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协助股室长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工作:事业单位根岗位聘用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通过认真学习文件以及向股室长请教,明确对在职人员入轨聘用和常规化管理的审批流程。此项工作历时7个月时间,在此期间,协助股室长完成了我县在职人员入轨聘用、常规化管理工作,并为符合岗位晋升条件的退休人员进行了调整退休费的审批。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备案工作:此项工作要按照文件要求,优秀比例控制在15%以内,不称职以下人员要按纪委提供的受处分人员名单掌握,严格按政策规定执行。
3、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工作: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作满一年,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对口,可以直接确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不需要评审。2015年,我部门共确定转正定级毕业生专业技术职务59人。
4、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我县今年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为1036人,超额完成任务。从今年7月份到11月末封网,在此期间完成了对上年度考试合格人员继续教育证的发放、今年学习人员的报名、教材发放及疑难问题解答工作。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问题;对策
一、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问题
(一)考核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考虑到员工的工作职能,若是考核标准界定不明确,考核项目设置不合理,会严重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只有将评价标准明确下来,才能让员工信服。如果考核内容不全面,未能以定量方式表的方式呈现定性指标,或者是考核条件较为简单与笼统,都会导致考核标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二)考核总结被忽视
其实总结很重要,总结有利于对企业单位不足加以改正,有利于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更改和规划,总结可以使工作更有效率,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是考核制度更加完善,所以,考核总结尤为重要。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以后,很少反馈考核对象的意见与建议,没有与他们进行沟通,导致考核结构得不到转化与利用,考核效果得不到发挥。绩效考核中发生问题,不利于考核的真实与公平,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领导也不能及时掌握员工的实际状况。
(三)考核方法简单,标准过于笼统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受历史因素影响,国内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所采用的方法过于形式化,很少考虑到员工实际问题,无法体现出被考核者之间的差异,实行的随意性很大;除此之外,而定性考核极易导致考核结果失真,主观因素影响很大,考核结果易被人为操作,影响其公平与公正。此外绩效考核标准也不够明确,未能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无法区分员工的真实水平,导致能力强的员工与能力弱的员工享受到相同的工资与福利。此外未能细化绩效考核标准,落实也不到位,造成考核成绩趋于同一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作用,出现很多问题。
(四)绩效考核监督与反馈未落实
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在考核过程中缺少监督机制和及时的反馈。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时,很多都是被考核对象填写表单,这样绩效考核显得不够透明与公开。同时对绩效考核的监督也反馈也没有落实,所以绩效考核反馈无法得以提升,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日常考核,无法发挥出提升员工素质与工作能力的作用,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解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观念
绩效考核是事I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单位领导应重视绩效考核工作,对其做好检查、监督及安排等工作。要成立专门的负责绩效考核的部门,由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此外还要建立职工考核台账与档案,发挥出监督绩效考核者的作用。
(二)强化民主测评
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加强员工参与度,更加民主化,规范化。被考核对象在部门工作、学习和生活时,与其他职工长期在一起,职工非常清楚被考核对象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以及思想素质等状况。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应组织开展职工座谈会,或者是和相关人员面谈,通过各种民族评议形式,收集整理全体职工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有效防止出现主观主义以及以偏概全的情况。要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充分反映民主化的绩效考核工作。保证企业利润的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权利。是企业和员工都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总结反馈
强化绩效考核结束之后的反馈环节。首先,在绩效考核之后,要分析并总结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并结合绩效考核最终结果,研究现阶段事业单位真实状况,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同时要加强绩效考核的反馈结果,得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后,要面谈考核被考核对象,主要是上级对下级进行面谈,为员工反馈考核结果,让员工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状况。上级与下级面谈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下级工作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发挥出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实行绩效考核是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保持着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努力程度。一般来说,人都会以利益为核心,将绩效考核纳入到员工工资、晋升中,有效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并且绩效考核对事业单位员工积极性,人员任职等都有重要作用,只有完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标准,公开考核程序才能真正达到绩效考核的最大用处,也会使企业做的更大,更强!
参考文献:
篇3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重要机构。大体上而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一项社会福利,它主要是由政府的财政支持,为社会或者是人民提供经济或者其它的一些服务。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我国当前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的发展形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事业单位,更多的则是具有社会其他一些机构所无法相比的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求,更是我国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重要体现,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额拨款年事业单位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决定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我国有关政策的扶持下,正在稳步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一套有效的体系。然而,我国的全额预算管理水平相比其它国家而言仍然存在的少许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仅仅是体现在发展的时间和深度上,更多程度则是体现在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具有这重要的意义。
二、简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职能
(一)计划职能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机构,其资金的实施流程主要是通过预算来完成的。因此,制定明确的资金预算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就体现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计划职能,为了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以后资金的流向进行一定的控制和预测,必须提前计划好资金的走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计划职能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在一定时期内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目标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公益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整体目标,以及更加有序地完成全额预算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就需要发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联合职能,大体上而言,全额预算管理职能的具体表现即是将公司的员工和管理阶层联合起来而进行工作的一种职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联合职能的核心为三个词,员工,管理,公司,通过在这三方面之间建立一个紧密的纽带,使员工和领导之间能够进行很好的工作交流,从而加强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协调性,将会更加有利于进行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项核心的职能,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控制职能体现在公司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资金的规划,整理,执行等各个重要的流程。通过严密的监督,保证了高效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公司内部资源和资金的流动性,有效的防止了预算管理出现亏空的问题。控制职能还体现在对于公司预算管理的总结上,在资金执行后,公司的管理人员往往要对于资金的预算和执行进行总结,以发现其中不一致的地方。如果这个企业的监督体系较为完善,很容易就会从中发现问题,一进行下一步的管理。
三、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力度
为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力度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公司的管理人员应该将更多的工作放在对于预算管理的学习上,加强对于有关法律法规的作用,明确预算管理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对于资金预算的监督力度
虽然目前我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在监督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加强对于资金预算的监督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公司的合理运行,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三)建立严谨的考核和员工的培训体制
在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员工的专业性往往决定了这个公司的发展水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更是如此。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员工培训体制和考核体制,以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四)不断提升网络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在现实管理中,应提高全面掌握网络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情况的能力核对拨款预算的管理,最大力度的增强宏观控制,还要加强网络金融监管规范化建设,做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公开化的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坚强对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保障了资金能够有效地被利用。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权责发生制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大提升了资金流动的统筹效率,让各个阶段资金的流入或流出更加清晰明了。便于会计对每个阶段的效益做出总结,更好的对下一阶段所获的收益进行预算,降低资金亏损的风险,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应用更是如此。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具有先决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对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制度的要求也是有其积极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具有先决性的意义,而权责发生制的实现基础是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归属不同期间的资产、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权责发生制能在借助付款、收款、预支等项目进行具体的记录。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有所不同,但是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也存在其实质中。这就为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相关单位及会计者行为具有一致性
首先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方面来看,我国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会计行为具有一致性。事业单位因为需要运营,所以其必须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互相沟通联系,而这些相关机构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的。这样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业务处理准确性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实施权责发生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值得广大行政事业单位继续探讨并推广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有效运用。
(三)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加完善
收付实现制跟权责发生制比起来,其在资产会计科目上是有纰漏的,例如收付实现制在固定资产方面始终以固定资产购入时的原始价值为计入值,在使用过程中是存在损耗的,当然就会出现账目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合的现象。这就不利于相关单位部门对资产价值的准确评估。而权责发生制则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固定资产中进行计提折旧,而在负债方面则是确认所有已经形成的负债并且按期计息。因此,根据实践证明,权责发生制在累计账目和首付款等方面更有准确性和依据性。所以不得不说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运用中是如此的强大。
二、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行政管理相关制度
目前,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相关制度还不算完善,例如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评估标准低下、滞后,相关单位对资产的处置没有做到规范性的实施、账单与实际情况不符等现象,这些都对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实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因此,在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法规体系,明确规定会计工作具体操作内容,遵循行政事业单位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有序进行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有效运用。当然,只有单方面的操作是行不通的,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积极配合,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的制度规则,充分认识权责发生制实施的价值,摒弃不良思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中去,为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的运用尚未成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全面发展权责发生制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对权责发生制的认知十分模糊,在发展权责发生制的同时,首先要明确其所代表的含义,才能让其按照预定的方向稳定发展。如今在权责发生制发展的路上还具有很多阻碍,如相关法规不完善,会计人员不严谨,账目流入流出不符等。因此要想全面发展权责发生制,还要完善相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权责发生制全面发展。
(三)建立评价总结体系
建立评价总结体系是对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成功运用的有效手段。权责发生制的存在是为了让资金的流动更加透明化,使相关从业人员清楚地明白每一季度的盈利或亏损。针对每一阶段工作完成,进行评价总结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价总结,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下一阶段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预算,合理的支配资金,做到可持续发展。建立评价总结体系的另一目的是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会计人员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时,要对很多方面的资金流入或流出进行统筹。单位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工作进行评价,并适当的给予奖励,这是对其工作的认可,有效的增强了其工作动力。会计人员工作激情饱满,更有利于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实行。
篇5
1.明确事业单位财务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内其他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将总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各部门,使事业单位的每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具体的目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定时对各部门财务工作进行总结和整理,不仅有利于实现整个事业单位的财政目标,还能促进事业单位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
2.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集中核算能够有效地监督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管理。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所有财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核查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向以及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用途的真实可靠性,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保证了事业单位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会计核算是计算事业单位的盈亏、运行成本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对事业单位资金进行预算、支配、管理以及记录,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直接的管理和调配,决定着资金的安全性与否,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索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方法,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是必要的。
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选择的是“双轨制”,即对于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于非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对事业单位进行的经营性工作进行核算成本、计算盈亏,而对于非经营性工作不核算成本、计算盈亏的制度虽然已经针对新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仅仅对事业单位的部分财务工作实现管理,不能满足对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的管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利于事业单位整体的资产评估。
这种“双轨制”仅是根据事业单位与国家预算的角度制定的,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发展速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因此对核算工作中出现的相关折旧资产问题管理不到位,也就不能对事业单位现有资产做出准确、科学的评估。多数采用这种制度的事业单位在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中均采取原值核算法,导致核算出的结果大于实际的固有资产值,不利于事业单位对于整体资产的评估。
2.缺乏对作废固定资产的处理规定。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中作废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于事业单位的整体核算中就是因为现有的核算制度中没有对于作废的固定资产的处理规定。这不仅会给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事业单位中一旦某项固定资产出现变动,根据这项固定资产的数据和有关资料得出的核算结果就会被无形地改动,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3.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数据报表的缺陷。
多数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信息的统计不能有效地反映资产的变动情况,随着资产的价值不断变动,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价值的评估跟不上资产价值变更的速率,因此也就无法统计出事业单位真实的资产总值。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报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财务数据报表是工作人员判断财务工作的唯一资料,是核算工作的总结和最终的表现形式,在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中,数据报表存在缺陷会严重影响整个事业单位对于整体财务工作的管理。
三、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可行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
国家的财政拨款和事业单位的自行创收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对这两种不同的收入方式建立起统一的财务管理,并且统一计算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是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事业单位的每一笔财务收支进行管理、记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安全性。
2.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是落实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关键,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要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应对不同科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学习国家相关规定和法规,保证每一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有序、准确地进行。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就保障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3.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考核主要是规范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预算考核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主要工作,强化预算考核的管理可以使预算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预算的执行也会更加顺利。
4.规范会计凭证的管理。
会计原始凭证的管理,是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严格管理会计原始凭证。对各种数据报表、账簿等相关财务证据,必须统一规范格式,以确保每项资金的处理方式都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且要对不同的财务活动进行分类管理、记录,保证数据资料和各附件的完整性,以备后续的查看和检验。
四、结束语
篇6
1.1职责、权益兼顾原则
在确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体制时,一定要遵循职责、权益兼顾的原则。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单位档案管理的领导以及员工要有不同且明确的管理范围,严格进行职责的划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便可以立刻找到责任人,这样便可以很好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进行职责分配时,单位要重点保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果单位在划分职责时一味地忽视或者伤害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就会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为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1.2制定、执行并重原则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与发展,这就需要单位在认真分析本单位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制定一整套合理、科学、系统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在管理体制建立之后,单位要重视制度的执行工作,首先要检验管理制度是否真正符合单位的实际管理工作,然后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派遣专人督查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并要在实践中不断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修改,使得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逐渐实现人性化、规范化、合理化,使得档案管理制度能够真正地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单位的发展。
1.3静态、动态相结合原则
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稳定并可行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的协调运作,但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档案管理制度并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适应本单位的工作变化,因此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需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不断创新与发展。如今,世界逐步实现全球化,事业单位也要逐步与国际接轨,走上国际化道路,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档案管理办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不断总结并完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的一些事业单位学习国家法律的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源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领导班子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就会使得整个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十分混乱,管理落实不到位。
2.2档案室现代化管理设施比较落后
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但是因为长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很多单位档案管理的资金不足,很多档案室的管理设施十分落后。有些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十分简陋,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比较差,档案室、办公室、接待室没有分开,一些档案室内甚至还堆放着易燃易爆物品,威胁着档案资源的安全。
2.3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不够完善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档案资源的重要价值,没有对档案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档案管理往往只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认为只要档案不丢失、不磨损便已经实现了有效管理,忽视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办法
3.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办法。创新的档案管理办法要遵循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原则,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得管理制度真正能够发挥效用。新的档案管理办法必须要具备可操作性,简明易懂,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很好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的工作核心,因此档案管理办法必须要坚持制度约束的地位平等性,对单位领导和普通员工都进行约束,重点保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此外,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还要实现奖惩分明,在制度制定之后要注重执行,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对表现优秀,工作积极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对不能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进行惩罚,这样的奖惩制度可以很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3.2深化管理,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开展员工交流会等提高单位员工的管理水平。单位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单位内部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整个单位的员工都重视起档案管理工作,并要采取绩效考核等方式,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实行定期考核,通过级别升降来实现动态管理。事业单位还要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并要积极落实执行工作,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3.3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也是当代社会对档案信息管理需求日益增强的客观需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可以满足新时期社会的需求。首先,事业单位必须利用互联网高速的信息传递功能,实现各级事业单位档案信息的准确与高效传递,保证信息的时效性;然后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将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录入电脑,并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将档案资料数字化;最后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创新,构建档案管理数据库系统,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4.结语
篇7
(一)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基础水平
避免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首先事业单位应该重视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作用,设置相应的机构或者岗位来开展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其次,应该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律以及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制度,利用制度管理的方式,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范开展。此外,事业单位应该强化会计工作队伍的建设,选拔聘用优秀会计专业人才从事会计管理,并开展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高工作人员水平避免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
应当将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来防范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发生。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应该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职位以及岗位分离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稽核、收入以及支出核算等工作应该形成相互约束管理。其次,对于涉及到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项目投资、资金调度等重要的经济活动业务,必须在决策之前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制约管理程序,并定期开展内部审计确保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程序的合理合规。通过这些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措施,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防范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发生。
(三)借助于外部监督防范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发生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外部监督的实际作用要高于内部监督,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外部监督对于规范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的重点主要是为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机构与事业单位内部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为政府或者是社会上的外部监督机构提供所必须的会计管理信息。进而依靠事业单位外部监督体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进而降低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
(四)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建设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作为会计委派制度的形式,可以有效的防范会计风险的发生。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妥善的处理好核算中心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将会计核算中心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通过正确处理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管理,并完善内外监控制度,强化审计管理等措施,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进而避免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结语
篇8
1 知识管理的含义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发现和研究传统含义中的显隐性相对的内容;第二个阶段是从知识本体的作用方――用户入手,发掘用户信息。知识管理强调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它弥补了信息管理的不足,开辟了一种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结合应用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强调挖掘学习资产创造、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1.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了适应现代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着手档案管理,从而全面、及时的掌握单位整体发展情况和监测单位的运行状况。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现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各单位、部门的所有文件、通知、报表等都以电子文件的方式进行运作,所以,档案的管理也应获得现代科技的支持,进行信息化、科学化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另外,在科技不断发展更新的同时,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问题也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例如,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轻视、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低、未同步更新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管理工作、档案检索和利用率低等。因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应尽快进行。
1.3 知识管理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由社会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科学知识管理组成了广义的知识管理。而在知识管理的内容中,除了最能体现经济价值、最受人们关注的企业知识管理外,还包含了非盈利性机构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和教育机构知识管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政府机构和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应用率其实并不高,但正因如此,对在事业单位(例如医院、档案馆、学校、科研所等)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内容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也拥有其特定的知识和内容,举例来说,学校科研档案本身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教学知识、各省级市级区级档案馆定馆藏中蕴含的特定知识、医院研究及其发明的专利、先进技术等等,都体现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特定性和重要性。所以,开展有关该内容的研究刻不容缓。
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应用方法分析
2.1 转变理念,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在当下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更好的发挥档案本身的价值,应让所有公民对档案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应让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者们,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决定性意义,从而能让他们重视、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将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检索和知识服务诠释进数字档案馆中。同时也应经常进行档案管理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比如,向公民宣传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提供他们咨询档案情报和相关事宜的机会。还可以开展对档案用户的调查,进行心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这些数据,将知识档案应用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它的全面应用性。
2.2 完善制度,积极推进知识管理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不应操之过急,而应自上而下逐步探索方法来实施。作为即将开展知识管理的事业单位,首先应讨论制定知识管理草案和管理工作的相关准则,并且先选定一个部门或者某个小组来首先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单位应对该部门或小组进行定期的工作考察,且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在试验完成之后,总结所有宝贵经验来为全面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从而保障知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设立专项,从资金上保障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实施
在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知识管理过程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好方案后,要给出资金的初步预算,且要帮助财政部门获得批准审核,在固定时间段内向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分发用于档案知识管理的相关经费,同时,也应要安排工作人员定时或不定时突击检查相关单位部门对这笔经费的具体应用情况,从而保障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能顺利、高效率的进行,并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一定显著的效果,因此能更好的推动事业单位整体更好的发展。
2.4 制定流程,为知识管理推进制定路线图
知识管理有一个完整的实施流程,包括:知识目标、知识获取、知识鉴别、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开发、知识利用、知识保存、知识评估和知识反馈等方面。
做一件事有很多步骤,但不管其他的,第一步应该明确做这事的目标,在鉴别相关知识后,就可以组织进行实施相关步骤。例如,获得知识产品软件、专家强项、知识地图和专业经验等。还应该挑选便于使用的软件和平台,通过各种网络和实物进行收集,来共享和转移知识,其中主要是集体、个人和计算机中所储存的知识。在此之中,用于后期的工作评价分析的是知识评估,知识评估在与知识目标对比之后,会帮助事业单位更好的对整体知识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除了上述之外,事业单位还需构建一个内部的网络平台,在认真仔细的收集和整理资源之后,用于整体的知识收纳整理,这样可以提高知识的高效利用率。同时,该知识管理库也应该不断添加入各种全面的知识,不断得到扩充,最后成为一个良好的共享知识渠道,来方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2.5 建立学习性组织,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
跟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代高科技技术而来的,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高水平、高素质、高专业素养的要求,这是近年来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压力来源。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他们需要在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先进性和高效性,从而体现档案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对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应在加强对部门内员工进行专业素质提升的同时必要的引进招聘具有高素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内而外的提升部门内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科学进行。
2.6 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档案管理服务手段,提高档案利用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运用网络管理、检索和使用信息,建立档案管理网络平台,从而为各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提供资源和经验借鉴,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共同提高我国的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服务水平。
篇9
(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变分散监管为集中监管。过去政府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是各自为政的,例如:人社局负责事业单位的人员调动、招考;编办负责事业单位的用编计划审批及实名制管理;财政局负责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审批等。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要求,成立事业单位理事会和监事会后,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负责确定单位的发展规划,行使单位重大事项决策权。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分管领导是理事会理事。这样,各职能部门的分散监管就可以通过理事会这一平台实现集中监管。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业务运行、财务、资产以及理事、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纪委(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为监事会成员。通过理事会、监事会这两个机构,人社、编制、财政、审计和卫生等行政部门强化人事编制、资格准入、规范标准制定、服务监管、绩效评估、财务运作、信息等监督管理职能,着力加强对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收费的监管力度。
(二)实行管理层负责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来事业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常常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事很难分开,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行政主管部门强化监管职责,弱化并逐步剥离具体运行职责,从而逐步探索完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事业单位法人充分行使自,优化单位内部日常运行的管理,健全单位内部决策的执行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扩大公众参与,调动事业人员积极性,确保公众对服务满意。
(三)扩大社会参与面,事业单位法人监管增添新视角。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中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监管的视角。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事业单位组建理事会时,必须明确1-2名会员为本单位服务对象的代表。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对该单位的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及日常管理优劣有切身感受,通过服务对象给事业单位打分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
二、探索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监督管理机制
(一)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事业单位要对年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编制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主要包括本年度发生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预算执行情况;计划与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财务状况、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公众对本单位服务工作的反馈意见和其他应报告的重大事项。年度报告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如社会公众对本单位年度报告内容有异议、认为需要进一步澄清的,该单位应做出解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应主动收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对该单位年度报告内容做出质询,该单位应根据其要求作出相应的改进。
(二)重要信息公开制度。为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应通过单位网站、政务网等多种渠道各类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还应在新闻媒体。事业单位应当公开的信息包括:年度工作报告、绩效评估报告、财务审计报告;重大决策和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理事会的组成和理事任免、理事会决议;为民办实事完成情况及本单位向社会的服务承诺;为民服务的内容、服务价格、服务标准、政策依据、运作状况、发展规划等内容及变化调整情况;其他应公开的信息。信息公开应做到完整、及时、准确、真实,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举措应通过听证会等形式进行论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法人绩效评估制度。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质量和效率并重原则,以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结合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的特点和职责运行情况,登记局制定出台事业单位整体管理和质量评估标准。依据绩效评估标准和要求,事业单位应于次年年初做好自评工作,并连同各项佐证材料以及应由第三方评估或审计的报告报理事会,由理事会对年度工作绩效进行初评,形成绩效评估报告提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和举办单位。然后登记局会同举办单位对下属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实施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本单位理事选聘、管理人员任免、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和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等的重要依据。
(四)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为确保理事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坚持“谁决策,谁负责”为原则,保证理事会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对事业单位理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规定导致决策失误,致使单位遭受严重损失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参与决策的理事应承担相应责任,但经证实在表决时曾表示异议并记录在案的,可免除责任。
(五)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接受审计机关对法人实施审计监督,年度财务审计原则上每年一次,由理事会委托审计部门并按政府有关规定执行,于第二年1月底前完成。拿启东市中医院来说,其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经理事会审议批准后报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备案,并于次年2月底前通过医院网站向社会公布。经审计发现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由理事会责成行政执行人整改,行政执行人应于30天内提出整改方案,报理事会审议。
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监管经验
(一)注重吸收外地先进做法。目前,启东市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架构就是吸取了镇江市的经验。启东市所有医疗机构建立一个管委会,由分管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负责对财政、人事改革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各医疗机构再建立理事会,具体负责日常运行事务决策权及监督权。
(二)区别不同类别明确不同的监管重心。县(市)级事业单位多达数百家,分为不同的类别,隶属于教育、卫生、交通等不同系统。为使监管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区分不同的事业单位,确定不同的监管重心。例如对于学校,监督的重心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医疗卫生单位,主要看医疗技术的高低、收费的合理性、患者的满意度;对于一些业务关联性大、规模小的事业单位可以采用联合组建理事会的方式进行集中监管。总之,针对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监管,促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效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引言
事业单位对参与国家管理,促进社会进步以及群众生活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完善事业单位职能,加强其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在实践中,落实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和控制,降低成本,确保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指标的高效实现是重要工作,在这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全面促进国家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主要是从事非盈利工作,并为社会和居民提供基础物质保障与基础服务,但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物质消费,所有的管理开支都来自国家拨款,所以,这是一种特殊生产消费的模式,在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只要加强成本管理,完善内部审计,就能实现以少量消耗获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根据规章制度,完成成本控制各工作。加上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职能时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权益范围和义务标准提供共同服务,维持社会的安定,那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经济活动,都有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环节,盈利性经济活动的比较结果是损益,而非盈利性经济活动则是通过费用与所得的比较,体现工作成本的高低,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首先要明确成本的使用,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事业单位的特性来说,考察其业绩并不是从经济收益方面去分析的,而是以所得到的社会效益为基础,以此衡量。除了有国家的拨款可以持续单位日常管理运行外,事业单位本身还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到收支平衡,控制成本,节能开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要做到以上这些,都必须通过成本控制才能实现。总而言之,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满足社会需求,为事业单位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二、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成本核算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强,同时需要依靠强有力的规则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事业单位人员要从根本上预防浪费的问题,就要将成本控制工作贯穿与管理项目的全过程中。第一步,事业单位应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一些单位根据现有的财务制度,将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全部计入当年的经费支出,这样不仅不能准确的体现出当年的资金使用情况,也不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所以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必须加强落实。改革会计核算项目,事业单位要根据自己的项目活动特点,科学的制定会计核算项目,这样既能正确计算事业单位成本,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2.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除了要有制度作为保障外,人的意识也很重要,工作人员有了审计意识才能做到成本控制工作。人是参与审计工作的主体,单位内部应建立完善审计文化,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引导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到加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达到降低事业单位整体成本的最终目的。
3.实行办公自动化管理
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的管理工作也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能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审计工作纳入现代化的轨道,积极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内部审计,可以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审计信息,传统的手工操作难以完成时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以自动化的模式加强审计监督和管理,追踪资金的使用情况,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而办公自动化对审计过程的监督,也能有效减少因会计工作薄弱环节出了问题而引起的会计失真,并帮助会计人员找到降低审计成本的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4.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工作
所有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都要从成本核算入手,这是基础,也是根本。我们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成本核算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为我们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所以只有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才能正确的使用信息,并对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并及时发现单位在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中哪些耗费大、效率低,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这样做才能不断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事业成本,合理配置经济资源,提高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成为为民所用的事业单位。
5.推进责任成本管理,细化管理
责任成本管理中包括了各种经济指标,例如产值、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劳动定额、外购材料优良率、单车单机费用等,通过这些指标,将相关的指标责任划分到相关的部门去,实现责任分层,让不同的部门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履行成本责任。其次,正确评价绩效。对定期考核好的绩效信息传递到各部门去,同时结合任务量验收情况,对责任预算执行情况、人员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最后要积极兑现利益,所有责任中心人员的工资、节约费用提取的奖金、安全奖等都应落实,这样才能保证责任成本管理的持续进行。
三、总结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从根本上说是落实社会责任和职能的一部分,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管理的全过程中应该落实成本管理,引导员工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创新发展,才能不断把内部成本核算管理推向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田军.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1).
[2]韩可.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商界,2010(10).
- 上一篇:班主任防溺水安全工作总结
- 下一篇:绿色社区创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