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科普馆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科普馆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科普馆建设方案

篇1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目标任务,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重点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重点人群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以及科普人才“五大基础工程”,到2015年,实现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显著发展,基本形成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工作体系,全民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围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力争创建30所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培养50名省级优秀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和50名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标兵;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以上,培养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新型农民2万名以上,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15万人;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扶持发展30个技能培训基地,建立5~10个公共实训基地;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升公务员运用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科普文明街道、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全市遴选30个社区、30个社区科普学校 30个社区科普活动站进行扶持,深入推进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围绕“五大基础工程”,《实施方案》提出5年内完成科学教师的轮训,全市中小学科学教师接受科学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0%;鼓励、扶持优秀科普作品创作,推动科普创作与科学、人文、艺术创作相融合,促进科普文化繁荣与共建共享;加强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培养,推动媒体与科技社团交流互动,提升媒体科技传播能力;推动科技场馆免费开放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成特色科普展览馆,不断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0个,全市80%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十二五”期间,盐城将依托科技工作者、科技辅导员、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展教人员、展教品开发人员等建设专业科普人才队伍,同时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不断建立健全科普人才队伍,为全市科普工作迅速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组织保障和工作进度,特别提出了各县(市、区)“十二五”末科普专项经费确保达到人均不少于1元的目标。

篇2

健全组织机构,壮大科普队伍。不断完善全区科协组织体系,按照章程民主办会;健全街道、社区两级科(协)普组织,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科普队伍网络;建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壮大区、街道、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并经常开展科普活动。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科普经费逐年增长。科普专项经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专项经费、外来务工人员科普经费和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列入区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递增,明显高于同等地区的平均水平。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确保基层科普设施上规模。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投入,新建1-2个主题科普公园、1-2所科普特色学校、1-2个社区科普体验室、2-3座低碳多功能科普画廊,新增1-2处市级及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基地的日常管理、设备维护和组织活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的科普展教功能,科普画廊做到宣传内容每月更新;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科技活动室的体验互动内容;企业科协在各自企业内建立“一所、一廊、一刊”,完善企业特色科普馆建设。创新科普手段,提升科普能力。开展科普工作的办公、通讯、宣传、网络等设备齐全完好;每年组织开展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社会环境

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由区科普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每年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科普日等活动,并覆盖所有街道;科协会同科技局组织专家开展走访企业服务,会同区机关有关部门、学(协)会开展社区科普益民活动;在街道、社区围绕居民需求举办身边科学应用展示、科普讲座、培训、科学健身等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在《今日》报开设科普宣传栏目,刊出科普知识,宣传科普活动;在区政府及各部委办局网站、“一键通”网络平台中开设科普网页,并开通科普微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以大型科普活动、“运河科普会客厅”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等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氛围,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广泛发动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宣传,科普教育的覆盖面达到全区常驻人口的80%以上;科普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内无影响恶劣的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公众科学素质逐年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社会综合环境良好。积极开展基层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科普示范体系。广泛发动基层单位开展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对申报单位提出明确要求,精心指导,并组织经验介绍,相互交流科普创建工作经验,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促使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科普示范、科普教育基地的创建活动,到2013年底街道和社区获得市级以上科普文明示范单位力争达30%;同时每年继续评选区、街道两级科普示范家庭不少于100户。科普活动追求特色,努力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创新科普工作,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探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形成可推广的、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经验。

创建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发动阶段(年3月—年6月)

制定方案,组织申报。制定创建“省暨全国科普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总结近年科普特色工作,以区政府名义向省市科协提出创建申请,准备好申报材料,按要求完成申报创建工作。全面发动,营造氛围。成立创建省暨全国科普示范区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层层发动,全面部署,把思想统一到创建科普示范区目标上来,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全区的干部群众都来关心和参与,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7月—2013年6月)

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根据创建测评指标,将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合理部署、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并对工作中薄弱点和难点,采取有力措施,从规范抓起,下大力气进行整改和完善,落实长效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指标任务符合标准。同时,注意材料、数据、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督促协调,查漏补缺。区创建办牵头抓总,全面检查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实施计划”情况和创建工作进度、目标任务完成以及有关材料、数据等资料的收集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查漏补缺。

篇3

 

一、组织机构沿革

(一) 机构沿革

镇赉县科学技术协会始建于1956年8月。1995年8月机构改革定行政编7人。内设学会部、科学普及部、办公室。县科学技术馆为科协下属事业单位,于1977年由县科普馆改为科学技术馆,省编委正式下达事业编7人,1995年8月机构改革,保持原编制,与县科协合属办公。

2001年12月21日,根据县级行政精简机构方案精神,经县研究决定,科协为群众团体,内设机构两个:普及部、学会部。人员编制:行政编6人(参照国家公务员)、领导指数2名、主席1名、副主席1名。内设机构领导指数2名,即普及部长1名,学会部长1名。行政编有:张宝林、于志平、王锋。工勤编1名:张树军。

事业改革按原编制7人:王雪、杨雨新、周杰、林琳。工勤一人:丁海洋

(二)领导更迭

2006年9月27日经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于志平同志任县科协副主席。

2016年9月1日行政机构改革,经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任命张宝林同志为县科协主席。

现科协主席  张宝林

副  主  席  于志平

科      员  王  锋 

工  勤  编  张树军

科技馆馆长    周杰

专业技术人员  杨雨新、周杰、林琳、王雪。

工  勤 人 员  丁海洋

二、主要活动

(一)认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县学习实践督导组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本单位工作的指针,并纳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3月27日开始,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努力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学习调研、检查分析、整改落实各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多措并举,广泛开展了科普工作

科协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是联系科技工作者与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才能发挥好本职作用。

1、以“科技之冬”活动为依托,努力实施了“送科技下乡”活动。

(1)举办科普大集,传播科技信息。

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县科协举办科普大集2场,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4场,参加科普大集人数近万人。发放科技资料1万份,宣传农业、畜牧、园艺、植桑养殖等新品种65个,新技术34项,市场信息235条;展示农机、农业、养殖、猪流感防治知识和反对封建迷信等挂图12种460张,科技人员讲课20场,听课农民1,400人,参加科技咨询的专家240人次,受益农民8,400人,科技咨询82项,向农民直接发放县科协翻录的农村实用技术系列光碟40套,共计500盘。

(2)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班。与组织部、原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30名科技人员深入到乡(镇)场、村(屯)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突出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技术,举办了科技培训45场次,培训种植业技术20项,养殖业技术15项,加工技术14项,培训农民6,500人次,培训农协会理事长、理事100人。培训村干部281人,培训农民党员2,140人。农学会积极发挥专业学会优势,在农村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农民近1万人,推广农业技术、新品种84个。

(3)制定了2016-2018年“科技之冬”活动三年规划。在广泛调研掌握农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2016-2018年“科技之冬”活动三年规划。预计三年之内在全县培训面达100%。其中:农村劳动力116900人次;乡、镇(场)干部职工1240人次;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2870人次;村屯党员、基层干部1680人次,使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发放科普资料110800份。成立专业协会147个。

(4)制定了2016-2018年度“科技之冬”活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度“科技之冬”活动,从今年5月份开始,到明年8月末结束,完成三年规划的40%工作任务。即:培训农村劳动力42700人次;培训乡、镇(场)干部职工420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1040人次;培训村屯党员、基层干部680人次。 发放科普资料41600份,成立专业协会61个。

2、结合“全国科普日”和“吉林省科普周”,大力开展活动。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时间为9月20日、“吉林省科普活动周”时间为9月18日-25日,主题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我们组织了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户技术交流活动,参加人数150人;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咨询服务,进入县变压气厂、造纸厂、药厂、玻璃厂宣传节约能源、资源,并开展技术指导及现场培训,参加人数600人;在县市民晨练广场向市民发放节约能源及《人活百年不是梦》科普小册子4500册。

3、积极探索了社区科普工作。

(1)、发展了一批科普志愿者。

科学技术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了使更多人参与这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我县发展了一批科普志愿者,这些科普志愿者有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也有的是热心于此项工作的离退休人员,他们在社区、中小学深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举办科普报告会。

根据科普工作面向社区的要求,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在全县10个社区开展了20场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科普报告会。面向全县公众,提高了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了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3)、开展了校园内科普活动。

为调动我县广大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在黑鱼泡、大屯、东屏小学,为每所学校免费送科普书籍120册、科普挂图30幅,并聘请专家到小学校开设科普讲座5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三)、重实施、打基础,进一步提升了科普工作能力建设

科普能力建设也是科普工作的一项硬件工程,它的基础决定着科普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

1、加强了阵地建设---科普画廊。

为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努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我们始终把科普画廊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立足于通俗易懂,形象直观,有助于启发,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为主,面向全县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加大对群众的科普宣传力度。几年来,总计投资16万元,建设画廊120延长米。今年5月份,在县新兴小学投资 4万元,建成 20 延长米科普画廊,为我县增添了一项科普知识宣传的亮点工程。科普画廊以高质量的彩色图片,配合权威性的文字说明,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科普性强,具有较高的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贴近公众。内容有:新世纪科学知识、动物与人类疾病、猪流感防治知识、维护心理健康和常见病知识,地震的防护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呼唤绿色食品知识,中国现代航天知识、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中小学学生守则等。推动了我县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2、狠抓了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为了引导农民优化品种,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几年来,县科协以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以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武装新型农民为主题,以科技示范辅射为带动,重点抓了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在胜利乡太平山村建立了瓜菜示范基地,它多年被省科协评为先进示范村(示范基地),该基地以引进瓜、果、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为主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合当地种植户的当家新品种,提高效益的新技术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相配套项目。多年来共引进瓜菜新品种60余个、新技术40项、新项目11项,该基地受到了瓜农、菜农、果农的欢迎,也给他们带来好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使周边的农户都纷纷加入此行列,真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起到了基地应有的作用;二是抓黑鱼泡镇哈拉本昭村建立科技示范园区,这个基地主要以引进大田及观赏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为主,试验筛选为全县种植户提供信息。多年来引进新品种68个、新技术70多个、新项目75个。此基地常年聘请一名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指导。主要做法是依靠农业科技人员及挂靠单位,直到目前发展良好。

(四)、畅通渠道、提升水平,完善科协组织体系。建设学会、农技协组织是我们做好科普工作的渠道和载体,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协的整体工作。

1、对学会、农技协组织开展调查。我们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对全县学会、农技协组织现状开展了走访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学会、农技协组织工作开展的非常好,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利用新闻媒体传播技术,创办《简报》,印刷各种技术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会工作,起到了学会应有的学术性和科普性作用。部分学会、农技协组织工作开展不是很好,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学会、农技协组织没有独立办公地点,只是依托挂靠单位开展活动,有的根本就没有开展活动;大部分学会无专职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导致队伍极不稳定;有的学会、协会多年来没有换届,名存实亡;有的经过挂靠单位换届,处于无人抓、无人管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篇4

一、主要任务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要紧密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的目标,大力开展未成年人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新一代。主要任务是:

1.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实施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安排,省教育厅、团省委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部门;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广电局、省妇联、省社科联为责任单位。

为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成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协调小组,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和团省委副书记周柳军任组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张其宏和团省委统战部长殷英为副组长,各责任单位的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协调小组成员,各责任部门确定有关处室的具体负责同志任协调小组联络员。协调小组每年召开1-2次碰头会议,研究协调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会议纪要,由相关部门落实。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日常联系,处理日常工作。

三、近期工作安排

近期工作,由协调小组统一组织、各部门共同开展以下工作:

1.*年9月底,各部门讨论、修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推进工作实施,并于今年底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2.启动未成年人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3.由省科协和省科技厅出面组建*未成年人科普网站,争取在年底开通。

4.总结各学校、幼儿园以往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成功做法,向其他单位推荐典型经验。

5.由教育厅启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四、各部门工作要点

各部门在共同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总体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教育厅

1.开展未成年人的科普宣传,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组织编写《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丛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紧密联系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整合科学教材、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编写出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科普丛书,提高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检查落实中小学及幼儿园科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

3.落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4.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让未成年人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总结和展示学校成功经验以及学生的研究成果。

5.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落实“万校标准化”建设要求,使普通中小学有足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各县、区应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满足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

6.转变教学方式,全面落实科学课程目标,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定期举办“*中小学科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论坛”,开展年度“*优秀科技教师”的评选活动,表彰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中成绩突出的科学教师。

7.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结合“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保持科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质,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团省委

1.深入开展以“树立科学发展观、青春奉献‘十一五’”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大力推进青少年宫、独立建制运行的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公益性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的建设,尤其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建设、扶持和利用好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发挥专项教育活动场所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功能,增强吸引力。

3.加快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的青少年宫、青少年之家(少年之家)等青少年学生校外日常活动场所的建设,同时要加强青少年宫、独立建制运行的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之间及与其它各类教育场所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4.到2010年,建成一批高水准的标志性、综合性的公益性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建设一个国内领先的青少年宫信息网络,全省50%的中心镇(街道)都建有一所综合利用的或独立建制运行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日常活动场所,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的优质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网络。

5.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调整雏鹰奖章章目及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雏鹰争章”活动推进计划,科学规范建立学校奖章的活动体系。开展全省中小学生阅读科普书籍活动。

6.推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以及中学生“未来杯”创意设计竞赛,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竞赛参与面;加强指导力度,引导广大学生创造出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具有较高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作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深化竞赛成果转化机制,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省科协

1.组建*未成年人科普网站,开展网络科普教育活动。

2.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

3.组织好每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4.组织好两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

(四)、省科技厅

1.协助省科协组建*未成年人科普网站,开展网络科普教育活动

2.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普及科普技知识。

3.配合省科协进一步建设好省科技馆,配合省科协指导各市建立市级科技馆或科技活动中心。

(五)省委宣传部

1.协调省级新闻媒体,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传播科学发展史和科学知识。

2.组织发掘、宣传科普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

3.面向农村,资助农村建设村级图书馆,赠送科普书籍和光盘。

4.组织青少年科技巡回讲座。

(六)省劳动保障厅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七)省广电局

1.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报道学校的科普特色,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

2.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报道各地的科普活动,拍摄优秀的科普节目。

(八)省妇联

1.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言传身教,破除迷信,阻止迷信活动。

2.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父母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妇女儿童中心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九)省社科联

1.积极支持进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立项和指导工作。

2.研究和调查当前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状况,提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建议。

3.调查社会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培养的支持系统,提出完善支持系统的建议。

五、有关要求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为使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提出以下要求:

1.建立统一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各部门要经常沟通工作进展情况,相互之间积极配合,协调开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篇5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区居民;文化素养;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机构,它的教育职能也应当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开拓教育渠道及教育方法。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居民提高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也开始走进社区,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人就此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及建议。

一、博物馆教育走进社区的必要性

(一)具有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的责任和义务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着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与日俱增。博物馆是社区中的特殊成员,重要的文化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其自身特殊的资源优势,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在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方面义不容辞。

(二)便于了解观众需求

博物馆在办好展览之后征求观众意见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等待观众上门参观提出意见及建议,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大多数观众不会当时主动提出意见,观众在参观完之后,需要有一个回味的时间,进行知识整合,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意见会更加中肯,更加全面。博物馆到社区进行教育活动时,深入群众中去征求参观意见,效果比较有效,以此揣摩公众心理,了解社会动态,以便更好的提升展览品质。

(三)依靠社区力量保护文化遗产

社区虽然是一个小的社会,但有着多种资源和力量,如果博物馆能很好地让群众了解博物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就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①社区居民了解最原始的当地历史发展情况,能够为博物馆提供文化遗产的最直接的相关信息,便于博物馆搜集学术资料,到社区多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意识。

二、社区文化需要博物馆教育

(一)社区居民精神生活急需提高

社区文化是一项不断满足和丰富广大居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②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快速提升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当务之急,也是群众在丰衣足食之后最迫切需要提高的。

(二)社区文化需要增强知识性

现在国家发展社区文化的途径和渠道正在增加,比如组织下棋、跳舞、运动项目比赛等,但是目前活动的娱乐性较强,知识性较弱。博物馆教育在充实居民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因为博物馆展览内容具有很强的普及知识的功能,内容涉及生活、科技、地理、天文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社区居民从中能学到许多知识。

(三)社区居民需要方便快捷的展览形式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空闲时间不多,有时间首先也喜欢到娱乐性强的风景旅游区去,所以到博物馆的相对就少一些,在学习知识方面就相对薄弱,或者博物馆自身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不太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也希望博物馆送展上门,节约时间,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知识。

三、博物馆教育走进社区的具体措施

(一)多种宣传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博物馆应该多层次、多样式、多方位举办简易展览,将博物馆内适合在社区展览的内容精炼化,形式简洁、高效,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并且展品易于运输、置放。比如制成图片展,文字说明简单明了,展品缩小比例复制,再配以影像资料,创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展览内容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要求适时更新内容。展览还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社区居民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文化层次,也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及欣赏水平,所以展览要切合实际,贴近群众,例如北京市科普协会组织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街道社区为老年朋友讲授花、鸟、鱼、虫知识,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内容,排解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独、单调,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③

(二)加强趣味性与互动性

经常在社区展览动植物知识、生活常识,配以小实验,定期在社区制作宣传栏,进行民间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刺绣、贴画等,现场制作,形象的展示给群众,利用画像砖复制件教授观众制作拓片,在新鲜有趣的互动学习中,让群众探寻感悟中华古老文明的奥妙。强调娱乐中学习,内容生动,增强趣味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群众面前,尽量采用互动交流的宣传教育方式,激发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公众感受到当代博物馆既是“高雅的知识殿堂,也是充满趣味的奇妙屋”。宣教活动充分体现休闲娱乐,减少严肃压抑的气氛,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利用特殊时间来扩大宣传力度

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春节、中秋节等特殊节庆及各种传统节日来宣传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介绍节日的来历,活动内容及影响等,使群众增长见识,领略古今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爱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进行与节日相关的征文、书法、绘画、摄影等比赛,激发群众的参与性,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居民文化修养。

(四)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

在社区招募志愿者,会使博物馆宣教工作办的更圆满、更完善。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因为他们更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容易和居民沟通,不仅能够缓解配备博物馆人员的紧张,而且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宣教活动进行的更顺利,更圆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方案

博物馆对宣教活动实施效果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落实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把群众的意见及时收集、整理,发放活动调查表,设立意见箱,开座谈会,了解观众需求,调整活动方案,不断更新内容,保持新鲜活力,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开拓博物馆教育新思路,将教育触角向更深层次、更广方面延伸。

博物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存在与发展将对社区文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社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博物馆应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组织多样化的社会活动,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达到真正促进全民精神生活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勇.浅析博物馆与社区文化的互动关系[A].新世纪博物馆的时间与思考,2013

篇6

20xx年,为了让这个宝贵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学校和市国土资源局、地质博物馆达成共识,把标房建成了具有科普、环境教育功能的科普馆。校科普馆先后被命名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常州市青少年地学科普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球科学教学研协作试点单位、常州市环境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成为青少年接受地学科普教育和宣传环保知识的窗口。学校利用基岩标和科普馆为切入口,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普环保教育。2009年5月,学校向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活动专业委员会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基岩标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研究》,在全国学会的领导下,开始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下,不到之处,谨请批评指正。

一、领导高度重视,保障活动开展。

学校科普工作由校长亲自挂帅,大队辅导员具体负责,精心挑选有一定特长的辅导员和队员组成校级科技辅导员骨干队伍,并且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有计划有选择地派遣科技骨干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逐步组建一支由少先队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科协、地质学会的专家、科研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组成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保障科普活动的经费投入,有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科普教育活动和改善科普设施。

二、加强组织建设,体验活动快乐。

我们根据少年科学院组织机构与少年科学院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少科院组织建设。在少科院中下设“科普宣传队”、“基岩探秘队”、“植物研究所”、“污水研究所”四个研究分院。每个研究队、所,活动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基岩探秘队侧重于节水的重要性,通过活动让每一个公民意识到节水迫在眉睫;污水研究所侧重于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污染的严重后果;科普宣传队侧重于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周边的一切资源,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宣传科普知识;植物研究所侧重于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植物种养活动,提高队员科技种植素质,增强队员绿色环保意识。为了使“基岩标少年科学院”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要求各队、所都必须落实一个中队,一户家庭,对口一个单位。这样,每个研究院都拓展出多种多层多元的不同活动,活动时间充分,活动范围宽广,活动形式纷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每个小研究员沉浸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开展研究的无限乐趣,提升了科研素养。

三、开发校本课程,完善活动研究 。

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校本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了以少科院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发少先队校本特色活动的相关实验研究,设计了“挖掘资源,开发潜能,创建特色,发展内涵”的少先队校本活动课程开发方案,把培养队员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少先队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总目标。20xx年,学校曾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常州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编制了《我爱地球》的校本课程,分为低、中、高三册。低年级主要是认识美丽的地球、海洋、高山、河流、地下宝藏、野生动植物等;中年级主要是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运动、生命的奥秘等;高年级主要是认识地球上的资源,并养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我爱地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每学期学校计划中,少先队校本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要求,坚持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在课时安排上,教导处把少先队校本活动课程纳入正式课表,统一安排固定课时,各中队每周一节。学校还进一步探讨研发研究活动课程模式、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

四、增强学科渗透 ,提升科普素养。

学科教学也是普及、渗透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积极引导全体教师用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科教学,用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把握课堂教学,结合新课程的实施,营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教育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开展科普教育。课题组要求教师以“基岩标少年科学院的建设与活动研究”为基点,以学校的校本课程《我爱地球》为切入口,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我们教育所用、及时反映我校的课题研究成果。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有关节约用水、节能环保等知识的教育,增强队员的环保意识,促进学队员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校园网络,设立了专题网站,开辟了课题概况、科普论坛、成果展示等栏目,在教师、中队、家长、队员中架起了网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环保习惯养成教育的好经验,把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统筹规划,科学探究,有效实施,注重实效。

五、构建评价体系,培养“晨晓少年”。

学校结合科普教育实际,挖掘科普教育资源,在基岩标少年科学院中提出了“晨晓少年”评价目标,并逐步完善其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机制。“晨晓少年”是我校“基岩标少年科学院”有的争章活动,并伴随着少科院的发展、壮大而越来越受到队员们的钟爱青睐。

“晨晓少年”评价内容分为三个色系,即“红色达标卡”、“蓝色升级卡”、“绿色魅力卡”,明确提出评比标准要求。“红色达标卡”:用培养、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队员,在品行、学习、活动等方面较之原有基础取得一定的进步,受到同学、老师、家长肯定,并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蓝色升级卡”:热爱科学、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低碳环保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胆质疑,拥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绿色魅力卡”:善于动手,每学期有小发明、小制作等“五小”作品或“金点子创意设计方案”在活动组以上展示或科技竞赛获奖。

积分:每个研究队可按“夺卡”目标要求,采用星级积分的方法(设计积分卡),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基岩标少年科学院”目标内容为队员获取标准,凡符合要求的均可获得“晨晓少年”星级积分,优秀的获得加分。所有队员、辅导教师、家长与邻里均可根据该生不同的表现情况,授予不同的星级积分。

篇7

(一)重视科研,规范管理,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继续完善建设地震观测设施,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县级台网中心达到13个,实现全覆盖;在新设行政区——昆嵛山保护区选择了一处深井作为测震、前兆、地下水观测使用,待仪器到位即可开始观测;在长岛新上黑石嘴、南域村两处地下水观测点和长岛地震台流动磁通门,使新建行政区和重点区域台点分布得到优化完善。

二是加强县级台网中心的规范管理。集中两个月时间,由市局监测台网中心、技术保障科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小组,采取“上门服务,轮流培训,全面覆盖”的办法,赴各县市区台网中心现场讲课,解决管理和技术难题,使县市区地震工作人员扎实掌握台网中心维护管理、数据处理等业务技能,为县级台网中心实时监测、信息快报、初步分析,有效服务等各项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基础性研究。在监测设施日趋完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作,促进专业人员逐步由“值班型”向“研究型”转变。按照“着眼,先易后难,多方参与,政策引导,长期坚持”的工作思路,从省地震局及聘请7名专家为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并专门出台配套政策,下达7项科研课题任务,鼓励全局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地震观测方法等展开了有益探索。目前已完成《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震活动性研究》,另有6项课题也进度过半。

(二)立足长效,依法行政,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继续推动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严把审核、审批关。4月在招远召开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会议,交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暨地震行政审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步工作;5月份下发《关于开展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集中在全市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活动,截至目前,市局执法大队对全市的40多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执法检查,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积极完成国家震害防御数据采集项目工作任务,专门成立了工作组,3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对全市6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动员部署,并提请市府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使该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三是坚持以点代面,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向各县市区发放《省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优秀方案图集》,积极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创建,在龙口市召开了全市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工作会议,部署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其中招远玲珑镇欧家夼村省级示范工程已报省局待批。

(三)立足震情,以练促战,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突出抓好实战应急演练。在完成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与应急指挥(监测)车配套的基础上,为检验实战效果,全市地震系统分二次集中9天时间,以震时通讯联络为重点,开展了震时应急指挥和现场演练。期间,局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分管领导带队,地震系统40人参与,应急指挥(监测)车行程900公里,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指挥车进行了不同时段、不同气候条件、各类地形的实地联通演练,并与省局进行联通,收到良好效果。省局晁洪太局长亲自参与视频通话,对演练提出充分肯定。其后,对演练进行全系统总结,为地震应急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4月份,完成了地震局应急指挥平台与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实现了地震部门与政府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指挥中心功能。

二是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完成了对市级1000多名应急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和证照发放。各县市区也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志愿者队伍的更新、充实,对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了经常性的培训和演练。

三是坚持抓好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为适应当前地震应急工作和人员调整变化的需要,对《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可操作性更强。及时对市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联系方式重新进行核对、更新;各县市区也根据各地实际,修订完善了县级地震应急预案。

(四)创新形式,高点定位,科普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大投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占地4000平方米、投资1000余万元的科普教育基地于6月中旬全面竣工开馆,6月21日试运营以来接待参观者已突破20多万人次,中国地震局、省局领导、市领导分别到基地参观指导,省内外地震系统的领导也纷纷到基地参观,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市科协、省科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授予其“省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县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已启动,年内将建成龙口市地震科普教育示范点。

二是抓好“五进”,地震科普常规宣传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地震科普进党校,县市区均已将地震科普列入党校授课计划;坚持抓好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推广,今年全市又有16所中小学被命名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充分发挥优势载体作用,《地震科普报》每月发放数量达到5000份。

篇8

关键词 广东 中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1月29日,广东省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省中医药局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办公室”,负责全省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中医院的KY3H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南海妇婴保健院、中山市中医院、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越秀区已成为治未病试点工作的标杆。为我省其他地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分析

1.1 医疗机构

在我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中,从全省的层面上统筹规划,设立试点示范区,探索构建以大中城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区)级中医院为骨干、以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区域性“治未病”服务网络,并着力加强各试点单位的“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流程和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由于治未病并没有现成的工作平台和服务模式,各试点医院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利用现有人才、技术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将原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与体检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提供中医特色、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广东省中医院率先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的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已开展体质辨识2万多例,健康调养月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9种体质的调养方案和专科调养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建立了针对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未病中心,开展孕前体质保健、孕期调护和产后调理及儿童保健,至今开展孕前体质辨识近万例,给予体质保健指导2000余例,受到群众的欢迎。许多中医医院在中医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可喜的是,通过“治未病”服务的开展,还促进了传统疗法的挖掘应用并在降低医疗费用上起了积极作用。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中医医疗,正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甚至成为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在“健康体检表”已明列“中医体质辨识”内容(采用量表的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测评),并提出“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识,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广东省也要求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中100%填写此项内容,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远未完成,且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具备相应中医训练的人员,这一工作尚有难度。

总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省医疗机构在试点过程也遇到一些困难,普遍反映推广过程受到缺钱、缺人、缺场地的制约。实际上是现阶段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人数偏少,且集中于城市自费中高端人群,总体业务收入欠理想。

1.2 社会机构

目前已有大批社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且有大量投资正在涌入。据报道,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企业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多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民营资本投资比例高达90%以上。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以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美容服务者为多,也有的以康复医院、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老年公寓、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不同形式出现,这些类型在本省主要城市均有,如扶元堂康复医院还是我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另据残联统计,现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城乡,从业人员8万余人。据《广州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有7602名盲人从事按摩工作,其中有550名从事医疗按摩工作。此外,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为指导的保健品产业已成为我国健康产业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当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产品现状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远未成熟,一方面是市场现实需求庞大,吸引大批进入者,另一方面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骗子打着“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等幌子招摇撞骗,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行政管理主体缺位,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真正体现中医“治未病”内涵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难以形成市场主体地位,严重制约本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理念有过度泛化之势,对产业未来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留下重大隐患。

1.3 文化传播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三农”基础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普及科学技术,传播健康知识,推动我县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为促进我县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协调

2013年迎新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协调,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农业局、县药监局、县气象局、县科协、县剧团、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等单位共同参与实施。

三、活动内容

各单位要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形成以科技指导、文艺巡演、医疗小分队和各种下乡服务等方式为载体,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

(一)科技下乡

1、科普知识巡回展览。根据各单位职能特点,开展系列科普知识图片展览。(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科协、县农业局)

2、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整合农村科技资源,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共同促进市场拓展和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科协)

3、农技服务小分队。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组织小分队深入种养基地、合作社、专业户等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实用新技术。(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4、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民种养户为主要对象,举办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5、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减灾自救知识宣传。(责任单位:县地震局)

6、开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知识宣传。(责任单位:县气象局)

(二)文化下乡

1、送戏下乡。要统筹安排一场健康向上的迎新春优秀文艺节目下乡巡演;在春节前后深入到农村、社区、学校、部队等地演出,(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剧团)

2、送春联下乡。组织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入农村基层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文化馆)

3、送图书下乡。组织一批优秀图书,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输送科技、文化和农村实用技术类图书,满足农民群众需求。(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图书馆)

(三)卫生下乡

1、开展卫生保健和防疫知识宣传,强化健康意识,改变陋习,远离疾病。现场开展义诊和咨询、免费发放常用药品和鉴别伪劣药品。(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药监局)

2、组织各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成立医疗小分队,下乡对重点病号开展义诊活动。(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3、开展对口支援活动。统一安排各医疗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到各乡镇医院对口支援,为当地群众义诊,并形成长期运作的制度。(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四、活动时间

1、集中示范活动。定于2013年1月13日(农日十二月廿)在韶口乡启动“2013年迎新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2、集中示范活动结束后,由各有关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头组织活动,服务地点包括所有乡镇、村。

五、具体要求

(一)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心组织,讲求实效。把“三下乡”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有专人负责,具体落实,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篇10

关键词:中国梦;广西梦;公民科学素养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强国梦、兴国梦,当前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富民强桂的广西梦,除了要用广西速度建设美丽广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步提升广西的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中国梦和广西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生成、生长都蕴含着本质的规律和奥秘,而科学是人类探求规律和未知的认知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人类正是有了科学知识,才从愚昧蛮荒状态走上文明轨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解释有多种,通过综合学者的各种观点,可总结出它包含的要素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运用能力等。科学素养的水平一般从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以及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科学素养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对公民而言,其科学素养水平不能苛求要与科技人员等同,而只要能达到以下要求即可:能将“学院科学”和“生活科学”结合,从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传播到生活常识的具备和精通,从而达到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纲要》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层面不同的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这对有层次、分阶段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供了指南。

二、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状况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别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可是,根据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就广西而言,结果更不理想。

201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4.25%,位居全国第24位。调查结果显示,广西不同群体科学素质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存在明显的差距,青壮年(18岁~39岁)的比例为6.09%,而老年人(55岁~69岁)的比例几乎为0;男性群体具备的科学素养比例(6.9%)高于女性比例(1.41%);从重点人群来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高(19.62%),城镇劳动者其次(6.33%),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1.06%)。

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公民对科技发展、发明信息关注度较高,尤其是与生活、医疗健康、教育科技等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对生活与健康、学校与教育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92.5%、86.5%。对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科技发展信息感兴趣的公民比例达到85.3%。

广西公民在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载体上,超过半数是采用互联网媒介。常用腾讯网、新华网等专业门户网站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为70.7%,常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为66.0%,常用微信、微博等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分别为66.2%、39.6%。总的来看,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达到了51.5%。

虽然在全社会号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平衡性。广西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全国是居于中下水平,由于广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广西各地市、各人群、各民族等之间科学素养水平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从重点人群指标看,不平衡性尤为突出,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62%,而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6%,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之多,科学素养水平差异较大。

第二,科普力度乏力。科学素养体现着公民的基本素质,反映着公民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广西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偏低,造成了在科普教育时,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覆盖面有限等不足,再加上科普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往往采取广场式、传单式,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公民往往采取自行上网搜索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而互联网上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科普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衔接不畅。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教育面对不同人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现实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同人群和地区之间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系衔接不畅,加大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总体效果。如高校聚集地区没有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辐射作用,没有和地方社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高校的博物馆、实验室等现实的科普教育资源没有就地产生教育效应;地方政府的科技园区没有有效和青少年科普教育衔接,致使青少年对本地区科技发展现状不清楚等。

三、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举措

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精确施策,统筹协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具体应采用以下方法途径展开工作。

其一,以点带面,以重点人群为牵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解决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平衡性问题,一是在地域上要实现科普站点等科普教育网络的覆盖面扩大,要通过科技惠农、关爱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科技馆(博物馆)建设等措施,形成身边就能学科学,身边人就懂科学的良好氛围;二是区分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例如,对青少年,着重培养其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着重不断增强其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对农民和城镇劳动者,则要快速提高其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技馆、博物馆等公益科技项目日益重视,目前全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已经近千个,其中的硬件配套设施先进性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品同质性、重复性现象较为严重,原创性和互动性不足,再加上有些讲解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没有深入了解展品性能和发展趋势,使得科技教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今后科普设施应采取建管同行、重在水平、提高原创上下工夫,真正发挥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科技教育基地的作用。

其二,紧贴生活,循序渐进推进科普教育。在科学素养教育中,要体现时代性,突出生活性,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发明创造、创新创业等激发全民创新活力,让公民切身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国际上通行的了解公民接受科学知识的程度和测量科学素养水平的方法是美国学者米勒的测量法,通过测量可以得知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也可知道科普教育的重点。譬如,在测量中有检测公民对一些基本科学知识认知的判断题:“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吸烟会导致肺癌?”“光速比声速快?”2016年4月,、科技部等20个部门制定颁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国科发政〔2016〕112号),《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共有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需要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每条基准下列出了相应的基准点,对基准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在26个基准考核点中,很多都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了解人体生理知识;知道常见疾病和安全用药的常识;掌握饮食、营养的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掌握安全用电、用气等常识,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等等。这种既实用又有科学价值的教育才是科普教育宣传的根本初衷。

其三,精准科普,推进“互联网+

科普”行动。互联网技术为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绝佳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仿真软件等可以实现公民的泛在学习,公民可以时时、处处进行科技知识的学习。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和最新的科技发明相结合,如转基因、航天技术、海洋勘探等,使得公民掌握科学知识的速度和时效性大为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今后,广西应做好“互联网+”这篇大文章,实现在科普教育宣传上的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这就需要在硬件建设、技术应用和教育以及教育资源制作等方面下大气力,运用服务云、科普中国e站等,强化定向推送意识,实现精准科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