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措施

篇1

关键词:文化元素;水利;风景区;融入策略;保障措施

1 引言

文化内涵是水利风景区建设亟需重视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一极。水利风景区除了展示恢宏壮观的水利设施、水文化以及由此围造而成的附带性风景外,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精神内核也是水利风景区的无形资产,属于文化精神层面。充分运用水利风景区周边文化元素,是景区综合性发展、持续发展和增强风景区多功能化及效益的总体要求。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区域内各旅游景区建设如火如荼,水利风景区文化底蕴及软实力的竞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文化涵盖的元素范畴

包括:水文化、历史文化、古址文化、遗迹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特色个性文化,等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新近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3 水利风景区建设缺失文化元素的主要问题

3.1 历史原因,先天性不足

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而后起的水利风景区发展,有许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水利工程建设规律与建造风景区选址本身就有极大的区别。工程建设与水利枢纽以水利发展为需求,以地势为依托,重在水利工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中,在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便性,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更是如此;而风景区的建设与选址重在连片景观及旅游经济效益,在交通、住宿、饮食等因素上有先天系统性的考量。因此在国家民生重大工程建设中,先行思想是国家的大策略。而在后期的水利风景区规划与建设中,就会出现规划无力、无计可施等等相应的问题出现。

3.2 职责转换不力,缺乏挖掘当地人文要素等资源储备

水利风景区是依托水利工程而建设,其管辖范围仍隶属于水利工程管理方。多年的水利工程管理职责划分,已经形成完整的水利工程专业科学管理系统。涉足水利风景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工作重心与转换,尤其是在景区专业经营管理上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缺乏必备的组织架构与人才储备。在建设景区初期,更对如何展示景区区域内人文要素缺乏专业研究,对所处地域内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典故、文物古迹等资源调查分析不够。

3.3 创新理念不强

水利工程重在安全运行。科学管理、维护保养、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要是水利工程工作的重点工作。面对恢宏的水利工程及周边营造出的美丽风景,在取与舍、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中,水利工作者创新理念及意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交差重叠,这其中的取舍及大胆创新理念不够明确与突出。

4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策略

4.1 在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加入文化元素

完善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的人文要素。水利风景区除了按照水利部《发展纲要》、《评价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编制规划外,还应统筹本地区水利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域视野下的旅游发展规划间的协调性。要对所在区域详细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迹遗址、风俗习惯等人文要素进行全盘汇拢、分析调研,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

4.2 突出重点围绕特色,以水利工程和水面为核心做好文化元素融入

以水利工程和水面为核心特色,融入现代文明。成为人们文化娱乐、假日休闲、社交活动的目标去处,并结合水利工程及当地风俗文化背景,让人们时时感受文化熏陶。

4.3 彰显水利工程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品位

我国的治水历史源远流长,治水经验非常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不断提高的水利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得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品味。

4.4 河流水利演变和治理历史展示

我国水利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现代的许多水利工程都已闻名于世。水利不仅是工农业发展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文化与时代背景紧密关联,充分体现着各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适应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创造的水利工程所包含的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文化。

4.5 文化元素融入形式多样化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走合理捷径,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4.5.1水利风景文化形象

合理的水利风景区文化形象决定了风景区的个性与灵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此形成水利工程可观赏性及绿树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亲的水利风景区文化形象与核心魅力。

4.5.2水利工程建设场景再现型

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风景区的依托,是展示水利工程基本面貌以及作用的平台,能够为参观者介绍工程兴建的背景、产生的历史效益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或者通过直观的手法让参观者了解工程的原理与过程。

4.5.3传说与历史故事等素材的文化创意型

挖掘水利风景区或流经区域内神奇传说和历史民间故事,尤其是与水有关的一切资源禀赋,进行相关景区功能补充和内容上的再创造,完整突出文化内容与水利风景区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F代审美观念,打造系列符合风景区发展、朴素而美观的文化创意型景观。既有观赏性、娱乐性,又有受益性、启迪性和长久性。

4.5.4水文化的现代表现型

水利风景区建设不仅要挖掘水文化内涵,打造水文化景观,而且要成为教育基地,推广水文化价值,让人们在享受水利风景区优美景色的同时,又受到水利知识的普及和水情形势的教育,感受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4.5.5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型

水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服务功能两个方面。把水利工程维系的水生态系统DD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维护、净化环境、物质输移和气候调节,供水、水产品生产、水力发电、内陆航运、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功能以各种方式展示和表现。

4.5.6区域特色文化的展示型

区域特色文化地方区域性特点的灵魂,水利风景区因特色文化而活色生香、魅力恒久、广为传诵。成为自然、人文、时尚交相辉映,观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区域文化的融入更加彰显水利风景区特色、提升水利风景区品位、提振水利风景区神韵。

5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的保障措施

5.1 进一步转变水利风景区建设观念

文化元素融入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利风景区建设重实用性轻文化性、注重外延扩张轻视内涵提升的观念偏颇。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需要科学的观念引领、支撑。水利风景区建设也应树立文化立景、精品立景、特色立景的观念,并体现在决策、规划、项目上。

5.2 进一步理顺水利风景区建设体制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涉及不同建设主体、各种资源整合。建议设立相应的旅游公司作为其常设机构,加强水利风景区项目建设的综合策划,引入水利风景区竞争机制,形成统筹协调、分项落实的建设机制。

5.3 进一步加强水利风景区设计引导

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主导作用,也要形成社会投资建设的合力,这样才能显示整体文化效应。

参考文献

[1]肖飞 王凯:《对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建设的若干思考》,《水利发展研究》, 2015, 15(11):75-80

篇2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增强员工对社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近年来,社区以《员工守则》宣贯活动为契机,围绕提升素质、提高技能、恪守职责,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深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深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提高员工履职尽责意识;深入进行道德法治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情操和法纪观念,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通过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广大员工提高素质、提高技能、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使广大员工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价值得到体现。

二、提升科学学习能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步伐

员工的综合素质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而学习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措施,通过构建学习文化型企事业,可以营造奋发向上的气氛,极大的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社区本着讲求实际、突出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层次、分工种、有针对地开展员工培训,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群众性学习培训活动,引导职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提升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三、灵活运用培训方式,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涵

提高社区文化层次,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区一方面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演讲、知识竞赛、技术比赛,组织举办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陶冶了广大员工的思想情操,调动了员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四、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提供社区文化建设保障

由于社区系统普遍薪资水平不高,社区在构建和谐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近年来,社区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使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和地位,鼓励工人岗位创新和成才,将学习与创新自觉地同岗位需要、同社区效益、同社区需要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挥自己、成就自己,体现技术工人自身价值。通过一系列措施,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篇3

关键词:社区文化;限制因素;应对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0-01

一、引言

社区文化在促进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各级政府都认识到了社区文化在构建社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和建设社区文化,使得社区文化工作得以持续向前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主观或者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当前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一)社区文化建设使用经费单一,资源利用不够均衡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经费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部分社区也通过创收的方式获得经费来源。这使得社区所在地政府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经济发达、政府相对重视的社区,其文化建设工作的经费较为充足,而且建设有图书馆、活动中心以及文娱室等硬件设施。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区则经费来源和文化活动条件都较差,导致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受到限制。

(二)社区文化建设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区文化工作者中老龄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的社区文化建设干部依然是由之前的居委干部兼任,存在着思维观念落伍、精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建立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及发展机制不能够充分的吸引社区工作人员。正是因为社区文化建设机制存在漏洞,导致社区文化建设机制的不健全,工作人员待遇以及社区文化发展前景等成为了影响社区文化发展体系吸引优秀工作人员的限制因素。

(三)不同群体参与活动积极性不足,参与意识淡薄

对社区文化活动而言,一般老年人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更多的中青年人则愿意选择在家上网、看电视。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具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其次老年人的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再者,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发展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基本上不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当中,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政府以及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责任,而自己没有义务参与到社区文化发展工作中。

另外,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层次性,因为部分社区工作者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也只是组织唱歌、跳舞、演奏等传统文娱活动,不重视中青年所关注的文化活动需求。甚至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只针对老年人,活动的单一直接造成了其对居民吸引能力差的现状。

三、社区文化发展受限制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丰富筹资渠道,做好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其一,财政适当的投入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不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补贴,都必须定期予以对应的投入,并利用既有的文化资源,例如学校、机关和社团等,为社区建设增加更多的内容,且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其二,采用低偿服务制度。在发展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每一项互动都采用低收费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但能够保证服务质量,而且有利于社区活动设施的后期建设和完善,而且居民也乐意接受;其三,争取获得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文化宣传的方式营造一个支持社区文化建设事业的氛围,利用校园、企业以及家庭等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合理外延的方式为群众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培养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后盾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社区队伍建设,若社区文化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理念落后将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做好社区文化发展建设工作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引入大批的文化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引进过程中通过加大社区工作者的引进力度,增加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的文化结构层次,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向多层次、多结构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做好既有社区文化体系内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提高其文化建设水平,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服务理念,提高社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丰富社区文化类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当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是造成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部分社区直接将文化活动中心用作麻将室、扑克室,不能满足更多群众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利于社区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群众文化需求与特长的调查工作,以此作为开展不同类型文化活动的依据。

例如,通过定期举办文体活动的方式吸纳年轻人加入到社区活动中;还可以举办以幼儿为中心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年轻家长聚集在一起,为居民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平台;也可以定期展开节日文化活动,可以借助端午节缅怀故人、国庆节热爱祖国等,不但能够加强群众的沟通,而且还能够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实现社区文化的繁荣。对于一些工作类型相对集中的社区,也可以进行专业技术讲座等,满足更多居民的职业发展需求。

篇4

1.1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的发展与否,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文化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正在形成深刻的内在关联,各级政府越来越把文化建设当作竞争实力的重要部分加以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社区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在城市社区总体建设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其对城市社区的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1.2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社区参与自主性阙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决定,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1.2.2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们提高文化素质的经济基础和社区认同意识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1.2.3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分布在社区中和各级各类图书馆包括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1.2.4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如何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构筑本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自己社区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序列、突出各自社区的文化特色,是摆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除要想办法自身建设和发展外.最重要的是依靠周边的文化环境、有利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所在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等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服务,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建设快的良好方法。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的需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挥自己文献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高知识群体的人力优势,帮助社区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社区成员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指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另一方面引导社区成员用“法”和“德”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高职院校图书馆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同时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2.2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一切为了读者”。此处的读者不仅仅指高职院校师生,还应该包括其周围社区内的居民,要实现这一宗旨.必须使其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起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要为社区学习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才能使资源建设、共享做得更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还可以发现自身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不足,从而重新配置馆藏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

2.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更多读者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价值,使社会公众对学校重点学科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学校科研人员同其他学校、企业科研人员沟通.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声誉.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图书馆的建设.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2.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社区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社区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传播最新的政治、教育、生活信息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向社区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学习服务,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激发社区成员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识,可以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同时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

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

高等院校是一个城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具有智力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信息集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先进、与社会联系广泛等优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在发挥培养人才主渠道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优势,积极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终身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有着诸多优势,表现在:

3.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情报含量偏高,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密切。针对性强,提供的情报准确性、权威性更高。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藏书类型、经费来源等都是社区图书馆所不能相比的。

3.2专业队伍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可以解答咨询问题.也可以辅导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对情报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高素质的人员以及完善的网络设施等有利条件来承担社会的科研项目和人员培训。

3.3基础设施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新建(扩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并且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

3.4技术设备优势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及网络化等技术手段与设备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得到普遍应用。为信息用户获得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上资源,印刷型、电子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存互补,共同发展。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方便和快捷。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

3.5信誉优势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其主体读者群素质普遍较高,因而也要求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教辅机构,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始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并不断为之努力,在长期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工作中一直在追求良好的服务效果,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因而,其在社区范围内享有较高的信誉。此外,在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方面。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较之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也有着所提供的信息更权威可靠、服务更周到、费用较低廉等优势。

4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

4.1与社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有突破传统观念。向社区开放,在信息资源保障上推行与社区共建共享的新思维,才能使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共建社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即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同协商。资源互相共享.共同建设社区图书馆,发挥双方信息资源、人员、设备、资金的作用。共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而社区有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具有极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双方合作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在这种前提下,由图书馆提供免费的基础馆藏,并负责对管理人员免费培训,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社区负责为图书馆提供场所、基本设施及运作资金等。采用这种模式无论在技术人员、资金、场所等方面均取得了保障,互相补充。互利互惠。

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即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向社区的居民发放借阅证。同时提供文献的查询、检索、电子阅览室等即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登陆图书馆网站,查阅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和数字信息。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建共享。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领域。

4.2新型的社区图书馆办馆模式——托管型社区图书馆

它是指社区图书馆的举办单位与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签订协议。在确保社区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将其所属的社区图书馆委托高职院校图书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分馆作业形式,为本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这是一种集多种社区图书馆建设之优点的模式。它既有联办型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互补特点做基础。又有高职院校图书馆社区分馆的专业化管理。确保了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厦门市图书馆在与社区合作推动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合作、托管、分馆制”的建馆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4.3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尝试

4.3.1积极为社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为社区主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尤其是政府和企业需求的各种类咨询服务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等)的迫切性就显得更加凸现出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依托学校各学科实力。开发出适用的信息,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偿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应将学校的科研成果,本馆研制开发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社区的企业、主管部门,主动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4.3.2支持社区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社区开放。能够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使许多文献信息具有更多的可激活性可以被人们感知、识别和利用。例如,附近社区的居民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继续求学深造,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等。为社区读者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3建立特色数据库,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馆藏特点、地区优势、社区用户的需求状况在信息资源搜集方面有所侧重。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从文献的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为用户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条件。建立特色数据库首先要体现馆藏特色。其次要体现技术特色,要具备有效的检索功能和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

4.3.4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深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高等院校比其他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拥有量更高,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信息服务设施的实力。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4.4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社区文化建设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必须有一支具备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高素质的队伍。即

一、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地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有了一支拥有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就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

4.5培养新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服务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拓展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且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必须有适应新环境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注意人才的培养,使图书馆服务人员真正承担起“信息导航员”“信息资源管理者”的新的角色。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各种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也要将蕴藏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要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成为根本意义上的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宝库。并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渴求,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开拓新服务领域中应努力的方向。

篇5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路及对策

煤矿社区是矿井衰老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型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病亡遗属、待退职工和广大职工家属,维护矿区稳定,创建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精神家园。这是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问题及原因

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伤病亡遗属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

铜川矿务局有离退休人员33000多人,六个社区就有离退休人员15600多人,约占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8%;全局有伤病亡遗属11000多人,六个社区有伤病亡遗属4800多人,约占44%。由于居住和生活等因素,这些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在社区居住,有三分之一依靠子女在铜川周边居住,有三分之一在外地或回原籍居住。而且时有交替流动,居住不定,增加了加强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难度。

二是硬件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

煤矿企业社区都是近几年先后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社区,由于破产政策所限和经验不足,一些厂房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过去职工较为集中开展活动的“矿工俱乐部”都随着破产拍卖或移交,致使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阵地缺失,必要的文化设施不齐,而且更重要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精英也四分五散,各自谋生。随着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矿务局和社区都花大力气进行了完善和补添,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需求。

三是软件建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煤矿社区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协调相容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吸纳不够,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较为落后,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滞后,竞争创新激励机制不活,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和协调不到位,注重经济效益的多,提供公共服务的少;习惯性文化思维多,创新文化思维少。

四是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范围辐射面小。

社区中老年文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离退休人员原有的文体爱好者,尤其是享受破产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自娱自乐,活动内容是社会上流行的秧歌舞、健身操、门球和象棋比赛等,还有秦腔、豫剧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社区对中老年文体娱乐活动采取组织起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一些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但由于受场地的局限和资金的短缺,在社区内部活动的多,对外拓展训练少;老一套重复的节目多,编写创新的节目少;社区之间的双向文体互动活动也很少开展,“小天地”固步自封,进步不大,提高不快,激情不高,活力不足。

五是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值高。

随着煤矿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十分渴望同样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寄托,消除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同时也使自己劳苦一生打拼的百态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经验之花,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得以释放,再现当年的韵律风采。

二、思路及对策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

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和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共同愿景。

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营造煤矿社区的和谐文化,就是要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坚定走创建和谐社区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要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要站在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服好务的基础上,在硬件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设施,利民惠民。在软件建设上,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要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按照局党委《关于重视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的决定》,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动员和组织离退休人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登山、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自乐班演唱、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篇6

【关键词】 艺术院校;社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艺术院校的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艺术阅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艺术院校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其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资源;社区也将越来越重视艺术院校对辖区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一)社区文化建设对艺术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也随着他们对文化活动认识层面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向艺术化发展,群聊、下棋、纳凉、看录像等简单的活动逐渐被文艺表演、票友会、书法活动等文化活动所取代。[1]85-87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但是由于社区自身的原因,从艺术需求来看,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硬件方面先天不足。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在管理上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机制。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因此,要改变目前硬件方面的制约,除了积极争取资金外,更好的办法应该是盘活社区内艺术院校的现有硬件资源。

二是软件方面人才匮乏。目前从事社区文化艺术方面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培养起来的,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但其年龄、精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因为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等原因不想从事社区文化工作,造成了目前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2]111-112这些原因使社区建立不起艺术骨干队伍,制约了社区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的定位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和艺术院校各有不同的定位。社区是建设的主体,艺术院校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合作方,它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将有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许多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一般组织和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多数艺术院校在资源方面拥有设施先进的音乐厅、剧场,有自己的画室和展览大厅等。这些地方既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艺术实践的舞台。据调查,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的硬件资源在教学期间的利用率不到70%。因此,艺术院校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制定一定条件,与社区共享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艺术院校硬件资源的空置率和浪费率,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全国许多艺术院校与所在社区的联系还比较少,它们只是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做了一些政策性的指导和活动,这与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艺术院校还具有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作为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的艺术院校,它们在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上比社区更为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和研究,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艺术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可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改进,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教学和科研。艺术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把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当作课余重要的实践活动,实践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夯实学生的兴趣与艺术特长,又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业与就业,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3]22-23

二、新时期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逐步开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要求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这极大地鼓舞了社区文化建设,也给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国内的现状和经验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和底蕴比较深厚的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比较高,它们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双方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软硬件资源。这种模式采取艺术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共享艺术资源,为社区群众普及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如上海音乐学院与普陀区共建艺术实践基地,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到那里为社区文艺团队提供创作指导、排练辅导;定期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举办系列音乐艺术普及讲座和音乐会。再如四川美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供社区群众参观。

二是参与社区规划设计,营造社区文化艺术特色。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包含艺术的成分, 艺术院校参与到社区规划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艺术的氛围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例如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四川美术学院就充分应用其专业特色,参与设计规划“黄桷坪涂鸦艺术街”,为社区文化开创了新的亮点。

三是面向社区的文艺表演活动。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参与方式。小到社区的表演、各类的文化艺术节,大到全国性、国际性的活动,都有各艺术院校的身影,比如上海世博会,就有众多艺术院校参与各个社区组织的文化演出活动。

四是开拓文化艺术市场,以扶植毕业生创业和就业为目的成立社区艺术中心。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沈阳音乐学院与大东区莱茵河畔社区合作成立沈音莱茵河社区艺术培训中心,师资力量来自沈音的部分老师和学生,沈音的毕业生同时可以在艺术培训中心实现就业甚至创业,社区群众也从中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和艺术教育,双方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

(二)新形势下的对策和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几个省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沈阳等地的艺术院校和当地社区的共建程度比较高,许多模式值得参考和借鉴,但是仍有大部分地区的艺术院校和当地社区的文化共建比较落后。因此,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和社区都应该抓住机遇,在思想上强化认识、激发热情,在行动上明确定位、创新管理,努力使双方取得共建双赢的成果。

1.强化认识,激发双方共建热情

目前,在艺术院校与社区文化共建方面,艺术院校和社区在认识上均不够重视。

一方面,部分社区对自身文化建设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是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艺术资源,更有部分社区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组建艺术队伍、搞硬件建设,实际上是在软硬件方面重复建设。因此,强化社区内部对与艺术院校共建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社区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内艺术院校资源的宝贵,积极主动地与艺术院校沟通;二是要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另一方面,艺术院校也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与社区文化共建上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从艺术院校内部产生共建的动力。因此,一要加强理论学习,艺术院校从领导层到师生,都必须正确认识到学院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是政治任务,也不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相反,它作为一个实践平台,对学院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共建、加深认识,在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建立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不断促进社区文化艺术发展的共识。

2.创新管理,有效对接,积极开拓合作新途径

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对接是管理上的一个难题,这关系到共建的美好蓝图如何落实的问题。在对以往案例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落实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创新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接模式。

一是个人层面的对接。这主要是指学校师生与社区定的帮扶对象之间的指导与合作。既包括学校领导与社区领导的对接,更应该包括师生艺术骨干与社区特定对象的对接,比如教师艺术骨干可以针对社区文艺工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艺术骨干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社区中有特定要求的群众进行辅导。这些措施从最小的社会单元——个人层面上有效地促进了共建共享政策的落实。

二是单元层面的对接。这是指社区管理层、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与艺术教研室、学生文化艺术社团的对接。艺术院校的教研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师资力量,根据各个社区自身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点,对社区管理人员、专业文化工作队伍进行培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能力。学生艺术社团的特点是校内活动比较多,难以拓展到社会。这使学生艺术社团失去了在社会大舞台实践的机会,制约了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通过在社区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文化交流站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工作从基层做起的思想。

三是单位层面的对接。这主要是指街道与校团委、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进行对接。街道作为社区的管理部门,负责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指导和管理。团委、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等校级工作部门对学生思想工作和实践工作,包括创业就业方面应予统筹和指导。因此,街道和校级工作部门应积极对接,共同制定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纲领和框架。在对社区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软硬件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再安排实际层面的工作,确保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将不断涌现,这对社区文化建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双方共建共享过程中在管理上不断创新的要求也将越来越具体。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作为社会上专门培养高级艺术人才的殿堂,艺术院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佳,郎学田.音乐艺术与社区文化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1(5).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形势;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6-01

群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而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由缁嵘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白社各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使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群众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自十七大以来,我国一直在朝着社会主义和谐体制方向发展,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执政理念,贯彻“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执政方针。这也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与群众文化活动相融合,借此来提高群众的人文文化水平。其次,群众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人文文化水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再次,文化活动不仅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二、群众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很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并未能吸引多少群众参与其中,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活着最后成为组织者自娱自乐,根本实现不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意义,而且严重浪费活动经费。调查发现,群众反映活动与期望中的活动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人员对文化建设实质的误读。群众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开展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建设只会是空谈。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地域性较强,而居在同一地区的群众文化层次各不相同,个人修养良莠不齐,文化爱好大有差异,因此在文化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老人和儿童的文化活动仍然不够重视,有待提高。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意见及解决措施

(一)增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区或是城市的形象,往往是通过文化设施来体现的,所以相关文化部门,必须增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地区项目和资金规划安排妥当,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设施,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供设施基础。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偏僻的城乡,受到自然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强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的环境好坏,是文化建设成果高低的决定因素。为了不断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的场地。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群众的文化知识的宣传,以群众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提高群众文化知识能力。各个地区要定期加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有助于在群众生活的周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群众在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最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文化素养水平。

(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力求在普遍中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现个性,将工作做到小型化、多样化、具体化和实用化,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首先,抓牢节日文化。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鉴于此,如果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能够紧紧抓住节日文化,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文化活动,一定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彻底改变以往低俗、单一的文化想象。其次,抓好常年文化。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应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保证持续开展各种大型活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再次,抓好本地特色文化。鉴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创立文化品牌,这样才能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真正的帮助。

四、结语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维护社区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能够使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彬.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0(10).

篇8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导论

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近年来,珠海市在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定差距,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核心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一)新型社区定义

目前新型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新型社区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二)社区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展览、讲座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娱乐等共同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社区参与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沟通凝聚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特点和功能可以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居住环境,归属感等,维系良好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不断深化的社区建设进程和群众日益高涨的社区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发展目标还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发挥社区文化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上的作用,倡导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促进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2.社区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需要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更多符合区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社区文化场地资源不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等硬件尚未达标,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4.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老龄化、任务重、福利待遇较差、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干部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5.区域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6.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五、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推进社区基层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开拓,在社区文化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对社区文化功能的认识

街道除了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外,正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逐步把社区文化向教育、科普、体育、社区服务、凝聚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延伸,拓展了社区文化的功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为此,结合调查情况,对社区文化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情感满足: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生

转贴于

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人们的精神、情感需要更为迫切,文化消费需求和娱乐方式更为多元多样多变。要主动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体科教活动,满足居民求新、求美、求知、求健的要求,净化美好心灵、充实精神世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2.居民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技能和文明素质的人。提高人的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知识、技能、礼仪、文明素质培训等,使居民不断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现代生活质量。

3.民风塑造:保持良好的民风民俗。社区特有的民风民俗正越来越受到现代文明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正确的社区舆论,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4.价值引导:强化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文教化,自古有之。在当前居民日益多元的价值追求面前,更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领社区居民群众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

(二)推动社区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准确把握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社区文化体制;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让社区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需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构建区域性文化平台

要继续深化社区文化建设从“区属”到“区域”的转变。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力量整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共建委员会的作用,打破行政管辖、条块分割的界限和“围墙”,发动社区单位建言献策、出人出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利用。发挥社区党建共建联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在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文化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提高场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把开放的对象从学校向社区内的“大院、大所、大厂、大校”四大资源延伸,把开放的范围从场地资源向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服务资源拓展,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利用的效应。三是进一步营造各方广泛参与的社区环境。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和谐的社区,都是公众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要加强宣传动员,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性参与平台,加强街道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不断探索符合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居民群众各自特点,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的社区文化参与机制,进一步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社区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加大街道财力投入。逐步扩大街道财力用于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化服务上的直接投入,为文化资源免费开放、文化设施维护、文化活动组织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完善社区文化服务配送体系。继续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活动室等现有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文艺骨干、指导文化活动、调配文化资源、建设文化网络上的作用,加强运作管理,挖掘服务潜力。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实现市、区、街道三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推进街道和社区单位网站的文化内容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服务水平。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深入小区、学校播放经典影片、优秀曲目,组织“送演出、送培训、送科普”活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的社区文化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区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社区学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针对不同居民群体,开设各类培训班、报告会、读书会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3.充分利用社会性文化载体

通过文化阵地、文化团队和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多种资源、力量,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文化阵地体系化。以社区文化中心为骨干,以居委文化活动室为支点,以向居民开放的社区各单位场地、小区广场、健身苑(点)为补充,形成深入基层、覆盖广泛的社区文化阵地的体系。二是文化团队多样化。进一步开发社区优势资源,实行社区专业性文化团队和各类兴趣协会、主题俱乐部、演出团体、体锻小组等群众性

转贴于

文化团队有机结合,强化组织保障,推动高雅文化和群众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积极为团队建设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实施管理。三是文化活动系列化。街道搭台,社区参与,举办社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符合社区特点、群众喜闻乐见、能够持续发展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4.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创文、创卫等发展主题,丰富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楼组、单位、家庭创建活动,让群众评、评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群众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扩大文明创建的影响力、渗透力。二是积极培育居民特色团队。开展“一居一特”创建工作,鼓励群众建设贴近基层的社区文化阵地,培育排舞队、民歌队等居民特色团队,使基层文化迈入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三是拓展基层群众文艺演出交流活动。发挥社区名人名家本文由收集整理的专业服务功能,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组织文艺演出交流。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举办百姓戏台、群众艺术巡展等各类活动,发挥群众文化在加强情感沟通、促进人际和谐上的作用,通过文化参与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共建社区文化家园、精神家园。

(三)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

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形成社区文化发展的合力。

1.提高思想认识,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摆到社区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督检查,确保社区文化工作落到实处。

篇9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搞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参与到其中来的群众的素养,能够让群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水平。

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搞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影响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够更快地发展。

二、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下面,笔者就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

1、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是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对群众文化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后期的文化建设工作由于匮乏资金而无法开展。有些农村的文化馆甚至是部分城市社区的文化馆因为资金的匮乏不能够购进相关的硬件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馆的闲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是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就目前来看,很多地区的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劳动节、国庆节期间等较为重要的节日时开展相关的文艺活动。而且文艺活动也仅仅是趋向于唱歌、舞蹈这样的文化形式,相对来说,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

3、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群众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或者社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在做。年轻人很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即便是有,也不是专业性的人才。专业性质的匮乏就会导致文化建设的不专业性,不能够有效地确保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解决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给出如下的解决措施:

1、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是解决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基础。国家或者是当地的政府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在今后的文化建设发展中,要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力度,确保群众文化在发展中可以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只有硬件条件设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够提高,相反,硬件条件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就比较低,不利于当地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2、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化发展。推动群众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红,要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除了基本的文艺节目之外,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演讲会、研讨会以及竞赛类的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中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社区就举办过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竞赛。因为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社区的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这个活动在结束之后,不仅达到了宣扬美食文化的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和谐的群众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培养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性手段。培养群众文化建设专业的人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途径:

一方面在选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时候,要进一步提高用人的标准。我们要通过给人才队伍输入新血液来保持队伍的活力,可以选用艺术院校类的学生来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相对于社区的人员来说,他们更具有创意和执行力,有利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要定期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只有不断对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够确保他们思想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部门定期会组织工作人员到省文化部参与相关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其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和工作技能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作出贡献。

篇10

【关键词】社区文化 主动性 创造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

三、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