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规则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财务规则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公司 财务制度 方法
一、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科目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国有企业、大、中型非上市公司在条件具备时实行。
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我国现行会计体系按行业划分可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的分类标志,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在账户中分门别类地核算各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能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有关各方面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分类指标。对于企业的资产,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还可以把价值形式的综合核算和财产物资的实物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控制财产物资的实物形态。
会计科目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1.结合会计对象特点,全面反映会计对象内容。
2.同时满足会计报表和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促进经济业务发展,科目设置保持相对稳定。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应具有可操作性。
6.应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二、会计账套设置方法
目前各城市轨道公司的账套设置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建设单位设置一个会计账套,在“在建工程”下面按线路设置二级会计科目,并在二级科目下分别设置成本核算科目;二是按线路设置账套,有几条线路设置几个会计账套,最后再用财务软件中的账套汇总功能将几个账套的内容汇总生成一个会计报表。
在账套设置中,笔者认同第一种做法。因为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需要将各条线路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按线路分别签批入账,工作量将会十分巨大,但此种方法有利于最后的财务竣工决算。但对于共同的费用支出,需要先统一计入某一账套,或者计入一单独设置的账套,然后再通过合理方法进行分配计入各线路建设成本,这就造成需要将一账凭证的金额分拆计入两个以上的账套,核算比较麻烦。
三、会计科目设置方法
综合目前大陆地区和港台地区的会计核算体系,对轨道建设的会计科目有二种方法:一是按照会计准则设置会计科目,在“在建设工程”科目下设置“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待摊投资”四个成本核算科目;二是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即设置 “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待摊投资” 四个一级核算科目。
笔者认同第一种做法,原因在于一是行业会计制度将逐步被会计准则所取代,二是按会计准则设置会计科目,有利于同国际接轨,同时也方便轨道交通企业在筹集资金时,按照金融机构的尽职调查要求提供符合条件的财务报表。
具体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考虑到项目建成后的财务决算的因素,需要按工程概预算的相关项目设置会计科目。下面笔者提供两种科目设置思路,供大家探讨:
第一种:
一级科目:在建工程(1604)
二级科目:线路名称(如:1604-01(XX线))
三级科目: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待摊投资科目等(1604-01-01)
四级科目:建筑安装投资——建筑工程、建筑安装投资-安装工程(1604-01-01-01)
设备投资-XX设备(1604-01-02-01)
其他投资-房屋、其他投资-无形资产(160-01-03-01)
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费、临时设施费、招投标费、项目评估费、借款利息、企业债券发行费用等(1604-01-0-01)
五级科目:建筑安装投资-建筑工程-车站、区间等(1604-01-01-01-01)
建筑安装投资-安装工程-信号、通迅、供电、给排水、通风空调与采暖、安防与门禁、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等(1604-01-01-02-01)
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工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施工现场津贴等(1604-01-04-01-01)
六级科目:根据单位需要设置(1604-01-04-01-01-XX)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上述方法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将“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待摊投资”按合同和客商设置辅助往来核算,因为建设方和施工方签订的合同的依据是公开招标的标段,这样设计既可以根据标段查询相关标段的付款情况,也可以根据客商查询各施工、设计单位的付款情况。
第二种:
一级科目:在建工程(1604)
二级科目: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待摊投资科目等(1604-01)
三级科目: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1604-04-01)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国际会计趋同;IFRS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84 ― 02
在关于原则基础还是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更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质量问题上,学术界各方意见莫衷一是,也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作为大洋洲的两大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在经济总量及金融市场发展上远不及欧盟和美国,但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却遥遥领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后于2005年和2007年采用IFRS,进而对两国的公司财务报告中各项目的会计信息披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费用支出的财务信息披露可成为研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一项重要佐证。本文将以两国的公司财务报告中费用信息披露上的变化为例,比较规则基础与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特别是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一、原则基础与规则基础模式
目前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主要分为两类,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侧重于操作性,内容一般较为详尽且尽可能覆盖实务中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其代表为US GAAP(US 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原则基础型的会计准则则更注重原则性指导,一般规定的是会计人员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处理原则,而不规定具体处理方法,突出代表就是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所制定的IFRS。2000年美国“安然”事件之后,规则基础下的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准则漏洞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学者们开始推崇以IFRS为代表的原则导向型的会计准则。
然而单纯提倡原则性的会计准则也不可行,因为无论是作为国家公权力产物的法律法规的一支或是民间行业机构的拟定准则,会计准则都应该是原则与准则的结合物,进而能够既充分发挥职业判断的优势,又通过规则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虽然原则性的会计准则可避免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下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减少准则外情形发生,但也有其内在弊端,例如“报告期间的折旧费用应该反映固定资产在该时间段经济价值的减少”这样的准则,在实务中必然要求会计师和审计师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很可能由于解释方式不同而使企业会计政策、财务信息缺乏一致性,甚至会导致会计准则滥用的情形。此外,学者们又发现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相比,原则性会计准则下财务主管对财务信息的披露更不积极,其中采用IFRS前的新西兰会计制度就是范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理论界一般将IFRS界定为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时的比较对象是US GAAP,但IFRS却比另一些国家的国内会计准则(如新西兰国内会计准则)更偏于规则基础。
二、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对公司费用披露的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对公司费用支出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外部投资者将通过该项目内容了解公司商业运作的有效性,进而预测未来的净现金流。另外,详尽的费用披露可以为公司内部管理决策提供会计依据。然而在2008年NZSC(the New Zealand Securities Commission,新西兰证券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新西兰公司财务报表中费用披露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NZSC,2008,2009a),此后在2009年的报告中NZSC将财务报表中大量未在附注中说明的费用存在(NZSC,2009b,p5)。ASIC(the 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也将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费用披露不足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可见,费用披露不单关系到投资者利益,也成为审计人员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所关注的问题。但上述报告中均没有提及费用披露与会计准则模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费用信息披露方面所有会计准则中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则,即公司必须对费用上的重大差异在性质和数量上予以披露。例如,2001年的NZ FRS 9中对营业支出的分项披露作出的“应根据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决定是否分项披露”的规定,以及在2009年NZ IFRS 1(新西兰国际会计标准公告一)中规定“重要收入和支出项目,其性质和数目应予以分别披露”。但在该原则基础是否对具体费用支出项目作出强制性披露则在各国会计准则中情况不一。
新西兰在采用IFRS前使用的NZ FRS(New Zealand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新西兰财务报告准则公告)鼓励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自愿披露费用项,在费用披露方面的财务报告准则更偏向于原则性准则。多数公司对销售成本、管理层薪酬等方面费用披露不足,而由于企业销售成本在费用中占极大比重,因此造成财务报告中存在大量未列明费用项。而自由披露制度下,财务报告主体可以根据“最有利标准”来决定具体列明的费用项,这也为公司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
相比之下,IFRS对费用披露的规定更偏向于规则基础,对多类费用项目规定了强制性披露和解释说明,规定财务报告主体可以按性质或作用对费用进行分项列报。要求报告主体根据功能进行分项披露时必须对销售成本进行单项列报,以性质为基础进行分项披露则应对特殊性质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员工福利等)进行专门列报。澳大利亚在采用IFRS前使用的AASB(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所的国内会计准则在费用信息披露上的规定也与IFRS相似。
根据新西兰采用IFRS前后的公司报告数据统计显示,前十位披露度最高的费用均为强制性披露的费用,包括采用IFRS前的审计费用、董事薪酬和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在2007年新西兰正式施行NZ IFRS后在原先基础上又增加了销售成本、员工福利和管理费用。因此,审计费用、董事薪酬和固定资产折旧费这三项费用的披露度在采用IFRS前后并没有大的变化,而销售成本、员工福利及管理费用的披露度则分别提升为44.43%、18.3%和11.13%。正是由于销售成本等费用支出的占总费用支出比重极大,因此新西兰采用IFRS后未列明费用比例由原来的64.32%下降到7%。另外数据也显示,新西兰公司在2007年后自愿费用披露比例显著下降,表现为公司财务报告对坏账、非流动资产出售损失和捐赠等非强制性费用项目几乎不再进行分列说明。
而澳大利亚在2005年全面采用IFRS后公司财务报告中费用披露情况变化并不大,主要是由于AASB在2005年之前已在会计准则中要求对特定费用项目的强制性分列披露,且大致与IFRS一致,因此采用IFRS前后澳大利亚公司在费用披露上几乎没有重大变化,未列明项目比例均远低于同期的新西兰公司。
三、影响公司费用披露的其他因素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采用IFRS后,两国证券市场对此均反应积极。这主要是因为采纳IFRS后的两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透明度明显增加,这对增加市场资本流动性及降低融资成本均有助益。同时法定费用披露规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更难进行利润操纵,且需要更及时的对经营和投资损失进行披露,财务信息上的价值相关性也大大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均采用IFRS之后,澳大利亚公司的费用披露情况仍然优于新西兰,表现在澳大利亚公司在自愿披露项目的披露程度高于同时期的新西兰公司。这可能源于澳大利亚的股票市场(ASX)交易规模远大于新西兰(NZX),由于机构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高,因此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费用披露情况也强于新西兰。
另外采用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还会使公司特征与费用披露程度之间的联系产生变化。在采用IFRS前,同时期同样规模的公司由于行业不同,在财务报告的费用的披露程度上有较大差异。如费用中专利权费用占比较高的公司在进行财务报告时由于无形资产摊销属于自愿披露项目而未进行披露,可能会造成该类公司的费用披露程度较其他公司低的情况发生。数据表明,新西兰采用IFRS前,亏损公司的费用披露情况优于其他类型公司,主要是由于亏损公司一般倾向于披露亏损项目,并伴随着大量解释说明。此外跨国公司以及投资类和房地产类公司的费用披露情况较其他行业好,主要表现在未列明费用在总费用中所占比例较低,且费用信息的比较度较高。在采用IFRS后,公司间由于行业特点带来的费用披露差异性降低,但大股东集中持股的公司的费用披露程度高于其他公司,这说明在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特征在公司费用披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公司的外部审计服务提供者也对费用披露有所影响,表现在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的公司在采用IFRS准则前进行的费用披露程度高于采用IFRS后,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下的公司则在采用IFRS后的费用披露度明显高于采用前。这主要是因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IFRS标准下提供审计服务时对自愿性费用披露的关注程度下降,且更有把握以较低的披露度来满足采用IFRS后的强制性要求。相比于四大会计师事务,其他较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会鼓励他们的客户极可能多地进行披露,进而降低违反IFRS新标准的风险。
四、结论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费用项目披露在采用IFRS前后的变化已表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对提高公司费用披露水平有积极影响,主要是源于规则性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法定费用项目,促使财务报告主体对重要费用分项详细披露,进而降低未列明项目比例。但法定披露也使得财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形成的公司财务报告的“适宜标准”发生变化,在降低职业判断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公司自愿性披露的比例,消除了原来由于公司行业特征带来的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各类公司费用披露程度的统一。此外,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由于其机构投资人比例高,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较强,因此这类国家的公司费用披露的透明度也较高。
〔参 考 文 献〕
〔1〕Agoglia, C., T. Doupnik, and G. Tsakumis. Princi
ples-based versus rules-based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influence of standard precision and audit committee strength on financial reporting decision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1,(86):747C767.
〔2〕ASIC. Accounting surveillance results stage two〔EB/OL〕. http://asic. gov.au/asic/asic.nsf/byheadline/03-125+ASIC+releases+stage+two+results+of+account ing+surveillance+? Open Document, 2003.
〔3〕Lisa Crawford, David Lont, Tom Scott. The effect of
篇3
一、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模式的特征
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财务在运作中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治理的财务运作体制,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一)理财目标的兼容性 在利益相关者财务模式中,其目标定位是多元化的和具有兼容性的。经营者必须平衡不同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要权衡公司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关系。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公司董事及董事会的立场。在委托理论下,一般认为公司董事及董事会是股东的人,应当维护股东的利益。但还有学者认为,现代公司是独立于股东的具有公司个性特点的社会模式而不是股份制模式。公司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公司有其独立的有别于股东利益的目标和利益。在托管制模式中,公司董事及董事会是公司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受托管理人,而不是股东的人,受托管理人的责任是使他控制之下的公司资产保值增值,有效平衡已实现的资产收益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因此,实现目标兼容性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公司董事及董事会的立场。
(二)追求对泛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务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有效配置公司的财务资源。一般的泛资源可以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结合泛资源的概念,财务所配置的资源应是“泛资源”。它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即资金。软资源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趋于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趋于上升。因此,财务经理在企业理财时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三)强调以合作为基础的财务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财务倡导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是公司的理财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公司作出财务决策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应该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力。他们准备同分享共同活动和共同利益的其他人协同参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权力的实现,需要借助很多的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一个共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关键部分就是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共同董事会结构。让员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入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实际上主要是进入财务决策机构和财务监督机构。
(四)员工参与财务治理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日趋复杂,现代企业制度正在由“以资为本”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方向演变。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对“利益相关者”重视的潮流,都大大扩展了公司所有权人的定义范围,除了资本所有权人(即股东)以外,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投资者(即利益相关者)也被逐渐认可为公司的所有权人。而企业员工正是利益相关者中的主要成员。
从历史上看,中国国有企业具有较好的理财参与制度或民主理财的经验基础。在公司财务运作层面上,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是责任管理制度;在个人水平上,员工参与理财的主要方式是员工意见制度。总的来说,不管哪个层面的参与,也不论采取哪种参与形式,只要员工参与公司理财,都要求公司财务信息对全体员工公开,这是员工参与的重要条件。
二、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模式下理财目标的调整
企业的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应达到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它决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结合前述分析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模式的特征,从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模式的角度分析,利益相关者结构的复杂性和其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利益相关者财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协调和权衡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基本财务目标可以简要的概括为“财务效率和财务公平并重”。
(一)财务效率 传统财务学是单纯“经济效益”的财务学。传统财务学所追求的“效率”和“财富”,是一种“经济效率”和“经济财富”。当财务资源的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率和财富增长时,就被认为是优化,否则就认为是非优化。这样不论利用何种资源,采取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只要能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财富,都将受到鼓励,然而这恰恰是导致资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泛资源配置规则的基本思想应当突破狭隘的经济效率标准,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行一种“广义的帕累托最优”,即财务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在任何一个资源分享主体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资源分享主体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实行广义的帕累托最优,除了市场机制外,还必须配合一个泛资源配置规则体系,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经济规则等方面,后者又可以统称为生态规则;狭义的帕累托最优属于基本的生态规则。财务资源配置的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最终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司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公司有其独立的有别于股东利益的目标和利益,因此应当把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区别开。公司利益在内涵上应被理解为公司作为法人组织所享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在外涵上包括各种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既有短期利益又有长期利益。
在“最大化假设”条件下,出资者或股东期望资本增值最大化,经营者期望其人力资本回报最大化, 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公司的社会贡献或财政收入最大化,公众期望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绩效最大化(如降低环境污染等)。从财务角度看,利益相关者的这些有差别的财务目标, 实际上都内含于公司利益中。因此利益相关者财务模式下的财务效率目标追求的是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二)财务公平 按通常的理解,公平的内涵主要是针对收益分配的。利益相关者结构的复杂性和其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利益相关者财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协调和权衡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但实际上,公平的内容相应包括权力分配,在财务学上就是财权的安排。因为权力也是一种报酬, 即学者们提出的“控制权回报”的概念。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很长一段时间,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只有很少的货币收益。从现实看,财权安排不公平,往往是导致利益相关者争夺财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追求财务效率和收益分配的协调化体现了公司财务的经济性目标和责任,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如果只认可和关注公司财务的这一属性,经济学和会计学所关注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成本”问题也将被隔离在公司财务之外,所谓的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毫无意义了。我们认为,应当以保证现代人和后代人以及当代不同资源分享主体对泛资源具有相同的接近程度为原则。这样财务学便能顺应时展的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纳入其“理论内核”,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所以财务公平性目标具体包括:收益分配协调化与社会责任的具体化。
三、利益相关者财务公平性目标的确定
(一)收益分配的协调化 收益分配与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公司董事及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但是董事会履行这个职责时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结构是十分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一方面相关者利益需求结构复杂性决定了利益协调的困难性。公司及董事会所面临的既有股东的利益又有非股东的利益,既有老股东的利益又有新股东的利益等。各种利益需求方向、内容、数量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差异,有的甚至是立场对立的。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和盈利政策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有的希望董事会一味的追求公司利润尤其是短期利润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有的认为应追求公司的长远利益;有的则认为公司应当把股东创造利润及承担社会责任视为自己同等重要的双重目的等。这也会导致董事会的协调难度。
(1)股东内部的财务冲突与协调。股东内部的财务冲突存在于大股东之间、国有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尤其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股东之间的财务冲突主要表现在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和利益分配上。无论是大股东或中小股东,其分享公司财务控制权的重要方式是参加公司股东大会。但股东大会通常是按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进行表决的,贯彻的是“一股一票、股权平等”的原则。如果法律没有保护中小股东的特别条款,持股51%以上的大股东可以在任何条件下绝对控制公司,实现自身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小股东的权益保护问题,必须通过小股东“联盟”的方式发挥“团队”优势。从各国情况看,小股东联盟的最佳形式是委托机构投资。因此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强化中小股东财务监督权、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途径。另外,根据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的权利与作为财产所有者的权利分开的思路,主张大股东作为经营管理者在公司业务中决策权必须与其他股东分享。以限制大股东的表决权,如我国公司法中引入的累积投票制度等。
(2)债权人与企业的财务冲突与协调。债务融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冲突协调机制,债务融资能够对公司经营者形成有效约束。如能够控制公司经营者的投资扩张冲动,有助于提升经营者的信用观念。但债务融资在缓解股东与经理冲突的同时,却又导致了债权人与股东的冲突。当公司存在债务时,公司有机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股东手中。为了追求高收益,股东具有增加投资风险的动机,风险的增加会引起公司债务价值的下降,股票价值的上升。为解决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财务冲突,在债务协调中规定保护性条款很有必要。
由于企业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收益保障的优先权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会随着企业效益和财务状况的不同而在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各方转换。为降低贷款风险并维护银行作为企业债权人的财务利益,通过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所有权状态依存,让银行部分地分享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也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冲突协调途径。但对债权人而言,状态依存只是一种利益的事后保障机制,如果等到企业出现偿债危机时再取得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其成本太高,较为理想的选择不是单纯的“状态依存”,而应再加上“持续参与”。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所以应确立银行有限介入企业财务治理的机制,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允许银行派代表进入企业监事会和董事会,或鼓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人事结合,互派兼职董事。
(二)社会责任的具体化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公司社会责任可以解释为:公司及其董事会作为公司利害相关人的受托管理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为实现社会责任的具体化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利他主义原则和受托管理原则。利他主义原则指公司及其董事会在履行其社会服务角色时,为社会公众解决了某些基本问题,但自己并不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好处。所谓受托管理原则:指公司及其董事会所扮演角色是公司股东、员工、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的受托管理人。
要确定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就必须借助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者说是利害关系人理论)。公司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概括为: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等共计六项具体责任。
在公司财务体系的社会责任,实现公司财务的经济性与社会性和微观性与宏观性并举。这里有四条对策:一是将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二是将利益相关者纳入财务控制权配置体系;三是将社会成本纳入成本控制体系;四是将生态与社会规则纳入财务规则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企业财务控制的“社会责任最大化”和“社会成本最小化”。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控制论》,《财会通讯》2001年第6期。
篇4
2、公司监事会第三次会议于2009年*月××日在公司办会议室召开。公司五名监事会成员全部参加会议,符合《公司章程》规定人数,会议有效。会议由监事会主席××*同志来主持。经过表决,会议审议通过了《××××*》及《××××*》的议案。
3、公司监事会第四次会议于2009年*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公司五名监事会成员全部参加会议,符合《公司章程》规定人数,会议有效。会议由监事会主席××*同志主持。经过表决,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审计报告及其他专项报告》的议案。
4、公司监事会第五次会议于2009年*月*日在公司会议室召开。公司五名监事会成员全部参加会议,符合《公司章程》规定人数,会议有效。会议由监事会主席××同志主持。经过表决,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监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
二、监事会独立意见
(一)公司依法运作情况
报告期内,通过对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监事会认为:公司董事会能够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依法经营。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合理,其程序合法有效,为进一步规范运作,公司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均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开拓进取。未发现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股东、公司利益的行为。
(二)检查公司财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监事会认真细致地检查和审核了本公司的会计报表及财务资料,监事会认为: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能够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审计意见是客观公正的。
(三)检查公司募集资金实际投向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监事会对本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督,监事会认为:本公司认真按照《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要求管理和使用募集资金,募集资金实际投入项目与承诺投入项目一致。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实际投资项目变更的情况。
(四)检查公司重大收购、出售资产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监事会对本公司重大收购情况进行监督,监事会认为:公司向××*集团收购其拥有的××××有限责任公司60%的股权及其拥有的仿膳饭庄、丰泽园饭店、四川饭店之100%国有产权,程序合法,没有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影响。
(五)检查公司关联交易情况
报告期内,监事会对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进行监督,监事会认为,关联交易符合《公司章程》、《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利于提升公司的业绩,其公平性依据等价有偿、公允市价的原则定价,没有违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的行为。
(六)股东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的独立意见
篇5
目前,自来水公司都被要求按照“部门管事,财务管钱,政府管权”的原则,实行“单位组织征收,资金直交财政专户,用款实行报批,收支统一核算,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做到资金征收与部门事权相结合,资金管理和资金使用两分离,并按照独立法人责任单独设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但由于自来水公司既有公益性,又有生产经营性,会计核算复杂,财务管理困难,实际运行起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础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供水企业的公益性使其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收费、利润分配等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从而导致多数自来水公司的基础管理关系不明确,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过多过细;公司内部冗员过多,大部分经费只限于人员开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自来水公司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在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被动地接受财政拟定的指标,不能全面考虑单位发展要求,财务部门只是简单地对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专项经费的专项经费进行汇总,缺乏深入研究,只是一味求多、求大,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必需。同时,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挤占挪用的问题普遍存在。会计凭证的编制与凭证的审核、总帐的编制与明细财的编制,以及支票、印鉴的保存等不相容的工作尚未完全分开,没有内部的相互牵制、制约,发生错误与舞弊的风险较大,内部监督、审计工作不力,只靠领导的行政监督,没有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很难全面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
(3)收费工作落后,征收体制不顺。近年来,水费征收工作虽有进步,但仍不尽如人意。由于征收机构过于分散,摧收、劝收工作的能力较差,缺乏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对拒交、滞交行为没有有效的制约办法,这点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过低,一面是水资源紧缺,一面是浪费现象大面积存在,同时却是自来水公司效益普遍不景气。
(4)继续教育工作滞后,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法规、新制度宣传、培训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不能结合自来水公司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对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财务人员对新的法规、制度理解掌握不深,不能结合本职工作很好贯彻相关法规、制度,仅靠日常工作的摸索,难免会出现不应有的错误。
二、加强和规范自来水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深化改革,理顺基础管理关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对企业进行管理,不能过多过细地干涉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目前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政府出面说情要求自来水公司减免某些企业应该缴纳的水费。公司内部要严格定编定员,把过多的人员减下去,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尽、具体、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注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制度,使财务管理制度能真正反映、指导实际财务工作中的财务行为。要高度重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组织单位内各部门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工作,使预算编制更加趋于合理、符合实际。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对收费任务的完成、资金的申请与拨付等方面重点把关,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建立健全一个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机构、岗位设置到工作程序都要考虑相互制约、相互牵制,防止一人负责两项不相容的工作,如支票的保存、印鉴的保存、凭证的编制与审核、总帐的编制与明细帐的编制等最基本的不相容工作分由两人负责,以降低发生错误与舞弊的风险。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是不健全的内部控制。要配备高水平的内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规则;要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参谋作用;要注意内部审计工作意义、作用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以利于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抓好收费工作,扩大资金来源。要明确职能,明确分工,增强征收机构深入实际组织征收的能力,积极争取执行强制性措施的行政权限,加大征收力度,提高各项费用的收取率。逐步提高水资源费的标准,促进节约用水,为水源工程建设筹集资金,早日实现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管理权限的理顺和明确,建立统一协调的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体系。
篇6
摘 要 企业集团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方法来保证整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实现,也就是说需要对集团进行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与组织结构同样重要。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组成部分,由于企业经营实质上是围绕“钱”来展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突出,因此研究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很有必要,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方式影响企业经营结果。
关键词 母公司 子公司 财务控制
企业集团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方法来保证整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实现,也就是说需要对集团进行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与组织结构同样重要。管理控制其实是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使下级组织的权利和权限得到平衡从而做出符合集团总体目标的反应。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组成部分,由于企业经营实质上是围绕“钱”来展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突出,因此研究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很有必要,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方式影响企业经营结果。
一、企业母子公司间的关系与定位
母公司依据持有的股权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依法对其投资的子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与考核,被投资的子公司有义务维护出资人的种种合法权益,为出资者收益最大化做贡献。母公司、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制企业法人,各自享有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离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坚持平等、竞争和效率原则下最大化发挥企业集团整体优势。二者可订立协议,具体明确彼此权利和义务。母子公司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本信念、基本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精神,并使之成为企业集团的精神支柱。
企业集团母公司具有战略决策功能、对外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财务管理功能、服务与控制功能、集团人才建设与输出功能、集团制度建设与输出功能和企业文化建设与输出功能。母公司财务管理控制具有综合管理、会计、审计、信贷和税务等事项。
二、母子公司财务控制方式
(一)官僚式控制。母公司利用财务规则、财务政策、财务书面文件、财务标准来组织财务工作并据此进行业绩评估。通过职务专门化,制定非常正规的财务制度和规则;以财务类型划分工作任务;实行财务集权式决策。母公司指挥子公司,公司内部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这种方式母子公司能高效地进行财务活动,专门化程度高,对尖端的专家型人才要求高,对底层的财务工作人员要求较低。但这种方式也会使底层财务工作人员安于接受指令,缺少快速响应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团队式控制。将母子公司财务部门当作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合作精神的团队,上级对下级充分授信授权调动下级主动能力性,通过领导魅力与企业文化精神来控制事个财务部门运行。这种控制方式下对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对企业的内在精神力量也有很高要求。
三、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主要手段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主要对子公司的投资规模、产品及经营成本、公司利润分配三方面的管理控制。在管理实务中,母公司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来实现对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通过现金管理、预算管理和审计管理实现对子公司有效的财务控制。
(一)现金管理。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把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现金集中走来,既能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同时又能保证企业集团重点项目资金充足,使资金杠杆发挥最大作用,不浪费资金。
(二)预算管理。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母公司最终决定各子公司预算。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编制公司中长期规划和各年度规划,并将各项财务指标分解下达给子公司,子公司根据下达的各项财务指标结合子公司的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母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各子公司预算,进行有效平衡,最终编制出集团总预算。
(三)审计管理。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对生产经营效率、生产经营效果、组织结构进行审计,对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进行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向母公司经营者报告审计结果,提出改进、优化工作方法和意见建议。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提醒投资完成率低的子公司及时跟进,对资金紧张的子公司提出警告。
篇7
【关键字】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分散管理;集中管理
在很多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的分散管理显然不利于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集中管控,给资金的流失带来可能,从而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将原来财务的分散管理改成集中管理模式。财务核算中心就是基于对集团内部成员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要求而建立的平台。它要求构建统一的系统平台、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流程。在此,本文就如何在集团公司搭建财务核算中心,实现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一、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平台的构建背景
财务的分散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对成员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有利于搭建财务核算中心平台的条件。建立财务核算中心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统一的财务运营,提升核算质量、提高核算的标准化、一致性及信息的透明度。
一是集团下属成员企业比较多,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分布区域比较广;二是联合重组前各企业股权形式不一样,有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各种股权形式,管理模式也不一样;三是企业财务人员核算水平也有高低悬殊;四是集团公司企业经营的产品比较单一;五是每个企业的财务核算都能够按统一的规则和流程处理,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六是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处理,将业务信息按照信息规则自动生成财务信息,从而保证财务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用性,更好地为财务集中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七是集团公司总部都期望提升对成员企业的管控能力,追求“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二、集团公司构建财务核算中心的基本条件
从原理上来看,财务核算中心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构建财务核算中心,首先必需进行集团范围内的财务制度统一和财务处理流程统一。
1.制度统一
对财务制度与政策统一,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政策,即使进行组织架构改革,仍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要有统一规范的财务操作标准与流程,通过有效整合后,把制度政策嵌入到系统中去,保证各业务部门按照制度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要求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
制订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对财务核算中心的工作职责、报账流程、审批权限、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实行三统一,一是使用统一的财务核算软件;二是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三是实行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印刷了相关报销凭证,规定了票据的粘贴要求,规范的会计凭证的整理和装订。
2.流程统一
核算中心平台的本质,是流程的共享。核算中心平台流程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建立流程管理机制,进而规划、优化这个机制,使之真正实现稳定高效。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财务业务审批流程,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在OA系统中设置财务事由审批的模版,设计电子化和手工审批相结合的流程。
三、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平台构建的具体操作
1.信息平台的建设
建立核算中心平台的前提就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强化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才能实现“财务协同、集中管理”。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让成员企业把数据准确及时录入系统,做到事前提示、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财务模板,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让业务数据自动生成有用的财务信息;可以运用系统标准执行减少偏差,降低各种风险;可以通过设置让系统自动提示和预警;可以利用系统的开放性建立各数据共享服务,满足各方不同需求;可以通过系统定期生成不同管理要求的各类报表。
企业的财务信息平台是实现财务集中核算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在信息系统支持下,财务集中核算才可以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向其服务对象提供内容广泛的、持续的、反应迅速的服务。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财务集中核算关键环节。
2.搭建核算中心平台,提高成员企业会计核算集中度
一方面在核算中心的平台统一支撑下,可以优化财务运营流程,将财务信息集中处理,能够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对所有的核算单位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对纳入核算中心的单位的财务数据汇总、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单位整合数据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建立核算中心可以把各单位共有的、重复的会计职能分离出来,合并到核算中心,可以减少人员的数量从而降低人工成本。纳入核算中心的企业地域涵盖浙江、安徽、江苏、上海4个省市,最远的距离超过400多公里,在总部财务审计部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陆续完善了涉及集中核算各方面具体业务操作实施细则,包括会计单据审核制单权限的分配、原始单据传递整理流程、会计凭证稽核、装订流程、资金审核,总账月末结账的核对、报表的填报、上报等等,这些业务实施细则使会计集中核算趋于标准化、流程化。
3.集中核算人员的分工
集中核算人员不隶属于各核算单位,直接受上级业务领导部门领导,能够实现单位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财务核算中心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互相牵制、强化考核、管理规范。分成本费用组和资金核算组,成本费用组财务人员定位在“会计核算”及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两个方面,包括本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交叉审核他单位资金业务并会计核算、月末各业务模块、总账结账、财务报表、管理报表填报、原始凭证整理、会计凭证装订等。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定期清理往来款项,避免长期挂账,定期核对往来账,督促业务部门进行对账,避免坏账的形成。资金核算组财务人员按总部下发的资金报表编制规范,审核上报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依据审核批准的资金收支计划,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认真履行资金会计监督职责,对不符合资金预算的事项不予核算。加强了预算管理,凡是没有计划或超预算计划的支出一律不得支付,如有临时性的资金支付的一定有追加计划后才可以支付。真正做到没有预算不得开支,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
4.成员企业财务职能发挥
纳入核算中心的各单位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一原则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各成员单位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负责人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实行集中核算并不是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收权,也并不意味着对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就可以削弱,而是各单位企业财务部门不再履行会计核算职责,其部门职责要从目前的“核算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将财务部门“有效管控、高效服务”的职责切实落实,“有效管控”主要体现在预算、资金、审核、协调等方面的管控,“高效服务”重点体现在定额管理、成本分析、成本节约等方面,成员企业财务部门要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纪录,转向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再加工、深加工,要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
成员企业下设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主要职能,一是负责督促本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岗位角色人员完成业务数据及时录入及审核,并完成发票审核维护工作,材料出库核对、检查,检查收发类别、出库部门等是否正确,以保证月未能及时、准确对材料出库进行成本计算。二是单据整理,各单位传递至核算中心的原始单据必须整理好,保证原始单据的规范性、及时性传递。报销凭证必须使用核算中心统一单据。三是每月编制资金计划表,合理安排各项成本费用支出。
5.检查与辅导两手抓,持续夯实财务基础
按照规范、统一的原则,以国家财经法规、集团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核算中心每月按财务检查规范自查,范围覆盖全部纳入集中核算的全部成员企业,这些问题小到会计单据粘贴的规范性、会计科目的运用,大到业务风险的管控。针对部分财务人员业务技能“跟不上、不会做、做不好”的现象,核算中心建立了“辅导员帮扶”制度,以核算中心业务骨干为主,实行“传帮带”形式辅导、指导,“以人盯人、师傅带徒弟、一带二、二带四”,时时跟踪、月月检查的模式。制定岗位说明书,采用科学、标准的作业规范、流程,按照岗位要求、作业规范来培养财务核算人员,并进行评价。
6.加强学习,搞好队伍建设,促进财务团队可持续发展
人员的管理,先从态度管理开始,态度管理的目标就是雇佣军向志愿变,从被动工作向积极主动工作转变。企业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对符合态度的员工予以表彰及奖励。一个核算中心就相当于一个大团队,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核算中心财务人员除积极参加集团内部举办的业务培训外,还争先参加各种后续教育、职称考试,财务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都得到了提升。财务人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职业化的培养,向尽心、尽智、尽职、尽责方向陪养。核算中心团队的每位人员都勇于奉献,辅导指导从不叫苦喊累,有非常强的执行力。
会计核算逐步走向规范、预算编制日趋合理、资金管理准确率逐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落实、执行,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措施如果不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执行,一切等于零,因此各成员企业财务负责人要把总部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区域公司财务部关于会计核算、资金、预算、税务等方面日常检查、审核出来的问题一一落实、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的分散管理削弱了集团公司对成员公司的管控力,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隐患。在确保集团公司制度、和管理流程统一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可以以网络财务信息平台为载体,集中核算人员,搭建核算中心平台。同时,组建一支专业精湛的财务管理团队,明确核算中心人员和成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责,采用检查与辅导两手抓的方法,促进集团公司财务的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胡瑜.浅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J].现代商业.2013(05).
[2]郝凤英.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建设之我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7).
篇8
名不副实,财务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关键词:公司财务,会计,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企业的财务、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各种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资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的财
务管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以及理论研究,我认为公司财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混淆会计与财务
会计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会计凭证的整理和会计信息确认、基本会计账户核算、成本计算、利润和税收的结算与解缴,以及资产账务登记和管理等,
主要是这五个方面。会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或功能,则是财务信息的反映、监督和制度控制,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工作电子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计算机工作方式越来
越替代会计人员手工工作方式,会计机构规模和人员趋向缩减和外包。但是,当前很多企业依然是计算机核算和人工手工核算双轨制,这就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资本。
财务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具体说,就是筹集资本与资本结构设计管理、投放资本和资产定价管理、资本耗费和成本控制的管理,销售收入和现金
流量的组织与管理,利润分配和股利政策设计,以及公司股权治理结构规划管理,主要是这六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对财务管理和资本时代认识的加深,公
司财务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很多公司还是把财务部门跟会计部门混淆,设置的财务部门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这一问题需要引起
企业的重视。
二、对财务功能不了解
有些企业虽然可以弄清楚财务与会计是不同的管理工作,但是对会计组织之外的财务机构的功能是什么却不是很了解。那么,财务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对公司财务的功
能描述,以及我在实质工作中对企业经营系统里的大量财务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获取了大量有关财务活动变化而使企业经营系统发生改变、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发生变化的信息。因
而我得出结论,公司财务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1维护企业经营过程持续运行。财务机构向采购人员提供资本购买原材料和设备、对投资项目进行成本和效益评价、向银行借款,以
及回购股票阻止股价下跌等,都是财务系统的作业为实现企业目标而改变企业经营现状的功能表达,这些都属于财务维护企业经营过程持续运行的功能。该功能是任何企业的财务
系统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财务经理的意图而改变。当然,财务功能的体现,需要财务机构及其业务即财务系统的形成、受作用的企业活动,以及财务经理的操作等多方面的
配合。财务跨时间配置资源,主要是对该功能的描述。2发现有价值的资源。财务机构对市场经济里的资产定价,对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量、评估,财务机构参与行业价值
链活动,建立财务战略联盟,以及市场订单的开发投资等,都是财务机构及其业务发现有价值资源的功能体现。3通过组织和实现现金流量,创造经济价值。财务机构从资本市场上
购买股票、债券和基金,吸收新的股东改变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机构发明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新的财务要素,开发期权工资、定向股票和可转换战略债券等新的财务
产品,修改和制定新的财务制度,以及制订新的税收筹划,改进财务机构组织设计等,都可以为公司创造新的现金流量和和资源价值。
三、公司财务系统设置不合理
公司财务系统是企业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公司财务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继续分解,直到再不必分解的组成要素为止。系统、子系统和单个要素,都有自
己的功能。财务功能的表达应该能够描述财务系统各个层次的功能。因此,财务功能表达的准确程度,与公司财务系统建立的科学化有关。显然,财务系统的存在和财务机构的设
置是财务功能得到发挥的基础。
财务机构设计的依据是财务结构和企业系统的实际情况。财务结构是财务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财务系统包括财务理论规则、财务机构、财务人员、
财务作业和财务媒介等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合即为财务系统。由于财务系统的先进程度和复杂性决定财务结构的质量,所以,财务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我
国目前对财务结构的作用和地位非常淡漠,因而,我们的公司财务机构设计极其落后。财务结构是财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秩序,其内含要素成分的多少和排列次序不同,
财务结构的性质就不同。财务结构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内部组织的设计、竞争效率、所有权与公司经营控制权的分离等问题,依据财务结构建立的财务机构,又以财
务合同的签约为运行保证。而且目前公司设立财务部门往往忽略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重点与方向的表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财务预算体系,导致了企业财务预算的混乱状态,不能科学、整体的规划企业的未来资金使用分配方案,起不到预算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另外,企
业内部仍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预算部门,不能确保财务预算的专门化进行,使财务预算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与发展。
篇9
优化现有标准流程,细化部分管理流程。由于三集五大改革需要,检修分公司由原变电、输电、电缆、带电四家单位重新组合,扩大了专业覆盖范围,过去流程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检修分公司自合并以来,对四个专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全体财务人员深入各专业工区调研,并通过职能处室发挥其归口部门作用,捋顺各项业务流程,将业务人员提出新增业务需求和功能需求变化仔细斟酌,将切实可行的需求更新部分业务流程,优化部分运转低效的流程。同时,将衔接紧密的业务环节逐步融合进财务标准流程,更新财务管控标准流程手册,明确与标准流程相关的系统操作细节,将财务管控流程与公司标准化建设工作衔接。建立标准流程监控机制,强化财务管控能力。开展财务管控标准流程监控,按照“监控能力逐步提升,监控流程逐批部署”的策略,对步骤合规性、岗位合规性、流程效能和流程状态开展监控,综合考虑检修分公司实际情况,对标准流程实用化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业务流程的变化,为防止财务控制功能弱化,不断优化内部工作标准化流程,加强财务集成系统的管理和应用,通过理顺各个运行环节的管理,实现对各项经济业务前端部门的控制和监督,保障财务账目往来渠道畅通和各环节的规范性。以办公用品出入库为例,在出入库时,需要办公室行管中心专责审核、主任把关,只有审核通过的办公用品才能出入库,月末还要由专责和库管员对账,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库存办公用品数量和规格存在误差,确保财务数据准确。
二、重视内外部审计监控
有效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公司财会人员严格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会计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将会计内控机制延伸到公司的各个经营领域,保障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安全运行。会计人员在充分掌握和研究政策的基础上,为企业把好成本控制关、风险收益关和经济行为关,尽力规避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对单位各项财务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狠抓经济业务的审核,保证各项业务合规合法。检修分公司通过结合公司协同监督工作,制定常态化的自查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与分工,分别从会计凭证管理、账务处理、成本费用管理等方面有序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全面评估分公司成本管理风险,及时修订《检修分公司资金审批的规定》《检修分公司财务报销管理实施细则》,在细化费用支出标准的同时,强调了内部审批手续及佐证材料的提供,提升成本列支的规范性。高度重视内外部审计,实行财务部门审计问题“三制度”,即:“汇报制度”“随改制度”“典型案例分析制度”。“汇报制度”,就是将内外审计遇到的财务相关问题,特别是基础工作反应出来的问题如实向单位负责人汇报具体情况,让单位负责人充分了解、重视财务基础工作。“随改制度”,就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并查找原因,制定有效整改措施,实时整改,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例如将依法治企专项检查反映的问题,将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环节进行梳理,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逐项落实。“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就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细致分析,分类整理,形成案例,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消除隐患,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推进规范化管理,将财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升管理效益。
三、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持续深化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应用。加强源头信息质量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一次录入、凭证自动生成;应用协同、对账功能,实现合并抵销凭证自动生成;开展财务日报编制,报表编审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推广财务日报在各单位的常态化应用。推动将会计核算规则嵌入业务系统,简化会计记账过程,进一步提升核算的规范化、自动化水平。推动套装软件工程、物资、资产等信息集成,实现相关报表信息的“一键式”生成。
四、全方位开展决策分析
夯实财务分析基础。加强业务部门集成数据治理,优化数据集成方式,缩短业务数据交换时间,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向上传的及时性、准确性。创新财务分析手段。深化应用国网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成果,以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指标为重点,建立分析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与财务信息关联密切的各种数据,研究建立包括现金流量趋势、企业偿债能力等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指标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增强辅助决策支持能力。
五、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规则;队伍建设
近年来,财务人员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反思事件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不到位,即事前选人用人不到位、事中制度落实不到位、事后工作结果监督不到位。举一反三,我们要认真筛查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有哪些漏洞和不足,还有哪些制度不完善,还有哪些工作亟待我们去整改,以做到未雨绸缪,真正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到用制度管好人,依规则做好事。
一、抓好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按照管理、核算、服务、监督等职责,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控制好财务风险,确保公司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通过财务职能的完成,不断提高决策支持能力、预算引领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要做好以上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抓好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助力公司达成经营发展目标。
(一)提高财务人员入职门槛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管理、核算、服务、监督、沟通、分析和汇报。财务人员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主体,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公司财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在目前的财务工作中,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更广的知识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职业道德是决定以上工作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仅仅通过学习一个会计证就能满足的。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面临各种经济业务,在业务处理中要运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多种知识,所有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会计证是必要条件,而专业背景是充分条件,所以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入职门槛,专业学习的过程是培养财务人员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过程,必不可少。所以建议财务人员的任用应该从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中选聘,专业背景是作为财务人员入职的一个最低门槛。那些认为财务工作谁都能做而忽视财务专业学习背景的想法是不对的,是对财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伤害。诚然,提高财务人员入职门槛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从用人制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基础保障。
(二)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做好财务人才战略储备
公司的发展受市场行情、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前景,配备与战略实施相匹配的财务人员队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提前安排;绝不能等到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了,需要完整成熟的财务人员队伍时才去着手建设,这样会造成企业发展的滞后。所以,做好财务人员梯队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做好人才规划十分重要。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引进外部资源的方式,只有做好这些准备,也才可以避免任用财务人员时手忙脚乱,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中选择。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原则性和责任感
公司财务部门作为核算、监督和资金管理部门,数据的准确性、资金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因此,财务人员既要确保财务资金安全、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又要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因此,从一个公司健康发展的角度,需要严谨的、认真的、敬业的财务人员去保驾护航。良好的财务职业道德是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一个称职、合格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做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所以,财务人员更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公司把好财务关,坚持原则性,体现责任感。《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二节第17条至第24条都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明确要求,主要内容如下:1.爱岗敬业。财务人员要树立职业荣誉感,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安心工作,任劳任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2.诚实守信。财务人员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实事求是,如实反映。3.廉洁自律。财务人员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对待名利,把住关键环节,筑严思想防线,带头遵守纪律,不贪不占、清正廉洁。4.客观公正。财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严守职业操守,保持公信力。5.坚持准则。财务人员要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公司的各项制度,结合财务工作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并广泛进行宣传。6.提高技能。财务人员要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改善公司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7.参与管理。财务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要点,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要求。8.强化服务。财务人员要运用掌握的财务信息和财会分析方法,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并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四)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提升财务人员队伍质量
财务人员的新老更替是必然现象,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做好财务人员的梯队建设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第一,严格把控新进财务人员质量,即把好入职门槛。入职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未来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水平。所以必须要明确人员标准,把公司需要的、可用的人才吸收进来,并对新员工进行有步骤、有规划的培训,使新员工快速融入;第二,对于老员工,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其提高业务技能。可以通过送培、请专家培训、与其他单位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结构。
(五)实行岗位轮换制,激活财务人员工作热情
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基于岗位之间相关交流学习和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养的需要,要定期对财务人员岗位进行轮换,特别是像出纳等一些比较敏感的岗位。尽可能使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全方位、全流程去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提升每个财务人员的素养和能力,这也有利于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六)加强财务团队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财务知识是一门持续更新的学科,每年都要从组织上、制度上严格学习要求。通过继续教育,让财务人员掌握最新的财务、税务知识;也可以通过集体学习或其他方式营造彼此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财务人员参加财务类职称、职业资格考试,并通过现金奖励、工资挂钩、职位晋升等给予激励。
(七)改变服务意识,参与企业管理
财务部门掌握着公司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能够监测各方面运营情况。必须让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公司的管理。财务人员利用其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可以给公司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很多公司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运作,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有更好的创造力。通过全面参与企业管理,提高公司决策支持能力,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八)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营造平等公平的氛围
评判财务人员工作质量的好坏,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一个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在制度层面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要尽量通过定量、定性等指标考核,从而使财务人员岗位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和目标要求。公司要建立以人才评估、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制,做到因事择人,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对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和岗位晋升机会,为优秀的财务人员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和上升平台,打造人才建设的良性机制。
二、履责过程中要以规则为指导
财务人员的职责概括为管理、核算、服务、监督、沟通、分析、汇报等,通过以上职责的完成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控制好财务风险、确保公司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通过财务职能的完成,不断提高决策支持能力、预算引领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所有这些职责的履行和完成均应在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财务人员只有知道规则、尊重规则、执行规则、完善规则,才能做好财务工作;只有按照财务规则做事,在财务风险控制上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才能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实现风险防范的目标要求。
(一)财务人员需要遵守的规则
1.核心规则。核心规则就是以《会计法》统领的从国家法律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岗位的规范。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公司制定的会计制度以及财务岗位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则是财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则,会计工作就是在这些规则中做选择。以会计主体原则为例,它从空间上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非会计主体发生的业务不能作为核算内容;以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成本录入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以内部控制不相容职责为例,财务人员不能同时作为复核、记账和出纳等职责,等等。2.关联规则。关联规则包括税收法规、工商法规和其他法律,甚至包括刑法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这些规则对财务人员职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是税法和工商法规,无不是会计必须遵守的规则。3.核心规则和关联规则的关系。无论是核心规则还是关联规则,在标准适用上都分为三个层次:(1)法律层面:指国家颁布的法律,主要指《会计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这个层次的规则居于最高位,尤其是《会计法》,是整个财务规则的核心,该层面的规则主要是概括性的规定。(2)法规和规章层面:指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地方政府及部门颁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如国务院颁发《增值税暂行条例》,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增值税实施细则》等,该层面的规则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具体的规定,以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居多。(3)公司及其部门制定的制度:该层面规则是对国家法律法规与公司业务范围结合后指向更明确的规则,如施工企业管理制度是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则,金融企业管理制度是金融企业财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个层面的规则是对财务人员影响最大的规范体系。同时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怎么样,也在于它能制定并执行什么样的财务规则制度。会计法规体系是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财务人员的职业行为最终要接受国家法规体系的规范和制约。
(二)财务规则的执行和落实
1.改变财务理念,正确定位财务工作目标。目前,部分人员对财务概念的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是理解错误,他们只有会计概念,没有财务概念,如他们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简单的会计运算,把财务等同于了会计,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企业资金和项目投资的管理手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并且加大了企业投资风险。因此,要认真落实执行好财务规则,推进公司财务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内涵、正确看待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将其地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运用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诊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控制它的资金调度等,切实落实好成本管控制度,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2.完善财务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加强财务基础工作。(1)从梳理经济循环的角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要覆盖公司经济运行全部领域和交易环节,所以必须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管理、核算、服务、监督、沟通等职能要求,完善全覆盖的财务制度,从预算、核算、决算、财务分析到财务报告,从账户开立、资金预算、资金支付到银行对账,从资产购置、管理、折旧到清理等,梳理出全部的业务循环和会计循环,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费用管理、账户管理、印章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档案管理、会计报告管理、纳税管理、资金管理、发票管理、会计人员管理、职业道德规范、对账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通过以上制度的完善,从外部控制、内部要求两个方面实现对财务价值管理“全覆盖”要求。(2)从梳理会计循环的角度,完善会计岗位管理职责。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安排是财务工作分析中的一个环节,来源于财务流程和财务战略的需要。岗位职责安排主要解决做什么,即工作任务;为什么做,即工作目标;谁来做,即工作主体;什么时候做,即任务时点;怎么做,即工作标准和方法;要留存什么资料,需要移交给谁等。通过明确岗位职责的设置,明确岗位边界、实现任务传递、提高流程管理和效率、实现规范化、细化岗位责任和权利,又加强了会计循环的链条管理,为促进财务管理提升及财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上对财务工作进行的细化,因而,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得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这个过程涵盖从会计循环最开始的报销审批到财务科目的设置、凭证报表的装订、记录完整的数据信息、财务报告的形成、会计档案的完成等,最后通过财务分析,充分挖掘公司发展潜力、改进经济活动处理的方式。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首先,公司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司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公司领导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切实解决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问题。其次,在公司内部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管理层和制度执行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使内部控制成为公司的自觉行动,为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应围绕内部控制体系来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体系涵盖多个方面,要合理设置重要节点与一般环节上的评分比例,另外要考虑考核方法是否具备足够的激励性和可执行性。
结语
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只有从管理层面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规则,才能在执行层面让财务人有则可依、有纪可循;只有选择了那些专业素质高、职业道德感强的人从事财务工作,才能确保规则的有效执行,财务管理工作也才能真正实现用制度管好人、依规则做好事。
参考文献:
[1]许娟.关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8(21):49-50.
- 上一篇: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 下一篇:国防教育的原则和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