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借华为老总任正非《华为的冬天》“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引出本文的要探讨的话题:“监理企业的冬天”真的要来了吗?监理人的路在何方?该如何去应对?“监理企业的冬天”真的要来了吗?也许有的人会说,别危言耸听,“狼来了”喊了很多年了,企业的经营额却越来越大、利润稳中有升、公司品牌也越来越响,“狼来了”的说法并不可信。但我认为“监理企业的冬天”真的来了。
二、外部环境变化,市场危机加剧
1.新建向改扩建公路市场转移的适应能力。
新建公路逐年减小,改扩建养护公路逐年增加,这是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公路监理市场也必然由原来的新建公路施工监理逐步向改扩建养护公路监理转移,新建公路施工监理市场逐年缩小,但参与竞争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我们必须在逐年缩小的这个市场内保持竞争优势,才能生存。因为,相比新建公路,改扩建养护监理合同额小、市场门槛更低,竞争更剧烈,大型国有监理企业的品牌、业绩、信誉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且在经营灵活度上,与私营、中小型监理企业竞争中更处于劣势。
2.政策面影响分析。
2.1价格放开政策。
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全面放开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工程监理费价格已全面放开。不可避免的将出现短期的市场震荡、恶性竞争对手增多。
2.2建设项目自管。
受国家政策导向,“又有人来抢吃蛋糕”。交通运输部2014年12月30日的《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革工程监理制,明确监理发展定位和职责,引导监理企业转型发展。积极试行公路建设项目自管、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探索项目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由交通部的《公路项目代建管理办法》于2015年7月1日起施行,提出代建单位具有监理能力的,其代建项目的工程监理可以由代建单位负责,承担监理相应责任。这就意味着具备条件的建设单位可以不再强制性委托社会监理,建设、代建单位自行监理从原来的不合法变成受法规保护了,他们一定会来抢监理的“蛋糕”,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先把好吃的吃了,吃剩下的再给我们去抢。
2.3PPP投资项目。
国家发改委2014年12月2日《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PPP模式将逐渐取代传统政府投资模式,成为公路项目运作的主流模式,PPP项目公司往往建设管理经验更丰富、更专业,建设、施工往往联合作为PPP项目的发起人或投资人,对监理的需求属“自己监理自己”的自控提升驱动,对施工监理的依赖程度下降,进一步挤占了监理市场空间。
三、内部环境分析,内力拐点显现
1.存量项目超负荷。
1.1业绩人员短缺。
存量项目超负荷,长期占用核心人力资源,在新项目争夺上,业绩人员已出现了严重短缺,部分目标项目被迫放弃。交通部正大力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监理人员从业信息登记正逐步规范化,省省信息互通,全国信息整合已是必然趋势。届时,将出现业绩人员严重短缺,无法争取到新项目的局面。
1.2现金流困境。
多年项目积压,诸多原因已导致多家国有大型监理企业现金流陷入困境。项目应收账款按时到账率较低,尤其是项目尾款积压严重;对部分监理企业项目进行调查、清理,发现自2005年至今,受项目竣(交)工验收、审计进度制约的项目应收款累计已达千万级,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已非常严峻。1.3项目管理风险增大。存量项目多,分布广,加大了项目管理的风险等级,一个项目出现重大纰漏,将带给企业沉重打击。
2.咨询业务开发的局限性。
咨询项目,监理企业常扮演的是一个角色,代表上级母体公司管资质、盯市场、办理日常业务。实际完成设计咨询的技术性工作基本完全依靠上级母体公司或社会高层次的技术性人才。限于设计咨询人员资质门槛高,聘用过多专业人才来专做设计咨询,以监理咨询企业的业务保有量,还难以独立在该业务板块实现利润。
3.企业级项目管理现状。
与个别大型监理项目相比,企业级项目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与国有大型监理咨询企业身份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还仅限于人事管理水平,蒙估评价人才,唯个人意识论人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贡献、有责任心的人才成长。客观原因并不能作为让人力资源管理仅保持在人事管理水平的借口。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就难以留住有真才实学、有担当和责任心的良才,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咨询公司最终将失去竞争优势。
四、战略发展方向
1.总体战略。
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顺应监理行业改革的时代潮流,公路工程监理企业必须做出战略决策,总体战略发展方向是:“布局公路、拓展市政、营销咨询、开发代建、进军管养”。
1.1公路监理板块。
坚持以传统的新建公路工程监理业务为中心,加快公路改扩建养护监理的市场布局。在改扩建项目市场大有潜力的省份,布局区域分公司负责改扩建监理项目的经营、管理,缓解公司级经营管理压力,公司级经营更专注于新建公路监理项目的获取,公司着重对分公司进行监管,分公司对项目的获取、实施进行全程管理。
1.2市政监理板块。
突破资质瓶颈应不惜代价,抢夺市政工程监理业务。成立专门的攻关工作小组,负责统筹策划实施资质升级工作,以及市政监理业务相关准备工作,一旦申甲成功,直接由小组主要人员组建市政监理业务部,负责项目投标、运作管理。
1.3咨询业务板块。
继续依靠上级公司技术支持,将着力点放在营销,可引入营销人员专注于市场。
1.4开发代建+监理项目。
大力运作开发代建+监理项目,作为公司未来的主要项目模式。7月1日施行的《公路建设项目代建管理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监理企业开展代建释放出强烈信号。
1.5开发特大桥隧专业化管养项目。
运作开发特大桥隧专业化管养项目,培育出一家国内领先的专注于特大桥梁隧道管养的专业化公司。走一条与侧重于项目前期孵化、建设阶段项目管理企业的差异化战略道路。整体打包承接管养业务,履行综合管养职责,向公路运营板块开拓业务。
2.品牌、人才战略。
品牌战略,对监理企业而言是资质、业绩、信誉、口碑、文化,可考虑企业更名,去“监理”2字,改为工程咨询管理公司,将咨询、监理服务落到实处,强化职业道德,扎实做事,在社会对监理行业普遍不认可的大环境下,做脱颖而出的为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的强硬派,重塑行业形象。企业的战略转型,离不开人才,人才战略必须贯穿于始终,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服务于以上五个板块的战略目标。
五、结语
篇2
1宏观环境分析
11有利因素
111国家方面
在物流业进行结构性的升级换代过程中,政府的物流发展政策与一国所制定的物流法律制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这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与物流服务有关的政策与法规以及有关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的政策与法规。我国中央政府早在“十五”规划中就将物流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112市场环境方面
我国整体国民经济良好而稳定的增长,企业将运输和仓储功能外包的比例日益增大。物流行业增长潜力巨大,对物流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国内物流企业熟悉市场环境,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为稳定的货主和市场份额,由于多年来依托国内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网络优势;有相对固定的流通渠道,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的品牌效应。
113客户需求方面
为了与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更多的客户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达成利益共享或风险共担协议,从而使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与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合理分享效益,降低合作风险。
114发展空间
从短期来看,国际投资和贸易大幅增长,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物流业本身的发展又将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准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影响,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
12不利因素
121政治法律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规制体制中“纵向部门分割、横向地区封锁,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法律规范虽然很多,但是过于分散、层次低,条文笼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122国内物流企业发展不平衡
国有快递公司如EMS隶属国家邮政部门,享受各国法律保护,享有国际航运和海关验关优先权,被视为最安全的快递方式。再加上国家邮政部门拥有丰富的物流经验和强大的信息网络,在快递行业扎起的发展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123中国物流形成国企、外企、民企三足鼎立竞争格局
中国物流市场巨大,目前大量海外企业纷纷来华争夺市场。2005年中国的物流和快递市场向外资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后可凭借其雄厚的资本迅速扩张,抢占国内市场,并以其在全球的网络优势,可为跨国企业提供全程全面的物流服务。在全球化优势方面,本土企业更是无法比拟。以TNT快递为例,其在全球已有超过50年的行业经验,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TNT可以在帮助客户节省费用的同时,提供更多灵活性的服务。
124物流技术方面
尽管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着物流人才总体供不应求、物流基础研究和应用教育滞后、供求存在严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虽有利于缓解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局面,但总体规模仍然很小,运输网络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东部内陆的物流基础设施仍然非常薄弱。物流资源分配不均,物资向偏远内陆地区分拨仍然很困难,同时缺乏较完善的服务控制手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125外资的注入带来竞争加剧
近年来,外资企业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大型跨国物流企业迅速进入我国,利用他们在发展综合物流方面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抢占迅速增长的物流市场,以致于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将会更趋激烈。
2微观环境分析
21有利因素
211供应方分析
在我国,存在很多传统的物流企业,他们的规模比较小,所能提供的物流服务业比较单一,管理能力也比较低下,进而导致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弱。一方面,它们对于业主的依赖性比较大,基本上是依靠业主的订单来维持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说对于传统物流企业而言,它们可以纳入到供应方的管理体系中,成为供应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于大型物流企业而言,它们的资金比较雄厚,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完善,服务水平也比较高,从而导致了它们拥有较大的客户群,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
212同行业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四类物流企业,第一类物流企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现如今在我国物流行业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类是外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这类物流公司的发展主要是由外资以及港资企业发展而来,服务的对象非常广,他们不仅仅需要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做相应的服务工作,同时也会学习先进的管理以及经营理念来吸引国内企业,并且不断地向物流行业进军。第三类是新兴跨区域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以民营为主,在物流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之后,这类物流就不断地向第三方物流发展。而第四类物流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物流,它是当今时代企业改革的产物,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会不断加快。除此之外,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还包括其他的企业,并且朝着特色化以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13国家重视推进产业政策的制定
如今,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也正在不断完善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我国物流产业就会不断发展,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
214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的地缘优势
我国大部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仓储和运输行业转型过来的,本身就具有先天条件的优势,除此之外,第三方物流对我国的国情以及发展方向有着准确的把握,在经过了专业化的发展之后,第三方物流就会积极根据市场的发展来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如今也开发了信息网络,增加了仓储、运输以及其他的增值服务。
22不利因素
221服务项目单一
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并且没有理想化的规划,除此之外,我国的物流产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比较松散和分散。对于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来说,他们的服务范围有限,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单项的物流服务,另一种是分段的物流服务。其在服务功能上也只是停留在储存运输上,对于一些增值服务并不是很多,例如包装、加工以及配货等,这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服务没有积极扩展,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这就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及时送达,将会增加物流成本,最终造成浪费,不利于物流业的收益。
222服务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加上自身的实力欠缺,提供的服务比较低端,价格保持在低水平,和第一方物流以及第二方物流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大。当前,我国物流运输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现代化的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上,物流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导致专业化程度低,效率低下。
223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没有跟上时展的潮流,主要包括现代化物流设施的缺乏,机械化的程度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224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尽管物流行业发展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对于物流的综合知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掌握,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人只知道物流是用来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的,并不是知道它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区别,除此之外,物流企业缺少对员工的培训,也导致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少。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饮料企业 危机预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的兴起使得企业的发展完全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对于饮料企业的发展来讲危机的发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危机发生后最关键的两个处理步骤就是,而危机预警是危机处理的前提,由此可见危机预警的重要性。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和原理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
对于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危机势头进行预先的警报,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危机发生前早期的控制活动。危机预警是企业经营中矛盾关系的一种连接,随时的对企业的运行进行监督,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是发展中有危机因素存在,危机预警机制就是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处理,为企业发展排除干扰,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原理
饮料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是在危机和安全中来回的变化。危机的发生会随时的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危机预警就是提前的对这种潜在危机隐患进行控制,避免企业陷入困境。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
危机预警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预警和预控两个部分,然后将这两个部分进行细分,比如预警就划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警,而预控的划分相比预警来讲更加的简单,主要是组织准备、风险的控制及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警
预警的监测是危机预警处理的前提条件,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对饮料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测,侦查有无危机因素的存在,识别主要是根据监测的目标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识别的指标是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势上升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识别的结果和企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就可以具体的进行危机因素的判断,诊断的任务是比较复杂,它是在很多的危机因素下寻找到主要的矛盾因素,并对其产生的矛盾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结果,最后对可能的危机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描述。预警就是对于危机因素达到事前设定的预定值后进行及时的警报处理,根据危机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将危机分为轻度警报、中度警报、重度警报,因此,从警报的程度就可以判断,对企业造成危害的大小。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控
危机预控的组织准备是危机进行预警的前期基础,组织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准备包括对危机处理人员进行集中的任命、进行任务安排和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来确保危机预控方案的正常实施,危机控制就是对于预警中的警报进行监测,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饮料企业的内部若是哪个管理部门出现了问题,就对其部门进行纠正处理措施,防止部门问题的扩大,另外若是危机因素的危害已经蔓延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则就需要企业上下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动态,来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比较简单,就是将危机控制中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时候危机处理计划就是危机控制的管理的领导,整个危机处理计划的有效实施,不管对于危机控制,还是企业危机因素的消除,都非常重要。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发展
随着饮料企业的发展,随之出现危机因素也会增加,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危机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进行无限的放大,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危机预警的存在就是将危机因素进行消除,使企业得以不断的发展,此外,面对现在高科技网络环境,危机预警可以和网络环境进行相互间的融合发展,这样能更加有效的处理企业经营中的危机,在现今的发展中,饮料企业也可以在网络环境的监督下,不断的进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将危机因素消灭在萌芽中,这样一来,网络环境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使饮料企业在竞争中牢牢的占领市场,从而推动饮料企业长久的发展[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开始普及到各家各户,人们可以从网上对当今世界上最新鲜的事物进行了解和掌握,面对网络环境的发展,很多企业也借助于网络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发展,但是网络环境也会将危机对于企业的破坏进行放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来讲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饮料企业的经营预警机制能够对潜在的危机因素,在没有爆发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杜绝危机的出现,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促进企业稳定、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菲.战略网络中节点进退化预警体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
[2]陈友玲,孔海花.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12(2):95-101
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 外部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A・O・赫希曼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将“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了经济学范畴。“战略”泛指“重大的、至关全局性的谋划”,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谋划,其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要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同时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其内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的环境支持,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具有导向、支持、激励、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必须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包含很多因素,这里我将对技术、市场、政策法规进行分析。
技术因素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产生的。当前需求和技术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就必须谋划适应新技术阶段的战略。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预测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的调整,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就是一个综合考虑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新兴技术,以期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技术预测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近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家范围内和私人部门的技术预测活动迅速增加。但是,究竟在哪些科技研究方向上进行投资,进而选定优先发展领域。在此背景之下,技术预测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比照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技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使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优化,需要利用技术预测这种能够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用生长曲线法进行技术预测。生长曲线法是一种趋势外推法,它是依据人的身高、体重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与此类似技术成长也呈这种规律,即:在新技术引入初期,技术性能改进较慢;到了一定阶段,性能迅速改进,再往后性能趋于某一极限。典型的技术生长曲线呈懒惰的S型,因此一般称其为技术生长的S形曲线。我们可以用Pearl曲线:y=L/(1+ae-bt)来表达技术生长曲线
其中 L―参数y的极限值(技术性能指标上限),常数
y―预测值(技术性能指标)
t―自变量(时间)
a,b―常数(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参数a和b)
对Pearl曲线y=L/(1+ae-bt),求一阶导数,得:y/=abLe-bt/(1+ae-bt)2;求一阶导数,得y//= ab2Le-bt(ae-bt -1)/(1+ae-bt)3,由此可看出该曲线的拐点,即二阶导数为零(y//= ab2Le-bt(ae-bt -1)/(1+ae-bt)3=0)的点为:t=a/b,当二阶导数为零时,一阶导数y/=abLe-bt/(1+ae-bt)2取得最大值,即y/=bL/4,又因为一阶导数为曲线的斜率,所以t=a/b为技术性能指标增长最快的点,又当t=a/b时,y=L/(1+ae-bt)=L/2,从而可以得出t>a/b,性能趋于某一极限。
利用Pearl曲线预测技术性能指标值,根据预测值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从对Pearl曲线的分析,当t<a/b时,y=L/(1+ae-bt)的一阶导数 y/=abLe-bt/(1+ae-bt)2<bL/4,也就是说技术性能还未达到最大值,技术性能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此时可根据自己的资源实力选择进入这一技术行业及其进入的规模,若市场容量大就可采用模仿创新,若竞争者推出更高档次的新产品或其它替代产品就可采用自主创新;当t>a/b时,技术性能已达到最大值,无潜力可挖,此时应采用退出这一行业或在该行业进行更上一个台阶的技术创新。
技术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涉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企业技术实力是企业技术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技术实力的推动与制约下进行的,超越企业技术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必然走向失败。
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用以下数学模型衡量企业技术实力:
模型中,W1为企业技术实力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技术实力越雄厚; A1为技术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 A2为技术人员的构成合理程度; A2为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A3 为熟悉新技术的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A4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A5为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 A6为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5,6)。
依据W1可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很多时,可采用进攻或阵地防御战略,若W1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差不大时,可采用合作联盟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小很多时,可采用合作迂回战略或退出市场战略。
市场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不仅决定于技术上的可行,最终是要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既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又是技术创新的终点。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目标和机会。企业只有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善于创造市场需求,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虽然要求推出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是它的实质不在于这些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而在于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只有实现了市场价值,被市场所认可,才能被称作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在组织技术创新时,必须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作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预测,将技术努力与市场信息及用户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创新机会,才能真正地实现技术创新。
市场预测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因此广泛地收集市场情报资料,采用科学的市场预测方法,是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抓住市场机会的重要依据。要对产品的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就必须把握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分析预测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经济现象与其他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现实中,对产品的需求预测常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Yt= CO+Cl X1t+C2 X2t +…+Cm Xmt
式中Yt―因变量的预测值
Ci―回归系数(i=1 ,2,…,m);
Yt―因变量的观察值
Xi―自变量的观察值(i =1 ,2,…,m)。
C=(Χ/Χ)-1Χ/Yt
σ2=Σ[(Yt/ Yt - C/Χ/ Yt)/(n- m)],其中n为样本观察值的个数;m为回归系数的个数。
市场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市场需要开始到满足市场需要为止的全过程。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企业对市场愈能透彻了解,就愈能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其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的程度愈高,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越小。二是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企业组织技术创新获利的机会就越多。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熟悉市场能力的强弱; B1为企业获得信息的程度; B2为企业与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度; B3为企业对市场营销知识的积累率; B4为企业的销售网络健全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Bt/为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2/为本企业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3/为企业营销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B4/为市场对新产品的认知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将以上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得:
W2=αW2/ +βW2//
式中,W2为企业市场实力的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市场实力越雄厚。α,β为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政策法规
由于市场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以市场为起点和终点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必然在某些政策法规下运动,受这些政策法规的约束或促进。这些政策法规一方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层次的法律、法规、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这些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使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符合这些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包括国际层次的政策法规,中国“入世”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还受到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约束。随着关税壁垒逐渐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则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最重要的。目前我国部分出口产品遭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国内某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价格和成本竞争,而不适应于日益广泛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和国际公约加强调查研究,趋利避害,防止他国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壁垒。
参考资料:
1.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吴贵生著,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环境污染的带来的危害巨大,影响的范围广。概括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拖慢了经济的进步,两一方面是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经验证,环境税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征收环境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表明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法制化已是箭在弦上,迟早会开征环境税。同时,环境税立法也表明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格外的重视,这一举措既符合“绿色经济”的宗旨,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鉴于此,环境税会对企业造成什么影响?哪些影响时关键性的?企业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环境税的概述
(一)环境税的内涵
从环境税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税结合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落实到征税问题上,市场的调节作用落实到优胜劣汰,优化环境资源的配置上。环境税的设立,虽然可以增加税收,但这不是环境税的最终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设立相应的防范措施来制约征收机关为了增加税收,而“变相”征收环境税。环境税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系化的税种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企业是靠利益驱动的,所以环境税的征收原则是“多排放对纳税,少排放少纳税,超额降低享受税收优惠”。
(二)环境税的征收现状
我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也采取了设立税种的措施。不过,设立的税种在整个税收体系中占比小,而且分散,不能有效的规范企业的环保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的环境保护税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从属到独立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如下:首先,“十二五”规划提出“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其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紧接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再次,“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征环境保护税”。最后,《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社会各界对征收环境税的可行性也进行的广泛的讨论,普遍认为开征环境税是可行性的,但是如何征税是重点,比如说税率、征税范围、征税对象、优惠政策等;如果环境税的征税体系没有设置好,环境税就会流于形式。
三、开征环境税对企业的影响
(一)增加企业成本,造成经营压力
环境税的设立,势必导致环境成本的产生,而环境成本自然该归属于企业成本中,而且是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总成本增加。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企业很可能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将其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样环境税其实是消费者在“买单”。如果企业只是环境税的“中介”,并没有改进内部管理和生产设施,那么这样的环境税就不能达到最初的目标。
如果加入经济学的需求弹性,那么环境税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加细致。如果处于完全竞争市场,那么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价格的微小变动,会造成需求量的显著变动。如果是这种情况,企业提高产品的价格就是不明智的。因为企业一旦提价,消费者的需求量就会大幅下降;很有可能提价获得的收益根本不能弥补销售量下降带来的损失,即差别损益小于差别成本,最后“得不偿失”。如果是垄断或寡头市场,那么其产品缺乏弹性;企业提价,消费者的需求量变化不大,但是仍会呈现下降趋势。所以企业采用提价来弥补环境成本这一道路似乎行不通,更好的选择是在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提高产品价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环境税买单,从而达到双赢。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决策
环境税的宗旨是“多排放对纳税,少排放少纳税,超额降低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工作的中心是利益最大化,而环境税正是利用了成本和利益原则来迫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做得好就可以少交税或者不交税,反之要多交税甚者加倍交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大收益。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都要加强环保意识,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购买先进的节能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把视角放大到整个企业,为了应对环境税带来的压力,企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决策。以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或产品,因为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受到企业盲目地追捧;现在这样的企业或产品要承担高额的税收。所以企业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改革或者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减少对这部分产业的投资。并调整投资方向,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低能耗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设备。根据环境税的税收优惠,把企业业务范围和业务处理合法的向税收优惠靠拢,从而合理避税。
四、应对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环境税对企业的影响多层次、多样化。对于环境税带来的压力,企业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措施。直接措施是进行税收筹划,减少应纳税额。间接措施是加强内部管理,更新升级产业结构和生产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税收筹划技巧
1、在环保的基础上,调整经营结构
《环境保护税法(征集意见稿)》规定,对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的应税污染物,免征环保税。排放应税污染物(包括大气和水)低于排放标准50%以上且未超过上限的,可以享受减半征收环保税的优惠。根据税收优惠,企业的经营范围要向环保行业靠近,特别是农业行业。其实这一规定,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影响不大,因为该规定不包括规模化养殖。对散户和涉及部分农业生产的企业比较有利。但是消费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农业的税收优惠比较多,所以企业要积极开展林木培育、病虫防治、农牧保险等业务。并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控制污染物排放。最优的税收筹划是,既能享受免征环境税,又能减少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应计税额。虽然前期会增加企业的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既可以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还可以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
2、加大环境保护项目和环保设备的投入
《环境保护税法(征集意见稿)》规定,鼓励企业加大环境保护建设投入,对企业用于污染源自动监控专用设备的投资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根据该项税收优惠,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应更多的选择环保项目或者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污染源监控设备是今后环境保护的重点,购置污染源监控设备既可享受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污染数据,让企业的污染治理有数据的支撑,防止企业走“弯路”。污染数据的有效计算,也有利于企业升级产品的生产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污染。
(二)企业管理策略
1、推行环境会计
环境税的设立,势必导致环境成本的产生,而环境成本自然该归属于企业成本中,而且是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总成本增加。为了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企业需要编制相应的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还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细分,查清环境成本的产生环节以及流动轨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掌握环境成本的总量和增减变动,还可以明确环境成本的产生环节。方便管理层对其进行管理,找准关键环节,做到“有的放矢”,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篇6
1.1 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基本摆脱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我国物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垒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
我国物流资源利用率很低,使得物流资源浪费严重。在各类主体中,物流企业的汽车空驶率很高,据统计数字表明,在140万公里公路上跑动着的大约1200万辆民用车辆中有近一半是空车,中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如果我们把空驶率降低1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以节省200亿元的投资。
1.2 国内外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类
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经营计划和战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开展物流服务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来对第三方物流进行分析,可以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机能整合能力两个方面人手,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划分为系统性、综合性、柔软性和集成性四种类型。资产专用性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拥有的耐久性、专门性的投资,包括物流人力资本专用性、信息技术专用性、网络专用性、物质资产和专项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高,退出成本就越高,也就是说阻止其它物流企业进入同一经营领域的壁垒就越高。机能整合性,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能力,即自身不拥有资产或者拥有不足够资产时,能够通过自己的管理能力,以高效率,低成本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1.2.1 综合型物流战略――先驱型TPL
先驱性TPL的特点是不但自身拥有大量的专用性资产,资产专用性高,而且具有很强的资产机能整合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物流企业,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规模庞大、仓储运输设备先进,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体系,具有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物流人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它能对货主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从事国际物流,优点是实现一站式托运。随着货主企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发货、入货范围逐渐延伸到全国或海外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的运输工具通过多式联运形式完成全程运输,利用自身的管理整合能力,能够实现物流服务供给社会资源的共有化,充分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使其在效益方面产生乘数效应。
1.2.2 系统化物流企业战略――机能整合型TPL
这类企业资产专用性比较低、机能整合度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自己不拥有或拥有少量的物质资产或专用性资产,但它具有很强的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类企业一般由咨询管理类、货代类企业经过业务拓展转变而来,这类TPL在过去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之上拓展业务,因此客户分布比较广泛,服务层次相对较低,但它具有很强的管理整合社会公共资源能力,能够实现物流服务供给社会资源的共有化,充分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使其在效益方面产生乘数效应,一般取得物流项目的总承包后整合社会资源再进行二次外包,其特征是通过系统化提高机能整合度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这类企业对固定设备、设施的投资少,以其业务灵活,服务范围广和服务种类多等优势方面使其他企业难以与之竞争。因此这类企业应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集中有限的资源,整合社会公共资源,与工商企业结成联盟关系,增加专用性资产,向规模化、深层次的综合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应采取的经营战略
2.1 内部供应链组织的一体化
(1)集中一体化
以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通常采取集中生产,整合物流战略来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以世界最大的甲醇生产商―― Mehanex公司(总部在温哥华)为例,该公司在世界范围的几个生产枢纽进行集中的大量生产并以一体化的方式实行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产品交付的供应链管理,成功地以低库存水平实现了产品的高效交付,从而以低成本、一流服务赢得了竞争优势。
(2)跨业务单位的内部供应链一体化
将分散在不同组织部门的物流活动整合为一个部门加以运作管理,是跨业务单位内部供应链一体化的实质。化工公司Acro以前将物流活动分散设置在不同组织部门,通过将世界范围的采购、原材料供应、生产计划,顾客支持与物流服务的供应链责任交给一个组织,并由其重新设计物流过程后,不仅大大节省了流动资金,而且还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产品的高效交付。
(3)开发内部的水平组织或跨职能组织
开创水平组织着眼的是业务过程而不是职能。组织设置是按照业务过程或工作流进行,不再接任务或职能划分,以实现跨任务协作、以顾客为中心,同时又发挥专家职能的专业化优势。水平组织没有“过程队”,通常由采办、制造、营销、财务、分销等专家组成。Kraft食品公司采用的正是这一模式,开创了跨职能的由制造、采办、质量、工程技术、分销等专家组成的制造、物流、营销三个“连锁”队伍,负责主要产品的生产、交付业绩。
2.2 建立独立物流子公司
该模式是指把公司或企业的物流管理能一部分或垒部分离出来,由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企业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经营。1995年,Bell Canada公司就是通过建立独立物流子公司(Progistix-Solutions),向核心经营部门或外部顾客提供库存管理、订单处理、仓储、运输、退货处理以及供应链咨询等服务。Progistix成立2年后,就将Bell Canada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0%。
2.3 外部供应链一体化
(1)外包物流
物流外包是指从外部购买物流服务,而不是自己从事物流业务或建立子公司。像其他结构变更一样,物流外包也是战略再造的结果。据估计,美国外包物流产值从1992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的400亿美元,到2000年可达到约800亿美元。Ryder Logistics,TNT Logistics以及Menlo Logistics都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即使曾经出于安全性、高质量的考虑,由自己运输货物的化工业,也采用了第三方物流。Dow Chemical与Menlo Logistics签署了第三方合同,将所有的Dow的货物交给Menlo Logistics承运。Dow从Menlo经营的广泛的、计算机化的分销跟踪系统中深受其益。
(2)战略联盟与合作
篇7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物流企业;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物流分析和决策时,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分析工具,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化,以此来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决策。层次分析法是一个不错的可供选择的工具。
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AHP)是由美国的运筹学家萨蒂(T.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结构相对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又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需要分析的问题按层次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接着对同一层次内的各个要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各自的权重系数。以此类推,层层分解下去,直到最后一层,便可得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重要性的一个排序,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排序进行决策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处理,得出最终的结果。该方法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1 根据问题构建模型
首先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分成3个大的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处于最上面,通常是只有一个因素;准则层一般包括了好几个子准则,每一个子准则下面一般还有好几个子准则,以此类推;方案层处在最下面。如图1-1所示:
1.2 求解所建立的模型
通常要求CR≤0.1,表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则矩阵通过检验,如果CR>0.1,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
检验完矩阵的一致性之后,紧接着需要对下一层目标值进行标准化,分别求出W所对应的各个分量。然后将各分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进行排序,为决策做依据。
2 层次分析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在对层次分析法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后,接下来我们以一个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求这个物流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各要素所占的权重,最后对求出的权重进行排序。
假设这家物流企业是一家名为H的主要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我们需要对其外部环境中的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排序,为该企业的管理者制定适合该企业发展的战略提供依据和参考。接下来我们根据本文前面章节中所介绍的AHP的步骤进行说明。
2.1 构建H公司的AHP模型
首先,我们在对这家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两部分)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该公司面临的外部机会主要包括政府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搭建和完善;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同样的该公司也面临一定外部威胁,比如各个企业自营物流的替代威胁;现有同行业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供应方的较强的议价能力等。则可以构建该公司的AHP模型如图2-1所示。
2.2 求解H公司的AHP模型
从表2-3的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H物流公司发展的主要的外部因素各自所占的比重,例如在外部机会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一因素所占的权重最大,在外部威胁方面,现有物流市场同行业者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一要素所占的权重最大,因而也最重要。根据这些要素权重的排序可以为制定适合该公司发展的战略或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由于本文只是对该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所涉及的各要素重要性进行分析,只需要求出层次单排序即可,不进行层次总排序的计算,故略去总排序计算这个部分。
3 结束语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分析方法,在物流方案的择优决策以及物流要素重要性分析等方面应用较多,本文以一个为电商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H公司为例,分析这个公司外部环境中的各要素的重要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建模进而构建矩阵并且最终计算各要素的权重,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大小的排序便可得出这些要素各自对这个公司外部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从而给H公司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地进行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运权,郭耀煌. 运筹学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3703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交通运输部相关政策、规划的正确引导和各级运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和提高。随着信息化应用逐步覆盖和深入到客运、货运、维修、驾培、执法、安全等业务领域,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作为一个存在高成长性的行业,如何在事企分离的大环境下继续发展,回避劣势、扬长优点、利用机会、应对威胁、解决问题,并且在下一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清晰定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本文拟通过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1背景
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脚步的加快,世界经济已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也有了长足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信息化大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企业在成立之初受到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上成立的信息化企业越来越多,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市场逐渐饱和,作为具有甘肃道路运输特色的信息化企业面临行业市场缩小,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转变企业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环境是制定企业营销策略的基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深入细致地对企业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才能认清本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
2信息化企业简介
2.1企业概述
信息化企业紧紧围绕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大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行业资源、技术能力和人才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拓展行业信息化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集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为一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取得的资质及证书有: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等级公路机电集成资质、安全防范一级资质、高新企业证书,信息公司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证书、火炬计划证书。
2.2主营业务
主要经营业务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综合布线、监控对讲、数据接入、视频会议、办公室设备自动化、智能卡销售、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专业培训等。经过近10年的发展,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成果的积累,在主营业务资质方面取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承包资质”。
2.3经营状况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信息化企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省,深入到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等领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近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政企分开制度的推进,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缺乏完全推向市场后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以致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销售额增长乏力,不仅传统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而且由于未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新业务发展出现困难,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3外部环境分析
3.1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是抢占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制高点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促进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自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交通领域的发展规划,系统规划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的发展建设蓝图,主要包括《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等。“十二五”期间,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交通信息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商机诱人。
经济环境(Economic)。根据信息产业部报告中数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社会与文化环境(Social & cultural)。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居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对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信息化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时效性等的要求。
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下得到明显调整,产业的投资结构开始从过去注重投资加工组装转向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拓展;从过去注重硬件转向加大对研究开发和计划的投入。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的不断更新的挑战和同行的激烈竞争。
3.2行业环境分析
该企业成立初衷是为了满足甘肃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逐步形成智能交通系统,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为交通智能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目前的智能交通才刚刚进入导入期。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了物联网智慧交通的地位,使智能交通受到政策的持续扶持。
从行业环境分析来看,由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原来只专注于道路运输信息化项目可转为面向整个智能交通的市场。
3.3顾客行为分析
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主要客户是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顾客需求相对稳定,应归类于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这部分市场比较稳定,风险较小,了解顾客行为的成本较低。而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则需要与相关行业,如:政府、公安、军队、教育等行业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行业的业务需求,了解对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偏好和态度。目前,这些行业在选择信息化产品时更注重国有信息化公司,认为国有信息化公司在技术和信誉上更有保障,因此,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3.4供需关系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空间较大。“十二五”时期,甘肃省交通运输业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道路运输站场配套信息化建设、客运联网售票、移动稽查、道路运输物流平台、监测站综合服务系统等都需要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提供与项目相配备的各项信息化产品,因此,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不仅是社会的大市场,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4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也称企业的内部条件。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它有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避免企业的劣势,或采取积极的态度改进企业劣势,扬长避短,更有助于百战不殆。
4.1资源分析
公司营销资源主要涉及三部分:一是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范围内的所有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是信息化企业的重要客户,因此,其涉及范围内的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企业较为稳定的项目;二是甘肃省交通系统所有机构。积极争取交通行业内各单位、企业的合作是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有利保障;三是社会各行业的建设项目,凭借企业资质以及企业全员社会关系所能获取的有价值项目信息。
4.2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其科研与开发能力。科研与开发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企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科研成果与开发成果分析。企业已有的科研与开发成果是其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专利以及商品化的程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2)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分析科研队伍的现状和趋势就是要了解他们是否有能力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是否有能力改进生产设备的生产工艺。该信息化企业虽设有专门的软件开发部门,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员无法满足科研和开发产品的需求,由于受企业体制制约,人员进出不能像完全市场的企业拥有自主权,因此,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5SWOT分析
5.1信息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尽管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企业在自主经营权的发挥上有所限制,但在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领域,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行业优势、网络基础设施方面:
(1)行业优势。企业自取得工信部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之后,借助行业的优势,取得了2005年至2011年之间大部分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建设经验,建立了多渠道的供应商合作体系,为企业发展,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基础优势。网络设备开放平台、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10年多来,自主开发建设了甘肃省运政信息系统、GPS监控系统、监控指挥系统、交通战备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跨行业和部门的综合型社会公众平台,开发了《智能化信息系统》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建成了覆盖全省、以光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数据接入、通信网等。同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准备。
5.2信息化企业的竞争劣势
虽然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长期形成的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以及围绕企业自身发展所形成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已经呈现出与企业快速发展追求的不相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更广泛市场竞争的重要桎梏。
(2)服务方向的矛盾。为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服务,信息化企业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与大众化市场存在距离,设备利用率未达到峰值,导致设备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5.3信息化企业面临的机会
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
(1)高速公路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时期甘肃将重点推行“122攻坚计划”,即力争建成1圈(兰州南北绕城高速圈),打通2条重要通道瓶颈路段(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甘肃段、延安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甘肃段),连通2条重要迂回线(乌鞘岭、六盘山高速迂回线)。根据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以上,实现省会兰州与各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连通。大量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的开工建设,会将公路信息化市场推向一个新,必将为信息企业带来诸多参与公路机电项目的机会与挑战。
(2)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甘肃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国家将重点围绕特大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应用、高速公路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同时,国家将鼓励采用智能交通新技术,为新技术和新产品运用提供金融支持,形成智能交通产业;还将加强和加快智能交通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推进智能交通更需要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产业的支撑,信息化企业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的背景下,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系统集成市场潜力巨大。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尤其是甘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将大力推行信息化改革步伐,促进政府、行业的办公、政务等活动的信息化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
5.4信息化企业面临的威胁
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信息化企业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系统集成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省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信息企业长期欠缺的核心竞争力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2)信息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规模迅速扩大。信息化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对手增多,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只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行业优势,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强劲对手分割行业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和威胁。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 金融危机 生存环境
一、背景综述
自1978年召开伊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是一部民营企业崛起的历史,这些位于体制外的草根工厂在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的情形下,从农村萌芽,自轻纺和五金制品等“轻小集加”型行业入手,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持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控制着军工、石化、通信、电力等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往往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马前卒,成为被调控的主角,而国有企业凭借自己的垄断优势和政府背景,罔顾政府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边界的规定,不断向完全竞争性的行业扩张,与民争利,不断地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外资企业通过地方政府竞争性的优惠政策在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加上原本拥有的品牌优势,不断蚕食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受到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双重打击,生存状况堪忧。
2007年底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世界各国,使世界经济遭受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也是我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为严峻的困难,特别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给它们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外部需求锐减,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产业链位于微笑曲线的中段,附加值低,议价能力弱,只能消化成本的上升,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民营企业的亏损。
本文将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现状
1、政府规定的行业准入标准过高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所面临的不公平的歧视和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市场空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升级。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是微观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二是集聚的资源和允许进入的行业越来越多。但事实上准入门槛的提高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趋于局促和复杂,使得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未来预期发生变化。金融危机促使政府作出改革现有制度的决心更加坚定,中国政府网2010年5月13日公布了被称为“新非公经济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但是, “非公36”条实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遇到垄断利益集团的阻碍。利用法规抬高准入门槛,限制乃至消灭竞争对手,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该政策的落实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体系和监管机制的建立,如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许多工作要做,否则尽管有“尚方宝剑”民企同样会对“玻璃门”、“弹簧门”无可奈何,即便能够以参股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发展同样会很艰难。
2、宏观经济形势对民营企业的冲击
随着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我国企业的外向型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求锐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在所难免。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亏损,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出现返乡潮,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危及社会的稳定。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经过金融危机也元气大伤,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投资的信心缺失,民营企业的许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果断推出各种刺激政策,遏制了经济的下滑,而2010年下半年以来,刺激政策面临退出难题,宏观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流动性过剩热钱汹涌;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积聚;物价上涨渐成四面围合之势;银根收紧已成定局。愈演愈烈的通胀压力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民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受益很少,而现在银根紧缩使得本来贷款就困难的民营企业的状况更加恶化。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对民营企业渐成合围之势,民营企业的命运堪虞。
3、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独断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在企业发展初期,其优势体现在可以避免分散股权,以最有效的方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并且达到管理成本最低化。但是一旦企业规模扩大,产业资本日益社会化,家族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缺陷便暴露无遗,而且这些缺陷逐渐成为阻碍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产权单一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进入企业,企业很难借助于外力实现根本性的进步。
三、政策与建议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未来企业的竞争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民营企业必须要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家应淡化自己的角色,在适度范围内下放权力,对企业的高层民主决策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作出制度性安排,培养一支职业管理者队伍并进而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监督机制。民营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投入力度,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学院,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从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
2、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围绕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这两个方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做策略考虑,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围绕产品技术、服务、价格及市场空间、渠道、竞争态势等内容展开,形成不同的战略选择组合。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切勿盲目多元化,决策的关键除了考虑市场的需求,还需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供给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出合理安排。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36条”)落实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操作层面的配套措施:界定“非公36条”的性质与地位,规定违反“非公36条”应承担的责任,受害人特别是受到歧视待遇的民营企业救济自己权利的途径,对于与“非公36条”的精神及规定不一致的法规、规章的修改和清理,落实“非公36条”的组织机构及主导者,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等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使政策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尽快地出台实施的配套办法和意见,能够使《中小企业促进法》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法律效应和作用。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公平对待内外资企业,使内外资企业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划定国有企业经营边界,严格执行标准,坚决杜绝国有企业依靠资源和背景优势向竞争性行业扩张,同时有步骤地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经营的领域和范围,为民营企业在公平、 公正的新形势下稳步地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4、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监会发出了《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对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出了要求。但鉴于民营企业可供抵押财物不足的先天缺陷,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束缚,其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仍然非常有限。对此,应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缓解企业的运行压力。第一,应加快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使之真正树立竞争和服务意识,从而对民企的“惜贷”转为“争贷”,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打通民营企业融资通道。第二,加强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担保体系,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或再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获取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 第三,大力发展避险型金融工具,对冲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远期、期货等避险金融工具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风险,也可以通过这些金融工具锁定未来商品的价格,增强民营企业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春颖.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研究[J].魅力中国.2009.(10)下:91—92
[2]傅孟君.浅谈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4):58—60
[3]吕晓青,冯勤,王晓飞.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生存环境优化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3.(6):47—51
[4]杜坡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7.(13).114—116
篇10
GDP是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总量指标,河南省GDP总量在2015年达到37010.25亿元,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东部省份浙江省,增长较快。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5年,郑州市GDP总量从2010年的4040.8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315.19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2.7%,属于高速增长,其中人均GDP则从2010年的47608元增加到2015年的78004,增长了63.85%,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与GDP成正相关关系,GDP的增长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1],随着总体郑州市GDP的增长,郑州市消费者消费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另外,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通过查询相关统计年鉴可知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8897元增长到2014年的29095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增长速度很快,而且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可知2015年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099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04元,增长率接近7%,在近两年经济增长减缓的大环境下这属于较好的状态。同时期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0年的12790元增加为2014年的20122元,增长速度较快,其中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则从4223元增加为5948元,接近6000元水平,2013年还超过6000元水平。这一切都说明郑州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上也占据了较高比例,占总消费支出30%左右。这都说明经济环境非常有利于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
二、人口环境
截止2014年底,郑州市总人口数达760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7.2%,常住人口938万人,占河南省总数的10%左右。其中,0-14岁的人口172万人,占比18.4%,15-64岁的人口数是684万人,占比72.9%,65岁以上的为82万人,占比8.7%。性别结构上,男性占比50.6%,女性占比49.4%;此外,郑州市人口出生率较高,2014年出生率达到10.29‰,远高于4.9‰的死亡率,人净增长4.45万人,增长率为5.9‰,高于全国5.2‰的增长率。人口基数大是郑州市的一个显著特征,也从侧面反映出对餐饮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为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自然环境
郑州市的空气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014年1月环保部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看,郑州9次位列十差榜单,2015年7月因大气环境质量排名连续数月倒数前十,郑州市(含巩义市)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郑州成为自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被环保部约谈的省会城市。2016年1月,郑州则坐上了全国空气最污染城市的“首把交椅”。除此之外,郑州水污染也很严重,2015年10月河南省环保厅本年度第4号公告《关于我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年考核结果的公告》,18个省辖市中,驻马店、郑州、平顶山均、新乡4市考核为“差评”。此外,郑州市水资源紧缺加剧,人均水资源量从2010年的568.7立方米/人降为2015年的300立方米/人左右。无论是优质空气和水的自然属性的缺失还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对就餐环境、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无疑都对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网民人数迅速增加,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郑州网民人数第一。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迅速兴起。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8万亿元,成世界第一网络零售市场,特别在2015年的“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当天,天猫交易额达到912亿,远超美国的“黑色星期五”狂欢购物节网购的销售额174亿元人民币,而且“双十一”狂欢购物节覆盖19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化的世界性节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传统商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曾经一度无比繁华人力如潮的大商场也顾客锐减,很多实体店成为网店的试衣间或者体验店,业绩大幅下滑,甚至被迫倒闭,致使很多实体店也采用互联网模式,实行线上线下的O2O经营模式。对于餐饮企业,“美团外卖”、“饿了么”及“百度糯米”等餐饮类O2O网站平台发展迅速,此外还有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平台的发展,形成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营销方式,例如微商模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分销渠道,一个朋友圈就是一个潜在客户群,这些发展带来一个低成本和零边际成本的互联网营销时代。这些对于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五、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餐饮业法律法规较为繁多,主要有食品法、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及《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等。然而法律法规繁多容易造混乱与执法不严,目前餐饮业就缺乏统一严格的执法,执法不严市场秩序就不会规范,违法成本较低,造成恶性竞争、掺杂作假十分普遍,近几年的地沟油问题、“毒豆芽”事件、天价青岛大虾事件等等食品安全及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了很大打击。郑州市餐饮业的执法系统也比较混乱,组织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执法不严,时常曝光假鸡蛋、假牛肉、假羊肉以及假食盐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阻碍郑州市餐饮业发展的首要障碍。
六、社会文化环境
我国的餐饮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现在普遍承认的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华饮食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影响了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唤醒了人们绿色环保理念,激起了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渴望。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的转变,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转变,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成为国民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饮食的健康,营养吸收的均衡,味觉与感官的共同感受。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应该引起郑州市中小餐饮企业的重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