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驱动;系统仿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82-02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掌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在进行系统仿真课堂教学时,如果只通过说教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要学会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必需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真实系统开发任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开发,积极地学习,只有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仿真系统开发的知识框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国内外已有很多教授都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比如:文献[1]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文献[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文献[3]分析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这些应用都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根据《系统仿真》课程以及工科学生的特点,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取得的效果。
一、《系统仿真》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系统仿真》课程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科院系的大三学生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时间推进机制、随机变量的分布与随机变量的实现、建模与仿真的校核验证、分布交互式仿真。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比较抽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中,我们根据《系统仿真》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三个项目,分别为香烟过滤嘴设计仿真系统、教学楼停车场仿真系统、火灾扑救模拟演练仿真系统。这三个项目涵盖了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布交互式仿真中的主要知识点。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
本文中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在传统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了项目检验的环节,也就是学生认为项目已经完成后,需要经过老师的检验,查看是否需要的知识点都已经涉及到,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都符合,则项目完成,进入总结交流、结业阶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查看设计是否合理,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合理,中间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三、《系统仿真》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在两届学生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中,从这两届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在每届学生中抽取50人,总共100人,对基于项目驱动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92%以上的调查项都显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是持正面评价态度的,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强化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通过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系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该方法还是非常适用此类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可众,方党生.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61-162.
[2]吴亚峰,苏亚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9,(2):59.
篇2
关键词:仿真技术;土木工程;施工实训;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专业,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拥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在实验实训教学上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施工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将仿真技术引入到土木工程施工实验实训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改革,对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仿真技术在施工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基本思想
仿真技术在航天航空、军事领域的应用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设计的基本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使用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得到了迅速扩大,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被引入到了实验(实训)教学中,称为仿真实验[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施工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课程。然而,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差、不安全因素多,一旦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会造成法律责任纠纷,影响实训单位声誉,因此,多数施工单位不愿接受高校学生在工地实习实训,这是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主要讲述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中的施工工艺原理和操作要点,剖析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因素及对策。这些分部工程中的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高大模板、起重吊装工程等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安全隐患多,而施工实习实训又是施工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实践。从目前就业情况看,土木工程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是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与此课程密切相关的单位。因此,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建设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目标[2]。
若要利用计算机创造虚拟环境来模拟各种真实环境,并根据真实环境和实际操作情况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验证、设计、运行,把仿真技术与《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需要将土木工程施工中各个研究对象共性的规律提炼出来,归纳为各个单元操作,并将这些单元操作按施工工艺过程整合。例如,钢筋工程实训中,把钢筋施工工艺分为钢筋调直、下料、弯曲、接长(焊接)、绑扎安装、验收一条主线,开发出基于施工企业的虚拟仿真场景的实践教学软件或技能操作平台。不仅可以节省学校购买钢筋调直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电焊机及钢材等材料设备资金的投入,而且学生实训安全也得到保证,并能快速而高效率地提高学生技能实践的质量和安全。还可以实现施工技能实训中与仿真设备的交互,能够像玩电子游戏一样无限制地使用和复制,减少人为损坏设备的可能性,学生实训的安全也得到保障;也可通过修改实训模型有效增加新设备的功能,优化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合作性训练、协同性训练以及远程训练等,达到资源共享目的。从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在相应仿真环境中进行施工实训操作,可以自由改变各个施工工艺的参数,自由控制各个节点实训内容,观察其施工工艺过程,从而进行施工生产实践中质量与安全的控制,掌握施工工艺操作技术,建造出符合《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合格建筑产品[3]。
二、工程施工实习实训教学的现状
工程施工实习实训主要包括施工技术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的操作性实训和现场管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两大部分,它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关键必修课,是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有别于其他选修类别的课程。然而,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滞后于现行规范、工程实践。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内容陈旧,技术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紧跟现行法律和规范,贴近工程实践,没有形成较好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有层次的互动式的施工类课程教学体系。例如,2009年国家出台了《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尽管是推荐性规范,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中讲述的仍然是50年代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2.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理论跨度大等特点。施工课基本是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陈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一般较差。尽管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大量的图片、动画资料,然而,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也很难观察到施工的全过程。
3.施工生产管理实训方法和手段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效果的好坏对毕业后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及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现在全国高校土木类院校的培养方案实习分为施工生产实习3周,毕业实习3周,条件好的学校有3周的实训,以老师根据教学安排事先联系好实习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组织学生到工地去参观、见习,由现场技术人员和老师对工程概况及施工技术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效果极差。
4.在实习实训教学环境方面。实习实训教学资源的不足是长期困绕《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实验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趋于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占用更多的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资源。而这种矛盾可通过仿真技术的应用得以缓解,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软件,可模拟环境情境,学生通过仿真实习实训后,对实训的整体到局部建立起直观感性认识,学生可不受实际实训条件和时间限制进行实验、实习实训方案设计。虚拟仿真技术和实际情境实验结合的模式可合理有效配置教学资源,解决实践课时少的问题,改善教学条件,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4]。
三、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
篇3
关键词:MATLAB;Simulink;MEX编程;仿真动画
MATLAB®是一种高级工程计算语言,也是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数值计算的交互式应用环境;Simulink®提供了强大的动态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功能。MATLAB/Simulink强大的科学计算、仿真和可视化功能,使其不仅在工程设计开发领域应用广泛,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关注与重视,各学科中的各类基于MATLAB的教学软件与工具包不断涌现[1-3]。
虽然MATLAB能方便地显示系统趋势曲线,但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对于曲线形式的数据或趋势难有感性把握,而更能接受生动的动画形式的系统演化过程展示。这恰恰就是已有的各种MATLAB/ Simulink工具包所十分欠缺的部分。已有的MATLAB图形函数也难以绘制复杂生动的动画,使目前绝大部分常见的MATLAB教学应用都主要基于曲线绘制,很少见到动画形式的过程演示。文献[4]中虽然在特定MATLAB工具箱中提供的动画生成S函数中进行了适当修改来进行无人飞行器仿真过程的动画显示,但在文中并未对动画显示模块的构造和实现进行详细介绍。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方法,能够利用已有编程语言的图形函数库来方便地绘制美观的动画帧,并能通过自定义的S函数模块恰当地调用动画帧绘制函数来加以显示,最终实现仿真过程美观流畅的动画演示。
1Simulink动画模块的S函数实现框架
S函数是Simulink模块的计算机语言描述,可以利用MATLAB语言或C、C++、Fortran语言来编写。利用MATLAB语言可以十分方便地编程实现一个S函数来完成所对应模块的功能。MATLAB Level-1 S函数的标准接口如下:
function [sys, x0] = animod(t, x, u, flag)
其中t表示当前仿真时刻,x表示模块输入,u表示模块状态变量输入,flag表示当前仿真过程状态。输出sys和x0则根据仿真过程状态的不同而有不同含义,既可设置模块输入输出数等参数,也可返回模块输出值。
在Simulink中通过鼠标拖放模块等操作设计好待仿真系统并进行仿真时,Simulink将会把与各模块相关的输入变量、状态变量和仿真状态等信息所为参数来调用模块的S函数,而模块的S函数则需根据这些参数做出响应,并在必要时输出结果。
与动画显示有关的Simulink仿真主要步骤与流程如图1所示。
Initialization是仿真开始时的初始化步骤,主要对模块的输入输出个数、连续和离散状态个数等参数进行设置,仿真过程中仅被执行一次的其他初始化工作也都可在此阶段进行;Outputs是模块输出的计算步骤;Update是处理模块离散状态改变、采样时刻改变等事件的场所,也是实现动画显示的主要部分;Termination则是在仿真结束之前执行各种清理操作的适当场合。仿真动画的显示主要涉及Initialization及Update两步:在Initialization中载入实现动画的相关参数与数据,并生成和管理动画显示窗口,而在Update中绘制对应当前时刻系统状态与输入的动画帧并显示。一般性的动画显示S函数的框架如下:
function [sys, x0] = animod(t,x,u,flag)
if isempty(flag)% 仿真过程状态为空
return;
end
switch flag
case 0% Initialization
% 绘制初始时刻的动画帧
frame = CustomDrawFrame(t,x,u);
% 管理动画显示窗口
…
% 显示初始时刻的动画帧
…
% 设置模块参数
sys = [0 0 0 1 0 0]; %单输入无输出模块
x0 = [];
case 2 % Update
% 绘制当前动画帧
frame = CustomDrawFrame(t,x,u);
% 显示当前动画帧
…
end
2动画帧显示与动画窗口管理
本文给出的动画显示方法中,将每一帧动画帧作为一幅图像来进行显示。假设利用用户自行编程实现的CustomDrawFrame得到了一幅动画帧图像frame,则可通过语句imshow(frame)显示该图像。但是,如果使用这种方法来显示每一帧动画,由于每次调用都会对窗口进行重新调整,因此会出现明显的闪烁感。更好的方法是,固定一个显示窗口,在进行动画帧显示时,通过直接重新设置窗口中的图像数据来实现动画的更新。
set(ImgH, 'CData', img);
其中ImgH是利用imshow生成的图像显示窗口的句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动画显示中常用的“双缓冲”技术的效果,得到的动画平滑无闪烁。
要使用该方法,需要S函数能获取和跟踪这个固定的动画显示窗口。MATLAB中的窗口具有一个名为Tag的属性,可以通过将该属性设置为用户窗口的特有标识来进行窗口的获取和操作,具体如下:
%动画显示窗口句柄全局变量
global ImgH
%动画显示窗口标识符全局变量
global ImgID
…
frame = CustomDrawFrame(t,x,u);
%为动画显示窗口设置唯一的标识值
ImgID = myAnimBlockID;
%搜索当前MATLAB实例下Tag为
%ImgID的对象句柄
ImgH = findobj(0, 'Tag', ImgID);
%没有本动画显示窗口的实例
%产生新的显示窗口
if isempty(ImgH)
ImgH = imshow(img);
%将新窗口的Tag设置为ImgID,
%以防止重复生成显示窗口
set(ImgH, 'Tag', ImgID);
else
%通过设置显示窗口的CData属性来
%显示当前帧的图像
set(ImgH, 'CData', frame);
end
…
3利用MEX编程实现动画帧绘制
MATLAB虽然提供了若干数据可视化的功能与函数,但是在图形绘制方面则鲜有支持。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其他编程语言使用的函数库,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2D乃至3D图形的绘制。利用MEX编程[5],可以使用C/C++/Fortran等语言及图形函数库来方便地绘制出美观的动画帧,进而完成动画显示。
C语言MEX函数具有如下标准接口:
void mexFunction(int nlhs, mxArray *plhs[], int nrhs, const mxArray *prhs[])
每一个MEX函数模块都以DLL的方式被调用,并且上述的mexFunction必须被DLL输出。nlhs和nrhs分别表示MEX函数的输出和输入变量数,而plhs和prhs分别为MEX函数的输出和输入MATLAB变量列表。
以Borland® C++ Builder为例,动画绘制的MEX函数实现框架大致如下:
#include "mex.h"
void__declspec(dllexport)mexFunction(int nlhs, mxArray *plhs[], int nrhs, const mxArray *prhs[])
{
const mxArray *t = prhs[0], *x = prhs[1];
const mxArray *u = prhs[2];
Graphics::TBitmap *frame =
new Graphics::TBitmap;
// 设置动画帧的大小和色彩等
MySetFrameFormat(frame);
/* 根据t、x、u绘制对应的动画帧。绘制时可以使用TBitmap::Canvas中提供的各种图形函数如Rectangle、Pie、Polygon、FloodFill等。*/
MyDrawFrame(frame, t, x, u);
// 输出绘制得到的动画帧的图像数据
plhs[0] = mxCreateNumericArray(3,
dims, mxUINT8_CLASS, mxREAL);
MyBmp2MatlabArray(frame, plhs[0]);
delete frame;
}
在MATLAB中,图像的表示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二维(灰度图像、二值图像或索引图像)或三维(RGB图像)数据矩阵,其中的元素值就代表了对应位置上像素的灰度值或色彩分量值。而其他编程语言的图形库中所使用的图像类(如上面使用的TBitmap类)需要通过用户编程来转换成为图像数据矩阵后再输出到MATLAB中进行图像显示,这也就是MyBmp2 MatlabArray函数的作用。在利用C++ Builder编程时,通过使用Graphics::TBitmap::ScanLine属性,可以快速地访问和操作图像的底层数据,使动画帧的更新速度提高,从而使动画平滑流畅。对于其他语言或图形函数库,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MyBmp2 MatlabArray的高效快速实现。
4结语
本文给出了一种在MATLAB/Simulink中实现仿真过程动画显示的方法,通过S函数来编写动画显示模块以便集成到Simulink仿真模型之中,利用MEX编程来运用其他语言的图形函数库,进行动画帧的便捷美观的绘制,并最终实现仿真过程美观平滑的动画显示。通过仿真过程动画展示,可以使利用MATLAB/ Simulink仿真功能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使学生更能获得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A Gelen, T Yalcinoz. An Educational Software Package for Thyristor Switched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ors Using Matlab/Simulink [J].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10,18(3):366-377.
[2] 王松. 基于MATLAB的系统仿真教学软件的设计[J]. 计算机仿真,2005,22(11):278-281.
[3] 张星辉.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使用Matlab制作图像和动画的几个实例[J]. 大学物理,2004,23(9):59-62.
[4] 李聪颖,顾文锦,王士星. 基于Animation的6-DOF无人飞行器可视化半实物仿真[J]. 计算机仿真,2004,21(12):7-9.
[5] 张威. MATLAB外部接口编程[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2-85.
Animation for Educational Simulations Based on Simulink/MEX Programming
GUO Si-yu 1, BAO Mei-hua 2, TANG Qiu 1, WEN He 1
(1.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19, China)
篇4
关键词:教育学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有关概念简述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这些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两者具有概念性不同;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结果⑥。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是指“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是指“某一门课实施之后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个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可以说,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总体到细节的关系。
注释:
①傅梅芳.论教育目标的科学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9.
②刘铁芳.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9.
③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⑤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⑥朱慧贤.课程目标及其相关概念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1-34.
篇5
但是,这个表述并未能对课程性质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个表述。这个表述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定义(也是讲性质),第二句是讲目的,第三句讲基本特点(即根本属性)。第一句强调了语文是一门语用类课程;第二句中“语用”却成了手段,目的在于“成人”;第三句又说两者是统一的。前后矛盾,难以统一。那么,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工具性(语用)与人文性(成人)究竟是何种关系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并不想直接给出答案。笔者首先想探讨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才会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客观性的,不是由我们随便界定的,不是我们说它是工具性就是工具性,说它是人文性就是人文性。
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也是该事物与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标志。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那么,语文课程的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个对立统一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考察语文课程的矛盾,必须置于国家课程这个大的范畴加以分析。从学科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和其他课程一起构成国家课程;从学段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大学语文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可见,语文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在的客观存在,它是不同于与自然存在(比如高山、大海)的一种主观存在;它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意识的产物,它是和人的思想、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课程及其他学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程是一个主客观统一体,主观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是由其主观性的一面所决定的。简括地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首先,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规定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教育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我国的现代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但都是讲的培养目标问题,比如,十六大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二战后调整了教育方针,“在奉行大诏的同时,对过去的教育方针进行检查,并锐意努力确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针。新的教育方针,可望在近期内成案。今后的教育,将以维护国体、排除军国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建设和平国家为目标。要谦虚反省,提高国民的教养程度,养成科学的思考力和热爱和平的美德,提高智、德的一般水准,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编译自海后宗臣、清水几多郎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第5卷,第2页。张雄伟译。区建英校)
可见,国家的教育方针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带有鲜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对课程性质的影响很为关键。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本文所探讨的课程是指教学科目。)
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科目)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比如,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课程的目标就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在国家课程的整体目标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实现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性质。
回到语文课程上来,那么,语文课程在“人的发展”中能够和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呢?从我们已有的和习惯的学科体系分类来说,理科(国外指科学课程)侧重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文科(国外指人文课程)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两者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主,在学生的德智美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课或者言语课,它应该是语言承载的文化课,语言是承载的工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是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语文课程的本质不是一门工具课,而是一门文化课。当然,不掌握语言,就无法理解和表达文化,而且语言本身甚至就是某种文化,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这在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尤其重要;而越往中高级阶段走,文化的因素也就越显重要,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启蒙教育,而开蒙以后重视读经和游学的原因。如果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一门工具课或以工具性为主的课程,那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任务就可能落了空;文史哲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关于文史哲的知识就是能力和素养,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语言的内核,就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其次,“语文”的名称和内涵本身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取之于“国语”和“国文”,合而为“语文”,也是人为的、临时的、偶然的,也许完全可以叫“汉语”“华语”“汉文”“唐文”等等诸如之类的名称。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像数学的学习对象是数字和数学原理,物理的学习对象是是物理现象和原理一样。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提出将语文课程的名称归正为“汉语文”,并将其分为“基础汉语”“高级汉语”“大学汉语”“对外汉语”几个系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汉语”的命名去除了“语文”这一名称的泛化倾向,指向了母语教育,使得该课程有了明确的内涵指向和清晰的文化归宿。将语文课程定位为母语教育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准确归位。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混沌不清的“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的问题。从母语这一本体出发,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方法都是相当清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是事物的本原,是现象彼岸的自在之物。母语虽然是意识的产物,但又是大量的言语现象之下的客观存在,因而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特性,比如它的遗传性、符号性、民族性,等等。对此,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等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最近,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新生儿,啼哭的声调也会带有各自母语的特点。一段音频片断表明德国婴儿的哭声都有降调,而法国婴儿的啼哭却是升调的。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彼得・戈登等对巴西的一个部落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他们的母语中缺乏关于计数的词汇,因而这些人在计数方面的能力显得格外欠缺。他们据此认为,母语自身的特点能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造成影响。显然,母语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色彩是非常浓烈的,因而,母语教育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学习母语,不仅仅是学会使用一种交际的符号,也要理解和学会符号背后的民族文化,并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培养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合格公民。这在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目标中表述非常清晰。比如,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摘自洪忠礼《中外母语教育研究》)显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中都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那么,作为母语教育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地位如何来确定呢?当然由母语这个本体来确定。从语言产生的角度看,精神和言语是共生的。语言产生之初,是先有意识,后有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产生之后,是言意互转;各种创造,应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当然,在思维的过程又得借助内部语言。因此,总的来说,精神的一面比言语的一面可能更重要。(这一点参见拙文《共生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作为汉语言来说,由于汉文字的表意特点,汉语的“意味性”更强,汉语的遣词造句对意味把握的依赖程度更高,“意”对“文”的影响相对较高,因而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的积淀和对世界的识见是至关重要的。
篇6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智能和技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的载体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全新素质的提高途径而言,勤工俭学具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俭学工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及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并要求各学校把本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各校也都能有一名领导或教师主管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活动,这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要真正把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继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外,我们也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
二、明确宗旨,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
1.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始终把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勤工俭学的资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要以服务教育“两基”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努力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勤办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应从过去的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各地各校的勤工俭学的活动应从过去的创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布局调整后,不少学校在负债运行,一些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当中,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这一途径来增加学校的造血功能,摆脱师生生活困难和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境。但如果不加论证,盲目上马,就会出现中途“死机”,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学校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会挫伤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勤工俭学项目时,学校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各地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能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背离服务教育教学的宗旨,来开办勤工俭学项目: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1.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要利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搞好种植。学校要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达到既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为学校创收的目的。组织教师进行蔬菜的布种,种植一些易管理、见效快的蔬菜,保证学校一开学,便有新鲜的蔬菜供用。开学后,进行科学的安排与布置,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对蔬菜的管理,使学校蔬菜品种多、长势良好,充分保证蔬菜的自给。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基地劳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师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篇7
传统教育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适国内外之势,提出受教育者应达这样的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用现在的话可以概括为“体、劳、智、美、德”。总结以后的诸多论述,可把他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大众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们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谐调发展,具有自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载体。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际情况来确定。
1.智育。陶行知先生极注重科学教育。他主张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前沿性的、技能职业性的科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他正是这么做的,南京高师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他就给他们开设有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既有遗传学,又有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说到孟得尔的杂交实验。另外还为学生开设了科学史、心理学等课程,并强调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德育。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封建教育只重视念书做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气节品行教育丝毫不讲究。因此,他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德育主要之点就在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他提倡讲求“公德”和“私德”,强调良好公德能使集体、国家兴旺发达,不顾公德的结果是“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要衰败下去”。“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因为“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要求学生必然有一种高贵的品德成绩表现出来,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针对封建教育只重视“学而优则仕”和以“文章定功名”的强烈抨击和讽刺,是对旧教育的德育进行的一种全新创造。
3.体育。陶行知先生对此极为关注,在注重德育、智育的同时,把体育提高到等同于德智二育的基础地位。指出只有身体好,才有德智的存在。否则,虽具有良好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这种学识道德,不能用以树不世之业,为人类创造莫大之幸福。在他看来,体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显然陶行知先生始终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此,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对体育进行革新,早在南京高师任教务主任时,就重视学校的早操,并在学校设置了体操、兵操、拳术等课程。在创办晓庄师范后,陶行知先生把体育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还请人来校传授体育技能。在育才学校期间,更是重视体育,而且体育课比前期更为规范,开展了以田径、球类、游戏等自然活动为主的“自然体育”,取代了以前以刀枪棍棒为主要内容的“兵式体育”。同时还强调把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也列为体育课内容,扩大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
陶行知先生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篇8
【关键词】挂科考试成绩正态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37-02
正态分布(图1)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是数理统计与实际应用统计的一种理论分布。长期以来,许多大学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惯用正态分布的模型去进行拟合和统计分析,提出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成绩应呈正态分布,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即“挂科”)应占少数,中等的占多数,即“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格局,并以此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正态分布正被人为的扭曲和滥用,不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人为的制造“挂科”学生,为正态的成绩而强求成绩的正态,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透过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不合理对“挂科”现象的分析
1.高校学生成绩过度迎合正态分布的不合理性
(1)压抑学生学习动机,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已经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教学只能使少数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使得许多经过努力实际水平提高的学生却无法提高考试成绩,从而强化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弱化了他们的学习动机,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势必造成部分教师无法做到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有的教师甚至降低考试要求、弄虚作假。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影响测验的信度。考试只是传统教学中检查学生学习、反馈教学的常用手段,在通常的卷面考试中,尽管教师出卷会注意各章节的内容,但由于试题数量有限,试卷成绩也就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度追求正态分布使得教师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客观上造成某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硬性规定的正态分布,在编制测验题目和批改试卷时难免存在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的心态,从而导致分数贬值,阻碍了教师个体教学方法的长进,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3)影响学生能力发展,扩大学生两极分化。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在一定时间内,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能力差的学生吸收的知识要多些,致使学习程度上存在高低之分。由于受正态分布律的束缚,经常获得低分数的学生由于很少得到鼓励,导致学习漠视,成绩越来越差;而经常获得较高成绩的学生,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已取得的名次,过分重视自己的分数,往往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越学越好,从而导致“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两极分化格局。
2.对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下“挂科”现象的分析
在学校里,每一门课程结束后都有相应的测试,这是一种水平测试而不是选拔测试。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硬性规定学生考试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这让许多老师犯难。如果某班学生的某门课最终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的,则意味着老师的试题设计及成绩评定是合理的、科学的。反之,如果呈偏态分布的,则意味着老师的试题设计及成绩评定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为了迎合学校给老师硬性规定的正态分布“任务”,老师在考前给学生“圈重点,画范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老师为了避讳这些敏感的词语,委婉的说成是“圈教学重点”。学生不是全面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而是靠死记硬背部分重点,这种成绩当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阅卷评分只注意过程和答案,无法从卷面上了解学生应用、表达和独立汲取知识的能力;阅卷过程中难免掺杂“印象分”、“感情分”;教师为追求正态分布甚至人为调整学生分数,由此导致学生无辜挂科,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将会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破坏了整个学校的学风,长期以此将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没有有意降低试题难度的前提下,应使学生考分越高越好,而不能人为为追求正态分布而让学生无辜挂科。我们若不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而是踏着正态分布的路子,人为的制造挂科学生,只能是降低要求、弄虚作假。到了复习课上把要考的试题都讲了还有学生“挂科”的时侯,考试成绩再怎么符合正态分布,高等教育还有什么质量可言!美国自60年代提出“学生成绩应正态分布”,到80年代又被打倒,近年来这种分布却成了我国教学管理的一种时尚,甚至有的学校还依据它作为考核优秀教师的标准,实在是一种悲哀。难道我们现在还要步四十年前美国的后尘?我们一流的高等教育何时才能实现?我们那些无辜挂科的学生何时才能“翻身”?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学生各个合格,人人成才,过度追求正态分布强行制造挂科学生,显然有悖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
二、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下“挂科”现象的对策
1.学校行政部门对“挂科”的规定进行修正
教育改革是时代的要求,除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要改革外,教学评价的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了这一点,即使步子再大、再快,也无从评价教改的成功与否。因而学校行政部门应该改变以往过度迎合正态分布的陈旧观念,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坚信好的和差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将起着决定作用。只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精神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能稳步提高。那种无视正态分布的影响因素,人为规定考试成绩中必须有挂科学生,将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的良性发展,实则是一种过“度”的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公正客观的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取得与自己努力相应的分数。
2.建立健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
目前许多高校老师为迎合学校硬性规定的硬性分布,致使少数学差生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反正也难免挂科,于是就破罐子破摔。这直接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确保教学质量,尽快建立和完善习题库,实行教学与考试相分离,是当务之急。教管教、考管考,阅卷流水作业,试卷发给学生审核,要是学生对某道试题有所疑问,可以请老师再次评审其试卷,确保评卷的公正性,并让师生双方都对评卷的结果没有异议,然后指定学生登分和加计总分,扩大分数的透明度,实现学生对分数的监督。
3.明确目标,合理要求。
学生学习后的测试,应是达标性的、水平性的测试。故应依据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来命题,而不能因为大多数人都掌握了而人为地随意拔高,出偏题来“卡”学生,使学生无辜挂科,这样的过高要求即无效度可言。只要确定了目标,而学生通过努力又能达到的,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抱负、有信心去实现目标,并向优等的行列靠拢,为最终能达到优等而努力。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人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适当的学习条件,一个学生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学生都能学会。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速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取得优秀成绩。”这就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下“挂科”现象的启示
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不符合所要求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因而对正态分布我们就应该用此观点去看待、去分析。这样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对于成绩的正态分布应该把握好“度”。我们并非反对成绩正态分布本身,而是反对把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做法。成绩的分布曲线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曲线。在要求其达到正态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学生、教师、试卷评判标准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实事求是地得出一组科学合理的反馈信息,而不能为达到分数的正态分布人为的去干预、去创造。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正态分布律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不过是最适用于偶然与随机活动的分布而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我们力图使学生学会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如果我们的教学是有成效的话,成绩的分布应当与正态曲线很不相同。”
教育综上所述,我们应允许合理的非正态分布成绩的存在,不应过分追求和滥用成绩正态分布而人为地制造一些没“资格” 挂科而挂科的学生,这样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还有可能给学生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在某些层面也掩盖了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我们应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对待学生的成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试卷分析,最重要的是让每个经过努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与之努力相适应的分数,为切实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有益于使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更好的迎合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布卢姆著、邱 渊、王 纲、夏孝川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 刘宏武.学生学习新策略[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一百.学习成绩检查与评定初探[J].教育研究,1982.7
5 王少湘、林永柏.对学业成绩正态分布律的质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6 张国才.学生学习成绩负偏态分布的合理性[J].江苏高教,2002
7 李 晴、李门楼.对考试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8 蒋 波.正态分布的使用误区及影响因素[J].浙江教育科学,2006(4)
篇9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美育是中小学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段论述明确地阐述了美育的目的、意义以及美育与其它各育的重要关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简称美育)的重要学科。但事实表明,美育目前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内容,更是品德与社会课进行美育教育忽视遗漏的方面,在美育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美丑不分,标准不明,审视美、判断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差。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美育教育。
一、明确美的不同形态
美是以各种具体形态呈现出来的,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这四类。
自然美是客观世界中自然界事物的美,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美千姿百态,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是小学美育教育最直观、最常见的内容。根据自然形象美,可以归结为雄伟的自然美、秀丽的自然美和奇特的自然美三种基本类型。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人们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体现而组成,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美育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艺术美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常见的艺术美有文学作品中的美、绘画书法中的美、音乐舞蹈中的美、朗诵表演中的美等等。
科学美是指科学与美的联系以及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的美感,它在各门自然科学中广泛存在,是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实施美育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科学审美的标准。小学生不能正确地分辨健康与腐朽、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真与假、美与丑,关键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是衡量美的标尺,是欣赏美的前提,是创造美的根本,也是发展美的指针,它受客观实践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正确的审美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二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三是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上述三个主要内涵是不可分割的。当然,各种类型的美或美的不同领域还有其更为具体的标准,还需要在深入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审美修养,去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良好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统摄力和审美创造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艺术实践活动,采取“三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学校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是注重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丰富教师的文化内蕴,提高教育语言的感染力,来增强教师的魅力,塑造教师的“形象美”;二是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和谐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活动美”;三是通过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追求校园的“时空美”。
篇10
1目前农村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封闭: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管理封闭,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管理方式作出调整,忽视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不高,致使学校管理丧失有效性。
1.2管理单一:学校管理不注重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主体作用,只是单纯的重视校长及行政人员的作用,致使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管理事业的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学校管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1.3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在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中,缺乏有效的教师考核机制,考核也仅限于评职称晋级、评优选先等量化考核,没有更为完善先进的评价制度。实际上,目前这种量化考核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了教师投机的幌子。
2农村学校管理新理念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要求多方面、多规格及多层次的人才,而过去那种“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学校管理模式只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创新是由传统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2.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只是注重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及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育方针的提出,要求学校管理必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3农村学校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
3.1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农村学校管理创新需要包括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育人观念、教育手段方法、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只为考试升学而学习的办学思想及育人观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师各方面知识及现代教学技术,与时俱进,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广闻博取,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建立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还应积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摈弃以前注重知识灌输的方式,改为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3.2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就是要把竞争机制融进学校管理之中,实施校长负责制,督促校长具有为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负责的意识。实行全员聘用制,打破教师铁饭碗的思想观念,实行按劳取酬,优质优酬,促使教师及其他职工积极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识及业务水平,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环境,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
3.3创新管理结构: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机构与组织的创新是核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目的,充分调动教职工投入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要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培养有积极的创新管理意识,带动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教育事业改革的热情,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拜托传统学习方式及思维定式的束缚,打破常规,结合自身特点,成为一个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三是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重视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在有效的竞争机制的引导下,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此外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育人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 上一篇:幼教年度思想工作总结
- 下一篇: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