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六大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实践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一切实践,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一种精神品质
认为,思想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思想就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思想道德,从狭义上讲,就是指道德;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思想道德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专门名词,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指的是社会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为人民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思想意识的一个方面的状态,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或境界,是我国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并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思想道德素质既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也包括道德法律方面的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2.社会实践是形成和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转变其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意识领域内进行的实践活动形式。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优化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大学生走出校园,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对优化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有积极作用。
1.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
思想道德素质是由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这五种要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特征。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道德认识的对象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其目的不是概括规律,获得知识,而是进行善恶判断,形成态度,指导行动。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情绪。道德情感是通过自觉地认知、体验、评价、修养逐步培养起来的稳定的品质,基本内容为是非感、同情感、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等。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互相作用的基础上形成,指向更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是对自己已达到的道德水平不满足,要求超越自我,不断向上努力攀登,以达到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一定道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已确定的道德信念来选择行为,也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行为和别人行为的善恶,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界。道德习惯是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道德行为,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符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动,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
从道德认识开始到形成道德习惯,是一个完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前提和依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必备的内在条件,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道德习惯是行为的自然持续。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五个要素是交互起作用的,不存在机械的单一行进顺序,而且,可以从任何一个要素或是多个要素同时入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的优化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和利益主体的分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呈现多样化;与对外开放俱来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目标和生活方式,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上两个方面,造成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多样化格局,其中既存在着破坏性因素,也蕴含着建设性因素。面对如此色彩斑斓、纷然杂陈的社会现象,不仅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而且个别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道德失范等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现实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困境,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把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大学生以主体身份亲历亲为,观察、体验、感知、感悟、发现、探究现实生活,使思想真正活跃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他们才能加深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更深入地把握道德原则和规范,提高对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力,提高道德认识。社会实践使他们身历其境,促使他们把自己放到真实生活情景中去,随着认识、体验的深入,刺激、感动会逐渐帮助他们克服缺乏道德情感,甚至对一些事物表现冷漠的弱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极端事例,尤其是和自身发生联系时,对人的道德情感具有极其强烈的冲击力,使情感由较微弱到强烈、不稳定到稳定,使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就会产生对善的向往,对恶的弃绝,自觉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行动,使道德意志得到锻炼,逐步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的种种杰出表现,正是他们自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精神体现,使他们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具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
1.统一的总体要求和有差别的具体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其他形式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甚至自然科学的某些课程,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次,从人生经历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片断”,过去经历的影响,如家庭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期望、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影响,又如小学、中学对他们的影响,都曾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一定还有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方面,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而言,这些诸多方面,或者成为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状态,或者影响进一步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被带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产生综合效应。
所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对全体参与者要有统一的总体要求,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上;另一方面,要分析每一个参与者思想道德素质各个要素的具体状况,因势利导、区别对待,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上。
2.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具体情景下加强引导相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与是否加强引导密切相关。首先,从大学生主观愿望的角度看。道德认识的过程、结果同兴趣、愿望直接相关,只有感兴趣的时候或地方,才可能形成道德认识活动。人的兴趣和利益相互关联,只有符合利益的,才能引起兴趣,产生愿望,也才会得到关注和认同。所以,引导大学生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使他们带着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愿望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去游山玩水,是十分重要的。其次,从社会客观环境的角度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是丰富的、复杂的,反映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反映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各种社会现象,都影响着了解、考察国情和民情。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观察、分析问题时,难免表面化、片面性,缺乏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易于把现象看成本质,得出错误的结论。要通过座谈讨论,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物做出判断,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卅年来的伟大成就,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意义。面对艰苦贫穷,会产生怜悯和同情,会使人消沉、颓废,适时因势利导、联系自身,会产生羞愧和自责,进而产生改变贫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人奋进。引导并不能代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但能够深刻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认识。
所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根据具体情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中的教育资源,适时加强引导,对优化思想道德素质各要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杨丽坤.关于思想道德概念的几点认识[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7,(1):16-18.
[4]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7.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本教育 探索研究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重点也是偏向理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教育产生误解,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就是教师给自己灌输一段又一段大道理,只要把那些道理记下来会背诵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却不会从思想道德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明晰,人们要求重新定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通过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一个能持续发展、为社会所用、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新课改的精神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即“生本教育”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经过教学的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本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课本中的概念,这使学生非常排斥学习思想品德课,他们觉得自己被强行灌输书本上的概念,自己的思想没有被尊重。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提高学习兴趣的渠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耻近乎勇》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国电影《伴我同行》,学生被鲜明的人物个性与曲折的故事打动,看完电影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什么?许多学生提出自己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四个小伙伴一起同行,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两个小伙伴逃了,只有一个小伙伴与自己的朋友共进退,所以男主角只愿意与那一名同伴做朋友,而对另外两个伙伴逐渐疏远。教师问:你们遇到自己的朋友有同样危险的时候,你们会不会如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拼命拯救自己的朋友呢?学生开始踌躇。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们希望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同甘共苦,而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学生提出当时情况很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死,自己也会很害怕,忍不住想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己才会愿意不丢弃朋友逃命,而信守自己的信念呢?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身边思想道德的事例,学生就能够了解到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大道理,而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有时会希望学生能迅速的吸收课本中的知识,然后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然而教师的希望越高,往往却觉得结果越失望,他们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积极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不会照书中要求的那样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必须意识到,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整齐划一的全部成为思想品德非常高尚的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价值理念不同,他们的思想品德起点不一,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不能强行要求他们都立刻成为思想道德的标兵。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大的感觉》一课时,一名学生谈到自己丢失了一个钱包,丢失的地点没有监控摄像头,因此没有人还给他钱包,包中的钱虽然不多,可是学生还是希望如果人人都有拾金不昧的心,那么社会会变得更美好。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件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钱包不是自己的,捡到一定会还;有些学生说,如果钱的金额很大,自己会还,但会要求失主给予经济补偿,因为自己也有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金额如五百元的就不还了,对方能承担得起这份损失;有些学生说,钱包掉了说明失主自己不小心,失主应当负起责任,自己没必要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底限,拾到他人丢失的物品不还,就是触犯法律,并引导学生了解到曾有一名飞机场的地勤人员捡到一包垃圾,他原本只是想做废物利用,却未想到这包垃圾中藏有金子,即使他是无意侵占他人财产,可是由于他触犯了法律,所以被判有期徒刑。因此捡到失物要交还是法律规定的底限。然而在法律规定的弹性限度以外,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与失主交涉。学生如果能感受到思想道德并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他人做好事的情况下进行时,他们就会愿意思考在自己能接受的前提下,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本上的道德记下来,学生也就认为自己只要会背诵课本中的概念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反而使学生不重视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他们没有在生活中积累思想道德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到自己引导学生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立刻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而是要让学生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成长不烦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名老人现在倒在路边怎么办?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会漠视他人的生命是学习的第一步、了解如何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是学习的第二步、通过帮助他人让自己的思想升华是第三步。学生通过慢慢接触自己的生活,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与水平,他们就能逐步提高思想品德的素质。
总结
篇3
当然,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首当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现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上缩小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政代德”有损于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值得强调得是,对一些“左”的倾向,更要注意加以纠正和防范。
二、加强对中学教师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领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教师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德育环境里。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的程度常常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恋亲情结”转移到师长身上,或者在师长中寻觅自己“英雄崇拜”的对象,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行为举止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摒弃“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重于道”,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三、确立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解放教师
第一,尊重和保护教师应有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点和教育风格应得到学校的尊重;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直至个人仪表等应是独立自主的。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天24小时都是道德的完人,对于中学教师的个性和他们的社会职务,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二,正确对待教师的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劝解。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教师此外市场经济的大潮,更是给中学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准都不太理想。所以当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时,当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各种现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时,常常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错位。于是有的教师牢骚满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极、应付差事,甚至有的经不起商品经济的挑战与物质利益的诱惑,把商品经济的原则盲目地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中去,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种种,必然对教师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损害,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中,摆脱不了内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唤起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第三,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校一定要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一些中学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定得过高,用古代“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师德观来衡量和要求现代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天职,而轻视教师的应得利益,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队伍变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师事事处处都成为“人之楷模”。有的中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描绘得“尽善尽美”,把“誓做蜡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喊得又响又亮,对教师的应得利益却很少考虑,甚至连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都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中学对教师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给予报酬,与此同时却给教师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视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为。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诚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教师如“蜡烛”“人梯”般的奉献精神应当大力弘扬。但是,不能过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师德模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赋予教师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思想建设具有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监督评估制度
篇4
【关键词】体育;德育;思想道德
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针和思路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提高当代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要求来制定和实施。基于此,就必须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合理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这一点也已经达成共识,毋庸置疑。那么,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主要手段的的体育教育,除认真完成好自身的目标以外,如何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积极协助学校完成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在现阶段,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片面性、边缘化的倾向。
1、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偏重于身体素质练习以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这一点在各省市的业余和专业体育学校都有很严重的倾向。分析原因,主要是各个体育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完成各省和地市下达的金牌任务,因此,在平时的专业训练中,往往更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作为思想道德的渗透和养成基本上是停滞状态。
2、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即使有部分学校进行了德育教育,也存在着重在说教,忽视身教,导致教育效果不好,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深入的问题。比如,在某市初中部,体育教师在某次体育课堂上,讲述耐力的问题,仅仅强调耐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与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关系并不是很大,要求学生以磨时间为主。其实,这位教师原本可以利用耐力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意志品质的相关方面的教育,充分说明人的意志力是可以在体育训练中得到充分发挥和锻造的,然而,却一语带过,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忽视体育德育方面的教育。个别体育老师一提起要求在学生中广泛结合体育渗透道德教育的话题,往往就是把教育搬回了课堂上,教室里,机械的生搬硬套,空洞的脱离现实的发表一些一些不合逻辑的说教,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学生也无心真正往心里去,导致一提到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老师不愿讲,学生不爱听的恶性循环。
以上种种现状决定了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如何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正如以上所述,学校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壮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道德状况,创造性的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教育于体育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如何有效的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作为体育教育主体的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勇于并善于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结构,破除以前不十分正确的观念,与时俱进。为什么?因为体育课程是一个包括身体、思想、智力情感和态度的内在的综合学科,它不仅可以锻炼美的性格,更能培养耐心,提高思想觉悟,提高社会适应力,而不能像从前一样单纯的将体育理解为仅仅是强身健体的单目标性的学科。所以,要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取得突破,关键是转变一线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
2、各级教育机关、学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身体力行,大力推行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要想使广大教师能够发挥积极性,各级教育机关的上级党委,在年度计划的制定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方面,将其纳入年度计划的一部分,还要将其所达到的效果和成绩列入体育教师年度考核的指标中去,必要时可以给与一部分的物质奖励和一定的惩罚措施。再进一步,可以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
3、加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自觉在体育锻炼中主动的有意识的进行自我道德品质的考量。
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座谈或者是现身说法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概念,让他们真正在体育锻炼中主动的强化自己的道德素质。比如,在冬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跑,那么,学生就要知道冬季长跑不仅仅是加强学生冬季的身体体能的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冬季长跑,考验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三、要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道德意识
1、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道德意识
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克服障碍,包括阻力和困难等等,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何看待和对待障碍,反映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比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比较好,但就是怕吃苦、娇惯,动手能力差,性格倔强。那么,作为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连一些家长都很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
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在现代经济背景下,难免受到个别家长的一些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以及对家长的过分依赖感。那么,就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环境时,常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应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基本尊重以及应有的沟通手段。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也就是集体项目众多。这就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进行团队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因此,我们说,体育活动是最有益于团队精神意识的形成的。
3、倡导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健康意识教育
体育锻炼主要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形成健康的身体。那么,可以利用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让同学们懂得健康的意义。使大家懂得只有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而以前的体育教育真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死读书,很多名列前茅的同学都不爱好体育的怪现象。
4、运用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加强文明意识培养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O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SU Chang
(Zhoukou Normal School, Zhoukou 466000,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 qua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qualification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qualit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and puts forward way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qualified teachers.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build of teaching staff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Keywords】 college sports, sports teache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pproaches
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俄罗斯的“通才体育教师”,韩国的“首席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在我国,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健全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
目前,体育理论界及有关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论述较多。综合各种观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就是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具体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素构成。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因此,这些素质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其构成的要素越完善,其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2.1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1〕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道德、行为的方向。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较之其它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在道德认识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在道德影响上具有更广泛深远的特点。
在2003年以前关于职业素质的研究中,较多地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但2003年以后的文献资料中却较少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且研究结果有差异。盛昌繁选取敬业爱岗与热爱学生这两个指标,得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王建民等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为对象,选用政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现实表现等为指标来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青年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牢固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解有新的变化;第二,选取的样本有偏差或者是选用的指标不科学。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2身心素质
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大部分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整体较高,体格健壮,心肺功能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劳损、伤病的困扰也日趋明显。这可能与他们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且多为户外竞技活动直接相关。
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呈一般状态,表现为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较强,青年体育教师自信心、独力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体育教师多从事户外运动,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开朗,更能接纳别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较突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具有高水平的教师比例只占20.4%。这与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局限性有一定关联。同时也表明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还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
2.3文化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而且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体育知识的研究者,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高校体育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文化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陈绍艳等对武汉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有78.38%的体育教师认为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2〕王建民等对甘肃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3%的基础学科知识达到较高水平,能胜任当前教学〔3〕。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需要在今后不断加强和提高。
2.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天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专业素质的研究也比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
2.4.1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对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理想,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对各专业知识需求程有所不同,普遍都急需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样应树立“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2.4.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方面。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极不均衡,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明显好于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学和训练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动作示范能力较高,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法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缺乏沟通交流,教师仅仅是授课,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至于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科研方面,有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缺少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无进行教学科研的动机。可见,科研能力低下,科研意识淡薄是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成为影响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知识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说,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较高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仍然是存在的较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在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广博的知识面,无法更新知识结构,不能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很难将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离“教育型”、“科研型”、“创新型”师资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因素
3.1体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体育教育的滞后在物质方面和观念方面均有表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体育教学过程的考核,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一视同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不高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教师职业被学校和社会漠视,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专业形成差距,心理很容易出现失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下降。
3.2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体育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十分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无从下手;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少于文化课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普遍知识陈旧,无从更新。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也随之大打折扣。
4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途径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合格人才的高度上去认识。体育教师由教学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型“转变,是21世纪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常抓不懈,应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切实搞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4.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根据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
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体育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要用“跨学科”观念来发展自己。体育主管部门要用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从基本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进修班等。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大量的新资料,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4.3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普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不同的对象专业知识急需提高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中应改变以往的单一化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有所侧重,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制订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培训形式,重点培训其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与心理素质,促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充分运用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4.4倡导在岗自学,提高教学能力
4.4.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师资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一些竞赛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积极引导教师采用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校际交流,借鉴其他高校体育工作的好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特长,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以激活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4.2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深入教学实践,开展体育创新和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新模式、应用新方法,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教师。
4.5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
创新精神是任何事物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科研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利用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
4.6利用好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资格的培训考核制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更加注重知识技能全面性的考核,全面实施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竞聘制度,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上岗、人员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解决好高素质师资的选聘与业务或师德不合格师资的转岗问题,以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篇6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 体现
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本人认为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历史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是林则徐;在讲述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不幸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二、摆出事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如讲授“”中我先让学生讲述谭嗣同的主要事迹,然后再出示他说的话,即:“大丈夫不作为则已,作则磊磊落落,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被捕入狱后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视死如归,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让学生感知谭嗣同决心变法,为使国家富强起来,不惜用牺牲自己生命唤起后来者的觉醒,对他的舍生忘死精神和爱国品质产生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立志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三、联系今古,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如讲述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又如在讲“”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大量图 片展示日军在南京制造的种种罪行,灭绝人性地屠杀当地和平居民。而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国内的一些右翼分子却美化侵略战争,否定,散布种种谬论。以此告诫学生一定要奋发学习,振兴中华,慎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等时事,及时结合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师生沟通;有效教学;研究
社会发展推动教育模式向着以人为本方向发展,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推动教育改革。课堂上的师生沟通能够将课堂气氛扭转,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为此,下文对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原则进行介绍,描述师生沟通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并针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任何的课堂沟通活动都对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理解,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与知识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道德品质实际上是一种个体化的心理现象,其在学生素质上的养成以及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环节中重点就是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特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特点得以施展。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思想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故事,在课堂中创设相互沟通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的环节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他人感受,强化思想道德意识。
(二)有助于学生自我概念形成
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的评价、观察、定位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支配。学生自我概念意识能够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积极准确的自我概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信心,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反之,消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不能坚定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容易产生自卑感,止步不前。自我概念简单解释为从与人沟通中发展而来。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沟通在青少年自我概念意识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初中教学模式正在向着培养社会性人才方向发展,社会发展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是实现生存的不二法则。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对方沟通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沟通互动中向学生们提供快乐。由于现代初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学习节奏比较紧张,再加上互联网等社交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这样的局面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沟通,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能够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有效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排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师生沟通理解存在偏差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具有教师向学生提问,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进行问题回答,这样的互动交流越多越好,那么课堂气氛就会越热闹。其实不然,在教师这样理解下的课堂只是满堂问,虽然课堂形式很活跃,但是学生不能实现与教师之间真正的思想交流。该种教学课堂互动模式依然存在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课堂学习中的被动者,教师在知识教授上一直采用知识灌方式,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价值观目标实现
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显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被忽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学习技能格外关注。这种在学生学习中的教学疏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而造成这样的现状原因主要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单一的围绕着书本知识学习,教师采取知识点问答形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教学角度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分析,教师并没有注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三)学生思想品德课态度存在问题
在初中学生课堂教学评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对方认识存在问题,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在考试中的占据的位置不重要。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习中,对事实焦点、社会热点以及身边新闻事件漠不关心。换言之,由于应试机制的限制,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之间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基于这种认识,导致学生在日常的课堂中不能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得不到锻炼,注意力不能集中。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原则
(一)师生平等参与原则
新课标对初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期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当今社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阶段,只有在师生课堂沟通中实现平等原则,教师才能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
(二)相互尊重原则
相互尊重原则是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相待,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这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构建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是引导者,还是主导者,教师需要摆正自身位置。而学生也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步。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并在与学生沟通中给予学生以鼓励。另外,实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想法,而学生要在在课堂上与教师分享想法。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注重以情动人,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挚的情感交融。
(三)启发性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那么,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应该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进步。启发性教学帮助学生对课堂论题的深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启发和探究相互结合,实现真实有效的师生沟通。因此,要想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师生沟通,需要遵从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沟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也是道德的示范者,教师在课堂上是一言一行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大影响。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教师,好的模仿对象能够对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相反,消极的教师形象也为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前,需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养。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才能将书本中具有距离感的人物形象转移到身边的人物身上,并实现楷模效应。在耶鲁大学的沟通研究计划结果中表明,信息沟通的意图、特长以及信息的提供的可信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受众对沟通的反应。同一条信息,如果被信誉较高的沟通者叙述,要比信誉较低的沟通者叙述,更加容易获得赞同。由此,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之间的信誉度,教师的信誉度进而也决定了学生对其沟通信息的认同感。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
(二)教师准确定位课堂角色
教师在课堂角色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与学生的沟通态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沟通态度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与尊重。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有很多种,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三种定位分别是权威、顾问、同伴。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权威”的沟通态度具有强制性,也可以说权威的沟通态度中,教师并没有真实意义上实现与学生的沟通,该种沟通态度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似,教师只是针对课堂问题进行机械式的提问。“顾问”在师生之间沟通中的态度更加偏向于指导。而“同伴”的师生沟通态度是真诚、尊重以及平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态度是实现课堂有效沟通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同伴,需要从了解学生开始,教师应该学会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以学生的心情去理解学生,采用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学生的思想发展。再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与教师沟通中得到满足感,内心容易向教师靠拢,更加容易与教师成为同伴。
(三)向学生提供沟通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平均给不同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知识与学生一一对应。在调查中发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不能控制的将更多知识分配给一部分学生,也就是教师“喜欢”的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将不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并失去了与教师沟通的机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学生的责任,而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潜意识中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了标定,在教师心中有喜欢的学生,也有一部分不喜欢的学生。而造成教师对学生能力标定的主要的因素为:学生背景、考试成绩、外貌、智力情况等。无论在哪一种课堂中,完全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些困难,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得教师难免会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初中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中,需要教师对特殊标定的学生人格发展予以注意,鼓励学生差异性发展,实现整体性齐头并进。例如,在对被标定为“弱势”的学生教学沟通中,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意识控制,进而减小标定所带来的危害:第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向他们点头,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第二,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鼓励他们大胆说出想法,并予以适当的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第三,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帮助,切记不能打断学生发言。
(四)课堂角色扮演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实现与学生沟通。学生在课堂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与教师之间存在相互信任的关系。因此,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中不是教师的替身,而是在表达的观点。在角色扮演中,重点不是学生在说什么,而是学生当时情景中的情感自然流露。而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以不做评价的方式进行,观察学生的反应,听取学生的建议。教师能够在学生角色扮演中体会到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教育机制不断革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能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提高。在师生沟通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从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意义进行论述,通过对师生沟通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沟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艺.思想品德课师生交往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周钱.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3]周君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师生互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张黎青.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2
[5]韦舒莹.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叶婷.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7]郭萍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沟通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思想道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7-02
初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对于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等都开始形成,那么在这个阶段,加强初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在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初中生的道德素质修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生本教育概念及特点分析
1.1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来进行发展。它主张教育应该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发展和转变,将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转变成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2生本教育的特点
1.2.1突出学生
在教学这对矛盾关系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是外因,必须要通过学习这个内容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将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是在新的生本教育发展模式下,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课堂教学规定,教师的教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然后剩下的课堂时间是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交谈或者是自主学习的。
1.2.2突出学习
生本教育主要是学生课前准备、上课过程中交流和讨论、课后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这样比学到知识重要千倍、万倍。比如鼓励学生学会上网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通过口头描述、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懂得吸取别人好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能够对别人的学习观点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见解。
1.2.3突出合作
合作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教学及其其他行业最重要的一种发展途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将全班进行分组,从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知识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1.2.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鼓励自己,肯定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很大的收获和成就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们之间的思维碰撞,通过辩论等形式,使得学生之间能够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进行理由陈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的存在,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体系也完全按照应试指标要求,存在很多的激励政策,甚至很多激励政策都是属于不合乎规定的政策,这样的激烈机制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使得教师在日常评价过程中,对于学生考试、评价后的分析不够,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比如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评价体系可能就比较全面,但是对于基本技能的评价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教师将三维目标进行了分割,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存在较多的问题。
2.2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思想品德内容教学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简化为单一的灌输和训练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升学应试能力,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注重知道,忽视信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和考虑,基本就是一味地接受,不加以筛选,就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只能够是增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得不到较好的锻炼。
3.在初中思想搭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推行生本教育
3.1课程评价中将轻过程、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不轻结果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始终都坚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一个静态的学习结果获得,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评价体系建立,将轻过程、重结果逐渐转变为重过程、不轻结果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从而使得评价或哦的那个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3.2课程目标上要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够一味地坚持应试教育条件下,只看重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方式,这样会造成好学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分化,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目标要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3.3教学方式上把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辅助指导人员,要充分(转下页)(接上页)发挥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特点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巧妙地解决教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从而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结束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通过坚持生本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咏梅,章迎春.生本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重庆与世界.2010,27(12):107-108
篇9
关键词:当代;法官;素质
从概念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二条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从本质上而言,法官是代表国家行使裁判权而解决纠纷的中立者,其根本职责是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或者独任审判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重新理顺失范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确保纠纷的有效化解与社会的正常运行。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公民法律意识的快速提高、新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经济改革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法官队伍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当前法官队伍却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出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典型的问题是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业务水平不高、审判所需要深厚的法律素养缺乏、心理素质差,法官个人对自身应具备素质不明确,法官队伍素质与公众对法官队伍素质的期盼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实现司法公正,是法官的使命;提高法官素质,是司法改革的基石。从道德品行、崇法理念、护法胆识和业务能力、业务水平等各个层面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刻不容缓。而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当代法官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我国法官培养或者培训机构、法院、法官、社会公众都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对当代我国法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期待。笔者认为,作为我国当代法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关系到国家能否有效的惩治犯罪,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稳定。法官不仅代表着国家形象,也肩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法官比普通人、比普通职业具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法官审理案件的过程,实质是一个道德选择的过程,法官的审判活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道义责任。在法官的职业生涯中,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经得起徇私枉法的诱惑,经得起道德的拷问,始终把自己放在法律天平的中间,坚持司法公正。良好的道德素质包括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公正、廉洁、志存高远、谦虚谨慎、淡泊从容、心胸宽广等。如果一个法官仅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却忽略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的。如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其学术、审判工作上的成就确实非常瞩目,却忽略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最终走向了腐败之路。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
法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法官,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熟悉的法律规范知识、丰富的各种案例和判决结果知识。众所周知,我国以成文法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成文法的缺陷就是规定的原则性较强,缺乏灵活性,而案件事实往往是灵活多变的,成文法不可能作出细到每一个角落的规定。对于法律没有作出的规定而在审判中又出现的情况,就需要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以自己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为基础,运用智慧,将基本法律知识与案件实际情况综合起来考虑进行审判。法官在适用法律进行审判时,实际上是需要根据立法精神、立法意图、立法原则来正确理解法律、解释法律,从而正确的适用法律,而不只是僵硬的照搬法律条文内容进行审理和判决。所以法官必须具备丰富、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才能做到这一点。此外,我国法律没有习惯法一说,法官审判案件时不需要遵循先例,这也是我国法院案件审判中常出现对相同案件事实,却得出不同审判结果的直接原因。这不但影响法律实施的一致性,也直接影响到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我国法院每年审判的案件数量庞大,作为法官,不可能熟读所有案卷,熟知所有案件的审判结果,但至少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案例和判决结果知识。这不但可以拓宽法官的思路,增长法官智慧,也可以尽可能多的保持法律实施的一致性。
三、法律至上的精神和信念。
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没有更高的权威。作为一名法官,必须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在内心确立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就是在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和领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神圣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理念。当代的我国法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精神和理念,而不是以领导的批示、他人的评价作为审判的指导思想。树立法律至上的精神和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法官做到三点:崇法、守法、护法。所谓崇法,就是要有一种捍卫正义和公平的精神,具备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当事人尽心办事、全力负责的信念,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目前中国的法律状况,主要问题不是法律欠缺,而是法律得不到真正的实施和遵守,法官是否崇尚法律,法律是否至高无上并受到他的尊重,这是衡量中国社会是法治还是人治的尺子,针对中国的法律传统,最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培养、造就一批合格、正直、有法律精神、崇尚法律的法官。其次,作为法官必须严格守法,率先守法,然后才能使公众产生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再其次,作为法官还必须具备护法的胆识与使命。任何法律在贯彻与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权与法、情与法的争斗时常发生,作为法官,当法律遭受怀疑和藐视时,就应义无反顾的站出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四、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我国《法官法》明确规定,身体健康是担任法官的必备条件。总体上,我国法院每年审判的案件数量大,法官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法官承担的审判任务繁重,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很好的履行审判职责的。另外,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复杂多变的案情需要法官动用智慧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如果法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当事人,从而使案件审判无法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人民警察招录制度已经把心理素质作为考察的内容之一,但是法官的招录制度还未将心理素质作为考察内容。作为一名法官,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法官的招录制度不但应将考生的身体素质作为考察的内容,也应将心理素质作为考察的内容,心理素质不合格的人不应该成为法官。
从总体来讲,我国当代法官的素质较差,法官在执法者中处于中心位置,只有建立健全法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度,严格法官准入制度,拓宽法官选任渠道,加强在职法官的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法官素质,使我国法官具备承担审判工作应具有的素质,使我国法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凸显出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麦霞、刘兵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法官素质的提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3月
[2] 田成有著:《法官的修炼》,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版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性教学
《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行为规范类课程,起着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生导航的作用,涵盖了道德与法律两个领域。要教育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增强法律观念提高社会法律意识,养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1、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授课当中存在一些弊端,概念多、实用少,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采用“灌输”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教学进行改革。
2、解决当前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先知先会,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执行者,是学的主体,师生应各尽职责。教学相长。教师要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线,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要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对其进行讨论探究。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指导学生从实践当中寻找真理。
1)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传授知识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调节支配着人的认识和行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省和对复杂社会的审视,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多种手段创设开放的、充满着 积极向上的教学情景,以自己感情的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帮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能促使学生对所讲授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不仅要有正确观念,还必须经过感情培养,做到表里如一,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这种培养与锻炼往往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养成。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比较抽象、深奥的基本原理,通过画面、声音、色彩展示出来,使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PPT 课件演示。在教学上,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以提纲的形式,将书中零散的知识点用归类法、比较法,简洁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
(2)视频材料演示。如收集阐述公民道德规范内容的道德的力量。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才会乐于主动动脑思考。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
(1)讲解内容要生动形象,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
(2)注重对课程内在逻辑的演绎,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信服程度。
(3)抓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邀请实践工作者讲课等方式,以鲜活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4)角色模拟法。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其对教学的卷入程度,对所学理知识和原理在模拟情境中转化为实践技能。
教育的内容应当侧重“五多五少”即:多讲犯罪原因和危害,少讲犯罪经过和情节;多讲案例,少讲理论;多讲身边的事儿,少讲远处的事儿;多讲普遍发生的,少讲特殊个别的;多讲好的榜样,少讲坏的典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并且使看似枯燥的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
4)研究性地设计课后作业
政治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较为单一,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更不会达到现在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注重实际活动的开展。要针对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有效地设计复习题,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通过读、议和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地。
3、提高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比较生动有效进行爱国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调剂作用。在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注重企业和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影响。采用走出去请近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找找同伴身上的闪光点”活动中加深对人际关系建立原则的理解;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参观、社会小调查、观看电影录像,读教材、讨论、写心得体会等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动情、动心、动口、动手、动脑”的状态,激发对社会主义集体感情,以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情感的培养,达到教学内容“入脑、入心”的目的。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缺的。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模式。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还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量的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学习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