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经验做法范文
时间:2024-03-05 17: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经验做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成为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我们认为要推动地方级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深入开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宣传力度。要通过新闻媒体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各单位对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影响力;宣传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查出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让社会各界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和节约建设资金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的成功做法、总结的经验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理论积极上报给国家级、省级等各种刊物和网站,不同层面地宣传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主动上门对有投资建设项目的单位和部门及乡镇进行政策宣传,并从建设单位的自身利益出发宣传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好处,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深入人心,让全社会积极主动的接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其次是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坚持关口前移,在政府投资决策前提前介入,主动参与,联合相关部门,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发展前景和效益水平作一综合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坚持跟踪审计,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严把立项关、招投标关和合同签订关,从源头上监督建设行为;在施工建设阶段,做到逢变更签证必到,逢隐蔽工程施工必到,逢主要材料进场必到,让监督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竣工决算阶段,结合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签证等对项目决算进行严格审核,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务求实事求是,对审计结果严格实施“阶段复核制”,确保审计证据充分、审计报告真实、审计结论可靠、审计意见可行;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审计处理意见加强跟踪监督,限期整改到位。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油田运输设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10-02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一项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造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焦点。由于石油资源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对于油品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
1.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综合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提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执行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再评价。
1.2 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以把固定资产的投资分为新建企业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其中新建企业投资指的是为了一个新企业建立生产、经营、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更新生产经营中已经老化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投资。
(2)按照对企业前景的影响进行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所谓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涉整个企业前景或对企业前景影响甚小的投资。所谓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的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投资。
(3)按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分成两大类:相关性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非相关性投资是指: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一项目并不显著地影响另一项目的投资,则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是不相关的;相反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个投资项目,可以显著地影响到另外一个投资项目,那么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则是相关的。
1.3 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以及投资次数相对较少等特点。
1.4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当考虑市场因素,比如当前的市场周期、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后的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即需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与报酬。
2 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在石油资源的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损失甚至灭绝性的危险。正是由于托运物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油田运输设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选用防爆型的运输设备。②必须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防腐性能。环境中腐蚀性物质不仅会影响石油的质量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防爆隐患。③必须满足相应的户外等环境条件要求。④必须具有满足较长周期的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可靠性要求。⑤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对油田运输设备还提出了高电压、大容量、高效率、节能源和环保型的要求。
3 油田运输设备投资决策与管理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油田运输也开始从设备老化、包袱重、经营困难等的落后形态向现代物流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运输投入受资金限制较小;个体、集体、合资、外资等运输公司为油田运输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油田运输业的竞争。与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一样,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需要考虑该项投资的可行性、风险与报酬因素。只是不同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运输质量,在油田运输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检测。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考虑投入一辆新款运油车,吨位12.9吨、容量18立方米,原值28.55万元、折旧年限(油田)6年、年折旧额(按无残值)4.76万元,五年内分别可带来现金流入为20万元、20万元、18万元、15万元、10万元、8万元。年利率按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不考虑每年维修报检情况下(单位:万元)
(2)考虑到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报检费用(单位:万元)
在这个简单的假设前提下,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与不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两种情况下的净现值相差很大。事实上,基于石油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维修报检费用。另外,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当考虑折现率的影响。
油田运输设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油田物流的角度来考虑,主要以运油车辆为例,对于油田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员规范化维修活动。在工作中,司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和直接的设备管理员,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的最好途径。开展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活动就是要达到以设备为手段、创造技术服务的最佳效益。其做法主要有: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工段岗位的工人每天对工作场地进行整理、清洁;司机对所驾驶的车辆在执行出车前、行车中的检查中也要及时进行整理、清洁工作。
(2)对运输设备认真进行回场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工作。对于油田运输设备实行公司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的预防手段:通过驾驶员、公司专职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修、点检等预防手段对车辆的性能状态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预防和防止设备发生技术故障。对于检查出的大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再根据车辆具体问题来制定车辆修复方案和设备管理措施以督促实施部门(保养工段和外协修理单位)及时修复解决。
(3)规范化修理,提高工段修理质量。通过对车辆的强制进检,并采取外部督导队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4)完善车辆手续办理。①新车入户手续。在决定了对一项运输设备的投资以后,为了使车辆及早地投入使用,应当积极办理新车入户等手续。②办理市政部门运输管理处的资质检查和办理企业资质申请。③办理车辆报废手续。随着新车的增加,原有车辆必然会到报废年限,对于通过检测显示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应当予以停用、报废。④及时、合理的部署车辆审验工作。⑤办理车辆保险。对于车辆保险的办理,应当结合历次投保的经验和车辆索赔的结果,提前对车辆保险进行预算管理,并多次与保险公司协商,结合车辆的运行、性质、车状等特点在投保统一的前提下再购买特殊险,以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历来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又加之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对于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相应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绩效;固定资产投资;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04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随着经济新常态,各个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呈现稳步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就会因此而面临挑战,例如外需不足,贸易摩擦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带来的挑战等等。加大产品创新、扩大内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自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理论就层出不穷,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问题也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做过相关的研究,再者就是对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也有很多是针对我国国内地区性企业的创新状况和某一特定的产业内部的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目前,企业的创新模式已从线性化转向网络化,创新的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企业很难依靠自身进行单独创新。在此情况下,企业就需要依靠创新网络,运用网络中溢出的有效知识增加创新的成功率,提高创新绩效。创新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内部的自主研发投入和外部的知识学习应用。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通常认为,企业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的创新绩效和一国的综合竞争优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围绕着企业研发投入与产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经验层面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背景,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Mahmood和Singh,2003)。本文尝试以中国的电子产业为例,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企业研发投入(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人们深入认识新时期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创新水平提供一些新的经验证据。
2指标选取与研究假设
2.1指标的选取
现有的文献大多采用专利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来衡量产业创新绩效。新产品销售收入只有在成功地实施了商业化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用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产值率和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等指标来衡量企业R&D投入的效应最为直观,但是原始数据一般很难获得。专利作为产业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创新经济价值的潜在标志,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R&D投入的长期发展潜能和潜在的产业创新绩效,但数据也不好获得。更进一步,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的客观性使得数据的可得性好、可比性强,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R&D投入的显性绩效和潜在绩效。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电子产业的所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平均投资额作为衡量产业创新投入的指标,即pjgt=电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总数;主营业务收入是反映一个行业的经营状况的最直观的指标,因此,本文选用下式简单明了的指标作为电子产业的创新绩效的替代变量是合适的,即:创新绩效=电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总数。
2.2研究假设
在本文中,主要是研究固定资产的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从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认定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对创新是有正面的影响的。往期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当期的创新结果也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作如下的假设:
H1:当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pjgtt对当期的创新绩效yt的影响为正向;
H2:往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pjgtt-1对当期的创新绩效yt的影响为正向;
不仅别的影响因素会影响着当期的创新绩效,企业往期的创新的结果也可能是当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可以进而做出如下的假设:
H3:往期的创新绩效yt-1 对当期的创新绩效yt的影响也为正向。
3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说明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实证结果的说服力,本文选取《中国产业经济网》上2004年至2013年的原始的数据,再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经过相关的检验和处理发现只有固定资产的投入对电子产业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别的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就选择了pjgt作为创新绩效的解释变量。其中,创新绩效的变量y是用电子行业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除以规模以上的所有的单位总数得到的平均值来表示;同样的,pjgt采用相同的做法用求得的电子行业的平均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在用stata做VAR模型和相关检验之前,首先对原始的数据 y和pjgt做取对数的处理,这样就进一步剔除原始数据的不稳定性和漂移性。
3.2选择滞后阶数
建立VAR模型首先应该正确确定滞后期 。如果滞后期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在VAR模型中适当加大k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从另一方面看,k值又不宜过大。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下面介绍几种选择 值的方法:
(1)用LR统计量选择k值。
(2)用赤池(Akaike)信息准则(AIC)选择k值。
(3)用施瓦茨(Schwartz)准则(SC)选择k值。
滞后阶数的确定原则是:要选取各指标绝对值最大的阶数。基于对原始数据用 做相关的处理选择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的确定原则,从表1可以看出:2阶滞后期有两个指标HQIC和SIC的绝对值都是最大的,3阶滞后期的LR指标的绝对值最大,4阶滞后期的AIC的指标的绝对值最大,因此应该选择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阶。
3.3建立VAR模型
上面已经确定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现用VARBASIC法建立模型。所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从图1中可以得到,lny和lnpjgt两个方程的R2和各种准则的值以及每个方程的系数和p值。
(1)由chi2和p=0.0000可知,方程lny和lnpjgt的解释变量的联合检验是显著的。
(2)方程lny的R2=0.8508,方程lnpjgt的R2=09155,由此可知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
(3)根据图1中的系数,建立VAR方程,如下所示:
lny=13.851+0.035*lnyt-1-0.774*lnyy-2+0.577lnpjtt-1+0.273*lnpjgtt-2
lnpjgt=19.051-0.841*lnyt-1-1.502*lnyt-2+1.343*lnpjgtt-1+0.772*lnpjgtt-2
从方程lny可以看出,前一期的创新正向影响当期的创新绩效,前两期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对当期创新绩效的影响也都是正向的,这与上一部分关于研究的假设的内容是一致的,即原假设H1和H2是成立的。进一步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要大于滞后两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要远大于前一期创新对当期创新绩效的影响。
从方程lnpjgt可以看出,前两期的创新与当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前期创新使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多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可以用于替代当期固定资产的投入。这也符合上一节的原假设H3和H4。而前两期的固定资产的投入量与当期的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呈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有较大依赖性的产品,之前依靠固定资产投入带来的创新,当期依然不能减少,否则就会出现创新绩效的减弱。
3.4建立模型后的相关检验
在建立了VAR模型之后,必须要对已经建立的方程做一些相关的检验,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的联合显著性检验和残差正态分布检验。只有这些检验全部通过,才能确定上面的两个方程是完成正确的。
3.4.1平稳性检验
VAR模型稳定的条件是VAR的特征方程所有根的倒数值均在单位圆以内,即根据VAR模型生成的AR逆根图,如果特征方程的全部根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则该VAR模型是稳定的。模型(1)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本文所建的VAR模型是平稳的,因为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即说明方程LNY和方程LNPJGT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3.4.2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主要是用于检验X是否为Y的原因.这种检验的基本思想是: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该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X应有助于预测Y,即加入X后原模型的解释能力能够得到加强;其次,Y不应当有助于预测Y,否则可能存在一个能共同影响X、Y的因素。
具体的步骤如下:
(1)首先估计无约束方程:Yt=c+∑mi=1αiYt-i
+∑nj=1βjXt-j+ut;
(2)原假设H0:β1=β2=…βn;
(3)估计满足约束的方程(把X的参数约束为0):Yt=c+∑mi=1αiYt-i+ut;
计算F统计量的值:F=(RSS2-RSS1)/nRSS1/(T-m-n-1);
(4)结论:如果F>F(n,T-n-m-1),就拒绝原假设H0,即X为Y的原因。当F≤F(n,t-m-n-1),就接受原假设H0,即X不是Y的原因。本文主要是检验创新绩效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当滞后2期时,对于lny方程,P=0.039
3.4.3脉冲响应
要想对一个VAR模型做分析,通常要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地说,假设系统处于均衡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均衡,系统在偏离均衡然后恢复均衡,这个过程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描述。脉冲响应函数是度量来自于每个方程的随机误差项的一个标准差新信息冲击时被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例如假定某个方程的随机误差项在第t期发生突变,而后各期重新恢复平静,这时脉冲响应测量表示的是各期(t,t+1,t+2…)的被解释变量对该冲击的反应。通过测量脉冲响应,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随机误差项的一个标准差新信息在某一时期的冲击对未来各期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同时脉冲响应表明了各个变量对该变量冲击的传导作用。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冲击响应结果如图2所示。
图2中的四个图表示的是lny和lnpjgt分别作为响应变量,在受到相应各期变量的冲击后所作出的反映。上面的两个图是lnpjgt作为响应变量时的脉冲响应,下面的两个图是lny作为响应变量时的脉冲响应。可以发现:lnpjgt受冲击影响的程度不大,尤其是受当期冲击变量的影响几乎为零,反而往期的lnpjgt或lny的变动多少对lnpjgt有些许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大;lny受冲击变量最近两期的影响程度较大,受两期之前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总体的受影响程度依然高于lnpjgt所受到的影响。lny受当期冲击变量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呈现递减的趋势。
4结论与建议
以电子产业为研究样本,以整个电子产业的平均值作为研究数据,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创新投入的指标,把行业内的所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作为创新绩效的指标,围绕着投入和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VAR模型、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的检验。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从VAR模型可以看出,lnpjgt和ln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往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对当期的创新绩效存在正向,或者说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会正向影响创新绩效。滞后一期的创新与当期创新绩效也呈正相关,即现在表现出来的创新会正面作用于下一期的创新绩效,但是对t+2期的影响就可能是负向的。(2)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VAR模型中的结论:即固定投资与创新绩效之间是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是创新绩效的原因,同时也是创新绩效的作用对象。(3)从脉冲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作为响应变量受冲击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创新绩效作为响应变量受到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和往期创新的冲击影响较大。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对所受冲击的反应不是在当期就表现出来,会出现一定的延迟;但是创新绩效对所受冲击的反应当时就强烈的表现出来,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可以为现阶段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要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使企业可以得到最佳的创新绩效,根据某些时滞的作用合理安排每一期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2)关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不能说一味的追求高额,应该结合企业已经具有的创新结果和前期已投入的固定资产额度的大小决定当期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尽量以最小的固定资产的投入额度得到最大的创新绩效,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施放,朱吉铭.创新网络、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0):21-26.
[2]魏进平,李子彪,张爱国等.集群企业双重关系嵌入、动态能力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4):100-106.
[3]吴楠,赵嵩正,张小娣.企业创新网络中外部知识获取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5):100-106.
篇4
如果一味因为CPI仍然是负值,无视CPI结构的特点,坚持认为目前没有通胀,并继续过于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那么很有可能重蹈1970年代中期发生在美国的通货膨胀覆辙,最终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伯恩斯的失误
1970年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随即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狂飙,同时,石油价格暴涨了3倍多,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价格也一起狂涨。当时的经济情势与2009年第四季度差不多。
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理事会主席的亚瑟・伯恩斯认为,这不是美国本身的问题,因此将这些对美国CPI产生影响的因素从CPI结构中剔除,而把目光专注于结构更为纯粹的美国核心通货膨胀率。危机的种子就此种下。
伯恩斯的做法,致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远远低于总体通货膨胀率,结果导致当时美国的短期实际利率成为负利率,推动美国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
更为严重的是,伯恩斯不仅将食品和能源价格从CPI结构中剔除,同时还剔除了一系列他认为的其他“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率失真的因素”,比如房屋产权、旧车、移动房屋,甚至还有珠宝首饰价格。
伯恩斯的自负和短视,最终让他的继任者保罗・沃尔克不得不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9%,以遏制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实际上,中国央行目前确定的固定存款利率2.25%(一年期),以2009年第四季度的物价水平看,已经处于负利率状态。尽管在表面上看来,截至2009年10月,实际利率仍为正值。
如果中国的管理层重复伯恩斯的道路,那么后果将难以想象。
从当前经济发展情势看,继续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可取的,那样将使已经出现资产泡沫化(特别是楼市和股市)的情况更为恶化。因此,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从宽松转向中性已到了迫切的程度。
之所以说是中性,是因为来自于一对调控矛盾:如果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即反应过度,那么经济很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以往的努力可能白费;如果货币政策继续宽松,那么资产价格泡沫会越吹越大,通胀情况会越发严重,一旦泡沫破裂,局面很可能无法收拾。
可能的宏观调控措施
对比政府调控上述历次通胀的政策可以发现,其主要调控手段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行信贷检查、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具体表现为在货币政策上实施紧缩,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对规模加以缩减,对物价进行全面干预等。
篇5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 资本 就业 投资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地增强。2004年中国的GDP达到136515亿元;1978-2004年的GDP增长了约10倍,年均增速达到9.38%。2001-2004年,GDP年增均增长9.65%,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年均8.3%的水平,其经济增速逐年加快。
1 “经济增长模式”概念的界定
对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解,在已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中还没有专门的定义和解释。“经济增长模式”的源出,一般认为是原苏联、东欧国家依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分类,在20世纪60-80年代分析计划经济中经济发展问题及其改进时所采用的一个概念。所谓“类型”或“方式”一词,英文为model或pattern。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中曾使用过growth-pattern;美国经济学家E.A.休伊特将“经济增长模式”表述为pattern of growth ;R.W.坎佩尔则将其称作 model of development strategy或approach to growth ;J.科尔内将其译为methods of growth。
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与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技术创新比较缓慢,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
从长远来看,上述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以及实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解决。相反,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矛盾和挑战可能是人口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巨大的人口供给以及建立在计划生育政策基础上的人口结构转变,从而产生的人口红利、储蓄上升和年龄优势的流动人口等,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经济快速的增长。
3.经济增长模式相关的要素
3.1 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本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要素之一。资本存量的多少和资本形成的快慢能够促进或限制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社会资本平均生产率下,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国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国外资本的流入程度,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资本积累增加,国外资本也大量流入,从而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45-1985年,美国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力量是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其中资本投入的贡献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显著原因。
要分析资本要素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要确定历年资本存量的大小。永续盘存法是估计资本存量的常用方法,乔根森在分析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度量问题时就采用此方法。
一般地,在离散时间条件下,永续盘存法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Kit= Iit +(1-λi)Ki,t-1
其中,Kit表示期末资本存量;Iit表示期内投资量;λi表示重置率;Ki,t-1表示上一期末资本存量;i表示第i种投资品,对每一种投资品。
在实际估算中国资本存量序列时,通常的做法是:①通过普查或根据一定的假定估算出某一计算基期的全社会资本存量;②取得各年份产业部门的投资数字,并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各年投资额分别换算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投资额;③按每年投资额中各类资产的投资构成,以专门调查测算的各类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即从投入使用到完全报废的时间)为依据,测算出每年资本报废的价值,并予以总汇;④从历年投资中扣除报废总值,得出各年资本的实际增量;⑤根据上年资本存量加本年资本量等于本年资本存量的原理,推算出历年资本存量的数字。
3.2 经济增长模式与就业
由于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是由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是保持较高就业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很难实现一定的就业增长。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环境中,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定的劳动投入与相应数量的资本结合可以推动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水平就高,失业率就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就高。但是,高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增长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失业率不降反升,较高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因为经济的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取决于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而就业增长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
3.3 经济增长模式与投资
国民收入统计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存货具有逆周期特性,经济景气时,销售旺盛,存货比重下降;经济不景气时,库存积压,存货比重上升。相反,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顺周期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的。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分为水平效应和增长率效应。索洛增长模型说明,产出增长率可被分解为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TFP)三部分,高投资加快了资本积累,通过资本深化促进经济增长,并外溢到整个经济,企业的技术得以提高,单个企业的资本积累可以导致总生产函数对全社会资本存量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从而产生内生增长。因此,高投资特别是设备投资通过提高TFP促进经济增长,产生增长效应。
4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该如何更好的发展经济已经提上日程,在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资本、就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那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2]田春生,李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六页。
篇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县第十五届人代会二次会议决策部署,以项目谋划和建言献策、“百千万先锋行动”、“三走进”等活动为载体,结合局重点重大工作安排,通过密切联系基层,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县“两区”和“四大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活动载体
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务虚求实“两手抓”,以扎实推进县重大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规划研究为抓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决策建议和规划思路供县委、县政府参考,并依次为引领,抓好重大项目的前期谋划和研究,逐步完善项目储备库,切实履行好职责、当好参谋;以扎实推进“百千万先锋行动”和“三走进”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县“四大工程”及县本级财政投资基本建设计划,促进项目及早开工建设,提前投产运营,实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
三、具体要求
(一)组织开展重大战略问题调研
各科室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区域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确定一个重点课题,由科室负责人牵头负责,集中力量,集思广益,通过开放式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决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形成以课题研究带动规划、计划编制,以规划、计划编制形成重大项目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开展调研服务落实推进活动
深入基层、深入项目,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掌握和提供基层单位、企业和项目业主对发改部门的工作需求。积极参与省发改委将重点牵头协调和组织实施全省“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等10余场活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项目谋划、项目推进问题交办等活动。
(三)实行领导干部挂联项目制度
根据“百千万先锋行动”和“三走访”活动要求,积极落实县“310”重点工作,每位班子成员带领科室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带头联系1个重点项目和1项以上重点工作,指导项目建设和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分层分类推进项目进度。
(四)围绕计划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
围绕县“四大工程”及县本级财政投资基本建设计划,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调结构、稳增长、增后劲、惠民生的支撑作用,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网络、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力争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目标。
四、实施步骤
(一)4月下旬,研究部署“双重”专项行动2013年工作,明确工作载体、总体安排及工作职责。
(二)5月上旬,制定印发年度工作方案,确定每位班子成员带头联系1个重点项目和1项以上重点工作。
(三)5月中旬,各科室负责人牵头确定课题名单。
(四)6月底前,各科室初步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或课题大纲,报局班子会审定。
(五)5月—11月,深入项目现场,及时全面了解所联系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地帮助解决。
(六)7月-11月,各科室对所调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交流分析等,修改完善课题,并形成课题成果供领导参阅。
(七)12月底前,各科室认真总结本年度“双重”专项行动中的成功做法、主要经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开展优秀课题评比,激励探索研究。
五、组织保障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科室负责人具体抓。各科室要将“双重”专项行动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改革事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切实把开展“双重”专项行动抓好抓实。
篇7
一、文献综述
自2003年初,中国经济已逐渐摆脱通货紧缩的束缚,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却日益增强,其加速上升的势头似乎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07年7月份同比上涨5.6%,月环比价格上升0.9%,创造了近十年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货币供给量也在高速扩张,2007年6月份的M2比上年同期增长17.06%,M1增长20.92%。经济理论与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当货币供给量扩张非常快的时候,或迟或早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分析这一轮的通胀压力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在强制结汇制度下,巨额外汇占款便成为众矢之的。大多数学者将通胀压力归于增长异常的外汇储备。周浩、朱启贵(2006)运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外汇储备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长期内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外汇储备每增加1%,价格指数上涨0.09%。[1](44-49)吴晓灵(2007)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年会论坛上指出:“构成物价上涨压力的因素包括当前投资、信贷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2]安佳(2005)认为,2004年我国物价指数的升幅为4.7%,从数字上尚且不足考虑,但是这个数字是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调控手段的结果,尤其是中央银行通过大规模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使货币回笼;实际上这种控制政策下的价格稳定并不表示价格上涨压力的减轻。[3](43-45)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侧重分析CPI构成,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即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国家统计局(2007)发言人认为,近期国内肉禽及其制品、蛋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并不突出。[4]国家发改委(2007)则进一步指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生产成本推动与供求结构失衡。[5]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2007)认为,“此次猪肉价格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猪肉供不应求。我国生猪以散养为主,由于信息传导不畅,经常发生“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6]
同时也有一些专家对目前的物价上涨表示了担忧。唐震斌(2007)认为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7]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一)我们的观点
我们认为推动这次物价上涨的最直接因素是食品价格大规模上涨,但中国经济高位运行所释放出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表1描述了近期中国经济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7年第2季度同比上升了11.9个百分点,创造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不断攀升,2007年6月份同比提高了19.4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看,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投资。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7%,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表现也非常强劲。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出口依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07年6月份出口额达到了1032.7亿美元,顺差为269.1美元。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需求过热是推动这次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那么将会产生全面价格上涨的通胀风险。
(二)建立VAR模型
为了更好检验这一看法,我们将建立VAR模型从实证角度进行检验。基本模型设置如下:
inflation=f(y)=f(c+i+g+nx)②
其中,inflation代表通货膨胀,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nx代表净出口。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政府购买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所以模型可以简化为:
inflation=f(c+i+nx)
对通货膨胀的衡量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经济指标,我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代替;消费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tc);对于投资的指标,理论上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最为准确,但局限于数据的可得,我们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ui)来代替,所以模型变为:
cpi=f(tc,ui,nx)
为了消除异方差,将各个变量取对数,显然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由经济理论可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净出口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求偏导都应大于零,即:
(三)数据说明③
本文选取了2005年1月―2007年6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固定资产投资(ui)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c),2006年以后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数据,2005年的数据来自路透网。净出口(nx)的月度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
三、计量分析与检验
(一)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VAR建模方法要求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或者是同阶非平稳时间序列,所以在建模之前需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我们分别用扩充迪基―富勒(Dikey-Fuller)检验(ADF)与Phillops-Perron检验(PP)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表2中给出了本文中用于计量分析的各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两种检验结果均显示lncpi、lntc、lnui、lnnx都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④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这说明lncpi、lntc、lnui、lnnx时间序列都是一阶求积的,即I(1)型时间序列,符合VAR建模要求。
(二)滞后阶数的确定
无论是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中,还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中,滞后阶数的确定都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如果滞后期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但从另一方面看,k值又不宜过大。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8](292)在这里,我们按照通常的做法,现估计一个VAR模型,通过检验它的滞后阶数来确定相应协整分析的阶数。利用似然比(LR)统计量、赤池(Akaike)信息、施瓦茨(Schwartz)等准则来确定最大滞后阶数。表3显示最大滞后阶数选择1时比较合理。
(三)VAR模型的稳定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滞后1期的条件下,用Eviews5.1可以估计出VAR模型的代数表达式。由于VAR模型参数的OLS估计量只具有一致性,单个参数估计值的经济解释是很困难的。要想对一个VAR模型做出分析,通常是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限于篇幅的需要,我们只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VAR模型作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之前需要先确定VAR模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则所做的解释是没有说服力的。VAR模型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VAR模型所有特征根都小于1;用图形表示,则意味着所有根都应落在单位圆以内。表4显示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都小于1,这说明模型是稳定的。
表4VAR模型稳定性检验root0.80120.69970.6997-0.3068Modulus0.80110.72130.72130.306839下图中四个小图分别描绘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自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净出口的脉冲响应函数。首先观察左上图。图中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自己的一标准差的冲击反应由大变小,由0.0060降为第10个月后的0.0008。这说明投资、消费等具有时滞效应,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冲击将越来越显著。右上图描绘了消费对物价指数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到消费对物价指数的冲击具有正的影响,在1―2个月内对物价指数的冲击比较小,在6个月冲击达到最大0.0021,之后逐渐减小。左下图表明,投资对物价指数的冲击在第1个月内并不显著,第2个月内具有负影响-0.0006,从第3个月内开始影响逐渐增大,第7个月达到最大值0.0021左右。对这问题的解释可能是投资增加,使得产出增加,在短期内,促进物价指数下降;不过投资是一种资本品消费,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一影响逐渐增大。右下图描绘了净出口对物价指数的冲击。净出口在第2月内就达到了最大值0.0015,之后影响逐渐减小。
(四)Johansen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估计
如果时间序列都是I(1),且非平稳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由这些非平稳变量组成的线性组合则是平稳的。建立单纯的差分VAR模型将丢失重要的非均衡误差信息。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则能克服这一问题。由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r)定理可知,VECM的建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为常数项,(未在表3中报告),*为标准差,**为系数的t值。协整方程内的系数基本符合理论的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会促进居民价格指数上升,长期内社会消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9.9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也同样促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长期内投资每增加1%,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0.75%。值得注意的是净出口前的系数并不显著,而且符号也与我们的预期相反。这说明净出口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影响很弱。⑤
表4的第6行给出的是误差修正模型的调整系数,括号内是标准差。调整系数符号说明,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协整向量所对应的长期关系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量会减少,消费增量与投资增量也会减少,这符合误差修正机制的反向修正原理。唯一与我们预期不一致的是净出口的调整系数。它既不显著,符号也与我们预料的相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净出口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关系不大。
四、结 论
从研究的结果看,中国经济高速运行所释放出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引起近期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单纯从表面现象看,这次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但背后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否则,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他物价上涨相互叠加,形成叠加效应,那么大规模的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有:(1)投资依然是驱动这次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其中房地产投资强力反弹。⑥这样,房价不可避免又进入新一轮新的上涨。⑦这固然与我国工业化阶段有关,但又于我国的投资体制、房地产剩余价值链的分配体系密切相关。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不能只从结果分析,更应从源头入手。(2)尽管从实证分析角度看,这次物价上涨与净出口关联度不大,但实际上双顺差还是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007)指出,“当前央行收回过多的流动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没有必然联系,其主要动因主要来自储备的增长。”[9](12-13)这样的后果是央行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使我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1万多亿的外汇储备、我国的汇率制度及我国的经济结构似乎都值得我们深思。适度降低外汇储备、使汇率浮动更有弹性及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可能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注 释:
①说明:限于篇幅,表1并没有报告,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
②当然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只需明确那些变量是有关联的,本文的书写是便于确定哪些变量是有联系的。
③限于篇幅需要,我们这里没有给出本文计量所使用数据,如有需要,请联系作者。
④我们这里选取的是1%的显著性水平,显然lnnx在5%水平下平稳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
⑤理论上,短期内,净出口的增加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又直接构成一国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净出口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央行的干预和不完全的市场机制,使得净出口增加与物价指数变动之间的动态均衡在短期内并不不存在;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间也不存在自接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我们对净出口与物价指数变动作了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下:r=0,迹统计量LR=19.70>15.49(临界值);r=1,迹统计量LR=0.008<3.841。这说明二者存在这协整关系!标准化的协整向量为(1,-0.0534)。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不考虑其他因素时,二者存在着协整关系;当考虑到消费、投资等因素时,净出口对物价指数变动并不显著。
⑥2007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
⑦2007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浩、朱启贵: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与物价指数变动[J].财经科学,2006(6).
[2][4][5][6][7]新华网;
[3]安 佳.当前外汇储备积累过度引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5(7).
[8]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吴晓玲.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7(1).
China's Booming Economy to the Recent High Inflation Press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
Xu Tianjiang1 Chen Dandan2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in Jan., 20051-Jun., 2007 monthly data, with the aid of the VAR measurement analysis method, has analyz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near future inflation pressure and the Chinese strong economical movement.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trong economical movement releasing the inflation pressure is not allowed to neglect. The investment demand, consumer demand for the price increase is relatively large, but net export (Surplus) on the impact of infl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 inflation; strong economical moves; the VAR model
篇8
一、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我国政府推出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一整套政策组合扭转了经济从偏热状态向过热状态进一步加速的可能走势,2005年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稳定增长。经济总量矛盾缓解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得到改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
1、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冷热不均现象有所改观
2005年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得以延续。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际增长5%以上。农民收入增幅的提高,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我国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今年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0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4%和11%,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5.1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使前几年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一热一冷的局面有所改观,1-8月份城镇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4%,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差距同比缩小了3个百分点。
2、轻重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
2003-2004年,我国一直呈现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的经济增长特征。2003年重工业增长18.6%,快于轻工业4个百分点;2004年重工业18.2%,快于轻工业3.5个百分点。2005年1-8月份出现了转折性变化,重工业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快于轻工业的增速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2个百分点缩小为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缩小为0.7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增速差开始缩小,表明经济开始朝着恢复均衡、稳定增长的方向变化。
在重工业增速回落的下,能源等“瓶颈”压力有所减缓。1-8月份发电量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全社会货运量增长9.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18.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今年以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加大了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力度。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增幅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920亿元,增长22.3%,比去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333亿元,比7月下降了61亿元,下降了4.38%。
从产业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20%,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7330亿元,增长35.2%,比去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钢铁、铁合金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546亿元,在去年同期增长63.1%的基础上同比又增长81.9%,增速提高18.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770亿元,增长25.6%,增速提高10.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504亿元,增长39.2%,增速提高43.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492亿元,增长2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9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757亿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5.3个百分点。
4、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弱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保持高位运行,消费品市场活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带动了就业形势的好转。1-8月新增城镇就业7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2%。预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低于4.5%的调控目标。
在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2005年出现了上从未出现过的物价指数先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工业品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居民消费价格小幅走低。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1%,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今年对房地产价格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房价上涨幅度在下半年开始放缓。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月上涨6.3%,上涨幅度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快速增长、价格基本稳定、就业形势好转的组合表明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综合,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1%,第三产业增长9.3%。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名义增长率回落0.5个百分点,实际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回落1.9个百分点;外贸呈现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格局,预计出口总额增长29%,进口总额增长19%,全年贸易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比上年扩大650亿美元。(具体指标预测见附表1)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国民经济转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周期性自发波动、国内扩张性冲动惯性、国际市场变化等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经济运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既有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增多、工业生产增速居高不下的趋热迹象,也有利润下滑、物价连续走低的趋冷讯息。我们认为,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以下三个方面是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冲动依然强烈,产能过剩的行业明显增多
固定资产投资是当期的需求,下期的供给。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逐步形成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今年以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全国约有4400多个水泥企业,已经有1900多个企业处于亏损和微利局面,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我国今年钢产量将突破3亿吨,达到3.32亿吨,比上年增加5900万吨左右,产大于需已成必然。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
虽然今年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力度不减,但各地加大投资、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特别是6-8月份,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明显增多。1-8月份新开工项目11.4万个,同比增加19808个,增速由去年同期的7.4%提高为21.1%;其中,6月份新开工2.4万个,7月份1.4万个,8月份1.9万个。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增多,电力、煤炭等部分行业无序建设现象突出,这将造成未来数年产能过剩更大的压力,引发价格下跌、利润缩小、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2、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外需比重过大隐含经济波动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而出口依然保持强劲增势的新局面。1-8月我国出口4756.7亿美元,增长32%;进口4154.4亿美元,增长14.9%,贸易顺差高达602.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逆差10亿美元左右。今年前8个月形成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超过去年全年的净出口增量,既有正常的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特殊的不正常因素。
从正常合理的因素分析,一是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规模较大,形成巨大的加工贸易生产能力,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创造的顺差占总顺差的62.1%。二是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从加速增长转入稳定增长,再加上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使国内对投资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明显回落。1-8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5.3%,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增长9.2%,比上年同期下降28.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实现顺差228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一般贸易为逆差148亿美元。三是前几年我国时处入世之初,每年关税水平调整幅度较大,企业为了享受关税下调的好处,下半年少进口,集中在年初大量进口,因而造成我国年初出现贸易逆差,下半年恢复顺差的现象。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今年年初关税下调幅度比前几年缩小,年初集中进口的现象基本消失,因而年初便出现贸易顺差。
从特殊的不正常的因素看,今年以来,国内出口企业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可能对我国产品实行贸易设限政策的预期。在这两种预期的作用下,企业普遍想方设法早出口、快出口,尽量抢在国外采取贸易设限措施之前多出口,抢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多出口。为抢在欧美封关前出口,6、7两个月纺织企业纷纷加班加点赶定单,压价抢关出口。同样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使许多企业尽量少进口、晚进口,以避免汇率损失。
经初步测算,预计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5%,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往年的正常水平。我国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外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波动风险。同时,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成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3、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对我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大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在大幅上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在7月份小幅回升后继续提高,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比上月上升2.13%,比去年同期上升15.33%;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上月上升4.82%,比去年同期上升28.61%。
虽然我国对成品油价格和电价等资源类产品价格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国际油价和国内煤炭价格对国内各行业的成本推动压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但1-8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还是在去年同期上涨10.4%的基础上又同比上涨9.5%,由于我国大多数工业品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上游成本只有小部分可能通过工业品出厂价上涨转嫁出去,主要消化渠道是压缩企业利润。今年以来,我国多数加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6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增幅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373亿元,同比增长53.1%,增幅同比上升4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35.4%,化纤行业利润下降34.3%,建材行业利润下降14.8%,通信行业利润下降6.5%。
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高位运行,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滞胀”的负面影响。初步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平均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35%-45%,根据模型测算,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完全传导到国内,将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减缓0.5-0.7个百分点,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8-1.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3.2-4个百分点。输入型“滞胀”压力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三、2006年经济形势展望和多方案比较测算
1、国内外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的制约因素。首先,如果美联储在2006年继续执行其既定的稳步调高利率的政策,将不仅对国内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国经济都将受到影响。其次,油价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带了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总体上看,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但高油价和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国内环境看,在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信贷和土地的调控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国各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难以通过市场价格上涨得以解决,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不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变化趋势
(1)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平稳回落。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2005年1-8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975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3%提高为64.3%。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较强;加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之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明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8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低8.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明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明年将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外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放慢,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9.93亿美元,同比下降3.02%。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旺。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5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重现旺市。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3)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2006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不利因素主要是:① 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②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③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3、2006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经济增长的三种可能前景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充分考虑“十一五”规划实施第一年,以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政策需要,我们测算了2006年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下国民经济高、中、低三个不同增长前景(详见附表2)
(1)中方案。世界经济继续维持平稳增长格局,石油价格保持在2005年全年均价水平(每桶55美元左右)而不出现大幅上涨,国内外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6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减至600亿元,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比2005年增加2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方向倾斜。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微调,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5%,新增贷款规模3万亿元。在上述条件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在经过连续两年较快增长后,增速将从2004年的6.3%和2005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产业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重和建筑业增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7%和2005年的16.2%减速为15.5%左右,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4年的11.1%和2005年的11%减速为10.5%。第三产业受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影响,预计增长9.2%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
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6%左右),比2005年降低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3%左右,与2004年大体持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新增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650亿美元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兼顾经济运行中趋热与趋冷两方面因素,既引导投资平稳回落,又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调整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稳步调整外贸进出口增速避免外需剧烈波动,可以较好地保持经济景气的持续性,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
(2)高方案:GDP增长9.3%。高方案与中方案相比,要求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05年,石油价格水平有所下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建设国债保持800亿元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维持在17%左右。在上述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3%,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大的贡献率。由于经济景气度较高,收入增加较快和消费者预期改善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3.2%。出口增长21%,经济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进口的需求大幅上升,进口增幅达22%,虽然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但对外贸易顺差仍然达到1111亿美元。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经济景气在高位继续上升,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回暖,就业压力减轻,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偏松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多数经济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的同时,能源、等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并增大下一阶段产能过剩压力。
(3)低方案:GDP增长8.3%。低方案与中方案相比,国际上突发事件使国际油价再次冲高,年均价超过2005年全年均价水平,受石油价格过高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贸易增速也小幅回落,国际环境趋紧。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有所加大,建设国债减少到300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落到1998-2002年平均增长15%的水平以下。在上述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比2004年下降1.1个百分点。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名义增长1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5%,比上年小幅回落;由于国内景气下滑,企业被迫扩大出口,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8%和16%,贸易顺差高达1200亿美元以上。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左右。
这一方案的特点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煤电油运的约束条件下趋向平衡,投资降温有利于改善投资增长质量,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但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综合看,我们倾向于争取实施中方案,这是在现有资源和体制条件下,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延展经济扩张期,并兼顾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方案,实施起来政策难度和风险较小。
五、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双稳健”基调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应相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推进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机制,提高支农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试点。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两个途径,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
其次, 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潜力和质量。要发挥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总量上适当减轻居民的负担,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二是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及社会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及时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调整工作。降低一般护肤品、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四是研究征收资源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择机推出燃油税。
2、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一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到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现反弹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控方面。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和项目要提供重点支持。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促进优胜劣汰。
2006年,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改制成熟的银行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要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
3、根据我国CPI、PPI走势和各行业承受能力,逐步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建议稳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适当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供给看,可减小炼油企业亏损的压力,提高成品油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给;从需求看,可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轻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应充分考虑油价过高带来潜在滞胀的危险,不宜采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完全挂钩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景点涨价幅度。
4、采取配套政策,扩大城乡消费
一是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要保持房地产消费的稳定增长,尽快出台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时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要实行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成本。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二要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三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监察,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附表1: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单位:亿元,%) 指标 2004年(实际) 2005年(预测)
绝对值 增长率 绝对值 增长率
GDP 136875 9.5 152736.1 9.4
第一产业 20768 6.3 22146.7 5.0
第二产业 72387 11.1 81713.8 11.0
第三产业 43720 8.3 48875.5 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4805.1 16.7 70688.7 1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072.7 25.8 87801.0 25.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8620.3 27.6 74448.0 27.0
消费品零售额 53590.1 13.3 60450.0 12.8
出口总额(亿美元) 5933.6 35.4 7654.0 29.0
进口总额(亿美元) 5613.8 36.0 6680.0 19.0
贸易顺差(亿美元) 319 974
居民消费物价 103.9 3.9 102.0 2.0
附表2: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方案比较
(单位:亿元,%) 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GDP 171698.9 8.3 172491.6 8.8 173284.2 9.3
第一产业 24037.8 4.0 24493.8 4.5 24679.6 5.0
第二产业 91858.9 9.8 91938.0 10.5 92007.0 11.2
第三产业 55802.1 9.1 56059.8 9.2 56597.6 9.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9032.4 14.5 89809.9 15.5 90587.6 16.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1410.0 15.5 105361.2 20.0 108170.8 23.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87848.6 18.0 90826.6 22.0 93060.0 25.0
消费品零售额 68006.3 12.5 68308.5 13.0 68610.8 13.5
出口总额(亿美元) 9032.0 18.0 9185.0 20.0 9261.3 21.0
进口总额(亿美元) 7749.0 16.0 8016.0 20.0 8149.6 22.0
贸易顺差(亿美元) 1283 1169 1111
篇9
一、贵州经济增长连年保持全国前列
2013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超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在全国31个省份中连续位列前三,尤其今年全国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前三季度增长10.8%,分别比上半年、一季度提高0.1和0.4个百分点,呈逐季小幅上扬态势,成为区域经济分化中的亮点。
从产业支撑看,农业生产平稳。2013年以来一产增加值增速保持在5%―7%,比同期全国水平高2―3个百分点。工业增速趋缓但仍好于全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3年增长13.6%,2014年增长11.3%,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比全国同期水平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增长12.6%,2014年增长10.4%,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1.4%,比全国水平高2―4个百分点。支撑贵州经济发展较快增长的还是工业、服务业两大产业,两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特别是保持工业增速不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是稳住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从需求拉动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贵州固定资产投资自2013年以来始终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同期水平8―10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达到了全国增速的2倍多。社会消费总体平稳。贵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13年增长14%以来小幅回落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1.5%,与全国同期比较,仅高1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从2013年增长30.5%回落到今年前三季度仅增长3.9%。总体看,三大需求中进出口体量小对经济发展大局影响小,消费稳定起着基础作用,投资增长快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
综合生产和需求两方面动力,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是推动贵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新旧动能齐发力促进贵州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贵州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大部分省份,既有自身基数低、增长率容易高的客观实际,更有地方在经济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保持传统动力不过快下滑,稳定增长大势。贵州发挥能矿组合配套好的优势,由生产初级原材料向精深加工方向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推动以煤电钢、煤电磷、煤电铝、煤电化“四个一体化”为重点的能矿制造业发展,依靠整个产业链条运转保证现有传统产能正常出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发展以烟、酒、茶、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五张名片”为重点的特色轻工制造业,推出更多符合市场导向的消费产品。今年前三季度,贵州酒、饮料及茶制品业增长11.5%,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增长6.1%,煤炭产业增长5.9%,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支柱。
二是努力培育新增动力,缩短新旧动力转换接续期。一方面,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养生、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超300个,与大数据信息产业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8.2%,大健康医药制造业增长7.9%,旅游总收入增长22.2%。特别是贵州利用气候条件好、电力供应稳定、远离地震带以及劳动力、物价相对低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处于当前技术最前沿的大数据信息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大电信运营商、富士康、阿里巴巴、惠普、微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贵州落地,电子信息企业达到1700多家,从业人员约7万人,市场主体加快壮大。同时,带动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形成,正在规划建设的贵阳互联网金融特区,已入驻或拟入驻互联网金融企业60余家。另一方面,布局壮大一批新增长点。“十二五”以来,贵州实施了“五个一百工程”,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选择若干基础条件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区域,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100个工业园、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旅游景区,在区域上培育若干新的增长点。特别以贵阳、遵义、安顺、贵安为主体的黔中核心区,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完成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比重均超过了50%。
三是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借助外力促发展。一方面,改善交通条件。全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快速通道建设,贵广高铁通车,县县通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建成,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区位劣势逐渐改变,沿线资源开发商机显现,产业转移集聚势头加快,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强。另一方面,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少审批和行政性收费事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连年保持20%以上水平递增。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机遇,加快申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台湾、瑞士等交流合作,大力向社会推介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境外资金参与地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全省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
四是强化作风抓落实,确保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有效落地。按照定时间表、定线路图、定责任人、定工作量的“四定”原则,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逐条梳理,逐项分解,采取领导带队、实地调研、包保督办等方式,确保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注重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通过抓经济分析调度、抓重点行业调度、抓项目观摩和集中开工、抓企业服务等具体措施,增强政策执行的针对性有效性,保持了传统产业稳、新兴产业快、项目进度好的发展形势。
三、借鉴贵州经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以贵州为代表的部分中西部省份虽然经济增速也有所回落,但发展基本面稳定并保持了较快增长,带给类似地区一些发展启示,集中体现为“三个结合”。
一是盘活存量与做强增量相结合。传统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积累起来,具有支撑性强、基数大、占比高等特点的经济存量,不能“一刀切”地进行关停,需要通过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等办法予以盘活做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定产业发展。同时,立足地方实际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技术变革最前沿和满足居民服务需求个性化、高层次化等特点的新兴产业,尽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政府给力与市场发力相结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政府更应主动作为、有所作为,通过规划引导、平台搭建、环境优化、服务解困等措施,改进作风提高行政执行力,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明确政策导向,增强市场信心,保持经济形势稳定有序。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和行业,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社会资本顺畅流动,扩大生产、交易、消费等领域市场规模。
篇10
一、关于政府投资、项目与项目绩效的初步认识
我市投资主管部门规定(京发改[2004]2423号)。政府投资,是指“市财政预算内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土地批租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承诺还款的借款资金”等。市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
怀柔区政府规定(怀政发[2005]33号),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使用区财政预算内资金”、“市补助投资”、“由区政府承诺还款的借款资金及其他财政性资金建设的项目”。具体包括基础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
从市,区两级政府关于政府投资的内涵、外延比较来看,都具有满足公共服务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取向。按照事权,财权划分,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又有所区别。
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绩效,从法规,政策及研究成果来看,尚没有形成权威,完整,统一的定义,但就政府投资实践而言,绩效问题贯穿了项目运作始终。广义上,绩效可以理解为项目寿命期内各个阶段的投入产出率。对于企业,绩效可以是衡量其盈亏的标准。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绩效则表现为项目主体从研究论证直至竣工验收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和成本条件下的成果,以及项目使用单位接收后的使用效果。
本文结合怀柔区政府投资实际,试从政府投资项目组织(项目筛选、决策,建设、交付)和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建成后期)两个方面探讨区级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
二、目前怀柔区政府投资及项目绩效工作的现状
(一)政府投资与项目绩效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1 充实壮大了区域资源总量
申奥成功后,我市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发展战略。2004年,市发改委提出了政府投资“两个转移”和“五个倾斜”。怀柔区积极适应,高度重视,加大政府投资工作力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03年以来,我区市政府投资超过了建国以来至02年市、区两级财政投资项目的总和。其中08年市政府投资突破lO亿元,是1978年怀柔县固定资产投资的522倍。政府投资项目在促进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政权设施建设以及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项目管理机制逐步形成
我区制定出台了《怀柔县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怀柔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规定》,《怀柔区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政府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怀柔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完善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策体系,形成了区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框架制度。
3 项目前期工作逐步规范
各乡镇、部门基本掌握了项目法定程序,前期工作取得实效。筛选入库的项目,符合行业和专业规划。通过专业机构编制可行性报告等技术文件,建立了项目论证及投资控制标准。通过项目评审,实现了对预算、结算环节资金使用的监管。通过重点项目督查制,强化了建设单位责任目标意识,避免了工作盲目性,提高了前期工作质量。
4 稽察纠正了投资失范行为
重大政府投资项目100%稽察,采取现场检查、实地复查等措施,督促建设单位进行整改。情节较轻的,要求建设单位认真检查,从中吸取教训。存在挪用,挤占资金等问题的,坚决要求项目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限期整改。根据市重大项目稽察办关于我区2008年政府投资项稽察复查报告,怀柔区“被抽查项目管理成效总的情况比较好,基本履行了建设程序。”
(二)绩效提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下的新挑战
1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有待提高
工程咨询是解决政府投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技术保证。目前部分项目咨询还往往流于形式,“重结果,轻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项目决策通常局限于政府内部操作,实践中出现了想“为民”办事而不被老百姓理解的情况。极个别工程实施时得不到群众支持,部分项目竣工后没有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2 违反固定资产投资程序现象有待改观
受政策滞后性,前期工作专业性、业主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个别单位往往为了上项目临时决策,组织。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的现象尚未杜绝。有的建设条件不落实,虽然项目已经批复,资金已安排,但不能形成工作量。个别项目甚至干扰了政府投资秩序,影响了政府投资绩效。
3 项目建设实施缺乏专业性和责任约束
项目管理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投资,施工,造价等专业知识,要比较准确地掌握投资政策和程序,而目前由计划体制沿袭而来的由使用单位组建项目班子的做法还比较普遍。项目班子人员往往从行政事业单位临时抽调,不了解法律,法规和工程规范,不承担经济责任,导致无效工作增多,项目工期,成本等难以保障。
4 政府投资项目交付使用后缺乏后期评价
目前我市已出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试行办法》(京发改(2006]419号)。后评价作为改进投资效益,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工具与方法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当前区级政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尚未启动,客观上难以对全区政府投资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科学,定量的绩效评估难以落到实处。
三、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政府投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实践证明,规章制度是保证政府投资依法有效实施的必要形式,是提高投资绩效的根本保证。要通过项目储备库落实筛选机制,要执行严格的立项、概算审批制度。可行性研究直至竣工结算,要执行严格的评估制。一旦超出经批准的概算和预算,应依法履行向区级政府报批程序。部门联动,严禁未依法取得规划,国土、环保,施工等手续的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建设。
(二)加快绩效政策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
制定、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考核办法》、《政府投资计划编制和资金管理办法》等专门文件,为项目绩效制度建设提供依据,将政府投资绩效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重点从投资决策,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投资效益四个环节开展绩效评价。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成为优质工程,廉政工程。
(三)试点推进后评价,完善竣工验收和资产交付
逐步推进后评价制度,从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效果两方面总结项目决策,实施、运营、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经验与教训,改变政府投资项目重前轻后的现象。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和资产移交制,对过去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的应进行自查,清理,摸清情况,补办相关手续。
(四)推进项目代建制,强化专业和责任保障
继续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通过经济、专业的代建手段解决项目实施问题,按照代建合同约定各方责任。实践经验表明,代建制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推进效率得到了教大提高。怀柔区市政府投资的红螺寺中学新疆班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两个代建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推进政府项目代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