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篇1

摘 要 本文在对新增值税税制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修订后的增值税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产生的影响,以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相关报表信息,对企业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成本管理与分析。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 固定资产 入账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自实施以来,新的增值税抵扣办法在全国铺开,成功实现了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重要一步。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除外)”。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的纳税问题,也对固定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例,结合在会计实务中的操作经验,就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与计量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概念与范围的影响

新《实施细则》明确固定资产概念为“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取消了原来“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的规定,这样的修改更加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本次增值税转型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入(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从税收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与企业存货相同的资产,即外购或自制的固定资产应将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再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

二、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初始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根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的具体构成亦有所区别,主要分外购和自建两种方式。

(一)外购设备初始入账成本的确定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企业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与所购买固定资产相关的增值税款,应当冲减固定资产的成本。如上所言,在本次税制改制以前,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本税负较重。修订后的《暂行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设备的进项税额。这样,按照新的增值税条例,一般纳税人新购入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应当单独确认为进项税额,不再计人固定资产成本,从而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会有所下降。但同时,《暂行条例》也明确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资产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对这些固定资产而言,其会计核算仍与增值税转型前相同。

(二)自建固定资产初始入账成本的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此类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对自建固定资产而言,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购买工程物资的进项税额是否可以抵扣。对此,应视工程物资的用途作具体分析。企业购进的工程物资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为安装设备所用的物资;另一类是为建造房屋所用的物资。企业应当将购进的工程物资用于房屋建筑物属于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因而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仍计入工程物资成本;但用于机器设备的工程物资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仅就不含税买价计入工程物资成本。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所建工程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

三、增值税转型对旧固定资产出售会计处理的影响

原政策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的应税固定资产,无论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和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第29号)。

本次税制改革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第四条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对旧固定资产出售采用区别对待的会计处理方式,也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反映更加真实,有利于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旧固定资产 入账价值 折旧计算 流转税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常会遇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取得、持有、处置等交易或事项,但由于会计人员对旧固定资产的当前状况及价值、未来可使用年限等无法做出专业判断和合理估计,因此实务操作中,对旧固定资产的取得、后续计量和处置过程中相关问题存在疑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谈谈解决方法。

一、取得旧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问题

企业取得旧固定资产的方式有多种:收到对方旧固定资产抵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直接购入、接受旧固定资产投资、接受旧固定资产捐赠等,《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对上述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即初始价值确认有相关规定,但是除向生产厂商购入新固定资产有明确的价格之外,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无论新旧,企业都面临一个初始价值如何确认的问题,即在交易时点确认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参考依据是什么。新固定资产可以参考同类市场售价,在此不做深入讨论,而对取得的旧固定资产如何确定初始入账价值,分以下两种方法解决。

一种方法是交易双方通过资产评估,以旧固定资产的评估净值为基础达成交易,从而以交易价格作为初始入账价值,这种方法较为常见。例如为做大做强主业而将附属业务和资产有偿转让给其他企业,转让方的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可能会脱离市场价;再如为提高设备设施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一些住宅小区公用设施如电力设施、供水加压设施等无偿转让给特定的企业。在这些情况下,受让方会联合转让方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净值直接作为交易价格或作为交易价格谈判的基础,以此作为初始入账价值。

另一种方法应用于不需进行资产评估或者资产评估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例如,受让、盘盈或接受捐赠的旧固定资产预计价值非常小,可依据重要性原则,不通过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而是由交易双方或者本企业技术人员根据资产使用状况做出适当判断和估值,以此为基础达成交易价格,从而确定入账价值。

当企业取得的旧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确定后,即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为各类方式确定的初始入账价值加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不需要将旧固定资产以前的原值和累计折旧一并带入来反映该固定资产的价值,而是直接将旧固定资产的交易时点的价值作为新的原值入账,这也是该项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即折旧的基础。

二、取得的旧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即折旧问题

企业将取得的旧固定资产入账后,应进行后续计量,即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旧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应参照本企业同类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来设定,而使用寿命则需要依据每项旧固定资产不同情况来确定,这就给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于取得的旧固定资产是依据资产评估净值为基础入账的情况,本文建议借用评估报告中的成新率及同类新资产使用寿命来预计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这种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合理可靠,符合会计估计的原则,在实务操作已经推荐使用,效果较好。

上述做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资产评估报告中的成新率能够反映被评估资产的新旧程度,新旧程度与该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成正比。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与旧固定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在全新时的使用寿命。通常采用企业以前年度购入的或市场上正在销售的同类新资产的使用寿命即可,若企业或市场上无同类新资产,则可采用相似类型的新资产的使用寿命。其次,计算旧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旧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同类(或相似类别)新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成新率。对于不通过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而是由本企业技术人员根据资产使用状况作出适当判断和估值进行入账的情况,可以比照上述方法预计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确定了旧固定资产的残值率和使用寿命,企业就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计提折旧。

三、处置旧固定资产应纳流转税问题

与取得旧固定资产相比,处置旧固定资产还涉及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问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处置旧固定资产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混淆应缴纳的流转税税种、忽略视同销售行为造成漏税、未了解减免税政策造成多缴纳税金。

在处置旧固定资产时,首先,需要区分处置的是动产还是不动产,以便于分别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处置的旧固定资产是不动产,即指不能移动,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例如建筑物或构筑物、其他土地附着物,需要缴纳营业税;若处置的是动产,即除不动产之外的资产,例如设备、车辆,需要缴纳增值税。其次,在处置旧固定资产时需确认该种处置方式是否属于视同销售行为,这一点在实务操作别容易被忽略。涉及流转税视同销售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个法规,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第四条规定了八种视同销售行为,主要包括代销、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投资、分配给股东、无偿赠送等;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2号)第五条规定了三种视同销售行为,主要包括无偿赠送、自建建筑物用于销售等。在实务中,销售是处置旧固定资产最主要的形式,最容易被忽略的视同销售行为有无偿捐赠、对外投资等,这应引起财务人员的特别关注,避免漏税。再次,应了解处置旧固定资产的免税事项,避免多缴纳税金。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第一条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J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要正确地核算接受和出售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应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如下原则确定:

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的,按凭证上表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其入账价值;

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的,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其金额,用估计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其入账价值。

如果受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没有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则应按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二、认识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可将捐赠视为一种投资活动,按确定的入账价值增加相应的非现金资产,同时增加资本公积。而税法则规定,纳税人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不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但企业出售该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或进行清算时,若出售或清算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计入应纳税所得或清算所得;若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出售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必须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来反映。

三、企业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部分,暂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只有处置受赠实物资产时,将其由“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捐赠”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时方可转增资本。

四、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对外转让时,要正确判断其是否属于“纳税人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这一免征范围,否则要按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

五、如果接受的捐赠是不动产,在将其转让时应按“销售不动产”计算缴纳营业税。

例如,2002年1月1日,甲企业接受乙企业捐赠的房屋一幢,乙企业提供的有关凭证表明该房屋原价为800,000元,已提折旧16,0000元。另外,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其他费用5,000元。甲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2003年1月1日,甲企业将该房屋出售,出售收入500,000元,出售时累计折旧64,500元,支付清理费2,500元。其会计处理如下:

一、接受捐赠

受赠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其折旧后的余额为640,000元,加上发生的其他费用5,000元,合计为645,000元。企业将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计入资本公积时,需要从其价值中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640,000×33%=211,200(元)。

借:固定资产645,000

贷:递延税款211,2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428,800

银行存款5,000

二、使用一年后出售该房屋

冲销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清理580,500

累计折旧64,500

贷:固定资产645,000

反映出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5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500,000

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2,500

贷:银行存款2,500

出售不动产,应按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税率为5%,应纳营业税500,000×5%=25,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2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25,000

将“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转入“其他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428,8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28,800

出售价格低于受赠时的固定资产价格,企业应以受赠时的价格计入应纳税所得。

借:递延税款211,2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11,200

篇4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来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情况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一)支付(收到)的补价。如有确凿证据,表明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上述公式应采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在增值税转型后,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固定资产的,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按照现行条例,“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即,如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以使用过的旧资产换人新存货的,应当以存货的当期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人账价值。二是公允价值的内涵。根据指南中“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作为换出资产的成本”以及会计价税分开核算的影响,这里的资产公允价值不包括价外增值税金额。三是公式中补价的内涵,应当为交换双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补价,在很多情况下常被理解为交换双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除资产和相关税费以外的支付和收取的所有货币资金,这部分货币资金既包括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和相关税费差额,也包括交换发生的损益。从指南中“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分析,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应该等于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在所确定的公允价值内涵的前提下,这种观点与指南相矛盾。笔者认为,原公式中的补价应当理解为交换双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的补价,而不是指全部补偿金额,即不包括补偿的增值税款也不考虑交换的损益。这样,不管非货币性资产所应交的增值税是否相同、是否有交换损益,支付补价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就都等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同样,收到补价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也等于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指南相符。四是公式中的“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是指应当直接计入资产价值的税费,而不包括单独入账的税费。

因此,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公式可以表述为:换人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计人资产价值的相关税费+(-)资产公允价值差额。

例1 甲公司以其拥有的厂房与乙公司的生产设备进行交换,其中:甲公司厂房账面原值260万元,已计提折旧40万元,公允价值250万元;乙公司设备账面原值为300万元,已提折旧10万元,公允价值为240万元,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补价11.7万元。甲乙均为一般纳税人,甲乙资产均为增值税转型后购入。

甲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1)借:固定资产清理

2200000

累计折旧400000

贷:固定资产

2600000

(2)借:固定资产清理

4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250万元×17%)

425000

(3)借:固定资产[(250-10)万元]

24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08000

银行存款

117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925000

(4)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000

例2 承例1,若乙公司急需厂房,而甲由于金融危机影响销售量认为乙的旧设备未来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可能下降,因此,甲乙达成协议,乙公司愿意支付20万元补价以使得交换可以实现。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250-10=240(万元)

(1)(2)会计分录同例1。

(3)(4)会计分录应为:

(3)借:固定资产

24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08000

银行存款

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08000

(4)借:固定资产清理

383000

贷: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处置利得300000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83000

例3 甲企业用办公楼A和设备B与乙企业的厂房交换。其中:甲企业,A的账面价值为1100万元,已计提折旧240万元,公允价值为900万元;B账面价值为600万元,已计提折IE370万元,公允价值250万元;乙企业的厂房,账面价值2100万元,已计提折旧780万元,公允价值1200万元。甲乙均为一般纳税人,涉及资产均为增值税转型后购入。

甲企业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150万元,乙企业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00万元,所以甲企业应向乙企业支付补价58.5万元[1200x(1+17%)一1150x(1+17%)]。

(1)乙企业判断是否为非货币交换:

58.5/1200=4.9%

(2)乙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200(万元)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150(万元)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1200-50=1150(万元)

确定换入各项资产入账价值:

A=1150 x(900+1150)=900(万元)

B=1150x(250+1150)=25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13200000

累计折旧

7800000

贷:固定资产

2100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20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0000

借:固定资产――A

9000000

――B

2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955000

银行存款

58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4040000

借:营业外支出

1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200000

从例中可以看出,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没有发生可以直接计入资产价值的相关费用,那么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即为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只需将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资产价值的相关费用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原账面价值)比例进行分摊,分别计人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即可。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处理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人、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时,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人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直接计人资产价值的相关税费。

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交换的,应当按照换人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篇5

关健词:会计准则;融资租赁;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1-02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与2001年1月18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等。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依据旧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承租人应当支付的各种款项(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除外)+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将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购买价格,租赁开始日就可以确认承租人将行使这项选择权,则最低租赁付款额也应包括购买价格。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资产在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

依据新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区别主要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进而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相同,从而,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此时,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也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例1:2008年1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8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机器设备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机器设备于2008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机器设备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归还给b租赁公司。

(一)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则,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所以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0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二)根据旧准则,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5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累计折旧2650000;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通过以上1、2的计算表明,在同样的背景下(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50000万),由于新准则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入账,而在旧准则下按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入账,这样导致新旧会计准则产生的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50000元。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为企业起到了抵税的效应。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决定了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性。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就固定资产审计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固定资产 审计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较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如果核算和管理不善,将会造成企业资产的重大损失和会计报表严重失真等后果,因此,做好固定资产的审计非常重要。中小企业财务报表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这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职责分工有限,业主直接参与管理,且没有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就固定资产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作些探讨。

一、 固定资产审计概述

(一)固定资产审计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一项重要资产,同其他资产相比,固定资产一般具有价值昂贵、数量较少、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固定资产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对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增减、使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定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也属固定资产审计范围。

(二)固定资产审计的内容

固定资产审计包括: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是否归被审计所有或实质控制;审查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合理;审查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确认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审查披露是否充分。例如,首先复核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是否记载了固定资产抵押等事项,然后询问管理层固定资产是否被抵押,如果被审计单位拥有被抵押的固定资产,则需要将其在财务报表中列报,并说明与之相关的权利受到限制。

(三)固定资产审计的作用

固定资产审计一般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作用: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完整;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固定资产的评价是否恰当;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一)固定资产所有权不明确

有些固定资产产权非属本公司,如房屋,车辆。首先要区分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两种性质的租入固定资产,查明后者是否已纳入固定资产核算,检查是否有作为债务担保抵押出去的固定资产。重要的机器设备的所有权是否属于本公司。

(二)固定资产的入账金额不正确

有的企业虚增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将与固定资产购建无关的支出,如差旅费、办公费、应计入财务费用的借款费用等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这些虚增的价值一般没有正式发票,或者只有收款收据。

有的企业虚减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支出,如安装费、运输费、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等计入当期的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

混淆了周转材料与固定资产的界限。《企业会计准则》取法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固定资产与周转材料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有些企业将周转材料纳入固定资产核算。

(三)折旧计提不合理

首先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否与以前年度保持一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除已经提足折旧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外,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现实中仍然有部分企业不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数额。由于不同的折旧方法所计算出来的企业的当期折旧数额有很大差异,因此,有些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不从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出发,而是从企业的利润需要出发,通过调整计入成本费用的折旧来达到调节当期利润的目的。

(四)随意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不少企业为了满足经济规模的扩张需求,通过资产评估手段,对企业资产价值重新确认,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并将评估增值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达到扩大资产规模,提高权益比重,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有的企业还将资本公积的评估增值用于转增资本。

三、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审计措施

(一)查验所有权

首先资料收集完整:房产证、土地证、车辆行驶证、大额设备采购合同、发票、验收报告等。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比如房产、汽车等大额固定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的情况,要结合银行借款的检查,核对银行询证函中企业贷款的担保抵押情况,如有的话,要做恰当的披露。对于车辆,取得当年审计时,我们一般查看原始入账发票,第二年审计时,我们重点关注年检,主要查看行驶证,如果车辆已转让,那么可能还有发票,但行驶证肯定没有了。

(二)核实入账价值

分别验证购入、自建、投资转入、捐赠、盘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对固定资产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严格验收的基础上,固定资产投入运行后,应当由企业的使用部门填写使用效果说明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早已明确,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第二十一条):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定义中的“过去的交易”很明确地表达了资产应当以历史成本计价。不能随意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计算累计折旧

折旧计算时,我们首先了解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量,了解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其次,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判断应采用何种折旧方法,测算与企业所提折旧数额的差异。企业若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每期计提折旧的金额应当大体一致;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那么计提折旧的金额应当是逐渐下降的。

(四)审查增减变动

在初次审计工作时,对于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如果金额较大,我们全部视同于企业新取得的固定资产对其进行实地检查;如果金额较小,检查其原始凭证:发票,保险单等;在连续审计的情况下,由于固定资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只对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及有重大疑点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查看。

上面我们对固定资产审计中常见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决定了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审计作了明确规定,只要我们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履行必要的固定资产审计程序,就一定能够防范和降低固定资产审计的风险。

篇7

关键词: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折旧;担保余额;净残值额

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产,虽然所有权不属于企业,但是从实质上看,企业获得了该资产带来的主要报酬,并且承担了该资产带来的可能风险。故而从会计角度上看,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它是承租人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而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既然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应当被认为是承租方的一项固定资产,那么在相应的会计账务处理企业应当对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个折旧可以由出租房计提,承租方只需要交付租金即可。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地被磨损或耗费掉,所以应当把其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构成企业费用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回来,即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说的是在固定资产预计寿命中,或者按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根据一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系统地进行分摊。若不考虑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应计折旧额就是直接用固定资产的原价(成本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由此可知净残值是影响应计折旧总额的重要衡量指标。

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方法通常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折旧法)、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法)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在账务处理上(包括折旧的计提)采用的会计政策、折旧方法应当与企业一般固定资产基本一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的规定,倘若承租人或有关的第三者对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的余值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担保,那么应计折旧额应为租赁期初始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成本)扣除担保余值后所产生的净值,倘若承租人或有关的第三者没有给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的余值提供相应的担保,同时也不能预测租赁期满后承租人能否得到该资产的拥有权,那么应将租赁期初始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直接确认为应计折旧额。

现行会计准则定义预计净残值,是指假设已经达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期限并且呈现出使用寿命完结时的预期态势,各单位组织目前能从该资产在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净额。这个概念明确表明计提融资性固定资产的折旧时应联系到资产时间价值,因为预期净残值与资金时间价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自有的固定资产没有计提减值准备,那么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自有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期净残值现值。可是,现行会计准则没有把现值着重运用于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过程中。

一、举例:现行会计处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明富公司2015年年初从大华融资租赁公司租入一项新型生产设备,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400000元。租赁协议约定:该生产设备以8年为租赁期,该生产设备预计的使用期限为10年,约定承租方明富公司于每年年末支付租赁费57000元给出租方大华公司。协议约定运用的折现率为6%,明富公司担保该生产设备在租赁期满时估计余值为75 000元,包括担保余值为67500元,(75 000×90%),未担保余值为7 500元。并约定,等到租赁期满时,承租方把该生产设备退还给大华公司。假设在租赁期满时该生产设备的实际价值为62000元,承租方明富公司应补付差额5500元。另外,明富公司在租入固定资产时支付了一些初始直接费用500元。假设明富公司在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时,采用的是实际利率法。承租方明富公司有关的会计账务处理为:

(一)计算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利用公式: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限额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孰低额+初始直接费用

其中: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各年支付的租赁费现值+担保余值现值=57000(P/A,7%,8)+67500*(F/A,7%,8)=57000×59713+67500×05823=37966935(元)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看:租赁时的公允价值40000万比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37966935元大,根据熟低原则,另初始直接费用为500元

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37966935+500=38016935元。

(二)计算长期应付款的价值。在租赁期内长期应付款价值应为各年支付的租赁费加上租赁固定资产担保余值。即长期应付款=57000×8+67500=523500(元)即账面价值为523500元。

(三)明富公司租赁资产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融资性租入的固定资产38016935未确认融资费用 14383065

贷:银行存款 500

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523500

(四)接下来按月来计提融资租入资产的折旧。因为该生产设备的租赁期为8年,短于其预计使用寿命10年。根据相关规定,要按照8年来计提折旧。应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担保余值。即应计折旧额=38016935-67500=31266935元,每月计提的累计折旧=31266935÷(12×8)=325697元。将折旧计入制造费用,其相关账务处理为:

借:制造费用 325697

贷:累计折旧325697

(五)生产设备到第8年末被退还给大华公司,相关账务处理为:

1、担保余值67500元大于租赁设备实际价格62000元,所以明富公司应补付差额5500元,并计入到制造费用。即:

借:制造费用―资本租赁损失 5500

贷:银行存款5500

2、明富公司将融资租赁的生产设备退回给大华公司时:

A:冲销长期应付款账户余额,即冲销担保余值67500元,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675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67500

B:冲销融资租入资产剩下账户的余额,相关账务处理为:

借:累计折旧 31266935

贷:固定资产―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31266935

二、现行融资租入资产相关处理的缺点与建议

上面例题显示,组织单位在确认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时考虑到担保余值折成为现值并加以计算,但是在后续计提折旧时,组织单位却是将入账价值与未折现的担保余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应计折旧额。根据担保余值的概念可得出一些结论。为了维护出租人的利益,减少资产在租赁期间的过渡耗损,在租赁期满时,如果资产是退回出租人,那么承租方应对租入的固定资产余值加以担保,从这个层面上看,融资租入资产的净残值应该可以理解为担保余值,那么根据会计计量属性,单位组织应以担保余值的现值来计算应计折旧额。另外,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以反映相关的费用、收益、税金等事项,但上例中承租人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退回给出租人时,承租方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既然要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资产,那么它在处置时其账务处理显然要随同企业自有的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在此,本文仍然以上面的案例继续介绍改进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计算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长期应付款,其相关的会计账务处理可参考上面。

(二)接下来按月计提融资租入资产的折旧。该项生产设备的应计折旧额为其入账价值38016935元减去担保余值的现值3930525元[67500×05823=3930525元],即应计折旧额=38016935-3930525=3408641元,按直线法每月应计提的折旧为355067元,把折旧计入到制造费用里,相关的账务处理为:

借:制造费用 355067

贷:累计折旧 355067

(三)生产设备到第8年末被退会给大华公司时,相关的账务处理为:

1、担保余值67500元大于租赁设备实际价格62 000,所以承租方明富公司补付差额55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500

贷:银行存款 5500

2、明富公司将融资租赁设备退回给大庆公司时:

A:冲销融资租入资产剩下账户的余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 3930525

累计折旧3408641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8016935

B:冲销“固定资产清理”和“长期应付款”科目的账面余额,并把二者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润,倘若差额为正数,则在损益类科目的借方登记,表示发生净亏损。倘若差额为负数,则在损益类科目的贷方登记,表示产生净收益。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67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480525

营业外收入 2269475

上述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方法虽然比原方法稍微显科学,可是在确认“应计折旧额”时将担保余值的现值扣除掉,从而必然提高每月折旧费,进会减少承租期内各年的利润,这样在将租入的固定资产退回给出租人时,通常会加大营业外收入,最后促使在租赁期满的那个会计期间企业的会计利润涨幅很高。所以这种方法也需进一步改善。(作者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 核算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企业科学正确地核算固定资产,不但有利于促进企业正确评估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够保护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固定资产是同时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单位价值一般为2000元以上,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是通过外购、自行建设、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融资租入、外单位调入、更新改造等渠道拥有的。因此涉及的会计科目较多,核算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面就企业在固定资产核算层面存在的问题从财务核算的角度进行阐述:

1、工程已完工并且已经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转资,不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影响企业资产的结构。

企业通过自营或者分包的形式建造固定资产,已经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并且相关的成本费用也已经计入到工程项目的成本中,但是由于工程预结算审批环节缓慢,或者竣工资料不健全,发票短缺等原因,导致已经可以结转到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成本费用不能及时结转,形成跨年工程,其实质并不是真正的未完工程,导致年度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情况不真实,进而减少折旧的计提,影响企业的损益。

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即使在年终将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处理,也因为结算手续审批等原因只能按照一个估计数字计入到固定资产价值中,这样一是会造成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真实,二是造成固定资产明细分类不正确,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固定资产构成情况,三是下年进行调整时还要增加或者冲减折旧费用,对下年的损益情况造成影响。

2、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划分会计和税法存在差异,致使企业存在涉税风险。

会计准则中将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到固定资产成本中,而将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确认标准上,会计处理强调的是实质性条件,即符合固定资产定义,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预先的估计,比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等更新改造,这些都应当计入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里,而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固定资产局部损坏,企业会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这样发生的的后续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通常是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我们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而税法却是偏重于形式条件,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扩建的,按照固定资产原价,加上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计入到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中,作为计提折旧的标准,它不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这样处理导致会计处理和税法的规定确认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相符,因此导致会计利润和税法利润不一致,容易使企业面临涉税风险。

3、资产出售、转让、报废过程存在脱节现象,固定资产实物处理和会计账务处理在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真实反映当前资产的真实情况,影响企业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使用单位由于没有及时和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或者一些人为的原因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已经脱离了企业,但是出售合同和转让协议迟迟没有签订,致使企业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财务账面上依旧照提折旧,没有进行相关的出售转让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报废程序繁琐,审批环节拖沓,导致固定资产报废工作不能及时进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制约,一是导致固定资产报废单位不能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更新置换影响工作,二是财务没有进行正确的报废资产处理,不但影响企业当期效益,而且增加日后进行账务处理的难度,还要进行必要的调账冲减折旧的处理。

4、固定资产出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企业资产被低估,固定资产出租的方法制定存在纰漏,导致财务进行账务处理时,存在租金收入不能抵补固定资产折旧和缴纳相关税费的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采取的措施

1、企业对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应该及时办理验收手续,及时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或者暂估入账。

企业应该加强对在建工程账户的检查和清理,对已经在用或者已经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应该及时验收入账,财务部门按照工程项目建立台账进行追踪管理,及时和固定资产验收部门沟通,保证资产及时入账;对于实在无法确定的工程,应该按照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暂估入账。

2、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确认上,要注意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及时进行纳税方面的调整,避免企业涉税风险。企业财务税价管理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涉税方面的问题,及时和税务部门进行沟通,掌握企业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存在的涉税问题。

3、财务部门应该掌握有关资产使用单位资产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财务部门应该督促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审批有关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参与固定资产出售和转让协议的签订等相关事宜,相关会计人员应该及时进行资产出售,转让,报废的账务处理,确保企业资产的真实完整。

篇9

一、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指出: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处理。在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

例1:甲公司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一套化工产品生产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寿命为15年。根据有关法律,甲公司在该生产线使用寿命届满时应对环境进行复原,预计将发生弃置费用2 000 000元。甲公司采用的折现率为10%。

甲公司与弃置费用有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2月31日,按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固定资产原价

查表得:复利现值系数为0.2394

则: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弃置费用=2 000 000×0.2394

=478 800(元)

借:固定资产478 800

贷:预计负债478 800

(3)2008年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 47 880

贷:预计负债 47 880

以后年度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略。

(4)2022年对环境进行复原时的会计处理

借:预计负债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二、延期支付购入固定资产

新准则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例2: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从乙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大型机器设备,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9 00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 530 000元。合同约定:甲公司于2007~2011年5年内,每年的12月31日支付2 106 000元。假定折现率为10%,年金现值系数为3.7908。

(1)2007年1月1日,购入固定资产成本=2 106 000×3.7908

=7 983 424.8(元)

借:固定资产7 983 424.8

未确认融资费用 2 546 575.2

贷:长期应付款 10 530 000

(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3)2008年12月31日有关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798 342.4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798 342.48

借:长期应付款2 106 000

贷:银行存款2 106 000

以后年度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及会计处理略。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新准则规定: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租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十五条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其实际利率为以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以合同规定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合同规定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例3:2006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矿泉水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7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 000 000元;租赁期届满,矿泉水生产线的估计残余价值为400 000元。其中甲公司担保余值为300 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 000元。该矿泉水生产线于2006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矿泉水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6 000 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该矿泉水生产线归还给乙租赁公司。查表得:年金现值系数为2.6730;复利现值系数为0.8396。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6年12月3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2 000 000×3+300 000=6 300 000(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 000 000×2.6730+300 000×0.8396=5 597 880(元)

原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6 000 000(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6 300 000-5 597 880=702 120(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5 597 880

未确认融资费用702 120

贷:长期应付款6 3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分摊融资费用表

(3)2007年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及支付租金的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335 872.8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35 872.80

借:长期应付款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2 000 000

(4)每年计提折旧时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 2 000 000

贷:累计折旧2 000 000

以后年度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支付租金及折旧会计处理略。

(5)租赁期满归还租赁资产

借:长期应付款 300 000

篇10

【关键词】 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重要性;对比;影响

一、 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涉及固定资产的新情况、新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准则亟待更新,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为此,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和完善势在必然。

(二) 固定资产对企业以及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 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生产资料,如生产经营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运输工具等。它是企业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所占资金比重大。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取得,通常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的资金在其资金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经济价值大的特点,任何在固定资产计价或记录上的错误,都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3.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较大。由于在其使用过程中,它们的价值应以折旧的形式逐渐转移到产品或服务成本中去。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较大,即使其折旧计提几乎贯穿整个使用期间,在某一会计期间计入产品或服务成本中的折旧额依然较大,所以,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是否合适,折旧额的计算是否正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期的成本费用水平以及固定资产的净值。

4. 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使用分散、使用期限较长,在使用和管理中容易发生被遗忘、遗失、损坏或失盗,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问题较多。

二、固定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及差异

(一)固定资产概念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从使用用途、使用期限、单位价值上对其定义;新准则仅从使用用途、使用寿命两方面对其定义。特别是在使用期限上,新准则引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说法,比旧准则“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说法更为妥当。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

1. 旧准则没有涉及对“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新准则指出: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应予资本化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 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规定与旧会计准则基本相同,但由于《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发生了不小变化,故计量方面出入很大。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处理。这就是说,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取得的固定资产,应以其公允价值入账。而不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3. 新准则中关于“非货币易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时,同样区分按公允价值和不按公允价值入账两种方式。而旧准则对换入的资产不区分是否按公允价值入账,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一方还得确认收益。

4. 新准则对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按新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确定,即:在企业内部固定资产购销活动中,销售企业以高成本或净额的价格将固定资产销售给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并由此确认当期损益;而购买企业以支付的价款作为固定资产原价入账。这种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只是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或者相当于企业内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其入账的固定资产原价中就包括销售企业因该内部销售而实现的利润。而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5. 新准则没有涉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旧会计准则单列一项并说明了处理程序,即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没有提供的则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估计金额或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6. 新准则没有涉及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旧会计准则单列一项并说明了处理程序,即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按该项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如果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7. 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而旧准则不涉及这一方面。

(三)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面的差异

1. 计提减值准备方面。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旧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计提折旧方面。新准则未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的规定,只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3. 在后续支出方面。新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另外,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而旧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四) 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或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同时规定: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而旧准则不涉及这方面的规定。

(五) 固定资产披露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规定对已承诺将为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金额、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退废和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披露,新准则对此未做要求。

三、 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一) 由于新会计准则未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及确认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因此不会影响到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及分类,同样也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纳税。

(二) 新会计准则及所得税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基本相同,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对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等处理方法不一样,对企业的纳税额影响很大。

(三) 在计提折旧的范围上,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除了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有差别外,其余完全相同。但两者在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方面的划分标准依据不同,会对企业的纳税额产生短期波动,但从长远上看,两者是平衡的。

(四)对于已全额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不再计提折旧。而税法上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在税法上仍然可以计提折旧。因此,提取全额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纳税额造成影响,减少纳税额。

(五)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期对固定资产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使其更符合资产的定义。但税法上要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但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坏,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调整至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并确认损失。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有由于发生了永久性损坏的原因导致的资产减值,税法才予以确认,且必须经过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对企业的纳税额产生影响。

四、 结论

通过对固定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及其变化产生的对企业纳税额的影响,说明财政部制定的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及修改完善后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标志,它通过进一步的缩减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选项、严肃会计处理程序、提高披露要求等措施压缩了企业利用会计标准漏洞操作利润进而误导投资者的空间和余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并使会计报告也更为科学合理,有助于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在宏观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 《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