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卫生监督制度

篇1

第一条为规范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障食品卫生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具有特定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及其他重大社会活动(以下简称重大活动)实施的专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条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坚持预防为主、属地管理、分级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分为全程卫生监督和重点卫生监督两种方式。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重大活动具体内容,确定实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的方式。

第五条重大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对重大活动食品卫生安全负责,主办单位与接待单位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第二章工作程序与内容

第六条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于活动举办前二十日将以下相关信息及资料,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一)重大活动名称、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参加人数;

(二)主办单位名称、联系人、通讯方式;

(三)接待单位名称、数量、地址、联系人及通讯方式;

(四)参与活动人员驻地分布和餐饮、住宿情况;

(五)供餐单位、供餐形式、供餐地点及重要宴会、旅游活动、重大活动期间指定或赞助食品等相关情况。

第七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重大活动相关信息及资料,开展以下工作:

(一)制定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案,主要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工作任务、职责分工、监督监测计划及经费预算;

(二)制定重大活动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三)对接待单位开展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食品卫生状况评估;

(四)做好卫生监督人员、物资、车辆、通讯等后勤保障工作。

第八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案、重大活动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并通知重大活动主办单位。

第九条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持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二)具备与重大活动供餐人数、规模相适应的接待服务能力;

(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A级标准(或具备与A级标准相当的卫生条件);

(四)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健康档案记录完备;

(五)食品及原料供应渠道符合卫生要求,相关证件资料完备;

(六)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情况提出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对接待单位进行食品卫生监督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接待单位卫生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卫生管理制度设立情况;

(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布局设置、卫生设备设施运行情况;

(三)食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四)直接入口食品及食品工具、用具、容器卫生监测情况;

(五)食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检查证明及健康状况;

(六)接待单位存在的食品卫生隐患问题及卫生监督意见;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情况规定的其他内容。对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监督评估的方式包括卫生管理资料审查和现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三日内撰写《重大活动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监督评估报告》并送交活动主办单位、接待单位签收。接待单位应依照卫生监督意见内容进行整改,主办单位应当督促检查整改情况。

第十二条重大活动全程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包括:

(一)审查食谱、食品采购、食品库房、从业人员健康、加工环境、加工程序、冷菜制作、餐具清洗消毒、备餐与供餐时间、食品中心温度、食品留样、自带食品和赞助食品等内容;

(二)卫生行政部门选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进驻重大活动现场,对食品生产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动态卫生监督,填写卫生监督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

(三)实施食品卫生计划监测和现场食品卫生快速监测。

第十三条重大活动重点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包括:

(一)审查食谱、食品采购、从业人员健康、冷菜制作、餐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内容;

(二)根据重大活动规模、人数确定是否选派卫生监督人员进驻重大活动现场;

(三)对食品生产加工制作重点环节进行动态卫生监督,填写卫生监督笔录和卫生监督意见书,必要时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接待单位应停止使用:

(一)食谱审查认定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

(二)卫生检验可疑阳性的生活饮用水和食品;

(三)未能出示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直接入口食品;

(四)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

(五)外购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为预防食物中毒而规定禁止食用的食品;

(七)国家、地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第十五条发生可疑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应向所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报告并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配合医疗卫生机构抢救治疗病人;

(二)立即停止食品生产加工和供餐活动;

(三)保留造成或者可能导致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现场调查取证,如实提供食品留样及相关证据和材料;

(五)依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立即整改。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对可疑中毒或污染食物及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开展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要求,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任务。主办单位应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所需的工作条件,提供相应工作支持。

第十七条重大活动期间,卫生行政部门、活动主办单位、活动接待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沟通机制。

第十八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结果、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告知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涉及保密内容的应遵守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管辖区域内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接待单位卫生资质、条件设施、安全标准、操作规范、卫生培训、实验室设置等内容。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篇2

关键词:食品监督员素质

1国内食品安全的现状

1.1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1]。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1.2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近10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1.3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近年来,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2]。

基于现状,这对食品卫生监督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食品卫生监督员的综合素质是其知识,文化,能力,修养为一体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食品卫生监督员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食品卫生法的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出现.对食品卫生监督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仅由合格的专业人员担任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员,在食品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既要对《食品卫生法》知法,懂法,完整准确地用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遵循程序法,做到程序合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要全方位,多渠道提高执法能力,以适应工作要求。

在实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监督程序,而监督法律文书书写至关重要,如现场笔录,乃是法律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监督者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和卫生状态必须准确书写,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力求筒明扼要。其他法律文书也是如此,必须准确运用法律条文,依法进行完整,准确无误地书写,不得有丢字,漏字,错别字,歧义字,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反之,将会影响监督效果,给监督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恰当运用相关法律,提高执法能力。学好《食品卫生法》是卫生行政部门执法人员所必须的首要前提,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是卫生执法工作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据。

《食品卫生法》的实施,离不开相关法律的参与。正因为如此,了解,掌握,准确地使用相关的法律,做到有机的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有理有据,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它要求学而精之,严而用之,在诸多法律,法规面前有的放矢,恰当地运用法律条文,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做到文明执法,不断提高其执法能力。

2.严谨规范的文明执法形象。加强执法力度.不但需要强有力的权力性影响,还需要严谨规范文明执法的非权力性影响。法律,法规授予食品卫生监督员权力性影响是一致的,但非权力性影响则不一致。如:去一个单位,办同一件事情,执行同一个法律,效果则各有差异。不难看出,一个人的仪表、风度、语言谈吐、举止、工作效率与监督效果有着必要的联系。

3.努力成为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食品卫生监督员除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熟悉食品工业知识,食品工艺知识,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更新知识,还应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建筑学的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充实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4.具备创新开拓的前瞻性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不断的发展。食品的新的产品也将逐渐增多,有关食品卫生的未知因素也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食品卫生监督员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自身前瞻性工作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3

此次主要是对各地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强化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等各个环节监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了解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相关问题,研究探讨强化疫苗全链条监管的相关措施进行督导检查。督查工作于2010年6月启动。

预防接种 知识热点问答(四)

Q:疫苗有哪些特性及预防接种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A: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一旦发生异常反应,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有六种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篇4

【关键词】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改善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管理,扩大卫生监督结果的影响力,国家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0个城市开展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度的试点工作,2007年10月洛阳卫生监督中心作为试点开始对市属86家餐饮单位实施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监督结果用笑脸(卫生状况良好)、平脸(卫生状况一般)、苦脸(卫生状况差)进行公示。该公示制度在我国开展尚属首次,其经验和成效将为今后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借鉴,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洛阳市市属86家餐饮单位。其中餐饮服务单位31家,大、中专院校及高中集体食堂55所。餐饮服务单位均为本市星级以上宾馆、饭店或大型餐饮服务企业。学校食堂规模差别较大,但由于食品安全工作已经逐步受到各级政府、主管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各学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

1.2 研究方法 根据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评定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洛阳市市属餐饮业的整体卫生状况。采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1],能够以数量化的方法,对餐饮单位10项重点监督内容给予体现。选取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前3个月和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完成后1个月内,卫生监督人员对其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量化分级评分均为标化分,标化分=所得的分数/该单位应得的最高分数×100)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前后餐饮单位卫生状况有无明显改善。根据公示表10项内容给予是否合格的评定。通过比较公示前后10项重点指标合格率,反映公示制对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分别向177名餐饮单位管理人员、371名社会公众和68名卫生监督员三类人群,就实施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认可度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评定情况 86家餐饮单位中“笑脸”21家,占24.42%;“平脸”48家,占55.81%;“苦脸”17家,占19.77%。说明市管餐饮单位,多数卫生状况一般,卫生状况良好的单位次之,卫生状况较差的单位最少,基本成正态分布,符合实际情况。

2.2 公示制前后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比较 公示前量化评分平均72.50,标准差2.23;公示后量化评分平均79.81,标准差2.56。两者比较t=19.96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公示制实施前后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卫生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2.3 公示制前、后重点监督指标合格率比较 10项重点监督指标中,除前两项卫生许可证、卫生管理制度外,其他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质量及标签标识、食品加工过程卫生防护、加工场所环境卫生、餐饮具清洗消毒、主要原料采购索证等经统计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公示制前后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见表1)。

2.3 公示制认可度调查 100%被调查监督人员对公示制度持认可态度,认为此举能有效提高企业食品安全自律性,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监督效率。餐饮单位卫生管理人员调查177人,其中150人(占84.75%)认为餐饮业实施公示制度有必要,22人(占12.42%)认为有一定必要,5人(占2.82%)认表1 餐饮业公示前后卫生问题评分项目合格率比较

为影响不大。100%的受访者认为实施公示制度以后,卫生监督员检查较以前更严格,且认为公示制度确实能促进企业自身管理,增强员工的卫生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及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消费者共调查371人,主要调查对象为40岁以下(282人,占76.01%),其中221人(占59.57%)认为公示制度很有必要,且会影响自己消费选择;138人(占37.20%)认为有一定必要,且可能影响自己消费趋向;12人(占3.23%)认为没有必要,对消费影响不大。另外,334人(占90.03%)的被调查人认为公示制10项重点指标基本上与他们所关注餐饮单位卫生状况相符。但是只有123人(占33.16%)了解或听说过公示制度,知晓率不足50%。

3 讨论

推行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对提高餐饮业卫生管理水平具有显著成效。能够使餐饮单位在卫生设施及卫生管理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特别是一些平脸和哭脸的餐饮企业主动投入资金,改善硬件设施,改扩建加工作业场所,完善调整功能间的内部布局,使餐饮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该制度的实施,加强了餐饮单位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的自律意识,变单位被动应付为主动全面整改,变抵触监督为欢迎监督。充分调动消费者和餐饮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餐饮业自律诚信经营,促进餐饮经营单位加强自身卫生管理[2]。

一般来说,公示表的现场卫生检查项目有3项以上不合格,其严重程度一般已达到被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度(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卫生许可证等一项或多项处罚)。但实施行政处罚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如吊销卫生许可证还要进行听证程序,因此,监管部门在此之前将卫生状况向消费者公示,对于提醒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保护自身健康很有必要,突出了便捷、公开和强制的特点,此举还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公众对卫生行政部门的社会监督作用。

实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为消费者营造了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餐饮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卫生监督的工作效率, 是进一步提高餐饮业卫生管理水平的一个好方法,此制度可以积极引导消费者和经营者参与食品卫生监督,让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受益,既节约了监督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又保护了消费者利益,建立了良性循环的卫生监督约束机制,可以全面提升洛阳市的餐饮业卫生管理水平[3]。

虽然监督人员对公示制持认可态度,但仅有少数消费者了解或知晓公示制度,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该项制度认知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c].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资料汇编,2004:3-17.

篇5

一、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严格卫生监督队伍管理。

(一)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深入贯彻《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各地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以及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卫生监督体系三年建设评价工作。组织实施好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改善执法条件,完善保障措施,提高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建设。贯彻落实《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开发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等业务应用软件。建立国家卫生监督基础数据库。加强卫生监督统计报告工作,落实统计报告制度,加强职业病、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化妆品不良反应等监测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统计、处理和卫生监督信息。

(三)规范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工作。组织开展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规范研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标准,提高执法技术能力。在调研基础上做好国家和地方的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的认定、命名、授权工作,强化规范管理。

(四)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员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各级卫生监督员的管理。组织修订《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贯彻《2005-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卫生监督员国家级师资库。按照新的《卫生监督员培训大纲》和《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组织开展国家级师资培训和省级卫生监督员骨干培训。开展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

(五)建立健全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卫生监督稽查工作,逐步健全卫生监督稽查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规范稽查行为,建立稽查信息通报机制,组织开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专项稽查,不断深化稽查工作。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一)加强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监督执法工作。

1.继续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完善医疗服务监督制度建设,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建立完善医疗服务监督的长效机制。注重投诉举报,加大执法力度,狠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非法行医大要案、典型案件的查处,严格责任追究。组织开展对医疗服务监督人员的培训,加强卫生监督人员能力建设。加强对地方执法和办案工作的指导。加大正面宣传和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提高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

2.继续开展全国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血液安全监督检查,尤其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采供血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基层卫生监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对血液安全依法监督责任意识和执法监督水平,加强社会监督,逐步规范血液安全监督的内容与方式,积极探索与建立血液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二)积极稳妥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工作。

制定《卫生部20**年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卫生部关于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暂行规定(试行)》等配套文件,逐步规范巡查工作流程,继续深入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组建巡查队伍,培训巡查人员。督促、指导和推动大型医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医疗管理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帮助医院发现问题、整改提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医疗服务问题,发现优秀典型,弘扬高尚医德医风。

(三)完善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的法规和技术规范,严格健康相关产品及生产企业的许可,深入开展食品和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

1.做好《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规范》(20**年版)的颁布准备;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拟定《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协查通报暂行规定》,修订《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指南及评分表;加强危险性分析方法在食品卫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应用,做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中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修订工作;开展食品卫生法规宣贯和《食品卫生法》宣传周工作;认真履行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职责,做好食品法典相关工作。

2.规范涉水产品监管审批范围,逐步建立统一的化妆品和消毒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国产涉水产品的许可程序、条件和要求;以戊二醛和次氯酸钠类消毒剂的卫生许可改革为切入点,探索消毒产品审批改革模式;加强对检验机构的动态监督管理,开展对健康相关产品检验机构的飞行检查,严肃处理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检验机构。

3.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卫生信誉度分级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卫生许可和监督工作。对乳制品、婴儿配方食品、蜜饯三类产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卫生信誉度管理。严格实施化妆品、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进一步提高化妆品、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和自身管理水平。对化妆品、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卫生信誉度分级管理试点工作。

4.进一步提高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水平。积极推广《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全面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重点查处非法采购和使用劣质食用油,违法使用添加剂和使用不合格调味品等违法行为。对餐饮业全面实施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对农村的学校食堂和餐饮单位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公共卫生管理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农家乐旅游点、农村家宴、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管措施。

5.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抽检工作,开展对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违法问题的专项整治活动。围绕与消费者健康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落实好20**年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的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结合20**年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的要求,对餐饮业原料使用和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批号及标签标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实施《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四)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的监督管理。

1.紧紧围绕各地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重点职业病危害人群,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行业,开展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的监督检查,狠抓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的查处。职业卫生以煤矿、制药行业、农药生产企业等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为重点,放射卫生以放射诊疗机构和核设施为重点,采取自查、交叉检查和重点督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落实情况。

2.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取得各级各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管理,规范诊断鉴定活动。

3.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监督工作,采取措施扩大对重点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群体的监护覆盖面。继续做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地区初期评估工作,适时开展阶段总结和交流。继续做好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评审工作,制订管理办法,完善评审程序和评审标准,发挥示范企业的示范作用。

4.加强放射防护监督管理,规范放射诊疗机构许可工作,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监督检查。开展对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的重点监督检查。查处一批、曝光一批不合格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

(五)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力度,做好生活饮用水和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

1.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组织制定重点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公共场所经营行为;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修订工作。

2.组织开展全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加强自建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和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有重点地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水平;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要求,建立全国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监测网络。

篇6

【摘要】目的 了解南沙口岸供船食品的现状。方法 全面调查供船食品及供船食品备案企业,对2009年1月1日以来所有申报的供船食品批批进行现场查验和监管。结果 供船食品合格率为90.77%,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蔬菜农药残留和冻品包装不合要求;卫生设施简陋,逃避检验检疫现象严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贫乏,食品原辅料索证困难,检测工作相对滞后,检验检疫监管措施难以到位。结论 结合工作实际,更加严格、科学、规范地对国际航行船舶食品进行检疫监管,可以大大降低供船食品的卫生安全风险。

【关键词】国际航行船舶 供船食品 口岸 卫生监督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2009]57号),明确规定了“今后凡按照相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的企业,均可从事国际航行船舶港口供应业务”,从而打破了船舶食品供应的政策瓶颈,完全放开了国际航行船舶食品供应的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航行船舶异军突起,供船食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食品安全隐患逐渐显露出来,“宝忠诚号”货轮食物中毒事件[1]和“钻石公主号”邮轮染疫事件[2]就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对南沙口岸2009年以来船舶食品供应现状的调查,了解船舶食品的供应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南沙口岸供船食品的监管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1 检查方法

1.1 对在南沙口岸从事供船食品的企业全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1.2 对2009年1月1日以来所有申报的供船食品批批进行现场查验和监管,随机抽取部分食品作快速检测或送实验室检测农药残留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指标。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目前在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供船食品单位有3家,备案的供船食品单位有12家。供船食品主要有冻肉、蔬菜、水果、水产品、乳制品以及其他预包装食品等几大类。近两年共监管供船食品1765批,经现场快速检测和感官检验,发现不合格食品163批,合格率为90.77%,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蔬菜农药残留和冻品包装不合要求。抽取12个样品送实验室检测,其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

2.2 供船食品现状

船舶食品监管缺乏统一的标准,准入门槛低,随意性大,参与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储存场地、运输设备等硬件,从业人员卫生观念淡薄,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供船食品的卫生安全。

2.2.1 设施设备简陋 供船食品企业由于不涉及加工环节,平时也极少暂存食品,所以硬件相对简陋,一般只有1-2间仓库,面积不大,里面只有几个货架和冰柜。所有供船食品企业全部共用他人冷库,均无冷链运输车,运输设施较差。

2.2.2 操作有违法规

2.2.2.1 有些单位违规出租或转借资质,从中收取费用。由于转借资质供应食品的行为往往是临时性的,他们不会考虑长远利益,唯利是图,其所采购食品的质量难有保障,安全卫生风险较高。。

2.2.2.2 个别供船食品企业,为了达到垄断目的,常常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排挤同行企业。

2.2.2.3 有些未经检验检疫部门卫生许可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下列途径逃避检疫:(1)不向检验检疫部门申报,擅自向国际航行船舶供应食品。(2)通过边检部门办理登轮证直接上船供应食品;(3)利用小渔船或竹筏在国际航行船舶周围交易食品;(4)打着供应国内船舶食品的幌子却去给国际航行船舶供应食品;(5)供货商与船代相互勾结,避开检验检疫部门偷偷上船供应食品;(6)船员下船自行购买食品。

2.2.3 进货渠道混乱 大部分供船食品企业没有从检验检疫部门备案(注册)的基地购买食品,而是根据船方或价格需要,从超市、农贸市场、农民家庭收购有关食品,产品良莠不齐,卫生质量无保障。

2.3 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供船食品企业均能按照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环保的食品,保证产品质量。但在口岸卫生监督中,也常常发现如下问题:

2.3.1 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贫乏 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对南沙口岸餐饮业从业人员和供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前者182人有179人及格,后者43人仅5人及格,X2=175.55,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别,说明绝大部分船舶食品供应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缺乏,不懂食品相关操作流程,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2.3.2 食品原辅料索证困难 由于供船食品品种繁多,货源渠道多而滥,索证非常困难。特别是农贸市场和农家私人食品,很难提供有效的产品检验证件,即使有检测报告,也很难与产品一一对应。抽查了153个产品,17个索取了检测报告,索证率为11.11%。

2.3.3 检测工作相对滞后 供船食品有它的特殊性,从采购、检测到放行一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目前应用较多的只是“农残”等方面的快速检测,其它诸如品质、卫生方面的现场检测则缺少应有的快速检测手段,而到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测在时间上又不允许。因此,检测滞后的现象已严重阻碍口岸船舶食品的检验检疫和放行工作。

2.3.4 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难以到位 一是漏报、偷供船舶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检验检疫人员极难发现,无法进行现场监管;二是现场监督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和相关卫生标准,一般只能凭感官检验放行,主观随意性较大。

3 讨论与建议

船舶食品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监管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值得目前口岸卫生监督工作者去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3.1现有船舶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操作细则[3]。对于私自供应国际船舶食品的行为,找不到充分的处罚依据,对违规公司和个人起不到威慑作用,增加了检验检疫执法难度。尽快制定《国境口岸供船食品卫生监督规程》,对口岸国际船舶食品供应企业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卫生许可准入制度迫在眉睫。

3.2 与供船食品企业负责人签订供船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企业是第一责任人,要以诚信为本,自觉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确保供船食品卫生安全。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船舶食品供应企业卫生信誉分级管理制度,按照“标准统一、评分统一、分级统一”的原则来实施级别评定,并进行动态管理。

3.3 健全口岸供船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重点了解供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品原料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并执行了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等,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积极引导经营者完善相关手续,确保供船食品经营合法有序,并把好“随即抽查、月月检查、年中总查”三关[4],做到供船食品100%合格。为保证安全,建议实行定点采购,严把产品源头关。供船食品一定要从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出口备案的果蔬基地、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采购。其它预包装食品,必须从固定的大型、正规商场采购。建议逐步建立区域船舶食品配送物流中心,供船食品单位从中直接选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供货渠道多样化、供应商分散、中间环节较多、企业自我把关能力不强、运输条件较差等问题。

3.4 加强培训,提高口岸卫生监督员的操作技能,使其能系统、全面分析食品采购、储存、运输、加工全过程可能发生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善于发现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供船食品质量[5]。要对国际航行船舶强化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警示,督促船方保障食品储藏设备正常运转,帮助船方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从业人员操作规范制度。及时供船食品企业信息,让船方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来供应食品。

3.5 检验检疫要与边检、海关、海事、口岸港口等部门建立长期联合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船舶食品供应的行为。

要解决船舶食品供应检疫监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应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监督质量管理体系,发挥检验检疫卫生监督的作用,使船舶食品供应朝着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更加严格、科学、规范地对国际航行船舶食品进行检疫监管,可以大大降低供船食品的卫生安全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李小波,师永霞,相大鹏,等.一起外轮群体性腹泻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及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1): 19-20.

[2] 毕玉国, 祁军, 周君野,等. 染疫船舶实施应急处置的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31(6): 371-374.

[3] 徐立俊,郑文丽.盐田港船舶供应食品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32(4):275-277.

篇7

一、提高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食堂工作,特别是学生食堂的饭菜质量、价格及卫生安全关系到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切身利益和学校的稳定。各学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的重要性,把保障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提高和改善学生的膳食水平、建立健全食堂各项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管理,抓出成效,让学生和学生家长满意。

二、学校食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校食堂必须坚持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原则。学校举办食堂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以服务师生为出发点,按照“自主经营和托管经营并存、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要求,提高食堂服务质量,确保师生用餐卫生、安全,为师生提供物美价廉的伙食,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

三、建立健全学校食堂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学校食堂实行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学校食堂原则上不得由个人承包,鼓励各学校食堂通过责任制等方式自主经营,要求各学校在2010年前收回学校食堂的个人承包权。学校要建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由分管校长、总务主任和食堂管理人员组成的膳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财务收支、食堂饭菜价格与管理工作。学校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关系,纠正学校食堂片面追求商业化、市场化的错误倾向。

(二)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学校对食堂的服务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必须符合《浙江省学校食堂食品卫生许可条件》或《浙江省乡村小学食堂卫生许可条件》,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所有食堂必须达到C级以上标准,并努力向B级、A级标准努力,积极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学校。实行托管经营的学校食堂,要面向社会公开选择卫生量化分级考评达到A级的餐饮服务公司(含饭店、酒店)经营。学校要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和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防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和安全。全面推行食品卫生“五常法”(常组织、常整顿、常整洁、常规范、常自律)管理,提升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应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食堂的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单独开设账户,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保持收支平衡。学校食堂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学校膳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审核、监督食堂经费收支等有关事项。学校食堂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规范成本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把支出关。

(四)严格控制食堂伙食成本。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不得以盈利为目的,饭菜定价应遵循公平、公开、合理和诚实信用原则,明码标价,不得随意涨价。自主经营的学校食堂如有结余,应通过改善学生伙食、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等方式反馈给学生。严禁学校食堂克扣学生伙食费,用于发放学校教职工奖金、福利或挪作他用。严格区分教师伙食支出和学生伙食支出,防止挤占学生伙食费。提倡教师与学生同食堂、同标准、同餐厅就餐,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对托管经营的学校食堂,学校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根据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合理确定托管企业的利润率,核定饭菜销售成本,严格控制学生伙食支出。

(五)加强食堂物资采购管理。食堂物资采购必须做到质优价廉,经济实惠。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大宗粮、油、肉、豆制品等实施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要设立专职食品检验员严把食品质量关,对进入食堂的原材料进行检查和验收,强化采购索证制度。建立内部制约制度,必须实行双人采购制度,且采购人员必须做到定期轮换;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实行多人参与采购,也可实行招标采购。对托管经营的学校食堂,学校应采取不定期满意度调查、市场价对比等方式监督托管单位的物资采购渠道、物资质量、采购价格,督促托管单位严把质量关。幼儿园要按照保健医生制定的菜谱进行采购,菜谱要做到合理搭配,一月要进行一次营养分析。

(六)建立健全学校食堂托管经营管理制度。明确托管准入条件,原则上托管的餐饮服务公司注册资金必须在20万元以上,且卫生量化分级考评达到A级标准。学校应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择优选择托管单位。就餐人数达到一定数量以上,且学校有场地条件的,鼓励学校选择2家及以上的托管单位经营。学校应与托管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促使托管单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经营学校食堂。

(七)建立健全学校食堂财务收支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学校食堂必须设置财务收支公开栏,食堂财务收支要日清月结,月末公开。学校要成立有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膳食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定期检查、评比、反馈、座谈、问卷调查、设置食堂服务工作意见箱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接受教师与学生的民主监督。对教师与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和批评,及时采纳和改进。

四、加强学校食堂管理队伍建设

(一)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并要取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电子化培训考试合格证才能上岗。食堂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明才能上岗。凡患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必须立即离开学校食堂。

(二)学校要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依法签订用工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金,组织定期培训,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从业人员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饮食做好服务工作。

篇8

一、加强食堂内部管理

1. 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核心。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纠正;食堂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深化食堂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断改进对食堂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认真把好经营食堂的单位和个人的资质以及相关合同,严禁腐败行为,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依约规范经营。抓住食堂管理核心,实现制度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服务标准化。自觉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 要对食堂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餐厅在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大量的机械化设备。这些设备不仅需要会按照操作规范使用的人,还要有专人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从而可以保障机械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

3. 卫生餐具实行分片包干,集中打扫、消毒。工作要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要求各岗位人员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平时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分工不分家的政策,哪里需要哪里去,工作要有主观能动性。仓库管理要按照物资验证制度,领用发放制度,清仓盘点制度、清洁卫生制度、钥匙保管制度。要采取六防措施:防火、防盗、防霉、防潮、防虫蛀、防鼠,从而堵住漏洞,减少浪费。

4. 食堂管理人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及员工要进行经常性培训,要从理论高度去认识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回报很高的投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提前服务意识、卫生法律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等。培训的另一目的是增加食堂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员工的战斗力,这样食堂的各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有进步。

5. 严把饭菜价格及品种关。每月召开一次就餐人员座谈会,接受师生监督。通过各承包商公平竞争,在搞好色、香、味、形俱佳,营养合理搭配套餐的同时降低饭菜价格,让师生量入为出,各取所需,得到真正实惠。

6. 严把监督奖惩关。加强对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奖惩机制。每学期组织1―2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人员每天检查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留隐患;根据《食堂管理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者,年终给予一定奖励,对每周平均分低于85分以下者,定为不合格。每降一分处罚人民币10元,对每学期不合格累计达5次者,或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者,取消其承包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 严把食品销售关。对每年销售的食品要坚持抽检,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储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食堂对每顿剩余食品必须实行冷藏,再销售前一定要经高温处理,在确保没有变质的情况下方可销售。按时做好餐饮用具的消毒卫生,未经消毒的餐具不得使用。售饭一律实行微机刷卡收费,既可提高售饭速度,又可杜绝使用现金在售饭过程中带来的污染,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二、加强监管体制

1.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高校食堂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饮食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校食堂采用新的管理、经营机制,在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饮食卫生要得到保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检查,防止病从口入。食堂主管部门要请卫生部门加强对高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要严把质量准入关,食堂的就餐环境、食品贮藏、加工、餐具消毒、保洁等基础设施必须达到有关标准,经高校验收合格,卫生部门进行卫生审查并获得卫生许可证方可投入使用,已投入尚未达到要求的食堂,要按要求抓紧完善。

2. 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高校食堂经营者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是提高高等学校食堂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食堂主管部门要建立饮食经营准入制度,对食堂的发包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特别对外发包,要全面审核投标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资质信誉,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并择优选定,各有关方面均应有代表参加招标工作,应禁止暗箱操作及其他不正之风,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利益。高等学校与中标方要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罚方法。对招商引进来的特色小吃等的管理上,应借鉴商业快餐的运作模式,以其每天的营业额为依据,规定一个统一折扣点,其折扣出部分作为公共用水、用电、设备维护及房屋修缮等的费用。以营业额的多少来衡量经营业主的业绩,营业额越高,经营业主的收益就会越大。这样可极大调动经营业主的主管能动性,把精力用在改善饭菜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上。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很好保证经营业主的利益,又能不断地为食堂的正常运转注入活力,最后与学校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

3. 全面推行饮食物资招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高校食堂必须做到合法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采购禽畜肉类原料时必须验看动物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为保证食品质量,降低采购价格,对大宗饮食物资均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零星饮食物资也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因特殊原因确实难以集中采购的,也要实行定点采购。

4. 搞好服务育人。食堂饮食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要认识自己是服务育人的代表,不上讲台的师表。优化育人的环境,每饭每菜精心设计食谱,做出满足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的美味佳肴,吸引广大的就餐者。为了降低成本,饮管人员要节约每一棵菜,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到粗粮细做,粗菜细加工,在严格计算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广大就餐者吃饱、吃好,充分体现广大饮管人员“洒尽汗水育桃李”的一片真情。

三、高校食堂的发展方向

高校食堂改革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在高校食堂改革方面,要特别注意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能随意引进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学校食堂如果对外承包,那么承包者首先是考虑利益最大化,这样就侵害了就餐者的利益,忽视了对食堂的硬件投入。注意纠正“改革就是涨价”的错误认识,高校食堂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改革的基础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食堂是稳定敏感性很强的部门,所以学校的食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食堂不管采取哪种经营模式,必须按照“三满意”原则开展工作,也就是学校满意,教师满意,职工满意。

篇9

【关键词】新资源食品;管理;现状与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食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产品不断涌现。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卫生部应对新的食品原料进行组织审查,只有当其满足一定要求后才能予以公布,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对新资源食品的监督管理力度。

一、我国新资源食品的发展和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对食品卫生的法律及法规进行了修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的法令就规定了若要使用新资源生产产品必须经卫生部审核及批准,必须在结果许可的情况下方可实施;1995年实施的食品卫生法中,明确指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若要使用新资源必须提前按相关规定程序进行报请审批;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若要使用新食品原料,需向国家卫生部门提前提出申请,通过安全性的评估,且满足一定的食品安全后才可予以批准。

二、我国对新资源食品进行管理的思路变迁

(1)试生产阶段的取消。在我国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食品卫生相关管理法中规定,在对新资源的食品进行生产前,必需进行为期两年的试生产,当试生产结束后,其相应审查批件自动作废,期满前的六个月,相关企业必须重新向国家卫生部申请正式生产的许可。另外,新资源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应为长期的,所以应建立相应的长期监督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申请产品的具体情况,进口产品在整个市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些进口产品均在国外的生产销售中进行了一段时间,引入我国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后方可进口。对于一些在国外具有很强安全性的成熟产品,对其发放两年的试生产期没有必要也无任何意义,所以,近几年我国在制定新办法的过程中已经取消了对新资源产品进行试生产的过程。(2)产品的批准形式发生了变化。我国对产品的批准形式由原先的对单个最终产品进行审批发证,发展到对原料名单进行公告的阶段。在管理模式上,避免了对同种产品的反复审批,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行政成本及社会资源,为新资源食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管理方式与国外对新食品原料的管理方式类似,从这一点上说明我国新资源食品的管理模式逐步迈向科学化的轨道。

三、存在的问题

(1)如何对新领域进行界定。目前受我国新资源食品中定义范围的影响,使得评审工作人员很难明确某一物质是否属于新资源食品的管理范畴。首先我们对传统中草药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出禁止在食品中加药,而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颁布的管理通知中,明确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中草药名单。但我国中草药发展时期较长,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人们对中草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可加入食品的中草药相继出现。(2)还有一点就是对一些已经在市场上使用多年但仍未通过安全性评估的食品进行管理的问题,我国从颁布第一部相应管理法规到目前为止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的企业对新食品原料采取正常的法规进行申报,但也存在一些没有申报的情况,同时我国在新资源的食品监管工作中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力度,所以目前市场仍存在很多未经审批的新资源食品,针对这些食品如何对其进行管理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四、几点措施

首先修订我国的新资源食品的管理办法。我国当前现行的新资源食品的管理办法是以食品卫生法为基础制定的,再次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应遵循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以最快的速度对新资源的食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进而明确现行管理办法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上述出现的新资源食品的界定问题,在此笔者建议相应部门应以向欧盟或美国国家学习,设置新旧判定依据的时间点,就是将我国很多年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原料,从新资源食品的管理范围内除掉。对于一些具体的实施问题,应按照国际组织中的原则参考欧盟国家的做法,将实施等同纳入安全性评估工作中,由专业人士按照风险评估原则得出结果后,再由政府或者委托行业的协会进行判定。这样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符合我国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政府的监督。

总之,对新资源食品进行管理至关重要,其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永芳.我国新资源食品管理现状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1)

篇10

一、*年度卫生工作情况

(一)启动三项工程,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

1、认真抓好政府实事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惠民医院列入了20*年度县政府实事工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全县卫生院全部建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并落实专、兼职人员,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设立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了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县、镇(区)财政还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分别予以每年1.5万元的健康体检工作经费补助,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了资金支撑。在全市县市区中首家建立了惠民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将县中医院列为我县惠民医院。我县惠民医院结报手续简便,惠民对象就医后相关费用予以直接减免,并推出了九项优质服务措施,做到“医疗价格低、服务质量不能低”,确保为贫困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和满意的医疗服务。8月25日正式运行以来,惠民医院已服务惠民对象67人次,其中门诊62人次,住院5人次,共减免医药费用8134元。

2、大力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县政府出台了《*县20*-2007年度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实施办法》,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我局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各镇(区)组织村民委、村民小组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健康体检。各卫生院添置了B超、心电图、尿液分析仪等设备,排出各行政村体检的时间表,及早落实好体检场所,同时克服体检任务重、人员少等困难,抽调骨干医务人员主动深入各行政村、企业方便农民体检。同时结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受检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截止11月底,健康体检人数达到189113人,农民体检数占到参保农民的71.95%,查出患有疾病人数25795人,圆满实现了20*年完成50%体检任务的预定工作目标。

3、全面启动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按照省卫生厅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在职岗位培训等各类教育,不断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全面提升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4月份连续第四年对全县乡村医生分片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8月份组织110名护理和防保人员参加嘉兴市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培训,9月至11月对全县283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注册培训。此外,还组织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主任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共114人,参加了嘉兴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培训,进一步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政策,全面掌握*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新要求。

(二)围绕三大重点,有力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协调发展。

1、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20*年度全县农民参保数为262850人,农民参保率91.3%,共筹集资金1314.25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为6209人,共筹集资金34.14万元。全年共有11846位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偿,补偿金额达1395.78万元,共有328位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补偿金额43.56万元。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了县合医办与县人民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的网络接口工程,使经办机构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补偿费用,让农民及时拿到补偿款。配合省卫生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共抽样调查于城等4个镇1865户家庭,为今后合作医疗政策的调整积累第一手资料。下半年着重做好新一轮合作医疗政策调整的调研,为政府做好参谋。11月底县政府正式出台了2007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政策,与往年相比呈现了“一个扩大、二个增加、三个提高”的新特点:参保对象扩大到所有取得暂住证的外来务工或就学人员;增加了小病普通门诊药费报销,增加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立;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总额提高到118元,其中农村居民个人出资50元、城镇合作医疗参保对象个人出资8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到参保居民6万/人,在校学生10万元/人,各分段补偿标准也相应提高。目前,2007年度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正在全县全面展开。

2、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根据《*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局会同县财政局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出台了《*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细则》,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3大类12项任务进行细化,同时制订了40条具体考核标准,把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紧紧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和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等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得以较好的落实,各项工作指标基本达到省规定的标准。

3、扎实推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巩固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成果。结合贯彻实施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6月上旬对全县已办理注册的341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依法考核,听取了执业机构、乡村医生本人、村民及村民委对其业务水平、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评价和建议,开展了乡村医生满意度调查,结合两年来培训考核成绩,综合评定考核286名乡村医生考核合格,并进行了公示。为全县乡村医生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医生保障体系。此外,还会同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药库规范化建设,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了验收。

(三)推进三项活动,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

1、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省级先进县创建活动。按照评估标准,细化工作思路,制订考核细则,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检查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年底我县顺利通过了*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县审核,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新的工作成效。一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切实规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重点抓好公共卫生管理、消毒隔离、医疗文书、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双向转诊、药物管理等工作。全年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人次数达482739人次,业务收入1927.91万元,实行双向转诊1890人次。二是服务区域得到延伸。以“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为工作原则,建立了一支225人的责任医生队伍,同时明确责任医生职责和任务,设立卫生服务责任区,通过社区巡诊、电话预约、家庭病床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形成“人人识医生,医生知人人”的工作局面,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三是服务内容得到拓宽。落实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康复工作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全县已经形成了20分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圈”。全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出诊5861人次,设立家庭病床461床,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92.98%。1月4日,书记在我县视察新农村建设期间,专程视察了秦山镇北团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2、扎实推进“医院管理年”和“双优一满意”活动。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以深化“医院管理年”和“双优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完善并落实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十大医院管理规范”,推行“十项优质服务措施”,强化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好品、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局统一印制了处方、登记簿,每月上报专用病历新建情况。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加强诊疗科目、外聘医务人员、医师外出会诊、医师执业注册等方面管理。层层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坚决控制医疗纠纷,成功处置了石泉卫生院医疗纠纷,为今后建立医疗纠纷有效处置机制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扎实推进科技兴医战略,建立和健全卫生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制订了《*县卫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全系统共推荐上报卫生科技项目16个。认真抓好秦山卫生院、通元地区医院全省示范卫生院建设,为全县卫生院推进标准化建设起好示范作用。

3、深入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落实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自查自纠工作指导意见,做好层层宣传发动,扎实开展调查摸底,认真查摆不正当交易和商业贿赂问题,确保治了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面扎实完成。经清查:全系统集体药品返利45.71万元、设备返利6000元、接受现金赞助15.6万元、接受捐赠物品价值7300元,个人上交现金、代价券11600元,经查实无违规交易行为。同时坚持纠建结合的原则,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从根本上治理商业贿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完善了医疗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和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医用试剂和医用材料集中采购活动;规范完善了医疗设备器械采购制度,按照集体讨论、上报审批、组织采购的方法,切实规范医疗仪器设备采购行为;健全完善了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和监督制度,全年全系统共有4项工程签订了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廉政责任书,并会同县检察院定期开展检查。

(四)注重三个提高,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工作基础。

1、注重疾病预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继续加强丝虫病、碘缺乏病、疟疾监测,顺利完成春季查螺工作,全县连续17年未查获钉螺,省人民政府督查组对我县的血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各种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防控工作,规范开设肠道门诊,全年检测肠道门诊腹泻病人样品3462人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在县城中心设置公益广告牌,组织131人听取省艾滋病讲师团宣教,组织8100余人观看预防艾滋病电影,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对170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和讲座宣传,同时继续在公共场所放置安全套、宣传资料,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监测和行为干预,接受免费咨询监测800余人次,全年检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6例。强化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出台了《*县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考核奖惩办法》,促进我县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的提高,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继续实施免费检查和化疗。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强化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全面启动了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接种管理信息化、业务资料电子化、监测统计自动化、接种服务便民化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死因监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8月份在全市首家启动了除四害市场化操作,除四害效果得到提高,各类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农村改厕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累计改水受益率达95.42%,累计卫生厕所普及率92.77%,累计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2.77%。

2、注重依法卫生监督能力的提高。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处罚效率不断提高。“九姓火锅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案”获*省卫生行政处罚优秀案例评比三等奖,“嘉明大药房经营宣传疗效消毒产品案件”被评为全县20*年“十佳行政处罚案卷”。全年出动卫生监督员1200多人次,出动车辆200多次,先后开展了农村食品卫生专项整治、餐饮业生鲜肉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重点职业病危害行业职业健康体检专项检查等20余次有声势、有影响、有成效的专项检查、专项整治、专项抽检,共查处违法行为57起,罚款14.75万元。全面推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在食品量化分级管理A类单位中率先开展五常法管理,开展校园放心食堂建设,推行大中型饮食业承担宴席和农村家庭宴席“备案制”,做好中央有关领导视察秦山核电等13次重要活动的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全年全县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向每一家应申报单位发放《申报须知》,并签订了《*县职业病防治告知书》,明确企业自身职业病防治义务,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职业卫生示范企业,*齐家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用人单位被评为市级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继续深入开展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行医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全年取缔无证行医窝点24个,行政处罚7起,罚款2.23万元,没收器械129件、药品15箱。全县无偿献血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三个转移,一个延伸”的工作目标。

3、注重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的提高。继续贯彻《母婴保健法》,落实《两纲》,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落实孕产妇保健、托幼机构管理、新生儿筛查等工作,切实加强妇幼保健技术规范化管理。突出抓好婚前医学检查和提倡自然分娩的宣传,加强接产医疗单位剖宫产指征符合率的检查,进一步降低全县剖宫产率。全年无孕产妇死亡,0-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8.14%,婴儿死亡率4.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03‰,妇女病检查9863人,查出患病人数2496人,患病率25.31%,新生儿疾病筛查2849人,筛查率96.8%。

(五)抓好三个环节,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

1、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新方法,蒋家桥社区启动了健康教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元济高级中学启动了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向移动用户发送健康知识、公共卫生预警等内容的手机短信50万条;编辑出版《健康之友》宣传墙报4期4000余份,在各社区、大型企业、公共场所等地进行张贴;编印高血压防治等健康处方14种40.2万份,在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陈放供农民免费索取;编印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册2万份,重点发放给外来务工人员;印发了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15万份,利用各种卫生日等开展各类上街宣传活动10次,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自我防治意识和防病能力。

2、切实提高预警预测能力。采用被动监测与主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指定专人负责监测辖区内霍乱、结核病、艾滋病、麻疹等法定传染病以及国家或省级监测疾,定期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传染病疫情信息,对我县传染病的发病进行预测预报,及时预警信息。继续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通过实现网络直报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提高了公共卫生预警预报能力。全年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到位率、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报告率、重点传染病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3、规范开展应急处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程序,完善应对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先后组织参与了全县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民兵医疗救护分队三个现地演练,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有效处置了于城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我局被省卫生厅评为*省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

(六)深化三项建设,全面增强卫生发展后劲。

1、深化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强化“三基”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切实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大胆启用作风硬、业务精、事业心强的同志,优化干部结构,新提拨了7名年轻干部担任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其中正职1名)。实施了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3年内从3家县级医院选派9名医师到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带动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迁建工程、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二项省重点工程,二项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初步设计调整阶段。在前几年卫生院改造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建设步伐,改善广大农民就医条件。沈荡医院迁建项目、百步卫生院新建医疗楼、海塘卫生院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妇保院新建住院楼、郊区卫生院新建住院楼项目破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