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的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伙企业的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存货核算计量问题作了如下相关规定:
第一,关于存货初始计量的规定。新准则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包括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部分费用不能计人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包括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如存货后续的修理支出。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一般这些存货(如建筑物、轮船等)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符合条件的借款费用可以计人存货成本。
新条例还对特殊情况下存货成本的确定作出了规定: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新准则规定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控股合并与新设合并中并入的存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主体下企业合并中的存货以公允价值入账,同一控制主体下企业合并中的存货以原成本入账;对收获时农产品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确定。
第二,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确定的规定。新准则第14条规定了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可采用的存货成本确定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取消了原有存货发出成本确定的后进先出法。对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第三,关于存货期末计量的规定。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对存货跌价准备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内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中关于存货期末计量方法与除存货跌价准备变化外的处理方法未作很大变化。
由上述新准则对存货核算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作出了明显变化,企业应当依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调整财务核算方式方法:(1)商品流通企业需变更采购成本内容;(2)原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需按照新准则要求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3)符合新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条件的,借款利息计入存货成本;(4)对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置的存货,需以现值入账;(5)存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企业,需在当期全部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关成本;(6)提供劳务的企业需核算劳务成本,在未确认收入前,作为存货列示。
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合伙文化设计 王棣华
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合伙所)合伙文化设计是形成合伙文化的前提。合伙文化设计具有创造性,它必须体现行业特点,具有创造性,展现合伙所个性形象,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应具有感染力和导向性。就合伙文化结构设计而言,应注重针对性,做到完整、务实。
一、合伙精神文化设计
合伙精神文化支配着合伙所的全部文化行为,包括合伙所宗旨、经营理念、人本思想三个要件,其设计是合伙所整体合伙文化设计指南。
合伙宗旨直接体现合伙所价值观。追求利益是合伙所的本性,这一过程中存在利与义的文化问题。对利润具有科学的理性判断和追求方式至少涉及利润界定、利润目标排序和利润实现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合乎理性的利润应是合法利润、贡献利润和适度利润,即无违法所得,靠优质服务赚钱,收费、付劳务报酬、交税等合理合法,利润目标作为合伙所的重要目标无可非议,但并非始终处于首位。从长远看,合伙所追求更高的目标,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社会正义等,当利和义处于矛盾状态时,应当舍利取义。
经营理念是实现合伙所宗旨的重要保障。对经营理念的表达必须考虑合伙所的战略性、系统性和稳定性。战略性是针对全面而言的;系统性强调覆盖全过程,避免理念缺损;稳定性强调能影响、支撑相当长的时间,这需要经营理念具有应对时变的哲理性。
人本思想是合伙精神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合伙所宗旨和理念实现的基础和条件。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尊重,尊重每个人的人格、能力、工作岗位和贡献;沟通,进行情感交流和工作交流;信任,对合伙人诚信,放手于下级,放手于员工;关心,关心、关爱同事及其家属;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岗位事业激励、工作环境激励并重;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重用,大胆提拔,重用人才。人本思想可以用简洁的语言直接体现在合伙所的信条中。人本思想进入合伙理念还可以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领导艺术、合伙制度和制定行为规范得以体现。
二、合伙制度文化设计
合伙制度是合伙文化载体,合伙制度文化是合伙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合伙制度时,必须考虑相应的合伙文化对应和水准。
第一,基于合伙文化意味着合伙制度构筑于特定的合伙文化上,不同的合伙制度依托于不同的合伙文化背景。合伙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企业组织制度,但构建现代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度,还必须创造相应的合伙文化条件,而合伙文化条件的创造其实非常艰难。
第二,表明合伙文化指具有创造性的合伙制度本身就是合伙文化的重要成果。合伙文化本来就内含着合伙制度文明。无论是合伙所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还是管理制度,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调整完善的轨迹就是其合伙制度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合伙所合伙文化进步的象征。这种合伙制度文化的进步除在精神境界上体现外,还体现于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管理方式从经验到科学;管理重心由事到人;管理从集权到民主;管理从单
一刻板到灵活多样;管理制度从家长制到共同治理。这一变化过程实质上是合伙文化的进步过程。
第三,体现文化强调合伙制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展示合伙所的理念。设计合伙制度时,必须考虑合伙文化理念的整体配套。
三、合伙行为文化设计
合伙行为文化是合伙所合伙文化的重要体现。严格讲,合伙行为文化是其合伙精神文化的人格展现。
完整的合伙人行为应包括风险行为、创新行为和管理行为。不惧风险、抵御风险是健全合伙人行为面临的首要课题;创新行为是必须将创新思想及时付诸实践;管理行为是合伙人最基本的行为。
员工行为是体现合伙所行为文化的基础。优秀合伙所的员工模范行为可概括为四类17种。第一类,对待合伙所忠诚、奉献、协作,将合伙所利益视为最高选择,具有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并珍惜团队价值,处处以大局为重;第二类,对待本职工作敬业、严谨、周密、革新、高效、苦干、热情,敬业是根本,其他是延伸;第三类,对待自身修养勤学、进取、坚毅、廉洁、节俭,其中勤学居于首位,起统帅作用;第四类,对待社会诚信、守法,对待同行竞争讲文明、不违背伦理道德。
合伙所员工行为文化设计的重点是:在不同时期,从合伙所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兼顾共文化为基础强化重点,并通过模范人物实施,以提高合伙文化行为层次,凸现合伙所的行为风格。重点行为的塑造既可以针对合伙所发展的新要求,也可以为了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合伙所的发展与员工文化行为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四、合伙物质文化设计
篇2
关键词:会计科目 期末业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G4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会计英语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它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大。
因为中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会计英语其实就像是英文版的会计基础。会计英语完全可以在已经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上对照着去学习,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是在做汉译英,而学好这门课的重点还在于把握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如下的明显不同。
一、会计要素的不同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方面的规定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美国有10个会计要素,而中国只有6个。如下表所示。
二、会计科目使用方面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更加宽泛,国际会计准则只涉及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没有会计记录的相关规范,也就是不涉及会计科目设置及相关会计事项分录的内容。西方的会计科目使用比较随意,没用全国统一的会计科目表。但有他们约定俗成的原则:即一定不能用含糊不清的词汇,必要时可具体到实际会计要素的具体名称,如美国就不能在报表上使用:“固定资产”这个会计科目来反映所有固产价值,而应对所有固产进行分类反应:如:房屋类、经营设备类、办公设备类、运输设备类等。而且,常用的一级科目如:现金、应收、应付账款等也是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在这方面与中国的差异不大。只是中国会计在有些科目使用上有严格要求,如将费用分为三大期间费用,如利息一定要记入财务费用,而西方的费用没有明确具体的分类,一般都是直述其名称,如利息直接计入利息费用(Interest Expense)。
而在我国,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只能通过统一企业会计制度,把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统一和规范,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中西方会计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差异
1、在登记账簿上的差异
在西方,会计分录不是记在一张张的记账凭证上(没有记账凭证),而是被记录在一本称为“日记账”(journal)的本子里。日记账通常称为会计分录账,起着与我国记账凭证相同的作用。在日记账中,所有交易按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录。实时从日记账将分录过入分类账的方式与我国相同。
2、从日常业务到期末会计处理上的差异
在我国,会计日常业务到期末业务,工作程序一般是:
第一步: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第二步: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第三步:期末根据汇总的情况编制结转分录,并将其也记入T字账,以便结平损益类账户和利润分配类账户。
第四步:根据T字账编科目汇总表
第五步:根据科目汇总表记总账
第六步:根据总账及相关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
在西方,会计的期末工作是以编制工作底稿的方式来完成的(worksheet,工作底稿是一张多栏式的用于期末会计处理与编制报表的表格。)。具体工作程序是:
第一步:依据原始凭证填制日记账(journal)
第二步:依据日记账登记分类账(ledger)
第三步:在工作底稿上将总账(general ledger )的科目余额过入工作底稿的第一列,进行总账账户的试算平衡。它可以提供像分类账的汇总信息,并对记账、过账的一次准确性的检查。
第四步:根据配比原则,编制调整分录(编制报表前),使本期的收入与费用正确配比。而且将这些调整分录记入工作底稿的第二列。
通常,调整分录针对以下几种状况:
①确认本期已实现的预收收入(Unearned Revenues)或预付费用(Prepaid Expenses)。即是,跨期的成本与收益必须在影响期之间划分与确认。
②本期发生但尚未记录的费用(Accrued Expenses)与收益(Accrued Revenues)。
③确认长期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或自然资源)的在各期的磨损(Depreciation),并计入资产使用时的各期费用。例如:折旧费用和预付租金的摊销。
第五步:将工作底稿的前两列对应行做代数和,以得出调整后的试算平衡,即是工作底稿的第三列,并检验平衡性。
第六步:在工作底稿上的第四、第五、第六列准备财务报表(用第三列调整后的数值)。
①第一个要编制的是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告诉我们企业本期的经营成果。即是,利润有多少,如何得来;具体做法是:将调整后的试算平衡的那一列,即是工作底稿的第三列中的损益类科目的数额过入工作底稿的第四列,即利润表列,此列借贷方的差额即是本期的税前利润。然后再视情况计税,在西方,独资与合伙企业是不用交企业所得税的。只有股份制企业才交企业所得税的。计税分录要记入第三列调整分录栏,并过入第四列利润表列以计出最后的净利润。
②然后,将税后净利(即是利润表列的借贷方差额)平移入第五列,即所有者权益变动表(Statement of Owners’ Equity)列,同时也将其他可分配的,如已分配的股利或业主抽回、股份制企业的留存收益额,或是独资和合伙制企业的业主资本额也从第三列,即调整后试算平衡列平移入第五列的对应行的相应借贷方,此列的借贷方差额能告诉我们本期可供分配的利润有多少,有多少股利或分红在本期给出,以及业益本期的余额;值得说明的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名称不同。股份公司使用的是留存收益变动表,因为留存收益是股份公司业益的专用会计科目。而不是可用于独资或合伙企业的会计科目。由于这两类企业不同的性质,对股份公司而言,这个表被称为留存收益变动表(the Statement of Retained Earnings),而对独资或合伙企业而言,这个表被称为业益变动表(Statement of Owners’ Equity)。
③最后一个是资产负债表(the Balance Sheet),它告诉我们企业在本期最后一天拥有些什么。(注意:第四至第七步仅做在工作底稿上,而且只在期末做。)
现金流量表不在工作底稿上编制
第七步:将调整分录记入日记账,并过入相应的明细分类账与总账,日期写为本期最后一天。
第八步:编制结账分录,其实就是工作底稿的第四、第五列的内容。收益表与利润分配表报告企业一个期间的经营结果。当一个时期结束,企业必须开始为新的一期开始新的记录。所以,收入、费用和股利(分红)账户必须结平,或减至零,以便积累下一期的数据。这样,这些账户就没有余额转入下期。这类账户常被称为“临时性账户”、“名义账户”或利润表账户。以结平临时(名义)账户。
并将结账分录记入日记账、分类账。然后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来检验所有账户在调整分录与结账分录记入后的借、贷方的平衡性。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底稿做完之后,一定要将调整分录和结账分录登入日记账、分类账,如不做这一步,账上的余额将与报表上的数额不符。
参考文献:
[1] 朱超.会计英语[J].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7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影响 企业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理论
我国财政部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经修订后《企业会计准则》(即新会计准则),并规定了上市公司所要求执行的时间为2007年1月1日,同时鼓励其他企业一起执行。将其和在1995年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比较,新会计准则调整了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种类、范围等等,根据这种情况,本文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处理方法、编制方法及种类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改变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一)新会计准则是将控制作为前提,从而判断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范围
新会计准则着重的是现实意义上的控制,并非单指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在判断合并范围的时候重要性原则已没有过去那样过分重视,如今,合并范围的判断是以控制为前提,换而言之,判断合并报表范围更加重视实际操作中的控制,所有可以进行控制的子公司一定要归回母公司的合并范围之内,不敢是特殊经营性质的子公司抑或规模较小的子公司,股权的比例仅作为参考,不能过分重视。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在某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由母子公司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确切地反映母子公司真正的现金流、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
(二)撤销比例合并法
由于从控制的实质而言,仅需双方可以实现控制,依据合同商定多方或同受两方控制的合伙企业并不全然适合合并财与报表控制,换而言之,按照比例来进行合并的资产,事实上,母公司是不能控制其投资企业的现金流量、损益、所有者权益、负债及资产。所以不该把这样的联合控制主体依据比例归入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范围,而应该按照规定采取权益法等对合伙企业进行核算。
二、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方式
按照方式各异的控制情形,合并方式可分为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旧的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的合并,不管是作为新设或吸收的控股合并,都由被合并方账面价值进行计算,但新的会计准则则会把企业的合并采用下面两种方式: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采取权益结合法进行核算;若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适宜购买法进行核算。
购买法需要购买方按照公允的价值记录好购入的净资产,把公允价值与购买价格两者之间的差额看作负商誉与商誉;权益结合法则需要依据并入的净资产原来的账面的总价值入账,没有商誉与负商誉之分。此方法在合并当年所合并的企业会计的出发点有所差异,购买法是由合并购买的当日为起始点,当然是不包含合并日之前所有的会计收益;而权益结合法则是假定合并之后企业的状态从来没有消失,因此会合并被购买企业的整个年度所有的会计收益。
如今,我国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合并大部分都是在同一控制下进行的,在形式上而言合并对价即买卖双方都认可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的,但事实上公允价值并非指仅仅双方认同就可以,其必须经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确定方能生效,不过仍然出现人为地扰乱实施公允价值,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合并一定要处理资产账面价值的对价,这充分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有助于企业管理其财务的规范,除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的诚信度之外,还能给予较为宽敞的利润操纵空间,这才是小部分公司开展企业合并的真正原因。
三、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报表种类与编制方式
在原有的准则当中要求投资企业必须采用权益法对子公司一直以来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把母公司会受到子公司的净资产变动所影响的情况反映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户中;但新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要好好地控制被投资单位,而被投资单位则以其子公司的身份,子公司要被投资企业归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之内。投资企业对与子公司一直以来的股权投资则需采取成本核算法,在编制合并财表的时候,应依据权益法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在原有的会计准则里面,合并报表的内容包含了一下几个内容,分别有:合并利润表、合并财务表、合并损益表以及合并资产负债表;但新的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的内容就有以下几点内容: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分配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利润表以及附注等。新的准则简化了企业一直以来股权投资的核算。新会计准则还规定了编制补充资料与合并现金的流量表,详细地将合并要求与程序列明,补充了现在实践过程中空白的理论知识。
除此之外,企业的合并报表项目也随之进行变更。新会计准则当中,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不再归入母公司的份额当中,是少数股东的权益,因此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所有者的权益项目应当将“少数股东权益”详细列明。
四、结束语
伴着我国经济不断地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也随之而产生,企业一定要着重于培养财务人员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掌握程度。因为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较旧准则更为详细,尤其是对于合并报表的内容难度更是较高。所以想要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一定要好好研究新会计准则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会计报表者正确分析与决策。
参考文献:
[1]万海燕.试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对新会计准则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王晓卯.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3]孙欣峤,班翀丞.新旧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之差异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7)
[4]陈晓勇.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农商行风险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3)
篇4
由于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在法人资格、投资者责任、投资者与管理者关系、权益设置及转让等方面都有不同,因此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核算与公司制企业明显不同,下面结合合伙企业的特点,对涉及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相关会计处理作一探讨。
一、“合伙人资本”账户
合伙企业接受合伙人投资的会计处理与有限责任公司接受股东投资的会计处理存在明显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1.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同。合伙企业接受合伙人投资要通过“合伙人资本”账户核算,合伙企业一般不设置“资本公积”账户,由投入资本引起的各种资产增值可直接记人“合伙人资本”账户。合伙企业也不需要设置“盈余公积”账户,合伙企业实现的利润应通过提款或追加投资方式全部分给合伙人。
2.“合伙人资本”账户与“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的核算内容也不同。“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核算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而“合伙人资本”账户除了核算各合伙人的原始投资额、追加投资额及减少投资额外.还要核算合伙企业因对外投资和生产经营而形成的净收益的增加或净损失的减少。“合伙人资本”账户按不同合伙人分设明细账.
值得注意的是:《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也可以用劳务出资。合伙人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需要评估作价的,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委托法定评估机构评估。合伙人以劳务出资的,其评估办法由全体合伙人协商确定,并在合伙协议中载明。但《合伙企业法》并未明确劳务出资的确切含义和估价办法。笔者认为可用以下三种方式确认劳务投资额:
①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合伙企业发起人,在合伙企业筹建期间所提供的各种劳务,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后,可计入开办费.作为该合伙人的投资;②对具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声誉。能使合伙企业获得更大利益的合伙人,可与其他合伙人协商,以发放红利的方式享有一定的资本份额.并作为其投入劳务的价值,或以商誉的形式确认其劳务投资的价值;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医师诊所等,根据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确认每个合伙人的人力资本,个人能力突出的合伙人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数额。既投入货币等物质资本又参与合伙企业经营的合伙人,其投入的资本总额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或劳务资本)之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过程中享有同等的权利。
二、“合伙人提款"账户
合伙人参加净收益分配提款或视为合伙人工资的提款均记入“合伙人提款”账户,该账户可使我们了解各合伙人在一定期间的提款情况,期末将其余额结转至“合伙人资本”账户,合伙人提款最终体现为合伙人资本的减少。“合伙人提款”账户按不同合伙人分设明细账。其借方核算合伙人提款的金额,贷方核算期末结转至“合伙人资本”账户的金额。
三、“合伙人损益"账户
合伙企业为核算损益需要设置“合伙人损益”账户,该账户相当于公司制企业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汇总核算合伙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并将“合伙人损益”账户的净收入或净损失按合伙协议的规定再转入各合伙人的“合伙人资本”账户。
需要注意的是,各合伙人在合伙企业净资产中所拥有的权益可能与其收益分享的比率不同,合伙人之间可能会协定一种收入分享计划(利润和损失的分摊比率).该计划可能与他们各自的资本账户余额无关。各合伙人之间对净收入或净损失的分摊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平均分摊或按约定比率分摊。②以特定时日“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或一年中“合伙人资本”账户的平均余额为分摊标准。③先按“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计算资本利息,再以特定比率分摊剩余净收益或净损失。④先向合伙人支付工资,再将最终的净收入或净损失按某一特定比率分摊。⑤以收入为标准计算执行管理职能的合伙人的津贴。⑥先向合伙人支付工资,按“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计算资本利息后,再将剩下的净收入或净损失以一定比率分摊。
四、举例说明
以A、B合伙企业为例,该企业在营业第一年的净收人为300000元,合伙协议规定每个合伙人可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提款5000元,每个合伙人在第一年均已提款。合伙人A在第一年的1月1日投入400000元,在4月1日又投入100000元。合伙人B在第一年的1月1日投入800000元。
合伙企在1月1日收到合伙人A和B的投资时,借:银行存款1200000;贷:合伙人资本——A400000、B800000。4月1日又收到合伙人A的投资时,借:银行存款100000元;贷:合伙人资本——A100000。1-12月合伙人A和B每月提款5000元,年末合伙人A和B的“合伙人提款”帐户累计提款额各为60000。每月月末合伙人A和B提款时,借:合伙人提款——A5000元、B5000元;贷:银行存款10000元。年末,结转“合伙人提款”帐户余额:借:合伙人资本——A60000元、——B60000元;贷:合伙人提款——A60000元、——B60000元。该合伙企业第一年实现净收益300000元,年末应按照合伙协议中约定的分摊比例在合伙人之间进行分摊。
我国《合伙企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由于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受各合伙人提供的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和合伙人在某一职业或技术领域的能力或威望等因素的影响,在协商收入分享计划时将支付合伙人工资以及按“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计算利息作为分配净收入或净损失的第一步的约定是合理的。
下面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合伙人损益分摊方法:
l、平均分摊,,平均分摊显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分摊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最常用的分摊方法。很多各伙企业的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企业损益采用平均法分摊。
如果上例中A&B合伙企业将第一年的净收入300000按照平均法分摊.其年末分摊损益的账务处理为:借:合伙人损益300000元;贷:合伙人资本——A150000元、——B150000元。
2、按某一特定比率分摊。一些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约定按某一特定比率而非投资比率分摊合伙企业的损益。需要注意的是,合伙协议可以约定对净收益和净损失按同一比率进行分摊,也可以约定对净收益和净损失按不同比率进行分摊。
仍以A&B合伙企业为侧,其合伙协议可以约定合伙人A和B分别按60%和40%的比率分摊净收益和净损失;也可以约定合伙人A和B分别按60%和40%的比率分享净收益,但净损失则平均分摊或以其他比率分摊。
假如A&B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人A和B分别按60%和40%的比率分摊净收益和净损失,则年末分摊损益的账务处理为:借:合伙人损益300000元:贷:合伙人资本——A180000元、——B120000元。
3、以“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为依据分摊损益。以每个合伙人的投资比率来分摊合伙企业损益在那些大最投资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的合伙企业中很常见.而作为分摊依据的“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又有以下四种:①原始资本投资额;②每年年初“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③每年年末“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④每年“合伙人资本”账户的平均余额。因此,合伙协议一定要对分摊依据事先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避免争议。
仍以A&B合伙企业为例,假设合伙协议约定按原始资本投资比率分摊净损益.则第一年的净收益300000元分摊如下:
合伙人A:300000×400000/1200000=100000(元)
合伙人B:300000×800000/1200000=200000(元)
假设以每年年末“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为依据分摊净损益,则第一年的净收益300000分摊如下:
合伙人A:300000×500000/1300000=115000(元)
合伙人B:300000×800000/1300000=185000(元)
将合伙人损益结转至“合伙人资本“账户的会计分录同上。
除上述三种合伙人损益分摊方法之外,还有根据“合伙人资本”账户余额计算利息并以特定比率分配净收益或净损失的方法,以及先向合伙人支付工资。再将最终的净收入或净损失按某一特定比率分摊等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介绍。
五、合伙人退伙的核算
《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退伙,其他合伙人应肖与该退伙人按照退伙时的合伙企业财产状况进行结算.退还退伙人的财产分额。退伙人对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负有赔偿责任的,相应扣减其应当赔偿的数额。退伙人在合伙企业中财产份额的退还办法,由合伙协议约定或者由全体合伙人决定,可以退还货币-也可以退还实物。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合伙企业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在退伙结算时是按账面价值还是按公允价值计量退伙时对合伙企业的净资产。考虑到合伙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商誉等无形资产.合伙人退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合伙企业的净资产更为合理、这就要求在合伙人退伙时对合合伙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
篇5
【关键词】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会计;税务
S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流。关于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是作为基金产品还是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核算人们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办法,税法上也未有针对性规定,只能作为合伙制企业进行纳税。
一、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会计处理比较
由于合伙私募股权基金LP(有限合伙人)出资人对于私募股权的投资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所以有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下,LP出资人认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是投资一项金融产品,其出资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业基金”科目下核算。每年基金(有限合伙企业)管理人根据审计机构为出资人出具的LP账户报告进行公允价值调整。同时根据合伙协议,收回的红利、股息作为持有期间收益,计入投资收益。而投资收回及其他收益先冲减基金的投资成本,等本金全部收回后,再确认投资收益。这一处理办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且和基金的合伙协议规定处理一致。但是由于在税务处理中,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将视为合伙企业采取先分后税方式纳税,会计处理中投资收益和纳税上存在时间差异。
第二种方式下,LP出资人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视作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核算。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解释,这一类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未获得控制权也没有重大影响,因此将其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核算,按照基金载体合伙企业的报表调整其公允价值。在这一处理方式下,投资人将股权投资基金收回的红利、股息收益作为当期投资收益入账。而投资收回及其他收益,在冲减其对应投资本金后作为投资收益在当期确认收益。这一处理办法的优势在于成本和收益相匹配,但是和LP协议的资金回收规定有所出入。
除了股息、红利收入外,两种会计处理方式对LP投资人收益的确认存在很大的时间性差异。如果认为是基金产品,LP投资人将在投资收回全部本金后才能确认收益。而如果认为是长期股权投资,每笔投资的收回都能带来损益,投资收益随着投资项目确认。两种处理方式各有利弊,很难评判其优劣。
二、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务问题的处理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14年6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1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该办法明确了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适度监管的政策指向和基本监管框架,明确了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和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不作为所得税纳税主体,采取“先分后税”方式,由合伙人分别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性收益,属于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后收益,该收益可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直接分配给法人合伙人,其企业所得税按有关政策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9号)规定,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规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前款所称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合伙企业分配给所有合伙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根据这一原则,法人投资合伙企业当年的纳税义务将由投资人承担。
合伙企业的亏损弥补的规定中,财税[2008]159号文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伙人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法规〉的通知》(财税[2000]91号)则规定,“企业的年度亏损,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投资者兴办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企业的年度经营亏损不能跨企业弥补”。
通过上述两个规定可以看出,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只能作为合伙企业进行纳税申报,由此又给投资人带来了以下问题。
一是合伙企业的分红收益是否可以税前抵扣,规定未明确。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专门从事股权投资的经济体,分红所得是合伙基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现有法规仅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执行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1]84号)中明确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不并入企业的收入,而应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企业合伙人收到上述收入,是否可以保留其股息、红利所得的属性,“穿透”合伙企业,享受免税待遇尚不明确。
二是亏损弥补政策不清晰,未明确跨期投资亏损是否能够弥补。按照财税[2000]91号文的规定,“企业的年度亏损,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而上述法规定义的生产经营所得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其中收入总额的定义并未列举投资收益,也没有明确投资收益与投资亏损是否能够跨期弥补以及如何弥补。
三是由于跨企业的亏损不能相互弥补。对于同时投资多个有限合伙基金的投资人而言,显然相对于直接投资单个金融商品的投资人,其税负是偏高的,而投资人往往希望通过投资多个基金以平衡风险,这一规定可能会阻碍基金的发展。
三、对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务问题的几点建议
由于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税收法律上未有专门的规定,导致我国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在相关部门未出台相规定之前,建议:
1.明确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及基金分红收益性质,允许法人企业税前抵扣。
对于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取得其投资企业的分红尽早明确其性质;对于法人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保留其股息、红利所得的属性,“穿透”合伙企业,在税前予以抵扣,避免重复征税。
2.明确亏损弥补原则,允许投资者以投资各基金的净收益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于专门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投资收益属于其主要收入来源,应当明确其投资收益属于合伙企业的“收入总额”,计入“生产经营所得”,并且明确投资亏损视同企业经营亏损可以允许用本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允许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篇6
一、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备规模小、资源少、融资渠道单一等特点,正因为具备上述的特点,我们可以对中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进行总结:第一,企业业务简单。因为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业务范围也比较狭窄,因此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只包含了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商品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的管理,难度不是很大。第二,基础工作薄弱。小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企业的管理,但是相关资源的匮乏会导致企业难以吸收优质的人才,人才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第三,不需要太大的会计信息。首先,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其次,中、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多,关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与银行和税务机关相关的方面上,因此,信息需求相对简单。
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
1.界定原则。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基本原则有三:第一,国家的相关法规定义了中、小企业的范畴,并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定义了明确的指标,企业在发展自身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匹配各项定量要求。第二,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只需要确保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满足工商、税务等使用的要求即可。第三,是独立于企业之外,不属于企业子母公司范畴的个体。
2.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现阶段存在非常多样的会计准则模式可供中、小企业选择,中小企业可以选定一种,并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对之简化,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会计准则,也可以选定一种建立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
(1)特定会计准则的简化。现阶段,在大型企业会计管理的过程中,普遍执行着《企业会计准则》,如果完全按照大型企业的标准去落实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企业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就必须对之进行简化,在不重建会计准则与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细化原制度中的问题,并增设一些具备针对性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条款。
(2)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如果大型企业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而中、小型企业施行与之配套的会计准则,这必然会分裂我国的会计体系,使之变成大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中小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两个部分。因为体系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支撑,而立足于理论又需要制定出更为细化的会计准则,模式就隶属于运用分立法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范畴了。
(3)具体的会计准则。除了上述,分立法模式还包括以具体的会计准则制定的这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模式可以被细分:第一,专为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的独立的理论基础;第二,在中、小企业沿用大型企业会计准则,依据原有理论为指导的同时,细化准则,使之适应于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
对上述几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第一种模式优于第二种且相对更为科学,然而涉及众多,工程浩大,短期内很难落实。至于第二种模式虽然使企业的选择更具备选择性,但是两套准则体系并行必然会导致会计管理混乱,违背初衷。因此现阶段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第三种模式。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研究
1.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名称。现阶段还不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概念,各个国家受到地域等条件的影响也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概念。IASB和ISAR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统称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而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包含公共责任企业,也不包含大、中型企业,因此称之为《小企业会计准则》。
2.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因此,我们将那些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全部定义为中小型企业。
3.中、小企业执行准则的界定。首先,只有那些符合中、小企业界定量化指标的企业才有权利执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其次,《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不是中、小企业唯一能够执行的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其他会计准则也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最后,企业在执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时候,一旦出现与相关规定不匹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终止使用,避免带来更大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最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不同,其中《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施了统一,《企业会计准则》则逐渐趋近于国际化和规范化。但是目前税收法定原则和会计职业的主观判断也出现变化,因此必须要尽快处理税收征管工作和会计间的问题。
一、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
(一)原则性差异
首先企业所得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存在差异,本身原则也具有差异,也就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原则性差异。在相同业务判断上,不管是判断依据还是处理方式,会计和所得税法均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就是原则性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会计核算能够对企业经济状况有真实反映,这是会计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其中企业锁色税法在对企业税额确定的时候,会计核算仅是其一个参考依据。经济业务的记录依据是进行税务征收的依据,税法在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因此也就决定计税依据一定要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会计原则则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从而导致所得税法及会计原则具有一定的冲突,会计原则也只能够作为是所得税法实施的参考资料,而并不是重要依据。在应用中则也就是“有利则用,不利则弃”。
(二)目标导向差异
税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杠杆作用,主要是因为国家能够借助于税收政策对当前经济现状实施宏观调控,另外税收在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专门针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制定的限制及鼓励规定。企业所得税还能够对收入分配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税率不同,税负不同,借助于不同的税率设计从而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三)税基保全差异
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基本目标也就是确保及时获取财政收入,所以需要保全税基,以免出现税款流失。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定了详细及具体的标准,而会计准则知识针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会计信息,从原则上来看,实施判断的基本标准也就是会计准则的确认特点,经济业务类型具有差异核算方式自然也不同。
二、 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差异的协调机制
(一)会计准则对涉税信息进行公开
财政部和税务总计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强化沟通交流。公开会计所得涉税信息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目标。将涉税信息充分公开及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税收工作的开展。对于会计所不想要公开的涉税信息,税务部门可以依照相应的制度强制要求其公开,以此对税收征管效力进一步提升。会计涉税信息公开具有一定复杂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涉税信息公开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也需要对其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例如可以组织实施会计和税收知识学习,提高会计人员及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新会计准则及新企业所得税差异的良好协调。强化会计事务所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将涉税信息公开原积极贯彻实施,并满足不同政府税务部门的实际需求。
(二)增加税务会计核算
在会计中可以将其分成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首先财务会计也就是基于会计原则实施企业资金等核算及监督管理,税务会计则是基于财务会计基础结合税务知识,为国家税务机关提供相应的税务处理信息。其实两者均属于是企业会计体系,不管是会计主体,还是记账基础均存在一定相同,具有联系。财务会计属于是税务会计的基础,在税务会计处理中资料几乎上均来自财务会计,依照是纳税标准实施相应的调整和计算,并对其实施纳税调整,之后将其记录在财务会计账簿及财务会计报表;税务会计则严格依照税法制定,是针对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加工及补充。
(三)适当缩小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的处理方法
在对税收工作稳定性确保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对正管工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适当的在细节上将其和会计准则差异进一步缩小。主要的处理方法如下。
1.纳税调整。流转税:流转税需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例如销售货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时向客户收取的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集资款、手续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等。又如房地产企业取得的预收账款需并入当期营业额计征营业税。流转税按月计征,月末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提取并申报缴纳。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实行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收方式。企业在报送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需要针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项目进行纳税调整,调整过程通过申报表的明细项目反映。
2.所得税会计。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资产、负债、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不同,从而导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与会计利润之和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会计成本)与其计税基础(计税成本)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对暂时性差异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核算,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年度申报所得税时可直接依据账面应转回的金额填制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明细核算每一项暂时性差异,可以彻底取代纳税调整台账(或备查簿),会计与所得税法的差异问题将迎刃而解。
篇8
1.1基金与管理机构混同上市模式英国上市公司3i集团即为基金与管理机构混同上市模式,3i公司成立于1945年,1994年在伦敦证交所上市。3i采用了自我管理模式,3i公司雇员即为其基金管理人。在3i模式下,企业体系内股权投资业务全部集中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有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份,但被稀释成占比很低;而且前几大股东持有公司股份较为分散,公司已然成为典型的公众公司。根据2010~2012年度英国3i集团年报披露,该公司上市后的主要股东已经演化为黑岩(Blackrock)投资管理公司、法国安盛集团、高盛集团等公司,绝大多数公司持有英国3i集团的股份不足10%;同时在3i集团模式下,管理层或普通合伙人占公司总股本不足1%。
1.2标准普尔上市私人股权指数随着全球上市股权基金、以股权投资为主营业务的一般上市公司以及上市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日益增多,专注于非公开股权交易的股权投资与公开资本市场的联络变得日益紧密起来。2007年3月13日,全球第一个上市PE指数----标准普尔上市股权投资类企业指数正式推出。该指教是全球首个旨在为股权投资领域领先的上市公司提供可交易指数的平台。截至2012年5月,标准普尔上市私人股权指数由30家领先的上市股权投资企业(含基金和管理机构)组成,这些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交易所挂牌上市,并且满足特定的规模、流动性和与私募股权相关的标准。符合该指数的组织结构可能是公开上市的股权投资基金、商业发展公司(BDC)、投资信托基金、特殊并购目的公司、并购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中的基金(简称FOF)。该指数企业均来自于标准普尔数据库中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上市公司,但不包括以房地产、财产信托以及能源勘探、运输,采矿为公司主营业务的企业。该指数的推出有助于衡量股权投资的风险波动和业绩表现。标普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至今,标准普尔上市股权5年期回报指数为-2.83%,而同期标普1200指数实现了3.41%的增长。这反映出股权投资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比实体部门周期性波动更大。
2中国股权投资机构公开募集资本现状
2.1基金上市模式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史与证券投资基金密不可分。随着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投资基金”在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1992年11月,“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在北京成立,其投资方向多以非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为主。因此,虽然传统观点认为淄博基金是中国第一家较为规范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但严格意义讲它应被界定为股权投资基金。1993年8月,淄博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截至1995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投资基金及受益权证已经达到25家。这段时期的基金后来被中国资本市场统称为“老基金”,它们蕴育了中国上市股权投资基金的雏形。
2.2管理机构上市模式股权基金管理机构谋求上市是近几年发生的新现象,它突破了传统的基金上市范畴,标志着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大陆目前尚无基金管理机构上市,但中国香港地区已有类似案例。2007年11月22日,香港惠理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香港首家上市的纯基金管理公司。在上市之前,惠理将其在若干支基金中的少数股东权益进行了整合,成为惠理全资控股的若干子公司,在其基础之上新设控股公司,作为上市主体。这一操作手法和黑石重组过程如出一辙,可以被认为是黑石上市的亚洲版。惠理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基金管理费及业绩表现费。虽然股权投资业务占比很小,但这只是业务经营层面的阶段性侧重点不同。惠理模式可以认定为典型的基金管理机构上市模式。
2.3子公司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创业板的推出,股权投资行业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荣。我国上市公司中纷纷成立专门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子公司,例如号称中国“创投第一股”的如鲁信创投,其股权投资业务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山东高新投资公司进行操作。随着上市公司原有磨具、磨料业务逐渐式微,股权投资业务成为鲁信创投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鲁信创投这种模式并不属于“上市股权投资机构”范畴,至多只能算上市公司从公开市场募得资本后投入股权投资业务。
3中国股权投资机构上市障碍
3.1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不能成为上市公司尽管在实践中大部分基金管理人都认为有限合伙制是PE最佳的组织形式,但根据我国《证券法》和《股票上市规则》,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品种目前仅限于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衍生品种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并未涵盖合伙企业的“合伙份额”。同时,《合伙企业法》规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人数上限为五十人。因此,在没有“法律另有规定”的前提下,合伙企业组织人数上限显然不能满足投资者人数高度分散化的上市公司的要求。因此,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在当前法律环境下不能成为上市公司。
3.2公司制普通合伙人不可直接作为上市主体公司制的普通合伙人直接作为上市主体在中国存在法律障碍。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条的规定,上市公司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合伙企业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考虑到如果让其成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不利于保护上市公司尤其是其公众股东的利益。但这样的规定过于绝对,没有考虑到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即普通合伙人作为上市主体这一新情况。当然,上述问题并非完全无解。如果考虑将普通合伙人的管理职责与承担债务职责分开,则可有效规避股权基金管理机构不得上市之法律问题。即由该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一支或多支)股权投资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再由该基金管理公司新设一主体,作为合伙制股权基金的普通合伙人,由新设主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现行《公司法》第15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其中,“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为泛指,合伙企业之普通合伙人显然属于此列。将其语境特定化,可理解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出资成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新《合伙企业法》紧接着规定,法人可以作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至此这一操作方案终于变得顺理成章。
3.3国有基金管理机构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股权投资并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之手。民间资本对投资风险的主动规避致使绝大部分资金涌向了收益平稳回报迅速的上市前(Pre-IPO)企业,造成股权投资局部过热和一些行业乱象,而最需要扶持资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却乏人问津。国家对股权投资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对早期项目发挥引领作用、能规模化、实质性扶持早期企业的期待,仍然主要依靠国有资本和国有PE机构。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好国有资本的独特作用,对各类资本流向早期项目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根据新《合伙企业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国有企业也无法通过上述新设普通合伙人的形式谋求上市,除非该国有企业仅以参股方式设立普通合伙人。但作为参股股东,如何证明国有企业既对这些新设普通合伙人享有“实际控制”,同时这些普通合伙人又不被认定为国有企业,这是一个悖论。
3.4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权益保护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国证券法律制度都不敢等闲视之。国内关于信息披露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在股权投资机构谋求上市时,应当如何制定这一行业的信息披露标准,并未形成共识。以鲁信创投为例,不论是定期报告还是临时报告,该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均高于中国证监会和上海交易所规定的信息披露标准: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要求是:应当对上市公司主要子公司、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如来源于单个子公司的净利润或单个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还应介绍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等数据。鲁信创投则将上述指标严格到5%,同时,对持股比例超过被投资企业总股本20%以上且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占上市公司净资产1%以上的被投资企业,对该公司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进行详细披露。关于临时报告标准,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重要性为原则,以总资产、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几个关键要素为指标,确定了信息披露标准;而鲁信创投则规定:公司的所有股权投资或退出行为不论大小,一律及时进行详细信息披露。实践效果看,这样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并没有促进投资者利益保护,而是造成了鲁信创投每次投资行为的大致时间、估值水平和主要条款均暴露在竞争对手和被投资企业面前,无法争取到更优惠的投资价格和条件,也无法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这样的披露标准,不仅背离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初衷,也不利于PE企业的长期发展。
3.5会计计价方法将抑制上市PE公司投资早期企业股权投资的会计计价方法有两种,即成本法和权益法。根据相关会计计量规则,采用成本法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利润除外),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因此,以权益法计量长期股权投资数值,对上市PE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影响较大。当被投资企业均为盈利状态时,上市PE公司可将被投资企业一部分盈利计入自己的利润表,可以使当期财务报表显得较为靓丽;同理,当被投资企业亏损时,上市PE公司也不得不在其利润表中分担相应亏损额,拖累自身业绩表现。假设上市PE在公开市场募得充裕资金,则其组建的股权基金势必规模较大。较大体量的基金进行投资组合配置时,通常要考虑基金管理幅度和投资阶段分部等诸多因素,即便是完全针对中早期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也要考虑到基金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精力上限,不宜将单笔投资额度设置过低。考虑到中早期企业培养周期长,不确定风险大等因素,一般投资时给予的估值偏低,这将很容易造成基金对中早期企业的投资占比超过20%。中早期企业在投资时一般尚未盈利,实现盈利的周期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上市PE将按照权益法,分担被投资中小企业当年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由此造成作为上市PE财务数据比较难看。虽然精明的投资者不会仅仅因为上市公司一段时期财务数据不理想就否定其盈利能力,但考虑到股权投资的长期性和延续性,上市PE公司将始终持有尚未盈利的中小企业股权,因此财报数据将长期被拖累。因此,现行股权投资会计计价方法很有可能造成上市PE不愿意将资产过多配置于最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型企业,而更青睐于那些已经实现盈利或低风险、低成长的平稳型企业。
4结论
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 初始计量 会计 税务差异
一直以来,会计与税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的密切关系。虽然,会计与税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会计、税法由于所体现的目标存在差异、基本原则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从而使得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凸现出来。同理,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中,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这一生产经营重点重要内容,不论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等都为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产生的差异的协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颁布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彰显出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与会计法治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更体现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会计制度与国际趋同的大形势。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等进行了全面地规范,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随着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与实施,将规定国内资产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特备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计税依据、后续的税前抵扣、资产的处置损益等做出了详细说明,以此保证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准确性、确定性、可验证性。因此,探讨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处理方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方面,研究会计与税务之间的差异,能够帮助企业的财务人员掌握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探系统、准确、全面的把握,使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精准,为企业依法缴纳税款提供筹划;另外,研究会计与税务之间存在的差异,能够为企业的税务活动进行事前筹划,帮助企业能够在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实现税负的将对,为有效规避、防范纳税风险提供保障,为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条件。对于税务工作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些差异能够帮助他们准确计算出企业的所得税应纳税额,对企业的应纳税款是否合理、计算是否精确进行及时的监督,特别是为我国企业是否及时申报税款、是否及时缴纳税款等税收征管工作奠定基础。
一、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发的制定目的存在差异
这是导致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会计准则中:进一步规范了现代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行为,并为企业制定的主要目标提供安全而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然后,企业通过会计报告的形式分别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企业所得税法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取得必要的财政收入,这种财政收入带有一定的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特和那个。因此,我国税收征管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方便,企业所得税法中对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具有较强的控制性、约束性,并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安全、稳定,保证税源不流失、保证国家水机不被寝室等奠定基础。由于税法所处的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它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起到了积极地调控作用。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适用范围存在差异
二者都适用于企业,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并不相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适用范围做出了规定:所有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公司。个人独资、合伙经营的企业也都包含在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内。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适用范围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企业法与企业法条例中规定成立的其他企业,但是该适用范围中并不包含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另外,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区的收入的非企业组织,例如:基金会、事业单位、外国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民合作社等组织。而企业会计准则中主要是针对企业,至于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根据这些组织的不同特性和经济活动的特点,特意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三)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发在规范内容方面存在差异
会计准则、所得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它们分别规范的对象各不相同。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主要是为了实现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社会财富的分配,并进一步对征税双方的行为进行规范,这一行为具有较强的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为了向需要会计信息的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科学、规范的会计信息,以此来满足各界对企业财务状况及信息的需求,并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
(四)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在适用原则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逐渐显现出来。会计准则对这些不确定行的因素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做出全面的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原则更具主观性。同时,也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所得税指定的主要目的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就使得我国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更具有确定性、客观性、科学性。回顾会计法规与税法的发展历史,二者的历史性特征十分明显。这一显示出企业所得税发的核算原则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原则基础上的,并对会计原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一定的选择。这也是造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例如:在企业所得税法中需要遵循相关性、权责发生制等原则,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发发展速度存在着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制度逐渐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再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充分体现出我国会计制度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是另我国会计理论界、企业界深感喜悦的方面。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税法在制定的过程中,思考更多的使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函的目标。因此,企业所得税法中更多保留的是适合中国特色的内容和相关规定。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的差异分析
(一)外购固定资产的差异分析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中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买价、相关的增值税费、在固定资产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固定资产的装卸费、安装费、运输费服务费等等、在税法中: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也是包括买价、相关税费、预定发生的其他各项支出等,这是目前我国税法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机计税依据。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中二者的处理基本相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处理,还有两种情况属于例外。一种是企业以借款的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另外一种是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在第一种购入方式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的入账价值很可能会由于借款利息资本化方面在会计准则与税法中存在的差异而产生差异。例如:税法中明确规定:企业借款利息不能超过同期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如果超过了,就无法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抵扣,那么也就产生了一项差异。对于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入固定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其实质属于融资性质,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的限制作为基础来确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所进行的账务处理是: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记:长期应付款,对于其差额应,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同时,还应针对固定资产购入时的买价限制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一种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进行确定。而对于企业在各期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擦和,必须符合新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将其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中核算,而对于其他的部分应当在企业的信用期间将其确认为财务费用,并计入当期的损益中进行处理。而在税法中,计税基础主要就是购入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并没有按现值计价,也不对支付款项进行折现处理。
(二)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
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式资产的计量模式主要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账面成本计量模式两种方式。如果企业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是指,并且交换的资产的公允价值真实可靠,那么就应当以公允价值、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但是,如果企业交换的固定资产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是企业交换的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进行可靠计量,那么就应当以企业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但是,在税法中对非货币性固定资产的交换取得的资产规定:一切都以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可见,这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税法并没有对企业交换的固定资产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做出要求,也未对企业交换的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真实可靠计量等作为入账条件。
(三)企业自建取得的固定资产
在企业新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主要成本包括: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的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例如:自建工程构建过程中使用的物资成本、缴纳的税费、人工工资、资本化的几款费用、应分摊的间接费用。但是,在税法中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规定则并不相同,主要包括的是:工程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都是税法的计税依据、计税基础。正是由于在这方面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异就在于“竣工结算前”、“预定可使用状态”这两个不同的内涵上。我国税法中并为对“竣工结算前”的真正内涵进行阐述。这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经常按照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处理和执行。可见这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在账务处理上与固定资产外购情况相似。例如:对于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如果存在借款建造、延期付款建造的情况,那么必定会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差异。再例如:对于企业自建的国定资产如果还存在领用计提跌价、减值准备的存货、资产,那么税法和新会计准则中的差异将明显拉大。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税法中不认可这些计提的准备。
(四)企业融资租入取得的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中:也融资租赁来的固定资产,自从租赁那日开始承租人应该对租赁的资产公允价值、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的较低者确认为资产的入账价值。例如:在进行承租谈判时、签订合同时一定会发生一些费用,如:差旅费、手续费、律师费等。我国税法中:对于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以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总额、在签订合同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作为计税依据。可见,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总之,由于企业获得固定资产的方式较多,使用的年限较长,在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相关规定各不相同,内容繁杂,因此,各企业的财务人员、税务机关的税务人员必须认真研读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税法,熟悉其中的具体规定,以便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指导,使固定资产的处理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1]陈兴平.新企业所得税法与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处理差异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陈淑明.论固定资产新旧准则及税法规定的差异[J].中国经贸,2011
[3]段容谷.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核算调整建议[J].会计之友,2010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经营成果影响
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本次新会计准则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和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对企业业绩、企业财务信息及企业纳税义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讨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投资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没有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投资性房地产应同时符合两个条件:①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按初始计量成本进行,采用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具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
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当期损益。由于是按公允价值对其期末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存在减值的问题。
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对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并且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处理,小于时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以成本模式为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以“公允价值”作为可选模式,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有不同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一直以来,“投资性房地产”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故“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对于当期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当然,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与各种形式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以的补偿和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支出。
新会计准则除保险、住房公积金需要根据规定比例计提外,如职工福利费等据实列支。取消了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业自行掌握的情况下,对当期经营成果就会产生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递延方式付款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销售成立日支付货款,只需付8000元(计算出折现率为7.93%)。那么在销售当年确认的主营业收入为8000元,当期冲减财务费用634元。该年的经营利润会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价值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定,故当期经营成果具有人为操作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企业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净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按以下规定确认:①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并由此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合并,因此,合并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②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即为每一次所发生的所支付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之和;③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④在企业合并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企业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购买方如果是估计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且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长对合并成本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不限于已被确认的资产),如果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按其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购买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购买方各项负债,如果履行有关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
在新会计准则中还明确了商誉的概念,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法与权益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合并后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购买法下,被收购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会使资产总额增加,以后每年度摊销额较大,形成的商誉会引起以后年度商誉减值费用增加。因此,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会使企业总资产增加,以后年度利润降低,净资产收益率也会降低。此外,合并利润表中,权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费用等是整个年度的,购买法下从购买日算起,因此合并当年,权益法的合并利润高于购买法。这些影响将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权益法;二是商誉减值的利用空间。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会带来非经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每年度不能转回。这样规定给企业以很大的空间,注重当期收益指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做减值处理,注重现金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大幅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企业、公司形式的实体或政府机构。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如应付账款,权益证券等)和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权、期货或运期合约、利率互换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正确还是未确认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而是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将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将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混合计价模式。对于交易性资产、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计价;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采用了两个层次,对在活跃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标价计量;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在估价的技术基础上确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一些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假设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级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15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5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相反。当年底股票价格下降,按新准则会造成利润下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小学年级主任工作计划
- 下一篇: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汇报
精品范文
10合伙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