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时间:2023-03-26 20:2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家园共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未完成。因为幼儿年龄小,其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若得不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便会前功尽弃。每个幼儿都有着较强的模仿性,可塑性,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他们。为此我经常与家长交流,请他们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正确地引导、爱严适度、循序渐进。

为了使家园共育同步进行,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需要一个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让爱心像雨露一样滋润他们,使幼儿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充满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有个整洁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养成爱整洁、生活有规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再次,请家长配合,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家中得到延伸,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同时,我尽力为家长和幼儿创设各种亲子活动,在幼儿园给家长、孩子提供更多接近、了解、沟通的机会。每学期都要配合园里搞大型广播比赛、舞蹈汇报表演、家长交流会、教学成果展示会等等,使家长、老师、幼儿有更多机会交流。

二、正确引领

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耐心讲解。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幼儿,在教育上就要有耐心。讲道理时要简单明了,决不能模棱两可,是对、是错一定要讲清楚。其次,要具体明白。如:要幼儿讲礼貌,就必须让他们明白具体怎样做才是讲礼貌;如见到教师、长辈要问好,离开时要说再见,不能直呼其名,这需要耐心的讲解、示范,使幼儿逐步形成习惯。

2.逐步训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一点一滴地渗透、强化。如:得到别人帮助时应说:“谢谢”;不小心撞了别人应说“对不起”;向别人请教时应说“打扰了”等等。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思想。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穿衣、洗脸、洗手、刷牙、整理书、玩具等等。教师要多示范,勤指导,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表扬鼓励,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到每个幼儿中间。

3.榜样教育。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会出现打闹、告状、抢玩具、不遵守纪律,碰倒椅子没有人扶起等现象,我屡次强调,但收效甚微。于是,我想办法通过给孩子讲一些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如:《孔融让梨》、《勤劳的小白兔》、《三只蝴蝶》,让故事里的形象来影响孩子们。孔融、小白兔、蝴蝶谦让、关心别人、友爱、勤劳的好品德,使幼儿受到教育,慢慢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幼儿知道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针对少部分幼儿偏食、挑食、不爱惜粮食的习惯,我也选了古诗《锄禾》;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和一些儿歌等,教育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进步。

三、因势利导

幼儿因为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于对、错的概念不清楚,这就需要我们与家长正确地引导,使其明辨是非。由于幼儿也有自尊心,所以不能过分地指责他们,这样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古语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幼儿的细小错误如果不加纠正,不良行为就会随之形成。

篇2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教育 培养

引言

幼儿时期的孩子刚刚度过了婴儿期,开始能够独立行走,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可以简单的和成人进行交流。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语言行为方面的巨大变化,多了一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其视野也被极大的拓宽了,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幼儿的独立意识,其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对很周围存在的事物的开始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还会产生丰富多样的情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幼儿的这些特点来看,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界定

从字面意思来看,“行为习惯”可以理解为“行为”和“习惯”的词意的合成,内容上包含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等各个方面。“行为”是受思想指挥的语言、动作等外在表现,而习惯是后天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行为经过反复的练习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习惯最终也以行为表现出来。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从小处来看,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从大处来看,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对于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而重大的,而且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从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可以看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健康、快乐、成功的一生。对于幼儿来说,就好比是一张白纸,涂什么色彩,画什么图案都受到成人的影响。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最早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抓住时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幼儿的一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

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劳动习惯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行为习惯。学会生活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幼儿时期正是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尽量少吃零食多吃主食,吃饭细嚼慢咽等一些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让孩子饮食均衡,很好的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保证营养充足。培养孩子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防止孩子生病。还有培养孩子早睡早起、按时作息、正确的睡姿等作息习惯,可以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另外,像自己的事情自己学着做、自己收拾书包、玩具、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等一些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总得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孩子养成优秀的性格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除了需要法律的强制之外,更多的还需要道德力量的约束。一个人即使能力再突出,如果道德品质差,那他对于社会的贡献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还可能危害社会和他人。因此,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历来都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是非对错的观念,这些都需要成人对其培养教育,如,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没经过别人同意不能动别人的东西、爱护花草树木和公共财物、爱护小动物、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等,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可以形成优秀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最终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有用之才。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刚刚开始走出家庭去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不懂的事要问老师或父母、看书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语言表达要规范、书写要认真仔细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但形成,不但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措施

(一)制定规则,赏罚严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不具备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之前,家长、老师都要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了要怎么做,还可以明确赏罚的标准。同时,家长、老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孩子开始会不理解,后来会产生反抗心理。如家长自己在打牌,却让孩子做作业去,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重视细节,坚持不懈

对于幼儿的教育培养,更多通过生活细节来做到的。家长和老师不能忽视这些细节,从而错过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时机。同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对某种行为进行训练强化,不是短时期可以做到的。因此,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持之以恒的付出努力,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如,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成人要不厌其烦的和孩子讲早睡早起的好处,还要督促孩子按时作息,不能今天晚上大人有事,就任由孩子玩儿,明天没事了再来管孩子。这样是很难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三)营造氛围,优化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良好的环境,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时,父母在告诉孩子自己的玩具不玩了要及时收拾好放回原位,父母平常如果把家里收拾的很整齐,东西不乱丢乱放,一方面这样可以为孩子做榜样,另一方面家里的环境很整齐有序,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的玩具不能乱丢了。父母开始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慢慢的再让孩子自己收拾。这种外界环境氛围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明确目标,讲究方法

对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老师首先要制定一个目标,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即使是同样的方法,也要灵活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这段时间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家长可以利用在马路上看到的商店名称、车站的站牌、各种产品的商标等,引导孩子识字,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能够认识一些字了,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给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使孩子知道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认识汉字,从而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全的性格,从而改变幼儿一生的命运。所以,不论是幼儿的家长还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把握好幼儿认识和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家长、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当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现。要想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情感入手,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幼儿情感动力,以榜样引导和行为引导为基本手段,协调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随机教育;游戏;幼儿情感;主题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因此,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工作。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差,由于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相当部分幼儿形成了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造成子女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隔代教养"让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使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有单亲家庭的放任教养方式,也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内容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良好品德行为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由于家长的溺爱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他人,受不得半点委屈,更谈不上吃苦,如果这样下去,走向社会如何立足?要使他们步人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权利,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特别是要有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步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在社会大环境中拼搏,奋斗,追求,发展,生存莫定基础。我认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1、发现优点、及时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2、激感,真挚鼓励,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3、树立榜样,积极鼓励,是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节日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通过"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向幼儿进行爱父母的教育。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幼儿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播要情感-"爱"。关心父母,爱父母是幼儿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开始,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可以设计"爱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职业,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让幼儿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工作是为了大家。在孩子们了解爸爸妈妈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尊敬爸爸妈妈,爱爸爸妈妈的情感。通过了解爸爸妈妈的爱好,引导幼儿关心爸爸妈妈。让幼儿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想问题,引导幼儿感受爸爸妈妈的想法,愿望。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情感,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通过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激发幼儿"爱"的情感。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爸爸妈妈的付出,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给孩子创设情境,如:说说爸爸妈妈,画爸爸妈妈,节日向爸爸妈妈献花等活动,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情感。

2、利用"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个节日向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唱歌,绘画,儿童剧的形式向幼儿介绍我们祖国的大好江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幼儿的心灵萌发爱国情感。这种教育还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做到有愈,有机,有感,有效地渗透,长期坚持,潜移默化。

(三)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于乐,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自制,克己,诚实,理性地服从,这种种美德的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幼儿是生活在游戏中的,为了满足幼儿模仿现实生活的愿望,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充分创造角色游戏的条件,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行动积极,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有许多好处,让孩子在玩中成长,玩里学习,善于玩的孩子有许多特点,比如乐观、愉快、乐于交往,富于想象,勇于尝试,有自我发展的倾向。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和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让孩子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比如游戏用品,引导孩子使用完毕自己收好,自己管理,以免下次找不到;游戏时间的节制,到一定时间必须吃饭和休息等等。

比如,在"娃娃家"中,启发"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好"孩子";"主人"热情礼貌的招待"小客人":在蔬菜市场,幼儿能把蔬菜分门别类,认真地"买卖"蔬菜;在医院里,"医生.要耐心的为"病人"医治。通过扮演角色,幼儿能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照顾的美好情感,同时启发幼儿对他人的热爱之情,逐步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坐"公交车"的游戏中,有的幼儿拥着挤着的买票,这时教师以"车站管理员"的身份来巡视,说:"今天的旅客真多啊,我看看是不是文明排队了?"这样的参与,指导,让幼儿轻松的接受了"排队买票"的这一规则。培养了幼儿谦让,不挣不抢,乐于助人等良好的行为。对孩子平时的游戏与互动,家长可尽量以观察为主,引导为辅,避免过多的参与和评价。而在此之外,培养一个良好的游戏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玩具过多、奖励孩子玩耍、玩游戏的氛围与安排游戏时间,这些都与培养孩子的游戏习惯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而且能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因家,为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教师在有准备,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针对幼儿活动中随时发生的行为和事情及时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随机教育具体,生动,形象,很有说服力,非常适合幼儿,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随机教育:

1、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了解幼儿特点,关爱幼儿生活

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在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的标志,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他们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情绪对他们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赖,离开爸爸妈妈他们会感到极大的不安,这时,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渐减少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

案例:小班的彤彤小朋友新入园时,对妈妈特别依赖,每次妈妈送到门口时,他总是不肯入园,向妈妈提出要玩具或食品等要求,对此,妈妈非常着急,没有良策。

作为教师,首先对这些孩子的心理要吃准、吃透,还要讲究艺术,对孩子有爱心,有耐心,只有带着强烈的"爱"才能同孩子自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情。要想改掉彤彤小朋友不肯人园的毛病,教师须采取以下办法:(l)以同龄幼儿为榜样:(2)采取激将法:(3)对幼儿要说话算数。为此,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一套方案,这个班里有一位与他同龄的丽丽小朋友,她活泼,好动,勇敢大方,适应能力强,入园时只让妈妈送几次,就和哥哥姐姐一起上学,教师在班里对丽丽小朋友进行表扬.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开展自己走着上学的竞赛活动,特别鼓励彤彤小朋友参加竞赛,并宣布谁敢与他挑战,谁就可戴一朵小红花,真正做到可戴一朵大红花。彤彤小朋友按耐不住好奇心,举起小手参加竞赛,给他戴上了一朵小红花,第二天入园真的没有和妈妈使性子,结果戴上了一朵大红花。虽然有几次反复,经过多方劝慰引导,激将,他终于改掉了坏毛病,自己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了。

2、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爱模仿是学前孩子突出的特点,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他们的模仿不是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我们以一次仿编儿歌的教育活动为例: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创造才能和天真质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教师说:"小小狗儿,汪汪汪,跑来跑去汪汪汪,"小朋友很快就说出:"小花猫儿,喵喵喵,跑来跑去喵喵喵":又如课外活动后,教师把孩子们扔到地上的碎纸片捡起来扔进纸篓里,孩子们看见了,也会主动地和教师一起捡起来,把地上的小棍棍也捡起来,还比赛看谁捡得多,捡得又快又干净。看,孩子们的模仿力多强,了解了孩子们爱模仿的特点,对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艺术。

3、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倘若是直接而普遍的,可视为幼儿的天性,这天性是自由的冲动,是活动的本能,是幼儿在面对环境时一切直接而自发地流摇出的东西,他们对新鲜事物,对自然界的变化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地去感受、面对、研究和表达。他们对一切都感兴趣,对一切事物都想要尝试,以美术课上孩子们的作品为例:孩子们作完画后,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幅不规则的圆形,周围伸出许多长短不一的线条,你肯定会百思不得其解,也根本看不出他们画的是什么内容?怎么讲?可你让孩子们讲时,却大出你的意料,小朋友会说:"红红的太阳,太阳下面是四通八达的铁路线,还有高速公路,许多车在公路上跑,-幼儿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富有哲理。

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要讲究艺术。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外面有热闹想出去看看,别人有好吃的就会引起"馋虫"。这时,你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孩子对你产生反感,孩子只有专注地聆听你的声音,你的话才能听得人耳,你才能和他开始真正的交流,你的影响才会真正起作用。

4、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注重集体活动的作用

学前幼儿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凡事都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考虑别人。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品质。

(1)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在玩积木时,教师总是把小朋友划分成若干小组,把积木放在桌子中间,小朋友都到中间去拿,拿自己有用的,做自己喜欢的模型,如果剩下的积木不够,就大家共同做一个,使小朋友学会谦让和配合。

(2)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强化幼儿集体意识的课堂,洗手、喝水、吃饭、做游戏等,总是一组一组地进行,并提醒幼儿如果一个人慢了会影响大家的成绩,那你们这一组都不会受到表扬,那么孩子们会精心的做每一件事情,心里装着集体。

(3)正确使用评价手段。孩子在室内活动后,总是先评价每一组的集体表现,再评价每一个幼儿在这一组中的表现。如:"你们搭的车,房子,非常漂亮,小胡娜搭的树更有特色。"收玩具也是以小组来评价,这个小组比那个小组把玩具收得千净,摆放得整齐,希望下一组会比这一组更好。不难想象这样长期坚持,幼儿的心中会种下集体的种子。

(五)家园配合,重视不良习惯的矫正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和幼儿园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习惯矫正是一项相当艰苦复杂的教育工作。格思里的邻近干扰理论告诉我们,废除不良习惯的基本要则是,发现引起不良行为的线索并接着以同样的线索实施一种不同的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矫正措施:

1、消除障碍

习惯不良的幼儿往往多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定势,周围人际关系也不很正常。我们就从调整不良习惯幼儿与周围小朋友的人际关系入手,教师端正态度,真心实意地爱护、关心和尊重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同时教育全体幼儿正确对待、热情帮助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采取结对子一帮一、互助组等方法,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认同体验和正确的态度定势。

2、持之以恒

坏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习惯矫正更有多次反复。这时我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并落实检查督促的措施。如有位幼儿每天回家就看电视,一看就是几小时,我们及时和家长联系,通过电话、互相配合,长期坚持,终于使这个幼儿改掉了坏习惯。

3、及时强化

在矫正过程中,我们还随时注意幼儿行为发展的闪光点和坏苗头,对前者及时表扬宣传,对后者及时控制。例如:有几个男孩户外活动时总喜欢去拔草坪上的草。教师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在班里进行教育,并制定有关措施,"不踩踏草坪不拔草,否则罚停止游戏五分钟。"为了避免惩罚,多数孩子能够遵守规则,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因违反规则受到了相应惩罚,体验到了后果,也不再拔草。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本文中心观点就是:当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现。要想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情感人手,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幼儿内在情感为动力,以榜样引导和行为引导为基本手段,以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为主,协调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通过游戏活动、主题活动、节日设计活动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行为意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如下:

1、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

2、结合节日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

5、家园配合,重视不良习惯的矫正做到以上五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悦.中国孩子的成才方案[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2] 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 林正方.儿童行为的塑造与教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方洲.孩子的好习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篇4

一、“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精在理解

人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而形成了习惯,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但还需要监督和自身的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既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可见,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良好的高层次的学习习惯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尝试着从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①培养倾听的习惯;②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③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④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⑤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⑥培养“高效率做事情”的习惯。

二、“习惯成自然”——躬在践行

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到:“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因此,习惯养成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中小学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良好校风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德育教育就应以养成行为习惯作为重点,把养成行为习惯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养成教育。我具体从这样几方面来进行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①营造养成教育的气氛,把班级变成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暗示性和趣味性的德育课堂,让学生置身于品格化的世界里,逐渐适应、调整而融入文化氛围中,接受其感染和熏陶;②“主题教育”启迪心灵。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班级的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校纪律常规要求的训练;③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强烈的感染作用,更具有巨大的凝聚作用。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实行并得以完成的。在这整个过程中,它没有任何强制性,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快乐而自然、悠长而久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贵在细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比如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五个方面:①生活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②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③劳动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④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⑤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篇5

第一: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是我们现行教育思想仍然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我校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喜欢乱丢乱扔,讲脏话,如此种种现象我们老师会提出来批评教育学生,但是一转身,学生又会照旧。所以每天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各种惩罚治标不治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原因有两个。其一,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留守学生越来越多,无人管教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即使父母在家闲暇时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无暇教育孩子。农村家庭的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能出人头地就是有出息,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这些思想是农村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所致,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会慢慢突显出来。其二,学校教育工作失误。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虽然学校知道德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但是农村学校为了在成绩上能够赶超城区学校,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村学校教师也存在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对学校和家长最好回报的思想,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也就没有下足功夫,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却无人管理。其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虽然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和学校。但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对社会有着一颗好奇的心,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自私自利等等会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小于家庭和学校。

第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孩子好奇心盛,爱模仿,家长务必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方能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其次,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要蹲着和孩子讲话,彼此拉近距离,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生计固然重要,但也及不上孩子重要,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希望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能陪着我们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受益终生。

第三:教师的教育作用

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走进学校、教室,只要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讲桌也清理干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也许忽略了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但是班主任不能。我们的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但是学习能力强,所以要我们的教师时刻提醒、引导和教育。

第四:学校的教育作用

我们的学校是双语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在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我们要利用德育八分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这些守则常记学生心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所以要家校一致,形成合力。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经常对那些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家访,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一起商讨解决方法,通过家校联系,这些孩子已慢慢的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一共有31个班级,其中双语班有19个,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在教他们学习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爱校如家,不要有民族倾向,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把各民族学生视为兄弟姐妹,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对待,团结进取,努力拼搏,快乐学习,幸福成长,遵照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走群众路线,把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台阶,所以我们各民族之间一定要和谐,一定要团结,才能把教育办好。

篇6

一、在游戏中引导

游戏是幼儿是生活的主导活动,多种研究表明,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拍皮球”的游戏,游戏一开始,就有两个小朋友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为了争红色皮球,都不愿意要蓝的。怎么办呢?红色皮球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抱起那个蓝球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蓝球刚才对我说它长得也很漂亮,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和它做朋友?”我这样一说,两个争吵的小朋友马上谦让起来,最后每人都那到了自己喜欢一个球。两个小朋友笑着对我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吵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二、榜样激励

幼儿的意志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不断激励的方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睡午觉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得很重,我就把手放在嘴边,并发出“嘘的声音,指一指睡觉的幼儿,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轻声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来的小朋友,胆子特别小,对集体生活非常不适应,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需要培养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上美术课的时候,让他发手工纸;游戏的时候,让他发积木;每次发完物品,我和全班的小朋友都 对他大加赞赏,在老师的鼓励与赞扬中,他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一次在学习《老师的手》时,我提问全班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志江,他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表扬,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要晓之以理

篇7

家长可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环境的行为。

例如我们想帮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但今天晚上有最精彩的电视节目,明天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后天晚上家里又要请客……孩子根本没有早睡的机会,或者早睡的习惯尚未养成就一再遭到破坏,怎样可以养成早睡的习惯呢?

耐心的引导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马上就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比如亮亮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就喜欢看电视,谁说也不听。妈妈非常生气,一见到亮亮看电视,就走过去粗暴地把电视机关掉,任由孩子哭闹。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不看电视的好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说清道理,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摆脱对电视的依赖。

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例如小明玩完了玩具,顺手把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妈妈马上注意到这件事,对小明说:“小明真乖,真是一个会收拾玩具的好孩子。”小明得到妈妈的称赞,心里非常高兴,下一次更乐意把玩具收拾好,渐渐就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了。但家长的赞赏应着重控制在言语和态度上,尽量少用买玩具、买东西吃等鼓励方式,因为这些方式若使用不慎就会变成一种“贿赂”或交易。

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

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有一位母亲很怕她的孩子不吃她准备的食物,每次拿东西给孩子吃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地问:“喜欢不喜欢吃?”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

此外,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小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小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默契的合作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篇8

1、首先你得会区分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知道了哪些是好的行为,自己才会去做,而不是一直延续着坏的行为。

2、知道了哪些是好的行为后要坚持去做,有些事做着做着就成了习惯,好的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3、坚持去做的意思是,不管你多累,多忙,这件事你都要去做,比如吃早餐,早上你再困,也要坚持起来把早餐吃了才回去睡。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一天不吃早餐都不习惯了。

4、还要注重细节,再拿吃早餐来说吧!吃早餐就要慢慢的吃,而不是为了赶着去睡回笼觉,赶着时间把早餐吃完,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反而是被逼的。如果你天天吃早餐都注意细嚼慢咽,以后你也会养成吃早餐要细嚼慢咽的习惯,不管你是不是很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 教育 教学方法

一、通过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可能有好的行动,有好的行动,才有可能有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亲切的、内心的、促进的、言简意赅的、引而不发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善于不善于给孩子说道理,其教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善于说服,具有剂的作用,事半功倍;善于谈话,有味精的功能,且良药不苦口。例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中毕业生前去应聘,在应聘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高学历的竞争者,这名青年的成功率几乎为零,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意料,这名高中生竟成了唯一的一名应聘者,因为只有他随手拣起了一张纸屑,应聘现场里无人问津的,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一拣,让招聘者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于是,他成功了。

(二)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就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道德观点、道德准则,去分析身边存在的问题,想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对自己切身体验的回味,通过比较,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愿望,下定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的决心,才能有一次次坚决的行动,好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三)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教师必须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教法富于变化,让学生时常感到新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其品德素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首先,班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明班级活动。

(四)充分利用好班会课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具有思想教育、树立舆论、陶冶情操、锻炼才能等多种教育功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班集体建设,针对班级普遍存的问题,澄清认识,这样有利于改正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在初一阶段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合格的十种人”为主题从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入手,帮助初一学生养成好习惯,培养“自主、自强、自信、自律”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

(一)开学初可带领学生制定班级公约

班主任应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习惯是他们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我在新学期制定班级公约时,是先请学生每人写一份班级公约,然后班干部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来,再在班级公布,如果同学还有什么好的建议,继续修改。在学生充分酝酿后,写出一份能代表全班意愿的班级公约张贴在教室的墙上。由学生集体制定的公约,执行起来,自觉性强多了。

(二)通过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初中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在班里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评比活动。如:整理书包大赛、礼貌表演大赛等,给成绩最佳者授予“自理能手”“礼仪标兵”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干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树立榜样,发挥班干、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

开学初可竞选班干、组长,让每个参加竞选的同学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畅谈自己的“施政”方略,由学生选出他们信得过的班干、组长。每周要定期开班干组长会,听取他们对班级情况的反映,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建议,和他们一起探讨管理班级的方法。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及存在的不足,教他们工作方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一位班干、组长就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整个班级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良好行为习惯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良习惯的养成是不加节制的行为放纵所致。因此要始终抓住训练这一环节,严格要求学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不良习惯的出现。班主任应创设一个重复良好行为的环境氛围,对好的行为要表扬,反之,则批评指正,这样就促使学生不断重复良好的行为,从而杜绝了不良行为重复发生的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就习惯成自然,而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坚持起来就不觉得苦了,它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重视家校合作

篇10

[关键词] 中学教育;德育;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7-1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这是中外教育家对习惯影响人生最精辟的概括。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规则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我校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会宁一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会宁一中学生一日常规歌》、《会宁一中班级管理工作考核新方案》、《会宁一中卫生要求细则》、《会宁一中星级宿舍评比细则》、《会宁一中国家助学金评定办法(暂行)》、和《会宁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具体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这成为约束行为,促进规范的最佳手段。

那我们怎样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呢?我们觉得新生入学是最好的机会,新生是“规范”的最好对象,《致新生家长书》是“规范”最好的前锋,军训是“规范”最好的实践。新生带着对高中美好的憧憬,带着父母的期盼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切都得重新开始,新生容易按照学校的规定去规范日常行为。为了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的要求,清楚学校的行为规定。

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无小事,事事是要事。那么,我们怎样抓学生的行为细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抓学生的行为细节,班主任是主力军。学校制定了《会宁一中班主任一日常规》,向班主任提出“勤走、细看、多思、善导”德育工作的方法。勤走,就是多巡班,多走动,多到教室、宿舍了解情况,这是发现问题的前提。细看,要求班主任要观察细致,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细微的变化。多思,就是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见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多想产生问题的原因,多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善导,就是讲究教育的方法,谆谆善诱,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我校通过“看、读、写、做、说、唱”等方式,加强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明理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精神。只要学生拥有这种精神,一些消极、颓废、丑陋的行为将会在其身上逐渐消失。

“看”:看优秀的影视作品,以优秀的影视作品感动人,洗涤心灵。学校及班级组织学生观看《高考改变人生》、《金正昆讲礼仪》、《于丹讲论语》、《感动中国》、《今日说法》、《雷锋在1959》、《》等教育影视。例如:观看电影《雷锋在1959》,雷锋用火一样的青春,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在弓长岭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最富情感,最为辉煌的142天。《士兵突击》中学生被“许三多精神”感动了,感动于他对责任、承诺、友情的执着,对理想、制度、原则的坚守,对困难、责难、非议的笑面以对。从中修正学生的思想缺失,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读”: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人,提高境界。通过每周的阅读课,开展校园读书周活动;以一中校报为宣传阵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写”:写观后感,读书体会、进行德育素质综合测试。在写中反思,在反思中顿悟,提高认识,摒弃陋习。“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这“用人之道”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值得文明每一位学生深思。

“做”:就是让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中明白事理,促规范的形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推行自主管理小组制度,以班为单位,人人参与,做一天值日班长,负责细节规范检查和督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说”: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例如:“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说起――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从中,学会善于接纳不同意见,改变自己固执、偏见、狭窄的观念,提高认识,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

“唱”:唱励志歌曲,以优秀的歌曲震撼人,催人奋进。每班有班歌,要求人人会唱,当班集体或个人获奖时,班歌为集体或个人唱响;当班集体缺乏精神时,以班歌鼓舞士气。每个主题教育活动都有主题歌,如安全教育的《生命没有彩排》、感恩教育的《感恩的心》、母亲节的《懂你》、父亲节教育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心理健康教育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教师节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

总之,通过新颖的方式进行教育,创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而且又可以帮助学生遏制不良行为的滋生,从而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