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1

关键词:经济;改革;会计体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义

事业单位会计是会计的一种,指的是在事业单位中对各种涉及资金的业务进行预算设计、计划、以及进行监督的一种特殊的会计。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一)会计核算的基础不。会计核算的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在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中,这两者运用的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不同的,一般来讲,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根据现实的交易状况采用两种核算方法的其中一种,而对于企业会计而言,往往只运用权责发生制。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另一个区别是会计要素的构成是不同的: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五项内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而企业会计则包括六项内容。另一方面,除了内容的名称不同之外,即使两者的内容名称相同的会计要素,其内涵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因是否从事产品生产而导致的差异。在这里,这种差异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类,首先,事业单位之间也有区别的,有的从事产品的生产,而有的不生产产品,这就把事业单位分成了两类;其次,即使都要从事产品的生产,生产产品的事业单位和生产产品的企业的在会计账目的处理上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以企业的采购业务来讲,企业通常有两种做法,企业根据原料的来源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的纳税人,在计入会计账目时,前者使用的是不含税进价,而后者用的是含税进价。相比于生产产品的企业来讲,生产产品的事业单位在进行记账时会计处理往往区分的更加仔细,除了按照企业的分类之外,还必须区分采购物品是否自己使用还是用于事业单位之外的业务。

2、因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而导致的差异。企业每期都会对其所属产品进行核算,并且通过对比以确定企业的盈亏状况。然而事业单位却存在以下两种现象:其一在成本核算时将材料等支出记录到成本费用账户;其二在不就行核算时则将其记录到事业支出账户上。

3、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可分性而导致的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事业单位中的活动不仅仅是经营活动,还有一部分是事业性的活动,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根据业务性质的不用采用的会计分录是不同的,它分为事业性质的收入和支出以及经营性质的收入和支出,而在企业中是没有事业性质的活动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所设立,因此其业务性质往往是事业性而非经营性质,这也就决定了按照我国的现有准则规定事业单位进行核算时应该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然而,这种核算方法是不适用于经营性业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事业单位也逐渐进入到市场的范围内,这就意味着以后的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更多,因此现有的核算方法限制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其弊端可以如下解释:

1.会计信息不真实,缺乏现实依据

2.脱离现状进行记录,降低了信息的可理解性。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合理。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上面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有着较大的缺陷,比如一级科目中的“在建工程”和二级科目中的“结余分配”等都有不合理性,这就使得在事业单位市场化的过程中有着更大的障碍。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正如上文所言,由于按照现有的会计制度记账时,在会计科目中欠缺资产折旧的会计科目,因此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资产计算时往往只能按照固定资产的原有价格进行入账,而对于资产的折旧没有显示出来,因而造成了资产的虚增。

四、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的建议

(一)引人权责发生制,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企业会计制度

1、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改进。对事业单位的收支事项,应根据财政部门审批的预算计划,在经济事项发生时按收付实现制原则予以确认。在每一年年末时,事业单位应将当年应该拨付的款项而没有拨付的应当纳入财政收入。在下一年度财政部门如果还有上一年度的未拨款项,那么就应当减少相应的减少应收款项。

2、在债权债务方面的改进。随着事业单位市场化的不断加深,事业单位不应该生存在国家的保护之中,而应该更加独立的承担责任,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目在权力和责任的记录上应该进行改进,事业单位在记账时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记录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通过记录事业单位真实的资产存量以及其负债状况,来判断事业单位现在的经营状况或者生存状况,从而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更加明显的判断。

3、固定资产方面的改进。如上文所述,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记录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欠缺,不能真实地反应事业单位真实的固定资产状况,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应该增加资产折旧的会计目录,与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同,应将资产的折旧状况反映到会计账目中,采用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记录,从而更好更真实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

(二)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科目与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已经不完全匹配

1、增加新的会计科目。事业单位应当将在建工程、增加累计折旧、低值易耗品等新的科目纳入到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去。

2、对事业单位结余的改进。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

3、改进修够基金。个人建议事业单位将修够基金纳入到结余分配中去。事业单位提取修够基金,其本质目的就是将事业单位的经常性资金转化为一般的专业基金,从而达到事业单位在固定资金的维护更新上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的目的。

五、结语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企业会计制度上面我国的相关研究也是比较多的,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学术研究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较为完善。相比于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市场化已经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不完善,并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加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从我国市场化的的现状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来看,未来的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工作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总结经验的同时,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扥改革,以适应现状发展的要求。(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索晓辉,《事业单位会计》,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01)

[2] 郑敏华,杨锡才,彭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案例实训》,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8)

篇2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在不断的深化,事业单位也随之不断的改革自己的体制,以往的会计制度由于严重的滞后导致其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一些新的需求。所以在2012年12月时,我国就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且在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而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实施的不断深入,新会计制度的一些不足也逐渐的表现出来了,因此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二、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变化

(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在未实施新会计制度之前,事业单位多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是因为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从事公益服务,因此所使用的也都是财政预算资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逐渐的变得多元化了,如果还是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经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所以新的会计制度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改进,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二者进行了结合,并要求经营性的收付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会计核算,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更加的贴近。这个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还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收支状况,对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十分有利。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二者的结合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二)强化资产核算且更重视资产价值管理

从过去一直到2013年1月1日之前,我国的事业单位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购置的资产也多是采用一次性的计入支出这种办法来处理,尤其是固定资产,几乎都不管其使用的具体的时间,账面也是多采用原值进行计量,而且也仅仅是表示这个资产还存在,在会计核算中也是“重实物轻价值”。另外,还有一些资产由于没有相关的凭据,导致其具体的市场价值难以可靠的取得,这类资产大多没有入账,而这种核算方法,不仅不真实,而且还不完整。所以,新的会计制度就针对这一点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与以往没有相关入账凭据导致其市场价值难以获取可靠的取得的资产,采用了按名义的金额来入账的办法进行处理。这也推进了事业单位逐步的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与原则的发展。

(三)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的管理

新的会计制度还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并且要求“事业支出”这一科目下需要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比较详细的核算。而且,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这两个科目,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加便捷、明确的反映出财政投入资金的收支情况以及结余所形成的过程。对财政投入资金结余不能再参与到结余分配的强调,是十分有利于对事业单位的收支以及结余、分配的监督的。所以,新的会计制度也通过对会计核算的基础与科目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修改,将财政资金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三、新会计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首先就是在预算资金中也有经常性的支出以及资本性的支出,但若是只出于和预算管理衔接起来的目的,新会计制度又将其中的资本性的支出用收付实现制来处理。比如单位可能会对一部分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造,这样对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很有益处,但是改造之后也会增加固定资产的原价,但是由于使用的预算资金,所以结果就必须把所有支出通过在建工程列入档期。这样的处理就难以体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其次是在对经营自己的核算中,权责发生制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处理。最后是由于目前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渐的多元化,但却没有将其各自分开核算,所以就难以体现其优势了。

(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

新会计制度相比与旧会计制度来说,对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的处理让会计核算对资产的信息更加的真实且贴近资产的实际,但还是存在不足:首先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的方法比较单一且年限比较模糊。虽然新的会计制度对折旧进行了设计,但并没有对旧的年限进行界定,所以就忽视了加速折旧以及净残值等问题。其次是虽然虚提折旧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但却没有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减值。最后就是对固定资产的一次性的计入支出后再虚提折旧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事业单位通用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并行

现在,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分类还是比较复杂的,除去大部分的从事公益服务类的单位外,还有很多其他非公益服务类的单位。但是像参公单位或者是纳入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都不采用新的会计制度,这也导致了虽然都是事业单位,但是却执行着不一样的会计制度的现状。这样的划分多是为了体现管理体制以及财政口径统计的要求的,所以对会计管理的考虑就不够充分了,若是过于强调行业的特殊性,只能让其不断的对行业进行细化,也会不断的增加会计科目与内容等,这样对会计制度来说,不仅会降低其稳定性,还会导致重复老路。另外,由于管理模式不同所以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其会计信息也难以进行比较,对会计信息的公开也十分不利。

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的引入权责发生制

其实有很多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还是用的财政预算资金,所以就还是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所以就认为的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对立了起来,但是实际上权责发生制其实与预算制度并不矛盾,尤其是一些跨会计年度的经济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相比与收付实现制来说可以更加完整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以及财务状况。另外,新会计制度中所引入的虚提折旧其实也就是对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反映。权责发生制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更应该及时的采用,并且应该最终逐步的过渡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另外还可以增设一个现金流量表,可以对预算管理进行及时的补充。

(二)变虚提折旧为实提折旧进行资产减值测试

根据上文所述,新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所采用的是虚提折旧,若是事业单位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的基础,那么就可以为实提折旧创造很好的条件,那么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就不是仅有直线法一种了,就可以根据单位自身的管理要求以及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实行不同的折旧方法。而且折旧年限、净残值等诸多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固定资产和一些其他资产的减值测试也可以得以实现,对这些的资产的价值也可以进行比较准确的计量。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规范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通用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二者并行的现状,应该在明确事业单位分类的基础上把事业单位统称为非营利性的组织,那么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可以制定统一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用新的准则代替以往的制度。准则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的形式,制定出一些基本的准则以及具体的要求。而对于预算管理,则可以根据单位的不同以及特殊性,在严格监控预算资金的条件下,通过准则进行严格的规范。另外还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报告条例,也就是一些特殊格式的会计报表,对其报告的程序也进行严格的规范等。这样就可以让预算管理和会计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让会计可以更好的为单位管理服务。

篇3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联系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政府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1998年前后,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运而生,不但加快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变革,各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深化,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以统驭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于2012年底,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3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

1.折旧与推销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的处理方法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可计提折旧和摊销资产的范围,除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动植物、文物以及在事业单位摆放的陈列品、图书、档案等资产外均属于事业单位资产核算范围。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和摊销。

2.事业单位财政投入资金核算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财政收入的支出与分配,将“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细分化,增设了以下五个二级科目,即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其中,结转与结余金额不得参与预算的结余分配,也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科目当中。此项变化,即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事业单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的不同。

3.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资产的成本应以实际成本或类似或同类资产的成本进行计量。如需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账面价值调整,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但对于即没有有效凭证,市场上也没类似或同类资产,其资产计量口径也不统一的情况下,资产应以名义金额进行入账管理,并要求在当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出来。这样即确保了资产入账的及时性,也强化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4.权责发生制将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

新制度中引进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效的反应出了事业单位当期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发生的部分经济事项或业务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即能如实的反应资产与负债情况,也能满足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5.基本建设投资核算按月并入单位“大账”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单独建账核算,至少每月并入单位“大账”进行核算。并要求事业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二级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成本,其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6.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结构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由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代替,其表内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分类列示。并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账务会计报表应按月度和年度进行编制;附注部分则应当披露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结构上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报表使者理解和分析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速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1.会计核算账户趋于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资产类账户中的“现金”转变为“库存现金”、“对外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并增设了“存货”账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材料与产成品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增加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这是本次变化中的一个亮点,而“虚提”折旧与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兼顾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即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口径,又可以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

2.统一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在于明确受托人与被受托人的责任。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目标第一次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目标上有了一致性,对以后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账务报告列示内容相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采用了企业会计报表的格式,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科学性与通用性,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业绩评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财务数据。

4.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核算制度更加趋同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趋同性很突出,其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方式都非常的相似。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财务核算划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不久的将来,两套会计的准则将有望合二为―,将有利于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企业与事业单位规范的问题。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后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使事业单位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使我国的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最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改革 要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了一系列的变革,会计制度为了更好的满足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革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目前我国新会计制度的改革进行较为缓慢,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目标模糊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以及提供信息的要求也受到了限制。会计制度中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会计的主要目标,如果会计目标模糊,则会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产生影响,无法完成事业单位要求的任务,降低了事业单位日常的工作效率。

(二)会计核算基础问题

在会计实际核算过程中,以实际的支出作为衡量费用的标准,用以记录日常的开销与费用合计,但这种情况只适应于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部分经营性的收支业务的核算工作一般会按照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依据。权责发生制是指确定收入与费用主要以权力与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

(三)会计科目不规范

由于我国会计工作的普及,会计专业人才的资源相对较少,现有的会计人员也存在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导致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存在着问题。会计科目种类繁多,涉及面较为广泛,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科目参照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有助于事业单位对财务状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四)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根据实际分析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我们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着问题,基本上是无法反映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与资金剩余情况,无法为单位的宏观控制起到促进的作用。这也导致无法详细的对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会计报表无法切实的对资金的流动做好记录与核算,使财政的决策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

二、会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现行的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需求,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众多的会计核算问题,例如资产重组、期货交易等等问题。如果无法切实的做好会计体制的改革,这些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事业单位财政处理方面的混乱,将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

(二)满足现代化事业单位制度要求

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性,则必须实行会计制度的改革,拓展新的会计核算领域,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求。

(三)便于企业宏观管理

会计制度是保证企业财政稳定运作的主要工具。但是传统的会计制度一直没有得到优化,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新的会计制度,以便增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切实的保障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重点及其难点

(一)搞好调研工作,不断完善新会计制度

任何事物的规定内容都是根据当时的工作状况而制定的,这种状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新会计制度出现的不适应状况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一个优秀的制度是需要不断的适应其工作状态,所以,要不断的完善新会计制度,为会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会计核算的基础

目前在事业单位推行的财会制度大部分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虽然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但是这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即反映的信息主要依靠人员的汇报,存在着真实性与全面性的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对财务实际的控制与分析工作进行。

(三)建立稳定的财务报告体系

建立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保证财务信息的收集过程与核算过程的稳定性。改进财务负债表,对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进行合理的计算,保证财务报表能够直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的经济决策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新的会计制度施行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原本的会计人员无法满足新会计制度下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会计的培训工作,以期能尽快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更好的帮助企业在经济决策方面提供详实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的需求,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已经摆上日程,只有对企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才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从而保障企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落实好新会计制度的普及,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新的会计制度可以更好的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发现与处理,更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佳.浅议我国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改革[J].商业文化.2009(02).

[2]张秀.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会计人员的转变[J].现代农业.2010(02).

篇5

摘要:2013 年起,我国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新会计制度,财务核算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但由于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事业单位中财务核算还存在较多问题,文章从会计制度基本要求出发,分析目前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管理模式创新等角度,结合财务核算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管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企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事业单位也面临着众多经济问题。财务核算管理模式的建设,一直受到众多部门的重视。无论企业单位的自负盈亏,还是事业单位的公共设施构建,财务核算都是单位内部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从管理模式、领导机制,到人才配置、工作执行,都应引起工作者的注意,通过端正财务核算管理工作的态度,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逐条分析,认真修正,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促使财务核算工作更有效地完成。

一、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财务核算管理是企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项目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资金项目急剧增加,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膨胀,内部调整变得尤为重要。但传统的财务核算管理,逐渐满足不了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对财务核算的要求,尤其是在整体调控、管理机制、人员配置和核算编制等四个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

1.缺乏整体的统筹调控作用

现在的财务核算管理,更多只注重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核算,缺乏统筹调控的功能。下面就以医院为例,介绍财务核算管理在单位整体调控方面的问题。医院财务多以部门(科室)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只进行盈亏情况的统计和计算,对项目支出、收支比例、成本核算等情况记录和规划都不是很清晰。各部门(科室)之间各行其政,不能有效利用现有资金合理规划公共设备的购入和使用,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不同部门(科室)财务核算标准不同,造成医院内部管理的不和谐,不利于医院的整体规划;单位财务只是以部门(科室)为单位,进行单纯地核对和计算,无法直观地反映医院自身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服务成本。

2. 财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财务内部管理包括对内的资金、成本核算,对外投资的预估评价、监督掌控,以及对单位财务的整体规划。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行,传统的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快的经济社会。以高校为例,现在的高校财务,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所改观,但从客观上讲,内部管理制度仍旧不够完善,没能发挥出相应作用,资产安全存在问题隐患。例如近年来的一些高校经济事件,涉及对外投资、物资采购、新生招收、基建项目等各个方面,这都能够说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内容不完善。高校财务对投资、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财务核算调控范围过于狭隘,对内部财务管理严格,对投资资金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控制不够严格,甚至有可能造成非法集资现象的出现;内部财政管理机制没有实效性,在高校管理中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3.财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核算工作不是单纯地记录和计算,其对单位的整体资金配置、资源管理都起到重要作用,财务核算人员需经过严格地培训,才能胜任该项工作,发挥财务核算管理的真正作用。一些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认识不清,习惯性地当做“闲职”安排工作人员,财务核算工作人员多以记账员和出纳员的身份定位自己。另外,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职业判断和沟通调节能力,无法利用新科技进行管理、分析,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帮助。

4.核算编制的不科学

财务核算过程中报表的编制,对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核算收支比例,了解单位财务情况,报表都是直观的数据呈现,最方便的第一手资料,对管理者整体掌控单位财务情况非常重要。但是现在众多单位采用的报表形式单一,难以表现出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特点,不利于单位整体的财务规划。

二、财务核算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财务核算管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上级拨款和公益援助,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领导者对资金财务的掌控意识不高、掌控能力不足,工作重点放在了“争取”和“收取”环节上;企业单位对内部财务管理过于严格,对对外投资部分的规划和监督力度不足,财务预警体系不够完备,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另外,财务管理人才的不足,对专业人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在企事业单位中都很普遍。

三、构建新财务制度下有效核算管理模式方法探讨

1.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构建,要从领导体系、内容制定、机制审核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管理模式,首先要根据单位性质,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在高校中要针对各项财务支出设置相应的核算方法和监督模式等。然后根据财政现状,进行专门的领导体系构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调控,例如在医院等部门(科室)较多的单位,先设置每个部门专门的核算体系,再定时地进行各部门的汇总分析,完成整体的财务管理规划。最后定期进行机制评价,并及时根据财务问题进行管理模式的修正和调整。

2.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条件。企事业单位都应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下足功夫,尤其是事业单位,其财务压力相对较小,对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企业相对要弱。在招聘之初,企事业单位会对工作人员根据专业能力进行筛选,但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却很少安排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核算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对现代技术的掌握能力也要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单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再造,定期安排专业人员的培训对提高单位财务核算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财务核算工作的根本职能就是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进行系统、完整、连续地评价和管理。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簿登记、审核凭证、成本核算、财务清查、编制报表等。要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首先要针对单位的性质,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财务核算方法,加强核算工作的整体调控功能,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进行合理的人员、部门编制,每个项目都应细化、量化,从单位整体布局开始,不断加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真正起到调控和梳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顾芳,彭伟.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3期.

[2]吴彦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物业管理企业财务核算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是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有关方面(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会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中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有效的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一些手段加来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这对于维护和促进企事业单位的自身良性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会计业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1.我国会计法规的不完善。在我国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都是遵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相关的会计法规。由于各种的原因,导致了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着一些缺陷。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给当下的企业单位非法运用这一漏洞,操纵所得的利润提供了空间。综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主要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法规制定政策的可选择性。第二,会计评估价值的主观性。第三,会计法规制定之后的“滞后性”。

2.我国当下企事业单位业绩评价的不科学。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既关注企业业绩指标的结果,也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只重于对企业在一定的期间所产生的经营成果来进行考核,忽视了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不少企事业单位为了能够使考核指标达标,就以牺牲未来的企业利益而一味的迎合监督部门对指标的要求。因为这种不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事业单位短视的经济活动行为,这也必然会伴随着会计造假、企业违规交易等一系列违规行为的发生,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也就大打折扣,失去了其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我国对于会计中的信息质量安全所采取的监督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由国家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执法手段来实行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内部审计的部门监督一直无法正常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首先,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于内部审计持有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通过企业自身对于国家实施的微观方面的经济监督,这种监督对于国家的审计有着实质上的差别,从而对内部审计产生了不认可和不支持的态度;其次,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受雇于所在单位,并没能真正起到独立地进行内部监督的职能,常常受制于单位的领导,而对于单位之中所产生的各种财务问题有意忽略,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责。而财政、税务、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监督力量,是外部的独立机构,虽然可以有效的进行监督,但是这些机构在管理上没能统一联合,各自监管在家部分,对于企业所产生的财务等违规问题,产生了一个每个机构谁都可以过问,也谁都不可以问的怪圈,无法从整体上去有效的发挥机构的监督职能。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带来长期的经济损失,而且这种经济损失往往是难于弥补的,这使得我国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产生了困惑以及担忧,也给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带来了相当大的隐患和危害,这些问题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的计信息会驱逐真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会形成全行业企业平均业绩出现一种虚假的上浮,从而使得企业中的会计信息真实度下降。原本某些企业的经营业绩良好,且企业提供的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会由于行业的造价会计信息而被劣质企业所淘汰;对于靠虚假会计信息而得名的企业,其账面上的业绩利润很可能会高于行业的平均业绩而得以很好的运营。这样,会出现“柠檬效应”,最终,会产生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

2.会计信息的传递错误,会从微观方面对于经济产生误导,会计信息的误导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而从企业运营的宏观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企业错误的对于社会经济政策的判断,并涉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这回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会计问题。

3.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导致经济犯罪活动的日益猖獗,从

而危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使犯罪分子获得非法利益的掩体来实行其犯罪。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了灰色收入提升,以及企业乱摊成本,偷逃税款,利润截留,企业领导等乱搞小金库等,这不仅会纵容企业单位的腐败行为,给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提供了环境;而且也会使得整个社会风气败坏,从而增加了社会中财务会计风险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存在许多的漏洞和缺陷,这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应当对于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经行修订和完善。第一,在制定我国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当确定会计科目的内容,尽量减少会计科目中的不确定性。给出对于会计准则中模糊的定义于精确的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可能会产生多种理解,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进行较为详细准确的阐述,来有效的避免准则中某些词语对于使用者所造成误解。第二,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选择性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尽量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虽然,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当给予企业比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但是对于有效的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应当对于这种选择权的范围进行缩小,以改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第三,应适时的根据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来相应的补充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失真和缺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对会计准则做出及时进行补充修订,以减少在对准则外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时由于无章可循而带来的随机性。

2.健全和强化我国的审计监督机制。审计的是监督跨级失真的有效途径,也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在我国,真个会计审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监督职能是有限的,因而并不能代表国家和其他政府机构对于企业和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所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还是由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两个方面来实施。第一,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要进一步更好的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督机制,使注册会计师能在日常的审计中保持一个独立地位从而发挥其公正的审计职能,按照法规来开展审计业务;同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个人道德水平,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监督质量,减少因注册会计师的人为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第二,政府机关进行审计方面。中国现行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在业务上,属于行业实行垂直管理,人事制度和领导干部的任用均由地方政府来进行安排,对于审计所产生的经费则来源于地方财政。这种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使审计依附于地方的财政,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性、也无法客观、公正的对于企业等账目进行审计。因此,应对政府审计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政府审计方法,提升政府对于审计质量把控,强化其政府会计监督职能。

参 考 文 献

[1]蔡宝福.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2]葛志兴.会计信息失真成因与治理浅析[J].财政监督.2010(2)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5

[4]邵晓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之探讨[J].企业导报.2009(2):121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税务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体制的不断健全,税务风险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经营风险的重要部分。税务风险是指所有在税务职责范围内所涉及的风险,同时包括了一些与受税务影响的业务相关的风险。它具有税收上的不确定性,是企事业单位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税务风险管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或者使风险最小化,但是可以找出面临的税务风险是什么、风险有多高以及公司的风险容忍度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过程。税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事业不应被动的接受风险,而是应该主动的去控制风险,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使单位获得收益,避免损失。

一、行政事业单位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够硬以及缺乏职业道德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财务或税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局限性,或者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对国家的一些税法了解不到位,没有用足相关的优惠政策,导致多缴纳税款,使单位承受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外,有些税务人员明知有风险却不主动的做出规避风险的举措,使单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表现出职业道德素质的缺乏。

2 行政事业单位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希望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来减轻税负,可是税务的各种政策一般是在特定的情况和条件下制定的,不具有通用性,适合于不同的对象和标准。事业单位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往往会过于主观,对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或者错误,本应该纳税而未纳税或者少纳税,导致面临罚款、补税、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

3 行政事业单位和税务机关“协调沟通”,认为关系好就可以替代政策,主观认识上存在偏差。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把处理好与税务执法部门问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殊不知,这并不代表单位仅仅因为拥有和税务机关的良好关系就可以少缴纳税款,而恰是税务风险来源之一。尽管税务机关在工作过程中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行政解释权,并在某些执法过程中尽量偏向某单位,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案件和反腐败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力度,这样不仅不会使单位少缴纳税款,还有可能给单位带来更大的涉税风险。

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内部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合理、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单位防范税收风险的程度。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就不能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也就不能提高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有些税务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的影响认识不够,对税法的认识不到位,防范税务风险的技能不高就会导致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失误,使单位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者名誉危机。

(2)行政事业单位税务管理意识不强。从事税务风险防范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税收法规变化时,缺乏对自己税务处理的重新认识,从而导致税务处理不正确而遭受处罚的风险。随着税收法制的日益健全和税收稽查技术的不断成熟,税务征管力度得到不断加强。这对于一些管理能力不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势必会增加他们承受税收风险的压力。

(3)行政事业单位的税务筹划不当。税务筹划目标是在合理节税的同时做到零风险,这要求事业单位在选择税务筹划实施过程中预测每个方案隐含的风险并做出监控。但是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税务管理意图不正确,在利用税务筹划方法时过分追求逃税、避税,铤而走险,使用一些不法手段进行筹划,最终遭以处罚。

2 外部原因

(1)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导致事业单位产生税务风险。我国税务管理体系复杂,事业单位的涉税行为可能涉及到地税、国税、海关等多个执法主体,而且不同的执法主体对同一种涉税行为的理解和处理可能会出现不同。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行政解释权,而且,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加大税务风险。

(2)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防控能力。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税法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滞后的法规在业务处理上可能存在矛盾,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调整自己的相关业务。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 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提高在思想意识上的重视并正确对待,才能做好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各级领导和职员应重点对待的事情。要在全单位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税务风险意识氛围,对每一重大事务要事先做好税务风险评估,形成自觉防范税务风险的行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要变被动为主动,事先积极的筹划、管理,对税务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将隐患恶少在摇篮。

2 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构建适于自身情况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建立税务风险防范体系。将所有涉税项目进行协调处理,建立专业化的涉税事项处理过程,并配以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税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确保税务管理部门内部、税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税务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井通过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税务筹划,获取税务优惠政策信息,及时享受税务优惠政策,发挥税务管理部门在防范税务风险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3 加强风险评估,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

单位应该以负责的业务流程为主线,仔细梳理整个业务过程,及时发现税务风险点并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评估其对单位的影响程度,对税务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从而对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控制,将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税务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税务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明确责任对象,为评估的风险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大大的降低税务风险。

4 加强员工对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知,减轻涉税风险

通常情况下,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是有本质区别的。以企事业所得税为例,会计制度对于有些收入是不予确认的,但是在税法上却要求必须确认;而会计制度对有些财务支出是可以扣除的,但是税法却不要求扣除,这就要求单位在纳税时,对这些项目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因此单位应加紧对财务会计制度工作的完善,加强相关人员对税法的认识,及时对一些项目做出调整。总之,财务会计制度越完善,以及对税法的认知程度越深,越有利于对纳税金额的计算,从而减轻涉税风险。

5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沟通能力

目前,国家发行的关于税务风险管理的条款已有不少,虽有这些条款各有差异,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相同的。这些条款中强调企事业单位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并细化对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事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事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事业税务部门与其他企事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报告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企事业单位的税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要与税务部门建立一些沟通与协调机制,遇到一些较模糊、较复杂的税务问题,应及时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并征求税务部门的意见,而不能擅自处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税务风险。

总之,对税务风险管理不能抱侥幸心理,行政事业单位应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建设,把税务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议程和组织决策过程中,保证每一位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最大限度的调动起责任心和责任人的积极性,保障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正常地运作,从而有效的应对税务风险,降低税务风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力田,杨章彪:行政事业单位税收征管问题[J].税务研究,2006,(09).

[2]袁力田:从一个案例看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征管[J].经济视角(中国纳税人),2007,(10).

[3]蒋欣: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09,(10).

篇8

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但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还存在变数,要保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防工业。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加强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现状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军工科研单位不但要完成特定的事业任务,还要为市场生产各种产品,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运行。但是由于军工科研单位与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和方法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笔者先对目前我国军工企事业单位报价及军方的审价依据进行简单介绍。

军品生产单位目前的报价方式主要是:产品价格=(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1+5%),即实际成本加5%利润的定价方法。其中,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军品专项费用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对比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不考虑利润的做法,目前的定价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军方审查工作的费用依据是完全按照审价前一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同时考虑部分调整项目进行确认的,因此报价单位前一年的有关费用支出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军方的审计认可度及产品价格,必然导致军品生产单位增大审价前一年度的相关费用,导致产品报价与产品本身成本造成一定的失真。同时由于军品产品研制与批生产阶段拨款分离,无法将技术含量及无形资产部分量化到产品价格中,因此,其产品最后的定价也是根据制造成本考虑5%的利润确定,而不根据市场供求和本身价值规律给予一定的利润空间定价。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一)非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与渗透

十六大报告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的论述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国家相关部门已发出通知,允许非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的竞争,军品生产单位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迫切要求完善各方面的管理。

近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件,是建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是必要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协调,扩大开放,引入社会资金,加强投资监管,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发展,这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国50多年来首次专门针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进行的改革。国防科工委就实施《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部署。如,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将分级进入国防工业,次将社会投资领域分为三类:放开类、限制类和禁止类。放开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不限投资比例;限制类,允许社会利用民用科技和工业基础参与国防建设,鼓励和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用优势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工作,对于进一步打破军工封闭状态、减少军工重复建设、加快形成军品市场有序竞争的局面,推动寓军于民新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本核算及管理趋势要求

国家对国防工业严格按照“四个机制”的要求进行了改革,基本上一分为二,形成了竞争的格局,对原有的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也对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这些单位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都在主动探索、研究制定与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管理方式。在价格管理方面,大多数单位设置了专门的价格编制和成本管理部门,结合本单位承担任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研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制度和办法。但是,由于其与普通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的不同和成本核算方式的差异,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项目如果按照原有报价模式,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将无法反映出价值规律的要求,必然导致成本虚高、无价格竞争力。即使其具备技术优势,由于成本原因,也必然会失去很多机会,从而影响本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情况探讨适合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建议

(一)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国防单位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在价格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面对现有任务多元化、管理要求多样化的现实状况,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必须转变观念,尤其要树立竞争观念、市场观念。1.产品要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2.产品要具有价格优势,如果价格过高,军方不订货或订货量减少,即使技术上再先进,也会对自身的利益产生影响,在价格审查、合同谈判过程中就不能过分强调特殊性;3.必须适应市场化的采购方式。尤其是常规武器的研制与生产,因其基本上不属于垄断型,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厂家可以研制、生产,允许择优,因此,在竞争过程中必须学习、了解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讲究谈判策略。

(二)成本核算应考虑不同武器装备的特点

武器装备除了战略核武器以外,还有先进常规兵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武器装备的生产从总体上依然是国家指令性计划,装备价格的管理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但是武器装备的采购过程已经逐步采用市场手段,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装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元器件采购面临的已经是完全市场化的环境。

战略武器批量小、大型、复杂、价值昂贵、生产周期长;常规武器产品简单、批量大、单价低,生产周期短。由于各种武器装备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环境并不相同,价格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必须研究不同武器装备的特点及其价格管理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三)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应不断加强经济计量基础工作,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经济计量基础工作薄弱,相关材料对价格的支撑力较弱、说明力不强,影响了最后的定价。经济计量是价格管理的基础,比如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这是成本核算最基本的依据。它不仅关系着报价的准确性,也直接关系着单位的利益。

(四)产品定价应结合市场需求,反映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格应反映出商品的内在价值,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尤其对于常规兵器的生产,由于存在较强的竞争性,生产单位应针对此类任务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和激励机制,以促进该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单位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订购单位也应结合国内外产品的价格水平,考虑国内生产、管理情况并结合市场规律进行调整,反映市场价值规律。

(五)供需双方应加强沟通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企事业单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对会计法进行了改革,并为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提供了系列的规章和制度。这些制度也就是本文中所提到的新制度。在新制度的背景下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和原来的计算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差别,就也就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采取各种方法对这种改变进行面对。本文主要对新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新制度对其的影响。

一、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的影响概述

在新制度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基本核算方式到现在的复杂核算方式,当然在继续拧核算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的事业的单位的发展机会,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的资金需求率降低,较少的对国家资金的占有,使得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己自足,为国库提供了更多的使用资金。同时也促进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得以前比较形式化的会计处理方式更具科学性和使用性,并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了对资金的利用率,使得这个事业的单位的发展融入了市场经济中,不在脱离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参与了市场的竞争,提高了事业单位的的固定的资本和商业的价值,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为社会的发展进行服务。

二、年初“固定资产”要素新旧制度的衔接方法

从今年开始,我国实行性了新的会计法的过程中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准则等等,这些都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保障。这也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方式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因为以往的计算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对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新制度的促进了会计制度的改革,固定资产折算的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企业的固定资产中的一部分会作为一种有形的资产形式存在,也这种有形的资产并不算入企业今年的整体资产利润中,但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中的一部分,这也就给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人员的审核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剔除这一部分有形的资产,但是在整体的核算中要加进去。

1.账项调整。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要注意对会计核算项目的调整,这主要关系到事业单位以后的资金管理和经济发展,方便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账面调整注意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进行调整,调整的各个项目之间也都是互有联系的,涉及到项目资金的使用以及资金的转账等问题,所以需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人员尤其注意。

(1)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存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新)”、贷“固定资产(旧)”。

(3)把原账中“固定基金”账户余额――次全部转入新账中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账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2.新旧制度衔接时需注意的事项。在制度下的企业资产评估方式,注意分为两个阶段在2013年之前的所有资金评估方式都可以按照以往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计算,但是2013年以后的资金评估方式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资产评估方式进行核算,所以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在以后的资产核算以及资产折旧评估中必须要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的发展现状,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三、2013年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

在新制度的大环境下,为了做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的工作,就需要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式进行调整。2013年以后的资产评估主要根据我国的新制度对事业单位财政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如果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核算,就会造成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流失,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资金比例,从而也增加了我国国库的负担,所以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必须要严格按照新制度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进行计算。下面本文就提出几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

2.考虑影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在新制度下要考虑到几点影响固定资产核算的因素。这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事业单位的级别构成。级别比较高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所以必须在新会计法以及我国规定的事业单位财政制度下进行资产的折旧工作,这也决定了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方向。如果是建立比较久的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折旧过程中要考虑到该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不能盲目的照搬现代化方式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保证事业的单位的发展有足够的资本,同时也可以降低对我国国库的资金消耗。

3.遵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计提折旧的政策主要有:一是按月提取:当月增加的从下月起提,当月减少的从下月起不提;二是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应当继续使用,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三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采用与自有资产一致的政策计提折旧;四是发生后续支出致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的,重新计算折旧金额。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影响的介绍,分析了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具体方法,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整体性上看,新制度的出台为为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了保证,并降低了事业单位对国家资金的依赖,从而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0)

篇10

就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三部分中,我们在这里重点来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着不同的分类,体系组成亦有不同的说法,通常会计制度体系即有两部分组成,准则和制度。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依据组成来细分其体系的话,《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通常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都有一整套统一的会计记帐方法,即借贷记账法;有统一的会计原则;有统一的五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与之对应,有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二、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点:

(一)会计收付实现制导致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收付实现制是我国事业单位一直延用至今的会计基本原则。收付实现制是只以资金实际进账和实际财务账目支出多少作为会计记账的现实标准,对于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资源的浪费、资产的低效率运转等损耗并不计算在现实收付账目当中。而资本的损耗是无形的,也是资金实物的一种实际支出,但是收付实现制不将此计算在内,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固定资产购入时的不均衡,同类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资产损耗等方面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这样即使在两个事业单位的预算投入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也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增加、投资、计价、盘盈盘亏等事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计提折旧进行价值补偿却未做明确规定。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价值背离。

(二)反映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一个根本的用途,那就是如实反映企事业单位的结余数。现在的会计制度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反映会计信息失真。这本质上也是由收付实现制这一制度所造成的。例如我们通常存在这种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是,预算执行不到位。从单位的账面上来看,年度结余较多,但是预算执行不到位,在单位的帐目上存在资金短缺而无法实现的独立项目,简单的来说,可以说是有钱花不出去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通俗的称为吃“探头粮”。很多事业单位的部门利益与其预算执行和完成情况挂钩,为了保证部门利益,完成年度预算目标,人为地将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列入下期,或者说人为地把下期的算入到本期,在这种情况下,就如同会计机关的假账一样,此会计帐目已经不能再真实的反映该年度的会计完成和预算执行情况。

(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滞后于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由社会公益性的单一属性向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运行机制有效结合多元属性转变。对于事业单位有领导和引导作用的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在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中的不断向前发展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固守着传统会计准则以及计账方式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中的会计科目体系随着政府收支改革的全面展开,与政府收支科目逐渐变得不协调。

三、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修正会计基本准则

在我国的国体决定的特殊的财政公共管理体制下,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推进改革,就要从修正会计基本准则入手。而修正会计基本准则,关键必须从修正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对等机制。根据我国会计制度体系行业、部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引入权责发生制,必须分步骤引入。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是关键,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首先,能够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结余状况。本质上引入这种机制就是要将财务收支和结余的真实性、一惯性作为相对于相关公众的权利,相对于事业单位的义务责任来运作。引入该机制核算后,事业单位有必要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将实际收入,实际拨入款项,实际支付费用等全部登记入账,并且有义务和责任让相关公众所知悉。其次,能够全面反映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会计账目一定程度上的公开透明。再次,真实的反映该事业单位拨付资金或者说是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会计报表,能更客观、更准确,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结果。

(二)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取消行业制度

我国虽然有统一的会计制度,但这种会计制度是一种宽泛的制度,不仅限于事业单位,也是因为此,有一些不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很多的事业单位简单套用国家事业单位统一的会计制度,不去结合自己的特点,补充和修订其中的条款,以至于很多事业单位的条款几乎形同复制一般。而实际上,旧有的统一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有很多的条款不能适应现代财政体制改革。因此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科学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取消行业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个体来说,在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的同时,要给其中的条款一定的宽松度,对于特殊性的行业,可以在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在不违反禁止性条款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

(三)从实用性角度来补充和实现会计制度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