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5 03:5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管理类专业

篇1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

 

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

 

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

 

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

 

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

 

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

 

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

 

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

 

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

 

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

 

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

 

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

 

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

 

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

 

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篇2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经济管理类 创新 建设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在建设经管类实验室的过程中,突破以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束缚,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使得实验室更好地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服务,这就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希望能跟广大同行进行探讨。

一、实验室建设方式的创新

作为进行实验教学、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的重要场所,高校实验室同样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而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跟管理水平不单单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同样是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来说,目前国内高校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一,从建设方式上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借鉴引进

借鉴引进目前是普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常规方式,即根据其他同类学校相关实验室建设的情况,参考其实验室建设的功用、分类、资源配比和运作方式,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室建设规划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借鉴引进的方式,因为可以充分吸取其他学校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建设周期短,省时省力省心的优点,受到大家的普遍采用。

但是笔者觉得,跟借鉴引进相比,实验室建设的创新更为重要!也就是下面要讲的第二种方式。

(二)创新

现在我国普遍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而言,普遍都还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在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中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创新和探索的影子,一边借鉴,一边摸着石头过河。跟借鉴和引进对比,创新更应该是建设和发展壮大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方式,因为没有摸石头过河一般大胆的创新,就没有宽广的进步空间。创新是完善建立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和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实验室各项功能的必经之路,所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创新,要坚决鼓励。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创新

要做到管理创新,重点首先在于要靠完善的培训联系培养人才,然后用有上升空间的平台让人才聚心,用合理的机制让人才有信心,用规范的制度让人才安心。通过管理创新大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拥有理论知识,并且实际动手能力也同样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让高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那到底怎么做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创新呢?围绕上述,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即教学管理创新、人员管理创新、开放管理创新。

(一)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创新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就是要寻求一种新的有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以往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大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共享范围广,共享化程度高,所以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管理来实现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创新。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可以包含“学生签到记录”、“学生作业提交”、“老师作业反馈”、“实验课程安排”、“师生互动”、“老师答疑”、“实验报表记录”、“学生建议”等功能。通过这种管理创新方式,就能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实验课程安排,及时了解实验动态,及时跟老师进行互动,大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制约不自觉学生的迟到早退现象,方便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二)人员管理创新

随着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专业越来越多学科、共享性发展趋势下,实验人员也面临着多方面越来越高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经管类实验室人员管理创新上,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在实验室人员的合理配置和安排上,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化。具体上讲,就是正常班跟轮班制结合。对于实验室的人员结构上,也做到多种模式,机动灵活,也就是说,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常规岗位、临时岗位和助学岗位结合。而管理办法上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样化,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梯队建设,成立多专业跨专业实验室建设委员会。从管理手段上看,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尤其是现在现代技术跟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这些都可以合理运用到管理上。

第二点,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上看,下面几项可以注意。对于实验教学教师、实验管理人员、设备技术人员等,可以实行竞争上岗,这是由不断优化的专业教学软件、不断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决定的,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善,必然对上述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激励相关人员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同时,压力与机会并举。对于实验室的投入、实验人员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学校也要加大对于优秀实验教师、人才的引进、培训、交流访问,待遇等。学校也可以根据相关人员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学科实验教学的发展和建设。

下面来重点讲讲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创新。

三、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创新

(一)在开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验室开放的先决条件。从学校领导到实验教学老师,从实验技术人员到实验室管理人员,最后到学生,一层一层的人员全部是实验教学的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所有人都从思想上对实验教学进行重视,对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一不可的想法,改变以往实验教学仅仅是教学辅助的地位,有了这些前提,这能有希望做好实验室的开放。而做好实验室的开放绝对不仅仅是单一简单的实验室开门次数的增加,增加或者延长实验室开门的次数和时间仅仅是实验室开放的外化形式,是最简单粗暴的形式。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是做好实验室开放的最实际最内在的要求。

(2)新颖多样的实验内容的构建是实验室开放的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室的开放想要吸引广泛地学生主动参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它必须有新颖多样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对实验项目的综合设计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熟悉这块的专业人士都知道,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它要求融入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并且渗透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这就决定了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做这件事情。要想做好这个事情,学校必须要有组织性的安排教师专项开展实验项目设计研究,每季度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方案设计征集,再组织专家评审和学生代表进行考核评选,并且对于积极参与和实际采纳的老师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鼓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对于创新性好操作性强,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项目进行实验室课程开放安排。

(二)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可以由以下几点构成

(1)第一课堂的常规开放。即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常规性试验教学开放。当然,也不限于此,实验室也可以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也可以向对有教学或者科研任务的老师,乃至向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和学生开放。除常规试验教学外,以选修实验课的形式,供大家自由进行选修试验项目,不受课堂实践的束缚,让学生在自己所选所感兴趣的心态下自主轻松学习,跟常规教学实验开放一起,互相补充,形成全天候的开放体系。

(2)进行第二课堂的开放。即针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放,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比较多。例如,会有一些创业大赛,模拟操盘比赛,策划营销比赛等,在第二课堂的开放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外自由进行实习实践,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通过挑战自我来验证自己的实力,特别是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一些比赛,有利于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角逐,去收获自己的成果!

(3)进行第三课堂的开放。即联合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早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亲近企业,让学生更加明确直观地知道企业需要哪些实践能力,怎么更好地把所学理论跟企业实践结合,更好地完善自己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将来更好地走出高校走向市场走向企业做准备。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实践教学最佳最有效的平台,通过这种开放,让学生、企业、高校实现三赢!

四、实验室的创新发展要顺应师生角色融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必须融入实验课程和理论教学一体化当中以保证教学效果。在实验室所有的硬件条件具备后,那么教的人跟学的人,即老师跟学生这两个主体就成为了实验室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师和学生两个环节中,以往因为缺少对实验和专业都熟悉的师资成为了制约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验室的创新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师组织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设立实践教学型教师岗位,甚至可以设立实验项目工作室,分别由实验教学中心专职教师、教学单位专职教师、社会特聘教师以及学生小老师组成,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分工协作。而老师在实验室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则由幕前的主角而改变为舞台下的导演和观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配置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等方式进行创新型的知识传授。而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自由及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方,更是知识的主动研究者,也是各种模拟环境的主体行为的模拟者。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室的最大价值。

五、结语

以上为笔者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创新若干问题的分析,难免有片面疏漏之处。创新是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实验室能顺利朝前发展的重要条件,大胆尝试,小心验证,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为南京财经大学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 秦骁强,刘静,程远征.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质量保证[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0(29):201.

[2] 董焱.经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11):10-13.

篇3

关键词:中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中职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交流,相互沟通解决策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思路有效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很不合理,首先,绝大多数是理论课程和一些专业课程,而且主要是属于填鸭式或者是传授式教学为主,这样教学学生很难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的理论灌输,而没有跟实际有机结合,没有把理论运用到"做"

中来;其次,实践课虽然有开设,但是只是象征性的,不能起到真正的实践作用,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少,没有把学生带到一个"跟着我做到自己做的"过程中来,而要想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的话,就必须要安排更多的课时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后就是课程漏设,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甚至都没有设置到教学之中来。

2、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受到限制

实践性教学,是一个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到达效果的教学过程,如此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的一个体系必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实施的过程、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方式、如何选择实践场所、参与实践的指导人员等等。中职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很强的实践性,而专业教师较少,社会企业中的人才也不便联系,所以导致很多指导老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而在硬件设施上,实践训练基地很少,资金投入也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进展。

3、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实践性教学,就必须要以社会企业作为真正的实践基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经济类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出来,而如果没有企业的合作,就不能很好地深入企业,这样对于学生的实践也只是一个表象。虽然学校已经花很大力气寻求企业合作,但是企业看中的是利益,所以并不愿意接纳未毕业的学生来参与实践或者说实习。

二、改进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构想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以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先对企业经济类人才的需要为对象,从而来设计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内容,要多开设实践课程,要把每一门实践课程都要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来编制教学内容。对于那些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多开设些课时,甚至可以设置一年或者两年来顺延的完成;其次,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把企业中的一些过程和实例来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实践教学操作的时候,聘请企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授课,并且要跟学生形成互动,跟教师形成交流沟通,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就是要配备硬件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了前面两点作为基础,如果在最后实践的关键中,不能顺利实践,那么也是功亏一篑,无济于事的。只有全面综合做到了这几点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综合全面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以工作过程任务或项目为主线,全面设计实践教学过程

把企业工作的某一个过程或者项目作为一条主线,从而来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比如经济类专业中的国际商务有一门课程是《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这就是把企业中单证员的工作作为一个主线来设计的一门课程。首先设计"跟-学-做-"过程,分解的说明就是第一步:"跟学",首先老师讲解并展示单证给学生看,并且说明要怎么做;第二步:"学做",就是老师自己边做边展示给学生看的过程,第三步,"自己做",根据老师的讲解和展示,自己查阅资料来做一份单据;第四步就是把自己做的这份单据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最后就是到实习室把自己做的这一份单据结合教学课程以及资料来进行练习和测评,从而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并熟练填制的一个过程。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市建设银行办理进出口结算的部门查看进出口结算的真实业务和真实单据,而且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也请银行办理对外单证业务的专家向学生说明。另外就是要学生到外贸业务部门去实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融入到实践中去。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实践,也就能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了。

3、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把产学结合作为契机,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创新实践模式

首先学校如果一味的自己建立实训基地,且不说经济是否允许,没有企业的参与实践性也会不强。所以要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深度,要让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也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中职经济管理专业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同时为当地相关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学生。这就需要实现中职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与企业实现双向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仅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节省了开支,也为学生所学知识能及时实践提供了机会。不仅如此,还要与当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及时为该企业培训所需人才以及针对相关管理方面的困惑。这样一来,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实现了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也创新了实践的模式。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课程结构合理化、课时安排有机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校企合作深入化等才能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有力保障,这些也是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必须改革的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经管类人才。

总之,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性教学,就必须要以社会企业作为真正的实践基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学以致用,造福社会,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管理 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 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 杰勒德・A. 卡拉南, 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行为引导方法;经济管理类专业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只是现今由于该专业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就业,但是企业人才的需求却有很大的缺口,这一矛盾现象值得相关学者反思。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改善这一现状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此种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是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最看重的两种能力。

1.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概述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人才,只是由于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多的差距,因此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都应该尝试着应用其他教学方式,行为引导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尝试着应用,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现代经济管理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的能力。现如今,此种教学方法已经在其他专业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第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素质必须要放达到一定程度,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该种教学方法的相关技能,比如引导调控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第二,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才能将行为引导的方法应用到最佳,因此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应用方法非常多,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内容进行选择,比如课文引导法、知识竞赛法以及角色互换法等。在众多的方法中,效果最佳的应该是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能力就会提升一大截,所以教师通常都会倾向于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难度比较大,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以及资料的收集,尽可能的让项目完整没有缺陷,这样制定的任务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特点还涵盖了很多内容,比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等。可以说。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改革,教学期间,要求学生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教与学要合一,所以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完全的互动起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到项目导演者,在这其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要有一定的帮助。

2.行为引导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很多的高校都课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该专业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陪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只重视实践,对理论不会有深入的理解,只重视理论,将难以就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根据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特点,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将行为引导教学方式应用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2.1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行为引导教学法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实际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来辅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进行“商品包装”章节的学习时,可以将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出现的“过度包装”引入进来,并组织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对这一案例进行共同探讨。同时,要让学生分析思考如下问题:怎样的包装为过度包装;过度包装的产生原因;针对过度包装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学生在思考和分析过程中,就能够加深“商品包装”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2应用头脑风暴法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应用头脑风暴法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确定课程内容的主题,同时增强组织和引导能力,促进学生能够针对主题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应用,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目标。例如,在对“商品学研究对象”章节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出:商品使用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表现形式,其中,质的方面为商品的质量,量的方面为商品的品种。那么,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那么你认为企业应该注重商品的品种还是注重商品的质量?然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并踊跃发言,这样就能够营造一个热情的讨论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创造解决问题的目标。

2.3应用张贴板法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

张贴板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纸卡的黏贴,然后对纸卡上的内容进行汇总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商品学》中关于“条形码”的内容时,可以将各种条形码制成不同的纸卡,然后通过对这些条形码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掌握各个条形码的区别和特点。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对基于行为引导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很有必要,因为这能够让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职员工开阔眼界,认识到新的教学途径,为该专业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简单,其对教学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教师作为指导者,要有掌握全局的能力,知识储备量一定要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孙承练,王友凤.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轻工科技,2013(07).

[2]苗雨君,李喜云,杨春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职业时空,2014(06).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程的深化,对高校的教学改革逐渐成为学校一切改革的核心。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促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已提上了高教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改善专业教学的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到位的关键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针对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在专业教学中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此类课程设置开始普及。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高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其他专业课无法取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相应的实践经验也不充足。而又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财经等专业。所以,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师队伍不够强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推进和教育规模的发展,专职教师队伍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学生的增长速度而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数量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高职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对教师素质也提出较高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而现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符合这种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特别是具备较高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严重不足。

1.2 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现代教学手段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而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实训基地,还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另一方面,如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要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等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几乎完全由教师承担,这也使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之实践性教学的课时计算较少,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1.3 高职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

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现行多数教材总体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这也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取向上,偏向于把学生培养成经济管理的研究型人才,而非经济管理实用型人才。从教育观念上来说,授课教师认为只要按常规教学一样把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能将经济管理的概念和原则适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是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上经济管理理论与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在实现这一转化过程方面还做得不够。因此,诸多现有经济管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育观念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未能实现服务于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1.4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探究深度不够

虽然目前大家一致认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低、校企利益的结合点难寻及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一般职业院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实训的项目及意义缺乏深入研究,都使得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仍然没能彻底改变。这样就导致校企合作名存实亡,出现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模糊、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下文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从四个方面对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做简要分析。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关系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思维中只注重教育过程而不考虑实际效果的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化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通过在职培训、脱产研修、攻读学位、职证考试、企业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设计、准备、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满足教学中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2.2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育观念上平等对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同时完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纲、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性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指导,逐渐创造、发现符合教学实践规律与特点的教学方法。还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入参观、演示、情景教学、沙盘推演等教学方法。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开放、互动的优势,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2.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智能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公共道德与职业道德,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精神,掌握一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经济技术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建立一套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有助于形成高尚品格和全面的素质。在这种素质和品格前提下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才能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4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运作效率,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费用支出也相对较少;对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用性;对学校而言,以实践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准确、更客观。

以上,仅为笔者对高职教育中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一点粗浅见解,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在多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220059)

参考文献:

[1] 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夏立海[J].时代教育,2011(4)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中心;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面临着困境:一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经典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相关实验设备相对落后,尤其是实验室的专业建设不力,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转变培养观念与方式,走文理结合的新路,重实践技能培养,加强综合实验中心建设,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综合型实验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创新的世纪,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将成为国家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信息化、电子化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的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必然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经济、管理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等外部环境与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大趋势,经管类专业高职教育应该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适应新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改革与创新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与重大挑战。

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观念解决教育定位问题,教学模式是从根本上落实教育观念的手段。应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现有课程中广泛引入实务教学等一系列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双证书”制,增强主干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质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过去多数院校都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学期的企业实习,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基于市场竞争激烈和保密、人员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企业多不愿或无暇接收学生实习。因此,无论是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还是高校教学,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实验性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具备综合能力强、富于创新意识的基本素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继承性与依附性,缺乏自主创新精神。高职教育应扩充并完善相应专业的知识体系,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与分析决策能力弱的现实,在综合实验基地建设上加大投入,并进行有效的系统规划,加快相关课程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其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掌控教学进程,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企业模拟实战,必须借助实验系统构造专业教育的模拟教学情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严密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的目的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支撑平台高职经管类专业传统的以定性的、单纯思辨为主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手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新时展的需求。工科实验中心的建设、开发和科技成果转换模式,可为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中心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一方面,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和社会服务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来源于新技术、新的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与现实接轨、与社会接轨,探索和寻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是开放的、与社会市场接轨的教育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ERP——综合型实验中心建设的途径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作为现代化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多采用由各专业设置本专业实验室的方式,设备和人员由系部投资,主要用于接纳本专业学生实习,专业性比较强,但辐射面比较窄,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整体运作流程的理解,资源过于分散,不利于管理与深度开发。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企业ERP模式,建立自己的综合实验中心,实验室不仅可以面向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不同的专业层次,而且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覆盖较多的学科专业,以达到一定的规模,实现较高的投资效益。

教学与科研高职院校ERP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可为广大教育者提供教学研究平台,使教育者在案例研究、教学设计上有验证和施展的空间,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指导企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科研除了为校内教学服务外,还可以利用综合实验中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设计、项目合作与开发等多项活动。可以接待其他院校学生实习、对企业进行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的研究等。例如,我院工商系正在建设中的实验室有会计电算化操作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心理测试中心实验室、物流软件操作室、现代物流实验室、银行证券模拟实验室,各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时掌握的专业知识是相对独立的,通过ERP综合实验中心,学生可以看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可以宏观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综合性强,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可以让实习生直接参与工作,可以解除以前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实习指导、答疑解惑的难题。

仿真企业环境高职院校ERP综合实验中心的特色在于搭建了一个仿真企业平台,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可以提前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ERP综合实验中心在仿真功能设计上具有三大特色:

1.仿真企业环境。对环境的设计和各个实验流程的设计都必须使实验者有一种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实验。环境模拟得越真实,实验教学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一个单位内部的工作环境,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

2.模拟职能岗位。在模拟实验中,让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模拟企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其目的是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在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3.仿真企业流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业务流程,ERP实验中心也是如此。在仿真企业环境中,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将系统性的经济业务理论与实践全面结合,可使每个实验者深刻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体会到企业的运作模式。

社会服务为了实现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开发和利用ERP综合实验中心的资源,应着力加强综合实验中心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使实验中心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ERP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人员熟练地操作ERP系统,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为适应企业的这一需求,培养ERP系统专业应用人才,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利用ERP实验中心,举办各种针对不同岗位的短期培训,为社会上的实际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可与多方联合,利用实验中心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资源优势,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综合实验中心的良性运转提供条件,这也是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开发的有益尝试。

校企合作——综合实验中心的共建模式

ERP实验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尤其是大量资金的投入。突破传统的投资模式,多方寻求投资主体,探索校企共建模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之首选方案。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ERP实验中心投资建设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一切力量,包括教育界、ERP供应商、企业等各个方面。投资主体的出发点尽管存在差异,但却有着共同的愿景,在“精诚合作,互惠双赢”的前提下,一定能够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尤其是ERP供应商和一部分企业,使多方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达倍增效应。

首先是双方投入。由高职院校投资实验中心场地、硬件设施、系统软件等,并负责ERP实验中心的运营和管理;由ERP软件供应商投资U8-ERP院校专版、实验资料、企业案例等,并负责软件安装、实验中心实施、每年的升级维护等工作。

其次是双方收益。高职院校一方可向ERP软件供应商支付一定的实施费用以及每年的升级维护费,并免费提供一定的机时,同时拥有对ERP实验中心的完全的管理权与经营权,企业则可以依靠市场化运作模式、生产管理方式与广泛的客户基础,在实验环境的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验中心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企业一方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源库,在“企业高级主管研修班”、“ERP高级人才培训班”、各类社会培训等多个层面与高职院校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甚至可以直接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工程,涉及教学、科研多个层面、多个学科,需要由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设项目,ERP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充分挖掘综合实验中心的功能,更需要致力于实际教学的广大教师孜孜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4):76-83.

[2]徐庆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经济师,2004,(2):111-114.

篇8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篇9

关键词: 医药高等院校 经济管理类学科 实验教学改革

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国各高校陆续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建立实验室,并开始进行实验教学方面的建设和尝试[1]。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从无到有,快速填补了空白,但是通过对全国一类地区和二类地区的医药类高校的调查发现,医药类高校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的比例较小,大多数实验室建设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实验课程的设计只是与理论相对应,尚未形成实验科学体系,未能把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这种模拟实际的演练仅仅对单学科有所掌握,对整个学科体系知识网络的建立仍处于真空地带。

一、经济管理学科中加入实验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由于经、管、文类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对理论知识普遍存在“字面上的理解”的情况,甚至是记忆性学习,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经济学投资类课程特别是证券投资、投资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点极为深奥,各种前提、假设纷繁复杂,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甚至滋生了厌学情绪。对此,国内众多综合性院校引入了“经济学模拟”的实践性教学方式。通过和国内、国际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数据的实时对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或者特定历史阶段实际情况,对学生所做的虚拟经济投资方案得出投资结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更生动、更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医药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呼唤医药特色

现阶段,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建立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开设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课程。但是,在教学理论体系上,基本上是基于一般性的现实环境建立起来的,所采用的观点也是一般性的、共性的,可以用于指导所有行业市场的基本运行与管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应用到各具特点的不同行业市场的具体微观操作时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如同质产品与仿制产品较多,产品研发、注册、生产、销售、使用、监管过程严格而复杂,高盈利性与高风险性并存,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产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消费者对产品的获取不完全自主,等等,因此,一般的经济管理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医药行业。而由这种一般性的理论指导的实验也必然不足以适应医药行业的要求。开展具有典型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实验已成为医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方向。

三、具有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对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建设的分析,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商务实验中心以模拟环境和药学背景的有机融合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能力塑造的整合型医药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此方法通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协作平台、资源平台的优势,即以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国际贸易、医药物流、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管理、GMP(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教学优势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知识点掌握为核心,建立一套体现专业能力结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分层次、多模块、立体化综合性的动态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培养综合药学、药事法规和经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设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多学科教学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药学优势,积极探索医药知识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有效结合的途径,根据医药行业、药品市场的特点,计划对实验课程所采用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之具备药学专业领域或药品市场特色,从而使实验模拟更具真实性、教学更具针对性、课程更具实用性。二次开发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营销模拟教学系统中对市场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市场特点。通过研究药品市场特点,从供给—需求曲线变化着手,模拟药品市场特点,在修改和变动供给—需求平衡点转移的情况下,教学系统中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对企业诸如价格、渠道、广告、推销、服务等策略的“敏感度”,使市场表现更加符合药品市场特点。

(2)修改国际贸易模拟课程对商品交易规则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国际贸易特点。增加课程中药品、化学物品的相关单证,添加各国药品标准和药品市场准入规则和限制,使“商家”间交易符合药品国际贸易要求。

(3)修改ERP模拟课程对实物流流程规则的描述,使之符合GSP要求。在模拟过程中重视物品流通规则流程限制,严格规范药品实物流的流通条件、流通时间限制、存放环境限制,使之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对药品批管理的要求。

(4)修改创业情景模拟课程对资金分配、产品特性、订单决定环节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企业的基本特点。创业情境模拟课程中通过对初始资金分配方案的优化,对产品差异性的描述,订单决定的各因素权重,如广告、市场原有地位重新分配,使整个情景模拟课程具备药品企业形成和运行的基本特点。

2.建立若干个基于能力塑造的教学实验课程群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经管类实验课程的优势。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商务实验中心计划通过课程整合、优势互补,着力构筑基于学生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塑造的两大教学实验课程群。

(1)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具有医药特色的ERP模拟实验(基于GSP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营销模拟实验、GMP情景模拟、创业情景模拟实验)。

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通过ERP模拟实验掌握企业流程管理的理念,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掌握“用人所长、和谐共赢”的用人之道;通过营销模拟实验学生掌握市场营销整体思维、方法和具体策略体系,强化学生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中市场分析和市场把握能力的培养;通过GMP沙盘模拟学生强化GMP管理理念和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严密思维的能力;创业情景模拟实验使学生整体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理念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强化对学生大局观、整体把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塑造。

(2)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证券模拟实验、期货模拟实验、外汇交易模拟实验)。

通过全方位的实时投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对实时更新的证券、期货、外汇三种投资方式、数万种投资组合的分析和判断,改变投资决策,修改投资方案,以期达到最初投资目标。通过方案优化,探索符合自身性格特征的、符合投资目的的最优投资组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风险判断、风险回避的基本能力,以及形成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实验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搭建知识网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只看到本学科微观的知识点,使其能站在战略的角度统揽全局,对所学的理论有总体的把握。实验课程群的构建,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3.建立网络化、开放型的远程共享互动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实验中心计划通过硬件整合,以建立网络服务基站的模式完善实验室信息规划管理运行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教育网优势,实现网络共享,构筑医药经济管理实验网络平台。同时,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各项政策,建立实验开放教学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后,增加校内实验开放比例,并创造条件向校外开放实验教学。采用学术会议、教学观摩等方式加强推广力度,采用多种方式与国内医药类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合作,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

四、具有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受益于学生

通过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模拟平台和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模拟更真实的医药市场情况,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亲历实践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一改以往的记忆性学习带来的理论和现实脱节的现象。对问题表象进行深入剖析时要求对牢固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有助于改善学生“孤岛状”知识体系,逐步将所学知识组合、搭建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可被及时利用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系统。

2.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系统,模拟实际社会情况,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整体知识的调动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团队合作和实际决策能力

在参与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实现目标。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身处不同职位应具备的能力及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培养同理心和实际决策能力。这恰恰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只注重训练智商而忽视培养情商的不足。

4.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

我们通过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模拟平台和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教学模拟系统;企业行为模拟

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建设的意义

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招揽的是有工作经验、能马上上岗、独立工作的专业人员。要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给毕业生较多的工作体验。而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以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获取工作经验的机会越来越少。为此,有必要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不出校门也能获取工作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行为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和处理,模拟完成企业各项任务,并提供对企业行为进行管理、分析、决策有效信息的综合性的管理实务与实践教学系统――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应运而生,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建设的意义就在于:

(一)使毕业生实现零培训上岗,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利用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组建的经营团队将经营一家新创立的公司,在公司经营之初,团队将拥有一笔来自于股东的500万元的创业资金,用以组建各自的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将经历若干个经营周期,每个经营周期包含了若干被分解的决策任务,这些任务涉及信息研究、产品研发、投资融资、采购、生产、营销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模拟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就可以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实现零培训上岗。

(二)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体现以“做”为主,做中求“悟”,“悟”中至学,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系统将企业经营理论与实际模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生产型企业为背景,让每个参与的学生置身于商业实战场景,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模拟产品设计认证、销售网点布设、财务、会计、物流管理、生产、营销(贸易)等企业行为,根据参与者实践操作的数据,动态地分析企业成败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可以让参与者在游戏般的比赛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体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将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相关数据、制订运营规则、确定考核标准。系统包括教学数据采集、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场景布置、教学手段应用、行为模拟指导、教学效果评定等,要求教师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可以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二、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组成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按其技术手段可以分为企业行为手工模拟系统和企业行为计算机模拟系统;按模拟内容可以分为单一行为(如会计、物流、国贸、人力资源、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模拟系统和综合行为(如ERP应用)模拟系统;按参与模拟的对象可以分为会计、财务管理、物流、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贸易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综合而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至少应该包括运行环境(硬件和软件)、运行数据、系统人员和运行规则四大要素。

(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

1.计算机房(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房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类教学软件的实践性教学(分项实践教学),即提供各类教学软件的运行环境。计算机软件的运行环境由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共同组成。

(1)硬件环境。以我院经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房为例(下同)。

①学生机,共60台/室。联想B305-欢速型。

②教师机,在学生机配置的基础上加装BENQ Combo光驱一个即可。

③服务器:联想万全T168 G5 S3220 2G/500S。

④背投-长城GWD61C。以背投代替投影仪,初始投入成本会比较大但后续维持成本较低。在建立了电子教室的实验室,如果教师端和学生端运行内容保持一致,背投的意义不大。如果教师端和学生端运行内容不能保持一致,则必须配置背投或投影仪。

⑤一体化课桌(800*600*800mm)。

⑥交换机3台(华为/24口)。

⑦双绞线(AMP或AVAYA/超五类)若干,用于网络延伸。

⑧打印机(HP LaserJet 1022)。

(2)软件环境。主要包括:

①操作系统。服务器使用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98/Win2k/Win XP/Win2003。

②基础软件。Microsoft Office 2003或WPS Office 2007,Microsoft SQL Server2k中文版。

③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外ERP软件产品较多,有面对大中型企业的用友ERP、金蝶ERP,有专注中小型企业的金算盘ERP、广州东信达ERP等。

④工具软件。极域电子教室/红蜘蛛软件/凌波电子教室,瑞星杀毒软件/江民杀毒软件,WinRAR/WinZip,飞鸽传书等。

2.手工实训场。手工实训场建设相较于计算机房建设,重点在于场景设计,要给学生一个全真模拟实训场境。通常是选取一个专业,在满足其实训要求的基础上兼顾相近专业的实训要求。比如,会计手工实训室,需要有工作场景――办公桌、档案柜、办公设施、办公用品;有沟通场景――银行、工商、税务、审计;多媒体电教设施-用于播放实验流程、实验参照物、现场讲解等。

3.企业行为体验室。企业行为主要流程包括企业完整的物流:原料到货入库销售;企业完整的资金流: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销售资金货币资金等。在企业行为模拟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企业。在一个企业中主要职能分别定位为:公司总裁(企业经营决策,每年制定全年计划。所有人任其调用)、生产总监(企业为订单而生产,制定采购计划,制定生产计划,设备更新计划)、财务总监(关系到企业的血液,所有费用开支,合理运用资金)、营销总监、市场总监(每年的广告计划,参加广告订单,为企业争取足够的订单)。每个小组都拥有相同的资金、设备和固定资产。通过从市场上赢得订单用现金购买原材料入库投入生产完工交货从客户手中获得现金用现金为企业打广告,用现金开发新的产品,用现金支付员工工资及福利,用现金支付国家税收等。当资金短缺时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变卖固定资产。以相同的资金遵循相同的规则,通过不同的手段,几个企业运营之后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最终根据每个企业的利润、资产、资金运用等结果评出优胜企业。

(二)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运行数据

企业行为模拟需要提供完整的企业状态、企业特征、行业信息、企业行为数据和企业绩效数据,使实验模拟效果真实,实训教学成果显著,解决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困难、只能够了解企业局部业务、只能够当配角成不了主人翁等问题。企业行为模拟数据的设计关键在于数据的代表性,数据的代表性则可以体现在行业特性、经济组织所有制特性、企业经营规模特性等诸方面。实践中我们考虑的主要是中小型装备制造(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资料。

(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人员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责

1.系统设计人员。系统设计人员负责系统的开发,负责教学数据采集、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场景布置,通常由教师及教辅人员课前完成。

2.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协调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系统管理通常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担任。

3.系统操作人员。教师端由教学及教辅人员负责教学手段应用、教学效果评定;学生端由学生分工负责输入企业行为发生后产生的业务数据,输出数据处理结果,通常由组建虚拟公司的经营团队成员组成。

4.系统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业务数据(特别是课后数据备份),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担任。

(四)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规则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模拟运营数据规则因为模拟内容的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单项企业行为模拟多以其使用的软件规定为准,运营数据录入后可以预计其结果,比如财务行为模拟中体现业务对货币资金的影响、对现金流的影响等等。综合企业行为模拟中运营数据分组录入后,结果会因为他组数据因素变得不可预知。因此在综合企业行为模拟中既要明确基本数据,更要不断动态信息。以ERP电子对抗为例:

1.基本规则(表述如下表)。

2.产品研发。每个季度均有一次研发投入的机会,未完成研发的产品将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针对不同目标群体(青少年、中老年和商务人士)设定每期投入成本、目标总周期和目标总成本。

3.资格认证。部分市场对企业的资质有准入要求,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将无法进入这类市场。针对ISO9000 ISO14000认证分别设定其每期投入成本、目标总周期和目标总成本。

4.市场开发。对于未完成开发的市场区域,将不能参加该类区域在稍后进行的定价活动,不能设立下级销售网点。针对不同的市场区域(如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等)设定每期投入、开发总周期和开发总成本。

5.销售网点建设。市场区域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开发周期完成后方可设立销售网点;销售网点的多少将影响特定产品在特定市场区域最终定购量的获取;销售网点不需要时可撤销,撤销当季需要支付网点的人力成本。

6.原料采购。包括原料类别、购买价格、采购款应付账期以及成品运输费。

7.生产制造。厂房可购买或租用,购买当期不折旧,第二期开始按直线法每期计提折旧;厂房可出售,出售前需先卖出厂房内的生产线,出售时价格为设备净值,出售当季要计提折旧;生产线只能购买,购买当期不折旧,第二期开始按直线法每期计提折旧;生产线可出售,出售时价格为设备净值,出售当季要计提折旧;生产线购买当期开始每期需要支付设备维修费;部分生产线购买后有一定安装期,安装期内不能生产,安装完成后方可投入生产;部分生产线只能生产特定一种产品,但可以通过变更设备以生产其他产品,变更需要一定时间与费用;所有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都当期生产,当期下线。

8.模拟运营中现金收入及支出的时间。短期借款可随时去银行办理,现金实时到账,同时扣除借款利息。应收账款贴现可随时去财务管理中心办理,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贴现利息。

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应用成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应用成果

企业行为模拟能够让学生全面检验自己的决策能力。无论成功与失败,在模拟演练中犯错不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任何伤害,“从错误中学习”的真谛在企业行为模拟中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企业行为模拟过程中虚拟公司的成员能够充分合作,各尽所能,合力完成艰辛的经营任务,体会到企业经营中的复杂与艰辛。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并不理想,但恰恰是因为不理想,才能感受得更多、体会得更多、掌握得更多。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应用对象除在校学生以外,也可以包括企业在职员工,用以企业员工培训。如果将学生与企业员工混合编组,小组成员取长补短,效果会更好。

(二)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运行环境的整合

受财力(资金)、物力(场地)、人力(授课教师及授课对象)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实验室规模会不一样,但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源大体相同。认识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的整合,做好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的整合是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场室家具选择及其布局。学生用电脑桌使用内嵌式一体化课桌,采6张一组布局。使其既可以成为计算机房承担ERP等专业软件的实践性教学,又可以成为企业行为体验室解决企业行为模拟演练问题,还可以方便学生做课堂笔记。如果场地足够大,配上档案橱柜,布置起银行、工商、税务、审计等沟通场景,便可以成为企业行为模拟手工实训场。实现企业行为模拟实验三室合一,缓解实验场地不足问题。

2.硬件配置。考虑到计算机专业软件,特别是大型ERP软件的运行需要。服务器的主机配置要尽量高些,运行速度要足够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考虑到硬件维护,学生机的基本配置应该一致,特别是硬盘规格应该相同,以方便硬盘数据对拷节约系统数据维护时间。考虑前沿软件(高新版本软件)的推介,教师机的配置要高于学生机的配置。考虑到费效比、演示效果及占地大小,公用展示硬件拟使用大屏幕投影仪器。

3.软件组合。(1)服务器软件组合。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中文版,外加ERP专业软件。考虑不同品牌ERP软件的冲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多台服务器,A软件安装在甲服务器,B软件安装在乙服务器,通过服务器的选择调用所需要的ERP软件。资金受限的学校可以采用在一台服务器上配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容量硬盘,把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装入各个硬盘,使其均具备主盘功能,再把不能兼容的专业软件装入不同的硬盘。(2)工作站软件组合。安装Windows 98、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Professional以及Windows 2000 Server2003等多重操作系统,把低版本的专业软件装入Windows 98,把高版本的相冲突的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Windows 2000 Server2003。

(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人员的整合

在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诸要素中,系统人员(指导教师)极为重要。系统包括教学数据采集、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场景布置、教学手段应用、模拟行为的指导、模拟行为的讲评、模拟效果的评定,单靠某几位某学科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虚拟教研室,把不同学科(经济、管理、工学、文学等)和不同专业(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物流等)的教师整合在一起,既分工又合作完成各项任务。