按照职能进行纵向的部门和岗位划分,而在ITIL应用实践却是按照流程进行横向划分,是彻底按照ITIL规范重组还是按照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这需要根据运维管理模式、领导支持度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衡量。这个问题也是ITIL在我国落地应用的难点之一。从IT运维服务提供者的视角看,运维人员在管理流程的角色设置有流程负责人、流程经理、流程执行人。流程负责人对特定的流程负责,权责涵盖了整个流程的生命周期,在流程设计、确定流程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宏观上监控流程的执行、评估流程实际达到的目标和运行绩效、对流程持续改进优化、与其他流程的协同等方面负起全责,通常由IT运维服务提供者的业务主管担任。流程经理的职责是全程督导、协调和监控流程的执行,确保其正常运转,通常由IT运维服务团队的主管和技术骨干担任。流程执行人的职责是按照既定规范执行预定动作,由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运维人员担任,他们可以是来自IT运维服务提供者内部组织,也可以来自软硬件系统供应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等外部组织。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是开放式集成软件平台,一方面,把IT运维服务提供者制定的符合ITIL规范的服务管理流程实现信息化处理,可以更高效地向IT用户提供高质量IT运维服务,同时实现对整个IT运维服务的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支撑系统能够对所有IT资源进行管理和实时运行监控。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标准框架,它只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What),而没有告诉如何去做(How)。要真正实现ITIL在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落地,首先必须与客户进行现场访谈,分析现状,并与最佳实践进行差距分析,进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实施路径,进行人员组织架构、流程、技术支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线运行,持续对每个流程和整个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回顾评审,进而优化改进,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三、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服务管理流程的具体实现
笔者长期从事电子政务系统运维工作,所在单位是XX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维外包服务商,逐步分阶段初步构建基于ITILv2的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第一阶段首先实现了服务台职能、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知识管理和对部分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分散监控。第二阶段全部实现了完整的服务支持流程以及运行管理、供应商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整合管理流程和工具,对重要IT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集中监控。规划将在第三阶段实现所有的服务提供流程,采用运维服务开放式集成管理平台。笔者曾参与了该外包项目前期规划阶段的客户服务需求捕获、服务管理流程梳理和设计等部分工作,现作为运维团队主管。在不改变原组织架构前提下经单位领导授权,笔者通过角色—职责分配矩阵将原来属于基础设施维护组、应用系统支持组、网络维护组、系统维护组、安全管理支持组等职能部门的人员映射到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角色中,并赋予相应责任,同时一些重要角色设置了A、B角。单位分管领导是所有流程的负责人,笔者负责该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日常运维服务管理工作,担任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和变更管理的流程经理,同时兼任变更顾问委员会(CAB)副主管,参与重要变更审批工作。XX市政府与作为外包商的单位通过在电子政务运维服务体系中实施ITIL,大大地提高了运维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获得很大提升,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外包商公司也实现商誉大幅增值,实下面从运维外包商视角论述两个关键的服务支持流程的设计实践。
(一)服务台职能/事件管理流程
所有服务支持流程都通过服务台为客户提供单点联系,服务台设值班经理1名,热线人员2名。服务台人员负责记录并受理客户的服务请求、故障报告、咨询、投诉和技术人员定期巡检发现的系统故障以及运行监控系统报警,回复客户的相关问题,进行初级支持,或派单给合适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一线支持服务,在事件升级后协调客户与二线或三线支持之间联系,全程监控服务请求和事件处理进展状态并向客户报告。服务台职能与事件管理流程集成在一起。事件管理流程目标是尽快恢复被中断或受影响IT服务,主要执行活动包括:事件的检测识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初步支持、事件的调查和诊断、事件的解决和恢复以及事件的关闭。事件管理流程概略设计样例如图6所示。事件管理流程运行阶段的角色设置分为:事件经理:由笔者本人担任,负责全程监控和协调每个事件的执行,特别是事件升级、重大事件处理等与流程运行绩效密切相关的活动,确保服务质量,满足与客户约定的要求;对执行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主持重大事件的事后回顾评审会议,参与定期的流程回顾会议,把流程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向事件管理流程负责人报告,以便以后改进优化;定期撰写事件管理分析报告。一线支持人员:包括机房值班人员、部分专业维护组成员,负责日常处理大量相对简单、重复出现的事件和服务请求。二线支持人员: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的专业维护团队组成,负责处理复杂度较高或一线支持无法解决的事件。三线支持人员:由来自软硬件系统供应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的技术人员担任,负责处理与这些供应商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事件。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目标是深入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或是在事件发生前发现和解决问题。执行的主要活动有:问题的识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问题的调查和诊断、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关闭等活动。问题管理流程概略设计样例如图7所示。问题管理流程运行阶段的角色设置分为:问题经理:由笔者担任,负责协调问题管理活动的日常执行和流程中的工作调度,将提交来的问题进一步识别、审核和分类,根据问题紧迫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优先级,根据技能和工作负荷把问题分派给合适的问题专家小组处理,并为其调配必要的资源;监控已分派问题队列,特别关注重大问题和需升级问题;监督流程执行确保遵循相应标准和步骤;对执行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主持重大问题的事后回顾评审会议,参与定期的流程回顾会议,把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向问题管理流程负责人报告,以利改进优化;定期撰写问题管理统计分析报告。问题专家: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的专业维护团队组成,负责问题的调查和诊断,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规避措施并实施。
四、结语
篇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签证增补项目过多。
有些项目因前期程序不到位,未按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造成实际施工中变更项目过多;有些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临时修改重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措施等,造成签证增补项目过多,投资超概算。
.
.
(二)签证程序不够规范。
有的项目双方代表签字盖章不全,手续不完整;有的项目签证的双方代表不是双方法人授权的指定人;有的项目签证过于随意,有的仅有签名,未表示肯定或否定意见;有的虽表示了“情况属实”的意见,并签了名,但与政策性规定相矛盾,这类情形在工程结算时极易产生漏洞。
(三)签证项目存在争议。
签证中某些项目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合同中未作明确约定,结算审核时存在较多争议。如以下签证项目:因赶工期而需要增加的费用,主要材料价格受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或政策性调整而需增加或减少的费用,合同工期延误造成的索赔等一些列问题。
(四)签证时间不够及时。
有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当遇到变更内容必须明确签证时,负责签证的人员不负责任,当时不办理,口头答应,事后回忆补办,甚至在审计过程中还在办签证手续,导致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况回忆不清,补写的签证单与实际发生的条件不符,数据不准,缺少真实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在结算审核时争议较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五)签证内容不够完整。
有些项目记载不详,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计算费用的依据条件不足,用语不确切,无法计算应发生的费用。如:有的项目在工程量签证中没有附相应的图纸,也没有相应的工程量计算式,只有一个笼统的数值(机械挖土方增加费用10000元);有的签证项目记录不详细,没有说明原设计情况以及变更后对其他项目和工期的影响等;有的项目对材料签证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说明所用材料的品牌、规格或是对一些隐蔽签证项目没有说明具体做法,详细尺寸等,从而造成实际可操作性差。
(六)签证项目不真实、不合理。
有些签证项目不真实。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在把关不严、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随意签证,造成虚列变更事项、虚增工程量及虚报材料价格等。有些签证项目不合理。签证中某些项目已经包含在定额中(如:室内DN32以下钢管在施工定额中已包含管卡及托钩制作安装,临时设施费中已包含临时围栏及简易住房的费用等),但甲方代表由于不了解定额知识,为乙方办理签证,造成重复计算;某些项目在原定材料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签证改用价格更高的材料,乙方通过调整价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二、对策分析
针对工程签证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就如何有效的规范其管理,发挥建设单位监管作用,减少造价控制的漏洞,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前期准备工作,有效控制方案变更。
一方面,可以切实加强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初步设计,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避免因前期准备工作不足而造成签证增补项目过多,投资超概算。另一方面有效控制好技术方案变更。对一些重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措施的临时修改,必须征求设计人员的意见,必要时对其组织论证,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确保方案修改后安全、经济、合理。
’
(二)提出规范化的要求,制定规范性的文件。
首先,规定工程现场管理人员的签证权限,负责签证的双方代表,必须是双方法人授权的,而且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如:属于设计范围的签证,由设计师签字,并经设计院盖章;除此以外的签证,需经承、发包单位、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签字,并加盖发包单位印章。)凡不符合以上要求的签证,在工程造价中一律不予认可。其次,充分发挥业主在投资控制方面的龙头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出规范性的文件,确保工程签证做到格式规范、表述准确、范围明确,建设单位的签证意见做到详细周到、无歧意。
(三)充分利用施工合同,为结算审核提供依据。
施工合同是办理工程变更签证及工程结算的法律依据,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合同签订不够严谨,导致竣工结算时产生较大争议,因此在合同签订时,建设方可以利用合同专用条款对工程签证进行约定。如:合同中明确规定因赶工期而需要增加的费用已包含在投标报价中不得另行签证;明确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异常波动所导致的风险范围以外单价调整的方法;明确工期延误的具体责任划分原则;明确现场签证最迟要在完工后的多少天内办理’,若不按规定执行,将视作施工方自动放弃该部分利益,建设单位有权拒签等。
(四)把握及时办理原则,杜绝事后追认现象。
为了正确核算工程造价,切实保护承发包方的合法权益,在施工现场签证中,对于任何一项签证都必须在时间性上经得起考验。这就要求在办理现场签证时应严格遵守规定的报批程序和报批时间,任何人不得无故延误.并制定出相应的工程签证流程表,对一些重大的现场变化还应有影像资料,便于事后发生争议查找依据。
(五)严格做好详细记录,力求签证完整无误。
工程签证不能笼统含糊其辞,要尽量做到详细。一方面,要明确内容、项目、原因、部位、日期等要素,从而保证签证内容的完整。凡是可明确计算工程量的,不能签人工工日和机械台班数量;凡是对其他项目造成影响的(有些工程变更项目会同时引起某分项工程量增加而其他分项工程量减少,或是影响合同工期),还须加以注明;凡是涉及材料变更的要详细标明材料的品牌、规格等。另一方面要做好隐蔽工程签证。如:对签证中天棚龙骨的规格、地面防水防潮层的做法、灌注桩的深度,土壤的类型等隐蔽工程项目,要特别注意做好详细记录,做到深入实际,按实办理,以确保签证的准确无误。 ‘
(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确保签证真实合理。
篇6
关键词:技术改造大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供电企业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供电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供电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电网技术改造与大修工程是供电企业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两项重要支出,为保障供电企业的有序运行,加强技改与大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监管以及制定集约化的精细造价管理对于供电企业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意义[1-3]。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建设工程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的管理、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以及建设工程竣工阶段的管理三个部分[4]。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基于动态的造价确定方法,去估算和确定建设项目造价[5-7]。
一.电网技改与大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投资与决策工程造价控制不善
投资与决策工程造价是供电企业项目改革工程造价产生的源头,占总投资的0.5~3.0%,投资与决策工程造价的控制不善对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项目设计费用通常占项目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0%左右,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超过75%,而且很容易被忽视。设计人员过多考虑工程的质量,而较少的关注工程造价,以致于在达到相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耗费了大量的项目投资。
2.技改与大修项目施工造价控制不善
项目实施阶段是技改与大修项目造价控制管理最难和最为复杂的阶段,由于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电网技改与大修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处理不及时,会影响到技改与大修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产生过多的成本[5]。
3.技改与大修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不善
竣工决算是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用、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反映了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施工承包方和建设方为了各自各利益,出现扯皮现象,这就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和建设工程造价的确认[5]。
二.造价全过程管理策略
由于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建设工程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的管理、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以及建设工程竣工阶段的管理三个部分。本文对电网技改与大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1.加强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采取限额设计是过程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限额设计需要事先设定一个设计总概算值,技术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设计要在此概算之内。同时,限额设计需要在保证各专业使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该过程中的专业设计人员,对于工程量和设备、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和筛选。此外,在技改与大修工程造价的管理中,要加强设计图纸的管理,设计图纸是项目施工的依据,对项目造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出具正式蓝图之后,建设单位必须要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工作。确保项目设计图纸的科学性,从而保障了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3, 5]。
2.加强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是项目建设的主要环节,也是费用支出最多的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加强材料的采购及现场管理。材料进场时必须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签字认可并设置专职的库管员,除了负责材料的入库、出库保管之外,还要对现场材料的堆放进行合理规划。既不能影响现场施工通行,又要便于材料的就近使用,减少因二次倒运而引起的工程造价[4];其次,加强项目临时设计的变更管理。设计变更不仅是施工工艺的改变,而且会牵涉到工程造价的变更。当出现设计变更时,必需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论证并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确认签字后方能生效。而且设计变更确认后,现场管理人员应确认变更后工程量的增减并核算工程造价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费用支出计划。同时,在变更施工完成之后,甲乙双方及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均要做好相应的图纸、资料变更管理,并且完善有关手续,以便于决算阶段工程量的审核[4];最后,要加强工程预算资金的管理。建设单位要定期召开工程建设协调会议,由工程技经人员负责统计并申报整个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提交给财务部门审批。每月提报的资金计划要与最初的整体计划相吻合,施工中如出现较大费用的临时变更,需及时在工程整体造价计划中进行调整,以方便财务部门对资金支出进行随时的掌控。
3.加强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电网技改与大修项目工程竣工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首先,工程量要以实际为准。决算期间要求施工单位提交竣工图纸、决算书及合同原件等给建设单位审核,而实际中,施工单位只提供原设计图纸,原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图纸有时存在较大的出入,给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建设单位可进行流程变通,在隐蔽之前由审核部门负责人到现场予以记录,以方便决算阶段的审核。对于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地方,如在合同里有条文说明的则依据合同办理,如在合同里未明确则双方协商解决;其次,决算阶段施工单位提报的现场签证不正确,而且许多签证没有甲方现场人员签字,涉及费用较多,甚至有的施工单位签证金额比工程费用都多。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签证办理的流程处理,程序不符一律不予受理。
对供电企业的技改和大修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就是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的对造价进行控制,从而切实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及企业收益[4, 8]。
参考文献
[1]周洁,邱琍.电力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分析[J].电子制作, 2013, (11): 227,231.
[2]孙红涛,路平,潘琪杰,等.供电企业生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 2013, (4): 83.
[3]谭力方.输电线路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研究[J].电子制作, 2013, (6): 183,202.
[4]马晓明.探析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重点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6): 93.
[5]陈玉丽.浅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J].科技与企业, 2013, (8): 86-88.
[6]柯正伟.供电企业在技改和大修项目中的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5): 104.
篇7
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图纸会审前项目部需要勘察现场,将图纸工程量全部复核一遍,及时发现与投标工程量不一致地方,图纸会审中将图纸表述不明确的、与现场不符的、材料以大代小等问题提出,请设计、业主明确,以免施工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随时随地同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沟通,清楚了解项目编制流程与工程变更结算,准确把握施工的关键点,以免出现突发状况。当然,对于不同的业主但闻,其企业管理模式也有差别,编制流程也很难完全一样,因此,在工程施工以前及时沟通监理与业主单位,明确资料编制方法,可以很好地加强施工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3.明确结算方式、变更项目计价办法。在投标报价时,投标部门往往由于时间紧、现场勘察不细,且部分投标的人没有实践经验,所以他们计算的工程量未必准确,报价难免有偏差。除个别小项目外通常不采用总价包干合同,结算方式有两种,一是合同内总价包干,二是包综合单价量据实结算。在实际施工时,项目部必须做至小臼中有数,并提出对利于自己的结算方式。如果以合同内总价包干,那就将合同价累加设计变更及签证的量就行了;如果按综合单价据实结算,那竣工图就要更加严谨,所有的数据都要在图纸上体现,所有变更及签证都能找到依据。总之,明确结算方式十分必要。
严把施工质量关,教育、监督施工人员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思想,各道工序均按规范操作,达到质量标准要求,不发生因材料供应质量、施工工艺质量等问题造成返工而引起投资增加现象。项目经理、施工员、资料员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熟悉施工流程,掌握一定的施工、预结算知识,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准确地记录现场发生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与投资有关的资料,以便为竣工结算提供依据。所述的设计变更是指设计单位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进行改变和修改;现场签证工作除了包括合同、施工图以及概预算等工作外,还包括了施工阶段由工程需要而调整的人工、材料、机械和其它工程费用,这些工程量通常都很难在竣工图中准确表达,而是通过施工单位进行详细记录,再由现场监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签证,以此作为编制竣工结算,计算工程费的依据;项目管理单位应严格审核施工单位提出的现场变更和签证,多思路地解决现场问题,控制投资的增加。
二、项目完工及时申请竣工验收同时整理竣工资料
1.及时确认竣工资料
竣工资料是施工过程的详细记录,是设计图与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集合,是竣工结算的依据。竣工后,要认真编制审核竣工资料,确保竣工图、安装记录等现场资料全面、准确,无漏项、无错误,保证所有资料的一致性及符合性,并及时经监理、业主签证、盖章确认。
2.及时进行竣工验收也是结算的关键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是工程完成的标志。一般合同中都有关于工期的要求,且均注明通过竣工验收的时间才算竣工时间,且从通过竣工验收之日起计保修期。一个项目完工后未能及时进行竣工验收,一会按拖延工期进行处罚,二会增加看场成本,三会使整个工程无法进行结算,因此,应及时进行验收申请,以尽快通过业主验收。
三、做好施工过程投资控制
做好施工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方案,通过控制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控制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控制消耗性材料的有效使用等手段,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施工机械,不发生因人员、机械调配不当造成窝工或临时增加人员、机械而引起投资增加现象。
四、做好其他与结算息息相关的资料保管工作
篇8
关键词:互联网(Internet);信息化采购;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2
Procurement Management Changes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 Xiaoguang1,Deng Caifeng2
(1. China Petro Kunlun Gas Co.,Ltd.,Beijing 100101,China;2.Dagang Oilfield Company,Ministry of Foreign Cooperation Project,Tianjin 300280,China)
Abstract:Today the world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information technology,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concept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has a huge impact on survival of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challenges.Production and procurement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overall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efficiency,so the corporate purchasing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cure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is undoubtedly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the premise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changes in procurement process.
Keywords:Internet (Internet);Informatization procurement;Purchase management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化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当今世界已经从以机器和原材料为特征的工业时代,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原有的采购管理模式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质量控制难度大、协同管理效果差等缺陷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探索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型采购管理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加速变革对企业传统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企业生存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采购管理的信息化无疑是现代企业采购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信息技术催生新的采购管理模式
所谓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活动进行的管理活动。Internet出现以前没有有效的工具帮助企业进行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企业与供应商沟通的手段和工具相对落后,大部分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由于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导致企业的采购效率低下;对质量和交货期进行事后把关,采购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有关的质量控制活动;同时,供应商因为信息获取不及时,反馈速度很慢,进一步影响了企业自身对生产和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了企业风险。面对这种情况,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催生了新的采购管理模式――电子采购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应用,各个行业传统的作业模式和固有的商业格局被迅速改变。信息技术不仅在传统的招标行业中得到应用,而且催生了一种全新的采购管理模式。企业在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采购是通过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实施的,即电子采购。电子采购旨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寻找、管理合格的供应商和物品,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和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在线采购所需的物品,并对采购订单和采购的物品进行在途管理、台账管理和库存管理,实现采购的自动统计分析。
二、采购管理的发展历程
简单地说,采购就是企业购买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资。它包括提出采购需求、选定供应商、谈妥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在Internet出现以前,传统的采购方式主要有招标采购、比价采购、询价采购、议价采购、定价采购和公开市场采购等几种。随着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采购的管理更加科学化,采购又发展出订货点采购、MRP采购、准时化采购、供应链采购等技术。
尽管传统采购仍然在企业生产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势逐渐显现出不足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信息共享程度弱,使传统的采购过程表现为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传统的采购活动中,采购方为了能从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商中间选定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一些私有信息作为权衡的筹码,而供应商为了保证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优势也会隐瞒一些自己的信息,这样就会造成供需双方信息沟通的不畅,最终影响采购的顺利进行。同时,传统采购操作过程一般采用电话作为信息沟通的主要手段,采购过程缺乏文字记录,因此也不利于信息共享和失误追溯,给事后查询和分析造成不便。人为参与环节多也会因为人的主观性给信息沟通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质量控制难度大。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相关质量控制活动中去,在这一点上供需双方是不透明的,因此只能依靠事先约定的标准,在交货时进行检查验收。这种缺乏质量控制的采购过程会导致采购方对所采购物资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使验收检查成为采购管理中一个难以控制的环节,给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计划埋下隐患;
第三,供应商管理缺乏稳定性。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需双方是临时的、短期合作,并且竞争多于合作的关系,由于供求双方缺少沟通、协作和相互信任,供求双方就不可能更加深入的合作,使这种关系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造成生产环节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采购成本高。传统模式下的采购由于采购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速度相对滞后,所以可供选择的供应商较为有限,因此竞价之后的差价幅度也很有限,不能最大程度的控制采购成本;传统采购所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经过多家多轮的谈判,费时费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较高的办公、差旅费用,增加采购的经济、人力和时间成本;
第五,响应速度慢。传统的采购模式不仅在竞价过程中缺乏优势,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采购方的响应速度自然也就慢,因此在瞬息万变市场竞争中往往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因为信息反馈的效率不高,还会造成合同变更不及时、库存压力大、资金流通率低等不利反应。
三、信息技术下采购管理的变更
(一)采购驱动方式的变更。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要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信息技术下的采购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采购管理的驱动方式,使采购实现“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变更”、“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变更”和“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变更”三个方面的变更。
1.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变更。信息技术下的电子采购改变了传统采购以库存为参考制定采购计划的模式,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的方式进行。采购部门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制定制造订单,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又驱动供应商,从而形成一条准时、定量的采购驱动链,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变更。传统模式下的采购由于响应速度慢、产品质量事后把关等缺陷,使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因此信息技术下的电子采购管理提出了对采购物资实现外部资源管理的思路,采用基于订单流程的准时化生产模式,参入物资供应企业的生产、运输等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形成一种内外部资源协同管理的模式,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朝着无纸化、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期、零人力资源浪费等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基于这种协同的采购管理思想,企业的内外资源被整合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进行管理,使企业变成一个电子化的内外部协同工作的组织,即:以企业本身为核心,与供应商、物流企业建立Internet信息平台,来达到同步作业、资源共享的目的;
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变更。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需双方是临时的、短期合作,并且竞争多于合作的关系,这种粗放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使企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非常没有保障,并且这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无法为企业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持续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信息技术下的电子采购管理,由于信息交流和协同管理的深入,供需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已成为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电子采购中的供应商管理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的规律,实现供需双方共赢。
(二)采购管理的优势变更。信息技术下的电子采购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有效地整合了企业的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全新的商业理模式下,电子采购管理的优势亦是十分显著。
1.信息共享,采购信息的管理更有价值。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的采购,都以全面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在交易操作的过程中,网络交易平台会根据业务数据进行真实的存储,不仅方便日后查询,便于总结经验,还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实现数据整合,针对采购中出现的问题便于决策者做出快速的反应。
2.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周期。电子采购的网络平台面对全球市场,可以打破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引入多重竞争,货比多家,在质量、价格多家多重竞争中选择满意的供应商,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电子采购的作业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不仅避免了与供应商面对面的议价、谈判过程,大大降低了采购的差旅成本,而且整个业务过程在网络平台上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提高了采购效益;在网络平台上,采购方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更加便捷、准确、及时,供需双方可以实时互知供需状况,一方面便于供应商做出快速响应,另一方面采购企业也可以实现准时化采购,实现由“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3.实现采购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转变。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求供需双方建立起长期的、互利的、信息共享的合作关系。电子采购模式可以使参与采购的供需双方进入供应链,采购方可以及时将数量、质量、服务、交货期等需求信息通过电子采购平台传送给供应方,并根据生产需求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品与服务,实现准时化采购和生产,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大可能的使供需双方实现“互惠共赢”。
4.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提高采购的透明度。电子采购的全部过程都是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完成的,避免了交易双方的私下接触,增强采购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有效地防止采购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的发生,使采购过程更公平、公正;由于采购过程公开在网络上,不仅交易双方、监督部门可以全程了解、监控,普通群众也可以参与监督,避免了采购中的黑幕,真正实现“阳光采购”。
5.优化采购流程,实现采购流程的标准化。电子采购根据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特点,对传统采购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设计出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采购操作流程,使电子采购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并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按照设定好的标准化流程,从技术上限定所有操作流程必须按限定的程序完成,操作人员无法改变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从而保证了采购流程的规范性。
(三)采购管理的效果变更。信息沟通不及时、采购成本高、质量控制难度大、协同管理效果差、采购方式单一等问题一直是传统采购无法逃避的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采购无疑成了破译这些难题的钥匙。
事实上,电子采购利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在Internet环境下搭建起相对开放的网络交易平台,供需双方通过平台实现无缝性的商业交易。由于电子采购的网络平台面对全球市场,采购方有条件选择更多的供应商参入竞争,货比多家,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采购的信息化,使供求双方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准确、及时,从而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采购信息化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它实现了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不仅为供需双方提供了及时的供需状况,还为群众参入采购监督提高了方便,使采购更加透明化,真正实现了“阳光采购”。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加强采购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保证产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不仅要在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上寻找突破口,还需要在物资采购上挖掘潜力。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采购管理方法来指导实施物资采购,以保障生产需求,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持久发展提供动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物资采购管理,正好顺应了企业发展的这一需求,更加淮确、及时、从容的处理物资采购过程中遇到各种的问题,成为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首要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赵晨.第二代ERP引导企业信息化的明天[J].经济日报,2002,11(7):12
[2](美)布瑞德福特•康纳尔著,张志强,王春香译.公司价值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肖胜萍,萧鹏.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
[4](美)阿沃斯•达莫达让著,姜万军译.深入价值评估[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一、案例。某公路施工企业的大部分工程项目选用了工作量法确定完工进度据以确认本期收入、成本和毛利, 本人运用另一办法即成本法抽查了几个项目,两种方法下的收入、成本和毛利情况如下:
预计总收入、总成本、总毛利相同,由于选用的方法不同,本期的收入、成本和毛利均出现了差异,最终影响当期损益88.24万元,差异率7.74%。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根据工作量法确认工程进度,必须取得业主批复的工程进度、月报表或者工程结算清单,而在目前实际运行中由于多种原因在资产负债表日无法取得相应的计量或结算文件,所以实际工程进度与批复文件存在差异。首先是批复文件时间滞后,常常是实际工程细目已完工而计量批复却仍正在办理过程中,一般要滞后一月,如果业主有意拖延(减少业主资金支付)则滞后时间更长;其次是业主计量时点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差异。一般业主以每月15或20日为计量确认日,而资产负债表日为12月31日,计量时点差异导致工作量差异。此案例时点差异造成工作量差异200万元。再次是空间差异,有的工程细目实际已完工,但业主不给计量,例如混凝土预制细目虽已完工,但一般规定养生期内不予计量,该案例差异150万元。
二、变更项目批复困难,按《准则》规定确认变更收入的两个条件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实现,一项工程细目变更,业主口头承诺,施工结束后,履行批复程序特别烦琐,甚至有的地方工程不竣工不予批复,依据《准则》规定取不到批复就不能确认收入,而相应的成本已经发生,所以影响项目工程进度确认的准确性和实际毛利状况。
三、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项目人员无法取得计量批复文件,为应对总公司决算,往往编制临时工程进度计量文件,找业主临时认可签字,这种临时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业主仍以日后真正的计量批复为准。这种情况又为项目管理者操纵项目毛利创造了可乘之机,项目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意图调整收入和毛利,有的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可能会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等目的而少计收入,待工程竣工决算以后再做调整,人为操纵项目当期毛利。如该项目当期少计收入200万元。
难点
一、对当年尚未完工的工程项目,审计基准日的工程进度与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收入时的工程进度相比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审计人员难以获取资产负债表日工程进度的准确数据,不能准确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收入的可靠性。
二、对一些隐蔽工程已无法用一般测量手段来确认实际工作量,审计人员不能根据现场的实际数据判断资产负债表日有关数据的准确性。
三、收入的截止测试失去了实际意义,对尚未完工的工程,依据被审计项目工程预算员编制的工程预算书进行收入截止测试,不可能发现收入截止存在的问题。
审计方法
一、运用与工程项目确认完工进度不同的方法,计算当期完工进度的百分比,再根据完工百分比计算当期收入、成本与毛利,作为分析项目会计报告确认毛利的参考依据,如案例所述。
二、检查企业累计结转收入和累计结转成本是否基本配比,分析、判断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抽查以往年度已竣工决算的工程收入确认的有关资料,将会计账面确认的收入与按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收入进行比较,计算出收入确认的误差率,作为对资产负债表日收入确认调整的参考依据。
四、可以取得监理公司监督的工程进度记录作为工程完工程度参考。
五、在审计中,可根据施工工程的规模、繁简程度、施工企业情况以及所编制工程施工图预算的质量水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工程成本的审计
一、通过审计案例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一,合同预计总成本(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审批流程不规范,编制成本所采用数据之间勾稽关系不符,编制的随意性较大,导致预计总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过大,影响当期损益的真实性,有人为调整当期毛利的嫌疑,这是成本审计的重点问题。
第二,建造合同的甲、乙双方不能及时对账,特别是甲方供料的往来款项及供货数量不能及时登记入账,导致成本失真。
第三,项目部日常核算管理制度松懈,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清查等业务流程及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材料管理和核算出现漏洞。
第四,工程项目在分包的情况下有的分包细目不计分包收入和成本,造成收入、支出数据失真。
第五,直接成本登记不及时,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划分不清;期间费用分配办法不规范,导致当期毛利不实,如承包人驻地建设费用一次进入当期成本。
二、审计方法
第一,重点审查合同预计总成本(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审批流程是否规范实用、健全有效,可运用内控制度审计方法,进一步审查、测试相关的内控制度下产生的数据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合法性,通过对预计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差异是否合理,如果差异较大,可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全面审核法,分析差异过大原因,确定对当期损益的影响数额;采用抽查法审查以前年度已竣工决算的工程项目的成本确认的有关资料,将会计账面确认的成本数据与按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成本进行比较,计算出成本确认的误差率,作为对资产负债表日成本确认进行调整的参考依据。
第二,审查当期实际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对重点项目采用详查法检查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是否及时、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审查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预计成本的计算是否科学、合理。
第三,对以前年度开工且本年度尚未完工的工程项目,应重点审查本年实际成本与本年预计成本的差异程度,如出现差异较大,应以误差率对未完合同部分预计成本进行调整,配合收入审计内容,对工程毛利的差异变化予以披露。
第四,材料费用重点审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备;有无材料消耗异常的项目,并查明原因;期末材料的盘点是否真实准确。
第五,人工费用方面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检查年度人工费有无异常变动,并查明原因,抽查外雇人工费结算凭证用以确定统计、计算、发放是否合规,为查明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与施工队是否串通舞弊,审查有无虚支冒领等违规行为。
综上所述,在公路施工企业按《准则》确认完工进度、项目收入、成本的条件下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审计实践表明成本法是公路施工企业确认完工进度百分比的一种较好方法。工作量法确认工程进度除项目管理机构本身外,主要取决于外界,如驻地监理、总监理、业主等多个层面。而成本法主要取决于项目管理部本身,只要成本核算、管理等内控制度健全、运行有效,可以相对准确地确认完工进度。
篇10
1.1技术路线吐鲁番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包括县级成果接收、成果初检、坐标投影转换、接边、整合后质量检查、数据字典与数据索引的建立、入库等八个步骤。吐鲁番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1.2工作内容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等要求,对县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县级数据接边,开展对县级数据的集成整合,建设地区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辖区为基本单元,根据地区、县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模式,构建相应的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县级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二次调查成果统一管理和网络地图的、局内访问、修改等功能的广泛应用,为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资料完整性、行政区套合、接边等检查;2)县级矢量成果入库与汇总;3)地区数据库的常规检查,控制面积检查、悬链检查和界线的拓扑检查等;4)吐鲁番地区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2数据库结构
2.1数据库逻辑结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结构分为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主体数据库;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元数据。图2为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2.2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2.2.1数据库内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文本等其他数据。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2)土地利用数据主要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3)土地权属数据主要包括宗地、界址线等;4)基本农田数据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片块等;5)耕地坡度数据主要包括耕地所处坡度级别等;6)元数据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DOM、DEM元数据等。
2.2.2数据分层空间要素主要采用要素分层方式进行管理,并依据数据内容和空间要素的逻辑一致性进行数据分层,各要素层的命名及定义均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相关内容。
2.3统一分类体系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2.4地区级数据库系统架构系统的设计采用标准的三层体系结构,采用这种体系结构从平台和开发方面来说,都是一个结构灵活且便于调整的应用体系。吐鲁番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特点和应用
吐鲁番地区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区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以整合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主线,将县级数据库成果中相关文件互联,实现对整个吐鲁番地区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利用内部局域网和国土资源政务专网,实现地区级二次调查数据库汇总与更新。更新可以采用网络更新和离线的变更方式进行。网络更新就是直接利用网络将县(市)级数据库中更新的部分上传到吐鲁番地区临时数据库,然后打开更新程序,最后检查上传的临时库数据正确性,并将正确的变更数据更新到地区数据库中。错误的更新将输出错误日志,返回县(市)局检查;离线变更方式就是定期将变更的数据导出至VCT,SHP,MDB等文件中,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提交到地区级临时数据库中,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检查,通过后方可导入到地区级数据库中。
- 上一篇: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
- 下一篇:班主任近三年工作总结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临时安全施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