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作为基本会计准则,其作用类似概念框架。随着会计理论的日臻完善,为使会计信息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但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体系不够完整,概念表述不够严密等等。
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套企业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考虑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法律、会计发展水平,同时也考虑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可以说,既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又适应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它的建立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将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现将新旧准则重点作一比较。
一、总则
(一)基本会计准则结构。大体来说,新准则的结构基本沿用了旧准则的形式,未做大的调整,新准则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财务报告”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将会计要素的计量单位列出来,增加“会计计量”一章,使其在旧准则划分为10章的基础上变为11章。
(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旧准则的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目标,总体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旧准则未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予以规范和明确界定,使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新准则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 并对财务会计报告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即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执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用途,不仅为建立和完善具体会计准则指明了方向,也为会计要素的构建、财务会计报告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旧准则是从一般会计原则的角度来论述的,是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其结果使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作用只局限于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阶段,而弱化在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而新准则十分注重会计信息质量,主要表现为:
(一)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趋同,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基础假设体现在总则中,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取消了“现行基本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二)根据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性以及有效地发挥会计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要求,新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并纳入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
(三)新准则与总体目标相协调,对旧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补充和完善,将其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
三、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
新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仍保留现行的6要素分类,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现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内涵有所扩大,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并确保了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正确性。从新旧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中可见,新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既注重其内涵的科学性,也能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与旧准则不同,新准则充分体现了基本准则的性质,即“准则的准则”,它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所做出的原则性、概念性的规定,发挥了指导、评估具体准则的作用,所以,新会计基本准则完善和加强了它在我国准则体系中第一个层次的地位。同时,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会计6要素的确认中体现了这样的确认标准:满足会计要素定义的项目,如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注出企业,且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时,应当予以确认。经过这样的修改,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企业债务风险,可正确衡量经营业绩,并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
四、财务会计报告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会计信息和做出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新准则体系对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它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旧准则将该部分称为财务报告,而新准则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其名称的变化使新准则与《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财务会计报告的称谓相吻合。同时“财务会计报告”与国际通用的说法一致,便于与国外沟通。
(二)旧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 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的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可见,新准则不仅将“财务报告”称谓改为“财务会计报告”,其构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构成信息质量体系的质量特征除包括总体质量特征和构成总体质量特征的首要质量特征和具体特征之外,还应该包括次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质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对于实质重于形式,本文认为不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因为如果将其作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则与“真实性”项重叠;若是作为披露的质量标准。则概念含糊不清,会给企业违反会计准则提供绝好的借口。例如准则规定广告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高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比较与思考
一、引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逐渐转向接受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约束和指导。GAAP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概念作为依据。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一任务主要是由会计学术团体或一些著名会计学家来承担,而且是以会计假设、基本原则和准则文告这样一个框架来建立公认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开始由准则制定机构直接着手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出现了以会计目标和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理论新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规范会计实务,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通过制定会计准则来规范本国的会计实务。在制定、解释和应用会计准则时,必须反复地引用一些基本概念,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因此,要想制定出一套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的会计准则,就必须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首尾一贯的、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并以此来评价和发展会计准则。否则,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所依恃的基本概念本身都不能前后一致而相互矛盾。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从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重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目前,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准则主要有两套,一套是美国会计准则,一套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仍然有效的原国际会计准则IAS)。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简称CF)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框架(IASB Framework)分别代表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概念框架。
二、FASB和IASB概念框架的比较
FASB和IASB的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1.总体比较:综合模式与简约模式
FASB先后的8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1-8)构成了概念框架体系,涵盖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等内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已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框架(IASB Framework),涵盖了财务报表目标、基础假设、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等内容。从总体上看,FASB的概念框架包括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较多(SFAC NO.1-8),内容也较为丰富,是一种“综合模式”;而IASB Framework只有一个,虽然较为简单,但也包含了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准,是一种“简约模式”。
2.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比较
FASB将财务报告使用者分为基本使用者和次级使用者,基本使用者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贷机构;次级使用者包括管理部门和监管者。FASB把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贷机构作为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并认为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也能够满足其他使用者的需要。
IASB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等,但他们认为投资者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3.财务报告目标的比较
FASB提出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既反映了“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又兼顾了“受托责任观”的观点:(1)提供对投资和信贷有用的信息;(2)提供对估量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3)提供关于企业资源、资源上的权利和它们变化情况的信息,包括管理层的经管责任和业绩方面的信息。FASB认为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也能够满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包括政府部门、职工和管理层等。所以,FASB认为会计信息应该具备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要求,如果一项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帮助,就没有必要提供这项信息。
IASB认为,会计环境的差异导致各国有关编报财务报表的法规、准则和程序的不同,为了缩小这些差异,最好办法是专注于为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编制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目标为:(1)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2)反映企业管理层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成果或受托责任。可见,IASB更加强调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并重。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教学 影响与对策
一、2006年8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术语与国际的趋同,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的理念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国际趋同的需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为目标,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外,新准则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计量属,而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体现。
2.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我国原会计准则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计量收益倾向于收入费用观。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负债观,更加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注重相关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核心理念。新会计准则引入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将原基本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删去,不再作为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继续保留了其余各项,并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强调会计的目标为广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
3.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4.明确了“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以看出,会计目标由改革前的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变成主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增加了社会公众这一主体,隐含地提出了报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实现了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
5.重确认、计量、报告,轻记录。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强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第1至29号准则中都使用了“为了规范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的提法。由过去的会计制度“重记录与报告,轻确认与计量”向“重确认、计量、报告,轻记录”转变。
二、新会计准则对现行会计教学内容的影响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38个会计准则涉及内容多,知识点多,而在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基础会计》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基础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一般原则”的修改及更名、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及重新定义、对有些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修改等方面。
2.新会计准则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影响。《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与当前会计实务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导致《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比如,在我国新会计体系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增加了教学难度。
3.新会计准则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影响。《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本上是专题性质的,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前后内容没有更多的逻辑关系。就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教学的影响看,37项具体会计准则要影响到财务会计,而财务会计仅分成中级、高级财务会计两个层次,如果确定了中财级务会计的讲授内容,剩下的内容都应纳入高级财务会计范畴中。
三、新准则下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中国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内容。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演进
(一)《会计法》颁布以前。《会计法》颁布之前,会计界的学者围绕“会计的本质是什么”开始研究和讨论,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会计信息的问题,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和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在1980年的《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的科学属性》中指出“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葛家澍教授在1983年的《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整地提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但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会计本质的观点之一“会计信息系统论”。(二)《会计法》颁布之后。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在这部法律中首次提出了“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992年11月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以一般原则的形式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如下: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体现真实性;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体现相关性;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一致性、可比性;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体现一致性;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体现及时性;第十五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体现明晰性、可理解性;第十八条: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体现谨慎性;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体现全面性、重要性。(三)《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在第一条中指出“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十项基本原则里,体现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体现真实性;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体现相关性;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体现一致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可比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体现及时性;其他三项基本原则分别体现可理解性、谨慎性以及重要性。(四)《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体现真实性;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体现相关性;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体现清晰性、可理解性;第十五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可比性;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第十七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体现重要性;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体现谨慎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体现及时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变化缘由分析
由以上《会计法》到《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质量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表现为: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由“无”到“有”;一致性由“有”到“无”;表述方法上,大部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由“企业会计核算”到“企业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究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对于一致性由“有”到“无”,主要是因为可比性原则已经包含了一致性原则,所以没有必要把一致性原则单独列出;对于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由“无”到“有”,是会计目标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对决策有用者有效,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具备完整的会计知识,所以会计信息应当是可理解的。并且,不可避免的有些信息需求者无法判断信息的实质,所以会计信息又应该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对于表述的变化,笔者认为是会计发展的客观要求。建国初期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会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外报告的信息还比较少,对于会计监督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核算”,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展,要求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都要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伟、金艳华,“试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财会通讯》,2003年第5期.
篇8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尽管没有按照国际惯例称为“概念框架”,但它实质上起着概念框架的作用,因为它明确规定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同时首次提出了国际会计惯例中公认的一些概念(如确认、计量、报告、交易、事项等)其从内容到实质全面向国际惯例趋同,应该说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具雏形。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目标是辨明会计的目的与意图;基本原理是指会计的基本概念,它们指引应予以进行会计处理的事项选择,各项事项的计量以及汇总并使之传递给利害关系集团的手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FASB)成立之后。
FASB概念框架包括七个公告,每一个公告就是一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如表1所示)。
不同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的名称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tial Statements);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ASB)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PFR)等。尽管名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
表2列示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s)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IASC框架)的主要区别。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确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雏形
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分为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等章节。从中可概括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如表3所示。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的主要表现
(一)会计假设增加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交易或事项中,当一项取得收入或利得的权利发生时,应当确认收入或利得;而当一项承诺在未来支付费用或损失的义务已经形成时,则应当确认费用或损失。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取得、费用形成的会计期间,而不问收入是否已经收到、费用是否已经支付。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原因是:(1)信用制度在工业社会日益发达,绝大多数交易或事项都要借助于信用来完成;(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两权分离,产生委托和关系日益远离企业的投资人,要求按期间业绩来检查资源受托经营和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明确业绩的期间归属,才能分清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完成情况,从而有根据地对管理层作出奖惩和人事任免的决策。
权责发生制的原意是决定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发生经常与现金流动相分离,而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又决定一个会计期间的利润即经营业绩,这与正式反映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有关。因此,在信用制度盛行后,会计上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时点就逐渐不按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的那一日,而按照权利已取得或义务已形成的日期,这样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就有标准了。
(二)会计目标体现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有两种典型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从上述关于会计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SFACs的会计目标倾向于决策有用观,而IASC框架的会计目标倾向于决策有用观,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我国会计目标倾向于受托责任观,同时兼顾决策有用观。这也是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的。
(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基本准则》不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是和SFACs、IASC框架中提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相吻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依次可概括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可靠性是第一位的,体现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
(四)会计要素确认引入资产负债观
新《基本准则》沿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在所有者权益、利润要素中增加利得和损失。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通过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可看出,我国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更接近IASC框架规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五)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会计环境;财务会计职能;财务会计信息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
从会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会计依存于特定的环境,并同时反作用于环境;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不同;会计环境的变迁是会计目标进步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离开会计环境而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亨德里克森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即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都有直接影响,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都与会计相关。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类型与企业的组织形式、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不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无不以一定的经济环境为依据。
“受托责任观”的形成、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在两权分离并且拥有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和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在确定的经济环境下,委托方关注着受托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情况,委托方可以向受托方提出各种管理受托资源的要求。受托方如未完成既定的受托责任,委托方可以更换受托方。在“受托责任观”看来,财务会计目标要求财务会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提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以判断管理当局的经营是否有效,因而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强调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在会计计量上,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决策有用观”是在美国证券市场日益发达和规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亨德里克森等,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是“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倡导者。“决策有用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是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在这种环境下,股东和债权人虽仍关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他们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如果将潜在的投资者纳入信息使用者的范畴,财务报表的信息应能帮助其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定。这时,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如关于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动的时机、金额和不确定的信息,就成为会计报表的主要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在会计确认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在会计计量上,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主张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认为应尽量满足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
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与一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决策有用观”目前在美国占主导地位,是同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企业运行机制分不开的。我国的经济环境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西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在一定的经济领域内仍起主导作用。
基于上述客观环境,决定了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应立足我国的经济环境。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要目标,兼顾“决策有用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资本市场逐渐成熟,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便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兼顾“受托责任观”过渡。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按照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因此,财务会计的目标可以说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受到人们主观期望的影响。所谓职能则是指一事物所固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自身所具有的职能,是客观存在的。目标与职能的关系就是主观要求与客观存在的关系。会计职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会计目标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会计目标的提出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而只能局限在会计职能的范围之内。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并受制于会计职能,没有某项职能则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
目前,财务会计所具有的职能普遍认为有反映、监督、评价、预测、决策五项职能。其中反映和监督是基本职能。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加工,形成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的功能。这些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信息以及费用发生、收入的取得和利润实现及其分配的信息。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查功能。会计监督通常是以国家政策、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计划、预算等为依据,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将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除以上基本职能外,财务会计的评价、预测、决策的职能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综合运用才能实现。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能做到的,就是将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说经济环境是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确定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那么会计职能就是制约财务会计目标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因此,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虑财务会计本身的职能。
四、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目标是一定经济环境的产物,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但是“财务会计目标不会自动实现,只有通过良好的、必要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传递的具体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最终通过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正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82页)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财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应具备什么样的质量特征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构建应从会计目标出发,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从60年代起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就一直存在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5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指出:“对决策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并进而提出:“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要求,那就是越于决策有用”。“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的特性,会计信息要能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的结果做出预测,使其能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经济决策相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的特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信息应同时具备可验证性、真实性、中立性的特征。
虽然“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重要质量特征,但在不同的会计目标下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差异。“决策有用观”强调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形成对企业未来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财务报告不仅需要披露当前利润,还需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以及前瞻性信息,强调“充分披露”,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强调事后信息,在订立或执行契约时一般利用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而不是其预测价值,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福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卢永华。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J].会计之友,2003,(4)。
[3]张炎兴。论不同财务报告目标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J].企业经济,2002,(1)。
[4]李江雷,任丽丽。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重新构建[J].会计之友,2003,(10)。
篇10
【关键词】基础管理;会计信息;信息质量
财政部于2011年末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一号)》。该公告是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在2010年对114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后,对发现问题进行的汇总批露。笔者对该公告所披露问题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接受检查的企业2009年度合计资产不实金额约131.9亿元,负债不实约80.5亿元,收入不实约50.2亿元,成本费用不实约40.3亿元,利润不实约27.8亿元,权益不实约24.2亿元,少交税款约8.8亿元。由此可见,会计实务界需要不断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要求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货币计量,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报告,为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下,会计信息成为公众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构建的会计概念体系就是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将相关性、可靠性等会计质量特性连成一体[1]。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2]。”
正是由于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通用语言”,为了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我国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又是最重要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对可靠性的具体要求就是发生的交易或业务活动必须是真实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符合准则要求,得到全面、准确的反映,财务会计报告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基础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常见情形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公司文化及内部管理状况、外部环境等,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在具体实务工作中,如果基础管理不够精细、到位,会影响到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基础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常见情形有:
1、由于业务未履行规定的程序,导致财务会计人员无法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内容。如有的企业或集团公司规定:子公司的对外投资事项,必须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或总部审批。如果未按规定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或总部批复,财务部门即使按经济活动的实质反映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在以后的审计中也难以通过,须根据审计意见调整到往来科目,导致财务报告中长期股权投资与往来项目反映不够完整、准确。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如此,如果工程项目投资超出批复预算,相应的工程项目决算不能顺利办理。即使会计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原则进行初步确认,其金额也是不准确的。
2、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脱钩,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及时反映资产变动状况。如:在进行基建技改时,拆除部分建筑物。业务部门或出于工程进度的考虑,或不了解相关财税法规,往往在拆除前没有通知财务部门,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资产变动信息,无法联系税务局或税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损失鉴证。根据所得税法规定,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必须经过税务鉴证后方可申请所得税前列支。已经拆除的资产仍在账面反映不仅导致账实不符,而且带来纳税损失。
3、小型工程维修项目“搭车”购置资产,导致资产项目帐实不符。实际工作中,小型维修项目经常会更换或增加部分可以单独购置、单独计量的资产。在结算费用时,这部分资产价值往往没有单独体现,而是一并包括在“维修”费用中进行结算,施工单位开具的结算票据也只是笼统的“维修费用”总额。这样,财务部门不能掌握项目维修的全部内容,付款时直接在“维修费”中核算,“搭车资产”没有单独核算,形成帐外资产。如:装修传达室时“搭车”添置一台计算机或空调。这种情况,往往要到年底或全面进行资产清查时才能发现。
4、费用结算滞后,导致损益项目反映不真实、不完整。目前,我国税收实行“以票控税”,有的经济活动已经完成,相关费用项目已经发生,但由于业务部门没有及时取得发票或其他有效票据,往往不提交财务部门进行核算。有的财务人员在费用核算上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发票是费用核算及报销的必备原始凭证,没有发票就不予确认有关费用,或者根据发票开具日期来确认入账时间。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很好的遵循“权责发生制”,损益项目核算不全面、不完整。
三、加强基础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为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基础管理:
1、建立健全公司制度流程并提高执行力,规范经济业务的操作流程。首先是要对公司现有的制度流程进行分析梳理,要根据外部经济环境及公司经济业务的变化,及时查漏补缺、适时调整,保证业务操作合法合规。此外,还需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工作中按流程办事,使得制度落到实处,有助于经济业务的规范处理,进而有助于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正确反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只是财务部门或某一个财会人员的责任,而是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实际工作中,业务部门最先掌握经济活动进展情况,最熟悉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而财务部门了解的业务活动信息相对滞后。如果部门之间不互相协作、配合,必然导致会计人员无法及时准确掌握业务发生情况,从而影响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财务部门一是要将财税法规及时向业务部门宣贯,保证业务部门能及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对于经济活动不甚明了的业务,会计人员不能只看表面想当然的进行会计处理,而应主动与业务部门的经办人员联系沟通,了解其业务的实质。此外,业务部门也应督促其员工如实的向会计人员通报业务的实际情况,从而使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时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内容。
3、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定期审计与核对。会计人员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
理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难免会发生一些差错。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定期核对与审计相关会计信息。负责审计与核对的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责任心,认真仔细核对相关信息,要做到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可疑之处,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4、加强专业学习,强化风险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持续提高。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继续教育及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风险意识及风险识别能力,使得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具备会计、税法、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主动识别并控制相关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使得会计人员在平时业务处理中,能够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3]。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P110-111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2
-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研究报告
- 下一篇:金融学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