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审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容审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容审查制度

篇1

关键词: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

一、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项目经营收益、经营转移风险的监察控制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所从事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围绕企业的财务资金、业务进展,以及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等,进行多种要素的可行性分析、调节控制。这一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要找到控制活动的关键点。首先,实施供电企业内部监察控制的主要一点,就是做好各种潜在风险、存在风险的纪检监察分析,依据《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法实施条例法律》等法律法规,对电力项目执行的决策风险、财政转移风险进行监管,核查不同业务主体的行政违法、财务犯罪活动,将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其次,供电企业更注重经营成本、收益的纪检监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业务执行效率和盈利状况,完成主要内部控制要素的监察工作,再采取多种必要措施加强成本、收益的管控,以尽可能减少正常经营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财务审计的监督核算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主要从财务资金核算、会计报告审核、生产经营决策指导等方面着手,开展严格的内部审计、业务经营管理控制工作。通过由供电企业会计部门、审计部门,搜集业务经营外部宏观环境、内部运营流程的数据信息,对涉及的多种经济资本、业务经营内容作出统计核算,包括固定资产、存量货款、有价证券等的内控分析,得到准确可靠的财务运转结果。

二、目前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纪检监察、内部审计制度设计不合理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体制、内部审计制度等的设计,存在着监督职能不完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问题,这使得内部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的约束力较低。从目前各供电企业监审制度的建设来看,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审工作,受到监审制度、上级领导的双重制约,在具体纪检监察任务、工作内容的执行时,往往出现避重就轻、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造成监察人员查错纠弊职权的丧失,而且会带来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业务审计流程不规范、财务审计核算错误等,都将影响到企业后续的项目经营、业务管理活动。

(二)纪检监察职能定位不清、执行力不足

当前纪检监察在多种供电经营活动的执行中,主要负责对企业主体人员、供电业务内容作出管理,但多数职能部门对于重大业务工作的推进,往往与纪检监察部门形成连接,这使得纪检监察人员承担着一部分不属于自身的工作职能。比如纪检监察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例行检验,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而这其中原本属于审计人员的监督审核工作,就可能落到纪检监察的头上,导致监察部门出现职权定位不明确、工作内容不清楚的状况。同时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职权的行使,会由于现有监察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出现纪检工作执行不认真、监察责任落实不清,以及监察追究、惩戒效能难以得到发挥的现象。一旦纪检监察机构在企业管理中的管控失位,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包庇犯罪、经济腐败查处不力等问题。

(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审计成果不客观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是按照省级、市级、县级等多层级审计结构,对不同企业部门、业务内容作出审计核算。而且由于企业财务资金运转、人力资源等数据信息的获取,需要在每年或每季度才能进行核算,所以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其中县级供电企业的审计部门,为财务账目审计、其他业务事项审计的主要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大、审计经验缺乏,在项目审计事项参与、审计核算流程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审计工作形式化、审计数据错误的问题。而且限于省级、市级等高层审计部门的压力,通常秉持着审而不究的工作理念,使得最终的审计成果不客观,难以为供电企业生产决策、经营活动作出指导,甚至导致国家经济利益遭受损害。

三、供电企业纪检监察职能、内部审计监督的融合策略研究

(一)制定各监审部门明确的分工协作内控机制

供电企业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联动服务,需要围绕现有的经营范围、项目业务内容,建构一套完善的纪检监察、审计制度,对不同监审主体进行多种工作任务的明确划分。首先建立多层级的监审报告制度,其中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主体,在开展多种业务经营、财务核算时,要向上级领导做好工作执行前、执行时、执行后的情况报告。其次,根据纪检监察审计制度的规定,加强不同部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的明确划分,并做好相关联业务的数据共享、任务紧密对接,帮助纪检监察人员、审计人员完成自身的分内工作,保证纪检监察内容事项、财务审计核算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监察审计的网络化业务互联、风险共担

网络化社会环境下的供电企业监察审计,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加强不同经营项目、业务内容、财务资金运转等工作的监审连接,其中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纪检监察数据资源获取的基础。通过多种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搭建,以及供电项目审计、财务资金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信息的集合,能够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互联。如现阶段山东莱芜、湖北孝感等地区的供电企业,都建设有业务互联的监察审计工作小组,企业内部存在完善的网络化纪检监察审计平台,监察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对供电经营项目、业务内容执行、经济风险、决策风险等进行分类监审,并完成不同监审业务结果的分析与管理,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规避监察审计风险。

(三)注重纪检监察职能、内部审计成果考核评价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效性,对各项经营生产活动、财务资金运转、潜在风险等要素,进行监察审计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监审工作后,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等主体要作出监察审计的评价,包括监审业务工作执行状况、监审成果的考核评价。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要依据纪检监察审计制度,围绕项目经营决策、业务执行度、财务资金核算、人力资源素质等内容,对监审人员工作完成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内部财务审计、经营风险审计的成果,提出较为客观可行的监审工作执行方案、风险防控办法,发挥纪检监察与审计的应有价值。

结束语

供电企业纪检监察、内部审计,是对供电企业以往某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财务资金运转状况的评估,其不仅能够反映企业多种项目开展、业务执行的基本情况,也能对供电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作出指导。因此形成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能融合,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项目风险、电力供应调配等的审计监督,有助于供电企业内部经营业务、严重经济违规事务的内控与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庭前审查程序模式;庭前会议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75-02

一、庭前审查程序的模式评析

庭前审查程序的核心是审查卷宗,因此,卷宗的移送方式关系到律师的阅卷权、关系到诉权的启动,关系到法官的预断,关系到庭审诉讼的质量和效率。

(一)1979年《刑事诉讼法》庭前审查程序评析

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全案移送并赋予审判法官调查取证权,使法官兼具侦查和审判的职能。法官先入为主地预断被告人有罪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基于案件经过、预审、批捕、等多环节的审查不会出错,到法院定罪量刑只不过是履行一下法律程序而已的认识,于是产生”即有罪“甚至”逮捕即有罪“的错误思想。①因此,侦查职能使控审未能分离,全案移送使庭审法官在庭前程序中的权利扩张引起庭审的走过场。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庭前审查程序评析

1996年《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审查程序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开庭审判的条件降低。只要在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法院就应当开庭审判。容易引发公诉机关滥用诉权的现象。

2.审查的范围缩小和方法限制。96年《刑事诉讼法》为了避免79年《刑事诉讼法》的弊端,将内容缩限为对程序性问题进行审查,也取消了法官在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

3.卷宗材料的移送方式由全部移送改为部分移送。何谓主要证据,全凭检察机关一锤定音。由于检察院是公诉机关,那么,对于被告人有罪或者不利的证据,一般会作为主要证据移送给法院(但有时怕辩方知悉或白己“留一手”也不会移送很多;而对于被告人有利甚至无罪、最轻的证据,则一般不会移送给法院)。②因此,移送主要证据的做法可能会使被告人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三)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现行模式

1.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庭前审查程序评析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改的重点是案卷移送方式由部分移送变为全案移送。由于部分移送的做法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司法实务中,辩护律师在法院阅卷过程中只能看到主要的证据复印件,辩护律师的阅卷权得不到保证,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权利。由于案卷移送的不完整,“主要证据”的范围不明,界限不清,某些检察院考虑成本经费等问题,要么全案移送,要么只复印一部分,致使移送的证据时多时少,不利于公平对待每一个被告人。有调查显示,法官定罪通常依据逻辑判断,量刑则依据经验判断。@法官在阅览卷宗的时候,形成的预断也不同。因此,立法将案卷的移送方式恢复为全案移送。

2.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庭前会议制度评析

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为新增的庭前程序庭前会议制度。根据法条规定,笔者解读到以下信息:

(1)庭前会议的适用条件。庭前会议制度不是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必然环节,而是由法院审判人员视案情决定是否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183条规定达到如下必要情形才可举行:1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2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3社会影响重大的4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因此,是否召开庭前会议制度,决定权完全由审判人员把握。

(2)庭前会议的形式。刑诉法解释第183条同时规定召开庭前会议,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可以”如何适用呢?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呢?如果是会议形式,既然诉讼人必须到场,那么被告人、被害人是否必须同时到场?而对刚刚发生的刑事纠纷,令被告人和被害人同时到场是否会激化矛盾呢?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审判人员是否可以分头征求意见呢?如果分头征求意见,则容易使审判人员陷入不够客观、中立的局而。那是否针对问题,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依次轮流发表意见呢?这种情形是否演变为“审前的审判”呢?如何保证效率呢?如何避免重复调查和诉讼迟延呢?如果通过言词的方法征求意见难以发挥良好的庭前会议效果,那么是否可以采用问卷、表格等书而方式征求意见呢?比如“程序异议表”、“证据异议表”。书而方式内容单一、格式局限,显然不能充分表达控辩双方的意见,最终会使庭前会议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提高庭审效率、保证庭审质量的功能。

(3)庭前会议的内容。庭前会议内容的重点是处理程序性问题,但又不限于程序。听取证据方而的问题这项内容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证据开示作用。证据展示制度是确保律师阅卷权的关键环节,因此通过庭前会议的召开,辩护律师可以有效行使阅卷权,充分了解对被告人有利、不利的证据,并为庭审辩护做好相应准备。法官通过庭前会议对这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处理,有利于确保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

(4)法官在庭审会议中的作用。法官在庭审会议中主要有两个任务:1.召集主持。审判人员负责召集与会人参与庭前会议,并做好相关主持工作2了解情况与听取意见。审判人员就上述庭前会议的内容听取意见,并不直接作出裁量或决定。对管辖、回避、公开审理等程序性问题有异议时,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程序;对于证据有争议、有异议的,只记录在案。因此,法官虽然拥有庭前会议的启动权,但在庭前会议中能发挥的权力却是少之又少。

二、庭前审查程序与庭前会议制度的关系

(一)关系分析

庭前审查程序是就检察机关移送的案卷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开庭审理。司法实践中,法院会对管辖、回避、证据目录等程序性事项进行审查。因此,庭前审查程序和庭前会议制度某些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合。由于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具有一定的条件,根据上述分析,庭前会议制度适用于重大、复杂或者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案件。那么,庭前会议制度并非开庭审理的必经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庭前审查程序和庭前会议制度都是庭前准备程序的一部分,而法院启动庭前会议制度时,庭前会议制度即是庭前审查程序的延续。

(二)处理方案

由于庭前会议制度并不必然适用,笔者建议根据罪的轻重程度、复杂程度和证据的繁简、异议程度来适用庭前会议制度。即当案件简单或者属于轻罪的情况下,仅按照庭前审查程序进行对程序性事项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开庭审理即可;当案件复杂或者属于重罪的情况下,当事人对证据有异议时,则先进行庭前审查程序,再召开庭前会议,对已经由庭前审查程序审查的内容就不再讨论,对庭前审查程序之外的程序性事项及证据事项听取当事人意见,相当于进行二级审查。

三、完善庭前审查程序和庭前会议制度

(一)庭前审查程序的完善举措

1.明确庭前审查程序的定位

我国历经30余年对庭前审查程序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目标尚不明确。庭前审查程序应该有怎样的功能定位呢?笔者认为,庭前审查程序的定位应当是:法官审查卷宗的理由或证据是否充分,避免把不符合开庭审判条件的被告人送上法庭,从而发挥庭前审查程序分流案件的作用,抑制检察机关滥用诉权,排除不当诉讼,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2.庭前审查程序功能的实质化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现行规定开庭审判条件低,书中只要有明确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导致人民法院无法拒绝,只能照单全收。该规定既没有明确庭前审查的具体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对案卷和证据的审查更是空白。庭前审查程序本应发挥分流、过滤的作用。因此,要求法官在司法实务中该退回补充侦查的就退回补侦,该撤销的就撤销,该释放被告人的就立即释放。目前的庭前审查程序,使法院对不符合条件的也无法驳回,严重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建立预审法官制度

预断问题一直是案卷移送方式争议的焦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最终恢复了全案移送的方式。为了防止、排除法官预断,建议审查法官从审判法官中分离出来,庭前审查程序由专门的审查法官主持,最终建立预审庭。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匮乏,尤其是基层法官资源更是欠缺,这也是审查法官和审判法官未能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力量的增强,应建立相应的预审法官制度。

(二)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举措

1完善庭前会议程序的方式

(1)“可以”二字的理解。综合庭前会议各种方式的情况,笔者认为,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可以”应该从以下两方而来理解:1.审判人员应该视案情决定可以召集当事人参加,也可以不召集当事人,仅仅召集公诉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参加庭前会议。由控辩这两方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就相关法律问题参与庭前会议,既能保证双方的权利不受侵害,也能避免被告人和受害人相逢引发冲突、激化矛盾。2法官视案情决定是否召集相关人士召开庭前会议。适用条件正如刑事诉讼法解释第183条的规定。

(2)书与言词相结合。召开庭前会议的主要是解决一些程序性问题,但又不限于与此。因此,针对问题可以采用书而形式制作程序异议表、证据异议表。通过由控辩双方填写表格,及时反馈信息后,法官根据所填写的相关材料主持会议,要求控辩双方必须参加。对于没有异议的问题直接略过,对于有异议的问题,逐一由控辩双方陈述、举证、质证、辩论,从而真正发挥证据开示作用。

2.扩大法官在庭前会议中的权力

如果按照上述过程完成庭前会议,不免有学者担心迟延诉讼和重复调查的问题。故笔者建议,即赋予法官在庭前会议中更多的权力,将庭前会议变成审判前的审判。建议赋予法官在庭前会议中对程序性事项和证据性事项的决定权,而不是让法官在庭前会议中仅仅听取意见、记录在案,庭审过程中又重复调查再行决定,从而导致诉讼拖延,损害被告人权益。同时,还要赋予控辩双方对这些重要决定申请复议与提起上诉的权利,从程序上确保控辩双方的权利。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庭前会议的功能,提高庭审效率,保证庭审质量。

注释:

①张忠斌,郭园园,赵慧,熊永明,黄勇,刑事审判的价值取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根据《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XXX发〔2018〕23号规定,从2018年1月1日起,自治县政府所属部门在制定涉及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时,要严格对照公平竞争审查标准进行公平竞争审查。为贯彻落实好此项工作,确保我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平竞争要求,防止出现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开展政策清理工作。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局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内部工作机制,结合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对现行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开展了自查,经审查,我局没有涉及此项工作的文件。

 

 

                     XXX县XXX局

                     2018年6月21日

根据《阆中市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及报送清理工作总结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乡高度重视,扎实部署,本着以检查促工作、促改进的态度,迅速开展了自检自查工作,有关情况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机构职责,理顺工作机制。经乡党委政府同意,成立由乡党委书记敬中恒同志为组长,乡长秦洪波同志为副组长,其他党委成员、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安排落实我乡公平竞争审查工作。

(二)加大审查力度,有序清理存量。对我乡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11日的所有发文进行梳理与整理,重点排查有关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的文件,经梳理,我乡2017年年初以来未出台规范性行为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

二、定期评估完善。

我乡按照“谁起草、谁审查”的原则,要求各部门分别负责本部门拟出台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严格对照市相关文件内容,就审查对象、标准和要求进行自我审查,形成书面审查结论,随相关文件材料一并上报乡领导。确保我乡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符合公平竞争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出现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将按照省市关于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要求,继续自查自理2017年以前出台的发文,严格规范文件及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确保我乡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符合公平竞争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出现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并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进全社会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五、整改措施到位。对2018年之前出台的政策措施,我乡将继续进行自查自纠,确保公平竞争审查清理到位。 

                                                                                         枣碧乡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1 日

关于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总结2

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根据《关于落实自治区2018年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督察相关要求的通知》要求,我局结合今年已开展的两次督察要求进行自查,现就我局2018年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及时制定工作方案

为规范财政行政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我局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坚持从财政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了《南宁市财政局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按照分步实施的工作步骤,在规范增量政策的同时,坚持分类处理、不溯及既往,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通过依法审查,强化监督的做法,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机制,把自我审查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督,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审查制度

我局建立了《南宁市财政局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制度》及审查流程,成立了由局班子领导和相关科室、局属各单位为成员的财政局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审查主体、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和例外规定。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制定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政策措施;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政策措施;不得出台没有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的政策措施。我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文件及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过程中,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出台后,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向社会进行公开。

三、规范审查流程

本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按照“谁制定、谁审查”的原则,负责对本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文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并提出书面意见;办公室把好公文审核关,对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而未审查的政策措施文件退回文件主办科室;所有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由文件政策起草科室出具公平竞争审查书面意见以后交由局法制科进行复审。

四、加强增量文件审查

按照“谁起草、谁审查”的原则,要求本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分别负责本科室、本单位出台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南宁市财政局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方案》、《南宁市财政局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制度》要求,严格对照自治区、南宁市政府在关于市场体系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意见、实施方案有关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容进行审查。2018年截止目前,审查由本局牵头起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共计8件,经审查有关政策措施中均未含有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确保我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符合公平竞争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出现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

五、有序清理存量

(一)存量清理情况。我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对照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特别是针对有无市场主体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暴露比较集中、影响比较突出的规定和做法需要尽快予以废止的、对以合同协议等形式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部分立即终止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需要合理设置过渡期,留出必要的缓冲空间的情况等要求,对以前的政策措施文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梳理,共对26件存量政策(规章2件,政府规范性文件9件,部门规范性文件15件)中有关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内容进行清理,经查,以上政策措施均不存在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问题。

(二)清理现行排除限制性竞争政策情况。根据《关于转发2018年广西清理现行排除限制性竞争政策措施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对现行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含有的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重点包括的六项内容进行清理,经清理,26件存量政策(规章2件,政府规范性文件9件,部门规范性文件15件)中有关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内容均不存在限制性竞争的内容。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政策解读。我局将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针对社会各界及相关利益人对涉及我局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措施提出的问题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进全社会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二)完善守信机制。我局将进一步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履行向社会做出的承诺,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要认真履约和兑现。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重大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

(三)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印发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7〕45号)精神,规范政策措施起草行为,对部门未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或者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出台政策措施,以及不及时纠正相关政策措施,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因失职渎职等需要追究有关人员党纪政纪责任的,引起相应责任将追究责任人责任。

(四)整改措施到位。对2018年度以前出台的政策措施,我局将继续进行自查自纠,确保公平竞争审查清理到位。

关于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总结3

根据港南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港南区清理现行排除限制竞争政策措施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组织局机关各部门、局属各单位,针对我局起草的以区政府名义或区农业局名义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中含有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进行清理。清理工作采取局机关各部门、局属各单位自查梳理,局机关法制部门审核排查,局领导研究公开清废和总结上报四个阶段进行。现将清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清理内容主要包括:

1、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2、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3、对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实行歧视性价格和歧视性补贴政策;

4、限制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者阻碍本地商品运出、服务输出;

5、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

6、强制经营者从事《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

二、明确工作机制有序开展清理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局就清理工作的范围、原则、步骤和要求等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并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清理小组,多次听取关于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情况的汇报,解决清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清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清理职责,清理范围,积极思考,精心策划。结合我局实际,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务部、商务部《关于印发〈2017-2018年清理现行排除限制竞争政策措施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价监〔2017〕209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规范性文件清理范围,清理分工,清理方法步骤和清理目标。明确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组织清理工作,进一步澄清了对公平竞争审要性的模糊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清理工作有序推进。

(三)统筹安排,落实清理责任。要求区局机关各相关股室、直属事业单位要按照“谁实施、谁提出清理意见”和“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组织专人负责对现存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登记,逐一对照公平竞争审查“四类标准”、18个“不得”和四类例外情形,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审查,提出“废改立”意见。经审查清理后,有修改,或有修改意见的规范性文件汇集成册,与公平竞争审查文件清理目录,一并由股室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局务会议审定。确保我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符合公平竞争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出现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按照“谁起草、谁审查”的原则,要求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分别负责本单位拟出台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严格对照《实施意见》中的内容,就审查对象、标准和要求进行自我审查,形成书面审查结论,随相关文件材料一并上报局领导。  

二是重视程序,狠抓落实。对拟出台的政策措施依法审定,做到内容合法、程序合规、细致周密、防止疏漏。同时实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目标明确,方法明确和要求明确。

三是同步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积极推进我局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将合法性与公平竞争审查一并纳入规范性文件审查范围。对规范性文件概念把握不准,公文规范处理程序不清的及时向自治区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公平竞争审查情况,确保我局出台规范性文件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篇4

[关键词]烟草;卷烟营销;审计;市场营销

[DOI]10.13939/ki.zgsc.2017.01.121

随着社会经济和烟草行业的发展,卷烟营销工作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烟草企业加强卷烟营销环节的审计监督成为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新方向、新视角、新领域。明确卷烟营销审计的目的、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制定完善的审计实施方案是有效开展卷烟营销审计的前提。

1 卷烟营销审计的目的

深化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烟草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专营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破解“三大课题”的切入点,也是深化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开展卷烟营销工作审计,基本掌握烟草行业卷烟市场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市场营销工作中在需求预测、货源供应、品牌进出、客我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完善制度、化流程、强化监管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烟草行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逐步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烟草工商企业的竞争活力。

2 卷烟营销审计的方式、方法

开展卷烟营销审计的方式既可以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也可以实施卷烟营销专项审计。前者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和审计工作实施的整体效率,后者则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专项性。

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内控评测、数据分析、资料检查、座谈问询和实地走访等。可以通过检查卷烟营销相关内控制度及执行,分析财务、销售相关指标异常波动情况,检查专卖和内管的卷宗资料,了解入网销售、价格波动、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等情况;与营销、专卖、内管和客服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市场态势、客户情况反映、供需矛盾等情况;抽取不同业态零售户,自主安排路线,进行走访,了解货源供应、终端建设、社会库存等情况。

3 卷烟营销审计的主要内容

卷烟营销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内控制度、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和网络建设四个部分:内控制度主要审计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合规性;市场营销主要审计需求预测、社会库存、货源供应、客户管理、规范管理、价格管理、零售户毛利情况等内容;品牌管理主要审计品牌培育、引进退出机制、宣传促销、资源分配等;网络建设主要审计现代零售终端建设情况、客户满意度、订货成功率、电子结算率、客户投诉等内容。

3.1 内控制度方面

一是审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涵盖了需求预测、货源供应、品牌培育、品牌引进退出机制、客户管理、市场监测、内部监管、宣传促销等重要流程节点,有无缺失重要环节内控制度的情况。二是审查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规定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有与国家、行业规定不相符的条款,是否根据国家和行业的规章制度变化及时进行修订。

3.2 市场营销方面

一是审查需求预测的编制依据是否充分,编制程序和工作标准是否符合烟草行业的规定,需求预测编制程序是否按照“自下而上、分析汇总”的流程执行,是否将需求预测结果作为订单订货的重要依据,有无持续改进措施。二是审查企业是否建立社会库存存销比的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对社会库存存销比进行了动态监控,对存销比超过警戒线的品牌(规格)有无改进措施。三是审查卷烟货源分配政策或实施方案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有利用紧俏品牌与指定品牌(规格)进行搭配或变相搭配销售的情况。四是审查被审单位零售客户分档维度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及时向零售客户公开客户分类分组情况,是否将单品牌(规格)或少量品牌(规格)的订货量与客户分类定级、供货总量和紧俏货源订货量挂钩。是否建立了大客户管理制度,是否对大客户信息进行定期维护,大客户的数量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五是审查真烟非法流通的情况,是否有流出或流入的大要案,并查询所涉条码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有无超市场容量投放的卷烟问题、规范大户经营行为的问题及地下倒卖卷烟网络的问题,购进的卷烟是否达到入网、落地、落户3个100%,有无未入网销售等违规现象。六是审查是否制定了高价位卷烟销售管理办法,是否将高价位卷烟货源调入数量、分配办法、投放对象、供应价格、分配结果定期在卷烟商业企业内部公示,是否存在超市场容量投放卷烟和大户不规范经营的现象。七是查看零售户毛利率,评价零售户的盈利水平,与本单位同期水平相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反映需求预测、货源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品牌培育方面

一是审查是否制定了品牌引入退出管理办法,引入退出机制是否符合行业规定,引入退出流程是否符合卷烟品牌(规格)引入退出管理办法的规定。二是审查是否制定了卷烟品牌发展规划,是否及时按照国家局、省局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修订,有无具体品牌培育计划、方案,是否按照品牌维护和评价流程开展工作,是否针对不同产品规格定期开展品牌生命周期评审工作,为卷烟品牌的市场引入、退出等提供依据。三是审查是否在“注重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指引下,制定终端资源规划,是否明确终端资源分类标准、资源维护、信息更新和使用规则等内容,是否公平合理分配辖区零售终端店招、柜台等资源。四是审查宣传促销项目是否有年度预算,项目立项是否符合管理程序,是否按审批权限得到批准,宣传促销项目是否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实施,是否合理安排品牌、范围,合理配置物料;是否存在以现金、卷烟实物、贵重物品等作为促销手段,开展销售奖励或变相销售奖励活动的行为,是否建立宣传促销品“收、发、存”台账。

3.4 网络建设方面

一是审查是否编制了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目标规划,是否制定了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制度,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年度投入是否按预算执行,投入是否规范,终端建设对象选择条件是否符合规定,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完成上级下达的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任务,是否对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进行动态维护,现代卷烟零售终端产品销售、形象展示、品牌培育、宣传促销、信息采集和消费跟踪六大功能的实现情况。二是审查是否制定了关于客户满意度的内控制度,是否针对满意度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措施,客户满意度与同期相比是否得到提高或达到平均水平。三是审查是否建立订货成功率考核机制,当订货成功率较低时,是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是否有跟踪监督机制。是否存在货源供应不合理或不均衡现象,零售户是否存在乱渠道进货的不规范现象。四是审查是否建立电子结算率考核机制,当电子结算率较低时,是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五是审查是否建立客户投诉管理制度,实际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对客户投诉的原因是否进行了分析,客户投诉率和客户投诉满意度是否高于同期水平,有无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昊.关于卷烟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2(19):197.

篇5

关键词:电影审查;分级制;电影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48-01

一、电影分级制度

世界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以电影分级制最为普及,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电影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日、韩、英以及我国港台地区,都采用电影分级制度。参照国情、业界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各方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每个国家或地区都进行了合理的级别划分,以适应观影群体,达到保护观影者尤其是保护未成年利益的目的。电影分级制自身的确有着很多优点,诸如促进电影创作生产的丰富与类型化的发展;有利于保证电影人艺术创作的自由;有利于拓展电影制片业发掘题材的发展空间;促进市场规范的繁荣发展;推动电影产业化进程等。

二、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所谓电影审查制度是指:电影监管部门按着相关的审查标准对于各类电影片的影片内容、艺术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把关,“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2002年《电影管理条例》的实施,即明确了我国施行电影审查制度。条例对于电影审查主题、内容、标准、程序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详细的规定。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属于事先审查制,具有统一的审查机构,明确的审查标准和严格的审查程序。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约束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方面的行为,保证了我国电影作品出品的质量和合法性,该制度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的缺陷大致表现为:电影审查时间长,影响影片档期;约束电影人艺术自由,造成艺术折扣等。这些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主管部门有效的解决,对于新时期我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现如今电影受众精神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满足都带来了不少不良影响。

三、电影分级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但是否认可分级制,就一定要推行?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电影分级制的确有着很多优势,但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过渡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中国复杂的国情决定现阶段电影分级制并不适宜推行,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分级制的可行性:

(一)我国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方面差异都比较大。中国现阶段人民贫富差距大,从地域来看,东西差异大,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并不均衡。如果要推行电影分级制度,需要考量均衡的因素还有很多。

(二)法制环境。我国的法律法规一直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努力过程中,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关于知识产权方面,尤其是电影相关的专门立法和规章制度并不完善。虽然国家主管部门对此重视起来,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等这些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可以发展的空间。如果现阶段一定要推行电影分级制,首要的工作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当然还要保证强有力的执法,显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要求的条件。

(三)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我国和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同时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美国向来崇尚民主自由,中国则盛行的是一种中庸之道。欧美等实行电影分级制的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在我国初级教育才逐渐普及开来,并不能达到全民教育普及的程度。

篇6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局对拟公开网络公共信息的保密审查。

拟公开网络公共信息在公开前均应进行保密审查,未经保密审查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本制度所称保密审查,是指本局的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对本机关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在公开前,对其内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后是否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公开作出审查结论或者提出处理意见的行为。

第三条保密审查应当遵循“全面、及时、准确、规范”的原则,既要保障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顺利公开,又要确保不应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被公开。

第四条保密审查工作分两种情况进行:

(一)各科室主动公开的公共信息,由相关科室确定并制作,经本科室负责人初审和分管领导复审,统一由信息中心校对上传。

(二)机关依申请公开的公共信息,按照“统一受理、分别办理”的原则,信息中心负责受理,根据工作职责分流到相关内设机构。相关科室负责办理,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后,即可由信息中心直接答复;重要或敏感信息报分管领导同意后答复。

各科室在对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公共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后,送缴一份由本科室负责人或分管领导签字纸质文档于信息中心,以做备案。

第五条信息中心积极协助并参与保密审查,并负责对本局网络公开信息的保密审查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查。

第六条保密审查依据《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相关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规定、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信息载体上的国家秘密标志。

第七条查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应依据行政机关与权利人的有关约定或者权利人的事先声明;认为需要,应征求权利人的意见。

第八条经审查,确定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公开。

第九条经审查,确定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公开后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依法不应公开。

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本局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依法公开。

第十条经审查,对是否可以公开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省国土资源厅或者*市密局确定。在报审时,应具体指出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信息,按《保密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和《保密法》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在保密审查过程中,对标有国家秘密标志且在保密期限内的政府信息,认为符合《保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解密条件,可以提出解密意见,按法定程序解密后可以公开。

第十二条在保密审查过程中,对含有不应公开内容的政府信息,认为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作区分处理,删除不应公开的内容后可以公开。

涉及国家秘密内容的区分处理,处理结果应交由本局保密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上级领导小组审核确认。

第十三条保密审查必须有文字记载。文字记载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被审查信息的标题及文号或者内容摘要;

(二)保密审查认为不应公开的依据;

(三)保密审查的结论或者处理意见;

(四)保密审查承办人的签名、日期;

(五)所有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审查人员的签名、日期;

(六)本局认为应当记载的其他内容。

保密审查文字记载自产生之日起,应当保存三年以上。

第十四条在公共信息形成的同时,根据《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相关的保密范围规定和《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其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属于国家秘密的,同时确定其密级、保密期限,并按规定在其载体上标注国家秘密标志。

第十五条定期对本机关确定的国家秘密进行清理,对符合《保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应当及时按法定程序解密。

前款规定的清理工作,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

篇7

关键词:智能化;专利审批;审批制度改革

引言

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对行政审批改革提出具体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解决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随意性大、公开透明度不够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为人民群众服务水平”。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是我国唯一的专利审批行政部门,承担全国的专利申请受理和审查工作。多年来,专利局一直将提高查询效率、提升对外服务质量作为业务管理的重点,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0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投入使用全流程电子化的专利审批系统,增加了电子化的申请模式。信息化手段极大提升了专利审批的服务质量的专利审查工作的效率,申请人足不出户既可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有效缩短了专利审查周期。

在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又期待着更为方便、快捷的申请受理和审查服务,在不考虑增加审查员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审查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率,做到审查中质与量的统一,同时又能为申请人和机构提供更为愉悦的服务体验,仍然是专利局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我国专利审批制度现状

1.1 专利审批的主体与客体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统一受理和审查我国的专利申请,依法对符合授权条件的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

我国专利审批的客体包括三类专利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1.2 专利审查流程

目前,我国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采用初步审查加评价报告制度,对发明专利申请采用实质审查制度。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审查大体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受理审查、分类、缴纳初审费、初步审查、办理授权登记手续、授权公告。专利局可根据相关人的请求,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出具专利评价报告,对其专利权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包括:受理审查、分类、缴纳初审费、初步审查、发明公开、提出实审请求及缴纳实审费、实质审查、办理授权登记手续、授权公告。

在审查过程中,未及时缴纳初审费或未及时答复专利局发出的通知书,则可能导致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符合授权条件但未及时办理授权登记手续,专利局会做视为放弃专利权处理;初步审查或实质审查不合格的申请,会被驳回专利申请权。

2 我国专利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专利申请程序复杂

一项专利要走完一套最基本的审批流程,申请人需要提供多种资料、这类资料还要符合很多细节上的形式要求,一个申请要经多诸多审查环节才能被授权。

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至少要提供请求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说明书附图、摘要附图。这类文件都有详细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如果出现形式缺陷,则需要在专利局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补正,如果存在实质内容的缺陷,则要限期改正或陈述意见。补正和意见陈述也有细节的要求。除提交文件外,一项专利至少要缴纳两次费用:申请费和专利登记、印刷费、印花税(一次缴纳),发明专利还要缴纳实质审查费。

除提交最基本的申请文件、补正文件或意见陈述以及缴纳两次费用外,如果专利申请涉及优先权、费用减缓、申请人的变更、逾期视撤恢复等事项,则要提供更多的证明文件,有些还需缴纳费用。

这些环节不仅涉及专利局多个审查部门间的协作,还需要与申请人通过正式的文书进行大量的技术沟通和交互,这种方式耗费了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很多时候由于申请人对专利相关业务不熟悉额外产生更多的业务交互。这些都降低了专利审查的工作效率,延长了业务办理周期。

2.2 专利审批周期长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3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结案周期(申请日至初步审查结案日)分别为4.3个月和3.8个月。发明专利从进入实审日至结案日之前的平均周期为22.2个月。

除非申请人要求提前公开,发明申请需满18个月才能公开,公开以后才能进入实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申请人没有要求提前公开,则他提交发明专利申请以后,通常要经过三年多的等待才能得到审批结果。

专利法中对申请人的行为有明确的期限要求,而对审批周期却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虽然,审批周期长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且,长期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非常重视审查周期,为缩减审查周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缩短审查周期、是否需要向申请人承诺最长周期、是否让申请人能够预知可能的审查周期等等,这些都是专利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智能化审批推进专利审批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智能审查加依赖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分别从审批系统的申请端和审查端入手,按照现有专利法规、业务规程、工作流程,对申请人和审查员的操作内容进行量化分解,提取智能化审查项目及计算机可识别的规则,最终实现系统辅助申请人撰写文件、自动完成部分审查以及辅助审查员完成必须的人工审查。

3.1 在线交互式申请,降低申请的难度、提升服务水平

在线交互式申请采用人机互动方式协助申请人撰写申请文件,采用AJAX①、HTML5②等最新的网页开发技术,根据申请人已填写内容,动态提示当前项目的填写内容或引导后续操作步骤。申请人还随时可以针对当前填写项目启动在线帮助。当出现填写错误时,系统提示错误信息、给出正确信息的填写建议。

交互式申请能有效帮助没有经验的申请人顺利完成专利申请的文件撰写,而不必在申请前先去细致学习专利申请法规,并且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撰写文件。

智能审查将审查端的业务规则前置到在线交互式申请,整合多层面的信息检查、规则校验,申请人能够及时获知填写内容中的缺陷,在系统指导下进行修改,避免了形式缺陷,从而避免因这些缺陷导致的补正或答复审查意见,不仅节约了审查资源,也能大大缩短审查周期。

在线交互式申请,通过提高申请人的撰写文件的操作体验、避免形式缺陷产生的补正答复环节,提升了专利局对公众服务的水平。

3.2 自动审查,减少审查案件的积压、短缩审查周期

新申请或中间文件提交到系统后,系统使用含有预定义业务规则的规则引擎③对所有审查项进行自动审查,包括对自由撰写的文字内容进行文本分析④,最后给出相应的审查结论。智能审系统需要区分全自动审查项和人工协助审查项,对于全自动审查项,系统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判断信息的正确性,给出精准的审查结论。

对于那些情形较简单的申请,只涉及全自动审查项,则智能审查完成能够直接做出审查结论,那么,这些案件就不必经案件分配、审查员审查、撰写通知书、质检等人工环节,直接由系统自动完成这些处理,向申请人发送通知书。由于系统处理的高效,这些案件不会导致积压,案件本身的审查周期大为压缩。

自动审查不仅结论准确、生成的通知书规范,有助于审查质量的提升,而且,系统自动审查替代审查员的人工审查,可以将一部分审查员从这些案件的审查中解放出来去审查其他复杂的案件,缓解了人工审查的压力。那么,即使在不投入更多审查员的情况下,采用自动审查在直接缩短个案的审查周期的同时,压缩了人工审查案件的平均审查周期。

3.3 智能辅助人工审查,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

智能辅助人工审查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

(1)对案件中的自动审查项提示审查员系统已处理,审查员不必重复审查;(2)提示系统能够给出结论但可能不准确的审查项,需要审查员人工判断系统结论正确与否;(3)对系统完全不能处理的审查项,为审查员的人工审查提供智能化的辅助工具,如:提供先前已有的类似案件的审查记录,供审查员参考等;(4)辅助撰写通知书,根据审查员的审查结论,自动生成格式和文字表达规范的通知书,审查员只要专注于对人工审查项作出审查结论,不必考虑如何在通知书中描述这些结论。

由此可见,智能审查对一个无法直接给出审查结论的案件,也能够让审查员集中精力处理复杂的审查项,需要审查员人工审查的审查项目减少了,而且智能审查还给出了辅助的支持工具,既减轻审查员工作量上的压力,也从审查难度上提供了帮助,从而提高了审查质量和效率。

注释

①AJAX: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指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AJAX 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进行更新。

②HTML5: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其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web页的表现性,追加了本地数据库。

③规则引擎:规则引擎由推理引擎发展而来的一种嵌入在应用程序中的组件,实现了将业务决策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并使用预定义的语义模块编写业务决策。

④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将它们从一个无结构的原始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即对文本进行科学的抽象,建立它的数学模型,用以描述和代替文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年修订版)[S].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年修订版)[S].

篇8

一、西方对违宪案件的审查方式

在不同的国家里,违宪审查的部门不同,但是共同的是违宪审查机构的专业化与独立性:专门审理政府或立法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案件,独立于普通法院、独立于行政机关,并且都关注过程合法性。从违宪审查的手段上说,现代国家通过两种方式对法律及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进行审查[4]。

(一)事先审查制。即在法律、法律性文件颁布生效之前所进行的合宪性审查,一旦被确认违宪,该项法律、法律性文件便不得颁布实施[5]。这是为了防止法律违宪事件的发生,在法律未颁布之前,对其进行合宪性审查。事先审查又称为预防性审查,即在法律、法令、法规等生效之前进行的审查。如法国宪法委员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方式通常采用事先审查,“各项法律在颁布以前,议会两院的内部规章在执行以前,均应提交宪法委员会审查,以裁决其是否符合宪法。为了同样的目的,各项法律在颁布以前,可以由共和国总统、总理、两院中任何一院议长,或由60名国民议会议员或60名参议院议员提交宪法委员会。” [6]被宣布为违反宪法的条款不得公布,也不得执行。对宪法委员会的裁决不得上诉,宪法委员会的裁决对于政府各部、一切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有强制力[7],如法国。

(二)事后审查制。即颁布实施之后进行的合宪性审查。这是在法律颁布之后且发生了违宪事件以后,为了处理违宪纠纷应请求而进行的审查, 事后审查也称为惩罚性审查,即在法律、法令、法规等生效之后进行审查。实行事后审查一般在法律尚未引起具体诉讼时进行,并且必须在政府或议会提出请求的条件下进行,凡经宣布为违宪的法律即失去法律效力。德国既可以进行事前审查也可以进行事后审查,而意大利则是在法律实施后的一段期限内进行审查[8]。

(三)混合制。这是采取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审查制度,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经常使用。

二、违宪审查的基本模式

(一)立法审查模式。立法机关审查模式是宪法或宪法惯例所规定的立法机关负责审查、裁决违宪案件的一种违宪审查模式,也就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违宪审查权。由立法机关实施违宪审查的体制始于英国。英国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奠定了由议会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基础。“虽然英国至今仍然实行这一体制,但由于英国是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在形式上没有高于普通法律的宪法,构成宪法组成部分的宪法惯例和成文法都是可以为新的宪法惯例以及议会新的立法所改变的。因此,在英国实际上不存在法律违宪的问题,其体制和经验也缺乏普遍意义。” [9]目前由立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新西兰、比利时、芬兰、荷兰、卢森堡等[10]。由立法机构负责违宪审查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保证了违宪审查机关的最高权威性 ,从而保证了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得以更有效贯彻和执行。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审查的有效性不足 ,因为这种模式的实质是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 ,失去了违宪审查的真正意义,达不到违宪审查的实际效果 ,难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此外在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中,立法机关往往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于权力集中,事务繁忙,难以切实履行违宪审查的职责[11]。

(二)司法审查模式。即普通法院违宪审查模式,又称美国模式,是美国最高法院在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所确立的。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理论渊源在于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党人的“法院应该有审查法律的合宪性的权力”的思想。在分权的政府中,司法机关是三权中最弱的一支,不能采取任何主动的行动。为了保证三权的制衡,必须由司法机关“审查执法甚至立法机构的决定,从而保障政府在法定轨道内行动”[12]。美国式的由普通法院审查立法和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做法,开创了司法审查的先例,对世界各国的实践和宪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实行美国模式的国家有6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普通法系的国家[13]。司法模式的优点:一是通过这种方式审查宪法 ,可以将宪法适用于普通法院的审判活动之中 ,将违宪审查纳入普通的司法活动之中 ,也可以使宪法的实施置于法院的经常地和有效地监督之下 ,使宪法争议的解决具有了有效的司法程序保障。二是在这种模式下 ,法官可以直接适用宪法的有关条文进行判案 ,公民个人可以通过违宪诉讼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使违宪审查经常化 ,从而更有利于宪法意识的形成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的良好风尚[14]。不足:一是这种审查方式要求法官的职业素养和法院的威信很高 ,必须建立在法院的地位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保障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 ,因而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大都是英美法系的国家。二是这种模式属于事后审查。如果没有权利主体到法院 ,法院不能主动提起审查 ,实际上采取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 ,是一种消极的事后审查方式。三是这种审查由于受审查法院的级别限制 ,往往审查的效率比较低[15]。

(三)专门机构审查模式。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又称凯尔森模式、奥地利模式、欧洲模式,它由奥地利在1920年首创。具体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制度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宪法委员会制度。在违宪审查的历史上,立法机关审查制曾经为许多国家所采纳。然而在二战以后,不少国家为了有效地维护其秩序,保障基本人权,纷纷抛弃原有的立法机关审查模式,转而实行普通法院或专门机构的违宪审查模式,尤其是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为许多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的国家所采纳[16]。专门机关审查模式的优点,一方面保证了审查机关相对于议会的独立,另一方面事前与事后审查模式的结合(主要是德国)也使违宪审查制度更加严密。缺点在于脱离或干扰司法实践,导致普通法院法官审查案件不得不依赖于的判决的状况;容易对立法产生实质性影响;容易导致审查机关凌驾于其他机关地位之上的结果。

三、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

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在英美通常被称为“政治问题原则”,在欧陆则称为“统治行为原则”。从理论上而言,政治问题属于政治部门的权限,根据宪法,应当由行政机关、立法机关或者由两者共同协商、斟酌、运用裁量权决定。因此,宪法审判机关就应当尊重政治部门的意见,不干预或者不介入政治问题或统治行为的纠纷,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17]。违宪审查制度中之所以确立“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原因固然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其一,法官不是政治与行政专家,在收集、整理、分析各种情报与资料方面,难以与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相比,因此要求法官凭借自身的情报收集、整理能力来发挥决策的机能,实在强人所难。其二,法院或者法官如果干预政治问题,必然会导致宪法审判机关卷入政治漩涡,司法权之独立性及中立性将受重大影响,宪法审判机关的权威性也难免不受到损害。其三,基于三权分立的原理,宪法审判机关不宜介入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政治决定,否则将动摇权力分立的基石与信念。其四,基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责任政治原理,参与政治问题的议会议员或人民代表和行政官员,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对其负政治责任,一旦失信于民,则面临罢免落选的政治后果,而法官并非来自选举,不承担政治责任,若政治问题不由负政治责任的议员或人民代表、行政官员作出决定反而由不负政治责任的法官作出决定,实在有悖于“责任政治”的理论与逻辑。基于以上四点,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从实证层面而言,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是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法官马歇尔在1803年的一项案件的判决中[19]认为“联邦宪法赋予总统若干重要的政治权能,总统自得以自己之裁量权行使之,并以政治的资格对国家负其责任,为执行这些职务,总统有任命若干官吏之权限……这些官吏之行为具有政治的性质……其权能既委任行政机关,则行政机关之决定系终局之决定……绝非可由法院加以审查者。”从此,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几乎成为世界各国法院避免卷入政治漩涡的避风港,因为法官如果超越合理的司法权界限,无视其资格或能力,恣意过问政治,政治司法化的结果不但不会出现,反而会致使司法政治化的恶果[20]。

不过政治问题与法律问题并无分明的界线,例如国会的议事程序、议决方式为国会自律之事项,均属于政治问题,与宪法无关,不构成违宪审查的对象。但是自律事项之决定应符合自由民主秩序的原则,如议会议事程序明显抵触宪法或与自由民主的秩序相背,则该项政治问题就会蜕变为法律问题,自然构成违宪审查的对象。又如,在美国,州议会选举中的选区划分问题,联邦最高法院在1946年时认为该问题是政治问题,法院无权过问,但到上世纪60年代,它又认为选举中选区的划分问题,关系到宪法规定的平等保护条款的实现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法院有权对此作出判断。我国台湾省也确立了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台湾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于第328号解释文指出:“国家领土范围之如何界定纯属政治问题;其界定之行为,学说上称之为统治行为,依权力分立之原则,不受司法审查。”[21]

四、违宪审查的制度保障

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对于司法审查顺利、有效地进行具有保障作用,没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对司法审查机构的组成、地位、职权、行使职权的原则、程序、手段等内容作出规定或确认,司法审查机构就无法正常运转[22]。

“在普通法院审查的模式下,普通法院承担司法审查的工作,法院的建立、法官的选任、职责、职务保障、司法审查的手段、方式往往是由宪法和有关法院、法官方面的单行法规规定的,司法审查的程序则同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理程序一致,故往往没有专门的司法审查程序法,而是采用民事诉讼法规、刑事诉讼法规和行政诉讼法规,司法审查原则往往通过长期的司法实践,形成一整套判例和惯例加以确立。” [23]以美国为例,1787年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了联邦法院的任职期限及报酬,第三条第二项划定各级联邦政府管辖范围及联邦最高法院的初审案件、上诉案件的管辖范围。联邦法院经过实践操作,总结出一系列司法审查原则,如政治问题拒绝审查原则、合宪性推定原则、宪法判断回避原则等。可见,美国各级法院尤其是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制度是相当完善、健全的[24]。

在审查模式下,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趋势最为明显和典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制定或修改宪法,规定违宪审查的主体、审查权力、提讼或审查主体、审查机构成员组成、任期、职务保障、裁决效力等内容,为司法审查制度完善提供基础和依据。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宪法监督专门机构是宪法会议(又称宪法委员会),它还规定了宪法会议的组成、任命方式、职务限制、职权范围、审查方式、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裁决的权限和效力。第二,制定规范司法审查专门机构行使权力的专门性法律。如德国在1951年3月12日制定《联邦法》,以后多次修正,该法共4章107条,4章内容依次规定联邦的组织与管辖权、法院的地位、法官的资格、任期、回避、法院的管辖权、对法官的保障等内容[25]。

注释:

[1][6][7][8][22][24][25]蔡东丽:《论西方国家的司法审查制度》,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6期。

[2]参阅王霞林主编:《地方人大监督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杨金华:《违宪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载《人大建设 》2006年第5期。

[4][5]王申:《法治的理念与实践》,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5年第10期。

[9]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34页。

[10]傅玮:《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之重构》,载《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5月1日。

[11][14][15]郭洪:《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刍议》,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参见杜钢建:《外国制度研究》,载《湘江法律评论》(第2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13][16]费善诚:《试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17][18][19][20][21]胡:《违宪审查原则论》,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为做好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确保领导到位。调整充实了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王成双同志任组长,分管保密、信息工作的副局长杨慎敏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并落实了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具体事务。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专职人员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为开展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完善机制,确保制度到位

建立健全了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明确了审查职责。今来,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建立了《县司法局保密工作管理制度》、《县司法局要害部位保密安全管理制度》、《县司法局档案保密管理制度》、《县司法局送阅、传阅文件保密管理制度》、《县司法局会议保密管理制度》、《县司法局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县司法局保密岗位工作职责》、《和非互联网保密管理制度》、《和非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网络保密制度》、《公共信息网络上信息保密管理制度》、《互联网维修、更换、报废保密管理制度》等。

三、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情况

为认真做好保密机要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把保密教育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在平时的学习例会上,多次强调做好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国家工作人员保密守则》等保密工作规章制度以及省、州、县保密工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等。对办公室档案管理员、文书收发等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保密工作人员加强保密教育。做好保密工作的检查督促,促进全体工作人员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业务能力。

四、互联网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格实施有关互联网信息保密管理制度,加大保密审查力度。

对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由局办公室确定并制作、更新。在起草公文和制作信息时,对文件内容是否公开提出拟定意见,对属于免于公开的政府信息说明具体理由,由股室负责人审核并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批后报局信息公开保密审查领导小组审批。各处室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连接集线器(HUB)、不得将私人互联网接入局域网。

(二)抓好互联网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

篇10

协议离婚中存在哪些侵权问题?

下面由法律快车知识编辑整理提供:一些不规范的离婚协议常常侵犯夫妻一方或家庭其他成员的合法权益,导致相关当事人事后不认可离婚协议(条款),又向法院要求确认离婚协议(条款)无效。

一、协议离婚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离婚协议遗漏夫妻共同财产甚至违反法律规定处置分割家庭其他成员的共同财产,离婚后,夫妻一方或家庭其他成员到法院,要求确认财产分割协议无效,主张重新依法分割或析产。

2、协议离婚时约定夫妻一方独自承担夫妻共同债务,离婚后,承担债务的一方因反悔而诉至法院。

3、对离婚协议确定的子女抚养费的标准不认可,在协议离婚后很短时间内又,要求增加抚养费。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

1、当事人法律意识淡漠,法律知识匮乏。夫妻双方在协议离婚时根本不清楚哪些财产可以分割,导致遗漏夫妻共同财产或者随意处分与他人共有的家庭共同财产。

2、一方以欺诈手段骗取另一方同意离婚。夫妻一方为达到离婚目的,故意将家庭共同财产列入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或放弃所有权而欺骗对方,使对方在财产分割上产生得到补偿的错觉。

3、协议离婚时不慎重,考虑不周全。一些当事人为求尽快离婚,一时冲动,草率签订离婚协议,对协议内容缺少必要的斟酌。

4、《婚姻登记条例》对离婚条件的审查要求有所变化,导致婚姻登记机关离婚登记审查不严。正是对婚姻登记机关的工作时限、审查内容等工作要求的变化,婚姻登记机关重点审查离婚协议合意性、真实性,而无法过细地审查内容的合法性。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延长离婚申请的审批期。《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审查离婚申请材料后,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这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审批期显得较短。同时,婚姻登记机关在很短的时间内也难以进行细致全面的审查。

2、适度改革协议离婚登记制度,变形式审查为主为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并重。现行的协议离婚制度属登记制度,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的是形式审查,应改为对离婚条件进行适当实质审查。

3、建立法院与民政部门的工作沟通协作机制。法院及时向民政部门通报审理离婚案件发现的问题,法院与民政部门联手开展对婚姻登记人员的法律培训,提高其依法登记的意识和水平。也可以把婚姻登记工作人员纳入人民陪审员队伍,通过参加庭审更进一步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