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行政管理专业是大连电大的主要专业之一。从2002年至今,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教授学员累计超过一万人,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远程开放大学特色的专业教学规则、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其团队建设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06年以前,教学队伍主要以专业主干课《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为主,主要服务于学校总结性评估和行政管理专业早期资源制作与教学研讨等目标。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自2009年至2011年,在《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类主干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并据此形成了以课程辅导教师为核心力量的校级教学队伍。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自2011年以后,以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为目标,对大连电大全系统行政管理学课程群进行师资整合、课程整合。经过10年努力,把原有教师队伍整合成“和谐有序、协商互助、团结协作”的强有力教学团队,形成了以专业教学团队运作为特征、教学改革为核心、学习支持服务为特色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等要素相对科学而稳定的,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优质的科研能力、富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学习型教师教学团队。目前参与本专业团队的系统内教师达50余人。其中,校本部专兼职教师23名,教授9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8名。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指导方针之下,提倡“勤奋敬业、严格自律”的师德精神,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学员、服务分校及教学单位”的服务意识,实行宽严适度的测评考核制度,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品质提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满足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各门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效率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发展为“理论+实践”动态流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详见图2所示。与以往课程建设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注重关联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授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沿性的内容,还要知悉核心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由其他课程予以深化和拓展,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等。基于此,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对课程师资队伍以梯队形式进行建设,优化组合,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年龄、专业、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科学有效进行。为此,教学团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采取教师专兼职配合,专本科互补,年龄段衔接,高中职称搭配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二级负责制”的运作机制,即从专业负责人到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也是课程群负责人,负责课程之间的协调,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内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具体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视频公开课等重要专业活动。
(三)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系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境界,了解全国远程开放大学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中青年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任课教师参加高校相关专业学会会议,加强同行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会等。
2.深化教学改革与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各成员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验收等进行深入整合、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侧重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3.加强教学改革和学习交流
利用团队QQ群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在网上进行教学讨论,或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或探讨考试改革,或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或对前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讲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十分活跃。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省校与分校教师的距离,凝聚了系统的教学力量。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兼职教师要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做好教学笔记。第二,兼职老师每学期完成10个学时的听课量并完成听课记录。第三,尽可能从社会各行业具有多年实践管理经验的办公室经理、行政总监、高层管理者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真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实施到毕业实践环节操作,再到职业证书培训,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实训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
三、团队建设的经验及反思
近五年来,大连电视广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电大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机制建设。第二,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包括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第三,组织团队教师系统修订培养方案及专业规则,编写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加强教材建设与题库建设等。团队的核心及骨干成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持参与辽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参与中央电大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央电大论文类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获中央电大教学设计创新二等奖;参与省部级教学课件制作并获三等奖;主编的专业课程教材《公务员制度概论》,获2009年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三等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获中央电大论文评比三等奖;主编教材5部,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工作、10余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团队骨干教师人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篇。
篇2
[关键词] 改制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团队建设;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b)-125-02
团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行方式之一,它更有助于充分利用组织成员的才能,使组织各种资源更好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1]。高效的团队已成为动态环境下组织成功的重要基石[2]。医院管理团队,主要是指医院各中层职能部门的干部、各医疗及医技专业科室负责人等一个群体。医院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工作简单分解、上传下达,各行其事、被动应付、彼此封闭、效率低下的局面,将“群体”打造成一个理解、沟通、共责、自主、和谐的管理主体,是医院管理高效化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于2005年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理顺管办职能,引入竞争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强化聘任、转换机制,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竞争激励制度;同时,不断探索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产生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形式和办法,建立起重实效、重贡献、向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关键岗位及重要岗位倾斜和自主灵活分配激励机制[3],现已初步形成以社会效益和业务收支为基础、平衡计分卡维度绩效考核为中心、效益随工作总量浮动的工资分配体系。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改制为基础,探讨医院管理团队建设路径及其意义。
1 医院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医院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较多,例如如何进一步深化医院内部机制改革、如何端正医德医风、如何建立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如何提高医疗质量、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如何控制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思想道德、医疗技术、制度建设等层面综合治理,即发挥医院管理团队的功能,通过加强医院管理团队建设来解决。结合当前医院的发展和管理来看,医院管理团队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深化医院内部机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医院内部机制改革向何处去,即医院如何才能振兴、怎样才能发展,单纯依靠技术、设备、资金及劳动力这些有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培育团队精神,用团队建设来凝心聚力,使医院职工群体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有利于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
医院管理主要是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有控制的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医院人、财、物资源作用,以最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团队建设的实施,可以通过以执行力为载体的适时组织结构形式的调整,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观念更新、管理方法导入等,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3 有利于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团队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较为成熟的理论之一[4]。团队管理有着巨大的潜力,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局部效率,提高执行力,而且还可打破传统的组织模式及个人决策式的管理方式,进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成员的潜质,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实践证实,在医院管理中应用团队管理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满意度、提升医院科研能力、增强医院凝聚力、改善医患关系[5],能够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 改制医院管理团队建设的实践
2.1 打破原有模式,建立集团化管理组织,理顺内部关系
医院在原有直线参谋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矩阵组织模式,组建“两委八部、分院科系”,即管理体制上实行董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管理层和经营层管办分开的管理模式,医院集团下设北院区、南院区、托管龙沙院区、托管大民院区、龙华卫生社区、肛肠分院、托管昂昂溪区、百草合唱团、百草广告公司、百草饮品公司、百草保洁公司、制剂室、百草休憩会所、百草养生苑、基建办等十五个分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以两委八部职能对十五个业务单元制订建立相配套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指导和服务各分支机构提高经营业绩,为集团整体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医院集团战略目标。
这样的组织结构形式使集权与分权有机结合,内部关系得到理顺,职责明确,各尽其能,打破原有管理条块分割,进一步增强团队合力,使医院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医院团队工作目标的确立,使组织内的每个成员的目标、利益与团队相一致,能够有效提高全员对团队目标的关注及认可程度,更将有利于医院各专业学科的发展及专门人才的培养。
2.2 整章建制,统一行为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执行力
医院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医院组织的管理[6-7]。明确组织成员的岗位职责是使组织高效运转的必要保证。为进一步强化管理团队组织的执行力,提高医疗质量,医院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办事;严格贯彻落实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要求,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建立规范的医院(集团)各项管理路径。
医院在原有工作制度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编制《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制度汇编》,就医院“两委八部”的工作内容、工作规范、管理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完善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工作制度及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医院团队实施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效避免团队管理上的主观性及盲目性,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权限、权利与义务,使各级各类人员各行其职,共同协作完成团队管理目标,为增强管理团队的执行力奠定良好基础。
2.3 搭建改制医院管理团队建设平台,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团队精神
医院团队管理建设除在制度建设方面予以相应的保障,如建立选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进修制度、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奖励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制度等,并通过“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度临床岗位练兵考核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来推进团队建设。医院特别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的文化培育振奋员工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鼓舞员工的士气,增强凝聚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培育和建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医院精神、院歌和医院管理六大理念,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起到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核心争创的巨大作用,提升医院形象;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坚持建筑风格、内部装潢风格、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无一不是在展示中医院文化;制订落实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制订医院文化手册,让员工在实施过程中从语言、举止、礼仪及服务行为和服务流程方面体现文化行为和文化管理行为;特别是医院成立了齐齐哈尔市卫生系统唯一一家在民政局正式注册的专业群众文艺团体――百草合唱团,通过医院文化建设,营造了人文氛围,打造团队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
3 改制医院管理团队建设的成效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以较短的时间,运用团队管理手段,在医院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医疗、中药制剂、健康产业、后勤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09年末与实施前的2006年末同期对比,医院门诊人次由584 422人增加到762 591人,增长30%;住院人次由13 881人增加到21 333人,增长53%;业务收入由10 009万元增加到20 138万元,增长101%;中医临床科室主要病种(消化科、肾病、糖尿病、儿内科、肛肠科、针灸科、骨伤科、呼吸科、风湿科)中医治疗率达60%以上;中医处方占总处方数50%以上;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对医院总体印象的综合满意度不断攀升;医院固定资产由12 859万元增长到26 878万元;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利润增长率不断提高,国有资产安全平稳运行,并实现保值增值。医院目前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合理,工作量快速增长,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以落实中医药政策为契机,以提升医疗质量为根本,以国家、省市项目为支撑,以拓展服务范围为着力点等团队管理思路,取得了经营管理集团化、医疗健康产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成果,已成为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改革创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曹蔚玮,张诠.团队管理理论在科研管理“课题制”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31-32.
[2]张文勤,石金涛.团队自反性研究综述[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3):147-149.
[3]史孝志,孙兴华,张丽岩.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6):47-48.
[4]郑学文,黄淇敏.谈医院团队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2):899-900.
[5]Spear SJ,尚玉明.团队建设在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7,1(3):45-48.
[6]杨灵歌.浅谈医院管理团队的建设[J].甘肃中医,2009,22(3):66-67.
篇3
关键词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Z82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开发并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自我发展与自我提高,不断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增大,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与地方经济紧密衔接的新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更为紧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参加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参与教科研活动、到一线调研及挂职锻炼等得不到保障。
(二)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比例仍然偏低。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在高职院校,其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占到教师总数的20%左右。但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远未达到要求。另外,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比例普遍偏低,且不断流失。
(三)教学团队建设滞后。
总体看来,由于发展时间短、投入不足、自身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原因,教学团队建设大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科研偏差严重、协同效应不强、凝聚力不够、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以及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四)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在发达国家高职成功的办学经验是聘用兼职教师,其占全体教师一半以上。但在我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聘请到的兼职教师绝大多数还是离退休老同志或大学毕业不久刚去企业工作的年轻人,年龄结构非常的不合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培训,缺少教师必备的教学教学能力的训练,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方式不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高职院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考核,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聘任上把关力度不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 8号)、《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文件。文件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建设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要将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评聘、使用和激励政策,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素质:
1、高职教师应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2、高职教师应具备独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掌握在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配套教材的开发等任务。
3、高职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师应既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具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
4、高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拥有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一)高标准的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是从事教育活动的最低要求和准入条件。美国、德国、日本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建立了高标准的资格制度。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需具备三个资格条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具备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条件、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从事职业教育除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外,还要求有实践工作经历与必要的职业修养;在受教育程度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要求更高。美国从1825年俄亥俄州第一个颁布规范教师资格的《教师证书法令》开始到1967年,各州均实施了教师资格证制度。德国在19世纪初就已开始建立教师资格制度,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日本1949年颁布《教育职员许可法》后,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
(二)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
为了保障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美国、德国、日本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而且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且各具特色。美国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最为显著的经验是十分重视对新进教师的培养;德国的特色是培养短期师资的渠道,提倡不同机构、不同部门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培训职业教育教师,有大学阶段校际之间的合作培养,有教育学院和职业学院之间的合作培养,有企业和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之间的合作培训;日本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内容有方向性、专业性的教师培训,教师转岗性质的培训,教师素质提高性质的培训,交流式培训,社会性要求培训,创新培训等。
(三)健全的教师聘用制度。
美、德、日对职业教育教师都实行聘用制,健全的教师聘用制度是高质量师资的重要保障。
(四)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在美、德、日三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一般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美国公立社区学院的师资,近十年兼职教师占60%以上,公立社区学院共有教职工30.1万人,其中教学人员为27.3万人,在教学人员中,专职教师占36.1%,兼职教师占63.9%。德国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为60%,有的职业学院达80%。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日本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近60%。
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长效运行机制。
所谓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是指高校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和科学管理教师队伍中所形成的一套切合实际的制度及其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它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系列制度建设和让这些制度有效运作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系列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健全的系列制度,就谈不上运行机制。就目前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而言,应本着“前瞻性、系统性和周密性”原则,逐步制定和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遴选、培养及考核制度和办法,制定和完善教师科研、行业实践和教学质量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完善教师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第二、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系列制度的有效运作。
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实施制度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制度后,关键是实施。通过制定年度和任期目标,营造自觉参与自我约束的环境氛围,实施制度执行责任制,构建落实制度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及建立制度修正机制四项制度来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系列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引进与培养并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一是要放宽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需要,积极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引进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紧缺的教学骨干以及基础学科、交叉边缘学科、新设学科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从高校或行业中选拔聘用一批客座教授,力争尽快使重点专业、重点岗位人员到位,引领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是要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专业带头人提供后备人才。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本校专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专业带头人。要实施“双师素质”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脱产或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锻炼,要求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机,边参与指导工作边接受实践锻炼;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实施培训经费专人专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加各项职业资格培训,把教师取得执(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称晋升和聘任的基本条件。
(三)以专业团队建设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整合教师中的各种资源,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学团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各取所长,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团队建设的角度和方法多样。第一,从教学研究入手,加强专业教研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教学质量建设的根基,自始自终抓教研,始终不渝促教研。第二,从加强教学质量入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建设各级别的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第三,从校企合作入手,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四)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外聘教师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兼职教师聘任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是一个瓶颈。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聘请行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探索实施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子的办法,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建立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搭建起专兼职教师校企交流互动平台,让优秀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职业岗位设定的分析和相关课程的调整,完成课程改革的实施。加大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比例,承担校外实习课及校内实践课,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薄弱的环节。
(作者:李爱芹,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张峰,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注释:
陈小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教育探索.2009(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Z].2006-11-l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Z].2010-06-0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22-02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志愿服务是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青睐,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形式化,很多问题随之出现。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志愿服务团队?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现状,进一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工作,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北京联合大学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现象、剖析原因,进一步给出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可行措施。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的。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寻找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为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参与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方式。在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中包括大一新生调查问卷120份,大二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三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四学生调查问卷70份。收回问卷之后,由专人负责整理,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得出较全面的结论,归纳总结,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调查显示,当问及“是否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1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7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9%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问及“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时,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5%的学生表示只去过几次,28%的学生表示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在“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调查中,40%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45%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一下,7%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很多人没有参与过志愿活动,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尝试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持无所谓态度不愿意参与。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自发参与进来。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在问及“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时,50%的学生选择了“纯属想帮助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2%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得到服务证明和评优等”,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强制要求”,10%的学生选择了“从众心理”。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下志愿者的心态。虽然大部分学生本着无偿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原则参与社区活动,但还是有人表示是由于学校强制要求或者为了完成志愿学时得到证明和参与评优,这些人可能从心中是不愿意参与的,是迫不得已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原因”一项,9%的学生选择“没时间去参加”,8%的学生选择“没兴趣,觉得很无聊”,4%的学生选择“认为太形式主义,没必要”。部分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并不够了解,意愿也不够强烈,所做的活动也会不尽人意。因此,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成为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也是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在问及“通过什么渠道参加志愿活动”时,21%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30%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组织的志愿北京的活动,11%的学生表示通过他人告知。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具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但是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
4.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在“参加的志愿服务作用的评价”调查中,62%的学生选择了“挺有用处的,能给社会带来很实际的帮助”、26%的学生选择了“没多大用处,只是基于表面帮助”、5%的学生选择了“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有时帮了倒忙”。在问及“志愿服务后的感受”时,73%的学生会选择“很开心,因为帮助到了他人,有机会还会继续去”、27%的学生会选择“没什么感觉,只是玩玩而已”。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参与其中会让人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和人生价值。从调查数据看,73%的人会感到开心、满足,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激励大家继续投身公益事业,志愿服务他人。27%的人是没感觉,单纯尝试新鲜事物,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自身参与的志愿服务不符合自身兴趣,没有给自己带来满足感。但是,所调查的人群中没有人会感到累,以后不想再去或者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是从内心接受志愿服务的,也说明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组织机构不太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30%的学生选择“活动过于简单,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的体现”、17%的学生选择“激励机制不完善”、15%的学生选择“专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组织机构不健全,活动单一缺乏挑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这说明我校在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调查研究发现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价值取向功利化。志愿者对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有什么样的评价,反映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调查中,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志愿服务过于基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参与志愿服务是随大流,甚至存在迫于外界压力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非自觉行为。由于院系或学生会方面的要求,自己不得不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半强迫性质的志愿活动,事实上和志愿精神相悖。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得到服务证明、评优、入党等等。志愿者在完成自己的目标后,就选择退出志愿者队伍,不再提供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差。
2.缺乏强有力的机构组织保障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益缺少针对性的机构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未有具体的相关机构对志愿服务直接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当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缺乏法律依据,使维权变得非常艰难。
3.缺乏宣传和必要的指导,使得大学生不知如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大多是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志愿北京活动得知志愿活动的,有一部分是他人告诉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人数极少。通过调查得知志愿活动的渠道太少了,所以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志愿活动,所以学校必须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志愿活动的层面。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也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了解还是太少,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加快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观念,让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4.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较差。针对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年级分布不均,根据校园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现状来看,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于志愿服务有新鲜感好奇感,但是仅有少数的志愿者能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其他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少,高年级的学生的工作经验相对大一新生较丰富一些,高年级学生退出志愿服务团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虽人数众多,但服务能力和服务频率都不稳定的现象。
5.志愿服务形式化倾向明显,不能真正彰显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流于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让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志愿精神的精髓。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主观能动性较差,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
6.志愿服务内容单薄,活动类型单一。志愿服务内容缺乏多元化和丰富化,内容单一,服务范围过窄,服务对象有限,难以吸引大学生。
7.志愿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技能,使大学生失去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
四、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方向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指导。首先健全宣传机制,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倡导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营造自觉参与志愿活动的良好氛围,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推动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互联网论坛以及宣传栏,表彰在志愿服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使广大学生群体接受、认同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实践发展。
3.加强计划性,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结合校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和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由于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因此,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宽服务内容,创造一些新颖的、更受大学生志愿者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
5.加强志愿服务指导机构建设,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性、有效性。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扩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范围。根据本校办学的特点,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合作,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
6.建立激励机制,科学考评,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3).
收稿日期:2014-09-24
篇5
关键词 双师结构;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内涵;要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49-05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1990年,上海学者王义澄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1]。1995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教改[1995]15号)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将“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发表《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文强调,从行业企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完善“双师结构”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一种特殊要求,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研究者的看法和表述不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双职称”论,即教师系列职称加上另一行业职称;第二种是“双素质”论,即理论教学素质加上实践教学素质;第三种是“双证书”论,即具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第四种是“双能力”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第五种是“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具有“双能力”[2]。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分析理解“双师型”教师的视角和维度不同,难免存在概念不清、外延过宽等失当之处。为避免对概念的理解失当,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层面来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意蕴内涵,“双师型”不是某一个体教师的能力特征,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有两重含义:对教师个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有较强专业操作示范技能,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课教师(“工程师”泛指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人员)。这一含义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其实质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的双重要求。对教师群体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双师”能力,即在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及“双素质”教师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特征, 但并不是说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3]。
(二)“双师素质”教师
近年来,教育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加以拓展,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解决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师素质”是由“双师型”衍生而来的,“双师素质”的提法更具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双师型”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突出了高职师资的典型特征,也丰富了高职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双师素质”的提法侧重于教师个体,以上对“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其实都涵盖了“双师素质”的内容,简言之,就是指教师不仅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经师”),还要具备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并加以指导的能力(“技师”)。
2003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注解。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修订后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对“双师素质”教师内涵进行了调整,即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这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标准。
(三)团队与教学团队
“团队”的概念来自于企业,后来才引入到教育界。不同学者对于“团队”有着不同的理解。德鲁克认为,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4]。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互相分工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5]。劳伦斯·霍普认为,团队是一些小的工作组(通常由4~20人组成),它们在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发挥自身的日常工作职能,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决定最终工作目标,分担工作任务并参加全面培训[6]。赫尔雷格尔认为,团队是指一群为数不多的雇员,他们的知识、技能互补,他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7]。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小组协同教学制”(Team Teaching)开创了教师合作的先河,即由不同的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实行合作教学(Cooperative Teaching),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及若干助理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Teaching Team),在一个或数个主题(学科)中,以合作的方式,突破学科的限制,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20 世纪80 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提倡教师在共同的工作中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究、示范教学以及系统的教学练习和反馈等方式,学习和改进彼此的教学策略,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8]。
刘宝存将教学团队定义为,“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9] 孙丽娜、贺立军则认为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10]。
三、“双师结构”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
“双师结构”不同于“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它不是针对教师个体,而是针对教学团队而言的。“双师结构”不强调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具备“双师”素质,而是强调团队整体上要配备能力素质各有所长的成员,即团队成员中既包含“理论型”教师,又包含“技能型”教师。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其特长也体现在不同方面,要想让所有教师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行家”和实训指导的“里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学活动是分阶段进行的,教师作为不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其岗位是有明确分工的。要完成专业教学与实训计划,保证教育质量,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要有擅长理论教学的,也要有擅长实践教学的,还要有理论与实践都擅长的。这些教师之间的能力、特长能够互补,并保持一定的比例[11]。
因此,“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也包含两方面含义:从整体来说,高职师资队伍应该专兼结合,表现为教师来源的二元结构。其中“一元”是指专职教师, 他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但是实践能力较弱;另“一元”是指从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从个体来说,每一个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双师”素质,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囿于个人能力、精力和外在环境的限制,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
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等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兼容能力有多强,也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对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建立由企业一线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来传授新知识、新技能是高职院校优化师资结构的必由之路。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所有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因此,重要的是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群体,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避免了从身份上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局限,是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困境的着力点,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
(一)目标一致,愿景明确
科学地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要素。只有当目标明确之后,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才能形成合力,表现出意愿与技能的聚合作用,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完成[12]。共同的目标是凝聚人心的基础,能够为团队成员引领方向、提供动力,促进团队成员愿意为实现目标而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组织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沃伦·本尼斯认为: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共同愿景是指为组织成员所接受的、明确界定的、有意义的共同目标,它能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动力,使其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凝聚力量,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实现整个团队绩效的最大化[13]。
(二)各有所长,才技互补
不论是德鲁克说的“才能互补”,还是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说的“互补技能”,都明确表明:组成教学团队的成员必须是具备一定才技的个体,这是组成团队的前提。个体所具有的才技还要能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团队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把各自最过硬的本领贡献给集体,由此组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学团队,高效地完成专业(群)教学任务。
教学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群体,它不仅强调成员的个体表现,而且注重团队的整体业绩,组建团队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团队的整体业绩超过个体业绩之和。正因为如此,在组建教学团队的时候,要适度避免团队成员之间知识能力、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方面的重叠,尽可能选拔一些能够为集体带来独特贡献的成员。
(三)分工明确,协同合作
分工是指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在共同愿景目标的激励下,各自承担相应的教学或实践指导任务;合作则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各专业、院系之间的合作以及专兼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
高绩效教学团队能够给每一位成员适当分配不同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事先了解个体能够给团队带来贡献的优势所在。根据这一原则,使工作任务分配与每一位成员的偏好特长相一致,并与其知识、技能、经验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个体必须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团队成员之间要培养互相协作的良好作风,逐步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14]。
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协同合作,才能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交流和帮助,实现团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功能突出,结构合理
教学团队是以专业(群)或课程(群)为单位,并以此为中心所组建的为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建立的既明确分工又紧密合作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合理指的是团队成员在能力、年龄、职称、学位、专业、类别和“双师”比例等方面都有着合理的组合和搭配。
在年龄结构方面,团队成员在构成上应该是老、中、青年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另一方面,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合作交流中更新知识和观念。形成一种宽松和谐、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的氛围,使教学团队成为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理想平台。
在职称结构方面,团队教师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应当保持均衡。缺乏高职称的教师,会影响团队整体的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不能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优势,影响年轻教师在业务上快速成长;年轻教师不足,团队则缺乏朝气与战斗力,不利于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
类别结构是指兼职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比例,兼职教师是指高职院校聘用的承担专业实践教学的来自企业和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等[15]。
(五)专兼结合,校企合作
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培养本校已有的专职教师以及从企业一线聘请兼职教师是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基本途径,这三种方式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由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各方联动,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政府要制订相关政策、方案和细则,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规制度,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法律上为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提升企业形象和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意义;企业还要主动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授课,及时反馈新技术、新工艺,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条件,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提供服务与帮助。学校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组建“校企互动、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再者,学校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和薪酬机制,提高兼职教师待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还要创造条件,成立职教集团,努力构建立体的校企合作体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发展共赢”。
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组成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6]。
总之,各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大职教观”的宣传,使教师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朝“双师素质”方向努力,从而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还应主动创新思路,积极引进优质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全方位保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稳步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1990-12-5(3).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3][11]刘勇.结构型“双师”教师团队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23-25.
[4]彼德·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47-148.
[5]乔恩·R·卡曾巴特.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11.
[6]Lawrence Holpp. Managing Teams. Edition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9:30.
[7]俞文钊,吕晓俊.学习型组织导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3.
[8]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4.
[9]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10]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12]李俊龙,宋菲.提高高校本科教学团队执行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63.
[13]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著.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
[14]汪红.外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理念和构建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29-32.
[15]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16]张光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9):491-492.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cation Structure” Teaching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JI Shu-hong1,2, GAO Cha-qing3
(1.School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Anhui Sino-Australia Technological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51; 3. Anhui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051, China)
篇6
工作完善和改善的重点,今后,我们将严格加强管理,加大营销力度,高标准严要求,在行领导的正确指导下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业务销售员自评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业务销售员自评报告一
20_年我们销售部上半年个险业务工作评价:
一、认真做好业务企划,有效推动业务发展。
20_年以来,按照省公司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历次业务竞赛活动中突出销售人员创富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分季度策划了2次全市范围内的大型业务企划工作:
一季度,为了实现__年首季,异常是首月业务开门红,我们于20_年12月11-13日在延安窑洞宾馆以20_年携手创富帮扶团评价表彰大会的召开为契机,邀请田芳教师为全市200余名销售精英和营销主管进行了开门红业务的启动培训工作,统一全员开门红业务思想。借助培训班的东风,我们于20_年12月14日,在延安窑洞宾馆隆重组织召开了20_年一季度“红牛精耕春满神州”业务竞赛启动大会,会上出台了个人业务竞赛方案。明确了各单位的任务目标及一季度各阶段的实施步骤和实施目标,提出了分段经营、分段考核的办法来推动阶段业务的发展。经过前期半个多月的运作和积累,20_年1月1日首卖日当天全市实现个险__年期保费收入574.20万元,一举走在全省的前列。实现了首卖日业务的开门红。截止3月31日,经过全市各级销售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市共实现个险期交保费收入1883.39万元,圆满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开门红个险业务工作目标。。
二季度根据省公司提出的“时间过半、任务过__”的目标以及我市加快发展个险__年期及以上期交业务的发展思路,我们制定了二季度“红牛精耕创富增效”个人业务竞赛企划方案。为了确保方案目标的实现,期间根据省公司有关培训会议精神,我们又制定下发了《中国人寿延安分公司“魅力国寿携手创富”活动企划方案》,经过在全市销售人员中广泛开展销售技能大练兵活动和“百天百人万人万元”活动来营造个险业务发展的竞赛氛围,提高销售人员展业的水平和技能,巩固和发展销售队伍。
经过努力,我们于6月15日,以__年期保费2150.11万元的收入,圆满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半年__年期过__目标任务,在全省赢得了荣誉。
二、组织召开业务启动会,有效构成思想合力,确保阶段目标达成。
前半年以来,围绕每个业务企划方案的出台,我们都策划并组织召开业务启动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确保各阶段目标任务的达成。期间先后策划组织了一季度“红牛精耕春满神州”开门红业务启动大会,采取单位之间对抗的办法营造竞赛的氛围;2月份春节过后,在延安交际宾馆借助省公司王新生总经理致营销主管和广大营销员的一封信的有利时机,以进一步增强主管自主经营意识为目的,及时组织召开了春节过后的个险业务工作;3月份在全市兼职组训选拔培训班结束之际启动了全市为期一个月的兼职组训“携手创富”帮扶活动,经过帮扶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兼职组训的基本技能。二季度4月1日在全市系统启动了“红牛精耕创富增效”二季度个险业务工作,经过强化举绩率和创富达标率来进一步夯实基础,盘活低绩效人力。并借助精英高峰会分配名额来激发销售人员的展业进取性,增强其精英荣誉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三、加强对销售人员培训,提升销售人员展业技能
2月份春节过后,为了尽快使销售人员回归到正常的业务工作中来,增强团队主管的自我精英意识,我们在延安交际宾馆举办了全市系统200余名主管和部分精英人员参加的营销主管培训班,培训班邀请到了全省销售精英、优秀主管甄国丽从实战的角度和我市主管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省公司教育培训部也给我们大力支持,选派讲师担任部分课程的授课,让主管们再次明确了自我的工作职责和主角定位。培训班上我们对所有主管进行了基本法的通关,让其再次明确自我的利益,从基本法的角度激发主管们从业的意愿和从业的自主性。会上配合主管自主经营意识的提升,宣导了分公司的标准化团队创立方案,并将各主管__年底的职级架构进行了通报,分析职级维持不住的原因等,经过本次培训拉开了全市标准化营销团队建设和增强团队主管自主经营的序幕。
围绕标准化团队建设,我们每个月都和教育培训部一齐组织一次新人岗前培训班,培训班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力求从一开始就锻炼所有参训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经过培训使所有的人员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产品销售流程和职业道德,为以后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截止6月底,我们已经累计举办了四期新人半军事化岗前培训班,参训人数到达277人。每期新人培训班后,我们都出台新人回归团队后为期一个月的业务推动方案,并安排专人进行追踪,经过这些工作的实施,使这部分新人在一季度和二季度的业务冲刺中发挥了进取作用。
业务销售员自评报告二
在__年当中,坚决贯彻总公司的营销政策,学习、制定销售各环节话术,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部共同策划宣传公司的形象、品牌的形象,在各媒体广告里如: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使我们公司的知名度在太原市场上渐渐被客户所认识。部门全体员工累计发信息三万余条,团队建设方面;制定了详细的销售人员考核标准、销售部运行制度、工作流程、团队文化等。这是我认为我们做的比较好的方面,但在其他方面工作中我们做的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销量上看,我们的工作做的是不好的,销售业绩的确很不梦想。
客观上的一些因素虽然存在,在工作中其他的一些做法也有很大的问题,目前发现销售部有待解决有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销售人员工作的进取性不高
2.对客户关系维护很差
销售顾问最基本的客户留资率、基盘客户、回访量太少。一个月的时间里,总共八个销售顾问一天拜访的客户量20余个,手中的意向客户平均仅有七八个。从数上看销售顾问的基盘客户是十分少的,每次搞活动邀约客户、很不梦想,导致有些活动无法进行。
3.沟通不够深入
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把我们公司产品的情景十分清晰的传达给客户,了解客户的真正想法和意图;对客户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处理。在和客户沟通时不明白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有几分了解或理解到什么程度,在被拒绝之后没有二次追踪是一个致命的失误。
4.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销售人员没有养成一个工作评价和计划的习惯,销售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工作时间没有合理的分配,工作局面混乱等各种不良的后果。
5.销售人员的素质形象、业务知识不高
个别业务员的自身素质低下、顽固不化恶习很多、工作职责心和工作计划性不强,业务本事和形象、素质还有待提高。
一.市场分析
市场是良好的,形势是严峻的。经过今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下滑,厂家必须会调整应对的策略。明年是大有作为的一年,我们必须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用铁的纪律,打造铁的团队,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假如在明年一年内没有把销售做好,我们很可能会失去这个发展的机会。
二.__年工作计划
在明年的汽车销售部年度工作中下头的几项工作为主来做:
1)建立一支熟悉业务,高素质高效率而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一切的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高素质的销售团队是企业的根本。仅有经过高素质高效率的销售人员不但能提高车的销量,并且能把保险、上户、装潢等附加值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明年的工作中组建一支和谐,高效率的销售团队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
2)完善销售制度,建立一套明确系统的管理办法
销售管理是企业的老大难问题,销售人员的出勤、见客户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完善销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工作有高度的职责心,提高销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强化销售人员的执行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人员的素质、业务本事
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评价问题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并能提出自我的看法和提议,业务本事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4)建立新的销售模式与渠道
把握好制定好保险与装潢的销售模式,做好完善的计划。同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利用好公司现有资源做好店内销售与电话销售、邀约销售、车展销售等之间的配合。
根据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把任务根据具体情景分解到各个销售顾问身上,再分解到每月,每周,每日;并在完成销售任务的基础上提高销售业绩。我们将带领销售部全体人员竭尽全力完成目标。
5)顾全大局服从公司战略
今后,在做出每一项决定前,应先更多的研究公司领导的看法和决策,遵守领导对各项业务的处理决断。工作中出现分歧时,要静下心来互相协商解决,只要能经常评价经验教训、发挥特长、改正缺点,自觉把自我置于公司和客户的监督之下,勤奋工作,以身作则。我相信,就必须能有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
我认为公司明年的发展是与整个公司的员工综合素质、公司的战略方针、厂家的政策扶持、和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提高执行力的标准,建立一支“亮剑”的销售团队与一个好的工作习惯是我们工作的关键。相信完整的本年度汽车销售部年度工作评价,将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明天。
业务销售员自评报告三
今年是我行的开局之年,在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场营销部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坚决贯彻相关工作会议所制定的工作思路,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开业来全部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一、主要业务经营指标完成情景
今年是我行成立第一年,也是打基础的一年,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开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我部各项存款稳定增长。到年末,全部门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45.42万元。个人储蓄和对公存款增加将成为我部存款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2)贷款规模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年末,贷款业务合计12笔,各项贷款余额5855万元,主要增投于优良客户和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低风险贷款;如赵屯成达、开来、种禽场、大波罗房、中基、瀚庆等项目;其中个人优质客户贷款2笔,企业流动资金贷款10笔,收息水平较好。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成功经验
(一)细分市场,准确定位,抓住重点,进取营销。2015年,我部主要针对个人优质客户和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明确了目标定位后,部门员工进取开展工作,全方位拓展市场。突出竞争优势,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争取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优于他行。
(二)坚持品种创新和服务创新,多方位发展业务。抓好储蓄存款攻坚战,以争取有价值的私人客户为重点,大力营销储蓄业务。
一是开展规范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为储户供给标准化的服务。
二是加大营销范围,全部动员,针对周边的商户、住户和老客户,有效地吸收储蓄资金。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借走进社区活动为契机,开展“反_知识讲座”,以业务宣传为媒介,走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加大我行对社区业务市场的渗透力度,宣传了我行的业务,提高了我行的社会知名度。
(三)加大贷款营销力度,扩大贷款规模,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为增强长期发展潜力,我们从开始就十分重视加快贷款营销工作,进取争取扩大贷款规模,带动对公存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一是优良客户的贷款营销,针对优质客户,主动营销贷款。目前已完成两笔个人优质客户贷款。
二是加大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如成达,瀚庆等项目。
三是进取与担保公司合作,经过引入担保公司,降低信贷管理风险。
(四)恪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强化管理,全面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我部客户经理都能严格按照行规定进行贷前检查,进取配合信贷管理部进行贷后管理检查等各项工作,努力确保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客观环境上讲,由于我们银行刚成立,还存在业务手段单一,社会认知度偏低等问题,对营销工作造成必须影响。
(二)从经营业绩中看,人民币存款长期在相对低水平徘徊,作为银行的营销部门,没有到达业务尖兵的要求,需要加以重视并改善。
(三)从主观努力上看,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员工的进取性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有些员工对工作关注和热心程度不够。二是对待工作存在先松后紧现象,导致我们工作上的被动。三是在工作中没有一种深入研究的精神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没有深入去思考,工作方式方法不足。四是服务水平竞争力不足,未有明显质的提高,与我行当前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五是营销效果不明显,应当加大营销力度和精度,确保效益的稳定快速增长。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加强部门员工的学习,提高员工自身综合素质。
(二)严格恪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三)在做好信贷业务的同时,重视信贷风险,进取配合信管部门工作,确保信贷资产安全性。
(四)加强团队建设,确保工作协调、统一、高效的进行。
(五)深化营销意识、进取开拓市场,尽全力使我行存款业务有快速增长。
篇7
社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一:20xx年是我中心成立的第二年,趁着社会工作大发展的春风,机构将继续秉承"扎根社区,服务社群,助人自助"的宗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继续建设好一个凝聚爱心,服务社群的专业社工组织为目标,致力打造社工服务品牌,扎根xx,服务xx。20xx年度中心工作计划如下:
一、坚持一个中心:以专业服务为己任
xx社工事业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xx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我们有义务为社工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通过开展青少年、老人服务,让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庭,不断推进社工 义工的服务模式,但是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仍不高,各级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还缺少认识。
今后的中心工作,我们将以加强xx乃至xx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社会工作为己任,继续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按照社会工作服务程序,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在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宣传,还是社工岗位的开发、社工专业服务的介入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本土化的服务模式,积累可推广的经验。
二、做好两项工作:自身建设和社工宣传
(一)自身建设
20xx年,我们将继续完善中心在管理方面和服务方面的建设。管理方面,继续建立健全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树立中心的品牌意识,打造中心的品牌文化。服务方面,加强项目规范,建立更加丰富的资源库,同时加强与广州等高校社会工作系的联系,挖掘优秀的社工人才,并加强粤港台社工督导的沟通,打造专业的品牌团队。另外,加强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服务技巧,提升服务质量。
(二)社工宣传
社会工作作为中国大陆新兴的一个事业,并不为广大群众所完全认知与接纳,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对于社工的宣传也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心将通过深入社区宣传、报刊、网络等途径进行社工知识宣传。
1、深入社区:中心将在节假日不定期到社区举办活动,让居民在参与活动中对社工有深刻的认识。过去的一年中心在南桂、桂园社区的成功充分表明了这一途径的可行性,今年我们将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宣传。
2、媒体:争取与《xx日报》、《珠江时报》《xx电视台》等xx本地媒体合作,中心的活动通讯、宣传社工文化,让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对社工有进一步的认识。
3、网站:在新浪等网络媒体上开通了博客、微博,定期、及时更新中心的活动、项目开展情况。并争取在今年内完成中心网站的建设。
4、宣传专刊:通过活动宣传单张、项目通讯、月刊、年报等各类宣传手册,及时传递服务信息,加强中心服务动态介绍。
三、打造三大品牌项目: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和社工人才建设
(一)以养老机构为载体开展为老服务
老龄化社会呼唤专业服务的介入,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社工的慰籍。经过对xx老人服务的现状评估,整合中心的现有资源,中心在xx市、xx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将为老服务定位为以养老机构为载体,深入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一是开展桂城长者颐乐中心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在获得桂城关爱基金的资助下,中心将在桂城长者颐乐中心开展专业服务。包括建立社工部,开设社工岗位、建立社工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打造院内社工文化,开展员工专业团队建设、开展长者专业服务等。通过整合院内外的志愿者、场地设施、设备等资源等,为长者提供充足的资源服务;协助长者建立自助互助组织,满足长者的需要,提升长者的生活质素。
二是开展西樵福利中心的社工督导和培训。在西樵镇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政府派驻社工,机构派驻督导的1 1合作模式,整合港台的社工专业资源,为西樵福利中心的员工提供系统专业的培训。派驻专业督导定期为西樵福利中心社工提供专业指导,为西樵福利中心设立社工岗位、制定规章制度、打造院内文化、培养专业团队、开展专业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
三是拓展其他的养老机构服务。继续与xx其他的养老机构加强沟通,探讨服务模式,寻求可合作的途径,建立为老服务的专业品牌。
(二)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青少年服务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430动力快车、阳光伙伴励志营项目经验分享,对中心开展青少年的服务区域有了重要的认识。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学习、情绪、智力、人格都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也是联系家庭和社区的纽带,为专业服务的介入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因此,今年中心的青少年服务采取驻校社工的形式,开始一个新的服务模式的探索。
策划"阳光动力"助学与助长计划,争取关爱基金的支持,在桂城的两所中学(一所农村、一所城市)开始试点。一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青少年行为特征等,借助专业手法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开展专业性辅导工作,探索不同的驻校社工服务的介入模式;另一方面探讨社工与教师、家长的沟通合作模式,总结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同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帮助有需要青少年得到及时的服务,推广"爱己及人,助人乐己"关爱精神,培养活力健康新一代。
通过驻校社工服务,进一步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实施培养青少年的"全人计划",协助青少年学生能够正视生活现状,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并能在活动中成为桂城义工中的一分子,参与"爱家、爱桂城"的行动。
(三)以培训为手段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本土社工人才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中心今年的另一重要工作。一是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考前辅导,帮助应考人员把握考试大纲规定内容,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应试能力,提高通过率,加快人员转型;二是通过专题培训,进一步普及社工知识,提高工作效能,推广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技巧;三是通过业务考察、交流,实务训练,拓宽本土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手法,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做好四项工作:预估策划-项目实施-评估反思-总结研究
要提升专业水平,保证专业服务品质,必须要做好四项工作:
(一)预估策划:加强对服务人群和区域的调查研究,借助访谈提纲、问卷等工具,通过社区探访、焦点访谈等形式,深入一线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各类服务人群的访谈提纲和问卷,完善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加强项目策划的培训和指导,继续策划出符合市民需求、政府需要的专业服务项目。
(二)项目实施:在现有的服务项目中,将进一步规范服务的流程,建立服务的标准,规范各类文书档案,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按照项目书的内容和进程,坚持专业服务的原则,有序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确保项目进度和服务品质。
(三)评估反思:根据项目要求,做好20xx年度关爱基金资助的三个项目、西樵山复退军人医院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项目结项工作。做好项目的自评、项目服务的文书、图片、音像资料整理、分档保存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财务审计报告等,做到管理规范、材料完整、交代清楚,确保项目评估顺利通过。同时,要加强项目服务的反思,及时弥补不足,积累经验。
(四)总结研究:要充分利用中心的专家团队,加强对项目服务的模式研究,不断总结本土化服务的经验,推广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今年,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专业的研究性文章,并总结介入服务案例,在合适的时机结集出版,进一步宣传社工专业服务。
新的一年,中心将按照社工服务的专业要求继续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规范,加快中心团队建设,努力做好已开展项目工作。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将在新的领域、新的项目上进行拓展,为共同打造社工事业的春天而努力!
社工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二:一、今年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社工中心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有关部门(单位)及各村(社区)的相互配合和指导下,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下,中心坚持“服务身边人、感动身边人”的主题,踏实工作,大胆创新,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契机,深入推广社工服务,着力打造具有xx特点的社会管理品牌服务项目。现将一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针对xx镇部分老人存在生活居住环境较差、自我照顾能力较弱、缺少社会支持网络等情况,为解决老人的生活及心理问题,社工中心创新设计了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主要由香市公益互助会统筹规划,通过提供免费营养餐、居家服务、义工服务、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藉此探索适合本土化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1、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开展老人免费送餐项目
完善老人送餐项目,在去年送餐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老人送餐服务范围,增加老人送餐服务人数,为老人送餐组织爱心募捐活动,今年以来,成绩突出,为老人送餐120xx余份,为老人募集爱心物资近20万,为全镇45名孤寡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辅之以慰问探访、家居清洁、心理咨询等服务,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
2、提升老人生活环境水平—推进居家改善项目
在开展老人送餐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居住在村里的孤寡老人,由于房屋日久失修,出现瓦房漏水、窗门松脱、天花剥落、电线漏电、青苔满地等情况,对老人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同时,老人由于行动不便,家居卫生堪忧,影响老人的幸福生活。但老人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支付高额的维修费用,希望社会可以协助进行检查及维修,以减少家居意外的发生。今年以来,xx社工为孤寡老人开展居家改善计划,动员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近2万元爱心物资,组织500余名义工,为5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安装饮水设备、家具维修、居家清洁、屋顶翻新等服务,让老人住得更放心、舒心。
3、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居家养老项目
从20xx年8月开始,在上底村试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以家庭为核心,面向上底村高龄独居老人开展服务。项目前期,社工对上底村30余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进行入户探访及需求评估,并撰写了一份居家养老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设计了居家养老工作方案。目前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9名(享受无偿服务的2名,享受低偿服务的27名),组织助工为老人服务近800余次,主要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家政工作等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为解决部分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外出的困难,社工募集善款为项目添置一辆轮椅,并每月组织康娱活动,定期组织发型师开展上门义剪。通过在上底村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将扩展到更多的村(社区),推进居家老人服务的发展。
(二)推进困难群众帮扶工作
根据社工对本镇低保困难群众走访,发现他们主要存在失业、疾病、残疾、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为有效帮扶本镇困难群众,社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专业服务,安抚心理情绪,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开展紧急援助计划,为因疾病、灾害等情况提供紧急援助,缓解群众困难。
1、以平台为核心,强化帮扶作用。为有效提供专业服务,中心重点推出低保帮扶平台项目,围绕帮扶平台建设,着力发挥平台作用。一是推进低保子女助学服务。通过成长陪伴服务及教育资助,为低保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健康成长服务,由此社工组织44名大学生和22名小学生开展结对帮扶,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并在高考结束后,联合南方都市报、xx日报、xx阳光网等媒体为低保大学生筹集了近11万教育资金,解决了他们的学费问题。二是开展低保医疗救助服务。通过和xx医院、同济光华医院合作,组织医院为全镇低保困难群众服务,为全镇低保家庭建立医疗服务档案,并提供了费用减免(今年共有20余名低保群众前往医院治疗,减免费用达15万元)、上门诊治、主题义诊、陪诊陪护、健康讲座等服务,实时掌握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三是探索帮扶就业服务。围绕“以工换资助”的主题,组织低保家庭大学生勤工俭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号召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反哺社会。同时联合人力资源分局等部门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困难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推介,成功实现再就业。
2、提供紧急援助,缓解经济困难。社工中心运用社会企业的模式,以“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大众”的形式,开创公益项目商业化创新,倡导人人公益及爱心消费,并有紧急需求的家庭或个人提供短期的过渡性援助,开创贴心市民大众、透明公开的本土援助项目。在今年以来,为5人发放紧急临时救助金,并在10月联合志愿者协会为身患癌症的凫山小学钟老师组织爱心义卖和宣传,共募捐了近3万元爱心资金。
(三)深化专业工作服务内涵
1、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为xx市首个镇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项目实施至今,孵化基地共为入选项目提供能力建设培训10场,旨在提高入驻组织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入选公益项目共为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活动80多场,受益人数达3000多人,同时成功孵化注册2个社会组织,在孵化基地的辐射影响下,加快了公益组织项目化及组织化进程,全镇社会组织数量增加了22个,增长率达23%。社会组织已成为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群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2、“青春飞扬”儿童青少年项目。项目以社工中心、良边村、泉塘社区的五点学堂为依托,以“双工联动”为基础,既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成长。组织义教大学生为五点学堂的儿童青少年提供课业辅导;社工则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活动和调查研究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合理设计和提供切合社区儿童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截止目前,共开展活动46个,辅导个案10个,开展小组11个,组织志愿服务人次751人次,服务时数1177小时。
3、安居小区服务。红荔安居小区是xx镇泉塘社区辖区内的一个未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有约300户新莞人家庭居住于此。为推进莞人融合试点工作开展,社工中心联合爱心企业和义教团队在此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居小区服务项目,围绕安居小区改善居家环境、开展课业辅导、增进亲子关系、推动自治管理等主题开展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活动24个,小组3个,组织义工350人次,服务人次达20xx余次。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实现程度较低。目前我镇的社会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大多数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薄弱,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同时社会工作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在全镇的影响力不足,群众对社工中心的认知度不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不多。
(二)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我镇购买的社会工作者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从其他行业转做社工的人员,对于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必要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和工作技巧,因此开展一线工作时,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
(三)社工流动性大,服务成效不稳定。我镇以岗位服务的形式购买社工,社工分属4家不同的机构,多头管理和内部机制等导致社工效率不高,同时由于社工整体流动性比较大,今年有6名社工换岗或离职,造成服务衔接不足,服务成效不稳定。
三、明年工作计划及建议
接下来,社工中心将按照镇委镇政府统一部署,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突出“服务身边人、感动身边人”的服务主题,塑造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现工作计划如下:
(一)完善宣传载体,扩大社会合力
要利用中心现有资源,围绕社工中心整体宣传,有计划地将中心宣传片(蒲公英)、宣传册、中心展板、xx公益行动网、微信公众平台等结合起来,采用走访、接待、外展等方法向上级领导、社会大众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广泛宣传,推广中心现有服务和项目,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扩大社工中心的知名度。同时为更好的调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社工中心要强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要围绕品牌项目和专业领域发展,通过定期组织见面会、交流会,告知爱心资金的使用情况,提升服务公信力,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加对本地商会、企业、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宣传,组织专门项目推介会,如老人送餐、帮扶助学等,宣传公益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二)强化业务培训,建设人才队伍
为有效提升中心服务成效,强化人才队伍,中心将有计划以“两步走”的形式对社工进行技能提升和理论强化。一是内部提升,中心通过定期组织资深社工或者专业技能教师对新进社工进行业务能力及理论知识培训,以提升社工的实务能力,同时强化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xx理工学院等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其专家学者定期来中心交流,指导社工的成长。二是外部成长,组织一线社工赴香港、台湾、深圳、广州等社会工作发展先进地区轮训,通过外部交流,让社工吸取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学习工作理念及服务模式,并推动服务应用于本地,同时让社工积极自我增能,鼓励社工进行自我提升,攻读高学位,学习新技能,以促进自我成长。
(三)凝聚团队合力,扶持本土社工
为保持专业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升社会工作在群众的影响力,保持社工人才队伍的稳定,中心计划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团队建设,每月组织社工开展团队建设活动,以合作、协助为主题,增强社工对中心的归属感,保持社工队伍的凝聚力;二是扶持本土社工成长,以本土社工和本土社工机构发展为方向,培育更多的本地人,鼓励其参与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发展成为社工后备人才,同时扶持本土社工机构的成长,不断以项目或岗位的形式在本土机构培育社工人才,保证队伍的稳定。
篇8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3-02
国际社会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视为老龄化社会[1];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53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养老服务和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2]。目前,我国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却严重匮乏,直接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因此,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护理教育在“银色浪潮”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问题。老年护理最早出现于美国,1900年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1961年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成立美国护理协会老年护理分会;1975年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老年护理杂志》创刊;1976年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瑞典在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日本从1961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健,1973年开始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中可见,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培养内容均有较高要求。
一、我国目前状况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我国各层次护理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较晚有关。在高等院校,老年护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被列为必修课程[3];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的增加、扩展与深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据调查,65岁以上老人的两周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9倍,达46.6%;我国目前患痴呆的老年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人加入这个行列[4]。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世纪里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非常缓慢。
二、方法
1.调研。我们主要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需要开设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①调研组。主要对乐山、眉山两地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的单位包括:乐山市人民医院、乐山市老年病医院、乐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眉山市中医院、乐山市福利院、眉山市福利院、乐山市民政局、乐山市卫生局、眉山市民政局、眉山市卫生局等10余家综合、专科医院、相关行政部门。②调研对象。主要是:乐山市、眉山市区内各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临床医师、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全省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同行。③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访谈、信函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召开专家访谈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调研报告形成。调查乐山、眉山地区等十余家医院,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情况是100%,都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护士。经了解,目前四川省尚未开设有老年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医院用人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方向(老年)开设必要性及课程设置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交由各教研室讨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讨论形成正式报告。①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意义。乐山市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末,乐山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58万,占全市总人口(350万人)16.6%。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7万人,90岁以上老年人8789人,百岁老人342人,最高年龄达110岁,纯老年人家庭人口5万余人。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市养老服务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日益加重。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拥有庞大的数量的社会岗位群体。②老年护理专业的地方需求。乐山市人口有300多万,而65岁及以上人口40多万,占12.2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对乐山市各种产业的建设以及健康和谐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对的制约作用。老年护理人员成为紧缺型人才,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对于地方需求而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开展。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有较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对需长期照料的老人,要求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根据我院2013年、2014年专业调研统计,乐山、眉山两市护理人才缺乏,特别是老年护理人员及高级护理技术人才缺乏。乐山、眉山两地市护士缺编数6930左右(按“十二五”全省医疗机构床位、人员配置规划)。调查、统计显示:乐山、眉山两地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护理人才(见表1)。③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目前,我们已经拟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护理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方法,会本专业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国内外护理事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能在国内或国外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
1.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综合护理能力三能合一”的大专业、小方向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课程。①增设了高职老年护理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营养与食疗、老年护理(含老年用药)、老年康复、老年口腔护理、老年照护等6门课程,共计200学时,加上原专业课程模块中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精神护理共264学时和老年方向课程见习、临床老年护理集中实习等。②修订确立了综合医院和养老机构两段式(医院8个月、养老机构1个月)毕业顶岗实习;与峨眉山市养老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确保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学生的顺利实习。③增加人文课程,提高人文素养。采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增加了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与护患沟通等人文课程,2个模块共计64学时;从而形成了突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四、专业团队建设
老年护理师资水平直接影响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提高离不开团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组建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团队,配备有专业主任,鼓励专业教师外出学习、提高,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将护理教育理念、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理念和课程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我们通过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建设,培养出医院用得上、能从事老年护理的专科护士;同时,也加快了我院老年护理专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为本地区老年协会在职人员、养老院管理人员、养老院护工提供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李法琦,司良毅.老年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2]翟德华.当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1).
篇10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合作;沟通
医护合作模式为医护之间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责任范围,能保护双方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1]。在诊疗过程中,护士、医生通过实施多专业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的医疗问题[2]。近年来医护一体化合作被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和医护联合教科研等工作中,现将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实施现状综述如下。
1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应用现状
1.1临床科室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临床科室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常见模式为科室组建数个医护协同小组,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价。医护协同小组由上级医生、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管床医生相对固定分管患者[3-5],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负责同一组患者的医疗和护理。医护协同小组通过共同实施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医护联合查房,复杂病例及个案讨论,治疗护理相结合,临床路径规范化,综合心理干预和缩短抢救时间等方式为患者自入院到出院提供整体的医疗护理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增加了科室的工作效益,不仅加快了床位的周转,还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费用[6]。
1.2专科疾病治疗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由医学专家和专科护士组成的医院特色医疗服务的专病医护一体化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华西医院通过采取基线调研、成员培训和科室试点等方式,组建了由护理管理专家和国际伤口治疗师组成的伤口治疗专家组,为住院伤口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调查显示:患者对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的效果评价明显提高,在舒适度、认可度和满意度3个方面,皆得到了较高的肯定[6]。聊城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医护一体化糖尿病专业管理团队,人员由糖尿病专科业务主管副主任、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和专科护士组成,团队成员均经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医院会诊系统对分散在医院各科室的高血糖患者实施会诊,指导各病区完成科学整体的糖尿病治疗和护理,调查结果显示:进行糖尿病会诊后,专科护士进行了为期3天的指导和跟踪,患者在糖尿病知识和疾病认识方面有了一定提高,增强了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有效的达到了控制血糖的效果[7]。
1.3医疗质量管理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临床科室成立医护专项质量管理小组,由主任、副主任或护士长担任小组正副领导职务,挑选工作经验丰富、沟通管理能力强及高年资的医生和护士为组员。管理小组制定工作目标与计划,通过医护协作针对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及制定整改措施,各司其职实施科室医疗质量改进[8-12]。近年来,医护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合理用药、感染控制和门急诊住院流程改进等方面,这种合作模式既调动了医生与护士的积极性,又通过全方位深度合作提高了医疗管理质量,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8-10]。研究表明,通过疼痛的一体化管理后,与入院时相比,中、重度疼痛患者转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大幅增加,疼痛状况得到有效减轻和控制。根据患者感受显示,患者对疼痛的感觉较前减轻,增加了其早期功能康复的信心,缩短了其平均住院日[11]。
1.4居家服务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居家服务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主要体现为基本照护模式[13],是以专业照护团队为核心,由全科医师、护士、治疗师、非专业照护人员整合而成。随着科学发展,医护团队可通过电话随访、电子监护和远程会诊等方式跨越居家-社区-医院三级界限实施疾病筛查、治疗和健康指导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组建了由癌痛治疗医生、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癌痛专业护士等组成的肿瘤中心癌痛随访团队、宁养院癌痛居家访视团队和多学科随防支持团队,通过电话随访、短信咨询、居家访视和网络互动等方式建立了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帮助出院的癌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在456名癌痛患者的1561次随访中,互动询问116人次;在医护团队指导下,其中47人因疼痛控制良好均做到安全停药,69人感受疼痛加重,干预后其中44人疼痛控制良好,其余15人出现难以控制的复杂混合性疼痛,经多学科随访支持团队会诊后均得到了相应的处理;5人感受无生存意义,通过多学科随访心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14]。
1.5科教研工作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传统的科教研仅限培训单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施医护一体化后可整体提高团队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使医护合作更加融洽,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15-17]。如南开大学口腔医学系组织医护一体化口腔专业培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教师整合、教学标准整合、实践整合和考核整合等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在实践整合培训过程中,指定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配组练习,每组均有医护教学指导老师,使得医护技能配合更加默契[15]。
2影响医护一体化合作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模式的差异医护行业管理模式和资源分配的差异
将直接影响医护合作的团队建设。有研究表明,护士管理者可将护士分成不同责任组,责任护士可按照排班对一定数量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但医生却不同,要同时负责20个或者更多的病人,使得一名医生的合作对象可能覆盖所有护士,复杂的团队人员结构导致难以确定人员职责和分工[18]。
2.2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性别、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影响医护沟通和协作。男人倾向于清晰、快速、以事实为基础的谈话,而女性却喜欢更深入的讨论,尝试挖掘问题的根源[19]。不同的教育背景也会造成医护专业思想和实践理念的差异。有研究显示,在传统培训中,医生专注于培训疾病治疗和技术进展;护士则专注于培训与患者人际交往的水平和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调查显示,医生普遍对传统培训效果表示满意,但护士却认为护理的价值不应局限如此,还应积极参与治疗和决策[20]。同时,医学培训的不足会导致护士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研究指出,在一些紧急抢救中,护士有时不理解必须优先执行医嘱的意义,坚持完成自认为重要的工作,这些错误不只会伤害医护合作关系,还会影响病人治疗和预后[21]。
2.3沟通技巧的缺乏
良好的医护沟通被证实可在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满意度等多方面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22]。破坏及沟通不良会降低医护合作的有效性。破坏是指在医疗服务机构中,同事之间身体性、语言性或情感性的,具有侵略性、欺凌性、恐吓性或分裂表现的总称[23]。医生的破坏会使护士感觉到失去了自尊和信任[3]。Rosen-stein等[23]报道,部分护士与医生沟通时,会表现出迟疑和害怕,这可能会延迟关键信息的传递;部分新护士,由于经验缺乏,在沟通时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或无法及时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
3优化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建议和措施
3.1优化医护一体化推广方案
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可通过医院领导牵头、研讨论证、学习宣传等活动,发动全院参与,强化医护人员服务意识,鼓励多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医护一体化合作项目和实践措施。但医护一体化不宜强行推进,可采用品质圈等形式自下而上进行试点,再从试点逐步深化到全院,最后通过PDCA的持续改进探索更佳的合作方法[24]。科室可每半年或一年评估医护合作情况,将改进过程及结果纳入科室持续质量管理体系中[18]。无论何种方式,在医护一体化合作临床实践推广中,医护管理者只有调动医生、护士和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合作策略研发、团队建设和运营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方能达到整体协同发展的效果[25]。
3.2建立有效的医护一体化沟通渠道
影响医护沟通的原因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希望通过对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使其简单、方便、有效,有利于重要信息传递,如管理者走访、安全评估和标准化沟通模式等。管理者走访是为了加强上下级沟通而设计的,其提出管理者应用80%的时间来聆听一线的声音[26-27]。安全评估是指团队成员共同对工作中存在的意外事件、高风险患者、需要关注的人群、重点感染控制区域等,进行评估、讨论和分析[28]。标准化沟通是以现况、背景、评估和建议这四方面来规范信息传递,其主要用于患者病情出现变化需要及时处理时的信息传递[29],除此之外,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远程会诊系统和医护联合电子病历系统的研发也将为医护信息共享提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平台,这将改变传统医护交流沟通的方式,开创建设性的沟通模式。
3.3实施多样化医护一体化培训模式
3.3.1跨学科教育
IPE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包括护理、临床医学、健康相关专业和社会工作)相互学习以改善合作和服务质量的教育过程[30]。至今,包括美国、加拿大、中国在内的42个国家已相继开展了IPE项目或研究。McCaffrey等[31]实施了一项由50名医生和65名护士参与的为期6个月的一项跨专科教育,教育涵盖的主题除专业知识外还涵盖了沟通技巧、肢体语言和良好合作的实践因素等,调查显示医护培训有助于培养医护建立良好的友谊和熟练的沟通技巧,医生愿意采纳护士意见,并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选择某院校本科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的60名学生,通过教案设计和教学准备后,采用导入病例、组建小组讨论和医护分组训练相的方式进行操作教学,调查显示98.3%学生对医护多专业的合作态度积极,并达到了良好的培训预期效果[32]。IPE由于其课程的复杂性、传统理念的冲击和决策层的关注缺失等原因,推广仍需大量的研究及实践。
3.3.2高仿真模拟教学
HFS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利用真人大小、有实际生理和病理反应,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的模拟人来实施临床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33]。HFS在医护多学科教学中,有利于优化医护护理团队建设,增强医护沟通,特别是护生和临床医学生受益会更加明显[34]。现阶段,HFS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合作、急救技能、产科分娩和心肺复苏等培训中。有研究显示,学员经培训后心肺复苏术能力明显提高,99.5%的学员认为在CPR和危重病抢救的培训中,高仿真模拟人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97.6%的学员认为通过高仿真模拟人培训,可为团队积累良好的合作精神[35]。除了实物模拟人以外,1997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24名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自发组织成立的模拟病人网络平台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医学模拟教育培训和交流平台[36]。随着高仿真模拟技术的不断推广,将为医护合作提供更贴合实战的高效率教学体验。
3.4建设多学科协作的创新病房
美国麻省总医院设立了创新病房,其建立在“关系护理”的基础上,该模式强调护士与患者、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37]。创新病房通过设立高学历主管护士制作患者及家属联系手册、床头信息牌、多学科共同查房和电话随访等方式构建了庞大而成熟完整的医疗护理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37]。苏维等[38]指出通过多学科协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骨科患者进行系统、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弥补了护士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全面的缺陷,减少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4小结
本文通过回顾大量文献,从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应用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陈述并提出了建议。现有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医护一体化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39-40]。医护一体化治疗模式能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价值和必要性[6]。随着医护合作政策和实践的深入,医护一体化合作将随着更全面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前进。
参考文献:
[3]刘容,付功莉,唐敏.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实践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6):134-135
[4]韦榕飒,潘冬梅,廖金莲,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医护一体化疼痛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5,30(6):7-10
[5]谢小敏,梁亚红,张玉,等.医护一体化对儿科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85-86
[6]王雅琴,宁宁,陈佳丽,等.患者对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效果的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74-77
[7]樊敏华,袁玮.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控制血糖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5):43-45
[8]熊代兰,翟艳云,朱秀华,等.普外科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5,30(10):74-76
[9]朱红,侯晓玲,曾利辉,等.“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在提高骨科术前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79-81
[10]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等.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1811-1813
[11]刘晓艳,叶霞,王小芳.“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在骶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3,28(4):582-584
[12]叶磊,李红,刘司寰.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改进现代急诊入院流程管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1):3532-3533
[14]石磊,马筱慧,王楠娅,等.建立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加强出院患者癌痛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128-1129
[15]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6]刘燕,刘华英.运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护士临床科研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73-274
[17]常宗霞,袁玮,刘云,等.医护一体化培训模式对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55-857
[22]梁丽花.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对医护合作性沟通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6):39-42
[24]于红典,夏保京,谢鹏.医疗团队视角下新型医护关系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2):34-36
[25]石应康.医护一体化优化成本效益[J].中国医院院长,2013(21):90
[30]张婷,陈红.医学教育中跨专业教育的发展概况[J].华西医学,2013,28(12):1958-1961
[32]庄淑梅,丰小庆.跨专业教育在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中的实施[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8):577-580
[35]谭菲菲,王长远,樊洁,等.高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9,8(10):1311-1313
[36]牟宝华,郑玉叶,叶志弘.学习、训练、团队合作:第五届亚太模拟医护教育研讨会见闻与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4,49(1):78-79
[37]李素云.美国麻省总医院骨科创新病房工作模式见闻[J].护理学杂志,2013,28(16):34-35
- 上一篇:单位消防安全隐患整改方案
- 下一篇:水资源保护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