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oday, more attention has paied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low carbo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circular economy is consider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city circular economy indurstry chain, creating circular economy enterprise, constructing circular indurstrial park, creating circular society.
关键词: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Key words: city;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14-02
0引言
循环经济就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①发展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原则,从而解决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缓解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循环经济的概念有很多层次,其中包括:第一,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二,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高利用;第三,是从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角度,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研究中的循环经济概念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遵循3R原则,即在资源利用上做到减量、回收再利用。在经济的增长方式上追求低碳、环保,减少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使城市中的人处于空气新鲜、绿色环保的生活中。
1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
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从生态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三个方面来构建。生态农业以动植物生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动植物产品加工为纽带,连接种植业与加工业、养殖业与加工业,如种植或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或粪便通过沼气工程变成有机肥,又回到种养殖业中,形成循环。或在农场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在工业。要针对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设计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如电力:成电力行业――工业锅炉、窑炉生产运行――余热余压利用――能效发电、制冷――等效能源的循环产业链。石化:形成石化行业――石油冶炼――油品、工业原料(乙烯等)――化工工业产品――废旧化工产品回收利用――化工工业产品的循环产业链。建材行业建环产业链,要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核心,循环利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生活污泥与垃圾,形成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另外,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回收利用旧家电、旧汽车、报废电子信息产品等,加强对家电配件、汽车配件的再利用。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发展绿色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绿色物流循环产业链。绿色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包括一方面珍惜绿色旅游的宝贵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景区的环保工作。绿色物流循环产业链主要是形成绿色物流――废旧物品(生产、生活垃圾)――清洁运输――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还要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入手。如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给食品加工企业,如甘蔗制糖厂生产出来的虑泥可以用在水泥厂,废二氧化碳可以用在轻钙厂,蔗渣可以用在制浆厂,还可以把废糖蜜用在酒精生产车间。产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最重要的是需要先进科技的引领。如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污泥的利用,可以运用在建筑、化工等企业上。只有突破了技术难关,才能更好加强循环经济之间的产业配合。
2创建循环型企业
循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企业。企业是资源消耗的重要场所,要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企业,运用高科技环保技术加强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循环型企业。
创建循环型企业,要严格把控企业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售后服务以及废料的回收利用等环节,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要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增加生态效率。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和服务。
城市创建循环型企业主要在于工业领域。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印染、皮革、陶瓷等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大的企业,要求其做好水、气、废渣废料的污染处理工作,如企业自建水处理工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做好对企业产品的设计,设计出易回收、易降解的产品。企业建立节能、节水等研发机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扭转传统高污染企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不利局面。
建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利用环节,做到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的,对这样的企业予以大力的扶持,并建立示范企业。如在建筑领域,推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广建筑生态设计和使用绿色建材,推动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也发展非常迅速,如果能在房地产、建筑行业率先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活动,将有利于扩大影响,推动社会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关注。
3创建循环型工业园
循环型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循环经济在园区层次的具体体现。循环型工业园通过将园区中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建立起企业之间的共生。如在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生产、研发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上下游的生产关系。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循环型工业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循环型工业园内,由于下游企业利用上游企业的“废料”作为生产的原料实现了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在传统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生产中,许多副产品往往被作为废物处理,而在循环型工业园内,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联合式的大企业”就可以对这些副产品进行再利用,而且是较低价格甚至免费的。这样,可以使企业节省材料的购买成本。在循环型工业园中,各企业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的,促进资源利用一体化,增强园区内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如发电厂生产的煤电灰可以用于水泥厂,产生的蒸汽,可以供应给居民区或者生物工程公司,生物公司产生的污泥可以供应给农业区。
创建城市循环型工业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循环型工业园中,由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了产业系统中“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了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减少废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间接地降低了原生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这样真正实现经济、环境和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创建循环型社会
构建循环型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循环型的城市体系。循环型城市包括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保障体系。产业循环体系包括循环型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包括水、能源、固体废物;生态保障体系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循环型城市建立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形态下,而不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形态。
构建循环型社会,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涉及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倡导绿色消费,开办绿色学校、商场、医院、社区等等。崇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增加多次利用率。提倡绿色生活,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出行。减少生活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社区建立回收站,加强宣传,使社区成为宣传循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地。发挥政府导向和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计划中明确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类别,指导政府采购节能产品。
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基础是立法。如日本2000年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确立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准则。日本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在各国中均占领先地位,仅2001年就有多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如何《环境基本法》、《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
构建循环型社会,要从构建循环型街道、循环型社区抓起。选择有一定条件的社区建设循环型社区和街道,以绿色建筑、绿色环境、绿色管理为主要特色,建设城市循环型社区和循环型街道。
注释:
①史宝娟.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参考文献:
[1]牛桂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02).
[2]樊江串.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06,(09).
篇2
实施的步骤及计划
1、废物再用:
环保现今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小节中,如果加点点的心思,就能做到:"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建设。"优越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随意浪费的坏习惯,这其实也是一个浪费资源的问题。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如小麻绳、塑料瓶、纸筒、包装纸、瓦楞纸等,学习做成小笔插、相框、分类盒、花瓶等有用的小物品,这样既不浪费,又让孩子提高了动手能力。
2、垃圾分类:
垃圾的处理一般是使用填埋的方法,这样既造成土地污染,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课题。垃圾分类是一个新的概念,如何帮助孩子去理解并做到呢?最简单而又实际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如果自己住的地方已经有垃圾分类收集筒的话,就严格将垃圾分开投放。将可回收再用的废纸、易拉罐等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其它才送到垃圾筒。
3、绿化环境:
植树的意义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理解,而且也是一个最直接、最实际的环保行动方式。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开展"绿色小阳台"、"绿色小房间"等活动,并在植树节进行亲子的集体植树活动和联合社区进行的植树活动,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净化与美化。
4、善用能源:
人们总有一个错误思想,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用之不完的,但正因为人类的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地救上的资源已到了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的局面。因而,从小教育孩子善用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是煤气、电等,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如何使用才能节约的方法。如:多用电风扇,少开空调;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多用传热快的餐具,减少煮食时间、少用一次性的用品等,确保能源被合理地运用。
5、减低噪声:
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多是来自繁忙的交通和建筑工地,还有就是公共娱乐场所。对孩子进行"三轻"教育,是减低噪声的最常用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在家里要将电视机和音响的音量调到适当的位置;在公共场所说话不要太大声而影响别人,不要大声喧哗;晚上十一点后不进行装修和唱卡拉ok等,学做一个绿色小公民,身体力行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
6、适当用水:
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但是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也到了非常可怕的程度,连广州这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方也面临水质性缺水的局面。因此,我们应教育孩子如何适当地用水。如:一水多用(例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杜绝长流水(上厕所、洗手和洗澡要及时关水笼头)、不往河流扔垃圾、水箱漏水及时修理等,做到人人都节约用水。
7、爱惜纸张:
纸的基本材料是木材,而各类废纸竟占了每个家庭垃圾总量的21%,特别是孩子浪费纸张特别厉害。在学校里可以开展"纸是我们的好朋友"、"书本是怎么来的?"等专题活动,让孩子知道浪费纸张就是浪费木材,就是破坏环境,也等于是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并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习一些节约纸张的方法,如:减少使用节日卡、在街上不接收广告传单、减少物品的包装、自制草稿本、习惯使用纸张的空白地方、信封循环再用、尽量少用纸巾等,这样更可以培养孩子从小节约的良好品质。
8、减少污染:
环境污染对孩子来说,一般有生活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教师可引导孩子观察马路上汽车废气的污染程度、观察河流上漂浮的污染物,还有就是噪声。使孩子知道它们对身体的危害,并且明白减少污染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使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篇3
为保证创建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以下简称创模)各项任务的完成,依照《省会创建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工作方案》和《市创建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年度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为途径,通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创模工作,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的各项考核指标要求。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三、区创模工作分三步实施:
制定工作领导小组,2月4日—3月1日为宣传发动及准备阶段。各有关责任单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确定联络员,设办公室。
3月2日—10月31日为全面发动、落实阶段。各有关责任按工作任务做好各项工作。
并实行奖惩措施。11月1日—12月1日为验收阶段。区政府将组织对各有关责任单位进行验收。
四、主要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根据创模指标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十四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
确定本单位创模联络员,成立相应的创模工作机构。并制定创模工作计划。于年3月1日前上报区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取缔违法排污企业。辖区内所属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大对辖区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取缔“十五小”新五小”及采用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确保辖区内所属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以高新技术改造冶金、建材、造纸、水泥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壮大提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充分利用“西气东输”向我区供气的有利条件,加大清洁能源使用份额,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逐年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有计划地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引导企业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完成年度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
控制新污染源发生。对违反国家、省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新建项目、区域性开发必需结实环保论证,1严格新建项目管理。规划、立项、建设、验收等全过程中,严格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进一步完善远程监控系统,2巩固老污染源达标效果。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对重点流域和重点污染源装置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实施24小时监控。
(四)广泛开展“建我绿色家园”系列活动。
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乡村建设中突出和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环境维护理念,进一步扩大乡村绿化面积。广泛开展“建我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包括创立“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新建住宅小区必需依照能源洁净、居住恬静、环境优美、行为环保的规范建设,建议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环境价值观念,树立环境维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社会道德风尚。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五)巩固已建烟控区成果。
(六)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
减少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加强餐饮、娱乐、装修等社会噪声超标现象;进一步扩大噪声区建设范围,固定声源达到噪声排放规范;夜间施工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确保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七)年11月底前撤除或改治所辖建成区内10蒸吨/小时以下所有燃煤锅炉(或改用清洁燃料)10蒸吨以上(含10蒸吨)燃煤锅炉装置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测仪。
(八)辖区内无焚烧秸秆现象。
出台优惠政策,继续做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激发农户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提高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率。严格依照市政府要求,做好“三夏”三秋”禁烧工作,力争做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九)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
1制订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计划。
2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家。
(十)制订新建无燃煤区计划。
(十一)辖区内在建工地实行封闭式施工。
减少二次扬尘。施工工地实行封闭式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对易造成污染的建材与渣土实行封闭堆放、密闭运输、净车出入;工地路面及周边区域要实行洒水消尘或简易绿化。
(十二)辖区内环境维护投资指数达到1.5%以上。
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负责各项统计数字上报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资金拨付工作。
(十三)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并予以落实。
(十四)取缔本辖区内露天烧烤、燃煤大灶。
五、责任分工
涉及面广,创模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任务重,为确保其顺利开展,依照工程保指标、单位保工程的原则,将总体任务实施分解,形成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
做好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等各项工作。各部门要依照本单位工作职责及创模目标责任分工。
六、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下设办公室,成立区创建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创模工作。创模办公室具体负责创模工作的安排、协调、督办,解决创模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二)严格奖惩。
制定本单位创模工作计划,1各责任单位要依照创模责任目标的要求。做到每一项指标都有责任部门,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将创模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定任务、定要求、定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目标保证体系。
个人给予记功评奖。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影响创模工作进度的单位,2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对创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惩办奖励。要予以通报批评,并给予财政罚款。
(三)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特别是将创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环境基础建设项目。区政府优先解决创模工作所需资金。
篇4
关键词:两型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引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自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沙率先破题“两型”社会建设和改革,致力于推动两型产业、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大河西先导区、城市群建设,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示范。长沙的“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依赖与之匹配的载体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提供的经济活动方式与标准,正是长沙建设“两型社会”所需要的载体,其标准亦契合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规范。而低碳生活作为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依托平台,亦成为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两型社会”最终也将以经济低碳化和生活低碳化的形式体现。长沙低碳生活的践行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展开,并服从与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长沙低碳生活引导框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低碳长沙”为目标,以长株潭“两型社会”构建、国家首批“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建设为平台,构建低碳政府、创建低碳社区、打造低碳校园、倡导农村低碳,力争将长沙建设成国家低碳生活示范城市。
1.构建低碳政府。2013年,长沙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1%,12家单位获评2013年 “长沙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长沙市节能减排建设已经从城区、园区和景区上升到政府层面。建设低碳节约型政府,首先,完善低碳产品采购标准,逐步扩大低碳产品的采购数量和范围,不断提高低碳产品的法定强制采购比例,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的绩效考评和监督制度。通过政府低碳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影响企业的生产方向和居民的消费方向,促进低碳生活的推广。其次,率先垂范,厉行节约。积极推进公车改革,禁止公车私用,推广使用低油耗、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围绕办公节能,提倡电子办公,倡导双面用纸,改变中国式 “大量发放纸制材料”的会风,降低纸张消耗。
2.创建低碳社区。2013年,长沙市被列为湖南省低碳城市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型社区”建设要求,在“六区两县一市”全面开展低碳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制定《社区低碳便民手册》,定期举办“低碳进社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低碳生活”节能科普展览,普及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低碳常识。同时发放《家庭低碳生活记事本》,记录交通出行、家庭消费、家庭垃圾等能源消耗量,并选出“低碳生活家庭”作为示范榜样。
3.打造低碳校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33所学校已被列为“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名单,校园低碳生活的践行已刻不容缓。在打造低碳校园的过程中,以长沙市 “两型”示范学校创建为载体,以岳麓区“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为切入点,深入长沙市各大高校、中小学校园,借助学科、人才优势,自主创新研发能源节约技术和监管系统, 实现学校在土地、校舍、硬件设施等配备上的环保低碳,提高校园低碳建设水平。同时,重视低碳教育,利用课堂、校园广播、学生社团等方式培育低碳生活理念,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开展假期低碳实践。通过校园各种低碳生活体验和创意活动,以学生为媒介,让低碳理念从校园延伸家庭,辐射社会。
4.倡导低碳农村。全面落实长沙市绿色低碳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长沙县金井镇、望城区桥口镇、浏阳市大瑶镇、宁乡县流沙河镇、岳麓区莲花镇等9个绿色低碳示范小城镇的节能减排建设,以点带面,大力倡导农村低碳。一是提倡循环利用,将畜禽粪便等废物垃圾,加工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并推广秸秆气化。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三是创建农村环保合作社,对农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创建更多“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三、引导策略内容
1.低碳餐饮引导策略。选择火宫殿、湘西部落等一批规模大、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湘菜餐饮企业作为试点,在材料采购、食品烹饪、餐厅服务等环节实现低碳化,推广低碳节能设备,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坡子街民食一条街、滨江美食一条街、大学城小吃一条街等民俗餐饮的低碳管理。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低碳湘菜形象,引导长沙市餐饮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2.低碳服饰引导策略。以忘不了、圣得西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为突破口,以浏阳沙市工业区服装产业园、圣得西时尚产业园等为低碳服装产业建设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低碳服装产业基地。同时,借助湖南各大高等院校组成低碳服装产业创新链,培养低碳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教育,为基地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努力培育“湖南千亿纺织服装产业”的同时,实现长沙服装产业快速低碳化发展。
3.低碳购物引导策略。借助长沙影视文化发展平台,推广快乐购等电视购物、移动手机购物及互联网购物等低碳购物方式;通过举办购物消费节,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旅游景点等场所,宣传低碳购物理念,提倡合理选购、适度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环保产品,培养市民形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4.低碳家居引导策略。在梅溪湖新区、洋湖垸片区、滨江新城等地区,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提倡一次性装修和菜单式装修模式。结合各区域实际,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污水源热泵热能供应站,改变冬季高耗能燃煤取暖、夏季空调制冷的能源利用格局。同时,充分发挥长沙市装饰建材商会的引导作用,鼓励居民选用无有害物质,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低碳材料,购买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家具。
5.低碳办公引导策略。首先,推进办公电子化。通过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节约打印成本;通过实施远程办公,降低出行频率,减少出行造成的交通费用和能源消耗。其次,加强办公室低碳管理。安装节能设备,加强计算机等节能管理,限制易耗办公用品的过度采购,提高回形针、文件袋等办公用品的重复使用率。积极引导办公人员做“节能降耗”、“低碳办公”的践行者。
6.低碳出行引导策略。推行“TOD”城市交通模式,加快完善以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模式。一方面,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推动地铁1、2号线的低碳运行,加强地铁3、4号线的低碳建设,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引进,逐步实现公交车全部新能源化与低碳化。另一方面,完善公交零换乘系统。以长沙城际轻轨建设、城区地铁建设为重点,以长沙公交运营线路优化为基础,实现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全方位无缝衔接。
7.低碳旅游引导策略。深入挖掘长沙市文化内涵,对沿湘江风光带、岳麓山、靖港古镇、沙坪镇湘绣、灰汤温泉等旅游资源进行低碳整合,融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理念,完善与低碳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将长沙旅游业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低碳产业。
8.低碳休闲引导策略。首先,加大在马栏山影视娱乐区、解放路酒吧一条街、橘子洲沿江风光带等休闲场所的低碳设施建设,加强娱乐附属产品的循环利用,打造低碳娱乐标语,营造长沙市低碳娱乐氛围。其次,丰富长沙市低碳休闲内容。将湘绣、戏剧、器物文化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大力扶植舞龙、划龙舟、太极拳等传统休闲项目,发展漂流、广场舞等新型低碳健身活动,让“生态休闲、健康运动、低碳长沙”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被市民接受,形成具有长沙独特吸引力的低碳休闲项目。
参考文献:
[1]郭代模.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2]崔秀春.论我国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建立途径[J]. 现代经济信息,2013(7).
篇5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15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
(五)积极发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
(六)努力增加碳汇。加快植树造林,继续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抓好铁路、公路等通道绿化。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可持续管理,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改造低产低效林,提高森林生长率和蓄积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时期,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积极增加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加强滨海湿地修复恢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岸带保护,积极探索利用藻类、贝类、珊瑚等海洋生物进行固碳,根据自然条件开展试点项目。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七)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推广利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矿渣等固体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加快发展新型低碳水泥,鼓励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沙浆;鼓励采用废钢电炉炼钢—热轧短流程生产工艺;推广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生产工艺技术;减少石灰土窑数量;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电石、制冷剂、己二酸、硝酸等行业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牧业和城市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积极研发并推广应用控制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提高排放控制水平。
(八)加强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加强需求引导,强化工程技术标准,通过广泛应用高强度、高韧性建筑用钢材和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实施水泥、钢铁、石灰、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替代工程。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钢材。鼓励使用缓释肥、有机肥等替代传统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选择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推广示范。
三、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
(九)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各试点地区要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践行低碳消费理念,成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十)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以低碳、清洁、循环为特征,以低碳能源、物流、建筑为支撑的低碳园区,采用合理用能技术、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集聚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
(十一)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结合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房地产开发,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社区规划设计、建材选择、供暖供冷供电供热水系统、照明、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材,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积极利用地热地温、工业余热,积极探索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式,推进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二)开展低碳商业、低碳产品试点。针对商场、宾馆、餐饮机构、旅游景区等商业设施,通过改进营销理念和模式,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引导,显著减少试点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开展相应试点,引导低碳消费。
(十三)加大对试验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试验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研究制定支持试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支持试验试点的整体合力。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和商业等试点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加快出台试验试点评价考核办法,对试验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开展试验试点经验交流,推进相关国际合作。
四、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十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需要,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分类标准。重点排放单位要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台账记录。
(十五)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制定地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规范清单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定期编制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的指导,做好年度核算工作。加强温室气体计量工作,做好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监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建立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
五、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十六)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制度,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十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形势发展并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十八)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制定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减排量核算方法,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认证规则。加强碳排放交易机构和第三方核查认证机构资质审核,严格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充实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统一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系统。
六、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
(十九)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加快设施低碳化改造,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
(二十)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有色、纺织、食品、造纸、交通、铁路、建筑等行业要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按照先进企业的排放标准对重点企业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研究确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服务量)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选择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活动”。
(二十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宣传引导,研究设立“全国低碳日”,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使低碳理念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二十二)加强履约工作。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及时编制和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广泛宣传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行动与成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二十三)强化务实合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对话,积极开展多渠道项目合作。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项目合作。
八、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二十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研究。统筹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的低碳建材、低碳交通、绿色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智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新技术。推进低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完善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
(二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相关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队伍、战略与政策专家队伍、国际谈判专业队伍和低碳发展市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九、保障工作落实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各省(区、市)要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要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负总责。加强对各省(区、市)“十二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行问责和奖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构建节约环保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实责任、加强监管,确保完成20*年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执行《*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从严处理未批先建等环境违法行为。
(二)加快省级生态县创建步伐。
全面实施*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继续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加强“125”生态示范工程建设,以推进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清洁*”活动,整治农业农村污染,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深入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20*年计划创建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乡镇和20个县级生态村。
(三)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有效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1.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我县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加强对现有企业的“三废”治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整治无望、效益欠佳的企业。发挥好自动化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对重点企业的排污监管作用,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通过上设施、科技攻关、清洁生产,加强监控、严格执法,促使这些企业的治污水平提升,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
2、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集中供热项目的建设进程;横村镇、分水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富春江镇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纳管率;建设瑶琳镇、百江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20个农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改造一批垃圾中转站,全面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指导企业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改造,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全面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加强对电镀、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皮革等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五)进一步深化“多绿”创建工作。
进一步提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绿色企业、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的档次,挖掘特色,打造更多精品亮点。
(六)全面建设节约型机关。
以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为目标,建立科室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1、抓好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淘汰高耗能的空调、照明系统等办公设备,推广绿色采购、绿色照明,在政府采购中使用循环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定期收集办公电子废弃物,由具备资质的单位统一安全处置;楼梯灯、过道灯调整安装声控感应开关。
2、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各科室办公室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使用空调时尽量少开门、不开窗,上班时间门不得反锁,离开办公室30分钟以上关闭空调。
3、下班做到“六关”:关灯、关电脑、关打印机、关空调、关饮水机、关仪器设备(特殊设备除外),提倡在下班前10分钟关空调、饮水机。
4、节约办公用纸。非正式文本资料打印采用单面打印、复印过的纸张,正式文件、资料采用双面复印,有效提高纸张利用率。倡导重复利用档案袋、公文袋、信封等。
5、节约化验、食堂、办公用水。在用水过程中以合理利用,不浪费为原则,随手关闭水笼头,有损坏及时报修,在水笼头上方粘贴节能标志。
6、强化车辆节油。在未接到外出任务的时候,驾驶员一律在驾驶班待命,不准在车上打空调休息;车辆停放在背阴处,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在车辆驾驶过程中保持合理行车速度,避免经常性地突然变速;平时加强车辆保养,定期维护。
7、倡导节能的健身方式。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倡导每天“少乘电梯,多走楼梯”,在节电同时,健身、健心、健性情一次完成。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加强节能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局长吴金富为组长,副局长汪文清、林柱友、总工程师徐建宏为副组长的的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由各科室相关人员组成,加强对所涉工作任务的领导和督查。明确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局节能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篇7
“低碳”的内涵已经延伸到了各个层面:低碳旅游、低碳社会、低碳文化、低碳经济、低碳人生、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环保在生活中有很多形式,例如将喝茶剩下的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这种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等等。在室内家居设计中,这种新概念的低碳环保设计方式同样适用,人类大力地倡导这种珍惜自然,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以人类博爱精神和开放态度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空环境。于是在设计界当仁不让地刮起了“低碳风”。“低碳”设计其实就是以设计为起点,推广低碳设计的原理、方法、理念、手段,在产品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2008年年底的广州国际设计周就掀起了人们对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热潮。各地举办的“低碳设计”系列活动,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的“零碳家居节”都是以低碳、减碳为主题,倡导把低碳概念融入设计,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到“低碳”其实不难。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设计名言也是符合了当下的低碳设计理念“,少即是低碳”。
少用科技,发现日常材料的不俗之美。低碳的生活并非一定要靠高科技产品来支撑,如果能利用节能产品,有时候也是生活方式的低碳表现。人们可以利用身边最常见的材料,去发现它已开发的特性,或者去开发其未开发的特性。少些复制,多些经典,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经历数天博弈后落下帷幕,虽经几多坎坷、成果不够理想,但使“低碳减排”成为全球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已为人们所警觉,人们开始关注“低碳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再观察具体的个人,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人加入到“低碳生活”和各类环保行动中,甚至众多明星也纷纷投身环保事业,如姚明喊出了“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的环保宣言,莫文蔚拍摄了呼吁停止猎杀海豹的宣传短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多个室内装潢方面做到“低碳减排”,真正地承担起环保的责任,不需要太多的付出,反而对自己和家人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低碳装修。
笔者相信这一点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做到以下三点,就基本上做到了“低碳装修”,就意味着自己已经付出了“低碳小行动”,对“改善气候”尽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家居室内设计坚持“简约不简单”的设计风格
近几年流行的一种“简约不简单”的风格,它其实是一种家居设计方面的潮流,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态度,更值得人们重视的是“简约”已关系到生态环境。首先是我们应该主推小户型的空间,巧妙的设计能让小户型空间提供大户型的空间感觉,这样可以尽量减少电能、热能的耗费,为“低碳”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室内家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会客区设立在落地窗一侧,从而利用玻璃反射来增加室内光线的亮度,不用特别设计区域照明,减少用电量;把会客区设计在临窗户一侧的位置,更是可以足够地享受自然的拥抱;利用玻璃门与宽窗设计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外界自然光线,比起一些人工灯源更加柔和,而且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同时又能营造出美好的自然环境,为节能低碳减排做出贡献。其次是简单的家居设计意味着尽量避免繁冗复杂的装饰,少用材料,让自然的光线、绿色植物等成为最好的装潢材料,这样不仅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装修材料,而且还能减少装修带来的甲醛等污染源。这样做的关键更在于,大家不用为了“低碳”而购买更多的节能设施,那样反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二、低碳环保的装饰选材
室内装饰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饰工程的质量,采用优质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并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装潢公司需提供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或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优质装修建材和软装陈设品供消费者选择,同时建议消费者适当地采用新科技产品,例如雨水收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水循环系统、热水节能系统等等。同时,防水涂料、水电材料、板材家具都需要注意环保,节省选材。
篇8
关键词: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建筑行业也逐渐向绿色建筑发展,而在建筑业行业里灌输生态理念,并运用到建筑设计方面,不但提高了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的绿色程度,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生态理念的含义和发展
生态理念,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人们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待我们的生活环境,尊重自然,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业污染以及保护野生动物,这是对自然界的尊重。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需要可持续发展来引导,以自然,建筑和人为首要前提来实现最佳的三者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构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以自然条件为前提打造健康的绿色生活。虽说这一理念本质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新事物的产生刚开始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国情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破坏速度远远超过治理速度,许多生态问题都在困扰我们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展、地下水位下降等等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规划上,应该尽量克服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某些开发商注资开发某一块地的实质目的为了盈利。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确会有一部分人在努力实践这一理念,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也让我们看到发展趋势。例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开发商在设计时就做好了小区内部的系统规划,花园绿化,道路绿化,屋顶绿化等等,并且注重借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入人工创意使得绿化布局在层次和风格上与建筑物交相辉映。而绿化也发挥其自身隔音降温,防风防尘的作用。
三、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现在的居住区要求健康舒适的绿色环境,城市建筑提供的绿色健康的生态理念很好地迎合了当下居住区的要求。必不可少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然、建筑、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因此在居住区里为了要使室内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使之达到热、光、声都为舒适的标准而需要很好的控制室内空气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含量。而对于外环境而言,为了使建筑和环境相结合,营建所需的绿色环境如乔木灌木的种植,水环境如人工湖等等,有能力的甚至可以做到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的程度使之更相融为一体。
生态理念也强调高效节能,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且生产力分布不均的国家,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居高不下,但是房屋投入使用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我们所制造的生活垃圾以及我们日常所需要的用水,用电,各种家用或企业消耗的能源都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采取环保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一味的向自然环境进行索取最终受害是我们自己,因此应该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局面,因此可以节约某些资源如建筑材料、减少废气物的污染,北京连日阴霾的天气便给我们敲醒了警钟以及建筑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等的环保性能。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三废”朝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
四、 在工业区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除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居住区的建筑外,还有不断进行生产的工业区的建筑群体。 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比较常用的是采用设计的手法,利用合理的规划,与绿化相结合,效果就呼之欲出了。
工业建筑消耗能源的程度远远高于居住建筑群,因此利用景观环境所具备的绿化作用来调节工业建筑所带来不良影响。在工业建筑周围根据当地盛行的风向来合理安排绿化群布置,这样不仅减少热力环流所带来的工业粉尘或有害气体不良影响,而且有了绿化的阻隔作用在一定程度也上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使人们能够在相对干净的天空下呼吸,减少身体因吸入有害气体而造成的疾病。
工业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城市生态环境类型的主导功能对工业建筑进行布局,从而使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能够很好的综合功能优化的目的,利用丰富多样的小区对其进行模式配置,使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目的。
当然,在工业建筑中,在因地制宜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依然离不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建设目的,在注重工业设计时,不能为了景观设计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提高。工业建筑是与城市建筑建立在一个相统一的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景观系统上的,因此在进行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城市中在气象、地理、社会等环境方面之间相协调的关系。要有合理的选址,顺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现代城市的规划在工业建筑方面做到明确的分工,这也出于生态因素的考虑,符合创建生态城市的要求。
五、 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方面的体现
第一, 对生态型绿色空间规划的体现在于建筑与环境共存。
第二, 进行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合理恰当的利用大自然所给予我们资源,但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对大自然进行无止无尽的需求,而绿色建筑则要与我们所需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结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 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高,减少建材的能耗,以及使用新型建材,采用新能源。将高效无污染成为建筑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对当地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选择相适应的方案,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实现生态理念离不开新能源的推广,这样才能让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第四, 建筑选址要因地制宜,结合所了解的各种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征来布置和建设,以便采光,并尽量远离风口,既提高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在现存的基础上设计出更适合居住模式,实现生态的最优化。
第五, 充分利用空间。建筑环境的发展是多元的、科学的。并且为了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生态的发展,鼓励多阶层、多类型、多元化混合居住使工作、商业、文化综合居住社区,资源集约化程度高,集中了活动空间和方便了邻里间的交往。但需要充分考虑到绿化的种植面积,增加绿化设计。
结语
我国建筑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引进西方的形式,使得那些所谓的生态建筑变得有形却无神。因而,用生态理念的各种思维在城市建筑中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结合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努力加固生态理念在城市建筑中的地位。更加体现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做出的努力。尽量做到人、自然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通道;统购
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发展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也是在近期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形势下的一种全球策略。早在十几年前,日本就加强了建筑物的节能技改,以缓解能源紧张引发的社会问题;欧美国家则在新能源利用上另辟蹊径,通过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尽管旅游与其他产业活动相比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都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并伴随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低碳旅游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一种面向未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游客修养水平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旅游就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旅游实质上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具体体现在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服务设施、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低碳旅游发展的内容上。低碳旅游的实现需要旅游参与者各方的努力,让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个人的碳足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十二五”期间,四川发展低碳旅游业任重道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中国的旅游业跃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第一旅游大国。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尽快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四川省把旅游产业定位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低碳旅游业无疑是“十二五”期间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事实上,四川在低碳旅游实践上早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多年前,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九寨沟能够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不无关系。在“十二五”期间,四川重构与发展低碳旅游业,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统筹城乡为路径,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五位一体”上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目标与着力点,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低碳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的“源头”。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城乡统筹型旅游景区,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就循环型低碳化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而言,关键是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在A级景区评定标准、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规范等基础上,逐步执行和推广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鼓励地方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地方标准,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景区容量规模、景区智能化发展、配套设施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在景区的旅游服务上,要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低碳教育,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在景区制作的宣传册、标识牌上要重视对低碳的宣传。景区真正的低碳旅游者,他一举一动都要贯穿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出行方式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住的时候,自带必备日常生活用品,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等。当地社区或居民是低碳旅游资源的重要保护者,旅游景区当地社区或居民,要树立对资源的保护意识,认同低碳旅游的形式,平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要符合一个低碳的标准。
三、低碳餐饮酒店论文
低碳餐饮酒店是低碳旅游的“抓手”,推进低碳绿色饭店发展已成为国际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新型经营方式。针对四川餐饮酒店现状,低碳绿色饭店应该突出四个“抓手”:一是制定由节能、环保、降耗、绿色服务(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宣传及绿色营销等环节组成的“绿色”标准,并逐步示范、评定和推广,如川西高原羌藏旅游景点的餐厅应宣传销售当地当时出产的有机低碳食品——草原放养的牦牛肉、羊肉、各种草原上自然生长的野蘑菇、野菜;二是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低碳新技术、新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如酒店可去掉传统的燃油锅炉,改用生物质洁燃锅炉设备,用由植物、秸秆、污泥、木屑等废弃物料混合而成的生物质能源颗粒作为燃料,通过充分有效的燃烧,为酒店的洗衣房、厨房、洗浴中心提供蒸汽,既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降低农民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和能源浪费,又可以在能源费用上减少一半左右;三是提升乡村酒店的硬件与服务软件水平;四是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安排,推行节俭化旅游消费,使游客获得更多的精神体验。
四、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
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是低碳旅游的“平台”。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综合考虑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体,是未来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作为低碳旅游“平台”的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化城市,在宏观层面上,应大力推进包括城乡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系统等在内的城乡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应倡导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推广节能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调整城乡能源、交通和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微观层面上,要鼓励构建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体系,在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内推进微观循环经济。
2010年成都市都江堰、锦江区先后推行公共自行车。成都市政府还将于2010年10月1日起在高新区试点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今后可望进一步向成都全市推广。预计成都公共自行车总量将达到5万辆左右。今后,成都市应尽快制定“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建设专项规划以及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规划,并确保上述两个规划相衔接。可在成都公共自行车站点建立服务亭,布置城市信息终端,显示公交车信息、出租车信息、“免费单车”信息、交通路况信息,涉及市民和游客低碳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信息。可在四川各地级城市实施“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及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可考虑建设连接峨眉山、乐山、成都、德阳、绵阳、九寨沟、黄龙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景点的自行车专用道——低碳通道,以满足假期骑自行车低碳出行的旅游者的健身需求,并借助低碳通道逐渐被更多的人利用,培养旅游者的低碳行为,传播低碳意识。
用太阳能畜禽舍养殖,建设地热住宅,推行“紧凑型”城市布局,打造“绿色饭店”,让更多的天然气汽车上路……这是上海交大社会实践团为“低碳绵阳”从能源、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勾画的蓝图,其实施不仅有利于恢复灾区经济,也将为全国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五、绿色环保旅游企业
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是低碳旅游的“纽带”,是指在经营和发展中采用开放式和循环式的绿色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为社会提供绿色、舒适、安全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将经营过程中资源和生物化石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消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现代旅游企业。在少数民族区域,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和优势企业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绿色环保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发展。北川羌绣是北川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人的云云鞋、花围腰、绣衣、绣垫、绣挎包等日常物件都有羌绣装饰。羌绣作品的图案、色彩以及针法均蕴涵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情调,体现出千年古羌文化的沉淀。川企前锋一直致力于灾后的重建工作,2009年底前锋与壹基金羌秀帮扶计划签订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通过长期购买帮扶中心的羌绣产品来帮助阿坝州内的羌族家庭,并围绕“用爱点燃每一个家庭”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包括:从羌绣帮扶计划覆盖的村寨中选择一个村子冠名为“前锋羌绣帮扶村”;前锋3年里定制的所有产品都发放到这个村子制作,长期持续的现金帮助村中个别贫困家庭致富。川西高原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可在川西高原各旅游景点的旅游企业大力迅速推广太阳能发电项目,并由地方政府资助。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适宜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其次,引导和激励企业绿色化发展,从树立环保意识、强化环保教育、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和树立绿色品牌等方面严格要求;最后,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相应评定,其过程主要是结合综合评价和现场认证,从而达到创建和推广绿色品牌的目的。
六、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矫正
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矫正是实施低碳旅游的“角色转变”。旅游者是践行低碳旅游的“主角”,旅游沿途或目的地居民的日常行为对旅游者低碳意识的养成或强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010年5月18日,由于有人焚烧秸秆,造成绵阳机场周围浓烟滚滚,最低时能见度仅100米,远远低机落地最低飞行标准,当日晚11时许,因为燃烧秸秆浓烟的干扰,从北京飞往绵阳的航班没法在绵阳机场安全着陆,只得改飞到成都双流机场入港。该航班上100多名本该当晚到绵阳的乘客只得要么滞留成都,要么深更半夜换乘汽车返绵。另外,18日晚要从绵阳起飞到北京的100多名乘客,除少部分回绵阳家中休息外,余下的从广元、遂宁等地来绵乘坐飞机的乘客共68名,只得暂时入住绵阳的宾馆。直到19日上午11时,天空浓烟渐渐消散,这批乘客才从绵阳机场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同时,18日、19日绵阳城区到处烟雾弥漫,空气严重污染。笔者建议四川省相关部门细化禁止农民随地燃烧秸秆的法规,并认真履行。更为重要的是应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有关机构,于每年适当的时候,统一收购四川境内的田间秸秆,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由政府补贴统一收购价和市场销售价之间的价差。统一收购的秸秆用于火电厂燃烧发电或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沼气、饲料、建材等。也有工业机构收购秸秆作原料的,但秸秆才几分钱一公斤,价格天平严重偏向工业,农民如果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不烧秸秆,收起来卖给工业机构,基本上没有任何利润。我们应以各种“寓教于旅”宣传手段,把旅游活动的碳排放情况告诉游客与公众,让大家知道,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碳排放会有什么区别;住酒店把冷气调高一度,能减少多少碳排放,等等。只要游客掌握这些对称信息,其行为就可能发生改变,对过度碳排放行为就会有所收敛。要进一步加大四川低碳旅游景点、餐饮酒店、绿色低碳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低碳旅游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与潜在的游客与公众沟通,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四川低碳旅游业的市场需求,扩张四川低碳旅游市场的辐射面。要基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旅游者知晓并实践低碳旅游,可以通过网站四川低碳旅游的信息,并在各景区导游图上增加对低碳概念的描述。
七、结语
低碳旅游业是一种低碳产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四川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四川低碳旅游业及其运作的重点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培养和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养成公民自觉的低碳行为,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株洲市;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44-03
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需要所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影响并希望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寻求低碳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市积极探索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就目前来看,探索株洲“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仍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近年来,株洲市加强了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宝钢能源公司合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三百工程”,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建立节能评估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逐步得到了深入落实,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近五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2.9%,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株洲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株洲大力推进淘汰高碳产业、淘汰污染产能,关停企业473家、生产线195条,影响产值近500亿元。与此同时,为了弥补关停企业带来的巨大增长压力,深入开展了“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等活动,制定实施“稳增长43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加速培育新的动能。加快建设“五城四基地”,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圆了株洲千亿产业梦。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 087亿元,为2010年的1.8倍。县域经济、园区经济、非公经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10条”等系列政策,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新平台、新模式,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46位跃升至第28位。战略前沿领域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一批高端产品在株问世,并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连续9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来势较好。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25.9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17.9%,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4.5%。株洲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2015年总产值规模近400亿元。株洲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典型项目有中水电集团株洲县90MW风力发电项目、株洲兰天武陵能源科技公司30MW分布式光伏电项目、株洲威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平方米地热能利用项目等,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二)低碳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1.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设。按照省政府《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株洲市大力推进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并致力于将云龙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预计到2020年,全市绿色建筑将占到新建建筑比重的30%。同时,株洲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如湘江风光带上的酒吧一条街的水源热泵工程、落户攸县的全省最大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等,建筑节能设计率达100%,执行率达97.5%,被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2.低碳交通系统日益完善。全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两型”交通。全市城区公交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率100%,基本实现80%的出租车清洁能源、新能源化,推动燃油出租车的燃气化改造,禁止柴油出租车在市区上牌,并加快配套加气站和充电站(机)的建设力度。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了步行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公交接驳点步行改造。
3.碳汇发展前景广阔。株洲市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85%,现有林地用地面积73.83万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 340.26立方米。通过封山育林,株洲天然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林区面e、蓄积量分别相比2004年增长了44.05%、141.88%。株洲还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大力开展城市美化、绿化工作,组织了“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城市绿化率达到50%,增加了1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高于全省水平65%。
(三)低碳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株洲市的天变蓝了,SO2排放减少了18.2%,烟尘、粉尘下降分别超过30%和近60%,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了97.9%,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5%;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90.4%。水变清了,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157.6万吨,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三类标准。
2.城市品质价值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决定城市的品质和价值。近年来,株洲市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行“营运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监控信息化、考核标准化”。坚持“严”字当头,对环保问题实行“严管、严治、严罚”,凡不符合“两型”要求的企业和生产线一律关停、改造,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坚决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连续两次荣获全国“长安杯”,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城市品质和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3.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第二阶段任务全面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顺利,“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显著。2015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67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2015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3.3%,居全省第二。天元区、石峰区已实现达标,荷塘区、芦淞区有望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株洲全市单位GDP能耗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省的前列。从行业分布来看,建材、有色、电力、化工四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能源消耗量的81.92%,其次是煤炭、机械和轻工,占14.28%,其他部门占3.8%。而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体,约占碳排放的77%左右。高能耗必然导致高排放,近年来,株洲的碳排放一直在全省排名居前,碳排放总量仅次于长沙、岳阳,排名第3位,人均碳排放仅次于湘潭、长沙,也排名第3位。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株洲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传统能源使用仍然是主体。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株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
(二)低碳转型升级压力很大
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低碳转型压力很大。一是旧的动能持续衰退。改革开放以来,株洲的工业主要依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底子,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分裂扩张。由于历史原因,株洲工业结构一直不够合理。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业以及“两头在外”的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业占主体,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比例超过70%。这些工业企业大而不强,竞争激烈,受市场变化影响大,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对株洲工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新的动能接续不力。数十年来,株洲工业主要依靠轨道交通产业的强力拉动和原有老企业的自然增长,新增加的规模工业企业不多,尤其缺少大的新增工业项目。另一方面,虽然株洲新兴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基础较好,但发展不尽人意。当前,随着传统高碳产业、过剩产能的淘汰、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入攻坚期,株洲发展的动能支撑不力,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状况令人担忧。
(三)低碳发展理念有待强化
一是低碳发展与现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冲突。株洲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是主题,是主旋律,长期的传统增长模式形成了投资驱动型、资源消耗型发展格局,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很大。低碳转型必然会牺牲一些株洲产能,影响株洲产业规模,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改革攻坚仍然较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解,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的力度还须加大,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须增强。三是高碳模式、高碳消费短期难以扭转。受经济发展条件影响、没用传统生产生活的惯性,高碳结构的转型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转变;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长期以来形成的“面子消费”、铺张浪费等高碳消费观念还将广泛存在,推广低碳理念、低碳消费还任重而道远。
三、株洲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相关政策及环境的支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保障,株洲市应在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政策,着力扶持低碳产业发展。将低碳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扶持产业,出台低碳企业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明确低碳产品、低碳服务的补贴等政策。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保驾护航。二是优化低碳能源政策,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效率。逐步形成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约能源、能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根据各县市区的基础条件,鼓励和支持风电、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优化低碳技术政策,重点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低碳链,提升价值链。全面实行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五张需求清单”,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低碳技术的全面创新,为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保护低碳技术交易市场。四是完善低碳财税政策,强化税收导向。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着力形成包括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新能源补贴政策、节能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等,通过税收调节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参与到低碳社会建设中来。五是推广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强化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绿色低碳离任审计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株洲应着眼于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驱动的数量粗放型增长,逐步向依靠自主创新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新建、低水平扩张,对于传统产业要通过低碳技术改造和集群化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完善原有产业链,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以优化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合理规划全市产业及区域布局,以节能环保标准为抓手,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重复建设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二是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国内一流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基地,紧盯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高端、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消费升级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等生活业。适应新需求,开拓新服务,鼓励发展节能管理、碳核查、低碳发展咨询等新兴业态,促进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积极构建株洲循环型产业体系,围绕传统高能耗产业,着力推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消费模式。
(三)引导低碳消费,全面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只局限在低碳产业领域,而应是全社会遵循、提倡的一种社会行动体系和全民生活方式。一是要引导低碳消费方式,让低碳融入全民生活。加大低碳发展宣传力度,依托专业媒体团队组建低碳株洲公益宣髌教ǎ鼓励建立与低碳发展有关的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公益活动,培育全社会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消费理念,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消费模式低碳化,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强加价格调控的引导功能,抑制高碳消费。二是要实行试验示范,构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株洲可以充分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借鉴国际国内低碳城市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符合株洲市情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并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在全市推行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开展“两型”标准建设示范工程,整县连片推进“两型”对标创建,深入推进“两型”机关、学校、社区、园区等示范创建,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积极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价值追求和精神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