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森林城市范文

时间:2023-04-12 11: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建森林城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建森林城市

篇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大力推进创森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建设南名城。

二、工作目标

到2012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达39.5%,实现城乡绿化全覆盖;到2013年底,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三、主要任务

调整优化原《县今冬明春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取消湿地公园、市民广场、雨洪调蓄区等3个项目,新增国道沿线绿化长廊、开发区人工湖、朱公路绿化等3个项目。经梳理,确定以下二大类共九个创森重点工程:

(一)绿化提升工程

1、现有绿化改造升级工程。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提高现有道路、公园、广场和水系等绿化工程的密度、厚度和层次感,进一步提升绿化品位和景观效果。

2、人民公园改造升级工程。绿化改造环山道路和采矿口,新增大型乔木、休闲小品和健身设施,更换景观亮化灯饰,全面提升绿化、亮化效果和休闲功能。

3、天柱南路绿化工程。从九子大道到西南外环,全长1990米,栽植杆径20cm以上香樟,共530株,实行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化。

4、住宅小区绿化工程。通过栽植、补植、修剪等措施,对中天花园小区、山水华城小区、中天鑫城小区、润城景秀世家小区、银杏花园小区、光明新村小区、和平新村小区、清泉岑农民安置区进行绿化。

5、交通干线沿线废弃矿山绿化工程。对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废弃矿山进行绿化,面积230亩。根据废弃矿山的立地条件和绿化效果,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以灌木、藤本覆盖为辅,实行乔灌藤三结合,切实改善废弃矿山采空区和开采剖面的景观效果。

6、乡镇绿化精品示范村。新增为绿化重点镇。六个重点绿化乡镇分别建设2-3个绿化精品示范村。示范村建设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村庄综合整治工作,采用村内绿化、村道绿化、环村绿化、庭院绿化等方式开展乡村绿化工程,提高乡村绿化质量。绿化标准是绿化覆盖率达到45%。

(二)新建绿化工程

1、国道沿线绿色长廊工程。采用补植、新造等措施,对国道新河、木镇两乡镇沿线适宜绿化的路段进行绿化,打造一条绿化长廊。绿化总里程2416米,绿化总面积4.6万平方米。

2、县开发区人工湖绿化工程。实施环湖绿化工程、景观照明工程,总景观面积1万平方米。

3、朱公路绿化工程。对城区到朱备公路沿线实施绿化,补植大木4000株、小叶女贞2000株,全长12公里。

以上工程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见附表。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南名城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创森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创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突出重点,营造亮点。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对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切实加大创森力度,加快创森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打造一批有创意、有特色的绿地景观亮点工程,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创森任务。

(三)多方筹资,落实经费。按照政府投入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企业认养、社会参建等方式,大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创建资金,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篇2

森林成都――绿满蓉城、福泽城乡见和谐。2007新春之际,从国家森林城市考察组传来:成都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甚至世界级典范的森林城市”即将诞生的消息,成都一下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最近来到这座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采访,感受了她的浓浓“绿意”,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给人们的那一份恬适,也真正领略了她“天人合一”般的传奇色彩,和被称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成都,天府之都,确有她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她地处四川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十分有利于生物生存繁衍,自然资源、植物种类丰富,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据初步统计,全市动、植物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国家级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亚热带山地动植物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是“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在自然景观中有我国道教四大发祥地之一的,以“天下幽”著称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高耸挺拔的西岭雪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等;有汹涌湍急的溪流,清澈明亮的水潭,飞珠溅玉的瀑布,秀美如画的湖泊等。市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164.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54%。

我们驱车由北至南穿过人民路,又在一环、二环路上各转了一圈,车窗外的绿意随处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秀美画卷:万木葱茏,浓荫如盖,好一座三江环抱、青山绿水、浓花瘦竹的生态园林花城啊!据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的同志介绍,成都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6.15%,全市乡镇所在地,小集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0% 和2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12%,绿化覆盖率为36.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2平方米。各项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今日成都的满目翠绿,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25年来坚持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的结果。

穿行在蓉城的大街小巷,各色街道绿化精品、特色公园和小游园随处可见。当地同志告诉我们,自2005年底,确定了2006年全面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项目标任务, 2007年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后,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森办,科学地对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项目标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逐步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在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亲自挂帅的创森领导小组带领下,通过全市各个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全力以赴、相互配合,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到去年底圆满完成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项目标任务,并立志将绿色森林城市打造成最靓的城市名片。

采访中,我们不仅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森林城市的魅力、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而且更为成都创森的“师法自然”与“和谐构建”而折服。成都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森中深入贯彻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思路,坚持了城乡统筹、政府主导的原则,坚持了生态优先、崇尚自然的原则,坚持了林水相依、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中,切实做到了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突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科学规划、政府重视、全民参与的城市森林建设中充分演绎了自然和谐、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成功实践,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得到诠释。

――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将城市的生态需求、森林的自然功能和园林的生态、景观功能有机结合,将高大乔木自然之美与城市建筑的现代之美、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有机结合,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是成都全面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重要举措。在创森工作中,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在修编《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引入城市森林建设新理念,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以中心城区“三片一带,五十五个节点”为主要内容,并突出文园同韵、祠园共融的传统园林特色,对城市原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和建设。以锦江(府南河)、沙河为代表的滨河景观带相继建成,使“两江抱城”的城市格局更加显现,突出了清波绿林绕蓉城的水系风景特色。沙河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沙河流域水环境,又让城市的文化脉络得到延伸和复苏,一期整治工程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随着创森工作的深入开展,成都又编制新一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绿楔隔离、绿轴导风、绿网蓝带、五圈八片、多园棋布,楔、网、圈结合”的绿地格局,进一步深化城市生态建设。确立了“开敞空间优先,绿地建设优先”的规划思路,坚持规划建绿,实施了锦江环城绿地、“五路一桥”绿化、浣花溪公园、东湖公园、沙河带状公园、北郊风景区、十陵风景区以及近年来分布于城市中心区的小游园、小广场以及干道、水系、风景林地的绿化建设。严把规划关,实施了高压走廊绿化、代征绿地绿化、各类建设项目配套绿化等,使城市森林整体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成都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特色城市的要求和创建森林城市的规划,城区建设开放式主题游园、近郊建设城市森林公园,还绿地于民实现与绿为邻的人居梦想。目前,在城区内逐步完成了卧龙园、君平园、茶文化园、蜀道园、东湖春天、古生物园、童叟园、龙泉山水园、太平盛世游园、状元府邸、新北小区健身游园等12个主题游园共7.47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同时完成了百个小游园的建绿增绿任务,既使城区的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又使市民的休闲场所也大大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成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质量显著改善,目前主城区内公共绿地野生鸟类已达256种,较20年前增加了24种,广大市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听鸟语、闻花香,真正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惠及了普通市民生活。据初步测算,全市建成区城市森林每年可滞尘44.3 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12.5万吨,释放氧气109万吨,吸收二氧化硫1200吨,降温1.2万亿大卡。开展城市森林建设以来,除继续完善并管护好活水公园、浣花溪公园、东湖公园以及幸福梅林、北湖公园、青龙湖公园、青羊绿舟等十大城市森林公园外,还大力进行了“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加快了北郊风景区森林建设,完善了两河城市森林公园设施,全力打造了“天回银杏园”,加快了花木生产和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建设了花木生产基地、植物园区、城市森林生态园区。完成了饮马河生态绿化走廊建设和新桂湖公园改建为桂湖森林广场工程的任务和打造了新城区的枢纽道路(银杏大道),为主城区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同时在近郊“以绿地换效益”,大力发展花卉和休闲旅游产业,城市近郊的农民依托苗木、花卉及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也获得明显的收益,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

――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在规划、建设和发展上,实现城区、近郊、远郊三者统一兼顾;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三者统一兼顾。“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始终贯彻这一主题思想。首先,解决体制问题,将成都市林业局、市园林管理局合并组建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各区(市)县完成相应的机构调整。在城乡一体的绿化管理新体制下,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从而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有序推进。

(1)城区“以空间增绿地”。以高大乔木、森林为主体,以庞大的树冠换取宝贵的土地;以乡土速生乔木树种为主,建设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复层植被群落,利用速生树种较快占领城市空间,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绿化总体绿量;以立体绿化、屋顶绿化为手段,增加种植攀缘植物,提高空间生物量。

目前成都屋顶绿化达200公顷,形成了多类型、多景观、多功能、多效益,以单位、集体和私人住宅共同发展的屋顶绿化新格局。五城区(含高新区)范围内实现墙体垂直绿化146万平方米,绿墙建设6万平方米。三环路以内具有绿化条件的立交桥、人行天桥、公用设施构造物外立面等均已实现垂直绿化覆盖。

(2)近郊“绿地创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菜园、农作物等食品生产用地为非食品类生产的旅游休闲、景观绿地等生态用地。发展花卉、林木种苗产业、休闲观光产业,提高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城郊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

在三环路周边建设十大城市森林公园,并加强了对道路的绿化。在道路绿化建设中做到了景观丰富、绿地量大,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苗木、花卉及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兴旺发展。各区(市)县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精品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各类的农家生态休闲景区都取得了巨大收益。目前建有农家乐5596家,被评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城市近郊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

(3)远郊“以森林聚人气”。以山区林地为主,开展森林旅游。建设各具特色的山区旅游度假集镇,新型居住社区,引导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流聚集,促进林区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

围绕“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目标,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已建和在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如虹口景区和青城山景区,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人们休闲避暑,体验露营登山、漂流、野外探险等的好去处,从而促进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森林旅游既促进了成都市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又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同时还解决了农民增收就业问题,实现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发展目标,把一般城市发展的“软肋”建成了城市绿化的亮点、和谐共建的创举。

――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道路、水系均实现林网化利用,实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水体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道路生态防护林有机结合。成都市的绿化建设均以水网化、路网化和林网化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成都在五城区(含高新区)的二环路内及周边新增公共绿地15.67万平方米,完成了百条林荫大道的建绿增绿任务,城区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全市70%以上街道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全市新建成了20个街心公共绿地、100条景观大道、100条林荫大道纵横交织,呈现出绿树成荫、四季常青、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特色,一条条街道就像一道道风景线。同时,成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得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快速提升。2004年4月,就正式启动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全面打响了创模攻坚战,先后安排60多亿元资金,完成了1000多条街道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以及3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0万吨/日。解决了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和大量的历史欠账,为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坚决按照“师法自然”和“林水相依”的规划原则,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水体在城市功能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实施了锦江延伸段的绿化整治以及干河、西郊河、饮马河、桃花江、摸底河等滨河绿地建设,对中心城区的150余条中小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新种植乔木1.5万株,灌木4000株(丛),草坪15万平方米,建成长22公里的环城风光带。锦江(府南河)两岸滨河地带,绿地率达到85%,绿化覆盖率达到95%。滨河25公顷绿地与宽阔的水面自然融合,改变了繁华的城市中心区生态环境。实施沙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33亿元,形成了沙河沿岸22.22公里防护林带,建成了3.45平方公里的绿地,并将原河道改造为方圆约150亩的人工湖,建成成都市西北部的大型开阔景观水面,沙河整治后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获得了“2006年国际舍斯河流奖”。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突出了林水相依的风格,充分展示了成都“清波绿林抱重城”的城市风貌特色。

――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尊重森林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自然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树全树冠移栽,不截头、少整枝。城市绿化建设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巴蜀园林为特色,广泛采用廉价的乡土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成都市25年来坚持积极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了成都社会经济发展,唤醒了成都人对两千多年悠久植树历史的深刻反思,激发了全社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觉醒,也为成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都的城市绿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的思路,建设“林荫型”城市绿地,以市树银杏、市花芙蓉为代表的各种乡土树木、花卉已经成为城市绿化的骨干,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色彩变化明显的绿化景观。据查,成都市的园林植物栽培种类已达2798种,在中心城区内已栽植并生长良好的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乔木有40多种,垂直绿化植物种类近50多种,其它灌木、竹类、草本等常用的种类有上百种,所有这些都不开建设者们对园林植物应用研究的重视,坚持乡土树种的选优和外来优良绿化树种的引种、驯化和推广,既很好地利用花草树木的自然习性,又大大降低了投入和管护成本,确为明智之举。

25年来成都共有1.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开展了“母亲林”、“军人林”、“三八林”、“劳模林”、“青年林”等义务植树活动,全民绿化意识深入人心,“植绿、兴绿、爱绿、护绿”已在成都蔚然成风。去年底成为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但成都没有由此停步,而是全市上下又自觉地把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贯穿于构建和谐成都的全过程,正在全力组织实施好新一轮的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成都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步伐。成都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既改变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外貌,又满足了城市人群与自然亲近的热烈渴望。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植物习性的基础上,不仅绿化植物易于成活生长,而且城市森林的建设成本也极大地降低,这一点是其他城市发展城市森林十分值得借鉴的。

――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城市森林的规划、投资、建设和保护既要充分满足城市的生态需要,又要促进城市林业产业发展,同时要弘扬成都林木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成都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的原则,把林业园林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国家要生态、社会要效益、农民要致富为目标,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努力推进林业园林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近年来,成都为了加强庭院和住宅小区的绿化,通过拆除居住区,单位、庭院的违章建筑和乱搭棚屋,挤出土地见缝插绿,大力开展了庭院植树,深入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小区”和“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活动,全力推进单位、居民区的普遍绿化。以乔灌木花草为主进行植物造景,配以园林景观设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式居住小区,全市的园林式居住小区、单位多达1152个,其中万科・城市花园、置信・丽都花园、置信・芙蓉古城、清华坊等10个居住小区被评为四川省省级优秀园林式居住小区。学校、医院、公共文化设施、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的绿化覆盖率也绝大部分达到了41%。由于绿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价值也因此得到了明显提升,城区的房地产价格大幅度提高。

成都各区(市)县都把林业园林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结合本区域特色,以林业园林产业投入多元化为导向,大力推进林业园林产业建设。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性质的情况下,采取政府推动、农民入股、企业参与运作的模式,实行了让农民的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达到农民增收、企业赢利、政府减少投资、城市森林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效果。成都成华区投资1.5亿资金建成面积近600亩的北湖景区,北湖周边区域农民采取土地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业产业化。目前,北湖景区已流转土地3000亩,北湖周边地区流转土地达17000余亩并带动了房地产业精品化。同时,吸引民间资金,助推森林旅游。近年来,成都实施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5万亩,点播造林0.84万亩,封山育林59.7万亩,常年管护森林面积572.3万亩。为稳定退耕还林成果,保护众多森林资源,发展后续产业,解决山区林农增收致富问题,成都以山区林地为主,开展森林旅游,建设各具特色的山区旅游度假集镇,新型居住社区,引导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流聚集,促进了林区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促进工业原料林、竹木加工和家具产业链的形成,成都将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森林资源体系,以50万亩可持续利用的短期工业原料砍伐林,换取650万亩森林屏障体系的稳定,促进林业生态屏障体系、产业林体系、文化传承林体系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林产品工业化、商品化、经济效益化。成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全市森林生态资源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之,成都的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使成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都实现了最大化,为成都构建和谐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成都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既重建设又重管理,建管并举的原则,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城市绿化和林业行政法规体系,为全市“创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要求,结合成都实际情况,理顺了管理体制,创新了义务植树机制,建立起全市义务植树档案登记,开展了向义务植树个人颁发《林木产权证》的试点,同时开展树木认养和有偿命名活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造林和城市绿化,进一步激发公民参与义务植树的热情,推动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由政府单一投资、管理向政府、社会多元投资、管理的转变。2006年全市义务植树1285.14万株(含折合),义务植树建卡率92%,尽责率92%。通过实施认养、认购树木、捐资植纪念树、纪念林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颁证植树”推动城市造林绿化,支持了城市森林建设,开辟了成都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

篇3

一、工作目标

全面做好创森迎检准备工作,完成森林工程建设22万亩,其中:城市森林0.3万亩、农村森林19万亩、通道森林1.5万亩、水系森林1万亩、林业育苗0.2万亩。重点区域绿化树木挂牌。

二、主要工作

(一)迎检准备工作。

1.档案整理工作。认真对照考核验收标准收集整理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资料整理年限为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重点收集整理20__年10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以来的工作资料。资料整理内容包括与城乡造林绿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相关的所有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

2.现场准备工作。按照“特色显著、景观美丽、环境优美、水平一流”的目标,精心准备迎检现场。现场点涉及城市森林、农村森林、水系森林、通道森林、种苗基地“五大工程”和森林安全、生态文化“两项建设”内容。城市森林包括公园、小区、街道、校园、医院、工业园区和企业>!

3.氛围营造工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系列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进一步丰富宣传载体及形式,充分利用各类户外广告牌、公共电子显示屏幕、汽车车身、灯杆、休闲广场、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宣传栏、社区宣传板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创森工作,努力提高市民对创森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使市民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巩固提高工作。

1.继续实施森林工程,深入推进创建工作。继续按照“城市森林工程重景观、农村森林工程重效益、通道森林工程重特色、水系森林工程重防护、种苗基地工程重科技”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森林城市建设质量。

2.努力保护建设成果,切实巩固创建成效。建立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疫源疫病防控,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加大对盗伐林木、乱占林地和湿地等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古树名木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全力做好采伐限额管理、木材流通管理、林地林权管理等工作,切实保护好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迅速行动。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创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春季和秋冬季造林绿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补植补造活动,加快创森工作进度,确保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市创森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各自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区市县政府要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构,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创森办、市级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创森工作和各项迎检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篇4

关键词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方案;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33-02

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萌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生态建设为主题,以创新理念支持森林城市建设,以利民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以科技手段支撑森林城市建设,以和谐的文化提升森林城市建设,以过硬的措施保障森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构建西部山区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秀美、宜居、和谐的新家园。

1.2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原则。

2 建设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3年努力,在全县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标准,把泌阳建设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具有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文化的森林生态城市,为2018年全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验收组考核验收做出重要贡献。

2.2 具体目标

到2018年,完成新造林3.33万hm2,按保存率80%计入森林覆盖率计算,增加森林面积2.67万hm2。

(1)全县森林覆盖率需提高到50%以上,其中2/3以上的乡镇(街道办)森林覆盖率>50%。做好“四旁”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分散居住型村庄、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0%、>15%、>70%。

(2)城区绿化覆盖率>40%,公园绿地面积>11 m2/人,城区乔木面积占绿地面积的3/5以上,城区街道、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25%、>30%;城市营造林以苗圃培育为主,乡土树种使用量达80%以上,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

(3)市民出门500 m有休闲绿地,郊区建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面积20 hm2以上的郊野公园等)5处以上[1-2]。此外,要做好生态防护隔离带建设。

(4)注重河、渠等水体沿岸的自然生态保护,水岸、公路的绿化率均达到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郊区森林自然度≥0.5,为了满足当地关键物种迁徙的需要,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1-4]。

(5)全县绿化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建设优良乡土树种绿化培育基地。积极发展郊区乡村生态旅游,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建设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基地[1-2]。

(6)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确保尽责率达80%以上。规范古树名木管理,做到档案齐全,使古树名木切实得到保护,做到不漏一株。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0%以上[1-2]。

(7)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发生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滥捕乱猎等重大案件,保护野生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采取近自然的抚育方式,切忌为了追求美观而采取过度修剪[1-2]。

(8)制订城市森林营造、管护和更新等技术规范和手册,开展城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核算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效益[1-2]。此外,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使之完整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3 实施步骤

3.1 组织启动阶段(2015年底前)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泌阳县要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成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制订《泌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宣传。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分解泌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街道办)各项目标任务。

3.2 全面实施阶段(2016―2017年)

各乡镇(街道办)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分解下达的各项任务,分阶段完成规划的各项工程项目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他指标。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全面协调全县的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及时掌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奖惩措施,严格技术标准,对各乡镇(街道办)政府、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度、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持续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宣传。根据市创建办的要求抓好泌阳县创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力争在2017年底泌阳县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市创建规定的标准。

3.3 申报验收阶段(2018年)

根据市创建办的要求,搞好泌阳县自查,配合市创建办对泌阳县创建工作的初验,在自查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初验结果,查漏补缺,完善提高,确保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求。

4 工作重点

4.1 突出抓好城市绿化

提高县城区、乡镇建成区现有公园、游园、道路的绿化水平,以乔灌木增绿为主,做到乔、灌、花、草多品种合理搭配,高、中、低层次错落有序,营造高品位的城区绿化、公园和景观走廊,着力打造一批景观亮点。开展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绿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小区活动。采取拆墙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进行绿化、美化。在中心城区及近郊新建一批大型公园、植物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游憩空间,全面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质量。

4.2 强力推进造林绿化

在15个山区乡镇大力营造生态防护林,坚持生态效益优先,注重多林种、多树种,以乔木为主,乔灌搭配,构建相对稳定的、完整的森林群落体系,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生态防护功能。平原乡镇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千亿斤粮食建设等为依托,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稳定的农田防护林系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现有的道路、河流为重点,提高绿化标准、扩大绿化规模、提升G化档次,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多品种搭配、模块组团的方式,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高品位的生态廊道。以美化城市周边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防止和降低城市污染为目的,在城镇中心城区周边建设高标准城郊防护林。

4.3 切实做好村庄社区绿化美化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村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为目标,在村庄营造围村片林,在公共场所、内部道路和房前屋后等部位进行立体式、组团式绿化、美化,提高常绿树和花卉配置比例,实现内部园林化、外部森林化,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4.4 积极发展花卉苗木和观赏采摘园

积极培育壮大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加快花卉苗木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抓好名优稀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要以高店上佳优质石榴、铜山焦竹园优质葡萄和棚架梨基地等采摘园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化,发展以休闲、采摘、观光等为目的的生态休闲旅游村庄。

4.5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突出以文化为主题,在森林公园、植物园的开放区等公众游憩地,设置专门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通过泌阳文化节、马谷田梨花节等节会活动,以及全民义务植树节、森林防火宣传月、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加大生态科普知识宣传。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标准高,要求严,时间长。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张树营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任指挥长,各乡镇(街道办)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创建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创建工作。

5.2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多,建设任务重。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将对创建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下达到各乡镇(街道办)、县直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办)、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各种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增加绿量。各乡镇(街道办)、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做到机构、人员、方案、指标、经费、措施六落实。

5.3 政府为主,多元投资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按照“政府为主、属地投入、市场配置、多方参与”的原则,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按照《全市对创建国家森林尝试的绿化补助办法》,并结合泌阳县实际,县财政第1年的投入不少于1 300万元,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创建工作经费。

5.4 强化督查,严格奖惩

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组织督导组,专门负责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督导检查。对工作迟缓、态度消极、影响进度的部门、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按照《泌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奖惩办法》的规定,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县政府给予奖励;对于逾期完不成任务的,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5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单位要采取召开动员会、悬挂条幅、设置户外广告牌、开设专栏等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同时主流媒体要将创建工作纳入公益宣传范围,开辟专门的宣传专栏,提高广大市民的支持率和知晓率,营造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1-2]。

5.6 加大执法力度,保护资源安全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林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限额,原则上只允许抚育性质的采伐。加快全县森林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控与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湿地,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发生重大破坏资源违法案件。严禁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采取多种措施,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活、栖息自然生境。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防止出现大的森林灾害。

6 参考文献

[1] 田业强.基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株洲市城区生态绿地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 汪维娜.“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1.

篇5

1.地理位置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经120°17′60″~120°55′51″,北纬28°28′14″~28°59′48″,南北直线距离为57.6km,东西直线距离为63.6km。

2.建设背景

“生态立县”为仙居县的四大战略之首,“仙居的资源品牌在生态,竞争优势在生态,发展潜力在生态,走生态型发展之路是仙居的必然选择”。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依托自然生态条件,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以永安溪流域的综合保护和合理开发为重点,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仙居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的绿色城市成为绿化工作下一步的重点。在这一的战略指导下,提出城市建设充分依托山水相宜的自然条件,建设“森林城市”的思路,日益融入世界城市建设的绿色潮流中。将森林作为城市的“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绿地生态环境提倡规划建设“绿色慢行系统”,为全县人民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3.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创建森林城市天然优势

仙居县地处浙东南沿海,位于浙江第三大水系——椒江水系的上游和源头,属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丰富,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水热同步,光温互补,年温差较小。全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68740亩,森林覆盖率77.9%。旅游资源和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野生植物1440种(变种、变型),分属165科656属,生态环境优良,有“神仙居住的地方”之美誉。

(二)经济发展成为森林城市建设助推器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010年的100.74亿元、10.7亿元、5.7亿元;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现代服务业逐渐繁荣,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比重为10.8:45.3:43.9;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推进,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3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22元。

(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创建森林城市的加速器

仙居单独设县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可谓千年古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十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唐朝有杨敬之“逢人到处说项斯”的项斯,宋朝有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的作者陈仁玉;元代有诗、书、画三绝的画家柯九思;明代有刚正不阿,勇斗严嵩的吴时来。同时,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县城内目前有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处,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11 处。丰富的仙居历史文化,增添了森林文化建设的内容,使森林城市建设得到深化。通过创建森林城市申报工作,可以总结森林城市建设成就与存在问题,进一步认清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性,有利于全面建设森林城市。因此,政府部门对于仙居县的森林城市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势必要建设一个“蓝天、绿水、青山、碧城”的“圣境仙居”。

4森林城市建设指标分析

目前,仙居县的各项绿化工作按照“森林浙江”和“森林台州”建设要求,以平原绿化为重点,正全面展开。从最早的荒山绿化,到高标准平原绿化,再到近年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项绿化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绿色气息浓厚,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森林初具规模,人居环境优越。同时,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森林文化逐步拓展,森林保护不断强化。

仙居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比较详见下表。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评价表

核 查 内 容 指标值 现状

一、

明 (一)重视程度

1、创森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有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必备指标

2、成立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成员分工明确、任务落实 必备指标

3、科学编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并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必备指标 √

4、相关部门和单位分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实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必备指标

5、建设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6、设立创森工作办公室,并配有专职人员

(二)宣传工作

7、森林城市至少建成2处)县级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2次以上 2 3

8、设有固定宣传标牌、文化墙等,创森氛围浓厚,形式多样

9、居民对创建森林城市(城镇)知晓率、支持率均达到80%以上 80%

(三)义务植树

10、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80% 86.3%

11、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 √

12、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建有一定规模的认建认养基地2处以上 2

二、

设 (一)城市建成区

篇6

创建森林城市,对于我市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既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四个四”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创建森林城市,我市有很好的基础:一是市民有很强的绿化意识,二是几年来我们在绿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更高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曾经去过几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绿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一出机场大厅,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树,郊区稍有坡度的地方也全是绿地。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优美的自然风貌。发达国家在城市绿化方面的这些思路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是要科学规划。搞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规划要先行。市规建局要牵好头,林业局要做好林业规划、绿化规划,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创建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抓紧落实,争取9月底前要全部编制完毕。

二是要落实责任。我基本赞同市绿委办提出的“五大森林工程建设”和有关责任的分解。有关责任单位一定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城市森林建设工程包括城区公园建设、绿地养护、楼顶绿化、主干道绿化带、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创建等工程,市规建局要牵好头,市园林局负责实施。特别是城市主干道的绿化这一块,不管是北大门也好,还是新建的西沿线也好,有条件的一定要形成绿化带。所谓绿化带,就不只是栽一棵树,至少是将三棵树排成排,形成带,当然还可以更多,形成一个小森林。今后无论是新建的还是已经建成的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主管部门都要给业主提绿化要求,尤其是提技术指标,达标的条件是必须要种多少树、种多大的面积、树径要达到多少等。水系林带建设工程,由市水利局牵头,要在河道、江边、水库、水源涵养区建设防护林带。在一些发达国家,江河两岸只见森林看不见堤坝。我们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标准,但也要尽力把长、沱两江的河堤绿化搞起来。城郊森林建设工程,由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牵头,*阳、龙*、*三个区政府搞好配合,尽快把馒头山变成森林。城区通道绿化工程,由市交通局、铁路局牵头,绿化苗木最好要速生树种。我看到个别城市进城大道中间搞了两公里长的银杏树,种了一年多了还是那个样子,虽然树种很好也很值钱,但就是不见长高。因此,我们在选择树种时,一定要选择速生、常绿、遮阴效果好的树种。城周集镇绿化工程,由*阳、龙*、*三个区政府牵头负责,有关部门予以配合。

三是要明确目标。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3年之内,实现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并为创建国家级森林、园林城市作准备。大家一定要在既定的期限内,全力以赴保证目标完成,甚至要超额完成。

四是要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共同创建。我任组长,*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分别负责城市和城区的绿化,绿委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创建森林城市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

五是要创新机制。要按照“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创建。比如,我们新建的城市道路两边被规划成绿地、森林带,这些可能牵涉到农民的种植,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把这些地规划出来后从农民手里租用过来,一年一亩地可能就八九百块钱,政府给补贴,地还是农民的,但必须种树、种苗圃,苗圃里的树农民还可以卖钱。这既让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减轻了政府的绿化管护压力。如何让创建工作被老百姓接受,让老百姓有所得,我们的相关部门还要加紧研究相关措施。

篇7

自2月28日全市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整体推进,进展顺利。下面,我将近段工作情况、今年创建总体设想以及下步创建打算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汇报:

一、近段创建工作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安排,全市创建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启动创建申报。动员会议后,我们按照市领导尽早启动申报工作的指示精神,立即启动相关申报工作。省政府对国家局的申报函已进入省政府公文运转程序。两会期间,省领导罗书记、李省长及省林业局的祝局长在拜会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时又一次将武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作了专题汇报。国家林业局领导表示将大力支持我市的创建工作。

(二)启动创建规划。按照动员会议的精神,2月29日我们立即派专人去北京与中国林科院就整个创建规划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初定5月底完成总体规划。整个森林城市的创建总体规划将体现“五个一体化”,即:城乡建设一体化、森林和景观一体化、乔灌花草一体化、生态建设与森林文化一体化、林水一体化。

(三)制定工作方案。为了进一步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市创建办积极加强与各区、各单位的联系,反复征求意见,及时制定了今年的创建工作任务,并将各项指标一一分解到各成员单位,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目标责任状体现了条块结合、各具特色。相关区和单位也结合责任目标认真细化,制定各自的工作方案。特别是园林、水务、交委、东湖高新管委会等单位的实施方案项目具体、措施实在、目标明确。

(四)强化宣传发动。3月10日,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市委涂书记、市政府张市长均对创建工作作了强调部署,要求各远城区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发展现代都市林业的主要抓手,认真抓好创建规划的制定、创建目标的分解,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各项创建工作的落实。*、*、*、*、*等区以及东湖生态风景管委会等单位分别以不同的形式专门召开会议予以研究,专题部署安排创建工作。3月11日,江夏区启动碳汇造林仪式,各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创建活动各具特色。

(五)完善工作机构。为了让我市的创建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全市各级狠抓了创建筹建工作。一是筹建工作专班。各区、各成员单位相应地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落实了分管领导和联络员。二是召开联络员工作会议。3月14日市创建办召开了第一次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就各单位创建责任与目标的分解征求意见,并对下段工作予以部署安排。

二、今年创建总体设想

今年的创建工作要以增加森林总量为核心,策划大项目,实施大工程,组织举办大活动,打造森林景观亮点,确保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让市民普遍能感受到创建变化、享受到创建成果。其主要任务是:市郊完成植树造林1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新增绿地31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新增0.35平方米;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其创建重点如下:

(一)增加森林总量。远城区要稳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实现森林围城、城抱森林。一是加强造林补绿。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碳汇造林等工程,挖掘现有林业用地资源潜力。二是开发丘陵岗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林或苗木产业,充分开发挖掘垄岗丘陵资源。三是适度扩大林业用地。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生态重要地区进行适当规划调整,扩大林业用地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四是加强林木管护抚育。大力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封山育林,促进新造林迅速成林。四是强化生态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补偿,使全市98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确权发证任务。

(二)提升绿化水平。中心城区通过实施一桥一景、一路一景、城市小森林等绿化项目,构建水网绿网交融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一是中心城区大力推进“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使全市城区新增绿地310万平方米。二是建成区重点保护58座山体、建设40个湖泊公园,努力形成山成林、湖成环、滩成带、路成片、点成景的绿化景观。三是积极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四是加大城内公共休闲绿地和片林建设,形成市民能接触到绿、享受到荫、观赏到景的方便、宜居生态休闲绿化设施。

(三)构建生态网络。建设高标准的河流、沟渠、公路、铁路、农田林网等绿色林带,将我市建设成山川秀美、湖泊清澈、绿色掩映、城廓井然的宜居生态城市。一是水体林网化。积极实施长江、汉江防护林工程,切实抓好金水河、通顺河、府环河、滠水、倒水、举水“三河三水”的两岸绿化。江、河、湖等水体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二是道路林网化。沿京广铁路和汉十等7条快速出口通道、国省干线公路和区乡公路开展造林绿化,加大道路防护林建设,绿化率达80%以上。加强环城森林生态工程的管护。三是农田林网化。按照300—500亩网格标准,积极完善农田林网体系,不断提升农田林网化水平,农田林网绿化控制率85%以上。

(四)强化湿地保护。我市湿地资源资源十分丰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26.1%。要切实抓好水生态、水环境和湿地资源保护工作,构筑水生态体系。一是中心城区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按规划逐步建设40个城市湖泊公园,营造“一湖一景、一湖一品、一湖一特色”的湖泊景观带。二是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着力恢复通江湖泊,重建江湖联系。三是加强自然湿地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抢救性划建一批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公布重点湿地保护名录,使全市70%的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力争将蔡甸区沉湖建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将*区涨渡湖建成省级湿地保护区。加强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东西湖杜公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积极申报并建设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篇8

在元旦刚过,我市“两会”刚刚闭幕,年底各项工作都十分繁忙之际,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2009年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动员会,这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创森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全市创森工作进行再组织、再动员、再部署,力争早日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会上,市委涂书记、市政府张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按两位领导的讲话要求认真抓好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创森工作作个简要发言:

一、回顾前段工作,增强创森信心

去年全市创森动员大会后,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紧紧围绕创森工作总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创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罗清泉书记十分关注、支持武汉的争创工作,并就我市创森工作专门致信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4月份,省政府专题向国家林业局发出申报函。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制发了工作方案,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市委涂书记、市政府张市长多次作出批示,专题调研创森工作,并专程到国家林业局汇报我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情况。

(二)国家林业局全力支持。10月下旬,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在省委罗书记的致信中作出批示:“一定要大力帮助,尽快把武汉建成森林城市。”并委派有关专家专题考察调研我市创森工作。12月中旬,专门率队到汉考察指导我市创森工作。贾治邦局长对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森林城市创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武汉的创建基础较好,提出的十大创森工程,很有特色。虽然目前森林覆盖率接近26%,与35%的创建考核指标有一定的差距。但考虑到武汉是“百湖之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6.1%,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指标时可以考虑从国土面积中剔除水面面积,剔除水面面积后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4%。通过创森“十大工程”建设,达到35%的创建指标是没有问题的。

(三)创森工作扎实推进。一是精心编制创森总规。我市委托中国林科院编制了《创森总体规划》,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二是加快推进生态项目。全年中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17万平方米,植树51万多株。远城区共完成血防、碳汇、产业等项目造林8.26万亩,四旁植树676.8万株。三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织三网,加快实现水体、道路、农田林网化,构筑生态网络;建大绿,加强58座山体、40个湖泊的保护,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实现森林进城;促增收,通过建设村湾风景林、庭院经济林,已有1180个建制村实施绿色家园建设,植树985万株,发展庭院经济林10多万亩,惠及40多万个农户。

(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全市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创森专栏,播发公益广告。组织举办了创森征文、摄影大赛。9月下旬,《中国绿色时报》连续4天在头版头条及重要版面对我市创森工作进行了大篇幅系列报道。各区在主要交通路口安装大型创森公益广告牌,开辟17个义务植树基地,组织50余批次20多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森林城市建设,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

虽然前段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38项指标,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创建氛围还不够浓厚,初步调查统计显示,市民知晓率85%,与目标值90%还相差5%;支持率78%,与目标值80%还相差2%;剔除水面后的森林覆盖率为34%,与目标值35%,还需提高1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为32.04%,与目标值33%还相差0.96%;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

二、对照创建标准,突出工作重点

2009年是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照标准,紧盯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绿色通道、三镇绿岛、绿色家园、山体复绿等“创森十大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任务。

(一)打造绿色通道,构筑生态屏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业主开发、各区申报、以奖代补”的原则,提升公路林带建设标准,林带单边建设宽度拓宽为15至30米。具体项目由各区政府申报,市政府根据各区建设情况“以奖代补”,争取完成200公里长的道路林带升级改造,增强绿色通道的景观效果。

(二)加快城镇绿化,实现城在林中。突出滨江滨湖特色,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构建水网绿网交融,景观优美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力推进“绿满滨水”、“显山透绿”、“亲民绿化”等三镇绿岛工程建设,加大城内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新建、续建13个公园、10片城市小森林,对12处重点路段实施拆墙透绿,启动王家墩国际商务区绿化,组织实施阳台、墙面、立交桥和屋顶等立体绿化示范工程。建成区建设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植树50万株。

(三)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绿色家园。一是以创绿色家园行动为载体,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完成500个建制村村湾风景林和房前屋后绿化,植树469万株;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5万亩;完成通村通湾道路绿化300公里。二是加大林果基地建设,新发展以苗木花卉、无公害茶、绿色水果等为主导的林果产业基地5.27万亩。三是加快建设各类休闲绿地、森林公园、休闲农庄等生态休闲场所,提升森林休闲功能。

(四)推进生态工程,增加森林总量。一是挖掘现有林业用地资源潜力,完成新封山育林面积5万亩。二是结合退耕还林、碳汇造林等项目,完成荒山绿化造林2.8万亩。三是结合血防、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完成宜林地造林5.88万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围城。四是大力开展中幼龄林抚育,促进新造林迅速成林、稀疏林地郁闭度达到0.2以上。

(五)构建湿地水网,彰显城市特色。做好水生态、水环境和湿地资源保护工作,构建原生态、近自然、亲市民的湿地生态水网系统。一是加强中心城区城市湖泊湿地公园建设,营造“一湖一景、一湖一品、一湖一特色”的湖泊景观带。二是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推进武汉新区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三是加强远城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滨湖水岸线林带建设,改善湖泊水环境,美化湖泊水岸景观。四是积极实施江河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江滩绿化及江河堤防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

(六)弘扬生态文化,促进自然和谐。积极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相关设施,强化生态科技普及。进一步健全义务植树活动机制,鼓励全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尽责率达到80%以上。广泛开展城市绿地或树木认建、认养、认管等活动,扩大幸福林、三八林、青年林、友谊林、长寿林、成才林等纪念林基地建设。健全古树名木登记建档制度,加强古树名木的严格保护管理。加强各类林业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确保创森的知晓率达到90%、支持率达到80%。

三、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繁重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照创森指标要求,要实现创森宏伟蓝图,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

(一)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知绿、爱绿、植绿、护绿意识。一是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森宣传。二是全民动员发动。利用电视、公交车身和出租车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加大创森宣传,各区都要安装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扩大创森宣传覆盖面。三是调动社会参与。大力开展“绿色志愿者”、“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等评比授牌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和绿化意识,扩大创森工作影响力。

(二)创新机制,社会共建。要按照创建任务分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广辟资金渠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资造林绿化。要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市区联动,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互动,国家、集体、个人互动,全社会参与模式,鼓励多种主体参与森林城市建设。

篇9

一、活动主题

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城乡生态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12年3月1日-31日,时间1个月。

三、主要内容

(一)“植树造林、绿化家园”专题宣传活动

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宣传媒体及横幅、宣传橱窗、科普咨询等宣传途径,大力开展森林生态建设、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责任单位:市创森办。

(二)“营造纪念林、种植纪念树”活动

为切实增强绿化意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工作理念,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在全市形成“植树护绿人人有责、造林绿化家家行动”的良好氛围,由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共青林”、“巾帼林”、“毕业林”、“幸福家庭树”等各类“纪念林”、“纪念树”营造活动。

责任单位: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等。

(三)“千人万树大植绿”义务植树活动

在年初市、镇两级领导带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的基础上,在3月12日植树节前后,上下联动组织开展“千人万树大植绿”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植绿、共当植绿先锋,在全市再次掀起春季植树造林新。其中市级义务植树点组织参加植树人员不少于200人,各镇(街道)组织参加植树人员不少于100人。

责任单位:市绿委办、各镇(街道)。

(四)“保护环境、植绿固碳”百名自驾车主植树活动

通过植树增绿,以森林吸碳、固碳,吸收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空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逐步减少,从而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专门组织100名左右自驾车主开展“我为汽车种棵树”植树减碳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驾车主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责任单位:市生态办、市创森办。

(五)“森林城市、美丽潮乡”摄影大赛

以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文明为主题,启动开展“森林城市、美丽潮乡”摄影大赛。通过摄影大赛,全面反映我市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

责任单位:市创森办。

(六)“共创森林城市、同建绿色家园”绿色进万家活动

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全省开展的“珍贵苗木进万家”行动,开展“共创森林城市、同建绿色家园”绿色进万家活动,集中向部分村、社区、农户赠送一批红豆杉、香椿、薄壳山核桃、榉树、香樟等珍贵苗木和优良乡土树种树苗,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

责任单位:市绿委办。

(七)“守护绿色、绿地认养”活动

启动开展“守护绿色、绿地认养”活动,制定出台市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确定一批公共绿地作为认建、认养区域,并落实认建、认养责任部门。

责任单位:市规划建设局。

(八)森林生态科普基地建设

为更好的向公众普及森林生态知识,促进公众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关注、理解和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在洛塘河公园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公园树种结构,建立森林生态文化宣传长廊,增挂树种标牌、标识,加快森林生态科普基地建设进度。

责任单位:市科协、市创森办、市规划建设局。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是每个适龄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月活动是进一步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各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全民动手、全民绿化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2.围绕载体,注重结合。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充分利用3月份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围绕“3.12”植树节和全民义务植树月活动的各项载体,集中力量、积极行动,切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的开展。特别是要迅速动员所属单位、村(社区)、学校等开展各项植绿、护绿、爱绿活动,积极组织安排职工、村(居)民和学生参加植树或绿地认栽认养认管等活动。同时,要把义务植树与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相结合,与镇村、单位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创建相结合,确保全民义务植树月活动取得效果。

篇10

成功源于创新。“永川模式”倍受青睐,固然因为领导有力,但更在于工作有方。纵观其“1+3”工作模式,特别是森林工程与创建精美城市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这“三个结合”,在工作目标、路径和方法上,明晰了“森林永川”建设的思路,提出了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森林工程与创建精美城市相结合,意在明确建设精美城市的指向性目标,森林工程要为实现精美城市服务,比如将森林景观带拓展两倍,打造三大人工湖泊等,均为点睛之妙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意在构建一种市场化条件下的效益平衡模式,以生态效益的需求促进林木产业的发展,以产业化的效益反哺生态效益,实现两者的兼容。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重在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包括强制配套,以社会投入的动力,破财政苦撑之困局。目标指向明确,综合平衡效益以及创新投融资方式,使得永川森林工程建设激情涌动,活力迸发。目前,大多数区县都在抓城市建设、环境改造。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永川经验,以森林工程为载体,打造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山水地带、森林地段,装点城区、美化城市,以山水之灵气,提升城市的品位,改善城市的品质。

学习永川经验,在“结合”上做文章,要在四个“焊点”上下功夫。

一是森林布局要得体。独木难成林,如果布局太散,不但给人凌乱的感觉,森林的效应也锐减。但布局也不宜过分集中,要尽可能融进居民的生活圈,融进居民社区,融进居民的日常视线范围,让市民上下班途中或闲暇之余,都能切身感受到盎然的绿意及其传递出来的清香气息。

二是森林格调要力求平实。现在一些区县比较偏好名贵树种,几万元、几十万元一棵地采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种树植草,固然要求局部美观、大气,但更要追求规模效应,不一定需要名贵树种来衬托。

三是森林投入要努力实现财政投入向市场化平衡过渡。森林工程本质上是公益工程,但森林工程产生的效益往往又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分配是不均的。这种情况下,单纯靠公共财力是不合理的。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出钱建好森林,通过发挥生态效益提升周围地价,并通过地价、房价的形式,预先向受益群体适度收取费用,以平衡前期投入和日常维护资金。当然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先规划后建设基础上的;另一种办法,是在项目建设中配套建设森林,比如龙湖集团开发水晶郦城时配套建设了动步公园,通过适当收费回收相应的投资。永川实施的开发建设项目认建、认养公益性森林的办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