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篇1

关键词:新时期行政管理;内控制度;研究思考

内控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础性理论,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是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逐步发展与逐步完善起来的,并兼具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一种突出强调预防为主的“戒律式”制度,其目的性非常明确,旨在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与运作的具体行为,防范杜绝错误与舞弊现象的发生,确保管理效果及效率的综合提高。归根结底在于内部会计工作的具体控制,确保准确、高标准的会计信息综合质量,全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全面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与规章制度的严谨性,并贯彻执行而系统制定、实施的系统化控制措施、方法与程序。

一、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乏力的问题纠结

(一)内控意识与财务制度相对薄弱的纠结

纵观国内行政事业单位,有的内控意识相对淡薄,甚至内控观念缺乏,眼高手低。其表现为重视事业发展,而对内部管理轻描淡写,甚至对内控常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认为内控工作是财务部门办的事情,管理上有财政、会计核算部门分工把关,作为负责人也管不清、理不明,所谓内控制度不过是挂起来应付上级或相关部门检查的,孬与好无伤大雅,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大有人在。因此,有的也是制度上墙的面子工程,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而言。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离不开制度控制的坚实基础,但涉及基础性保证工作的财会管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还仅限于纸上谈兵,做做报表、装装样子乐此不疲,导致财务制度建设相对薄弱,有的单位至今未制定单独的内部财务制度,其管理随意性较为突出。有的问题严重性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再麻木不仁则无可救药。

(二)资产管理与控制制度相形脆弱的纠结

财务部门往往只顾埋头“报表”,不会抬头 “算账”,忙绿于 “核算”与“付款”日常应付,对业务的来龙去脉疏于过问,甚至心存芥蒂不想过问。对单位事项的重大决策、具体过程与最终结果不作了解,也懒于了解。尽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固定资产的购置相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对使用中资产的内控管理仍然存在制度的约束。行政事业单位中债权与债务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不同于企业能够频繁发生,倘若不经常核对难免问题浮出水面。因此业务发生时,只是会计人员登记在账簿上,合上账簿便视为一成不变的铁定财产,但以后是否发生减值、坏账等问题了解的很少。久而久之,形成了“管物不管账、管账不管物”的陈规定律,资产损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预算控制与监督考核刚性同失的纠结

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性关键环节,担当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最重要的控制职能,要求部门预算必须有规范严格的运行程序与操作系统与之配套。纵观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大多实行了一定的部门预算应用制度,但所涵盖预算范围较为有限。相形之下,应追加调整预算之外的项目空间较大,弹性较强。而越多项目的追加,客观造成预算愈演愈烈的随意性,本应对等的约束力与权威性就相形见绌。就目前而言,内审机构基本与会计部门在编制上平行,大多依附于行政执行机构,应有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无从谈起。而针对审计内容,能够做出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评价鲜有涉及,难以形成应有的工作手段与工作成效,因而导致无法履行资金监督与控制管理职能,导致预算控制形同虚设。而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重考核,轻内控”现象较重,内控制度建设与目标考核脱钩的客观性,也最终导致了问题发生的必然性,很值得我们做出深刻的思考。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要素的结构界定

内控机制的主体结构是内部控制,有了合理的Y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项目与环境、财会系统和内控流程。

(一)项目与环境的控制针对性

控制项目泛指内控制度的组成基本单位,包括内控系列环节。控制环境泛指影响建立与实施某项属性政策的各种环境因素。具体环境涵盖两方面的针对性:其一,不能将控制环境做无限扩大,必须有针对性地控制与单位的可控范围以内,泛指内控制度则难以操作。其二,单位控制环境受行政影响较大,必须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之下展开工作。

(二)财会系统的操作严谨性

财会系统泛指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系统的业务操作程序与模式。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操作的关键组成环节,是内部控制重要的基础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依据会计信息展开会计工作,具体履行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活动的规范指导、系统调节与监督约束,并为促进各项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以提高单位工作的行政事业效率与社会综合效率。尽管财会系统具有严谨突出的内控职能,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其主要欠缺在于事前控制能力较弱,受工作性质所限,难以实现工作提前介入,因此,不能将财会制度简单替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

(三)内控流程的运行规范性

内流程泛指行政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控制政策方针与管理程序,以运行规范性确保控管的目的。历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其内控流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制约的政策性与严密性置于首位,通常很少把成本效率考虑在内。

三、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考

――转变观念,增强领导层“率先垂范”的主体意识。遵照会计法与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作为内控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单位负责人,应是转变观念,强化内控工作“率先垂范”的真正领导者,必须对单位财会报告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有担当,对内控制度的实效性与合理性负责任。为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财政部门可组织各单位负责人系统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基层财务部门也要通力协作,打好“边鼓”,吹好“耳旁风”,针对实际工作为领导做好宣传,使单位负责人能够真正确立起内控建设与财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创造出良好的控管环境。

――⒍思路,形成部门间“齐抓共管”的整体机制。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健全完善,切实加强重要岗位与薄弱环节的治理与控制,责任细化,形成制度到人、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整体机制。首先,必须明确规避岗位与职务不相容的问题,内控人员不得兼任他职;必须明确机构与岗位的对应职责权限,形成岗位与职务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制衡机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流程控制,具体方法应进一步明确其合理性与实效性,对各项财务性收支,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统一思想,完善资产类“面面俱到”的综合控制。对资产管理问题必须建立严格授权审批制,各项经济类业务要在授权审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权利、责任与义务明确细化到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未经授权,对资产严格限制直接接触,对各类物资财产严格履行定期盘点制度,盘点结果要及时与会计记录核对,如有不一致必须及时查找原因、落实责任。对债务与债权要及时清理、核对,必须在规定程序下,经严格审批后方可做出坏账损失处置核销。

――广开渠道,落实预算制“事发未然”的超前介入。要有针对性地拓展部门预算的介入范围,要力将单位全部财务类收支事项囊括其中,并实时对预算做出严格调整,如有可能必须追加程序。预算编制当中要努力实现精预算与零预算,精细核定收支具体额度,精确落实支出的明细用途与方向,对项目资金必须细化到项目各个具体环节。

――环环相扣,规避审计制“亡羊补牢”的监督困惑。要将内部审计“一审、二带、三推促”的作用予以充分发挥。要全面把控内控的薄弱点与易损失环节,及时通过经常、连续的监督跟踪审计,实时掌握审计中的问题动向,切实做到查一处、处置落实一处,不做“亡羊补牢”,但求“补牢圈羊”。

――夯实基础,完善内控制“有备无患”的制度规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己部门的实际状况,依据国家已颁布的内控制条款,请财政部门当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切合实际的单位内控制度,全面性的覆盖确保“有备无患”。

――警钟长鸣,确立预警制“未雨绸缪”的思想境界。实际工作当中,要通过纵向与横向数据对比,及时捕捉问题苗头,未雨绸缪,及时对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将可能的财务风险化解于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05(2):76-81.

篇2

摘要:2013 年起,我国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新会计制度,财务核算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但由于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事业单位中财务核算还存在较多问题,文章从会计制度基本要求出发,分析目前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管理模式创新等角度,结合财务核算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管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企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事业单位也面临着众多经济问题。财务核算管理模式的建设,一直受到众多部门的重视。无论企业单位的自负盈亏,还是事业单位的公共设施构建,财务核算都是单位内部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从管理模式、领导机制,到人才配置、工作执行,都应引起工作者的注意,通过端正财务核算管理工作的态度,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逐条分析,认真修正,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促使财务核算工作更有效地完成。

一、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财务核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项目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资金项目急剧增加,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膨胀,内部调整变得尤为重要。但传统的财务核算管理,逐渐满足不了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对财务核算的要求,尤其是在整体调控、管理机制、人员配置和核算编制等四个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

1.缺乏整体的统筹调控作用

现在的财务核算管理,更多只注重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核算,缺乏统筹调控的功能。下面就以医院为例,介绍财务核算管理在单位整体调控方面的问题。医院财务多以部门(科室)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只进行盈亏情况的统计和计算,对项目支出、收支比例、成本核算等情况记录和规划都不是很清晰。各部门(科室)之间各行其政,不能有效利用现有资金合理规划公共设备的购入和使用,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不同部门(科室)财务核算标准不同,造成医院内部管理的不和谐,不利于医院的整体规划;单位财务只是以部门(科室)为单位,进行单纯地核对和计算,无法直观地反映医院自身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服务成本。

2. 财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财务内部管理包括对内的资金、成本核算,对外投资的预估评价、监督掌控,以及对单位财务的整体规划。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行,传统的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快的经济社会。以高校为例,现在的高校财务,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所改观,但从客观上讲,内部管理制度仍旧不够完善,没能发挥出相应作用,资产安全存在问题隐患。例如近年来的一些高校经济事件,涉及对外投资、物资采购、新生招收、基建项目等各个方面,这都能够说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内容不完善。高校财务对投资、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财务核算调控范围过于狭隘,对内部财务管理严格,对投资资金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控制不够严格,甚至有可能造成非法集资现象的出现;内部财政管理机制没有实效性,在高校管理中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3.财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核算工作不是单纯地记录和计算,其对单位的整体资金配置、资源管理都起到重要作用,财务核算人员需经过严格地培训,才能胜任该项工作,发挥财务核算管理的真正作用。一些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认识不清,习惯性地当做“闲职”安排工作人员,财务核算工作人员多以记账员和出纳员的身份定位自己。另外,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职业判断和沟通调节能力,无法利用新科技进行管理、分析,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帮助。

4.核算编制的不科学

财务核算过程中报表的编制,对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核算收支比例,了解单位财务情况,报表都是直观的数据呈现,最方便的第一手资料,对管理者整体掌控单位财务情况非常重要。但是现在众多单位采用的报表形式单一,难以表现出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特点,不利于单位整体的财务规划。

二、财务核算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财务核算管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上级拨款和公益援助,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领导者对资金财务的掌控意识不高、掌控能力不足,工作重点放在了“争取”和“收取”环节上;企业单位对内部财务管理过于严格,对对外投资部分的规划和监督力度不足,财务预警体系不够完备,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另外,财务管理人才的不足,对专业人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在企事业单位中都很普遍。

三、构建新财务制度下有效核算管理模式方法探讨

1.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构建,要从领导体系、内容制定、机制审核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管理模式,首先要根据单位性质,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在高校中要针对各项财务支出设置相应的核算方法和监督模式等。然后根据财政现状,进行专门的领导体系构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调控,例如在医院等部门(科室)较多的单位,先设置每个部门专门的核算体系,再定时地进行各部门的汇总分析,完成整体的财务管理规划。最后定期进行机制评价,并及时根据财务问题进行管理模式的修正和调整。

2.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条件。企事业单位都应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下足功夫,尤其是事业单位,其财务压力相对较小,对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企业相对要弱。在招聘之初,企事业单位会对工作人员根据专业能力进行筛选,但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却很少安排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核算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对现代技术的掌握能力也要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单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再造,定期安排专业人员的培训对提高单位财务核算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财务核算工作的根本职能就是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进行系统、完整、连续地评价和管理。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簿登记、审核凭证、成本核算、财务清查、编制报表等。要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首先要针对单位的性质,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财务核算方法,加强核算工作的整体调控功能,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进行合理的人员、部门编制,每个项目都应细化、量化,从单位整体布局开始,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真正起到调控和梳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顾芳,彭伟.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3期.

[2]吴彦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篇3

就目前来看,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大,为了应对社会的发展步伐,提出了新会计制度下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为了实施新型的会计制度,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基于以上基础需要建立起新型的财务管理思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进行升级,由此建立起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提升财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出现很大差距,新财务制度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身上的任务有了更新,因此会面对更多的新挑战,因此很多企业需要将之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更改,改革过去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由此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1、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1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理念

新会计制度下企业的财管工作重点放在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效用上,目的在于实现财管工作的最大价值,对于会计工作的分析更加细化,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的建立还针对性分析了企业员工的财务协调形式,保护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对于传统财管理念具有改革的作用。

1.2财务管理目标发生改变

新会计制度是我国财管部门制定的,其中涵盖了很多会计制度条令,注重实现财管目标和企业效益,在估计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其他相关部门的效益,对于改善企业的财管环境和经济链条中利益方的关系有积极作用,新会计制度还增加了关于受益计划的处理规范,企业的研发资金资本化处理。

1.3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

新会计制度在股价不稳定的时候资产减值过程计提、转回和可转换债券等实施了针对性规定,对于企业资产管理的稳定有益,同时新会计制度针对风险环境下的财管问题和方式等实施解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认识不管公允价值是否带来了经济收益,都是需要确定的,体现出我国新会计制度和国际接轨的局面,发展面向国际化。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2.1财务运行体系不健全

目前来看,虽然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已经建立了自己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但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缺少完整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的过程过于单一,财务部门的很多管理措施的实施随意性太强,以上都是造成财务工作不规范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财务部门需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且科学性十足的财务体系,注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2企事业单位财管部门的执行力差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发展中已经制定很多关于财务管理的规范制度,但是很多部门和机构缺少对财管制度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很多制度的设置缺少实际性意义,导致企事业单位对于制度的执行能力较弱。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还需要进行内部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导致财务管理的有关部门无法在企业机构和部门的发展中进行蔓延和传播,因此无法发挥很多财务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2.3财务管理部门缺少预算意识

就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缺少专门管理预算的部门,部分单位只是单纯地在表面上设置了很多预算管理的机构,出现对预算部门十分不关注的情况,由此造成单位内部资金和单位的实际发展相互结合的状况,提升单位的实际发展实力,由此造成对预算部门不够重视的情况,造成企业内部资金浪费的状况,资金有效率很低,导致其实际价值无法体现。企事业单位需要设置专门的预算部门,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同时需要建立起预算监督的体系,由此为单位的财务管理发展和改革提供基础支撑。

2.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财管部门人员的素质对其工作质量的影响很大,同时会间接影响到企业财管部门的实际发生情况,就目前阶段来看,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财管人员整体布局不合理,部门员工对于财务管理知识的认识很少,专业性不足,职业道德不强等因素都是阻碍财管工作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为了创新内部的财管制度,需要招聘或者培训高质素的财管人员。

3、新财务模式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措施

分析完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管的实际情况之后,发现很多企业内部财管工作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来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本章内容主要分析了新会计制度下财管工作顺利发展的主要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建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记账和工资结算,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财务工作来支撑,提升企业的实际发展能力。就新型会计制度的建立来看,很多企事业单位需要转变原先单纯的财管内容和理念,不能简单的将财管工作看成是资金的管理,需要融入到财务管理经营的理念之中,对不同单位和部门的财务工作实施统一性的管理,由此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负责范围,不断努力建立起新型的财管理念,从基层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行努力,针对财管人员的工作理念进行培养,由此实现对整个企事业单位的模式创新。

3.2企事业单位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就新型的财管制度实施来看,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对新型的财管理念开展有效的活动来展开学习范围的扩散,在财管人员实施详细的说明之后,需要确定并统一新型的财管理念,其次在进行新型财管理念的制定和优化,当其达到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之后,可以将财管制度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合。财管部门需要确保财务数据的公开和透明,财务信息汇报的时候需要选择有利的消息,以便于企业的领导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由此促进企业科学决策的制定。当企业内部财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形成一体的时候,需要对财管制度进行适当的完善,确保财管人员的工作实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提升企业财管的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企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确保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的数据。

3.3加强财务管理执行能力

当企业对内部财管制度实施完善和改进之后,需要确保财管工作按照具体的条条框框来落实,由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强化对财管部门执行力的提升,当前阶段我们可以按照新型的财管模式来推动财管进程的发展,对内部的财管部门实施有效的执行力度,由此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井井有条,实现对整个资金的整体掌握,确保资金记录的准确性,同时需要将新型财管理念在企业内部不同等级人员身上落实,传播新型的财管理念,将其付诸于具体的实践,由此促进财管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3.4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分析新型财管理念的具体内容可知,其在最后落实的时候需要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进行落实,由此可见企业的财管人员在面对新型财管理念的时候,会面对更多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士在评估员工实际财务素质的时候需要明确人才水平在财管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对专业性强的财管人才的引进,需要监督企业财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对其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进行督促和监督,规范其实际操作;除此之外还需建立关于财管知识培训的讲座,针对企业内部新的会计人员和老的会计人员实施专业知识的再教育,为员工制造不断努力的条件和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财务专项素质,提升员工对财管工作的深入认知和业务水平。

作者:吕新丽 单位: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苑小花,杜唱.试论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

篇4

关键词:“小金库”的成因 危害 根治对策

“小金库”是指 “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单位为逃避上级或财税等部门监管而以账外账形式形成的各种收入。”“小金库”的存在,轻者助长了腐败,重者会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腐化了社会风气。根治“小金库”的根本对策在于想方设法的形成企事业单位不想设、不必设、不能设、不敢设“小金库”的氛围。

一、“小金库”形成的主要成因

“小金库”形成的主观原因:

(一)单位领导法律观念薄弱、私利作祟

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私设“小金库”的情况,主要是领导法律观念薄弱,一般“小金库”的存在都是在领导授意或默认的情况下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以“不能见光的支出”谋取团体或个人私利,典型做法有二:一是为了搞小团体福利,擅自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标准,违规发放奖金及各类补贴;二是单位打着好办事的旗号,为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解决由于非正当理由无法在财务上正常处理的资金支出,如单位领导请客送礼、拉关系、争夺项目等,其目的还是为了给小集体或个人谋取利益提供方便。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监督制约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许多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财务制度,但是制度上存在着薄弱环节,部分单位领导缺乏从严管理财务的观念,导致财务管理混乱;部分单位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不高,不但不能严格将公司资金把好关,而且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不敢表明态度,提出反对意见,有时候甚至同流合污,做假账,销毁原始记录。二是监督制约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这是事业单位诱发“小金库”产生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其涉及到单位财政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干部选拔制度的透明与规范,财务制度及其他制度的改革和实施。

(三)查处不力不够

在查处“小金库”的实际过程中,监督和管理人员一般对“小金库”抱有认同心理,认为其存在是事业单位的共性问题,是为了给职工带来更多的福利、便于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等不得已的做法,所以发现“小金库”违规情况,过多时候都是网开一面。加之“小金库”的设置往往不是单个领导的事情,而是整个领导班子的集体意见,如果要追究责任进行处罚,查办人员较为为难,觉得不好下手,也不知道拿谁来开刀,很少追究单位责任人的经济和责任,往往都是口头警告,要求下不为例或者是只对单位资金进行没收或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敷衍了事。这就让一些单位和人员放松了警惕,养成侥幸心理,使得他们胆子越来越大。

“小金库”形成也有客观原因。市场经济活动当中,确实存在一些“合理不合法”性质的支出,如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青苗赔偿支出,请民工挖探槽、平机台灯支出,不可能也无法向当地农民取得正规发票。为方便应付这类零星开支,有的相关单位不排除会打起设“小金库”的主意。

二、“小金库”的危害

“小金库”虽小,其危害性难小。一是“小金库”通常以账外账形式存在,有的是两本账、多本账甚至假账,这无疑导致了财务收支等重要会计信息失真,并且其资金得不到有关部门的监管,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扰乱正常的财政经济秩序;二是私设“小金库”导致大量资金被挪用、转移、侵吞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三是“小金库”多用于单位“见不得光”的开支,有的“小金库”甚至演变为领导的小钱柜,专用于领导超标准请客,违规送礼开支,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在单位职工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三、根治“小金库”对策的探究

如前所述,“小金库”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情况复杂,治理工作难度大,我们不但要治标更要治本,而且重在治本。要建立防范和治理事业单位“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使其“不想设、不必设、不能设、不敢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领导思想观念,增强领导法律意识

组织单位领导进行相关财税、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增强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对“小金库”危害性的认识,让领导们转变观念,不想设立“小金库”。

(二)深化单位管理制度改革

俗话说“小金库”就是领导的小钱柜,这表明“小金库”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单位领导在管理资金方面的态度。领导不仅要提高自身法律观念,还应提高对“小金库”危害性的重视度,减少那些以“小金库”为由的各项开支与活动,让单位一切资金活动在阳光之下按正常程序进行,合理合法入账,合法合规开支,使之不必设“小金库”。

(三)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强化财务管理

篇5

【关键词】财政资金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作为以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为主要责任的单位,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运用科学有效的财政管理方法,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保障事业单位高质高效地完成其社会职责。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是其日常工作的根本储备,如果能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则能加大企业内部的资源利用率,保障其稳步发展。本文将提出其核算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及时对流动性的资金的管理,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则主要是对单位的公共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目前,由于我国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细化,未能实行责权分明的资产管理方法,导致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这一块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事业单位对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过程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谨慎操作的过程,尽管事业单位管理者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有共识,但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仍会遇到由于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意识不足而带来的隐患。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高层缺少资金时间观念和现金流量观,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造成资金无法稳定、持续、科学地流通和运用。此外,不少事业单位缺乏职权分明的资产管理体系,现行的资金管理系统存在不少的漏洞。

2.预算管理方面。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指其通过对自身运行状况和目标定位所需要的资金做出科学的预测,对事业单位未来一段时期的财务状况的预测,进而制定出详细的事业单位运行方案,根据运行方案和服务目标的内容进行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的一种工作活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成败。但是我国不少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事业单位对预算进行管理。

3.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指一个单位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的一系列方法措施的总称。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其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未将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单位内部对财务状况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

二、对策

(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按要求反映真实的单位财务状况。作为单位财务工作根本性依据,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顺利完成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的有效保障。因此,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预算执行,预算编制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不得随意编制赤字预算。必须严格按要求反映真实的单位财务状况。(2)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依法组织收入、节约支出,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节约支出是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且严格执行的方针。节约支出是要在保障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同时,缓解资金供需矛盾,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财务工作就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经济的核算,妥善安排资金使用状况,尽量以较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绩效考评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益。(3)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资产主要用于完成事业单位的各项目标,是事业单位得以高效运行的物质基础。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国家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及安全而完善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通过对资金的严格管理与合理使用,防止资产流失。充分运用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及时发现事业单位的资金财务问题,严肃对到财务违纪行为,切实落实财务风险管理。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改善财务的管理责任制度,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完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包含有完善的各项制度,主要囊括以下几点:

1.凭证审核制度。事业单位内所有的凭证都要在经过审核完全正确之后才能够惊醒款项的收支处理和进行账务的处理工作。审核的内容和主要是凭证是否虚假、是否合法。还一个就是要审查所有相关证件的审批程序是否完全。

2.完善岗位的责任制。在科学的设立工作职位的基础之上,要对各个员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惩奖制度,加强工作责任感和压力性,也能够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己的岗位自己处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把员工的工作模式从之前的被动监督转变成成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内部工作。

3.全范围的推行部门预算。把每一项工作都提前做好预算并且上交审核,中心管理部门会根据所做预算表下发预算资金。尤其是一些比如次级机构的公务用车、印刷品和办公用品以及一些大额的基建项目的划拨使用,都要全部收进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来进行管理和核算。

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建立职权分明的管理制度,以确保财务管理的安全有效。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对新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对旧的财务管理和内容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良,确保今后的没想工作都能够顺利地开展运作。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要做到科学合理,就需要让编制的预算与事业单位的自身的情况、发展状况相统一。编制的预算必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此外,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改动,因此预算编制要根据现实状况具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内的改动。编制预算时应当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各方面因素和社会的需求因素,以保证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更为顺畅,编织好的预算要严格执行,惟其如此,事业单位的预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应当对会计人员的选择、任用、调度、奖惩形成完善的机制。会计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该要接受职位的培训,工作之后要继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能力还要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事业单位要做好财务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批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在积极展开针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和思想教育,全方位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

如今国家和社会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了相应的一些小小的改变。为了能够更好地来适应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新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制度必须进一步改善。通过转变过去的财务管理现状,增强财务和财政方面的资金管理,对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规范化的操作管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行政效率和运行效率,确保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服务作用及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云菊. 学习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体会[J]. 经济师. 2013(01):235-236.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06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2

0 引 言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下的企事业单位中,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不得到重视。在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财务风险可以有效地防范和解决单位内部的财务问题,降低其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

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简述

1.1 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体现了一定的概率和可能性,是指受到来自企业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在经济活动中收获的实际利润与预期利润发生偏离,实际支出与预期支出出现偏离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下的企事业单位中,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不受重视。纵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其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有缺失与漏洞。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国有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单位内部的财务问题。

1.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2.1 筹资领域的财务风险

财政拨款、上级单位拨款、合理的经营所得和收入是构成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筹资方式。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相对稳定,但具有很强的依靠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进行有效的筹资。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到O睢⒊て诘仁乱迪钅可喜焕于资金的回笼和周转,且这些固定下来的资金成本较高,不利于变现。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其机会成本很高,潜在损失很大。

1.2.2 投资领域的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着对外投资的行为,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也是其进行筹资的重要途径。但客观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并未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分析,其消耗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时这种盲目的投资项目缺少确定的回收资金和回收期。更重要的是,盲目对外投资加剧了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

1.2.3 支出领域的财务风险

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项重要财务组成,管理费用、职工福利、折旧费计提等占据了重要部分。总的来说,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支出领域的问题与缺陷最大程度地加剧了其内部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①行政事业单位缺少详尽的预算制度,资金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安排;②支出记录不完善,会计账本上的数据并未体现出真实性;③各部门实行各自的经费预算制度,造成了资金相互挤占的问题。

1.2.4 管理领域的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高低,这主要是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内部的控制与管控。其主要体现在:①行政事业性单位内部制度不健全,相关的行为并未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牵引机制不安全,并未做到权利的制衡和监督;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难以胜任工作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对单位内部的财务资料进行统计与处理。

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费预算方式不合理

纵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费编制管理体系,其明显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各部门的经费预算并未建立在未来年度的实际需求上,忽略了客观需要,制定的依据主要是参照上一年度的经费制定情况。某一个部门、某一项安排都可能导致经费超标,挤占其他部门的经费使用,造成严重的后果。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预算方面普遍使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的制定环节却使用的是基数法。这种行为导致了经费使用的效率低,各部门的预算与使用制度不健全,不完整。

2.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是伴随着财务活动产生的,只要资金发生运转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与隐患。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认为只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制订出详尽的经费预算与使用方案,财务风险就不会产生,这种潜意识的认知是错误的。还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活动做到整体的把控与完善,不能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

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关系混乱

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关系应当是与政治权利分离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项目。但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与实际的政治管理相勾连,在利益与权力的驱使下普遍出现了权责不分离的问题。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小范围的群体中被挥霍,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

2.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不科学

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要具备科学性,要建立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但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仅体现了相关统治者的意愿,决策失误案例层出不穷。决策者不懂财务,忽略了实际的经济运行规律,盲目对外投资,由此造成的财务风险十分严重。

3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注重预算的编制与管理

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费安排主要是依靠各部门的预算来决定的,而实际中,各部门的经费预算并未建立在未来年度的实际需求上,忽略了客观需要,制定依据也是参照上一年度的情况。因此,各部门的财务预算在编制、上报、审查与批准、发放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控与后期复审。另外,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要明细其中的各项经费明细,按照不同的季节、月份、部门进行统计和审查。

3.2 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管理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因此,有效的财务风险监管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相互促进。

3.2.1 加强内部监督

强化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审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增加内部审计的开展力度,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将发现的漏洞明确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鼓励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检举,激发其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3.2.2 加强外部监督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惩处手段,杜绝财务风险行为的出现。简化相关的监督流程,对每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的监管、审查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大力提倡社会监督,通过全社会对相关行为进行监督,坚决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

3.3 增强财务风险的意识

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存在就会有财务风险的存在,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基层财务人员具有明确的财务风险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意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在掌握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制订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单位对外界经济变化的应对能力。

3.4 不断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的处理与防范,广大的行政事业单位要格外注意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还要开展专家讲座、行业内的交流学习等活动,另外,还要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让其意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加兵,张红,赵斌,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

篇7

一、目前事业单位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过程中方法落后操作不规范

会计从业的基本技能需求就是核算。事业单位对财政人员工作给出的标准是现金制,以确认入账和支出为参数进行统计,这种方式虽然精准,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忽略了现实资金流动,以报表为依据进行统计失去了真实性,核算结果并不能代表单位的真实财政情况。从账目表面来看,剩余的流动资金足够后续项目的进展,但可能现金已被支出,确认和反馈需要一段时间,而此期间正是造成误差的原因。核算工作通常是以年度为参照进展的,也有个别小单位以季度为结算日期,事业单位会涉及到很多跨年的大项目,对会计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由此可见,这种统计资金的财政制度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应借鉴私企的一些财务核算方法。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职的会计从业者虽然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但缺少业务技能培训,仍然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脱离了实际,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财务制度的不健全

事业单位并不涉及到营销问题,主要任务是负责项目的管理,通过招商为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这种特异性决定了财政部门在单位中并不占据首要位置,管理人员主抓的重点是对外的项目交涉,财政只是负责简单的统计工作,并不需要计算盈利与亏损。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是由政府统一拨发的,所得收入除小部分用于内部建设外也要全部上交,市场经济并不能作用在财务系统中,因此造成了制度不完善现象。缺少风险意识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情况,会计在核算统计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制度作为依据,也较为松散,所以,并不能详细的体现各部分的会计核算,缺少建设中的成本预算,所以出现造价往往高于预定金额的现象。单位为保障各项目正常进展,通常会向银行贷款进行负债运营,由于缺少健全的财务制度,不能将收益与负债做出合理的预算,很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资金不能正常运转,使企业走进困境。

(三)没有按规定计提折旧,无法如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

现有的财务制度都是针对已经发生了的资金交易制定的,对于已确定但没有实际交易的项目缺少记载,这样的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一段时间内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一些办公消耗用品需要定时更新采购,在财务记载中,只是将其买入时的情况记录在其中,并没有详细标记使用年限与预计购买的支出。需要更换设施时需要经过一个繁琐的财务批准流程,给正常运转带来了很多困扰。不动资产包括为满足群众需求而购入的工作设备以及大型电子仪器,经过统计会记录在单位的财政账目中,消耗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实际价值会有所降低,也就是单位的固定资金随之减少。缺少计提折旧使这种变化不能被显示出来,重新换置带来的费用往往就是造成账目产生误差的原因。

(四)会计核算计算机化的操作不规范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应用在会计工作中,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但在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从业者的思想观念落后,并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设备完成统计计算工作。同时在引进计算机核算设备的财政部门仍然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初始化中系统要求设立用户名和密码,保障使用者工作内容的安全,这一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被体现出来,作为保密用途的密码往往在单位内部处于公开状态。知晓密码的人都可以进入财务系统,严重影响核算工作的精准性,恶意篡改报表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是现阶段存在的首要不稳定因素。计算机中的财务系统经常遭受到病毒的侵害,由于缺少操作规范,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随意连接外设电子设备,使病毒进入计算机中影响正常运行。

二、针对重点问题的一些改进对策

(一)规范会计核算操作,提高核算信息准确度

为了降低单位会计核算与实际存在不符的现象,需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操作。定期开展在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提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可通过技能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罚计划来增强会计人员的危机意识。贯彻落实出台的政策方针,不定期对核算结果进行审查,加快在核算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学习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单位财政与现实资金流动情况接轨。另一方面,则需要规范会计核算标准的流程,尽量的完善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基础会计工作的重点,只有不断的完善单位内部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会计的工作职能,是会计信息更准确、更标准,才能更好的防止会计工作中出现各类问题及漏洞。

(二)努力做好会计的本职工作,并积极推动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当前,人们对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关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单位还根据收付实现制下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失真现象的出现,我们就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会计制度。首先,我们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还是以领导说了算的规则,要考虑到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样在进行会计制度制定工作时,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会计制度。其次,在会计操作、成本资产、负债和会计核算等问题上要有所变化,结合市场情况随时调整负债核算,使其符合时代要求。再次,要认识到评估机构也存有风险。在负债确认与计量中,如何使其真正反映负债单位的实际负债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信息的真实。然后再运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收入与费用。再次我们要认识到评估机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对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如何次啊能更完善、更科学的真实反映负债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最后阶段运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收入与费用,即使收入未收到分配基金也应计入当期收入,不属于当前成本,即使已经付款也不应包含在当前,这有助于有效的机构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估,帮助事业单位部门管理责任的进一步强化,加强帮助改善公共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运用新方法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国有资产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有着相似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盘活资产存量、维护所有者权益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进行调整,运用新方法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来说,购置固定资产时不用按照购置资金的来源列支,可以运用“贷款”、“事业支出折旧费”等,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购置。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对这次核算方式进行了具体规定,其实就是借鉴了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完善了事业单位的核算。

(四)会计信息录入的规范化

对会计核算来说,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登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应规范会计信息登录,只有会计信息登录做好了,才能确保整个会计核算的安全性。首先明确会计登录账户设置。结合单位实际对账户进行规范化设置,确保登录安全;其次复核会计信息录入,确保信息安全、正确。一般来说,事业单位比较普通的会计信息登录可以从简,但也要由专业会计人员进行录入。对业务量较大且比较敏感的事业单位来说,应加大规范会计信息录入,复核会计信息,确保信息安全,避免出现差错,带来严重后果。

篇8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其属事业单位性质,资金都由国家调配,不涉及企业经营情况,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有效的调节科研资金,使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能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单位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实力。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对科研单位的预算及其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地控制与监督。从而实现对科研单位的财务预测。所以,高质量的财务内部控制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合规的重要保证。此外,在实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与完善其内控机制对于完善其管理制度、提高其财务水平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规范其财务制度,减少科研经费的不必要支出。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加强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研科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和现状

1.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还不完善

源于我国研科事业单位的性质,长期以来其科研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自己完全不用考虑资金紧缺的问题,科研资金用完再要,导致很多项目的成本费用支出不合理等现象,给国家的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许多科研单位甚至表面上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缺乏对相关制度的理解和重要性的掌握,再加上管理者控制意识淡薄、缺乏执行力度、考评机制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出财务内控的职能和效果。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例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此规定就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些财务收支有详细的规定,规定中指出了项目预算中的管理费的比例作了严格的限制外,其它的费用各科目没有固定的比例限定。虽然符合科研业务的特点,但也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了可操作性。

2.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管理缺乏风险防范体系

科研事业单位虽为国家拨款,也不用考虑投资、融资等行为,但是就整个科研单位系统来讲,还是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执行过程仍然离不开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下的内部控制管理显然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某些项目攻关失败,而资金却已经支出,给国家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使国家财政资金风险增大,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则直接影响其财务工作的效果。

3.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内控意识不强

在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中长期存在这样的意识:由于受财政扶持已久,在财务制度方面尤其是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应有的意识。对于项目的财务预算和考核都是例行公事,没有认真进行过财务的内控制度,严重一些的单位还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不完整现象,影响了上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审计效果,使其不能掌控本单位的财务支出具体情况。这种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人员轻视、全体人员忽视的局面,使得单位内部财务混乱,会计报表失真严重,资金流失严重。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预算管理条件,相信上述情况会慢慢得到改善。

4.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缺乏科学信息化支持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企业,而在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却缺乏这种科技信息化的支持平台。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长期不受重视,使得财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也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一些管理层不重视,财务人员则不进言,使得几方面都无意识改善这种局面,使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迟迟不能落实,造成其财务内控管理的混乱局面。

5.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体系有待加强

现阶段,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就是考核机制不健全。某些单位在制定出内控计划后,由于缺乏考核机制与考核层,使得其内控的执行像是在走形式主义。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内容主要就是科研课题和项目的资金。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与改革,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将是国家财政的零余额经费,国家已开始对此类资金进行严格的限制和使用。所以,科研单位应将有限的经费都用在科研项目上,避免浪费和挪用,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科研课题的支出并不符合要求。

三、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培训,使其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

内控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它涉及部门、人员、财务管理多方面内容,科研事业单位的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培训,强化领导层的责任制度。尽快领导单位员工建立起科学的内部控制意识。

2.健全相关法规,保障监督体系有效开展

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特别是财务监督的职能是保障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面。其各项目的成本费用的原始凭证是载明其经济业务情况的书面合法证明,是明确各方责任的原始依据,因此,想改善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就首先要健全其内部稽核制度。从财务监督上把关: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制,执行人员应恪尽执守,凡进入财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要由稽核人员审核其真实性并加以标记。其次,要在出现问题后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并查出其为合不符合规定的依据,借以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3.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

根据相关财务制度要求,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根据不同任务和岗位特点划分,对每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权限的同时明确其相应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可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而且要做到责任与绩效挂钩、坚决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机构、岗位及其职责的合理配置。坚决杜绝人员交叉任职。

4.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可行的内控制度

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很多,但每个项目落实和研发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必须做到制度具体可行,方案合理科学。要合理估计成本与产出效益之对比,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那些意义大作用大、影响范围大的关键控制点予以把握,对那些只在小范围内起作用、影响范围小的一般控制点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不需要大费周折,花大成本,更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控制。

5.实施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在企业中有全面预算管理,同样,事业单位为达到良好的财务目标也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其包括预算计划、预算执行、事后监控及考评等环节。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采用价值与行为的双重管理。近年来,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对预算的制定和管理效果都不十分理想,但科研事业单位已经出台了很详细的预算条例,各科研单位内部预算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今后,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要求也会逐步加强。单位的总体目标需要靠企业计划来完成,而各种管理计划中财务预算占很重要的部分,科研单位必须将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合理的财务预算中才能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

6.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内部制定起重要作用的方面在于其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如果发挥效果,其内控制度必然健康有序,强化会计监督和有效的内部审计是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途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可以对内部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加强信息化手段加以控制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在各行业都得到了应用,全社会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覆盖,但是计算机使用的管理方面制度却被人们所忽视了,特别是在财务方面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分工设定权限,在工作中常有不加以密码和防止非法操作的越权动作,这样的现象应在科研单位加以杜绝。

篇9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基本要求;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6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会计基础工作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会计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

要保证会计核算业务的准确真实,必须以真实有效的经济业务项为工作基点,以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标杆进行核算工作。

1.2 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加大了很多细节化工作的要求。准确备档的会计资料就是其中的一个加强重点。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合格的会计资料是不只是单纯对核算过程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必须详细的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情况。

1.2.1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前者是在经济业务最初发生之时即行填制的原始书面证明,如销货发票、款项收据等。后者是以原始凭证为依据,作为记入账簿内各个分类帐户的书面证明,如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所以必须按照一定的编制、要求进行。并要切实保障其真实性。

1.2.2 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账页,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簿籍。单位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由会计凭证作了最初的反映。其中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进行了记录和证实,记账凭证则对经济业务的信息作了初步的会计确认和初步的分类记录。完整的会计资料也是以会计账簿为主要载体的。

1.2.3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

1.3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要求。建立企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减轻财务人员劳动负担,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并且利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系统有着处理迅速、存储量大、查阅方便,可以随时迅速地查到所需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针对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职能的定位问题,着重论述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从而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高效发展。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2.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2.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又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3.1各级领导部门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采取切实措施,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财政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检查组进行抽查或普遍检查或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3.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财政管理工作。企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税收制度有联系,也有区别。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可以为税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依法纳税,可以创建公平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并提升企业价值。可以说,企业财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国家税收制度是不能互相替代的、相辅相成的不同制度体系。

3.3严格做好凭证的审核和管理,规范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3.3.1严格做好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工作

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数据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取自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不仅是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第一关口。因此,企业会计核算首先应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着手,规范自制原始凭证格式,严格审核外来原始凭证,切实做到只有具备金额准确、要素齐全、手续完备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付款、入账的依据。

3.3.2强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管理

各个单位会计机构都应设置会计复核岗位,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国家统一规章制度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办理等等,如果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审查力度不够,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需要。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离开这一基本环节,会计工作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为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服务。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面对市场经济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会计行业的发展与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之间还有不少差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医疗单位会计制度,必要性,完善措施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必然会不断的上升,医疗机构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那么怎样对医疗机构会计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增强医疗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近年来逐渐成为了很多研究者关注的课题。我国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12月28日颁布并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中,对我国医疗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随着该制度的出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医疗单位财务工作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医疗单位会计制度。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实施时间不长,还处在初期的实施阶段,依然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它的一些利弊也需要去实践验证,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医疗单位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推动医疗单位会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医疗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1.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帮助医疗单位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一般而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迫切的希望会计信息能够具备更高的可理解性,这就对医疗单位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很大一部分的医院内部,医疗单位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管理人员觉得会计工作就是简单的进行管账,而不了解会计的管理职能,同时也不能从会计信息中准确掌握医疗活动的开展状况。所以必须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让会计信息能够给医疗单位带来实际的效益,这样才能够让医院管理者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才能够让他们重视会计工作。在新的医疗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很多规定都符合我国医疗单位的会计工作情况,可以让医疗单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得到切实的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在一些方面与医疗单位会计工作并无直接联系,比如现金流量表,因为企业自身具有很多复杂的业务,而现金流量表能够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理解资金消耗的过程,同时从中预测企业产生先进的能力。但是医疗单位的收入支出并不复杂,资金流也相应很清晰,所以在医疗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对这方面的严格限制。

2.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帮助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医疗卫生单位一般来说都具备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与企事业单位相比资金相对分散;其次是医疗单位内部的管理结构组织简单,管理层次相对较少;最后是医疗单位的管理人员一般都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医疗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管理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在决策时领导者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因素较多,稍微存在一些失误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损失。一方面,医疗单位应该逐步建立专项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让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保证会计处理时各个岗位能够发挥其作用,同时做到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医疗单位会计制度对医院内部的成本支出规定非常严格,并能够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医疗单位成本控制进行管理,从而不断增强医疗单位成本管理质量。

3.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增强医疗单位管理水平,不断促进医院业务发展

众所周知,医疗单位的医疗业务一般都比较简单,需要的会计工作者数量并不是非常多,所以在医疗单位新会计制度中有这样的规定:医疗单位要根据自身会计业务的实际情况来对会计部门进行设置,或者可以在相关的部门设置一名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主管;若部分医疗单位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应该委托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处理。在医疗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中,关于会计科目以及核算办法等方面的简化规定都是从我国医疗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这些简化之后的规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医疗单位的会计人员花费更少的时间来处理会计业务,从而让医疗单位会计人员可以把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医务活动的会计管理工作上去,这样就能够帮助医疗单位最大化的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三、完善医疗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1.不断完善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不管是从事何种医疗业务的医疗单位,其内部必然都会有资金的运转,所以应该尽量对会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从而对医疗单位内部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一般包括有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管理机制、会计部门责任制度、岗位职责等方面。在对会计岗位进行设置时,我们可以依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理念来对财会岗位职责进行划分,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利用授权尽可能减少不法业务,从而保证医院领导决策的执行度。对于那些关系到财会的授权批准,其范围、权限都应该清晰的规定,单位内部的相关人员包括医疗单位主管人员都必须要在规定的授权范围内使用自己的权力。同时要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上入手,将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点,通过财会信息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因为医疗单位的资金支出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相比内容较多,资金收支的审核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所以医疗单位会计制度中应该加强对现金收支的管理,这样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

2.做好外部及审计监督管理

社会审计监督体系是医疗单位外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医疗单位的资金来源通常都是医疗活动而来,而这一特殊性也直接决定了外部审计监督常常会存在真空,这就让很多医疗单位存在于外部审计监督范围之外。而社会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运用,能够将其独立、客观、公正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对于医疗单位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会计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保证其内部会计制度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在对医疗单位会计制度完善的阶段,医疗单位外部的监督管理也必须得到重视。从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单单依靠医疗单位自身的制度来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是难以产生很好成效的。因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对其会计工作进行监管,让医疗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医疗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的监督管理,其监管成本较高,有效性偏低。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努力转变监管方式,在确保医疗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情况下,对一些中介监督机构实行重点监控,如此才能更好地对医疗单位会计信息进行监控,让外部监管中介机构成为医疗单位外部监督的中坚力量。

3.提升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逐渐增强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促进医疗单位各项会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现阶段医疗单位的会计活动中所凸显出的一些问题分析,医疗单位会计制度设计规范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尽快让医疗单位实现全面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确保会计制度设计的规范化。必须与医疗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积极更新会计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比如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不断完善会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实际要求,以及我国医疗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文件。另外,会计管理机构也必须依法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不断探索推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得以落实的新方法新举措,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其实施效果。

四、结语

总之,医疗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得以良好的实施需要医院本身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医院而言,应该对该会计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自身的会计工作“小”就对会计工作不重视。无论是医疗单位的领导者还是会计工作人员,都应该各尽其职,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从医疗机构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做好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医疗单位会计制度的良好实施。

参考文献:

[1]孟立新.医疗卫生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0(21).

[2]黄毛弟.对医院新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8).

[3]张燕.谈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的几大亮点[J].现代商业,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