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及原理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及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实验及原理

篇1

(一)课内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原理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四种形式。目前,我院“原理课”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内实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时事评论”、“主题演讲”、“辩论赛活动”和“拍摄DV”等形式。但是,并没有突出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主要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从学理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一个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意义上的范畴,而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意义上的范畴,它不仅不与课堂教学相对立,而且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1]

(二)课内实践教学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

“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务部门的教学计划、财务部门的经费保障、教学院系的合作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要落实到位,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的精心投入,而且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实践教学必须同理论教学一样有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计划,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建立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计划,才能克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2]实践教学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第一,缺乏组织保障。人们普遍认为:“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任课教师的事情,仅由任课教师负责。思政类公共课采用合堂授课形式,班级人数过多,一般由2~4个班级组成,在课内实践活动中很难管理。第二,缺乏经费保障。在“案例教学”、“时事评论”、“主题演讲”、“辩论赛活动”和“拍摄DV”等课内实践教学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筹经费,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影响了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经费保障机制迫在眉睫。第三,缺乏与教学院系的合作。应该摒弃传统的对全院的学生采用“一刀切”模式,应该针对不同的院系,提出不同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加强与教学院系的沟通与合作。

(三)课内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独立学院“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保障。由于课内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很难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我院的考核标准来看,“原理课”最终成绩(100%)=期末考试(50%)+期中考试(20%)+平时成绩(10%)+考勤(20%),教师一般把期中考试(20%)视作课内实践的成绩,存在着考核标准上的模糊性,难以有效的体现学生课内实践的效果。

二建构独立学院“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一)组织建设

良好的分工协作是“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组织保障。成立由院领导、专家督察组、思政教研室、教务处、科研科、团委、学工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对课内实践教学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课内实践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课内实践教学各环节及内容互相协调、秩序井然。

(二)经费保障

实践经费是“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物质保障。学院要落实和逐步加大对课内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实践教学经费按每位学生预算,由学院统一拨款、专款专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账目明细,并要做好监管。

(三)考核机制

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保障。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评定具体要求是:社会实践教学对学生评价重在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实践效果来区分等级;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实行全程纪律考勤、态度观察,由相关指导教师负责;应有书面的心得、总结、报告、作品作为考核重要依据;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实践教学不及格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随下一届学生补实践教学这一门课程。[3]

(四)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原理课”提升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内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多重角色,即参加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能力,因此,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五)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1时事评论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同,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存在着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对当前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问题作出分析和评论。要把时事评论贯穿于每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热点,并与现实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理论的抽象性是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案例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应本着真实可信、客观生动、启迪思考的原则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要求学生撰写课后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促使学生反思、总结、归纳和完善。[4]

3视频赏析

屏幕的立体性和直观性决定了视频赏析教学效果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选择有特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影像资料,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等,培养学生理论———历史———现实的———体感。[5]独立学院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直观的屏幕能够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视频赏析,阐述心得体会。另外,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播放不同的视频,力争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例如,面对大三的学生,让其观赏“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有更多的思考。

4主题演讲

教师通过与学生协商制定演讲主题,学生按照6~8人分为一组,选出组长,对命题进行理解、分析,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在课内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让某一组学生自由发言,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内教学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5辩论赛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协商制定辩论题目和相关的辩论赛规则,组织学生选举出辩论赛主持人、学生评委、计时员等完善的辩论赛组成人员。每一组分为正反方,进行辩题剖析、资料收集、辩词撰写等程序,最后参与课堂辩论。

6拍摄DV

记录身边的哲理故事,用DV记录身边的事,留下我们的感动。立足大学生活,放眼社会,用自己手中的DV摄像机、手机、数码摄像机、电脑视频摄像头等工具,反映和记录大学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人、物、事、景、情以及展现新时期高校发展的现状和精神面貌。

7模拟表演

根据不同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表演相关主题。如文科专业撰写小品、相声,图形艺术系专业创作漫画、音乐表演,理工科学生则用辩证方法指导其进行现场科学实验,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达理论内容。做到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把“原理课”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三构建“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能够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尤其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强化,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素质和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理工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原理课”的固有偏见,进而改变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因对该门课程的枯燥而产生的畏惧感和无聊感,从根本上改变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原理课”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外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较好地增强“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将针对有志于社会服务的大学生,通过对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其日后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良好基础,以增加其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5]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69-71.

[2]张苏峰.“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8.

[3]周世良.“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170.

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计算机实验 分类分层教学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1 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所有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和通识性等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实验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判断过于主观。多数任课教师认为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大学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较以往有所提高,同时也存在地区差异。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开课后对我校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各地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少有配套的上机实验教材或上机实验手册等指导计算机使用,上机操作以教师口头讲解和上机演示为主,练习内容比较随意;有些则只是按照书本讲理论知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主要依赖自己课下时间使用计算机,而家长对高中生使用计算机限制较多。以往未做详细调查,主观判断学生的操作水平,需要重新规划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2)实验条件不充足。实验课需要一定的上机时间练习,课上老师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并督促练习,学生仅在上课时间内练习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够的。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一般,课后缺少自己复习和练习的主动性,容易造成课堂上上机解题无从下手,操作的熟练度不够。新生很少拥有计算机且无开放实验室,无法保障预习和复习。①若学校设有开放实验室,有助于学生的课下练习和扩展实验。

(3)教学中忽略层次差异。我校对2014级和2015级两届学生进行计算机入学测试,测试成绩反映学生总体水平偏低且没有明显分层表现,所以没有实现测试后的分层教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层次差异,根据实验教材将实验内容统一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太容易而失去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内容没有与专业相结合。在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下,我校目前还没有对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类教学,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注重实践,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指导、组织学生以互助小组形式分组学习实现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是零基础,且不需要太多理论基础和难以理解的理论与操作技术,因此知识建构相对容易。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合作式”学习。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和协作学习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②

(1)设立开放实验室。建立专门用于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开放实验室,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上机学时,此项为免费上机时长,工作日全天每个上课时段安排教师答疑和上机辅导。

(2)自主学习。实验过程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前首先明确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预习明确并执行实验任务评价反馈难点解析”。具体步骤为:①教师先布置实验作业,提示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②学生明确实验目标,按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③学生通过评价系统获得实验成绩反馈,修正错误进行再学习直到达到学习要求。④若有问题无法自行解决,请求教师帮助。

(3)协作学习。协作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一般应由教师提出,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也可作为讨论的内容。

原有授课方式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验课教学。现在打破原有自然班的教学组织,实现混班教学,学生间互帮互助。在实验过程中,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可充当助教角色,辅导起点较低的同学。

3 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资源。第一,根据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调查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实验教学大纲修订。针对分类和分层教学的要求教学团队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第二,整合教学资源。本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材、实验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相关网络资源等,计划今后会开发微课、微视频等形式。目前选择已开放的相关MOOC课程作为教学辅助,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完成自学,并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予以适当的帮助。

(2)改善实验和辅导条件。学校新建百人机房,设立为开放实验室。教师布置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在每个开放时段安排指导教师与助教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和答疑。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并到开放实验室自行安排学习。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一是学生已经习惯多年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二是依赖教师管理督促。经调查,多数同学反映传统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比在线自学方式更易接受。因此,直接转换为自学方式,学生觉得压力大,操作可行性差。为解决此问题,在大学计算机课程开课前从一、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学生做任课教师的助教,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完成操作性实验,实现学生间协作学习。在学期末对助教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师和学生评价,如果评价合格,以公选课1学分的形式激励助教学生,在学生中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学风建设。实验指导教师队伍也可吸收相关专业课教师,而非计算机教师辅导学生做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档,与专业联系更紧密。专业课教师与基础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相互补充。对这类教师也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

(3)分类分层教学。第一,实施分类教学,对不同专业分类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选讲的知识点着眼于学生所在专业的实际应用。比如在讲授文字处理时,不仅要讲文字处理的基本技术,还要讲特定文档编辑,如论文格式;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采用什么样的文档、如何使用文字处理完成规范的、职业的文档。对外语类专业讲授相应的文档规范和格式。在讲授电子表格时,对会计、财务管理、人才资源等需要多种财务和统计函数的情况,选择通用财务类、管理类表格作为实验练习项目。在讲授演示文稿时,对管理类相关专业选择以调研、报告等模板为主设计实验项目。第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面对不同计算机应用水平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在分类前提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班教学,而不是按自然班组织教学,并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分层教学前,先对全体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为两个层次,分别进入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开始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有关的计算机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所有学生,都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划分不宜过细,反而使学生间的操作水平差异增大,因此我们设计分为两层。对于教师来说,摆脱了传统教学时两种学生差别难于兼顾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备课和教学,优化教育配置,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学习效果评价。利用在线考试平台,实施提前报考和上机考试的考核模式,在课程开设学期分阶段提供三次考试,分别设在开课前、期中和期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取考试时间并进行考试申请。考试通过的学生可进一步自行选择后续阶段的扩展学习内容。每次考试通过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对未通过考试的学生是压力,也是动力。若某学生参加多次考试以成绩最高者为最终考试成绩,对三次考试均未通过的学生需重修课程。

4 结束语

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形式,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次改革的方案应用到我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分层教学及其评价”的教学改革项目中,还需通过实践完善此方案。

注释

篇3

关键词:科研实力 评估系统 研制

1.系统目标

本系统结合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的数学处理评估方法和确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基于windows平台的重点医学院校科研实力评估系统。系统采用计算机录入、统计、分析的方法取代手工整理科研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功能易操作,系统完善、可靠性强、易于维护,便于推广。

2.系统环境

(1) 系统的开发平台为Windows2000,只要会Windows操作,就可以使用。

(2)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和 ACCESS数据库为开发工具,报表功能强大,管理功能完善,系统维护功能完整。

3.系统开发过程提要

(1)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仔细分析评估指标体系。

(2)设计数据库结构。

(3)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应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的数学处理方法,建立基于ACCESS 的评估数据库,同时建立了相关数据表和关系。

(4) 实现数据库的基本信息操作,如: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

(5)设计统计过程,将数学算法程序化,得出科研实力评估结果。

(6) 打印评估结果

4.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库共有10个数据表,分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学校信息表college;记录学校名称和代号;第二层是学校科研人员信息表member,记录成员的基本信息和一些个人统计信息;第三层是关键层,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记录本系统的所有细节信息,比如表detail用来记录更细节的成员的科研信息,表discourse专门用来记录成员的学术专著等信息;第四层是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的数学方法对第三层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某一个重点医学院校的各项评估指标,即评估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分值;第五层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的数学处理方法对第四层的信息进行处理,即得出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的分值。下面是本系统的数据库结构:

下面介绍表member和表detail,这两个表用编号bianhao来关联,表member只是记录成员的基本统计信息,更细节的信息在表detail里记录,用字段leibie来标注,同时用字段school 和demo作辅助标注。

5.程序设计

本系统是数据库操作系统,所以前面的数据库设计好了,接下来的程序设计工作比较容易实现,本系统大致分5个模块,下面逐个介绍:

(1)主界面

根椐数据库设计结构,主界面的菜单分三部分:添加学校、添加科研人员信息、评估指标统计。

(2)添加修改学校

点击主界面的“添加学校”按钮或菜单“首页”―>“添加学校”

为方便操作界面各功能按键,设有快捷键Tab,若要删除信息,除了点击“删除”按钮外,可在表中选中要删除的记录,按Delete键即可删除。

(3)添加科研人员信息:

点击主界面“添加人员”按钮,或点击菜单“科研人员信息”――>录入即可

科研人员的信息比较多,为了能全面显示信息,本系统采用“点—面”的显示结构,界面里的表用来显示各科研人员的统计信息,下面用SSTab控件来分页显示人员的细节信息,在表中选择一个记录,下面的SSTab控件中对应显示此人的细节信息,同时对于某一细节的修改或添加,都设有功能键,最后统一用保存按钮来保存刚才修改或添加的细节信息。

同样为方便操作界面各功能按键,设有快捷键Tab和Delete。若用户在查询信息,可点击界面下方的查询按键,弹出查询对话框。

(4)指标统计

点击主界面的“开始统计”,或点击菜单“统计”――>“开始统计”。这时需要统计人员输入一些必要的统计信息,比如:当输入经费之后,在国家级科研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和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这两个信息框中就会自动显示,这是系统自动完成,原理是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的数学处理方法。

下面是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的数学处理方法的程序代码:

'------经费投入-----

MaxVal.Close

MaxVal.Open ("select max(HXFS) from ThirdNum "), cn, 1, 3

rs.Open ("select * from ThirdNum where school='" & School & "'"), cn, 1, 3

ThirdFS("HXbaifenbiNUM") = 100 * rs("HXFS") / IIf(MaxVal(0) = 0, 1, MaxVal(0))

rs.Close

MaxVal.Close

(5)评估结果界面

该界面的结构是参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给出了每一级指标的标准分数,点击任一个三级指标,弹出该指标的具体信息,同样点击任一个二级指标,会弹出各学校的该指标的比较信息。

(6)打印

点击打印,即可出来打印预览某一学校的科研实力评估信息或各学校之间的科研实力排名。

6.系统的成果及展望

本系统用自己独特的数学处理评估方法,不仅可在学校之间实现科研实力评估,而且也可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对评估指标体系权重重新赋值,实现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实力评估,既可以对一个重点医学院校进行静态评估,又可以进行动态评估,在比较范围的纵向方面实用性更强,且系统操作简单,方便许多事务管理,节省人力和财力。

同时本系统也是个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课题,成员基本信息的准确性对整个系统的评估结果很关键,所以须到各大重点医学院校作调研工作,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可行。

参考文献:

[1] 蒋洪迅,邱菀华,明铭. 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综合实力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6-29

[2] 蓝顺碧,阕向红,赵甫哲. 《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实力评估研究》权重系数的确定与程序设计. 医学信息,1998,11(4):30-33

[3]娄策群. 学术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文献计量指标与模型. 1995,5:14-17

[4] 王猷金,袁长海,孙即昆. 山东省独立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科技实力评价及效率分析. 750-75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可编程器件;实验评价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及其各个部分如何协调工作[1]。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3],它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基础,而自身又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同时计算机组成原理又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课程实验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各高校也很重视,在实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09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群”的实验教学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国内实验教学的进展和不足,本文立足于此次会议,结合各校的实验教学环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

1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数字逻辑课之后,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指令系统、处理器组成(运算器、控制器等)、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技术等[1,4]。组成原理一般会安排在大二下学期甚至大三上学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时开课,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计算机组成之前就开始更高层次的专业课学习,这样无法体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学习了国外大学的做法,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入门性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计算机系统导论课程,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入门知识:最底层的器件逻辑门电路微结构指令集结构程序算法问题域。这样,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概括性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课程安排的问题了,同时,教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上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

各校一般都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安排试验[4-5],课程的总课时中有专门的实验课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完成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进度安排的问题,综合性的大实验(如处理器设计)只能被安排在学期后段,学生需要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对于一些无法单独在组成原理课程中实现的更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型实验,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知识,也需要更多的实验课时,为此,一些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课程,如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等,这些课程综合了计算机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实验基础,进一步拓展了实验的领域。

中国科技大学华夏班在课程设置上参考了国外大学的一些方案,面向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发展前沿,强调前瞻性、先进性和实践性,探索出了计算机组成课程群课程设置(见表1)的新方向。

从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在总课时和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几乎占到了二分之一,并且计算机系统原型设计是一门实验课程,分为A和B两个部分,A为CPU设计,B为系统软件设计,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原型。清华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其类似,只是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内容也简化很多,主要着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内容。

2实验设置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都已经逐

渐向处理器设计这一方向靠拢,差别只在于实验的方式和难度。表2是参加此次会议的几个学校课程实验设置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已经由以前的验证性部件实验逐渐过渡到处理器设计及计算机系统搭建这一层次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实验平台[2],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层次和难度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验样式也不再呆板和单调。但是,这样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实验评价机制,做到公平和公正;还需要学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和相应的EDA工具软件,这些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得到先修课程的支持。

2) 指令集基本上都是MIPS或者类MIPS的,其好处是指令系统成熟,格式规整,有很好的技术和文档支持。使用这类的指令系统,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出来的处理器结构也更加规范,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计文档和实例可供参考;其次,如果想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实验内容,就需要相应的编译器等工具的支持,MIPS指令系统在这一点有很大的优势,有了这些工具开发难度能够大大降低。因此目前来看采用MIPS指令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不过这样也有一些缺点,采用统一的指令系统限制了学生在指令系统设计上的灵活性,使得设计出来的处理器过于类似,过多的设计资料也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偷懒,使得实验效果降低。

3) 基本上将流水线等知识应用到实验之中[5]。由于各个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普遍将流水线、高速缓存等内容加入了教学计划中,实验中也相应的加入了这些内容;同时MIPS指令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流水线的设计,现有的资料和教材大多也是围绕着流水线处理器设计展开的,因此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实验的基本内容。在清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实现流水线,要求学生完成多周期或者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仅过几轮实验教学,学生普遍选择了流水线处理器的设计,因为多周期处理器的设计并不比流水线处理器设计简单很多,而且相应的设计资料较少。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就是为了组成原理实验有更好的显示度,在实验中加入了不少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编译、操作系统等内容。这些内容安排在单独的综合实验课程中还可以,放到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中就有些喧宾夺主了,学生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这些内容上,组成原理实验还是应该以理解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为目的,不需要完成其他课程的内容,只有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了基本内容后,才值得鼓励去做这些事情。

4) 实验规模较大,需要多个同学分工协作来完成。在以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大多数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往往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处理器设计这一类的实验单靠个人完成对学生的压力太大,这就需要学生组成一个驼队来完成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工作量,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团队规模控制在2~3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多会造成有人懈怠,达不到实验目的。

3实验管理和评价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具体的实验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以前是以实验室为主的实验模式,学生根据实验室安排的实验内容和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实验;现在则是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度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实验支持,包括设备、场地以及人员等。

以清华大学的组成原理课程实验为例,前两个验证性的实验安排在实验室统一完成,帮助学生熟悉软件工具和实验设备,然后再安排课程大实验。大实验过程中会将实验设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宿舍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室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方便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安排三次集中的实验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目的是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目前的实验情况,控制实验进度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主要作用就是后勤保障和监督进度,协助和督促学生完成实验。

由于实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实验已经不能简单的通过检查实验数据来评定一个实验完成的程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我们的大实验,首先会提供一套标准的测试程序,通过这些程序来检查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处理器提供自测程序来体现自己设计的处理器的特点,这些测试都是需要教师或助教现场检查的,检查的同时会询问他们在设计及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独立完成以及各自的分工,以便确定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工作量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完成较好或者有所创新的小组给与加分奖励[7],并鼓励其在实验总结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将这些汇总然后结合实验报告及平时实验情况,就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全面公平的实验评价结果。

在这种实验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下,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和对实验的整体把握程度,教师也能够掌控好实验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不过这需要教师和助教通力合作,所花费的精力也比较多。

4结语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但是大的方向是一致的,总体说来就是实验已经由验证型实验过渡到设计型实验,内容也变成了在可编程芯片上进行处理器设计,进而形成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说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已经由验证计算机各部分功能逐渐过渡到设计及搭建计算机系统这一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7.

[2] 罗克露,谭华,单立平.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改革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3):57-59.

[3] 郝秉华. 结合EDA 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探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103-104.

[4] 叶雪军,唐建宇,熊威. 基于EDA 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7):90-93.

[5] David A.Patterson,John L.Hennessy.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8-383.

[6] 王诚,刘卫东,宋佳兴.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48.

[7] 马明涛.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2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LI Shan-shan, QUAN Cheng-bin

(Lab for Computer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篇5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LI Ling-hua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strong theorization, the abstractness and the great difficulty to lear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measures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re sta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is explored. Th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experiment course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etting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setting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method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t is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Key words: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ractice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

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

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

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

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

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

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

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外围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 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由三大类构成,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 四级考试焦虑 策略

1.问题的提出

焦虑是个体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受到威胁,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体验。考试焦虑指的是带着恐惧心理来看待考试过程中的成绩不理想的倾向,考试焦虑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学习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不利于个体发挥其能力和才智,从而引起考试的分数下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焦虑是指大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产生的焦虑。近年来,国家学者已经对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独立学院理工科专业学生这个独特的学习群体却很少涉及。因此,我们通过问卷测试和访谈,分析研究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四级考试焦虑、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四级成绩的关系,了解独立学院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焦虑现状、寻找四级考试焦虑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降低和消除他们四级考试的焦虑有效的方法。

2.研究概况

2.1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某独立学院理工科专业2012年6月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量表与问卷调查法

(1)“四级考试焦虑量表”包括了21个题目,题目得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没有焦虑”得1分,“有点焦虑”得2分,“一般焦虑”得3分,“比较焦虑”得4分,“非常焦虑”得5分.每个题目的答案都有1、2、3、4、5五个等级,要求被试分别在最适合表示自己焦虑程度等级的数字上画“√”,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2)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卷,包括了20个题目。题目得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适合自己的答案上画“√”,每题只有一个答案,不同答案有不同的分值。

(3)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自编主观题,共5个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比较详细的回答。四级成绩为该学校理工科学生参加201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

2.2.2统计分析法

用SPSS13.0对江西省某独立学院理工科专业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焦虑、英语学习动机及自我效能感调查数据和四级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2.3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采用Pearson方法计算四级考试焦虑与四级成绩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得到:四级考试焦虑总分与四级成绩均成显著负相关,说明四级考试焦虑对英语四级成绩有显著影响。数据分析表明成绩优秀和成绩不好的的学生四级考试焦虑较低,而那些成绩中等、学习认真的同学焦虑得分高。这表明过高的四级焦虑不利于英语四级考试,但无法断定考试低成绩是否会造成高焦虑的情况。

2.3.2从相关分析中可以得到: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总分与英语四级成绩均成显著相关。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得分越高,他们的英语四级成绩越高,有些学生学习动机表现很强烈,但学习成绩不好;有些学生学习动机并不强烈,但学习成绩不错。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动机过强时,往往由于摄入信号过剩,容易导致混乱和做出不精确的判断,甚至产生过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此外,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影响英语学习成绩。

3.独立学院理工科四级考试焦虑成因及其分析

3.1学生个体主观因素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四级考试焦虑感的存在首先源自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胜任能力的判断与知觉。过去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绩的稳定的良好的预测因素,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成负相关,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低的被试者通常会产生较高的焦虑,而高焦虑又常常导致学业不佳。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三批本科段次上录取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底子大多很薄弱,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常常持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主观上认定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认为自己完不成学习任务,通不过英语考试,英语自我效能感低,从而形成英语考试焦虑。

其次,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英语动机,英语语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学生学学英语只是为了英语过级,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且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英语水平又有限,经历一两次英语过级考试仍旧失败,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研究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会直接影响其英语学习效果,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外语学习任务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少学习焦虑;而缺乏自信既是考试失败的原因,又会因考试失败而进一步强化焦虑。

3.2客观因素

理工科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应试技巧差又缺乏系统的复习计划;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氛围不浓,是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学了英语不用或少用,遗忘率就较高。学生在英语过级考试前所得到的系统训练和指导不够,是另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此外,理工科学生专业课程压力大,在准备四级考试的同时,不仅课多,而且要应付学院多门学科的期末考试,常常顾此失彼,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3.3外部环境因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上的许多招聘单位还很看重前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英语四级证书,并且相当一部分招聘单位对前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英语的等级具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即英语等级越高的大学毕业生越能应聘上比较不错的岗位,这大大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对那些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大学生来说,考试焦虑的程度就会随着考试次数的逐渐增多而渐渐增强。

4.独立学院理工科四级考试焦虑的降低和消除策略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及缺乏自我效能感是引起独立学院理工科大学生四级考试的根本原因,教师应着重从这两方面降低或消除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焦虑,提高他们英语四级考试成绩。

4.1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考前四级复习指导,并结合四级考试真题,帮助他们熟悉各种题型及命题原则、应试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克服考前焦虑情绪。

4.2帮助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等,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期望值直接影响考生的动机程度,也直接影响考生临场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帮助理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掌握未来参加实践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四级复习计划、寻找恰当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应试技巧、逐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牢固英语基础来提高四级考试成绩。

4.3教师应关心学生、鼓励学生

特别是那些由于考试焦虑导致四级考试失败的同学,帮助他们进行认真、冷静的总结,找出失误的原因,归纳教训,这样既弥补了学习的不足,又为以后的考试积累经验,也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四级备考复习,而不是过多地放在考试结果上,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控制乃至消除焦虑。

总之,四级考试焦虑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它不仅影响大学生四级考试成绩和英语学习活动,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面临的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四级考试焦虑降到最低程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秀易.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25):123-127.

[2]徐翠.三本生英语听力课堂焦虑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126-129.

篇7

摘要:本文在分析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全方位要求的基础上,指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结合多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就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中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很多课程的前导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之一,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后面课程的学习和深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担负着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一流高等学校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跟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步伐,适应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和软件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多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就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教学模式的改革

1.1教学模式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等多种媒体的辅助,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缺点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由灌输型教学模式向引导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比如:在讲述二进制加法器时,我们引导学生设计十进制加法器;在介绍设计既能按8位访问又能按16位访问的存储器时,引导学生设计既能按8位访问又能按16位访问还能按32位访问的存储器;在介绍完Cache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微型计算机系统中的Cache存储器;在介绍完所用教材里CPU结构下指令流程图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他CPU结构的指令流程图;在介绍完微程序地址安排的基本技术后,引导学生安排实际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指令流程图的微地址,这些引导的内容都是课本之外的,我们在教学中教的是方法和技术,因此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后便可以解决课本之外的有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与把握,教师职责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指导、咨询、组织、主持和设计教学上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1.2教学模式由理论主导向能力主导转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用教材绝大部分都是介绍理论知识,如果仍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多地注重于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消化、是否能够吸收、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进行创造,则注重不够。这样的人才只能单纯地重复知识、记忆知识、进行模仿,其适应性及创新能力都不够。培养的学生死记硬背的多、高分低能的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多,学生缺乏创造性,许多毕业学员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开展创造性工作。因此大力推进现代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驾驭非常重要。信息化时代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三者的整合统一,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创新性,不仅熟悉和掌握一门专业、技术,而且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具有不断创造的能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现代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不完全介绍书本上的纯理论,不强调死记硬背,而是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因此在介绍运算方法和实现后,对运算器的设计进行了练习;在介绍主存储器的组成原理后,对实际存储器的设计技术,比如模块化存储器设计、动态存储器设计和交叉存储器设计都进行了训练;在介绍指令系统时,在将操作码的设计和寻址方式的设计介绍完后,对指令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训练;在介绍控制器的设计技术后,对控制器的完整设计进行了训练。这样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即能把所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东西不是空洞的,而是学有所用的。

2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 黑板”,不仅书写黑板要花很多课题时间,而且老师面对的是很多粉笔灰和不停的写了擦、擦了写,学生看到的是死板的黑底白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充分运用多媒体、远距离通讯等现代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与不足。课件教学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但又出现了另外的极端,很多老师过分的依赖幻灯片,做在机器旁边念课件,而学生把课件拷贝回去后有的干脆就不来听课,因此出勤率大大下降。为此,我们采用了“课件+黑板”的教学手段,大部分内容在课件上出现,但细节部分在黑板上给予适当补充,而且一些临时需要增加的内容必须借助于黑板来发挥。采用黑板还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黑板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指挥粉笔,由他们来告诉解题下面的答案,这种方法的试用效果很好,所以我们认为不能完全摒弃黑板,两者的结合可以发挥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能力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下列的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问题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出与讲解相关的问题,把学习引入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设计中我们会给出一些故障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比如某微机的寻址范围为64KB,由8片8KB的芯片组成,如果运行时发现无论往哪个芯片存放8KB数据,寻址地址大于等于A000H起始地址的存储芯片都有相同的数据,分析故障的原因;若发现译码器中的地址线A13与CPU断开,并搭接到了高电平,分析其后果将如何。

(2) 任务式教学

任务式教学从实际问题入手,采取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设计任务、解决任务、归纳规律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完控制器设计技术后,我们给学生提出任务,设计一个能控制完成10条指令的控制器,包括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相对寻址等4种寻址方式。学生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指令操作流程设计、微指令格式设计、微地址的设计和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从解决任务中学生归纳出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即指令流程的设计从取指令开始、然后根据寻址方式取数、最后进行运算并存结果,设计过程与CPU结构图中的数据流通路有关,不能死记硬背,CPU结构图不同,同一条指令其操作流程图相同,但微操作流程不一定相同;同样微指令格式也与CPU结构图密切相关,与数据通路相对应;微地址安排时一般采用下址和计数结合的方法。

(3) 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满堂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听状态,有时听得直打瞌睡,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让学生的脑子有事可做,要让他们思考,因此必要的时候我们会采取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言或提问,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某主存储器访问一次存储器时传送地址一个时钟周期、读/写4个时钟周期、数据传送1个时钟周期,如果采用4字宽主存、一次只能读/写4个字、但CPU与主存的数据传送宽度为1个字的存储器结构,则读取16个数据,需要多少时钟周期;如果采用4体交叉存储器、每个存储体为单字宽的存储器结构,则读取16个数据,又需要多少时钟周期。”,书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与学生们的想法有出入,因此我们交给学生去讨论,大家对后续指令如何重叠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可互相激励、探讨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了其自身的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实践式教学

眼过千遍,不如手动一遍 ,学生在学完了相关知识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深入实践,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完运算器后,安排运算器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运算器的组成、掌握运算器串并行进位方式组装方法、掌握使用运算器进行各种运算的方法;学完存储器后,安排了存储器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存储器的组成、掌握字向扩展和位向扩展的电路组装方法和存储器的读写方法;在学完系统总线后安排了总线传输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据在存储器模块和运算器模块这两个模块之间传递方法;在学完控制器设计后安排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概念、微程序控制器的使用方法,微程序和指令程序的输入方法和微程序的调试方法。各种实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独特的创造性,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新的教学观念考核不是检测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检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偏向于原理,所以传统的考试都是理论偏多,大部分考生内容需要死记硬背,学生感觉和考政治差不多,很是头痛。针对我们改革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既然我们的教学并不强调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三者统一的人才,我们的考题以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导,考试的内容尽量少考或不考抽象的概念,而是倾向于分析和设计,一般在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就能完成,而死记硬背的东西在考试时不能完全照搬,解题的灵活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成绩的评定采用综合成绩,而不是一张试卷定乾坤,我们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验成绩、作业成绩和出勤等多项因素,综合评定学习成绩。通过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一般考试成绩占70%,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样学生就会重视上课的出勤和平时的练习。

5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方法和手段都是我们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旨在与各位同仁和专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人从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长达二十多年,深感教学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不能一层不变,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当然仅这一门课程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西平. 成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19-20.

[2] 徐爱萍,刘建英,吴松梅.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53-55.

[3] 刘建英,徐爱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改方案的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57-58.

[4] 赵灵锴,郭红霞. 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探讨[J]. 福建电脑,2005(10):162-163.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XU Ai-ping , XU Xian-bin, CAI Zhao-hui, HUANG yuan

(School of Comput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 China )

篇8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 自学考试应试方法

一、图表关键词记忆法

图表关键词记忆法主要针对答案条目清晰的简答题,通过摘取每一条目的关键词,组合成图表的方法,对该简答题给予串联记忆。以题目“的理论特征”为例,该题目的答案为“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第二,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第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还在于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再次不仅在于它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过总结与提炼,该题目的关键词分别为“实践、科学性、革命性”,其中“科学性”又包含“客^性”、“深刻性”和“发展性”;“革命性”又包含“批判性”和“政治性”。用图表可表示为: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主要是通过寻找题目答案中的关键词,通过谐音的方法把关键词编成一个完整的、容易记忆的句子,从而使得自考学生能够较快、较长时间的实现对题目的良好记忆。以“学习的目的”一题为例,该题目的答案是“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第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四条答案中提炼出关键词,分别是:“观、工具、素质、实践”,然后采取谐音记忆“关(观念)公(工具)素(素质)来使(实践)大刀”。

三、类比记忆法

类比记忆法是通过在课本内容的理解上,对知识点加以对比,以加深对抽象词语的理解与记忆。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例,该题目的答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对这个抽象的词语必须加以通俗化的讲述,然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主客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世界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用哲学的语言表述,主观世界即思维或意识,客观世界即存在或物质。哲学作为一门人类对世界展开思考的科学,它是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所以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自古至今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四、反义词记忆法

反义词记忆法主要是针对考试中比较类题目的解答,通过比较,记忆反义词的方法,达到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与记忆。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例,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还有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即世界是以怎么样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样有两个相反的答案,一是辩证法,二是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联系的、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孤立的、静止的,事物发展的原因不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五、联系实际记忆法

联系实际记忆法主要是把抽象的理论表述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通过实际场景记忆抽象理论知识点。以“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为例”,实践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首先必须有实践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次必须有实践活动的客体,也就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最后主体客体之间必须发生了联系,也就是改造和探索的活动。从实践活动的特性看,首先实践活动是人类活动,带有人类的主观目的,所以它是自觉能动的;其次实践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所以它具有客观性;最后人类活动是以社会为单位展开的,是一代一代人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以“考试”这项实践活动为例,进行理解记忆。考生是实践的主体,考卷是实践的客体,考生埋头思考答卷是改造和探索的过程。考生在考试前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准备工作,这是实践的自觉能动性;考生、考卷、考试用的笔都是客观的,这是实践活动客观性;考试是经过各级部门的组织进行的,考的是前人的理论总结,这是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六、时间次序记忆法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86-03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巩固学生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之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由老师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统一讲解,其次由学生动手实验,最后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从而完成了一个实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的教学中,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原因主要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若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则在一节课内所传授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了现在学生所能接受的容量。最?K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与创新的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分析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可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信息传递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而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吸收内化阶段效果不明显。而翻转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由课前进行信息传递,课中进行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当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关于这一模式在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提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分析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以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为例,对本文提出的“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加以阐述。

(一)课程开发

1.学情分析。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生源的高职一年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这类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单纯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若将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如实验原理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视频进行翻转教学,则刚好迎合这类学生的特点。因为微课视频时间短,一般为6-15分钟,且通俗易懂,容易为这类学生所接受。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验分析。“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是分析化学酸碱滴定实验中难度较大且具代表性的实验,其特点是前后衔接紧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操作,为综合课型。本实验知识目标为:理解混合碱测定的原理,掌握双指示剂滴定方法。能力目标为:能根据滴定终点判断混合碱的组成,并能正确计算各组分的含量。情感目标为: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双指示剂法测定原理。教学难点是两个化学计量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3.导学设计。在上述学情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编写实验指导书,制作PPT,录制微课视频,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撑体系。“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4.微课录制。“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按照实验内容可分为课程导入、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课后反思及练习五个部分。微课的录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验操作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方式进行录制;实验原理讲解、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思考练习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课程的导入是关于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视频。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教学主题。原理讲解主要介绍双指示剂测定NaOH和Na2CO3含量的方法。讲解什么是双指示剂法、介绍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推导NaOH和Na2CO3含量的计算公式。实验操作过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演示。主要包括称量、溶解、定容、移液、滴定五个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以教师实验所得到的一组数据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所有数据列在一张表格中,将原始数据代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思考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本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主要用到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Word 2013、会声会影、格式转换器等。

(二)自主学习

资源开发完成后,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和微课视频打包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登陆教学平台自行下载学习资源包,结合自身知识基础进行一遍或多遍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一至两遍就可完成对实验重、难点的学习。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比较大。即使反复多次暂停、回放视频进行学习,可能有些地方还是不能明白。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搭建了QQ群、微信群等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社交网络平台不但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对相应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内化

课堂知识的内化以学生实验为主。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常是2-3人一组。每个小组将完成给定药品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开始前,师生之间有一个课堂互动环节。用于教师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同时,教师将实验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依次进行。教师需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实验动态,对每个小组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解疑,确保学生能够高效顺利地完成实验测定工作。各个小组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实验成功的小组可以协助实验失败的小组进行再次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将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将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上报给教师。教师对测定结果进行初步分析。选择2-3个小组的数据作为范例,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最后,师生再次进行课堂翻转互动。对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并对实验做相应知识拓展。

(四)评价和总结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将实验报告所反馈的问题进行逐一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同时把撰写较好的实验报告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互相学习和参考。学生和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再次交流。教师点评本次实验总体完成情况和质量,并开展学生访谈活动,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整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评定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及反思

(一)教?W实践

以“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为例,选取2015级工业分析技术2班作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对象。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

1.课前准备。教师在实验前一周将课程资源到班上QQ群或微信群等学习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实验的预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为了能够比较集中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通常选取每天的18:00-18:30作为师生互动交流时间,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QQ群上,教师负责对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同时,教师还需完成对实验试剂和器材的准备。“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需要准备的主要试剂和器材有1mol?L-1HCl标准溶液、0.1%甲基橙指示液、1%酚酞指示液及滴定分析常用仪器。

2.课中实验。实验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根据本班人数情况,以2人为一组。实验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把整个实验过程先回顾一遍。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将实验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如称量药品时,在保证准确称取的同时速度要快,这样可以避免药品在称量时潮解。滴定时,终点控制要适当,滴定速度要适宜,否则容易导致实验失败。数据处理时,使用计算公式时不要忘记根据实际滴定所移取的溶液体积乘以相应的系数。接下来,由学生动手实验。基本上所有实验小组均能按照称量、溶解、定容、移液、滴定的次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在旁观察,帮助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同时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操作结束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同时对教师所布置的实验拓展内容进行思考。如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能不能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其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公式如何表示?最后,进入课堂翻转讨论。讨论重点为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如滴定终点颜色怎么把握?能不能换成别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影响本实验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3.课后研讨。研讨内容主要是本实验项目教学实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再次进行交流。从研讨结果来看,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方法总体满意度较高。原因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根本听不懂的知识。以前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没听懂就不了了之,现在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加之教师的在线解疑和课堂互动,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生反映滴定终点颜色不好把握,建议教师在实验现场滴定一个样板作为标准给学生参考。固体试样称量容易潮解,建议换成液体试样。研讨结束,教师结合学生意见对本次实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对课程资源的更新。

(二)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24-01

引言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中常见的导致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其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产后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科中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失血性休克,其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导致救治困难[1]。本文主要是回顾总结产妇发生产后出血休克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降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死亡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产妇共27例。产妇年龄在24岁到32岁之间,其中初产妇为19例,经产妇8例。入选孕妇均符合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产妇的血小板均少于100×109/L,凝血酶原凝血时间均在3min以上。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小于125g/L。

1.2 病因分析:导致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有15例,占55.6%;胎盘因素6例,占22.2%;软产道受损4例;占14.8%;2例凝血障碍,占7.41%。

2 抢救和护理

2.1 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在产后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阴道流血量增加,并且情绪烦躁,脸色苍白等表观症状时,需要密切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其血压和脉象等,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与此同时,需要给患者给予正压的高流量吸氧操作,并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抢救工作的开展。需要观察患者的每小时的尿量,以及患者是否有出现有溶血变态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有腰痛以及皮疹等。

2.2 抢救护理:由于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患者大量失血导致患者体内的血容量不足而发生休克。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外,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生理指标等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首要的抢救工作是查找失血性休克的原因,迅速补充血容量。为了避免患者的器质性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应该在患者发生休克的4小时内改善其微循环障碍。护理工作人员要协助医生估计患者的出血量,可以通过在产妇臀部垫接血器收集计算患者的出血量。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观察,是否出现凝固等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治疗。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各种的并发症。例如患者是否有出现内脏的血栓,一般患者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在抢救时的用药情况和用药剂量等。

2.3 基础护理:要将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产妇的摆置于平卧位,使得患者的脑部能有一定的血液供应,避免休克对于患者脑部缺氧的损伤。另外由于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该将患者的头偏向于一侧放置,这样能避免患者因为舌根后坠而出现窒息等。休克还会使得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出现衰减,因此必要时需要给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注意给患者进行保暖,特别是在冬季。由于患者流失大量的血液,其机体的体温等会有所下降,而且其机体的免疫力也同时下降,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疾病。常见的感染是呼吸道感染。因此需要给患者进行保暖护理。协助进行患者切口的护理以及会阴护理等。要及时更换患者切口辅料,保持患者切口处保证干爽。另外对患者的会阴处需要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可以用碘伏对尿道外口进行搽拭消毒,对会阴进行搽洗,避免发生感染。患者在48小时后可以拔除尿管,并且可以叮嘱患者多喝水,保证尿液充足,避免尿路感染。另外需要观察患者的体温以及其他生命体征等情况,需要及时将患者的贫血症进行纠正,保证电解质平衡。一旦患者发生体温升高,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感染,需要及时报告医生。患者的情况稳定后,可以鼓励患者早日下床进行运动,避免卧床时间太长。在患者身体允许情况允许下,鼓励患者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母乳喂养的知识及产后健康教育等。

3 结果

27例发生产后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中,均没有发生死亡病例。其中有12例成功纠正DIC和失血性休克的状态,术后的生命体征稳定;有11例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后的生命体征等恢复正常,切口等恢复良好。患者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均治愈出院。

4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在于抑制患者继续出血,纠正患者的休克及快速补充血容量。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保证有效的通气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协助医生开展各项抢救工作,降低产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