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规则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会计规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会计规则

篇1

【论文摘要】会计不仅为国家服务,更多的是为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服务。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拥有了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初衷是让企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实际上却构成了管理当局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新会计准则遏制了盈余管理,但也给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新的盈余管理空间,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提出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空间。但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加规范、更加合理,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中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和具体应用情况。

一、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其本质是为会计目标服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即上市公司利益集团(包括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

1、管理者报酬计划

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衡量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计算管理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激励机制下,管理人员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而管理当局与股东的目标不可能一致,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和机会主义行为,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侵犯股东的权益。管理当局必然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高报告期的收益以提高自身报酬。Gaver(1998)等研究CEO的现金报酬,其研究表明报酬的作用是不对称的:只要盈余是正的,现金报酬与盈余上限正向相关,但现金报酬却回避了盈余上限损失的影响。

2、债务契约

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风险,通常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最低限度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限制对资产的清理和转移、限制公司举新债等。而这些限制性条款的财务指标都是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的。管理当局为了举借新债或者履行债务契约,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实现上述会计数据指标。

3、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

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是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配股、增发和收购都必须接受中国证券会的审批,上市公司必须提高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及各项指标,可能因其业绩不好或指标不符合标准儿被处罚、停牌和退市。陆建桥(1999)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亏损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会计政策操纵行为。这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4、政治成本

若企业存在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转移,那么假定它的企业管理人员将采取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的管理者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在可能引发经营危机而备受指责的企业中,未收到政府压力的公司管理人员,更愿意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水平和盈利变动的会计准则。刘斌、孙雪梅(2005)运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变量检验的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方法,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报酬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而债务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5、纳税

向政府缴纳税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出,最终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所得税的征收以利润为基础,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直接影响利润的计算。因而,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然考虑会计政策对税负的影响,降低现实和潜在的税负。

二、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

企业会计政策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它既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企业会计实务,并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有目的地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人的行为。会计政策选择属于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对会计原则、基础、惯例、规则的选择和实务的处理等都是为实现盈余管理目的而采取的特殊会计手段。

在企业契约谈判的过程中,每一利益相关者在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披露满足其需要或代表其利益的会计信息时,都力求会计政策能于己有利。由此,从现象上表现出为企业会计过程中的一种技术问题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在本质上已经构成利益集团之间经济和政治的博弈。企业会计政策始终左右着会计信息的生成,深深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涉及到政府、现在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体现出经济后果的特征。为形成一致会计政策的契约安排,各利益主体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

三、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1、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

部分学者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只把会计政策选择当作企业单方面的行为,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这一个方面,而研究准则变化等问题的学者则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事实上,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会计政策选择的变化。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本文尤其强调应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保证。

吴联生(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的参与程度不高,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对会计规则的参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经济后果的认识不够,在参与会计规制度方面存在“搭便车”倾向,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比重,增加来自实务界的代表。为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要为公众参与准则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提供会计准则制定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新的会计准则的,虽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但未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会计准则讨论的氛围,如像美国ASB那样实行公众听证会。

2、协调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冲突

陈继初(2004)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因此需要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提高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优化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最终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董事会应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构建会计政策委员会和周期审核小组,由其进行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和审核。

3、保障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会计政策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外部约束机制

注册会计师、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和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约束机制。首先,法律和法规的威慑和惩戒机制,如果会计政策的选择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将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其次,注册会计师作为拥有更多知识技能的外部审计者,不但要对合法性、一致性进行审计,还要对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充分披露等进行审计。

5、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虽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但其实际应用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此时研究会计政策选择,可为检验新准则实施效果提供经验证据,从而推动会计准则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Gaver,Jennifer、KennethGaver:TheRalationBetweenNonrecurringAccountingTransactionandCEOCashCompention[J].TheAccountingReview,1998(73).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3]刘斌、孙雪梅: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篇2

财政部推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日前,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该路线图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和紧密同步。同时,财政部还将出台包括开展宣传培训在内的多种举措,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及时掌握准则的变化,使修订后的准则得到有效应用。在这份最新出炉的路线图中,财政部表示,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进度保持同步,将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等部分构成。

证监会

首次制订表格化财务报告披露格式

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信息披露规范的操作性及透明度,证监会近期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了修订。2010版规则首次制订表格化的财务报告披露格式,完善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对计算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报告期期末和比较期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出明确规定,并新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反向购买情况下每股收益计算规定。上市公司自2009年年度报告起应按照修订后规则要求编制并披露财务报告。拟上市公司的申报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为2009年12月31日及之后的适用2010版规则。

审计

2012年我国所有审计项目将开展绩效审计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4月12日在北京开幕的“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被纳入现场检查范围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4月20日表示,证监会对2001年的《上市公司检查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更名为《上市公司现场检查办法》,延伸了现场检查的范围。2001年的《上市公司检查办法》规定的检查范围主要限于对辖区内上市公司进行检查。结合证监会的监管实践,本次修订对现场检查范围作了一定延伸,不仅包括上市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和机构,还规定,如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涉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并购重组当事人、证券服务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可以一并在检查事项范围内进行检查。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是全流通形势下,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往往与众多的利益主体密切相关,相关各方尤其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过程中列其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二是必要时扩展检查范围,增强威慑力。

税收

国家税务总局

明确今年反避税工作重点

据《中国税务报》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对今年的反避税工作已经进行了具体安排,建立健全工作规程、加大反避税调查力度和推进双边磋商进程被放在首要位置。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将加大对无形资产和股权转让等关联交易的关注度,改变当前单纯以有形资产购销和传统简单制造业作为调点的反避税工作模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无形资产和股权的合理作价方式。此外,将特别关注“走出去”企业的转让定价和受控外国公司管理问题。

增值税和车船税

年内将完成立法

近日,国务院颁布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力争年内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有56件,包括提请审议增值税法草案(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提请审议车船税法草案(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和修订发票管理办法(国税总局、财政部起草)。另外,在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116件立法项目中,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国税总局、财政部起草)和船舶吨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两个项目位列其中。截至目前,我国实际征收的20个税种,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的仅有《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其他各税种都是经全国人民大会授权立法、由国务院以暂行条例或条例的形式实施。

发改委: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将享受税收优惠

国家发改委日前提出《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能源问题上进一步加强管理。今后,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将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条件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合同的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交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政策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18项,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根据安排,指引将从2011年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当中施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将择机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

4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将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若干意见》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稳步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主体范围。《若干意见》指出,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并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金融

我国

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

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本次改革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通过了国际金融公司提高基本投票权以及2亿美元规模的特别增资方案,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公司整体的投票权从33.41%上升到39.48%。我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发言中指出,世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体现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行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的要求,是迈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重要步骤。

境内上市公司

可分拆子公司创业板上市

日前召开的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情况沟通会传出消息,目前证监会已允许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但需满足6个条件: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未投向发行人业务;上市公司最近3年盈利,业务经营正常;上市公司与发行人不存在同业竞争且出具未来不竞争承诺,上市公司及发行人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不存在严重关联交易;发行人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超过50%;发行人净资产占上市公司净资产不超过30%;上市公司及下属企业董、监、高及亲属持有发行人发行前股份不超过10%。

国际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指控高盛集团欺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4月16日将高盛集团诉上法庭,指控该集团及其一位副总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欺诈投资者,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住宅次贷证券表现的抵押债务债券(CDO),高盛没有向投资者透露该CDO的重要信息,特别是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国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投资者因此遭受的损失可能超过10亿美元。高盛集团回应称,上述指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完全没有依据”,高盛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869年的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被视为意在“杀一儆百”,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篇3

一、国际会计准则更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并相应修订

国际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IFRS 10《合并财务报表》、IFRS 11《联合协议》、IFRS 12 《其他个体权益之披露》,修订了IAS 28 《投资关联企业及合资》。我国于是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新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新旧比较及影响

(1)重新对控制进行了定义。原准则的控制是指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新准则定义为‘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获取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可变回报。’‘某些情况下,投资方可能难以判断其享有的权利是否足以使其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应当考虑其具有实际能力以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证据,从而判断其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投资方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投资方能否任命或批准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投资方能否出于其自身利益决定或否决被投资方的重大交易;投资方能否掌控被投资方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成员的任命程序,或者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手中获得权;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或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中的多数成员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的,在评价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当适当考虑这种特殊关系的影响。特殊关系通常包括: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是投资方的现任或前任职工、被投资方的经营依赖于投资方、被投资方活动的重大部分有投资方参与其中或者是以投资方的名义进行、投资方自被投资方承担可变回报的风险或享有可变回报的收益远超过其持有的表决权或其他类似权利的比例等。

(2)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有所变化。原准则将所有控制的企业或财务主体纳入合并报表,新准则规定,在母公司为投资性主体时,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时,不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3)该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修订前的企业会计准则33号对控制的定义为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新修订的准则更加细化,明确了在不太好判断是否实际控制企业的几种特殊安排。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的合并范围发生变化。比如,某房地产公司与一投资公司设立一合营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合营企业实际操盘是由房地产公司来进行的,但可能该房地产公司不控股,董事会中房地产企业与投资公司各一半,总经理与财务负责人分别由二方委派。这样在原准则中很可能被认定为共同控制,而在新准则中会被认定为具有控制权,因为投资公司不太可能参与到合营企业的实际开发过程中去。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投资》的新旧比较及影响

(1)改变了投资准则的范围。新准则将原无控制权也无重大影响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及投资性公司的长期投资,调入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准则进行规范;新的长期投资准则所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以及类似主体持有的、在初始确认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投资性主体对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的权益性投资,以及本准则未予规范的其他权益性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故新修订的长期投资准则,将原无控制权也无重大影响的长期投资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等持有的权益性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进行规范,这类资产将分类为可供售金融资产,并按公允价值列示。

(2)对企业的影响。该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原在成本法中核算的一些长期投资按新修订准则的要求按公允价值核算,会对企业的净资产产生影响,企业需按《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对公司原在成本法核算的无控制权的长期投资按公允价值核算,并追溯调整。该变化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需企业寻求相关的评估机构设置相关的模型对长期投资进行估值。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 ――职工薪酬》的新旧比较及影响 主要包括:(1)增加了职工的范畴。旧准则中的职工未包括劳务派遣的职工,新准则则将劳务派遣的人员纳入职工薪酬准则规范。(2)补充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新准则将离职后福利分为设定提成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养老保险即为一种设定提成计划,设定提成计划外的全部为设定受益计划。新准则重点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3)对企业的影响。新准则扩大了职工的范畴,导致企业的工资总额发生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 ―― 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该准则为新出准则,对散落于很多准则中用到的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进行了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投资》等。该准则对确认公允价值时采用的三种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的划分等方面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准则出台之前,企业确认公允价值基本依靠资产评估师来进行,准则出台之前,企业需按准则的要求对评估师的评估依据及结果是否符合新准则的要求进行复核。该准则提高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了企业的操纵空间。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的新旧比较及影响 该准则为新出准则,但相关内容原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投资》进行规定。

(1)对合营安排的定义更加细化。原准则对合营这部分内容区分为合营企业、共同控制资产及共同控制经营,新准则将合营安排分为共同经营与合营企业,并提出不同的定义。

(2)法律形式上的区别。原准则中合营企业与共同控制经营及共同控制资产强调是是否有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而新准则指:“未通过单独主体达成的合营安排,应当划分为共同经营。 单独主体,是指具有单独可辨认的财务架构的主体,包括单独的法人主体和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但法律认可的主体。”

(3)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新准则规定共同经营是按控制的资产负债纳入报表核算,合营企业按权益法核算。新准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企业的对共同经营的认定,从而增加公司资产与负债。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的影响 该准则为新出准则主要是对长期投资准则规范的投资在附注中的披露进行了规范。具体为:对各项重大判断和假设进行披露;对在子公司的权益进行披露;对在合营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进行披露;对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进行披露。

二、国内新生业务会计处理规范

篇4

一、我国保险会计的发展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慢,相关保险行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研究相对滞后。尽管保险业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保险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却只有二十余年。主要原因是因为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认知需要以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据此才能制定出适合于行业特点并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会计规则。

我国的第一个保险行业会计制度是1984年2月份颁布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保险公司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该保险公司特殊会计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而更多的是采用“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这一计划经济会计原则,突出保险公司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进行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制度。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保险公司开始转型,外资企业开始涉足中国保险业,1993年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具有转折性意义,奠定了目前保险业会计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紧接着我国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实行《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并且通过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以此为契机推出了针对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业实行专门的会计规则,既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保险公司开始进行海外融资和开拓海外资本市场,我国保险行业特殊会计规则面临着新的挑战。新会计制度不仅要立足于国内保险业发展的状况,更应该从全球视角出发,对保险业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比如保险合同确认、准备金计提等实行改革,最大程度地实现国际会计趋同。2007年我国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尽管适用于所有企业,但是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or="#0000ff">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充分兼顾了保险行业的特殊性,改变过去以保险公司为规范主体的特点,进一步从保险产品属性的角度规范会计规则,基本上保证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

二、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原因分析

保险行业会计规则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它既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又要求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保险公司,核算和监督保险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这一会计规则必须充分兼顾到保险行业的属性,以保险属性与特点为基础来发展和完善保险会计理论。

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看主要分为三个原因,即保险行业宏观意义、保险产品的无形性和未知性以及保险运营资金链的反向性。首先,保险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转移公众的风险从而自己承担风险并且通过大量风险的集合内部消化和平衡风险。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公司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或者倒闭,负面影响将使广大被保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带来社会福利损失和影响社会稳定。普通企业会计制度无法保证保险公司保持应有的偿付能力。

其次,保险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它以经营特定风险为前提,以集合大量风险单位为条件,以大数法则为数理基础进行保险赔付,风险的无形性决定保险产品的抽象性。由于保险公司在保单的有效期限内无法准确预知事故发生概率和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因此保险产品的经营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更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保险公司执行普通企业会计制度而没有兼顾行业特点,其会计数据将无法满足基本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也无法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最后,保险运营资金链有别于传统制造行业。对于传统制造业,资金链表现为先支后收,即成本发生在前,收入发生在后。保险运营的逆向性表现在先收后支,保险产品定价在先,成本即保险理赔发生在后,因此保险公司在计算利润过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企业所适用的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并不适用于保险企业,为了正确评估保险公司的运营,不仅需要对保险会计进行详尽的披露,而且必须单独界定保险企业财务指标,增加赔付率、退保率等特定指标。

由此可见,保险会计所适用的会计规则必须有别于一般企业。保险规则既要考虑会计的一般特点,又必须充分体现保险业的特殊性;既要考虑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要求和保护投保人利益,又要兼顾保险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既要考虑我国保险业现行的发展特点,又要兼顾国际会计制度的趋同性。

三、保险属性对保险会计规则的影响

尽管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成为全球性的认知,但是极少有学者关注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本文将影响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主要保险属性归类为4性,即时间关联性、利润射幸性、产品无形性和大数平衡性。该部分重点分析以上四类保险属性,并结合其特点分析其对会计制度的特殊要求和影响。

(一)时间关联性

时间关联性是影响保险业会计制度最主要的保险属性,其表现为保单的出售一般都横跨一定的时间,公司运营的优劣与时间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关联性引出了会计学上的两大基本问题,即保险公司资产账户投资科目类的确认和负债类责任准备金的计提。

保险公司在签署保单的同时向保户收取保险金,承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对保险合同约定条件下对投保人进行保险赔付。从收取保费到支付理赔之间,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将该部分保费收入进行再投资,通过同业拆借或者购买金融工具等形式获取收益。保险公司的投资类科目成为保险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重中之重。另外,由于目前市场上大量的人寿产品引进了投资的概念,许多保险公司出售投资连接账户人寿保险中包含了保户有权利参与分红的投资,如何在财务报表中科学合理地反映这一部分保户投资,成为保险会计制度中的特色之一。

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是我国目前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重点,这也是保险经营时间关联性使然。尽管大部分财产保险合同都为短期合同,但是其合同的有效期不同于保险公司的会计年度。因此保险公司在年终会计报表上有必要对保费收入进行调整,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此外,由于保险公司处理理赔需要相应的时间,保险会计年度报表为了客观反映保险公司的运营状况,有必要对保险事故已发生已报案或已发生未报案的保险赔付计提准备金。对于人寿保险合同和健康保险合同,该类合同的有效期间往往超过一年,收入补偿和发生成本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差。对该类合同计提责任准备金是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也是为了保证保险赔付,从而更好地为投保人提供服务。

(二)利润射幸性

利润射幸性是指保险公司的利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影响,保险行业利润周期的震幅很大,随机性很强。利润射幸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保险会计计量方法的特殊性,即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运用特殊的方法和假设,保险会计必须与精算密切联系。

在确认非寿险保费收入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作为保费收入的调整项目;在非寿险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在确认寿险保费收入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精算确定的金额,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计入当期损益。与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相比较,保险会计中凸显了精算的重要性,实现精算与会计的资源共享。此外,利润射幸性引发了保险会计中对巨灾准备等会计问题的探讨,针对目前众多学者对巨灾准备确认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的分歧,利润射幸性的会计要素界定成为未来解决这一分歧的主要途径。

(三)产品无形性

产品无形性是指保险商品的构成要素在很多情况下是抽象和不可见的,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很难凭借外在的直观感受获得对保险商品品质的准确判断。产品的无形性使得保险会计的披露制度远远复杂于其他行业。

保险公司产品的无形性加强了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很难简单地从会计信息中获得保险公司相关风险评估、产品定价等详细信息。为了帮助报表使用者获得有效的信息,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较其他行业财务报表而言必须披露更为详细的信息,以识别和解释承保人财务报表中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金额和相关风险。除此以外相关的信息还必须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源于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

(四)大数平衡性

大数定理是保险运营的基础法则。大数平衡性是指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单位越多,风险在内部平衡的可能性就越大,保险总赔付相对于保费总收入而言就越小。大数平衡性给保险会计提出的挑战是,如何在保险会计中使用单一评估法和综合评估法。

保险的大数平衡性为会计实践中采用综合评估法提供了可能。单一评估法是指对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单独分开计价(比如针对每个保险合同或者每个风险的评估),综合评估法是指通过简易的方式对多个合同或者多个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计价。保险会计中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方式,比如我国保险公司当前适用的会计制度中对准备金充足性测试中综合运用了整体测算、按产品大类测算和按照个别产品测算等多种方式。保险公司既可以按公司所有产品品种计算应补提的整体准备金差额,也可以选择按照产品大类分别计算各产品大类应补提的准备金差额或者按照个别产品分别计算各产品应补提的准备金差额。大数平衡性客观上增加了保险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性。

四、由保险属性确立保险会计规则的意义

我国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了适用于生物资产、保险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特殊行业的会计规则,这主要是由各行业的特殊行业属性使然。尽管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基本的趋同,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仍然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不少差异,趋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5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可见,广义的会计制度就是用来规范会计事项的规则,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事业内部的会计规范。于是广义的“会计制度设计”可以区分成两层含义:宏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与微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宏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集中体现为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更一般的称谓是“会计准则建设”或“统一会计制度建设”;微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基层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设计,集中体现在会计本科教学“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为了与国家《企业会计制度》相区别,有学者采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来描述微观层次会计制度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一般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如会计资料、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和若干专题会计制度(如成本核算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和管理会计制度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宏观会计制度,构成了宏观会计制度的执行机制之一,同时它也是企业经营者履行宏观会计制度所赋予的剩余会计规则制订权的体现。随着宏观会计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其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动和扩展之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会计理论和实践,企业信息化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于是,企业会计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由会计电算化逐步向会计信息化转型。在该转型过程中,要求企业会计与业务紧密整合,关注流程再造和价值创造,以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工作重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要适应、促进这种转型工作,使设计出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仅有助于有效地收集、加工、传递和报告会计信息,更能够配合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乃至企业整体信息化的进程,这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会计学者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带来的冲击,认为有必要设计一个专题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对企业实行电算化以后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规范。但是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到专题会计信息化制度都面临着变革。

二、信息化影响企业内部会计组织机构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企业组织结构,由关注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层级结构向关注流程的扁平化、网络化结构发展。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也不例外,组织结构精简与财务管理集中是比较明显的趋势。由于会计与业务的整合使原先集中的会计工作分散到业务处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实时化和智能化,这就要求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重新配置和精简,一个广为引用的案例是福特汽车北美货款支付处,通过信息化和流程再造,把原先由应付账款会计人员承担的核对职能在网络上重新配置,并借助电脑进行自动化采购结算和支票开具,从而实现把原先处理应付账款的500名员工精简为125名。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也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这一点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借助网络环境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统一管理制度和集中监控,达到企业集团成员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这种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跨国企业集团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

按照信息系统组织模式改革会计组织结构,必然带来会计岗位划分的改变。会计信息系统主管、维护、审查、二次开发等新岗位应运而生,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升级维护;数据操作、数据审核和数据分析岗位取代了原先按会计职能划分的传统岗位,取消了记账对账等岗位,弱化了编制凭证岗位,强化了数据的审核、分析和利用岗位。这些岗位的变革也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发生转变,更多地需求复合型人才、网络会计人才和软件开发服务人才。

三、信息化重构了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设计

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按照会计职能和会计循环来设计,包括会计资料设计、会计核算程序设计和主要会计政策选择设计等内容。信息化改变了关注职能划分的会计循环模式,形成了关注流程的设计视角,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应该更多地从信息系统“输入——转换——输出”流程角度设计。在信息化条件下,关注流程的业务事件驱动会计程序可以用图1表示。

信息化下会计程序的特点是与业务过程整合、实时、动态和无纸化。会计信息处理程序的起点将分布在企业重组优化后的业务流程中,即业务事件触发会计信息事件。根据REAL模型,业务事件发生,计算机信息系统应该采集基础经济事件的多方面信息,包括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的多方面信息,然后不需要经过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科目表、借贷记账法、日记账和分类账等过程,可以直接利用事件驱动的详细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并且允许用户自己确定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汇总程度如何以及以何种格式输出。

当然,上述REAL模式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处于转型期,已经与业务过程进行整合,但是还需要对已经存储的业务数据按照传统会计规则要求进行转变,使之符合会计科目表、借贷记账法、日记账和分类账等过程的要求,最终产生以三大报表为核心的传统会计信息(目前多数ERP软件均如此)。

转型期会计程序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的重构性影响明显地表现为:第一,它取消了传统的以会计账簿为核心的会计核算程序(如科目汇总表式核算程序等),而代之以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程序,输入和输出环节得到重视,转换环节被内化在计算机系统完成而不由企业控制;第二,弱化了记账凭证和账簿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地位,多数与业务过程有关的记账凭证将由计算机系统根据存储的业务数据和事先设定的会计规则实时自动实时产生,会计人员只需编制少数涉及资金、转账和估计判断的记账凭证,另一方面,由于原始业务数据已经存储在企业大型数据库中,账簿体系不过是把这些数据按照会计格式进行整理输出,所以在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程序中,账簿体系不再是核心,只是一种数据的视图和查询;第三,为了实现从业务原始数据转换到会计数据,必须事先设定会计规则,这个设定传统会计规则的过程一般称为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过程,“初始化”成为会计信息化后新增工作程序,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转换规则(一般指企业业务活动触发会计信息事件时遵照何种会计处理方法转换成会计信息,如销售业务、存货业务和采购等各业务活动对应的会计科目、凭证样式、主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控制规则(一般是根据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而制定的,如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和价格控制规则等)和会计报告规则(能够采集用户信息需求,依照用户需求生成指定会计信息报告的规则)。这种重构性影响具体可以用表1简要总结。

其中,扩展的会计科目表是相对传统只包括会计科目序号、编号和名称的传统会计科目表而言,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表(以用友U8为例)应包括会计科目的编号、名称、助记码、外币、数量、账页格式、余额方向、辅助核算、受控系统、科目属性(指现金、银行等属性)等,通过对会计科目多属性的规定,实现与业务处理对接、收集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在会计凭证设计方面,原始凭证作为业务处理事件触发会计信息转换的触发点,体现了信息化下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的结果,同时也已转向无纸化,原始凭证设计也成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在会计信息报告方面,由于对外报告受到越来越规范的管制,其披露变得更加程序化,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而对内报告却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变得更加丰富,这也成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新内容,利用软件的数据检索函数和“二次开发”功能根据用户需求来设计满足特殊需要的内部报告。

四、形成了会计信息化专题制度

篇6

关键词:经营性盈余 非经营性盈余 资本市场价值定价 会计规则 会计质量

一、引言

如何对资本市场进行定价?这是自从有金融学和会计学研究以来,众多会计研究者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根据公认的观点,采用资本市场价值与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呈正相关。本文试图通过使用不同模型对上市公司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在历经我国会计规则的变化时,资本市场价值是否会因为会计规则的变化所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经营性盈余与非经营性盈余。从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来验证其它研究者们的结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至1997年。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1992年11月30日 正式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该规则基于历史成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0年。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并于2008年执行。该规则增加了披露的要求,允许企业自行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以及具体的计提比例,增加了企业自由选择的空间。第三阶段:2001年至2006年。2001年财政部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该规则的重点是取消了公允价值,对于计入利润的项目进行限制。减值准备从四项增加到八项。明确了关联方非商品销售的利润计入资本公积。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具有重大变化。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本与国际接轨,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了这些会计规则的变化如何影响公司会计信息和质量,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交易价值,前提条件是假定市场有效理论成立, 而且投资者们利用会计信息做为投资依据(其实在我国,投资者很少参照会计信息进行投资, 而且宏观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投资者能理易,市场能有效地反映集体智慧。而会计信息质量是根据Barth的模型,同时采用普遍的观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及时性和稳健性。采用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如何反映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价值。先对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虚拟变量和交叉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同时对国企私企进行了探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Ohlson(1995)利用净收入和资产负债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来考察会计信息的质量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开创了盈余与资本市场价值研究的先河,随后很多学者接踵而至,纷纷采用此方法对会计信息和市场价值进行研究。Barth(1998)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模型对美国破产公司和风险大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美国其它公司根据行业和风险进行了分析。Ball(2003)对东亚四国(香港,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会计收入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价值主要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市场机制决定,而不主要是由会计规则决定。

(二)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对收入包括正常盈余与非正常盈余)与资本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注重会计准则的变化和会计质量与市场价值的关系。杜兴强等(2008)使用了净资产模型,盈余和应计项目度量法,以及盈余与资本市场度量法对会计规则的改变和会计质量,资本市场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价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宏观政策,法制规则和市场机制等,高质量的会计规则并不一定带来高质量的会计质量和市场价值。这与Ball(2003)研究东亚四国的结论一致。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以上海和深圳二地A股1995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交易为研究对象。这样会计规则变化的4个阶段的数据都有。并进行了如下剔除:金融类公司(153个),主要是此类公司的资本结构比较特殊;ST和PT公司,共1087个,这类公司的股票市场波动大,股票价值未必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数据缺失,不能匹配的样本;最大值和最小值;B股,因B股是针对国外投资者。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的年度报告。

(二)变量定义 (1)主变量定义。第一,市场价值: Market Value(MVE)。公司市场价值是在有效市场理论成立的前提下,衡量公司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公司的价值的变量。但市场价值还受很多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整体市场风险,宏观经济政策等,同时也受公司的规模,公司资产结构和所在行业等因素的影响。这里根据Bart模型, 采用公司年度股票市场交易得出的市值, 但考虑到公司规模的影响, 将市值除以该公司的年内平均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和年末总资产的平均),以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第二,营业性盈余/主营业收入: Operating income/Earnging (OINCOME)。是指企业的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收入,且是重复发生的,如销售收入。这里采用公司年度报表上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同时,为降低规模效应的影响,将公司营业收入除以公司内平均总资产。第三,非营业盈余: Non Operating Income/Earning(NOINCOME)。是公司的非营业活动的收入减去非营业支出,一般情况下不会重复发生,如资产的处置等非经常性活动产生的收入。将收入分成营业和非营业,主要是基于我国公司会计盈余操作的普遍性,来考察上市公司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同样,为降低规模效应的影响,将公司非营业收入除以公司年内平均总资产。第四,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 Book Value of Equity(BVE)。同理,为降低规模效应的影响,将公司年度账面价值除以公司年内平均总资产。(2)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控制变量定义如下:公司规模: SIZE(Lnsize)。为减低公司规模效应,对公司规模取公司年初总资产的对数, 以使其回归结果较平滑。国内经济增长率:GDP(LnGDP)。股票市场受总体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为降低次影响,加入了GDP对数作为控制变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LnCPI)。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有一定影响,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又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所以加入此指标作为控制变量。ROE=净利润/所有者权益。ROA=净利润/总资产。(3)虚拟变量和交叉变量。对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的权利的账面价值分别设立虚拟变量, 以测量当这三者为负数时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经营性盈余的虚拟变量:如果经营性盈余为负数时, 也就是亏损时,OINCOME_Neg = 1,反之,则OINCOME_Neg=0。非经营性盈余虚拟变量:当 OINCOME

(三)模型建立 采用Barth(1998)的价值评估模型: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e(模型1)。在模型中,可选择性的加入不同的变量(具体变量的加入见表说明),使用了下面的模型:(1)加入资产规模控制变量:

模型2: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e

(2)加入资产规模,GDP和CPI 控制变量:

模型3: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LnGDP+ LnCPI+ e

(3)加入资产规模,ROA 和ROE后:

模型4: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ROA+ROE+ e

(4)加入资产规模和3个虚拟变量后 (用于稳健性检验):

模型5: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OINCOME_Neg + NOINCOME-Neg + BVE-Neg + e

(5)加入资产规模,3个交易变量和他们的交互变量 (用于稳健性检验)

模型6: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OINCOME_Neg + NOINCOME-Neg + BVE-Neg+ OINCOME

*OINCOME_Neg + NOINCOME *NOINCOME - Neg + BVE *BVE-Neg + e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剔除PT、ST,银行金融类股和一些极端值,以及B股和1994年前的数据后,共有11591个样本。其分布如下:私企占33%, 国企占70%, 按行业分类,制造业占60%左右。如(表1)和(表2)所示。(表3)是均值、标准差最大和最小值的统计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市场价值和ROE的波动性最大。

(二)回归分析 下面的回归结果是先用最基本的模型,也就是4大主变量――市场价值与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权益的回归结果,然后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进行回归。

(1)总体回归分析。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只用主变量――市场价值与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权益回归的R平方30%,当加入规模对数控制变量后,R平方增加了8.4%, 到39%, 但加入控制变量CPI和GDP的对数后,其影响不到1%,所以在随后的实证分析中,就不再使用这2个控制变量。随后又加入控制变量ROE 和ROA,此时对R平方的提升只有2% 不到,而且还带来了多种共生性问题,使得ROA的VIF值达19.66, 而且对经营性盈余和非经营性盈余的VIF分别达到:8.11 和14.63。这是因为这2个控制变量都是由盈利作为分子,而且ROA的分母还是总资产,所以ROA与盈余的2个主变量很接近。因此在该文中的其它实证分析就较少采用此二变量。然后在加入控制变量资产规模的对数后,又加入3个虚拟变量――经营性盈余的虚拟变量OINCOME_Neg,非经营性盈余NOINCOME-Neg,所有者权益虚拟变量:BVE-Neg。其结果是对R平方提升了1.7%左右。但有个别虚拟变量不显著, 需要进一步检验。在上面的模型中,再加入交叉变量,经营性盈余*经营性盈余的虚拟变量OINCOME_Neg,非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NOINCOME-Neg,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虚拟变量:BVE-Neg。回归结果是R平方提升了5%。总的说来,回归结果较理想,除个别情况,几乎所有的检测的P值都为0。说明这3大变量与市场价值关系很显著。经营性盈余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是所有者权益,最后是非经营性盈余。可参见下面的分析。

(2)分年度回归分析。分年度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和(图2)。可以发现,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呈现波动性的相关关系,1996年的会计价值相关性最高,但此时的会计准则质量却比2001年和2006采用的公允价值的新准则的质量低。这结论与国内著名会计学者杜兴强采用P=a + b EPS + c BV + e (P 为股票价格,EPS为每股收益,BV 为每股净资产) 得出的结论可谓殊途同归。2001年至2006年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会计规则采用了历史成本,而不是公允价值来计量,所造成。而2007年系数较比2008年低,可能的解释是2007年的宏观政策导致了资本市场股价较高,而2008年股价是2007年的1/3, 这样造成了资本市场价值偏低,而会计信息变动不大,相比而言,会计信息的比例就偏高。杜兴强教授(2008)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咎于法制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操作。也与Ball对研究东亚四国得出的结论一致,那就是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市场价值不只取决会计准则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以及会计运作机制。

(3)按会计规则变化时间段的回归分析。按会计规则变化时间段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图3)和(图4)。(图3)得出的结论与(图2)的结论一致。在会计准则质量低的1995年至1997年,其价值相关性却是最高,而相比其它时段的会计质量,1995年至1997年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却要好些,这与该阶段的会计规则质量低不一致。 除了上述所说的法制水平和市场机制等因素外,样本数量显著不对称(2001年至2006年的样本数量占55%, 而1995年至1997年的样本数量却只有8%)是否有影响,值得考虑。不过,会计准则质量被公认为高于2001年至2006年、1998年至2000年的阶段的2007年至2008年,其会计价值相关性高于这2阶段,与其会计准则质量一致。(图4)说明经营性盈余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所有者权益。这与国内众多学者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结论一致。2001年至2006年期间回归系数偏小,这是因为该期间的会计规则采用了历史性成本计量,而不是反映市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数据偏低所致。总的说来非经营性盈余系数最低,而且有时检验结果还不显著。1998年至2000年和2001年至2006年,这2阶段的非经营性盈余系数为负,说明该变量与资本市场价值呈负相关,这主要是新的会计规则和证券监管,使非经营性盈余的操控难度加大,尤其是2001年起,更为严格的会计规则来控制非经营性盈余操控。而2007年至2008年的数值较2001年至2006年高,可能原因是因为股票波动性大有关。

(4)按企业性质的回归分析。以总样本做为对照组,国企和私企分别与总样本,进行对比,分别观察国企或私企在这会计规则变化期间,与总样本相比,是否有着相似的影响。结果见(表7)和(表8)没有用国企和私企进行比较,以避免内生性问题,因为二者本来就不同。从(图5)可以看出,国企在会计规则变化的前3个阶段,受会计规则的影响与总样本相比,没有多大差异。但在会计规则变化的最近阶段, 也就是2007年起使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国企的向上分散,正面影响大些,可能与其资产结构有关。(图6)把私企加入,可以得知,在前3阶段,国企和私企的受会计规则变化的影响接近,但从最近阶段来看(2007年至2008年), 私企受会计规则的影响与总样本很类似,但与国企图形走势分散。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企资产规模比私企大几倍,采用公允价值后,其资产规模变化更多,极为不对称所致。从国企和私企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调整后的平均市场价值MVE:国企是2.005997,私企2.295417,国企比私企的低10%左右, 但经营性盈余: 国企0.0529125,私企是0.0412428,私企却比国企高出20%, 而国企和私企的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权益的差异不大,在5%以内。但如果以未进行资产调整的数据来看:国企是:平均市场价值是5.07e+09,平均经营性盈余2.08e+08,平均总资产是4.36e+09,平均所有者权益是2.06e+09, 而私企的分别是:2.45e+09, 3.86e+07,1.64e+09,7.74e+09。从中可知国企在这些指标方面是私企的倍数。其不对称性不言而喻了。

五、结论

我国会计规则历经多年的变更和改革,会计规则作为一种法规也越来越完善,这无疑对会计的规范,会计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加之证券市场也越来越规范化,可以期盼的是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会越来越大。通过对经营性盈余和非经营性盈余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从不同行业、不同会计年度、和国企私企角度,证实了此点。但是如果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采用了较高质量的会计规则,那资本市场价值和会计质量就会自动提高,其良好的愿望只能是以失望而告终。市场经济、完善的会计实务运作和监督执行机制,才是切实保障会计规则得以有效的执行,也才能迎来高质量的会计质量曙光。这就是Ball对东亚四国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我国众多学者研究后得出的宝贵经验。如杜兴强,刘峰,蒋义宏等在研究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后提出的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公司管理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同时,除了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外,还应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诚信制度。强化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加大惩罚力度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市场价值的重要机制。最后,值得思考的是,所有用会计信息质量来衡量资本市场价值或Vice Versa是基于这一假设: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策略,而且是理性和有效的市场。但是在我国,一是市场受政府宏观政策影响极大,二是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他们以所谓的技术指标,也就是图形作为投资的依据,而不是使用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会计信息进行投资选择。很多人连公司做什么都不知道。在这种背景下,使用会计信息来衡量资本市场价值或有多少意义?相关性有多大?可靠性如何?而那些所有的资本市场价值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所有模型都是基于市场经济、理性投资、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私有经济、健全的法制法规与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较少的干预。利用这些模型是否适合我国的特定环境?

参考文献:

[1]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

[2]杜兴强、赵景文:《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Hamilton Lawrence著、郭志刚等译: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Johnston J.著、唐齐鸣等译:《计量经济学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陆正飞、姜国华、张然: 《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Barth M and Beaver W.. Relative valuation roles of equity book value and net income as a function of financial health.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9]Ball R and 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0]Ball Retall. Incentives V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ern Asian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11]Sloan Richard and Dechow P..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View, 1995.

篇7

关键词:会计舞弊 文化差异 分析

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是一种情性力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庞朴,2004)。文化作为非正式约束的核心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自会计信息作为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会计舞弊就随之存在。会计史上出现的重大会计舞弊案件,实际上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规则和独立审计制度的重要因素,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舞弊的研究和探索。在利益相关者契约联结的现代企业中,会计信息因作为产出替代变量(杜兴强,2002)无疑是缔约各方经济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企业会计舞弊问题作出探讨。

一、中西文化背景比较

笔者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一般认为,由于历史上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形成农耕大陆文化,遂逐渐形成以土地为本位、以家族(集体)为中心、重农、静态的大陆文化;欧洲(地中海一带)形成渔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呈现家庭观念淡薄、重商、崇尚扩张冒险和个人主义等与农耕文化不同的特色。二是重义轻利与功利主义。虽然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虽不乏功利主义的言论或主张,但重义轻利的道义论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而西方虽亦有以善良意志的动机论作为评判道德的行为标准,但最具影响力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边沁和特派勒为代表的动利主义的效果论。三是人性的“善”“恶”。孟子的性善论占据我国人性学说的主导地位;而西方大多数哲人都是性恶论者。四是实用文化与基督教精神。五是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一直较为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之间社群关系上注重集体主义。“家”可以说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家族伦理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我国集体主义以家族、农耕为背景,形成以宗法、集权、等级为特征的文化传承。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主客分立的“天人相分”观,认为人的地位和力量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以个人的权利为中心,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基石的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六是宗法等级与平等自由。宗法等级制度,由以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和以君王为中心的国家两大体系构成,个人只是依附于家族群体和国家整体下的组成分子,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和独立性可言。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上尊下卑的服从,即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绝对的等级服从。而西方的人权伦理,早已将人同自然界划分开来,“人是万物的尺度”,必然高于万物,古希腊人将自己称作“自由人”,实际上是自由意识的开端,通过后来的启蒙运动,“不自由,毋宁死”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故而服务于人的西方传统伦理最根本的原则,是体现个人权利的平等自由。七是符号与形声文字。我国语言文字是外部世界的缩影,是可以感知的形声字。我国的语言文字使我国文化呈现偏好形象和直觉思维、习惯从整体到具体的思维程序、用心认识世界的理性科学的特征。印欧语系流线型的符号文字、复杂严密的语法结构等,使西方文化呈现逻辑性强、习惯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如地址、时间等的排序)、用脑认识世界的智性科学等特征。

二、会计舞弊的文化背景分析

会计信息的“见证”角色和在资本市场显示出的“公共品”属性,使其参与着社会上各种利益分配过程,因此不可能只关注经济效率而不顾及社会后果(陈国辉等,2003)。当今国际会计准则([AS)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的协调。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运行机制、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使得统一会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各国文化差异对会计的巨大影响尤其不容忽视。

(一)文化差异影响会计偏好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是否可以移植――这是管理学中的著名争论一收敛与发散争论。收敛假说认为合理或有效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并不受文化的影响;发散假说则认为经营管理镶嵌在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背景之下,任何有效的经营模式都会因文化而异。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从文化差异角度对组织进行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等维度)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态度起着主要影响。Sidney Gray将Hofstede的成果进行发展,对文化价值和会计价值进行了比较,提出存在会计文化价值,即文化差异导致在会计偏好方面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列举了对应的会计文化价值:专业化与会计准则选择的法律约束;统一性与执行会计准则的弹性;审慎性与财务报告中会计估计的乐观主义;保密性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John B MacArthur通过对IASC第32号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的整理,进一步考察了Gray关于文化价值同会计价值关联的假设。由于所涉及准则的数量之大和重要性之高,E32在后引起各大公司和会计组织的极大关注,纷纷就文化因素的偏好性影响反馈了充分而翔实的意见。据统计,IASC收到的关于E32的反馈意见,来自9个国家的47家公司以及23个国家的27个会计组织。这些意见全部得到审阅,得出结论是会计的文化价值受到各方关注。

(二)制度移植与文化传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从变革的速度看,正式约束可在短时间为发生变化,而非正式约束的改变却是长期过程。会计准则属于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的范畴,而文化则属于非正式约束的范畴。尽管会计、审计准则等制度转让并不同技术转让那样涉及到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费等问题,但文化作为非正式约束(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核心部分,由于内在传统根植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相对较差。文化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在有些情况下规则发生冲突时只有细致的道德诉求才能化解矛盾,如果没有形成自发性服从,政府靠强制在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执行全部法律规范的3-7%”(李荣梅,2005)。一种非正式规则尤其是文化能否被移植,不仅取决于所移植国家的技术变迁(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文化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考察,会计规制、审计准则等正式约束的移植引入,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作用。

(三)文化是会计规则合约安排的基础性约束现代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会计信息的规范系统;会计信息的生产系统;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监督)系统”(袁园等,2005)。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同时也是相关参

与者动态的利益博弈过程。体现主流经济学最新发展的博弈论的基础研究表明:在博弈形成的多个可能的均衡状态中,人们最终选择哪一种状态是无法用理性来确定的,而只能取决于所有参与博弈的人的知识结构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结构的人们所接受的社会文化传统。可见,文化是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基础性约束,它通过对会计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行为的作用来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刘骏,2005),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影响会计规则制定。“普遍规则主义”是为基础的人们日常行为的共识。安然、世通等事件曝光后,以规则导向为基础的美国会计准则遭到批判。而规则导向这一选择是基于其社会文化中的“普遍规则主义”。普遍规则主义文化体现在会计规则制定方面,即会计规则制定者试图规范实际中可能的所有交易或事项,使会计操作能做到“一一对应”。一般认为,以规则导向为基础制定的会计规则存在缺陷:复杂难懂;不利于专业判断;规则往往滞后于实务。这些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文化影响会计规则的执行。管理层在执行会计规则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源自委托关系。米勒(1990)指出,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减缓委托关系中的利益纷争和权利纷争问题,可以遏制管理者长期拥有权力所产生的官僚性和权力破坏性。如果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强调合作性和非冲突,就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因为强调合作的文化能够使员工自觉地调整其目标和偏好,能够促使参与者对其他人员合作行为的期待,使利己主义的行为不可能在多方受益的合作行为中产生。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层因激励或制衡所引发的会计舞弊动机;企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同样也会对会计规则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

(四)文化背景影响企业内不对称信息的流动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联合体”,契约中不对称信息的流动会受到各方获取价值及价值取向的影响,而获取价值的方式及价值取向会受到环境,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契约各方的价值取向与获取价值的方式不同,由此对披露其所拥有信息的方式与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背景不同,企业对各管理层次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工作的关注程度不同,导致委托人和人为各自的利益而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发委托人和人对不对称信息作不同的理解、解释和处置,使不对称信息流动受到影响。唐清泉研究了中、日、美三国情况后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对企业内不对称信息流动的影响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和公司治理模式与效率是不同的。而“信息不对称”则被经济学家认定为产生委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公司治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文化消极因素强化会计舞弊的动机及后果

篇8

关键词:反倾销;国际贸易;会计机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ic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umps with counter-dumping has becom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hot topic.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become international counter-dumping the biggest victimized country. facing the stern situation, certain accountants who how to explain in international counter-dumping correctly the question, establishes accountant who prevents and deals with counter-dumping to protect the mechanism, plays accountant's in international counter-dumping role fully, has become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this article instead dumps the overall analysis establishment accountant to protect the mechanism the importance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key word: counter-dump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ccountant mechanism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磨擦和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因倾销、补贴的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因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税已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有数据显示,因国外的反倾销造成的损失已达800多亿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倾销与反倾销作为当今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已越来越为中国企业所熟悉。所谓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由此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反倾销,则是当倾销行为发生以后,出口国因此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上损害时,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的会计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遭到反倾销指控,在应诉的企业中胜诉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起诉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际反倾销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企业自身的应诉不利造成的。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缺乏对反倾销会计规则的正确解读更是引起中国企业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会计准则的差异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我国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只有满足五个方面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而其中对会计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记帐,因而要求市场经济地位屡屡被西方国家驳回。其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的会计计价必须是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披露必须遵循公允列报原则。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并不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提供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被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采取替代国制度,确定正常价值。而选择的替代国又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的败诉。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会计研究

反倾销案件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所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实施相应的征税措施。于是,我国企业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平时缺乏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没有替代国国内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运输、保险费、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一旦涉诉,很难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主动选择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最终导致败诉。

没有深刻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

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是否深刻,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涉诉企业维护自已的权利,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我国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对国际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败诉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建立商业情报网

许多国家设立官方的商业情报机构,在海外设立商情网,负责向出口厂商提供所需情报。例如,英国设立的“出口情报服务处”,由英国220个驻外商务机构提供情报,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出近5000种商品和200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情况的资料,供有关出口厂商使用,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国外在反倾销会计方面的经验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国外的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采用竞争对手会计,对于反倾销诉讼可谓未雨绸缪,一旦遭受针对本国的反倾销诉讼,便可以拿出对本国有利的会计举证,从而赢得诉讼。

我国预防和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会计措施

我国企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此,目前要利用《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符合“转型期”要求,会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具体包括: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 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

会计上仍需四个方面突破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

会计举证提供可信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账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

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我国企业无法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原因之一,正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建立“反倾销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

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建立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不仅能够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还能在涉诉过程中,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本国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还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在国际竞争中,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二是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 三是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方法。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面对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反倾销;国际贸易;会计机制

Abstract:Alongwiththeworldeconomicsintegrationdevelopment,dumpswithcounter-dumpinghasbecomeintheinternationaltradethehottopic.Atpresent,ourcountryhasbecome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thebiggestvictimizedcountry.Facingthesternsituation,certainaccountantswhohowtoexplainin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correctlythequestion,establishesaccountantwhopreventsanddealswithcounter-dumpingtoprotectthemechanism,playsaccountant''''sin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rolefully,hasbecomeourcountryforeigntradedevelopmenttheurgentneed.Thisarticleinsteaddumpstheoverallanalysisestablishmentaccountanttoprotectthemechanismtheimportanceandproposestheconstructionstrategy.

keyword:Counter-dumping;Internationaltrade;Accountantmechanism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磨擦和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因倾销、补贴的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因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税已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有数据显示,因国外的反倾销造成的损失已达800多亿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倾销与反倾销作为当今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已越来越为中国企业所熟悉。所谓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由此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反倾销,则是当倾销行为发生以后,出口国因此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上损害时,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的会计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遭到反倾销指控,在应诉的企业中胜诉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际反倾销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企业自身的应诉不利造成的。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缺乏对反倾销会计规则的正确解读更是引起中国企业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会计准则的差异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我国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只有满足五个方面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而其中对会计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记帐,因而要求市场经济地位屡屡被西方国家驳回。其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的会计计价必须是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披露必须遵循公允列报原则。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并不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提供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被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采取替代国制度,确定正常价值。而选择的替代国又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的败诉。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会计研究

反倾销案件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所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实施相应的征税措施。于是,我国企业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平时缺乏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没有替代国国内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运输、保险费、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一旦涉诉,很难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主动选择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最终导致败诉。

没有深刻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

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是否深刻,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涉诉企业维护自已的权利,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我国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对国际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败诉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建立商业情报网

许多国家设立官方的商业情报机构,在海外设立商情网,负责向出口厂商提供所需情报。例如,英国设立的“出口情报服务处”,由英国220个驻外商务机构提供情报,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出近5000种商品和200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情况的资料,供有关出口厂商使用,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国外在反倾销会计方面的经验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国外的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采用竞争对手会计,对于反倾销诉讼可谓未雨绸缪,一旦遭受针对本国的反倾销诉讼,便可以拿出对本国有利的会计举证,从而赢得诉讼。

我国预防和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会计措施

我国企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此,目前要利用《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符合“转型期”要求,会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具体包括: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

会计上仍需四个方面突破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

会计举证提供可信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账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

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我国企业无法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原因之一,正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建立“反倾销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

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建立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不仅能够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还能在涉诉过程中,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本国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还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在国际竞争中,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二是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三是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方法。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面对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方法 职业素养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

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公允地反映客观发生的经济事项实质,提供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对经济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会计人员选择恰当的职业判断应遵守以下原则:

1.遵守会计规则。公认或权威的会计法规会为会计人员反映客观的会计信息节约大量成本,因此,遵守会计规则是实施恰当职业判断的首要原则。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因新情况的出现而显得缩手缩脚,或者因为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没有把握而难以正确进行会计处理,财政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相关机构都有责任对会计人员实施业务指导,加强其对会计规则的正确认识, 以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2.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会计是融技术方法和专业理念于一体的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会计职业判断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始终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会计人员者的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制度发挥效用的沟通基础。

3.公允的反映会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职业判断只有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以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同时重视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技术及法律等综合环境的分析利用,才能做出合乎目标的理性判断。

4.前瞻性的预测风险。会计职业判断随时面临着后果不确定性的风险,除职业人士意识到的“显性风险”外,还有因个人在实施判断时的局限而导致的未识别到的“隐性风险”。失败的判断带来的不仅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还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该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前瞻性的进行风险预测。

二、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引导和控制就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但目前,在我国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职业判断应有的重视,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不高。

1.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不强

一些会计人员对职业判断的运用仅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往往容易忽略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新型经济业务特别是会计准则未做出明确规定的,习惯性从现有做法中找方法,找现成的解决办法,很少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对现有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没有深刻领会,不疑难经意间就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业判断。由于习惯了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作出详细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实务操作往往照搬照套,很少去思考各种会计处理的本质内涵。会计处理逐渐僵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弱化。

2.会计职业判断不能完全独立?

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一定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当它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时,常常会让位于管理者的需要。在我国,企业管理者的会计选择行为通常凌驾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之上,一些管理者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企业肆意操纵会计信息带来了可乘之机,因此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比如,2004年四川长虹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提取了高达37.56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25.06亿元,而2003年对于应收账款的计提却为零。可以说,有缺陷的企业管理结构对会计职业判断的非独立行为提供了直接推力。

3.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千差万别,一些会计人员业务不太过硬,碰上新型经济业务习惯性向上级请示,或向制度制定机关问讯。对于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作出处理的经济业务,如果没有上头的首肯或上级机关发文,会计人员总觉得不稳妥或是不知所措。这一方面造成了制度制定机关习惯性插手会计实务工作,另一方面造成会计人员普遍缺乏自信心,这样必然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出现功能性衰退,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职业判断时创新思维方式的发挥。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对策

1.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竖立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是正确运用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计划经济条件下,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主观上造成会计人员没有职业判断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日益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由“照本(指会计制度)执业”向职业判断方向迈进。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能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更在主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权。因此,国家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时应尽量缩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的空间范围,以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可操作性,避免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来调节盈余、操纵利润。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会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积累,对经济知识的全面把握有利于其职业判断信心和能力的增强。会计人员一方面要自觉加强学习各项财务制度,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合理的职业判断方法和程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善于积累执业经验,善于利用岗位轮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通过交流和总结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最后,要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更应当增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讲求职业道德,审慎地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