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篇1

摘 要:现有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基本上可以使各项水资源保护活动做到有法可依,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仍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问题,应当尽快完善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制度。重点对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宗旨与管理体制的法律规定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在分析现有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与管理体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23-02

目前,中国有四百多座城市供水不足,一百一十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三点二亿农村居民用水安全没有保障。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 在此严峻形势之下,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来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问题。

1 我国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规定

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且强力的保护必须以一系列制度的构建为前提,因此,在宪法基础之上,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各项水资源保护活动能够在法律范围内顺利进行。以下以效力层级为序简单展开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1.1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2 法律

我国现行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以及《防洪法》等等。这些法律对我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基本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1.3 单项行政法规

如国务院制定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这些单行法规可以有效地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做出专门而详细的规定。

1.4 地方性法规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如《江西省水资源条例》、《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也能够有效解决地方层级的一些重大水环境问题。

2 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规定之不足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符合国情、水情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各项水资源保护活动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由于立法背景、立法技术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水资源保护立法的不足和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保护的综合性立法缺失,仍采用资源立法和污染立法二分的立法模式。在资源立法与污染立法二分的立法模式之下,水资源立法的宗旨基本上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宗旨则是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缺乏对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综合考量。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体系性与协调性,重叠、交叉、矛盾乃至冲突现象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首先,部门立法与行政立法比重过大。由于立法机制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涉及水资源的立法很难突破部门立法的框架。同时由于有关法律的不完善以及行政立法的影响,水资源保护中实际起作用的是大量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这种以污染防御、行政管制为指导的立法,不仅缺乏引导、激励,公众参与程度不足,同时更加重了这种体系性缺陷,甚至导致法律冲突。其次,区域立法、区域分段流域立法与整个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不协调。在水资源保护的大量区域立法中,各地的立法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复性立法较多,自主性立法较少,区域间有关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规范不一致或不衔接。各地主要关注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保护,并且对其行政区域内的主要支流与干流部分进行水资源保护立法。

第三,现有水资源保护立法的规定较为原则,不够具体细致,欠缺可操作性。如水法规配套实施细则不完善、现有立法质量不高、水行政执法不完善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3 水资源保护制度的立法宗旨

立法宗旨,是水资源保护立法内涵的核心,是水资源保护立法所欲实现的目标,是法律关系主体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宗旨,主要在《环境保护法》第1条,《水法》第1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条以及《水土保持法》第1条等法律规定中有所体现。

3.1 对现有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立法宗旨的解读

第一,《水法》等水资源立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两方面,《水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立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防治水污染和保障水安全。

第二,无论是在水资源立法中还是在水污染防治立法中,其立法宗旨都同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水资源或保护水环境,二是促进经济发展。这在水资源保护相关的几部法律中均有类似规定,如《环境保护法》中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水法》中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污染防治法》中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法》中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

3.2 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的缺失

第一,在资源立法与污染立法二分的立法模式之下,水资源立法的宗旨基本上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宗旨则是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缺乏对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综合考量。

第二,水资源保护的立法目的上所采取的二元目的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作出不利解释,以致使经济发展因素被优先考虑而水资源保护因素被舍弃。

第三,“水安全”作为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的核心仅在水污染立法中做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规定,而在水资源立法中没有体现,即水资源质量安全已被确立,而水资源数量安全则没有被明确。

3.3 水资源保护立法宗旨的完善

立法宗旨是水资源制定的基础和前提,其确定了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方向和内涵,因此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不言而喻。我认为,其立法宗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合理使用、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开发、利用水资源事关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因此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减少污废水排放,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措施,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此规定是对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最好响应。保护水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经济资源,或者说不仅将其作为经济资源来保护,更应该将其视为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或生态资源来保护,不仅保护其经济性能,也要保护其生态功能。

(2)保障水资源质量及数量安全。

水安全“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人都有获得安全用水的设施和经济条件,所获得的水满足清洁和健康的要求,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可使自然环境得到妥善保护。” 确立“保障水资源质量及数量安全”的目的是通过提出“水安全”这一核心价值来实现水质水量统一保护的综合性考量。

(3)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要求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协调关系。 二是它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三是它要求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各国内部各地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从而真正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保持在地球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之内,确保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早就强调了“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在水资源保护流域,通过制定水资源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4.1 现行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我国现行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在《环境保护法》第7条,《水法》第12条、第13条,《水污染防治法》第8条以及《水土保持法》第六条中有所体现。根据上述规定,水行政管理体制是“统一监管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层次:

(1)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水行政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水利部门,在法律规定的各自的范围内分别对水环境和水资源进行管理。

(2)水行政实行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职权范围涉及水行政管理的部门除了水利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之外,尚有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多个部门,此即许多学者所谓的“多龙治水”。

(3)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模式是行政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并重、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制度。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了七个流域管理机构,这些流域管理机构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的水资源监督管理职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4.2 现行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水法》规定水利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这种制度割裂了水质与水量的联系,将水质与水量分别交由环境保护部门与水利部门主管,造成了环境保护部门与水利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叠乃至冲突。并且《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与《水污染防治法》中的区域管理体制使水质和水量上的管理更不协调。

(2)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多龙治水”管理模式可以更广泛的调动政府各部门对水管理的参与,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很不完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由于自身利益关系,而出现的“职权交叉,利益相争,责任互推”。

(3)流域管理机制虽然已经被明确,但是其管理实践上仍面临不少问题。目前,水利部在全国设立了七个流域管理机构: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辽水利委员会及太湖流域管理局,但是这些流域管理机构在新《水法》中虽然被赋予了法律地位,明确了职权,但都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未界定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难以具体操作。

4.3 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认为,应当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即流域管理机构主要履行其宏观上的监督管理职能,区域管理机构履行各项水资源保护的具体职能。同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解决和协调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关系。

对于《水法》规定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与《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区域管理体制的衔接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水的自然属性,并依据水的流域特点,建议通过制定条例,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使实际工作中更有可操作性。

(2)建立起高效、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

水污染和水资源的配置都具有流域性的特点,都需要从流域层面进行总体协调。建议《水资源保护条例》突出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对其进行必要的授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将流域管理机构的各项具体职责予以具体化和明确化,界定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明确流域机构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管理职能、监督职能和监测职能。管理职能包括提出和调整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方面的具体职能,监督职能包括入河排污口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能及如何监管;监测职能包括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重要饮用水源地、省界缓冲区等的具体监测职能等等。

(3)明确区域管理的责任。

由于区域管理机构是水资源保护的具体管理部门,其管理行为决定了水资源保护任务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因此必须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篇2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方案;辽宁营口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69-01

水资源主要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使水体水质达到拟定的水质目标,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对污、废水采取控制、削减、处理等工程。

1监督管理措施

1.1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传统水管理体制,使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存在许多矛盾,形成了“多龙”管水的局面。这种分割管理体制,严重违背水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各种水问题的有效解决,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水管理体制的关键。将原来的那种水量与水质分开、农村和城市水事分开管理的体制,改为城市和农村的防洪、除涝、需水、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可以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和统一管理水量水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

为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环境水利转变,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水资源所有权由政府统一行使,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分离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理顺水价,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促使有效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方面。

1.2明确水体功能和水质保护目标,强化水功能区的管理

水功能区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是实施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前提。按照所划定的水体功能,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水体排污等活动中始终遵循水功能的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应协调一致,加强管理,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目标[1]。

1.3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制度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和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健全计划和节约用水、取水许可年审制度等,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指标,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保持其在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最优配置。加强对取水户退水水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和污水排放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收费,控制污水排放总量,确保饮用水质。

1.4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营口市是一个缺水城市,节约用水非常重要。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推进水价改革,适时适当调整水资源费用标准,进一步优化调度和保护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调动全省节水的积极性,将开源节流和防治污水结合起来,减少污水排放[2]。

1.5完善水质监控

营口市目前的水质监测体系还不完善,一方面监测设备能力较低,监测手段落后,另一方面站网控制程度差,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不足,对水资源的质和量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掌握不够,不能完全满足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大力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在现有水质监测基础上,依据水质时空变化,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口分布情况,功能区主控断面位置、管理需要等因素,合理设置水质、水文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监测应做到水质和水量统一,与水功能区划、污水排放指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相联系,应该和动态的水量状况相联系,抓好行政区划的断面监测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及时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依据[3]。

1.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放性,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全社会自觉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资源价值观念,使人们形成水是一种有价值的有限资源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共识。

2法律法规措施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才能使保护规划得以实施。依法治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保护水资源意义重大。应完善和制订《营口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营口市地表水水功能区管理办法》《营口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营口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条例》等。

3 水土保持监督措施

在预防监督工作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在水土保持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对无明显水土流失的区域,以防为主,宣传和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加大高效农业开发,发展经济林等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退耕还林,并调整农、林、牧比例关系,加强监督管理,巩固治理成果,使生态环境建设走向良性循环轨道[4]。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站网,明确监测机构的职责,完善监测手段。重点监测水土流失主要因子、不同类型区的坡面和沟道等各种工程拦蓄措施及植物措施的减沙效益、建设项目开发前后及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弃渣的堆放位置及破坏地表植被的情况等,并定期依法公告。

4参考文献

[1] 付学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0(5):47-50.

[2] 吕明.清原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43-244.

篇3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保护;辽宁清原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243-02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无论对于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原县地处辽宁省东部,位于东经124°20′6″~125°28′58″,北纬41°47′52″~42°28′25″。东邻吉林省的东丰、海龙、柳河县;南同新宾满族自治县搭界,西与铁岭、抚顺县接壤,北邻西丰、开原。全县东西长96.4 km,南北宽75.3 km,总面积3 921 km2,辖9镇5乡,计14个乡镇,全县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

清原县为长白山脉西南延续部分,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北略向中间倾斜,自然形成以山地为主体,以浑河、清河、柴河、柳河各水系为网络,山地、丘陵、河谷、平地交织的自然地貌景观。清原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且多雨。

1 清原县水资源现状

清原县为浑、清、柴、柳4条河流发源地,根据2007年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81.1 mm,多集中于7—8月,冬春雨量偏少。多年平均水资源资源总量10.587 6亿m3,其中地表水10.529 4亿m3,地下水2.528 7亿m3,人均水资源量3 114 m3。清原县用水总量为1.51亿m3,其中地下水913万m3。从总体上看,清原县水资源量比较充沛,属于富水地区,但水资源存在时空分配不均的问题[1]。并且个别水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因此,清原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 加强清原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措施

2.1 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法规,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

强化执法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涉水法律、法规,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的落实。要求各流域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流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对达到或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再审批新增取水。积极推进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2]。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做到依法足额征收。

2.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水资源统一化管理体制,实现全县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逐步建立高效、协调、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2.3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清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县,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0%以上,当地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而先进国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即全县农业节水大有潜力可挖,应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用水指标分配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将农业节水真正落到实处。对现有灌溉工程进行优化提高,加大力度进行灌区节水配套建设,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改变农民传统的灌溉习惯,要让节水灌溉与农民增收紧密联系起来,使节水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2.4 加强工业、生活节水与污水管理,减少污水排放

目前,清原县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县城镇自来水管网跑、冒、滴、漏的损失率达22%,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低,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现象严重。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也是浪费水资源、污染水体的重要源头。因此,必须加强工业、生活节水与污水管理。节水不但可以减少用水量,而且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水就是减污,在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中要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要加强节水管理,严格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工业生产提倡循环用水,大幅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减少污水排放量。要改造城镇自来水供水管网,加强管网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城镇生活积极推广节水器具、一水多用,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和生活污水的排放[3]。节水的同时,必须强化生产和生活废污水的管理与治理,所有企业的废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排放;对于生活污水,政府要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5 划定水功能区,加强水质管理

《水法》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清原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划定县域内各水域水功能区,按照各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各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各水域排污总量,加强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排污口的水质监测,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确保饮水安全。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对于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县人民政府,以采取治理措施,并向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篇4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产、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和关键因素。可以说,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所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资源的现状

(一)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

据水利部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2.7115万亿立方米,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量,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万亿立方米。河川径流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94.4%。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889万亿立方米,其中:45%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度约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占世界陆地面积7%的土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按耕地面积和人口数平均,却相当之少。我国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径流量为2832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数的80%。目前,我国人口己达12.5亿,每人年占有径流量仅为2260立方米,居世界第121位。相比而言,低于世界平均值的1/4,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二)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首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年际、年内变化大。年际间最大和最小径流的比值,长江以南中季河流在5以下;北方河流自然10以上。径流量的逐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丰平枯水期,可能出现连续数年为丰水年或枯水年的交替现象,径流年际变化大和连续丰枯交替出现,致使我国经常发生洪涝、干旱或连涝、连旱问题,对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水资源年内径流分配也不均衡。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多出现在4~7月份;长江以北地区80%以上的降水,多出现在6~9月份;西南地区70%左右的降水,多集中在6~10月份。短期内径流过于集中,往往形成洪水,灾及人民。

其次,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在南北、东西差距十分悬殊。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长江以北诸水系的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3.5%,其水资源总量却只占全国的19.1%,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35.3%,水资源量仅占4.6%,干早缺水,己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导致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常常出现资源性缺水;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是造成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和许多地区(包括南方地区),季节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三)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水污染是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所致,是水资源领域的特殊灾害,致使水资源匮乏的形势更加严重,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顽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全国的污废水排放量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库。全国污水排放量达到数百亿吨,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最为严重的是淮河、辽河、汾河、海河、白洋淀以及部分水库均被严重污染,南方的黄浦江、滇池等水体也被严重污染。全国约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附近河流或河段己成为排污沟。可见,水质污染严重和水环境质量恶化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因此,限制污水排放并使污水资源化,使水资源的利用走上良性循环己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健全法制,以法治水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保证。我们应看到,许多水质污染和水环境问题又与法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完善及执法不严有关。因此,不仅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还应加快制定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以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工负责,建立由水资源保护机构监督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首先,要加强水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主管部门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能力,强化用水的法律意识和水利法制观念;其次,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执行体系、程序和制度,积极研究和制定以水利产业政策为基础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再次,要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建立水质监测和评价制度。在法律法规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己实行多年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的部分条款也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需要加以修订。

(二)更新观念,转变认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篇5

论文关键词流域排污口法制化建设

论文摘要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法制化包括规定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及变更的审批原则、审批程序、监管体制及制度等方面。入河排污口的法制化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对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新的要求,是实现流域水功能区划水质保护目标、总量管理、入河污染物控制及削减的基石和落脚点。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实施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量的持续增大,排入江河湖库的废污水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量已由1997年的183亿t上升为2000年的234亿t。由于沿江(湖)企业排污口、城市综合排污口和取水口设置无序,加之大部分废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流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长度逐年增加,已接近600km;沿江城市的500多个主要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一些城市已面临水质型缺水危机。

一、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立法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曾就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较多地侧重于分散性点源的治理及河道防洪的管理。在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前,由于没有适合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需要、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监督管理办法,导致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与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不相适应,使得规划及区划所确定的水质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无法落到实处,出现重审批轻管理、污染治理反弹的趋势。

新水法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10多年来的经验,针对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确立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制度及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为流域机构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流域入河排污口法制化管理体制的建设

1.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应按新水法中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由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实施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在体制的设置上需吸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教训,强化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加强主要水域、重要城市和特定区域的流域管理,从体制上制约地方保护主义。

2.明确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权限

应坚持在流域统一指导协调下的属地管理原则。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统一监督管理,各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内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3.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权限

江河、湖泊、水库,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建设项目设置的排污口,省际边界河流设置的排污口,日排放废污水量在100t或日排放COD30kg以上,排放废污水含有剧毒、致癌物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审批,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属地管理部门备案。

其他区域排污口设置与变更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备案。

三、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程序

1.建立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建档制度

对流域内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登记建档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以往工作中,流域内排污口的设置或变更未能与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的管理目标相协调,不符合现代管理规范要求。应通过调查、登记建档,对不符合流域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结合各地城镇建设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规范及整改。

2.建立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程序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或变更必须依照规定程序向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设置或变更排污口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其治污工程和排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三个环节均应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设置或变更工程完工后,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申请审批程序应包括预申请审查、申请审查、竣工验收。

3.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变更审批许可原则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必须符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符合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服从于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目标。废污水排放还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符合有关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要求。

对入河污染物总量已超过分配的控制指标或由于该申请排污口的设置变更将使其总量超标的;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或不可靠,入河污水水质超过或可能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对纳污水体功能构成影响的;非条件限制,故意将排污口隐蔽设置,不便于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以邻为壑,为转移污染擅自将排污口向下游区域设置或变更的;在新开发区未进行雨污分流的;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有关主管部门要求,不符合有关入河排污口技术规范要求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申请将不被受理审批。

4.制定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

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区别江河干支流及湖库区域水功能区要求,本着便于管理、方便排放的原则,对入河排污口的建筑及入河方式等方面进行技术规范,是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新设置入河排污口进行审批的基本技术依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5.建立排污信息季报及年审制度

立法中应规定使用或设置排污口的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按季、按年度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排污口统计表。排污单位必须按规定项目如实填写报表,不得弄虚作假。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将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排污口组织年审。

6.建立排污计量及水质在线监测制度

立法中应规定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口安装污水排放计量设施,同时限期安装在线水质监测仪器。为便于统一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所安装的计量设施及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应为质检部门认定的产品;在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经安装相应设施的排污口,其设施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质检部门组织检查认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7.建立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制度

建立对入河排污口及受纳水域的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及现场持证执法检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水法》授权,对重大排污口,对重点、敏感水域进行常规监测、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逐步实现有关监测工作与水功能区监测工作相协调。

8.建设一支高素质监督管理队伍

应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需要,加强流域及各级行政区域的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执法机构的能力,加大监督执法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力度,形成机动灵活、准确高效的执法体系。

四、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法律责任

1.处罚规定

对未按规定设置或变更排污口位置或建筑结构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按规定程序及规范重新申请;逾期不拆除,将依法,并处罚款。

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向管理部门报送有关资料的;报送资料时弄虚作假的;不按规定时间参加年审的;故意破坏或不正常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直排或偷排的;故意破坏或不正常使用污水排放计量设施或在线水质监测仪器;未如实向管理部门检查人员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的;逃避、拒绝、阻碍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未经审批允许其他排污者使用本单位排污口的;利用其他单位设置的排污口的;改变废污水排放方式、增加排放废污水水量、增加废污水中污染物种类、增加废污水中污染物数量、改变废污水入河方式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

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流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不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2.建议实行“累时倍罚”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违法行为可以追究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实践中多为追究行政责任。当前严峻的水污染事实告诉人们,罚款的处罚效果与立法目的相脱离。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交了排污费或罚款就等于交了保护费,违法排污合法化”的怪现象。考虑到违法排污行为的复杂性及水资源被污染后其危害的长期性,建议法律在追究破坏水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时有所突破,对持续违法排污者,实行“累时倍罚”的责任追究制度。

篇6

水质监测资料表明,洛阳市地下水水质良好,无色、无臭、无异味、无肉眼可见物,清澈、透明、低浑浊。从开展全分析的37项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对地下水、地表水水源进行评价,地下水水质只有少数部分项目超标,水质综合合格率历年达90%以上;而地表水水质较差,伊河、洛河、涧河三条河流均受到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染,地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低于同期地下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四2013年城市节水和地下水管理工作规划洛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关键是制定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开采方案。

根据目前现状,初步提出以下方案:1.根据历年地下水观测资料看,洛阳市没有出现降落漏斗,但在洛阳南以农科所为中心和白马寺水源地有漏斗发展趋势。2013年应考虑对该区调整开采量或停用部分水井,增加陆浑水库引水工程的供水量,减少该区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达到既满足城市工业、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又有效控制局部地段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目的。2.自1994年以来,洛阳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地段变化,致使地下水的迳流状态发生了改变,虽逐年对观测网络进行调整,但还不尽合理,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尽快落实安装地下水动态监测远程控制系统,更准确掌握洛阳市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情况,使监测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3.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每年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和河南省节约用水宣传月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对浪费水、破坏水质行为举报,公开曝光,大力宣传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进行水形势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宣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水量最终只能限制在可开发利用的有限的资源范围内的观点,宣传节约用水的基本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和自觉性,更新水的观念,树立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危机的意识。4.我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洛阳市水资源管理条例》(2009年2月1日起施行)、《洛阳市节约用水条例》(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已为我市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洛阳市市情的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城市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5.建立《水资源自动监测及业务综合管理软件系统工程》,提高管理水平。节水信息可以使节水实现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目前洛阳节水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管理水平还不高,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要在掌握大量节水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能形成各种统计报表,要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各种情况下的水量、水位和水质情况;能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研究水资源的供需关系等。6.加强有关节水管理和地下水管理的科研工作。《污水资源化研究及规划》已被省确定为2004年攻关项目,2007年完成科研(试验)及规划工作,通过了专家评审。要加强研究开发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回用新技术,挖掘废水的再生资源,开辟节水新途径,要组织制定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内容包括中长期供水,供水水源,节水、污水资源化,水资源保护等;要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和调度洛阳市现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组织好节水器具的科研和设计工作,不断推出节水效益好,使用方便,价廉耐用的新产品;研究推广农业用水的节水新技术,研究工业、生活节水的适用技术等。

本文作者:沈嘉王素珍张咪娜董斐工作单位:洛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

篇7

*6年,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管理的各项措施,认真贯彻取水许可条例,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法规建设方面起草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中明确了节约用水要求;会同省发改委下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等一系列文件;下发了《*省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起草了《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启动徐州、张家港两个全国试点工作,南京市列为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确定*、南通、淮安等12个市县为第一批省级试点单位;完成了237个节水技改示范项目(其中省级80个),创建节水型企业38家,通过了15家“节水型高校”验收,联合省妇联在全省开展“节水型家庭”创建;初步编制完成了《*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三是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工作。会同省物价局、财政厅出台了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年内开展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专题调研,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6年全省征收水资源费3.5亿,比*5年增加75%。

四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全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已形成初稿。制定了《*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市编制了《*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报告》和三年实施方案,经水利部批准,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试点市。全面开展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完成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和监测。

五是巩固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果,全面提升地下水管理水平。省政府年初召开了禁采总结表彰会议,全面总结苏锡常五年地下水禁采经验,表彰了禁采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省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地下水管理。苏中、苏北地区地下水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和总量控制,按省厅下达的取水计划和压采目标。实际取水量7.3亿立方米,总量控制在计划之内;压采0.34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任务。组织对全省地下水管理工作开展了互查,进行全面考核和评比。

六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启动了取水许可换证工作,规范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明晰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年内全省共审批取水许可申请105份,新审批地表水取水量95亿立方米、地下水860万立方米。同时,各地加强了排污口设置的论证和审批管理,从排污源头控制排污总量。

尽管*6年水资源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省水资源费征管工作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政策落实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地区间工作不平衡,调价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南通、南京等地级市以及近半数的县市未出台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部分市、县(市、区)自来水的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的合并价格没有达到0.20元/立方米的规定标准。

二是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根据“四个总量”控制的要求,市际、县际还没有总量控制和计量设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功能区管理要求,水源地保护的应急监测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管理的需求。

三是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水资源社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国家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系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但是,各地水资源管理人员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对资源水利的宣传不够,公众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政策措施研究还不到位。

二、二七年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

*7年,水资源管理要围绕全省水利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资源水利,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按照资源节约的要求,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环境友好的要求,抓好水功能区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抓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贯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新的一年水资源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

一是要落实调价文件。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文件。*6年省物价、财政、水利三部门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中明确“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尚未调整到位的部分,连同南水北调基金一并调整到位”,各地要根据通知要求,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凡是南水北调基金文件没有出台的,或者基金和水资源费合并标准没有到位的必须在今年六月底前全部到位,同时全面清理越权减免文件。

二是要提高征收到位率。各市要加大征收力度,及时分解下达县级征缴任务,并落实到各征收单位。今年省厅将对各市下达征收指标,按征收到位率和征收额度双重考核。各地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交流,在节水技术、取用水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要强化用水计量,全面实行计量收费,杜绝协议收费和人情收费,继续大力推广ic卡等先进的用水计量设施,省厅今年将实施取水大户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各市、县已建和在建的系统一并纳入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是要规范管理与使用。各地要严格执行《*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统一使用“*省水资源费专用票据”,并按规定设立水资源费缴入专户,按月按比例分别缴入同级金库和省库,并将征收情况逐月上报省厅;水资源费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规范管理。*7年,省级水资源费重点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信息化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各地的水资源费使用要与省级相配套,要分级建立项目库,按项目化管理要求用好、用足水资源费。

四是要强化考核奖惩。今年省里将组织相关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对各地随意减免水资源费的政策文件进行清理;同时全省建立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的考核机制,将水资源费征收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各市也要加强对县级水资源费征收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

(二)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突出保护饮用水源地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完成全省1315个重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今年上半年省厅将完成省政府批准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并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各地要配合省厅,在此框架下对其辖区内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全面核定,向同级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二是加强水质监测和预测,建立应急预案。目前各地已经按月组织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并通报,今年在此基础上要定期公布行政区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开展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旬报工作。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水质监测设备和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要特别重视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各地要建立健全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继续开展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

三是强化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在入河排污口普查的基础上,今年要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划定禁止和限制排污水域范围,提出相应的排污口整合方案。各地要加强重要供水水源地、骨干清水河道沿线排污口整治。加强和规范排污口设置论证,规范新设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从今年起各市审批的排污口要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四是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各地要编制完成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开展清水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干线、泰东河、通榆河、望虞河等主要供水河道的水源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宜兴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试点,探索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经验。

同时抓好*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三年实施方案,报水利部、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工作。完成《*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提请省政府出台《*省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是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三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要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徐州市要组织实施水资源监控系统,制定行政区域用水总量节约奖励和超额加价办法,为建设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积累经验;张家港市要开展循环型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体系和城乡水循环体系的建设;南京市要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起步实施。*、南通、淮安3个地级市和大丰、泗洪、江宁、姜堰、句容、东海、淮阴、武进、高邮9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今年要编制完成试点工作规划,并完成规划审查和报批工作,年内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三是抓好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今年省厅要对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各地继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工作,推进节水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同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配合载体建设,开展相关的节水宣传,及时推广先进的节水经验。

四是实施“行业节水行动”工程。年内在火电、化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造纸、机械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力争主要产品用水水平5年内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带动行业节水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重点抓好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用水,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鼓励企业废污水“零排放”,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企业,积极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试点。

五是建立社会用水总量考核指标体系。今年,全省单位gdp水耗要确保下降4%,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分解总量指标,分行业、地区建立用水总量考核指标体系。对取水、用水实行按月统计并上报省厅。

(四)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是各地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稳步地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要全面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城乡供水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各项规划;加快人员培训和水务人才的引进,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人才保障;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结合城市防洪建设,做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元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改革运营机制,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全省地下水管理,逐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的计划管理和开采总量控制,规范地下水审批程序。首先要按照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强化地下水禁采区、严重超采区、控制开采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厅下达的年度开采计划,逐级考核到每眼深井。苏中、苏北各市要按照五年压采方案,落实水源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压缩等措施。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站网建设,密切关注沿海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变化和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动态监测,及时评估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效。再次是要严格控制新凿深井,凡地表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严禁增凿取水深井。

三是要继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460号令),规范取水许可程序。今年省厅将组织专题培训,各地要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学习《条例》,使各级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各项程序和要求。各地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厂矿企业和广大取水户广泛宣传《条例》,提高全社会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同时,各地要对现行的取水许可审批、发证、监督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等规定进行整理、核查,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取水许可程序,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杜绝发生违规审批行为。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各地要规范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加强对水资源论证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论证从业单位资质管理和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论证工作。关于换发新的取水许可证工作,在*6年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主要先换发有效期在*7年底前到期的取水许可证。

(五)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6年省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做到管理机构明晰、人员结构合理、技术设备先进、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规范、基础工作扎实。各级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节水办、水资源费征收部门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各单位要保证工作所需的车辆、计算机、办公设备以及现场踏勘和调查所需的设备和工具;要建立健全行政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要重视水资源档案管理和基础工作。

今年,省厅已经组织编制了“*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省取水远程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将于近期启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还将制定有关的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规范,各地在系统开发建设中,要以此作为建设依据,以利整合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已有的各类资源。

篇8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现状 规划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20-02

从高空俯瞰,黄河像一个巨大的“几”字,盘旋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被誉为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了九个省或自治区,它们分别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据统计,黄河全程达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为七十九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又因水土流失,支流则带入大量的河沙,致使黄河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作为我国北部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年平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百分之二。而黄河流域约共有1.4亿的人口及2.4亿亩农耕地,都靠黄河水源供给,另外许多重要能源基地也依靠黄河水源的供应才能发展下去。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对我国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它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但是,从1972年起,黄河就常出现断流现象,而且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再加上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黄河开始呈现出巨大的承载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摸索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治理方案是当务之急,对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评价。它们分别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情况,以及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考量,我们可以大致地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作出一个定位。

1.1 总量状况分析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黄河流域的地下水流量与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之和,并扣掉其中的重复计算量。首先来看地下水流量。所谓的地下水流量,指的是在特定的流域内的地下含水总量。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汾渭河谷盆地、宁蒙平原引黄灌区以及伊洛河等地区。地表河川径流量则是指在河流、冰川、湖泊等水体中那些由降水构成的水量,而这些水量是时时更新的,并显出动态的趋势。从空间上看,黄河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主要是来自郑州的花园口及以上的中上游地区,形成如此不均匀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于黄河的地理条件造成的。另外,从时间上的分布来看,由于黄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于七到十月的汛期,因此,黄河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大半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至十月。根据近年的调查显示,由于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黄河流域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已日趋减少,现今其年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可见,黄河水资源总量少,并且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求情况。

1.2 水质状况分析

水资源的质量状况也是评价水资源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根据近年有关调查显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中劣III类水资源比例约高达百分之六十,劣V类水资源量也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黄河全流域的水质劣差之程度。另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还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即干流的水质优于支流的水质;汛期的水质也优于枯水期的水质。检测出黄河中的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挥发酚、氨氮等,也有极少数河段检测出镉、汞与铅等化学污染物。相对而言,黄河干流的污染比支流的污染严重,其中当以潼关河段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潼关河段全年的河流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而其它河段多为Ⅳ类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调查公告,黄河水资源污染程度列于全国第二,可见其水资源水质状况之劣,此形势的说明也给予我们敲响了水污染防治的警钟。

1.3 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当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量的开采已有三百零七亿立方千米,就地下水的储量开发也达到了九十七亿立方千米,利用率相对较高。其次,已建立各类水库达三千一百四十七座,总库容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此外,引水工程与提水工程也分别高达4500与29000个,建立引黄济青、引黄入淀、引黄济晋与引黄济烟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除了以上所涉及到的水利工程外,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解决了黄河流域五十多个城镇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为农业灌溉引水与城市工业的发展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更有越来越多的开采项目投入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中去,导致其利用程度已大大高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一个过渡开发的状态。

2 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所涉略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着不少问题,并呈现持续恶化的态势。而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突出表现为:

2.1 供需矛盾尖锐化及其原因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已不是一朝之事,黄河流域水资源虽作为我国北部地区供水水源,却只以占全国径流量百分之二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百分之十二的人口与百分之十五的耕地及其它相关的供水压力。再加上近年来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压力逐渐加重,以致供需矛盾尖锐化。而这些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人口的递增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如今其人口数量已高达约一亿。如果任其情况发展,将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更令人惊讶。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均水资源量将相应地递减,难以满足生活所需。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供水量的需求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其次,是现代居民用水浪费与工农业浪费所致。除了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存在用水的浪费现象外,农业灌溉技术落伍与设备的老化也会导致农业用水的浪费,再有发展高耗水量工业也使得工业供水效益低,出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第三,则是水资源总量的减少。而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又与一定原因相关的。比如,断流的频发。据统计,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间歇性的断流后,黄河流域的断流现象愈演愈烈,无论是干流或是支流,又或是断流的次数与河道的长度都与日俱增。第四,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黄河流域大多都处于干旱与半干早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加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其降水量尚不及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百

分之二十七。又因为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不均匀,对地下水的自我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以来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以致破坏了黄河自我调控系统难以恢复。综上所述,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供需矛盾的存在使黄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2.2 水质每况愈下及其原因

自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质量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的居住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水质的影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用水量增加的同时也扩大了生活废水的排放:二是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增加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三是农业耕种农药与化学肥料的使用。再加上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水质得不到恢复、日益下降。另外一方面,则是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致使得水体自我分解污染物、自我净化的能力下降,更是使得水质得不到改善,导致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3 整治与规划

只有充分了解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深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后,才可能更好地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个全面的规划,从而展开治理与保护工作。

3.1 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实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制定出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并依法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应当以这法律法规为导向、手段进行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以实现管理的正规化。依据法律可以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而统一管理则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问题。

3.2 开源节流,建立节约用水型社会

可以看到,黄河以非常有限的水资源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供水任务,我们必须致力于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等各个方面尽量减少用水量,发展节水型工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用水浪费现象。而以上所提到的,又必须以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基本前提。只有当广大民众都培养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

3.3 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调蓄。而对入河排污的管理也应当列入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之内。应当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减少生活废水与工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加快水污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的同时也要防止进一做到防治并重。还可以将市场引入治理工作,激励企业与社会都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工作中来,使防治工作企业化、社会化,从而扩大防治工作的力量。此外,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减轻黄河的供水压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作出全方位的规划,以确保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蔺生容,张遂业,黄河,上游,水沙[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2]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黄河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1999

篇9

1.1与水资源论证结论相符性评价根据水资源论证主要结论、取水许可审批文件等,通过实地查勘,进行实际运行情况与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的比较分析,如取水水源、取水方式,或取水地点、取水量、取水用途、退水地点、退水方式,或退水量、退水污染物种类,或排放浓度等主要许可事项有无变化,有无法人代表的变更、取用水工艺和环节的改变等;节水措施、水资源保护措施、第三方影响补偿方案是否落实等。

1.2与政策要求、行业发展的适应性评价通过收集实际运行资料,如分月列出近五年工程取用耗排水情况、工程产品以及相关参数,结合项目水平衡测试和实际取用耗排水监测资料,分析工程实际运行取用水水平,根据近几年来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发展变化情况分析项目的符合性。通过分析该项目所在行业用水工艺及相应标准变化,并收集相关行业其他企业的用水情况,对取用水参数、取水规模、用水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合理评估项目用水水平先进性。根据水文情势的变化、水功能区水质情况和实际运行中监测的水质资料等,分析实际运行中水量、水质可靠性,提出其差异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1.3项目实际运行期间影响评估结合水资源分区和水功能分区,复核评估论证和运行期间水资源量质变化及其对取水的影响;分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变化可能对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对项目取水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规划水平年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时与取水项目影响,尤其是可能对本工程产生影响的一些大型的取用水项目投产后,对本工程取水可靠性的可能影响。同时,客观评估项目取退水与其他取用水户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等;针对项目退水对水功能区的实际影响,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1.4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全面评价项目运行过程中各项监督管理事项落实情况,如取退水计量分级安装和实际运行情况,工程取退水口以及所在河段水量水质的监测方案和制度执行情况,项目用水管理部门、用水管理制度等用水管理组织情况,用水管理人员设置及主要职责分工、制度的落实与考核情况,取水台账建设、水平衡测试、取水总结报送和用水计划申请、水资源费缴纳、延续取水申请等取用水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措施。

2后评估发现的主要问题

2.1部分项目用水合理性评价存在困难如工业水厂项目在用水合理性分析时,一般通过规划用地、人口和进驻企业作需水预测,得出需水规模,但在项目后评估中,由于对工业水厂各个供水户的不同行业定额、用水水平逐项分析困难较大,一般采用工业园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来反映其用水合理性,对各用水企业不同用水工艺分析节水潜力和提出针对性措施较为困难,分析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细化。

2.2部分项目存在与水资源论证结论不符合事项部分项目由于种种因素,对水资源论证结论中的部分事项未能及时落实,如水资源论证结论中要求退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但由于项目建成运行时,周边污水管网尚未通达,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改为就近处理,与结论不符。

2.3部分项目实际运行情况与预测结果存在出入如部分项目根据行业用水定额和预测满负荷运行产量得出需水规模,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节水技改、产能不足等原因,许可规模明显偏大,通过取水许可准入门槛倒逼用水效率提高的约束机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再如部分地下水项目,预测承压井静水位埋深与凿建后测得静水位埋深相差较大,有关原因也有待分析。

3思考与建议

3.1尽快完善水资源论证后评估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后评估是水资源论证的延伸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完善,应在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修订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提高后评估的权威和效力。同时,应组织制定不同水源后评估工作的制度框架设计、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评审方法,并明确后评估从业单位的资质管理问题。

3.2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应当与取水许可换证有机结合《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规定“取水许可证有效期限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0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45日前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原审批机关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延续的决定。”目前取水许可换证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资料。建议在取水许可换证前开展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主要依据取水单位水平衡测试结果、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取退水影响、水资源费缴纳情况、水资源保护和节水设施落实情况、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原取水许可事项的变更说明等材料开展后评估工作,为取水许可换证提供技术支撑。

3.3对后评估发现问题的处理做出具体规定由于列入后评估的建设项目大多已建成并正常运行,通过后评估工作发现的一些问题如何处理、如何整改,在法律层面应当有规定,在技术层面应当有相应措施。特别是发生与水资源论证报告存在重大变更的问题,如项目取水水源、取水方式或者取水地点、取水量、取水用途、退水地点、退水方式或者退水量、退水污染物种类或者排放浓度发生较大变化的,需明确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向原取水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篇10

摘要: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分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分析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德州市;漳卫南运河;水环境;对策

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组成,河长932km,流域面积37700km2。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8.4mm。漳卫南运河流域为重要粮棉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类,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等。流域内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工业有电力、钢铁、纺织及各种化工产业。

一、研究区水资源概况

漳卫南运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0m3,污染严重、运河断流、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等水少、水脏等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1,2]。漳卫南运河在德州市境内的流域面积最为广泛,德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9.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0%。由于近年来水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加之降水资源呈递减趋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4]。

二、漳卫南运河德州段水环境问题

1.河流干枯断流,功能退化

漳卫南运河德州段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大面积河床荒芜沙化,河道淤积,功能退化。四女寺枢纽以下自1965年断流以来,断流天数在300天以上的达14年;南运河已经处于断流状态,河道下游已被开垦为农田菜地,而上游河道内冬季干枯无水,夏季则蓄水成为一塘浮萍。早先的繁华运河航道现今落寞萧条,船闸等各种装备都成了废弃物。

2.地下水超采严重

德州市现已形成中心静水位埋深达19.0m,区域范围达1850km2的漏斗区,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地下水开采深度达500m,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00m深。沿河地下水(生活水井,农灌井)的调查监测表明,漳卫南运河沿河2km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

3.水质恶化

该区域污染源主要有来自漳卫南运河上游的污水、城镇工业和生活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污染[6]。根据2007年水质调查结果,漳卫南运河除漳河外水质均为劣Ⅴ类。卫运河四女寺和漳卫新河吴桥河段的COD的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1.9,44.5,氨氮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6.5,21.2,挥发酚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8.0,38.6,属于严重的有机污染类型。

4.河道底质污染

德州市内主要河流水质均已超过农灌用水的标准,而其中有机污染物和挥发酚超标尤为突出。河道中底质主要污染物是有机质、铜、锌、镉和汞。漳卫南运河四女寺下游岔河段就属于比较明显的河道底质污染。

5.水浪费严重

农业是用水大户,全市年供水量8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但是大部分灌区为老灌区,管理落后,设施、渠道老化,又都采用传统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节水灌溉方式推广困难,水资源浪费严重,有较大的节水空间。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要运用各种途径,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采取适当提高水价并对农业灌溉用水和家庭困难用水户的用水进行补贴的办法,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采取限量供水,超限加价的办法,强化节水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减少水浪费现象。

2.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走水务一体化道路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依法治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围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对水资源开发、输配、节约、保护、治理实行“一条龙”式管理,让有限水资源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有效地遏制水环境恶化问题。

3.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制度

要治理好水污染问题,法律制度是保障,是手段。应开展流域污染治理政策法律和经济措施研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尽快制定重点水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条例,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符合生态承载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水资源协调发展。

4.加强污染物治理

漳卫南运河流域内水污染以工业污染为主,其中化工、造纸、煤矿、炼钢、火电等行业占工业排污总量的85-98%。因此,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当前漳卫南运河污水处理能力6.27亿t/a,而排污总量约10.38亿t/a。此外,漳卫南运河流域内县级城市还没有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5.遏制地下水超采

对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停采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并利用丰水年份的地表径流和黄河丰水期的来水量,对深层地下水进行回灌,以提高地下水位,遏制地面下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要大力发展大田喷灌,果树滴灌,大棚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达到采补平衡。

6.兴建蓄水工程,提高调蓄能力

德州市内低洼地较多,可通过兴建蓄水工程解决德州市水资源分布上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在丰水期积蓄水量,在枯水期计划用水;并充分利用客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发挥供水区域优势,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7.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

充分发挥流域内水库闸坝等水工程的作用,优化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保证河流的生态水量,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漳卫南运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研究,重视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所产生的生态影响。

结语

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终极目标。漳卫南运河的水污染是流域性污染,需从漳卫南运河重点污染源治理入手,建立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本区域水环境治理保护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翟学军.节约保护水资源促进漳卫南运河的可持续发展[J].海河水利.2009.2

[2] 庞爱萍,李春晖.漳卫南运河水资源与水环境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J].海河水利.2008.3

[3] 吕其英,宰维东,付静.德州市水环境状况综述[J].海河水利.2009.2

[4] 潘立云,王玉珏,谢营.德州市水资源特点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