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运营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宿运营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去年“9·27”列车追尾事件的发生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轨道交通安全、有序运营,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列为重点监督项目之一,围绕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管理、应急能力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监管等三个方面进行监督调研。4月19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本市轨道交通安全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当前轨道交通已经进入由大规模建设为主向运营管理为主转型、由单一线路运行向网络化运行转型、由地面交通为主向地上地下公交紧密结合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评估,研究建立更加适合运营管理需求的体制,落实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有效应对高峰时段超大客流,及时消除各类风险和隐患,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序。
变“限流”为“分流”
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据统计,本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已经超过了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之大的客流呈非均态分布,表现为部分时段、部分线路、部分区段、部分站点客流高度聚集。早晚高峰时段,一些线路的拥挤程度远超地面公交。相关企业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缓流、限流措施,但效果仍不明显。地面公交一方面在一些特别拥挤的路段缺乏平行的线路,另一方面高峰时段在快捷度、准点率方面远不及轨道交通,对市民“吸引力”不强,缓解轨道交通流量的作用十分有限。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此“支招”,认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度聚集的现象仅靠限流的办法难以缓解,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克服体制的局限,主动整合公共交通资源,使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互补”、“联动”,有效实现分流。
“当前,要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甘忠泽委员指出,要变限流为分流,把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压力分摊到地面公交上。“现在不仅要大力发展地面的公交专用道,而且要配套成网,切实落实‘路权优先’措施,使轨交网和公交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缓解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的超大客流。”
在科学测算和分析各时段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在某些路段和时段推出必要的平行配套的地面公交,也是分流的一大举措,但在张载养委员看来,如果地面公交在快捷度和准点率上比不过地铁,那么对轨道交通的分流作用依然十分有限。“上海在发展公交专用道方面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在一些道路资源充足的路段,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高,常处于半闲置状态,而在确实需要公交专用道的路段,普通车道本就拥堵不堪,公交专用道难以建立。”对此,张载养委员建议,“能否在地铁沿线划出一些定时、限行的公交优先道,在早晚高峰时段采取一定的限行措施,同时确保公交的路权优先、信号优先。”唐宁委员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有关部门应大力营造一个快速的地面公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流和疏导的问题;这里的“快速”包含两大方面:一是高峰时段的专设线路;二是紧急情况下的加开线路。
“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同时一些大型居住区和科技园区过度依赖轨交出行,这些因素加剧了轨道交通局部性、时段性的拥堵。”陈兆丰委员指出,有关部门应科学统筹,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充分考虑今后的运营安全因素,避免产生先天不足的缺陷;要从完善配套设施、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上,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和科学的交通网络。
“安全”是运营管理第一要务
“9·27”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社会各方都意识到安全是轨道交通有序运行的前提,但要真正将安全是运营管理第一要务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处理好保证安全和保障运营之间的关系。但人大调研显示,当前一些轨道交通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尚未落实到位。
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始实施的地铁安检制度有力保障了庞大地铁网的安全运营。世博会结束后,虽然安检制度继续实施,但不少却流于形式,“应检不检”、“劝检不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些地铁入口处,安检形同虚设:拎着包的乘客们行色匆匆,无视安检的存在;与此相应的是,有的安检人员则熟视无睹,放任那些不愿配合安检乘客的通过,未尽到对乘客的有效引导和检查的责任。张艳代表指出,对于轨道交通的安检制度,大多市民觉得很有必要,但对安检的形式和效果心存异议。比如,现行的安检形式并不适合轨道交通的大客流;一些安检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人在现场但岗位责任不落实;此外,安检的标准也缺乏细化规定等等。对此,张代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针对轨道交通运营量大、乘客赶时间等特点,制订出既能确保安全又能为乘客所接受的安检制度;同时必须对安检人员进行更专业、更严格的培训,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加以考核。朱言文委员提出,各类媒体应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曝光度”,引导老百姓提高安检意识、主动安检。
人大在调研中也发现,在轨道交通秩序管理方面,车厢里散发小广告,车站出入口乱设摊、堆放杂物、流浪人员留宿等现象较为常见,加重了畅行及应急疏散的压力。按照现有的法规,涉及轨道交通车站内外的有关执法管理部门有地铁公安、城管执法和地铁运营企业。如何理顺执法管理体制,最大效率地发挥各部门和地区的作用?甘忠泽委员建议建立起一个政府、地区、企业共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执法的合力。
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如何从书面完善向加强演练转变,提高应急处置的实际能力,也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大家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开展预案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在实战演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预案和方案。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也应“跨越式”发展
本市轨道交通路网建设的快速推进,加上日益增加的客流量和公众不断提高的出行服务需求,对运营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客观上是极大的考验。调研发现,一方面,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导致有的岗位、工种同时出现人员培训跟不上、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目前轨道交通行业职工年龄较轻,一线人员中42%工作不满3年,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精、应急能力不强,遇到“动真格”的突发事件容易忙乱,难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短期内招录的部分员工对培训的内容还未能学以致用。
“轨道交通的人力资源难以适应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矛盾必须解决。”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大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