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化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已经基本建立起多类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多目标、多工具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以及专业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
上述改革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中国金融的安全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金融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在金融业务的准入、资金价格的形成、金融高管人员的管理及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行政色彩,金融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供求调节、经营约束、风险处置等领域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改革重心、核心、重点及难点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及重点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让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资金价格(利率)决定于市场资金供求,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杠杆作用;让经济与市场手段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让金融机构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真正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经营,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让股东、高层管理人员承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失败风险与责任,最大程度地实现金融风险处置和金融机构退出的市场化,最大程度地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作用。
在逻辑关系上,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化和利率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心,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而金融风险处置与金融机构退出的市场化则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难点。
之所以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视为金融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因为:它不仅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同时也是建立市场竞争规则,促进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它不仅是放松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和竞争活力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强化市场纪律和市场约束,促进公平公正竞争,防止道德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前提;它不仅是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化、市场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有效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重要前提。
而之所以将金融机构退出的市场化视为金融改革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和竞争中,总会有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失败而应退出市场,特别是经济和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会有更多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的困境与危机,要退出市场。
问题或难题就在于,既要让高风险或危机的金融机构及时顺畅退出市场,解决金融机构经营失败而不倒、发生危机而不死,最后要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实施救助的道德风险问题,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最大程度地强化市场纪律约束;同时又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存款人和纳税人的权益,保持金融业务与服务的连续性,隔离退出机构的风险传染,防止发生金融挤兑风潮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为解决上述难题,真正实现危机金融机构的稳妥处置,实现市场化而非行政化的退出,从而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就需要围绕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制度、机制和措施。其中包括: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高效的执法机制。应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的法律法规;同时应建立专门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破产及金融资产处置的专业律师、法院或法庭,以提高司法的专业性和效率性。
对那些已经陷入严重资不抵债和支付困难、面临清偿能力和支付能力危机的金融机构,必须及时进行处置,包括关闭破产,使其及时退出市场,以防止演变成区域性或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建立和完善危机金融机构的有序破产清算机制。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危机金融机构的处置,应当尽可能少用停业整顿和下令关闭等行政性的手段与方式,而应更多地运用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如依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以降低危机金融机构处置的经济、政治及社会成本。
应明确危机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条件、程序、裁定、执行等,例如,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应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由谁决定和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由谁裁定和执行破产清算,以及资产负债的处置和损失的承担等。
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制。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并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历史与现状,尽快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包括保险的范围、保险的金额,保险基金的来源与运用,缴纳存款保险费的依据和标准,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治理与职能等。
存款保险制度与机制的建立,既要有利于保护公众存款的安全,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防止发生银行存款挤兑风潮,同时也要有利于建立危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在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同时,使危机金融机构及时稳妥退出市场。
建立和完善金融危机传染的隔离机制。应尽可能防止由于个别或单体金融机构的危机而导致金融系统性危机,防止或降低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包括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区、跨国界的传染,就必须建立金融风险和危机的隔离机制、金融风险与危机的有效处置机制。
这种隔离机制包括降低金融业务及风险的集中程度、金融业务的复杂与交叉程度、金融资产负债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震动传导程度。
篇2
关键词:金融,利率市场化,路径依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路径依赖的形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惯性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在它产生的当初往往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容的,因而能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依赖型的路径往往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要想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路径,或结合新的经济发展特点对旧路径进行改造。当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面临着既有路径依赖的阻碍作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整个金融业的改革都至关重要。
我国建国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初期为迅速组织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建设中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经济建设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后,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不用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了。其后虽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及其他金融市场虽有发展,但仍处于配角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仍相当有限。而根据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一不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非银行金融的比例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且能分散经济增长中的风险。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和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并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即使有更好的改革方案,也会因为昂贵的沉淀成本及其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效应,使既定的路径难以发生改变,形成路径锁定效应,并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既定金融体制下,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又要使银行不致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遭受损失。然而一项成功的改革,不仅取决于目标选择是否正确,还依赖于初始时选择的路径,一旦路径出现偏差,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发生(彭兴钧,2002),最终导致失败,并且金融行业改革失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何在?
二、过去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原有路径
1.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例有增强趋势。金融改革20多年来,尽管股票、债券从无到有,其他融资途径也逐渐增加,单一的银行融资模式被打破,但这种有利于金融改革的趋势并未能有效地持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形势出现逆转,从可统计的融资渠道来看,银行融资的比例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进入通货紧缩期后,经济增长放缓,为此,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发行量加大,而资本市场却自2000年开始萎缩,为维持经济增长,银行在体制;蕊策、短期行为等多种原因下发放了大量的贷款。
2.银行存贷款利差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是消除金融压抑和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会逐渐缩小,但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些年份,存款利率为负,有明显的金融压抑。考虑到近几年改革中“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实际上商业银行和一些试点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利率一般会上浮,而存款利率基本不动,则实际利差会更大,这是建立在压低存款利率基础上的。
3.金融相关比率(FIR)的提高并非金融深化的表现。自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这一重要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将这一指标的高低作为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近年来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FIR的数值又令人困惑,中国过高并继续攀升的FIR值是代表金融深化还是金融抑制?笔者认为这一偏离常态的高值代表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抑制,原因如下:首先,计算公式选择上的问题。戈氏的FIR计算公式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由于金融资产总额的范围难以界定和统计,一般用M2代替,分母则用GDP代替。由于M2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只反映总量上的增减而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其次,由于我国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失业等方面因体制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巨大的压力,从而为此被迫高储蓄积累,而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市场不发达,还迫使居民不得不主要选择银行,从而强化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由此导致M2每年较大的增幅,故M2/GDP逐年走高。这种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使居民被迫增加储蓄使M2增加,从而使FIR上升就是金融压制而不是金融深化和发展。进一步比较也可以发现,在FIR位居前列的国家币几乎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即使同一国家,尽管FIR的总体趋势是升高,但在其FIR偏离正常趋势异常走高的时期,也几乎是该国资本市场低迷而银行处于强势地位的时期。
4.非正规金融活动加强。金融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利率与银行的法定贷款利率的差别逐渐缩小,活动边界也逐渐模糊。即使金融发达的国家,也有大量的非正规金融存在,并普遍遵循这一规律。而我国非正规金融近几年的实际情况表现为:一是活动范围加大,影响扩大。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银行风险意识的转变,相当一部分融资需求转向非正规金融。二是融资利率升高。最近一两年来,江浙一带民营经济从非正规渠道的融资利率一般在12%~2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30%左右,而在1998~2000年间,需求量没有这么大,平均利率也在10%以下,而那时正规金融的法定利率要较现阶段的高,这一升一降的双向差幅,显著地表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利差的扩大。非正规金融的加强及利率的升高,表明了正规金融的改革滞后,或者说是金融压抑。在每一轮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时,最先受影响的都是民营企业,迫使它们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
三、路径依赖对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1.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不发达的阻碍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将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现阶段虽然已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但这一市场的利率并不具备权威性。首先,这是一个被分割的市场,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进场主体资格和融资额度的限制,剥夺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这一市场的机会,它们往往是最需要通过市场融通解决资金矛盾的,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
的机构,资金量相对充裕,理论上说是没有多大资金融通需求的,却最有资格参与这一市场,因而这一市场利率反映的只是一个在资金向来较充裕的、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半封闭市场的、低于市场真实水平的利率。其次,正因为它的分割性,它割裂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必须正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每个细分的金融市场功能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别。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健保守的市场,它只能支持那些技术上已比较成熟定型的产业,对那些引领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因风险过高,且一般没有多少有形资产可供抵押,不合银行贷款要求而望而却步,而后者正是资本市场的专长,我国因资本市场不发达,缺少相应的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加速产业升级换代,与赶超型的金融发展战略不符,结果只能尾随发达国家,用银行信贷市场持续不断地支持那些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成熟、甚至落后过时的产业,最终沦为世界经济的加工厂,还易固化这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路径。
2.存贷款利差过大的阻碍作用。从最近几年银行的业务和盈利结构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赚取利差,大约有85%的利润来自于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其他收费业务盈利太少,不足15%;而国际银行业中来自存贷款利差的利润一般不到50%。按已设定的利率市场化路径,贷款利率保下限,可上浮70%~100%左右;而被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却基本不动,最多可小幅上浮,在目前CPI指数已达5%左右的情况下,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致使银行实际平均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有的甚至高达七八个百分点,而国际银行业的平均利差一般只有1%左右。我国银行业如此高额的存贷款利差,足以使银行丧失创新的动力而更加专注存贷款业务,并想方设法将一切社会剩余金融资源“拉”进银行,既始终难以改变业务单一落后的局面,又不利于金融资源分流,抑制资本市场等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垄断独大的局面。高额利差还使得银行有倒逼政府的动机。
政府的初衷可能是好的,让利于国有银行,让其通过高额的利差消化一部分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但结局是造成了过分保护银行、导致银行业份额过大的落后金融业局面。同时这种被锁定的金融路径依赖还使得居民没有多大的资产选择余地,只能将资金存人银行,持续不断的新增储蓄又维持了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银行的安全性建立在广大资金存人者的利息损失上,并足以使银行对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丧失应有的警惕,反过来又自我强化了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依赖。
3.产业导向形成的倒逼阻碍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放开利率,提高利率,结果导致了高通胀及留下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如南美及部分亚洲国家。由于担心高负债的企业在利率升高的情况下负担加重,我国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放开采取了较谨慎的态度,这虽避免了恶性通胀的后果,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却不利,并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阻碍利率市场化。低利率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多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等,盈利空间有限,但就业容量大,很符合政府短期内求稳定的愿望,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低层次产业的正常运作,维持就业,政府不得不在利率政策上权衡,尽量维持低利率。
4.政府作用不当的阻碍作用。不同的初始条件决定了金融发展可能存在不同的路径依赖,Patrick(1966)区分为“供给引导型”和“需求引导型”两大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居主导地位。它们实行赶超战略的心情越迫切,就越会以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供给引导型金融的发展,这为利用有限的资源支持那些国家急需的项目和更有效的技术创新确实提供了可能,一旦经济发展进程转为稳态增长阶段后,需求尾随型的金融发展会居主导地位,但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应及时淡出,让市场引导需求,否则会阻碍需求尾随型金融的产生,形成新的金融抑制。
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以银行为主的、政府主导的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路径,由于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因而作为商业银行,本身既要控制信贷规模,又要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还得经常接受行政命令性的宏观调控,并且还要保证企业存活,保证贷款到期时能按时收回来,可见难度之大。这种路径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微观基础,只能靠国家扶持和强迫。由于政府对经济金融仍管得过多,抑制了需求型金融的自发产生,那么经济越发展,就反倒越离不开供给引导型金融了,相反,若短期内迅速放弃供给引导型金融,则经济可能会出现大的衰退,转轨成本会很高。
四、破除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路径依赖的措施
在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下进行利率市场化,理论上有三种方式可选择:一是打破旧路径,另建新路径;二是直接在旧路径下进行利率市场化;三是在旧路径中边发展,边改造。第一种情况因成本过高几乎不可能,第二种的很多弊端已在上文论述,只会进一步形成路径锁定,那么较理想的选择就只有第三种方式,并尽可能通过修正改造旧路径来打破其束缚,以增量破除对旧路径的依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改善微观基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是广大的企业和居民个人,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但不能迁就。最近几年,个人投融资业务逐渐兴起,他们对利率变化的弹性较大,风险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而企业则不一样,在强大的资金需求压力下,对利率变化的弹性较小,对银行而言,风险较大。在三类企业当中,尤以国有企业的风险自我控制能力最差,银行的不良资产也主要集中在此。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误区是国有企业尽量退出市场,越快越好,于是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退出甚为流行。其实不然,诺思等人认为,路径依赖理论比传统的产权理论在探索制度安排和持续发展的动态问题上提供一个更有用的理论基础,短期内强行改变产权,打断国有企业的生存路径依赖,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应是国家退出市场,而不是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有企业的产权也不需要改变,要改变的是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上市公司缺乏诚信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缺乏诚信;二是国有股与流通股股权分割、分置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这就是典型的初始路径选择失误导致的路径锁定及当今改革难度巨大的例证,以至于当前虽然认识到了这一弊端,但在新股发行时还不得不循旧例,而一旦触及.国有股全流通,则市场全面恐慌。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让资本市场自行甄别项目风险,合理配置社会剩余的金融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最终形成资本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引导型的金融体系,用增量金融破解旧路径,则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更广泛、更灵活,阻力也减小。
3.政府淡出。就目前经济金融的情况来看,已跃过了“贫困陷阱”,完成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阶段,已有相当的自我持续发展和约束能力,政府应及早退出市场,放弃行政干预,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弱化行政与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过于紧密的联系,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关键在于取消国有企业(含金融企业)负责人的官本位制度,改党政任命为市场竞争选择职业经理人,依靠市场的力量、完善的制度的优势来增强企业的长期发展竞争力,而不是靠组织部门选出的一两个能人来治理企业。
篇3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业还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重点任务是构建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要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需要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即金融机构。我国目前的银行属于大银行居于绝对主体和主导地位,近乎于垄断。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难,主要原因是缺乏中小金融机构。大银行主要是为大实体企业服务,大的实体企业融资量大,信息搜寻成本相对比较低;而为小企业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民服务的信息搜寻成本比较高,所以大银行不接纳。虽然也有相关政策要求大的金融机构贷款中必须有一定比例贷给中小企业,但究竟是否执行了,其实谁也不知道。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大银行给小企业贷款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用市场经济思维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而中小金融机构不能是国有的,只能是民营的。笔者认为发展民营银行对我国金融机构有多重益处:一是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与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民营银行让金融机构有竞争,有竞争就会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三是发展民营银行可规避金融风险,让非法地下银行消失等。
二是要放开利息率。利息率就是资金价格。资金价格与普通商品的价格一样,要遵循供求规律,即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供不应求,价格就上涨。但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银行的存贷款利息率是固定的,贷款利息率高于存款利息率若干个百分点,存贷差扣除各种成本之后就成了银行利润,所以银行业是挣钱的。由于利率不能由市场决定,银行就产生垄断利润。要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重要的是放开存贷款利率,利率的国家定价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和利率放开之后,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储户就可以选择服务好、存款利率高的银行存款;作为资金需求者就可以选择贷款利率低和服务好的银行贷款。不仅可以促进银行业创新服务,提高储户收益、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高利贷自然就可以消失。
三是需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其实质是企业,是企业就有可能进行不正当竞争和非法经营,这就要求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构,这就是政府责任。
篇4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金融安全
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留给发展中国家最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降低利率市场化中的风险,构筑健全的金融安全模式,对于刚刚加入WTO并已将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我国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分析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今天,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他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传统金融企业的落后运营模式在同国外先进的金融营运模式的竞争中明显要处于劣势,而且现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很难达到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大力提高国内宏观经济、金融调控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2.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构成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隐患
自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应该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健康的。但是,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威胁着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安全。第一,财政风险会导致利率失控。1991年至199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6%、13.1%、12.6%、11.2%、10.7%、10.9%、11.6%、12.4%,通过国家财政支配的资源较少,由此加重了国债负担。虽1998年国债发行额为3891亿元,1999年升至4015亿元,2000年达到4180亿元。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也始终居于高位,三年依次为60.43%、49.01%、41.05%。与此同时,三年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占债务收入的比重均在60%以上。第二,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十分严峻。当前,世界经济远比人们想象的脆弱。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4%,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左右。美国经济2001年首次出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人们的信心急剧减弱,拉美还出现金融动荡,东南亚各国尚未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日本经济复苏乏力。这些都给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3.加入WTO和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短期内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机构调整,设立了跨行政区级分行,撤销了省级分行建制,并强化了对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将原由中央银行负责的证券、保险业监管交由证监会和新成立的保监会监管,分业监管模式的建立构筑了一道有效屏障,为中国比较平稳地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做出了贡献。
4.金融装备落后、国产化程度低是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首先,我国银行金融电子化的平台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安全的。我们容易忽视我们所使用电子化平台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由于这些平台软件并末公开源代码,其风险防范能力强弱便无从得知。第二,我国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使金融安全的基础极为脆弱。
二、构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安全模式
1.循序渐进,逐步消除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国家,尚存在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消除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为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保障改革取得成功。
2.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为改革做好准备
在利率水平的调整中,要有意识地增加市场化的比重,逐步地减少“行政化”的比重。利率水平的调整要根据经济总量均衡的需要“逆经济风向行事”,以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利率市场化营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应根据社会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确定合适的利率水平,不能渗透太多的社会责任目标。
3.先易后难,积累经验,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
在各种利率结构改革中,应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再放开商业银行利率,后放开政策性银行利率。应先从与市场联系紧密的部分开始,亦即从管制比较薄弱的环节有次序地推开,以减少改革中的冲突和风险。在商业银行中,要先放开非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再放开国有银行利率,因为非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成立伊始就以市场为导向,而且规模较小,先放开不致引发经济和金融的大波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 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社会经济体系中,金融制度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与民生和经济休戚相关。同时,金融业又是非常专业的一个经济部门,规则由少数精英所制定,关于金融改革的讨论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比较遥远。不过,由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异军突起,使2013年成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而且也使金融这个“高大上”的话题成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谈资。
以余额宝为例,这是一种便捷、高收益的活期理财产品。它的出现,使普通人认识到原来金融变革离自己如此之近。余额宝的发展速度绝对超乎传统金融人士的想象,有关人士曾预计,今年其规模将达到1万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一个超过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的资产规模。余额宝发展如此之快,凸显出中国金融需求受到严重的压抑。余额宝或者类余额宝产品本质上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产品。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几年前已经实施,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则迟迟没有推行。据高善文等人的研究①,中国银行负债端市场化定价的产品占比约30%,利率受管制的产品占比仍然高达70%。而余额宝通过货币基金的形式将那些原本只能忍受受管制利率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放到利率已经市场化的金融同业市场,使得在原来的市场环境中受利率管制的70%的资金也可能享受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有人称余额宝的做法是监管套利,这种说法有点负面,笔者更愿意将之看成是自下而上的一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变革,而且截止到目前,以余额宝、理财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
余额宝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这就不得不提及其母公司支付宝。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生态链上的支付宝公司最初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环境中的信用缺乏问题。但是由于支付宝这么一个小小的金融创新,使得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在过去十几年间迅速发展,至今中国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比美国还要高。与此同时,支付宝自身也发展壮大,2012年其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7亿,而活跃用户数目前已经超过3亿。
正是因为庞大的用户规模,所以当支付宝推出余额宝时就可以迅速接触到广大的用户。因此,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迅速崛起,除了前面提到的金融需求受到压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以前并不起眼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所积累的客户资源,这真可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互联网金融的帕累托改进
吴晓求教授在《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一文中指出,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的划分,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即: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配置;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机制;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创造激励机制。②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提供其中四种功能,即互联网金融的四条产品线:快捷、低成本和安全的支付系统,服务更广大人群的理财服务,服务更广大企业和个人的信贷服务以及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
当然,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更多的产品线仍然在不断地涌现,有些一开始我们还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界定。比如最近出现的“娱乐宝”,这是一款保险产品还是仅仅是营销手段呢?同时,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也不仅仅体现在银行业,对于证券业、保险业都会有较大影响,比如证券的经纪业务可能会被互联网金融彻底颠覆。迄今为止,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经营能力,这与它们本身擅长与消费者打交道有关系,互联网企业都是完全市场化竞争的企业,它们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因此,能够在金融市场快速赢得消费者的心也不奇怪。那些漠视消费者体验、不用心经营用户的金融巨头们真的要小心了。
整体上而言,笔者认为,以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发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产品对于中国金融改革的意义最大,而且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原因有三点:首先,它提高了广大银行低收入用户的利益;其次,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之后,很难向大型优质企业转嫁成本,因此迫使银行更多地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从而有可能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它促使中国诞生一个更加发达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优质企业有了这个直接融资的渠道,融资成本也不一定会上升。此时,资本市场才真正起到了让低成本的社会资本流向优质企业的作用,也使得社会资本的分配优化,这将提高整体金融和经济效率。
上述三点中,第二点值得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在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之后,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会上升呢?原因在于中国信贷市场的双轨制,笔者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三轨制甚至是四轨制,即中国实际上存在至少四种贷款利率:第一种是低于8%的基准贷款利率,即官方贷款利率;第二种是企业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拿到的资金利率,在8%到12%之间;第三种是企业通过信托拿到的资金利率,在10%到15%之间;第四种是民间借贷,高于15%。如果银行能够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那么这些原本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企业,其融资成本很有可能是下降的。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要性
至于为大企业融资服务的直接融资市场,中国还没有准备就绪。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2013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为17.3万亿,其中银行贷款8.9万亿、信托等影子银行5.2万亿,也就是说间接融资占比仍然高达81.5%。从存量看,2013年中国的银行的总资产约为150万亿;而同时保险业只有可怜的8.3万亿;债券只有约29万亿,其中90%以上是国债和金融债;股市的总市值也不过24万亿。银行的规模显然过于庞大,而如果我们继续任由银行不断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轻松赚取利差,其实是在积累更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市值多在净资产上下交易,这说明资本市场担忧银行的信用风险,即坏账。市场担心的坏账来源有两个:一是房地产,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房价存在泡沫,而且存在建设过度的问题;另一个来源即地方融资平台,据审计署截至2013年6月底的数据,地方政府的债务约18万亿,其中10万亿是银行贷款。对于上述巨额的银行高风险贷款,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将之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另一个就是让借债主体进行直接融资市场发债。资产证券化今年已经开始了,与资产证券化相比,直接融资市场更值得大力发展。
以上更多是从消除风险的角度来谈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要性。而从实现社会资本效用最大化的角度,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直接融资市场让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面对面,消除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取消了中间环节,使得风险和回报匹配得更加好,也有利于避免出现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怪兽”。
直接融资渠道无非是两个――权益和债务类,二者都有赖于一个发达的证券市场。权益类的证券市场就是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采取审批制,这不仅导致了大量设租寻租,而且使得上市本身变得无比困难,大量企业无法上市,成为上市公司本身价值巨大――一个可用来佐证的事实就是,中国股票市场壳公司的价值往往高达10亿元。今年,国务院和证监会已经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实施注册制。笔者相信,一个健康的进出自由的股票市场,不仅对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是个好消息,而且对于提高中国整体经济的效率也有重大意义。
在股权融资、银行间接融资和企业发债直接融资这三种外源性融资方式中,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直接融资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融资方式,低成本融资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然而,中国的企业债发展严重滞后,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诚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真正以普通企业为主体发的债还不到10%。相比之下,美国以企业为发债主体的债券占到债券总体市场份额60%以上(2005年的数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1993年出台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格、利率、资金用途都做出了严格限制,由此导致中国企业债发行规模较小。同时,由于上述限制,也使得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严重滞后,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评级机构缺乏话语权即是明证。
除了标准化的证券市场之外,类似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这样的直接融资也值得鼓励,但是这类投资必定是一种补充,在整体融资市场中占比不可能太高。
总之,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发展到了目前这么大的规模,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投资者,甚至是银行的经营者,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理解都有困难,管理好其中的风险则是更大的挑战。银行风险的外溢性又决定了一旦银行发生危机,政府就不得不出手救援,这种利益传导链条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是时候终止这种恶性循环了,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就是打破上述循环的关键一步。
直接融资之外的金融创新难当大任
互联网金融除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产品之外,还有P2P网贷、众筹等创新商业模式,但是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比,这些业务模式都不会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只会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不会对传统金融形成大的冲击。比如P2P网贷,目前是在没有监管条件下的野蛮生长,其中存在显而易见的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在:一是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缺乏监管,这直接导致老板卷款跑路时有发生。二是平台倒闭,无法兑现收益。虽然承诺的收益惊人,但如果最终不能兑现还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可以不用兑现承诺,那又有什么是不可以承诺的呢?三是虚假贷款。据笔者所知,P2P公司居然可以给一些小公司授信,比如某小企业主获得一个1000万的授信额度,还可以发展下家。事实上,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P2P网贷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上有什么本质创新,因此,一旦对之进行严格监管,中国P2P的发展速度会急剧下降,规模也会萎缩。
众筹分为实物众筹和股权众筹。实物众筹这种商业模式虽然有一点金融的特性,但性质上与阿里巴巴的“娱乐宝”更可类比,它更像一种营销方式而不是金融产品。而股权众筹因为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限制,实际上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前景也并不乐观。
今年,政府批准了5家民营银行试点,不少人对民营银行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寄予厚望,希望以此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笔者对此也不乐观,原因在于:首先,从牌照和监管的角度看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在发起这些民营银行时设定的目标就是对原有金融系统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取代。比如银监会明确要求这些试点银行“坚持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民众的市场定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有限牌照”。其次,即使给了互联网企业全业务牌照,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对传统的银行业形成大的冲击。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做银行业还有一些明显的能力短板。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无非是从公众吸收存款,然后将之贷给有资金需求且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银行赚取存贷利率的差价(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很低,暂不讨论)。这个商业模式要求银行面向两类用户,一类是资金提供方,即存款的公众,另一类是借款的企业或个人。互联网企业多秉持消费者导向的、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因此,笔者相信互联网企业办的银行在服务个人客户方面会做得很好,但是,服务企业客户的经验则不足,尤其是如何确定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方面,还需要一个学习和证明自己的过程。再次,金融是一个有资本约束的行业,民营银行没有可能迅速积累类似于目前大银行一样雄厚的资本金,因此,从资本约束上也限制了民营银行的规模。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吹响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号角,如果能够促进中国拉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序幕,那将提高整体经济和金融的效率,真正释放出制度变革的红利。当然,这个过程的阻力不小,噪音也很多,决策者不必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P2P、众筹、民营银行等,而应从大处着眼,真正实施和鼓励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创新和改革。
注释
高善文、姚学康、尤宏业:《利率市场化与余额宝的兴起》,安信证券宏观研究报告,2014年3月23日。
篇6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改革;深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56-0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广阔而深远。本文将浅谈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政策,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以及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
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和作用
1.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而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也获得牌照。首批入驻的36家机构中,金融机构占到11家,除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浦发和上海银行等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包括花旗等,还有交银金融租赁公司。如此大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昭示着此次以金融改革为导向的上海自贸区正式拉开大幕。
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特点:第一,国际贸易政策优惠。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多种政策优惠,如国际贸易、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这极大地方便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调拨,也势必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自贸区注册营业。第二,金融市场改革力度大。上海自贸区不同于其他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简称FTZ,传统自贸区仅指商业服务等贸易项目,而中国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金融市场改革,并且是新一轮政府职能定位的改革试点。在期货保税交割、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融资租赁等试点、研究建立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多项特点的先行试点,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难度最大的便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逐段实现在上海自贸区企业法人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个人则可以在试点效果良好后再开放;也有人称可能会分步骤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一种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非凡。上海自贸区侧重金融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点,提升国际贸易和金融的竞争力,顺应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实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方面,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金融市场改革的道路上是一项重大变革。人民币自由兑换,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使人民币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清算货币,这意味着将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开放市场的使命,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为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制度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上海自贸区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1.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依赖中不断成长,金融主体日趋丰富,金融市场不断同世界接轨,金融同业间的经验与范围逐步融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电子商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宝”的出现可以说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兴的主体,刺激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思考经营方式,挽留和争取客户群。消费者们已经可以自由选择各项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成为日后发展的主题。但是,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金融各项监管依然较为严格,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放开,几大金融主体依然把握着市场的主流,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依然处于绝对优势。未来,金融市场的改革应该更加大胆,放开竞争,让更多的金融创新理念得以实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要具备市场的特点才能深入发展,而市场的重要特点就是“自由”对于金融这一特殊行业而言就更需要自由。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较难突破几家独大的现状,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也是如此,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率先入驻,当然,大型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丰富,业务种类健全,有利于自贸区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吸引外资银行加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上海自贸区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入驻,这些外资企业合作的银行大多是外资银行,如果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势必对国际业务迅速开展更加有力。其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落后的,通过上海自贸区可以更多地和外资银行进行学习,拓展国际业务的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逐渐成为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1980―2008年间,世界金融行业总额从30.8万亿美元增长到近65万亿美元。1980―2006年间,全球贸易总额中金融业的占比从15.7%上升到27.7%增长的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依据相关要求,中国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向着多功能、多层次发展。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形成的多元化主体的发展,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已基本完善。同时,人民银行的市场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有效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变化趋势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各项宏观调控的手段调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措施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和金融问题,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作用,即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45.33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对人们的理财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柜面经营方式逐渐被网银、手机银行取代,资金逐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向其他各种投资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理财购买、资金划拨、金融投资等活动。
综上,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搭建完成,市场主体也十分丰富,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对落后,主要问题是与国际贸易组织合作少,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低,市场环境相对封闭等。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大都市的优势,加之此次自贸区注重金融市场改革,各项政策有利于金融机构大展拳脚,金融机构应利用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契机,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改变自身经营发展方式,加速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及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等新建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3.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借鉴意义。上海自贸区作为区域性的开放区,很多金融改革政策其实并不适用于全国统一的监管模式,个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金融中心的监管方式,结合自贸区特点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以迪拜为例,2004年9月迪拜政府成立了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主体是迪拜金融服务局,简称DFSA。DFSA的主要职责是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内进行金融机构执照的授予及其金融活动的持续性监管。DFSA的监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银行、证券、信托服务、保险、基金、期货、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证券交易所等不同属性的金融机构,甚至包括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DFSA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在监管理念方面,DFSA的定位是立足于风险控制,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履行合规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监管负担。DFSA以其独立高效的特点闻名世界。至今为止,DFSA吸引了9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金融机构占比45%DFSA将金融产业打造成仅次于旅游业的重点开放产业。
中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监管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适合上海自贸区的。如果能够在自贸区推行特色的混业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尚不适合混业经营,但是在自贸区这种模式会更加有效。中国大可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区域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局,借鉴DFSA模式,实行混业监管,降低区内企业的监管负担,提升金融业运行效率,从而从政策上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发挥自贸区应有的招商引资作用。但是,在中国这种模式受到多方阻碍,最大的阻碍在于立法方面,所以需要从法律层面确定金融监管局的地位,并赋予其职责和权利,使其有利于自贸区的发展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局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目前,中国金融业在无形之中已经向混业经营逼近,不仅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不断融合,而且第三方小额支付企业也加入其中,利用其客户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从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并快速向各个领域渗透。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不能搞“一刀切”性的禁止,因为他们的存在是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广大消费者。另外,其存在和发展也证明了目前的监管机制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迅速扩张,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监管模式需要发生重要转变,从规则性向风险控制型监管转变,而是风险控制型监管也是国际主流的监管模式;其二,应该逐转变为混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市场上各类投资主体进行一致性的监管,更加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现状,同时使金融监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玉荣,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2]宋恩荣.上海自贸区―落实的困难及对香港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3,(11).
[3]贾甫.上海自贸区―中国金融改革的支点[J].新财经,2013,(10).
[4]青云.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J].国企,2013,(9).
[5]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和未来前景[J].国际融资,2013,(10).
[6]吴思.上海自贸区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9).
[7]丁吉林.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契机已经到来[J].中国货币,2013,(11).
[8]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篇7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我国目前并不具备本币国际化的条件,正如笔者早在1991年就指出的那样,人民币应该首先成为自由兑换货币,才能为国际化打好基础。
在国际信用货币制度下,从抽象的角度看,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该国在国际易中占有足够的份额。通常以国际贸易为衡量标准,即只有贸易大国的货币才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因为是贸易大国,广泛地与外国进行交易,其货币容易被外国接受,符合货币的普遍接受性原则;第二,该国的外部易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比较小。这通常以外贸依存度为标准,即贸易依存度较低国家的货币,符合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到20%,与很多非国际货币的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对外依存度低,说明该国经济比较容易抵抗来自外部的经济冲击,从而也愿意开放本国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开放又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在国际易中占有足够大的比重,和对外依存度比较低这两条是相互联系的,它也说明能够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必然是经济大国。根据上述国际货币的两个条件可知,并不是所有自由兑换货币都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小规模经济体的货币可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也可能偶尔行使一下国际货币的某项职能,但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如果把上述两个条件进行深化,可以发现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体,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强国。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必须拥有高度发达、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才能使非居民放心地持有该种货币、并用该种货币进行各类金融投资。
显然,我国距离高度开放的经济强国有非常大的距离,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与货币国际化直接相关的“高度开放”问题,实际上是指要拥有一个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它不但要求市场具有广度,更加要求有市场深度。金融产品的丰富性,是体现市场广度和深度的重要载体。中国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初创的市场,产品品种少而简单,金融衍生产品刚刚问世,通过产品的发展来深化市场、扩张市场,需要很长时间。
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行政干预力量较小,利率、汇率、费率等各项货币、金融产品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来决定。而且,由金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货币及金融产品的交易价格。要实现价格的市场化,我国金融市场就需要一系列的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改革,即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费率自由化的改革、汇率制度向独立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等等。
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的第三个指标,就是金融机构竞争的自由化。影响和妨碍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力量,主要来自垄断和行政力量对金融机构的准入制度。只有竞争,金融创新产品才会层出不穷,市场才可能深化和扩展;只有竞争,价格才可能市场化,金融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所以打破垄断是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创造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环境,是废除垄断的重要路径。我国金融市场,距离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差距,市场的培育需要很长时间,不能指望依靠行政力量的干预,就会培育一个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
篇8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原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2007年辞去该职位;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有新意或最为重要的精神,就是确立了今后中国经济运行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对国内金融市场来说,就是要让市场对价格机制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利率与汇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就成了金融市场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
但是,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来说,金融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央行市场化改革所承担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对于这些改革,其改革程度应该有多深,企业承受能力在哪里,金融市场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央行所面临的是一系列的不确定,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来进行。
回顾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所发生的事情,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率改革与汇率改革严重不平衡,使得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更为扭曲。可以看到,通过互联网金融发展,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自下而上突破央行利率管制,而汇率改革则止步不前,从而使国内外投资者利用这种机制套利的情况十分严重。
3月15日,央行宣布从4月17日开始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波幅。这次人民币汇率浮动波幅的扩大,与最近的人民币贬值无关。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或波动,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的正常现象。但从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升值的区间。因为,就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说,人民币既不存在单边升值的理由,也不存在短期贬值的根据。在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会围绕着当前均衡价格上下波动。
在当前的条件与环境下,人民币汇率是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一方面,在当前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货币汇率的价格形成,既有基本面的经济因素,更有许多非理性的心理政治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货币与另一货币兑换,要找到均衡价格,根本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人民币与外币不可自由兑换。如果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那么人民币汇率就无法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决定其价格。人民币汇率价格,更多是从国家利益来考虑来调整,而不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也就是说,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波幅,只是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不是稳定在一个基本价格上。
第二,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债务危机开始出现。面对不断出现的企业债务危机,央行是出手相救,还是容许烂债企业违约、打破以往逢死必救的定律?以往,国人面临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都会等央行来托底(人为地防止企业债务违约的发生)。这样做,短期内能营造平和气氛,但实际上会累积信用风险,变相鼓励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激励市场资金错误流向,最后导致金融市场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甚至于金融危机。
篇9
关键词:Shibor 中国 经济市场 基准利率 可行性 测控性质
Shibor,全称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为适应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推出的基准利率培育目标。自Shibor推出后始终被政府、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学者等相关领域视为重点关注课题。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因此Shibor也将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实现高效、优质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当前Shibor在中国经济市场中的运行表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一直走在市场机制探索的道路上,金融管理部门特别针对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多元金融主体提出了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希望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得以强化以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在这一特殊经济背景下,利率市场化被作为金融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重要要发展目标。目前,Shibor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运行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价类型众多,有多个期限组合
中国经济市场中推出的Shibor包括必报品种以及非必报品种,其中的期限结构从一周至两个月不等,整体上看,期限组合具有多样性。
(二)针对报价行采取较高审核标准,代表意义突出
根据金融市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Shibor基本是由主流商业银行机构组成统一报价团,在金融市场中拥有较为优势的交易地位,市场活跃度充分且具备一定的信誉保证。Shibor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不断吸取金融市场中具有优质条件的金融机构,使得报价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代表意义十分显著。
(三)交易量主要集中在短期品种,整体交易结构不均衡
市场投资者在选择交易品种过程中倾向于选择隔夜期限以及一周期限,中长期期限品种交易活跃度不足。通过解析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数据可以得出,目前短期利率品种交易表现较为显著,在2012年,短期利率品种占据了最大的银行间拆借比重,而中长期的期限品种始终难以获得市场主体青睐,交易量持续萎靡。
二、基准利率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推出、运行的可行性标准
(一)基准利率的内涵
金融市场的运作需要借助基准利率的确定来构建完整的利率体系,基准利率能够十分清晰、具体的表现出金融市场中的整体利率表现,同时也使得相关利率标准发生变化,能够为金融市场中的衍生资产进行定价。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利率推出与运行都需要通过系统的判断模式来确定其可行性。
(二)经济市场中基准利率运行的可行性判断
1、从可测价值进行判断
首先,金融市场中基准利率应具有清晰的市场定义,能够较为简单地进行观察与测试;其次,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通过较为快速、便捷的方式对金融数据详情进行提取、观察与分析。
2、从可控价值进行判断
能否为货币当局提供基本的控制条件与环境从而实施金融调控政策、手段成为基准利率能够在市场中运行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3、从基础价值进行判断
金融市场中的其他利率标准应建立在基础利率标准之上,与基础利率标准的变动保持相对统一。
4、从相关价值进行判断
金融市场中的其他市场利率以及政府采取的货币调控手段等都保持着相对密集的联系性,基准利率必须具有优化市场资本利用的基础功能,帮助金融市场中主体活动符合科学性与合理性标准。
5、从稳定价值进行判断
基准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必须具备相对的稳定价值,面对来自市场、政府等干扰环境依然保持基本常规的定价功能。
三、Shibor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推出、运行的可行价值论述
(一)Shibor的可测价值分析
为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机制,建设规范、全面的市场运营制度必须通过培育基准利率来实现,Shibor是我国货币管理机构重点培育的利率品种,借助金融机构中心最为先进的技术渠道,对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企业报价进行审核、统计,求出金融市场中的通用的算术平均利率。Shibor采用的计算方式能够直接、透明地将金融市场基准利率进行定义,同时,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较为快捷、方便的办法分析、监测Shibor数据,促使其可测价值能够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较为完美的运行。
(二)Shibor的可控价值分析
Shibor是在具有代表性的银行机构报价计算基础上获取的算术平均利率。Shibor在金融市场中能够为中央银行提供十分广阔的调控空间,同时能够在Shibor之下实施多项金融市场调控办法。以报价行作为调控枢纽间接促使Shibor在市场中的报价发生变动。此外,Shibor与其他基准利率相比具有更为全面的期限结构组合,方便我国货币调控管理中心对金融市场中不同期限的利率标准进行合理调节。总体上看,Shibor所具有的可控性价值能够与中国金融市场较为完美的适应。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基准利率可行性判断标准论述可以说明Shibor在我国金融货币市场中已经具有基本的运行价值也表现出基本的运行雏形,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任务使命,但由于货币市场中涵盖的交易活动类型复杂、多样,单一的凭借Shibor始终不能主导整个市场利率体制。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20多年。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各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进行改革的措施,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渐进式;改革趋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直到2015年10月24日,中央银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才基本实现,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来决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特点。
1.渐进性。利率管制存在很长的时间,这对于宏观调控、银行经营、企业融资、居民储蓄心理有很深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一部分,需有其他改革配套推进,不能单枪匹马地冒进。它对于经济的影响巨大,国家要彻底,同时平稳地从利率管制过渡到利率市场化,必然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2.突破性。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这使国家失去对利率的决定权。国家从当事人变成了第三人,从决定者变成了引导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增加了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利益。这对于国有制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3.科学性。当今全世界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发展繁荣,这点在世贸组织成立后就更为突出。为使经济有更大突破,必须推进货币的市场化,这其中就包括了利率市场化,使之与商品的市场化结合。利率市场化能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之在与拥有雄厚资本的国外金融机构的较量中不会落下风。利率市场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能为经济的长久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4.困难性。要在短期内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不可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改革期会带来很多问题。一国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成熟的金融市场,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实现市场利率化,如果不具备这三点,贸然改革,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设想所有的困难,同时找出应对措施,才会在遇到问题时不那么被动。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获得的利润减少。银行最基本的盈利业务就是存贷款利率差,因为存贷款的利率差,赚到利率差与本金乘积的钱。原来银行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肯定会提高存贷款利率差。但是银行间会相互竞争,反而导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差变小。金融当局为了保护银行,进行利率管制,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局规定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差不能过于小。毕竟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绝对不会也是不能倒的。然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也就存在存贷款利率差变得很小的可能,会使银行的利益变少。利率市场化会促使银行拓展更多的中间业务,以应对在存贷款业务中失去的利润。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一般达到50%以上在发展中间业务上,我国银行与国外银行有重大的差距。银行说到底属于服务业,中间业务正好体现了服务的理念。
(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往往青睐于给予大企业贷款。大企业有强大的资本保障,银行形成坏账的机率小,风险也小。而贷款给中小企业,意味着银行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相反中小企业往往资本少,资金周转能力弱,银行给予的贷款很容易变成不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变得容易。这会促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研究,管理理念的创新,同时也会使中小企业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活跃了商品交易等经济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改革创新,没有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中转变观念,提高技术和管理观念,最终还是免不了被洗牌,最终破产的命运。
(三)利率市场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会使人们有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利率管制时期,所有银行的利率水平是统一的。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可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在一定范围内确定利率水平。人们可以在实力强,信誉好,但是利率稍低的银行和实力较弱但利率高的银行之间作出选择。利率市场化总体会使存款利率增加,人们会把更多的资本用于投资理财,而非纯物质消费。这样会驱使金融机构开拓更多的理财业务。在储蓄方面,人们可以选择大额可转让定期储蓄业务,它的特点是期限很短、面额较大(至少30万人民币)、可转让、收益远高于普通储蓄。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动债券远期、股指期货、期权等在我国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三、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率是物价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进而能使物价与市场实际情况更加贴近,国家对于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更能起到作用。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劳务的价格和实物商品由于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更能被人们接受。但是利率的变动之前始终由政府把控,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很大的制约。货币系统和实物系统应该同时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期,经济会产生震荡,但是在改革的后期及改革完成后,我国的经济会迈向新的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的要求。利率市场化会将金融机构洗牌,整合,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开拓更多的业务,大力开展中间业务。金融机构创新的金融产品会更受人们的欢迎,同时也能活跃经济,吸纳更多的资金,而因货币的供求关系形成的金融市场利率也更加客观。良好和活跃的金融市场氛围同时也会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新的金融形势的要求。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了与世界接轨的事实。这意味我们要按照国际上的通行经济规则管理经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带来很多新的冲击,比如新的资本市场和新的经营方式。如果我国监管机构仍然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管制,会使他们在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中落入下风。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在世界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他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经济发展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经济是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形成了高资本流入、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的不利局面。作为第一个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在1971年开始了此改革,1977年取消了对利率的所有管制,仅仅通过几年就完全实现了利率自由化。阿根廷那时经济发展并不稳定,却贸然地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是建立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所以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国必须稳步发展经济,这样才能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只有在经济稳定时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同时它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要妄想用利率市场化拯救经济,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惨痛教训。
(二)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成熟的金融市场可以分流银行的资金,促使其参与市场竞争,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和产品选择,分散原本集中的风险,保证了市场的安全。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同时他们的改革过于激进。原本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是政府对银行业的恶性竞争没有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得利率自由化后,银行的竞争集中在利率方面,风险也集中在利率方面,最终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失败了。相反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在完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日本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国内的国债,流通市场及货币市场都已经充分发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一马平川,十分顺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做保证,不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震荡会使金融市场混乱,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三)渐进式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路线。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渐进式改革才是长远的,持久的,成功的改革。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过于急功近利,选择了激进式改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它们经济的各方面基础都不好,而此改革对经济的冲击十分巨大,改革的后遗症也多,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经济基础很好,但是其改革却是漫长的,也是成熟的。从1970年进行初步规划,在1986年基本完成改革,最终在2011年Q条例关于存款利率的全部条例被完全终止。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40年。这是成熟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经济比较脆弱,想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一步一步改革。
(四)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完全自由化,政府应该扮演老师和裁判的角色。利率市场化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能使得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新西兰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并没有出现很多后遗症。这是由于新西兰经济稳定,而且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新西兰在利率市场化后三年禁止新银行进入,使本国原本存在的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这一改革。而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银行间恶性竞争,金融体系崩溃,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完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必须从自身开始提升,提高廉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烈打击腐败、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同时在部门管理制度和理念方面不断进步,跟上时展的脚步,这样才能真正对我国的人民生活、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发展、经济发展起到作用。
(五)有效的金融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人们在银行破产时取得大部分存款,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能维护金融稳定。但是在我国这两项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只能救助暂时有流动性问题和面临破产的银行,不能过于宽泛地救助不符合标准的银行。另外,更加明确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秩序时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赋予中央银行足够的权力,并使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达成监督信息共享。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小了存贷款利差,国有大银行不会倒,但是很多小银行可能因此破产,为了保护存户,必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另外,要清楚限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职能,不能让它成为机构争权的工具,不然就和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保险制度肯定能发挥重大作用。而在保险费率、存款保险机构设置、投保方式等方面要充分与我国当前国情和经济形势结合,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六)新型的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一般达到50%以上,银行主要体现的是服务,这样银行的盈利就减少了对资本金的依赖。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靠存贷款的利差,这样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对资本金的依赖,银行要发展就需要再融资以增加资本金,这就使银行发展受到了束搏。所以,银行必须发展中间业务,使它代替存贷款业务成为银行最能盈利的业务。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差浮动过大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另外,银行有了产品的定价权,可以更好地进行金融创新。但是银行想在中间业务上占据制高点,还要依靠自身在传统业务中建立经济实力强大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71~85
[2]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1~146,229~243
[3]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6~123
[4]徐静.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金融,2014,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