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定义范文

时间:2024-03-04 18: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定义

篇1

一、充分认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效能的重要意义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事项多、周期长、环节复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制约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企业、社会发展的活力,完善和落实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决策机制,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规范,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办理时间。省政府公布了保留和合并或并联办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程序,明确了办理时限。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效能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和扩大社会投资。

二、基本要求

(一)依法合理。按照法律法规确定的事项、权限和程序规范许可审批行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打破常规,削减不合时宜的许可审批事项。对无法律法规依据、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审批事项一律停止,对保留的事项,明确标准、条件、时限和责任。

(二)合并精简。将同一职能部门对同一项目的多个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合并,减少许可审批环节和用章次数,实行一个公章对外。减少项目审批前置条件,精简申报材料,缩短办结时限。通过市场调节、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政府不再干预。

(三)阳光操作。制作办事指南,将管理权限、设立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向社会公开。审批过程公开透明,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办结和告知等环节依法公示。

三、建立新型高效的审批制度

(一)建立并联审批制。在项目建设条件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实行并联办理方式,涉及到的所有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一个公章对外,不再单独办理,缺席视为默认,并负全部责任。各市、县(市)政府要按照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审查的要求,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审批部门要明确主管负责人进驻集中审批服务场所办公并授权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杜绝“前店后厂”现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标准、操作流程、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明确。

(二)落实限时办结制。研究制定限时办结的具体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办理时限,逐步推行超时默认制。做好专家评审、技术分析、踏勘、公示、公告、听证等准备工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各市、县(市)政府要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类型,分类制订和细化项目管理流程图,向社会公告,并接受监督。

(三)推行网上审批制。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县(市)政府,要加大网上审批推进力度,通过增强网上公示、申请、受理、审批、联办、投诉和监管等功能,开辟快捷的网上审批通道,为项目单位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制定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研究调度和督导检查,协调解决难点问题。要明确工作分工,把责任真正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市、县(市)政府要结合实际,细化操作规程、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管理方式。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精简下放措施,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加强指导,防止管理脱节。

(二)抓好培训。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提高人员素质作为提高投资项目审批效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建立完善项目审批制度的同时,对工作人员及时培训,强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掌握新的审批流程和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篇2

国际内审协会(IIA)修订版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表明现代管理强调总体管理概念,把总体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随着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增加,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面对管理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改变过去只是作为企业财务监督者的定位,将职能确定为向企业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评估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内部审计需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事前和事中审计中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将风险降至最低。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审计风险,实现“零审减”目标的需要。

当前,内部审计要实现由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围绕重大风险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围绕预期目标,利用风险模型确定项目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将风险分析贯穿于审计的每一环节,在实现审计目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零审减”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涵义包括国拨资金不审减,审定决算不小于批复的建设规模,严格按照批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没有节余和因审减建设内容造成的尾工工程,竣工决算各项费用列支合理,不虚报建设内容。

(二)提高审计效率、完成审计目标的需要。

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随之增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内部审计的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提高审计效率,完成既定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识别重点审计内容,无疑为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保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由账项审计、制度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

三、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的构建

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首先要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明确是否具备审计条件,获取背景信息,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等,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对被审计对象整体了解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规定,明确审计目标,识别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估风险,确定被审计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容易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具体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开展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认定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批准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竣工情况;竣工验收和遗留问题的处置情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它投资的完成额以及交付使用资产结转情况;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合规和完整情况等。

(一)明确审计目标。

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正式接受上级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和验收之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和批复文件对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组织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投资完成及概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资产交付情况等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计,目的是发现和揭示影响投资项目完成的风险,进而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改善和提高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

(二)识别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风险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宏观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咨询,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以前发生过的重大风险,达到规避、转移或缓解风险的目标。

以对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审计,结合审前访谈、调查问卷以及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的项目及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情况,我们识别的风险主要囊括了内控制度、招投标、设备采购和安装、合同管理、工程造价以及财务管理等六个方面。

(三)分析和评估风险。

在识别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风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通过提炼总结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查阅相关项目审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背景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以上述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为例,通过对识别的六方面风险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招投标、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最高,合同管理、设备采购和安装的风险等级次之,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的风险等级最低。

(四)确定审计重点。

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我们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

1.招投标管理。

企业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应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复文件中规定的方式进行招投标、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招投标过程是否合规、招投标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是否留存完整。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招标方式是否合规,属于公开招标或者委托邀请招标方式,要与批复方式一致。

②招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文件是否全面,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标过程资料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招标文件、标底文件、招标公司的资质、开标记录、评标记录、打分记录、中标通知书等文件。

③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行为。

④实行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的工程是否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

⑤是否存在招标活动中变更招标范围、组织形式、方式,变更后是否报上级审批。

⑥投标文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要求。

⑦审查投标人报价数据的计算准确性,分析报价构成的合理性。

⑧投标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清单报价等竞争性费用是否合理,规费及税金是否按规定计取。

2.工程项目管理。

在对工程项目审计中,应重点审核:

①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等是否齐全。

②工程项目是否按批复建设内容实施,总投资是否超概算,有无改变用途情况,是否重新报批调整。

③施工前是否取得土地使用证、建筑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审批。

④工程造价是否真实、合理、有效,造价组成是否合规,工程的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重点审核工程结算审计报告。

⑤工程建设其他费内容,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标服务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等,是否与工程内容相关,提供服务的各类乙方单位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

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

3.财务管理。

审计重点包括:

①审查建设资金来源、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及建设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

②各会计科目的费用核算与归集是否准确,是否合理计算分摊比例,拼盘项目是否按照面积所占比例分摊投资。

③各项费用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投资概算对应控制比例等。

④会计凭证的合规性,原始凭证是否规范、齐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4.合同管理。

工程成本是通过合同来确定的,因此对合同的审查至关重要。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项目建设内容是否签订合同,包括建设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工器具以及发生的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审计咨询等管理费用支出情况。

②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履行合同的能力。

③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投标书相一致,合同条款是否严谨、合法、规范,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合同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甲乙双方基本信息、建设工期、质量要求、总价、支付方式、调整情况、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

5.设备投资。

在审计中,要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①是否按照初步设计或调整批复采购和安装设备。

②设备的保管、出入库手续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③是否按规定留取了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金。

④设备投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内控制度。

审查是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内控制度体系,针对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等是否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五)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实施审计业务。

根据上述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组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重点审查的资料(表1)。审计实施过程中,在对重点事项审计的同时,还应对风险加以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规避风险,最终在审计报告中列出相应问题和管理建议。

五、实施风险导向固定资产投资竣工决算审计的启示

1.在内部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需要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从传统账项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将风险分析和评估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实施事前和事中审计,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将后期风险降至最低。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领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应该为内审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考核,不断进行知识结构更新,逐渐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审计队伍,增强内部审计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医院项目;节能评估;节能审查

Abstrac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West China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projects in recent years, the article discusses energy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hospital building energy assessment precautions from aspects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nergy assessment category management, energy assessment analysis report preparation and approval process, for peer reference.

Keywords: Hospital project; Energy assessment; Energy review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11.006

近几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完成了3个新建工程(建筑面积约1100000m2),3个改建装修工程(建筑面积约50000m2)的节能评估及审查备案工作,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节能措施,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一、节能评估的定义

医院建筑节能评估是根据国家现行节能法规和标准,评价医院新建或改建项目能源利用的合理性、节能措施的可行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是否符合国家和医疗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评估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改进,以达到节约医院能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医院的目标,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评估分类管理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分三类进行节能评估及审批管理。

第一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第二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第三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吨以下,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千瓦时以下,或年石油消费量500吨以下,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立方米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同时,还要求建设单位应选择或委托有资质能力的咨询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而项目节能登记表可由医院(建设单位)自行填写。

三、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流程

一般来说,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择评估方法、节能评估、形成评估结论、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组织专家审查、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评估文件进行修改完善等。

在前期准备期间收集项目的基本情况及用能方面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如医院名称、性质、地址、邮编、法人代表、联系人等;医院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如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进度计划,改、扩建项目原项目的基本情况,改、扩建项目的评估范围等;医院建设项目用能情况,如项目主要用能系统与设备的选择,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方案的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情况,特别是医院改、扩建项目中原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应具体描述;医院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区以及其主要特征,如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制冷度日数、采暖度日数、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日照率等;医院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概况,如经济发展现状、节能目标、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能源供应消费特点等。

四、节能评估文件的审查流程

对医院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审查工作,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报送评估报告

医院(建设单位)向能源评估机构报送由专业资质能力的咨询单位编制完成的节能评估分析报告,并向节能评估机构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方案及其他相关材料。

(二)出具评估意见

能评机构根据相关政策对医院项目用能情况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意见。评估意见应包括是否符合有关节能法规政策、用能总量及用能品种是否合理、能耗水平情况、节能设计规范性、单项节能工程情况等内容。

(三)报审后论证

医院(建设单位)持节能评估意见报告到节能主管部门报审,填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申请表》。节能评估审查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哪一级审批(核准、备案)、哪一级审查”的原则实施。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召开评审会对评估分析报告进行论证,形成专家意见作为能评审查的重要依据。

(四)出具审核意见

节能主管部门出具能评审核意见,作为医院项目设计及审查备案的重要依据。

五、节能评估注意事项

在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工作中,作为医院后勤基建管理部门,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注重节能新技术与设备的应用

根据医院新建或改建项目的用能方案,注重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如雨水收集系统;加强能源的回收利用,如余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地源热泵、风能、太阳能等。特别注意节能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评估。

(二)制订节能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包括节能管理组织、人员和监测设备等内容。

(三)关注项目节能措施效果的评估

通过分析计算主要节能措施的节能量来评估节能措施的效果,其节能指标或效果是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评估经济性

计算节能技术和管理措施成本及经济效益,评估节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经济可行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医院后勤基建管理部门,不仅应高度重视医院建筑节能评估的管理工作,更应了解和熟悉节能评估及审查等工作内容。华西医院在这几年针对医院建筑节能评估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以期为广大医院建设同行提供借鉴。 (编辑 刘鲁)

参考文献

[1]张伟.从开源到节流―华西医院后勤管理创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俞卫刚,沈晋明.医院节能改造误解及释疑[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4

篇4

关键词: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产业项目;加权平均法;评价

一、引言

产业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重要的组成,既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又是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的风向标;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推进器,又是衡量政府效能的晴雨表。可以说产业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的对产业项目进行比较和评价就成了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我们多是采用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评价方法,未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综合效益,存在一定的不足。为科学、全面地考察产业项目,可采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比较、评价和决策。

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1.定义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利用加权平均法对产业项目从资源代价、排放总量、就业安排、财税贡献、投资强度、综合带动等六个方面共20个指标进行评价。

2.指标内容

(1)资源代价指项目占用土地、消耗能源、水、重要矿产资源等的代价。包括四个指标:单位产值占用土地、单位产值消耗能源资源、单位产值水资源、单位产值矿产资源。

(2)排放总量指项目所在区域内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包括五个指标:水声气渣污染排放浓度、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

(3)就业安排指项目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或单位土地创造的就业岗位数。包括两个指标: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

(4)财税贡献指项目单位投资产生的税收额或单位土地产生的税收额。包括四个指标:地方收入分配比重、企业收入分配比重、单位面积营业总收入、人均税收额。

(5)投资强度指项目单位土地面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两个指标: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固定资产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

(6)综合带动包括三个指标:技术创新水平、产业关联系数、项目产出能力。

3.评价方法

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加权平均法对产业项目进行评价。即在考虑总体中各指标的地位、作用等权重不同或者其数量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比重等权数不同的基础上,综合计算总体中各指标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均值。

(1)计算公式

其中:Sj为第j个单位加权后的总分数;

Cij为第j个单位第i个指标的评价分数;

Wij为第j个单位第i个指标的权重;

n为指标数量。

(2)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依据若干专家的知识、经验对拟评估的对象进行分析、判断、权衡并赋值的调查法,其本质是反馈匿名函询法。经分析和整理专家意见,确定权重为单位产值占用土地10%、单位产值消耗能源资源10%、单位产值水资源3%、单位产值矿产资源2%、水声气渣污染排放浓度3%、二氧化硫排放量3%、氮氧化物排放量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氨氮排放量3%、直接就业效果10%、间接就业效果5%、地方收入分配比重5%、企业收入分配比重5%、单位面积营业总收入2%、人均税收额3%、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10%、固定资产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5%、技术创新水平6%、产业关联系数5%、项目产出能力4%。

三、具体应用

项目A是某探矿项目,项目B是某煤炭开采项目,该两个方案为互斥方案。附表就是利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A、B进行比较和评价。

首先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项目占地面积、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项目总收益、项目新增产值、企业收益上交地方税、消耗能源、水源、矿产资源量、新增就业人口、研发人员数量、员工数量、项目年产值等有关内容对20个指标值进行计算,得到两个项目所对应的指标值和均值(由于数据的不完善,附表中斜体值为预估值);其次根据指标值和均值的比例关系对评价分数进行计算(C);最后在按照权重数(W),运行加权平均法计算并得到结果(S)。具体计算过程见附表。

经计算项目A为1.01分,项目B为3.20分。即从资源代价、排放总量、就业安排、财税贡献、投资强度、综合带动等方面综合考虑,项目B优于项目A,应优先选择项目B进行建设。

四、结论

通过利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更全面的对产业项目进行比较、评价,从而为项目单位科学的决策,为政府推进的重点产业项目提供依据。但应注意的是由于项目数据的不完整,部分指标标准的计算与实际值还有一定的偏差,对最后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下一步还应收集更多的项目数据,扩大标准制定的样本容量,优化评估体系,使评估过程更加合理可靠。

附表:项目评价表

项目评价表

参考文献:

[1]程俊武,李洁,杨茂盛.陕西省重点产业项目质量评估体系标准指标研究报告[R].陕西省投资项目评审中心,2013.

[2]高立琦,兰峰.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

篇5

[关键词]: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been explain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for mater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projects , and also has been introduced someth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on assessments processes. Then it has been put forward some appropriate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Mater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projects;Risk evalu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逐渐高发起来。目前的社会矛盾覆盖的领域广泛、涉及的门类众多,未来有进一步加剧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比较受关注的方面有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劳动就业、劳资纠纷、生态环境、分配不公等。从社会稳定风险定义出发,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是指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时存在的对社会和群众生产与生活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1]。

一般来说,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地方政府对于投资项目产生的外部性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努力让其影响朝着正的外部性方向发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尽量降低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从而避免发生。本文阐述了在实际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

二、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根源是决策机制的不够科学、不够完善而产生的,近年来,我国各地因重大项目建设导致的社会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如2004年330万千瓦的瀑布沟水电站因移民问题处理不善而导致的群体性械斗事件、2005年国华定州电厂灰场工程因征地补偿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的恶性械斗袭击事件、2006-2009年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未能广泛征求民意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四川省什邡市钼铜项目因群众担心环境污染引发的以及近期陆续出现各地群众由于担心PX项目的污染问题而导致该类项目陷入了“落地难”的困境[2]。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部署,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将陆续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工作。由于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是一项新的业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共探讨:

1.部分项目的项目单位未委托有相应类别资质的单位编写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有些项目单位自己简单的编写了项目的社会稳定分析报告。由于站在立场不同,项目单位往往会隐瞒一些事实,努力避开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造成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失实”,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埋下了社会风险隐患。

部分编制单位角色不清,在没有受到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委托的情况下,错误的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编制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识别不够全面,有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仅对环境风险及征地拆迁进行了识别,忽视了选址、土地利用、移民安置、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的风险。

风险调查方式过于单一。部分编制单位仅仅采取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并且调查对象过于单一,真正的利益相关者没有调查清楚。此外,部分报告全盘引用环评报告中公众参与调查的内容,忽视了该调查仅仅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项目是否可行,实际上是不够全面的,需要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编制单位进行其他风险因素的补充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风险分析方法过于简单,有些报告仅仅定性的分析了可能产生的风险,没有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去分析社会稳定风险。部分风险分析报告措施过于宽泛,可实施程度不高。

部分风险分析报告没有给出风险分析结论,无法判断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后是否属于低风险,是否处于可控范围内,导致项目审批或核准无据可依。

风险评估报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评估单位缺少对项目的详细补充调查,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影响风险评估的结论,另外一方面评估方法还存在着单一性,比如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分析、层次分析法”等在目前的评估报告鲜有见到。

三、完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策略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主要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建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编制单位由有相应行业的工程咨询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完成,而不是有项目业主自身完成,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工程咨询行业“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防止走过场。

关于风险识别,建议从规划选址、征地拆迁补偿、工程施工组织、生态环境、项目管理、经济社会、安全卫生等多方面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调查应列出调查者的组成人群及名单、问卷的问题及调查结果统计,复核调查范围是否全面,是否调查了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不利影响者的态度以及当地政府、专家和社会组织态度,应对调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召开座谈会和听证会。

风险估计应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风险措施应更加具体全面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对于低风险的重大项目,根据分析出来的风险隐患、风险范围和可控程度,提出化解矛盾问题的对策措施、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策略

1.建议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委托实施主体时优先考虑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利用其丰富的项目前期工作经验把好项目的“稳评”关。

2.在完成评估报告之前应提供项目前置性文件,即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及环评等。项目的规划、土地、环评等手续如已完成的,其结论可以直接引用。

3.认真审阅由项目各编制单位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认真审阅拟建项目前期审批相关文件(含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及环评等前置性文件),如有可能,地方发展改革委在制定社会风险评估细则时相应要求国土、住建、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在前置性文件审批过程中增加社会风险评价,以便于提前介入并提前掌控风险。

4.现场踏勘及补充调查、广泛征求、充分听取意见。评估主体根据审阅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需要直接开展或要求项目单位开展补充民意调查,可通过公示、走访、座谈会、听证会,当面听取意见,客观真实反映广大群众意愿,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依据。

5.评估实施主体在广泛征求和准确掌握民意的基础上,应邀请委托单位、项目业主、相关专家(工程技术专家、项目施工组织专家、环保专家、维稳专家等)和各个职能部门代表(当地政府、规划、环保、国土等)参加会议,重点围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估论证。对风险分析篇章的内容和程序、评估的方法、识别的风险、反映的意见、提出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以及评判的等级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论证,核实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从而确定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处于高、中、低的哪个等级。

6.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评估主体根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的修编稿,编制评估报告,提出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上报项目委托单位,作为审批、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无风险、有较小风险、有较大风险和有重大风险的评估结论,做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建议[2]。对于风险较小或者没有风险的事项,应提出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将风险妥善控制在预测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完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把大量的社会稳定风险化解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变堵截为疏解,使各类矛盾化解在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内完成,进而从源头上减少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政府投资项目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界定,是指运用政府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预算理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基金)以及借用金融组织贷款等,对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需要政府扶持发展的产业技术开发等领域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目前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三万亿元,近年来随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数额急剧增长,每年“政府投资项目”占到约10%,达3500亿元左右。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对投资项目的资金运用、成本控制、投资项目质量和建设周期等方面的控制与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政府投资能按预定计划实施,防止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种不良问题的产生,以确保项目能按预期的要求完成。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二是政府投资项目具有一般项目更为严格的管理程序;三是政府投资项目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

(二)“代建制”的起源和定义

项目“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建设经理制(CM制)。CM制是业主委托一称为建设经理的人来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采购、施工、竣工试运行等工作,但不承包工程费用。建设经理作为业主的人,在业主委托的业务范围内以业主名义开展工作,如有权自主选择设计师和承包商,业主则对建设经理的一切行为负责。

现在所推行的“代建制”是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由项目出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招投标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行为。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则是指政府委托第三方以建设期法人地位,对所投资工程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它形成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相分离的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正由“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模式向“投建管用”职能分离的模式转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直接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实行“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这就造成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较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种类较多,有的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有很强的综合性,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非专业部门管理效果不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政府部门往往是上一个投资项目,就组建一个临时的基建班子或建设指挥部,由于缺少管理专业人员,加上没有管理经验的积累,造成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2、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及投资规模难以控制。目前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缺乏投资和建设的各自规范主体。由于投资和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合二为一,相应就缺少了投资约束机制,造成政府对项目建设过程也缺乏有效的外在管理和制约手段;而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公益性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性资金,资金是无偿拨付和使用的。因此,政府投资项目往往会出现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投资超计划的“三超工程”现象,建设单位的“投资饥渴症”难以遏制,使本已十分紧张的政府财政资金更加“雪上加霜”。

3、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机制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而投资项目决策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至为重要。而目前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方式与我国现有的投资项目决策方式基本一样,其主要表现为:个别领导说了算,善于争取多要点,形象工程突破程序加紧干,资金不足普撒胡椒面。这样的决策往往会造成工程决策拍脑袋、工程上马拍胸部、工程烂尾拍屁股等现象。

三、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提出“代建制”策略

为较大改善和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从决策、建设、资金计划安排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本文仅以“代建制”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具体在项目实施阶段可采取如下措施:

1、代建项目的确定,即必须采用代建的适用范围。凡建安工程投资在规定额度以上且市财政性资金投入在规定额度以上、建设单位没有自行管理建设能力的建设项目,可要求必须当实行代建制。

2、代建的形式。可采取两种代建形式:全过程代建,即代建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要求,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及建设管理至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管理;阶段代建,代建单位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对项目建设管理至竣工验收实行阶段管理。

3、实行代建合同管理。代建单位的产生引入了竞争机制,除个别特殊项目由政府指定外,均需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代建单位。代建单位确定后,建设单位应当和代建单位签订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明确代建项目的范围、形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同时建立健全了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制度。

4、奖励与处罚。应采取适当激励机制来提高代建单位工作积极性,如工程包干有节余,代建单位可分成,其中市政府投资节余部分可有适当比例由代建单位留成。如决算投资超过包干基数,超过部分由建设单位和代建单位各承担相应比例费用。但因代建单位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予以罚款。

四、结束语

“代建制”使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管理思想更专业、更先进;政府不用组织相应的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防止公务员队伍膨胀;通过市场的方式转移项目建设费用超支的风险。政府不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既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又可有效地杜绝公务人员产生腐败。因此,实行项目法人制、推广项目“代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尹贻林,阎孝砚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石明 《项目管理实务》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跨区县项目如何拆分填报统计报表?

答:为满足分区县核算需要,从2009年定报起严格执行跨区县项目拆分填报的规定。拆分时按以下办法处理:

(1)将跨区县项目拆分到涉及的各区县。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情况》(201-6表)中“项目建设地址代码”填写投资额所占比重较大的居(村)委会。

(3)其他指标数据按比重分劈。

2.具有多个审批文号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如何填报审批文号?

答:若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有多个审批文号,只需填报一个文号。按照优先选择的顺序依次为发改委、建委、规委、国土局、环保局等相关审批文号。

3.农村合作建房是否应计入经济适用房统计?

答: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中关于经济适用房统计的定义,农村居民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利用自有土地合作建房,因未纳入政府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无法拿到市建委核发的经济适用房产权证明,所以不应计入经济适用房。

4.如何划分农户建造经营性用房的投资性质?

答:若农户建造经营性用房(如旅游景区内建造住宿用房),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有营业执照即具有工商部门登记的注册类型;(2)不利用自有宅基地;(3)计划总投资超过50万元时,可计入农村非农户投资,否则计入农户投资。

■ 科技及中关村统计

1.科技项目表填报的项目是否需要正式的项目立项书?

答:严格意义上,科技项目表填报的项目均应有项目(课题)立项书,如果没有正规的项目(课题)立项书,但有较为固定的研究人员和财务上相对独立的专门开支和核算,也应填报项目表。

2.关于临时和外聘人员是否计入本单位科技活动人员?

答:临时和外聘人员如果是直接从事或参与本单位科技活动,包括参加本单位科技项目(课题),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且全年累计从事科技活动时间超过制度工作时间10%以上,同时其劳务费(含工资)是由本单位发放,则应计入本单位的科技活动人员,其劳务费(含工资)应计入本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3.如何计算“发表科技论文篇数”?

答:发表科技论文是指在学术刊物上以书面形式发表的最初的科学研究成果。具体包括在全国性学报或学术刊物上、省部属大专院校对外正式发行的学报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向国外发表的论文。科技论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首次发表的研究成果;(2)作者的结论和试验能被同行重复并验证;(3)发表后科技界能引用。注意:只统计本单位科技人员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4.产品销售收入中的系统集成收入如何界定?

答:系统集成收入以系统集成商与项目委托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时所涉及的合同金额为准。例如,某生产手机的企业从外单位购入的手机配件200元,整台手机卖1000元。那么系统集成收入就应填1000元。

■ 房地产价格统计

1.非正常销售的房屋如何填报?

答:非正常销售房屋是指未按照市场价格进行销售,如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关系户和以成本价格销售给内部员工等。

样本单位存在非正常销售房屋时按以下方法处理:

(1)非正常销售房屋“规划住宅面积”分类与正常销售房屋分类一致时,从正常销售房屋中选择样本;“上期交易面积”和“上期交易金额”包括非正常销售房屋部分。

(2)非正常销售房屋“规划住宅面积”分类与正常销售房屋分类不一致时,分别从正常销售房屋和非正常销售房屋中选择样本;分别计算、填报正常销售房屋和非正常销售房屋“上期交易面积”和“上期交易金额”。

2.房屋销售中既不属于高档住宅又不符合普通住宅标准,但建委批准用途为住宅的房屋如何填报房屋类别?

答:对于房屋销售中既不属于高档住宅又不符合普通住宅标准,但建委批准用途为住宅的房屋中140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计入“其他住宅”;属于普通住宅标准的按照层数分为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

3.实际建设房屋用途与批准用途不一致时如何填报房屋类别?

答:按照房屋实际建设用途填报。

4.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中“上期交易金额”是按合同金额填报还是按业主实际缴纳的金额填报?

答: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均按照合同签订的金额填报。

5.房屋租赁和物业管理中样本交易单价月租金标准如何确定?

答:如果合同中有月租金额,则按照三个月的平均数填报;如果合同中没有月租金额,则将合同中的租赁金额总计按照租赁时间平均分配至各月,计算平均月租金填报样本交易单价。

6.跨年度项目的项目编码如何确定?

答:分三种情况处理。

(1)上年项目11月份销售完毕,次年该项目不再填报,其编码可为其他项目使用。

(2)上年项目12月份仍有销售,次年该项目继续填报,项目编码与上年一致。

(3)本年项目年度中销售完毕,项目编码本年度保持不变,次年其编码可为其他项目使用。

■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主营业务统计

1.外贸企业经营的未进入我国境内流通的商品是否计入企业的商品的购进或销售?

答:外贸企业在转口贸易中,从境外购进的商品,仅在免税区停留或未进入我国境内就直接被销往境外,尽管未在我国境内流通,但由于这部分商品的购销金额已纳入企业财务核算,其商品购进或销售应包括这部分商品的购销金额,分别计为进口或出口。

2.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统计指标“商品库存总额”与财务指标“存货”的区别?

答:“商品库存总额”指企业取得所有权的库存商品金额。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即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库存商品主要指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后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财务指标“存货”反映企业期末在库、在途和加工中的各种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核算范围大于“商品库存总额”的统计范围。

3.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否填报财务表(E103-2表、E603表)中的增值税?

答:如果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在进行住宿或餐饮经营活动的同时,也进行商品销售或其他产生增值税的经营活动,财务核算中设立了增值税账目,则应填报“增值税”,否则,不填。

■ 财务状况报表

1.如何填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营业务应付工资”?

答:“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指报告期内企业应付给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人员的工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根据会计科目“应付工资”中本期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归纳填列。

2.怎样理解调整后的“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指标?

篇8

20**年已经进入第二季度,这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做好第二季度的各项工作,对于全面完成今年和整个“**”期间统计工作任务,谋求“十一五”全省统计工作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省局的各项要求,配合省局工作,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全年工作。

下面我将20**年年报工作的有关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年报工作的主要任务

从省局对20**年统计年报和20**年定期统计报表工作所做的分析研究和调整变动来看,今年年报工作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任务仍然比较繁重。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报表制度有较大变动。主要有:由于统计机构改革而调整专业间制度的分工;增加反映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控制力的标识;将去年进行的信息化统计调查内容落实在有关专业的制度中等多项调整和变动。今年省局对统计报表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我们要根据省里的调整变动情况,结合我市实际,吃透精神、找准定位、明确分工、扎实工作,认认真真地把省里修订的报表制度贯彻好、落实好。

第二.修订制度与经济普查相衔接。今年统计报表制度的修订工作是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之后进行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省局在报表制度的修订过程中,在统计内容、指标体系、统计口径和指标定义等方面与经济普查保持了高度一致。我们的任务就是认认真真地贯彻落实省里修订的这一套衔接紧密的统计报表制度,确保统计数据能够与经济普查数据、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得到很好的衔接。

第三.国家加大对GDP及相关指标的联审力度。今年9月国家统计局为了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实现专业统计数据与总量数据之间的衔接、地区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衔接,以及完成历史数据的修订,制定了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工作方案,国家对总量数据质量控制的着力点转移到重要的专业统计数据上来。今年,我省又开展了以规范地区生产总值核算为主要内容的统计业务规范年活动,我们的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工作的暂行规定》,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确保GDP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四.今明两年是重要时期的基期年和开局年。今年是“**”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在这个过渡时期,把握数据质量尤为重要,国家统计局对地方主要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力度也在逐渐加大。目前,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对统计数据非常重视,我们的任务是从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上积极适应新的要求,搞准搞实月度和年快报统计数据,为党政决策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二.报表制度的主要调整与变动

根据省局对各专业制度所做的修订,我现将主要变化做一介绍。

共性的变化:一是要求有关专业制度保持与经济普查内容基本一致。为了使非普查年度的统计制度与经济普查内容相衔接,今年各专业原则上采用与经济普查一致的表式,包括基本单位统计,工业的生产、财务、能源、科技统计,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生产、财务统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的经营、财务统计,交通运输业业务量和财务指标,服务业财务统计等表式都按照经济普查内容进行了调整。二是增加了反映非公有经济控制力的标识。为反映非公有经济控制力的情况,在基本单位情况表“控股情况”项下增加“集体绝对控股”、“集体相对控股”两项分组。对于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企业可以得到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分组。劳动工资报表暂不增加这一分组。

各专业制度的主要变化:

1.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报表制度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年报GDP分为94个大类,季度数据分19个门类;取消有关居民消费的三张表式;增加报送投入产出表。

2.农业统计。农业产值统计中取消了计算1990年不变价产值的内容;农业中间消耗和增加值统计中增加可比价统计内容;增加乡村从业人员情况半年报;取消了“村基本状况”。

3.工业统计。对新产品产值的定义进行修改;对产品产量、销售与库存和生产能力三个目录进行调整;增加企业变动原因一览表;取消“主要工业产品销售量与库存量”和“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两张综合表;“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免报省局。

4.能源统计。增加“工业企业水消费”半年报,调查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于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基层表,要求上报分企业数据,取消相应的三张综合表;增加“工业企业产值综合能耗”半年报,由各市报综合数据。

5.建筑业统计。增加季度财务指标,以满足季度核算的需要。

6.房地产开发统计。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中的房地产开发统计内容单列,新建《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

7.投资统计。

(1)将非农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移交投资处负责,并正式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同时在农调队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方案》中取消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综合表和基层表。

(2)对基层报表进行了调整,精简了部分指标;增加规划、征用土地面积等指标

(3)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调查,调查范围为全部城镇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

8.社会统计。对社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和妇女儿童状况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调整;开展资源统计调查(试行)。

9.科技统计。

(1)新建《企业(单位)科技活动统计报表制度》,增加“重点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年快报(试行表)”将科技行业滚动调查内容纳入该制度,今年开展建筑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调查,增加“建筑业企业科技项目一览表”和“建筑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2)增加重点企业科技年快报。

**.城镇劳动力调查制度。20**年第4季度的劳动力调查随1%人口抽样调查进行;对20**年季度“劳动力调查表”进行了调整;增加“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表”。

1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从行业上增加了星级以下及个体住宿业统计;“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由季报改为年报;取消“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商品销售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行业分组中增加住宿和餐饮业分组;在普查的基础上,推广限额以下及个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月度抽样调查,按照国家方案所有县都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国家正在修订方案,要求20**年1月份正式开展抽样调查,待国家方案确定后,对我省的抽样工作再具体布置。

12.服务业统计。

(1)《运输邮电业统计报表制度》由服务业处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业处积极配合,两个处共同对数据质量负责。

(2)将原《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调整为4个新制度,即:《交通运输、邮电及电信报表制度》、《服务业报表制度》、《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报表制度》、《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报表制度》。在制度中增加了年报表和部分业务量指标;进行服务业个体户抽样调查;在《交通运输、邮电及电信业报表制度》中,对民用车辆拥有量的统计指标进行调整。

13.民营经济统计。增加《分县(市)通报主要指标》一张表,由各市统计局报送,报送期别为半年报和年报。

14.基本单位统计。

(1)单位基本情况报表列入专业统计。“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和“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表”的填表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上述各类企业的基本情况表随各有关专业的统计制度下发,由有关专业负责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名录库管理机构提供。基本单位报表报送形式的改变,将有利于对单位名录库的管理和更新,避免名录库资料与专业数据的脱节。基本单位情况表在经济普查表式的基础上作了调整。

(2)国家统计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建立的全国基本单位名录更新制度,要求县及县以上统计、机构编制、民政、税务和工商部门共同实施。本制度包括半年报和年报。表式分为统计系统填报表式和各有关部门提供资料表式。资料来源是各部门的单位审批登记资料和经常性统计调查中查到的新增、变动和消亡单位情况。

三.加强组织领导,高质量完成年报工作。

年、定报工作是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年报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高质量完成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重视年、定报工作就是要重视数据质量,在年报的编报汇总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反映,确保年报协调工作的合理、顺畅。各县市区统计局应对年报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年报的组织领导,近期要把今年年报工作当作统计业务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切实帮助各专业及基层企业解决年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针对今年年报工作实行新报表制度的特点,尽快研究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好年报工作,避免出现专业之间、部门之间互不协调、数据互不衔接的情况;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各项责任到人,并进行严格检查,严格考核,做到人员、任务、时间三落实,确保年报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二.认真做好统计年报布置及培训工作。市局各专业科室要加强对县、区统计部门的统计业务培训、协调与指导,确保各县、区尽快提高统计业务水平,真正适应高效、高质完成统计年报任务的形势。各县、区统计局要认真组织好本区域的年报布置会议,以保证统计报表方法制度能不走样地布置到基层企业。各级统计人员要严格落实好今年省统计年报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新制度,熟悉统计技术,掌握组织开展统计调查的方法,准确无误地填报好统计报表。

第三.加强专业之间、市县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统计工作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各级统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与配合,上下联动。年报工作涉及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区域上包括了全市所属经济区域,行业上涵盖了所有的行业类型,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方面需要衔接好、协调好。反映各行各业的专业报表之间要做到不重、不漏,要科学合理,坚持原则,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和省统计报表制度做好年报工作;市、县、区之间的报表也要协调好、沟通好,尤其今年处在“**”与“十一五”的过渡时期,市局要做好对县、区统计局年报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对年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反映,共同讨论解决。

第四.认真做好基本单位清查工作。首先,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基本单位清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其次,加强基本单位清查工作的力量。各县市区统计局要结合实际,明确一个科室(或部门)负责这次的清查工作,并配备专人从事单位清查和数据处理工作。再次,各县市区统计部门要利用行政登记资料,结合本部门现有资料,对各类单位进行清查、核对和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基本单位划分的统一标准和要求,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认真细致地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建立、动态维护和更新工作。

篇9

近年来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总体排序:位列全国中游靠后,西部第三

自1983年陕西省诞生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1个,合同外资93.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7.79亿美元。十年来陕西每年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增幅不大,但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西部大开发起始年的1999年以及2003年、2004年作为比较时点,来看陕西实际利用外资的实绩:1999年,陕西在全国内陆地区的31个省市中名列第22位,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0.6%;2003年,陕西列第19位,占全国比重为0.62%,位列中部的吉林省和山西省之前,在西部居广西和四川之后列第三;2004年占全国比重有所上升,达0.87%,在西部居四川和内蒙古之后继续列第三。

2.投资来源:投资强势国家为主,自由港及欧盟投资增加

截至目前,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对陕投资,形成了以港、台、美、日、欧(盟)、新加坡、维尔京群岛等国家(地区)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近五年来,投资来源国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依实际利用外资额看,2004年排前十位的分别是:维尔京群岛、香港、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开曼群岛、印尼、萨摩亚、英国,占所有国家和地区对陕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依项目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投资来源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前十位的投资国家和地区中有来自太平洋岛屿的自由港避税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无论从项目数还是实际投资金额都处于前列,尤其是2002年、2004年的实际到位金额超过了香港,列第一。二是欧盟的德国、英国和亚洲的韩国、泰国的对陕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三是近年的日本企业对陕投资项目较少,与其整体对华投资增加相比不相协调。

3.产业结构:制造业仍是重点,第三产业比重扩大

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第一产业的投资下降,从2000年以前所占比重约6%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第二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专用机械设备、普通机械等,包括建立研发中心,这些领域在陕西具有比较优势。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呈现增加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稍有下降,平均值在65%以下,而第三产业上升到30%以上。加入WTO以后,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逐步放宽,外商开始进入,投资规模加大。如金融业的香港东亚银行在西安开设分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商业领域的德国麦德龙、正大集团等也进入西安等。

4.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明显,特殊方式有所突破

陕西省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合资仍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近50%。但近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在新批准设立的企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从项目数看约占40%,从实际进资额看,比重超过了20%,相反,合作企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不足20%。另外,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已有3例。陕西省在吸收外商投资方式上进行过许多新的探索,继1996年陕西省成功地以TOT方式实施了西临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以及渭河发电厂部分股权转让之后,2002年又有外资收购陕西移动等重大外资项目,标志着陕西省在吸收外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国际主流的直接投资方式―并购投资开始显现,并呈增加趋势。截至目前,陕西已批准23个并购投资项目,并购方式以股权并购为主。此外,随着国家鼓励东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再投资,陕西的外商再投资也呈现增加趋势。

5.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00强投资渐行渐近

陕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来看,1995年时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152.7万美元,近年来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如2000年为232.2万美元,2001年上升为329万美元,2002年达414万美元,2003年为364.3万美元,2004年为387.1万美元,均超过1990-1999年累计平均规模154.2万美元的水平。

截至2004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的富士通、NEC、日立,美国的联合技术、强生,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沃尔沃等29家已在陕投资,共设立了33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5.8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为2.03亿美元,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为634万美元,比陕西全部项目平均外资规模高出200多万美元。其中麦德龙、汉高、丰业银行等9家为近五年对陕投资的企业,四年引进的500强企业占500强对陕投资总数的31%,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1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为2333万美元,显著高于2000年以前引进的20家500强项目平均规模为613亿美元的水平,说明500强对陕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

6.投资地域:关中“一线两带”占绝对优势

由于陕西省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85%以上的项目集中在关中“一线两带”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农业示范区。总体来看,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西安的外商投资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项目数占全省的70%;二是关中的“一线两带”所占比重上升达85%;三是陕南和陕北的吸引外资所占全省的比重较低,小于15%。

近年来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绩效分析

1.外商投资经济对资本形成的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弥补了陕西的“资本―储蓄”缺口,增加了资本的存量,促进了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的增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乘数效应,通过前后关联,引发陕西当地企业扩大投资;二是带来了外资的追加投资;三是引发其他外国企业的关联辅助投资;四是为陕西省内企业调动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做出了贡献。另外,由于陕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外商投资陕西,对于国际资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将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 的比重定义为外资依存度,选择1995年、2000年、2004年三个时点进行对比,则陕西省外资依存度1995年达2.71%,2000年为1.5%,2001-2003年提高到了1.6%,2004年为1.51%。由此可以看出,陕西与全国的外资依存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却明显低于全国的情况,说明陕西的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2.外商投资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近五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逐年上升,占全省的相应比重总体高于90年代中期水平,呈相对稳定。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来看,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一是说明陕西的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及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却较慢,从中也说明陕西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

3.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为政府投入,逐步转化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外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1-2004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达到4.86%。实际吸引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从九十年代中期显著提高,1997年达到了峰值11.93%,之后大幅下降,至2001年起稳定在3%以上。其变化趋势也与全国的情况相似,但全国的峰值时间是在1994年,达17.08%,2000年、2001年下降到了10%左右,2003年继续下降到7.9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陕西省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数十亿元人民币,如:投资高等级公路建设资金3亿多元,合作兴办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外资28亿元人民币以及外资投资西安的水厂建设等。

4.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税收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成为陕西省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涉外税收是陕西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效益趋于良好,企业纳税额不断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来,外资掺股陕西移动通信等重大项目的进入,使外商投资企业纳税额大幅增长,根据财政汇总决算报表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2003年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涉外税收总数达20亿元以上,2003年达23亿元,比2002年增长8.71%,比2000年增长54.3%。

5.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改善省内相关企业的营销状况,增加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带动出口,提高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陕西省的出口比重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1991年占3.58%,1995年占4.03%, 2000年占8.86%, 2004年占9.46%(表3)。说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能力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约50%,2004年高达70%)比较差距仍然较大。

6.外商投资经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吸引外商投资不仅引进了陕西短缺的资本,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并由此产生了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陕西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如表4所示,自2001年起,省内外资企业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同一年度中又表现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高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又高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规律,反映出近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利税水平显著提高。

7.利用外资的就业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对陕西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据近几年参加年检的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就业人数来看,2000年年检企业最多,反映出的就业人数为9万多人,2001年后由于年检企业减少,反映出的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从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情况推测,实际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远高于这个数字。如外商投资的五星、四星和三星级酒店也至少吸纳了近4万人就业。因此,据推测目前在外企就业人数应在15-16万人。

主要问题与启示

从陕西吸引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来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陕西省内整体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整体的对外开放意识薄弱,市场经济发育较差,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薄弱等,导致其投资环境不如东部和中部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少,未能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拉动效应的项目群或产业链,也未能产生外资的“聚集效应”,企业投产开业率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其绩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等。对此,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快陕西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针对陕西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出发,不断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完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最基本条件,是扩大开放的“生命线”,因此不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要从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出发加以改善和优化,提高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强化服务意识,减少隐性成本,并注意改善陕南、陕北以及关中其他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全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2.加大招商力度,承接国际资本与产业的转移。

当前国际资本的流速加快,流量加大,中国又是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的陕西,更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机制,扩大宣传,研究和学习新的国际资本投资方式及成功案例,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和运营中心,利用科技实力雄厚等的比较优势,加大承接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利用外资改组改制国有企业的力度,并注意吸引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对于重大项目可委托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强化项目包装或实行委托招商。随着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要设法定向吸引金融保险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旅行社等入驻陕西,从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服务体系上完备投资环境。

3.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分工布局。

篇10

现实中,由于政府部门及理论界存在着对FDI 的过高期望而格外青睐FDI ,以至于出现“内资外资化”的现象,即大量内资通过一些途径向国外转移,之后又以外资的身份进入中国大陆。同时,中国居民的存款大量滞留于银行系统,投资需求不足,给银行机构形成极大的利息支付负担。中国吸引FDI 效应的消费行为分析在消费者行为模型中,一个重要的是当消费物品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如何变化。我们的模型依据价格变动的希克斯分析法。希克斯分析法认为,价格变动对消费者产生的总效应(TE)可分解成替代效应(SE)和收入效应(IE)。

在商品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中,替代效应与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即替代效应的结果恒为负值;收入效应则因商品类别相异,其结果要相对复杂一些:正常品的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为负值;劣等品的收入效应则与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同,为正值。因此,商品价格变动的总效应要根据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方向及大小而定。当替代效应绝对值小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时,总效应的方向将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同,形成吉芬商品。

当我们讨论中国吸引FDI 的资本需求效应时,消费者理论原理为我们确立了基本分析框架。因为这些年来,中国政府不断降低反映内资价格的存贷款利率,而基本上保持着反映外资价格的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一点为我们在建立模型时确定资本价格的变动方向及其对资本需求的影响找到了比较符合理论分析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当我们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化的希克斯原理来分析中国的资本价格变动对吸引FDI 的效应时,我们据此可以把内资(Kd)价格看成是下降的,而把外资(Kf)价格看成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便能引入希克斯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使用外资与内资两种资本的效用分析模型。

另一方面,当运用希克斯原理的时候,我们观察到了如下现象:中国“内资外资化”、居民的储蓄水平在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不断下降时不降反升,各级地方政府把吸引外资当作政绩考核指标形成所谓“一票否决”。这无疑意味着内资的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对资本需求的收入效应是负的而不是正的,因而内资在中国的资本需求中属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低等品或“劣质品”。

从需求理论方面的数学表达式来看,总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在斯卢茨基方程中。根据斯卢茨基方程中的替代效应定义,在资本消费束为(Kd,Kf)条件下,如果价格是(Pd,Pf),那么消费者随调整作出的选择将取决于(Pd,Pf)和(Kd,Kf)。这种叫做资本Kd的斯卢茨基需求函数,记为:KSd (Pd,Pf,Kd,Kf)。经过整理,我们有:TE=SE-IE.根据导数表达式的一般定义,我们知道在等式里的三部分构成中,因为价格的上升,SE是负的,IE也是负的。因而TE的符号取决于IE是大于还是小于SE.中国吸引FDI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下运用国家统计局的按资金来源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选取国内贷款部分作为内资(见表1),比较资本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资本需求的总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从实证的角度来讨论利率变化时中国吸引FDI 的资本需求效应。

表11984—2001年全社会利用国内贷款和外资的固定资产投资

由表1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都呈上升趋势,对我们讨论资本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吸引外资效应不能形成性认识。为此,我们把分析的时间设定在1994年以后。1994年有两个大的变化,一是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模式,二是改革外汇制度,确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美元为基准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从1994年到2001年,我国定期存款利率(一年期)一直下降,从10.98%下降到1.98%,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了稳定的态势。这构成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

为了比较清楚地看出代表资本价格的存款利率下降时,我国资本利用的变化情况,我们在表1的基础上,对1994年以来国内贷款和利用FDI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增量幅度进行了比较(见表2)。结果发现,一方面,以国内贷款为代表的内资在利率下降时,其投资增幅即边际投资率呈现下降走势,这是违反常规的。另一方面,外资利用的增幅在1997年、1998年达到顶峰后,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它似乎是替代的结果。但是,众所周知,外资增幅下降,甚至在1999年出现负增长率,不是由于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而是因为亚洲的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信心,因而极大地影响我国吸收的外资额,尽管我们对外资表现出了强劲的需求冲动。

因为外资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政策约束下没有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建立直接的作用联系,即其影响力尚不及于资本价格的变动,致使我们的分析重点只能偏向于定量分析资本价格的变动对国内贷款的影响,不能形成内资与外资之间的有定量分析意义的替代率、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等指标。但从表2给出的国内贷款(用于社会固定投资)对存款利率变动缺乏弹性,以及全社会对吸引FDI 的企盼中,还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FDI 对中国内资需求所表现出的抑制效应。

首先,考察利率变化引起以国内贷款为代表的内资需求的变化。在此,我们引入内资需求的价格弹性,用以分析利率变动对贷款的影响。从表2可知,弹性系数小于1.这说明国内贷款对利率变化的弹性是不敏感的,表明降低利息率这个可用于促进投资需求的有效工具失灵。按照弹性理论,一种物品的需求对价格的变动缺乏弹性,意味着该物品是生活必需品,并且其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我们认为,在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而国内存款、贷款利率连续下降时,应该产生极大的替代效应,增强内资的投资需求地位,降低对外资的需求欲望。但这样的情形没有出现,相反出现了随着利率下降,国内贷款的增长幅度低于利率下降幅度的结果。

其次,考察FDI 需求对内资需求的市场替代。根据斯卢茨基基本需求方程(TE=SE-IE)来分析,当我国利率水平下降时,从表1可知其变化结果:SE、IE都是正值,TE当然也是正值。这不符合基本的需求原理。但从表2可见,对于既定的利率水平,国内贷款的增幅小于FDI 的增幅(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几年除外)。这就说明,从变动的相对率进行比较,IE是负值,与利率同方向变化,即存款利率的下降,引起资本需求者对内资的需求也下降。这显然构成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低档物品的定义。也就是说,相对于外资需求而言,内资需求是低档的需求。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约束下,反映外资变化的资本项目还不能自由兑换,因此,我们即使采用1994年后的数据,也不能如同利率与国内贷款那样,找到利率变化与FDI 变化率之间内在的市场联系。也就是说,FDI 的变化与影响FDI 变化的价格无关,却与其他因素主要是政策目标相联系。突出表现就是,改革开放一开始,政府便提供许多FDI 可用而国内资本则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20多年过去了,外资优惠政策没有随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反而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全国各地都把效益的好转、地方经济的、技术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升级,寄希望于吸引FDI.这种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对外资的需求,抑制了对内资的投资需求,结果在产品结构、出口结构等多个领域形成外资对内资的替代。以出口为例,FDI 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在1989—2001年期间以每年15%的快速增长程度发展。1989年,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仅占中国总出口的9%,到2002年,它们的这一比例占到了50%.在一些高技术产业,2000年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在中国总出口中的份额达到91%(线路板)和96%(移动电话)。这种替代往往被看作是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优势的表现,是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许多实证讨论的重要。

再次,考察“内资外资化”的前市场替代。中国的资本需求存在着一种困境:一方面外资需求旺盛,且与世界经济中FDI 的增长幅度相比,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国内每年有相当数量的资本流出。资料表明,1987年到1997年的11年中,中国资本外流年均达223亿美元。其中1995年和1997年,外流资本达到434亿美元,分别是这两年中国利用外资额358亿和442亿美元的121%和98%.2000年,中国外贸顺差和FDI 合计达到641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只增加93亿美元,“错误与遗漏”高达550亿美元。

同时,在中国内地的FDI 构成中,来源于香港的资本在20世纪90年代占极大比重,但1997年后,来自香港的FDI 比重下降,从1996年的50%下降到2000年的不足40%.与此相关的是,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的资本在中国FDI 中的比重急剧上升,由1998年、2000年的9%上升到2002年的15.5%,成为中国FDI 的第二大来源地。

据此,一般认为外流资本的目的地过去是香港,现在是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据统计,这些外流资本中大约有1/4的比例,又以外资的身份回到中国从事直接投资活动。这种“内资外资化”的投资行为,往往被解释为国内资本为享受政府给予外资的优惠政策所采取的寻租对策。当我们把消费者行为纳入框架时,其寻租对策具备了更坚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吸引FDI 使中国内资到境外注册再返回国内投资的替代,我们称为前市场替代,意味着中国吸引外资政策对内资的挤压不仅从市场活动的“完成进行时态”上表现出来,而且从市场活动前的“将来时态”上表现出来,而前市场替代又不能在以生产函数为背景的实证分析中得到反映。

中国吸引FDI 形成的资本需求效应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资本需求不足呢?大家把目光投射到中国的宏观层面上予以说明,没有人把它与中国吸引FDI 的现行政策联系起来考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紧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相对不足。针对投资需求不足的现状,有的认为是体制因素造成的,因为私营想投资,但融资渠道受阻,无法获得资金而无力投资。然而,这一说法不能解释手握重金的企业辗转海外再返回国内投资的行为。有的认为,银行里的存款比贷款多出许多,而很多企业家有很好的项目却贷不到款的情况,是信用不足造成的。但这一说法也不能解释在同等的信用水平下,为什么对外资的需求总是那么旺盛,而对同属于资本需求范畴的内资需求相对不足。

我们认为,中国内资需求不足与中国吸引FDI 的政策密切相关,可以称之为中国吸引FDI的资本需求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一些内资企业通过各种办法争相戴上“洋帽子”,摇身一变成为外资;一些内资企业变不成外资,就与外资合资。其目的与政府给予外资的种种优惠待遇不无联系。

这种优惠政策表现在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上。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所享受的政策待遇往往比中国企业优惠;特别是在税收上,外资企业一直就享受着远比中国企业优惠的政策待遇。,中国内地企业所得税按区位划分,一般地区为33%,沿边沿疆沿海为24%,特区为15%,这三个税率分别减半,构成外资企业税率。

这种税收政策优惠不仅表现在法定的税率上,表现在外资企业一直享有低于中国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一定年限的所得税税收减免上,而且表现在操作层次上的税收征收方式上。对中国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员工工资不能计入成本,而应当视为利润的一部分,从而不仅员工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是这种做法却没有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员工的工资,外资企业的员工工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利润,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

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难以提高职工工资,外资企业却由于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员工高薪,造成内资企业的技术人才、熟练工人流失。外资企业薪金普遍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

这种优惠政策还表现在为吸引出口导向型FDI ,可以对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作变通处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第十条的是: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视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产品出口销售额占其产品销售总额70%以上的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视为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这样,本来享受不到优惠政策的FDI 允许类项目因为出口而能享受优惠政策,本来应该受到限制的FDI项目因为出口而能变成允许类项目。

《世界投资报告(2003)》在分析中国对待FDI 的政策时指出,自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不断放松政府控制,对联合投机需求征税,在某些领域对FDI 施以限制,但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更偏爱FDI ,特别是给出口导向型的FDI 以好处。这些政策不仅吸引了FDI ,也使得国内企业的资金流入香港,再反过来投资于中国内地,以达到规避制度的限制或者得到给予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中国的情况表明,与外源、管制和当地投入等相联系的国内市场不完善,导致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已经“过度国际化”。

这些无疑说明,中国对FDI 的优惠政策对国内资本的需求而言存在着较大的负面作用和,需要适时调整。

结论与建议

当从资本需求角度讨论FDI 对中国的效应时,它毫无疑问地产生了对中国内资需求的投资替代。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本,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对FDI 与国内资本投资实行非歧视的国民待遇原则

非歧视的国民待遇原则是WTO 的基本原则之一。非歧视的含义是,一成员方在实施一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得对其他成员采取歧视性的待遇。而国民待遇原则指的是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程度的待遇。因此,我们主张在内资、外资的投资政策上不再给予出口导向型的FDI 以优惠待遇。引入非歧视的国民待遇这一原则,既符合WTO 的基本要求,又给内资、外资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有利于资本投资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我们看到,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其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时,整个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区位的配置,在各个国家都竞争性开放吸引FDI 的条件下,它们首先看重的是当地资源的可获得性及其效率,其次才是投资政策的优惠性。

(二)对国内各种性质的资本投资实行非歧视的“国民待遇”原则

我国资本利用与投资政策的歧视性不仅表现在内资、外资的差别待遇上,也反映在国内各种性质投资主体的不同地位上。数据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在规定人民币的法定贷款利率时,一直对不同的贷款对象规定有差别的贷款利率,其中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利率总是在法定贷款利率的基础上要上浮一定的百分比。但是,在规定法定利率时,应以风险的大小而不是以企业的性质作为判断是否浮动及浮动多少的标准。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年来最具活力,最快的部分是私营企业,但是它们的融资条件并不佳。而银行大力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却总可以得到政府在政策诸多方面的扶持,如它们是银行金融机构“呆账”、“死账”的主要冲销对象,历次利率下降的受惠者。相关资料显示,从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10日,中央银行七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7个百分点,存贷款利差累计缩小0.74个百分点。按每次降息后一整年,七次降息一年可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600亿元。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着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怎样按国际通行的市场准则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把国内各种性质的经济主体、投资主体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实行非歧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